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灾减灾工作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灾减灾工作报告

篇1

一、健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在防震减灾工作中,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真正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调整充实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兰威任组长,分管领导李景任副组长,国土、党政办等相关人员为成员,明确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防震减灾工作。为增强我乡防震减灾工作战斗力,降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我乡完善了抢险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抢险队伍,补充了必要的应急抢险设备。

二、强化宣传,增强防震意识。我乡4个村都建立了防震减灾宣传专栏,我们充分利用标语、宣传栏、宣传单等形式,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及防灾避险知识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和自救意识。全乡印发防震避险宣传资料1000余份,并及时上报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避险演练、地质灾害巡查等信息。

三、深入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防震理念,组织国土、民政等部门对全乡3个村的7处地质灾害点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已向地质灾害隐患地带群众发放了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并落实了专人负责24小时监测,一有险情立即上报。

四、完善制度,加强应急预案体系XX。制定了《XX乡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XX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效果。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XX,及时充实抗震减灾应急队伍及应急小分队成员,确保预案启动及时、运转顺利。严格值班制度,在汛期及历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时期,要求各村严格实行值班制度,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及时上报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

五、做好地震宏观观测及舆情信息的上报工作。各灾情速报员做好信息的收集整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确保信息畅通,完善了“三网三员”管理信息,健全了“三网三员”群测群防阵地、队伍和制度XX。

篇2

一、加强领导,加大应急管理宣传力度。

我乡成立了应急管理及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乡各部门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各村、各部门也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了具体的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为让广大群众知晓应急管理的具体内容。乡应急办加大了宣传力度,办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利用逢场日和宣传单巡回宣传等方式宣传应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广大群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懂得了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二、完善预案制定,加强应急演练。

今年以来,针对我乡实际修订完善了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食品药品、防洪抗汛、水库安全、公共卫生、学校安全、道路交通、农产品安全等一系列应急预案,为进一步提升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组织开展了消防演练。学校组织开展了防爆演练等增强了自我防范和逃生的技能。我乡还成立了一支由党员干部和青年志愿者组合的3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随时待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特别是今年9.13洪灾,我乡道路出现多方塌方,地质灾害点面临随时滑坡的危险,在紧要关头,应急救援队伍在乡应急指挥中心指挥员的指挥下,第一时间奔赴各灾情点施救抢险,及时修通道路三处,转移受灾群众100余人次,使我乡应急救援队伍在实战中得到了经验,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

三、加大应急投入,确保隐患排查整治到位。

乡上设立了应急管理专项资金,确保安全隐患整治到位。今年以来,乡上共投入10多万元用于地质灾害、道路

篇3

(一)全面排查、建立台账。**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各镇(街)2020年1月1日前已建成并入住使用的农村削坡建房进行风险排查,并认定风险等级,建立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整治工作台账,锁定既有存量,我县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隐患共**户,其中极高风险**户、高风险**户、中风险**户、低风险**户。

(二) 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制定我县农村削坡建房风险排查整治工作方案,明确落实各镇(街)村工作责任,落实整改措施、明确整治,从2020年开始,按三年时间完成整治风险点工作任务。

(三)分类整治,有序推进。按照风险等级,精准施策,分类处理,有序开展农村削坡建房风险隐患的整治。通过实施削坡减载、边坡防护、挖砌排水沟等能消除或降低风险点,在镇(街)职能部门指导下,委托专业技术施工队伍治理工程,对中低一般风险的、引导村民采取削坡减载、坡面防护、挖排水沟、筑挡土墙等技术措施自行治理、降低风险。

篇4

“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入总结、举一反三,真正把这场抗灾救灾斗争的经验转化为更好抵御风险的措施和能力。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战胜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等特大自然灾害作为重大事件写进了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并强调要继续做好灾后重建工作,要从这次特大的自然灾害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和保障能力;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在讨论中,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代表对灾后重建工作尤为重视。

3月8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委员大会发言。省政协主席委员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贵州抗击特大雪凝灾害的体会与启示》的发言。说,抗击特大雪凝灾害的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反思主要有:一是冰冻灾害向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促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二是要有科学的判断与决策。三是要建立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四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意识。五是要尽快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六是要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注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抵御灾害的标准。

参加全国两会的贵州代表委员普遍认为,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及时建立指挥机构、突出救灾工作重点、省领导深入灾区指挥、启动应急处置会商协调机制和应急预案,是取得这次抗灾救灾胜利的关键。他们认为,抗灾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坚定了群众跟党走的决心,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也进一步密切了军民警民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篇5

一、2012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注重加强制度建设,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

认真筹划“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规定,编制了《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建议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对做好“十二五”时期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对《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进行实施后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报市政府重新印发。

组织市、县(区)地震部门对《省防震减灾条例》修改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并和市法制办共同研究提出21条修改意见,配合省法制办、省地震局完成防震减灾立法调研工作。

加大对县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全市防震减灾目标管理工作,逐级签订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了考核细则,加大定期督查力度,增强了全市各级政府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严格落实震情跟踪监视制度,做好分析研究工作

今年以来,市地震局不断加强对地震台网软件和设备的维护,确保全市地震监测台网的不间断运行。制定了《2012年全市震情跟踪方案》,坚持做好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完成2012年全国地震目录及前兆、测震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了地震预报月会商和半年会商,做好震情跟踪和分析研究工作,完成《2013年度市地震趋势研究报告》;注重加强地震宏观测报工作,按我市地震带分布情况,对全市地震宏观测报点进行合理调整,建成30个骨干宏观测报点,并对宏观测报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强化抗震设防管理,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度

注重加强地震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为进一步规范地震行政执法行为,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11月3日,市地震局在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会议室举办地震行政执法培训班,市及各县区地震局共31人参加了培训。

不断创新行政执法管理模式。一是加强督查检查,定期到四个城区巡查是否有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建设工程。先后对江淮盐化有限公司开发的同科-汇丰高层建筑、海滨疗养院3万平方米扩建工程未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问题,上门对当事人进行深入的法律法规的宣讲、教育,消除当事人的抵触情绪,督促建设单位按规定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二是省市联合执法检查。11月17日,省地震局与市地震局联合检查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使用情况,对苏宁置业有限公司、蓝天置业有限公司、金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及其工程设计单位进行了检查。

推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小区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市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市、县地震局加大督查推进力度,参与选址,提供图纸,举办农村工匠培训班,提供技术指导等,在四县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区建设。指导各县区积极开展城市地震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经过评审9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全部达到市级验收标准。

扎实做好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以“5.12防灾减灾日”和市第二十三届科普宣传周活动为契机,共投资10余万元制作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图板130块、地震知识宣传材料12万份、地震科普光碟200套、科普书籍2000套、挂图160套分发各县区,推动科普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相继开展送地震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和进家庭活动。

突出抓好学校地震科普工作。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分别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我市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13所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全面向社会各界开放,举办了全市青少年地震知识作文竞赛,全市共有230多所学校参加,收到竞赛作文5.7万多份,指导相关学校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

市地震局主要领导亲自带头深入到县区政府、党校干部培训班、中小学及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防震抗震科普知识讲座。在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举办全县中小学校园地震应急演练及安全工作培训会,邀请省地震局专家邓民宪为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长、中心幼儿园园长,县公安局、县安监局、县人防办、县消防大队、县红十字会领导进行培训,组织与会人员观摩了学校地震疏散和自救互救演练。

通过新闻媒介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在广播电台开设了“地震科普知识之声”栏目,在市电视台播放中小学生地震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在苍梧晚报开设了“防震减灾,避险自救”专栏,借助手机短信平台,向广大手机用户发送地震科普知识,每月定期向全市防震减灾助理员和联络员发送地震信息和地震知识短信,利用庙会开展广场宣传活动。

(四)扎实推进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建设。市地震局制定了《2012年度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方案》,指导各县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规范了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地震应急预案,为基层应急疏散演练有序进行具体指导。

强化学校演练。在“5.12”前后,市、县(区)地震局会同教育、民防部门指导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集中开展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并对部份中小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和检查。

组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市地震局联合团市委,在大中院校学生中招募防震减灾青年志愿者近100人,市政府董春科副市长为志愿者队伍授了队旗,市地震局为青年志愿者配发了服装,组织了培训等。市地震局与市体育局共同努力,以市无线电体育运动爱好者为骨干,组建了1支市无线电地震应急通讯志愿者队伍,并参加了全国、全省无线电演练和比赛,分别获得全国第三名和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

加强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市地震局指导各县区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组织新浦区、海州区所辖的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防震减灾领导、防震减灾助理员以及新浦区浦南镇、新海办事处和海州区锦屏镇、洪门办事处所辖的44个村、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约100余人开展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活动。11月15日,市地震局组织开展全市地震应急实战演练,以赣榆县罗阳镇、东海县白塔镇,新浦区新海街道办事处、浦南镇,海州区洪门街道办事处、锦屏镇以及所属学校、村、社区、企业、医疗卫生等和市县区地震局作为参演单位6800余人,重点演练了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市地震局及各县、区地震局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照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市地震局应急指挥系统收集灾情信息;各县区灾情速报员进行地震灾情速报;无线电志愿者队伍利用无线电台进行灾情速报、图片传输;各县区有关中小学校、村(社区)开展避震和应急疏散演练;各县区所属有关志愿者队伍、应急救援队、抢险救灾队、医疗救护队开展应急救援和应急抢险演练。通过本次地震应急演练,检验了全市地震系统工作人员的应急反应和指挥能力,检验了基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地震应急反应能力,检验了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检验了灾情速报员队伍和无线电通讯队伍的通联能力。

二、2013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推进市级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及县级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推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小区建设。

(三)继续做好震情监视和分析研究工作,确保地震监测台网安全运行。

(四)加大工作指导力度,不断提高县、乡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能力。

篇6

2008年,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2009年,新年,新起点,新希望。

政协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09年1月13日至17日在成都召开,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于1月15日至19日召开。

1月1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参加成都代表团工作报告时强调,要贯彻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这次省“两会”确定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部署,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坚定信心,爬坡上行,加快发展。

政府将如何对2009年作出规划?对于“两会”,老百姓期待的是什么?全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建的言献的策将碰撞出怎样智慧的火花?

2008数字四川

抗震救灾

445.4万户住房损毁家庭基本实现过渡安置。落实生活补助政策,发放临时生活补助资金83.8亿元。帮助109.8万因灾失业的城乡劳动者新就业。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紧急免疫接种易感人群223.9万人次。紧急抢修受损供水设施1500多处,新建应急工程2129处。严密防范次生灾害。强化物资、资金保障和监管。全面启动恢复重建。

生产总值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2506.3亿元,增长9.5%。

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1.8亿元,增长18.99%。

三次产业

粮食总产量3500吨,增长3.2%。新增有效灌面35万亩,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2725万千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39.3亿元,增长17.9%;净利润680亿元,增长12%。旅游总收入1091.5亿元,下降10.3%。

投资消费

完成投资1615亿元,其中50个重点支持和重点推进项目完成投资89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0.8亿元,增长19.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1%,低于年初确定的5.9%的控制目标。

民生工程

民生工程共投入501.4亿元,安排拨付富民安康工程资金76.4亿元。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增加96.6万人、376.3万人、14.8万人。

涉农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6141.3万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2个。

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99.6%。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成效明显。新建廉租房28万套。

2009工作目标

2009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目标任务的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2009工作安排

灾后重建

全面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继续协调推进对口支援,又好又快推进恢复重建。推进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推进城镇恢复重建。推进农村恢复重建。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推进重大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推进产业恢复重建。推进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推进防灾减灾能力恢复重建。推进生态恢复重建。推进精神家园建设。

重大项目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重点产业等项目建设,全年投资突破1万亿元。

加快成灌快速铁路、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兰渝铁路等项目建设,全力争取新开工建设成兰、成西、成贵、川藏、巴达、成昆扩能、成渝城际客运专线和达万铁路电气化改造、成都火车北站改造等“7+2”铁路项目。加快建设大桥水库灌区、武都水库等14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尽快开工亭子口、小井沟等大型水利工程,推进升钟水库二期、武都引水二期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

三次产业

积极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发展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启动实施与国家支柱产业振兴规划和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优势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加大水电、天然气、钒钛等战略资源重点项目建设力度。规划发展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大力实施“1525”工程,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旅游业。

开放合作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健全跟踪督查机制,力争到位国内省外资金32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推进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45亿美元。

民生工程

民生工程投入726,7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107.3亿元。

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万人。

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篇7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局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主线,紧紧围绕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县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要求和市国土资源局确定的年度工作要点,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积极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紫阳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四次会议精神, 围绕县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要求,积极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今年要抓的城镇建设十件实事,及早介入,完成了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县福利救助管理站的用地规划选址等工作,并协助县城建局完成了县中医院综合门诊楼建设拆迁工作。

二是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优先考虑全县经济建设中重点建设项目和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建设用地需求,支持我县新农村建设和茶叶产业建设用地。为全县新建的10个茶厂做好了用地服务工作,完成了我县重点建设项目灯芯桥水电站、华兴水电站、双桥110变电站的用地预审和报批工作。界岭水电站、许家河水电站、蛇嘴梁水电站、箭竹河水电站、狮子岩水电站、明家河水电站、强祥驾校、全新液化气站、已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正在积极争取市局批准。蒿坪工业园区、八庙梁水电站、下官田水电站已完成土地利用规划调整。

三是按照我县出台的《土地收购储备办法》,编制了土地储备方案。完成了蒿坪工业园区、县农业局、科技局、粮贸小区、钟鼓湾等地段的综合开发土地统征储备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四是积极做好襄渝二线和安川界高速路建设服务工作,协调处理建设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进行。襄渝铁路二线和安川界高速公路紫阳段自开工建设以来,我们认真做好拆迁户的拆迁安置和用地选址工作。克服了很多难以预想的困难,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对确有困难的拆迁户实行临时租房、投亲靠友、搭建简易房(棚)等方式过渡安置拆迁户。今年针对安川界高速公路紫阳段141户(安川高速路拆迁户共计524户),襄渝铁路二线68户(襄渝二线紫阳段拆迁户共计193户)被拆迁户不能及时拆迁,严重影响“两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的实际,我们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了襄渝铁路二线建设向阳集中安置点的遗留问题。全面完成了高速路建设征用土地2608亩,涉及被征地农户1100户、4500人,拆迁房屋529户、91540平方米(不含专项及机关和城镇居民拆迁),襄渝二线建设征用土地878亩,拆迁房屋32584平方米的征地拆迁工作任务。

五是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和监管。针对当前国家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政策,投资力度大、建设时间集中,我县项目建设较多,土地需求将呈现井喷式大幅上扬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及《违反土地管理规定处分办法》明年开始据此进行问责的实际。我们采取既积极主动服务,又严格规范管理的措施,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积极做好用地服务工作,上报重点项目154个,用地面积21430亩。

六是部门联村工作成效显著。汉王镇五郎坪村新农村建设包村工作。改造住房30户,建养蚕室10户,全村“五改三建”达标25户,生态移民、迁移扶贫31户,改善了村民的家居环境;培育丰产桑园510亩,养蚕大户10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畜牧产业大户5户,建立良种繁育点1处,工程造林1000亩;多方协调组织资金建人畜饮水工程铺筑管道4000米,硬化村级公路1.5千米。改造了村活动室,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50人次,“雨露工程”培训300人次。投资40余万元,210亩的土地复垦项目市国土局已通过省市专家组的验收。汉王镇草川村贫困村帮扶工作。“五改三建”达标36户,改造住房30户,建养蚕室5户,生态移民、迁移扶贫34户,建特色民居房10户。培养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2户,培养年饲养量50头以畜牧产业大户1户,发展烤烟16亩;人畜饮水工程铺筑管道2200米,新建水窖120口,新修村级公路1千米;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人次,“雨露工程”培训250人次。蒿坪镇东关村培育管护示范茶园120亩。双安乡闹河村工程造林1000亩,修田造地26亩。

(二)耕地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全县耕地保有量达到91万亩,基本农田达到53万亩。一是耕地保护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政府同各乡镇政府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状,全县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复垦整理等指标全部列入了县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范围,并分解下达到了各乡镇政府和责任部门,摆上了政府工作议程。县、乡镇、村逐级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状,使耕地保护工作在体制上有了保障。二是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巡查,做到了巡查工作常态化、台帐化,及时查处各类破坏耕地的行为。三是我局组织实施的汉王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已完工并通验收。新增耕地98.67公顷,总投资679.56万元的麻柳镇青岩溪、瓦庙镇朱溪河土地复垦项目于10月21日通过省市专家组的验收。新增耕地525亩的广城、焕古、金川土地复垦项目已完工,市国土资源局已组织专家组进行了初验。新增耕地194.2亩的东木乡土地复垦项目和金川土地复垦项目已全部完工。上述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且略有增加,确保了全县53万亩基本农田和91万亩耕地面积不减少。   1  

查阅更多 国土资源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安排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三)切实做好矿山企业整合工作,促进矿产资源科学利用。

一是完成了我县完成“十一·五”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为做大做强我县矿业,促进矿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是实施矿产资源整合,规模化发展矿山企业。《紫阳到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于XX年年12月25日由省政府批复实施。在实施方案的指导下,整合工作迅速展开。按照批复的矿产资源整合方案框架,我局于今年3月份制定了具体的操作意见,已上报县政府。采取联营、合并、兼并、收购、整体出让等方式方法,对全县的矿山企业进行积极稳妥的整合。全县板石企业整合后保留证件21个,关闭25个,其中耐酸瓦板保留10个,黄板石保留5个,高钙黑板等保留6个。全县原有锰矿2个,通过收购兼并已完成整合为1个矿区工作任务。因年检不合格报请省市国土部门注销采矿权8个,县级因年检不合格已注销采矿权16个。

三是扎实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成立了“回头看”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紫阳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回头看”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开展了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全面清查,以砖瓦窑、建筑石料等资源开发作为重点,组织安监、公安、环保等部门对矿山企业,进行了拉网式全面清查,关闭了1个不符合规定的砖厂,依法查处非法超占土地7049?,收缴罚款9.49万元;及时制止了少数非法开采建筑石料的行为。

四是完成了储量核查检测,规范储量动态管理。我县矿产储量核查检测工作于XX年年7月正式启动,通过竞标由安康市国兴矿业管理有限公司实施全县矿山储量核查检测工作,XX年年10月完成了核查检测的野外勘查工作,11月份转入内业资料编制,目前内业资料编制已全部完成。市以上发证矿山于2010年1月由市国土局组织了储量核查检测初审,其它矿山储量核查检测,正等待市局组织省市专家评审通过。核查检测评审通过以后,我们将按计算的价款金额向企业收取采矿权价款,凡是不按规定交纳采矿权价款的,采取措施进行关闭,重新整合以后对外公开拍卖,以此来提高准入条件,为我县矿山企业特别是板石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打下基础。

五是在西洽会上招商引资项目两个,引进资金达1.7亿元。一是陕西紫阳同仁矿业有限公司投资0.5亿元开采板石;二是陕西泰升达矿业公司投资1.2亿元开发绕溪乡钛磁铁矿。还对我县的石英石矿、水泥矿、钒矿开发等项目进行了推介,已有多家企业来我县考察,并有投资意向。

(四)完善各项措施,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一是认真排查,摸清全县地质灾害情况。为制定科学的预案,防患于未然,我们提前着手,在汛前就开始了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掌握了第一资料,编制下发了《2010年紫阳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时对新的灾害隐患点和原隐患点的新情况进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指导预案编制及防灾减灾。先后深入芭蕉、燎原、红椿、高滩、毛坝、联合、蒿坪、金川等乡镇共进行现场应急调查近20处,均形成了《地质灾害简报》和《专项调查报告》,为县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12地震我县也受到波及,造成了一定的灾害损失,尤其是造成了更大的地质灾害潜在威胁。我们配合省市专家调查组,对洄水、燎原、红椿等乡镇11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和评估,并形成了调查报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与措施,与乡镇政府进行了座谈,进一步落实了防治责任。同时按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与水利局等部门对有关乡镇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检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当场提出了整改意见。及时收集和掌握全县地质灾害动态情况,并对重点地段和区域进行动态巡查。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除现场提出整改要求外,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各乡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明确要求,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保障汛期安全。通过法规培训宣传、发放滑坡裂缝监测仪等,“群测群防”意识和水平得到增强和提高,今年洄水镇就成功预报一起滑坡,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

二是加强值班,做好灾情监测。从5月1日起,我们启动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灾情零报告制度,并与县气象合灾情预报,坚持做到了有领导带班,有值班人员值守,有

(2)

查阅更多 国土资源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安排

篇8

据保监会消息,在此前办理完毕的154件政协委员议案中,涉及农业保险主办的建议提案数量同比增长35%。一方面是“三农”对保险业需求加快,一方面是农村保险业体制、产品、销售模式与农村的需求矛盾突出,农村保险业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尤其是互联网金融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将给农村互联网保险市场创造活力,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

农村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金融、保险作为贯通整个“三农”工作的血脉,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务院日前的《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提及“三农”69次,提及“保险”19次,提及“互联网”9次。当“三农”、“保险”、“互联网”3个焦点互相碰撞时,会点燃什么样的火花?

互联网保险,其销售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柜面与电话销售,不受时间、地域的制约。是指保险通过互联网实现保险业务销售。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保险迅猛发展。据统计,2014年我国互联网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858.9亿元,较2011年互联网渠道保费规模提升了26倍,对全行业保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9%,成为拉动整个保险业保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互联网保险的经营主体扩容至85家,经营模式逐步确立,专业化布局基本形成。农村互联网保险也有了长足发展,据来自蚂蚁金服的报告,2015年,仅蚂蚁金服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农村互联网保险的覆盖用户数就达5800万户,同比增长42%。

事实上,关于“互联网+三农+保险”的发展前景,监管部门早有预见。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曾在公开发言中表示,要把握时代机遇,众筹共享,合力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发展”提供新动力。

农村互联网保险供给侧矛盾突显

与日前竞争白热化的城市保险业相比,“三农”保险依然是裹足不前,加上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资金、技术、专业人员紧缺,导致技术与运营模式持续创新不足,发展、推广农村“互联网+保险”的模式相对滞后,农村互联网保险更面临众多瓶颈、发展滞缓的尴尬局面。

模式陈旧,产品单一。农村保险业发展滞后的现实下,农村互联网保险自然更加滞后。一些涉足农村互联网的保险公司,只是简单地将传统保险产品搬到网上,没有结合农村和互联网特点对原有产品加以改造或重新开发新产品,相应业务流程调整开展极其缓慢。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互联网保险的主力险种为车险和短期意外险等标准化产品,同质化较严重,而且产品场景化的开发深度不足,由互联网经济活动场景衍生的保险需求仍有待挖掘。不仅如此,互联网保险产品呈现碎片化特征,难以满足客户需求,更有甚者,个别网销产品仅以保障为噱头,严重偏离了保险实质。产品的附加服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挖掘,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服务体系薄弱,服务能力不足。众所周知,销售只是保险经营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对广大消费者而言,理赔服务才是保险产品价值的真正体现。无论传统产品网络化,还是互联网创新产品,消费者都需要方便、快捷的理赔服务。目前,在运营服务体系方面,大多数保险公司只将互联网保险服务网络化、电子化,而没有从客户需求出发和便利角度出发,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同时,由于部分第三方平台在销售保险产品时,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弱化保险产品性质、片面夸大收益率、缺少风险提示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监管与技术短板明显。由于农业本身是高风险产业,受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科技水平制约严重,因此,在风险评估上难度很大,这给农村互联网保险带来更大技术难题。由于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较快,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建设并没有完全跟上发展的步伐。在相关监管制度和行业标准、规范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监管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对互联网保险的监管基本沿用传统业务管理模式,现有的监管组织形式和现场检查手段已无法满足新的监管要求,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

以供给侧改革提升农村互联网保险

作为中国弱势产业的农业,对于保险需求在不断加大。但当下中国,相比城市保险业白热化竞争,农村保险业相对落后;相对于线下保险业竞争异常激烈,线上保险业竞争相对迟后。而更关键的是农村对于保险的需求在增加,但是保险业的发展却与农村需求不适应,供给侧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加快农村保险业的供给侧改革,为农村保险发展提供最好服务、最优质的保险产品。

创新适应“三农”需求的互联网保险模式。许多调查表明,农村对于保险业,不是缺少需求,而是我们目前保险体制、产品、经营模式,与农村现状不适应、不匹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突出,因此,要发展农村互联网保险,必须重构农村保险业。要借鉴国际经验做法,推动农业保险供给侧改革,向“需求导向”转变,建立农户、保险公司利益平衡机制,强化和拓展防灾减灾、生产调节、担保增信等作用,逐步形成农业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保险政策“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互联网保险支持政策体系。

“三农”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农村互联网保险模式,不能照搬城市互联网保险模式来开展,必须以“三农”对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实际,来发展农村互联网保险。要让“互联网+”真正融合到“三农”大发展中去,政府必须对农村互联网建设的软硬件加强投入。面对于高风险的“三农”保险的评估,更需要利用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以提高准确性、时效性。在美国、法国、以色列这些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遥感预测、无人机航拍技术和移动终端等新技术已经很成熟,并得以广泛地应用。实现农民、政府、保险公司“三赢”的局面。

加快村级互联网保险网点布局。面对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以村为单元,经济相对落后,文化水平相对低,网络发展缓慢等原因,发展农村互联网保险,必须把农村互联网保险服务站点建设作为关键。首先依托政府“信息进村入户”、“新农村基础建设”等项目的推进,布局农村互联网保险的网络,以村为基层点,建成互联网保险基层架构。其次是第三方机构负责平台搭建,实现嵌入式线上保险营销模式。以农业部的“益农信息社”项目为例,农业部联合中国电信、京东、中华保险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综合性的农村服务站点,该站点可以售卖当地农副产品、提供京东网上商城的产品销售,同时也提供保险产品的销售与后续服务。同时,要根据“三农”实际,精准设计一整套适合在农村推广、农民接受的保费少、有保障、普及广的互联网保险产品。例如在浙江农村,相关保险公司结合省政府开展的“电商村”建设,聘请村里的经营户和熟悉互联网的人员为互联网保险协保人员,并定期给农村保险服务站点的协保人员提供技术培训,让协保员在农村互联网保险地区进行产品的宣传和促销,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在网上办理保险业务。

篇9

关键词:堤防工程;维修养护;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堤防工程的维修养护工作是一门不断在完善、补充、发展的学科,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新的、更好的堤防维修养护方法也将不断推出。为此,堤防工程维修养护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积极研究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新思路,不断促进堤防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实现堤防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现代化。

1、概述

堤防主要是指我国的沿海、湖、河、江、渠岸等处修建的挡水建筑物,其必须要具备防潮、束水、防浪、抗洪等基本条件。而堤防的维修养护工程管理主要是指为了保证堤防能够充分地发挥其排涝、防洪、抗风浪等等的作用,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堤防工程的维修与养护等进行有效地管理,使堤防工程能够在各种灾害面前安全地运行,并起到有效阻挡自然灾害的作用。

2、堤防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特点

堤防工程的维修养护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工程量往往不大,但涉及面广,并关联到诸多隐蔽工程。由于工程老化破损的原因不同,则维护方法和施工工艺便具有了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就给维修养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应根据具体的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对堤防进行安全检测、评定。根据评定结论,在维修养护工作中研究和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和方法。具体在对堤防工程进行维修养护时,还应针对当时环境条件等,采取相应的、有效的、甚至极具创造性的措施。

3、堤防工程的维修养护与运行管理的工作内容

3.1、堤防工程运行管理、维修养护主要内容

堤防工程日常运行管理、维修养护主要包括:(1)对堤防各部位、金属机电、通讯及附属设施(备)进行检查;(2)对沉降、位移、水位进行观测;(3)对渗透、应力以及机电进行安全监测;(4)操作记录;(5)对堤防各部位、金属机电设备、通讯及附属设施进行维护;(6)编制运行及维护工作报告等。

3.2、堤防工程在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注意的事项

堤坝检查、维护中,要注意路面平整、位移沉降变化;堤肩堤坡冲沟修复或排水设施修复,确保排水畅通,避免水土流失;堤顶(身)裂缝及时修复,堤身(堤脚周边)出现湿润积水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堤身(脚)渗漏问题,护坡或护砌(挡土墙)结构修复完整,及时处理堤坝周围动物洞穴(广东地区特别要注意防治白蚁工作)。

在堤防日常运行和维护中,我们还得注意对河流的水位、河势变化观测记录,护岸工程、堤防的涵闸、泵站、涵管等穿堤建筑进行逐一详细排查。

4、堤防工程维修养护与与运行管理工作步骤

根据堤防出现的问题,通过对缺陷的检测和分析,在了解了堤防的缺陷和产生原因下,针对性地提出维修养护方案。在对方案进行审查后,方能进行下一步的维修。由于是通过维修单位去体现其意图和达到维修养护的目的,因此应切实地做好施工全过程工作。施工前的技术交底、施工过程的控制以及施工后的验收都是维修工作的关键。维修养护工作的步骤应包括:

(1)发现堤防及其附属设施存在缺陷和破损。(2)对堤防工程存在的缺陷和破损进行检测和评定,重点在对隐蔽部位的检测,因为检测、评定是维修养护工作的“前提”,其目的是了解“险情”、诊断“险状”,因此要求检查要全面、仔细,险情分析要准确。(3)确定维修养护方案及工程预算的编制;维修养护方法是维修养护工作的“基础”,维修养护方法要合理、针对性强;灵活应用各种技术方法,创造性地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4)做好维修和维修后的鉴定和验收。施工质量是维修养护工作的“关键”:维修养护施工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维修养护工作的成败。

5、现阶段的堤防工程的维修养护和运行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5.1、堤防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

现有堤防工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近年掀起水利工程建设,堤防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高,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堤防工程标准偏低,堤身低矮单薄,抗风暴潮能力不足,急待改造。而且,广东沿海地区(如珠海)地基土层多为淤积层,淤泥和淤泥质土土层厚,含水量高、强度低,压缩性高,堤基软土未作处理,承载力低,固结时间长,堤身沉陷和变形量大。

5.2、堤防工程运行管理、维修养护的问题

重建轻管,对堤防工程的维修养护重视程度不够,堤防建成后,长期以来管理维护费用没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工程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工程运行和维修养护的有效开展。而且,堤身通常建在荒原无人区,杂草从生,蛇洞蚁穴多,长期无人看管维护,造成交通不畅,部分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当洪水、暴潮来临时,险情不易发现,也不能及时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上堤进行救援,从而造成崩埸跨堤危险,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3、堤防维修和养护缺乏可操作性标准

水利部、财政部2004年印发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使维修养护有了规范化的标准,但是每个地方,每项工程的实际情况都不同,不能盲目照套《标准定额》的费用标准,必须实事求是的进行测算,结合自身制定既符合地方实际,又具操作性的地方性标准。

6、堤防工程的维修养护和运行管理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6.1、落实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提供资金保障

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的投资力度,建议提高堤围防护费的征收后投入比例或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留一定比例用于堤防工程的维修养护专题资金,以稳定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来源。

6.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堤防运行管理机制和维修养护机制

建议建立堤防分片分段运行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编制堤防年度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计划(方案),制定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细则,统一规范相关运行管理图表和工作纪录(如巡查记录表、水位沉降位移观测表等)以及建立考核验收相关规定等。

6.3、深化完善堤防工程维修养护标准

建议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测算,据实调整人工预算价格,以定额为基础,对定额中的项目、内容和计量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增减和修改,以解决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即以人工消耗为主的项目预算直接以人工费的形式编制,以材料消耗为主的项目参照定额标准编制。并制定可操作性的堤防维修养护标准,明确堤防维修养护工作范围、内容及检验考核要求,以利于指导方案编制和工作开展。

6.4、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鼓励广大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工程管理第一线,并且加大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同时,引进自动化、网络信息管理,如自动监控、闸群联控等,提高现代化运行管理水平。

6.5、健全堤防工程日常维修养护措施

基于堤防工程日常维修养护在整个工程运行中的重要性,相关的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堤防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措施。最好可将日常维修与养护划分开来,通过对相关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的明确,使其能够更好执行自己的本职工作。

堤防工程的日常维修部门主要负责对工程中以材料为主的大项目进行维修,通过对堤防工程的有效维修,使堤防工程在运行中不会出现大的质量与安全隐患。而养护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主要针对堤防工程出现的一些小缺陷进行修补等,且工作人员在进行堤防工程日常养护的同时,也要对日常的巡查工作加强重视。当发现堤防工程存在一些大的问题,则应该及时的报备给相关的水利工程部门,由维修人员进行解决。通过堤防工程中养护与维修人员对日常工作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对堤防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的工作。

6.6、积极推行管养分离

明析堤防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内容,并将其与工程管理分离开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维修养护企业(队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堤防工程维修养护体系,从而提高堤防维修养护质量。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涉水活动日益频繁,对堤防等水利工程防洪、开发利用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堤防工程的维修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堤防工程维修养护工作也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目标化迈进。

参考文献

[1]欧阳博.堤防工程维修养护探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34-36.

[2]杨康华,刘斌.浅谈堤防维修养护工程管理措施与建议[J].科技创业家,2013,13:34-35.

[3]凌立新,韩莉.浅谈堤防工程运行管理[J].江西水利科技,2008,S2:73-75.

篇10

论文摘要:如何确保灌区骨干工程长效利用,建后管理是关键。通过分析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及其特点、问题,应用水管理形态理论,指出灌区目前管理体制,为计划经济下的统制型提出未来实行信托型管理的设想。

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自项目实施以来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受到广大用水户的欢迎和大力支持。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工程,使得工程能够高效运转并长期发挥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就无法回避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这一命题。

一般地,根据管理性质的不同,灌区的管理对象可以分为骨干工程及渠系,以及支斗渠及其以下的田间工程。并分别由专管机构和乡镇村实行二元管理。关于支斗渠及其以下的田间工程管理目前正在推行以农民用水协会为代表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参与的管理体制改革。本文仅就骨干工程的长效利用及其管理展开论述。

1灌区骨干工程长效利用的意义及其对灌区管理的要求

灌区的骨干工程是指那些构成灌区并实现灌区主要功能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渠首枢纽、分水枢纽、泵站、干渠、分干渠等输水建筑物,重要的泄洪、排洪建筑物等等。这几年来的续建配套改造工程均为各灌区中需优先安排的“卡脖子”工程、“病险”工程、急待改造的关键性工程,绝大多数为灌区的骨干工程。这些国家花巨资兴建的骨干工程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的规划设计,二是工程建设质量,三是建后管理。

就建后管理而言,优良的管理与维护能够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改进工程的效率与效益,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比;管理使用不当、缺乏养护则反之。以灌区工程使用寿命30年计,正常的工程使用寿命延长10年为40年,缩短10年则为20年,二者的更新周期相差了整整一倍!而在我国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维修管护不当,建设20年以上的工程鲜有完好的;而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灌区工程使用40年以上的却很普遍。不当的管理与缺乏维护资金,加快了工程的老化与损坏,降低了工程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加剧了灌区的困境。

骨干工程的长效利用需要以下条件:

①符合工程运行规律的调度、使用,需要灌区具备一支具有高度专业素养的管理队伍;

②日常养护及定期的监测维修,需要灌区具有一套责任鲜明、便于操作的保障制度并提供及时适当的维修养护服务;

③骨干工程维修养护需要有资金保证。

而这些条件的具备取决于灌区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决于国家、灌区专管机构、农户之间相互关系的梳理等等。

2灌区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与特点分析

2.1灌区管理的问题源于“贫困”

灌区的“贫困”包括制度贫困、经济贫困与技术贫困。

①制度贫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灌区的专业管理与经营管理。一方面灌区管理机构没有经营管理权,凡事必须通过政府;另一方面灌区也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多年来灌区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必要的管理权限、管理条件、制度与手段。如没有独立的人事权、财权、物权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等。

②经济贫困:改革开放前,大多数大型灌区靠财政拨款;专管机构改为事业单位后,水费成为灌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长期以来水价标准低,水费计收难度大,灌区经费入不敷出,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福利没有保障,维修养护资金缺乏,形成了突出的行业贫困的状况。

③技术贫困:灌区由于过去行政主导的管理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在又由于经营管理状况不佳,有技术懂专业的人留不住,造成一方面人员膨胀,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在新技术不断被应用的灌区出现了“技术贫困”的现象,制约了灌区的科学管理与持续健康发展。

2.2现阶段灌区的特殊性

①公益强。由于灌区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在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条件的同时,还具有防灾、抗灾、减灾功能。因此它的经营管理不能简单地进行企业化与市场化。

②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通过续建配套改造,特大型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一些大型灌区也正在积极推进;灌区重要的闸、泵站的管理运行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自动化技术;社会对灌区节约用水的要求,促进了用水管理新理论与新成果的运用,促进了节水技术的普及与运用。改造后的骨干工程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管理运营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因此,灌区对科学管理制度的要求与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大提高。

2.3应用理论与灌区管理体制类型诊断

①水管理形态。统制型水管理——政府机关及特定的第三者持有对水的管理责任与绝对的权力,用水者不参与管理的水管理形态。

自治型水管理——用水者同时作为管理者对水的分配调整、工程的维持管理、纷争的解决调停等进行独立完善的自主管理的水管理形态。

契约型水管理——对水的管理持有责任与权限的管理者与用水者之间通过明确的权利与义务的界定,按定价供水、市场运作的水管理形态。

信托型水管理——这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用水者持有水权的前提下,用水者的集合体将水的管理委托给专业技术集团,并使之按照用水的目的与要求进行管理的水管理形态。

②灌区管理体制类型诊断。运用上述理论进行判断,可知我国灌区骨干工程的管理体制属于统制型。统制型管理排斥市场的作用,在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国家垄断的领域、纯公益性事业以及资源十分紧张的状况下被较多地采用,国家与政府对管理对象的人、财、物进行高度统一的控制。显然,我国的大型灌区不属于统制型管理的适用对象。

3灌区骨干工程管理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

3.1近期的管理体制改革内容

近期的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①赋予灌区独立的经营管理自,明确政府的扶持、指导、协调、监督的作用以及灌区的专业管理职责;解除政府与灌区专管机构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还权于民;

②建立合理的财政投入与公益性补偿机制;

③尽快改革水价形成机制与制度,灌区管理机构有权与农户共同协商制定水价,以保证灌区的良性运行。

④推进管养分离。事实上,近期的管理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即“小政府大社会”建设的进程;取决于公共投入政策的完善;取决于物价、税收政策,失业、养老、保险、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善。因为政府职能不转变,灌区改革将成为带着镣铐的舞蹈;灌区较强的公益性若得不到补偿,灌区的经营将难以为继;灌区的水价及人事制度改革若没有相关部门的改革与配合,也将难以进行。

3.2中远期的改革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