初中语文阅读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
所谓短期目标,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实现的课堂目标,长期目标则是关注学生课后、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当代著名学者朱光潜在回忆自己在私塾读书的情形时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在儿童时却是一种乐事,……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多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的意味却是深长。”毫无疑问,儿童时在私塾背诵诗文既是短期目标(背诵时掌握的知识),又是长期目标(回忆过程中的新的领悟足以影响终身)。如《〈论语〉十则》的教学目标设计:(1)读懂并背诵课文(短期的);(2)领会《论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长期的)。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目标的设计不仅应该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该关注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的教学内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方法、语言品味、思想感悟等。
二、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相结合
预设目标重在“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的基本要求和规定。与传统目标不同的是,这种设计虽带有一定的规定性,但由于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预设目标,采用生成性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相当多。
如学习《曹刿论战》。预设目标:理解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中必须明确文章是用鲁庄公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但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曹刿有深谋远虑不假,但鲁庄公也不见得就目光短浅。因为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可以说鲁军的胜利不全靠曹刿。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预案中的目标发生偏离,这时就需要调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加以肯定,但同时也必须指出鲁庄公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左右侍臣的拥护和神灵的护佑上,战时指挥急躁冒进,战后对胜利原因一无所知等体现了他“鄙”的一面。这与曹刿的表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预设目标,而且实现了一个生成目标:学会辩证看待历史人物,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
三、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相结合
群体目标就是所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实现的目标;个体目标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而预设的目标。
这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层级目标,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目标设计:(1)能有感情地诵读、准确的背诵全诗(群体目标);(2)读出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个体目标)。
另外,这种目标的设计还可以用开放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如《愚公移山》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能联系现实,说出自己学习《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后所受的启发。”这样的设计既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个性化认识。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15-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发凸显。由于我国应试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所占据的统治地位,语文阅读的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只是追求分值而忽略语文所包含的情怀。笔者认为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的吸收中华五千年发展历史乃至世界发展史中所沉淀下来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应仅仅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从阅读中所形成的独立的思想。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要让他们从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语文思维空间,提高语文阅读质量。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现状出发,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现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分析,从而探讨出了关于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没由找到正确的方法,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和没有掌握到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导入无法进行文本的深入阅读,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了,而老师有时候忽略了这一情况,只顾自己的教学,甚至有一些老师只是通看了一遍文章就结合的参考答案给学生进行讲解了,这就是教师的能力素质不高的体现,容易断章取义的片面理解文本,从而误导学生,容易传授给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在当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起不够,在老师布置对阅读文本进行讨论的任务的时候,大家只是敷衍了事,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关于阅读材料的分歧与意见消除的太快,学生没有进行一个实质性的思考就草草了事,根本没有得到一个阅读的有效方法和语文知识的升华。
1.2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太少,传授方式过于单一。在目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生的互动过程太少,没有从阅读材料中对学生进行一个情感的引导和抒发,只是一味的对着参考书或者参考答案为同学们进行讲解,这种强行的知识灌溉对学生来说是很难消化和接受的。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传授知识的方式过于单一,教师取代学生成为了课堂的核心,教师只顾自己讲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提问性引导,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不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讨
2.1 教师要认真备课,提高讲授的质量和水平。教师要认真积极备课,提高自己讲授知识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连贯性。高效课堂的开展需要教师在三个方面打好基础,一是教师在参考答案的前提下独立仔细的阅读所要给同学们分析的材料,阅读材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要对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有一个宏观的把控,对学生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要积极予以标注和解释,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步骤,让课堂灵活生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阅读发展实际情况的的教案。有了一个逻辑思维清晰的教案,才能更好的开展阅读课堂的教学。教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不要盲目的去复制粘贴网上已有的大众的教案,教师可以在独立阅读文本之后,借助参考书和自己的领悟进行教案的设计,既要符合本班学生的阅读中实际情况的教案,也要创新和多元。三是教师要制定一个关于学生阅读成长的目标,也就是学习目标。学生只有在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下,才知道自己阅读中应该努力和发展的方向,只有瞄准了方向,用对了力气,学生在阅读中的进步才大。
2.2 随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现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阅读是一种个体差异化的行为,不同的人感受不同,教师不应该主导课堂一味的灌输给学生自己的阅读理解,这会影响到学生自己的阅读体悟和感受。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言堂的讲到底,不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导致学生一味的依赖老师的分析,自己的阅读思维越发懒惰,对阅读材料没有进行一个自己的感悟的理解,阅读技巧也得不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掌控课堂,允许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而进行一种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一个有效的指导。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的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只有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整个课堂的互动和交流中,才能推动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应该保留一点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同时,也要积极倡导学生向教师提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深入进行阅读。
再者,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团队合作倾向,加强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可以适当的开展小组分组,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对阅读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选派代表进行发言。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在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才能在学生中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大的。团队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开展。
最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最真实的情感才能直击学生的内心,只有教师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唤醒学生心中内在的心灵反映,从而引导学生真切的去感悟阅读,去体会阅读,去发现在阅读后所沉淀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陈凯.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学园:教育科研.2010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意识;培养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诸多衍生作用,包括当前所推广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分层教学模式等,都依赖于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养成下形成探究能力。不难理解,若仍是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则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上述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求。由此,探讨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问题意识上的培养模式,则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各学科共同完成。由此,初中语文教学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归纳能力和联想能力等的建构,是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上的重要职能。这一职能的作用发挥,又将助力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构建。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功能解析
1.支撑语文学科的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建构其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仅需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需要针对其思维习惯给予优化,从而实现“问题意识―探究活动―自我总结”的学习逻辑。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和分层教学模式都依赖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还应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作用。初中所开设的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课程,都有需要通过阅读材料来进行自我归纳、总结的板块。因此,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增强联想能力的基础上将有助于学生完成以上学习任务。
二、解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板块并不局限于阅读理解,但从培养问题意识的手段来看,阅读教学将承担着主要的培养工作。因此,这里需要结合现状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为下文的培养模式提供切入点。
1.针对阅读教学目的的反思
传统视域下的阅读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字类知识的任务。对此笔者表示认可,但也需要指出: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因过于重视对文字类知识点的传递,在适应了应试教育的同时,弱化了对学生语感、问题思考、问题联想等能力的培养。
2.针对阅读教学手段的反思
从现阶段初中所进行的教改活动中也可以感知到,初中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获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支撑下,基于音视频的开放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境界。然而这里还应注意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并无法完全替代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当前仍存留着单向教学反馈的痕迹。
三、反思引导下的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模式可从以下两个部分进行构建。
1.理论探索部分
(1)转换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因教师存在着应试教学的惯性,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弱化了三大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在教案设计上前置性地规避这一现状。即:在新课讲授前在教案上根据内容进展,预设出若干个小问题,并交由学生自主解决。这里需要注意,若干个问题之间应形成连贯的逻辑链,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
(2)优化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在现有教学技术的支撑下,还应在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上下工夫,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问题意识。这里需要注意,分组应打破班级内部的行政分组,且小组成员不应过多(如以5~6人为宜),选派组长(可由语文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担任)。
2.实证分析部分
以《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从整体上展现济南冬天真实景象。在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后,要求学生构建起本地冬天的特征。这一教学活动可以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承担,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回答。如有小组学生代表就说了,“我们这里的冬天有时会起雾,站在家里的阳台看去朦朦胧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本地冬天的特征进行景物描写,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再配合以往所学习的背景知识,就能对课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主线有整体的把握。
四、小结
本文认为,培养模式包括转换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及优化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张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13(42).
篇4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互动教学 策略
互动教学模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一项教学策略,能够唤起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在和谐的用氛围当中得到优化,保障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对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掌握互动教学的策略和技巧,在课堂当中全面贯彻互动教学方案。
1立足初中语文课程,引导知识结构互动
学生知识结构的互动内涵是在语文教学环节为了更好的为学生传递新知识,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是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回忆、联想、再现以及拓展延伸,从而更好的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对于学生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推动作用。除此以外,在新的学习情境当中,学生对于已有知识的理解和再次开发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使得学生的各个知识结构能够不断的融合、创新以及拓展,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推动学生知识能力和语文素质的综合性发展。如果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进行层次划分的话,一种是学科内的内容整合,另外一种是跨学科的内容整合。在这两个层次进行恰当把握时,必须要考虑到实际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是把学科内综合作为主要内容,恰当的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共通性来展开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结构互动的有效性,全面落实互动教学策略。例如,在教学《三峡》时,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设计互动教学方案,并根据具体的学习要求来让学生认真回忆和联想三峡的自然风貌、风俗、之相关的名人作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引起学生知识结构的互动,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互动当中,语文知识拥有了生命,因此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和谐的互动环境当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立足初中语文课程,强化师生情感互动
初中语文互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进行和谐互动的过程,整个课程教学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展开平等的对话以及紧密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发挥好自身的指导者作用,同时要担当起主持人和组织者的角色,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整个师生互动过程中,师生情感能够进行彼此的融合,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因此会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使得师生能够在浓烈的互动氛围下共同学习和成长。首先,教师要认真编写语文教案,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必须将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对象、教学程序、互动设计等进行恰当的安排,找准互动切入点,为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提高打下基础。其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逐步的推进教学活动,并在具体活动当中构建平等互动关系,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与原本的教案安排不一致的地方,此时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态度,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并对其进行恰当应用,提高互动效果。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提出具有思考和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师生共同互动和踊跃参与,在和谐的师生互动当中来出色的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和交流:你理解的父爱是怎样的?在生活当中你所感受的父爱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情感,在问题解答当中师生会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进行表达,强化了师生彼此间的情感互动,也使得课堂效果大大提升,原本复杂的问题能够在师生的真情互动当中解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互动学习的乐趣。
3立足初中语文课程,落实有效知行互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要提高开放性,而且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必须通过动态生成的方式来最终完成。和谐积极的知行互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有着良好效果,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课堂的开放与深层特征。将实践操作作为切入点的话,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以及实践环节能够细致的观察和展开分析,同时也会自主的进行总结,进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社会生活当中来展开细致的观察、调查、采访、收集资料等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完成实践之后,回到课堂上展开小组合作探究,进而撰写出总结报告和结论。学生通过知行互动的方式可以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对于互动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热情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样的良性互动循环也由此产生。例如,在学习现代文阅读《城市视觉污染》这节内容时,为了有效贯彻落实学生的知行互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互动学习体验,教师可以首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额外阅读等多种方式来搜集相关资料,可以是涉及到关于视觉污染的内容,也可以对当前城市存在的污染现状进行调查,或者是收集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研究和著作等。搜集到的这些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将自己课下搜集到的丰富材料在课堂当中呈现,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总结和集体汇报,让学生真正的实现知行互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活力,为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营造和谐活跃的环境,并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互动教学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以及要求之下产生,并且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动力。为了有效提高初中语文互动课堂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互动式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知识结构互动,强化课堂师生情感互动,全面贯彻落实知行互动。
参考文献
[1] 钱吕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初中语文互动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7):96-97.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案导学;问题;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与深化,语文教学更重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建立师生合作学习的良性互动模式。“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的出现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学案导学”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提供了新的动力。[1]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学案导学”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一)存在问题
1、欠缺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环节通常在课下时间进行,教师的监督指导已经不能在这个环节起到作用。学生在课外的自学环节,通常是“应付差事”,对于练习题的完成,多数学生按照答案进行机械抄写,很少有学生真正的细读文本,在自主思考下完成学习任务。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学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并且学生答案高正确率会造成课堂活跃、高效的假象,教师无法依据实际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因此,加剧了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低下。
2、教学程序僵化
在“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程序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新课的教学,对文本的文体、题材等的差异性存在严重的忽视现象。[2]这种教学程序的僵化不仅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
(二)解决策略
1、推进改革全面性,加大改革力度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推广仍然不够全面,改革实行的力度也还不够大。学校应该在推进教学模式转变的工作中强调整体性,促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只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学生在各科学习中才能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有效利用自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3]举例来说,学校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设置专门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能够为次日的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2、促进由“建模”到“去模”的转变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期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能够对“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落实。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能断发展与深化,“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广泛应用,因此,“学案导学”应该逐渐摆脱初期模式的禁锢,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选择,真正做到“学生为本”,创建符合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切实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学案设计
(一)存在问题
1、失当
失当在学案设计环节具体体现在“量”和“度”失衡。首先,就“量”上来说,学案的内容设计缺少精简的过程,即学案的内容存在重复,在表达上存在繁琐性。例如,在《明月几时有》的学案设计中,某学案上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以这首词为例,说说你认为古代文人写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你怎样理解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和意义世界?显然,上述两个问题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的,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难度较大,因此,并不适合出现在初中语文的导学设计中。
2、套案
学案编写过程中,“套案”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学案中在套一个学案,另一种是在学案中套用教案,有的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教案简单修改后的结果,第三种是“学案”套“练案”,即教师在整个导学案中都用“某叶某题”来标注,本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却让学生陷入题海之中。
3、陈腐
陈腐在学案设计集中具体表现为语言和模式的死板、陈旧。如果经过观察,就能发展绝大部分的导学案都是采用问答模式,而且语言生硬、死板,问题数量基本为六个;就学案的设计模式来说,问答设计中教师多主观题的形式为学生设计问题,学生等于是在变相的进行阅读理解的题型练习。
4、偏离
一是教学目标的偏离。学生是导学案的使用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内容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但是在很多导学案还存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让学生学会……”这些都是教师的教案中才应该出现的词句。二是学习过程设计的偏离,很多学案的“学习过程”的设计环节中会涉及任务分配和交流备展,但是任务分配属于教师行为,不应该出现在“学习过程”的环节设计中。三是学习内容偏离。安排合理的导学案应该是注重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而有的学案设计中会涉及大量的拓展训练,使得学案内容偏离了设计初衷。四是“达标测试”偏离,众多导学案的设计中,达标测试的内容缺少针对性,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不匹配。如在《风雨》的导学案设计中,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侧面描写上,但是达标测试环节中却多为修辞类题型。
篇6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50-01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面对课改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二、面对课改必须创新教案
既然教案是备课的结果,写教案是教师整理教学思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备课过程,理应产生不同的教案。所以,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师的教案理应有所不同,不能作统一要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理应从教学实际考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单元中教读课文是带动学生学习其他课文的,为了全面反映教学过程,还是写详案为好;自读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自学,促进学生思考,这类课文就可以写简案。以不同的教师为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教案的详略也应有所不同。老手(不是“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已有条理和系统,但事物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具体到某些细节仍需做调整和整理,这样写写简案未尝不可;新手(不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不明朗,需要加强整理,再者新手改进教法、总结经验也要以教案作依据,所以写详案好处很多。所以,新手和老手的教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
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有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就要进行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就要写出不同个性的语文教案。
学生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就决定了语文教案的个性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趋于社会化、人文化、网络化。语文教学要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思想情感;内容来源更从过去单一的课本向图书馆、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师备课不再是课本加参考,而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进入网络。所以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更趋于复杂,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然也必须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案。语文教师要写教案,要写具有不同风格的教案。
三、面对课改必须找准教学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自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四、面对课改必须改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板,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建刚. 新课改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初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63-64.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
自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育界相关人士从各个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归纳出了各种教学改革措施。针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材料进行了多方位的深挖和研究,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方式。本人认为重视单方面的教学措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对教学工作进行把握,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的深挖和研究,这与新课程标准中重视“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相一致。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其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递“真、善、美”,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新课标教学,是我们应当探讨的重点。文章从备课、课堂教学、课堂活动、课后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备课
教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为教,一为学,因此教学的备课阶段也应该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准备。这里的“教”主要针对教师,“学”主要针对学生。
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备课活动主要是教师将课本上的固有内容,依次拷贝到教案中,然后用特定的几种讲授方式将其串联起来,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将过多的注意力倾注在了方式的选择或者创新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其主要作用在于“导”,而要将“导”的工作做好,首先对将要“导”的对象有一个较深刻的了解,也就是要对课本的文章的内容、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撰写该文章时的具体情况有所研究,做足以上功课,才能说是做到了与文章和作者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大量的阅读和查阅相关的文献,并与其进行心灵的沟通,从根本上对文章进行感知、赏析、重解、评价,最终形成独到的见解,并将这些都反映到教案上,因此教案的设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另外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应包括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资料的查阅、对与语文教学相关联的百科知识的储备、对多媒体或其教学用具、教学手段的熟练等。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爱好兴趣、性格特点、思维逻辑、思想层次、各方面能力等等,因人而异,此所谓学情复杂,通过教学欲使每一个学生均有收获和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必须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的相关情况了如指掌,课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提前有预测,对学生课前的预习有系统的布置,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让学生打有准备之仗。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和学生一起预习,了解学生所想、所需,这样的预设,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有效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这一环节锻炼了教师本人,促进了教师的个人成长,同时把学习前移,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
我们常说向 45 分钟要效益,可见课堂教学过程是多么的重要。这一环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活动的主要过程。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主动学会其中知识,从而能独立阅读和分析文章。可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加上课前预习,此时可由学生归纳自己的所得,有不准确的,可留待后面集体讨论,之后由学生再次通过反复朗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透视其后面隐藏的内涵。放手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梳理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大胆让学生自己得出阅读理解的结论,这时教师不能靠边站,要深入学生中间,或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师生互融。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时,要时刻关注学生处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捕捉指导和点拨的最佳时机,使指导和点拨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快速的思维,课堂教学是一种高强度、创造性的工作过程 , 教师要在创设问题情景上多下功夫,吸引和感染学生。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得应是学生自身动脑、动动的结果。除了课前的预习准备,课上的活动尤为重要。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可有多种形式,如朗读、讨论、质疑、提供相关资料等,关键在于活动有序。有的语文教师担心权力交给学生,课堂将会失控,或者学生任意发挥,导致时间延长,预定的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等等。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是绝对自由的,也不是随意的,学生活动质量的好与坏,取决于教师的安排与调控。教师可在课前按男女生比例、学生成绩优劣分成6—8人小组(前、后、左、右桌,便于课上交流),小组成员在粗读、精读课文时会发现不少问题,容易的问题小组内自行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小组内讨论,再解决不了的,求助于全班同学或老师。学生讨论针对性要强,讨论要到位,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形成习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坦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能虚心地辩证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能不断地体验成功,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能力逐渐得以培养。
四、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后反思
篇8
——基于多元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
摘要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应树立提高自身阅读水平的意识,做好课前准备,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阅读训练,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些措施实际上便是多元化教学策略的一种表现,因而本文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其他教师应用该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
引言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多元化教学的思维模式与应对措施,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教师灵活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教学方法较多,笔者主要从多元化阅读教学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教学方式。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停留于静态式教学模式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归纳字词、段落、语法句式、中心思想。如果涉及到具体的考试阅读题,则更多地注重正确选项。在语文阅读的拓展上,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得到有效激发。笔者大致总结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1.教师未能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开展阅读教学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并存着“静态填鸭式”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理念和方法。多数语文教师都认真讲课,力图从多角度,
多层面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以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升学压力的存在,导致语文阅读课程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难以坚持,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静态式教学具备“简单明了、直奔主题”的特点,似乎能够直接提高成绩。但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分数的提高,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与文学文化素养同样重要。
2.教师备课方面的现状
语文阅读课程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的认真准备。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是多数青年教师刚步入工作时的绝佳状态,但是在授课几年之后,入职时的激情与动力会逐渐减弱,准备的上课内容也由细变粗,由繁变简,对于知识的讲解总是单一匮乏。同时,备课过程简化处理,课堂内容单一枯燥,缺乏生动性,同学们也逐渐丧失了听课的兴趣。
3.授课知识的片面化
在对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往往着重讲解重要考点,要求学生反复背诵文章中出现的新字词、文学常识、名篇段落等等,却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要想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训练,老师应该带领同学们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全面分析。
二、多元化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根据笔者自身授课经验,结合当下阅读课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采取多元化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1.树立责任意识,加强自身阅读水平的提高
欲渡人,先渡己。语文老师自身能力的欠缺往往会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在教授过程中,语文老师会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如自然科技,人文社科等。这对教师的理解力与钻研态度有很高要求,若是只停留在表面,不深入剖析理解,语文老师也许只能吃透文章中的知识点,但是对于文章深刻的内涵及道理,也就无法理解了,何谈将他们教授给学生?这对教育资源是一大浪费。为了减少老师自身因素对课堂的影响,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养成多阅读、多思考的好习惯,加大自身阅读量,切实做好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其次,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教学态度可以弥补教师在能力上的不足。若教师有着良好的师德和高度责任意识,那么他的课堂一定是成功的,学生也是乐意加入到这样的课堂的。语文教师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当成一项系统工作来做,将阅读作为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来考虑。
2.认真备课,做好授课前的各项准备
教案的准备是个细致的过程,认真备课,做好授课前的各项准备可以使教师面对学生们的提问时“游刃有余”。而这样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做许多准备:确定讲课篇目,细致研读文章,提出问题,查找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有针对性的为同学们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用自己的想法将文章的主旨与写作手法表达出来,并将问题带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使学生在深入系统学习之前,能够充分体会文章美感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3.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自主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师生有效的互动配合为课堂增添许多活力与生机,如果想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就要尽可能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将各自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共同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以求获得全方位解读。如古文《二章》中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篇的学习,将古今中外的诸多事例拿到课堂上来讨论,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刻苦学习不可懈怠的重要性等等。
4.加强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训练
师生的课堂互动,可以说是意义非凡的。激烈的思想碰撞常会有一些好的看法观点出现,如果不能及时记录下来,很容易被遗忘。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下写读后感。学生通过将想法落实成文字这一过程,可以提升其阅读感知能力和写作水平。当然,部分学生可能对写作不感兴趣,认为“写读后感”是变相的要求多写作文,教师为了调整学生心态,可以将读后感与作文相结合,以充分提升学生的水平。
5.合理有效利用网络媒体资源
教师应合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通过聆听知名教育专家或学者的讲座,探寻合理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以将积极向上的优秀网络文章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三、结论
阅读课堂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从思想意识到具体措施,教师作为主要的把关者,应从备课过程的每个细节入手,充分思考各种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阅读课堂的时间分配比重向学生倾斜,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言空间,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促使他们喜欢语文阅读,享受语文阅读课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进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丽.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林区教学,2017(11):36-37.
[2]何涛.
中学语文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及实践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8.
[3]吴桐.
篇9
关键词:自主学习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94-01
1 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让个体采用真正学习主体身份,主动开展有预见性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活动主体为学生,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为“交往理论”与“建构主义”实施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哈马贝斯的“交往理论”指出,每一个学习个体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但其不将交往对方当成是客体。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并非是经由教师讲授来获取的,而是学习人员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经由别人帮助,经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活动才实现的建构知识意义的整个过程。上面两个理论为自主学习理论奠定基础。
2 明确自主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关系
自主学习理论就是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环境内,由教师充当指导者与组织者,切实利用好协作、情景以及对话等学习环境方面的要素来切实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实现对当前学到知识的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采用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成为知识层面上的主动建构人员;教师是整个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更是整个意义的促进与帮助者;初中语文教材内所提供的知识不再为教师传授的方法与手段,而是用来开展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也就是学生能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语文。
3 自主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具体措施
3.1 分析学生学习需要
首先,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让学习者明确其当前的水平和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一些学习困惑,并且让教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将收集上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来确定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定需要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在讲授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要让学生回想下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区别,老舍先生为什么偏爱济南的冬天?教师这样问学生的话,学生自然就会出现学习上的困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致到底如何,进而在解决学生困惑后还学习了有关写景方法,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优良品质。
3.2 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
首先,启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一般来讲,包含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其它策略。学习策略是对学习者基本需要来展开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来确立学习策略。比如,讲解朱自清先生《春》时,学生对春天景致是非常熟悉的,如何能激励学生抓住春光、努力工作才是最主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从文中感受到这一高度,成为学习的重点。因此,就从常见春天美景入手,来搭设桥梁,让学生明确课文意蕴。其次,明确学习内容。而学习内容是为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系统知识学习以及行为经验之和。在进行教学设计的程序内,学习内容包含学科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两大类别。例如,课文《春》中是表达了珍惜春光积极工作、奋进的理念,教师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上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光,刻苦努力,让学生和作者实现共鸣。所以,教师重点应该放在策略性知识方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提炼文章深刻内涵。
3.3 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选取自主学习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形式,是探讨教学顺序、建立教学活动安排,选用科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基本问题,“自主性学习”教学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组织、内容、指导以及帮助下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基本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外部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内部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新知识学习,推动学生经由自身学习来获得新知,进而内化知识,形成并不断发展自身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范进中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丈人等分不同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能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3.4 制定整体教学方案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创建教学情境,并且能赋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开展自主探究,推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安排,明确教学设计的重点,形成课堂教学教案。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点:确立教学目标、准备好教具、明确教学设计理念、安排好教学过程。比如在文言文课文《期行》中,教学目标是:为人处事中应遵守诺言的基本道理,教学工具为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个讲诚信的人,在整个教学中明确突出“守诺”这一主题。
3.5 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
采用自主学习理论制定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试用,并且明确该方案运转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如果是教学设计存在某些缺陷的话,可再进行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确保好的教学效能。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学生以及教师对教案的反馈信息,并且将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与教师对该设计的反馈情况,加以综合性的分析与处理,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对教学设计加以修改与完善。
总之,在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采取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等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关I词:课堂教学;集体备课;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76-02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与内而言,很多教师会被新理念、新课型等"新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现象搞得不知所措;与外而言,语文教学成了中国教学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也在各种教育理念下"雾里看花",难辨真伪。一方面,初中语文不仅面临着升学压力,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任。随着课改深度推进,"新常态"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课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升教学成效,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升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1.提倡教师集体备课,提升教师的备课成效
高效课堂其核心理念与原则为"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有效的备课。为了提升备课成效,初中语文教学推行集体备课制。集体备课是指在教师独立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教研室教师共同备课为形式,而进行的集体性教研备课活动,其形式分为校内集体备课与校际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能集思广益,其与轮流备课、分块备课、组长备课等备课形式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从形式上而言,它不追求老师们统一的教案,它目的在于为教师个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提供相关的服务与帮助。
根据备课任务,我们大多将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备课。如在集中备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们围绕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媒体选用、练习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备课组实行了导学案制,每一课学案在制定前都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确定整体思路,然后由老师们分工完成。因此每课学案的设计既有相关的知识梳理,又有课堂学习环节,还有配套的精选练习,学案力求做到实用好用,教师又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班级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提升了课堂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来提升教学成效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一种提升教学成效的有效形式,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具有灵活、开放性等特征。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可以这样入手:丰富课堂教学对话的类型。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较多,学生间的对话少。单调的对话不利于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有必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在班级授课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教师要着重研究班级授课制下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互动策略。教师可适当地引入小组学习、对组学习、大组讨论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个别指导。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对话的自主性,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扩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多维性。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往围绕语文课文内容来展开,这样更容易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羚羊木雕》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课文,其通过平凡的家庭琐事,赞美了孩子间的真诚的友谊,提出了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内容发人深省。在讲授《羚羊木雕》时,笔者就设计了相关讨论,组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有学生认为应该归还,毕竟是很贵重的东西;有学生认为不应该归还,毕竟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无价的。在组织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促使学生"愿答"、"乐答",在"答"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当前,在多媒体运用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一些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培训上并不是很到位,如今还是一片散乱且非正规的局面,这就使得初中语文老师的技术能力跟不上多媒体发展速度,很多时候初中语文老师不能及时解决在课堂上出现的有关多媒体故障的各种问题,导致课堂宝贵的时间被浪费,耽误了老师授课的有效时间,从而教学质量就提不上去。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电子课件使用过多"、"花样繁多、肆意翻新"等。电子课件使用的泛滥、课堂表演活动的频繁,以及课型的不断翻新等,以"新常态"冠名,就让人不敢非难和质疑。许多语文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就拿"新常态"喋喋不休,也容易给人以误导。
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笔者先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陶渊明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田园自然风光,展示的画面是描写农村生活的田园风光:方宅、林园、远村、茅屋、鸡鸣、狗吠。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山水的魅力。但这还很不够,要想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于此同时,联系陶渊明的个性、人生道路,才可以更深地明白:此诗表现的是陶渊明的情怀,归隐田园、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
4.科学地布置好课外作业,在课堂上对学生作业进行合理评价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课后的语文作业也应被合理设计与合理评价。在影响学生作业对语文知识和能力发展质量的诸多要素中,科学的作业设计是前提,扎实的作业实践是基础的话,那么,有效的作业评价是关键。传统的语文作业评价,无论是评价目标还是评价方式,无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因素,都存在着不少误区,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些科学有效的理念、方式和方法,为更好地保证语文教学有效性提供依据与参考。
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让学生感受当时社会的残酷与自私,民众的麻木与冷漠,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借此设计了两个开放性问题"众人为什么而笑,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孔乙己是时代的落伍者,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和他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谈得真切感人,对社会、生命有了深沉的思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