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设计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设计理论

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景观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建筑设计和规划上的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只注重建筑景观,而忽视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设置,使得城市规划过于单调。

一、城市景观与规划之间的关系

要想做好城市的景观设计,就必须要了解城市景观和城市规划之前的区别和联系,城市规划指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设计和建设方案,而城市的景观是指单纯的景物设计和资源利用。

因此,城市景观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也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展现城市的自然环境景观,还能够充分的展现城市的人文景观。此外,城市景观的设计还要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体现城市的特色。

二、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的几点原则

1、城市景观的设计要同自然相协调

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于整个城市的风格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特点,并且将城市景观的设计同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将是未来的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2、城市景观设计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

城市发展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在对城市的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关设计单位也应该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城市的长久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资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长远的角度做好城市的景观设计。

3、城市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城市景观的设计一定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和日常活动,只有对空间布局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实现城市景观同城市功能之间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体现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不同人群的需要,还要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活动的需要。

4、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原则

一个城市的内涵和精神风貌集中的体现在城市的文化景观之中,所以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措施,并且要根据其风格配合适当的景观设计,以达到充分展现民俗文化的效果和目的。

三、景观设计理论对于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1、景观设计理论充分的体现了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景物同人类的生存环境完美的结合,而景观设计的理论正是对这种哲学思想和观念的印证。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就是要将人类的生存环境同自然结合起来,实现更加自由和和谐的生存。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景观设计理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规划也起到了理念上的指引和指导,依据这种理论,必然可以使得城市建设和规划更加的贴近自然和亲近自然。

2、景观设计理论传承中国造园文化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园林文化和园林艺术,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必然要对传统的中国园林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只有这样,设计出的城市规划方案才能真正的体现中国城市以及中国景观的特点。

3、景观设计理论保证城市设计的整体性

景观设计是一个较为系统和科学的方案形成过程,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会将城市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种情况下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就能够实现城市设计的全局性和整体性。避免一些设计项目只从局部出发,忽视了同其他环节的联系,割裂了城市规划各个具体项目之间的关系。

四、景观设计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手法

1、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理论的相互融合

(1)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理论的相互融合是新形势下的一个进步和发展,它不仅是简单的将城市景观规模扩大,也不是片面的追求绿化面积,而是应该从思路到做法都全面的渗透着景观设计的思想,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景观设计理论具有全面的了解,并有相关的规划经验,能够促使景观设计理论与城市规划顺利的衔接起来。

(2)公众的关注与法律的完善基于中国风景园林基础上的景观设计的发展,是未来我国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政府对景观的重视也体现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反过来专业性的法律与严格的执法确保了景观设计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城市景观呼唤城市管理者的重视与法制建设的完善。城市环境建设更需要专业性的法律。香港、新加坡的城市环境建设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只有将对环境设计的审查同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审查结合起来,综合指导城市环境建设,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人工同自然完美结合的城市,进而实现生态化景观城市。

2、继承与发展传统

中国的景观设计历史悠久,方式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尤其是景观的设置和安排,技艺纯熟。为此,在新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设计人员需要适当的借鉴传统景观设计,例如尽量营造自然氛围,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积极创新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高科技、大量信息及崭新的观念和生存、生活方式,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可以从这里获得更丰富的资源,藉此创造出一条全新之路,即通过发掘现代丰富的生活资源而创造出更有活力和个性的新时代景观,使景观更多地涵盖自然、生命、健康,体现美感、伦理、想象。

结束语

总之,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所以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邓毅.黄金玲.龚兆先.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10(5).

[2]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

篇2

关键词:生态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 规划

中图分类号:T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202-01

响应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需要,在园林设计领域中,生态设计的呼声越来越响。生态设计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可能使其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1]。道路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已成为必然趋势。生态设计主要遵循4R原则,即:“Reduce”减少对各类资源的使用(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Reuse”在条件允许时,对所有的道路景观构件再利用;“Recycle”指循环利用回收资源与材料;“Renewable”利用回收材料和保留资源,创造新的道路景观[2]。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于道路景观设计中,完善我国园林行业生态设计的理论框架,是今后这些理论技术在实践中广泛推广开来的重要前提条件,其研究价值非常显著。

1 道路景观生态设计概述

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底蕴都可以在其道路景观的设计中展现出来。道路景观设计是集实用性、美观性、标志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城市精神面貌展现的重要视角。设计过程中需将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在内,结合实地特点,打造符合城市道路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案。

1.1 景观生态设计的阶段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加速,景观生态设计也经历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和恢复性设计这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18~19世纪时期,景观生态设计主要是以博士顿公园、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自然式设计”。与规则式设计不同,这种设计主要是通过地形起伏处理、植物群落设计,将自然引入城市,由艺术向自然转变。第二,19世纪末,西蒙兹等人创立了“草原式风景园林”,他们放弃单纯从视觉出发的设计方法,采用尊重当地乡土植物种植,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特点的“乡土化设计”方法。第三,20世纪中期,设计师们将生态学原理引入景观设计中,形成了“保护性设计”,即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和干预,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第四,20世纪中后期,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设计进入了“恢复性设计”阶段。

景观生态设计的阶段变更紧跟时展步伐,在一定发展程度下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景观生态设计是设计师在设计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1.2 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规划

对于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应从整体规划开始,首先分析场地现状,了解资源情况,确定设计目标。其次,形成城市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初步构思策划,须包括功能、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面。最后,在既定主题思想下,进行具体的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设计。规划流程见如表1所示。

2 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具体手法

在对城市道路景观整体规划设计完成之后,下面将针对道路景观的廊道系统、结构绿化、景观建筑等具体方面分别进行设计。

2.1 生态廊道道路设计

设计师麦克哈格在景观设计时尊重自然,提出了强调“土地适宜性”的“千层饼模式”。然而该模式仅注重垂直自然生态过程,忽略了水平生态过程。随着近些年来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分析景观的一个基本模式,即“斑块—廊道—基质”。在城市空间中,道路旁边的建筑成为景观生态斑块,道路被称为人工廊道。当今城市道路建设急需道路与周边广场、建筑等在设计上的通力协作。感受建筑和艺术的构思,结合城市特点来进行道路景观的设计。

2.2 道路景观结构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强调景观带的绿化设计。坚持“垂直绿化”的理念,在道路沿线栽种绿色植被,增加人工绿地,形成与散步道连接整合的绿色空间;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需强调中央分隔带的立体绿化设计,这样有助于减轻驾驶员的视觉疲劳,减低高速公路事故率;绿化道路的植被应在四季有变化,体现道路景观的多样化,增加其美感。

2.3 道路景观设计的科学技术应用

城市化的进程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加快,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应融入城市本身文化背景、地域特色、生态气候的因素,设计出反映城市本土文化特点的道路景观。

3 结语

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是一门涉及到生态学、景观设计、道路设计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一个城市的道路整体水平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它能有效地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人类自身发展这两大课题。本文主要从道路景观的总体规划设计到具体的设计手法分别展开论述,不断强调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设计理念。道路景观设计必须强调生态性设计,本文主要从沿线植被绿化角度切入探析,有关污染防控、灾难治理等方面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目前,我国政府已意识到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长远意义。只有努力解决城市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使城市得到良好稳步的发展,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车生泉.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25(3):180-188.

篇3

关键字:行为环境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柏拉图曾说:“世界上最困难的任务就是了解人类自己”。确实,了解人类自己是困难的,而了解人类心理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则更加困难。各种行为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为理解和阐释外界环境与人类自身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为影响的关系提供了科学基础。本文主要从环境-行为理论出发,初步探讨了行为与环境、与设计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揭示了在景观规划及设计中协调处理各关系以及坚持互动性设计理念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行为理论对于景观设计的实际意义和如何看待行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1行为与设计者的关系

1.1设计者是环境中行为的预见者

POE调查方法是很早就在西方国家中发展起来的。POE即“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是不同于“竣工后评价”(Post-Construction Evaluation)的一个设计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对设计者的预见效果进行实际的评价。

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几乎很少进行专门的POE调查,这种现象反应了两个问题:一是业主并没有意识到设计后调查对于建成环境景观的使用价值评判的重要性;二是设计者缺乏对待设计的严谨态度和忽视了对设计的相关责任。而正是这些态度使得许多设计者不重视那些随时随地的观察周围现实世界的方法。

实际上,与其说把设计者进行的设计竣工后调查看作对设计应该承担的责任,还不如把它作为完善环境景观设计的一个必要环节,即设计应当反映设计者对环境中行为的预见。设计图纸是设计者的预见图,而使用后调查就是反映设计者预见的一面镜子。

在发挥预见作用的同时,设计者应该如何在设计任务中扮演好这个角色?又应该采用怎样的设计程序呢?一般来说,环境景观设计者在设计开始伊始就应该对设计项目的使用者在场所中的活动有详细的调查和总结,然后把这些活动项目具体转化为相应的设施,最后再把这些设施作为设计要素组织到环境景观规划中去。

1.2设计者是环境中行为的引导者

毫无疑问,设计与行为是相关的。但设计与行为是如何相关的呢?本文认为,任何一个积极的环境景观设计都应当能够引导人们的积极行为――引导人们愉快地交流,舒适地休憩,方便地活动,提供人们安全感和适当的私密性等等。

必须承认的是,人们的行为活动明显是带有个人意志的自由选择,因此设计者不太容易判断其行为动机,但对某些经常发生的行为来说,却是能事先预料的,根据现场的行为遗留迹象也能做出一定的推测和判定的,从而以此指导设计,将其纳入到设计考虑的因素之中。这种先入为主的设计方式实际上就是设计者引导环境中人们行为的一个积极态度和方法。如果设计者能够在设计中预料人们的行为倾向,他就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设计与人们的实际行为产生冲突。

当设计者最初拿到一个设计任务的时候,他被业主告知他们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和需要满足的功能。对于不同的设计者,一般都会有不同的设计手段或者设计语言,用不同的景观要素的组织来满足业主的那些要求。例如,当场所需要一个标志物的时候,设计者们会想到雕塑、构筑物以及其它有明显感官刺激性的设计要素如镭射灯光、音乐喷泉等等。然而,仅仅有这些要素并不一定就能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人们还需要设计者的设计在某些时候能引导其行为,如通过视线引导、交通组织、序列安排和设施设置来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实现设计者的初衷。

1.3设计者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实现者

绝大多数设计者都喜欢在设计中宣称自己的设计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坚持原则不是空话,首先设计者必须理解和明确人们的基本需要。尽管很多时候,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需要,但是如果一个设计未能满足大多数的需要时,设计者就应当反省和查找一下自己的原因了。

也许,在很多环境、景观设计师看来,他们总认为他们努力追求的东西理所当然应该是在美学和功能两个范畴的广泛意义之上,评论家也会将这些作为评判一个好的设计作品的主要标准。实际上,一方面,多数业主都会更偏向于美学意义,而功能多半会放到相对比较次要的位置,设计者也自然而然地将“创造优美的环境”作为第一要务来处理。因为他们相信在使用者或者设计行业外的人们看来,美学上的成功似乎更能被直接感受和评价。另一方面,功能至上的理论支持者可能更关注一个场所、环境的用途,即他们对设计中功能的安排。

而事实上,在任何环境景观设计中,无论是片面的美学倾向还是片面的功能倾向都是设计者对以后生活在其所谓环境、景观作品中的使用者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从对设计成果的受用者的角度来看,环境景观设计的功能准则与美学准则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同等重要的。而且有必要强调的是,在本文进行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站在使用者角度来看,能不能满足他们的使用要求是影响他们的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人们也会在意美学层面的意义,但从人们的需求层级上来讲,对于场所的功能或者进一步说使用需求才是最基本的,只有在这一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们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环境美学需求。

因此,在设计准则的构成因素中,人的行为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本文的目的也是希望建立和强化一种思想――即环境景观设计成功的前提,必须是设计者建立为使用者的行为需要服务的思想,而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和实现满足人们各种行为需求的过程。然而,呼吁对行为准则的重视并非就意味着排斥传统设计理念中的价值要素,只是为了明确设计师作为一个服务大众的角色,需要抛弃一味追求自我艺术实现的个人意识。那么,在定义一个好的景观设计时,功能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完美结合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且,往往多数情况下设计师做到这一点都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但在如今的社会上人性化的呼声愈来愈强时,设计者应该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一个好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对人的需求能做出的最为积极的反应,这是一个新的、更实际的要求。

2行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 1行为理论对于景观设计的意义

在我们倡导创建人性化社会的时候,景观的人性化是摆在每一个景观设计者面前的责任和挑战。人性化的设计是需要设计者能够对人们的需要做出最为敏锐的洞察和最为敏感的反应。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设计者可以抛弃传统的设计理论和思想,只是要在它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就是建立一种设计者和使用者互动的机制,无论是有形的互动还是无形的互动,而这种机制的根本则来源于行为理论的研究和支持。实际上,对于不同的使用者,任何类型的环境景观设计都应该强调每一块场地都适合使用者独特的行为特性和使用需要。从这一点出发,事实上设计最终的评判者应该是使用者本身,因此应该提倡和鼓励大众的参与设计和评价,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自己决定他们的活动场地规划设计。

心理学作为一门行为的科学,必须研究那些能够用刺激和反应的术语客观地加以描述的动作、习惯的形成、习惯的集合等。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设计者既能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能预测引起这种反应的相关原因。进而用设计的语言创造适宜的环境,从而把人们的刺激-反应水平降到最低,也就是让人们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体验到安全、愉快和舒适,只有这样的设计才具有最真切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

2.2在实践中寻找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为设计者提供了良好的设计支撑,行为学家们用实验和统计数据来证实他们的理论;然而,当要设计者把这些理论转化为图形的设计语言时,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毕竟行为理论只是行为学家对所观察到的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从而总结并提出一套指导行为的准则。也许,行为学家能够统计和分析人们各种行为的动机、形成和特点,甚至能够追根溯源到人类的本能或者人类的生活哲学,但设计者却不一定能根据这些复杂的行为动机和大量的偶然事件来决定采用哪种设计形式,甚至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因为,毕竟行为学家只是为设计者列出了设计中可能会考虑的因素,正如给设计者们绘制了一张张道路密集的地图,最终道路的选择和方向的确定还是要靠设计者自己。

而事实上,人们的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都能按行为理论所预计的那样产生和发展,因此,设计者需要在理论的行为预测中摸索前进,在设计实践中来检验行为理论的真伪并使之不断完善。虽然有人说推测是观察的致命伤,但推测往往是发现真理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李道增 著. 环境行为学概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贾轶峰、李洪波、扈文华 著. 行为科学辞典[M]. 1994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心理学基础[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城郊空间;田园景观;景观规划设计;生态

1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基础

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作为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高度的综合性。与自然保护、规划、景观设计、野生生物学、土地评价、地理学、环境科学、林学、农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尤其是目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与景观生态息息相关,有着广阔的前景

1.2 景观美学理论 景观美学的研究,是美学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景观美学是环境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3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

1.4 可持续性发展理论 “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观”同样是田园景观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城市建设中,为了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发展,协调开发与保护,对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2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原则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包含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2.2 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乡村田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从深层意义上讲,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

2.3 区域文化植入原则 地方区域性生态原则是一种适应性原则,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是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面作用最小化。

2.4 景观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既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优势景观管理的结果。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既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景观结构和功能。

2.5 整体综合性原则 田园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3.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与内容

3.1 规划目标 在进行田园景观规划具体的设计以前,首先确定田园景观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设计。目标的制定针对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即分别提出近期目标及远期目标。

3.2 田园景观规划的核心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是通过田园景观规划将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的引入,在自然景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体系。

3.3 田园景观规划的内容

3.3.1 区域位置 近郊空间可以按照田园景观的方式发展,中国城市大规模快速发展促使了城乡一体化空间的巨大变革,在城市近郊建设和发展乡村田园景观,开辟了城市乡村新型绿化途径,优化了城乡空间的结构。

3.3.2 综合资源评价 对项目所在地进行综合资源合理的评估分析,可以有效的保证各种资源合理性、有效性的被利用开发。主要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料(历史沿革、古今名人、文化习俗等等);技术经济指标;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温、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道路情况(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3.3.3 田园景观的特点

1 功能的多样性田园景观是集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它既满足观赏功能、生产功能、科教、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具有多功能特征的景观形态。从而增加田园景观当中的科教色彩和娱乐项目,丰富了田园景观的景观结构。

2 生态性 从田园景观自身的发展要求来看具有维护自然生态机构,维持景观生态性的特征。是影响田园景观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地方性 根据基地的现状条件、地形地貌特征,应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在现有的种植、养殖基地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历史及特点,结合当地土特产的开发,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田园景观。

4 文化景观特性 田园景观具有文化形态,这些独特的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强列的反差,这正是田园景观的精神所在。所以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甚至饮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与田园景观结合,所营造出来的景观则更具有神韵。

3.3.4 景区类型与功能分区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在景区与功能关系上要保证景区与功能的合理有机组合,既要满足人们对景区的审美要求,同时要满足人们居住生活方式的功能性。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开发基本可分为四个类型:农产品提供型;乡村空间提供型;体验交流型;综合功能型。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各景区依据主体特征景观或有特殊价值的景观进行的典型景观规划。典型景观景区可包括如下景区:

1 各种花卉种植区 以观花赏花和园艺学习为主要功能,建立以高档鲜花、盆花、盆景为主的花卉园艺景观。景区以花寄情,将人间的喜怒哀乐以生命的形式予以表达,即可使游人的情感得以抒发、释放,有达到了绿化美化山野的目的。

2 休闲酒店餐厅区 休闲酒店餐厅为家庭和朋友聚会提供舒适怡人的时尚休闲空间。酒店的总体设计体现“亲近自然”这一主题,让游人在“对酒当歌”的同时感受“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风格的悠闲。

3 菜园果林区 该片区展示果品及季节蔬菜的栽培技术及生产过程主,同时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采购和购买等服务。用优质水果、新鲜的蔬菜全面取代种植作物,推广、引进适于本区域的优质高效益的品种。

4、渔业景区 利用滨水生态环境的优势,建立深水区的鱼类放养,供人垂钓,水湾处修曲桥,浅水区放养鱼、虾、蟹、贝等供游人捕捉。一静一动的画面,为人们创造了一处妙趣横生,童心再现的游玩天地。

典型景观规划必须保护景观本体及其环境,保护典型景观的永续利用;应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典型景观的特征及价值,突出特点,组织适宜的旅游项目与活动;应该妥善处理典型景观与其他景观的关系。

3.3.5 交通道路系统设计 在田园景观规划交通道路设计,主要以步行或借助其他简易的交通工具,如:传统马车、自行车或电动车等,对生态环境进行视觉中的感知。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将生态学思想融进道路网的布置当中,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不破坏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在游客游览各个景点的时候,景观视线变化较大的区域,应该利用植物和村落建筑以及道路的布置进行调整。道路的设置应该满足各个景点功能需求上的连贯,比如消防、送货、清理、紧急疏散等道路功能上的安排体系化、合理化。

3.3.6 植物配置 田园景观规划设计,从植物造景来说,在植物的选择上应选乡土植物,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在此基底上加之园林要素,通过规划设计合理搭配山石、建筑、水体、植物,营造出供人们欣赏的美景。在造景手法上,不提倡大量的对称式、规则式种植,而应该多用丛植、散植、片植,路边植物带可种植为花镜的形式,这样更加和谐自然,更有效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 小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城郊空间田园景观规划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且设计思路和理论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城郊空间的田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及理论研究,总结出适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城郊的空间景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3):39~41.

篇5

关键词:环境心理尺度空间一、心理尺度环境论是衍化的产物

--------------------------------------------------------------------------------

在阐述心理尺度环境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

对于心理尺度环境论从环境心理学中独立出来①,应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巴克等人对自然定居点中居民行为的生态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霍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的研究,以及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K.Lynch)对城市表象和环境认知的研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加上当时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减少等现实困境,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的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心理学家也更加重视环境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纷纷研究与环境心理学有关的课题。

当今,心理尺度环境论中社会心理学的痕迹仍很明显,因为许多环境心理学家都受过社会心理学的训练。然而,这种“联姻”也造成了一些麻烦。这些现象对于环境心理学在起步比较晚的中国也同样存在着。传统上,社会心理学依赖于由理论构建的实验和接近科学的假设检验方法。普罗夏斯基(1976)曾多次声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最终会被证明是环境心理学家的巨大财富。社会心理学对环境心理学的影响无疑很大,但我们相信,当一批在某些领域(发展心理学、艺术、建筑、社会学)受过训练的环境-行为研究者成长起来时,这种影响将会减弱。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人体工程学和工程心理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类是最求完美的,为了使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于是从人体工程学内部就又衍化出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外也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尺度、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室内空间等等。

二、心理尺度环境论对室内设计的启示

关于心理尺度环境论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1、心理尺度环境论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a、环境和行为的关系;b、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c、环境和空间的利用;d、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e、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2、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a、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b、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c、依托的安全感,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d、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e、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室内设计行为对心理尺度环境论的影响

建筑结构和室内空间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室内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套房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

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在前者的情况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车站,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希望进行亲密交往;在后者的情况下,家具成组安排,如家庭,因为在那里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

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呢距离,0~0.5米,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米,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米,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米英尺,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

对此,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得到广泛地运用,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多元化多媒体的需求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确定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玄关、卫生间、厨房等住宅空间的设计;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3、人和人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确定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例如办公区的分块、展示厅的分块和其他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

4、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的使用功能更能全方位的启动自身的各个感觉器官以至达到舒适状态。

5、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

在设计特殊室内场合时需要一套科学的参数,如剧院、医院、多媒体厅等,这要求必须有正确的决策方案,其中主要考虑到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物理环境等环境参数。

6、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都对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等视觉要素提出很高的要求,环境心理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结语

心理尺度环境论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室内环境作为人类所处时间最长的空间环境,与人关系很密切,如何将其内部人的行为和心理结合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设计学、色彩学、工造学等学科,去做最符合人们心愿的健康舒适安全的室内空间还是个复杂庞大的课题。

注释:

①有的学者将心理尺度环境论等同于环境心理学,实为欠妥。心理尺度环境论是环境心理学的分支,它更注重室内环境对人在室内行为中的影响。

②环境设计研究学会,世界最权威的环境设计研究论坛会,这个学会每年都在美国举行年会。

参考文献:

1.吴硕贤等,室内环境与设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美]伦纳德·史莱因,艺术与物理学.暴永宁、吴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篇6

1.1水利水电工程景观的概念水利水电工程景观指的是水利水电工程和其所处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给人的视觉感官带来的总体的视角冲击和视觉效果。这些景观地区是以水利工程为基本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和自然观赏价值的水利水电工程景区。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涉及到两个不同的领域,水利工程的建设分属水利水电领域,而景观部分分属于景观学、设计学领域。这两个领域设计师和建筑师一般没有交叉,水利工程师可能完全不懂景观知识,而建筑师也有可能对水利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分开设计造成工程中的景观效果不明显是常见的一种现象。

1.2水利水电工程景观的类型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一般利用水域或水体及其相连的岛屿、林草和建筑等建设吸引游客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貌、水、生物植被和气候等因素。自然景观包括了水域风光、地文景观、气候天象和生物景观等。人文景观又名为文化景观。人们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经常会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需要而在原有的自然景观基础上设计和建设一些具有文化特质的景观,以突出其人文精神和文化风貌。人文景观不仅包括古代人文景观,即古代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历史古迹,也包括现代人文景观,即那些能够体现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创造性的现代景观。

2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2.1景观缺乏创意现有的水利旅游景点大多是划船、钓鱼等,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出了一些桃园或是苹果园等,然而这些旅游景点只是单纯的效仿,缺乏立意创新,其依靠扩大规模和增加亩数来吸引外地游客,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近年来,很多旅游景区以原生态的特点来吸引游客,其实只是圈出一大片地,保留原有形态,而不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

2.2景观形态缺乏多样化很多景区的景观形态都大致雷同,游客到了此地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景观形态的个性化指的是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有着其独特韵味,立意标新。景观形态应该讲究独立和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游客,使其在景观区内乐游不倦。

2.3景观布局混乱首先,很多旅游风景区的水利水电工程景观的设计过分关注其景观主题,即水体,而忽略了水体周围的景观设计,使得整个景区的景观视觉单调而缺乏整体性,难以将水体和周围景观很好地融合起来。其次,由于大多数的景区都是自成一体,自给自足,景区的管理者为了节省管理开支,只是设计一两个入口,游人从一个口进景区还得从原路返回。一般来说景区的岸线都很长,游人顺着岸线往前走也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而折路返回使得他们重复游览已到过的地方,会让游人产生视觉疲惫,因此,很多景区相对远端的景点少有人问津,也缺乏管理人员进行维护,最后导致景观衰败。再次,景观的设计一般都注重平面图的效果,很少考虑游客观光的实际情况。如,有很多景观内的两个景点之间有一大片草坪,只有一条L型的小路是连接两个景点的唯一路径,从平面图效果来看,这条路径与附近景点非常协调,形成了整体美。游客在游览此景的时候可以一眼观望到另一个景点,出于好奇的心理,他们会选择较近的路径,即从草坪上踏过去,而避免走小路绕弯。

3水利水电工程景观的设计方法和策略

3.1水体景观的设计水体是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的主题。首先在上游拦河筑坝,构成大面积的静止水,然后在河坝的下游对水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处理,以形成多样化的水体景观。可以利用库区水面开创出一些水上运动,以其极高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刺激性来吸引游览观光的人群。比如水上龙舟、泛舟、水上摩托等,这些都是刺激性和娱乐性较强的群众性游乐活动。

3.1.1静水景观的设计

3.1.1.1借助植物装饰通常到了水库的尽头会出现一处浅水湾或死水湾,这些地方的水流非常缓慢,而且很有可能是一潭死水,因而水质极容易出现问题,滋生出许多蚊蝇和水虫,游客经过可能会有不良的体验。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在此处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帮助净化水体,提高水体质量,改善周围的环境,使得水面效果更为丰富。有些水生植物,如荷花甚至还可能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效果。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在这些地方可以建造一些亭、阁,以供游客休憩;在岸边种植柳树,柳条倒映水中,构成美好的视觉效果。

3.1.1.2制造静水倒映景观水库的水体一般都是大面积的静水,静态的水显得非常安宁、祥和、静怡和明朗,能够清晰明了地映射出周围的景观,使得水面和周围环境产生层次感极强的整体景观,同时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静止的水就像一个平面镜,能生动地反映出周围景观,可以体现其鲜艳颜色,尤其是在阳光照射下,静水面的反光和折射更是为周围景观增色不少。所以规划师制造静水倒影景观的时候,应该根据周围的景观特点进行细致的规划,合理地配置和建设水面周围的景观,以丰富静水面倒影景观的形态。

3.1.1.3水生动物的放养在水库中放养一些河蚌、鱼等水生动物,让它们在水库中自由自在地游动,不仅可以使得水体净化,提高水体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动静结合,增加水体观赏效果。另外,水库中的水生动物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游客,使得游客观赏美景的同时,进行一些垂钓活动,或者是允许游客往水库中投放食材,以吸引水生动物,形成鱼儿戏水的水体效果,为游客们增添别样的情趣。

3.1.1.4设计和制造人为景观多数的水利景点都不方便设置更多的水上运动节目,只能通过游船来增加游客的水面活动。为了使得这种单调的水利景观更为丰富,可以在静水面上建造一些凉亭、楼阁或是水榭,这样不仅在平静的水面上增加了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还可以为游玩疲倦的游客们提供短暂休憩和谈天的场所。

3.1.2动水景观的设计动态的水一般是指流动的水,比如小溪、河流和瀑布等。和静水相比,动态水更能激发人们的观赏乐趣,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动态水富有活力,在精神上能够调动人的情绪,使人更加兴奋和激动。

3.1.2.1流水景观一般在水坝的末端,或者在排放水流的入水口都会形成流水景象,若是人为地对这种流水景象进行细致规划,加以修饰和装扮,比如用水泥土进行堆砌,借助周围的山石水流弯弯曲曲,形成具有艺术特征的水流景观。

3.1.2.2落水景观落水景象一般包括跌水和瀑布等。瀑布的形成是依赖于上游和下游之间水位的落差而形成,其气势宏大,场面壮观。可以根据动水景象规划的理念来对水坝的排水功能进行精心设计,使得水体景象变化充满动态感。一般来说,规模大的水库具有宽度较大、水位落差大的拦河坝,而水闸拉下排水的那一瞬间,形成了瀑布的景象,场面非常有气魄。比如三峡的溢流坝长度达到了483米,大坝的中间有23个深孔和22个表孔,其目的是用来对水库内的水位做出调整,在水库水压不够的时候可以方便排洪。在水闸全部拉下放水的时候,场面非常的澎湃,增添了水利景象的动态性。

3.1.2.3喷水景观喷水景观在水利水电工程景观中最为常见,在城市的路边或是公园内,我们常常会看见一些由水体喷射而制造出来的水体景象,这种景象不仅有着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对城市的空气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净化和湿润作用。另外,喷射出来的小水滴和空气中的分子发生碰撞会产生一些负氧离子,使得空气的质量得以提高。

3.2水利工程建筑物景观的设计水利工程中的建筑物的环境效应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人们审美能力日益提高的今天,水利建筑不仅要有一般水利工程的蓄水防洪功能,还应该和建筑工程附近的环境相适应,构成完整协调的水利工程景观。水利建筑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其中永久性的建筑包括隧道、厂房、大坝、水闸、引水渠等,而临时性的建筑包括临时围墙、围坝、泄水道等。

3.2.1整体协调在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中,切忌过分优化和突出一个单独的景点,而忽略了景观的整体效应。应该整体考虑,从宏观入手,将水利工程景观设计成一个整体上协调而又层次分明的景观。

3.2.2重点突出光有整体上的协调固然不够,景观设计中还应该注重设计出重点鲜明的景观。这就要求规划师要全面对大坝和大坝的附属设施间的关系进行细致处理。其一,可以把附属设施部分隐藏起来,将大坝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可以从色彩和形态的设计上入手,尽量减少附属设施对大坝主题的视觉冲击。其二,也可以把主体大坝和附属设施结合起来进行设计,使之在形态和颜色上协调一致。

3.2.3对大坝的形式进行合理安排我们通常选择在地势较为平整的地方建设大坝。大坝的形式应该顺应周围地势,其高度应该和周围的地势高度接近,这样才不至于有太过突兀之感。目前大坝的形式主要包括了平板坝、大头坝等,这些大坝的形式经济而又美观。

4结语

篇7

一、社会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进行了具有社会管理性质的工作,但并未形成与之相应的理论。解放初期,为稳定全国社会生活秩序,我国政府结合社会的发展曾经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调动一切资源完成了工业化体系的建设。1979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促使整个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形成有序的社会管理局面,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从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住房、城乡关系等领域,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涉及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管理体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管理在我国具体而言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优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的政府“全能”的一种社会管理体制,改变了以前旧中国社会分散的状况;在从业人员管理方面是以国体为单位的经济基础体制;城市人员社会管理是以街道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四基础管理体制是以单位制度、户籍制度、职业身份制度和档案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流动管理。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为我国在非常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控制能力。但是,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也存在固有的缺点,一是所有就业社会人员都由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单位所管理与控制,不利于社会的正常流动,使社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制度的不断变迁。二是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和社会,成为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全能型政府,不但行政管理成本很高,而且在把一切权力集中到政府的同时,也把一切责任都集中到政府,社会自身缺乏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机制;这种巨大社会变迁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波及之广、影响之深、势头之猛,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是罕见的。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在许多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社会变化的挑战,为此对于社会管理的研究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社会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正在逐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社会管理的定义

如对于什么是“社会管理”,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学者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学界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了不同解答,对社会管理概念形成了不同的定义,总体而言,国内学者主要从三个层面对社会管理做出了界定,第一种界定从国家管理角度看,有学者将社会管理定义为:国家通过自己的权力机关或授权部门依据一定的规则,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干预、协调、调节、控制等行为,它是政府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管理行为。第二种界定从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界定社会管理的内涵,认为它实际上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杜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以上两种对社会管理的定义突出了国家、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地位,但从社会实践角度看,其定义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社会管理涉及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实施社会管理的主体也不应局限于国家和政府层面,其次在这种概念定义下国家作为唯一主体凸显的是国家、政府行政管理式的“硬”管理模式,而忽视了国家及各社会管理主体的引导作用。第三类社会管理的定义区分了广义的社会管理和狭义的社会管理,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较前两种定义,第三种定义中社会管理的主体包括了社会成员组成的专门机构,但与前两类定义相同的是,该类定义依然强调社会管理的管理监督方面,而忽视了社会管理中的引导、调节等“软”管理,而且广义和狭义之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实际上,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第三种定义突出价值诉求和管理目标但没有指出社会管理的内容。基于以上对社会管理概念的分析和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考量,我们可以把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规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控制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平衡社会公正、对应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稳定。这七条既是我们所理解的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现阶段社会管理所应包括的主要内容。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保护、维护群众的权益,促进社会公正,这是一个价值尺度,没有社会公正,协调利益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就谈不上。没有社会公正,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就难以化解。只有在规范行为、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处理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保持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的目的。基于以上考量,我们可以把社会管理界定为: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和规章制度下,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防范社会风险,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管理活动。通过这个界定试图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管理的概念和范围,二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三是社会管理的目标。

三、社会管理与公共管理、经济管理的概念区分

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缺乏相对独立的概念和明确的研究范围,通过上述三种社会管理的概念分析,不难看出其与公共管理的概念是十分相似的,而社会管理未来必将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甚至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这就势必应与其他相似学科进行区分,在现阶段社会管理与公共管理概念相区分是十分必要的,公共管理从产生意义上讲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和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与社会管理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二者的相似性在于:(1)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强调社会公平,同样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上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和谐发展。(2)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只限于政府也包含了各类社会组织,同样社会管理的主体也应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各类社会组织也应包含各类民间组织,市民团体等各类组织参与其中。

篇8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意义和作用,使中国园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其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以园林为核心。追根溯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园林经过圃—囿—园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到现代有了新的发展,有了规模更大的环境,包括区域的、城市的、现代的,综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景观。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对世界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有增无减。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而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

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同样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园林风格也可以互相借鉴,但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在景观规划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现阶段对各种园林风格的拿来主义,使得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没有自己的特色,模仿痕迹严重,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外来园林风格带来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中得到解决: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通过并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与人的交流方面考虑其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思想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规划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2.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设计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仍然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园林景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设计师的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在创新过程中对各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艺术设计,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

硬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铺地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尤其以广场设计表现突出。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对于铺装的研究,特别是仔细琢磨似乎还不够。不是去研究如何发挥铺装对景观空间构成所起的作用,而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以为这样就好,其实不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高档的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国外,在这方面研究得很深。如巴黎艾菲尔铁塔的广场铺装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而没有选用高档次的花岗岩板,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同时,也可利用铺装的质地、色彩等来划分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使用效应。如在一些健身场所可以选用一些鹅卵石铺地,使其具有按摩足底之功效。

2.墙体

过去,墙体多采用砖墙、石墙,虽然古朴,但与现代社会的步伐已不协调。出现的蘑菇石贴面墙现正受到广大群众的亲睐。不但墙体材料已有很大改观,其种类也变化多端,有用于机场的隔音墙,用于护坡挡土墙,用于分隔空间的浮雕墙等。另外,现代玻璃墙的出现可谓一大创作,因为玻璃的透明度比较高,对景观的创造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墙体己不单是一种防卫象征,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感受。

3.小品

园林小品的种类很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西单文化广场由于不可能在广场上摆满坐凳,只好在狭窄的道路旁摆了一排坐椅,因为没有其它可坐人设施,游人只好坐在上面,但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可见,设计必须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景观构筑

它包括雨水井、检查井、灯柱、垃圾筒等必要设施。过去,人们只是一味注重大的景观效果,而疏忽了对一些景观构筑的艺术考虑,从而产生总是对一个设计项目感到美中不足。现在,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人们逐渐将景观细部加以考虑。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在国外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检查井井盖的处理,在中国,对井毫不修饰,虽然已出现一些预制的褐色井盖,但其视觉效果一般。而国外则对井盖进行细部研究,他们将井盖的颜色加以修饰,五颜六色的图案被恰当地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与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软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园林植物

植物造景,艺术在其中起很大作用。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节变化、生态速度要深入细致考虑,同时结合植物栽植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利用植物造景艺术原理,形成疏林与密林、天际线与林缘线优美、植物群落搭配美观的园林植物景观,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造景同时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水体

水体有动水和静水之分。动水包括喷泉、瀑布、溪涧等,静水包括潭、湖等。喷泉在现代景观的应用中可谓普遍与流行。喷泉可利用光、声、形、色等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感受,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水的气息。尽管如此,人工的痕迹始终不可避免地展现出来。如果能将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那一定会呈现另一种境界。

篇10

一、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

园林绿化设计要富有时代感,应自然风趣、层次感强、以人为本、经济、美观、适用为原则,取于自然,融入自然,让人感到心情愉快。在设计上要符合植物自然生长规律,还要突破常规,达到新奇的效果。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文本里经常出现“从功能出发,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说明。但事实上,大多数的景观设计师是从形态好看与否的角度来做景观设计的,因此导致了对功能定位的随意性,使之将来的使用性较差。

在“以人为本”上大连亿达是个企业典范,比如景观设计师在小区中设计了一个广场,开发商会刨根问底:“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广场?为什么要放在这里?是50好,还是100好?这个使用面积是拍脑袋的,还是统计分析出来的?给谁使用?多少人使用?如何使用?一天什么时候使用?你分析过这个社区中儿童、老人、青年、中年人的比例吗?……”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师要合理运用“数据量化分析”,真正做到从功能出发来设计居住地产的景观,这样才能帮助开发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

二、配置合理,适地适树

当前,居住区的景观风格一般都是追随开发商“产品系”风格,比如说现代简约、欧式风格、西班牙风格等等,这些风格在建筑语言上,包括屋顶、山墙、景观小品、灯具上能体现出来,但是在软质景观,即绿化上是很难体现的,一味追求景观风格与产品系列匹配很有可能因为当地气候、水土等因素而事倍功半,在绿化景观树种的选择上首先生态功能要合理;品种、苗木大小、乔、灌木、地被的比例要合理;如大树的比例应占30%―40%,速生与慢生搭配合理;常绿和落叶树种搭配合理等等。因此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才有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说,大连万科溪之谷,那么它的景观是什么风格?恐怕大家都会说它是欧式风格。没错,建筑的屋顶、立面的装饰以及景观小品、亭子都是欧式风格的,这延续了其产品系从广东到北京再到上海的一贯风格。但是,它的绿化配置不仅没有种植欧洲的花草树木,更不是欧式、美式疏林草坡的风格,而是中国园林所擅长的上、中、下多层次、高密度的绿化搭配手法,并大量采用了乡土树种。所以,从实质上而言,万科的景观就是用中国造园手法造出一个好的园林,再用西方的繁琐线条和符号给中国富豪打造一个奢侈尊贵的噱头。

三、景观营造软质化

一直以来,居住地产景观有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种是以硬质景观为主,主张大广场、大轴线,以及大型构筑物;另一种是以软质景观绿化为主,强调自然、静谧和温馨的景观效果。笔者认为,将来地产景观的趋势应该是向着以绿化配置为重点的方向发展,不仅绿量增大,而且绿化的品种、层次将会更加多样化,后期的绿化养护也越来越重要,植物长得越好,楼盘的效果也会越好。由于硬质构筑物的材料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老化变形,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进行翻修维护,因此硬质构筑物的设计量要尽量减少,主要放置于重点区域必不可少的位置上。

实际上,用这种精致的绿化造景手法能够快速地回笼销售收入,同时也赢得了买房者的价值认同。用景观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成本投入,上海浦东星河湾就是成功的案例。而且,这样的项目中硬质景观很少,亭廊等几乎没有,都是以绿化配置为主景,以适当的小尺度装饰品如花钵、陶土罐、石头等搭配,少而精地点缀硬景,这样的成本投入也比以硬质景观为主的造价略低。当然,我们一定要做到把房地产的和谐人居环境和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起来,这是将来房地产景观重要的发展趋势,会给房地产增加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四、因地制宜,借景增值

因地制宜,根据居住区周边各种状况的不同特色点做出最适合这个居住区的景观。如在山地上进行地产开发,就应该依山就势布置登山路径,步移景异,合理借景和对景,这样的景观设计既节约开发商的成本,又能做出好的景观效果。

另一方面,不仅要对居住区内部的环境进行相地,还要注意居住区周边环境的改造,也就是巧妙地“借景”。如大连新星绿城在建造之初就特意将原有的土山包,并修建了一个城市专属公园,给居住在该小区的居民使用,这就是“景观增值服务”的魅力。

五、掌握园林技术,合理控制成本

成本控制力和现场执行力也是景观营造的成败关键。设计师要更多的站在开发商的角度,合理控制成本,不要一味追求“高技派”,只为创造出最炫目的景观效果,而忽视对景观造价的考虑。材料的选择以合适楼盘的风格为宜,切莫盲目使用最新潮、最高科技的材料。而某些低技派的乡土材料,也会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关于控制成本,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将来的趋势是,开发商会在景观建设上增加一次性投入,而尽量减少后期物业管理的维护成本。因此,景观设计师必须有成本控制的概念,帮助开发商合理地控制成本。而后期物业管理的维护成本主要集中在水体的维护、植物的修剪养护等方面,这需要景观设计师为将来的物业管理而考虑景观设计的后期维护措施及消减成本的方法。各开发商都有自己的成本核算和控制,景观师要根据开发商的要求进行限价设计。

此外,好的创意贵在从设计到施工坚持下去,一步一步地造出来。景观行业有句话,叫“三分设计,七分施工”。这就需要开发商的现场控制力要很强,景观设计师的执行力也要强。在一些专业的地产公司,都有景观方面的“现场工程师”,他们就是代表开发商在工地上进行现场控制的。专业的景观设计公司都很重视派遣骨干在现场全程跟踪、服务和监督,使之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在绿化上要保证主调、配调、基调的树种配置合理,打造多层次绿的效果,同时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利用园林技术防治措施合理混栽达到最好的景观效果。比如说种植大树,不是把一棵大树挖个坑种下去就可以的,而必须在现场要严格控制大树的胸径、冠幅、树形、全冠移植、是否截枝、几级分叉、观赏面的朝向、成活的情况、有无病虫害等等,这些都需要开发商有较强的现场控制力的专业人员。

六、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