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智慧供应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构建智慧供应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构建智慧供应链的意义

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物联网;供应链创新;智慧/物联网—BPR;Petri网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全球一体化经济导致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科学技术的集成和深度应用密切结合在一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经营“智慧”的重要性。

美国IBM公司2008年11月对外公布了“智慧地球”;2009年2月,奥巴马批准推进“智慧地球”项目的发展,“智慧地球”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相继推出了打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城市的政策。《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把武汉建设成“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重在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社会管理、产业发展、市民服务等领域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特征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传感器是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物联网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在物联网发展方面,武汉有技术和产业优势,很多单位都具备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技术。2010年4月25日,武汉东湖开发区提出创建“智慧光谷”,发起成立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合作,以获得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扩大物联网在湖北的推广应用,打造新的千亿元产业。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下,武汉对物联网建设的重视,给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它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将会大大提高企业供应链的效率与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物流管理的高度自动化。

1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及物联网

武汉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推进物联网建设与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物联网发展的推动下,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也将发生巨大变革。

物流是企业决胜市场的生命线,而高效的物流供应链,才能促进物流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中小企业是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是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生力军,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以及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和武汉市结构调整的催化剂。但因为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个体“小”,他们在获得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技术和管理水平,赢得更大空间和社会关注上,较之于大企业,依然处在弱势。

我国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主要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其取得稳定地位并发展壮大,必须实现供应链创新。供应链信息化的实施实际是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武汉大力建设“智慧城市”,给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和发展契机,极大地降低了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成本,为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比较优越的条件。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会带动物联网的发展,而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将改变供应链流程,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有关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相关方面的研究还属于空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用前瞻远瞩性的眼光研究供应链流程再造,有很强的研究价值。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在量的方面要求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质的方面要求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物联网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功能,以及对信息化高度集中,将对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产生巨大影响。本研究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反应型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式,以订单为中心,凭借物联网强大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预测和预见物流需求,并依靠一系列灵活适应、自动协调的物流及功能流程,形成灵活的全维保障网络,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流程,力求达到“业务流程精悍、组织结构扁平、订单执行加快、物流与信息流统一”的BPR标准,为“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创造一套独立的、具有高度互动性的、灵活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业务流程。

本文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实现创新,应用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慧/物联网—BPR”供应链业务优化模型,探讨出智能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式,帮助武汉市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准确地进行定位,确定自身的核心业务及发展方向,有效降低管理成本、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回收、提升交付能力、加快进行资源整合,进而动态地适应未来市场的各种变化,满足供应链上下游环节企业的需求,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智慧产业聚合升级,为努力建设武汉智慧城市作出贡献,真正实现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最终把武汉建设成“两型社会”、和谐宜居城市以及创新型城市。

2 物联网供应链创新性研究内容

物联网是物与物(人)通过网络而智能相连,从而提升整个地球的智慧水平。它不仅是两化融合的核心战略,而且是构建智能社会的新网络工具。完善和创新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必须提高其信息化与智能化。在供应链中,数据和信息是核心。由于供应链管理中各个环节都是处于运动或松散的状态,因此,信息和方向常常随实际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转移,影响了信息的实时性及精确性。智慧型供应链是供应链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通过智能的业务分析,供应链数据才能转化为有用的供应链信息,通过整合的方式提供给企业。智慧型供应链的核心是实现供应链企业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通过智慧型供应链,既可实现将营运的关注点从过去的“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上来,同时又能借助对来自客户端的种种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对行业上游采取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产品进行规划、采购指导,也有利于终端领域的市场推广、消费行为研究、科学陈列、增值销售等一系列举措的有效跟进。

物联网能全面感知、实时准确传递物品信息、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化控制,其核心是数据。因此,借助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有利于供应链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可及时追溯原材料源头,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减少库存管理重复作业,并可对运输工具和货物自动定位,可用于损耗控制,并能促进“智能商场”、“智能货架”、“智能仓库”的建立,打造智慧供应链。由于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BPR)技术在研究供应链成员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集成优化方面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因此本项目在供应链创新研究中提出技术工具——“智慧/物联网—BPR”。所谓“智慧/物联网—BPR”是指物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本文研究的内容如下:

(1)武汉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以及供应链管理水平。

(2)研究“物联网—BPR”的建模方法。在对供应链各环节的共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比现有业务流程建模方法,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Petri网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智慧/物联网—BPR”的参考模型和过程模型,分析其经营模型、活动模型、供需协作模型,并建立它们同过程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

(3)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是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支撑手段,在综合分析物联网技术要素、业务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智慧/物联网—BPR”的运营运作模型以及方案实施模型。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分析“智慧/物联网—BPR”的动因,研究“智慧/物联网—BPR”信息集成和共享问题,给出“智慧/物联网—BPR”工作流、数据流,以及信息系统与“智慧/物联网—BPR”之间的关系。

(4)信息共享的实现离不开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项目将以复杂的三级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供应商、制造商以及分销商的库存成本和持有水平在实施“智慧/物联网—BPR”前后进行分析和比较,建立绩效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在供应链协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博弈理论对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分配关系进行分析,确定“智慧/物联网—BPR”环境下“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协作关系和信息共享价值的利益分配模型,并通过模型求解,研究如何将供应链信息共享后获取的额外利益合理地分配给各个成员企业,提高他们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积极性。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运作方式如图1所示。在研究总结基础上,最终形成“智慧/物联网—BPR”协同化、集成化模式和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和方法。

3 研究意义

十七大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印证了“中国智慧”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武汉与深圳一起,被科技部列为国家“863智慧城市主题项目”试点城市,目前武汉已经拥有物联网、光电子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丰硕成果,“智慧城市”正在发展中。“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向智能化、精细化和便捷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武汉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推进物联网建设与发展。在此背景下,创新中小企业供应链,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点,也是武汉市发展“智慧城市”的大举措。

目前,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实力不足,比较落后,其供应链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对整个供应链的变化做出实时反应,导致供应链控制方面存在着一定难度。在“智慧城市”背景下,运用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可以使物流、信息流具有可同步、可协调性,真正使物品具有可标识性、可追溯性和可继承性。本文为武汉市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供应链创新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和建议,以达到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1)通过在供应链业务流程中应用物联网等智慧技术,构建中小企业的大规模、高效率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有利于完善现有研究领域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白,丰富相关理论成果,为学术界做出贡献。

(2)符合武汉市“十二五”发展政策。2011年年初,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武汉市未来5年工业“倍增计划”,此次会议意见将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壮大作为武汉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推进全民创业,搭建创业平台,建设创业基地,优化创业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

(3)提升广大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是武汉市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通过完善和优化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业务流程,探讨出智能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式,实现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最终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统一,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武汉整体经济实力,促进武汉“智慧城市”的建设。

(4)有利于促使中小企业提高战略意识,完善企业经营模式。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管理企业,同时要加强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各节点之间的亲密合作来达到“双赢”或“多赢”。本项目有利于中小企业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未来发展动向,以战略眼光来为企业做长期规划。

参考文献:

[1] Zhang Yunchuan. Research of distribution system model on the basis of Petri—net[C] //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 Management in Japan, ISTP, 2008.

[2] Zhang Yunchuan.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strategies of china''s logistics enterprises[C] //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ICPOM’08), ISTP, 2009.

[3] 张予川. 电网物资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及其软件设计[J]. 物流科技,2008(9):119—121.

[4] 张予川. 产业集群供应链形成机理研究与应用[J]. 物流科技,2010(5):103—105.

[5] 张予川. 随机需求环境下VMI模型研究与应用[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版),2009,33(3):608—610.

篇2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服务供应链管理;教材创新

一、《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主动力作用更加显现。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为51.6%;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1.1和1.9个百分点,已连续五年在三次产业中领跑[1];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拉动全国GDP增长4.0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要求我国必须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尽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标志。服务供应链是指服务业的供应链,它是以服务产品为核心的一种供应链。产品供应链是指制造业的供应链,它是以制造业实体产品为核心的一种供应链。由于服务产品与制造产品的本质区别,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运营管理方面服务供应链具有许多全新的特征。在服务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已经不满足于原有的侧重在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服务供应链管理》已经被许多985高校、211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列为专业课程。例如,2012年以来,南开大学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就将《服务供应链管理》列为专业选修课程。《服务供应链管理》自2012年起就是天津大学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物流服务运作管理》课程的重要配套教材。此外,不少本科院校如武汉学院等在新建国内第一个供应链管理专业中,将《服务供应链管理》作为必须建设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服务供应链管理》也是电子商务、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的重要参考教材。

二、新经济环境下《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创新的必要性

2012年以来,国内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日益呈现出新的经济发展特点。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和国内各个传统行业进行了紧密结合,显著地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在中国企业中得到快速应用,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0月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7]84号),为供应链的深入发展吹响了前进的号角。2017年10月,在批准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明确了供应链管理服务单列统计类别:商务服务业-7224-供应链管理服务[2]。因此,伴随新的产业环境和技术支撑,服务供应链在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服务供应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机遇也不断呈现。然而,在相应的课程创新过程中,需要把握住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变”与“不变”。首先,服务供应链领域的研究本质没有变。一方面,服务供应链的框架没有变。2009年,笔者提出了服务供应链研究的方向盘模型[3]。方向盘模型从服务营销管理、服务能力合作与协调、服务质量管理和服务绩效与利润分配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它跳出了原有的单一服务企业制定决策的局限,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进行服务供应链全面的优化控制。同时,在方向盘模型中,服务集成商充分考虑供应商和客户的需求,以顾客化的需求来驱动顾客化的服务运作计划,获得柔性敏捷的市场响应能力。至今,这一研究框架和分析逻辑依旧适用。另一方面,服务供应链的运行本质没有变。服务供应链的本质仍然是以服务能力合作为核心的供应链,服务集成商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仍然是以服务能力的购买或者销售为基础,进行能力合作的协调,这一本质在今天仍然没有改变。其次,服务供应链的研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供应链与其他各种复杂环境的交叉,产生了许多新的服务情境和许多新的研究机遇。首先,随着行为运作研究的不断兴起,服务供应链中的行为研究不断得到重视。从行为视角对服务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解释复杂竞争环境下企业行为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决策机制,对提高服务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行为的服务供应链管理也取得了积极的研究进展。其次,当前许多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对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服务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同时,开始探求降低服务成本,转变服务模式,由提供大规模服务转向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因此,研究服务企业如何基于供应链角度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已经成为产业实践发展的迫切需求。第三,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技术被运用到传统的服务行业中,促使服务行业产生巨变。物流业、旅游业、医疗业、金融业、教育业和政府服务等服务行业,受到了“互联网+”的深远影响。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服务供应链管理正在向全场景服务、数字化运营和构建服务生态圈的方向变革。然而,无论是何种方向的变革,传统的服务集成商正在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平台方向转型升级,例如携程、货车帮等。平台型服务供应链成为服务供应链发展的重要趋势。第四,“服务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制造产业结构的变革,制造业逐渐呈现出“服务密集化”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渗透到了生产环节的各个领域。经济学界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制造业的服务化”,这种服务化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之一。服务型制造供应链视角下的服务供应链管理,也值得深入研究。最后,除了理论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外,在产业应用层面,服务供应链也有许多新的实践。结合我们十年来在产学研课题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服务供应链管理思想在物流企业产品创新、智慧物流发展规划、物流园区服务产品设计、港口服务供应链优化、地铁发展规划等产业实践中都有显著的应用,迫切需要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提炼出服务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方法,为深度理解服务供应链发展趋势提供更加有益的补充。

三、新经济环境下《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创新的整体框架

当前,既有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教材普遍编写时间都是2012年之前[3],学生普遍反映已有的物流运作知识体系较为陈旧,缺乏应用实践案例,不能反映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学生也无法获得最新的服务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所以现在迫切需要结合我国服务行业运作管理发展实践,编写一本与时俱进的专业教材。在当前的“互联网+”、“智慧物流”、“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等新兴环境影响下,服务供应链管理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迫切需要对这些特征进行梳理,并提炼出相应的理论与方法,为本科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参考。通过编写此教材,对中国服务供应链运作管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提升,形成具有较深理论价值和较强实践意义的课程教材。因此,教材改革的整体框架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首先,仍然保留传统的《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比如,服务供应链的基础理论、服务外包和服务企业的扩展、服务供应链设计、基于服务产品创新的功能型服务提供商选择、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调机制、服务供应链的服务传递能力稳定性、服务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等几个部分内容仍然是服务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的核心,这些核心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其次,在教材改革中,应该增加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新内容。特别体现在将最新的服务供应链研究内容进展融入教材体系中,以此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4]。例如,要体现面向020时代的服务供应链管理、大规模定制化环境下的服务供应链管理、“互联网+”下的服务供应链管理变革、服务型制造模式下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供应链生态圈设计方法等内容。最后,在教材创新中,要体现最新的实践应用成果。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为服务供应链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许多机遇。服务供应链不仅在物流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且在旅游、电信、司法、咨询、广告、商务等行业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服务供应链的价值日益凸显[5]。因此,要体现服务供应链最新的产业应用,包括服务规划设计、服务改进、设施布局、服务能力协调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创新 物联网

一、物联网

1.物联网概念。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包括人与物,物与物)与网络(互联网或通信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物联网的应用分析。物联网技术近年来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均提出相关战略或发展规划。在我国,物联网是“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RFID的产业规模最近三年的平均增速超过40%,并在2010年首次突破百亿元。预计至2015年国内物联网行业总产值将达到7500 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二、供应链金融

1.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是银行或金融机构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上下游关联企业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是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即银行或金融机构将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2.供应链金融的应用。目前全球众多银行及金融机构都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它给相关企业带来了融资便利并获得了可观的价值增值。汽车供应链金融服务,钢材供应链金融服务,医疗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供应链金融,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三、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应用

1.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分析。在供应链金融中创新地应用物联网技术,运用“可视跟踪”技术可实现各参与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拓展供应链金融的客户范围和业务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拓展核心企业的下游关联企业利用存货融资的范围,比如农产品、医药产品、纺织品等。此外,除了发挥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金融机构还可以提供现金管理、财务管理咨询、应收帐清收、结算、资信调查和贷款承诺等中间业务服务。在国际贸易领域还可提高货币和利率互换等金融创新服务。借助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金融机构还可以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分析供应链不同节点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和融资能力,合理安排应收款账期结构与数量,提出降低整体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优方案并协助其实施。

2.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创新应用的意义。

(1)物联网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产业、构建新的供应链,从而为供应链金融带来巨大的商机。物联网将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实载体,依靠这一网络技术将生产要素和供应链进行深度的重组,以实现投入更少、成本更低和效率更高的发展。

(2)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所实现的对物品的“可视跟踪”技术将有效实现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融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水平。

(3)有利于加快“电子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提高IT系统柔水平。电子供应链金融电子供应链金融通过充分运用电子票据、网上国内保理、网上国内信用证、电子仓单等新型电子金融工具与手段,全面实现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有效衔接,为链上企业在以“链”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中带来全流程的金融支持,有效缩短银行和企业在供应链流动过程中的反应速度、增加可用资金头寸、减轻财务管理负担和成本、提高企业财务运营和控制能力。

(4)提高支付业务的效率和安全性。金融IC卡、移动支付业务已成为物联网技术在我国金融行业应用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在不远的将来,智慧的ATM,POS机将通过指纹、虹膜等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来验证身份,从而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物流园区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分析。物流园区中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应用将对将对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电子商务等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三流合一,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及其灵活性,降低其运转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1)对于核心企业及节点企业:通过对货物的时事监控和管理,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同时降低成本,提高参与企业满意度。

(2)对于金融机构:提供物权的质押,监管,处置,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3)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升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4)对于电子商务:提供货物的实时信息(包括货物的形态、状态、价值,在途情况等),方便交易进行。

四、结论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各行业所处供应链环节与流程实现“可视跟踪”,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作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推广,它必将给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方式、支付方式和业务运作流程带来革命性的技术更新,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给各相关企业带来多重便利和相应收益。

参考文献:

篇4

政府先行 企业主导

在“产业成长 智慧兴城――智慧城市与两化融合深度行”下午半场的两化融合活动中,襄阳市经信委副主任徐科华首先发言,他谈到,襄阳要在信息化大潮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技术革新。“必须对优势资源进行充分配置,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何进行有效配置呢?”

据悉,近些年,襄阳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大力实施信息化“兴业、强政、惠民”工程,加快推进“数字襄阳、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电子商务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加快了全市信息化进程。同时,坚持搭建工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坚持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生产性信息服务业。未来,襄阳还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无线城市”和“光网城市”,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云计算、云制造产业,将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

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襄阳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市,制造企业资源丰富,制造能力突出,但制造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较低。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破题?在场的专家一对一的为企业解答了疑惑。

示范企业的转型升级

在下午半场的活动中,作为专家代表,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咨询经理王诗超首先和在场的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分享了他对制造业信息化相关发展趋势的看法,他认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将向着全球化、绿色化、个性化的三化方向发展。所谓的全球化就是指制造业的发展逐步在走网络化制造、智能制造以及集成和协同的道路;绿色化就是要实现制造过程的绿色化、节能化;而个性化则是适合用户发展需求的批量定制。其中,智能制造加速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网络化制造又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旋律,绿色制造必将成为制造业信息化急速发展的重要特征,而批量定制提高了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企业“特诊”环节,“湖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际华三五四二公司首先和大家交流,该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邓星刚谈到,借助于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公司会计、统计、办公管理都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在生产经营方面,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原料、设备管理,以及纺纱、织造工艺的制定、设计、变更等,提高了设计水平,缩短纺纱及织造工艺设计周期达30%以上。通过“两化融合”,公司在接单前就可完成合同评审,计划编制准确率及准时率大幅提高,生产调度能力提高30%以上,接单评审周期缩短50%以上,实现了订单利润最大化;各生产环节数据能及时汇集,做到了精益生产,降低了用工成本。下一步还面临着供应链的管理和内部信息化的整合问题。

对此,王诗超认为,“际华三五四二公司未来的发展或许即将遭遇信息化集成的瓶颈,供应链的管理和整合只是一个平台,今后还要在该平台上优化运作。”目前公司就已经做了包括生产、销售、信息化集成在内的很多工作,各个部门内部解决事情的效率都很高,但一跨部门沟通总会遇到问题,但是,如果通过IBM供应链平台的部署,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壁垒,将在科技信息化提升方面的跨越更大一步。

如何提升以信息化促管理

一个企业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组织的“多”、规模的“大”上,更应体现在管理的“强”上。基于这种认识,很多选择了利用信息化实现精细化管理,进而进行业务创新,实现企业的持续做大做强。在襄阳,这样的企业代表很多,其中骆驼集团就是一个例子。

据了解,骆驼集团的前身为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有汽车、摩托车、船舶、家用车、拖拉机等起动用铅酸蓄电池、牵引用铅酸蓄电池等共200多个品种与规格的蓄电池。据了解,骆驼集团目前内部信息化体系已建成,ERP、财务、质量管理等系统已经初见规模,内部数据采集已经完成。但是外部信息化系统还在规划中,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以信息化提高产能,提升管理水平。

对此,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咨询经理王诗超介绍说,目前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的提升,企业需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高速成长的中国企业,在市场的磨砺中正在变得越来越智慧,就像骆驼集团,在技术领先的情形下依然能够冷静思考,精细化管理,提升集中管控的力度和水平,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让优秀的管理理念实现制度化、规格化、可执行化。IBM是行业领先企业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IBM与制造企业的合作,不仅在推动企业业务创新以及精细化管理上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进一步期待IBM能够帮助像骆驼集团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稳步实现快速发展,其合作模式和成功经验也将为更多的行业领军企业起到示范作用。

挖掘多种信息系统的潜力

在“产业成长 智慧兴城――智慧城市与两化融合深度行”下午半场的两化融合活动中,有30多家襄阳本地的企业信息中心负责人到场,在座谈中,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大中型制造企业都已经应用ERP/PLM/MES等多种信息系统来提升产品和管理创新能力。但是面对企业现存的众多系统,企业如何有效挖掘现有系统的潜力,高效优化企业IT基础架构以及企业如何充分发挥各种新技术的作用,是他们普遍遇到的难题。

篇5

“IBM对大数据有自己独到的观点。”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业务分析洞察及智慧地球解决方案总经理卜晓军在主题为“大数据·大洞察·大未来”的年度大数据战略会上的发言举重若轻。的确,IBM严谨的智慧分析洞察方法论、完善的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以及广泛深刻的行业落地实践,让IBM有底气宣布即将驯服大数据,IBM的大数据平台或许就是企业正在苦苦寻找的“长鞭”和“缰绳”。

对付大数据4个V

大数据的3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已无需赘言——“过去两年里所产生的数据量占到人类有史以来所积累的数据总量的90%”,“每秒钟有500万笔交易发生,每天有5亿个通话记录产生”,“80%的数据增长来源于图片、视频和文档”。这就意味着在应对大数据时,要集成和管理高容量、即时、多类型和分散来源的数据。

“这一切只是开始。”卜晓军补充道,“3V只是对大数据最基本特征的归纳,实际上,大数据向外延伸的涵义很丰富。”IBM就归纳总结了第4个V——Veracity(真实和准确),为什么第4个V足以与前3个V相提并论?“这是因为,只有真实而准确的数据才能让对数据的管控和治理真正有意义。”随着社交数据、企业内容、交易与应用数据等新数据源的兴起,传统数据源的局限性被打破,企业愈发需要有效的信息治理以确保其真实性及安全性。

如何充分应对大数据的4V特性,成为了想获取大数据深层价值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基于“3A5步”动态路线图的大数据战略再次体现了IBM完整的软件体系架构和综合能力。

“单独谈大数据没有意义,正如认为Hadoop足以解决大数据所有问题一样过于片面。”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信息管理软件总经理卢伟权强调,“大数据应该渗透到企业的IT架构中,这就要求大数据平台具备在信息原有的形式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使所有的数据具有可视性并被有效用来分析、为新的分析应用开发更加有效的环境、优化与合理分配工作量、安全与治理等能力,兼容企业级的可用性、管理性、安全性和集成性。”

Hadoop缺乏数据管理的能力,IBM将Hadoop整合到大数据平台中并结合已有的产品,由此以四大核心能力Hadoop系统、流计算、数据仓库和信息整合与治理为支点提供端到端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卢伟权总结道:“IBM将数据库领域里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对用户需求的高度考量融合到大数据平台中,通过‘增强’的理念把大数据解决方案有机整合到客户现有的数据平台上,保护客户现有的投资,在不摈弃传统数据仓库的前提下,通过信息整合和治理等工具,为客户创造效率和成本的最佳平衡。”

落脚点是行业应用

不落实到行业,不出示行业应用,人们对大数据的感知仍然会停留在“它仅仅是一个技术趋势”的肤浅层面。只有让大数据成为新的解决业务问题的手段,才能打破大数据怀疑论者的疑虑,才能说明大数据可用——正如《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总编辑阿迪·伊格内休斯所言,“大数据就在那里,关键看它如何为你的公司所用”。

“端到端的总体技术,包括信息治理和集成、大数据管理、实时分析,最后的落脚点是行业应用。”IBM中国开发中心信息管理首席架构师及大数据架构师陈奇说明技术服务于商业是终极追求。

行业应用场景是IBM大数据策略最有力的说客,在数个主要行业中应对大数据的相关场景和实践经验的分享让其优势不言自明。

伴随着制造业演变为“供应链核心模式”,IBM软件集团制造事业群总经理萧丁瑞希望制造业企业在IBM的帮助下实现供应链的可见性,以快速有效的方式处理供应链环节中的数据,弱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波动传导,达到产销协同。

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架构师总经理林旭认为,随着竞争不断激化,实时数据处理和客户行为预测成为运营商抢占的高地。IBM有能力帮助电信公司整理分散数据,管理动态数据,实时获取用户行为分析,增强客服效率和业务推送精准度。

“在金融行业中,客户数据是最珍贵的,这就决定了大数据平台必须是对传统数据仓库的补充和增强。”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银行业解决方案高级顾问陈剑指出,“此外,金融行业除了对于用户行为预测和实时处理等需求之外,还面临着风险和欺诈的巨大挑战。”IBM大处理解决方案可建立风险模型,通过实时匹配交易行为模型,对风险和欺诈进行监控,并补充和增强原有传统数据仓库中客户档案和信息。

事实 说话

【黄河水利委员会】

IBM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合作,帮助其构建黄河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高效适应水利系统工程复杂性的需求。通过利用IBM InfoSphere软件,黄河水利委员会得以连接各个孤立的数据中心到统一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有效消除了各业务系统和各组织结构之间的信息孤岛,简单获取黄河数据资源的单一视图,并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首次实现元数据的可视化统一管理——在防汛减灾、水量调度、工程管理、办公自动化、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档案管理等方面显著提升业务管理水平,推进更智慧的“数字黄河”。

【越南东方商业银行】

IBM与越南东方商业银行展开合作,利用IBM Netezza数据仓库一体机、IBM Cognos业务分析软件、IBM InfoSphere Data Stage Solution以及IBM银行业数据仓库模型和相应的软件服务等。IBM Netezza数据仓库一体机为东方商业银行所有部门的业务人员直接部署分析能力,包括销售、市场营销、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支持其处理客户、业务和财务数据,并最终实现其从综合型银行向零售型银行的转型,助力东方商业银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体制,依此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并力争达成在2015年前成为越南十佳品牌股份制银行的目标。

篇6

随着百度区块链白皮书的,BATJ四大互联网巨头中仅剩下阿里巴巴还未正式区块链白皮书,而在腾讯、京东和百度在其白皮书中逐一介绍了自家对区块链技术的探索和布局,可以说是一副美丽的蓝图。

百度称将打造“一站式、全赋能、即插即用的区块链系统”;京东想协同盟友在无界零售的商业环境下完成联盟链建设;腾讯定位打造企业级区块链基础平台,重点推进区块链技术在2G、2B和2C领域的场景落地。

经历过区块链行业早期的投机、炒作之后,一向低调布局区块链的各大巨头开始变得积极高调,面对区块链这种前沿领域的技术,在互联网革命中站在潮头的巨头已然在这里看到蕴藏着的机会。各自为营、多点突破,百度的“全盘托出”也让巨头们的区块链生意更加明朗。

百度:“雷炸”超级链

58页的白皮书,百度重点介绍了“XuperChain超级链”、百度云区块链BaaS平台和基于超级链开发的六大落地应用——图腾、度宇宙、百度会学、百宝箱、百科上线、休伯特。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度推出的“能包容一切区块链技术”的XuperChain。

XuperChain简称超级链,是一个支持平行链和侧链的区块链网络。此外,这上面还有一条特殊的链——Root链。Root链可以管理其它平行链,支持各链之间数据交换、提供跨链服务,并管理整个XuperChain网络的运行参数。

为了应对不同的场景需求,XuperChain设计了一套可插拔的共识机制,一方面允许不同的平行链允许采用不同的共识机制,另一方面还支持在任意时刻通过投票表决机制实现共识的升级。此外,如果DApp开发者觉得系统默认的共识机制都无法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还可以编写自己的共识到XuperChain中。

除此之外,XuperChain的超级节点采用多核并行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以提升计算效率,不仅解决能源消耗问题,还可以单链支持10万并发。而超级链底层是基于UTXO(UnspentTransactionOutput)模型,因此任何针对比特币系统的优化都适用于XuperChain,也可直接兼容以太坊的Solidity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为解决智能合约处理的复杂性,XuperChain采用链内并行技术、可回归侧链技术和平行链技术,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网络。在这个网络上通过Root链创建的平行链,可以选择是公开链,也可选择是联盟链。

链得得了解到,XuperChain已经在Xuper联盟内部开源,2019年上半年将面向全社会开源。而超级链App将成为用户进入到XuperChain的入口。开发者可自己的DApp到超级链App,直接供用户在XuperChain中免下载使用。

图:百度云区块链产品系列示意图

全民共识、高运算、立体网络、兼容比特币和以太坊,在这份对XuperChain的介绍中,已然解决了当前区块链的性能差、消耗高和单链架构等多个痛点。百度雄心勃勃,这条“超级链“将成为其区块链愿景的核心支撑。目前,百度云区块链BaaS平台和图腾和度宇宙等应用都是基于XuperChain来建立的。

京东:围绕“无界零售”布局联盟链

众所周知,京东商城是以自营零售发展壮大的新一代零售企业。

他们的无界零售网络每个时刻都在产生着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在不同主体间进行整合、流动和交易,甚至是作为企业数据挖掘的生产资料。在此背景下,京东团队力求在区块链领域裂变出新的商业形态。通过与盟友协同合作、推动自身零售和供应链大数据“上链”,建立共享联盟链网络。

京东区块链的总体架构分为3个层次:由于区块链应用场景是一种跨主体的有多方参与和协作的场景,京东区块链设计标准化协议和数据结构,解决企业间数据交互问题;第二,定义通用区块链系统组件模型,实现具体功能组件松耦合和可插拔,解决企业级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自定义扩展的需求;最后,基于标准化的区块链协议和组件模型,提供一个具体的区块链平台实现以及相关的工具和开发包,为快速实现企业级区块链应用提供平台和工具。

图:京东区块链体系架构图

京东拥有全渠道零售和端到端供应链的高质量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天然可以解决京东业务场景中多个主体的信息记录与分享,可信数据交换与传递的业务诉求。早在2016年,京东集团就全面启动了区块链技术在京东业务场景中的应用探索与研发实践,先后在数据交易、供应链管理、金融科技等领域落地了不同的区块链应用。

刘强东曾表示:“无界零售的核心,从后端来讲,就是供应链一体化,把供应链和产品、库存、货物全部升级成一个系统,减少品牌商的操作难度;而从前端来讲,无界零售的核心就是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消费的需求。“区块链技术正在赋能于这一全新的概念。

而目前,京东也正在积极筹备开放支撑自身落地应用的区块链BaaS平台,帮助政府、物流商、品牌商、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组建适用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对于年销售1.3万亿元的京东商城,如果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商家信息上链、平台大数据上链,再运用区块链技术去解决溯源、供应链和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将会是一次极具市场空间的“价值传递”。

腾讯:落地可信区块链业务生态

在“2018北京数字经济论坛 · 区块链应用创新峰会”上,链得得曾独家专访腾讯区块链高级总监杨晨女士。谈及腾讯在区块链的布局,她谈到:腾讯将持续推进2G、2B和2C三方面的应用。

第一,即最热点的区块链电子发票,称作“2G”项目,G即government,属于政府项目;第二是“2B”项目,腾讯已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联易融合作开发运用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下的首款产品“微企链”;第三是2C应用,腾讯内部开发区块链游戏《一起来捉妖》,这是腾讯首款应用AR和区块链技术的休闲手游。

腾讯的区块链白皮书于2017年4月,距今已有一年之久。而这一年中,腾讯在游戏、公益、供应链金融、智慧医疗和电子发票领域已经实现了场景落地。

不过,翻看腾讯区块链白皮书的设计规划,腾讯可信区块链方案的核心基础是TrustSQL。它所承担的也是最底层最核心的功能。包括:用户管理、基础服务、智能合约和运营监控四大模块。中间是平台产品服务层,在底层之上构建高可用性、可扩展性的区块链应用产品,包括共享账本、鉴证服务、共享经济和数字资产等多个方向。最上层的应用服务层,致力于向最终用户提供可信、安全、快捷的区块链应用。

图:腾讯区块链基础框架

这一套从底层技术支持到上层应用落地服务的平台,是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完整阐述。腾讯不仅要做生态的参与者,更要做这个行业的建设者以至于规则制定者。腾讯白皮书定位于打造企业级区块链基础平台,即首打B端业务,联合机构去做一些事情,当随着区块链逐渐探索出更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仅微信就坐拥10亿用户的腾讯来说,在等待着区块链技术真正触及到庞大的C端用户。

战火点燃,巨头争区块链天下

区块链虽有去中心化的特性,但很多线上业务的纠纷无法离开中心来解决。因此区块链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各行各业的中心化机构之间达成共识,构建联盟,形成多个中心组成的商业生态圈,这样的生态系统突出了中心的职能,大大简化了中心化机构运营成本,而这也成为巨头之间的“共识”。

可以看出,巨头们是想做一个降本增效的弱中心化联盟链或混合链,服务对象是包含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客户,而架构设计也是殊途同归。详实的白皮书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三大巨头布局“区块链生态圈”的野心,不过区块链最后实现价值的标志是在其自身部署的链上“链接”更多的企业主和用户,而在应用中如何建立激励机制和商业模型,是区块链规模化应用的核心挑战之一。

京东在白皮书中讲到,在供应链的防伪追溯场景中,他们投入巨大的研发资源落地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了SaaS 化的区块链防伪追溯平台,但在推动各品牌商接入平台时,却发现品牌商对于数据上链追溯的动力不足。

篇7

【关键词】 云应用; 云控制; 人机协调

随着计算机云技术的成熟及推广,其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也越发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管理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现代企业中,构建基于云应用的内部控制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热点与难点。为此,本文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出发,结合云应用的基本原理,提出构建新型内控系统(下文简称云控制系统)的思路和建议。

一、云控制的功能定位

所谓云控制,本文定义为将云技术与传统内控思想相融合后所形成的新型内部控制系统,其应用对象主要定位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活动中。

近年来,不少企业构建了覆盖多数业务和管理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例如ERP系统、MRPII系统等,其产生的海量信息,既是管理和控制的宝贵资源,帮助企业进行合理决策,同时又是各类风险的动因和载体,利用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手段很难奏效,正像美国学者罗茵克(Rohinki,2012)所认为的那样,“企业要驯服IT技术,而不是失控时毫无办法”。要做到有效控制,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IT控制系统,而云控制即是该思路的最好体现。

二、云控制系统的特点

云控制同样强调控制活动的系统性,在信息化环境下,该系统应体现如下显著特点,方可发挥控制功能。

(一)云控制信息的粒度更细微

信息粒度是刻画企业业务活动详细程度的层次指标,粒度越小,越能动态性、立体化反映出各类业务活动或控制对象的存在状态,也越有利于控制系统效果的发挥。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粒度要从信息含量、信息时点、信息空间、信息维度、信息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体现企业控制体系和机制的可控目标界面可识别性。

(二)云控制信息由语法信息转向语义信息

语法信息过多地从结构形态和表现形式上反映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及属性,只能浅表性地描述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状态等内容,而无法深挖业务实质。基于云应用的控制系统,可以将各类信息从不同的粒度和属性描述其在控制活动中的意义。由于云技术强调了数据的统一性、标准化和动态性,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企业业务,做到业务信息的内涵深刻、含义丰富,实现从语法信息到语义信息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从信息含义的视角,加强对企业目标的不确定控制和预警。

(三)云控制系统实现由单体企业控制向供应链整体控制的转化

传统控制系统的起点为企业业务目标或活动结果,然后倒推出各级控制目标,进而将业绩与标准进行比对,实现例外超界的预警与回归。这是一个企业闭环的自控制系统,从事物的普遍规律上来讲,任何事物是无法实现所谓“自控制”目标的,原因是企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只有依靠外力才能改变原有系统的运行状态。

以供应链为参照物,通过云应用平台提供的信息,实现对企业风险和目标的全面掌控,是云控制系统的最新特点。即只有立足供应链整体这一更高层次的信息界面,才能实现对企业这一次级层面的具体控制。

(四)云控制系统体现人机协调的管控模式

传统控制系统将控制目标事先约定和固化,这与信息的采集和控制活动存在时空上的脱节,要么目标太过宏观虚无而无法掌握,要么太过具体机械而无法体现快速响应外界市场千变万化的企业本质。而在信息化环境下,云控制系统应充分考虑信息系统的人机关系及合作模式,将人的智慧管理等“软因素”与计算机的技术因素通过云平台进行协调,融合人的智慧判断与信息技术的快速比对的优势,实现企业控制目标与控制技术的动态智能协调。

三、云控制系统的构成要素

云控制系统是一个机制复杂、功能协调、构造完整的控制系统。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原理,该系统至少包括目标基准数据库、数据采集及比对系统、反馈及控制作业库、交互界面系统四大系统要素。

(一)目标基准数据库

云控制系统的循环控制起点和终点应收敛于企业的目标群,包括战略目标、竞争目标和功能目标,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附着在业务活动及管理活动上的各类基准值。该系列基准值反映了未来一段时间,如一年、三年或十年的组织战略目标,以及由此细分衍生出来的粒度、维度、可视度等更细小、直接的次级标准,例如财务目标基准值、业务目标基准值、流程目标基准值、竞争力目标基准值等。上述基准值是云控制系统触发控制机制的临界点,处于该系统的核心地位。

(二)数据采集及比对系统

云控制系统的数据采集及比对系统是连接目标和控制作业系统的中间环节,数据采集子系统表现出范围更广、粒度更小、跨越整个生命周期、与业务的附着性更强等特点,信息采集的实时性与标准比对的动态性相结合,通过企业日常业绩与目标库进行比对,以便判断各类活动是否超出界限,进而判断是否启动控制活动。

(三)反馈及控制作业库

反馈及控制作业库是云控制系统的控制活动中枢,是在比对基准后的进一步反映。在该作业库中,针对目标基准和反馈触发点的指令,对企业经营行为、财务行为、战略行为等后果进行预判,检索出对应的控制作业。控制作业包括预警式控制作业、发现式控制作业和补救式控制作业三种类型。反馈环节与控制作业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智能化过程,与传统内部控制相比,更多地体现了异常发现早、控制活动效率高的优点,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内控系统起到引导和优化作用。

(四)交互界面系统

云控制系统是内部控制系统及风险管理系统(COSO & ERM)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应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和不确定控制的新型控制系统。该系统与外界环境通过交互界面系统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供应链管理(SCM)模式中,交互界面系统打破了企业间的信息鸿沟和控制壁垒,完全呈现出“同一块云”上的信息同属性、活动同质性和控制同步性,体现了风险控制或目标控制的一体化。

四、云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建议

云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除了遵循控制系统的一般规律外,应特别注意云技术应用在企业风险和不确定性控制活动中的独特作用。

第一,云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要以控制目标为导向。该目标可能分布在企业管理系统的各个层面,例如业务系统、主生产计划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或电子商务系统,这与传统内控系统的风险导向不同。云控制系统可以调集海量的信息,并迅速捕捉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蛛丝马迹,及时提醒和行动,而传统的内部控制系统往往要等到风险状态恶化到一定的程度后才纳入控制视野,此时往往存在较大的失控或失败风险。国际上几个建立“完备内控系统”的知名企业,如安然公司、中航油公司,最后一败涂地就是最好的脚注。

第二,云控制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云信息平台”的建立与集成。这需要对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瓦解与重构,纳入云控制系统的成员企业要统一战略目标和组织设计,从信息形态和标准、信息沟通与输送到反馈标准和控制作业选择等各个环节进行设计和统一。

第三,构建云控制系统下的控制规范和应对标准。依据COSO组织及我国政府提供的控制规范和指引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程度较高企业的云控制系统,应从技术标准、系统构成、云平台的功能及控制基准信息粒度等方面进行再设计,与包括XBRL、ERP在内的新型系统和标准相融合,才能推广云控制系统的先进功能,使信息技术为控制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两化融合”;发展趋势;对策

一、“两化融合”的实质

“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两化融合”是历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其实质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渗透、循环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直至赶超工业化水平,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由量的不断积累实现质的飞跃,最终达到均衡发展、和谐共生的良好状态。

二、全国“两化融合”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革新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模式变革

在信息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也将随之变革。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设备之间、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大批“无人工厂”成为可能。同时,物联网技术将促使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移动智能终端将大行其道,成为日常管理和办公工具。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推进企业IT服务的外包。企业通过支付服务费给云计算服务商从而使用云平台软硬件,代替自行购买。云计算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有利于大型企业管控所需数据,同时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

2.“两化融合”将从单一企业信息化向产业链、产业集群信息化发展

为了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不能单一依靠自身资源,还需要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如供应商、厂家、分销商、客户等行成产业链协同。以实现及时生产为例,企业需要及时收集市场需求的动态信息,并完成企业信息系统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信息系统对接,同时要与下游分销商信息系统对接。通过生成的无聊需求表(BOM表),企业可以根据产品销售状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发展日益迅速。在产业集群内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等以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信息化水平。

3.传统企业将向智慧产业变革

智慧产业是指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相比,智慧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且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提出智能对策。其智能化表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实现生产经营智能化与反应及时化。商业智能系统(BI)等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将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中国推进与深化“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1.全方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两化融合”

加快构建国家与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有利于推进两化融合”创新的政策,引导全社会积极创新并形成良好氛围;同时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实施技术创新和改造,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智慧创新型企业。企业自身也应加大对“两化融合”创新投入,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加大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联盟。高校、科研机构等积极为“两化融合”服务与攻克难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精通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进企业深化“两化融合”。

2.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推动工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两化融合”需把握几个重点。一是在工业各领域和各环节广泛推进信息技术,形成全流程渗透、全行业覆盖、全方位推进的格局。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如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三是通过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的深化,推进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使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四是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如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社保信息化、文化信息化等,推动社会进步。

3.深化“两化融合”示范区、示范企业建设,加强区域合作

进一步建设“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企业,并及时总结经验。继续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影响力大、实施意义显著的项目和企业作为重点示范对象。通过“两化融合”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论坛、推广会等形式,并建立对应网络平台加强沟通交流与协同,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加快“两化融合”进展。

同时,推进“两化融合”的区域间合作与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要想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前进,走“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性能全面、操作简单、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很大程度上降低区域间信息使用成本,推进区域间信息互动和交流。如利用远程教育、新闻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实现区域、政府和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可为企业产品设计、工艺知道、产品检测、网络化制造等提供帮助,为区域和政府服务。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杨学山.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展望.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3]杜昊,郑建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J].新世纪图书馆,2011(9):3-6

篇9

美国佛吉尼亚州奥兰多市,SAP年度最高规格用户盛会――蓝宝石大会(SAPPHIRE NOW)。

与CEO 孟鼎铭(Bill McDermott)明星般的炫目演讲不同,SAP监事会主席兼联合创始人哈索・普拉特纳(Hasso Plattner)的主题演讲朴素而直接,这位73岁的老人心情很好的表示:云是SAP未来的核心,SAP将通过Cloud Platform云平台创建全新的智能化应用(Intelligent Applications),间隙还不忘调侃一下几十年的老对手――甲骨文董事长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

云是未来核心

传统企业客户需求显然不只是ERP,而更多是ERP朝着供应链下游的客户及客户体验,发生了根本性的模式变化。

这样的需求,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在今天互联网+时代普遍存在。换句话说,互联网+时代,企业更看重开源,而非截流,其实HANA的卖点――解决供应链实时反馈的问题,也是从开源上入手;而今,Hybris在国内开始起步,就更顺应了这种需求。

SAP在过去几年的改变是巨大的,不仅仅是HANA,而是以SAP S/4HANA为核心,结合SAP HANA、员工、客户互动与商务,商业网络以及物联网五个方面,共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这就是SAP最新推出的“五指山”战略,帮助企业重新构想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转型。

去年,SAP提出的“五指山”战略某种程度上代表了SAP近几年收购的Sybase、SuccessFactors、Fiori、ariba、Hybris所处的领域,但总体上,这几个领域近年来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进化。因此,SAP的收购并非只是简单的产品线扩张,而更多是对人才的引进、吸收,并将新的技术和领域有机结合,满足客户市场不断的变化发展,从而构建起新一代和下一代的现代化SAP业务体系。

比如,SAP推出划时代意义的HANA,其背后有着Sybase核心的几位数据库专家的功劳。而今,Hybris也已经跳出传统的电商O2O领域,通过YaaS(SAP Hybris as a Service on SAP HANA Cloud Platform),⑹字化客户互动与SAP Hybris 全渠道商务功能相整合,并且打造基于云的微服务生态系统,将更多触角延伸到小型ISV伙伴甚至个人开发者群体中,改变了SAP传统的合作模式――借助该生态系统,开发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设备构建服务,并借助SAP Hybris Commerce、SAP Hybris Marketing等,将这些业务应用和微服务转变为收入。

应该说,Hybris转变的背后是SAP业务的整体逻辑――即从单一数据源和报表驱动,转变为今天数字化商业时代所需要的实时、智能和高效协同的环境,从B2B或B2C转变为C2B。

于是,Hybris从电商O2O延伸到了4个板块:商务、服务、营销和销售,帮助企业获得单一基于情景的客户视图,并为每一位客户打造一致性的个性化的体验。

而从客户经企业往上游供应商端进行倒推,在如今垂直整合的时代,协同、协作是创造价值的关键,因此SAP整合了采购云平台、人力资源和员工云、差旅费用管控云等在一起,打造出一个完整的端到端的,与所有供应商协同的解决方案。当然,所有这些的核心仍然是基于SAP HANA平台的实时企业,包括SAP HANA物联网版本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捕捉嵌入式设备中的数据,实时挖掘、分析、洞察,转化为价值,帮助企业推动他的业务模式创造新的价值。

软件智能化的重担压在了SAP Leonardo平台上,之前Leonardo平台主要是物联网相关的解决方案,现在更多的新技术被放了进来,包括机器学习,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等。

Leonardo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组工具,用哈索的话说――你可以用Leonardo通过Cloud Platform云平台创建智能化的应用(Intelligent Applications)。

智能业务应用

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变革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让所有技术实现集成。扩展的SAP Leonardo物联网产品组合基于SAP Cloud Platform,将机器学习、物联网、大数据、商务分析和区块链等技术领域的不同软件功能整合在一起,同时融入了SAP的经验、流程和行业知识,以及先进的设计思维方法。该产品组合已荣获多个行业奖项与认可,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能为客户的数字化之旅带来巨大价值,而只有将这些要素协同作用,才能释放出其真正潜能。

这个综合的数字化创新系统为客户提供了两种方法,一是契合特定用例的行业特定方法,名为行业加速器,以固定的价格在固定期限内帮助客户完成数字化转型;二是灵活的方法,支持客户根据其行业或业务需求,构建所需的解决方案。此外,SAP将SAP Leonardo功能集成到现有应用中,从而增强这些应用的功能和智能程度,并将为开发人员和合作伙伴提供所需的服务,助其构建定制应用。这些应用将由SAP Leonardo Center网络提供支持,最初的支持中心设立在纽约、巴黎、圣莱奥波尔多和班加罗尔。

SAP Leonardo 物联网产品组合的新开发成果包括:SAP Leonardo Machine Learning Foundation和一系列支持机器学习的新应用,这些应用面向从开票到客户服务和客户维系的所有企业职能;以及 SAP Cloud Platform Blockchain服务,该服务旨在帮助客户利用分布式总账技术,构建应用扩展组件和新解决方案。

此外,SAP还了全新Digital Twin解决方案和全新服务,是其借助物联网推进资产管理优化举措的一部分。SAP还宣布与德勤达成新的合作构建SAP Leonardo 生态系统,共同交付能够加快创新、支持核心业务和释放巨大价值的产品。具体包括面向财务、供应链和行业软件即服务(SaaS)的数字化智能解决方案。

今年 3 月,SAP 和谷歌宣布建立战略联合创新合作伙伴关系。现在,双方扩大了合作范围,SAP 的更多应用都在 Google Cloud Platform (GCP) 上进行认证。此外,双方还计划基于 GCP 平台,面向全球提供 SAP Cloud Platform,并在机器学习、物联网、数据透明化和监管服务,以及工作场所生产力等领域开展合作,实现集成。

目前,SAP 和谷歌在 GCP 平台上认证了 SAP NetWeaver 技术平台,让企业能够基于 GCP 运行 SAP S/4HANA和 SAP Business Warehouse 应用。此外,双方还宣布在 GCP 上全面提供 SAP HANA 数据库及其认证,以实现更为大型的实例和横向扩展,同时推出连接SAP Analytics Cloud 解决方案和 Google Big Query的数据连接器。德国软件公司 Sovanta 率先尝试了这一合作成果,基于 GCP 成功运行了 SAP 技术和应用,包括SAP NetWeaver 和 SAP S/4HANA。

谷歌和 SAP 计划通过利用多种智能应用,例如引导用户完成复杂工作流和事务、解答企业问题的会话应用,加速推进客户的数字化转型。为实现这一目标,双方计划整合 SAP 的业务流程专业知识与谷歌的机器学习服务,如翻译和语音 API,以及机器学习开源库 TensorFlow 等。

目前,SAP Cloud Platform 提供了灵活的多云环境,让客户能够利用自己选择的基础架构,包括通过 SAP、Amazon Web Services 云服务、微软 Azure和 Google Cloud Platform提供的全面的多云支持,开发和运行应用,所有这些基础架构都在全新的 SAP Cloud Platform 主控室内加以管理。

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欧洲终点之一,德国汉堡港的地位与欧洲最大港荷兰的鹿特丹不分伯仲。在汉堡港的船运业务中,每年有1000万集装箱的吞吐量,其中三分之一的业务是与中国相关的。由于货物装卸空间有限,汉堡港务局必须确保港口供应链中的所有参与方彼此互联。为此,港务局开发了SmartPort(智慧港口)物流平台,用于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和吞吐量。借助基于 SAP Cloud Platform 的 SAP Networked Logistics Hub,汉堡港务局能整合来自货运人、集装箱集散站运营商以及集装箱装卸站和底盘车租赁公司的非结构化数据,并通过中央私有云,为整个港口实时提供这些数据。这样,汉堡港务局就能全面了解港口的交通情况,提高整个供应链内的货物装卸效率,进而增加港口的吞吐量,为更多客户运输更多货物。

1995年创建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KUKA机器人有限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KUKA和SAP计划提供基于SAP Leonardo IoT平台的KUKA机器人应用,KUKA机器人将被集成到SAP云端平台(SCP-SAP Cloud Platform),协助企业评估预测性维护方案及监控生产线。目前,SAP已推出多种方案来支持工业4.0和IoT,而KUKA在智能自踊领域的专长可予以补强;同时,KUKA为新创公司推出的connyun工业4.0平台也将导入SAP技术元件和SAP商业应用程序,藉此适应客户的所有要求,并在数码化转型中为客户提供支持。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行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IOT, lis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advantage of China's IOT, analysis appli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OT: policy environment to be perfect; industry standard should be unified; management platform to b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ecurity has to be strengthened. Finally, put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velop logistics industry of IOT: improve the government policy,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public information platform; the train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core talent, strengthen intellectual support.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logistics industry; application

1 物联网介绍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现代意义上的互联网概念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内涵不断扩展,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在进行了相关的技术和应用研究以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物联网的定义为: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1]。

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有对“物”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2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链结构还不完善,物联网产业还基本以中小企业为主,在电力、安防、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物流部分等领域内进行物联网项目开发推广或试点应用并推出成功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物联网的应用基本局限于特定行业或特定企业的闭环应用,还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物相连”[1]。

但是,在“感知中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物联网发展引起政府、资本、产业等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存在政策、需求等方面的优势。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11月3日,总理发表题为《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其中将物联网列为中国五大信息产业战略之一。2010年3月5日,总理在“两会”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和应用,物联网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将物联网、传感网纳入了正在起草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家将在财政、信贷等多方面对物联网、传感网的发展进行大力扶持,中国计划在2020年之前投入资金3.86万亿元用于物联网的研发。

二是用户需求庞大。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个人需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物联网在城市交通、家居、安防等领域的应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便利、安全程度,这一新兴事物将会激发越来越多人的兴趣,物联网概念的火爆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迎合了人们的需求。

三是“网络覆盖广”。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是物联网的重要传输媒介,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较高的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设施支持的坚实基础。

3 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分析

3.1 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现状

物流业是物联网较早应用的行业之一,很多物流系统都采用了新信息技术,如激光、红外、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传感、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概括起来,目前在物流行业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目前,在医药、农产品、食品、烟草等行业领域,产品追溯体系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有很多成功应用。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条码识别技术、RFID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实时实现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与管理的系统。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这是基于条码识别、RFID、声、光、机、电、传感、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的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借助配送中心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目前一些先进的大型现代化物流中心,基本实现了机器手码垛,分拣线上开展自动分拣,无人搬运车进行搬运物料,计算机控制堆垛机完成出入库,使得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作业均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系统。四是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是指企业供应链系统能准确地进行客户需求预测,能对大量的个性化需求和订单做出敏捷反应。这种智慧的供应链建设需在前几项工程运转稳定后才能全面实施。

3.2 物流行业运用物联网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在物流行业多有应用,但应看到,这种应用还是局部的,目前物流行业大规模应用物联网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3.2.1 政策环境有待完善

物联网不是一个单独的小产品,也不是靠一个小企业就可以做出来的。它并不是仅凭技术力量就能完成,它涉及到许多个行业和许多个产业,需要这些行业和这些产业联合起来,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因此,这就需要从国家整个政策层面、立法层面全盘考虑,需要国家先行出台各项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支持和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物联网行业的正常和有效发展。对于涉及行业和产业面广泛的物联网,一定要有政府的政策和法规支持,也需要政府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来研究和协调,物联网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发展。

3.2.2 业界标准有待统一

物联网是通过许多设备、庞大网络、多种应用建立起来的互相融合、互联互通的超大型系统网络,相关的接口标准、通信协议都应该有统一规范的标准来引导。整体上来看,目前国内各行业用户需求及使用特点不同,在物联网发展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这就成为了物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3.2.3 管理平台有待整合

物联网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整合了货物的信息,而且更关注信息之间的关联。货物的信息可以通过各自的电子标签来采集,但货物之间的关联信息需要一个统一的网络管理,这个庞大的货物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让各自企业共享货物以及运输等最新的动态信息,对货物在库与在途状态进行把控以降低物流风险,这样可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整体物流运作成本。而目前多数企业建立了各自的物流信息系统,货物信息是独立的,无法实现与其他企业的共享,因此需要选定合适的对象,整合货物信息管理平台,真正实现物物相联。

3.2.4 信息安全有待加强

物联网目前使用的传感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尚不健全和独立,对于使用产品的主人来讲,这样的一个系统能够方便管理,然而,它存在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就是其他人也能感知,尤其是产品的竞争者。那么如何在感知、传输、应用的整个过程中,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仅为我所用,不被其他人利用,尤其不被竞争者利用。因此,物联网发展就需要在产品的信息安全方面下功夫。整个物联网平台都需要实现关键信息的保密安全,屏蔽无授权的第三方对所有者有价值信息的获取渠道。一方面需要克服技术上难关来达到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也需要共同建设诚信体系加强信息安全。

4 物联网在物流行业发展的对策

4.1 完善政府政策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成立领导小组,发挥部门协同作用,有效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首先,从战略层面提出并确立该产业发展方向;其次,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设立物联网专项基金等向物联网项目提供财政资助或补贴;最后,组织搭建服务于物联网企业发展的技术中心和研究机构以及各项技术创新、共享和交流的信息平台,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优化创新资源;积极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的以物联网产业化应用培育和推广为主要职能的服务机构,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

4.2 加快相关标准体系建设

构建一个统一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对具体的物联网中传输的信息、文件格式及各种技术规范,物流软件的相关接口标准,以及各自流程的标准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制定出一个行业标准,消除企业间的异质数据通信问题,在共享信息,甚至业务流程上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2]。

其次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结合物流业发展需要,重点加强运输与装卸装备、物流包装及设施、物流识别与信息化等标准的协调和统一,促进各个物流系统各物流环节间标准的一致性。

4.3 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在市场竞争中物流企业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物流企业要与不同的行业打交道,比如海关、民航、铁道等等。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行业资源交互和共享,同时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也为企业使用物联网奠定一定的基础。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群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逐步走向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实现区域间、区域内、行业内外、企业内外等的物流信息共享。

4.4 培养和引进核心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政策扶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与国外物联网领域知名院校和研究人员联合攻关,提升整合全球技术创新资源能力。

参考文献:

[1] 贺强,赵鹤影.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思考[J]. 全国商情,2012(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