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探究学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探究学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探究学习报告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生与老师;细胞研究;思维

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与老师而言,高中就是用来学量的知识,用来应付升学考试或者是实现人生理想,虽然当代社会也许是符合升学考试的,但是此类方法导致学生思维硬化,对于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丧失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使得高中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出现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健康。众所周知,生物是一门比较有趣的学科,它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人们的成长,只是,不管学习什么样的学科,老师都应该讲究教学方法的“覆盖式”教学,这里的覆盖式并不是使得所有学生完全掌握此学科的知识点,而是探讨老师的优秀教学方法使得高中学生在高考学习压力下释放压抑高效的学习知识。老师怎样才能让高中生对细胞这一节进行学习探究与提出问题的思维训练呢?

一、细胞是生命中的重要组合成员

什么是细胞?上面提到过细胞生物学涉及医学研究人类的生老病死,所以细胞生物学是人类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它联系着生物学习的众多分支,分子的运动、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生物细胞学发展中,孟德尔通过研究豌豆来研究生物的遗传性状,此后科学家依据孟德尔的豌豆生物性状来研究细胞是如何通过影响染色体的构成来影响生物遗传,细胞是如何通过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来将生物的相对性状遗传下来的,直到现在医学界比较先进的脑内神经微创手术,体外受精帮助更多的男女青年获得新生儿,细数这些都与细胞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某些人的眼里,也许细胞很小,不存在组成和细胞质,但是高中生物老师应该首先告诉学生改变以往的认识,细胞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质、核膜、核仁、染色体、内质网、核糖体、溶酶体、核孔和某些细胞存在细胞核等等。

二、通过深切体会细胞的构成和细胞的运动加深对细胞的概念认识

也许对于一些老师而言,细胞这一节的课是高中生物学科里的难点,而且老师也觉得对于这样的难点有些束手无策,其实并不然。高中生物老师在讲授此知识点的时候应该先大概讲述细胞的基本知识,然后让学生就细胞这一节的知识点有组织地进行自我学习,然后就这一节的问题提出疑问,师生之间共同探讨解决,此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高中生关于细胞学习探究与提出问题思维训练,而且还能丰富高中生的枯燥生活。接下来,高中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一起来探讨细胞生物学的奥秘,例如,通常老师会让学生观察洋葱切片的细胞在显微镜下的状态和新鲜菠菜在显微镜下的构成。其实,老师可以出奇制胜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上细菌的运动状态和细菌的构成,让高中学生用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来区分细菌与一般动植物细胞有何异同点,从而得出结论,也有助于以后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我想,以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教高中生学习生物细胞学可以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兴趣是人类学习的最好的老师。

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多媒体将细胞的组成以及变化生动形象地来教学

大到医学界人类的生死,小到每个人生活中的吃喝拉撒,那么到底生物学是如何如此深入地进入到人类的生活中呢?不管是动植物还是企业的发展都存在它的生命周期曲线,当然细胞也不例外。细胞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为DNA合成前期、DNA合成期、DNA合成后期和细胞分裂期。这里高中生物老师可以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增值?什么叫做细胞的生命周期?什么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细胞的无丝分裂?这里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老人与小孩的皮肤特征来讲述细胞的失水和吸水现象,从而讲解细胞无限吸水会涨破导致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老师也可以增加一点小常识来丰富课堂,例如,水喝多或者缺乏运动身体机能差的人会水肿,洗脸的某些去死皮的一些洗面奶会破坏细胞的基本组成,导致细胞病变等等。一个人每天都有亿计的细胞在死亡和新生更替。其实,在讲解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时候,老师应该应用多媒体播放根尖、茎尖的分生区、茎形成层、愈伤组织可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是如何通过纺锤体的变化牵拉细胞质的均等分裂形式两个细胞的,然后又是怎样失水细胞质发生变化或者损失死亡的、这样不仅让疲劳的高中学生体验乐趣还能够清楚明了地将复杂的有丝分裂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在做此类型的题的时候也能够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细胞变化图。

物质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所以细胞的学习是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关键,也是高考生物所考的重点,因此高中老师应该尽量将细胞这一节的知识点讲解清楚,让学生掌握细胞的核心概念,从而认识细胞、了解细胞,使得高中学生在学习细胞中培养其学习探究与提出问题的敏捷思维,让学生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轻松学习、认识自我、了解生命的奥秘。

参考文献:

篇2

在大城市里的孩子并不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农业生产的技术,对三农认识不多,更有甚者五谷不分,六畜不识,劳动能力和劳动技术急需培养和学习。因此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30年来一直坚持为广州市的中学生开设锻炼劳动能力,提高劳动技术,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普及三农知识为目的的学农综合实践活动。

在学农之余利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该校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积累的农生产设施设备和知识开展一系列的课题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积极性与生物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们开始本课题的探究活动。

我们想要加深对平日里所见到、吃到的各种食物的了解,以此次学农为机会,实地调查,拍照取样和品尝,结合植物学知识,探究我们所食用的食物是来自作物的哪个组织、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并对其了解分类。通过查找资料和咨询专家撰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并向全班同学做汇报,接受大家的咨询和质疑。

希望能达成:学农,爱农,做农的传人。

二、活动目标

1、本次探究通过实地考察农作物、了解其的名称及其生长情况、了解农业生产的技术。

2、探究各种农作物可食用部位来自植物的哪一组织、器官,以及其名称的由来,功能,价值和意义。

3、体验植物的魅力与神奇,感悟生命珍爱大自然。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1、小组成员选取,指导老师进行课题的引入,并集合讨论课题研究方向、范围与规划。选取调查小组组长和成员分工。

2、由指导老师带领我们小组成员实地考察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农作物种植区(包括西作物区、水稻田、百谷圃、南作物区),辨认农作物种类并近距离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果实的形态,可食用部位。实地拍照、取样,并进行品尝农作物。实地考察31种农作物:萝卜、沙葛、姜、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高粱、水稻、花生、辣椒、红皮萝卜、油菜、芋头、紫薯、向日葵、沙葛、小麦、大头菜、茄子、南瓜、番茄、蒲瓜、菠萝蜜、黄蛋果、番石榴、火龙果、枇杷、桑葚、香蕉、杨桃、柚子、释迦。在考察的同时小组成员充分感受田园风光。

3、讨论并查找相关资料(植物的器官、花的结构、果实的类型及其对应的水果)、对其进行了解并对调查取样的农作物分类。小组成员交流意见,提出疑问,并通过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

4、分组撰写调查报告。

5、补充调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校温室大棚种植的作物(番茄、苦瓜、蒲瓜、小南瓜、茄瓜)并对资料进行录入。

6、询问有关专家,提出改进意见。

7、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讨论并完善报告。

8、小组成员分享并向班级汇报。

四、结果与评价

结果:了解了不同植物的可食用部位的组织或器官的名称。分析其功能,作用和种类等。探究了农作物的进化发展过程、加深了对现代科学在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品质提升的重要意义的理解。小组成员受益匪浅,开阔视野,巩固和拓展了基本的植物常识,体验了丰富的田园学农生活。

评价:在老师悉心的带领之下,冒着蛇与太阳的挑战,我们流着汗水,不断地探索,不怕艰辛不怕劳苦,顺利完美的完成了本次探究。感到很高兴很兴奋。让我们对植物有了根深的了解。

五、学生收获(可附学生作品):

一、实地认识的农作物和水果

农作物24种:番薯、萝卜、沙葛、姜、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高粱、水稻、花生、辣椒、红皮萝卜、油菜、芋头、紫薯、向日葵、沙葛、小麦、大头菜、茄子、苦瓜、南瓜、番茄、蒲瓜

认识的水果12种:菠萝蜜、黄蛋果、番石榴、火龙果、枇杷、桑葚、香蕉、杨桃、柚子、释迦、木瓜、葡萄

二、可食用部分分析

1、食用部分为该植物的根:番薯、萝卜、沙葛、姜

2、食用部分为该植物的茎: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

3、食用部分为植物的果实:

三、指导教师的认识和体会

篇3

摘要:科学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其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通过阐述中学生科学素质及其教育目标,结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就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素质教育;科学素质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首先明确科学素质的内涵及其教育目标。科学素质主要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心理特征。科学素质的发展以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积累为基础。一个人只有在对科学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具体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的内化和升华,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能力和科学观。此外,影响科学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还有兴趣、情感、意志和作风等非智力因素。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会严重影响一个人所能达的科学知识与能力水平,影响到科学观的高度。笔者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在教学中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一是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刨根问底是青少年学习的特点之一。实践表明,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难越多,兴趣也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设问,从一个疑点的解决到另一个疑点的出现,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从而引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运用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直观手段包括投影、录像等。除了经常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媒体外,网络教学可引导和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或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放在相关的网页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直接兴趣。三是点拨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科技前沿知识由于具有新和奇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兴趣。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对学生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如果教师把社会责任适时地加进去,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献身精神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道路可走的。教师要告诉学生生物学家们要经过长期地辛勤劳作,刻苦努力,方能达到目标。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为能得到真实有效的科学数据在巴西的巴伊亚进行为期5年的科学考察。我国的生物学家彭加木为了开发边疆资源,几次不畏险阻,到风沙无情、大地险恶的新疆罗布泊地区考察,第四次闯进罗布泊时不幸遇难,为科学而献身。科学家就是要有这种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只有思想上的大无畏,才能冲破思想束缚,取得异乎寻常的科研成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这种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

近几十年来,许多科学教育家认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目前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实验、思维能力。生物科学方法是指揭开生物世界奥秘的各种途径、手段。在生物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有观察法、实验法、科学思维法等。结合生物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生物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科学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观察可分为质的观察和量的观察两种类型,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是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材料所必需的,是研究人员收集事实最常用的方法,生物学更注重观察。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观察目的。

(2)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

(3)采用适当的观察手段。

(4)观察完毕后要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看到观察的对象,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如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从上至下等都是生物学常用的科学观察法,应尽量以探究性的启发代替结论性的解释,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是生物科学中的另一种基本研究方法,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实验方法的种类也日益增多。涉及中学生物的实验方法有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定性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等。生物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安排实验,设计实验步骤,通过现象观察并收集资料、数据再进行分析思考,概括或归纳出结论。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示、分析、综合等,都是生物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在生物观察实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应当把对学生实事求是品质的培养渗透到生物教学中。第一,要求学生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在实验设计时提醒学生选择的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得,思路要明确,要有对照实验。实验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写出实验报告。第二,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学生,如把光合作用发现史、生长素发现史等有关科学家原始经典实验过程及探究精神的内容贯穿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怀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象,严谨的方法和奇妙的灵感等。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

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是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收集大量的生物科技资料并汇报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技创新兴趣。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做好一个课题。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自发分成若干个小组,合理分工,齐心协力,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45-02

探究性学习这三个词对绝大数教师并不陌生,它已悄悄走进我们的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堂标准》的三大理念之一,其目的是力图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

1、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探究过程,通过教育的过程应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不只是观察到的事物的简单的报告,科学知识还是由原始材料缓慢地,试验性地累积而成的知识体系。这些原始材料,资料产生于有计划的观察和实验。

2、这些实验和观察的计划是根据问题而指定的,这些问题又产生于对先知识的总结所得来的概念。

3、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同其他人一样,也会犯错误。

4、总结性概念要受到问题解决的效果的检验。

二、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具有创造性,主题性,过程性,应用性,综合性等时代性的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把对知识问题“灌进头脑”的方法变为把知识问题作为“主动研究”,即改变过去的“单一传道”为“导航”。

根据学生情况,教师应较多地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和采用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1、趣味诱导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直接动力,是发展智力的活跃因素,学生有了乐趣,就可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思维异常活跃,想学爱学.例如: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无机盐”时,教师可采用“学生看病”的角色扮演方式来诱导教学。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并上网查找有关缺碘,缺钙病人的症状资料以及治疗方法,课堂上挑选出两名学生到讲台表演,一名扮演缺碘病人,一名扮演缺钙病人,台下的学生充当“小医生”,通过观看台上学生的表演,诊断他们各自患上什么病,要治好他们的病,应当补充些什么食物,台上“患者”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医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通过这样的趣味诱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问题诱导

有了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学过程是沿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这样一条波浪式路线前进的。教师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一次提出的问题不要太多,以免学生分心,找不到重点,提出的问题,难度也不大,以免学生失去信心,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要进行适当地点拨,诱导,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弄懂,弄通。

3、直观诱导

有些问题缺乏感性认识,妨碍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细致分析,这时教师可利用投影,录象,模型或演示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演示,这样,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学生易接受,易懂。例如:学习“血液循环”一节时,如果只靠教师讲讲和学生看课本,学生很难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师采用播放录象片的方法,可引起事半功倍的效果,用“红箭头”表示动脉血,“蓝箭头”表示静脉血,象动画一样慢慢播放,学生一目了然,自己就能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写出来。同时还提出了以下问题:体循环时血液为什么红色变成蓝色?肺循环时为什么由蓝色变成红色?血液循环的动力是什么?

教学中,教师只有多诱,善诱,诱得恰如其分,学生才会勤思,善思,乐思。

4、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生物实践活动

生物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整理信息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书本中有不少实践活动的内容,初一生物第二节课“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中的内容是“调查生物并进行分类”,如果教师照着书讲学生会觉得枯燥,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课前让学生调查校园,住宅区,田园等地,抽样调查生物的种类,把认识的生物名称记下来,并给2―3种生物配上介绍词(如药用价值),写出实践活动报告表,许多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很有限,但他们懂得到书店和图书馆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有些学生还按分类学的方式写出它们的学名,原产地,形态习性和繁殖方式。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让他们有目的地去查阅书刊,文献,上网收集感兴趣的内容,并以作业的形式在班级里交流,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本学期初二学生重点参与了生物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理论结合实际,真正做自己的主人,我带的三个班级中,每个班都组织了这样的活动,看上去简单的一个实践活动其实也需历时几个月,完整的实践活动需经历这几个步骤:(1)主题引导(2)课题生成指导(3)研究过程指导(4)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5)中期交流(6)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展示(7)活动的结果与评价。下面我展示以课题:“对中学生早餐情况的调查研究”的全部资料。

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以课题 “对中学生早餐情况的调查研究”为例

课题名称:对中学生早餐情况的调查研究

班级:初二(4)班组长:陈梦怡

组员:陈梦怡、丁怡琳、王佳磊、徐梅、汪亮云、

研究背景:现在我们学校上午安排了4节课,学习比较紧张,能量消耗大,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的同学,往往在上完两节课后处于半饥饿状态,并出现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长期下去,不但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中学生应该吃饱,吃好早餐。午餐也很关键,因为中午这顿饭既要补充上午的热量,又要为下午的学习和活动做热量贮备,所以午餐的热量和油脂量都应该是三餐中最高的。夜间处于睡眠状态,能量消耗不大,晚餐一般宜清淡点。因此,为使中学生每天的学习和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维护好自身的健康,必须保证一日三餐按时就餐。所以我们觉得研究这个主题十分有意义。

活动目标:了解早餐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常见饮食的营养结构,知道膳食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形成初步的保健意识,养成均衡而又科学的进食习惯。

研究内容:(1)吃早餐有什么好处?(2)吃早餐有什么讲究?(3)不吃早餐有什么危害?(4)早餐的重要性以及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多大影响?

临考前的早餐的方案

研究方法:资料法,调查问卷法,研究辩论赛等。

预计完成时间:三个月左右

课题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大约1个月)

(1)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主要通过图书,网上搜索等。有可能的话访问有关专家。(整个过程都要搜集和积累资料,但在此阶段尤其重要。)

(2)阅读并整理资料。

(3)交流讨论。

第二阶段:(大约一个月)

(1)设计调查问卷,在搜集,阅读资料后,并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设计问卷调查表时要主义问卷调查的对象,年龄,职业,性别,问卷的内容等。)

(2)进行问卷调查,整理问卷调查表,并分析,归纳,写出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大约1个月)

整理,交流,讨论,写出结题报告,即对所研究的课题作出阐述,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或建议。

分工合作:各项研究工作落实到人。

中期交流:将研究过程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方法很多,如资料,图片的展示等等,一方面可以听取别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别人的交流,使自己得到启发,交流过后,小组需要再讨论,研究一下方案是否要改进,实施过程是否需要纠正,资料是否需要补充。

评价总结:本次实践活动历时三个月,作为指导老师,我们看到并亲身感受到学生作为自我发展的自我完善的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升华的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关爱自然,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所收到的成效,是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学校领导也认为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校对教育的资源有新的认识:作为教育的阵地,学校要以独特,创新的眼光去挖掘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较好的教育条件。

三、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忌放任自流----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而在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应当能够存在偏差,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的策略,影响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因素等问题缺乏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而不进行监控,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讨论等。

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不仅能预见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能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热情鼓励和真诚地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技能相对薄弱,在探究过程中,不可能对探究过程有严密周详的考虑,这就有可能导致探究中断成课堂教学失控的现象,从而脱离了课堂教学实际。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经理由易到难,由“帮扶”到“放开”的过程,教师应循序渐进。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独立创新的思维

资料阅读和分析的过程本身成为一个发展,开放的动态探究过程学生在阅读资料时,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不断地将阅读资料中的信息与原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其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断推出新的关注焦点,是推动问题得以解决的最终动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的同时,理解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人类爱憎分明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一系列与科学的本质有关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得到培养和强化。

3、给学生足够的合作探究时间

教师要组织全体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自由地思考,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教师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将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鼓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总之,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生物探究性教学也是在不断探索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 谢 群.生命科学史与生物科学探究[J].中学生物学,2007.23(5):26-28

[3] 袁东升.实施有效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8

篇5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实验预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化学学习方式的特征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文重点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与实施,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和具有启发性。

一、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包括两大部分,穿插在内容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实验,针对我在教学过程之中遇到的问题,从这两种基本实验形式来谈谈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实验实施的具体方法。

1.演示实验。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化学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先讲解、再演示,然后把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总结出来。在这样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实验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在演示实验中,要通过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比如:“钠”这一节中的演示实验:钠与水的反应,我们可以这样来做:首先让学生自学钠的物理性质,同时我们要指出物理性质中需要学生主要掌握的是哪几点,然后根据这几点作出猜想,最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同时还可以把该实验进行拓展,对比钠与水的反应、钠与酸的反应以及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最后总结钠的相关性质。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体验规律得出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这样做看似“钠的性质”的教学时间加长了,实际从总课时上并没有造成课时紧张的矛盾。另外,像“铜与浓硫酸的反应”、“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等性质实验均可以转化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即使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也要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有机实验中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溶液的反应以及乙醇的催化氧化制乙醛等实验,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使学生巩固加深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而且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2.学生实验。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通常先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详细介绍实验仪器(名称、用途)、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其注意事项、数据采集以及处理办法最后从理论上进行误差分析,然后到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教学时间一般为两课时。实验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难以激发他们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许多学生是报着应付完了事的心态去做实验,有些学生甚至在做完实验之后不知道做了些什么。如果某些实验所验证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这类实验可改为探究性实验,实验时间可放在知识教学之前。比如:“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可以直接作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设计实验方案、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得出测量方法,从而也解决了仪器、步骤和可能产生的误差的问题。“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胶体的性质”等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对于练习使用仪器类实验,如:“练习使用滴定管”、“练习使用容量瓶”这样一些实验,要通过学生自己阅读使用说明,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仪器进行相关量的测量。但对于一些学生确实难以完成的实验,可以通过教师适当点拨或学生看书完成。

3.题中实验。实验题已经成为每年高考试卷中的必考题,学生在这道题目上的得分率不是很理想,如何提高实验题的分数,除了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训练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可以在平时的实验习题中积累知识,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学习。

通过这种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解决了新课程中如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会”为“会学”这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使教学达到了最优化。

为了使这部分实验能获得良好效果,必须抓好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接下来就预习和实验报告谈谈我的看法。

二、落实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措施,确保学生实验教学效果1.实验预习。

比如,实验是在试管中进行,我们可以画一支试管里面放有药品,用箭头表明实验步骤。这样做好处是:(1)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笔写,其实验原理、仪器、实验步骤就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了,避免实验操作盲目性;(2)参照预习笔记做实验避免了时间的浪费,使得实验更加紧凑。

2.实验。

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1)认真规范操作,细心观察现象,并及时地、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2)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实验过程保持秩序良好,切莫把实验课当儿戏;(3)实验中要节约药品,爱惜仪器,实验结束时必须把仪器放回原位,试管等洗涤干净;(4)注意自身和周围同学的安全。

3.实验报告。

实验做完后学生要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主要写五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用品,包括实验仪器与实验药品;(4)现象及原因解释和有关化学方程式;(5)实验结论或数据处理结果;(6)实验讨论。通过写实验报告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加深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实验时自主探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因为弱化了学生具体知识点的落实,就会减缓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应该让探究的过程和双基的落实和谐进行,在探究的过程中落实双基,以扎实的双基指导探究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英.谈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

[2]杜伟娟.改进化学课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

篇6

【关键词】课题研究 创造思维 研究目标 感受体会

一、课题简介

我申报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题,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省教育厅审查批准,确定为2004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本课题倡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为原则,以主体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首轮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年9月24日,课题接受省级课题鉴定专家组的评审验收,如期结题。课题成果荣获安徽省第六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课题构架如下图:

一个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

两大信念:一是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二是坚信教育可以激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条原则: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在质疑中探究发现。

四个步骤:问、想、做、评。

五个结合: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的结合;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的结合;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历史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

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

二、感受体会

(一)选题要有针对性,便于操作

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一线中学教师的科研与科学家、专业研究人员的科研不同,中学教师关注的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它立足于校本,行动研究是主要形式。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就是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我领衔主持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省级课题,就是针对农村中学生思维缺陷而选题申报立项的。由于胆怯、畏惧、拘谨、孤僻,由于长期习惯于老师的单向灌输、被动接受,由于长期机械复制、死记硬背,思维退化,农村中学课堂往往单调沉闷,学生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既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也浇灭了教师的教学激情。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本课题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为原则,以主体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课题不仅源自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操作性强,而且还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因为未来智力的竞争主要是思维能力的竞争,即思维的先进性、科学性、深刻性、创造性的竞争。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信息化社会,智力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思维比知识更有力量。因为在知识与思维之间,知识本身并无价值,知识的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当知识用来解决问题时,知识将发挥它的思维训练价值。我们将知识视为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材料,而不应将知识视为目的本身。因此,教会学生的思维,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价值,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研究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关键

主持人申报课题时,对课题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进行了设计和论证,为了保证课题实验研究少走弯路,开题时请专家再次论证,修改完善原来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2005年3月18日我们邀请指导“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题实验的国家督学、华东师范大学博导陈玉琨教授和郅庭瑾副教授来校指导课题研究,根据陈玉琨教授在课题组成员培训会上的五点指导性意见,我们对课题构架、实施方案及其补充细则作了必要的修改,从而确保了课题研究的规范有序、科学严谨。这些修改主要是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进行的,包括如下三要素:

1.量力而行的原则

课题价值的定位很重要。我们这个课题如何定位?它的原创性在哪里?理论创新,我们是力所不能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将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并使专家们的创新理论进一步完善。根据陈玉琨教授的指导意见,我们把课题实验的原创性定位在实践操作层面的创新。每门学科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自己学科特点出发,归纳提升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结合每门学科的特点,找到一两个能够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我们的课题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课题的实验当然要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指向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限制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自由多样发展,造成思维过程的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新课程如果没有转化为课堂,新课程仍然是理念形态的。我们把课题研究定位在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各学科组围绕课题构架“三条原则、四个步骤、五个结合”做文章。“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在质疑中探究发现,”本课题倡导的这“三条原则”实质上就是把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重点,即由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走向“探究发现式教学”,由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建构,由孤立性学习,走向合作交流,由机械复制,走向探究、体验、发现。

3.课题成果示范性原则

城市和农村中学生的思维缺陷,既有共性,更有差异。我们课题实验的对象是农村中学生,因此,我们实验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只能对同类学校才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因此,根据陈玉琨教授的意见,在课题成果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方面,我们定位在通过我们的实验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对改进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提升农村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示范作用,有推广价值。因此,我们的课题实验重点就放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农村中学生思维缺陷的矫治策略,开发有利于农村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提炼出对同类学校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在现有的条件下,对农村中学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有一些可靠、有效的帮助。“三条原则”、“四个步骤”、“五个结合”,是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运用。其目的就是要让农村中学单调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教学进程。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活动中自主建构,使农村中学生战胜了羞涩胆怯,在课堂上想说、敢说、会说;综合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体味了失败的苦涩,感受了创造的艰辛,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克服了封闭、孤独、冷漠、自私,学会了倾听、尊重、交往、合作;在质疑中探究发现,改变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思维僵化等现象,学会了思考、质疑、探究。农村中学生的思维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矫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对同类学校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推广的价值。

(三)重在过程,重在参与,着眼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的成果是重要的,但这不是课题实验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还是锻炼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参与课题实验的过程,促进教师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学会研究,学会反思,不断成长。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70多位教师基本上涵盖了本校所有学科的骨干教师,他们针对农村中学生思维误区,从自己学科特点出发,探索、归纳提升中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方法,进而优化农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他们结合课题的实验,认真学习了“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以及心理学、创造学、多元智力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尤其是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家的培训、指导,听课、评课,进一步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转变了观念,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水平,进而推动教师转变角色成为一个研究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两年来,课题组成员共20多篇,在省市教科所组织的教科研论文大赛中获奖50人次。主持人也公开出版了25万字的专著一部。百万字的课题成果集锦收专家指导论文5篇;课题概要7篇;实验报告13篇;实验心得54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49篇;行动研究报告和综合实践活动成果54篇(件)。

三、不足与困惑

1.本课题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参与实验的人数多,不同学科各有不同的特点,课题组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理念上、认识上,水平不一,参与热情不同,因此,发展不平衡,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差别。另外,实验中,学科的特点不突出。

2.从事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效益是隐性的,周期性较长,而高考升学率则是显性的,是立竿见影的。升学的压力对教师、学生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家长、社会、主管部门、行政领导的认同度也对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学任务繁重,苦于无暇,也使教师对课题的研究望而却步,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创造一个人人支持、个个踊跃参与课题实验的环境,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教育观念,使教师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的缺失现象,短时间还很难找到有效根治的办法。

篇7

【关键词】生物实验 培养

强化实验教学是使中学生获取知识及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我国,农村中学学生的人数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70%以上。处于偏远落后地区的中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如何因地制宜更有效地在农村中学进行生物学实验教学,如何做好农村中学生物实验?

一、重视生物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生物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仪器的准备﹑材料的准备和实验教学情景的假设。对于实验仪器的准备,实验教师可考虑农村学校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和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如可以利用废弃的有螺旋盖的透明塑料瓶,开展小生态瓶的制作实验等。对于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教师应根据实验材料的特点恰当地选取培养和实验的人数,精打细算,既能够保证生物实验的顺利完成又做到俭省节约。对于实验教学情景的假设,实验教师要亲自动手提前做实验,掌握整个实验过程,真正做到胸中有数,同时想象对于学生们实验时易犯的错误给予指导并且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二、重视实验设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农村中学重视学生实验设计,能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迅速提高学生自然科学研究的能力。此类实验虽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农村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时间以及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机会比较多,情感知识丰富,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降低要求,学生是很乐意去做的。例如:在做了“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后,让学生分组设计植物吸水或失水的实验。实验中,有的学生把多种鲜花和植物幼苗插在不同颜色的墨水中进行观察,有的学生把不同的干种子放在清水中浸泡、称重,有的学生用干瘪的土豆或植物幼苗的根放在清水和浓盐水中对比,而有些学生把新鲜的蔬菜放在浓盐水中浸泡后晒干和直接晒干的对比实验,还有的学生分别把植物正放和倒放观察失水的对比实验等。看过学生详细的实验报告,确实从实验取材到实验结论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可以通过实验发现实际问题、讨论并指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与实验结果的处理能力

实验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促进学生动脑和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学会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如《观察蚯蚓》,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是怎样的,蚯蚓吃什么东西,蚯蚓是怎样运动的,蚯蚓对光的刺激有什么反应,蚯蚓的视觉﹑嗅觉如何,蚯蚓在那种环境下生活。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明确观察内容分为五个方面:蚯蚓的习性﹑蚯蚓的运动﹑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蚯蚓的生活环境﹑蚯蚓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实验教师逐步教会学生树立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和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验结果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实验兴趣,激发创新

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生求知欲强但不能持久。实验教师应多设计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实验,扩展实验的外延,使学生的学习的内容、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和实际,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初中生物新课程中涉及的知识有大部分是动植物、环境保护、生态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与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村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接触动植物及大自然的机会多,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及动植物等基本知识比较熟悉,教学时充分地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蚯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实验过程我只提一提要掌握蚯蚓的形态,而把重点放粘液、肢体的观察及其运动上。并且,我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不同实验有不同的小组长,组员男女搭配(男女生对自然界生物知识的感性认识不同,可起互补作用),每个实验都由实验小组自己定组长,由对实验内容有感性认识的同学担任小组长,有时男的,有时女的,自己举荐,自告奋勇,起到小老师的指导作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发挥了学生感性认知优势。

五、实验教师应敢于创新联系实际,建立农村特色生物学实验

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人们与生物朝夕相处。绿树成荫、腊梅傲雪、鸟语花香、残枝败叶等自然现象对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是再熟知不过的。多元的生物资源和学生丰富的生物感性知识是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最大优势。

篇8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合作阅读;教学模式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教师不断尝试,以期提高教学水平。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模式在各项课程中都得到了广泛运用,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

一、确立课题,做好准备

确立课题是合作阅读的第一个环节,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确定课题,明确目标。对于中学生来说,课题的选择角度不宜过大,以契合自身的认知水平;研究的周期也不要太长,以方便第二个环节――收集资料的进行,并通过探究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

例如,阅读课文《雷雨》的时候,学生可设立一些这样的课题:文中人物语言的赏析、《雷雨》的戏剧冲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我眼中的繁漪等。课题的确立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确立,教师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在课题确立之后指导他们制定一份具有可行性的探究计划,从而保证课题探究能够顺利进行;其次,要对全班进行分组,这项准备工作应该在课题确立之前进行。分组不是每次合作阅读的必要工作,而是合作阅读的必要前提,教师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学生分好组之后,就可以不再变动,每次合作学生们只要按照之前分好的组进行就行。因此,分组可以说是“一劳永逸”的准备工作,教师应当谨慎处理。在分组之前,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他们的学习水平、性格、兴趣和特长等,在此基础上,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每5~6个同学分为一组。分好组之后,由小组自行推选小组长,或采用轮流当组长的方式任用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任务包括组织活动、分配任务、主持讨论等,例如,在确立课题的时候,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提出自己认为不错或感兴趣的课题,小组长就要负责搜集课题并引导小组意见达成一致。

二、收集资料,自主学习

古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组探究也是一样,没有足够资料,交流也就难以进行下去,因为占有信息、获取知识是课题研究得以进行的基础,是研究成果得以实现的保障。在课题确立之后,学生们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形成、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等,并将其整理出来。由于一个课题研究的范围对个人来说可能过于广泛,因此可将研究任务划分成若干模块,由小组长在小组成员之间统一分配。

例如在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时,有个小组的课题就定为“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了探究这一课题,这组成员将要查找的资料划分为五个模块: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的仕途情况、诗人的情感经历、整首词的内容大意、与诗人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及其作品例举。根据自愿原则,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要查找的模块,有分歧的时候小组长负责协调。每个人明确自己的任务之后,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例如互联网网页、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语文教师的推荐资料及其讲解、看法等,广泛搜集资料,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包括资料收集,还包括对资料的整理、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等。

例如,在解释《雨霖铃》的内容大意时,该组成员查阅了许多工具书,仍然难以理解“纵有千种风情”中的“风情”究竟是什么以及做何种解释比较合理,但他还是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就是把它解作“心情”,并找了相关资料来佐证自己的看法。

三、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小组成员独立完成了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需要在组内共享,从而实现合作探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成员交换彼此之间的信息和意见,相互就问题本身展开讨论和磋商,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还可以相互启发、团结协作,共同攻克难关。小组成员们之间的交流和谈论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头脑风暴法,每个人畅所欲言,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各种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和建议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合作探究过程不仅可以使问题本身得到解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例如,我班同学在实施合作阅读教学之前,语文课似乎总是很沉默,我问什么学生们都爱答不理,课堂气氛很尴尬。如果有同学“不幸”被我点起来回答问题,所有同学都是一副幸灾乐祸、看热闹的心态,有些同学甚至在其他同学说不上来或回答错误的时候起哄,让回答问题的学生非常难堪。实施合作阅读之后,由于学生们都在课后都掌握了很多有益的资料,思考也变得更为敏捷,我提的问题学生们总是很乐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有时还有同学起来补充甚至提出针锋相对的观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被我点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会不说话或是说不上来,即使说不上来,也会有小组成员起来帮他补充,而不是在一旁看热闹,因为他们都已形成一种观点,每个人不仅代表他自己,也代表整个小组。

四、交流评价,强化效果

为了更好地交流阅读成果,反馈阅读质量,学生要在交流评价阶段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并将其呈现出来,既可以发表在学报或校刊上,也可以采用座谈会或是报告会的形式共同交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学生研究成果的点评者,对学生们的研究成果进行适当点拨,尤其是对学生的大胆设想和创新之处给予热情鼓励。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学生研究成果的完善阶段,强化好的、剔除坏的。

例如,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时,有一个小组在仔细赏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基础上,对比了电视剧的拍摄情节和课文描写情节的不同之处,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在呈现研究成果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采用传统的论文、研究报告或是座谈会的形式,而是把这段精彩的故事排成了话剧,一时在全校引起了轰动。虽然学生们都不是专业演员,但话剧仍然呈现出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他们用心和努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创新表现形式,敢于挑战,这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都用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模式,通过确立课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评价等步骤,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极大地契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合作阅读中学生思维的碰撞促进了思想的创新、方法的创新,符合时代的要求,是振兴民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爱芹,中学生阅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2]黄萍,浅谈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式阅读法[J].学周刊,2013(5)

篇9

关键词:自主学习品质;家长评价;师生评价;调控与培养

中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数据化考评标准是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课题组《中学生自主学习品质数据化描述与运用》研究的《中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报告》《中学生自主学习品质个案访谈录》《初中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必备要件和具体内涵》,针对当前中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特制定科学的同步考评标准。

一、指导思想

按照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精准地进行数据量化跟踪记录,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力求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状态,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品质,以评导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整体提升。

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遵循学生的客观实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真实、客观、公正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2.全面性原则

对考评内容进行全面评价,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教育的三维目标,尽可能全面呈现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及表现。

3.科学性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建立简便易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4.主体性原则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之间,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对话与交流,增进理解与沟通,营造良好评价氛围,开展学生参与下的自评、互评,并及时反馈有效信息,促进学生主体成长。

5.导向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标准的建立始终坚持以评导学、以评促学的导向,评有所指,评以致用。

三、考评内容

依据新课标三维目标,侧重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考评标准细则

主要从目标激励、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纠错本的使用、课外学习六方面进行考评。

1.目标激励考评标准

目标激励就是为了有效提升学习成绩和学业水平,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调整学习需要,最大限度体现个人价值的良性学习运行机制。主要采用老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两种方式。

2.课前预习考评标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知识、接受新知识的关键环节,本模块实施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师生抽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3.课堂学习考评标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主要包括学生独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两个环节。

本模块要从学生课堂学习专注程度、精彩展示、合作探究、积极参与四方面进行考评,由老师和小组组长共同评价。

4.课后作业考评标准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家校要联合,共同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该模块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两方面考评,由家长、学生、老师共同参与评价。

5.纠错本使用考评标准

学习是一个不断出错的过程,错误出现了,要及时反思和改正,总结经验以免再犯。纠错本是有效的“题海战术”替代方案。我们主要从分类整理、红笔纠正、注明错因、类比总结、定时温习方面去考评。

对于纠错本的使用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

6.课外学习考评标准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了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多元化发展自己,我们主要从解决疑难、学有专长、读写听记、自觉坚持等方面进行考评。采用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班委评价、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

五、考评标准的组织实施

本着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认真实行层层负责制,确保考评过程规范操作,考评结果客观公正、可靠可信,主要由班委成员、小组组长、科代表、老师组成。特明确以下职责分工:

第一,组长负责统计预习情况、作业情况,包含家长反馈的信息做好分值输入。

第二,课堂得分由小组组长记录汇总科代表,科代表还应做好老师对同学的表扬与批评记录。纠错本由学生自评、老师考评、科代表汇总。

第三,班委成员负责对学生成绩即目标考核进行统计,课外学习统计并负责统计得分。

六、考评结果的统计

根据职责分工把各类数据进行汇总,一周一汇总用于班会,依据个人得分进行周评、月评、期评,以评导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

中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综合考评标准,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多元化参与,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考评标准,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指导落实到数据化的呈现,从而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控与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驾云.注重模糊情态 开发创造思维[J].教育探索,2001(7):17-18.

2.李红.综合素质评价怎样做――青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应用文萃,2004(10):39-40.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总结;研究

在高中化学教育阶段,随着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逐步深入,学生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尤其是在化学实验的总结阶段,更加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字总结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接下来将主要从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总结研究的意义、高中化学实验总结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高中学生化学实验总结的提升策略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

1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总结研究的意义

通过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总结的相关研究,可以对目前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总结状况以及能力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发现学生在化学实验总结方面的问题以及一些不足之处,从而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改正,促进学生实验总结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对高中化学实验总结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中化学实验总结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记录不详细: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总结过程中,必须要对实验过程进行一个详细的记录,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化学实验的总结工作,为实验总结奠定一个良好的材料基础。但是由于学生个人能力以及对化学实验分析的不到位,导致学生在记录化学实验的过程的时候,出现各种不科学和不详细的问题,这样就严重影响了高中化学实验总结,并且不利于学生做出一份合格的化学实验总结报告。[1]因为,对于化学实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过程的记录,如果不能够详细的记录和总结实验过程,这份化学实验报告就是没有任何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因此学生必须要改正自身对实验过程的记录不详细的问题。

2.2学生缺乏对实验总结格式的了解:对于高中阶段而言,学生的学习任务是非常繁重的,这样就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在化学学习和实验操作的时候,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这样就会导致化学实验报告的总结问题。[2]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对实验总结格式的了解。很多学生在写完化学实验报告之后发现,自己总结的内容和教师要求的内容根本不一致,这样一来就会使自己的总结时间白白浪费,而且没有达到任何实际的效果。对于化学实验总结报告而言,正确的格式也是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不能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记录和总结,这样也会影响实验总结的最终效果。

2.3学生缺乏独立总结实验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在进行化学实验学习的时候,不仅仅要具备化学实验的能力,还要具备相应的文字总结能力。因为,对于任何实验成果和重大发现都是需要借助文字来进行阐述的,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应的文字阐述能力,就会出现化学实验总结报告内容不完善、甚至是记录不严谨的问题。因此,面对学生缺乏独立总结实验的能力的现状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行处理,改变学生的化学学习现状。

3高中学生化学实验总结的提升策略

3.1学生应端正态度,详细记载实验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总结能力的提高,学生自身必须要端正学习态度,严格的进行化学实验过程的记录,并且对于化学实验的步骤进行科学的记录,保证化学实验总结可以得到科学的记录和总结。所以,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步骤进行详细的记录,为化学实验报告的总结提供详细的实验资料。

3.2学生应该严格规范化学实验的总结要求与格式: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总结的时候,还要严格按照实验报告总结的格式和要求进行,包括对实验的材料部分的记录、实验过程的记录、实验原理和实验反应的记录等等,最后还要根据此次实验过程进行科学的实验报告总结和分析,这样才可以提高化学实验报告总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学生通过不断地严格规范自身对化学实验的总结要求与格式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提高化学实验总结的水平和能力。

3.3学会应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化学素养:学生还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身的化学素养。对于化学实验总结来说,也同样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的练习和学习,根据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断规范自己的化学实验的总结报告,提高文字叙述和总结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化学实验报告总结的质量。而学生通过进行化学实验报告总结,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化学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的化学素养,从而促进化学课程的学习。

4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化学实验总结能力还有所欠缺,需要在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进行锻炼,并且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化学学习。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学生化学实验总结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提升。

作者:吴新宇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廖剑强;;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J];中学物理;2014(02):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