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审计工作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审计工作报告

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 财务审计 变革 完善措施 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作用下,针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产、负债、以及盈亏情况进行真实且可靠的反应,对企业财务收支过程当中所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有效查。以确保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合理维护,防止企业资产出现流失。企业财务审计的结果最终会通过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意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说,做好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的关键途径之一。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下,财务审计工作网络化转型的重要性不断凸显,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与重视。基于此,本文即针对上述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财务审计的主要变革分析

同传统意义上,以手工模式为背景的财务审计工作相比,网络环境下的财务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当中,主要针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与优化。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财务数据处理环境、以及数据处理过程这两方面:

(一)在数据处理环境方面的改变

在网络环境下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生成的,包括合同资料、订单资料、发票凭证、银行回单凭证等在内的原始传票信息仍然以有形的形态,通过手工输入方式进行归档保存。除上述数据资料以外,其他相关的财务数据均转化为电子式,并储存于集群系统的远程服务器终端当中。同时,相关的记账凭证以及财务报表仅会在结账环节、以及上报环节当中表现为有形的档案形态。对比常规意义上的财务环境而言,网络环境下的财务核算是基本建立在电子数据处理平台基础之上所实现的,财务核算体系的两头有形,但数据处理的过程相对虚拟。

(二)在数据处理过程方面的改变

建立在网络环境背景下,企业相关业务信息的归集、合并、乃至加工指令的完成,需要通过用户自定义数据关系的方式实现。以制造型企业为例,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平台当中所涉及到的中转物流数据信息均通过计算机模式进行储存与管理。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仅体现在:对物流数据数量的维护方面。企业运行过程中当中,由制造行为所生产的相关制造成本的计算工作则多是交由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在对成本计价方式、以及成本计算公式应用的基础之上所实现的。当中,相关数据的计算与界定主要按照如下方式实施:

1、在有关原材料入库成本的界定方面,主要以企业供应链系统订单数据以及采购发片校验数据为依据;

2、在有关出库成本的界定方面,主要以企业发出计价方法下(单位成本*出库数量)为依据;

3、在有关半成品成本的界定方面,主要以企业产品成本修正(修正/定额成本*在线数量)为依据;

4、在有关产成品入库成本的界定方面,主要以企业收发存平衡公式为依据;

5、在有关产成品出库成本的界定方面,主要以企业发出计价方法下(单位成本*出库数量)为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审计的完善措施

在网络环境下,对于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而言,最为和新兴的变革体现在财务数据的处理方面。因此,就要求建立在对集群系统财务数据处理特点予以充分考量的基础之上,立足于传统财务审计方法与内容,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完善。一方面,需要对财务审计内部控制的评估范围进行扩大,另一方面,需要对有关企业财务审计数据的处理进行合理改进。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评估范围的合理扩大

从宏观意义上来说,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在有关数据处理方面的内部控制主要需要体现安排的合理性、以及控制的有效性。其中,安排的合理性所指的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以确保企业资产安全以及相关信息真实为目的,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对象,所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职责分离;2、授权控制;3、职务轮换。这部分控制措施的主要特点是:尽管其职能分工以及管理结构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与改变,但有关这部分控制措施评估的着眼点仍然与传统意义上基于财务环境的内容基本一致。而控制的有效性所指的是:确保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所生产的相关管理信息数据,能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当中确保储存的良好、运行的可靠。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信息可靠;2、信息安全;3、数据处理有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控制有效性的评估,与对系统运行性能的评估是基本一致的。特别是针对数据网络设置以及软件设计方面的评估内容(包括口令管理操作、权限管理操作、备份管理操作、数据接触分类操作等)来说,以上述内容为对象的评估,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CPA的专业胜任能力。因此,必须通过对相关专家工作成果与经验的借鉴来进行评判。换句话来说,在承接企业财务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当中,需要构建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配置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专业型人才,以确保充分的适应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审计内部控制方面的主要变化。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建立在网络环境的基础之上,有关企业内部控制评估中对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评判是至关重要。做好此环节工作,对于审计意见的正确发表、以及审计风险的合理控制而言也是尤为关键的。

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一、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现状

由于上市公司筹资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内部自我控制和评价成为上市公司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公司的内审机构对公司的经营者进行内部监督,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审,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对企业财务制度进行审核和监督。

由于一些上市公司资产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对内部审计缺乏主观要求,从而对内审的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同时,因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由于上市公司不同于一般的股份公司,由股东承担所有权、经营权,是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监督下运营的。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内部审计共同组成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体系。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均未做出明确规定,仅有针对单个监督部门的职能规定散见于不同的法规中。所以很多企业的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职责规定存在相似甚至重叠,而且,监督机构的具体职能与其组织地位不相匹配,明显不利于其行使监督职责。同时,有些企业在内部人控制严重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其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在于独立行使监督职能,是在国家审计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而有些企业中的部门对内审工作不给予配合,反而认为是阻碍了各部门的正常工作,其结果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难度加大或是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二、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1.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我国上市企业内审机构不具备独立性,依托于财务审计,将内部审计机构定位为内部财务审计,使审计范围受到局限。这种定位将内部审计机构归属财会部门,由财会部门领导负责并报告内部审计计划、审计报告等。这虽然能使内审机构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的职能,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却不具备独立性,使许多内部审计职能流于形式,难以提高内审的质量,不利于给管理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信息。

2.审计人员缺少完整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必然会导致内审工作人员的地位不明确,定位不清晰。企业的内部审计应该是由企业内部专职的机构或者人员所组成的,依据国家的法规和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客观地监督评价企业内部的成员工作活动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更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效益的一种评估。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企业过度注重财务审计,且内审人员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或一些管理人员担任,这对内审工作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各方面利益个体的牵制,直接受企业领导的影响和制约,与内审工作的职能背道而驰,从而不能形成完整的独立性,对内审工作不利。

3.在经济上缺乏完整的独立性

任何企业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内审工作也如此。但是企业的内审工作地位和执行效果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层,有些领导片面地认为对内审工作的投入不能换来同等的经济效益,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对内审部门的经费有所限制,因此影响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很多内审计划无法实施,难以发挥其职能作用。

(二)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企业大部分从事内部审计人员学历层次整体偏低,无形中降低了企业内审工作的效率。而且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本企业的财会部门,对审计知识缺乏了解,实际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技巧有限,只能对会计与财务方面进行审计,而忽略了对企业生产活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审计,而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导致其不能全面履行内审职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内部审计成本,助长了某些单位非法经营行为的滋生,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稳定。

(三)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保证体系

目前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缺少完整有效的章程,没有既定的评价标准,工作无章可循,监督过程缺乏依据,导致相当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方式较为被动,企业的其他部门或多或少抵触这种审计行为,使得内审部门监督不力,阻碍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

审计工作应该是一种规范性很强的工作,但是多数的上市企业内审工作人员都未能按照规范性的审计程序开展业务工作,主要表现在:1.没有按照规定制定审计计划;或者制定审计计划流于形式,不切合企业实际。2.审计工作的编制不完整、过于主观,不能如实记录并反映应执行的程序及所发现的全部问题。3.内部审计的工作报告缺乏权威性的指导,且存在与审计证据不一致,报告建设性意见少,缺乏实用价值,没有后续审计等问题。

(五)内部审计重点与成效不突出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重点是监督企业成员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未能很好地对企业内部制度的效益性进行有效评估,这种传统的审计方式缺乏力度、广度和深度,没有在内部控制评审及管理审计方面作出重点突破,不但不能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限制上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审计方法上也缺少风险管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对公司内部的调查分析,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提出可行性建议、不断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但是,现在的内审工作多是事后确认风险或损失形成时才去报告,不是所有内部审计工作都能做到对企业做出客观的分析,任何企业的经营都会面临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所以提早调查分析并预防对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 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独立性较强的内部审计机构

健全、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和内在需要。它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其他环节的主要手段。要想完善企业的内审机制,就必须健全企业内部审计体制,建立独立性较强的内部审计机构,配置高素质、专业性的人才。要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的干预、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客观进行,同时也能保证内审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二)清晰定位内部审计工作职能

在我国上市企业中,内审机构的设置趋向于董事会主管。事实上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应明确企业文化和具体情况,按照其服务对象和功能作用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由总经理主管,它可以使内部审计更接近经营管理层,并直接为总经理日常经营服务,可以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监督、评价、咨询和控制职能,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为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目的。

(三)注重内部审计的实效性

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同时开拓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等领域,并做好相应增值管理咨询服务工作。内部审计是对公司的发展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及经济效益做出及时性的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建议,为公司增加价值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与管理者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并与管理者的目标及股东目标一致,同领导团队一起追求企业价值增值,帮助公司实现生产经营及管理各个阶段的目标,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四)建立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

增强内部审计服务导向职能。内审的职能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的内审工作要做到对企业进行最客观的分析,并及时、准确地向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报告企业现状,更重要的是针对企业管理和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提早调查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帮助企业增加效益,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实行严格的审计责任制,以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其次,加强内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让内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同时企业要注意培养和吸收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职业能力的内部审计团队。

[参考文献]

[1]玉.强化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职能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8(6).

[2]吴晓求.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政府;企业;审计;质量;效益

一、审计促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绝不是单纯的GDP的增长,而是依靠技术进步、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新工业化和绿色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完成新工业化和信息化而审计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一)政府审计

通过审计,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是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好的审计项目和一份有分量的审计工作报告,不仅仅要揭示问题,更重要的是切实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和措施。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就加强财政管理提出了五条意见,每一条都是建立在审计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都是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其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的意见,是基于有些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转移支付不规范等问题提出的;“加强财政制度建设,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预算公开质量”的意见,是基于预算编制不细化、执行中调整预算级次和项目用途以及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制度有待改进等问题提出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的意见,是基于一些地方民生资金计提不足、建立健全财政民生支出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等问题提出的;“清理规范税收优惠和变相减免财政性收入等政策,维护税法的统一公平”的意见,是基于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地方出台与国家政策相悖的优惠政策文件,将相关企业上缴的税收、土地出让收入等返还企业等问题提出的。在综合上述意见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宏观调控的整体合力”的意见。从而使整个审计工作报告的问题与建议有机统一、前后呼应、相互支撑,保障了审计监督作用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层面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审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国民经济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部门由依靠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转变为依托市场,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通过加强宏观调控进行间接管理。企业直接面对变化无穷的市场,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可利用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便进行宏观调控。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依靠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监管,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职业风险意识,讲求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

(三)内部审计

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呈现出五大总体发展趋势: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注重管理审计;审计工作方法标准化;审计职能组织集中化;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培养企业经理。

内部审计重点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企业调查显示,近70%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重视管理审计,通过审查流程和分析系统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并确保对业务流程和结构的战略性塑造。仅有6%的企业还未开展管理审计的业务。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在大型企业内部审计职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而管理审计的业务将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国有企业应参考国际经验,完成其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二、审计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营管理落后,损失浪费惊人,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重视科学技术外,就是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树立“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着较高的效益。

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永恒的主体,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收支效益性的审计,主要是审查政府各部门使用各项财政性的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刀刃上;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优化、合理、科学;财政收入的构成比例是否科学;财政所投放的项目资金是否达到了投放的预期目标,特别是财政支农资金。政府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加大,资金总额每年不少于亿元,如何监督财政资金拨付的层层渠道和环节?如何监督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特别是资金的最终使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农民是否从中真正受益,从而改变了农村的面貌。这些都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层层把关,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拨付、分配和使用上存在的各项问题,当好经济卫士,促进资金使用的单位严格按国家政策法规办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为促进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署组织17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对50个县 2001至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发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很难形成合力,时常出现同一项目多个部门管理,不仅投入重复,使用分散,而且造成资金管理成本高。针对问题审计署建议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化管理。逐步实现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财政支农资金。对财政支农项目,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应相对集中管理,强化统筹协调,避免多头审批、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尽力归并支出事项和纳入一个部门管理,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审计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同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管理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全球发展新趋势 .天和网.2013-03-01

篇4

关键词审计管理;组织发展;战略计划;启示

未来组织的一大特点是管理的灵活性,是以科学设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为前提的。未来审计组织的使命要求加强审计管理。李金华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审计管理不到位、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落实‘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为此,笔者拟从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出发,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现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政府审计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一、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构建,应当公布《××至××年政府审计组织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组织发展计划”)予以确定。组织发展计划应成为政府审计组织未来几年计划编制、战略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明确政府审计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相应对策,以及为落实“组织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

(一)战略计划框架

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政府审计机关要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在分析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包括部门预算、审计业务(滚动)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舞弊控制计划和单项业务绩效协定在内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共同构成政府审计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外部环境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法律职责的履行会产生重要而又持续的影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多,操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不断发展的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化管理责任和合同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服务需求;国家持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预期;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持续投入使用;为保持组织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职业会计和审计的不断发展。如对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对审计方法的重新评估,包括对合法性的评估;提供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更加合理,鉴证审计更强调“可持续性”和“三重底线”(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以及其他关联需求。

根据上述变化,政府审计组织制定的战略计划主要有如下内容:

1、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每年由政府审计机关准备并向同级财政提供。主要是为实施“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交财政部门时,还需列示所提预算的考虑和部门绩效考核,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成果。

2、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实施“组织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旨在明确提出如何逐步实现“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可利用的审计资源,政府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应制定绩效计分表,以方便评估、监督和衡量自身的绩效。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以三年为周期的流动计划,但是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和修订。

3、风险管理计划。审计机关各项战略计划框架的实施需要风险管理计划的有力支持。审计机关每年要对其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修改业务要求,控制环境,分析“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主要风险水平,提出解决之道,并在向政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中专门陈述。

4、舞弊控制计划。舞弊控制计划是与风险管理计划直接相关的重要战略性文件,是风险管理计划的延伸。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至少每两年要检查一次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重点是识别和分析所有与审计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的舞弊风险都由风险所在单位的上一级部门确定和处理。

5、单项业务绩效计划。单项业务绩效计划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形成文件。单项业务绩效计划主要关注如何按照“组织发展计划”和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将直接相关的各项要素(如产品、服务、单项经费预算等)细化到具体的审计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方面诸如战略的、管理的或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支持,这些计划更侧重审计机关业务或行为的某一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和外部环境管理等。

(二)“组织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绩效考核

1、组织实施。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落实,一方面,组织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执行委员会,由审计首长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领导审计组织实现“组织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协助审计首长履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在每年向人代会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都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专门报告“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确保“组织发展计划”实施的保证。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既包括对审计组织事例的风险管理计划,也包括对每一工作领域的风险管理计划。

3、绩效考核。业绩考核是衡量“组织发展计划”实施效果的直接手段与方法。计分卡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根据“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和年度部门预算确定的绩效指标设立,旨在使审计组织能够随时掌握和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绩效。

二、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

以《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标志,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五年规划实施近四年来,审计署对强化审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先后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的重要文件,但审计管理滞后于审计实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因素。

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与实施给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一个新的、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开展审计管理的启示。与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相比,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还缺乏从审计机关的内(内部管理)、外(外部环境)部,从审计业务的内(审计业务的自身管理)、外(审计业务支撑体系的管理)部综合开展审计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当前的审计管理在管理制度框架的系统性(主要是框架的设计与完善,以及界定框架中不同计划之间的管理定位与职能)、管理内容(主要是外部环境以及具体目标与对策)的充实性和框架实施的制度保证程度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

尽管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收到较好效果,但从组织发展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制度框架的内容比较单一,还缺乏与五年规划配套和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单项业务绩效协定;缺乏对五年规划实施中的风险分析与可能的舞弊控制;没有将五年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与部门预算建立对应关系,部分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因此,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就是要以五年规划为核心,建立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支撑计划、单项审计业务绩效协定以及风险管理计划(含舞弊控制)为内容的战略计划框架,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对五年规划重点工作的支持,注意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使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清晰划分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不同计划或制度的管理定位

1、五年规划主要是确定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和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的具体目标与对策(通过具体目标支撑总体目标),明确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包括的各项计划或制度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施步骤和绩效分解与落实。具体地说,一是将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和对策细化为具体的、以“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的审计任务计划;二是将“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确定的审计任务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衔接起来,切实发挥计划效能;三是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的选择,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并同部门预算挂勾。

3、单项绩效协定主要是结合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预算、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关注具体审计业务或审计支撑业务的绩效,实现已经明确的年度审计工作具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衔接。重点做好资金、人员等审计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审计机关与审计组织签订协定的方式将其确定下来,以便于落实与考核。为此,要通过审计成本管理,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对基本支出和外勤审计经费分别实行定额定员管理和项目测算管理;在做好审计成本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审计项目要做到审前调查时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实施结果有评估。

4、审计业务支撑体系主要是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业务工作之外的对业务工作起到支撑作用的其他审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我国审计业务的支撑体系就是“人、法、技”建设,是今后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审计机关可针对支撑体系的某一方面制定发展计划,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计划;关于《审计法》的宣传与落实、审计标准、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研究的发展计划等。

5、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和其他计划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各项审计工作,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每一个重点审计工作领域,从确定风险存在的环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等五个环节,合理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定期分析和总结回顾五年规划审计工作的各个重点领域的风险水平和控制措施,修订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政府审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改进和提高政府审计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其外部环境变化。在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意味着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十分关注以下几个外部环境问题:

1、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政府审计管理的影响。一方面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针对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审计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已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社会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势必要求加快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从国际上看,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准则的技术方法上的趋同,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借鉴社会审计准则体系规范和其他一些好的技术方法,建立起政府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政府审计行为。

2、政府审计的国际潮流与我国政府的国际定位。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审计与效益审计两部分。各国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基于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审计方法的运用方面多趋向于国际审计准则,较为规范,但各国效益审计的方法和领域则有所不同。在财务报表审计领域,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开展真正意义的、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审计。实际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审计(或预算执行审计)仍停留在账户审计或交易审计的层面,很少运用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也没对单位财务报表的总体发表意见。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以实现政府财务审计的规范发展,尽快并入国际审计潮流。在效益审计领域,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合法性审计纳入效益审计的范畴,赋予“经济、效率、效果”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将是探索有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关键,也是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实现与国际同步的关键。

3、适应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基于这种判断,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审计工作如何适应这种管理体制的要求,寻求最佳途径,发挥更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重点和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四)重视审计管理体制框架落实的组织保证和业绩考核,从制度上保证审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篇5

做工作总结是件令人苦恼的事情,既不能过度的夸耀自己,也不能贬低自己。但又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凸显出自己的工作能力,这么一来,确实是让人苦恼至极。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内部审计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材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内部审计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材料一

我校在XX年中,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对于有效地防范风险、确保资金安全、规范内部管理,促进学校财务管理规范、协调发展起到了用心作用。我校内部审计小组根据教育局审计室XX年度年初工作计划和学校内部审计计划,在本年度完成了以下工作:

主要工作资料: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资料和工作制度;强化了业务学习,解决了审计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使审计工作由查错防弊型向风险防范型和管理促进型转变。

二、认真学习相关业务,及时了解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各项政策。在具体工作中对学校是否按政策规范收费、对作业本费的使用及结算状况、日常公用经费的筹措和使用状况等作为一项重要资料进行了审计,保证内部审计在落实本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中的作用。

三、对学校的财务收支、经费管理工作和食堂伙食费收支状况做到了一期一审,并及时上报审计工作报告,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根据学校经济活动特点,今年我校内部审计的主要资料有:

1、对学校的各项收入进行了审核,内审小组认为学校的所有收入都及时入账,并纳入了学校的财务核算,无隐瞒、截留挪用、转移学校收入的状况。

2、对学校的各项支出状况,包括教师工资、绩效工资、经补贴、伙食费等支出状况进行审核,重点审计了支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有没有损失浪费等行为,内审认为均贴合有关规定要求。

3、对于学校的资产构成状况,经审计认为货币资金按规定办理了收付手续;固定资产做到了帐帐相符、帐物一致;各类往来款项作了相应清理。

4、对学校的负债也作了相应审计,学校从xx年后没有产生新债,更没有举债消费。

5、对学校收费状况进行了重点审计,未发现乱收费现象,学校收费合理,只按规定收取了相应的生活费,且按月收取,用规定收据一月一开,并做到了收前公示。并对学生生活费给予了补助。

四、认真贯彻上级内审部门的文件精神,及时完成了教育局安排的各项工作。

审计工作中的措施

1、严格执行了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提高了对计划严肃性的认识。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2、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对学校的财务审计既以真实性为基础把基本状况摸清楚,又抓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争取了从机制上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完善了制度,严格了管理。严格审计质量管理,实行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了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

4、今后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培训,把审计工作做得更好。

内部审计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材料二

本人于今年调至分公司从事审计工作,在此工作期间,工作态度严谨认真,紧紧围绕各项工作目标,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履行好岗位职责,在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在分公司一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能,加强学习,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实际工作中端正思想,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抑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侵袭,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做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

二、强化技能,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日常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随着经济结构及审计环境的飞速变化,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加强理论及业务学习是取得本职工作成果的重要方法,为此努力掌握审计业知识和广博的理论知识以提高业务技能,提升审计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履行职责,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此从事审计工作以来,参加了分公司系统内三个电厂的物资专项审计,还实施了对分公司所属电厂的资本性支出专项审计、xx电厂的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监督、xx电厂热值差专项审计及xx、xx电厂的厂内费用及损耗专项审计,得到分公司领导及同事的肯定。除分公司系统内的审计项目外,还圆满地完成了xx电厂的任中审计、股份公司借调的xx电力检修公司离任审计和_电厂绩效审计,每一项审计工作,特别是随股份公司去审计,不仅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审计工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通过审计工作,使我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工作思路,增强了全局意识,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如还不能充分运用_审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现代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不太了解生产方面的知识和流程等,造成审计工作的局限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拓展业务范围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以便适应更高层次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更好地为审计工作发挥作用。

内部审计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材料三

20XX年公司在董事长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政府“深化改进作风提高效率”要求,不断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公司审计工作创新转型,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围绕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发展经济这一目标,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狠抓内审项目落实,项目工作有序推进

20XX年,公司能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积极支持、推动各区域的内审业务工作,在区各级部门、单位内审人员积极努力下,20XX年内审项目此项工作和有序推进,并取得了较快地发展,至11月中旬已累计完成审计项目1870个,查出损失浪费xx万元,增加效益xx万元,提出审计建议被采纳xx条。同时集团公司下属各区域公司和内审人员积极争先创优,取得了新佳绩,同时各区域公司还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科学严密按排审计项目,取得了项目数量和质量的双优。

(二)充分发挥公司职能作用,提升公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今年公司注重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用各种形式促进各区域的信息交流,提升内审理念和实务水平,从而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公司内审重点从以前的强制性审计监督到自发审查和评价单位内部的各种潜在风险,从被动地发现和评价单位存在的高风险控制区域,到主动地预防和控制高风险的出现,并建立各种风险控制机制,加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舞弊预测,公司内部审计还在遏制腐败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公司还针对全集团区域公司众多,但各区域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内部治理结构“土洋结合”这一特点,利用这些公司现代企业治理机制较完备,内部控制制度较完善的长处,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公司的引领作用,召集各区域公司如开研讨会互动交流形式,针对本年通胀高企、信货紧缩、银根收紧宏观条件下遇到的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成本风险的不可控因素,通过成本审计、内部指导方式寻求对策,成效比较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将这些经验以信息交流方式内审信息平台,得到了各企业内审人员的好评。

(三)努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积极组织并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和考试

今年集团按照XX省内审协会的要求,对已取得内审资格证书的人员,组织了后续教育培训,对未取得岗位资料证书的人员,则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市会组织的考前培训和资格考试,全年共有三十几人次参加了各类内审培训。分会同时还鼓励广大内审人员参加CIA资格考试,由于宣传到位,广大内审人员对CIA资格考试有了深入地了解,及时到市内审协会报名,五人参加CIA报名。

(四)注重内审理论交流,能过开展项目评比考核,论文课题撰写促进内审项目质量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上半年我们组织了集团年度度内审项目评选,同时还组织了各单位撰写内审课题论文,通过上述活动,一批程序规范、工作严谨、成效突出的优秀内审项目受到了表彰。此外,公司有关人员从工作实践中,积极采集各种素材,撰写内审信息。

(五)加强对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

篇6

【关键词】 企业;内部绩效审计;问题;策略

绩效审计是当代审计的主流和发展方向。在审计署制定的《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已经提出,今后每年投入到效益审计的力量将占整个审计力量的50%左右,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效益审计方法体系。《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政府绩效审计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企业绩效审计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度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报告》,在对1 280家企业内部审计项目的结构调查中,财务审计项目仅为27.43%,而各种形式的绩效审计项目高达56.69%,表明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正逐步由财务审计为主向绩效审计为主的方向转型与发展。

一、强化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意义

我国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与时间侧重两个方面,从审计主体看,强调的是国家审计;从审计对象看,强调的是政府部门管理和公共财政领域。这一现状有失偏颇,至少不全面。从审计主体看,忽视了近几年来蓬勃发展的内部审计力量;从审计对象看,企业对绩效审计的需求丝毫不亚于公共财政领域对绩效审计的需求。如何做好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已经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强化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内部绩效审计有利于企业持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作为企业组织治理构成要素之一的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内部绩效审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相关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跟踪评价,及时发现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使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升,永葆较强的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不断增值。

(二)从宏观层面看,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部署经济建设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为此,很多绩效审计研究课题重点提出了如何做好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以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这还远远不够,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只能从大方向上促进社会的和谐,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真正持续发展。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绩效审计。一方面,每一个企业是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组成单元,企业的持续发展才能形成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公共财政资金也主要来源于每一个企业,若没有每一个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又从何说起?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层对内部绩效审计的认识模糊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师的职责定位,内部审计师应评价所在企业各方面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从增强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效能着眼,为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提供实现经营目标所需的顾问服务,为组织增加价值是内审绩效审计追求的终极目标。但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和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职责和功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查错纠弊的层次上,或者将内部审计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等同起来或相混淆,将其定位在查处违法违纪违规上,有的甚至将企业自主经营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对立起来。对内审绩效审计的工作目标定位模糊,对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清,是内部绩效审计得不到企业管理层重视的根本原因。

(二)内部审计机构不受重视且设置不科学

进行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主体是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根据中国内审协会2009年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 236家企业中,有289家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在951家已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中,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模式也五花八门,内审机构由总经理主管的为397家,由董事会主管的为199家,由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主管的有187家,由监事会主管的有33家,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有135家。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规模扩张产生的企业内部存在的多种受托责任。其中,投资者、股东与董事会产生第一层受托责任,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产生第二层受托责任,高级管理层与下级管理层产生第三层受托责任。投资者、股东与董事会产生第一层受托责任因更强调鉴证职能,通常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来完成。而其他层级的受托责任往往贯穿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更适合以内部审计的方式长期性、日常性、持续性地跟踪评价。内部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各级经营管理层的业绩、促使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增值目标。内部审计机构应该保证涵盖所有下级的受托责任,确保职能发挥,不能在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下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的薪酬、奖励、升迁不能均受制于管理层。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由董事会主管的为199家,仅占20.93%。

(三)内部绩效审计的人力资源管理落后

绩效审计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审计团队的质量。内部绩效审计既不同于过去的内部审计,也不同于现在的绩效评价,而是二者的结合。内部绩效审计人员应该是高级复合人才,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滞后,内部绩效审计人员奇缺,主要表现为:1.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据中国内审协会2009年对723家企业的调查,有310家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有的企业甚至就没有配备专职内审人员。由于大多数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不重视,内审机构只是摆设,很多企业的内审部门甚至沦为“人员分流基地”或“养老院”,内审人员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具备,更谈不上多层次、多角度透视问题,进行绩效评价。2.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不“复合”。从已有的调查资料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71%以上的专业背景是财务会计或审计专业,法律、统计、金融以及企业管理专业约占14%,机械制造和建筑工程专业各占4%,这样单一化的专业人才队伍显然无法适应绩效审计的综合判断需求。3.内审人员的后续培训得不到支持,职业发展缺乏空间。为适应企业内审从单一的财务审计到以绩效审计为主的综合审计转变,我国企业内审人员急需管理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公司治理与结构审计、内控制度与评审等多方面的职业培训。但内审工作得不到企业重视的现实使得内审人员的培训需求无法实现,内审工作质量无法提高,内审部门的地位进一步弱化。内审部门被边缘化的结果致使内审人员看不到其职业前景,对工作的付出与自身价值的实现无法统一,从而对自己的工作缺乏信心和热情。这些都不利于调动企业内审人员继续学习和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长此以往,优秀内审人才的匮乏将严重制约内审绩效审计的开展,企业的审计需求不得不完全依赖外部审计力量。4.对内审部门的考核模式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通常简单地运用审计计划完成情况、审计报告的及时性以及领导的满意度等指标来对内审部门的业绩进行考核,且大多数情况下由被审计部门(单位)充当评价主体。这种考核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指标过于简单、考核面窄,没有体现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促使企业改善管理、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内审人员缺乏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观能动性,则绩效审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另外,以被审计部门(单位)为主对内审部门和审计机构负责人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不一定客观,也势必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四)审计计划不科学,审计技术落后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内审机构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往往只是根据领导指示或程序需要粗略地安排审计项目,没有根据企业的管理实际科学地安排企业在某一发展阶段的审计需求。对审计项目及其所涉及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等缺乏系统性。绩效审计是一种综合评价,需广泛运用管理评审技术、价值工程、经营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法。由于我国尚无权威的对绩效审计业务操作流程和技术方法的指导文件,再加上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大多数内部审计部门即使在进行绩效审计时也以查账为主要手段,再辅助财务分析和简单的经营分析,造成审计分析问题层次浅,难以很好地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成果,绩效审计的效果远没有发挥。

(五)缺乏科学严谨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绩效审计的前提是被审计单位本身实施了绩效管理,并且制订了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如果缺乏绩效管理基础,没有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不科学、不完备,那么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师必须亲自收集绩效信息并制订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计量。这样的绩效审计既不严谨,也不客观,难以让被审计企业信服。

三、应对企业内部绩效审计问题的主要策略

(一)加强交流,让管理层科学认识企业内部绩效审计

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协助企业成员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一般包括审查评价经营活动的效益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针对不同的企业,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评价效益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具体目标也会不同。企业内部绩效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效手段,通过评价所属企业(部门)经营活动的绩效,督促被审计企业(部门)更好地履行管理责任,帮助实现企业目标。因此,首先内审部门自身要加强与管理层的交流,让企业管理层认识到内审绩效审计的价值。内审人员在开展内部绩效审计时,也要对企业的目标体系有一个深入了解,并保持内部审计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

(二)科学设置组织结构,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利和地位

地位和权利的不同决定内部审计机构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内部绩效审计的工作效果也会不同。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一个科学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满足如下要求:1.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对组织中一个有足够权力的负责人负责;2.内部审计机构应和董事会之间能直接交流信息;3.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董事会一致同意确定;4.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工作计划、人员计划及财务预算应提交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备案;5.内部审计机构应每年一次或在必要时多次,向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6.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评价《审计章程》中规定的宗旨、权力和职责是否继续适用和有助于完成任务,并通报给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因此,现阶段要顺利推动我国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开展,在企业自身并未主动重视的情况下,还需要政府或社会力量的推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或协会要对企业内审机构的设立、组织构架和组织地位有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帮助企业提升对内部绩效审计的认识。从内部绩效审计涉及的审计对象范围,以及审计实践中的实际效果看,内审机构负责人由董事会聘任,内审机构由董事长分管,绩效审计结果向董事会报告的组织构架更适合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开展。

(三)加强内部绩效审计的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提升企业管理层对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解决内审人员配备数量不足。在现阶段企业不愿意主动重视的情况下,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推动非常重要。第二,重视高级复合性内部绩效审计人员的引进、培养和配备。在解决了对内部绩效审计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后,企业应确定其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战略,用以指导企业内审部门的人员配备决策。一方面,应大力引进国内外适合做内部绩效审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应大力提升自己已有的员工综合素质。至于人员的配备,可以借鉴普华永道的做法,具体方法如下:1.长期从组织内部或外部聘用或引进有经验的人员,以确保内部审计机构拥有具备特定经营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员;2.确保内审部门是由具备多种技能的审计人员构成,这种构成能使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一样成为组织经营成功的一部分,并相互交流融合。3.内审部门由一组咨询审计人员和另一组核心审计人员组成。其中咨询审计人员在今后将被输送到组织其他职能部门,而核心审计人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留在内审部门。4.企业有选择性地把一些人才安排在内审部门,然后以公司变革人的身份不断输送到业务单位。第三,注重内审人员的职业发展和后续培训。内部审计人才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哪里?这是内审人员自身也是审计界一直思考的问题,结合内部审计相对发展较早的西方国家的经验看,将内审部门作为管理培训基地是解决内审人员职业发展的较好思路。据《内部审计师》杂志2002年度的调查数据,在美国93.5%受访的董事感觉“内部审计工作为审计部门之外的管理职位提供了有特殊价值的经验”。此外,44.6%的美国董事声称已经将内审部门作为未来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从具体案例看,一些优秀的跨国公司如福特汽车公司早已把内审部门作为管理培训基地,新招聘的MBA毕业生安排在内审部门工作两至三年,达到能够胜任管理职位或企业内其他职位的初步水平,就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内审部门或到企业内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这样既满足了内部审计所需的专业能力,又为企业吸引、培养和挽留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内审人员的后续培训应该根据内部审计人才的职业发展有针对性的进行。按照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认知和行为两大技能。其中认知技能由技术技能、分析/设计技能和鉴别技能组成;行为技能由个人技能、人际技能和组织 技能组成。对于核心审计人员,内部审计将作为长期的职业目标,可允许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需求制订个人培训计划,内审部门以各种方式支持其在组织内外寻求培训机会以实现其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对于那些拟进入企业其他领域的审计人员,内审部门还应该提供类似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公开发言等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第四,改革现有内审部门的业绩考核模式。一方面,应该多角度建立指标体系。为全面体现内审绩效审计的价值,对内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可多角度考虑。根据其工作职能,可分为一般性考核指标和建设性考核指标。一般性考核指标着重考核内审部门完成审计任务的效率和程度,审计报告的质量、后续审计的及时性等;建设性考核指标着重考核获取效益的评估、增进利益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考核指标的标准 主要参照计划标准和历史标准。另一方面,评价主体的选择应内外相结合,应特别注意利益相关者的回避,力争评价主体的评价公开公正,不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四)科学制定审计计划,规范审计流程,改进审计技术

《内部审计准则》指出,首席审计执行官应制订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审计计划,以明确内部审计活动的重点。在制订计划前,应通过座谈会、访谈、调查等审前调查方法,明确企业关键的业务动因和目标,以及可能成为既定目标实现的障碍,根据审前调查情况,拟定总体和详细的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而不能根据领导旨意,简单应付了事。根据中国内审协会颁布的具体准则,除了运用常规审计方法外,应根据具体审计目标选择不同的方法;在进行经济性审计时侧重采用数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标杆法;在进行效率性审计时侧重采用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量本利法;在效果性审计时侧重采用调查法、问题解析法和专题讨论会法。同时,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还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和建立属于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工作方法,以实现内部审计实施过程的规范化,并在审计实践中通过以下方面确保标准程序和方法的有效实施:1.建立一套质量控制流程,进行不断的改进,以确保这些工具、标准和方法为部门所有人员持续地采用。2.建立一套完善程序,培训新的内部审计师使用工具、标准技术和方法。3.定期评价审计工具、标准、技术和方法,确定是否有改进的必要以提高内审的效率。 此外,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应重视组织企业内审部门的交流,帮助推动企业内审绩效审计在审计工具、标准技术和审计方法方面不断进步。

(五)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绩效审计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只有选择好评价标准,建立合适的参照系,才能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对于绩效审计标准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参考已有的行业标准,每个行业各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特点,很难为每一行业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二是被审计单位制定的一些控制制度、管理办法等;三是国家制定和的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目标、指标,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规范、技术标准等。由于我国开展企业绩效审计还处在一个探索过程中,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还有一个过程。内部审计机构也应根据审计实践情况对行业协会层面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在此之前,就企业自身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内审机构也要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就指标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改进问题与企业管理层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力求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可操作。

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企业绩效审计是我国全面推行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治理重要基石的内部审计机构,必将在绩效审计领域有更大的作为。

【参考文献】

[1] 审计署.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R].2006.

篇7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救助基金),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

本办法所称受害人,是指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除被保险机动车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

本办法所称抢救费用,是指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人员受伤时,医疗机构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对生命体征不平稳和虽然生命体征平稳但如果不采取处理措施会产生生命危险,或者导致残疾、器官功能障碍,或者导致病程明显延长的受伤人员,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而发生的医疗费用。

本办法所称丧葬费用,是指丧葬所必需的遗体运送、停放、冷藏和火化的服务费用。

上述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的具体费用应当按照市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核算。

第三条成立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分管交通安全的副市长任组长,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市人民法院、市审计局、市地税局、市公安交警大队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财政局,负责日常工作。

市财政局为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本市救助基金具体管理办法;

(二)依法监督检查救助基金的筹集、垫付、追偿情况,并定期予以公告;

(三)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救助基金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并予以公告;

(四)组织对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负责人在更换之前的财务审计工作;

(五)依法对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

第四条设立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救助基金管理中心),办公地点设在市公安交警大队,由市公安交警大队分管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副大队长兼任救助基金管理中心主任。

救助基金管理中心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法筹集救助基金;

(二)受理、审核垫付申请,并依法垫付;

(三)依法追偿垫付款;

(四)其他管理救助基金的职责。

第五条市财政局负责对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进行指导、监督。

市公安局及市公安交警大队负责机动车肇事后逃逸案件的侦破和有关垫付费用的追偿。

市民政局负责监督殡葬服务机构对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依法申请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用。

市卫生局负责监督医疗机构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及时抢救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及依法申请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

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负责协助基金管理中心向涉及农业机械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市人民法院负责依法受理基金管理中心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诉讼案件。

市审计局负责对救助基金的财务审计工作。

市地税局负责提供保险公司交纳交强险营业税数额。

第六条救助基金管理中心按照国家有关银行账户管理规定开立救助基金特设专户。

救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年终结余全额转入下一年度使用。救助基金管理中心收到缴纳和捐赠来源的救助资金,应及时出具省财政厅监制的财政票据。基金管理中心应当于每季度终了后15个工作日内,将上季度的财务会计报告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基金管理中心每年向市财政局报告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并向社会公布救助基金收支情况。

第七条救助基金的来源:

(一)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

(二)地方政府按照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缴纳营业税数额给予的财政补助资金;

(三)对未按照规定投保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

(四)救助基金孳息;

(五)依法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

(六)机动车车辆特殊号牌拍卖所得款项;

(七)财政补助资金;

(八)社会捐款;

(九)其他资金。

第八条市公安交警大队应当将对未按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收入单独缴库。市财政局应当根据当年预算在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将未按照规定投保交强险的罚款全额划转至救助基金特设专户。

第九条道路交通事故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害人人身伤亡丧葬费、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由救助基金在救助标准数额内先行垫付。

(一)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

(二)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

(三)抢救费用超出交强险责任限额的。

第十条救助基金垫付费用

(一)医疗抢救费用限额为10000元/人;

(二)死亡丧葬费用限额为12000元/人;

(三)救助基金一般垫付自接受抢救之时起72小时内的费用。特殊情况下超过72小时的抢救费用由承担救助任务的医疗机构书面说明理由。垫付额度由市救助基金管理中心商领导小组办公室提请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但最高不得超过2万元/人·次。

(四)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

第十一条申请救助基金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道路交通事故伤者、伤亡者亲属或法定人、委托人、医疗服务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向救助基金管理中心提出书面垫付申请,并提交《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

(二)救助基金管理中心对申请人的申请条件、费用开支及证明材料等内容进行审核;

(三)对符合垫付要求的,由救助基金管理中心予以转账垫付。对不符合垫付要求的,不予垫付,并由救助基金管理中心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救助基金管理中心与医疗机构就垫付抢救费用问题存在争议时,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卫生局协调解决。

第十三条救助基金管理中心根据本办法垫付抢救费用或丧葬费用后,应当依法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进行追偿。

发生本办法第九条第(一)项情形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侦破后,交通事故责任人应当向救助基金管理中心支付垫付的费用,基金管理中心有权对肇事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依法追偿。

有关单位、受害人或其继承人有义务协助救助基金管理中心进行追偿。

第十四条对无法确认身份的受害人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经市公安交警大队出具相应证明后,由医疗服务机构或者殡葬服务机构提出申请垫付。

第十五条救助基金管理中心接到救助基金垫付申请后,应及时向医疗服务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和有关部门核实情况,及时垫付抢救费用,有关部门和医疗服务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应当予以配合。救助基金管理中心有权拒绝垫付申请人提出的不合理费用。

第十六条受害人或其继承人、亲属不得将向救助基金管理中心请求垫付的权利进行转让或作为担保。

第十七条受害人或其继承人、亲属向救助基金管理中心书面申请救助基金的时限为自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之日起30天内。逾期不申请的视为主动放弃。

第十八条救助基金原则上使用转账方式进行垫付。

第十九条救助基金撤销时,依法进行审计、清算,剩余资产按照规定上缴财政。

第二十条救助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向社会公布办公地址、电话和相关业务联系人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救助基金管理中心应当依法妥善保管救助基金的会计档案和收支业务的有关资料;定期对垫付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进行清理审核,对已追偿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进行冲销。对确实无法追偿垫付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每年由基金管理中心提出处理意见,报基金管理领导小组研究予以核销。

第二十二条每年1月31日前向财政部门报告上一年度工作报告。年度工作报告应当包括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审计报告及人员变动情况等。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提供虚假抢救费用的,由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对直接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对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可以根据情形决定是否撤换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相关责任人:

(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受理、审核救助基金垫付申请并进行垫付的;

(二)提供虚假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

(三)违反本办法的规定使用救助基金的;

(四)拒绝或者妨碍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

第二十五条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和救助基金管理中心以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六条机动车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通行时发生交通事故或非机动车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比照适用本办法。

篇8

[关键词]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7―0161―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公民、信用治理及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批准号:70772088);

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北省科技民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研究”(批准号:07457203D-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许平彩,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师,硕士,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模拟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会计

理论与实务;

叶,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会计研究所所长,研究方

向为工商管理、公司理财;(河北石家庄050031)

杜在林,河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河北石家庄050021)

经过20余年改革与发展,中国证券公司已取得全球瞩目的成就。据报道,中国证券业2006年上半年收入231亿元,纯利123亿元,中国证券业在近年将会实现盈利,扭转前几年的亏损局面。但中国的证券业还处在非常关键的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缺乏信心,尚未形成完善的、稳定的运营机制。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监管部门应重视对证券公司的审计监管,而证券公司更要加强内部审计,以保证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健康与持续地高效运行。

一、加强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是经济稳健发展的迫切需要

证券公司属于高风险行业。近几年,中国证券公司已出现透支挪用资金、法人投资者以个人名义炒股、编报虚假申报材料、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等一些违法、违规行为。2002年以前,我国高风险证券公司被处置还属于个案,2002年8月以后,由于市场低迷,证券公司连续几年出现全行业亏损,多年积累起来的风险集中爆发,因重大违规行为受到处置的证券公司数量急剧上升。到2006年7月,不足4年时间就有34家高风险证券公司被处置,证券公司面临行业建立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性危机。在证券违法犯罪案件中,证券经营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超过半数,显示在证券公司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同时,自身的内部控制有待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4月23日,国务院总理签发国务院522、523号令,《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

21世纪国内证券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在重新“洗牌”中经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防范和化解风险,既是监管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证券公司不能回避的责任。《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133条规定,“证券公司应设立监督检查部门或岗位,独立履行合规检查、财务稽核、业务稽核、风险控制等监督检查职能;负责提出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建议并敦促有关责任单位及时改进。”约束、自律作为证券公司获得良好信誉的前提,也是券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的法宝。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是对公司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督,目的是防范风险,纠正违规,加强内部控制,保障证券公司健康发展。证券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于公司的规范经营负有重要责任,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证券公司的长期生存与稳健发展。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已成证券公司当务之急。

二、我国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

目前,证券公司普遍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工作现状与其重要性并不相适应,内部审计还远没发挥其应有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范围有限,未覆盖到各部门、各环节。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实施全方位审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审计范围并没有覆盖各部门、各环节。例如,有的证券公司只注重对营业部和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的监督,而未涉及到对公司总部的重点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审计,如投资部、资产管理部、财务部等。有的证券公司虽然开展了针对这些部门的审计,但在审计实施及出具审计报告时有所顾忌,不能客观反映真实情况。总体来说,内部审计部门代表公司对下属营业部的稽核审计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对总部其他同级部门或投资部等重要部门实施审计则有一定难度。

(二)内部审计重视财务、淡化管理。证券公司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在运转过程中极易发生各种风险,近年以来被处置的高风险证券公司数量之多史无前例。而我国证券公司的内部审计大多将主要精力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及监督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内部审计的职责集中在“查错防弊”上,很少对公司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事实上,证券公司发生或产生错误与舞弊等问题不限于财务部门,更多的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也并不仅限于“查错防弊”。把审计重点局限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上,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三)重事后检查,轻事前、事中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在事后监督检查,主要是财务数据的检查方面比较到位,而在事前和事中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事后检查只能发现已经发生的问题,而如何防微杜渐、亡羊补牢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严格来说,制定、执行制度并不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但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关系,可以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有机会了解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重在事后发现问题,忽视了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或不安全隐患的防范与分析,对于事前、事中控制的关注远远不够。

(四)内部审计技术落后,审计效率不高。综合治理后,证券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而部分证券公司审计手段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采用现场审计方式。证券公司规模扩大后,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以及财力、物力的限制,使得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甚至会影响到审计报告的及时性。现有审计手段远不能适应业务活动的节奏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审计效率不高,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提供增值服务的作用。

三、影响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内部审计部门缺少应有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应有的独立性,才能客观地实施审计,才能作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评价。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

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作了明确规定,核心内容有3条:内部审计机构应置于组织内部的较高层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和权威性越高;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直接向组织内的最高决策层负责并报告工作,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实施;内部审计活动不受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的干扰。同时,按照规定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董事会负责,独立于证券公司其他部门,对公司所有部门、所有环节实施监督。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虽然名义上归董事会领导,与内部其他部门处于基本平级的地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晋升等还要受制于公司其他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二)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急需深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重新修订并已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为了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新定义中突出内部审计的“咨询”、“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功能。这种内部审计不同于传统的“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而被称之为“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从现实来看,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多是在实践中摸索和成长起来的,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并不扎实,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重监督评价,轻控制和服务。主要审计力量集中在财务数据的事后检查方面,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不够重视。在为公司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发挥服务职能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

(三)非现场稽核手段应用不够充分。证券公司目前内部审计手段还比较落后,基本上采用现场稽核方式。综合治理完成后,证券公司数量减少,规模扩大,营业网点不断增加,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传统审计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近年来,证券公司逐渐建立了集中的交易监控系统和集中的财务监控系统,通过将交易监控和财务监控连通运作,实现了交易数据和财务数据的互相核对。环境的改变为非现场稽核审计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非现场稽核手段应用不充分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非现场稽核成为了证券公司在现阶段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复合型人才匮乏。目前,我国大部分证券公司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准入标准和考核机制,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要求不明确,难以保证内部审计队伍的素质。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财会知识、审计理论、法律知识,还必须掌握电脑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当前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电脑知识,业务知识面较窄,加上日常工作相当繁忙,缺乏专业培训,专业能力下降,不适应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任务要求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复合型人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改进我国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措施

(一)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只有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并在证券公司内部位于比较高的层次,才能确保内部审计意见、结论和建议的公正、客观、权威和有效,真正发挥公司最高决策层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为保证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仅是名义上,实质上内部审计机构也要置于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下,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直接对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任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评价与考核,要直接由董事会或监会事决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工作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及财务预算要提交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备案。内部审计机构每年一次或在必要时多次向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

(二)全面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与权威性。内部审计作为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反馈系统的核心,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为公司提供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如果内部审计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就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因此,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责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其作业范围不应当局限于财务领域,而应扩展到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三)充分利用非现场稽核审计手段。限于现场审计的成本、人力等方面的制约,现场审计和检查的频率不可能很高,一般一年一次或者更长,这种频率目前无法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随着证券公司各项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程度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采集被审计单位柜台系统、财务系统、日常监控系统以及被审计单位历年审计的历史数据等信息,借助内部网络查询、筛选、记录、分析等,对被审单位实施非现场稽核审计。覆盖全面的公司内部网络,可为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证券公司营业部开展非现场稽核审计创造条件。

利用信息系统手段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非现场稽核。首先,可以利用各种监控系统作为现场审计的辅助手段。在实施审计之前,可以利用公司内部网络,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事先分析,确定审计重点,这将大大节约现场审计的时间,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其次,可以利用内部网络以及各监控系统进行专项稽核审计,对于业务和财务的一些专项检查,不必亲自到现场审计,通过各内部系统就可以得到所需的数据和资料。另外,根据内部审计需要,一切可以在非现场审计的数据和非数据信息都可以根据需要纳入非现场审计系统。

(四)建设德能兼优的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首先,要制订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在思想上,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原则;在专业上,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熟悉证券知识和公司开展的各项业务操作流程,掌握金融法规政策及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熟练运用电脑的基本技能。在能力上,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便于跟公司各部门及分支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其次,要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由于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务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不仅需要财务会计专门人才,也需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要配备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企业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内部审计队伍。再次,还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使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重视和加强包括会计、审计在内的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为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其能适应和处理不同类型业务及复杂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与建议。为实施非现场稽核以及远程审计的需要,尤其要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水平,培养一支具有一定的业务审计水平,又掌握计算机审计等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丽榕,试论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原因及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2008,(10)

[2]杨婧,现代内部审计主要方法的运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3]李学柔 内部审计转型浅析[J],财会通讯,2007,(5)

篇9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涵义比较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这定义比较笼统和抽象,只是简单提及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独立性,什么是客观性,也没有对损害独立性或客观性的情形予以列举,更没有说明发生损害情形后应如何披露。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实施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给予了明确的解释: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独立性一般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客观性一般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能够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客观性的提高。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属性准则1100号”规定:内部审计活动应该独立,内部审计师在开展工作时应做到客观。并进一步解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体现为机构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机构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执行主管在机构内应向能使内部审计活动实现其职责的阶层报告,即内部审计在组织地位上的独立。机构独立性的标志是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范围、实施审计及报告审计结果时应不受干扰;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师应有公正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即内部审计人员精神上的独立。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是,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和不偏不倚的判断意见,这对审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而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要通过机构的状况和客观性来获得,内部审计师的客观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独立性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外延依照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1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比较中外内部审计的定义可以发现,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我国内部审计仍处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过渡阶段,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是监督与评价,内部审计的目标主要是防弊兴利,内部审计所提供的是以审查和评价组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为主要活动的保证,没有涉及咨询,这也是由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发展水平和现状所决定的。IIA作为内部审计职业的国际性组织,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实务经验,经过深入的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已制定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职业实务准则框架,并适时提出了内部审计最新定义,恰当地反映了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根据IIA的定义,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防弊和兴利而是价值增值,内部审计不仅是一种保证活动,也是一种咨询活动,将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由审计领域延伸至咨询领域,内部审计通过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以实现价值增值。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与外延问的联系通过探讨中外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与外延的规定和解释,可以认为,中外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的界定以及对机构独立性与内部审计师客观性关系的理解上渐趋一致,即都认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二是内部审计师个人的客观性。机构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地位上的独立,是保障内审机构“独立”履行其职责的首要条件。只有当内审机构具有独立从事审计活动所要求的良好的组织地位,才能确保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范围、实施审计及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内部审计师的审计行为不受限制,审计意见或决定得到实施,审计建议得到适当采纳。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对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地位的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核心: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应置于组织内部的一个较高层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理想的情况是在行政上隶属于最高管理层(首席执行官或总经理),在业务上隶属于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接受其业务指导并向其报告业务工作;二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拥有行使职责所必备的充分的权力,如保证广泛的审计范围、依据审计建议采取适当的行动,与组织最高决策层直接交流信息等;三是内部审计活动不受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的干扰,要求内部审计师应该取得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这样才能得到被审计者的合作,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在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外延方面,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规定和指导已延伸至咨询领域,这也是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目前尚无法达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将咨询服务纳入内部审计活动必将成为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所要面临的新课题。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及其披露比较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没有列举可能损害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因素或情形,也没有说明发生损害情形后应如何披露和处理。但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活动前,应主动对其客观性进行评估,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首先识别可能损害客观性的因素;其次评估这些因素影响的严重性;再次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采取措施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最后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报告有关客观性受损的情况。同时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提出了可能损害客观性的形态:内部审计人员审查和评价自己以前负责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密切的私人关系;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有长期合作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层存有文化、种族或性别上的歧视;内部审计人员对于审计项目存有认识上的偏见;内部审计人员遭受来自机构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等。内部审计人员一旦识别了可能损害客观性的因素后,应对这些因素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并考虑是否已存在降低其影响的措施。当发现存在严重损害客观性的因素时,应及时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的情况,在客观性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应及时向董事会最管理层报告披露客观性受损的具体情况。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以属性准则形式作出强制性规定:无论独立性或客观性是表面上还是事实上受损,都应将损害的具体情况向有关方面披露,披露的性质取决于损害的具体情况。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性形态包括:内部审计师应避免评价其以前负责的具体运营工作,如果审计师对其在上一年度负责的运营活动提供保证,客观性就会受到损害;对审计执行主管负责的工作提供保证服务时,应由独立于内部审计活动以外的有关方面进行监督;内部审计师可以提供与以前负责过的工作相关的咨询服务;在内部审计师本人可能损害所要提供的咨询服务的独立性时,内部审计师在接受这项工作之前,应向客户说明情况。为了给内部审计师提供更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实务公告还对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某些形态加以进一步解释并给出应对措施,旨在帮助内部审计师作出合理判断。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披露一旦发生独立性或客观性受损的情况,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认为应该予以披露。实务公告提供如下披露的办法:如果已经出现或经合理推断认为可能出现利益冲突和偏见的情况,内部审计师应该向审计执行主管进行报告,审计执行主管应该重新指派审计师;审计范围界限是对内部审计部门的一种限制,该界限妨碍审计部门实现其目标和计划。审计范围的界限可能使章程所规定的审计范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活动中接触与开展审计业务相关的记录、人员和实物财产,经批准的审计工作项目计划、必要审计程序的实施,经批准人员配置计划和财务预算等诸多方面受到限制,以书面形式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审计范围的界限及其潜在影响;审计执行主管应该考虑就原来已经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它治理机构报告并通过的范围界限,再次向其报告是否合适。如果机构、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或其他方面有变动,可能尤其需要进行这种报告。由此可见,中外内部审计准则关于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形态及其披露的规定既有相似之外亦有不少差别。相似主要表现在:两者都对损害内部审计师客观性的形态给予了总结,并且都认为一旦发生独立性或客观性受损情形时,应向有关方面予以报告或披露。差别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者列举的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性或客观性的具体形态有所不同。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只是作出了简单的描述,而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不仅列举了有关形态,还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提供指导性意见,因此更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在如何披露损害形态方面,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只是笼统提出:当发现存在严重损害客观性的因素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的情况。在客观性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及时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报告披露客观性受损的具体情况。这既没有指明区分客观性损害程度的标准或者哪种形态属于客观性的严重损害,也没有指明何种损害形态应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报告,何种损害形态应向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何种损害形态则应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报告以及应采用哪种形式报告,从而显得过于抽象,不利于内部审计人员操作。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提出的披露对象包括审计执行主管、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它治理结构,披露的层次明显较高。这是因为国外内部审计机构普遍隶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和权威性。另外,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还明确指出何种形态下应向审计执行主管报告,何种形态下则需进一步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它治理结构报告,且报告最好采用书面形式。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议比较

(一)我国关于实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建议在如何确保机构独立性方面,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给出如下建议:内部审计机构应隶属于组织的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接受其指导和监督并取得其支持,以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组织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经过适当的程序确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直接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内部审计章程的制定明确其职责和权限范围,并报经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批准,以确保内部审计活动不受到组织内其它部门的干涉和限制;内部审计机构应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提交审计报告及工作报告,并在日常工作中与其保持有效的沟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有权出席或参加由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举行的与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治理程序等有关的会议,并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保证客观性: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增派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审计项目,并进行适当分工;采用工作轮换的方式安排审计项目及审计小组;建立适当、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停止执行有关业务并及时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报告。

篇10

我国在具体的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中,主要依据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财政部颁发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关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关于对社会团体的会费收入不征收营业税的通知》等法律条文,以及各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规章和文件,如江西省委组织部、民政厅、人事厅、财政厅等部门颁发的《关于社会团体编制及其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我省民间组织票据和发票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文件。

二、民间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个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于组织本身的目标。众所周知,作为营利组织的企业,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营利,只有获利才有生存的价值。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与获利紧密相连,尽管具体表述有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不同观点。民间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样决定于非营利组织本身的目标,那么非营利组织的目标是什么呢?

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一个非营利组织在一定范围内为社会公益服务,也就是在完成某一社会使命。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而存在,而不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存在。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非营利组织为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需要有科学的财务管理。与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相适应,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描述为: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

三、存在的问题某市现有市本级民间组织644家,通过对其中300家调查取证分析,民间组织在财务管理以及制度建设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正规的财务账目。有十几家根本就没有制度,而且有制度的一部分民间组织并没有严格按制度操作,制度形同虚设。

(二)没有配齐财务人员。有的民间组织聘请一、二个兼职财务人员;有的就根本没有配备专业财务人员,而是由组织中的其他非财会人员临时担任;有的组织会计出纳一人兼,严重违反了《会计法》。

(三)财务人员没有专业任职资格,且专业水平较差。绝大部分财务人员均是无证上岗,专业水平和财务管理能力较差。

(四)大部分民间组织只有年度工作计划,没有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的制度。

(五)财务信息不透明。

(六)贪污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民间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通过做假账、开设小金库等常用手段中饱私囊。

(七)“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民间组织的旗号进行营利性的商业活动,逃避纳税。

(八)没有达到民间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没有很好地发挥组织的作用。

四、原因分析民间组织财务问题较多,形成这样的现状,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管理不够严。我国有关民间组织管理的三个行政法规都规定:我国对民间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双重管理就是指每一个民间组织都要接受两个单位的直接监督管理,其  一是该民间组织所在待业和部门的主管机关或者被授权的组织,即业务主管单位,其二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即登记管理机关。民间组织一经注册成立,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便很少进行监督和检查,平时只是口头要求。

(二)民间组织的特征也直接影响了其财务管理。如业务量少,人员少,政府拨款、活动资金少,非营利性等

(三)民间组织主要负责人认识不高。认为民间组织不同于其他企事业单位,业务量小,非营利性,都是流水账,要不要财务人员无所谓。

(四)行政色彩较浓。大部分民间组织与政府部门是息息相关的,民间组织责、权、利还不十分明确,组织与政府、市场关系含糊,导致内部财务十分混乱。有的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按规章制度办事,随意开支,使财务制度不能很好地落实。

(五)我国对民间组织管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甚健全。如《条例》未能对相关惩处方法进行细分,导致有关部门查处难,处罚更难。

(六)由于民间组织是个特殊的法人组织体系,政府政策相对倾斜。比如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税收优惠政策,使不少人钻政策空子,非法牟取暴利。他们披着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外衣从事营利性活动,这样既可营利,又可逃税。

(七)缺少民间组织评估机制及公众监督机制。对公众而言,除慈善组织外,普遍没有向社会公开组织财务信息的习惯,这种封闭自我的意识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社会对民间组织的“公信度”不高,既谈不上信任也就难以参与和资助。缺乏评估机制,使得民间组织难以正确的认识自我;缺乏评估机制,也使得民间组织对自己的缺陷不能及时修正。

五、对策和建议

从上述对民间组织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民间组织财务管理目标中可以看出,要想很好地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首先就要从推进民间组织财务制度建设开始。为此,作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 从政策法规角度出发,全面完善民间组织管理体系

1.完善现有的民间组织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在《条例》中,对非法经营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规定的相应处罚要细化、深化。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对民间组织法律法规建设,重点要深化到对民间组织具体各项行为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如接受社会公众捐赠的规范与使用、财务管理、接受社会公众评估等一系列管理事务方面,全方位地使民间组织活动纳入法制轨道。

2.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控制。任何一个民间组织开展活动都会有一定的收支。有收支,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配齐专职财务人员。收入和支出行为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要对象,而财务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预算以及用以规范收支行为的各种法律、法规、行政组成的制度体系。所以还要建立财务收支方面的管理制度、预算管理方面的制度、印章管理制度等,建立健全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行为准则的职业道德规范,使民间组织工作人员言行有章可循,制度得到落实。

3.建立以各项财务指标为核心的外部评估机制。如以资金的使用与运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活动成果和年支出规模、财务状况等多项财务指标作为外部评估体系,通过制度化的评估促进民间组织责任、效率与社会公信度的提高。政府应参照行业管理的做法制定民间组织等级标准,实行等级评估管理。等级的称谓应通俗易记,等级的标准要尽可能明确细化,避免操作的随意性。要便于公众监督,也便于民间组织的自律。在专业民间组织评估机构暂时空白的情况下,可先由管理机关结合年检实施或由民间组织联合体组织实施。但不管是誰组织实施,都应由民间组织自身根据等级标准先进行自我认定。等级评定的目的在于激励竞争,所以不能一次定终身,应一年一评,做得好可升级,做得不好则降级。评定结果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络向社会公开。

(二)从社会角度出发,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作用。

1、加强民间组织财务审计工作、强化监督管理环节。应由“双重管理”部门联合税务部门、财政部门不定期对民间组织财务开展检查、审计工作。要加强对民间组织年检、审计、财务、社会捐赠使用等方面的监督,严格审定民间组织的营利分配。使民间组织的财务达到公开、透明和规范,树立民间组织崭新形象, 并让公众更加了解和接受社会公益服务。

2.公安部门加大对民间组织违法、违规事件的惩罚力度。要对民间组织定期地进行财务大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迁就。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要实行严格的章程审核制度,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年度检查,不能让每一年度的年检成为一个形式,建立举报制度,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充分发挥整体打击优势

3.建立民间组织信息披露制度。将年度工作报告及财务状况通过报刊、网站等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还要通过新闻媒体对违法、违规情况进行曝光,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作用。

4.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民众对违规违法人员的检举揭发,褒正贬邪,抑恶扬善,促使民间组织严格遵守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三)从民间组织自身角度出发,加强能力建设,发挥内部监督作用。

1.加强民间组织自身能力的建设,明确责、权、利。民间组织也应象营利企业一样划分为许多责任中心,对每一责任中心都明确其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在对其职责履行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给予其相应的奖励。应定期对民间组织负责人及各级员工的培训。只有民间组织的自身能力得到提高,资金才能被更为有效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