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今社会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今社会教育现状

篇1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01-02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上个世纪前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依旧对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由此,笔者通过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进行反思,从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特色之处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功能,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童年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家长对社会教育事业的精神力量奉献,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与纽带。而现在大多数家长只局限于对家庭教育功能第一层次的认识,即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而并未升华到更高的层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应从两方面入手。

1.增强对社会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首先应该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体家庭中孩子的成长发展,更关系着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作为家长,应该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去做,这是对社会教育事业特殊的精神力量奉献。具备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家长才会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进而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社会氛围的形成和巩固。

2.正确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有一些家长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如他们依然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抑或有些家长即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却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跟学校和老师认真沟通孩子的情况,总以各种借口推托。他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与社会、学校的联系,意识不到三者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所以,正如苏提出的那样: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和纽带。家长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才能跨出从根本上改变三种教育之间长期分离现状的第一步。

二、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锻炼,他提出劳动锻炼应成为家庭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义务感。因为他已用实践证明,劳动具有很强大的教育作用。眼下的家庭中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躲避讨厌劳动,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由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舒适生活。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建议家长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1.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其劳动义务感。家长应尽早教育孩子,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得来的,没有白来的食物,让孩子在意识和情感上热爱劳动。如教导孩子要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使其明白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也应为这个家庭的干净整洁付出,在劳动的过程中增强孩子内心的劳动义务感。

2.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锻炼。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如,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体力,克服懒惰;适度的社会劳动,能让孩子体验生活,体会父母工作劳动的不易;尤其鼓励进行手脑并用的劳动,发展孩子们创造性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感等。家长应该明白,使孩子尽可能地参与到劳动锻炼中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视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得孩子能够实现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长片面强调孩子智力的发展,盲目追求高分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却忽略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导有很大的启示。

1.保护孩子心灵的纯洁性,提高其道德修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孩子的心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他们也开始变得虚荣攀比、自私自利、沉迷于享乐之中,失去了精神信仰和支柱。这无疑是危险的,家长一定要注意防范,如,教导孩子信奉善良,防止心灵空虚;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学会同情理解他人,防止麻木不仁;教育孩子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防止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等等。

2.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独立思考,是一个孩子进行是非判断的关键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孩子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免于不良思想和风气的毒害和侵蚀。作为家长,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当遇到问题时,要教导孩子先冷静下来,试着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凡事多独立思考,用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判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家长要正确地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家长应该明智地爱孩子,要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权力,对待孩子应该做到“热情关怀和严格要求、和严厉相和谐”。然而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如皇帝般一味娇宠溺爱的家长大有人在,对孩子严厉要求甚至不惜棍棒相加的家长大有人在,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只用物质弥补亲情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对于这一现实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的原则也深深地给我们以启示。

1.家长要正确地使用权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自然有权力教育孩子,甚至是在必要时采取合理的惩罚措施。虽然家长爱孩子是不容置疑的,但切不能让爱成为孩子的精神桎梏。溺爱最终带给孩子的是与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专横的爱让孩子的心灵遭到破坏性的伤害,棍棒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变本加厉的叛逆与反抗;而赎买式的爱更是带来孩子精神的空虚和情感的冷漠。家长一定要避免以上这三种形式的“不明智的爱”。

2.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把儿童永远当儿童看待。孩子也会逐渐长大,他们也需要个人的空间,也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所以家长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愿望。千万不能因担心孩子太小,不能正确处理事情,而一味地干涉并“全权”。这样反倒会让孩子厌烦,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会愈加逆反。父母对待日益长大成熟的孩子,一定要多聆听,多交流,尽量去建立和谐、民主、融洽的家庭关系氛围,而不是用家长的绝对权力去压制和禁止。

参考文献:

[1]胡继渊,陈文彬.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初探[J].外国教育资料,1993,(4).

[2]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4).

[3]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5).

篇2

1、关于“德育”的概念理解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的总称,德育包含政治教育,但人不等同于政治教育,不属于政治的范畴;而是属于教育的范畴,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在德育概念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对德育的内涵了解不够,常会出现在德育工作中“为德育而德育”的现象。

2、德育要求陈旧

德育,不是一个绝对静止,永恒不变的概念,不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不同的时代,都会对德育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几十年来,我国德育工作经历了一条复杂曲折的道路,德育的要求几经变化。然而,对目前大多数德育工作者来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受此影响,往往表现出思想较保守封闭,传统观念强等特征。在对学生的德育引导中,未能有机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当代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常使德育要求变得空洞而乏力,单调而陈旧。

3、德育内容空洞、单一

就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实际情况而言,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停留在笼统的抽象原则要求上,缺少针对各类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想实际的具体要求,强调共性,整体较多,注意学生个体个性不足,许多反映时代风貌和当代中学生精神发展需求的东西未能纳入大德育体系,从而导致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难度增大,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目标的可实现性。

(二)德育方法方面

1、理论要求多,行为习惯培养少

在目前的德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常常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宣传、讲解,希望学生从认识上多提高自己。但我们常忽略对学生的实际行为习惯的培养,一般都是说理多。这样,形成了学生往往也能说一番大道理,但却不知从何做起,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2、共性教育多,个性教育少

我们常会对学生进行整体的教育与要求,依据的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关于学生普遍性特点的一些理论,往往忽视对具体的每一个受教育对象的了解与分析,掌握其个性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结果造成了教育的不切实际,从而导致了教育者的目标不能有效实现,进而引发教育双方的矛盾与对立,特别是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德育效果的实效性自然大大降低。

3、德育活动流于形式

就目前而言,我校的德育活动从数量讲偏少,且流于形式,组织学生参加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活动,要让学生有所收获,然而,我们往往只强调活动的开展,未能从根本目的上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参预活动,结果是活动搞完,“任务”结束,匆忙组织,草率收场。

(三)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方面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不光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怎样,将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个言行不一致的教师,是不会得到学生尊敬与信服的,一个言行不一致的教师,是无法正常开展德育工作的。

(四)德育环境方面

1、学校内部德育环境

长期以来,人们常重视学生的“智育”,即成绩如何,尽管我们都知道:德、智、体、美、劳,就是五育并举。但实际中仍是“智育为主,其他为辅”,甚至淡化了对其余各方面的要求,未能真正形成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对德育的齐抓共管,为德育的开展营造一个好的学校内部德育环境。

2、学校外部德育环境

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是同等重要,和谐统一的。但如今,三者教育的“合力”并未真正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倒成了一种障碍、一种阻力,社会、家庭对学生的错误引导,阻却了学校的正面教育,弱化了学校的教育功能,也即,我们处于一种很不利的外部德育环境。

二、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针对上述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采取应对措施,针对学生实际,大力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新定位“德育”

“欲令成才,必先做人”。我们必须对内涵与外延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将做人教育放在首位,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在学校工作中,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真正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组织专门队伍,定期研讨,常抓不懈,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调整德育内容

我们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展的新时势,适当调整德育内容,对那些已经过时,或与时展和要求不太相符的德育内容进行删改,增加与时展同步的新思想、新观念的教育,注重学生的青春期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当代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等教育,这样才会紧跟时代的步伐,赋予德育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只有真正的贴进学生,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实实在在的工作,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工作。

(三)努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

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离不开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既是“经师”,更是“人师”,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尊敬和信服,从而,有利于学校德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功能

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单靠学校一己之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必须借助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受教育者得到一种整体的、齐心的、全面的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家长会、家访、家长委员会、随访等),充分发挥家庭的第一位教育功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学校联系制度(司法部门、地方经济协会团体等),正确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的负面影响。也即我们只有真正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新时期德育工作立体网络,并充分发挥这一网络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教育好学生。

(五)加强德育理论研究

篇3

有关教育专家忧虑地指出,父母的离异是威胁当代青少年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因素,给下一代的教育带来许多诸多不利。我们也认为,单亲家庭必然使教育环境存在着缺损,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其心理成长极为不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深化研究”课题组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和行为进行了调研,并纳入课题组研究的范围。

一、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和行为表征及诱因

单亲家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在生活上经受比普通学生更多的磨难,同时由于受到家庭分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心理上极易出现失衡,并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虽然这些学生并不是表现出明显的诸如心理疾病等精神症状,但我们还是发现,他们与一般的学生相比,心理及行为上还是显现出一些异常的表征。调研结果显示,作为中学生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的残缺,父爱或母爱的缺乏,他们往往表现出孤僻忧虑、敏感多疑、低沉自闭、偏执自卑的性格,在正常的交往中对别人经常会产生不满的情绪,甚至敌意。

心理上的这些异常表征,主要是单亲家庭教育环境的诱因造成的结果。单亲家庭在解体之前,可能早就有一种压抑、紧张的环境伴随着孩子成长。父母之间的猜忌、诋毁、吵闹、辱骂,对孩子本来清纯的心理进行着长期的潜在的侵害,甚至有的父母会将愤怒波及到孩子的身上。在失去安全和快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身心正处在发育过程中的孩子,其心理必然受到消极的影响,极易形成偏差的性格,产生不良的情绪。

由于单亲家庭的特殊性,许多单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呈现极端化。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家长会以过度的溺爱作为对孩子情感上的补偿;因对离异方的怨愤或生活的压力等因素,家长又会过度的放任、厌弃孩子。极端化的家庭教育,使孩子的性格、情感的发展非正常化,严重者甚至产生性格扭曲、心理变态。

此外,社会诱因不容忽视。

单亲家庭在社会大环境中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单亲家庭毕竟不是当前社会家庭格局中的正常单位,自然与社会的主流存在着不融合。作为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孩子,在承受不住社会压力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形成的人格倾向,其行为表现在不易与他人交往,猜疑、戒备、忌妒、仇恨他人,常因小事和他人发生矛盾,用攻击或破坏来宣泄内心对社会的不满,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不良心态。

资料显示,单亲家庭学生的人格障碍率达到11.76%,是正常双亲家庭的5.9倍。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确实是当今社会,尤其是学校尤为重视的大问题。采取科学的教育策略,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矫正其心理上、行为上的偏差,特别是强化与单亲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沟通,对单亲家庭教育进行帮扶,势在必行。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策略

构成单亲家庭学生心理上的缺陷和行为上的偏差,诱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更有单亲家庭自身教育环境的影响。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同时对单亲家庭教育开展科学的帮扶,是学校教育的义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我认为,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策略,首先应是关爱,各个层面、无微不至的关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他们内心深处单亲家庭留下的心理阴影。学校教育要时刻关注他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把他们作为重点辅导对象,用心理上的,拉近与他们心灵之间的情感距离,使他们感受到学校里的温暖,交往中的真情;汩汩关爱的甘霖流淌在他们忧虑失望的心田,可以融化心理的障碍,将他们从孤僻自卑的心理黑洞中拉出来。

敏感、脆弱、自闭,甚至不满、敌意等异常心理源自家庭的破碎和双亲的离异,家庭的变故不应该由孩子去承受,他们幼稚的心理也承受不起。要谨慎看待单亲家庭学生心理上的敏感、脆弱、自闭,学校教育中切不可刺激他们心灵深处家庭变故给他们留下的伤痛。充满爱心和友情的集体活动,可以让他们体验人与人之间温暖真诚、充满信任的交往,化解他们心理上的异常。

当然,面临单亲家庭学生心理上的诸多障碍,还需要专职心理学教师,通过心理学意义上的咨询、辅导,来解除他们心理上的困惑,缓解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不过,单亲家庭学生心理上异常的表征,其诱因并非出自其自身。学校教育去帮扶单亲家庭的教育,提升其科学层面十分关键。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家长对孩子心理的影响,究其实质,就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家长将内化了的社会文化传递给孩子。由于单亲家庭的家长角色的特殊性,可以说,其教育的科学层面,就成为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学校要帮扶单亲家庭营造安全、愉快的家庭氛围。在安全、愉快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孩子的心理能得到良好发展;反之,则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甚至心理障碍。学校要帮扶单亲家庭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告诫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中“度”的把握,极度的溺爱和放纵,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态度。虽然家庭出现了无奈的变故,但是要给孩子创设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

学校要及时指出单亲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那些缺乏教育科学的引导、脱离社会发展的要求,违背孩子发育的规律的种种做法,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手段,诸如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机会等等。

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生活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其对社会、对他人、对人生都有其特别的感受,心理上出现一些异常,行为上出现一些偏差,处在一个“心理失衡期”,学校教育应该关注他们,和家庭教育联手,帮助他们调适心理,度过“心理失衡期”,恢复心理的常态。

篇4

一、服务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体制的含义

服务型教育行政是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想理念下形成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是与传统的管制型教育行政截然相反的、以服务思想为核心的。具体说,服务型教育行政服务的对象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上的教育实体(民办学校、教育中介组织等)。要求学校、家长、学生、社会教育实体等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实现透明化、公平化,学校、家长、学生、社会教育实体完全可以提出自己对教育管理工作的看法,这实现了教育管理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体制的现状

(一)行政管理仍然以管制型为主,缺乏服务意识受传统的管制命令理念影响,目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仍然是以管制型为主。教育行政部门习惯用检查、发通知文件、行政命令等模式来管理学校。造成一切向上级负责,以命令为主的状况,应付上级的检查监督大于教学工作的进行。例如,某学校为了迎接上级的卫生检查,要求学校全体师生停止教学,利用上课时间打扫卫生。学校领导将自己的工作本末倒置,忽视了抓教学质量,严重违背教育理念。(二)教育缺乏公平性,学校教学差距大当前,在每个城市,哪怕县城都存在所谓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虽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水平及教育资源越来越好,但是还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减小或缩短各个学校教育资源差距的措施,反而给予重点学校更多的倾斜和关注,最终拉大教育资源的差距。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用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出现家长花钱为孩子选择重点学校的现象,使得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变得更好,薄弱学校变得更薄弱,学校的差距被拉得更大。(三)垄断管理,缺乏竞争虽然当前除了公办的学校外,也有很多民办学校等教育机构。但是由于政府垄断政策的保护,社会力量办学所占比例仍然很少。政府办学的单一格局没有被打破,造成学校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忧患意识,缺乏创新,安于现状,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同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四)管理职能不清,缺乏针对针对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及社会教育团体的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对其需求了解不清,而且分工不明,没有设立针对某种需求的部门和人员,无法实现其服务职能。这就造成一些教育管理体制的漏洞,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同时,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是导致漏洞的重要原因。

三、构建服务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体制的策略

针对以上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如何构建服务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体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构建多元化权力主体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工作体制,需要改变原有的行政部门的单一管理、发号施令的格局。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及社会教育团体作为被服务对象,也应该作为权利主体参与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来,他们长期在教育一线,更加具有发言权,可以更好地根据需求进行反馈,形成有效的反馈系统,使得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具体化。(二)明确管理职能,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不是随便设立的,各个管理部门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都是根据需求设立的,是为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服务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一定要明确,要从现实需要出发,建立在充分了解一线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必须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推行公开竞聘制度。教育行政管理者必须从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实现服务型教育行政管理。(三)加强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以更强的服务态度和恰当的服务政策去增强薄弱学校的实力,缩短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距。虽然一些现实条件限制了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但是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努力,一定会缩短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家长也不必为了孩子上重点学校,耗费巨大精力和财力为孩子择校。(四)教育引入竞争机制俗话说:“有竞争才会有进步。”这句话被应用到教育领域恰到好处。这里所说的竞争,一方面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民营机构的竞争,即他们所提供服务的竞争。在垄断式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所有的服务都是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而服务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使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服务提供者参与其中,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的质量。竞争的另一方面,是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竞争,同样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仅促进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而且提高教学质量。受益的是学生,同时也促进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小结

篇5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现在;优化

1 前言

要学好英语,词汇是关键。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词汇积累,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就无从下手。然而,小学生学单词,学得快,忘得也快,这是普遍现象。另外总有少数学生不注意记单词,学习松懈。如何应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提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已经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高度关注。

2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发展现状

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词汇的教学也是小学英语科目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教师的教学重点和工作难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家教育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为更好的顺应和满足当今社会不啾浠发展对英语教学工作提出全新内容的要求,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和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政策。在新课程改革教学政策素质教育新型教学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小学负责英语学科教学工作的在职教师纷纷开始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经过两代教师坚持不懈的探索学习以及努力,我国小学英语词汇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但由于相关教师在新型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的时间较短,在具体工作开展方面累计的实践经验尚浅,导致在小学英语词汇教育教学优化工作开展的具体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端现象。学生在词汇知识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相关知识内容背诵和记忆的效果不佳以及仍有大部分授课教师仍旧采用较为落后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手段等,都是在当今社会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较为突出和显著的矛盾问题。

3 优化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

3.1 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善英语词汇的教学效果

首先,负责小学英语科目教学工作的教师如果想要全面提升自身英语词汇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就可以及时顺应当今社会科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的新型发展趋势,将现代化多媒体的教育教学设备更加广泛并适当的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的课堂之上。

比如,当教师在向班级内在读的学生讲解jeep、car等汽车类的英语词汇时,就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电子教学课件当中将与jeep和car相对应的汽车以彩色图片的方式更加立体和形象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色彩鲜明的卡通或者实物图片能够在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词汇知识的学习印象,为改善小学英语词汇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前提保障。

3.2 结合适当的英语小游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其次,负责英语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在英语词汇教学课堂之上适当添加小游戏互动环节的教学方式,转变以往较为古板和落后的英语词汇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氛围。比如,当老师向学生讲解完一个单元英语词汇的教学内容之后,可以占用英语课堂上一部分的教学时间以刚刚讲解过的重点词汇为主要测试内容举办英语词汇的当堂瞬时记忆比赛。为比赛成绩较好的同学颁发小奖励,在提升学生比赛排名荣誉感的同时激励其他同学在英语词汇方面的学习兴趣。在以往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课堂教学的氛围过于死板和沉闷一直是较为突出的教学弊端,小游戏的引入是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最有效的教学途径之一。相比提升学生在英语专业知识内容方面的掌握水平,有效培养其在相关知识内容方面的学习兴趣才是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教学目标。

3.3 采用类比教学法,提升英语词汇的教学效率

在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应用类比教学的方式,促进和推动英语词汇教学工作开展效率的提升。近义词的类比和反义词的类比都是能够被老师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课堂之上的主要教育方式。比如,当教师为班级内的学生讲解英语单词big时,就可以在讲解的同时引出big的反义词small。通过反义词汇的例举和对比教学,学生能够在加深学习印象的同时有效拓宽自身英语词汇学习的知识面。除了big和small以外,tall和low、open和close以及black和white等,都是在小学英语词汇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能够被相关教师灵活应用的正反义词教学词组。只有负责小学英语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更加灵活的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英语词汇的教学课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真正实现让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记忆英语词汇。

4 结论

总而言之,词汇教学一直在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全面优化小学英语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当今社会教育教学工作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必然发展趋势。只有相关教师真正认识到优化英语词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树立更加正确的教育认知观念、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最终实现我国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东光.语篇意识的基础上优化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措施分析[J].中国培训,2016,(2):296.

篇6

关键词: 农村贫困地区 留守儿童 教育困惑 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经济随之飞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日益调整,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留在农村,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教育出现许多困惑,笔者就此提出相应的策略,以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一、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困惑

(一)社会影响不良,道德素养下滑。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而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留守儿童教育是否能够成功。近年来,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大批留守儿童的产生。而处在身心发育发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缺乏父母的管教,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的受社会不法分子的影响,逐步沾染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由于一部分人道德水平下降,导致社会风气不良,整个社会缺乏爱心和责任良知,某些人借机伤害留守儿童,被拐卖、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这些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更严重的是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直接导致留守儿童道德素养的下滑。

(二)家庭关爱不足,心理问题严重。

家庭关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力量和源泉,对孩子性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的这些变化,加上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样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直接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如内向、孤僻、自卑、任性、冲动、多疑、自私等。而父母因无法照顾好子女存在负疚感,往往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补偿,使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支配的自由度提高,无形中形成了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形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等陋习。由于家庭监管的严重缺位,在调查中,孩子长期想念父母而又见不到父母,严重缺少亲情沟通,久而久之这种思念便转变成怨恨或性格扭曲。据464名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显示:42.2%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23.2%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变内向;16.4%的孩子不愿与人交往。由此可见,家庭关爱在留守儿童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不够,学习成绩不佳。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育上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并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关系的缺失。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还没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很少组织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另外,特别受现有的考试制度的影响,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在教育上重智轻德,致使一些成绩不佳的留守儿童往往被老师忽视教育与管理,这样无疑会导致留守学生误入歧途甚至失学、辍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不够,家庭教育又缺失,社会教育也跟不上,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滞后、成绩不佳的现状。

(四)政府协调不周,安全事故频发。

政府的协调与监管在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托管的长辈或亲朋只管孩子的吃住,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2010年4月的一天,陇西某小学的学生魏某周末和同伴相约玩水而丧生,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据当地群众反映这些事件发生后某些机构互相推卸责任不愿承担应有的责任,这些儿童因缺乏监管机构,一旦父母外出,他们除了有饭吃有衣穿外管理基本上处于盲区。即便有些社区留守儿童有监管机构,也不能很好地协调依托青少年的社会组织,如协调妇联、工会等部门,不能很好地联合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农村未成年人社会化教育与监护体系,甚至由于力度不够,详细责任不明,监管协调不到位,即使安全事故发生也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和整顿,这就导致管理的混乱和脱节,而有些地方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这样政府不能很好地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直接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一)社会影响是前提。

“良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优秀的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这就要求社会各方面统一认识,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文明和谐、温馨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个机构都能承担并配合对他们的教育。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之间保持有效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当前必须坚持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数量并改善其住宿条件,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氛围和健康成长的平台。

(二)家庭关爱是关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孩子没有家庭的关爱就如同把孩子抛向茫茫黑暗的宇宙。连起码的关爱都没有,谈何教育和成长?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一员,还是活脱脱的需要爱和温馨的有七情六欲的成长个体,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爱和呵护,所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时刻谨记:挣钱是为了家和孩子。因为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个性,更影响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并将其付诸行动,平时除了加强对儿童日常生活行为的管理外,还要经常注意与儿童谈心交流,千万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夸奖和鼓励,哪怕一个温馨的眼神在孩子看来也非同小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多给他们包容和接纳,因为家长们都曾经年轻过,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信有了爱和关注,孩子有了心灵的依靠,有了温馨的港湾,他们将会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做人和学习。

(三)学校教育是核心。

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起着核心作用,这个环节也是整个教育环节的枢纽,所以学校在注重对留守儿童的行为管理的同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应坚持“以人为本,以爱为纲”的原则,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尽量克服以成绩取人的倾向,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全面反映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习动机与态度等。对于留守儿童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动员班主任进行对留守儿童专访、做好记录和排查,这个记录和排查的涵盖面要广、力度要大。如生活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困惑,学习上的困境等。学校还可以实行老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这样可以责任到人,做到细心、尽心、周到,这样让留守儿童感到虽然没有父母的监管,但有老师和学校的监管与重视,这起码在心理上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慰安。

(四)政府协调是保障。

当今社会,只要政府加大力度重视协调和监管,我们的制度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实施。目前有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城镇学校高额的择校费使他们望而却步,把孩子留在农村就成了绝大多数家庭无奈的选择。为此,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在城市入学难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如劳务输入城市的中小学,按父母打工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分片区选择相应学校,向进城务工子女开放,由少收费逐步过渡到不收费,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少留守儿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建设,提供制度上保障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教育部门可根据留守儿童家庭实际情况,适当减免贫困留守儿童的学杂费、书本费;民政部门还可针对留守儿童制定专门的政策,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可通过开展“手拉手”互助行动、“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意识。可以聘请“五老”作为志愿辅导员,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方法进行专门研讨,并采取定点帮扶的形式,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帮扶,只有政府加强力度协调,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得力的保障。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关系到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相信:只要我们携起爱的双手,为留守儿童创建一片温馨的天地,就能为明天留守儿童的教育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红.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对策.

[2]杨兴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困惑与对策.

篇7

关键词:课外教育 英语课外教育 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北京青年报的专项调查发现,66%的家长表示为子女选择过课外教育,在接受课外教育的被访者中,年花费在2000元以上的占13%,年花费在1000~2000元的被访者为44%,年花费为500~1000元的占32%,年花费在500元以下的占12%。(2002)

据报道,宁波市某青少年宫2010年暑期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的学生超过6000人,因为“容纳量的问题”才使得其与去年的人数“持平”。(《宁波晚报》,2010.7.17)

杨彩霞等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的主要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2010)

人们或许更多地接受了卡尔・威特的说法,“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刘恒新,2001)“课外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弄清楚其具体含义,以明确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

二、课外教育的功能与形式

在“课外教育的价值”一文中说,课外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课外教育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国校外教育网)

杨彩霞等则强调,“校外教育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是大教育框架中的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该有机结合。(2010)

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文俊指出课外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对少年儿童的品行和习惯的养成同时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遂宁高级实验学校网)

“青岛政务网”报道,“新市民之家”在长期跟踪调查中发现,100%的新市民家庭没有给孩子做家庭辅导,除缺少时间外,55%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辅导。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网”认为,新的课外教育活动的受益者除了孩子,还有家长以及社区。

据“搜狐网”报道,韩国的课外教育占据“半边天”位置。韩国的中小学生一般在下午3点放学回家,回家后这些孩子又开始另外一种学习,即课外补习。日本也存在同样情况。日本的中小学生除了完成学校课业外,不少孩子都在业余时间去补习学校学习。

三、课外教育的概念

既然大江南北,海内外都在做,那么究竟什么是“课外教育”呢?

专门帮助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的词典《商务馆・学汉语词典》解释说,作为动词“教育”意为“用道理劝说别人按照规矩、要求、法律等做事。”作为名词,其含义则“主要指学校通过教学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商务印书馆,2007)

笔者觉得申万里的看法似乎更具说服力。他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应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才是“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2007)

纵观中国历史,教育远在千余年前便不只是某一部分人的专职“工作”。唐群认为,唐朝“私人办学之风兴盛。”特别是“私人办学者有以教书为生的穷儒士,也有退职之官员。”(2009)

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实施者或机构,除了小学、中学、职业中学、大学和各种形式的青少年和成人教育等机构之外,还有将孩子们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幼儿园,甚至最近几年在宁波开始盛行的“早教”也已被大众逐渐接受,更不用说自魏晋南北朝就已进入“兴盛”的“家庭教育”。

所不同的就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一种修养教育或者称为人文教育,它是以儒家经典的诵习和强调个人修养的完善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张惠芬,2009)而当今社会,大家更注重“技能”或“生活本领”的教育。

那么,“课外教育”又是怎么回事呢?先看看“课外”是什么意思。常与“课外”一词相关的词语有“课外作业”、“课外活动”、“课外学习”和“课外辅导”、“课外阅读”、“课外培训班”等。

《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上说,“课外”是名词,指的是“上课以外的时间”。《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是这么定义的。而《汉英词典》(商务印书馆)则如是解释,“课外:extracurricular;outside class;after school”,意为“课程以外;课堂以外;放学后”。

《朗文・中文新词典》说“课余:上课以外的时间;同‘课外’”;《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中注释为“课余:名(词),多指一天中上课以外剩余的时间”。笔者以为后一种解释更为贴切,只是现实生活中,有些时候“课外”与“课余”的区别并不是那么清楚的。比如,“我们的课余时间很丰富。”比较明确,而“他的这些小说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写的。”和“课余她还要去学音乐。”

笔者觉得“课外”的范畴大于“课余”,它们都是指学校及学校教师不上课或没有实施教育活动的时候。因此,“课外教育”应该是“学校围绕教材所做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外的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某种或多种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及其过程。”至于“校外”则是从教育的场所来定义的,“校外教育”是指学习者在学校校园以外接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

四、英语课外教育

目前对中国人来讲,英语既是一门外语,又是受教育者得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工具,更是受教育者所接受的众多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英语课外教育”是学校围绕教材所实施的英语语言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之外的其他有关英语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其过程。受教育者回到家中所接受的父母或其他成员的“指导”,家庭专门聘请“家教”所做的“辅导”、“强化”,培训机构所做的“兴趣培训”、“口语培训”,以及“夏令营”、“冬令营”,还有“游学”(去国外英语国家观光的同时接受一定的语言培训和熏染),等等,都应该属于“英语课外教育”的范畴。

“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如何。”(刘恒新,2001)“英语课外教育”如同其他知识或技能的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需要受教育者在家人、朋友或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和实施者,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群.唐代教育研究.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13.14.15.

[2]申万里.代教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

[3]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篇8

关键词 旗县图书馆 服务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图书馆,它的几个重要职能就在于传递信息资源、进行社会教育,其最大的作用在于服务大众,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但在电子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县级图书馆由于其服务模式依旧处于传统型而受到了制约。图书馆只有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与网络实现服务模式的转型,拓展新领域,才能谋求更广阔的发展。

1传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进行信息传递、知识共享的过程都是以纸制品为主要媒介,这种以实物为载体的知识信息传播方式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下受到了一定的地域空间限制。并且由于许多旗县级图书馆因为资金短缺等问题,对书籍的购买力有限,馆藏籍的更新与藏书库的扩大也因此受到制约。而在书库得不到及时补充与更新,藏书库的书籍不可避免的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受到磨损、损坏与流失。长此以往,图书馆的藏书逐渐老化与减少,对图书馆的读者数量也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提及图书馆的读者,旗县级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它的服务对象只局限于来到馆内的人群,而这些来到旗县级图书馆内查阅资料的读者往往是固定人群。对于馆外的大众,旗县级图书馆既没有进行潜在的读者群挖掘,也缺少相关的意识。换言之,旗县级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只在馆内进行。而对于为读者们提供图书馆服务的馆内工作人员,有资料显示,工作人员构成庞杂,专业水平偏低。“庞”是指队伍庞大,“杂”是指人员来源杂乱。人员的庞和杂,不仅加剧了经费的困境,而且降低了工作效率。对于大众而言,许多人对于县级图书馆的影响还停留在“藏旧”一层,认为其主要作用在于收集、整理报刊杂志,对于当下流行的图书文化缺乏资金来购买。这样的印象既有一定的现实成分,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县级图书馆不了解、无耐心,这也是旗县级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中弊端的一面。

2对传统服务模式的改进措施

(1)新时期下旗县级图书馆依托网络进行服务模式转型。新时期,旗县级图书馆若要打破人们的成见、获得新的发展,就要转变服务模式,紧跟时代步伐做出积极的改变。鉴于当下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人们的交流沟通、生活出行都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旗县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要依靠网络进行转型。

(2)招聘相关专业知识人才,建立馆内藏书数据库及检索系统。要服务大众先要调整好自身。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吸纳人才,人才资源是当今大环境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旗县级图书馆应当建立一批馆内的专业人才队伍,其中包括:计算机人才、具备档案管理或图书馆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才,全面提高馆内工作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的素质,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其次,要对馆内图书建立电子书库以及索引系统。对馆内图书的编码索引进行重新检查和整理,完善目录体系,再进一步转化成电子版本,这样既有利于读者的查询借阅,也有益于馆内工作人员对馆内书库藏书的清查保存。

(3)建立电子图书馆,链接相关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大众生活中的普及,旗县级图书馆不应当继续停留在传统的以纸质为主要媒介的服务模式中,建立相应的电子图书馆,实现网上查询借阅功能,开发电子阅览室,建立完整的电子图书馆服务体系。而作为规模较小的旗县级图书馆,它的实体书数量及藏书规模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对于电子图书馆而言,由于电子书的虚拟性,实现资源的共享相对便利。旗县级图书馆应当尽快打通与其他大、中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共享,实现网络媒体资源的整合,通过扩大电子资源来弥补实体藏书量的不足,同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4)依托各类平台媒介强化图书馆服务职能。在利用各类电子资源库为广大读者提供便利的同时,旗县级图书馆还可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展开宣传与服务。一方面利用网络宣传的影响力来扩大旗县级图书馆的读者群,提高馆藏书籍的利用率,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是多渠道、多方面为读者展开更好、更优良的服务。同时利用多种平台媒介进行沟通宣传的方式也可以打破大众对于旗县级图书馆的故有认知,塑造出旗县级图书馆的新形象。另外,旗县级图书馆还可以联合中小学等各个方面,针对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活动,如邀请能力范围内的学术界知名人物举办文化讲座、举办展览或是其它公益或非公益活动等等,打破原有的图书馆服务对象只局限于来馆读者的狭隘观念,更好地服务大众,多元化地实现其传递信息资源、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长;孩子;小学化

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动物实验,他们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结果发现,它们所掌握的学习技能从幼年时期一直保持到了成年时期。实验结果表明,对猫头鹰进行的早期教育让它们的大脑产生了持久记忆。科学家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

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幼儿时期作为人一生中最独特也是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孩子智力发育与各项潜能得到开发的大好机会。

但是当今社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造成各幼儿园之间竞争激烈,为了抢占生源,忽视教育宗旨,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盲目增加幼儿园的课程,以小学化的方式开展幼儿教育,不注重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对汉字进行机械认读和书写训练,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进行各种测验,甚至以幼小衔接的名义举办各种学前班、实验班,这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违反幼儿成长规律的行为应该得到制止和规范,这样才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面对幼儿园小学化的趋势,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一、积极宣传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值,过早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喜欢自己去探索,在发现中学习,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无疑是对孩子天性的一种禁锢,同时也违背了德育教育的原则。因此,应当加大对全社会的教育宣传,让全社会了解正确的教育理念及幼儿教育的意义,从根本上转变“孩子上幼儿园主要是为了学习知识”的思想。幼涸耙部梢远ㄆ谕ü家长会、幼儿教育讲座等方式,在交流幼儿生活学习情况的同时,使家长慢慢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淡化功利心态。

二、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

教育部门应当认真审查幼儿园的办学资质,加强对幼儿园的整治力度,规范幼儿教育教学行为,开展公平教学,避免幼儿园之间的逐利竞争;幼儿园应配备教学、游戏所需的各种教具和设施,并定期维护,确保教学教具正常使用和游乐设施的安全;在日常教学中,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材,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教育教学,不应随意增加课程难度,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不断丰富幼儿教学,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个别教师对幼儿要求太过苛刻,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一味指责,甚至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这些行为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教育部门和园方应严厉整治幼儿教师违反师德的行为,不断加强对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管理。

三、家园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应该放平心态,正确看待幼儿教育,遵循幼儿成长规律,不要拔苗助长。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奇妙的种子,总会在某一个地方开出美丽的花,我们能做的就是相信他们,为他们在幼儿园的点滴进步感到喜悦。幼儿园园长应有自己的办园理念,切忌盲目办学,既然爱教育,就去做有爱的教育,在关注幼儿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保教结合,寓教于乐,并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与此同时,园方应加大对幼儿教师质量的把关,努力建设师德高尚、多才多艺、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师队伍。幼儿园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活动,与幼儿家长积极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和在幼儿园的生活状态,并对问题进行沟通,采取措施尽快解决,以实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

一个良好的幼教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幼儿园,不仅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更要注重自己的教学理念。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也必定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升素质教育。过分较早地对幼儿灌输大容量的知识,只会增加孩子的身体和心理负担,甚至给幼小的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使他们从小就对学习产生恐惧,很容易造成日后的厌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解放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健康快乐地玩耍,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幸福的童年,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把微笑绽放给孩子,把鼓励赠送给孩子,把教育的真爱真正传递给每一个孩子,他们都是纯洁的天使,也会把意想不到的惊喜传递给我们。

参考文献:

[1]安惠敏,孙丽花.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认识的现状调查:以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

篇10

关键词 体育教师 职业化 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124-02

一、体育教师职业化的理论基础

体育教师职业化,又称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化,是指体育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职业训练,依托专业组织,习得体育教育专业技能与体育教育规范,取得体育教师资格,具备专业体育教学知识及体育教学技能,表现体育职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体育教师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体育教师职业具有自身特有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体育教师职业化的基本含义是国家对体育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体育教育知识、体育教学能力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国家有体育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措施;国家有对体育教师资格和体育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体育教师职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个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体育教师职业化的现实分析

1.体育教师职业化发展的文化环境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师专业化素质要求, 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冠以“红烛”“ 春蚕”“ 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等,近乎“完人” 的神圣光环。然而,在大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体育教师职业的理解还是片面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下,体育教师“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没有文化的职业的观念普遍存在,认为体育教师只能是运动者、教练、教官、指挥员的角色,还不是一个称职的、传播教育知识的、具有学术权威的理论家和教育者。

2.体育教师职业化发展的自我环境

体育教师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体育活动不仅仅包含了体育课堂的教学,还包含了体育课外活动、学校运动队的训练以及竞赛等。因此,体育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体育教师只是疲于应付所担任的教学工作,这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化发展。许多体育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感到束手无策,无法深入学习,一般与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情境教学知识相对应的教育专业课程培训比例过小,班级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评价、多媒体教学、教学实验等现代教师迫切需要加强的能力缺乏训练。

3.体育教师职业化发展的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变革的加剧和发展的迅猛,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人们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继而把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厚重希望全部寄托在教师的肩膀上,“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成了人们要求甚至苛求教师的口头禅。当体育成了中考,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相应的学校也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然而对体育教师的作用也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体育教师的职位还是低,社会大多人眼中的体育教师就是平时不注意自身修养,不维护自身形象,给人们留下一个“粗人”形象――松松垮垮、拖拖拉拉、吵吵嚷嚷,动不动就发脾气,没有文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甚至还有些张狂,对体育教师以偏概全,这些导致了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尴尬地位。

三、体育教师职业化发展的策略选择

1.体育教师职业化发展的教育机制

随着现代教育人才市场流通机制的建立,体育教师对教育行政部门的依附日趋减弱, 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师个体地位的限制也日趋衰弱, 使得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体验营教师的流动也只是宏观上的指导作用。而现代教育人才市场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提供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和资源支撑的功能在不断增强, 体育教师的维权机构也日趋民间化, 使得教育组织机构越来越关注体育教师的职业化成长, 并将在体育教师的职业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体育教师以及校际之间的合作, 为体育教师提供新知识、新观念,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师培训, 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完善学校发展机制, 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体育教师与主办学校的单位特别是民办学校联系, 推动学校和体育教师之间的良好合作机制, 为解决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创造条件。

2.体育教师职业化发展的社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