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行为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药物和针刺;大鼠行为学;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335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330-02
行为医学,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研究人的行为的医学。具体地说,是研究与动物或者人的行为有关的一切知识和技术,从行为入手,来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规律,探索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行为科学技术和方法。有关行为医学的研究已经被广泛开展,本文仅对近一年来以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使用药物和针刺等外加刺激来研究其对大鼠一系列行为学治标产生影响的研究进行简要的总结,并对其给予初步的分析。对药物和针刺等外加刺激对于行为学研究的前景作以展望。
1.药物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张红岩等[1]使用雌激素作为外加刺激,观察雌激素对于偏头痛模型大鼠发病时其行为学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雌激素能减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5-羟色胺阳性神经元的激活,减轻偏头痛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张俊慧[2,3]应用复方消疲悦意饮作为刺激,观察了其对实验性慢性疲劳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结果显示造模组造模后大鼠水平及垂直运动次数明显减少,力竭游泳时间缩短,鼠尾悬挂不动时间延长(P
行为学的变化与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密不可分。各个系统的机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改变的同时,行为学也会发生变化。各种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的同时,对行为学治标也起到了一定的改善。反过来,正常的行为学体系,也就为机体的正常生理学稳态提供了基本保证。如果机体行为学发生变化,正常的生理功能也很难保持在良好状态。这就为今后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2.针刺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针刺,作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数千年来一直呗广泛使用,对于各个领域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起到了不俗的效果。最新研究表明针刺在行为学研究领域也有良好的疗效。
朱书秀[6]采用Meyne核注射微量A131-40制备动物模型,选取百会、太溪、足三里电针治疗,以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区IL一1p、TNF-Ot的表达。观察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IL一113、TNF-Ot的影响,探讨了电针治疗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模型组海马区IL一1p、TNF-Ot的量增加。学习记忆能力减退。经电针治疗后,IL一113、TNF-Ot的量较模型组减少,学习记忆能力增强。电针可显著改变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海马IL一113、TNF-Ot的含量。罗文舒[7]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结合孤养造成大鼠抑郁症模型,分别测定大鼠糖水消耗量以及行为学的改变。借以观察针刺督脉的基础上加用足太阳经穴对抑郁症大鼠的疗效,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治疗组的糖水消耗量增加,行为学评分升高。说明针刺督咏和足太阳经可以改变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异常,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一定优势。李丽萍[8]采用针刺百会、太冲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造模21天后各组大鼠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均较正常组明显减少,体重增加减慢,糖水消耗量降低;而针刺治疗组与阿米替林组均可显著增加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使体重增加,糖水消耗量增加,改善大鼠的抑郁状态,各治疗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针刺可以改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状态。倪丽伟[9,10]使用Cnstina Tassore报道的方法并加以改进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相应针刺或药物处理,采用时间分段计数法观察造模后大鼠的行为症状变化。结果显示针刺和尤舒均能显著改善偏头痛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症状且疗效相似。说明针刺可显著改善偏头痛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症状。
以上报道可以看出,针刺穴位可以对很多疾病起到改善作用。针刺通过调节机体的功能,能够同时改善机体行为学的变化,进而进一步缓解机体功能。针刺作为一种损伤小、副作用小的方法,避免了由于长期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可以作为今后行为学治疗的重要方法。
3.研究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而行为学正式研究这一领域的学科,我们通过药物、针刺,以及其他各种疗法的根本目的也就是改善机体的功能,说到底就是改善行为学。所以,对于行为学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启了大门,今后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拓新方法,拓展新领域。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被报道,更好的为人类真正意义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红岩.雌激素对于偏头痛大鼠行为学改变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5-HT表达的影响.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J],2008,34(1):131-134.
[2] 张俊慧,胡兵,沈思钰.复方消疲悦意饮对实验性慢性疲劳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8):817-819.
[3] 刘雨桃,石远凯,孙燕.慢性疲劳综合征[J].癌症进展,2007,5(2):209-214.
[4] 刘学,李瑞香.凝血酶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和行为学变化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8,(22)4:405-407.
[5] 李满生.寿聪胶囊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过氧化氢酶,单氨氧化酶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8,(15)10:34-35.
[6] 朱书秀.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区IL一1p、TNF-OL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4:55-57.
[7] 罗文舒.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改善作用[J].中医药导报,2008,(14)6:1-3.
[8] 李丽萍.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6:50-52.
篇2
1935年,伦敦动物园的大猩猩第一次生下了一只小猩猩,瞬间成为伦敦的明星。当时,珍·古道尔刚满周岁,妈妈为了培养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动物的浓厚兴趣,高兴地买回了一只大大的黑猩猩玩具,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珍·古道尔。与其他喜欢漂亮洋娃娃的女孩不同,珍·古道尔很喜欢这只又黑又大的黑猩猩,给它取名为“朱比里”。“朱比里”成为了她最喜欢的玩具。
有了玩具黑猩猩的陪伴,珍·古道尔越来越喜欢动物,经常阅读一些关于动物的书籍,丰富自己对动物的认识。哪里才能看到真正的野生动物群呢?通过阅读,珍·古道尔知道世界上哺乳类动物最丰富的地方在非洲,于是她有了一个大大的梦想:到非洲去,与那里的动物在一起。
与妈妈一起初探丛林
中学毕业之后,珍·古道尔就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她一边阅读大量关于动物行为学的书籍,一边工作攒钱,凑足去非洲的费用。到达非洲后,珍·古道尔在肯尼亚找到猿人类考古学家路易斯·里基。里基发现珍·古道尔有丰富的野生动物知识,于是资助她去坦桑尼亚观察野生黑猩猩群。
在妈妈的陪同下,珍·古道尔和妈妈一起来到黑猩猩居住的热带雨林,过上与黑猩猩朝夕相处的日子,进入黑猩猩这个没有人敢尝试的科学领域。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简陋帐篷,吃的是罐头食品,天气变化无常,还经常有凶猛的动物出没,但是珍·古道尔仍然觉得“在这片丛林里感到很愉快”。
最初,黑猩猩们对珍·古道尔这位不速之客感到害怕。珍·古道尔往往只能站在500米以外的地方悄悄地观察它们,以免被黑猩猩发现而逃离。可是这种远距离观察很难有重大发现,怎么办呢?为了获得黑猩猩的认同,与它们能够亲密接触,珍·古道尔不顾艰苦,进入丛林深处,摘黑猩猩吃的果子吃,像黑猩猩一样在树间行走,模仿黑猩猩的动作和叫声。她经常被林中的植物刮伤皮肤,不仅如此,还被黑猩猩威胁过,但珍·古道尔并没有放弃,一直在林中穿梭,一天比一天更接近黑猩猩。15个月后,珍·古道尔终于获得了黑猩猩们的信任,对她不再有防备之心,甚至珍·古道尔坐在黑猩猩的身边,它们也懒得看她一眼。
在与黑猩猩相处的日子里,珍·古道尔发现黑猩猩会用树枝掏白蚁,吃其他动物的肉,总结出黑猩猩能够使用工具、吃杂食两项震惊世界的发现。这些享誉世界的重大成果使她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在剑桥大学从事多年研究工作,被聘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副教授。
发现黑猩猩的秘密
几年后,珍·古道尔决定重返丛林。她在坦桑尼亚建立“刚比河研究中心”,专门从事黑猩猩的研究,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对黑猩猩连续进行近50年野外观察的研究所。
珍·古道尔和伙伴们对黑猩猩群进行了长久持续而细致的观察,甚至为每只猩猩取了名字,看到了黑猩猩群体中各种各样的交互关系和生态习性:家庭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大雨中黑猩猩们跳着舞蹈狂欢,不同群体之间的斗争,不同等级之间的服从和压制……
珍·古道尔和同伴们对黑猩猩群进行长达30多年的观察和总结,他们找到黑猩猩与人类相类似的一些习性,陆续发现更多关于黑猩猩群的秘密,例如黑猩猩们懂合作,有战争,会吃药草来治病等,使人们对黑猩猩的了解更加全面。
珍·古道尔不仅是一个研究黑猩猩的科学家,也是一个热心的环保教育和公益事业推崇者,她先后于1977年建立珍·古道尔研究会,致力于推进全世界野生动物保育和环境教育计划,1984年成立动物庇护所和黑猩猩动物园。
珍·古道尔档案
珍·古道尔(1934— ),女爵士,英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著名动物保育人士,长期致力于黑猩猩的野外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揭示了许多黑猩猩社群中鲜为人知的秘密。美国《时代》称其为20世纪“世界最杰出野生动物学家”,曾获联合国颁发的马丁·路德·金反暴力奖。
珍·古道尔经典语录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
篇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AD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及老年人生命的第四大病因(仅次于心脏病、肿瘤和中风),成为当前老年医学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有资料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35%,80岁及以上老人约为22%,而AD患者预期可达到2500万,将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1]。由于AD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病因迄今尚不清楚,亦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积极研究AD的发病机制,开发有效防治AD的药物是当今老年疾病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AD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AD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被评为近10年来人类疾病研究所取得的十大杰出成就之一,为AD的发病机制研究和筛选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了有效的模型系统[2]。目前,AD转基因小鼠模型主要包括淀粉样蛋白前体(APP)、tau、抗神经生长因子以及多基因共表达等,其中APP转基因小鼠是目前国内外较公认、应用最广泛、研究最深入的AD转基因模型之一,为进一步应用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 APP转基因小鼠痴呆模型病理特点
AD动物模型的研究作为AD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已成为近年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AD转基因动物模型成为AD研究热点并逐渐成熟。APP转基因动物模型建立在APP基因突变导致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是AD病理改变的中心环节的学说基础上,动物过多地表达APP基因或其突变基因产物,即可较早地引起Aβ的沉积和相关的病理损害或症状,可望为研究AD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筛选提供较理想模型。研究表明,AD的形成与脑内多种调控基因失调密切相关,其中APP基因异常代谢与产生Aβ沉积和记忆缺失这一假说已被许多研究结果所支持[3]。
Dewachter等[4]研究发现,APP转基因小鼠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老年斑(SP)的病理学改变:Aβ沉积部位以海马和皮层为主,伴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营养不良性神经元增多,突触缺失,且SP的密度随鼠龄的增加而增多。Song等[5]运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测到APP转基因鼠大脑灰质和白质均有损害,且Aβ沉积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秦氏等[6]研究发现,APP695转基因小鼠在3月龄时跳台实验、水迷宫实验与对照组(C57BL/6J小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APP695转基因小鼠行为缺陷日渐明显,该现象符合由轻度认知损害向老年痴呆发展的规律。病理形态学研究亦表明,该模型早期大脑皮层及海马并未出现因淀粉样蛋白沉淀而形成的SP,淀粉样沉淀在6~9月之间形成较快,之后出现典型的SP。说明在疾病的发病进程中,会有一个淀粉样沉淀加速形成的时期。因此,该模型存在一个由认知功能损害向较典型AD进展的过程,在淀粉样沉淀加速形成之前,观察药物干预对该模型的认知功能及沉淀发生机制的影响,可能会有助于药物早期干预疾病进程的研究。
2 中医药防治痴呆的现状及其优势
AD属中医“善忘”、“健忘”、“呆病”、“痴呆”等范畴,关于其病机,历代医家也有阐释。如明代《景岳全书》载:“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医学从众录》亦指出:“肾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清代名医王清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则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灵机记忆在脑不在心……年高无记性,脑髓渐空。”
目前,AD的中医临床治疗主要包括传统方剂研究、辨证论治研究、单味药及有效成分研究以及针灸治疗等方面,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与特色所在,相关研究颇为丰富。如邓氏[7]以自拟补肾益脑汤治疗肝肾阴亏痴呆症,治疗20例,总有效率为95%,治疗前后脑电图、血脂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明显改善。颜氏等[8]根据“脑髓者,纯者灵,杂者钝”理论,认为瘀血为致呆的主要因素,主张以化瘀通络为大法,应用癫狂梦醒汤或益气聪明汤合通窍活血汤治疗,疗效显著。董氏等[9]用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期痴呆48例,总有效率为89.58%。本课题组前期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并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虚-瘀-浊-毒”为AD的病机基础,并据此拟定了防治AD的中药组方——还脑益聪方。通过随机、双盲、阳性平行对照临床实验表明,还脑益聪方疗效肯定,治疗后的临床记忆量表积分值明显提高,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患者大脑前、后动脉的平均血量参数均有明显提高作用,还能显著升高老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降低乙酰胆碱酯酶(AchE)、白细胞介素-1α(IL-1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血清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
上述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A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中药复方可发挥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多向调节的优势,通过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而达到防治AD的目的,提示中医药防治AD具有良好的前景。
3 应用建议
AD的临床综合征是其漫长病程的后期阶段,各种致病因子和保护因子在不同时期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AD的神经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AD确诊时已存在明显的不可逆神经元损害,所以,预防性治疗应在临床前期尽早实施,即在明确的AD病理改变之前就给予干预,以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早期筛选MCI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对减缓或逆转痴呆的脑功能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与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不谋而合。APP转基因小鼠痴呆模型的病理特点具有自然发生、逐渐加重、病理变化典型的优势,而中医认为AD的发病机理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等密切相关,二者之间似有相通之处。而由于AD是多因素导致的复杂性疾病,任何一种作用于单靶位的药物都不可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因此,研发多靶点协同作用的药物有望取得较好的疗效。
目前,在中医药防治AD的领域,以APP转基因小鼠为模型相关研究较少,仅见散在中药复方或有效成分应用于该模型的报道,观察指标亦较单一。如张氏等[11]以APP转基因小鼠为模型,发现中药复方参乌胶囊(含何首乌、人参、石菖蒲等6味中药)及中药何首乌中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不仅能早期预防该模型学习记忆障碍的发生,还能逆转和治疗已出现的学习记忆障碍。邢氏等[12]进一步研究发现,参乌胶囊还能明显减少APP转基因小鼠脑内海马区APP的表达,减少脑内Aβ的产生,抑制β分泌酶(BACE)和早老蛋白(PS-1)的表达。楚氏等[13]观察了中药有效部位羊藿黄酮对10月龄APP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脑内APP、BACE的表达及Aβ生成及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羊藿黄酮大剂量可明显改善10月龄APP转基因小鼠Morris水迷宫作业成绩,提高模型鼠物体识别能力,明显减少APP转基因模型小鼠海马和皮层APP及BACE的表达,降低海马Aβ1-42的含量。提示羊藿黄酮能改善APP转基因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减少Aβ经由淀粉源途径生成及含量,对防治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笔者认为,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AD病理特点、中医病因病机及临床用药进行有效组方,以较理想的APP转基因小鼠为模型,在充分考虑相关筛选指标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观察有效中药或方剂对该模型不同时程行为学、病理形态学及相关蛋白表达、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因子等多环节的影响,在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防治AD或MCI的中医药方面具有较好的前景。
4 展望
21世纪将是预防医学大发展的时期,对AD这类慢性病的提前预防干预,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虽然缺乏能全面反映和模拟老年性痴呆病理、生化、行为学等方面的全部特征的AD动物模型,但APP转基因小鼠在病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的改变已明显优于其他非转基因模型,且存在一个由认知功能损害向较典型AD进展的过程,特别适合发挥中医药多靶点作用,进行早期干预和动态观察。相信随着人们对APP转基因小鼠研究的的不断深入,将产生更为接近人AD病理和发病过程的多重转基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开发防治AD有效中药制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盛树力.老年性痴呆发病机理研究进展和药物治疗未来战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26(2):101-103.
[2] Duff K. Alzheimer transgenic mouse models come of age[J]. TINS, 1997,20(7):279-280.
[3] Zhang YW, Xu H.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for Alzheimer’s disease:understanding APP metabolism[J]. Curr Mol Med,2007,7(7):687-696.
[4] Dewachter I, van Dorpe J, Spittaels K, et al. Modeling Alzheimer’s disease in transgenic mice:effect of age and of presenilin 1 on amyloid biochemistry and pathology APP/London mice[J]. Exp Gerontol,2000,35(627):831-841.
[5] Song SK, Kim JH, Lin SJ, et al. Diffusion tensor imagin detects age-dependent white matter changes in a transgenic mouse model with amyloid deposition[J]. Neurobi Dis,2004,15(3):640.
[6] 秦 川,常 洋,张兵林,等.老年性痴呆病转基因动物模型自发疾病病理学观察[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1,11(1):27-29.
[7] 邓振明,袁应坚.中风痴呆病[J].中国医药学报,1991,6(3):13.
[8] 颜德馨,吕立言.老年性痴呆与瘀血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1991,
18(8):37-38.
[9] 董桂英,赵世珂,郭立华.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期痴呆临床观察[J].中医药研究,1997,13(5):13-14.
[10] 李 浩,姚明江,赵文明,等.还脑益聪胶囊治疗老年轻度认知损害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25-31.
[11] 张 兰,邢 颖,赵 玲,等.不同时程APP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改变及参乌胶囊、二苯乙烯苷的干预作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3):193-196.
篇4
最近,美国诺克斯学院心理系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从进化论的角度发表了对“八卦”的研究文章。他指出,“八卦爱好者”并非流行文化的产物,而是古已有之。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在建立社交圈子的过程中就有心理上的强烈动机,对周围人的生活保持密切的关注,以此更好地对抗未知风险,获取资源。因此,着迷于他人的“八卦”似乎早就在我们的基因上打下烙印。你可以说,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八卦的、近乎嚣张的气味。
也就是说,对“八卦”的热衷从进化适应性上来讲,是优势品质。史前祖先的生活范围狭窄,在穴居时代,他们必须与团体成员合作以抵抗外敌;但在获取有限资源时,内部成员又是主要的竞争对手。祖先们必须记住谁是可靠的合作者,谁又是骗子;了解谁是生育能力强的配偶;学会如何经营友谊、联盟和家庭关系。早期的人类在政治、社会学方面,天生会利用八卦知识来繁衍子孙。
现在,我们的办公室流言热衷的范围无外乎熟人社会的一部分,当然,名人也是熟人社会的常客。虽然他们离我们的生活甚远,却是饭桌上永久的话题,充当了谈论的媒介物,无论是陈冠希还是文怀沙,一旦被媒介传播之后,其纤毫毕现的身体或是品性,恍如身边一个不曾谋面的MSN熟人。
在办公室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上司的八卦,原因很简单,一方面通过八卦途径可以使自己与上级的心理平等感觉建立,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对八卦信息的交换与猎取,使自己在办公室政治与办公室恩怨中处于不败之地。
而对比自己职位低的人则毫无兴趣,比如前台,除非她正在猎食过程中击败了秘书,而与总经理有一腿。这时候,八卦就该升温了。
为什么我们会抵制不住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心理学家罗宾・邓巴在其著作《哈拉与抓虱:从动物相互梳理、人类闲聊解读语言演化》中说:“闲聊是联结社会团体的一种机制,作用类似于灵长类动物之间的相互梳理。”
人类的经验证明,对他人隐私的强烈兴趣备受自然选择的青睐,因为能“八卦”说明了具备预测和影响他人行为的社会智商。学者们忠告说:把八卦看作是一种社交技能而非性格缺陷更可取。虽然你可能厌恶这玩艺儿,但祖先们就是这么干的。
如此看来,“能八”也是一种人格魅力,甚至于可以引入成为继智商、情商之后的第三商:八卦商。八卦的技巧意味深长、欲言又止,但“我只告诉你一个”是最大的谎言,“我答应你不跟别人说”是次大的谎言。人们在这样的谎言中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一旦发现伙伴每次跟不同的人都说相同的警语时,那牢不可破的心灵缔结遭遇摧残,便成为流言里随波逐流的一分子。
“暧昧”一词的出现给八卦提供了巨大的温床。暧昧介于是与不是、似可非可之间。这个临界状态的词汇包罗万象。你无法运用“澄清”一说,人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没有的事你干嘛澄清啊。因此,流言让它飞短流长、八卦让它自生自灭。看人看长线、看本质,不能让八卦一叶障目。
篇5
孩子们的行为因为“宠物狗”而大大改变!老师们对此惊叹不已。在北京市海淀培智学校、新源西里小学的特教班,无数特殊儿童从“医生狗”那里得到欢乐。而“医生狗”的作用还不止如此。据新源西里小学的杨校长说,“医生狗”项目在他们学校开展了近一年,与这些狗接触后,原来胆小孤僻、忧郁寡言的孩子都逐渐开朗起来。“医生”们每周到学校来都会受到孩子们的热切欢迎,孩子们争着抚摸它们,跟它们交流。面对这样的场面,“医生”们自己也都兴奋不已。而且它们的治疗效果是确确实实的,据老师们说,原先那些孤僻的孩子变得关心集体了,还有曾患自闭症的小女孩当着一教室的人唱起了歌……
从“宠物”到“伴侣动物”
人们惯常把身边陪伴自己的动物称为“宠物”。而“宠物”似乎只能涵盖人与动物亲密关系的一个方面,即人对动物的抚养和关注。而这是否过于突出了人类的单方面作用呢?由此,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伴侣动物”这个词来称呼那些在生活中与人类保有亲密的情感联系、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形成互动的动物。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的何勇先生认为,从“宠物”到“伴侣动物”其实反映了人们对动物认识的一种转变,动物应当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供取乐的工具。这样的定位无疑提升了动物在当今社会现实下的地位。而且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学者们和各团体的工作人员也为它们谋得了一些新的社会角色。
人类驯养犬类已有上万年历史。到今天,协助狩猎、牧羊的个体已经很少了,作为消防队员和警探的个体也数量有限,更多的狗儿是被养在家里,作为主人的忠实伴侣和随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与伴侣动物共同生活可能会为人类身心健康带来种种好处,例如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提供社会支持,减缓压力,提高生活幸福感,甚至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不良生理指标的水平。类似效应在一些特定社会群体尤为明显,例如空巢父母。
空巢父母可以由伴侣动物来安慰。通过2003 年和2005 年的两项研究,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研究者傅纳和郑日昌认为,养宠物犬确实有利于空巢父母的身心健康,而且其中养宠物犬的比不养的确实要更少地去医院。如果按照国外学者海迪等人的说法,由于养了伴侣动物而节省的医疗开支甚至是可以估算的。郑日昌也提出,类似研究结果是否对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具备一定参考价值呢?
选拔“狗狗咨询师”
其实伴侣动物对于人类心理健康的作用还不仅如此,一些经过挑选的动物甚至可以成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师”,这被称为“宠物治疗”。傅纳和郑日昌介绍,“对于许多病人,特别是那些长期瘫痪的病人,与宠物互动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从而改善身心健康。”当然,宠物医生的咨询对象也会包括生活孤寂的老年人和存在某些发展障碍的儿童。何勇就曾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合作,针对类似人群开展过一个称为“医生狗”的项目。
不过“狗狗咨询师”的资格认证绝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只有通过一系列严格执行的行为测验,一只狗才可能成为“咨询师”。“首先我们会考虑到狗的健康情况”,一只狗需要疫苗齐全、健康状况良好才能通过第一关。第二关是敏感反应测试,“狗有一些部位是非常敏感的,比如爪子、腹部和生殖器部位,一旦触及,可能做出比较激烈的反应。因而反应过于激烈的个体是一定要排除的。”而这一关又分为两步:第一步先要用一只假手去触摸,确认反应不强烈之后才用真手去测试。之后,第三关就更亲密一些,“我们会让陌生人给狗一个拥抱,观察它的反应。”如果反应仍然很配合,开始进入第四关,即进行比较激烈的玩耍。“对于食物和自己喜欢的玩具,狗可能会拼命保护着。这时我们要看看如果去抢,会发生什么。”如果这只狗仍然表现得很配合,它就很有希望成为“狗狗咨询师”了。
“在与孩子或老人的交流过程中,伴侣动物其实扮演着一个双重角色,”何勇先生说,“它既是作为教育者,自身又充当了教具。”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伴侣动物完全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分出现的。通过抚摸、玩耍、喂食等活动,孩子或老人可以与动物形成互动,在其中也就渐渐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了。
伴侣动物遵循快乐原则
在成人看来,孩子与小动物好像具有某些天然存在的共同点,他们似乎总能看穿小动物的心思。孩子们自己大概也认同这一点。根据弗洛伊德的记载,儿童确实会觉得自己与动物比较亲近,而对长辈感到困惑。对于这种相似性,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例如弗洛伊德认为,之所以说儿童与动物相似,是因为他们都遵循着“快乐原则”,随着儿童的成长,“快乐原则”才会渐渐被“现实原则”所替代。
而卢梭从另一个角度,认为儿童与动物的相似之处恰恰就是赤子之纯真所在,而随着儿童成长,这种天然的纯真就会渐渐被人类文明所玷污。
另一种解释来自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他的基本观点是个体发展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生物进化史,由此,鉴于人类是由动物演化来的,那么童年的人类与动物相似就不足为奇了。以上三个观点不管哪个更有道理,它们都提示着我们:假设我们把小动物与儿童进行类比,也许会产生一些新的认识。
按照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总结的规律,幼犬会从第五个月左右开始对抚养者形成忠诚,这种忠诚很可能是毕生持续的。人类婴儿与早期抚养者之间也会形成一种依恋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样式会对婴儿往后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一个人如果在婴儿期经常被忽视以致常处于与抚养者分离的焦虑中,他成年后就可能不容易相信别人,在交往中也不会投入太多的情感因素。
篇6
为什么是兔子
提起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人们很快会联想到小白鼠和白兔,正是由于它们的“献身”才换来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突破。而在西方,不断有人反对这种实验。但是实验动物又是医学、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医药、化工、农业、轻工、环保、航天、商检、军工等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都离不开实验动物。说得严重一点,我们人类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曾受到过实验动物的“恩惠”。
科学实验为什么要用兔子,并且是大量使用?这是因为兔子的DNA序列非常接近人类,体积和显药(病)性成正比,体积越大用药越多。兔子是双子宫(一胎多只)、世代周期短,孕期仅需30~33天,繁殖快,而且长年,无季节限制,3~5个月即可成熟用于实验。所以活体兔很容易获得。价格低、适合笼养、饲养方便,这样能够很好地节约试验成本。而又因为兔子自身的生理特点,使得它在一些医学和工业研究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兔血清量产生较多,胸淋巴结明显,耳静脉大易于注射和采血;对细菌内毒素、化学药品、异种蛋白会产生发热反应,且发热反应典型、反应灵敏而恒定;对皮肤刺激反应敏感近似于人类。故常在免疫学研究、各种制品的鉴定和皮肤反应实验中被广泛应用。
家兔颈部神经血管和胸腔的特殊构造,很适合用于急性心血管试验,如用直接法可记录颈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用间接法可测定冠状动脉流量、心排出量、肺动脉和主动脉血流量等。还适合复制心血管和肺心病的各种动物模型。它的眼球甚大,几乎呈圆形,眼球体积5~6立方厘米,重3~4克,便于进行手术操作和观察,因此家兔是眼科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常用家兔复制角膜瘢痕模型以筛选治疗角膜瘢痕的有效药物及研究疗效原理。除了以上这些应用外,家兔还为生殖生理和避孕研究、微生物学研究、急性动物实验、胆固醇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研究、遗传性疾病和生理代谢失常的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克隆并不容易
自1997年多利羊在英国诞生以来,克隆技术在近十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尽管克隆的效率还比较低,但已相继在克隆小鼠、山羊、猪、猫、骡子、马、大鼠、狗、狼、鹿、雪貂和水牛等动物上取得了成功。最近,又有骆驼被成功克隆的报道。并且通过核移植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的结合,在羊、牛和猪等物种上,获得了克隆的转基因动物,或者基因定点突变的克隆动物。
但迄今为止,生产转基因兔的技术还仅局限于原核注射技术(在高倍倒置显微镜下,利用显微操作器,控制显微注射针在显微镜视野内移动来对细胞或早期胚胎进行操作或注射的一种方法),而其注射的结果是随机整合的,效率低且容易基因丢失,产生转基因嵌合体(嵌合体,由不同基因型的细胞所构成的生物体,可自发产生或人工产生)。近年来最为常用的基因打靶技术(一种定点改变生物活体遗传信息的实验手段),由于打靶效率低,只能建立在大量样本的基础上,所以无法与原核注射技术相结合使用。但是对体外培养的细胞进行基因打靶则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利用能够大规模体外培养的细胞制备克隆兔的技术首先成为研究的热点。
兔的体细胞克隆,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上有多个试验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虽然获得了比较高的囊胚率,但只有2002年法国一些科研人员通过改变克隆胚胎的激活和胚胎移植过程,获得了来源于新鲜颗粒细胞的克隆兔,取得了该物种克隆技术的突破。由于颗粒细胞只能来源于性成熟的雌性兔,体外培养困难,所以没有基因改造的时间窗口。而成纤维细胞在体内的分布广泛,并且不受性别、年龄和生理状态的限制,在体外可以长时间培养并进行遗传改造。因此用成纤维细胞克隆兔,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但对于用经过长时间体外培养的细胞生产克隆兔实验的成功率仍很低。2005年世界上第一例经过长时间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克隆兔在我国获得成功,为兔克隆技术在转基因方面的应用开辟了道路。2006年我国首次成功采用兔类胚胎干细胞克隆兔。2007我国完成世界首例转基因绿色荧光克隆兔。一次次的成功说明我们的生物克隆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试验成功的转基因兔可以作为许多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而且是生产药用蛋白的非常合适的生物反应器。体细胞克隆技术和基因修饰特别是基因打靶技术的结合,将革命性地改变转基因兔的生产方法,兔作为实验动物和经济动物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兔子何时能走下试验台
随着人类保护动物意识不断增强,动物被用于实验的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包括私营公司的实验在内,全美实验动物用量1985年至1995年降低了约35%。但这不包括实验用的大鼠和小鼠。此两类动物目前在许多国家还没有被列为保护之列。
对实验动物“更加人道地对待”是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观点,但要实现某些动物保护组织“全面禁止动物实验”的目标,在当前人类科学发展的条件下,似乎不太可能。不少科学家明确指出,他们使用新的统计方法可大量减少某些实验动物的使用量而不会降低精确度;转基因技术使得家兔对人类疾病更加敏感,可以更快速地筛选出潜在性致病源,并减少疫苗研究中所使用灵长类动物的数目。但是,完全的通过对应培养动物身体的一部分组织来进行试验,从而避免或是减少使用活体动物的设想很难实现。因为组织培养系统过于简单,根本不能与整体动物的复杂度相比,特别是在神经科学、行为学等研究领域,不用动物实验,研究就没法进行。
篇7
关键词:园林工程;设计;植物配置;问题
1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1植物配置不科学造成资源浪费
把大树搬进城市作为景观树配置,这种“大树进城”的行为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移植过程中的修枝、锯截、断根等过程会导致许多大树死亡,造成自然资源很大的浪费。而且大树进城这种行为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高昂的树木价格和运输成本浪费了有限的绿化资金,且盲目引进不能适应当地环境的外来植物,很多都不能健康的生长,有的甚至根本不能存活,在无形中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费用。
1.2植物配置缺乏多样性和稳定性
多样性地配置城市园林植物可在局部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并可有效改善土壤条件且带来不同的空间气氛。1.3植物配置的生态观具有片面性
近几年设计生态园林的理念还停留在改善环境温度、湿度和吸收有害气体的层面,并没有考虑到植物与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交互。这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很不利,也没有办法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持续的发展下去。
2园林工程植物的配置要点
2.1因地制宜
想要使各地的植物都良好的生长,就要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安排适合的植物品种,要注重开发本地的乡土植物,不能一味地引进外地园林植物。比如北方是一种内陆型气候,常年平均气温较低,而且又干旱少雨,所以可在本地生长的常绿植物非常少,但引进了不适应环境的常绿品种以后,纷纷处于濒死边缘,不能发挥应具的生态功能。因此,应在城市绿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视本土的植物。
2.2注重植物多样性
植物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应多建立乔木、灌木和草本等交错的群落。根据用途将它们种植到需要的城市园林中,体现出这个城市独特的地域景观。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导法则,就应该是合理应用各种本地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凸显城市的风貌,而且经济实惠。
2.3符合园林性质和使用功能
不同的园林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中起着不同的保护作用。例如,居住区与城市工厂之间的防护林,它的作用是为了吸收工厂所排出的有害气体,应选择叶面粗糙、树冠浓密的树种,并且根据有害气体的流动规律有层次的种植植物。
2.4满足园林审美功能
2.4.1配置形式与总体艺术布局相协调。为了给人以庄重和严整的感觉,一般在大门、主路和规则广场的周围采用均衡的植物配置,这样不仅带给了人们安全感,还给景观增添了许多魅力。而自然式种植应该多用在草坪、自然山水以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可让园林更具生机和活力。
2.4.2变化协调,多样统一。园林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可观、可游、可居、可赏,通过植物的不同配置体现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并且加强了对于人们的视觉冲击,色彩和质感也更强,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植物也在不断的生长,使得园林景观变得更加立体,也更具有强大的表现力。
3植物的选择在景观中的应用
3.1自然式
在设计城市园林的过程中,无论是选择植物还是搭配植物,都应适应自然,并且尽量和自然融合在一起。还应注意园林空间内所包含的内容以及色彩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自然环境的整体效果非常重要。
3.2规则式
布置植物一定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且要注意线条的连续,不能让整个景观显得非常呆板。规则就是要将植物有层次有段落的设计在一起,并且植物、乔木等混合交替的种植在一起,这样才能让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和周边的建筑融合在一起。
3.3简易式
简易式的园林景观设计是非常经济也是非常原始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针对于步行为主的场所,这种场所通常人流量很大且停驻时间较长,非常适用一条路两行树的简易式园林设计。
篇8
1.河南大学医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2.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 该文主要综述现公认的颞叶癫痫模型(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模型),围绕选择该模型的依据进行分析,对该模型中大鼠的海马及脑脊液组织中即早基因的表达的研究分别分析,对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的探讨,以期指导癫痫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 颞叶癫痫;海马;即早基因
[中图分类号] R68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195-02
据国际抗癫痫联盟统计,癫痫的患病率高达 23~190人/10 万,已成为最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之一[1]。尽管随着抗癫痫药物不断更新,治疗方案不断规范,但仍有约30% 的患者接受抗癫痫治疗后痫性发作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局灶性癫痫中颞叶癫痫最为常见, 近五年研究显示,在新发的癫痫患者中,1/4~1/3左右为颞叶癫痫[2]。研究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模型所致的癫痫持续状态所致的颞叶癫痫模型中即早基因的表达以期研究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其研究现状与进展如下。
1氯化锂-匹罗卡品致颞叶癫痫大鼠模型的建立
早在1983 年Honchar等研究人员在 science 杂志上第一次发表了匹罗卡品大鼠模型,此模型可致痫鼠诱导自发性痫性发作,损伤海马结构中易损区,该鼠致痫模型被公认为是和人类的颞叶癫痫有着相近的特征。该模型让匹罗卡品不良反应作用所导致的高死亡率得到下降, 也提高了癫痫持续状态诱发率,是目前国外较普便使用的一种癫痫模型[3]。苏曼[4]等实验验证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模型建模成功后按照Racine分级和人类的颞叶癫痫具有相近行为学方面的特点,诱发快,发作时容易辨别,具有明确的分期,机体死亡率较低、致痫率较高、操作简单可控而且不会破坏正常的人脑组织结构,是一种较好研究人类癫痫病理学、神经学等多科学的方法。
2致颞叶癫痫大鼠模型的脑电图
在神经电生理领域,研究致颞叶癫痫大鼠模型急性期记录到致癫痫组SD大鼠在海马区爆发长程中出现的棘活动、尖活动及不规则的尖慢复合活动,较背景脑电活动明显突出,与人类癫痫全性发作时脑电图改变一致[4]。
3致颞叶癫痫大鼠模型的病理学表现
人类癫痫的脑部病理学改变表现为海马萎缩、硬化,包括胶质增生和神经元减少,以CA1区和齿状回区域最为明显[5]。颞叶癫痫大鼠模型的病理学表现,锂-匹罗卡品致痫模型在出现急性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后经过静止期致痫动物出现慢性自发性发作其病理改变相似于人类颞叶癫痫。海马苔鲜纤维出芽和突触重组是癫痫发生过程中最主要的病理学改变现象[6],这一观点已被研究者普遍接受。
大鼠慢性自发癫痫形成期海马切片进行尼氏染色也可观察到神经元排列混乱,且部分神经元坏死,CA1区锥体细胞层中断,海马区CA1、CA3、CA4区锥体神经元凋亡、星形胶质细胞在调亡严重的区域增生、齿状回颗粒细胞增生、苔状纤维出芽,伸入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等区域形成异常的突触联系等。这些病理变化导致海马内异常放电环路的形成、兴奋性神经元活动性增强、抑制性神经元活动性减弱,从而海马区神经元同步、自发放电形成癫痫发作[7]。通过技术进步开展对癫痫手术切除的标本研究发现慢性癫痫患者脑组织里的小胶质细胞和星状胶质细胞出现大量增生情况,说明了在癫痫病发作时神经胶质细胞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4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中即早基因的表达
4.1即早基因及其病理作用
即早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s, IEGs)是一类通过第二信使诱导从而快速应答外界刺激的原癌基因家族的基因。通过研究还发现即早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除了参与细胞正常生长和分化外,还可以作为胞内信使来参与细胞信息传递的过程[8]。即早基因在正常情况时呈低表达,难于检测,但即早基因在病理情况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会表现为快速而广泛的表达,表达的部位包括损伤中心及其周边的区域[9-10]。即早基因表达的改变在迟发性神经元的死亡、神经元缺血性耐受以及神经元的可塑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即早基因有c-fos、c-jun、fos-B等[11],其中研究最为热点的是c-fos,即早期基因产物的c-Fos蛋白的表达在二级啮齿类动物模型中,c-fos基因普遍存在于中枢神经细胞,正常情况下是低表达,难于检测,但是早期反应基因,在受到如痫性发作、脑缺血等因素的刺激后,在约10 min左右的时间内做出相关反应,担任细胞核内的第三信使的关键作用。研究表明,海马边缘皮层参与识别记忆,神经元的记录系统,即早期基因显像和动物损伤研究证据揭示边缘皮层的识别记忆作用,并用Western blotting印迹细胞外信号验证即早基因如c-fos在记忆巩固作用和作为神经元活化标志物的重要作用[12]。即早基因产物的c-Fos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已经被广泛地用作神经元激活由各种外部刺激诱导的神经元中的一个指标。即早基因的活化过程首先是充当第一信使分子的细胞释放的谷氨酸;然后通过细胞内生物化学变化,如Ca2+的增加以及其他的第二信使分子作用激活了蛋白激酶, 尤其是蛋白激酶A(cAMP依赖的)或者蛋白激酶C(钙依赖的)。谷氨酸参与了即早基因表达的信号通路[13]。目前的报道发现,即早基因的应答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且NMDA和Ca2+激活是其中的两个关键环节。
4.2氯化锂-匹罗卡品致大鼠颞叶癫痫模型中即早基因的表达
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之一是激活NMDA受体调节亚基[14]。研究已经证实了神经细胞凋亡与癫痫之间的联系,即早基因的持续表达和细胞凋亡有关[15]。研究发现在颞叶癫痫zif-268基因(即早基因的一种)表达增多,且机制与激活NMDA有关。在海人酸致颞叶癫痫模型、毛果芸香碱诱导的癫痫发作、Morgan 等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PTZ)致癫痫大鼠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学检查发现c-fos mRNA在海马区的短期内的大量升高,量化细胞计数显示海马区c-fos表达的细胞数增多[16]。药物中药补脑止痫散、癫痫一号及宁痫颗粒联合卡马西平可降低难治性癫痫海人酸致痫大鼠模型中即早基因c-fos的表达下降。FOS 蛋白的表达水平与 c-fos 具有高度相似性。在c-fos基因受到了过度的激活后会调控数个下游的基因表达,然后将来至于致痫因素的刺激转变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发生病理性的增殖、分化或者凋亡的情况,最后导致癫痫发生[17]。c-fos基因的表达下调或上调,可用来探讨某种抗癫痫及脑保护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作为药物抗癫痫及脑保护疗效的一项有效指标(抗痫剂可阻断即早基因在脑内的堆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8]。c-fos基因的高表达在如星状细胞瘤导致的癫痫等继发性癫痫中也会出现。
5总结与展望
癫痫作为最常见的神经科疾患之一,颞叶癫痫可能是人类最常见和被研究最热的一种癫痫形式。TLE表示该疾病的总的癫痫形式的40%,并且难以治愈。虽然从患者的脑电图、成像技术、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研究能得到描述性数据,癫痫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癫痫不可能是单个因子或一个单一的机制导致所有与此相关的神经病这些变化。癫痫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神经元的损失,或神经发生改变神经回路的传导。
氯化锂-匹罗卡品致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具有与人类癫痫相似的行为学表现、脑电图、视频脑电图表现,是理想的研究人类颞叶癫痫发病原因与机制的模型。海马组织对缺血、缺氧特别敏感,即早基因尤其是c-fos在颞叶癫痫中表达增多与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即早基因在颞叶癫痫大鼠的表达对人类难治性癫痫尤其是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因此,研究颞叶癫痫后神经元变性损伤的相关机制,对癫痫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加强对其中环节的重点关注和干预将是未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Kwan P, Arzimanoglou A, Berg A, et al. Definition of drug resistant epilepsy: consensus proposal by the adhoc task force of the ILAE commission on therapeutic strategies[J].Epilepsia, 2010, 51(6): 1069-1077.
[2]王玉,阮旭中,何小华,等.侧脑室注射IL-1B. IL-rA对大脑皮层、海马Fos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0,7(1): 11.
[3]Curia G,Longo D,Biagini G,et al.The pilocarpine model of temporal lobe epilepsy[J].J Neurosci Methods,2008,172(2):143-157.
[4]苏曼,童晓欣.锂-匹罗卡品致痫模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2):2738-2741.
[5]Zhang L, Liang S, Zhang G,et al.Seizure control of current shunt on rats with temporal lobe epilepsy and neocortical epilepsy[J].PLoS One,2014 3,9(1).
[6]王海燕,王影,聂磊,张岩,等. 左乙拉西坦对癫痫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组织中NPY和NCAM-mRNA表达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3):3-5.
[7]Takei H, Wilfong A, Yoshor D, et al. Evidence of increased 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hippocampus in children with Ammon’s horn sclerosis[J]. Pathol Int,2007,57(2):76.
[8]Xu W,Orr-Urtreger A,Nigro F,et al.Multiorgan autonomic dysfunction in mice lacking the beta2 and beta4 subunits of neuronal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J].J Neurosci,1999,19(21):9298-9305.
[9]Rumney RM, Sunters A, Reilly GC,et al.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forms of mechanical loading to human osteoblasts reveals increased ATP release in response to fluid flow in 3D cultures and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immediate early genes[J].J Biomech,2012,45(3):549.
[10]邢奋丽,邓毅,王林娥,等.即早基因c-Jun在顺铂诱发豚鼠耳蜗Corti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2):151-154.
[11]刘晓军,雷梅芳,张玉琴.即早基因c-fos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17(1):137-139.
[12]Kim, D.H., Kim, J.M., Park, S.J.,et al.GABA(A) receptor blockade enhances memory consolidation by increasing hippocampal BDNF levels[J].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12,37(2):422-433.
[13]曹红,李军,李广明,等. 姜黄素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和即早基因c-fos、c-jun、NF-κB表达变化的关系[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7,23(2):184-188.
[14]Gu Y, Huang S, Chang MC, Worley P, Kirkwood A, Quinlan EM. Obligatory role for the immediate early gene NARP in critical period plasticity[J].Neuron,2013,79(2).
[15]Colciaghi F, Finardi A, Nobili P, Locatelli D, Spigolon G, Battaglia GS.Progressive Brain Damage, Synaptic Reorganization and NMDA Activation in a Model of Epileptogenic Cortical Dysplasia[J].PLoS One,2014,27,9(2).
[16]Chawla MK, Penner MR, Olson KM, Sutherland VL, Mittelman-Smith MA, Barnes CA. Spatial behavior and seizure-induced changes in c-fos mRNA expression in young and old rats[J].Neurobiol Aging,2013,34(4):1184.
[17]Pereno GL, Balaszczuk V, Beltramino CA. Kainic acid-induced early genes activation and neuronal death in the medial extended amygdala of rats[J].Exp Toxicol Pathol,2011,63(3):291.
篇9
关键词:惩罚教育;硬性教育;柔性教育;社会有机体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随之风起云涌,社会舆论、学生家长大声疾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等理念使得对学生的惩罚成了不敢轻易触碰的高压线。另外,人们习惯地在批评惩罚时存在一些抽象的人道主义的认识,这种过激反应又完全否定了惩罚的教育意义。学生受到惩罚后出格行为的阴影、而后的对教育主体跟进的严肃处理,老师们左右为难,如履薄冰,不敢背上摧残“爱迪生”或“瓦特”的罪名,纵然有一系列的疑问,但目前教育立法不太明确、惩罚学生后的事实后果,惩罚究竟要怎样用,这又成为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困惑。
著名教育家玛莉琳、古特曼说:那些小时侯过多地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失望。“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这些理论都说明了学生教育中需要惩罚,事实上我们也对惩罚教育必须实施也是深信不疑,因为只有这样,犯错误的学生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形成对事物的不断理解和正确认识,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相互促进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个人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要解决这一困惑,教育工作者就得正确理解惩罚的含义,也要对惩罚的度和原则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第一,惩罚应与学生的具体实际联系。现在社会中,惩罚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说明很多人不明白惩罚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矫正方法的重要意义。事实上,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真正法律意义上的惩罚较少;学生心理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具有特质问题的学生怎样实施处罚或者因为其特殊而研究与执行惩罚不一致;对教育的实际经验与法理的角度探讨惩罚的研究较多而对学生的整体分析、对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入探讨得较少等等,而这正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巨大的缺口。很明显,对家庭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疾病学生包括转专业、大龄学生等等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第二,惩罚应与学生的自省相结合。孩子犯错误时,内心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这种孩子的自省与教师的斥责必须要配合起来,联系起来,这样犯错误的孩子才可能从内心深处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以此为鉴。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得曾经因偷杀校长爱犬而被罚绘制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图,里根曾因踢碎邻居玻璃而被父亲罚做零工来赔偿,这些惩罚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在受惩罚的过程中不断自省,惩罚的效果才能由内至外,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笔者完全赞同,但一味强调外在的惩罚更是一种非人文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失败的教育,受损的的不仅是一个人、一所学校,而是一种信任、一个民族。
第三,硬性教育和柔性教育要结合应用。有些人把目前惩罚教育的失败仅仅归结为对行为主义的实验研究有关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行为主义的实验研究,其研究对象大多为没有语言、没有理解能力的、是在个体受到惩罚时不知道如何反应的动物,这也正是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论上的局限性。但把行为的失败仅仅归结为某种理论的不完整本身是值得重新思考的。斯金纳的行为学习理论认为:行为随其后的及时的结果而变化,愉快的结果加强行为,不愉快的结果减弱行为,愉快的结果被称为强化物;不愉快的结果被称为惩罚物;惩罚就是通过对学生施以惩罚物以减弱其不良行为而予遏止。很多人对此一知半解:他们对于强化物和惩罚物的应用上忽略了不同的教育情景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仅从理论上知晓或不懂得要把以惩罚、禁令为代表的硬性教育和以理解、关心为基础的柔性教育要结合运用。
第四,惩罚是多方面全员参与的活动。“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有机体是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有机体又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那么我们谈惩罚或者谈有艺术的惩罚更是一个学生、老师、家庭、社会等各个因素共同努力的社会化工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也只有科学地认识这种复杂性,才能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正确认识、运用惩罚教育。
另外,惩罚中还要懂得“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的准则,做到事前精细检查、事中把关、事后总结改进,时刻做到防微杜渐;要做到象夸美纽斯讲的那样像上帝一样尊重孩子都必须得了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特殊、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教师要根据学生成长中的不同阶段和具体状况,集体组织学习、研究各种现象,克服那种“发然后禁”、“时过然后学”、“独学无友”的情况,自我评价评价他人合情合理;在处理事情方式做到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适时给学生沉默的权力;注意时机、度、方法;达到批评、诱导、修正、创新的境界,这无疑也是教师的义务。
参考文献:
[1] 梁华村.赏识惩罚有共性[J].探索与争鸣,2003.
[2] 龚群.生命与实践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 人才学 学科定位 学科融合
《人才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研究至今,一大批专家学者在默默耕耘,王通讯、叶忠海、赵永乐(望山)、罗洪铁、裘克人、钟祖荣……一颗又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中国的大地上升起,照耀着《人才学》学科的发展与成长。1992年,人才学正式被国家承认,人才学作为三级学科列入《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代码:630.5520。人才学的学科性质在争议中也逐步尘埃落定。
一、人才学的学科定位
人才学的研究既有从中国古典文献中寻求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论述诸子百家对人才开发、培养、吸收和使用的光辉思想,又有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和发展完善的论述,既尊重了历史又联系了现实,既有对历史的肯定,又有对历史的批评与扬弃。采用现代管理学的理念,运用数学工具,从理论而实践,从一般性的推测到定量的分析,逐步形成了科学严谨的研究思路。
1.人才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人才学从研究创立至今,专家学者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从当初对人才概念的模糊到对人才内涵、规律、特点的解读,从研究的零乱性到系统性。从对个体的调查研究走向模型的创建,从感性的思维分析走向理性的科学论断,从专家的只言片语到系列专著文献的问世,事实证明,人才学不再是作坊豆腐,而是理论性很强的科学。
2.人才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软科学
人才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综合了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类学、数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人才培养、开发过程的复杂性,人才价值实现的时代性和滞后性,人才工作的延续性和突变性,对人才学学科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体系,自身不能创造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属于软科学范畴。但人才学又不同于一般的软科学,它的社会实用性价值更大,它影响并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组织的人才发展走向,决定着人才价值的实现率和投放率。
二、人才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1.人才学与心理学学科的融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品质特征的学科。人才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人,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高级动物,具有复杂的个性心理。人才学关注的是人的过去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关注人才发展过程中外界因素对人才个养成的影响,关注人才的思想、行为的演化过程。人的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力、学习力、执行力,而人才学的研究正是借助于心理学知识,梳理人才的思想力、学习力和执行力,从而提出人才成长的规律性和提升人才获取知识的能力。人才学提出人才的价值在于个体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来体现个体价值,而个体价值的实现是人的心理需求的最高层次。
2.人才学与管理学学科的融合
管理学是研究组织计划、领导、组织和控制的科学,是专门研究如何实现组织内人的宏观调控的一门学问。人才学研究的是人才个体,管理学研究的是人才群体。虽有不同,但管理学更能从另一个侧面另一个视角审视人的行为,个体融于组织之中,个性需与共性相存。任何个体都是社会中的人,都有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才的价值实现必须进入社会人才流通领域,参与社会价值的创造才能实现。而组织价值的实现又需个体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没有个体创造性的劳动,组织的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学是管理学的基础,管理学是人才学的高级阶段。
3.人才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融合
人才学是人力资源学说在中国的具体化。人才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既研究理论,也研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学科,属于经济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是以组织发展为出发点而对人力资源在组织中如何最大限度创造价值的规律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应用性管理学科;人才学是研究人才运动现象和人才运动规律的基础性学科。人才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人才是企业管理关注的重点人群,人才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将不断上升。要比较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解决中国人才问题,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学说与人才学相结合。
4.人才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人才学研究的本是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规律,研究的是个体成才律。高校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教育的对象是人才个体。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存在多变性、差异性和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对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通过心灵的熏陶、思想的引导、政治的倡导助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学更多是让大学生明白自身存在的价值,认清社会的需求和历史的使命,提升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力、协调力、组织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 上一篇:中医药文化创新
- 下一篇:人才培养工作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