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环境的影响

篇1

关键词:英语;学习;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235-01

学习是人一生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但学什么,不学什么往往由社会环境决定。学习的目的是追求所学内容的使用价值,既可是物质的,也可是精神的。而且,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某种动机,也就是社会的需要促使人们学习某种技能或知识以追求某种生活方式。社会环境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机会,引导人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了不同的态度,因而形成人们学习的动机。另外,个人具体的年龄,个性,能力及所具备的知识条件决定人们是否利用社会所提供的学习机会达到学习目的。英语学习环境系统中各因素都对英语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外资,合资企业高薪招聘能讲流利英语的雇员;北美国家的大学,英联邦国家的大学要求国际留学生分别具有托福,雅思考试成绩;中央电视台,外研社,21世纪报等名声显赫的单位举办各种全国性的英语演讲,辩论比赛,获胜者往往名利双收,等等。如此的社会氛围无疑使国人对英语产生了兴趣,促使他们在这一方面进行投资,引发了学习英语的热潮。随着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教育等得全球化,整个社会对英语的态度越来越积极肯定,英语自然成为国人学习外语时的首选语种。

社会环境决定学习者以什么方式学习。因为学习过程往往取决于学习目的, 而学习目的取决于社会需要,所以社会环境决定学习的方式,方法,节奏及速度。我国宏观社会环境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就是“应试”学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成绩。从小学生到研究生都习惯于以书本,教师,考试为中心的学习,很少有机会选择,培养个人的学习策略。教学的重点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语用能力的培养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个英语学习的社会环境特征是缺乏使用目标语的机会。由于缺乏目标语社会环境,在我国,英语学习基本上是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正式课堂学习。学习进程通常以语法,词汇为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讲解语言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语言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它需要足够的语言使用机会,即听,说,读,写,译等。因为对成人来讲,学习第二语言时已具有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语用规则的习得不是靠可理解性输入,而是从不断交际中获得的。对未成年人来讲,讲英语作文知识型课程来学习似乎不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第三,课堂上的目标语语料往往缺乏真实性。这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教材的编写质量不高,二十教师的目标语语用能力不强。我们所依赖的是目标语词典及我们在母语背景下对目标语的阐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学习方法往往是记忆型的。

学习结果包括两个方面:学习所达到的程度和学习的目的。我国从中学生到研究生英语学习所达到的水平似乎很不尽如人意。“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费时效低”等近年来已变成了描述我国英语教育的常用词汇。教育部门及有关专家纷纷发表不同见解。一般来讲,我国英语教学的结果应该是我国英语教育环境的结果。我国英语教育的环境因素对英语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学生考托福时,语法部分常常得很高的分数,总分成绩也有不少在600分以上,连母语为英语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得到这样好的成绩。这应该说是我们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中国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又使他们比较缺乏语言交际能力。我们的笔头考试常常是分离式问题,即句法,词汇层面上的居多,不少学生考记忆语法规则获取高分。在社会环境并不提供目标语使用机会的条件下,社会没有理由要求英语学习者都达到听,说,读,写,译全能的水平,而教育者们为这一要求提出的一些理由也是经不住推敲的。

篇2

关键词:云计算;网络学习环境;学习者;教师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22202

作者简介:姚涛(1985-),男,河南信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游戏;牛莎莎(1986-),女,河南洛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0引言

云计算是在分布式系统、网格计算等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型,是下一代网络计算平台的核心技术。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它必然将取代现行的网格计算成为未来网络学习环境的核心构建技术。所以,网络学习环境的各要素都将受到这一新技术的冲击。作为网络学习环境主体的教师和学习者,也必然会受之影响。

1云计算对学习者的影响

1.1云计算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影响

网络学习基本上是以自主学习为基础,通过网络这个宽松的环境进行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网络学习中,无论是学习内容的系统性还是逻辑性,都要比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逊色。这就要求学习者自身具备很强的求知欲,从心理认知层面来讲,就是学习者要具有对于知识的驱动力。这种学习欲望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习动机。其中,内部动机最为关键,强烈的内部动机是学习者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云计算相对于网格计算的优点,使云计算平台下的网络学习环境也具备旧条件下学习环境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但是同时也要求学习者学习有关正确使用云计算的相关技能,具备相关意识和理念。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缺失和不正当,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甚至于学习目标的难以完成。其有效办法就是使多数学习者认识到学习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生存意义上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是一种真正的自我需求。掌握技能解决就业的需要,是学习者最根本的也是最稳定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对自己需要的目标具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才能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课程,并进行专业学习。在此基础上,网络学习者因为掌握了更加高效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技能,对于学习其他知识的兴趣和渴求也会相应的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加有效率。

1.2云计算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影响

云计算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网络学习的灵活性,也会对其敏捷性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最大程度上实现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按需而用、即需即用、快速聚合”等。降低Web 学习资源与服务的成本与难度,创建灵活敏捷的学习方式,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习者改变其原有的学习策略,是学习更加高效,更加符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既有一般性,也有具体性。不同的学习策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学习策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丰富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并与其学习活动紧密联系。在网络学习中,如果学习者很难从学习中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就很容易使学习者对网络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所以在网络学习中养成符合自己习惯、使自己的学习更加高效的学习策略是很重要的。在网络学习中,学习策略的养成主要依靠教师提供的识的类型,知识的系统组织结构,知识本身的特性等。在云计算平台下,知识的系统组织可以更加的紧凑,知识与知识的联系会更加的有条理,不单是知识的相互联系本身,同时知识在量上也更上一个层次,知识量上的变化不仅带来联系的增加,系统的组织也更加趋向于千变万化,在这么庞大的知识海洋中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其知识结构,相应的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不能仅仅适合一种知识的学习,要使自己的学习策略更加趋向于多元化,有针对性。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控制力往往很容易下降。学习者常常容易偏离网络学习的方向,使学习的效率降低。这就是学习者没有运用好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表现,因此在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只是本身,作为网络学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网络学习的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主要是指提供给学习者学习内容的网站,知识库等以及这些网站知识库所在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学习者要在学习中注意各种网站的网络特点作用和内容,避免浪费资源。时刻做好自己的自我监督和评价,验证自己学到了什么,并要时刻关注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以改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优化的,适合自己和各种类型知识的学习策略。

1.3云计算对学习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网络学习环境要为学习者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心理氛围,网络能够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不同学习动机学习者的需要,使得学习者的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网络学习环境的创设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强调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学习者对网络以及学习内容的先前经验、对网络学习的学习动机与在网络中的元认知能力、在网络课程中的学习风格以及学习者的某些个性特征等加以详细周密的考量和规划。这样能促进网络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有效交互,促使网络学习者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网络课程的设计者只有对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具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创设出优质的面向学习者的网络学习环境,从而确保学习者在此课程环境中获得有效的学习结果。网络学习者在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具备一定的应对网络的心理准备。因为虚拟的网络世界太具有诱惑了,常常使得一些学习者对网络具有了依赖,过度沉溺其中不能自控,把计算机网络看成是自己所有知识的源泉,是无所不能的,这样的心理是对我们的学习有害的,会毒害我们的思想,使学习者沉迷于网络不可自拔,这就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使学习效率下降。在云计算平台下的网络学习支撑环境,云计算的应用之一就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即是通过支持云计算的各种软件快速高效的获得各种服务,学习者可以通过云计算提供的这些服务,与各地的学习者进行交流,交流学习心得,学习经验,也可以向指导老师咨询,使学习者在这些有效的交流中具备正确进行网络学习所需要的心理准备,使教师在与学习者的交流中更加清楚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遇到的困惑,以便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改进知识的组织结构,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学习者对网络以及学习内容的先前经验、对网络的学习动机与在网络中的元认知能力、在网络课程中的学习风格以及学习者的某些个性特征的高效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学习者还是可以通过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以获得更加专业的心理指导,做好网络环境下学习所需要的必备心理因素。

2云计算对教师的影响

2.1云计算对教师提供的知识系统结构的影响

网络学习环境下各种因素中,网络课程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最为主要和直接的来源,学习者接触最多的就是满足各种需求的网络课程,而一个网络课程好与坏的评定标准就在于学习它的学习者是否能够顺畅的学习,是否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的学习,这其中就要涉及网络课程所提供知识的系统结构是否合理。在一般网络学习环境下,网络课程的系统组织结构是经过一定科学步骤制定出来的,但是不同的学习者,其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一成不变的知识系统组织结构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学习者,在制定知识的系统组织结构时一定要注重它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在云计算平台下,教师提供的知识和服务更多,只是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的紧密,这就要求知识的提供者在制定知识系统结构的时候,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之间的互补和需求,建立知识有效管理方法,使知识的总体组织更加的明晰,具体组织更加容易理解,注重知识的良构和有序,组成相关的知识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资源模块,有效的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更加有效率,更加有系统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更加的顺畅,获取的知识能更加有效的存储,形成永久记忆。

2.2云计算对教师辅导和反馈方式的影响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更加注重对学习者的辅导以及反馈信息的获取。对学习的信息反馈与评价的过程,是网络环境下对自主学习创新模式的效果进行监控的重要一环,也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支持。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如网站访问量统计、学生作业情况、网络BBS、Email、MSN、QQ、个别辅导、面授辅导、答疑电话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学习评价能够使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有目的地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有效控制学习进程,形成高质量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在缺少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实时监控或权威辐射的网络环境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更要加大学习评价本身的监控力度。自主学习创新模式效果评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首先是自我评价,通过参照电子学档中记录的有关信息,利用量规、范例、评估表、学习契约、Quiz 等工具对自我做出现实的评价;其次是教师评价,教师通过查看电子档案中学习者学习的各种数据,通过分析,对学习者做出定性或定量评价;再次是学生互评,利用系统提供的BBS、虚拟教室、公告栏、电子邮件等手段,学习者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学习者在学习完后, 对该学习活动及时进行评价并反馈, 促进学习环境的设计更合理, 更科学;同时它保持了学习环境静态设计的完善性和学习活动过程动态特性的一致性。评价、反馈与修订使学习环境的设计更完善。云计算条件下,提供给教师的信息和服务急剧增加,相应的也会带来辅导和反馈方式的变化,比如云计算可以提供虚拟的数据中心,还可以提高快速的互联网服务,虚拟数据中心可使教师把各个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集中在一起,提供集中式辅导,也可以从中得到更加翔实反馈信息。云计算提供的快速互联网服务也使得我们的辅导方式转变,一方面有更多的辅导和反馈的方式,另一方面,高速的互联网服务也给我们提供了建立虚拟教室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下,不但具有传统教室所具有的一切优点,还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室教学中的相当多的弊病。

3结束语

总体来说,云计算对于网络学习环境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都有一定的影响。对学习者而言,主要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者的心理因素等。而对教师,则主要影响教师所能提供的服务,并拓宽其范围和领域;影响教师提供的知识的系统结构,使其更加紧凑,有系统性和条理性;影响教师获得反馈和提供辅导的方式。对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将有助于对网络教育软件未来方向的把握,促进我们对相关技术进一步的广泛深入研究,为技术在网络学习中的科学合理应用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1]张立新,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6).

[2]唐美燕.支持网络学习的心理因素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10).

[3]刘仁坤.关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06(4).

[4]刘儒德,江涛.学习者特征对网络学习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04(6).

The Influence Cloud Computing's to the Principal

Parts of ELearning Environments

篇3

关键词: 语言学习策略语言学习环境美国汉语学习者学习策略

1.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学习环境

语言学习策略(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是指在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整个过程中,与某个具体阶段有关的思想活动或行为活动,是由Rubin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提出的。(董攀,2010)这一研究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界定和划分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国外比较著名的评估方式有Cohen和Oxford的学习策略分类系统,国内有文秋芳、刘润清等人提出的分类系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Oxford提出的学习策略分类系统和她以此为基础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Ellis(1994:539)认为,Oxford(1990)提出的学习策略分类系统或许是迄今为止最具综合性的。首先,Oxford(1990:37)将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前者指直接参与目标语学习的策略,并要求对语言进行大脑处理;后者则通过注意力集中、计划、评价、寻找机会、控制焦虑、增强合作和移情等手段作为语言学习提供间接支持。直接策略下面又分为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下面又分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

Oxford(1990:249―252)以她的语言学习策略分类系统为基础,编制了一个学习策略问卷――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简称SILL)。该量表经过多次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流行的测量语言学习策略的标准化量表。Ellis称之为“一个极富价值的诊断性工具”。江新(2000)对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研究,发现该量表用于测量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策略具有较好的信度和一定的效度。

Ellis (1994)认为,学习者个人因素及社会因素共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或学习策略,进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成绩。影响语言学习策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对语言学习策略的了解程度,学习所在的阶段,学习任务的要求,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风格与学习期望,学习环境的变化,甚至年龄与性别。其中学习环境(context),从广义上讲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它既包括整个大的社会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又包括学习者个人的家庭环境,还包括学校的学习环境。就较小规模的教学科研而言,学习环境一般具体指学生所处的班级,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课堂学习氛围,课程设置和安排,等等。

由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开始较晚,因此当前对于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研究不同的学习环境究竟对学习策略中的哪些策略有影响的人不多。因此我决定对这一方向进行初步的探索。由于学习环境有很多种,因此我将此次研究的学习环境限制为大的社会语言环境,即目的语国家和母语国家。调查对象为美国汉语学习者(不包括美国华裔)。以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为测量工具,对在美国学习汉语的美国人和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美国人进行了一次汉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并借助SPSS统计软件包分析此次问卷所获得的有关数据,以求测出不同语言环境下美国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学习策略的差异,同时对问卷结果作相应分析。

2.研究方法

2.1施测对象

参加此次汉语学习策略问卷调查的是在美国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40人,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华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22人,共62人。

2.2施测工具

此次研究采用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6个分量表,一共50个题项。该表用英文编写,并在表前添加了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被试的性别、母语、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学习动机等。通过用此表施测,考察美国汉语学习者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汉语学习策略的情况。

3.测试结果

数据经过SPSS统计得出其学习策略各项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不同学习环境的美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统计结果见下表。

不同学习环境的美国学生在各分量表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在美国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在6个分量表上的平均数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补偿策略。统计数据表明,在美学习者最常使用元认知策略,平均数在3.6以上,进入Oxford界定的学习策略高频度使用范围;其次是社交策略,平均数都在3.2以上,位于中频度使用区域。而情感策略和补偿策略的平均数都不到3,从使用频度看仅处在中频度使用区域的下端,说明在美学习者对此两种学习策略使用较少。

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在6个分量表上的平均数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社交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其中社交策略进入Oxford界定的学习策略高频度使用范围;其次是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位于中频度使用区域。而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则使用频度偏低。

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学习地方的主效应显著(F(1,60)=8.547,p<0.05)。不同学习地方与策略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5,360)=9.11,p<0.001)。进一步结果表明,不同学习地方的被试在认知策略、补偿策略的使用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在情感策略与社交策略的使用上有显著的差异(p<0.01),其他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差异都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学生比在美国学习汉语的学生更经常使用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与社交策略,而在美国学习汉语的学生比在中国的学生更经常使用情感策略,但在其他策略的使用上,不同学习地方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策略的使用与语言学习环境有关,但并不能表明学习策略的使用一定是学习环境不同的原因。

4.结果分析

在美国的汉语学习者最常使用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利用认知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确立学习目标与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等手段来调节语言行为,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此次调查的美国汉语学习者都是成年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较强的学习动机,而且被试在学习汉语之前都有学习其他外语的经验。因此他们普遍具有良好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能力,能够在学习活动中集中注意,确定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善于总结规律,从错误中学习,并且能够评价自己在语言学习中的进步。并且在美国的汉语学习者都是通过课堂时间学习汉语,课堂学习本身就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他们要听课,做笔记,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完成学习目标,通过语言考试。所以他们元认知策略使用最多。

在华的美国汉语学习者社交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社交策略包括问问题,与他人合作和理解他人。在华的汉语学习者由于是在中国学习和生活,因此每天都要和中国人打交道,说汉语的机会,与中国人合作和交流的机会都很多,因此需要更多地使用社交策略。另外也可能是和美国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关系(江新,2000)。美国学生性格比较外向,善于社交,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很多学生在中国都积极寻找和中国人交流的机会,这使得他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交际策略。

在美国的汉语学习者补偿策略使用频率最低,这也和他们的汉语学习机会仅限于课堂有关。补偿策略是帮助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能力还不够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理解或表达而使用的策略,包括猜测、体势语、回避、寻求帮助等。由于课堂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都基于课本内容,并且教材有相应的英语讲解,老师所布置的语言任务也不会高于所讲内容,因此只要学生做好预习复习工作,课堂上认真听讲,一般都能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语言任务。而且对外汉语教师一般都会英语,学生有疑问会直接用英语向老师提问,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也会采用英语回答。因此,这种学习环境下很少有用到补偿策略的机会。

在中国的汉语学习者记忆策略使用频率偏低。记忆策略主要指各种帮助记忆的方法,即将学习内容进行整理、组织和联系,以便于记忆。江新(2000)认为,留学生很少使用记忆策略,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适当的记忆方法的重要性,或者对各种帮助记忆的方法不了解,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另外我们认为,在中国的学生由于身处目的语环境,差不多时时刻刻都会接受到中文的信息,听到的、看到的几乎都是汉语,交流也要用汉语,这时对信息的编码是多渠道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对学习的信息进行反复的练习,刺激信息尽快进入长时记忆,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者就学习并记住了汉语,不需要刻意采用记忆策略。

在美国和在中国的汉语学习者都较少使用情感策略,这一结果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是一致的。情感策略指学习者用来规范和管理情绪、情感等的方法。自尊、态度、动机、焦虑、文化冲突等情感因素,都会对汉语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有利的情感策略会帮助学生感受到汉语学习的乐趣,而不利的情感策略会大大影响学习汉语的进度。这一策略较少被使用,大概“与学生不了解如何有效控制自身情感有关”(林可、吕峡,2005)。

方差分析显示,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比在美国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更经常使用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与社交策略,而在美国的学生比在中国的学生更经常使用情感策略。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普遍每周至少有二十课时的课堂学习时间,又因为身处目的语环境之中,所以使用汉语直接和中国人交际的机会非常多,并且受汉语水平的限制,有时需要用自造新词、迂回表达及肢体语言之类的补偿来达到交际目的;而在美国学习汉语的学生每周至多有六课时的课堂学习时间,而且说汉语、与中国人交际的机会相对要少很多,因此他们的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与社交策略使用要少很多。在美国学习汉语的学生更经常使用情感策略,这可能是由于他们使用汉语的机会大多是在课堂上,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提问和任务而说汉语,在面对老师和其他学生说汉语时,容易产生焦虑、抑制等情绪,因此需要更常使用情感策略。

5.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对于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教师可以针对他们善于使用社交策略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多交中国朋友,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交际方面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以促进他们的汉语学习。而他们不善于使用记忆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注意教授一些实用的记忆策略,如用联想的方法记忆生词,利用卡片记忆汉字生词,有计划地复习,等等。因为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远离家乡,身处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难免会产生焦虑、文化冲突等消极情感因素,而学生不善于运用情感策略来控制这些消极情绪,久而久之会对语言学习产生严重影响,所以教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帮助指引和疏导,并设法教学生学会通过情感策略调教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如进行自我鼓励,与别人谈论自身感受等,从而为语言学习提供间接的支持。

对于在美国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教师可以针对他们善于使用元认知策略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以便学习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协调语言学习过程。在母语环境中的学生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与社交策略的使用比在目的语环境中的学生少,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习运用重复、模仿、分析、推理等认知策略来学习汉语,并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中和课堂外创造汉语使用交际环境,如开设“汉语角”,开展汉语话剧活动,等等,以促进学生交际策略的使用,而且可以偶尔设置一些高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语言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补偿策略。

总之,母语环境学习汉语和目的语环境学习汉语对美国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因此,针对不同学习环境,教师应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董攀.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和培养.语文学刊,2010,(11)

[2]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2).

[3]林可,吕峡.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4).

[4]滕树立.语言学习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3).

[5]王理.韩国汉语习得者在中国与在韩国汉语学习策略的比较初探.南京师范大学,2006.

[6]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Oxford,R.L.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of the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SILL)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Press,1987.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环境 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11-0067-01

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产力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更加严峻。2013年1月14日,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联合一份名为《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提出,尽管中国政府竭尽全力在解决环境问题,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之中,仍有七个位于中国。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不仅仅是城市的环境问题严重,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水土流失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都在影响着中国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发展。改善环境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需要我们一代代不懈的努力。大学生作为当代国家建设者的主力军,其在各个方面发挥的作用比其他群体强大很多,对社会群体的环保意识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所谓环保意识既包括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程度,同时也表现在人们为保护环境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环保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实践才能。[1]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平时学习生活中的环保知识的接受以及环保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的。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接受的环保知识包括平时不经意间浏览的和学校刻意安排传授的。校园当中存在大量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如:随手乱丢手帕纸、烟头、塑料袋等生活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离开教室不关灯和吊扇等。以上不文明的行为对我们的校园环境造成破坏,显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不仅是自身修养能够决定的,还需要学习环境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大学生在我国已经占到人口总数的3%左右,其对环保责任的认识对我国的环保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2]。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其环保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生活中接触的知识环境也会对其环保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调查基于安徽某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用于统计分析学生所学专业对其环保意识存在的影响。本次对该校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学生环保意识问卷调查,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弱程度,是否具有良好的环保习,是否具有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另一方面,调查问卷也是对大学生很好的一种提醒形式,通过提醒唤醒大学生心中对环保本有的责任心,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

1.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例如,对"自认为环保意识如何?"近40%的同学认为很强。而对于其中的"是否关心环保方面的问题?"93.52%的同学关心或比较关心。而当看到水流不止或房间灯没关时,有88.27%的同学会立即关掉;而认为与自己无关的同学仅占2.38%。而在"认为个人在环保过程中作用"中,过80%的同学们认为会起到非常大或比较大的作用。在"是否对破坏环境问题表示反感"中,95.84%的同学会非常反感或一般反感。对"禁塑令"的态度问题,有55.26%的同学非常赞同,37.01%的同学会觉得支持但不方便,仅有3.62%的同学反对;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54.86%的同学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谋求幸福,32.99%的同学认为人应利用自然,不过仍有2.6%的同学认为人应征服自然。在"科技能解决所有环境问题"中,55.54%的同学认为不太同意。由以上可见,多数同学的环保意识较强,但仍有少部分同学环保意识较低,有待学习和改善。

2.从所学专业与环保有关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对比上来看,相差不多,与环保专业有关的学院学生的环保意识略高于其他专业的同学。在环保意识一题中,统计的结果相差不大;在见水流灯开是否立刻关上一题中,与环保专业有关的学院的92%要略高于其他学院的88%。而在对环境破坏是否反感一题中,与环保专业有关的学院的63.52%要高于其他学院的55.82%。在人与自然关系一题中,与环保专业有关学院有57.32%的同学认为应顺应自然,与其他院的55%接近。整体分析发现,所学专业与环保有关学生的环保意识要略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3.从学环境专业与同个学院内其他非环境专业对比中看,环境专业的环保意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具体来看,在环保意识一题中,环境学生38.75%认为很强,略高于学院整体的34.26%,但在个人在环保中起到作用大小一题中,认为非常大的资环有39. 74%,远高于其他专业的29.72%;同样的,在对污染环境行为是否反感一题中,67.95%的环境同学认为非常反感,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的55.82%。同时,在关于"禁塑令"看法一题中,环境的非常赞同的53.75%也是高于其他专业的46.15%。

二、结语

环境专业同学的环保意识、对环保的关注程度要略强于其他专业,可见平时的专业导论概论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同时,与环境专业同学院的学生的整体环保意识、环保关注度略高于其他学院的同学,可以认为是在与环境专业同学的交往中的互相影响起到了些许积极作用。但是调查中发现一个普遍性问题,当代大学生在环保实践方面做得不足,没用把自己的环保意识充分利用到平日的生活当中。今后,对于大学生教育的知识指导实践方面还有待加强,让专业知识指导实际行动也是当代教育需要提升的地方。校方也需要组织更多关于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培养的集体活动或者讲座。把国家建设主力军的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养成社会环境保护责任感,对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形成拥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外语学习策略有何不同?高职院校的英语学习者的性别、性格、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和信心等对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如何?对于这些问题,有学者专门作了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比女性更频繁地使用元认知策略;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的学习策略有所不同;学生学习水平越高,使用的学习策略越多;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越浓,就越多地采用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兴趣低的学生则更多地使用补偿策略;学生对语言学习越有信心,就越多地使用元认知、认知和记忆策略。这些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加强队元认知、社交以及情感策略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克服网络学习中的技术困惑、情绪干预等问题;要借助QQ群或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监督和评价机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

现在,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交流、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如微信,借助其丰富的功能、广泛的用户,它在移动教育领域具备很大的潜力。既然微信能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可否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英语听说教学?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将微信应用于英语学习是一种有创意、前景好的学习方式,认为通过智能终端进行口语练习和交流是一种非面对面的学习方式,能减少说英语的紧张心理。针对当前大学生英语视听说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视听说活动开展不足,教学环境无法满足学生听说练习的需要等,微信教学能够补充现有的视听说教学体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单项教学模式,且能引导学生合集利用碎片时间,便于实施个性化学习模式。然而,微信教学不是简单利用微信工具和平台上传英语学习音频、视频而后学生观看的单向学习过程,而应是教师、学生、微信平台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开展设计良好的学习活动。

作为中国网民生活中最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之一,QQ网络交际平台被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在QQ群进行教学材料研讨并定期撰写阅读报告,这一过程中,语言学习并非停留在浅层的字词句层面,随着个人意义协商、集体意义协商、相互评价反思的动态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高级思辨能力得以培养和形成。

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中发现,当前研究局限于英语课堂学生的口头提问,忽略了书面提问这一形式,且忽略了“元问题”本身,也就是“问题意识”,即发现和形成问题的一种倾向和过程。而问题意识是衡量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标尺,应当予以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书面表达”的纸、笔等原始概念内涵,通过键盘操作的“书面表达”更为便捷,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交流和反馈。通过网络环境下对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和非英语方向部分学生的测试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提问习惯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其综合素质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及时、高效地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出来,形成高质量的“元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升需要进行课程、方法和内容的立体化构建。

篇6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要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 B845.61 文献标识码: A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为了保护环境而制定的一部法律,在这个评价制度里,首先要求我们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环境的保护过程中间我们要认真积极的治理,在治理当中我们要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治理环境和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起来。

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建立主要是让建设单位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另外是为了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让更多的人来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再就是当管理者在环境管理时遇到破坏环境的行为时,能够用制度来约束这种行为。鉴于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很大,我们就要学习其中的要点,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们要把握其中的各个要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开发建设在环保措施方面是否合理,该项目是否可以正式的动工建设。考虑到现在的很多的专业和就业不是对口的问题,很多的环境评价的人员也可能不是学习本专业的,因此,当在补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我们还要不断的深入实践当中,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去检验理论,在不断的归纳总结过程中间我们的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对于环境评价才会更加的了解。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是这样定义环境影响评价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预测和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方法,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1]。其中还指出了根据对环境影响程度的大小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可能给环境带来重大污染的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对于可能造成轻度污染的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评价表,对于环境影响不大的项目则是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这是按照环境影响程度的大小来进行环境影响的编制的。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我们的评价报告是要环境影响大小来决定报告的内容。对于不同等级的污染,我们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编制也是不同的。总的来说,环境影响评价法为我们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法律依据,不至于使环境的评价是盲目进行的。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

(一)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主要有:建设项目概况;工程分析、建设项目周围的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建设项目对于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预测、评估;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结论和建议。

(二)产业政策的相符性

在我们进行项目的建设环境评估的时候,我们还要结合当时国家的相关政策,分析项目建设是否和现行的产业政策相冲突,在与产业政策对比后再确定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项目选址的可行性

建设项目的选址决定着这个项目建设的环境评价报告是否可行,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的,而且选择的地址的附近的生态环境比较的脆弱的话,那么项目建设的环境评价报告可行性就很低,因此我们在选址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与城市规划相符的地址。在城市的规划当中肯定也是注重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和谐相处的,所以我们选址要符合城市的规划,这样才让我们的项目建设的环境评价报告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选择与当地环保规划相符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环保规划,都是充分的考虑了发展和生态的关系而规划的,另外在选择相符的地址后还要考虑在项目的建设完工之后是否也是符合这个地区的环保规划的。

3、根据项目的性质进行选址。很多的项目具有很多的独特的性质,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性质之后在选择地址。如:化工项目,化工项目对于空气的污染很大,就要选在与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向,避免带来大气污染;电子项目,要求靠近高兴技术产区,提供原件就要选在工业配件的附近;有些项目还要设置一定的大气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因此在选址时还要考虑防护距离内是否有敏感点。

(四)建设工程项目分析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间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它需要对项目的每个工程组成(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环保工程等)、每个时期(施工期、营运期和营运期满后)、每个工艺过程(从原料到产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产污环节,给出污染物类型和源强,对其它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支持,为环保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依据。

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学习方法

对于一个没有接触这方面的人来说,要想做出一份合格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其次是要具备一个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对于报告的方法,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学好相关的理论方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一些要素我们要结合资料进行深入的学习,彻底的掌握这些要素。对于中间涉及的一些测评的方法和相关的指标数据我们也要掌握,这样在测评的实践中间我们才具备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

其次,学习别人的经验。这是所有领域的一个通用的规律,我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我们就要向比我们优秀的人学习,学习别人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间的语言的表述、行文的方式、文章的布局、对于一份报告,我们认为在里面我们还有不懂或者还有不会的地方,我们就要虚心的向别人学习。

第三,学会总结。好的东西都是总结出来的,我们要在向别人学习和自己亲身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对于一般的工程容易出现的那些普遍性的污染,还有那些工程具有特殊的污染,我们都要在长时间的实践中间不断的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经验。

最后,向环境评价评审专家学习。专家一般代表的是比较权威的东西,当然权威的东西肯定有其独到之处,看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途径都是不一样的。每次的专家评审我们都要在里面学到很多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许因为我们的见识和我们的身份的限制而接触不到,但是面对专家的评审我们就多了一个接触的平台,我们每认真对待一次专家评审,我们就可以从里面学到更多的东西,也可以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结语:总的来说,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的要点主要是看其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项目的地址的选择,工程分析,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风险评价以及环境影响预测等等,只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我们就可以逐渐的掌握项目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参考文献:

[1]刁杰、黄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学习要点和方法》.[A],2003.

篇7

[关键词]混合学习;混合学习环境;教师期望;学习态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1-0063-08

一、引言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传统的课堂教学一直都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但师生比例相对失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客观条件,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缺失、师生关系淡漠、学习主动性较弱等一系列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师生交往的实践活动,包含着师生之间真诚的交往与心灵的契合。情感领域中的教师期望作为一种强大的隐性教育力量,主要借助学习动机的提高、学习态度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及学习者的合理归因等途径,间接影响学习效果,其中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混合式学习环境将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的方式与网络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教师期望,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针对我国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情感教育严重缺失这一现实问题,拟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从教学活动设计的微观层面出发,探讨教师期望在言语及非言语行为等方面的有效传递机制,以及如何形成教师期望效应的良性循环。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焦点团体访谈法的方式,从学习者主观感知的角度。通过测量学生感知的教师期望和学习态度的改变。揭示教师期望对学习态度在认知水平、行为倾向、情感体验三个维度的影响规律,为教师提供一种有助于提升学习者学习态度的教学方式。

本研究关注的关键问题如下:(1)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从学生感知的角度出发。探究教师如何通过其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来传递对不同学生的期望:(2)教师期望与学生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3)教师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改善是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概述

(一)教师期望效应及其心理机制

1.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是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觉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这种预测性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传递给学生,进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由教师期望引发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就是教师期望效应。

196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美国一所小学的1-6年级学生中通过实验的方式,揭示了教师期望的重大教育价值。自此,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界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可见,教师期望对学习成绩的显著影响圈,已经在众多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得到充分的阐述及证实。

纵观教师期望效应的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期望的影响因素、教师期望的有效传递机制以及教师期望与学习者知觉及学习成绩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于混合式学习环境下,教师期望的有效传递问题,及其对学习者学习态度的影响机制等方面,研究比较欠缺。

2.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过程

布劳恩依据信息论的观点构建了教师期望效应的作用模式,直观地将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教师形成期望、教师表达期望、学生接受期望并做出反应和学生反馈、教师形成新期望。这四个阶段紧密关联、环环相扣、循环往复。具体如图1所示。

(1)教师形成期望阶段:教师通常依据教学经验及其对学生的了解。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期望。在这个阶段中,期望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成绩、外貌、性格、思想品德、性别、家庭环境等方面。

(2)教师表达期望阶段:教师在课堂内外通过言语行为或者非言语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罗森塔尔提出了影响教师期望传递的四个相关因素,即气氛(学习氛围)、反馈(行为、学业及作品的评价)、输入(教授内容的差别)及输出(给予不同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在已有研究中,教师期望行为主要包括积极的氛围、微笑、注视或眼神接触、点头、师生间身体距离及身体倾向学生、手势、说话速度、言语或非言语性鼓励、等待回答的时间、正确回答问题后的及时强化等。

(3)学生感知期望及反馈阶段:学生感知教师的期望行为。根据个体的认知来解释教师行为,对自我形成期望和动力。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容易感知到的教师期望行为主要包括谈话、鼓励性言语或动作、作品的评价及教学活动中任务的安排等。

(4)教师形成新期望阶段:学生通过言语、行为、作品等形式将期望的效果传递给教师,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形成新的期望,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调整。再次将期望传递给学生。

3.教师期望内化的心理机制

教师期望效应的作用主体是学生,其效果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期望的感知、对教师期望行为的解释,即教师期望的内化。学生内化教师期望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对教师行为的归因。不仅受到学生个性、自信心、自我意识等认知因素的影响。还与教师的可信度、教学水平、师生关系等因素直接关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对教师行为的感知并不完全代表教师的真实意图,但最终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是学生感知到的期望。

本研究重点从学生如何感知的角度,探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哪些教师行为更有助于学生内化期望,以及不同期望行为引发的学习态度变化等问题。

(二)学习态度及测量

1.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个体在自身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启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控制等功能,是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根本动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较好的学习态度是学习者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目前,国内研究者多从整合的角度对学习态度进行界定,普遍认为学习态度是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的三位一体结构。其中,陶德清教授对学习态度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定义,他认为:“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比较抽象、综合、宏观的精神现象,它包括认知水平、行为倾向、情感体验、共含有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学习主动性表现、学习计划性的表现、学习中排除困难的行为表现等七个方面。”

2.学习态度测量

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测量这一问题,目前尚缺乏统一有效的测评工具。研究者通常从各自的研究关注点出发,采用自编问卷或量表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测量。

本研究在学习态度的测量方面,参考陶德清教授关于学习态度的概念界定,并制定了相对具体的评价指标。设置了行为倾向、情感体验、认知水平三个维度为一级指标,以及学习中的情绪、求知欲、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对学习结果的认识、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学习中排除困难的行为表现、学习中完成任务的行为表现、学习计划性的表现等八个二级指标,如表l所示。在此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在实验结束前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查。

三、实证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关于教师期望的经典论述。深入实践,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从教学活动设计的微观视角,探寻教师期望的有效传递方式,学生对教师期望行为的感知程度,以及教师期望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规律,以期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假设

为此,我们提出了如下总体假设与研究假设。分别是:

总体假设1:教师期望效应是在师生交流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积极的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其影响过程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及个体内在因素的制约。

总体假设2:学习态度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影响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内部状态,由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构成的相互关联的统一体,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调节学习者的个体行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总体假设3:期望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持有积极的期望。混合式学习环境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了更充沛的时间和机会,为加强师生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提供了可靠的途径,有利于教师期望的传递,为期望教育的实现提供了环境支持。

研究假设H1: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神态、动作等非言语反馈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求知欲等情感体验,

研究假设H2:网络环境中教师的言语反馈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主动性、计划性等行为倾向。

研究假设H3:混合式学习环境中教师期望的关联性及弹性变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在本研究中,选取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一年级的39名免费师范生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大学与中学阶段的学习存在较大差异,刚步入高等教育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年级学生普遍面临目标失落、自我支配的时间多而学习自主性欠缺等问题。同时,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混合式学习环境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补充。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也为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空间。

2.实验课程

在研究对象所学的课程中,选择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基础性必修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为本研究的实验课程。进行了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旨在让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了解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等内容,是一门引领学生步入该领域、了解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

3.实验平台

本研究所选用的实验平台为Sakai课程管理系统,它是一个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开源网络教学环境。既可以用于学校课程管理,也可以用于学术项目协作,尤其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课程管理系统。Sakai平台具有作业、测验、资源、Wiki、讨论区、OSP等80多种课程管理工具,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在真实的混合式教学情境中,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干预的设计和研究。该研究范式一般包括设计开发教育干预、实施验证教育干预、分析评价教育干预、完善优化教育干预四个研究步骤。本研究属于基于设计研究范式中的发展性研究取向,研究者和实践者以真实情境中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在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驱动下。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在实践的过程中评价和检测解决方案,最后通过数据整理和反思,发现规律。产生有推广价值的“设计原则”。整个过程在不断修正的迭代循环中进行理念的新发展或架构。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课堂志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观察法、调查问卷、教学日志分析、焦点团体访谈法等。深入研究对象和实践对象,直面研究现象,全面地描述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的现象并探究其规律。进行合理的解释。网络学习行为则通过电子档案袋的方式收集实验数据,从不同角度揭示教师期望的传递、学生的感知及学习态度的改变。

5.研究工具

(1)课堂观察记录表。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师期望行为的表达及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其中,教师期望行为的评定记录主要依据罗森塔尔、布劳恩等人提出的关于教师传递期望行为的相关理论编制而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记录表用于研究者真实客观地将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包括注意力、参与程度、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多种关于学习态度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记录。

(2)调查问卷。在研究过程中。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测量。该研究工具是依据陶德清教授关于学习态度的相关研究,制定了较为具体的评价指标及调查问卷,用于测量参与实验研究对象的学习态度变化。为了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问题。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式。其中,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值P近似为0,表明该问卷具备一定的信度。通过因子分析方法进行问卷的效度检测,KMO值为0.601,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36.375,相应的概率P值接近0,证明可以提取最少的因子,且解释大部分的方差,即问卷具有一定的效度。

(3)访谈提纲。在本次研究的后期阶段,为深入了解具有不同特征的目标群体的学习态度变化以及产生态度变化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依据学习行为的主动性。从研究对象中组成了两个焦点团体。即相对活跃组和相对冷静组。每组9人。共18人。采用面对面的焦点团体访谈的方式,拟从目标对象的互动中观察并收集数据,对于同一主题获取多元观点。两次访谈均为半开放型访谈,事先设计了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以便针对受访者的反应。对访谈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灵活调整。题目覆盖的主要内容如下:

题目1: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哪些行为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

题目2:在讲授式、分组讨论式、自主探究等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更加偏爱哪种类型的学习氛围:

题目3:网络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哪些类型的言语提醒和反馈可以激发求知欲和兴趣:

题目4:网络环境中,教师的哪些反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认识:

题目5:网络环境中,哪些形式的言语性鼓励会对学习积极性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

题目6: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哪些行为引发了学习行为的改变。

(四)研究实施

1.研究实施的准备阶段

首先,本研究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提交学习任务。查看教学大纲、通知、任务公告、教学资源、评价反馈信息等。同时还可以进行协作学习或自主学习。

其次。本研究中选取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实验。这阶段的学生对于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及学习方法相对陌生,部分被试学生没有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进行过学习的经验。因此,在研究进行之初,对被试学生进行了一次Sakai平台操作教学和练习。使学生全面了解Sakai的使用方式。以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

在面对面访谈过程中,则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取得双方的信任。保证获得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参与本研究的助教、观察记录人员及访谈人员均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生,研究前进行了统一的培训。

2.研究实施阶段

研究实施阶段的具体操作策略详见表2。

(五)数据收集

在为期16周的研究期间,课题组研究人员分别采用课堂观察、网络平台行为数据跟踪、问卷调查及焦点团体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以观察学习者在不同教学策略的干预下产生的行为倾向、情感体验、认知水平这三个方面的变化。

1.课堂观察记录

在研究过程中,每位助教以非参与性观察的形式,负责记录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课堂观察记录量表以时间线为基准。记录每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实地情况及直接感受,并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分析与思考。观察点主要涉及教师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以及教师行为出现后触发的学生情绪变化和学习行为等。

2.网络学习行为跟踪

对于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的数据收集,本研究主要利用现有Sakai平台中自带的统计功能,对网络课程的访问量、Wiki中参与资源共建的次数、答疑室中发言的次数、讨论区中读帖的次数、讨论区中发帖的次数、讨论区中回帖的次数、做练习的次数、新建资源的次数、读取资源的次数这九个指标按照学习周进行统计。使用客观数据辅助验证学生学习态度中行为倾向的改变。

3.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在调查过程中采用匿名的方式,在题目设置上既包含封闭式选择题,又包含开放式问答题,有利于获取到调查对象的真实意愿。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并回收,确保了问卷数据的客观有效。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9份,回收的有效问卷39份。回收率为100%。

4.焦点团体访谈

在焦点团体访谈资料收集的过程中,采用录音方式重点记录受访者在访谈时的说话内容,同时采用书面记录的方式重点记录访谈时的气氛、环境及受访者的神情等。

四、结果分析

(一)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神态、动作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显著影响

课堂观察记录显示,当教师对学生使用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关怀的手势、靠近的姿势等神态和动作时,课堂氛围会比较活跃,学生易于并且乐于加入到教学活动中。反之,课堂氛围则相对冷静和呆板。

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示课堂上与教师的表情交流能够易于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并且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注意力。教师关心的动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沉浸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之中。

可见,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包含师生之间知识的双向传递、认知的交互,还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传递。教师将积极的期望贯注于教学过程中,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言语体验,并且产生心理共鸣。

(二)师生课堂交流过程中,赞赏性的言语及表情对学生认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调查问卷的数据表明,学生易于感受到教师发出的赞赏性言语及表情,这种感受能够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迅速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示课堂学习过程中,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赏。教师的赞赏尤其可以产生愉悦的情绪。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

可见。语言是师生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的基本工具。赞美与期待的语言具有一种强大的能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赞美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来传递,还可以伴随微笑、点头、眼神、手势等表情来表达。有激励性和感染性的语言及表情能够比批评与指责的语言更加有效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并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赞赏性的言语及表情的暗示效应属于激励效应,能够有效传递教师期望。应该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

(三)网络环境中教师与同伴的反馈信息。对学生行为倾向的改变具有显著影响

调查问卷的数据表明,网络环境中以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反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行为倾向的改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59%的学生认为。同伴的反馈信息可以促进自己积极回复他人问题,即在学习过程中,对排除困难的行为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响,并可以促进学习者积极帮助他人解决困难:8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反馈信息能够提高完成任务的认真程度:8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评价与反馈能够提高其完成个人任务的及时性。

在访谈过程中,受访的18位学生,有17位学生表示老师和同学对自己所提问题及作业做出及时反馈,不仅能够知道的答案,还能够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自己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有个别同学表示,这种及时的反馈还可以督促自己更加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完成任务的日期也会提前。

本研究网络学习行为统计,主要包括学生访问平台的次数、参与练习的次数、提交作业的次数、提交学习任务的次数、参与Wiki学习资源协同共建的次数、答疑室中发言的次数以及访问资源库的次数等。通过行为数据统计结果可知,以教师是否布置学习任务为初始变量,教师与同伴反馈信息对访问平台次数、参与练习的次数、参与Wiki协同共建的次数及答疑室中发言的次数,均有显著影响。

可见。网络学习环境方便教师面向学生个体,较强针对学生的情感、动机、学习结果等多方面进行适时的、积极的评价,随时修正对学生的期望值。并依据期望为学生提出努力的方向。教师与同伴的反馈信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学习中排除困难的行为表现、学习中完成任务的行为表现、学习计划性的表现等行为倾向。

(四)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资源与公告通知的适应性呈现,有助于学习态度的改善

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示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在不同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学习负担,然而。学生对于其中教学资源与公告通知的适应性呈现比较偏爱,认为其能够满足具有不同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等特征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辅助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等。通过网络学习行为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及公告通知的访问量相对较高。

可见,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应注意设计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并关注公告通知对于学生的鼓励、督促和引导作用。

(五)混合式学习环境中教师赞赏与认可信息的关联性呈现,对学习态度的改善相对持久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访学生普遍反映较为偏爱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师生交流方式,并且高度重视教师给予的评价反馈及其它指导信息。其中,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环境中,赞赏与认可信息的交替关联性呈现。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有强化作用。

可见,网络学习环境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网络环境中师生的相互了解和交往,对课堂教学中面对面即时交流起到较强的辅助作用,既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与认知水平等信息的多角度获取,进而促进教师期望的弹性变化:又包括教师传递给学生期望信息后,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

五、结论与建议

(一)混合式学习环境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

正如总体假设3中所预言的那样。课堂是一个具有短暂性、即时性、难预测性及不可重复性等特征的教学情境,混合式学习环境可以为师生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开展更加丰富的交往活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言语及非言语行为、教学态度、教学氛围、教学资源等。对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暗示作用。当这些因素蕴含教师期望信息以及教师的感彩时,混合式学习环境就成为了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师期望的传递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证实,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采用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成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融、思维共振。以达到教学心理相容。

(三)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给予不同形式的期望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水平较低的学生对教师期望的感知程度与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有明显的区别。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等因素息息相关。学业水平低的学生往往学习态度偏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自我效能感也相对偏低,容易感知到教师对学生的差异行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运用暗示性言语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适时地给予不同形式的期望。

(四)师生良性互动,催化教师期望效应的生成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肯定与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带有赏识与激励性的言语对学生做出客观且积极的评价,同时辅助表情、手势、目光等暗示。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及精神上的满足,在愉快的心情中提高学习的动机。本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暗示教学理论中思想交流的两个层面:即语言的内容是思想交流的第一层面;讲话的语调、表情、手势、目光、仪态等是思想交流的第二层面。因此,教师赞赏性的言语应该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言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态度,并注重教学行为的暗示作用。

(五)期望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提升

目前,大部分研究从认知的角度切入,对师生交互进行分析,忽略了其中的情感因素。本研究以教师期望为干预源,研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虽然很重要,但是仍然需要学生的认知行为配合才能发生作用。期望教育的实施。仍需要唤起学生学习态度的提升,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及能力发展。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护理专业;学习成绩

一般情况而言,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而对于同一所学校的大学生,由于经过严格的统一考试进入大学,智力水平差异不大,不能成为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就成为了主要原因。非智力因素是指在智力以外,对智力活动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对认识过程起动因、定向、引导、调节和强化作用。本课题是专门研究非智力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此专业学生的学习改革,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调查对象。吉林医药学院2005级护理学本科班170人。其中男生8名,女生162名;学生平均年龄20.94±1.09,最小19岁,最大23岁。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书面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家庭环境、爱好及行为因素。学习成绩是大学一、二年级所有考试科目的成绩,共16门。发出问卷170份,收回170份,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97.6%。

统计分析。各学期成绩作为预测变量,非智力因素作为自变量,将自变量各定性变量数量化,即定义哑变量(DummyVariable),采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由于预测变量与自变量存在相关性,故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要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1.主成分分析

简介:在对某一事物进行实证研究中,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人们为了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往往要考虑与其有关的多个指标,这些指标在多元统计中也称为变量。这样随着指标的增多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各指标是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大量重叠,有时甚至会抹杀事物的真正特征与内在规律。基于上述问题,人们就希望在定量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较少,而得到的信息量又较全面。主成分分析方法正是研究如何通过原始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始变量绝大多数的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可以有效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示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到对事物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些深层次的启发,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结论: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三个主要因子y1、y2、y3,累计贡献率为95.65%,其中y1为68.43%,且成分矩阵载荷很高,意味着它们与因子y1的相关程度很高,故y1因子比较重要。

2.逐步回归分析

并不是所有自变量都对预测变量都有显著的影响,挑选出对预测变量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的最常用方法是逐步回归法。具体做法是将自变量逐个引入,对选入的变量进行逐个检验,当原引入的变量由于后面变量的引入而变得不再显著时,要将其删除。引入一个变量或从回归方程中剔除一个变量,为逐步回归的一步,每一步都要进行F检验,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变量之前回归方程中只包含显著的变量。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既无显著的自变量选入回归方程,也无不显著自变量从回归方程中剔除为止。逐步回归目的确定哪些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最大,从而获得最佳预测模型。

选取预测变量y1,自变量非智力因素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见表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p值均为0.000,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

二、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

y1=0.335-0.705(城镇)+0.563(体育活动少)

1.城镇户口学生比农村户口学生平均标准化成绩低0.705分(P<0.01)

2.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经常参加或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平均标准化成绩高0.563分(P<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1.农村户口的学生学习成绩高于城镇户口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通过座谈了解到,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就业压力很大,尤其是对那些农村家庭的学生,部分学生上大学是要脱离农村环境,到城市就业;但绝大部分农村学生是要依靠个人努力来改变个人的命运,改变家庭现状,改善家乡落后面貌,这样就会被迫努力学习。我们也认为,家庭条件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孩子的投入的教育资源更充裕,学生在学习成绩应该更好些,但也可能会削弱人的斗志,降低人的拼搏精神。

篇9

关键词:地理;学习心理;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14-01

性别、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的不同,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但相比个人因素,影响中学生地理学习的环境因素更为重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它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因素,且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更大的影响力。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中的环境因素,进而再提出提高教学质量、学习质量的对策,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师的实际教学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 研究方法

以调查问卷为主,采用分层抽样法,从张家港、常州、南通、泰州各取一所中学(教学质量在当地排名中等,较能代表地区实际水平)的中学生及其家长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共400份/期,前后进行3期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63份/期)。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心理学上提到的环境有两种分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本文选用前者,即以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为线索,结合调查结果,对影响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中的环境因素进行多角度剖析。

(一)自然因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生产生活方式和区域文化,同时也是影响中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外部因素。譬如一般农村的学生对乡土地理、土壤、植物等感兴趣,而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则对城市的学生较有吸引力。

(二)人文环境

1.教育环境。教育本身所处的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教育方法以及其他各方面教育问题的最直接的因素。教育环境又可具体分为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

社会教育环境对地理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理教育的定位以及对地理知识的需求程度上。地理地位一直相对较低,新课改的实施、08新高考制度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并影响了地理教育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但是,社会对地理知识的需求程度并没有随之增加,这使得地理成为高中生在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的跳板,初中地理却仍处于尴尬状态。社会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也对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学生的地理观、资源观、环保观的形成。

学校教育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地理学习的主要因素。课程所包含的文化产品是学校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构成,好的地理老师是处理地理教育情境中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是地理课堂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通过“对你们学习地理影响最大的人是谁”这一个问题的调查发现学生认为个人因素与教师对自己的影响最大,家长的影响力仅占10%不到。

(三)经济环境。物质决定意识,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开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教育设备的配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资金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理教育所应有的硬件、软件设施的逐步完善,为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相对而言,社会组织的地理兴趣活动如夏令营的开展是极少的。受调查的81.27%的学生表示都没有听说过相关地理的活动,这走回那个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劣势又进一步影响了学校及家庭对学生地理学习的经济投入。

四、探究与思考

根据上述对影响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中的环境因素的探讨,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中学生地理学习质量,提出以下策略。

首先是做到因地制宜。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学生所在的自然环境极大的制约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应善于在有限条件中寻找尽可能多的“实践”,增强课堂的饱满度,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体会地理学习的有用性。

其次是营造有利的人文环境。学校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育目标,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地理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且涉及知识面广,学习地理可以使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都将得到发展。如学校可以创建一些实验室和地理杂志书刊室,为地理学习提供物质条件。

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除了制度,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师的素质、水平与能力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的状况。教师的地理素质,和对地理科学的态度是一种隐性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无论在什么条件和状况下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科学的态度,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地理老师不仅要牢牢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扩充,要尽量做到见多识广、阅历丰富。

教师还要懂得如何“教”学生、与学生沟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他要能根据所在班级制定正确、适合的教案,使用正确的教具,引用正确的教材,布置合理的实验。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

[2]夏志方.地理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8,92~103

[3]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244~259

[4]王树声.21世纪中学地理教师的职责[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

[5]胡斌.地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教海拾贝;2003年第五期

篇10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不断转变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把考试看成是检测学生学习的一方面要素,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面。本文重点从人文环境的影响角度对小学作文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索了解,全面分析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借助人文环境进行教学发展。

【关键词】

小学 作文教学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如今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而作为人文环境发展之下的社会主体,每个人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成长并且形成思想。人文环境是当今教育领域教学工作发展中的重要背景环境,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人文环境的变化,如何在人文环境下做好教学工作将教学与人文环境发展相结合起来,是教师教学工作开展中需重点面对的内容。

一、人文环境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作文教学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语言组织能力培养,而是包括了对文字的把握、对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段落的组织上,因此整体的教学标准是比较高的,对于教师而言,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从方方面面体现着教学的能力,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实现。

(一)教师在人文环境下作文教学评价手段缺乏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即主要是评判教师教学能力,带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学校开展教学评价时受到不同要求限制,无论如何,最终的评价标准是评判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小学教学,依旧沿用传统的评判方式,学习成绩决定一切,受此教学评价的影响,教师的整体教学思想还比较落后。传统的评价方式虽然能够第一时间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学生从教师的作业批语中找到自己学习面临的问题,但此方法不适应小学作文教学,对提升小学作文水平意义不大。所以,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对于当前的人文发展环境而言的适应程度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发展。

(二)人文环境下教师作文教学的手段陈旧需要进行补充

教学方式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把握的重点内容,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过程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当前人文教学环境下,很多语文教师没有充分将自己的教学方式手段进行调整,因而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教师采用陈旧的教学手段来应对新的变化的人文社会环境。特别是在做命题方面,很多教师过于刻板地沿用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和命题规律,没有很好地从当前的人文环境中吸取新的命题方向。因此,这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对于教师而言是需要进行改变的。同时,现在的小学生在学习中对于社会人文环境的接触更加复杂,很多小学生掌握到的社会知识也比较丰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设定基本的作文命题,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二、人文环境下做好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工作的对策分析

如今社会发展中,人文环境的构成越来越复杂,作为教师,应该在自身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对人文环境的认识、理解与掌握。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对当前社会的教学环境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了解,设计出更加符合人文环境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强化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评价改革

人文环境背景下开展的小学作文教学,要教师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学评价,学生客观的了解自己的习作水平。但是,当今社会的人文环境下,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已经不完全适用,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多创新教学手段,不仅要注重教学效果,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提升。教师要不断的调整教学评价方式,学生之间也可以开展评价,常用的评价方式是自我评价和交互评价,借助评价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性改正后,对提升自己习作水平有较大帮助。

(二)教师要更加全面地将小学作文写作与人文环境发展相联系

当前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作文教学与人文环境之间的联系,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教学的教学设计标准,全面拓展教学方式,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发掘当前小学生成长中的特点,多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中接触的环境,并且在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的目标和小学生面对的人文社会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结合。例如,当前很多小学生比较关注的动画片《熊出没》,教师就可以引用其中的一些动画片桥段进行作文题目的设计。《熊出没》中的主人公之一光头强经常在树林中伐木,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教师可以以此作为背景,给学生设置题为“争做保护环境小能手”的作文,让学生围绕保护环境这个题材进行作文写作,并对作文选题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这就是人文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与环境相结合的案例方式。

【结 语】

总之,人文环境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仍需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而小学作文教学开展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把握、应用和理解文字。作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基础性内容,更是学生未来成长中要掌握的关键性技能,为强化小学生作文能力,就要从评价上入手,密切写作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鹏飞.人文环境影响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3(11)

【2】陈洪友.论人文环境下的作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