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继续深化乡村一体化管理
1、积极推行 “县镇村一体化,医生进农家”模式,将县镇村卫生组织融为一体。实行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药品配送、统一公共卫生考核、统一新农合政策实施、统一业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充实一些具体措施内容,可添加,*月组织培训;药品配送的方法措施)
2、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鼓励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积极探索以资本、技术、管理为纽带,通过整体托管、重组、联合办医、团队帮扶、城乡对口支援、区域协同医疗、组建医院管理集团、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有效形式。(充实一些具体措施内容,可添加**医院与**医院结对子,与**外地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合作关系等等)
二、加强县级医院管理
1、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推动城乡医院人才、技术、管理纵向流动的制度化、稳定化,加强县乡村区域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和协调,促进纵向管理的机制创新,使县级医院与城市大医院对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辐射,建立完善县乡村一体、上下联动机制,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
2、建立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的信息支持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管理、县乡村互通互联的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网络平台,为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建立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从分级分工、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居民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合理就诊流程出发,统筹规划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沟通,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及时沟通患者诊疗信息,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方便双向转诊。充分运用已经建成的远程会诊系统,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疑难重症会诊等服务,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与县级医院的互补和相互支持,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县区试行患者诊疗信息“一卡通”和县、乡远程会诊,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的有效利用。
三、强化监督检查
1、确保药品采购安全。把好药品准入关。
2、严格依法依规采购,规范采购行为。
3、加强对辖区内医疗药品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制。
4、加强对基层机构的巡查,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重点督导。
四、加强科室管理工作
1、制订年度计划,每半年和年底做好总结,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2、每月按时填写工作记录本及相关台账记录本,对 存在问题要有明确的整改措施。
篇2
办公室采购年度工作计划
一、继续深化乡村一体化管理
1、积极推行 “县镇村一体化,医生进农家”模式,将县镇村卫生组织融为一体。实行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药品配送、统一公共卫生考核、统一新农合政策实施、统一业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充实一些具体措施内容,可添加,*月组织培训;药品配送的方法措施)
2、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鼓励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积极探索以资本、技术、管理为纽带,通过整体托管、重组、联合办医、团队帮扶、城乡对口支援、区域协同医疗、组建医院管理集团、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有效形式。(充实一些具体措施内容,可添加**医院与**医院结对子,与**外地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合作关系等等)
二、加强县级医院管理
1、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推动城乡医院人才、技术、管理纵向流动的制度化、稳定化,加强县乡村区域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和协调,促进纵向管理的机制创新,使县级医院与城市大医院对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辐射,建立完善县乡村一体、上下联动机制,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
2、建立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的信息支持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管理、县乡村互通互联的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网络平台,为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建立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从分级分工、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居民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合理就诊流程出发,统筹规划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沟通,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及时沟通患者诊疗信息,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方便双向转诊。充分运用已经建成的远程会诊系统,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疑难重症会诊等服务,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与县级医院的互补和相互支持,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县区试行患者诊 疗信息“一卡通”和县、乡远程会诊,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的有效利用。
三、强化监督检查
1、确保药品采购安全。把好药品准入关。
2、严格依法依规采购,规范采购行为。
3、加强对辖区内医疗药品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制。
4、加强对基层机构的巡查,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重点督导。
四、加强科室管理工作
1、制订年度计划,每半年和年底做好总结,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2、每月按时填写工作记录本及相关台账记录本,对 存在问题要有明确的整改措施。
3、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经常检查本职工作完成情况以及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
4、认真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工作技能水平。
公司行政人事部年度工作计划
1、完善制度,狠抓落实。20xx上半年完成公司各项制度的修订、整理、汇总工作,并在实际执行中不断完善。
2、 把 人才 管理看作战略支持,抓好《20xx年后备 人才 培养计划》的落实工作。20xx年第一季度完成《后备 人才 培养计划》的前期沟通、磋商,达成共识,通知下发各部门。第二三季度着手对后选人进入考核,本年度争取将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制度化。
3、“以人为本,尊严至上”,加强员工关系管理
加强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每半年度进行一次劳动合同普查工作,避免漏签、延期现象,同时对问题员工及时解决。
认真落实社会统筹保险工作:将办理养老、医疗统筹保险工作与季度考核工作紧密结合,把这项福利作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一种措施,并进行详细建帐。
每季度组织一次员工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员工文化生活,提高员工凝聚力。 认真落实各项福利措施:20xx年福利措施制度化,狠抓落实。
规划好员工的职业生涯:以工程部为例,尝试对转正员工进行分级,拓宽员工晋升渠道。一季度开始准备,二季度实施。
保持与公司每一位员工的沟通交流:通过员工活动、生日活动、转正谈话等正式与非正式沟通,与每位员工保持交流,了解员工所思所想。
二、完成 招聘 工作,提高 招聘 质量。
1、 招聘 与筛选工作:拓宽招聘渠道,广开思路,配合公司业务发展,完成招聘任务。
2、录用与评估工作:在录用方面加强对应聘后选人的资格审查工作,包括证件验审,背景调查等,确保为公司录用合格人才。
3、试用期:与试用期员工每月谈话一次,随时向主管了解新员工的工作情况及适应性。对主管以上级别的试用期员工转正采用评制,即当事人述职,各部门负责人提问,公司领导评审。(根据现有的工作情况和人员不足的的情况下,需要和其它工作相应调整)
三、调整、规范培训工作
1、加强新员工入职培训:修订《新员工培训手册》20xx上半年完成。进一步提高新员工入职培训效果,指导用人部门派专人协助完成新员工的职前培训。如带领新员工参观熟悉部门,把新员介绍给部门同事及主要人员,解释部门工作内容等,指导、协助部门组织联谊活动,培养新老员工之间的亲切感受,加强团结合作,相互协助精神。
2、各部门业务培训工作加强落实:逐渐加大各部门负责人培训责任,每季度初与各部门负责人沟通,明确各部门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指导、协助各部门落实各项培训。每季度对各部门培训工作进行一次评估。
3、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岗培训:对有发展潜力的员工指定专人进行“帮带培训”。
4、尝试编写符合公司相关部门工作特点的培训教材,逐渐形成具公司特色的培训体系。
5、鼓励员工自学:倡导人人学习、人人追求进步的良好风气。
三、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评估工作
1、加强部门考核,加大直接主管考核力度。将各部门每月的绩效考核工作交各部门负责人完成,报行政人事部汇总后与当月工资挂钩。
篇3
关键词:土地整治;土地整理;巴伐利亚州;公众参与
一、土地整治的概念
首先,在我国土地整治这一概念是指通过运用生物方面措施和工程技术方面措施改变该土地原本的生态环境状况,同时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绿色的生态系统,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使土地资源能被持续利用,并尽可能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的一种土地利用的规划方式。
二、德国地区对土地整治的法律措施和思考
首先,德国“土地整理”的历史悠久,其中对土地整理的重视和发展已经超越百年,可以说德国取得的土地整理方面的经验在欧盟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积极效仿的对象,所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举世闻名的德国整治“巴伐利亚州”地区的经验值得我们探讨。在巴伐利亚州土地整治早期的第一阶段中,由于二战之后德国缺少粮食储备,当时的整治目标主要是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仅关注治理不适合种植作物的农业用地同时建设一些农业住房保障农民居住条件。但是在此阶段中的土地整治是粗放的不合理的,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行政方面“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方面太过僵化,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价值的追求。在第二阶段就引入了生态风景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这是德国土地整治吸取早期阶段的经验之后做出的调整。1982年开始强制实行乡村景观建设—主要涉及评价环境的承载力和利用乡村土地中的特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在第三阶段中,主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以保障项目立项、实施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可以说这是德国土地整治中最具特色的也是我们最需要借鉴的地方:把乡村的土地整治责任从政府扩大到农民群体,提高了公众对其所在地区发展生态经济一体化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巴州的具体措施是在乡镇建立专门的培训学校,提高村民代表的公众参与意识和农民的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技术水平。从此巴州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具备了公共服务的属性,同时给予公民知情权、参与权,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也避免了一些政府的决策失误。
三、结合中国国情如何推动公众参与模式
在土地整治的资金筹措方面,在德国,土地整理的项目资金不全是由财政承担的,具体的大概出资比例是:政府出资85%土地权利人出资15%,根据土地权利人的最终受益的不同,其所要负担的额度也会稍有不同,这样的资金承担方式不仅使公民开始真正在乎项目的结果和收益,而且还增加了灵活度。所以,公民是用自己的自己和土地建设的时候,公民就更会发挥监督土地利用状况,保证土地被最高效利用,同时监督资金是否被滥用和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在德国土地整治集中的地方很少看到很宽的马路或者很大的广场,田间道路也往往是碎石铺的,节省土地资源,降低了成本,也具有环保作用。我国已有许多学者提出效仿德国让农民承担一部分土地整治金的做法,比如建议在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向涉地农民收1%的建设资金,以提高农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从根本上激励农民的积极性。要效仿德国土地整治资金分配方法,需要配套的法律体制支持。在德国,公众参与的方式是《土地整治法》赋予的法定权利,所以从项目的申请立项、规划、再到项目的实施、监督维护各个环节已经有法可依,这是保障德国公众参与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法律规范。我国要想使公众深度参与到土地整治过程中,可以借鉴德国巴州建立“参加者联合会”社会组织的形式。首先,巴伐利亚州的法律条例规定了所有的土地整治项目都要有公众参与。具体形式就是加入“参加者联合会”,一方面,参加者联合会的成员包括其所在土地整治地区里所有土地产权人,领导成员通过联合会的所有成员民主选举产生。另一方面由乡镇地区的土地管理局指导进行,由政府部门审计联合会的具体事项。这样一来,不仅把土地产权人全部集中到一起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又保护了土地产权人的利益。在性质上“参与者联合会”实际上是社会组织,实行民主选举制,领导负责制。由联合会连接了土地管理部门和土地产权人,降低了土地管理部门管理的行政成本,也缓和了土地管理机关与土地产权人之间的矛盾。我国可以借鉴这种建立专业化的社会组织以沟通公民和政府的模式,在土地整治的基层环节,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吸纳公众成员参与决策,维持市场公平和社会公正,同时在农民遭受不公正待遇时,畅通救济渠道。
[参考文献]
[1]乔庆伟,许庆福,王增如.国外土地整治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山东国土资源,2012,12:68-72.
篇4
一、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组织实施
1、建立基点,以点带面
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在广大农村是技术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抓好基点极为必要。为此要做到市有基点乡、乡有基点村、村有基点户,逐级设点,以点带面搞好综防技术的推广工作。试验基点侧重在作物品种抗性鉴评、病虫及天敌种类调查、必要的生物、化学试验和防治指标、施药技术研究等方面;示范基点主要做好农作物对比试验,示范区按方案落实到乡村的实际面积,发挥各基点的示范作用,使综防技术在广大农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建立综防领导组织,明确责任制
农作物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具有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统一的领导和组织保证。根据肇州县作物生产的实际情况,落实综合防治技术的各项任务,提高综合防治水平,使农作物综防工作有组织上的保证,研究制定《农作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方案》,并建立综防领导小组和综防技术小组,按照方案规定保证实施,做到责任分明,层层有人抓。
3、搞好技术培训,普及综防知识
结合”科技之冬”、”指百联十”科技大集等形式,培训乡、村、户的技术骨干,充分利用媒体及时普及综防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综防意识,从而推动综防工作的开展。
二、综合防治重点与策略
1、防治重点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全面考虑农作物整个生育期病虫草害防治,结合地域特点,形成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防治技术体系,将病虫草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对主要危害农作物的大豆菌核病,水稻稻瘟病、恶苗病、立枯病,玉米黑穗病、大斑病,大豆食心豆,地下害虫,苗期害虫,二条叶甲、蚜虫、潜叶蝇,突发性草地螟恶性杂草重点防治。
2、防治策略
鉴于肇州县农作物苗期害虫多为点片发生,且具有明显的补偿功能,应重点抓好播种期和成株期防治。其中播种期以预防为主,通过抓好“三种”、“三推广”,对主要病虫草害进行田间防治,苗期为管防结合,以测报为依据,合理使用农药进行田间挑治;成株期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明确主攻对象对病虫进行兼治,推广应用生物防治,良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健身栽培,配合各种措施,综合治理草害。
三、防治措施
1、开发利用生物制剂,强化四大作物健身栽培
以保护利用天敌,积极开发利用生物制剂,把推广增产菌、赤眼蜂作为综防重要内容,通过以菌治病,以虫治虫,强化农作物健身栽培,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2、充分发挥农业措施预防病虫害的作用
农业措施农业技术、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对病虫种类及其发生危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各种植物在生存竞争中,都不同程度的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抵御外界干扰的抗逆能力,主要表现在作物的耐害性、抗虫性和受害之后的补偿能力。充分利用作物的耐害性、抗虫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的品种。利用作物的耐害性,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是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其优点,一是成本低,方法简单易行;二是不污染环境;三是在综合防治中能和其他措施相配合。具体措施为:
(1)选用抗病高产质优良种,选用良种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也是落实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一环。
(2)实行人工和机械选种,防止病粒、虫体、虫瘿、草籽、菌核等随种播种,成为初侵染来源。
(3)种子处理,实行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杀菌剂拌种。
(4)轮作,实行统种分管。实行轮作是不增加任何投资减轻病虫损失最有效的途径。
(5)推广农业措施,调整群体结构。大豆推广精量点播,玉米综防田提倡催芽播种,降低发病率。
(6)推广精细整地,恶化病虫生境。翻地、细耙地病虫害明显低于未翻地,大豆病粒率减少,虫食率降低;玉米综防田拾净茬子,耕翻整地,降低虫源基数和病菌成活率。
3、综合治理草害
篇5
方案和措施
2017年是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整个“七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切实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根据我乡“七五”普法规划,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情况,制定2017年度普法工作方案:
1、集思广益,打好调研基础,’提高“七五”普法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公民普法教育现状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多份,了解群众法律意识现状、法制知识现状、普法参与现状和民众对普法工作的展望等事项,为“七五”普法规划的制定实施打下基础。
2、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继续加大与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有关经济社会秩序尤其是市场秩序、环境保护、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农民工维权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刑事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知识需求,提高全民法律意思与法治观念。
3、围绕三项重点工作,开展“加强法制宣传,化解社会矛盾”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 “3·15”、“6·26”“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纪念日,采取普法联动机制,整合全区法律资源,即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职能单位,实行“普调结合、以虚促实、以虚做实”的方法,针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正当权益,促进社会矛盾的和谐化解。
二、制定措施,全面部署“七五”普法启动工作。
1、认真总结“六五”普法工作成绩,大力推广“六五”普法工作经验。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做好“六五”普法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推荐工作。要深入研究普法工作的困境与难题,探寻解决这些困境和难题的方式方法,制定新形势下“七五”普法工作的具体措施,做好“七五”普法的启动准备工作,进一步整合普法工作资源,积极争取市司法局法调办的支持与配合,使人、财、物在“七五”普法工作中得到有力的保障,实现与“七五”普法的无缝对接,促进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纵深发展,为建设和谐开发区、法治开发区、平安开发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做好动员部署,加大工作指导力度。今年是“七五”普法的开局之年,各相关单位要认真动员,加快工作部署,营造良好普法氛围与舆论环境。 2016年4月份,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制定下发全区2016年普法检查验收各项指标,召开动员会议,部署全区“七五”普法的实施具体内容、步骤、措施和方法。
3、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不断加强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力度。
篇6
____年,我镇爱国卫生工作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方针,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全面启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突出卫生镇村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农村改水改厕、除“四害”为主要内容的病媒生物防制和健康教育四个重点,以创建最佳人居环境、最佳投资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进一步提高城乡卫生管理水平。
继续在全镇开展卫生单位、镇村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保护生态,清洁家园”,重点清理“三堆”、治理“五乱”、美化“三口”,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使集镇、乡村的整体卫生面貌有大的改观。各村场、各部门要按照创建标准,认认真真搞好创建工作。
春季是各种流行传染病多发期,搞好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对于预防疾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各村场、各部门、各单位要以爱卫月活动为契机,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以“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为主要内容,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组织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全面清理垃圾,彻底清除卫生死角,消灭“四害”孳生场所,切断病疫传播途径。为此,要扎扎实实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大力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针对城乡环境卫生反弹的现状,组织开展2—3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清除单位院落、办公场所、城乡结合部、居民小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以及公路两侧的生活垃圾,净化公共卫生环境;二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各村场、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采取组织板展、宣传咨询、发放健康小传单、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街头、小区等人流集中地段,用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通俗易懂、简便直观的方法宣传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提高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三是开展义诊等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利用4月7日世界卫生日,在集镇和各村场要组织医疗单位进行上街医疗咨询服务活动;四是抓好督导检查,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四月份至五月份,镇爱卫办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村场、各部门、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尝公共场所及村场镇区、主干道路、农村村庄的卫生治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推动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的顺利开展。
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是移风易俗,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的主要途径。一是水利局抓好农村改水项目的实施,完善供水设施,不断扩大受益面,提高自来水普及率;二是今年按照创建县级卫生乡镇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重大公共卫生农村改厕工作。以实施双瓮漏斗式改厕项目为抓手,在全镇26个村场大力推行改厕工作,力争完成双瓮漏斗式卫生户厕50户;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增加绿化美化,改善村容村貌。同时,各村场对改厕工作基础资料要进行系统整理和完善,做到底子清、资料齐。
今年要按照市上关于除“四害”工作的总体安排,结合我县实际,着力抓好五点:一是加强培训。各村场要以会代训、以查代训、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疾控中心要加强对除“四害”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使除害防病工作人员系统掌握“四害”密度监测、灭杀方式、孳生源治理、效果对比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科学的监测和消杀办法,为除害灭病工作打好基础;二是各村场、各部门对除“四害”工作要认真安排,年内集中组织1至2次灭鼠灭蚊蝇活动,并做好灭后监测、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有效降低“四害”密度;三是由农业部门负责,在夏秋两季各开展一次田间灭鼠活动;四是要进一步规范鼠药市场,完善巡查制度,规范行业管理。配合农业、公安、工商、环保部门对鼠药定点销售单位进行检查,严防“三无”产品及国家明文禁止的消杀药物流入社会危害人民;五是各村场、各部门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和村民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清运垃圾,清除杂草,改造旱厕,健全三防设施,推行垃圾袋装集中收集清运,封堵办公和居民楼院垃圾通道,消灭“四害”孳生地,确保除“四害”工作收到实效。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法律保障
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仍占近一半。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密不可分。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生态旅游使3000多万农民成为受益人群。2015年还将推进美丽乡村富民工程,选取重点扶持村与扶贫办共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既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而面对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如何用法律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则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意义及现状
1、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美,农村必须美。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乡村生态旅游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够直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使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摆脱了贫困,很多农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富裕。
2、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过20%。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户超过200万家,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3。乡村生态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
二、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乡村生态旅游要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在满足当前旅游者的需求基础上,更要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分布广泛,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更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管,策划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纷争和纠纷时常发生,难以吸引乡村生态旅游者对外宣传和多次光顾,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问题。我们应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的各项规律法规制度,促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真正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管,导致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盲目无序开发、服务水平较低、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其一,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市场没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规划,盲目、重复、过度开发现象屡禁不止,出现了农家游、农家乐等低层次重复建设,仅仅是通过采摘等内容来吸引旅游者,没有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往往很难促成旅游者再次光顾。其二,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不到位,卫生环境差,还存在所售农产品价格欺诈、特色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这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保障来进行整改,规范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行为,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
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1、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不健全。
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且发展快,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应法律规范或相关措施规定。现有的旅游法对旅游企业、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等相关行为者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并未有具体涉及到乡村生态旅游等具体措施规定,尤其是涉及到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业服务标准等法规尚没出台。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但此类意见多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或扶持政策,极少涉及具体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很多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行为得不到规范,出现了无证经营、环境卫生不达标、脏乱差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乡村生态旅游对法律的需求,应当尽快制定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法律规范。
2、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
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监管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若没有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布局规划和管理往往会引起无效管理或混乱管理。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到位,相应地出现了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的现象和问题。目前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从地方政府到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划分清晰各自责任归属,自然出现了执法空白区或执法不力现象。一是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私搭乱建,影响整体景观,破坏自然风光;二是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现象严重。换言之,目前各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缺乏有效统一管理,没有形成统一集中执法管理。
3、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淡薄。
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依法经营和法律意识直接关系着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盲目无序开发,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垃圾处理不及时,乡村生态旅游者找不到垃圾处理箱并为了便利随处破坏环境丢弃废弃物,使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流失问题不降反增。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法律途径对乡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路径探析
1、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只有具备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引导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合理有序开发和发展。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盲目无序开发、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从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加大环境卫生监督,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关的行政法规及实施条例,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管理条例等,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环境、乡村生态旅游人文环境保驾护航。
2、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
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比以往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督和管理,这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检查密度和处罚力度,美化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环境。同时,还可以引入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中涉及到的游玩、购物、娱乐、饮食、住宿、交通等全方位监管,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维护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达到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3、加大乡村生态旅游执法力度。
除了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以外,强有力的执法同等重要。乡村生态旅游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执法,才能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一,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相应的执法也应是跨部门、跨行业的,这就提出了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要求,涉及到公安、交通、质监、林业、工商、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其二,乡村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法律、政策、管理素质,同时要有高度责任意识,积极的生态环保意识,因为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发展。其三,乡村生态旅游执法过程也要受到监督,既要提升执法力度,又要保证权益得到合理维护。
4、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
增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法律意识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建设的重要基础。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要在具备法律保障体系基础上,分领域、分层次、分对象通过集中学习、考察、实践等方式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法制教育,结合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真真正正去懂法、学法和用法,使乡村生态旅游从开发者、经营者到旅游者都做到尊法守法,合理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首先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要依法开发,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合理开发;其次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热情诚信敬业;最后是乡村生态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和资源,遇到问题依法进行协调和解或申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朝气蓬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拥有健全的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才能拥有稳定有序的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和环境,才能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因此,我们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二艳.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论坛,2015(3)中:142-145.
[2]梁虞,吴小平.浅谈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2(2):53-54.
[3]马存利.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法律保障[J].法制之声,2012(5):43-45.
[4]丁硕.浅议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J].法治与社会,2012(7)下:278-279.
篇8
一、加快项目建设,不断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始终保持项目建设和发展的持续性,使邵武旅游每年有新的看点、新的亮点、新的卖点,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一是丰富旅游产品。积极推进和平古镇、晒口瀑布林度假区、云灵山旅游区、紫云湖水上休闲运动中心、福山公园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一批省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二是完善旅游设施。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完善各景区点旅游配套设施,优化旅游环境。高标准建设导游服务中心。加快熙春国际大酒店、财富花园酒店、聚源大酒店等高星级酒店建设,完成龙都国际大酒店星级评定工作,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三是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旅游业,重点投资高端旅游产品和项目,推进旅游企业主体产权多元化,激发各类旅游市场主体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实行政策扶持。修订《关于进一步加快邵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整合旅游资源,增强邵武旅游的整体优势
1、文旅结合,推进“福地邵武”建设。大力挖掘“福”文化,丰富“福”文化系列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让广大游客感受“有福之城”,体验“享福之旅”。要继续办好每年一届的文化旅游节,精心策划,及早准备,重点在形式新、特色明、群众参与面广、对外影响力大上下功夫,充分展示邵武旅游资源和人文特色,展现邵武旅游的精彩一面。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修缮苏区建筑,建设中央苏区纪念馆,打造特色红色旅游产品。要做足张三丰文章,发挥黄峭、李纲、严羽等历史名人效应,挖掘傩舞、三角戏等文化资源,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要创新理念,拓宽思路,加强与文化、体育、教育等部门和园区、企业、社区等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最大程度地把各种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
2、农旅结合,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突出乡村旅游业态特色,推进嘉德农业观光园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园区,拿口千岭湖度假村创建省级水岸渔家、高峰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和乡村旅游绿色家园,同时要加强规划和引导,鼓励各类资本投资乡村旅游,努力打造邵武乡村旅游品牌。
3、商旅结合,推进购物旅游的发展。发挥邵武作为闽西北唯一的二级城市经济区中心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购物市场,加强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打造土特产品一条街、名牌服装一条街、古玩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等旅游商品街区,使“到邵武购物”成为大武夷游客的旅游新选择。
三、加大促销力度,全力塑造邵武旅游品牌
加强宣传营销。充分利用各种会展、节事活动和网络、媒体等形式,宣传和推介“福地邵武”的旅游形象。开展邵武旅游主题口号和形象标识征集活动,完成后在全国各大媒体进行强势宣传。重视做好与武夷山“山水茶”旅游节的对接,全力做好参展的各项准备工作,以较高的水准、新颖的创意充分展示邵武旅游的整体形象和旅游产品。按照“立足海西、面向华东、走向全国”的市场定位,大力推行“区域联动,行业联合,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旅游促销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的促销体系。积极走出去、请进来,牵头组织2—3次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宣传促销活动,参加2-3次有一定规模和影响旅游节会,实施重点区域重点突破,逐步使邵武成为这些城市居民的旅游目的地。增进开放合作。加强与大武夷旅游区其他城市的合作,争取把邵武的景区景点纳入武夷山、泰宁的旅游线路。认真制订“世博――旅游”计划,研究邵武接轨世博会的具体措施,重点加强与上海旅游界的联系合作,接受上海辐射。
四、加强行业管理,努力提高全行业服务水平
着力推进“三个工程、三个体系”建设。三个工程:一是信息化工程。实施邵武旅游网改版升级,扩大信息咨询内容,实施政企联网,启动电子商务,充分发挥旅游信息在对外宣传和对内管理中的双重作用。二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抓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在职培
训,有计划地聘请旅游专家为我市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市场促销和业务培训。三是标准化管理工程。大力推行行业管理和服务标准化,以国家和省已经颁布的各类管理规章和服务标准为依据,通过旅游服务达标、等级评定和授牌等形式,引导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三个体系。一是安全责任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根据景区点、饭店、旅行社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安全重点,强化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继续坚持联合检查制度,重点抓好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水上安全、食品安全,确保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二是诚信旅游体系。以诚信服务、规范经营为重点,继续在全行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和诚信教育。结合行业协会的建设,建立、完善行业自律制度和约束机制。继续严厉打击“黑社”、“黑车”、“黑导”,严肃查处旅游经营中的违规行为。三是考核奖惩体系。以经营业绩、安全生产、诚信服务、规范管理为重点,分别制定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考核指标体系,采取企业自查、抽查、年终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建立起全市旅游行业内部绩效考核机制。
篇9
我乡2015年及至今后一段时期,按照土地集中使用、建设工业园区、农村居民城镇化的基本方法,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新区,积极完成有条件地方的新民居建房,使村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生活方式和水平不断向城镇化迈进。同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大力引导和规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实现农村资源与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对接,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居住、从工从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鼓励有实力的城市居民到农村发展主导产业,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打造特色农业产业。
(三)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搞好村道养护、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寄宿制学校、村级活动中心建设等,努力使农民尽快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
二、具体措施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后要积极引进项目,抓好通村水泥路硬化和日常养护、安全饮水工程、农村环境治理、农网改造等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各村都将硬化道路、绿化美化街道、亮化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中。
(二)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切实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搞好弱势群体保障工作,完成减灾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加快建设标准化卫生网点,抓好新农合和城市医保参保,提高群众医疗卫生保障条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努力把矛盾消化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抓好安全生产,确保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万村进村”等绿化工程,重点搞好沿山路两侧、荒山坡地、环村公路、村道两边和公共区域的绿化;加大山场防火工作力度,从重打击乱砍滥伐,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
(四)建好工业园区,加速经济增长。一要按照全乡总体规划,积极搞好企业用地征用,不断完善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千方百计全方位招商引资,并确保已签协议的市外桃园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早日动工建设、尽快投产。三要切实搞好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企业正常高效建设生产保驾护航。
(五)完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梁庄村“一村一品”示范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按照规划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积极支持发展旭城果品合作社和瑞鑫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使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篇10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乡村基层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文章旨在探讨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困境与出路,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二是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三是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给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
1.乡村治理矛盾凸显。在乡村治理方面,乡镇和村这两级组织各自都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乡镇、村两级组织有责任为本社区居民提供适合其规模范围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执行从中央到省、市、县布置下来的各项任务。履行这两种职能都需要财政作保障。税费改革尽管有乡镇机构、农村教育的配套改革,但财政缺口仍较大,乡村两级的财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执行上级各项任务的功能相对弱化,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以农田水利为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施,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农村科技的推广运行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变得更加艰难。
2.人地矛盾纠纷日益严重,农民隐性负担尚未涉及。针对农民负担而言,税费改革关注的只是农民的显性负担,而对农民的隐性负担关注不够。城乡分割体制是农民隐性负担过重的制度根源。农民隐性负担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二是农民进城成本仍然过高,并且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三是农民付出子女教育、医疗等费用过高;四是农村基础建设等收费成为农民甩不掉的一大负担。
3.乡村收支缺口较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但与此相伴的是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减少。村级债务黑洞将是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其特点为债务构成复杂,利息高,且多为短期。而且因管理上的混乱,至今仍未能有效遏制新的债务不断增长势头,农村债务包袱有增无减,各种开支无法削减。乡镇仍必须按时应付以下几方面的开支:乡镇干部的应发工资;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这一部分工资数额大,基数高,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还有最令乡镇财政和乡镇主要领导头疼的大宗开支:乡镇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用及其他社会保障费用;日常办公经费,包括招待、车辆等必须的费用;订阅各种上级要求的报刊、书籍的费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开支;等等。
4.乡村两级干部的待遇及走向成为乡村基层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乡镇干部面对乡村工作职能的重新定位和角色的转换,在部分干部中产生了失落感和盲目性的困惑。推进乡镇体制改革,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上,使目前乡村干部的工作,一下子从原来的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进人闲暇无事的工作状态,大多数干部都有一种失落感和不适应性,习惯的思维方式失去作用。于是,因职能的转变,部分干部对新的角色一下子难以适应,导致干部责任心下降。由于乡镇职能转制上的不完善,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转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新形势下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力度不够、路子不准。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矛盾增多、难度增大,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所致。农村义务教育的“普九”验收;乡村道路、农用电网等农村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农村饮水工程的全面铺开以及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剧增了村级集体资金的投入量。在农村集体收入本来就出现短收的情况下,不切实际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盲目上马和少数人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和政绩样板的出现,给本来就不足的农村经济积累雪上加霜。农村基层组织长期局限于财力的限制,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收税收款等琐碎事务中,办任何事情都把手伸向群众,必然导致党群、干群之间容易滋生矛盾。因此,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的种种问题,发展不够是关键的症结所在。
2.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职能定位不准。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必须思考“干什么,怎样干”的新课题,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税费改革呼唤“复合型”、“市场型”、“民主型”干部的新要求。但客观地说,目前基层组织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基层干部还不具备这种能力素质。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种一管一收”、“催一征一罚”,没有把工作重心定位在依法行政,以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来管理村组事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研究市场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供销配套服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自身示范做样子,教育群众换脑子,引导农民找路子,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上来。
3.改革的跟进措施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还考虑得不够,带来了基层组织建设上的难度。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力度太小,对于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缺口来说于事无补;乡镇部门机构改革还不到位,乡镇合并了,但是人员并没有减少;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教师工资的发放并没有真正摆脱由乡镇负担的做法;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上;等等。由于这些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处在夹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税费改革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1.抓发展,为乡镇基层工作打下物质基础。改革带来的功效是暂时的,即便实现了“零负担”,如果群众的收入没有增长、经济没有真正的发展,群众仍然不满意。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坚持发展这一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出路。(1)必须看准市场抓调整、抓工业。在“农业保稳、工业致富”的格局下,把抓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来,坚持集中精力培植支柱产业,大力涵养财源。一是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增财源;二是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扶持骨干增财源;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规模增财源。(2)盘活存量,变资产为资本,变资源为财源。一是乡镇、村如果在所在集镇有闲置的土地,又适合于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允许其以人股的方式联合开发或出售长期使用权来增加收入。二是近年来通过布局调整,一些县取消了许多所中小学,空出了不少土地和房屋,这些土地和房产等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又是一笔很可观的固定收入。三是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结合“空心村”改造,争取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将大量空置宅基地和集体所有的废弃荒地进行复垦整理,使“生”地变“熟”,在目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形势下,这些土地的承包经营特别是转变成建设用地后,无疑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3)规范“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没有相关法规保障“一事一议”实行的情况下,可尝试由县政府出台有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定,制订具体操作细则,切实解决项目难议成、多数人同意的事情少数人不执行、外出人员筹资难收齐等弊端和问题。村级组织要掌握时机和方法,充分用好“一事一议”。
2.抓改革,为减免农业税提供体制保障。各项配套改革既是减免税改革内容的深化和延伸,也是巩固减免税改革成果的保证。一定要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精简机构、减少支出”的目标,切实推进各项配套改革。(1)深化财税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按照乡财乡理、乡事乡办、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一是合理核定收支基数;二是适当调整县乡收支范围;三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切实保证基层政权运转和农民负担不反弹。(2)继续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合理调整乡镇事业布局。一是淡化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在机构设置上本着“强县弱乡”、“实县虚乡”的原则,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严格控制领导班子职数,严把人员人口关,大力精简内设机构。二是减少乡镇政府事权,积极推进乡镇事业机构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大力压缩编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对乡镇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适当集中办学,同时对教师实行定员定岗,解决农村中、小学过于分散、师生比例不相称、师资浪费等问题。(3)加快合组并村步伐,大力推行村干部公职化。一是按照“尊重民意、便于管理、规模适度、整建制撤并、所有权不变”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口少、规模小、地理位置相近的村庄,通过撤并达到“村级规模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村级组织健全、服务功能强化”的基本目标。二是在此基础上,从乡镇机构选派政治素质高、熟悉农村工作、懂农村经济管理的年轻干部或转业退伍军人,下派各村挂任实职。三是培养选拔一批“富人村官”。农村圈子很小,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表率作用立竿见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致富能力不强的村干部,自己穷得叮当响,当然也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因此,从治穷先治官的角度出发,培养选拔一批“能人村官”、“富人村官”,使其承担起带头闯市场、带头致富的“领路人”作用。
3.抓减债,积极化解乡村财政风险。农村不良金融债务的存在,直接关系着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成为县、乡各级政府关心、农村集体组织烦心和广大群众不放心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清理防止并重。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减息减债。农村因借、贷形成的债务,在认定核实本金基数和利息基数后,重新界定利息,禁止高利息或息转本。对违反国家规定的高息借贷,按合同期法定利率标准,逐一核定本息,置换统一票据,严肃清理无本生息、少本多息、利滚利等违法行为。(2)变现资产,清偿抵债。凡有负债的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其闲置资产(包括乡、村集体企业在内)进行登记、评估,转让经营权或公开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资源资本化偿债,包括对五荒地、承包地、林地、果园的使用权实行招标承包、延长承包期、拍卖等办法偿债;资产资本化偿债,包括拍卖生产性资产还债,租赁或转让水利设施、中小水库闲置的固定资产经评估批准后用于偿债。(4)清理核销呆坏账。农村债权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仅靠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化解难度很大,需要在全镇、全区乃至全市、全国范围内统筹解决。建议尽快出台化解乡村债务的政策法规,采取各级财政适当补助、核减、划转等具体措施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经认定确已无法收回的,形成专题材料,通过一定的程序经逐级审批后进行核销。(5)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通过财政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应对村组债务和基层组织运转进行转移支付,由财政化解一部分因承担政策性任务而举的债。
4.抓节支,努力降低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挖掘潜能,提高效率,使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与农业生产成本一同降低,从根本上减轻财政压力。这就要求健全制度,严格控制支出。(1)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行乡镇、村政(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和费用包干制度,加强民主理财和监督,打紧开支,量入为出,量钱办事,大力压缩办公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2)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约束有关职能部门行政行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出台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项目。严禁在农村开展由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和创建活动,兴办公益事业,哪一级提出的项目哪一级出钱,不得要求层层配套资会。
参考文献
[1]王学江,逐步取消农业税将产生多重效应[N].国际金
融报,2004—03—09.
[2]石绍宾,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财
政学院学报,2003,(5).
[3]理性看待全面取消农业税[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