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
按照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需求,视觉传达专业应该培养素质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视觉传达设计专门人才。我院视觉传达专业下设两个方向: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从麦可思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来看,我院平面设计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指数为93.2%。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7%,高于本校平均94.7%与本省高职94%的数值;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827元,高于本省高职2709元的数值。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7%,全院第二低。这些数据都表明我院平面设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条件和培养过程等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无论是就业单位还是学生本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广告设计方向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的各数据就差强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离职率较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妥善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麦可思的《2012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用人单位需求测量与使用评价报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排在第十七位,为全院倒数第四。且2011届视觉传达专业下的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的毕业生毕业半年的离职率高达75%,比2010年增长了27%。离职的毕业生中有90%是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偏低。
2.沟通能力薄弱。
如今,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沟通能力薄弱问题。这是由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讨论、汇报及评价的机会少,沟通意识不够或者根本不愿意沟通等原因造成的。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教师讲解、教师评价为主,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甚至企业人员与学生的交流,结果造成“教师主讲、学生被听”的局面,导致师生间、学生间交流的缺乏,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
3.对核心课程的满足度不高。
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课程体系的精髓。我院视觉传达专业的核心课程为视觉识别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与包装设计。从麦克斯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窥见,80%的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和学习较重要,其中视觉识别设计课程的重要度为92%,但满足度仅为57%。学生对核心课程满足度的平均值为51%,表明近1/2的学生不太满足核心课程的知识,也进一步说明了我院视觉传达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如课时较少、课程深度不够、知识与市场脱节等,应引起足够重视。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尝试从市场需求、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和就业指导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探求调控措施,以期提高我院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
二、调控措施
1.面向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为了建立更加符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课程结构,视觉传达专业教研室的教师们专门对长三角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细致考察和分析该地区视觉传达的业务范围、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情况,并邀请企业领导与设计师一起座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献计献策,使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时与教学设计更加合理。
(1)构成基础由2011届的128课时(8周)调整为96课时(6周)。2011届的构成基础课程分布在两个学期完成授课,而2012届则把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完成。这样的调控措施有助于三大构成知识体系的连贯讲解,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体系,能够在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中运用自如。
(2)计算机平面设计Illustrator由原先的64课时(4周)调整为54课时(3周),这一调整较为合理。因为就软件的难易程度而言,Illustrator较Photoshop容易,而且学生先接受Photoshop的学习,两个软件之间有共通性,所以3周的Illustrator学习尚为充足。
(3)图形设计课程安排在Photoshop课程之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图形语言的表现形式,学生可通过手绘表现图形,也可借助Photoshop软件来表现图形。从麦可思报告来看,2011届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为图像设计师,说明了图形设计课程对以后职业的重要性,因此学习时间相应增加了一周。
(4)2012届的InDesign软件课程与版式设计课程并为一门课程,版式设计(含InDesign)80课时(5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自行安排授课内容,将软件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通过“操作软件——掌握版面编排的技法——对软件运用自如——能编排出有设计感的版面”的上课流程,使学生能真正掌握知识。
(5)广告设计方向的包装设计与书籍装帧设计课程在2011届都为36课时(2周),这对于核心课程来说,总学时严重不足。在36课时中,仅仅让学生完成包装设计中的纸盒结构设计或书籍装帧中的版面设计的功课就已很仓促,更何况还涉及后续的制作,学生对课程的满足度可想而知。所以,2012届教研室将这两门核心课程调整为108课时(6周)。这样的安排无论从课程的重要性,还是从教学情境设计上来说,都较为合理。最后的作业都以实物形式上交,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去设计,而且也亲自体验到了印刷与制作的流程。
(6)增设了招贴设计课程,54课时(3周)。与之前的广告设计(侧重商业广告)真正区分开来,更加侧重公益招贴的设计与制作。
2.注重校企合作,拓展和共享资源。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在2011年还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形式仅局限于带领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项目的设计流程,并未真正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当时合作深度有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艺术类公司往往业务杂多,所涉及的书籍设计业务并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2)学生自身的能力较弱,无论在策划方面还是设计方面都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3)出于对客户资料的保密,艺术类公司一般不轻易将客户资料泄露,也就使学生失去了设计项目的机会。
2012年,学院与系部通过召开专业建设专家研讨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人员互聘、校外实习基地挂牌等形式,切实将企业的具体项目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能够在具体的项目中真正地经历、感受和理解课程内容。同时,系部也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设计作品,以解决学院短期内的设备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生儿”——现代学徒制,已经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实行。所谓现代学徒制。就是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半时间在企业学徒。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的是,学校教育环节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方式从单纯的经验学习到工学交替、理论实践并重的学习,培养目标也从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技能人才。此外,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艺术教育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功底。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一线锻炼,承担企业设计任务,切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学院也可聘请社会上具有较高声誉的、实践丰富的新媒体专家担任外聘教师,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从业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有利于提升视觉传达专业的整体师资力量。
3.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高职教育在艺术类课程的评价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作品结果,轻视了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较单一,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为此,我们在视觉传达专业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强化沟通机制,建立多条沟通渠道,服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注重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评价。在课程作业的创作过程中,有时需要团队完成,需要团队的集体智慧,个人的知识与力量是有限的,良好的团队协作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注重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等;其次,强化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以前在评价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掌握发言权,学生一般不愿意对他人的作品“指手画脚”。强化此环节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交流、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最后,创造校企融合服务市场的评价,让学生有更多的沟通机会。学生、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增加他们间的互动。所有主体通过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地发现自己、改善自己。另外,通过评价这个平台,企业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甚至能够发现和挑选到理想的设计人才,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4.开展就业指导,帮扶学生实现就业。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班主任可在最后一学期到班级多次举办就业指导班会课,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学工处应及时为毕业班学生提供准确的社会需求信息和就业形势分析,聘请就业指导专家或优秀毕业生进行专题讲座;学院应及时举办百家企业进校园招聘会,提供足够的顶岗实习岗位,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展广阔的平台。
三、结语
本文基于麦可思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研究报告,通过实践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即面向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注重校企合作,拓展和共享资源;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就业指导,帮扶学生实现就业。通过对教学调控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视觉传达专业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贤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2]郑继兵,王邵峰.从人才培养方案透视高校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出路[J].江苏高教,2013(1).
篇2
题目: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选题来源
信步于欧洲城市街头,不论是在罗马、巴黎、柏林、马德里等各个文化都市,还是在街头的门窗、墙壁、抑或飞驰的地铁上,都充斥着一种兼具野趣与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涂鸦。上个世纪末,嘻哈文化如泉涌般不断四散,涂鸦艺术这方丽水也开始缓缓流入亚洲大地,这一新生的艺术文化现象相继出现在日本、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涂鸦艺术这种生长于草根、丰富于后现代主义风格上的艺术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蓬勃壮大,可谓是影响到了当代生活的各式领域。
笔者在欧洲以及国内各大城市走访时,便被这种开放的艺术形式所震慑。涂鸦艺术家们将自身对世界的体验与感知,透过最质朴、原生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创造出一系列或惊艳怪诞、或趣意童稚的绘画图式与艺术符号。涂鸦艺术纯真朴实、个性时尚的特质和自由的创作精神亦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核相得益彰,它也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在颠覆与整合中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元素进入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
从一方面而言,涂鸦艺术尽管看似处于“亚文化”之中,但却是真正来自民间的艺术,其大众性和视觉传达设计实质相同,反映出平民化的审美需求;从另一方面而言,涂鸦的绘画图式、艺术符号及其色彩均是视觉表达的形式之一,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种不尽相同但又密不可分的联系。翻阅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目前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中,部分是以一种陈旧和静态的观点去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审美“泛化”的时代,如何让视觉传达设计与个性化的涂鸦艺术结合产生新的形式?如何不仅仅停留在涂鸦艺术的表层,而是内外深度剖析寻找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桥梁?在当代语境和新媒体科技下,涂鸦艺术介入设计领域后又会有怎样新的发展?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笔者立足于涂鸦艺术的图式,开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开启一种与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新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研究背景
涂鸦艺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俨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这种在争议中发展却又兴盛不绝的图画传统,起源于 60 年代美国城市底层大众的街头文化。西方的涂鸦艺术从违规的街头肆意创作、涂鸦地区划分的合法化、到涂鸦艺术学科的设置和博物馆的诞生,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体结合的涂鸦艺术形式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进历史。
文化研究领域上,早在 1983 年,美国便诞生了两部有关涂鸦影像的经典纪录片--Charlie Ahearn拍摄的《野性风格》(Wild Style)与Tony Silver导演的《风格大战》(StyleWars)。片中呈现了对各涂鸦者在家中或街上的创作片段,真实还原了艺术家们涂鸦的构思过程与生活状态,为世人提供了研究涂鸦艺术的宝典与创作的基础范本。同时,也逐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影响力的涂鸦艺术家,如Blek Le Rat,Jean-Michel Basquiat,Keith Haring,Banksy,Pure Evil,Faile,The London Police,WK Interact等。笔者在欧洲走访期间,在街头任一书店均能翻阅到大量与涂鸦艺术相关的英文专着,因此不论从历史还是大众渗入度而言,都可见国外对于涂鸦艺术的研究及其所涉猎的领域探索相对更为宽泛,在视觉艺术、图式领域等也都有着诸多论述及相关着作。
就国内而言,涂鸦艺术这股艺术的春风在 20 世纪末开始吹入国土,尽管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已然成为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长期艺术运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它的踪影。国内涂鸦艺术家不断涌现,涂鸦艺术的创作语言和内容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本土文化元素被纳入其中,成为新的表达形式。如老一辈涂鸦艺术家叶永青,曾灶财,张大力,黑荔枝,李球球;当代青年涂鸦艺术家DEBE,4Get,Candy Brid,黑鸡先生Mr.OGAY等。同时,涂鸦团队遍布中国各大城市,不论是民间的自办活动,还是全国性的大规模比赛或展览,都可见此艺术形式正以其张力迅速走入年轻人的文化圈之中。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鲜活、创新的视觉传达语言,萦绕于大众生活周围,重塑着人们的都市文化,它的发展空间无疑不是广袤且具有潜力的。近年来我国对涂鸦艺术的研究虽与日俱增,但多以“网络涂鸦”盛行。在目前我国所涉猎的各中学术论文中,研究涂鸦艺术与视觉语言特征并将其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之中、科学讨论两者的交融与差异尽管俯拾皆是,但对此课题部分仍是泛泛而谈、观点老旧,且举例的论证大多仍是多年前的案例。笔者在图书馆翻阅中文专着时,国内有对涂鸦艺术作理论研究的专着相对较少,多以图片展示为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多维度去探讨涂鸦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两者的关系,而不仅局限于对它们外部形式的分析以及往昔案例的陈旧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试图从涂鸦艺术的历史溯源、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入手,从“外”的具象表达去感知涂鸦艺术,同时以对涂鸦艺术图式的研究角度,剖析其“内”的艺术符号、图像叙事与审美精神,以求对涂鸦艺术有更进一步和深层次的认知。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都市视觉文化符号,出现在大众生活周围,并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如今以涂鸦为表现风格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已是恒河沙数。但鉴于涂鸦艺术进入中国时间尚短且无完整的中文理论支持,人们对涂鸦艺术表现语言的应用上大多流于表面与外在的形式。本文将对现有的国内外涂鸦着作及相关文献进行旁征博引,并对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们的涂鸦或相关结合的视觉设计作品进行分类与解析,观察其在审美与创作手法上的方式和特点,对比涂鸦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在创作与思维甚至精神内涵上的异同,尝试探索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创新方向,为现有的理论做出完善与补充。
同时,在观察对比中融入时间维度--结合当代语境(如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试图找寻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又一崭新认知,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同时开启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大门,打开一种和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三、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阐述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研究,所以首先简要介绍了涂鸦的历史发展与创作风格,再通过对涂鸦艺术艺术符号概念以及涂鸦大师作品的剖析,探求涂鸦艺术的内在审美与符号。然后将此与视觉艺术设计结合,在当代的作品案例下,分析两者的表达应用与拓展的可能并进行总结与展望。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绪论。讨论了选题的来源、背景与目的、意义,及论文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涂鸦艺术综述。阐述了涂鸦的源起、发展与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对涂鸦的历程有一个简要的梳理以及对涂鸦的工具和形式等进行了详解。
第三章 涂鸦艺术的图式研究解析。在本章从“符号学”与“图像学”相关角度,深入分析涂鸦的艺术符号与图式的内在审美。同时结合典型的涂鸦艺术大师的作品作为例证解析其艺术符号的运用。
第四章 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将对涂鸦艺术的研究与视觉传达设计联结,通过对当代作品的解析,分析两者的互动与表达。
第五章 设计实践。本章是笔者在对本文进行总结后结合自身兴趣点所作的涂鸦插画设计。
四、提纲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背景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涂鸦艺术综述
第一节 涂鸦艺术的源起与发展
一、涂鸦溯源
二、涂鸦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涂鸦艺术的创作形式演进与表现内容
一、涂鸦艺术的创作手法演进
二、涂鸦艺术的基本表现内容
第三章 涂鸦艺术的图式解析
第一节 涂鸦艺术图形符号简析
一、涂鸦艺术的符号概念
二、涂鸦艺术大师们的艺术符号解析
第二节 涂鸦艺术的图像表达
一、文本与图像的互动转换
二、图像表达的即时性思维
第三节 涂鸦艺术的图式审美
一、表达心灵的幻象之美
二、荒诞世界的童趣之美
第四章 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
第一节 涂鸦艺术的视觉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
一、色彩的情感表现
二、线条的运动性与笔触肌理
三、图形空间的形式与构成
第二节 视觉传达设计中对涂鸦艺术表达语汇的应用
一、字体设计--风格化与情感化的应用
二、海报设计--个性与趣味的相映
三、广告设计--时尚与公众娱乐性的结合
三、插画设计--手绘的自由表达
四、公共艺术--城市空间的点缀
第五章 设计实践-毕业设计
第一节 创作背景
一、灵感来源
二、借鉴资料
第二节 《山海经》手绘涂鸦画作创作
一、草图绘制
二、画作表现
第三节 设计延展应用
总结与展望
参 考 文 献
致 谢
五、创新点
把涂鸦艺术与的图式与视觉传达设计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融合图像学、符号学、心理学、视知觉的方式来探究其多元价值,让对涂鸦艺术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进行深度的内外剖析,解析其内在的图式审美。
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跨学科研究和人物走访的研究方法,将涂鸦艺术的纵向时间发展和多元化价值的横向拓展相交叉结合,对涂鸦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让其风格形式更好地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在涂鸦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它具有更大众、时尚、潮流和个性的特质。
结合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在当代语境下进行更新的深入研究,不仅给涂鸦艺术带来一种新的扩展可能性,也让涂鸦艺术这种独特的语汇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新的形式。
六、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一)中文原著[1]陈琦。城市节奏系列:画在墙上的声音--涂鸦文化史[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11:87.
[2]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2:211-213.
[3]孟瑾,方二。涂鸦Urban Wallpaper[M].第1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3.
[4]曹方,乔爽。视觉图式[M].第1版。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19-42.
(二)中文译著
[1](美)丹尼格雷戈里。手绘的奇思妙想:49位设计师的创意速写簿[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德)Rose Fleck-Bangert着。许玉梅译。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
[3](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着。朱光潜译。美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81.
[4](德)瓦尔特·本雅明着。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01:101.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着。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228.
[6](美)科德瑞着。陆香,丁硕瑞译。创意城市:百年纽约的时尚、艺术与音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1.
[7](美)苏珊·朗格着。刘大基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
[8](俄)瓦西里·康定斯基着。吴玛悧译。艺术与艺术家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08:83-136.
[9](英)安娜·瓦克拉维克。赵成清译。全球视野艺术丛书:涂鸦与街头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90-136.
[10](西)吉玛·嘉丝奇,琼瑟·阿什辛着。黄超成等译。西班牙现代绘画教程:色彩[M].第1版。
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12:10
[11]刘隽编。鄢格译。涂鸦变迁Graffiti Now[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
[12](英)E.H.贡布里希,(美)朱利安·霍赫伯格等着。钱丽娟译。艺术、知觉与现实[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62.
(三)期刊论文
[1]林家阳。涂鸦艺术与涂鸦文化[J].中国广告,2006-03: 23.
[2]杨时旸,张大力。我无法脱离底层[J].中国新闻周刊,2009: 3.
[3]李永超。城市中的涂鸦文化:一种空间社会学的解读[J].美与时代·城市,2017.7:109-110.
[4]晓东。概念流利与图式理论[J].山西师大学报,2010.3:150-152.
(四)学位论文
[1]樊清熹。后现代视角下的涂鸦艺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6:33-35.
[2]周成璐。公共艺术的社会学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3.
[3]王冰冰。涂鸦艺术符号的视觉审美取向研究[D].湖南:湖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6:38-39.
篇3
关于对书籍设计的调研报告一
姓名:xx
班级:xx 电艺
指导老师:xx
调研时间:20xx 年 x月x日
调研地点:得一文化广场
调研目的:关于对书籍设计的实践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书籍的种类也不断的增多,现在的市场 上各种各样的书籍:科普类的,教育类的,杂志类的,教育类的等等 这些书籍这些书籍在市场上的竞争也是非常的激烈! 我们这次的调研 也是对各方面的书籍的各项设计和装帧进行一些实践性的了解!对于在市场上的了解,在市场上流通最广的还是一些那些简装 书籍,因为他们大多数是传达知识的,他们价格便宜知识种类多,是 一般平民能看得起的书类。
对于那些书籍的封面也是极为重要,因为这是群众认识一本书 的第一步,只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如果把一本书的封面设计好了能够 引起群众的注意,是他能很快的拿起这本书去看内容。
在这次的调研过程中,对于各种书的封面都相对的了解了一下, 对于那些小说类的名人散文类的书籍的封面都设计简单大方, 一般是 以字体来装饰封面,封面颜色主要以暖色调为主一般发灰色,这就是 这种书的特点。
科普类的书是以色块和一些图片还有字体的设计来装 饰封面的,封面颜色大对数都是冷色调,不过也有暖色调。还有教育 类的, 一般是通过一些关于教育类的图片来封面的, 设计的比较规整, 在市场上种类最多的还是杂志类的书, 他们的方面都放置多个图片进 行一些排版,有的是整个封面就是一张图片,设计的比较时尚!这次我主要看的是一些画册,相册之类的书,封面冷暖分工明 确,这类书即使除了封面,就连里面的内容都是吸引人注意的!因为 它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图片,文字性的东西很少。这种书的封面都是一 些作品来进行封面装饰的, 一些是名人专辑, 或许还放置名人的照片, 这种书的扉页除了对这本书的介绍,其他的还是张作品图片,它里面 还对一些作品进行分类,都很细致!还有一些关于名人专辑的书,他 们在扉叶就对书专辑的主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封面和封底是他的经 典作品。因为我是一个酷爱绘画的学生。我想以深入了解这些内容, 将来为自己出一本专辑。
最后总之这次调研的结果使我非常满意,为设计好一本书当然 也需要经常的这样的调研, 要多次的实践, 才能把一本书设计的更好。
关于对书籍设计的调研报告二
书籍装帧的封面设计在一本书的整体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与读者见面,第一个回合就 依赖于封面。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是一位不说话的推销员。好的封面设计不仅能招徕读者,使其 一见钟情,而且耐人寻味,爱不释手。封面设计的优劣对书籍的形象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封面设 计一般包括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等文字,以及体现书的内容、性质、体裁的装饰形象、色彩 和构图。本次我做的是关于时尚杂志的调查,首先应该要有封面设计构思。应该确立,表现的形式要为书的 内容服务。用最感人、最形象、最易被视觉接受的表现形式,所以封面的构思就显得十分重要,要 充分弄通书稿的内涵、风格、体裁等,做到构思新颖、切题,有感染力。
其次就是文字设计。文字中除书名外,均选用印刷字体,故这里我主要介绍书名的字体。常用于书 名的字体分三大类:书法体、美术休、印刷体。
再次就是图片设计。封面的图片以其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易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特点,成为 设计要素中重要部分。内页图片的内容丰富多彩,通常选择当红影视歌星、模特的图片做封面;科普 刊物选图的标准是知识性,常选用与大自然有关的、先进科技成果的图片它往往在画面中占很大面 积,成为视觉中心,所以图片设计尤为重要。
最后就是封面的色彩处理是设计是重要一关。得体的色彩表现和艺术处理,能在读者的视觉中产生 夺目的效果。色彩的运用要考虑内容的需要,用不同色彩对比的效果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在 对比中求统一协调,以间色互相配置为宜,使对比色统一于协调之中。???? ?封面的图片以其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 易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特点,成为设计要素中 重要部分。图片是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环节, 它往往在画面中占很大面积,这期杂志封面 以范冰冰为模特占整据整幅封面。视觉冲击 力很强?书名(红秀GRZIA)的色彩运用在封面上有 一定的分量,纯度够,产生显著夺目的效果。色彩配置上除了协调外,色彩的对比关系, 包括色相、纯度、明度对比。封面设计封面 上没有色相冷暖对比,就会感到缺乏生气;封 面上没有明度深浅对比,就会感到沉闷而透 不过气来;封面上没有纯度鲜明对比,就会感 到古旧和平俗。我们要在封面设计中掌握住 明度、纯度、色相的关系,? ??? ? ? ?画册的设计相对比较自由。这些娱乐性非常强或者时尚性非常强的书籍杂志 需要选用非常抢眼或者非常简单的颜色。一些欢快的,具有动感的,优雅整 洁的色彩。
例如玫红色,明黄色与青色的搭配。以红黄蓝为基色的变色。这三种颜色搭 配起来非常欢快,具有通话色彩。
具有时尚代表色的颜色是香槟色、紫色、金色、白色和黑色。在一些大型的 时尚杂志中,土金色和白色、黑色的搭配最为广泛。
看起也最上档次。一些饱和度较低的裸色,例如香槟色、卡其色、乳白色以 及浅蓝色在时尚杂志内页中也都显得恰到好处。非常优雅、整洁。
橙色和粉蓝色的搭配,香槟色和粉绿色,淡黄和中黄色,这些色彩在日本一 些杂志设计中被广泛运用。日本不喜欢用过多的纯色进行搭配。
他们喜欢用明色调,看起继不胀眼睛也很干净、透气。 ? ? ?单一色调的配色给人简单而又时尚、 摩登的印象。单一色调的配色是永 远不会过时的。
它是营造时尚风格和成人分为的最 佳选择,简约明快,视觉表现力强。
非常适合用在企业的DM单宣传, 汽车杂志等高端时尚杂志中。看起 来更显档次。 ?按黄金分割比例,留出相当于黄金分割律画出的一个方块,即顶上顶右排文字作 为一块,另顶上通栏留白一块,顶下顶左留白一块。这种版式设计,布局比较合 理,标题与排文字的版块左右呼应,高低顾盼,文图分布疏密有致。版面既呈三 方块的分疆,又于分疆中有缺损,使之变化。
3.订口为轴对称 将书面摊开后左边与右边两面,即双码与单码两面当成一面看,据此设计版 式,常会有一种大气魄的整体感,对视觉会带来新鲜的刺激。以订口为轴的对称 版式,外分内合,张敛有致,或造成版面、开本的扩张,或加强向心力的聚敛, 有衡稳之效。? 版面空白,是使版面注入生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大胆地留出大片,空白,是现代书籍版 式设计意识的体现。
篇4
印后阶段的装订和制作工艺,对书籍形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漫长的书籍形态发展史,保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装帧形式和制作工艺,如包背装、经折装、线装、毛装等形式,都汇集了人类的经验和智慧。现代书籍的制作工艺手段更是丰富多样,像起凸、压凹、过UV、激光雕刻、烫电化铝、烫漆片、模切、覆膜等,设计师们也对各种工艺进行创新探索,与当下新的科技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的书籍。夜光书,就是在夜晚不用任何照明就能看书。读者在黑夜下不用借助照明物就可以看清书上闪闪发光的字,好像看夜光表一样。它是由纸、字、夜光膜构成,其特征在于夜光膜安装在纸的上部位置,是一种很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型书。《Goodideasglowinthedark》是全球第一本夜光书,是克罗地亚AdrisGroup公司在公司年度创意时的一本合集,并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面向大众阅读的普及读物。这样的一种设计,使书籍不仅具有了阅读功能,更研发了其照明的功能,这是与新技术跨界融合的一次尝试,给我们带来的是视觉崭新的体验。《做的好》(WELLDONE)是国外一家广告公司为Podravka公司做的手册,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司财务报告,二是夹在财务报告里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记录了该公司成功的秘诀和法则,但是这些内容不是能轻易看到的,因为在设计时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油墨即热反应油墨,这种油墨印刷到纸上时是隐形的,只有被烘烤过后才能显现文字。意在告诉人们每一个成功的秘诀不是触手可得的,要想获知,就要付出一些努力,也增加了这家公司成功秘诀的神秘性。这是一本多么有趣的书,也是一次有趣的阅读尝试,这种利用材质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难能可贵。
二、艺术思维的跨界
跨界不只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艺术与设计本就同源,在当下“界”的限定也越来越模糊,更多的融合起来,不断更新设计观念,开发新的思维方式,形成书籍设计的新形态。在书籍设计领域也出现了装置书籍、艺术家书籍、概念书籍等。
1.与装置艺术的结合近年来,一些艺术家纷纷将装置艺术与书籍结合起来,进行跨界的融合,产生的似书非书的装置艺术品令人震撼!例如著名版画家的作品就一直和书有着很大的关联,从他早期的《天书》到《后约全书》再到《新英文书法入门》等,这些作品以书的面貌、以装置及行为艺术的方式呈现。《天书》的设计是由从《康熙字典》等字典与古书中找出一些偏旁部首,将其毫无规则地凑在一起,创造出的4000个字被精确地刻印在木块上,又印在长幅的布单或纸张上,成文成书。整个展示空间的四墙和天花板都被奇怪的文字占满,让观者恐慌、惊讶、不知所为。这本书之所以被称之为“天书”,是因为包括自己在内,世界上没有人能读懂它。
2.艺术家书籍“艺术家书籍”制作形式有别于大量印刷加工的出版物和商业印刷品,不求其成为社会大众广泛接受的通俗读物,它属于当代艺术领域中的观念艺术形式。艺术家书籍更注重艺术家的自我表现,以及由始至终伴随艺术观念的传达,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单一的美学样式与材料的运用,艺术家可以结合作品观念,选用任何材料以及各种艺术创作手段来制作完成作品,是一种建立在四维上的,延展平面与立体性的创造实践。例如,可以运用雕塑、数码影像,甚至单纯的纸张或文字,也可以采用现成品,以及类似游戏一样与读者产生互动的方式来为传达作者观念服务。这种实践,还可以打破书籍原有的装订形式以及书籍的纸张与连续性的特质。
3.概念书概念书是指充分体现内涵,但又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书籍设计。它是书籍形态设计中的一种探索,强化书籍内容的思想及艺术本源概念,是以艺术的视觉概念重新审视以往的书籍设计。概念书赋予了书籍形态设计的各种可能性和前瞻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探索类的最佳作品《能吃的书》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崔允祯设计的,正如书的名字一样,它真的是一本可以吃的书。它充分体现了书籍设计的“五感”,即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这本书利用紫菜、意大利面、粉皮、北京的茯苓饼、越南米饼、韩国软糖等食材作为书的承载材料,不仅能让我们感受文化的魅力,还能真正地实现品尝这些书的承印物,是书籍设计的一种积极探索。由于承印物的特殊性,不能在上面进行文字的印刷,而是通过激光雕刻等工艺把文字印上去。
三、结语
篇5
1.1 教学现状
《插图与书籍设计》课程是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三年级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时间为5周80课时。插图、书籍设计两大内容作为平面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通过视觉手段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各高校设计专业均有此方向的课程开设。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书籍设计理论系统、插图设计理论系统以及插图与书籍的应用案例解析三大部分;实践操作部分由学生绘制插图、设计书籍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设计创意思维,形成将理论概念与创意想法转化成设计实物的应用实践能力。
1.2 问题分析
1) 课程教学内容扁平。插图与书籍设计这两大内容都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重要门类。将两大内容并置在 门课中,容易造成将插图与书籍设计分割成两个模块,以两段式的授课流程进行,将课程的前半部分划分为插图内容,后半部分划分为书籍设计内容。这样机械式的授课流程会使教学没有侧重点,学科内容不够立体化,学生较难将所学融会贯通,形成不了综合设计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亦不能形成综合知识的教授,串联起插图与书籍设计的综合问题,造成知识传授是片面性的、刻板的。
2) 学生实践内容无衔接。因刻板地将课程划分为插图与书籍设计两大部分,学生对插图设计与书籍设计的实践内容分开进行,没有进行衔接,无法体验到设计实践中整体关系的把握,无法形成多维度的设计思维与设计全局观,也就无法提升综合设计应用能力。
3) 课程时间与课程内容体量匹配失衡。目前课程的时间为80课时,对于一个课程里面同时出现两大门门类来说,时间是非常仓促的。将两大内容并置在一个課程中,课程内容信息量巨大,但课程时间短,想要在课程时间内使学生对知识点全面了解一遍,容易造成两大模块内容均以蜻蜓点水式方式略过,没有轻重主次之分,难以深入细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3 研究意义
交叉教学模块的实施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主解决综合性复杂性的问题,使学生从课程初期阶段就建立起多维度的设计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应用能力。同时涉及高校课程中教学模块扁平,课程实践内容无衔接等普遍问题,探讨一个新的解决路径。
2 实践过程报告
2.1 教学改革目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模式与流程改革,逐步实现培养拥有全方位的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实践教学,以实践、开放、融合为特征的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反映最新的设计理念、走在学科前沿的发展需要。培养“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设计素养,切合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与行业实践相接轨。
2.2 教学改革理念及思路
本课题立足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存在的实际操作出现的问题,解决各个实际应用性难点,以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改变以往教学模块扁平、授课流程的刻板分段式、教学内容之间的分割等状况,利用教学内容模块混合,使教学内容连贯立体,使两个本身独立的设计门类进行多维度的融合,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更加全面。将插图与书籍设计的实践内容进行衔接,使学生在设计前期就能够明确设计方向,在整个设计实践流程中能够更加主动把控全局,提升综合设计能力。两大教学内容模块融合之后,教师能灵活分配教学内容与时间,不再刻板遵循分段式的教学流程,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地掌控实践过程。无论是课堂案例还是实践操作的案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实现互评互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实现多元互动交流,更好的完善教学成果。
2.3 改革方案设计
1) 教学内容设计以双向交叉为主,将插图与书籍两大教学内容模块进行交叉渗透,使教学内容具有交叉性,贯穿性,立体化。这样两大教学模块中分别需要解决的单一问题有了双向的特性,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整体的问题。
2) 将插图与书籍设计的实践内容进行交叉衔接融合,学生从解决单一问题能力跨越到到解决综合问题能力,建立起主动把控全局的综合设计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时间的配比关系因教学内容交叉融合而得到相应的解决,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4 具体实施措施
1) 课程内容应该涵盖各个维度的关于插图与书籍设计的实际问题。当将插图设计作为一个重点教学模块,围绕插图设计的主题内容和风格表现来展开的书籍设计需要同时被涉及到。学生的实践内容在课程初期会进行插图绘制,每个学生的插画风格与语言都是不同的,其某种绘画风格和语言直接影响其书籍设计的装帧形式、版式风格等等问题,那么课程初期学生就需要把这些问题因素综合考虑到自己的设计中。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导向和对学生的设计提出的问题,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有深度与广度,插图与书籍设计两大教学内容建立起双向完整的体系,这样就打破了原有的先讲解插图再讲解书籍的刻板分段模式,造成遇到的问题太单一化,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化综合化。将插图和书籍设计融合成一个主题同一阶段来交叉渗透,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 打破原有实践任务成果形式,原先成果为独立的两项内容,插图作业作为一项,书籍设计作业为另一项。改革后插图以书籍作为设计的载体,书籍以插图内容作为表现的主题。比如选择某一插图设计主题进行实践,那么书籍设计内容就要为这个插图主题服务,需要确定合适的书籍装帧方式、文字与图形的编排风格、色彩的设计等内容,最终设计输出为一本以插图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当于综合两个任务成为一体,插图设计的实践内容得到书籍这个媒介支撑,书籍设计的实践内容又能饱满立体起来。学生在设计前期就能够明确设计方向,在整个设计实践流程中能更加多元化多角度进行设计体验。
3) 从两大教学内容模块中的案例导入的角度来说,教师可以灵活地将插图与书籍设计的内容作为整体案例同时进行讲解,比如以某一类型的插图作为主题地书籍设计的实际案例解析,又或者是书籍设计中不同类别的插图设计解析。课程内容导入可以是多方向多角度的,而非单一的去讲解插图或者书籍设计,将书籍设计与插图视为一个设计整体来进行讲解,从案例的启示下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主解决综合性复杂性的问题,从而形成综合设计能力。
3 实践成果分析
3.1 实践成果
通过双向交叉教学内容模块,使教学问题更加多方位,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立体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更加全面,作为以插图为主题的书籍设计的实践成果,以作品本身的质量评判来说,比以往以两个分割的内容输出的作品更加连贯完整,主题性强,视觉效果更加丰富。书籍装帧的形式从设计初期就围绕了插画主题,插画亦作为整本书籍的视觉重心,两者相互呼应,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就课程展览效果来看,插图书籍本身是目前国内比较热门的策展主题,课程成果展览的热门度得到提高。
另外,教师能够更加灵活分配教学内容与时间,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地掌控实践过程。无论是课堂案例还是实践操作的案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实现互评互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实现多元互动交流,更好的完善教学成果。
3.2 社会影响
篇6
【摘要】在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数据新闻这一新兴的新闻呈现方式日益崛起。本文试以新浪“图解天下”栏目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数据新闻的呈现特点、存在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分析,以此探讨我国网络数据新闻的发展创新路径。
关键词 网络数据 新闻 图解天下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是新闻业不断适应当下信息环境变化不断探索而孕育出的新成果,简单地说就是数据驱动的报道,具体来讲是通过挖掘和展示数据背后的关联与模式,利用丰富的、具有交互性的可视化传播,创作出新闻报道的新方式。①
自2012 年6 月4 日起,新浪门户网站开始推出“图解天下”栏目,新浪新闻中心是这样解释它的:“致力于视觉化,以图达意,提供轻松直观的阅读感受”。随着“图解天下”栏目的发展以及自身报道特色的逐渐形成,更多的受众开始关注这种独特的新闻报道模式。
一、样本选取与类目设计
1、样本选取
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法搜集数据样本,以新浪“ 图解天下”2012 年6 月4 日到2014 年12 月作为分析时间范围,选取这两年半内新浪图解发表的热点制图报道63 篇,图解天下新闻报道121 期,以及十召开期间特别策划4 期,国务院和政府工作报告特别策划2 期,共计特别策划6 期。综合选取分析样本190个。
2、研究类目
(1)新浪图解天下栏目的新闻来源、地域及类别。所谓的新闻信息来源,即新浪图解新闻资料原始的消息显现地。结合选取样本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消息来源划分为“国外研究机构资料”、“国内各级部门和相关单位数据资料”、“传统媒体和网站数据资料”、“来源未标注”四种。按照地域将新闻划分为“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两种。按照新闻内容的不同,将190 个样本的数据新闻划分为“社会新闻”、“政治新闻”、“财经新闻”、“文娱体科新闻”四种。
(2)新浪图解天下栏目的图片视觉效果。在不同题材、不同性质的数据新闻中,新浪图解应对新闻视觉化处理的方式往往也不相同。本文结合2012 年6 月4 日至2014 年6 月12 日的数据新闻对不同类型新闻题材报道,将190 个数据新闻样本按照色调分为“暖色调”、“冷色调”、“冷色调和暖色调的组合运用”三种。将190 个数据新闻样本的图像划分为“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两种。按照样本中使用的图表等信息情况,将新浪图解样本划分为“图表”(包括饼状图、柱形图、数据图以及地图)、“手绘动画漫画和人像”、“表情”、“图表和手绘以及手绘和表情”五种。
(3)新浪图解天下栏目的叙事逻辑分析。将190 个数据新闻样本划分为“以时间顺序展开叙事”和“非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事”两种。以上所有数据均录入统计软件spss中进行客观分析。
二、新浪图解天下数据新闻的分析与讨论
1、新浪图解天下的新闻来源、地域及类别
通过SPSS 软件的统计分析,在2012年6 月4 日至2014 年6 月12 日的新浪图解新闻中,首先从新闻地域方面讲,国内新闻是新浪图解的主角,占总百分比的73.3%,国际新闻所占比例为26.3%,这说明新浪数据新闻的关注点在国内;其次,从新闻数据资料来源方面讲,41.1%的新闻信息来自传统媒体和网站资料,未标注新闻来源显示为新浪制图,占总百分比的16.8%,来源于国内各级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比例为13.2%,来源于国外研究机构的比例为6.3%,这表明新浪图解新闻的数据来源十分广泛,但主要的来源还是传统媒体和网站资料;最后,从新闻类别方面讲,61.1%的新浪图解表现为社会新闻,24.2%的新浪图解诠释的是政治新闻。另外,文娱体科新闻的总比例为13.2%,财经新闻所占比例最少,为1.6%,这表明新浪图解天下栏目关注的重点是社会新闻。综合以上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大致得出新浪图解数据新闻关注最多的是国内社会新闻、并且大多数数据来源于传统媒体和网站资料的初步结论。
2、新浪图解天下栏目的图片视觉效果分析
通过对190 个数据新闻样本进行分析,在2012 年6 月4 日到2014 年6 月12 日所有的新浪图解天下栏目中,按照色调将全部数据新闻样本划分,统计得出73.2%的新浪图解采用冷色调和暖色调的组合运用,数据新闻中单用冷色调的百分比为15.3%,单用暖色调的百分比为11.1%,这表明新浪图解天下栏目绝大多数的新闻图片采用醒目的视觉化效果,突出色彩对比度和跳跃性。按照新浪图解新闻内容使用图表、图形等内容划分统计得出,新浪网75.8%的数据新闻使用手绘漫画、动画和人物图像,同时使用图表和手绘的百分比为20.0%,新浪图解数据新闻中单独使用图表的百分比为2.1%,动画表情被使用的概率最低,百分比为6.5%,这表明新浪图解天下栏目多采用手绘、动画、人物形象图片等清晰直观的视觉效果元素。按照网络数据新闻的图像形态划分,统计得出99.5%的新浪网数据新闻使用的都是静态图像呈现新闻,使用动态图像的新浪数据新闻仅为0.5%,通过数据可知新浪图解天下栏目善于使用静态的新闻呈现,而使用音频、视频、动态链接的概率极小。
3、新浪图解天下栏目的新闻叙事顺序
通过对新浪图解天下栏目190 个数据新闻的分析,按照新闻事件展开的顺序分为“以时间为顺序开展新闻叙事”和“非以时间为顺序开展的新闻叙事”,结果得出新浪网数据新闻样本中“以时间为顺序开展新闻叙事”的比例为16.8%,“非以时间为顺序开展的新闻叙事”的比例为82.6%。
三、新浪数据新闻存在的问题
1、重点关注国内新闻,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不够
新浪图解天下栏目制作的数据新闻中,只有26.3%的比例涉及到国际方面的内容,并且其中仍掺杂着部分国内新闻的报道。在73.7%的国内新闻报道中,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又占据了绝对的主导权,因此新浪数据新闻应该突破单一的新闻地域和新闻类别限制,立足于国际世界,采取多元化的报道视角和全方位的地理空间进行数据呈现,将视野放置于全球进行数据新闻的生产和传播。
2、数据搜集整理方面,自我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度不够
虽然新浪数据新闻的数据资料来源非常广泛,编辑能够迅速掌握海量数据信息,并有效对数据进行筛选和组合,最终提炼出有价值的数据进行新闻故事化讲述,这样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发时间。但是大多数初始数据信息源于传统媒体和网站资料,这种方式也会限制数据叙事的方式,如果网络数据新闻制作者忽略从海量数据中挑选和挖掘数据,很大程度上也就限制了网络数据新闻的故事制作和思维风格,从而将自身网络新闻流于大众化而毫无特色。在西方数据新闻的制作中,更重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可以发现数据背后能产新闻的故事,通过这种新闻故事形成独特的新闻线索,创造出更多具有交互性和可视化效果的数据新闻。因此,新浪数据新闻要注重对自身数据的开发和使用,在自身数据挖掘的同时形成自身数据新闻的独特风格。
3、网络数据新闻交互性设计不够
虽然新浪网在制作数据新闻过程中大量使用图表、图像、动漫、手绘、表情等图片元素,并且色彩上基本全部使用冷暖色调组合的鲜明对比性视觉效果,但是新浪数据新闻的文字与数据图表等组合起来产出的几乎全部是静态图像,较少使用网页链接、视频、音频、交互地图等动态图像技术。静态的新闻效果呈现缺乏数据新闻与网络自身特点结合的天然优势,没有完全发挥网络数据新闻应达到的交互设计和编辑方法,不能更彻底、更全面地使数据与文字、图表等其他多媒体元素的结合运用。
四、网络数据新闻的发展
1、利用数据深度诠释数据新闻的“可视化”
所谓数据可视化,旨在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为了有效地传达思想概念,美学形式与功能需要齐头并进,通过直观地传达关键的方面与特征,从而实现对于相当稀疏而又复杂的数据集的深入洞察。③网络数据新闻作为利用可视化工具表现新闻内在叙事逻辑的信息传达方式,应突破静态文字与图表的组合阐释方式,通过图表、图像、文字、色彩、符号等视觉元素信息,将某些单靠数据或文本很难表达和解释的信息之间的关系转换成为更加直观、清晰的图形信息,然后通过视觉语言,提高信息图表中所要传达信息的丰富性、感染性和交流认识的效率。④
2、借鉴西方媒体“开放数据”的理念,改变传统新闻产制过程,提高与受众的互动性
最早实践“开放数据”的西方媒体是英国《卫报》,其“数据商店”下属的“数据博客(data blog)”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新闻编辑将它制作新闻所使用的数据、信息、图片文字报道等原始素材完全公开免费下载,对数据感兴趣的用户可以自己查证新闻中的数据源头,从中发现隐藏的新闻,媒体数据团队和用户之间搭建了合作平台,媒体协作生产新闻,使“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 journalism)”成为现实。⑤
因此,我国网络数据新闻应当借鉴西方媒体“开放数据”的优良实践理念,提高受众对自主选择新闻主题和参与报道的积极性,激发公众对身边社会生活的普遍关注,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扩大民族的参与度。⑥
3、利用更多的社交媒体创新出新型的商业运作模式
我国网络数据新闻的制作一般都采用社会化媒体推进数据新闻的传播和普及,而使用社会化媒体推广新闻,也可以使得网络数据新闻利益规模的扩展。在国内,很多网站还没有意识到网络数据新闻背后的价值,这样数据采集、分析、可视化呈现给新闻业带来的利润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网络数据新闻使用的可视化信息图表、交互性地图的表现形式,也扩展了当前的行业结构,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岗位和经济价值。
结语
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数据新闻活动,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我国网络数据新闻的起步比较晚,但媒体实践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这些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诞生了一部分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即使在新闻的数据处理技术和表现方式及业务水准上和西方媒体还有一定差距,但毕竟给国内新闻业带来了一阵清风,让读者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①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 现代传播》,2014(3)
②张超、吴芳菲,《网络数据新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记者》,2014(2)③数据可视化[DB/OL].维科.zh.wikipedia.org/wiki
④宋国强、徐剑,《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J]《. 新闻记者》,2013(6)
⑤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
⑥崔海峰,《众包模式助推高校校园新闻创新》[J]《. 现代视听》,2013(8)
篇7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展示设计是一种以视觉信息为主的传播活动,视觉是影响展示最重要的因素,科技馆展示设计是传达展品信息、营造独特风味、实现观众体验互动的时空媒体艺术,视觉传播在其展示设计中具有奇妙且独特的作用。本文拟就基于传播学的现代科技馆发展做些探究。
一、科技馆的传播特点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倡导科学精神,提升公众求知、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以及增强科技进步意识的重要教育场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科技馆在为国民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既是公众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发展创新文化的重要手段[1]。科普教育形式主要有学校、媒体(包括报纸、书籍、影视、网络等)、科普活动(包括各种科技周、科普日等教育活动)和科技类博物馆。其中,科技类博物馆既通过各种标本、实物、模型、互动体验设施、多媒体互动和演示设施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又重视个体的参与和体验。因此,科技馆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上的优势非常独特。
科技馆是科学教育教学与传播的重要平台,作为一种传播机构,它有两个最明显的属性:第一,它是一种非正式教育机构。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与学校等同起来。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非正式学习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场馆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学习领域。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属性是非正规教育,从独特的展品资源入手展现其在教育学、传播学上的特殊意义,科技馆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引导观众通过模拟再现的科技实践进行探究式学习。
第二,它是以空间形态为特征的视觉文化传播机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明构造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得以空前拓展,形成以视觉传播为特征的视觉文化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必然引起图形设计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图形设计家和传播学家关注如何使信息向目标受众进行快速、有效传播,对视觉图形的形式语言进行创造性研究正是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呼唤。现代科技馆通过建筑形态、内部空间、功能流线、景观、节能技术、主体结构等表达以人为本、师法自然的设计宗旨,体现创新风格和传播要求。
二、国内外科技馆利用社交网络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科技馆,是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需要,更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全民公众科学素质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馆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形成以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和县(市、区)级科技馆组成的科技馆网络体系,科技馆科普事业迈上了新台阶。近年来,四川科技馆大力构建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协同发展的“四位一体”模式,强力打造科普系列展览、活动、讲座“三大系列”科普活动精品,在科普服务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绩[2]。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馆还无法满足公众参加科普活动的多样化需求。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世界第一,智能手机已深入到普通人当中,移动互联网也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科技知识的最重要工具,如何利用好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成为科技馆体系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
2007年,美国教育部的《美国学术竞争力咨询报告》中指出,非正规教育是美国教育系统的三个相互整合的部分之一,即K-12教育、高等教育、非正规教育。“逛科技馆”这种科普教育已成为非正规教育的重要形式。成立于1846年的史密森学会拥有19家博物馆、画廊、动物园和9家研究院。2012年,史密森学会的公共机构共接待了3000万访客,还有1.03亿公众通过网络访问了史密森学会。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09年出版的《在非正规环境中学习科学》中显示,人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特定场所(博物馆、科技馆、科学中心、动植物园等)、非学校组织的科学活动当中,不分年龄层,而且比学校教学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技政策咨询,其网站专设“新闻与公众参与”版面,面向公众和媒体提供科学传播与普及服务,主要以信息提供以及线下活动为主[3]。美国大量科普内容的网站以“gov”为后缀,如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航空航天局(NASA)、疾控中心、农业部、环保署等政府机构和部门开办的科普网站是网络科普的重要基地[3]。
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通过社交网络的形式让用户参与到科学传播中来,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独特作用。在发达国家,科技博物馆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科技博物馆在功能定位、经营管理、运行模式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功能定位主要是收藏、研究、文化交流和科普,将科技博物馆提升到了文化产业的高度,每家科技博物馆都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有着独特的运作模式。科技博物馆也从立法和资金保障两方面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也通过种种政策鼓励民间机构对科技博物馆进行资助。
借鉴国内外科技馆建设的成功经验,就是要使科技馆建设数字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和保护藏品,二是更有效地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科技馆科普传播的基本方法及其媒介形式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有: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个系统。
(一)科技馆传播的基本形式
分为面对面传播和非面对面传播两种形式。
1.面对面传播。是展教员与观众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包括语言传播(如讲解、讨论、演讲等)和非语言传播(如手势、情感、姿态等)。两者互相补充、交替使用。其特点是:第一,双方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并给对方留下直接的印象。第二,双方可以更多地进行感情交融,更好地相互理解。第三,可以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要说明的内容,或对其做出进一步解释。由于信息的传播范围小、速度慢,面对面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某一信息。
2.非面对面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使用文字媒体(如图片、展板等)、电子媒体(如电话、录音机、录像机、电视等)和新兴媒体(电脑、手机等)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传播形式。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既可以通过荧屏内外进行交谈,也可以通过电视电话电脑进行交流,这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传播。通过文字媒体,特别是电讯媒体传递信息,大大缩短了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的空间距离。
(二)充分发挥各类传播媒体的功能
1.文字媒体。是指借助于可视的语言文字符号传递社会信息的各种载体,如馆报、馆刊、杂志、工作简报、工作手册等。
2.实物媒体。是指包含某种信息,能充当信息传递载体的实物,如墙报、橱窗、意见箱等。对科技馆来说,展品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实物媒体,品牌、形态、质量、设计、布局等都能传递信息。
3.电子媒体。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光碟等。
4.新兴媒体。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被称为“第五媒体”。
四、提升科技馆科普传播的对策措施
提升科技馆科普传播,要在利用传统大众传播、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作用等方面上下工夫。
(一)要广泛利用传统大众传播
科技馆不是小众传媒,更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属于社会公共文化范畴,其科普活动,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科技馆的科普活动吸引社会及大众传媒的关注,大众传媒的关注又促进了科技馆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科技馆必须紧跟时展,围绕满足公众需求,与大众媒体广泛合作,开展科普活动,积极探索和创新传播形式、方法,打造科普讲坛、策划科普电视节目,举办科普讲解大赛,利用平台开展科普咨询、讲解、互动服务[4]。
(二)要重视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科技馆展示设计活动是一项“科学信息的传播”活动,以科学概念和思想为其主要内容,同时还重视对科学方法的培养;通过展示设计的造型、色彩与空间等元素的系统构造,在独特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展品信息,展现出强烈的视觉文化色彩。因此,科技馆的展览应该重视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深化科技与科普的融合,不断丰富展教形式,拓展多动体验模式,采取多种形态吸引观众主动参与体验,实现精准科普、快乐科普[5]。
(三)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作用
科技馆展示设计是传达展品信息、营造独特风味、实现观众体验互动的时空媒体艺术,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特征明显[6]。在“互联网+”的时代,科技馆尤其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的作用,建立和利用科普微博、科普微信、科普微视频等,扩大其影响力。利用二维码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社交软件平台、开发适合观众使用的手机游戏、APP等,使观众的参观更具有自主性,游览更具智能化和人性化,增强科普传播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科技馆应该摒弃原有的旧有服务模式,积极应用社交网络技术拓展新的服务方式。
综上所述,科技教育界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传播的认知过程及特点的研究,探寻科技馆如何更好地运用传统大众媒体和新兴媒体,吸收更多的先进技术,建立完善现代科技馆体系,增强科技馆信息化、时代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和社会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其展览教育特有功能,进一步深入有效提升科普传播。同时,要对科技馆科普传播中取得积极成效的案例进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提出更系统的理论,用以指导科技馆科普传播的实践。
篇8
1.1研究背景
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在这样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商业海报设计必须采取新的表现方式,综合各种宣传手段,及时地将商品信息传达给不同国籍、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只因如此,各地的商业海报设计打出了本地风情的口号,只有这样才能使海报的宣传效果取得最大化。而每座城市都是差异显著、特色鲜明、异彩纷呈,但是也不难看出,这些城市都拥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它们赖以闻名遐迩的支撑点。
为了应对设计领域遇到的挑战,研究把握城市形象的塑造方向,在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海报设计已经趋向突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城市风貌和特色,努力使城市形象在保护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海报设计的新发展。
可见,地域性是城市形象设计的策略中心,民族性是城市形象设计的核心灵魂,时代性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延续前景,只有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共同打造现代化城市形象的独到靓景,展示出特色城市的无穷魅力。
1.2研究理据
在海报设计广泛运用于社会的情况下,进行对城市形象的研究,最大限度的拓展“用符号来传播设计”的视觉思索模式,继而引发对商业活动中海报设计的发展进程的探讨和想象。
因为设计与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层面是经济状况的折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东西方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和融合,以及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给海报设计带来的新观念,海报已不再受某些风格流派的约束。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广告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而海报作为广告最普遍的一种形态,用新的表现形式和宣传手段,以适应高效率的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需求,从新的视角来发现和审视商业与海报之间的关联性和新的组合关系。
此外,譬如在谈及各城市时,往往会对起当地的国际大企业侃侃而谈,无疑,城市成为了企业的名片,企业也同时成为了城市的亮点,如“哈药集团”、“山西陈醋”等当做各知名企业所在城市的代表形象之一,可以称得上是这些城市发展方面的“城市名片”。在此论文中所围绕的商业活动——青岛国际啤酒节始创于1991年,以啤酒为媒介,号称亚洲最大的国际啤酒盛会,由国家有关部委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融旅游、文化、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节庆活动,活动每年都吸引超过20多个世界知名啤酒厂商参节,也引来近300万海内外游客举杯相聚,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在畅饮啤酒的同时,也充分领略了青岛的好客,感叹于这座城市无穷的魅力,使青岛国际啤酒节成为青岛名副其实的活名片,同样也是青岛城市经济命脉中的重要一环,实行创意举办节庆活动,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它无疑是推动青岛经济进步的主要发展动力。
将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海报设计与青岛城市形象的关系深深品位——形象促成设计的表现,设计凸显形象的特质,并设计出能够使二者合二为一,互补互溶的视觉艺术,定会更加突出青岛城市现代文明的崭新风貌,又推动了传统地方文化的奇光异彩,对整个商业活动的推广和展开来说,绝对是点睛之笔,是至关重要的。
1.3研究目的
城市形象所涉及的是与我们目前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包括市容管理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它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进行城市形象设计,可以将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等特质予以提炼、升华,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发挥城市功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城市建设雷同化、一般化的倾向,推动城市全面发展,创建名牌城市。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型商业活动由于外在环境条件的逐步成熟开始登上世界的大舞台,被称为第五传媒的“活动”。但城市发展战略需要动态进行调整优化,确保城市发展方向科学明确,城市理念识别特征突出。从这一角度来说,在盲目发展经济的同时,城市形象往往被商业操作所控,显然忽略了城市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的重要性,对城市未来发展做不出全局的谋划,这是如今城市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
而且,当前城市形象、城市商业活动与海报设计的关系的研究在学术领域并不多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论述并不多,不得不使我们与学术研究的前沿望而却步,同样也阻碍了我们在艺术设计进程中的步伐。研究这个课题,对受众将会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吸引感,对当前的城市发展和艺术创作都会有不小的指导意义。
1.4论文结构
本文以城市形象、城市商业活动与海报设计的关系为研究主题,共分五个部分对三者之间的作用进行阐释和剖析。
第一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理据、研究目的和论文结构。
第二部分对城市形象与海报设计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解析。主要阐释了城市形象的解读、城市形象的特征、创造城市形象的因素、体现城市形象的海报实例等基本问题。
第三部分分别从城市商业活动、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城市形象与城市商业活动的探讨、商业海报、商业海报设计的超常思维等方面阐述了城市商业活动与海报设计的相互作用。
第四部分分别从青岛城市形象特质分析和青岛城市形象的焦点两个主要方面具体介绍和分析了青岛城市文化的涵义。
篇9
关键词:图形创意;创造性思维;思维导图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过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图形在视觉传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一方面图形的直观性、生动性、幽默性能在瞬间给人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图形的国家性可以超越语言文字的障碍便于传达的信息。针对图形创意课程和电脑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开展好教学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成为课程之关键。
1 图形创意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的图形创意课程,虽然根据高职艺术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相继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实践比例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教育思想和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明显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在下一阶段的设计学习中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和设计的需要。
1.1 拘泥于单独学科,没有完全结合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造成设计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
1.2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目前,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已经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增加了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但并没有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实效的效果。教材没有根据职业需要进行序化,教学内容传授纵多横少,知识面狭窄,使专业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难度加大。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没有特色,学生对真实案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离就业市场还存在相应的差距,没有形成一体化教学。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拘泥于原来的讲练结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案等教学。课堂上比较简单的方法和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 图形创意课程的改革措施
2.1 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兴趣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达越来越灵活,学生的眼界也与从前大不相同,学生们越来越容易被有趣味的东西所吸引,单一的讲练思路已经没有办法再继续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我们提倡将趣味性带入到图形创意课程中,培养学生们对图形的兴趣和时代的感受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创造性思维,使这一门课程能够达到挖掘学生创意潜质的目的。(1)在整个课程中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图形创意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其课程内容的核心,在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来源于灵感,得之于联想,设计师需要永远无限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世界。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游戏、赏析案例等方式,让学生思想感情活动起来,选择特定的元素作视觉想象,以正负形、影子、同构图形、异变图形等做具体训练,易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2)在基础训练中,我们首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做起,通过笔、书、食物、手机等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物体,力求做到同一个想法通过不同的载体、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的图形准确地传达所表达的信息。其次进行抽象的图形表达,从用线表达城市与乡村、理性与感性等练习打开学生的思维,再进行东西方文化差异,青年、中年、老年等差异图形表达,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思维的跳跃感与严谨性;(3)在综合训练中,我们秉承设计使生活更美好这一理念,以白色帆布鞋、T恤衫为载体,填充图形,既体现了图形创造性、随意性和艺术性,又使课程和生活相结合,丰富课程趣味性,做到学有所用。
2.2 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特点
(1)针对艺术设计岗位要求,设计出能够实现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学习项目,确定学习领域和课程内容,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以后的设计工作融为一体;(2)以真实的工作实训任务为载体,选择相对应的实训教学内容,设计学生生活工作中用得着的技能知识,即学即用,学以致用,为学生能不断适应本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2.3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训练
教师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将传统的讲练教学方法转变为思维导图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方式,重新设计教学,使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在整个课程中贯穿使用思维导图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头脑风暴法:学生自己分组,领到任务后,开始收集资料,在会议上集体讨论设计创意,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最后总结时每组除口头发言外,还需向教师提出报告,作为考核的依据。这两种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沟通、表达的能力;(2)在基础训练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从实际出发,有层次地安排作业任务。这样,加强了学生整体的紧迫性,对于不够主动学习的学生而言,在某种意义上提高了其学习效率;(3)在综合训练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采用模拟项目管理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实训,引导学生模拟进入岗位角色,并以模拟公司的办法让学生尽快进入职员角色并按公司模式进行项目开发,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分析和创意,选择恰当的手法进行图形制作。最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验收并做出评价。通过对模拟设计项目的运作,使学生明确图形创意课程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为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创意能力奠定基础。
这样,通过思维导图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又深化了课程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4 建立灵活考核机制,促使良性循环
(1)过程考核。改革单一的期末考核,为过程考核。共分过程考核学习态度、多个项目设计、总结性考核三个考核。因此,在开始上图形创意的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这门课的成绩评定办法,学习态度、项目设计、总结性考核在最后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每次完成的项目都需要学生提交,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以便进一步更加督促学生认真地去完成;(2)在每个项目中采用项目评价采用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为教育教学创建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
3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利用图形创意课程教学中的一切创意因素,以先进理念来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结构,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平面设计等相关职业所必需的图形创意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美的鉴赏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团队协作与沟通交流能力等职业素质,达到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摘:
[1]林家阳.图形创意[J].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7.
[2]孙尔,沈雁冬.图形创意[J].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5.
[3]叶军.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图形创意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2.
[4]张军.现代图形创意课程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方法与作用[J].美术大观,2011,8.
篇10
一、市场意识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全球经济正走向一体化,整个社会思潮,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的高速传递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世界各国科技的创新与展现,生物工程、计算机高速发展以及物质文明对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起了巨大的影响。书籍视觉传递是一门艺术,是通过特有的形式、图象、文字、色彩、向读者传递图书的科学知识信息,设计者必须根据社会审美意识和视觉心理,市场需求,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在设计手段上进行创新,并掌握市场经济运畴规律,赋于创新意味,与时俱进。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外国早有定义,在国内今天也逐步为大多数人认同,对市场经济而言,图书是“商品”,就有一个商品形象的竞争,尤其在当今时代竞争激烈,节奏飞快,人们往往只凭第一印象决定事物取舍优劣的环境中,书籍商品的视觉传递的作用就更加重要,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图书的生存。图书的视觉传递强化了商品的概念,研究了市场需求、市场空间、市场消费心理、社会时尚、审美情趣等市场运畴规律,在市场中优胜劣态,竞争日益激烈中脱颖而出。wWW.133229.cOm而不象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不考虑市场需求,不研究读者心理,孤立地单纯从图书出发,书籍装帧设计只限于“从属性”、“书卷性”。现代设计观念以融进了市场意识的概念。设计者运用高科技电脑设计手段,表达图书内容,展现最佳视觉广告艺术效果,将现代、后现代、超现实等各种手法用尽用好,用最能发现图书内容需求的装帧材料,传递视觉新感觉。以广告设计的手法介入书籍装帧设计领域,将更有效地传递图书商品特性,使图书具有“广告味”,赋有更好的视觉传递效果。也可谓“笔墨当随时代”。作为图书商品,必须对图书从内到外整体设计视觉传递体现,充分体现了图书“文化与商品”的关系,让图书要在市场销售中醒目,图书的视觉传递正是体现了现代意识趋使下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观念,是符合时代追求创新的特性。
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优胜劣态,以质量取胜。创新是每家出版社所关注的问题,书籍的视觉传递,必须是图书整体创新,以提高设计视觉的冲击力,
给读者强力传递着新信息、新感觉,又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风格的现代设计,在浩如烟海的图书的市场中醒目。
二、书籍视觉传递的“商品”特性
书籍作为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陶冶人类心灵和精神产品,一旦进入市场,便具有了商品的性质。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书籍视觉传递设计比书的内文更具有商品的特性,既保护图书,有传递信息。在国外,图书可在超市里销售,在国内,图书也进入了不少超市。书籍设计本身的辉煌,是经过人类几次工业革命而实现的,图书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制版印刷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书籍视觉传递设计不同于绘画艺术崇尚个性和艺术表现,它是现代设计的一枝,现代设计本身包含着商业性的功利、目的,存在市场促销的功能。如严格地把图书视觉传递设计与商品包装设计相比,图书的封面,护封、函套,腰封及环衬扉页,类似于商品的包装设计,职能是美化商品,促进销售,保护产品不受损伤。而版式、插图、开本、字体、纸张设计,类似于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书籍的视觉传递设计正是从这两点架构来进行考虑,仔细地研究不同层次读者的消费动机和需求,不同的图书有着不同的视觉设计要求。
日本装帧设计家原弘先生说“尽管说书是文化产品,但只要在书店里出售,就必须把它看成商品,因此,有必要把书的外观设计作为商品包装来考虑,将重点放在书籍外观的装潢上”。书籍视觉传递设计的本身也有二重性,第一是艺术设计,第二是工业设计,作为商品必须进行工业方面的考虑,对装帧材料、制版印刷工艺、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即工业性复制的工作人员,科研人员,设计师三者之间,在整体上进行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把艺术设计与工艺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这正是国外书籍设计质量高的奥秘所在。
三、现代意识对书籍视觉传递的定位
市场经济把图书出版推向了市场,人们不断接受新信息、新思想、读者的物质文化需求出现了空前的多样化。美国史坦福研究所一份研究报告,把在社会活动中的人划为九种不同价值与生活型态的群体。即生存型、持续型、追随型、模仿型、自我中心型、试验型、成就型、社会意识型、完成型。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生活型态(一个人的态度、信念、意见、期望、偏见和对时间、精力、金钱的支配方式)。因此,读者价值观不同,物质文化需的不同,所以产生文化市场需求选择的多样化,这就决定了图书视觉传递的多元化趋势。人类已进入了数字信息时代,世界经济也已全球化,各民族的文化加快了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于本国文化之中。电子计算的广泛的应用,对书籍视觉传递设计与制版印刷带来了革命和繁荣,书籍视觉传递设计迈入了精细化和个性化、多元化轨道,设计师们利用计算机、光盘图库,运用不同制版印刷工艺、各种纸张材料,不同设计造型手法去表现新视觉空间,新的观念,以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加快信息表述的传递,对于设计手法本身赋予了强烈的商品竞争意味。在设计手段上充分利用具象、抽象、半抽象,现代、后现代形式互相渗透,注重视觉传递设计,运用置换构成,将无生命与有生命合成;变异构成,将物体不合理地变形,产生迷惑;视动构成,利用计算机制作数字图形;断置构成,将物体进行不规则地错位与排列,造成碰力感等手段。同时,要注重书籍视觉传递的“广告性”,兼容“文化性”。图书封面设计是将广告的符号,如点、圈、角、线等来解释,视觉传递时给人以间隙与节奏感。书籍视觉传递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广告艺术,它必须是以图书内容作为统一协调的中心,设计上着重烘托主体和美与传达,注重设计定位,及对读者的定位,强调隐含价值。一件好的图书视觉传递设计,应具有视觉传递的广告性(商品宣传),正如鲁迅所说,一切艺术是宣传,但一切宣传不等于艺术。图书的视觉传递设计要借鉴广告设计方法来加强自身的设计,首先,要做到作品欣赏性(艺术性),要调动读者的审美情绪,否则广告性也失去意义。因此,要调动一切营造美的手段、形式、风格、根据现代图书内容,读者对象、市场规律,从单一到多元,从古朴到现代,从国外现代设计到中国民族风格,散发时代气息。其次,作品的保护性(物质性),用各种物质材料去体现它于广告性和艺术性是统一的关系,同时,恰如其氛地表达思想内容和实用价值,并保护图书商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