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经营状况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年度经营状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世界经济的走势、企业的外部环境扑朔迷离,充满了不确定性。作为企业领导者,如何把握当前宏观形势和未来走势?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挑战?如何在经济周期变化中寻找企业跨越发展之路?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通过对全国5920位企业家的问卷跟踪调查与实证研究分析,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经济政策、改革热点及企业外部环境的认识、评价及建议,让我们走近并看清了企业家眼中的企业外部环境。编者根据调查中企业家们反映的疑惑和问题,访问请教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等资深专家学者,请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给企业家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建议,帮助企业家厘清当前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真正机遇和挑战。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企业家年度问卷调查报告。
2008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第16次全国范围内有5920位企业法人代表参与的年度问卷跟踪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2008・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与建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企业景气状态、企业家对未来预期、企业家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企业家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等五个方面,客观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改革热点的判断与建议,反映了他们对当前中国企业宏观经济环境的认知,是国内首份详尽了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2009年3月23日~4月10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9年千户企业经营状况快速调查”,并完成了《企业经营者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评价和建议》调查报告。报告从200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与转机、对未来前景的预期几个方面,反映了企业家对2009年企业宏观环境的判断。这份报告反映出当前企业家对经济走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对前景仍看好,严峻考验中也有不少商机和转机。这对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增强信心有着相当难得的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专家学者访谈。
本书约请了来自政府、大学、企业的八位专家,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及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前瞻性判断。
第三部分,专题调研报告。
篇2
一、定义和目标
FASB将中期财务报告定义为“一套完整的涵盖一个中期的财务报告”,其目标是帮助管理者预测企业年度财务结果,披露期限为45天,实质上是季报。
IAS34规定中期财务报告是包括涵盖一个中期的一套完整(或简明)财务报表的财务报告,不强制但鼓励公司提供。它认为中报可以提高预测盈利和股价的准确性;提供及时、可靠信息,帮助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人士了解企业获利和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财务状况和流动性。
CAS规定中期财务报告是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包括月报、季报、半年报,以及年初至本中期末的财务报告,但是结合证监会的要求,实质上是季报。
综上可知,中期财务报告是指涵盖期间短于一年的财务报告,包括月报、季报、半年报等,具体情况视各国准则和法律而定。各国对中报使用目的的规定不同:美国的目标提到“预测年度结果”,倾向于决策有用观,即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帮助预测年度内未来期间的经营成果;其他国家则更倾向于受托责任观的目标,即披露企业的历史信息,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及履行情况。
二、理论基础
中报编制的主要问题是确定中期是财务年度的一个部分,还是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基于不同的目的,其编制的理论基础可分为三种:侧重于可靠性的独立观、侧重于相关性的一体观、两者结合的合并观。
独立观认为:每一个中期都是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其目的与年报一样,即提供特定期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确认与计量原则、应用的成本分配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应当与年报一致。独立观下,实际上是提高了年报的报告频率。
一体观认为:每一个中期都是整个会计年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目的主要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中期项目的处理需要考虑会计年度内剩余期间的可能情况。一体观下,中期报告将会受到年度预期的影响。
合并观认为:无论独立观还是一体观,都是为了给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预计经营状况,作出经济决策。因此有必要将两种观点的优点结合起来,共同为使用者服务。
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我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采用的是独立观。美国及我国台湾等采用的是一体观。IASC及我国采用的是合并观。但在实践中,各种观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美国采用一体观,但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却和独立观一致。
1.季节性、周期性、偶然性收入
通常,企业取得的收入是连续发生的,各个中期相对均匀,但季节性、周期性、偶然性的收入会造成会计年度内收入的强烈波动。如果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可能会导致年度收入或年度利润的预测偏差,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但如果按照一体观对年度收入进行预测再平均分配至各个中期,则会导致收入的平滑,及费用的不配比。因此,季节性、周期性、偶然性收入应采用与年报一致的会计原则,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
此外,为了消除对年度预测的影响,一些国家还规定中期报告披露中应包括对中期经营的季节性、周期性的说明性评述,并提供截至中期财务报告日前12个月的相关信息,及上一年度的可比中期信息。
2.不均匀(或不重复)发生的费用
通常,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有关的费用是均匀发生的,各中期之间不会有较大差异。但是,有些费用集中在个别中期,如员工培训费、重组费用等,对于这些费用的处理,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还是在会计年度的各个中期进行分摊,各国的规定有所不同。
独立观下,当且仅当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在财务年度末预计或递延是恰当的,才允许在中期报告预计或递延;否则,应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一体观下,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应按照收益期进行摊销,其分摊方法与年度方法相同;如果收益期间难以确认,则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能凭主观估计进行分摊(APB)。
3.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产生的损失通常是在年度财务报告中确认,那么,编制中期报告时是否予以考虑。独立观下,中期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年度政策一致,理应在编制中期报告时对这些资产的价值重新审核,确认相关的减值损失;一体观下,中期作为年度的组成部分,为了增强中期信息的预测价值,也应在中期报告相关资产损失。
不同之处在于资产价值认定的时点:独立观关注单个中期内的价值变动,立足于中期财务报告日,如果当日资产价值发生减值,则进行损失确认,日后回升时再进行转回,不考虑中期后、年度终了前的可能回升的情况;一体观则考虑了年度内以后期间的情况,立足于年度财务报告日,如果中期财务报告日资产发生减值,但能够合理预计其价值在年度财务报告日前能够恢复到下跌前的水平,则不在中期报告内确认跌价损失。这种差异充分体现了独立观更注重时效性,而一体观更注重信息的预测作用。
4.中期所得税的确认
独立观认为,中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报告期间,其报告内容与报告格式应与年度财务报告保持一致。因此,应当确认中期所得税费用;一体观认为,企业的全年净利润是在各个中期逐步取得的,如果在中期不进行所得税费用的确认,而是累积到年末进行全额确认的话,会造成年度净利润大幅下跌,损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导致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应在中期确认所得税费用。
三、中外中期财务报告比较的启示
篇3
我单位XXXXXXXXXXXXXX于XXXX 年XX月注册成立,经营性质:XXXXXX(同营业执照),于XXXX 年XX月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证号:新出发XX零字第XXX 号,主要经营¨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其他请补充:_____________零售,¨是¨否有实体门店,经营地址:XXXXXXXXXXXXXX。
我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严格按照《出版物管理规定》《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范进货渠道,不销售违法出版物。在2020年度内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出版发行管理规定的行为,没有被处罚的不良记录。
2020年出版物销售总额XXXXXX元,销售收入 XXXXX元,利润总额XXXX元,纳税总额XXXX元。
负责人签字:
篇4
现象一:人为调节利润,推迟进入获利年度。
通过每年的所得税汇算清缴资料,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外资企业的亏损面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28%-35%之间,“长亏不倒”、“累亏再投资”现象让人无法理解,更甚者开业十年来还没有进入获利年度,猫腻所在?不得不令人深思。实践中,笔者认为外企业报表中利润总额前的“—”号下隐藏着以下情况:
(一)利用关联交易,转让定价;
(二)利用无票销售,隐瞒收入;
(三)利用非法票据,挤占费用;
(四)利用往来账户,虚列成本。
当然,调节利润的手法不仅仅存在以上几种,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其目的就是要不断推迟进入获利年度,实现“自我免税”的目的。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在审核企业年度汇算清缴资料时,不能仅停留在当年资料审核上,应对该企业的历年经营情况作横向同期比较、同行业比较、同规模比较等分析,判断其税收疑点,准确审定其“获利年度”,例如:
某服装生产企业2001年开始生产经营,其历年经营情况如下:
损益项目(万元)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主营业务收入
1102.72
2037.02
3971.75
6009.45
9682.64
主营业务成本
1008.39
1840.08
3359.34
5099.46
8658.20
税金及附加
0.00
0.00
0.22
0.18
0.00
主营业务利润
94.33
196.94
612.41
909.99
1024.44
主营业务利润率
8.55%
9.67%
15.42%
15.14%
10.58%
其他业务利润
0.00
7.06
2.91
4.06
3.08
营业费用
52.61
92.68
161.62
233.07
394.62
管理费用
57.74
116.33
173.44
269.09
477.55
财务费用
4.32
11.99
50.05
88.53
121.65
期间费用占收入比
10.40%
10.85%
9.70%
9.83%
10.26%
营业利润
-20.34
-17.00
230.21
323.36
33.70
投资收益
0.00
0.00
0.00
0.00
1.58
补贴收入
0.00
0.00
7.02
13.93
18.58
营业外收入
0.00
1.39
2.35
0.41
0.00
营业外支出
0.00
0.68
7.89
9.21
12.89
利润总额
-20.34
-16.29
231.69
328.49
40.97
所得税
0.00
0.00
0.00
0.00
4.92
净利润
-20.34
-16.29
231.69
328.49
36.05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企业2003年弥补完以前年度亏损进入“获利年度”,开始享受“两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2005年适用12%的所得税率,仅缴纳了4.92万元的所得税。
审核人员仅审核2005年度的资料,并不能完全掌握该企业的盈利状况和获利水平,就是在费用和成本中审核出一些不合法支出,所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也很有限,不能根本性的了发现该企业的税收疑点。但如果我们把其历年经营状况作横向对比分析的话,就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疑点:
(一)主营业务利润率呈波动走势,2001年开始至2004年呈上升趋势,到2005年开始下滑,仔细分析,该企业2001年和2002年利润出现微亏,2003年2004年处于免税年度其利润最高,2005年开始征税,利润极速下滑,人为控制成本的痕迹较为明显;
(二)期间费用占收入的比重虽然波动不大,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免税年度内的占比均低于亏损年度和缴税年度,更是暴露其人为调节利润的真面目。
通过以上分析,审核人员将该企业移交涉外税务审计部门,对其开业以来的各年财务情况开展税务审计,审计结果如下:
项目(单位:万元)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账面利润总额
-20.34
-16.29
231.69
328.49
40.97
审计调整内容
通过往来科目多列成本
45.78
56.83
1.21
0.00
10.23
期间费用中不合法支出
10.97
18.33
5.44
8.99
8.56
其他不合法支出
0.21
0.79
1.23
2.34
少列收入
3.21
0.00
0.00
1.23
调整后利润
39.62
59.08
239.13
338.71
63.33
调整后应补所得税
0.00
0.00
28.70
40.65
7.60
减去已缴所得税后应补所得税
72.02
通过以上审计结果,可以看出,该企业的“获利年度”已被调整为2001年度,并补缴了72.02万元的所得税。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杜绝“当年开业当年亏损”、“当年免税当年亏损”等现象的发生。
现象二:掌握开业时间,避重就轻选择缴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于年度中间开业,当年获得利润而实际生产经营期不足六个月的,可以选择从下一年度起计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的期限;但企业当年所获得的利润,应当依照税法规定缴纳所得税。”有些外资企业实际是在某年的7月1日之前开始投入生产经营,并估计在当年会获得利润,而且后两年会获利更多利润,为能让获利多的年度享受免税优惠,便通过滞后销售、滞后申报等手段,推迟实际开业时间,以“当年获得利润而实际生产经营期不足六个月”理由申请当年缴税,次年开始免税,以达“避重就轻”目的。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在“两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审批中,不能仅停留在企业申报的资料上审核,应结合实地管理和工商管理等部门的信息,着重审核其实际开始生产经营日期。例如:
某纺织品生产企业,其向税务机关申报2003年8月18日开始生产经营,其历年生产经营状况如下:
损益项目(万元)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主营业务收入
856.77
2896.90
3978.99
主营业务成本
798.22
2522.11
3466.98
主营业务利润
58.55
374.79
512.01
其他业务利润
8.99
15.80
29.15
营业费用
12.34
43.39
77.11
管理费用
19.56
71.89
101.24
财务费用
0.23
9.88
19.24
营业利润
35.41
265.43
343.57
营业外收支
-8.36
-11.25
-29.31
利润总额
27.05
254.18
314.26
所得税
7.30
0.00
0.00
净利润
19.75
254.18
314.26
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审核人员认为该企业2005年处于免税年度,对当年的税收资料审核未作重点,把审核重点放在了该企业的优惠起始年度,调取了该企业的户管资料,发现该企业2002年8月12日领取了工商营业执照,并在当月办理了税务登记,向税机关申请了一年的“筹建期”,2003年7月22日向税务机关申请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但该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列明,该企业的筹建期为三个月,带着这个疑点,审核人员进入实地调查发现以下疑点:
(一)该企业机器设备是2002年10月22日购入的,合同中规定安装调试期为两个月,两个月后可以生产使用;
(二)该企业首批产品销售发票(开票日期:2003年7月28日)后附的《出库单》日期为2003年2月27日,并且与《销售合同》中规定的日期一致。
篇5
关键词:全面预算;连续滚动;预算管理;编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196-01
全面预算是企业在预算期内所有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定量解释和分解,是以数量和价值量形式反映的企业预算期内经营成果或要求,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导向依据,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体现。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管理控制、资源配置、决策支持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的共识,在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预算按不同的预算期,可分为中长期预算、年度预算、季度滚动预算及月度执行预算。目前国内大多数成熟企业都执行的是年度预算或者季度预算,例如邯钢执行的是年度预算,宝钢执行的是季度预算。
年度总预算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综合预算,根据国家现行会计制度所列会计报表各个项目所对应的业务编制相关预算,并根据企业在各个预算期间的工作特点及重点相应调整和完善预算管理内容,修订专项预算项目。主要包括生产成本预算、归口费用预算、损益预算、资本预算、现金流量预算、资产负债预算和财务指标预算。
月度执行预算,是按照年度预算,结合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每月编制的一种月度执行预算,企业月度费用控制的基础,是月度考核的依据,是各项管理工作的标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1 年度预算或中长期预算存在的问题
编制预算方法不科学,市场情况和公司的经营情况总在不断变化,而年度预算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却不能随时解决,预算编制不及时,预算内容不完善,时效性不强,造成预算内容不连续、不完整,调整滞后,预算考核分析不到位。
连续滚动预算以中期计划为基础,以年度预算、月度预算为实施手段,并以月度预算进行控制,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
2 连续滚动预算编制的具体方法
2.1 编制中期计划
中期计划是指以5年为一个周期进行不断滚动的企业预算。中期计划中第一年的详细计划,就是年度预算。包括中期计划、年度预算。中期计划、年度预算包括前提条件、损益平衡计划、资产负债计划、现金流量计划,以及第一个年度的详细预算。
中期计划、年度预算经过自上而下的修改,报预算管理委员审批,预算管理委员会对中期计划、年度预算进行初审,提出修改意见。再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专业部门,由各专业部门修改单项计划,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复审通过。
2.2 进行月度预测,编制月度预算
每月,各申报单位根据董事会批准的中期计划、年度预算,结合生产经营的工作需要,编制月度预算,上报预算委员会审批,并对上月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差异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月度执行预算和月度奖金挂钩,考核部门根据预算执行情况提出考核意见,上报预算委员会确认后进行考核、奖惩。将预算指标分解与责任的落实结合在一起,便于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执行的分析和调整以及预算业绩考核。通过月度预测,对实际情况和全年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连续滚动地实时监控,给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具体程序如下:(1)收集变量数据。(2)以当月实际数为基础,根据全年目标编制月度预算。(3)财务人员编制财务实际/预测/预算报告。(4)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阅。(5)召开预算分析会,寻找偏差原因,提出整改措施。(6)部门绩效评估。
预算委员会对个单位申报的预算不是简单的汇总相加,而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经营情况,平衡确定预算指标,并逐步分解到各申报单位,各申报单位根据预算委员会下发的预算指标进一步分解,制定本部门的预算,预算编制是一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不断调整,上下结合的过程。
2.3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合理的预算考评为了将企业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考评过程中,坚持综合考评和动态考评相结合的原则。动态考评是在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场进行的,对于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和预算指标之间的差异进行即时确认和处理,查找原因,进行分析,分清责任;综合考评是预算期末对于各责任单位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其考评对象包括企业内部各个责任层次,而考评内容以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为主。综合考评在整个预算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差异分析的正确、利益分配的公平与否都直接影响到预算目标的完成。动态考评不仅为实现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控制提供了手段,而且其关于差异的分析和评价是期末综合考评的基础和依据,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预算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在应用连续滚动预算的过程中,应注重改进与创新,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是预算的执行者,预算是全员参与的过程;所有涉及现金和财务的活动都纳入预算管理;从投资、采购、生产到销售等每一环节都处于预算控制之中,预算是全面的生产经营预算。
3 连续滚动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是经过每月上下共同编制下月预算,使企业领导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得更及时、更清楚,有利于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控制,企业各部门也有机会充分反映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有利于年度预算的实现,有利于落实企业的战略目标。二是企业在根据市场变化编制下月预算时,各部门进行充分沟通,能够按效益最大化安排生产和经营,对每月的经营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便于安排下一步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有利于经济活动分析,使以前以年计划和上年同期为参照系的经济活动分析有了更及时、更科学的参照系。实际情况和每月预算对比,可以清晰发现预算差异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清责任,调整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篇6
改进财务报告规范信息披露
在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无异是连接广大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纽带,上市公司通过它把经营状况、赢利状况等各种信息传递给投资者;而投资者也是通过财务报告获取所需的信息,做出自己投资的重大决策。由此可见,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财务报告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乃至其他信息需求部门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国的信息披露中存在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和不规范等问题,其中不乏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但鉴于财务报告对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本文将从财务报告的改进方面入手,阐述信息披露规范的问题。
一、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表现出的局限性
1.财务报告无法反映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非财务因素
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等因素与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财务报告所列示的信息是企业的经营成果,但经营成果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现行的财务报告只能使报表的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形成这种状况的各种因素,尤其是表外非财务因素缺乏必要了解。
2,现行财务报告主要是提供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这一特点限制了其披露内容的充分性
首先,历史成本原则使得财务报表只反映已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的费用等历史性信息,但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不确定性信息比以前更多、更突出,而目前的报表却无法披露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不确定信息。
其次,近几年来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以小搏大”,所以企业一旦参与交易,就会承受很大风险,而且这种交易可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极大影响,衍生金融工具又无法用历史成本计量,导致其有关信息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披露。
此外,历史成本没有确认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收益的概念是以维持货币资本为前提的,在通货膨胀时期,报表上的费用项目并不包括维持实物资本所需要的部分赔偿金额,从而使利润虚增,信息失真。
财务报告主要提供以历史为主的财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因此,目前的财务报表普遍缺少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而许多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恰洽是事业的前景状况。历史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但决不能等同于代表将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展示着过去辉煌的业绩,但随后经营状况却直线下降,此时投资者也往往受财务报表的蒙蔽而遭受损失。
3.现行财务报告滞后性严重
按照会计期间假设,财务报告是定期编制和披露的。我国《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规定,中期报告于每个会计年度前六个月结束后的两个月编制完成并披露,年报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四个月内编制并披露。试问,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这样长的时间间隔内,企业的财务状况会发生怎样大的变化?最典型的例子是巴林银行,1994年底其帐面净资产为450亿一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由于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原因。企业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因一笔交易而使财务状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目前财务报告的披露水平来看,这种变化是无法及时使决策者获悉的。
除以上几点外,财务报告还有其它几点局限性,譬如它只能列示以货币表现的项目,经常把重点放在法律形式上而不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上等等。、综上所述,种种局限性的成因可分为两种:一是由财务报告本身内在属性所决定的;一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财务报告赖以发挥作用的条件有所变化,使财务报告的质量有所下降。对于前者,我们不应过分指责,相反的,应考虑用其它方式宋弥补。我们考虑的是在第二种情况下应怎样对财务报告进行改进,使其逐步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进一步满足信息披露要求的未来财务报告模式
为进一步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财务报告应考虑到投资大众的广泛信息需求,将企业经营面临的机遇、风险、前景、背景等信息更全面地揭示出来。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目前的财务报告体系必须在内容、体系等方面做相应改进,才能满足上述要求。
1.财务报表的改进
(1)不再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
前文已列示了采用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财务报告显示出的种种局限性。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末来的财务报告将同时采用多种计量方法,譬如针对新金融工具的出现,可采用公允市价来计量。在选择计量基础时,随着对信息相关性的日趋重视,将来市场价值或现行价值有可能作为一种计量基础形成一套独立的会计报告模式,但就短期来看,由于可靠性等原因,似乎现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一时不能被取代。
(2)更多的披露不确定性和风险信息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与财务风险不断提高,不确定性信息大量增加,企业需要加强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控制,财务信息使用者也迫切需要更多了解这方面的信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7年发表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特别工作小组报告》,专门对重大风险、不确定性和财务弹性的披露问题发表意见。因此,财务报告将更多的披露有关企业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信息。
(3)更多增加分部信息
跨国经营的大集团公司的经营业务及分支机构都比较复杂,提供分部信息显得日益重要。分部报告的目标是:就企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提供多种标准的补充信息,因此分部信息是全面分析企业所面临机会和风险的重要依据。有关分部信息的确认与披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改进财务报告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4)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将日趋增加
前文中指出许多影响企业经营状况的非财务因素无法披露,类似的这种信息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因财务报表的复杂化,无法包容更多的信息,而某些必要的说明又必须加以补充,所以要在附注中说明。另外,还有一些采用与报表不同基础编制的信息等内容将更多的扩充到表外的附注中去,以便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多地获知企业各方面的信息。
2.建立实时财务报告系统,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
财务信息披露的严重滞后不仅给信息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有时也为某些别有动机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人们迫切要求及时获得可靠的信息,信息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建立实时报告系统成为可能。电子联机实时财务报告将取代传统手工的财务报告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相可靠性。建立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后,企业所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都将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并将其存储在可供使用者查阅的数据库中,使使用者随时查询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变动情况及其它主要事项,虽然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给传统财务会计及报告理论带来冲击,但相信它是会计改革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我国企业财务报告改革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因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很不规范。在证券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财务报告改革仍稍显滞后。财务报告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与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无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财务报告改革应特别注重完善财务报告规范体系。这也是我国目前“财务披露不规范”问题亟待解决的一个方面。
1,协调各项会计政策,规范信息披露
我国会计规定可谓政出多门,关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规定,主要有两个部门来制定:财政部和证监会。前者通过会计准则及具体准则对信息披露进行规范;后者主要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和《财务报表附注指南》进行规范。两者尽管分工较默契,但协调性不够。应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使各项会计政策协调起来,以便更好的指导信息披露工作。
2,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加快具体准则制定工作
我国目前已发表的具体准则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我国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会计改革和财务报告的改进都需要具体准则的尽快出台。而相应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定位和具体内容等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完善
3,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发挥审计鉴证作用
充分发挥审计的签证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对财务报告的改进和信息披露的规范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菲·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探讨[J]·财会月刊,1998(2)
篇7
关键词:会计报告信息 风险控制 信息解读
一、会计报告概念及内容
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及财务报表附注和财务说明书。
二、 影响会计报告信息失真原因
(一)产权不明晰是会计报告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以国有资产为主体的企业,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产权人不明晰或出资人对所属企业监控不到位,企业经营的人、财、物由受托经营者厂长或经理把持,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受托经营者的目的首先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背道而驰。
(二)经营者利益驱动是会计报告信息失真的动因
对国有企业而言,完成上级部门下达考核指标,拿到应有的绩效奖励,是经营者首先考虑的问题,也是其行为驱动的内在力量。当企业提前超额完成年度考核指标时(主要指标一般是利润),经营者应得绩效奖励额度到达最高限额时,经营者会寻思修改会计报告信息使会计报告信息为自身利益最大化服务。一般方法是:将当年多实现的利润转至下一年度;当企业不能完成年度利润指标时,经营者会把下一年度的利润提前反映在本年度的会计报告中。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有两个利益最大化驱动力:一是受托经营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与上述国有企业经营者有同样的修改会计报告信息的动因。二是资产所有者(老板)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少计收入多计成本费用,逃避流转环节和所得环节税金。
(三)信息不对称是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受托经营者是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资产所有人决定企业重大事项,一般不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这为经营者与所有者信息不对称提供了客观条件。经营者存在使自身受益而他方受损的动机,修改会计报告信息。
三、企业会计报告信息风险控制方法
(一)建立会计信息控制内控体系
一是做好会计信息记录基础工作。在会计核算体系、科目设置、账簿设置、凭证处理审核、数据统计汇总、报表编制、各级复核等方面,依据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和自身管理需要,制定详细的会计核算操作手册,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二是建立多级会计数据复核体系,明确每一级复核的内容、原则、标准和复核人的责任,从而保证会计数据准确可靠。
(二)构建资产所有人与受托经营者利益一致关系
产权主体追求的是投资收益率最大化,经营主体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资产所有者追求的利润最大化、资产整体价值最大化,受托经营者是追求的报酬的最大化。如果资产所有者处理好利润或整体资产价值最大化与受托经营者的报酬的一致性关系,可大大降低受托经营者修改会计报告信息的动因。一是下达考核指标要科学合理。对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所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清晰的认识,对企业自身调动各种资源的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对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竞争对手情况、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预估,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防止认识上误差导致企业考核指标脱离实际;二是奖惩要得当。资产所有者获得的收益越多,经营者获得的报酬也应越多,关键是经营者奖惩的幅度要和资产所有者获得收益增减幅度相协调,防止不顾客观实际的粗暴考核方式,损害经营者的应得利益。
(三)建立防止信息不对称机制
一是完善监督体系,设置专门监督机构(如审计部门),监督部门直接对资产所有者负责。监督部门定期和不定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进行监督,向资产所有者报告其监督情况,让资产资产所有者掌握丰富的企业经营活动信息和会计报告信息;二是建立会计信息报告机制,即企业定期向资产所有者报告经营活动信息的范围、内容,监督部门同时对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复核;三是资产所有者深入企业调查了解,掌握会计报告信息之外的信息,尽量与受托经营者实现信息对称。
四、企业会计报告信息解读
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真实准确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并非完全能直接用于决策。特别是资产负债上的时点信息,需要进行解读调整才能作为决策信息。如债权债务。资产负债表上某一时点(月末、季末、年末)信息不能代表经营期间所有时点的信息。作为利益相关各方,仅依据会计报告信息作出决策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须对会计报告信息进行解读。
(一)债权类项目解读
债权类项目主要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委托贷款等。债权类项目解读的核心是债权所对应的债务单位的偿还能力。解读的方法是:本单位会计政策所规定的计提减值准备与债务单位的经营状况、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应进行调整;经对债务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后,预计偿还金额高于此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剩余值的,应调高债权数额。债务单位预计偿还金额低于此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剩余值的,应调减债权数额。总之,通过调整后的债权数额就是企业今后真正能得到的金额。
(二)存货类项目解读
存货类项目主要包括: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等。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存货类项目要定期进行盘点,核实盈亏。但是对于存货的质量变化情况、市场公允价值变化情况、能否继续使用情况,财务会计人员一般不会进行一一核实鉴别,也不具备这种能力,特别是每种物资的市场公允价值。因此存货类项目解读的核心是每种物资的市场公允价值,这需要企业相关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物资,还需具备专业的估价技能。取得存货各类物资的公允价值后,会计账簿所列净值金额一一对比,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固定资产项目解读
固定资产解读方法与存货类似。固定资产价值的确定还应考虑:以发挥一定功能为目的的若干单项固定资产的组合不能进行单项固定资产价值的简单相加,也不能以单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认定,而应以实现特定功能为目的的组合体进行认定,这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可运用评估的方法的来解决,一般采用收益法进行价值认定。
(四)无形资产项目解读
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解读的重点是该项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有活跃市场的,参照市场价值来确定,无活跃市场的,运用评估的方法进行确定。成本法或收益法均可,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五)负债类项目解读
负债类项目较多,主要有: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应付利息、应缴税费、其他应付款、交易性金融负债等。负债类项目解读的主要方法是:确定是否有不能付出(如债权人已经消失或下落不明,多年无联系)、无须付出(如职工已经离开企业放弃应得报酬的权利)的项目,对确实无法履行偿付义务的债务金额进行相应调整,作为企业额外收益。
篇8
一、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会计的发展深受英国会计理论和模式的影响。香港会计师公会(HKSA)于1973年成立,作为香港法定专业会计师注册组织。HKSA参照英国会计准则于1976年首次颁布香港标准会计实务公告(HKSSAP)。1992年以后HKSA参照国际会计准则(IASC)制定标准会计实务公告,于1995年颁布财务框架说明书。2003年内地和香港签署了《内地和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GEPA),放宽了对会计行业的限制。2004年受国际会计准则变化的影响,HKSA将香港标准会计实务公告改为香港会计准则,了新准则,对现有的准则体系进行了重构。2009年1月1日起,《内地和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五》生效实施。GEPA的范围包括会计,建筑,相关工程等。
(一)内地会计制度与香港会计准则的比较内地和香港会计准则总体上存在三方面的差异。首先,香港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一样,重视公允价值计量,突出表现在对资产的计价和资产交易方面。内地会计制度强调以帐面价值对资产或资产交易进行计价。其次,与香港会计准则相比,内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等方面规定较为具体。香港会计准则更注重的是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比较原则性。另外,香港会计准则强调对关联方交易等信息的披露,对关联方交易的关注度较高。尽管内地会计制度也重视关联方交易,但关注的重点是关联方内部交易的会计处理是否存在利润操纵问题。
(二)内地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的比较新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上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例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优选的模式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价格交易信息系统完备,为公允价值获得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香港会计准则受历史的影响,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5年香港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接轨。因此香港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要求很高。几乎所有的具体准则中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方面都强调公允价值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主要的计量属性。与新准则相比,香港会计准则关注信息披露,要求未能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企业经营状况信息,必须在附注中提供;要求提供在财务报告中没有列示,但能公允表述企业状况的附加信息。
二、青岛啤酒会计准则差异影响
对于既在内地上市,又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而言,内地和香港会计准则的不同,产生了会计差异,具体表现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面的差异。会计差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净利润和净资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依据青岛啤酒2005年至2007年的年报,作者对其A股和H股的会计差异调整数据进行归集,分析其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青岛啤酒”)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青岛啤酒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00168)在香港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600600)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一)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这三年间,青岛啤酒A股和H股的会计差异对其净利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会计准则的变化,使得会计差异调整项目在这三年间存在区别,调整幅度也不同,具体如表1、表2所示。
在旧准则下,青岛啤酒A股和H股的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调整项目主要包括汇率,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减值准备,公允价值等方面,2007年新准则下,会计差异主要表现在汇率变动等方面。2005年香港和内地净利润差异额为2.631万,调整额度比较大的项目是固定资产折旧,为557万,其次是归入其他项目的会计差异调整,其金额为42万。其余项目调整额绝对值在8万到16万之间。2006年利润调整额为12.971万,其中固定资产折旧调整项目为557万,汇率变动调整-366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金额为325万。其余项目调整额绝对值在0到23万之间。新准则下,2006年净利润的差异额为10.909万,其中 汇率调整额为-366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额为11.275万。2007年净利润的调整额为-49.232万,其中汇率变动调整额为-18.434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额为-798万。
从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的调整项目来看,新准则下调整项目明显减少。然而,从绝对量来看,与2005年相比,2006年会计差异对净利润调整的影响增加了10.34万;2007年与2006年相比,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增加了60.14万。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与2005年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相比,2006年净利润调整幅度差异率为3.93。其中变动最大的是汇率项目的调整,2006年调整额比2005年多354.52万元,差异率为30.88。其他项目调整幅度的差异率不大,在0.5和1之间。从相对值来看,2007年与2006年相比,净利润调整幅度的差异率有所提高,为-5.51。其中主要是汇率项目和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项目。2006年和2005年汇率变动影响程度变化的差异率为30.88,2007年和2006年比较该数据为-0.95;2006年和2005年相比归入其他项目调整对净利润影响的差异率为6.74,而2007年与2006年相比,该数据为-71.78。可见,尽管新准则下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调整项目减少了,但是其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并没有减弱。
(二)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A股和H股会计准则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按照香港会计准则和内地会计准则计算的净资产的金额。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程度不同,表3和表4分别为2005年与2006年青岛啤酒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趁度比较以及2006年与2007年相关调整项目的变化。
2005年香港和内地会计准则下,净资产差异额为14.96万,调整项目包括未分配利润,汇率变动,汇率并轨前后影响,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差异,减值准备,公允价值等。其中汇率变动调整额为141.253万,汇率并轨前后影响为-140.887万,公允价值调整了-90万,未分配利润调整了80.971万,投资差异调整额为-49.332万。其余项目调整额度不大。旧准则下,2006年净资产的调整额为23.709万,主要调整项目为豁免偿还欠款,汇率变动,汇率并轨前后影响,未分配利润,其金额分别为-594万,141.253万,-141.253万和71.76万。新准则下,2006年净资产调整额为0。2007年净资产调整了19.232万,没有具体的调整项目。与2005年相比,2006年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变化程度不大,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其差异率为-2.73,其次是公允价值调整项目,差异率为-0.96。
三、青岛啤酒A、H年报信息披露比较
当然,香港和内地会计准则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年报披露的信息差异也影响着投资者相关利益。通过比较青岛啤酒A股和H股的年报,不难发现其信息披露范围存在明显差异。A股年报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司简介,会计数据和财务数据摘要,股本变动和股东情况,董事,监事和高层管理人员,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情况,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财务会计报告,重要事项,补充资料等。H股年报信息披露的范围比A股年报信息披露的范围广,主要体现在H股年报中多包括董事长报告书,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和独立核算报告等内容。
H股年报中董事长报告书披露了国内啤酒市场情况,经营业绩和新年度的展望等信息。国内啤酒市场分析主要介绍会计报告年度国内啤酒行业的总体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在董事长报告书中还分析了本年度的经营业绩和下一年度的发展趋势。同时在H股年报中对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进行了披露。管理层讨论和分析反映了青岛啤酒管理层对中国啤酒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把握;也体现了管理层对青岛啤酒发展概况的分析。通过会计报告年度中国啤酒市场呈现的特点,近八年国内啤酒行业产出量变化,该年中国十大啤酒生产商等信息,为投资者提供国内啤酒行业的基本状况。对青岛啤酒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近10年销量增长趋势,会计报告年度分地区销量,该年度产品结构,海外销售情况,母公司生产成本结构,下一年度生产经营策略等。独立核算报告包括董事对财务报表责任,核算师的责任和意见等内容。
另外,H股和A股年报信息披露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一方面A股年报在公司治理方面披露的信息比H股年报的相关披露规范,详细披露独立董事职责的执行情况等。在披露关联方交易时,A股年报反映企业关联方交易可能存在的利润操纵,而H股年报披露企业存在的关联方交易,其对关联方交易的定义和内地相关规定不同,尤其是对国有企业。另一方面H股年报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年报编制的基础,重要会计政策,财务报告管理,重要会计估计和判断,分部信息,投资子公司借款,衍生金融工具等内容。
四、A+H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特殊考虑
企业年报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的重要资料,因此正确地理解A+H股上市公司年报意义重大。
(一)新准则下会计差异的影响并没有减弱2005年至2007年青岛啤酒A+H股会计差异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并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投资者在对A+H股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要注意新准则下会计差异对净利润和净资产影响的程度以及具体的调整项目。新准则下年报披露的会计差异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具体的调整项目比较少,大部分调整额归入其他这一项目。投资者要根据年报附注中披露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于旧准则中归到其他项目调整金额较大的,也要从附注等内容着手,分析其原因。
(二)关注A+H股年报信息披露差异H股年报披露的信息范围广,对国内相关行业的状况,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展望,会计核算的独立性进行了充分披露。H股年报附注中包括年报编制基础,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信息。A股年报侧重对关联方交易可能的利润操纵的披露,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相关内容披露较规范。投资者可以利用A股和H股年报信息披露的差异,结合他们的优势,分析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风险以及发展前景等。
五、结论
在对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时,投资者要全面地分析年报中披露的信息,尤其是对A+H股或是在国内和国外上市的上市公司。尽管,目前我国会计准则正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渡时期,对A+H或是在国内外上市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可能影响,正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为投资决策的选择作好准备。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简称MD&A)表达公司管理层对过去经营业绩的评价和讨论,以及对公司发展前景的预测。1968年被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首次要求在年度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后,投资者对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而MD&A从管理层角度表达出财务报告之外的公司管理情况、未来发展趋势等,能有效的满足投资者对公司信息的需求,从而表现出光明前景。MD&A在其他成熟证券市场国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诸如英国将其建议采纳,用经营状况和财务回顾来披露。我国于2001年引入这一披露制度,经过十年的发展,MD&A逐渐完善。
一、MD&A披露原则
MD&A是以区别于财务报告、主要财务数据摘要的文字性声明披露的,穿插数据型信息,是招股说明书和定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上市公司MD&A主要包括:主要业务收入的范围及经营情况、主要控股公司及参股公司的经营情况与业绩、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前瞻性信息和其他需要披露的信息。MD&A的披露使投资者可以了解管理层对过去重大事项的理解、重大风险的评价以及对未来重大事项的预测,超出财务报告的显示信息,从而它被重视程度开始提升。
英国、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MD&A的披露原则进行了清楚界定,主要体现在:1.提供新视角。MD&A为投资者提供从管理层角度看财务的机会,犹如投资者切身参与公司经营活动,容易且方便了解公司真实的经济业务。2.提供前瞻性信息。传统的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记录和反映过去发生的交易。然而投资者更看重公司的潜力,因此必须补充公司的未来发展信息,MD&A需要将财务报表中未来不再发生的交易去除,未来即将发生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添加,对公司的发展提供诚实信用的预测。
二、MD&A披露的影响
1.MD&A披露的作用
(1)克服了财务报告信息的专业化,使投资者更好的理解公司经营状况。财务报告以财务的专业术语进行披露,对于投资者财务知识要求高,MD&A作为描述性文件,将财务报告表达内容用文字叙述出来,避免了因财务知识的缺乏带来的理解偏差,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理解公司经济活动本质。
(2)克服了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为投资者更好的提供信息。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反映公司过去经营状况,而公司未来的发展才是投资者更关心的信息,这必然导致了仅依赖财务报告信息的不可靠性,MD&A补充前瞻性信息,满足投资者对未来发展信息的需求。此外,时代的万变造成业务种类的多样,诸如表外项目、表外业务,它们可能对公司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却无法在财务报告中体现,MD&A的披露及时补充了财务报告难以显示的可能导致公司未来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重大事项。
2.MD&A披露的弊端
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对MD&A进行披露,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资金成本。任何信息的披露都要消耗成本,目前我国MD&A采用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进行补充的体制,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不可避免的增大了公司的资金耗用,而消耗的成本却不一定带来等值的收益,同时,公司拥有较强的自愿性披露自,公司为了减少成本,间接促使公司对自愿性披露的简单应付。
三、MD&A披露在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我国MD&A的披露制度虽起步晚、研究不足,但随着证监会相关规定的颁布,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结合,信息披露的总体质量正在逐渐提高,这都体现着披露状况的改善。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中国特色”的MD&A披露体制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1.MD&A制度的不完善
高质量的信息披露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依据。但我国的现状是,证监会几乎每年都会对信息披露的内容、披露的位置等进行修改,修改的过于频繁必然导致公司对制度理解的不深入,从而在进行MD&A信息披露时造成质量的影响。制度的不完善,也给上市公司进行选择性披露创造了机会,对公司有利的消息大篇披露,不利的则一笔带过,造成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给投资者带来误解,降低了MD&A的披露质量。
2.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价值不大
我国自愿性披露内容主要是基于公司实际情况确定的,如长期发展战略、实际运作数据、前瞻性信息等。由于自愿性披露信息自主性强,我国没有对其详细的要求,大部分公司对其披露只是出于形式。比如前瞻性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直接显示公司未来发展形势,但大部分公司却采用定性分析,没有定量的数据来支撑,只针对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国家政策或发展的大方向泛泛而谈,而投资者真正关心的经营计划、运作数据等量化指标却披露的很少,这违背了自愿性披露的初衷,影响了MD&A的披露质量。
四、对我国MD&A披露的建议
针对我国现在MD&A披露面临的众多问题,一定要加强监督管理,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以提高MD&A信息的披露质量:
1.建立系统化的披露指导规范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规具体规范MD&A的披露,有关规定也零散在不同的法规之间。这使公司在进行MD&A披露时,遇到疑惑却没有方便的法规进行参考,从客观上阻碍了MD&A信息披露的发展,因此制定系统化规范迫在眉睫。尽管MD&A披露是主观性较强的工作,不容易制定系统化的具体指导,但结合我国MD&A披露的现状,规则要尽量详细的规定各种信息的披露。
2.保持披露指导规范的灵活性
由于公司每年业务的不同,指导规范需要在系统化的基础上保持灵活性,使公司发生业务时有框架可循还可以自主确定披露具体情况,不与公司业务脱节。规则的制定可以采用操作性强的列举方式,给公司提供方法又不限于此。
3.增强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
高质量的MD&A信息要求公司各个部门的参与,需要财务部、业务部、法律部等的信息作为参考,总结公司过去的经营业绩,并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综合考虑,从较高层面进行总结预测,只有充分理解公司全面经营、发展状况才可以披露出高质量的信息。
4.提高公司对披露作用的重视
我国MD&A披露的信息分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强制性披露内容主要涉及公司经营状况,而自愿性披露信息着重公司具体环境下营业计划、发展战略,可以看出,自愿性披露不可或缺。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只有提高公司对披露作用的重视,才可达到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均衡,自愿性披露的信息不被忽略。
5.引入“安全港”制度
公司管理层对应披露信息的“过于谨慎”,一方面来源于没有相应保护措施。管理层为了避免因预测不准确被提讼,宁愿少披露信息。美国为了鼓励上市公司披露信息,建立了“安全港”制度,该制度说明只要有关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且以诚实信用的方式披露确认,即使其预测与最终的事实不符,披露方也不承担证券欺诈责任。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设立“安全港”制度,由其保护管理层的安全,使管理层不用担心因诉讼而受到的损失。
综上所述,我国MD&A披露尽管存在许多缺陷,但由于其提供了财务报表之外的信息,包括公司过去的经营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用文字表现出来,既提供了投资者所需要的信息,又便于理解,因此在未来财务工作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应加强对MD&A的研究,弥补不足之处,让其更好的为投资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常青.对我国年报首次披露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思考.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57-59.
[2] 梁杰,王倩.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质量分析.财会通讯,2009(3):97-98.
[3] 刘家松,王惠芳.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基于深沪223家上市公司经验证据的探讨.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2):73-76.
[4] 陆宇建,吴祖光.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质量研究. 科学•经济•社会,2010(3):43-48.
[5] 钱晓利.“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不该省略. 中国证券报,2005(A12).
[6] 任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探讨. 金融与保险,2009(8):104-105.
篇10
我国公司治理下内部控制在内部控制目标、会计政策选择、内部审计和业绩评价等方面呈现弱化趋势,从规范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分别从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会计政策制定供需各方博弈、内部审计范围与风险扩展、业绩评价考核与利用平衡等方面分析内部控制弱化的原因,探寻从内部控制出发完善公司治理的策略。
【关键词】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审计
0 引言
基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是对公司治理活动的结果从合法性和公允性的角度进行评价,有助于促进公司治理活动的改善,保证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随着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内部控制规范制定模式和内容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公司管理的需要。因此,需从控制目标、政策选择、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等方面着手,分析内部控制弱化原因,采取控制手段,逐步构建公司治理视域下的合规内部控制体系。
1 内部控制弱化现象
1.1 控制性目标趋于弱化
公司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在会计监督系统中起自律作用,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总体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内容上较片面和零散,松弛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经济业务和市场工具不断涌现,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往对于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后才设法进行堵塞或惩处,导致内部控制成本较高、收效甚微,失去应有的效力。
1.2 会计政策选择弱化
由于在公司目标、领导政绩、配股、贷款和避税等不同层面均需要考虑会计政策的影响,因此,会计准则赋予了企业一定的自主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要求公司能够在遇见新问题和新发展的情形下,避免管理层考虑自身利益选择适应自己利益倾向的会计政策,从而出现信息不对称和权利不对称的现象,减少人为操纵利润和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
1.3 内部审计弱化
由于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公司差异、外部法律环境、内部员工配备等因素的影响,公司治理下的内部审计独立性会有所差异,但与之对应的内部组织机构、公司所有制形式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观念并没有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变,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依旧按照旧有职责进行划分,经营管理和内部审计制度没有得到改变。虽然大多数公司内部都具有相应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但在相应的审核过程中审计人员多将审计重点放在对财务数据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查,容易造成同级审计的瘫痪,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成为审计盲区。
1.4 业绩评价弱化
公司治理下的业绩评价多重视短期业绩评价的成绩,较少关注长期业绩评价成果,重视过往财务成果的创造,轻视未来公司的价值增长,重视有形资产盘整,轻视无形资产的业绩,重视与财务指标相关的体系,轻视业绩评价过程等。传统的财务业绩指标评价由于缺乏考虑战略经营目标的整合关系,将公司的目标设定为净资产回报率最大化,导致低盈利部门,为了提高平均投资回报水平,努力对项目进行投资,而高盈利部门由于担心投资回报率的降低而不愿意对项目进行积极的投资,从而造成企业竞争优势的衰退和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2 公司治理视域下内部控制弱化成因分析
2.1 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分析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指出:相关内部控制一般应当实现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所有的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记录适当账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等目标。西方COSO委员会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的目标分为战略性目标、经营性目标、报告性目标和遵从性目标。相比而言,内部控制的目标比较简单,仅仅限于查错防弊、会计资料的合法和保证业务的有效进行,并没有将企业经营的战略过程、企业营运效率等因素考虑在内。
2.2 会计政策制定供需各方博弈
不同的会计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和不同主体的利益。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多是各方利益权衡和博弈的结果,由于制定的机制和制定的初衷需考虑国家层面,因此,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会出现政府对企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干预,企业也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会计政策,在操作过程中各方关注的角度和焦点不同,投资者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经理人关注业绩衡量有关的盈余指标,债权人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会计准则的制定和选择尽可能的避免机会主义和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多方的供需诉求使会计准则在一次一次修改过程中不断完善,从而求得各方利益的均衡。
2.3 内部审计范围与风险扩展
我国的内部审计准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组成,由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差异,内部审计在本单位开展工作仍有较大阻碍,比如:认为内部审计在工作目标上没有特定要求;认为内部审计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认为内部审计不能警示风险发生;认为内部审计依靠领导眼色,无实质性意义进行开展等,这都使得内部审计的开展范围受到限制,其工作质量更加难以保证。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随着经营业务和规模的扩大,其涉及的经济往来日趋复杂,内部审计对象和预防控制点随之增加,相应的会计信息资料增加,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不仅加大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还增加了业务核算的范围和业务失察的可能性,因此需加强内部审计范围控制和风险预警,减少未知可能性造成的影响。
2.4 业绩评价考核与利用平衡
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财务报表,是对公司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结和报告,通过计算各项财务指标反映公司以往财务年度的经营状况,以期对未来经营状况做出合理的预测。由于传统财务业绩的评价重视各个部门的业绩考核,通常与之前一会计年度进行对比,会造成公司内部各部门间业务合作时,各自考虑自己部门的局部利益,只顾及完成各自的预算目标,缺乏与其他各部门间进行让步与协调,导致公司总体利益受损,从而影响全局目标的实现。现阶段,公司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不仅关心公司的历史财务经营状况,更关心公司未来的财务状况和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状况。大多数公司主要根据财务报表业绩对管理者实行奖惩,必然导致公司管理层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完成短期目标或达到预定的投资报酬率而往往采取一些短期行为,不利于公司技术创新,使公司逐步降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光国,杨金凤.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吗?[J].财经问题研究,2013,(7):77-86.
[2]应立冬.ERP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会计之友,2013,(11):64-67.
[3]朱永永.公司治理下内外审计多维整合协调研究[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1):94-9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年度核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