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技术应用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电路基础、电工基础、电子工艺、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基础、电子设计自动化、仪器原理与电测技术、数字音视频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微机原理等。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电子技术、新能源、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2 新能源;
3 计算机软件;
4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5 互联网/电子商务;
6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7 机械/设备/重工;
8 家具/家电/玩具/礼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子工程师、机修工、硬件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电子工程师;
2 机修工;
3 硬件工程师;
4 电子技术员;
5 嵌入式硬件工程师;
6 技术支持工程师;
7 软件工程师;
8 信息主管。
篇2
关键词:能力为本位 课程体系 中职机电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48-02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领域的生产、服务单位,培养能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维修、生产运行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中职教育的鲜明特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应当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必须按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实行综合式、模块式课程结构模式,按岗位确定能力,按能力确定课程体系,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同步,课程开设与科技同步,教学设备与硬件换代同步,运行机制与市场变化同步。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探索陕西省机电行业的岗位对中职机电专业学生在技术能力及职业素质方面要求,完善中职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以企业需求拉动培养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高水平职业素养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
一、学生就业岗位分析
以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依托陕西省多家企业的机电行业背景,对企业人事部门、企业一线工程师、操作人员、就业学生等进行多方面的广泛调研,参照陕西省职业资格认定要求,确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主要岗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对应关系情况如表1所示。
二、机电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
机电行业现已成为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随着产品设计与制造工艺水平的发展,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制定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突出以下几点:
1.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加工中,学生必须具备应用CAD/CAM软件的初步能力;
2.机电类产品制造中,越来越多采用自动化设备,毕业生应初步掌握自动化技术的能力;
3.产品制造朝着追求最佳寿命周期费用方向发展,因此,要求毕业生不仅要熟悉制造技术,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头脑;
4.行业分工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因而,要求专业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形成各专门化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5.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机电技术不断进步,毕业生应具有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能力的培养要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和专向性;主要应具有以下职业能力:初步具备机电装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的能力,初步具备数控加工的编程、操作、调试和维护的能力,获得具备本专业相应工种的技能操作技术等级证书,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CAD/CAM应用的初步能力,具备机电产品质量控制和售后服务的初步能力,具有从事专门工作安全生产、环保、职业道德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优化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式教学
在确定了企业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根据我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从业的实际情况,将机电专业教学计划综合后分为三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和岗位综合能力应用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个子模块组成,其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
四、机电综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
1.设置综合课程 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训”还是“先实训后理论”的中职课程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因为它们都割裂了学科与技术的密切联系,没有注意到技术的综合性。正确的中职课程设置应是“理论与实训融合”的课程体系。经过广泛调研,我们确定以加强机电系统整体观念和就业能力,改革机电专业课程。即压缩机电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新开设一门专业综合课程。将传统机电专业的几门主课筛选重组,删减了不实用的理论和繁琐的公式推导,通过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减少课程内容重叠,增加一些生产实际范例,以及实践教学与实训内容,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
2.结合专业知识,编写配套综合教材 现行的机电专业教材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需要。教材应从整体上安排机电专业的知识体系,实行综合教学使各分科知识有一个合理的比例,适当降低理论性,广泛挖掘工程应用实例,重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还要反应科技新成果,使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3.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中,必须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根据课程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工作岗位培训法等等。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VCD播放设备、计算机软件等的基础上,再增加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4.重视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实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教师评价等几方面评价相结合。逐步推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课程评价模式。
五、结束语
几年来,我校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机电专业毕业生很快能够适应就业岗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教师队伍受到很好的锻炼,整体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职机电技术;教学问题;改进方法
一、机电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相关工业的生产技能也在逐步迈向一个新的阶段,机电产业同样大放光彩,新型科学技术的出现对我国的机电产业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很多院校实行的机电专业教学方法与实际工作分离,严重影响了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也禁锢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具体需求不适应。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设置的专业课教学没有与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相结合,理论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只掌握了抽象的理论知识,没有切合实际的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纸上谈兵”,没有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的工作任务结合在一起,不能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不利于自身在工作中发展和进步。
所以,学校应该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技能相结合,教学贴近实践,配合机电技术的岗位群体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满足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要求。
二、机电专业教学的具体改进方法
1.切合实际,制订基础专业培养计划
学校要对企业发展和实际工作要求进行考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在校生的发展方向。机电专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阔,不一样的产业提供给学生的就职岗位是不一样的,对学生的技术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依据这些市场需求,中职学校应该培育专业技术型人才,积极迎合社会企业的需要,使更多的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在一些相关企业中,机电产品的制造企业与机电产品深加工企业所提供的专业技术岗位相似程度较高。这类企业大部分负责机电类产品的生产和检查,对机电产品生产线实施保养和管理,进行部分专业设备的基本操作和对机电类产品进行应用、装配、检验与保护。机电服务类的公司负责一些机电类产品以及大型机器设备的操控、检验、养护,也负责部分电线的保养、修复。
机电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这些企业的信息,一些自身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考取电工方面的相关证书,拓宽毕业后的就业渠道。学生在考取适合本专业发展的证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考取其他的技能证书,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坚实基础。今后中职院校的努力方向是:为创造出更多机电基础知识牢固、具备机电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能够熟练运用设备进行制造管理的专业型技术人才而不断奋斗。
2.依据实际工作分析设定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计划
学校应邀请部分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和机电专家一同沟通交流,把问题不断深入,剖析机电产业的职业特征和岗位团体。首先,结合实际,树立典型,明确专业的发展目标。然后,根据发展方向,对任务进行整合与剖析,明确机电类设备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是机电保养工作的首要岗位群体。明晰岗位群体的范例工作,总结出适应专业工作的具体知识、技能,再将研究结果与日常的实际教学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以工作完成度作为组成专业课程的主体
以实际工作剖析为根基,分析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将有联系性和类似性的部分总结起来,不断完善专业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兼顾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具体职业需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生应以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基础,逐渐养成以实际工作和专业课程为核心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促进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际、课堂要求与职业需求的完善和融合。所以,学生在日常课程中掌握确实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才可以为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将教育教学全面、完善的观念体系引用到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中去,是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又一次新飞跃。这一重大举措,不仅有利于机电专业教育教学潜能的挖掘,还有利于跟上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机电技术的专业应用是当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为了机电产业的整体发展,学校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为社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风电专业 模块 就业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前几年学生的就业情况,到风电场就业的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0%以上,而且风力发电也是一个发展趋势,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快的适应工作、胜任工作,所以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建立风电专业课程群。
1 学生就业情况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企业在招聘时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2 行业发展优势与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风电造价是仅次于火电、水电的清洁能源,并且是可再生能源。随着风电设备制造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风电设备制造规模化、系列化、标准化的推进,我们可以预测未来风电成本呈现下降趋势。而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价格上涨,风能将成为日益具有竞争力的可推广的清洁能源之一。
据国家气象局组织的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可开发风能总储量约为43.5亿千瓦,其中可利用陆上风能储量6亿~10亿千瓦,近海风能储量1亿~2亿千瓦,开发潜力巨大。根据华北电力大学《2020年我国电力工程科技人才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报告,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人才总需求将达到39万人,其中风电人才18.5万人、太阳能发电人才10万人、生物质能发电人才10.56万人,技能型人才约占需求总量的49.9%。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并网风电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继欧洲、美国之后发展风力发电的主要市场之一。截止到2009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为2601万kW,跃居世界第二,全国已有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具有风电装机。虽然国内很多地区风电发展已成规模,但风电技术大部分从国外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还很薄弱,各层次人才严重匮乏。如风电专业技术人才、设计开发人才、产业经营人才、售后管理人才等都相对稀缺。
通过对制造业项目和风电场项目的调研发现,现在急需风力发电场设备运行与维护和风力发电机组装配与调试人员。由于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因此有些企业为了扩大产能,从社会上招人,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上岗,企业中缺少有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如果一个企业没有15%~20%的高级技术工人,风电机组的质量控制是难以保证的。除了要加强在职培训外,还应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另外,高层管理干部和风电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3 实施方法
我们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增加风电模块,学生就可以在掌握了机电专业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风电设备的运行原理及维护,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为专科学生的就业开创新的教育途径。
其中,面向基层需求的设备检修与维护技术保证的岗位群,以此体现高职高专办学层次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突出专业技能达标训练及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分别构建相互关联但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两兼顾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相互关联,确保理论基础够用,强化能力训练,做到二者兼顾;多方向灵活办学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在对专业和服务方向有足够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就业信息支持的情况下,依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模块。有两个模块供学生选择:风电专业模块和电厂设备模块。若学生少于一个班时,则不开,让学生分流。
4 核心课程的设置
通过去双辽风电场、铭阳风电设备厂的调研及从已经就业学生的信息反馈情况,课程由专业老师和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制定,我们开设了风电机组检测与控制、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设备、风电场电气工程四门课程,通过这四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既可以了解风力发电的大概原理和风电场设置的条件和布局,又可以掌握风电设备运行的原理及控制过程,另外由于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机械知识,所以对于机械设备的维护也有一定的掌握,因此对于风电设备的维护也可以很快的掌握。
编写培养方案时的原则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的培养方案,注意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着眼于职业能力的提高;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基础课以“够用为度”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设置和安排上,在保证掌握设备基本原理与应用的同时,围绕风电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与维护,重点突出了面向岗位的模块化教学,加强课程系统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既可以胜任普通的机电行业的工作,又可以具备职业迁移的能力。
并且要注意知识的连接,一方面由于课程群不是风电专业的所有课程,而是将风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进行了整合,所以要求教师要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延伸性,另一方面则注重该课程的服务性和目的性,也就是能让学生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
5 结束语
篇5
高职机电类专业融机械技术和电类技术为一体,涵盖内容广泛,不仅包括机械技术和电力技术,也包含了微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微机信息处理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及测试技术,等等。为广大从事机电研究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创业空间。现代大学生在思想和认识方面进步很多,很多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寻求自己发展的一片广阔天空。作为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减少风险、增强创业成功率,是应该加以重视的。文章就高职机电类大学的创业进行研究、探讨,为其创业提供一些意见指导。
一、机电专业的特点
机电类专业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机电理论技术及专业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机电类设备的管理、应用、营销及技术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具备综合职业技能。机电技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技术,涉及机械知识及电力知识。因此,具有知识涵盖广、应用领域广、技能素养要求高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机电技术正朝着智能化、光学化、网络化、微型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二、机电类学生的创业现状和问题
大学生就业逐渐困难,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但是,在创业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困难,进而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创业意愿与创业行动严重脱离。高职机电类学生在学校受教育过程中,没有充分接触社会,对社会的整体环境不够了解,往往有极高的创业热情,但付诸行动的并不多。有数据研究表明,80%的人有在毕业时创业的意愿,但只有1%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这一现象的产生,跟我国社会环境有关系,家长和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共识都偏向于求稳,对于这种存在极大冒险成分的创业都往往有规避的心理。同时,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储备,在创业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资金筹措困难。创业不是凭着一腔热情和冲劲就能开展起来的,不仅需要足够的社会经验、充分的社会预期调研,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社会阅历,也没有接触过企业运营的相关知识,在开发项目、产品定位、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这些社会经验的缺失是影响创业的极大障碍。没有把准社会脉搏,结局必定以失败告终。同时,缺乏资金也是创业的一大阻碍,大学生没有积累到必要的资金,相关部门也不能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一些优惠政策,但也存在手续繁琐、门槛高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3.创业能力薄弱,创业教育缺失。调查表明,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业能力相对较低,成功率不高。创业的科技含量有限,不能形成很强的竞争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一般在2%~4%。创业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能力、社交能力,还包括风险承受能力、创新求变能力等。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乏都会造成创业失败,在校期间创业教育的不充分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尚不成熟,存在不少的问题。高校缺乏专门的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创业知识。同时,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所谓的创业讲座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最后,教育没有与产业联系,造成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不具备创业的专业素养。
三、高职机电类学生创业措施的研究
1.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行动的激励。针对学生创业意愿与行动脱离的这一现象,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首先,改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认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其次,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完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做到有备无患,凭借知识、技术支撑和胆识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再次,让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含义,要求机电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市场前景和社会需要开发产品、营销产品,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增强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2.开展机电一体化实训活动,改善创业融资环境。在学校的培养中,不仅要加强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为了保证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职业技能,院校应该选择真实的专门设计用的实训设备,选择集机械、电子、通讯于一体的高度集成化机电信息实训装置和设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等等。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作好创业储备,进一步巩固知识、加强技术操作、激发创业欲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与用的运用能力,提升创业成功率。对于大学生创业资金缺乏的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无偿资助的“基金”,用于对初始机电专业创业者进行资金扶持。对于具备操作性、启发性、有市场运营价值的创业项目,通过专业评审给予创业资金保障和创业风险教育,保证具备价值的创业项目能够上马立项、运作。
篇6
机械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现代控制理论、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测试技术、计算机系列课程、经营与管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高新技术公司应用CAD及分析软件从事各种机电产品及机电自动控制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如:进行工业机器人、微机电系统、智能装置等高新技术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试验与研究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机械、仪器仪表、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机械/设备/重工;
2、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3、新能源;
4、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5、汽车及零配件;
6、其他行业;
7、计算机软件;
8、原材料和加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机械工程师、高级机械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机械工程师;
2、高级机械工程师;
3、结构工程师;
4、自动化机械工程师;
5、电气工程师;
6、机械设计工程师;
7、助理机械工程师;
8、模具工程师。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制造业进入一个发展停滞、缺乏活力的萧条期,几乎被人们视作夕阳产业。90年代以后,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制造业注入了生机。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据笔者初步调查,浙江省办有工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此同时,“高薪急聘数控操作人才”之类的招聘广告屡见不鲜,从人才市场和企业反馈的信息也表明,社会对高质量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从近些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数量上看,应基本能缓解当地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急需,不至于供需严重失衡,问题出在供非所求。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界定
(一)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的一体化,并且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和复杂运动的控制,而电子技术则相反,不能承受较大载荷,却容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 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与其相关的学科应包括机械工程学科、检测与控制学科、电子信息学科三大块内容。
(二)本质
机电一体技术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任务,就是通过输入计算机的检测信息,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另外,若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则其应具备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中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使运动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
(三)作用与系统
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大作用是扩展新功
能,增强柔性。首先,它是众多自动化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如实现过程自动化(PA,即连续体自动化)、机械自动化(FA,即固体自动化)、办公自动化(OA,即信息自动化)等。其次,机电一体化技术又是按照用户个人的特殊需求来制造、提品这一当今最高级供贷方式的关键技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主要是由机械装置、执行装置、动力源、传感器、计算机这五个要素构成,如机器人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专业定位模糊,需准确定位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电为主、机为辅均可。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使它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仍很低,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还较普遍,必须采取加强培训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加以解决。
(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看来,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四)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
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五)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三、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一)设立若干个专门化方向
高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为妥善解决学生择业范围广与针对性强这对矛盾,可设以下几个专门化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门化;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专门化;数控加工技术专门化:工业机器人专门化。通过设立专门化方向,可完成有针对性的就业前培训。当然,也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另行设置其他专门化方向。
(二)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坚决避免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体框架思路如下:
第一,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
第二,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主动型教学方法。
第四,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根据上述框架思路,专业课程体系由综合化系列课程和专门化模块课程两部分构成:
1.综合化系列课程
机械制图:包含原机械制图内容,增加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内容,融入公差与配合部分,使学生将制图、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融为一体。
机械设计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内容。本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机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
控制工程基础: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LC、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内容,使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造基础:包含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内容,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初步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
传感器技术:主要包含检测各种物理量的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包含计算机原理、信息处理、编程三大部分内容,以完成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培养。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主要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控制方法和策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等。本课程要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强,完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2,专门化模块课程
该模块主要根据设立的几个专门化方向,同时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趋势以及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一般在毕业实习时完成。该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必须突出实践性与综合性。
条件具备的院校在校内完成该模块。具体操作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门化合作组,由学生自愿选择参与哪个合作组。每个合作组完成一个子课题,各子课题可以是同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也可以是独立设置的子课题,合作组之间可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也可以相对独立。子课题按性质不同分以下三类:开发设计型、制造加工型和设计制造综合型。如开发设计型可结合学生的能力安排某个总成的设计,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电路制作,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制等;制造加工型主要是根据已有的设计,完成零件的机加工、装配和调整工作;设计制造综合型则完成一个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或其中一部分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为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应以设计制造综合型为主。
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教育时即可介绍专门化模块课程的大致情况,以便增强学生日后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针对性。该模块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课程开发充分结合合作组的内容,以实例、设计制作指导书的方式进行。如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设立的精雕技术专门化方向,要求学生独立编程并在数控精雕机上自行操作,最终完成一件精美的雕刻产品。由于强化了专门化方向,学生拥有社会急需的其他学校毕业生所没有的一技之长,深受企业欢迎。
师资、设备等条件尚不具备的院校可与企业合作,把专门化模块放到企业中实施,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情况一起完成模块课程开发与教学工作,这样可同时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实践教学课时设置原则
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量”原则。在课时数量上应占整个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及以上,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二是“适时”原则。根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及时跟上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机械制造技术 机电一体化专业 课程体系
【Abstract】 The revision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adjus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What position is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In view of the doubt of this technology fun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nd emphatically expounds the foundation supporting function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Key words】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1 概述
机械制造技术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早的实用技术之一。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机械制造技术能真实反映一个国家的机械化水平,是机电一体化专业重要组成部分,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设备自动化”和“机器换人”战略中的基础支撑。
1.1 机械制造技术概述
机械制造技术是实现产品设计、完成产品生产、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是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再到纺纱、战争武器、运输工具、生产设备等等,都离不开机械制造技术,并随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带动机械制造技术产生质的飞跃,其正朝着自动化、精密化、敏捷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慨念,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应用。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目前,机电一体化是一门融合多种技术的独立技术,其将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传感传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等进行综合应用,使机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模块化,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现在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技术越来越成熟。
2 机械制造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基础与支柱作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产业升级的大潮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东莞市政府主导的“机器换人”中需要大量的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人才。“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制造技术”即为这个“机”的最基础最主要的技术。那么,“机械制造技术”就顺其自然地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备的知识模块,是该专业三大支柱之一。
2.1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作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以“机与电”为核心知识模块的综合性强的专业。机电一体化在国外被称为Mechatronics,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人提出来的,是将英文Mechanics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新词,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又称为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认识到这点,对于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很重要,帮助理清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线,归纳提炼专业的核心能力,配置对应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模块,分配各能力模块之合理的学时与学分的“黄金”比例,形成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专业教学课程标准,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不偏不移地朝着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前进。
2.2 机械制造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支柱作用
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需要二条腿走路,那么,机械制造技术即为其中的一条腿。有了这条腿,能很好区别电气工程专业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群与能力模块。在东莞及珠三角地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能力要求如下:
主要就业单位:机电产品、设备制造或设计公司,家具、印刷、玩具、服装、手机等制造等设备生产公司。
主要就业部门:设计部门、工程部门、生产部门、维修部门或销售部门。
主要工作岗位:自动机或自动线操作员、机电设备维修与装调员、设备机械研发与改造员、电气工程人员、产品销售员。岗位与其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职业证书要求分析如表1所示。
主要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团队协作等社会能力、查阅资料等方法能力。
通过上面的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分析,可见“机械制造技术”的支柱作用。若将机电一体化系统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机械制造技术就是要完成“人”骨架的构建。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能力模块与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3 岗位能力中“机”知识的培养过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典型载体中“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过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最为典型的载体为自动化生产线,应用范围最为广泛。比如,世界品牌的“SWAROVSKI”包装盒制作的“自动化生产线”。它包含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各类知识模块,比如气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机械传动、机械连接等)、传感器应用技术、PLC控制和组网技术、步进电机位置控制技术,以及和变频器技术等。以此为例,以下展现“机”知识的培养过程,看到“机械制造技术”的功劳与作用如图1所示。
包装盒生产线主要包括主要包含了四个工作站,每一个站是包装盒制作中“折盒”的一道工序。下面以一个工作站为例,展现“机械制造技术”在整个设备生产中的作用。
要完成该工作站的设计、制造,必须熟练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如加工气缸安装板,在完成安装板的零件设计后,见图2(安装板简图),应按以下步骤进行加工:如表3所示。
(1)零件图分析。由零件图获取毛坯尺寸、零件主要特征、技术要求等信息。(2)编制加工工艺卡。根据零件图获取的信息合理编制加工工艺卡。(3)准备工、量、刀具及毛坯材料。根据工艺卡要求准备。(4)编制工序卡。以工艺卡为依据,遵循机械加工规律,科学编制工序卡。(5)加工操作。遵循安全操作规程,依照工序卡对零件进行机械加工。
4 结语
要搞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必须以正确的态度认识“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位置。很好掌握一般机械或零件的加工工序及加工方法,更有助于设计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械制造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中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唐方红,曾军华.基于职业资格鉴定的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机电专业维修电工考证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136-137.
[2]李龙根.吴铁军.机械制造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82-84.
篇9
关键词:应用型机电专业;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三级联动;学徒试点
G712.4
当下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纵深发展阶段,高校发展获得更多自主性,教育规划越来越注重实际需求,专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面对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荒”的双重困境,高校开始大力提倡创业教育以缓解紧张局势。在此种大背景下,应用型机电类专业教育也开始引进创业教育,并致力于课程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积极探索和构建。
一、应用型机电专业创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在传统观念中,应用型机电类专业教育的技能性很强,此类人才毕业后的走向主要是企业厂矿等单位,创业者甚少。目前应用型机电类专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浅显,尽管他们有多种渠道可以获知创业知识,如创业课堂、大众媒体、家庭影响等,但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创业并不十分了解。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甚至是落后的,一些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也没有提供创业教材。在创业教育形式上,一些课程教师自身并没有创业经验,只是借助一些案例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真正有用的创业知识。此外,校园环境缺乏创业氛围、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创业课程不成体系等,都是当下创业教育遭遇的常见问题。
二、创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构建
(一)创业素质教育与机电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创业素质教育与机电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产学研产物。当下专科机电教育探索出一种“1+0.2+1+0.8”四段制人才培B模式,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分两次实施,二年级0.2(2个月)和三年级0.8(约8个月)。[1]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本科应用型机电专业教育,其核心在于边学习专业技能,边参加实训,这有利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感受创业熏陶,及时了解自身情况以调整专业学习计划,为创业素质的形成与专业技能提升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也应同步增加比重,积极开设相关实用性课程,如“机电类职业生涯规划”“机电创业心理学”“机电营销学”“机电就业与创业指导”“机电创业实训”等,真正将创业教育和技能培育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
(二)创业意识教育与机电类专业群建设相结合
所谓专业群是指专业之间存在一定内在联系,知识点要求相近,岗位技能要求类似,即要求一定数量共同的实验和实训设备,培养目标相近或者重叠的专业都可以归为同一专业群。[2]机电类专业群建设,可以实现机、电、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发展,推动传统机械制造走向智能型道路,一方面满足制造业提升“含金量”的需求,一方面满足应用型机电专业发展的需求,全面适应市场,这一模式能使高校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建设核心专业,在提高教学竞争力的同时,降低教学成本。创业教育与专业群建设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实现专业互补,此种形式不但可以“校―企”合作展开,也可以联合不同院校开展“校校―企”的共同合作,创建校企合作群,使学生在辅岗实习的过程中学会整合技术力量,体验多种企业经营模式,感受市场的需求变化,启发创业意识,掌握多种实用技能,使自己成为更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创业方案规划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从实际情况来看,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大多流于形式,相较于理论层面的创业案例分析而言,大学生更倾向于创业机遇与环境分析、人际沟通技巧、市场分析与营销等的学习,而且他们普遍期望拥有真实创业经验的人来授课。针对这一需求,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应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从事创业方案规划,使大学生在拟定创业方案的过程中,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模拟分析和解决,既能强化创业意识,又使其形成一定心理预期,避免盲目创业。
(四)优化创业课程,构建实践主导型课程模式
目前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课程模式不合理,在课程结构中,专业课占据重大比例,理论课满堂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到位,此类课程模式难以引导学生拓展知识结构,导致人才技能单一。还有些学校过于注重实操课,学生本就缺乏理论指导,因而在创业操练中体验到的失败总是多于成功。当然,前文提及的创业课程开设较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整体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很难学到有用的创业知识和经验,使创业教育缺乏实效性。基于应用型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和需求来看,我们主张构建实践主导型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创建“教、学、练、创”一体化的模块化教学平台,联合学校、企业和政府的资源优势开发创业一体化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带队的创业课题,以综合能力为考评标准选拔优秀人才参与企业科研团队的项目开发,使学生真正学会怎样应用专业特长,在企业氛围中领悟创业精神。
三、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校企政府“三级联动”
基于当下高等教育的大形势来看,构建“国家制定教学质量、学校修订培养方案、企业构建专业人才评价体系[3]”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已经成为推动创业教育走向实践的有效途径。对于应用型机电类专业来说,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把学生推到企业中,令其在经营氛围的感受中激发创业意识,更需要基于这一专业固有的复杂性、技能性等要求,将学生培养成高标准的人才。在联动体系中,政府应发挥自身连接学校和企业的桥梁作用,及时将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传达给学校,使专业教育有针对性、计划性的开展,有目标性地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积极进取。
(二)学徒试点式实践教学
学徒是传统工学结合的产物,现如今这一形式在和创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融合下,得到了拓展和革新。现代学徒试点教学相较于传统师傅带教的模式,更系统化,流程和操作要求也更加规范化。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教学计划、拟定师资配备标准、确立带教单位、配备实践设施,再到教学监控、反馈和评价,这一系列环节始终都能使学生受到全面保障。创业教育的全程渗透,是学徒试点教学的难中之难,其关键在于如何拟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除了考虑常规要求外,还需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从而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4]
(三)构建数字化教学体系
上文建议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但对于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而言,仅从课程模式构建入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持续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其发挥出更大的创业指导作用。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课堂被搬到线上,数字化教学因其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可重复性成为各种专业教学的新型手段。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应关注两个基本点,一是培养应用型机电人才,二是提供优质的创业指导,而数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需求。当前高校的网络设施已经普及,各个高校可以发挥共享精神,依托网络云端共建一个创业教育教学大课堂,如此一来,这个教学体系不但拥有最全面的创业教育素材、师资力量、就业创业资源,而且还能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最广泛的交流和切磋平台。这一大型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还可以为不同教学科研团队提供交流渠道,使优质资源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甚至是跨国家式的共享,令更多师生共同受益。
(四)建设学校外实践基地
在创业教育中,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必须的基本手段。对于应用型机电类人才来说,校外实践基地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和锻炼资源,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诸多实际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的过程,提升社会认知能力和积极创新的意识。此外,校外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素质都为创业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应遵循三点基本原则,一是稳步拓展,无论地域还是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合作范围;二是保障纵横联系,合作实践应落到实处,深入社会,避免形式主义;三是加强创业教育,以客观案例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创业。
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当下,大学生不再执着于就业,大胆尝试创业。同样面临着窘迫就业形势的应用型机电类专业人才,也开始走向创业之路。大学生创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当下社会的就业压力,拉动经济增长,但是能否创业成功却是一道难题。作为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成功潜力是无限的,但这需要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贯穿卓有实效的创业教育,才能使其避免盲目创业,提高成功概率。
参考文献:
[1]林敏,吴文浩.农业机电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以江苏牧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6,(93):150-151.
[2]陈伟珍,邓歧杏.机电类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31-32.
[3]王俞淞,王斌.浅谈机电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西部皮革,2016,(12):171.
篇10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产生的一种系统工程技术,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并不断地通过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与创新持续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产品由单一品种逐步发展到大中型品种乃至成套设备或大系统,电子技术在机械产品上的应用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其品种不断增多,水平也不断提高,不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享受。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精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其发展趋势是:(1)在性能上向高精度、高效率、高智能化方向发展;(2)在功能上向小型化、轻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3)在层次上向复合集成、系统化方向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主要技术在我国应用的大致趋势如下:
计算机技术20世纪70年代是纯电子技术;自80年代开始使用Z80CPU构成的单板机及个人电脑;从1987年开始STD总线成为工控机主流机型;从90年代开始使用MCS-51、MCS-96系列单片机与小型PLC;自90年代中期开始以台湾研华公司为代表的IPC工控机取代STD工控机,成为主流工控机;90年代中后期中型、大型PLC与DCS系统在我国开始大规模使用;2000年以后现场总线开始应用。
传感器技术20世纪60年代是力平衡式传感器;70年代开始使用参量型传感器(R、C、L参量,无源)和发电型传感器(磁电式、压电式、热电式,有源),大多采用分立型;80年代开始随着半导体集成技术的发展,将敏感元件与信号处理电路集成在一起,实现了检测及信号处理一体化;90年代后,传感器向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2000年后,出现了基于现场总线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
执行机构由传动机构和执行元件组成。传动机构由蜗轮蜗杆、齿轮、链轮、带轮、凸轮、传动带等组成;执行元件分为液压式、气压式、电磁式等几种类型。
机械加工技术20世纪50年代是通用机床,采取传统加工工艺;60年代开始使用硬件数控NC、特种加工与成组技术;70年代开始使用计算机数控CNC与精密机械技术;80年代开始使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90年代开始使用现代制造技术与纳米加工技术;2000年开始使用敏捷制造技术与绿色制造技术。
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定位及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机电一体化培养人才的层次(1)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工作。(2)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有关项目的设计、规划、决策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工作。(3)技术型(工艺型)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将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实体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工作,进行技术应用、现场实施与服务。(4)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依靠操作技能从事为社会谋取利益的工作。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均属于这类人才。
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定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现场技术应用能力。
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1)知识结构: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具有所需的机械制造、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数控机床加工与编程、数控技术、CAD/CAM的基本知识;具有数控技术综合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知识。(2)能力结构:一是社会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具体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人机对话能力、英语会话与阅读能力、意志品德、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开展活动的组织能力、团结同志的协作能力、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二是基础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具体包括机械制造、电气控制与计算机应用三项基础能力。三是专业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与高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机电一体化发展与高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由于机电一体化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相关技术的发展都在推动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其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这就必然导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其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单片机课程:教学内容是以MCS-51单片机为主,而现在实用的单片机种类繁多。
2.PLC课程:我院主要讲述、实验的是小型PLC的原理、编程等,而现在不仅小型PLC被广泛使用,而且中型、大型PLC及DCS系统均已广泛使用。
3.检测与传感器课程:各种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的传感器层出不穷,网络化的传感器也已出现,而课程中涉及很少。
4.机电类专业中的机类课程目前仍大多停留在传统机械上。
5.目前机电设备的维修仍把机械维修与电气维修截然分开,不利于培养机电复合型人才。
6.新型的数控设备更新速度快,技术含量高,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设备相对滞后。
7.数控模块化刀具、数控夹具、数控机床冷却液的选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教材中这些内容涉及较少,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
8.机电类制冷专业偏重于系统制冷原理介绍,而对于自动控制方面却很少涉及,所讲述的自控仪表装置也大大落后于现在企业所使用的装置。
9.制冷专业讲解的部件缺乏先进性。例如,课程中介绍了温控器、热保护器等传统的机械元器件,而企业现在生产的冰箱有很多一部分已采用数字电脑温控技术。
解决的方法(1)设备方面: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购买先进设备用于教学实践环节;购买与自制相结合更新设备;学院应与企业合作,借助企业的先进设备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2)教师方面:应送出去深造、进修,或到企业学习,应积极开展科研开发,培养教师的关键技术技能,了解机电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最新的机电一体化设备。(3)课程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知识更新的加快,要求课程内容实现跨课程有机融合,各门课程之间要体现合理的相互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二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应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形成模块,模块化课程可充分增强课程的灵活性,既可保持普适性较强课程的稳定性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又便于开发新课程,以适应技术的迅速变化与面向社会培训课程的开发。三是课程目标的定向性。数控技术的综合性较强,为使培养目标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应开发基于专业基础平台、目标不同的定向性专门化课程,实现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维护及维修等不同的专门化培养方向。(4)教材建设:要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自编、补充教材内容。(5)实践环节:应积极进行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建实验室、工作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弥补理论教学上的不足。
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的面较宽,如何解决机电一体化发展与所培养人才能力、知识结构方面的矛盾,如何迎接机电一体化发展对高职课程内容提出的挑战,是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从“素质+能力+知识”三方面培养人才,二是针对高职主要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特点,对本地区各类企业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企业进行调研,掌握各类企业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情况、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对毕业生主要能力与知识结构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合理设置课程,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