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学环境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学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教学环境

篇1

关键词:英语学习 教学环境 学习氛围 语境

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去创建学习氛围,尤其是在农村小学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去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环境去学习。下面浅谈一下我是如何营造学习氛围的。

一、校内环境

校园内的警示牌、标语牌、宣传牌,用英汉双语;体育的器材名称用双语;教室里的课表、班规和其它布置用双语;校园内的各种建筑物的名称和各种树木的名称用双语等等。

二、校外环境

农村到处分布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这也是城里孩子没发比拟的,利用双语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农田里的各种各样农作物的名称,让他们带着颜色去说,金黄的玉米,红彤彤的高粱等等。自家小院的各种蔬菜、家里养的各种家禽和小动物、野外的各种花草树木都为我们学习提供了好环境。尤其是春游的时候英语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样的契机,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时光,有意识去用英语去渲染,利用英语和学生对话说一说身边的花草树木,游鱼飞鸟,山川河流,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语言环境

学好一门语言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营造。首先,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用英语去教学,一点一点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这需要教师的主观努力,去引导、去营造环境、去创造机会。一是多采用直观手段,如利用实物、图片等创设语境,在英语单词和课文的教学中,可以运用人物名字做主语进行造句或创设情境。二是教师丰富的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而且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表情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鼓励、询问、期待和疑问等情感。教师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及身体的移动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沟通师生间的交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课堂外的英语环境营造。一是在家里的适当地方贴上英语卡片,刷牙,收拾家务的时候就可以学习一举两得。二是同学们每天放学和上学见面都打招呼,各科上下课的问候语,和老师问好都用英语。三是在学校建立英语角,课余的时候同样可以去对话,互帮互助,教师适当的进行引导。四是定期举行英语歌词比赛和英语朗读比赛。通过以上这些活动不但让学生有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而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小学英语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情感环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学习者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英语活动课正是通过不同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较为直观的情景,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更浓的兴趣。

(一)组织多种形式英语活动课

英语活动课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如:猜谜、传令、游戏活动、英语歌曲演唱、表演小品、小竞赛等。这样的活动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

(二)学生是有感情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我经常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计算机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如在教学习用品时,我拿者一支钢笔说:“This is a pen.”又指着旁边的一支铅笔说:“This is a pencil.”然后让学生听录音机里单词pen和pencil的读音,学生耳朵听着单词的读音,眼里看着实物,很快掌握这两个单词。

(三)恰当的评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教师不能横加指责。课堂上,学生只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我注重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评价:

1.鼓励性评价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回答错误的同学我不说:“No,you are wrong.”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并示意坐下。对作业中的错误,我也不单单是用“×”来批改,而是在错误部分下面画条线,并在旁边注上“?”示意学生再考虑考虑。

2.分层次评价

篇2

1.农村小学教育的新环境

所谓小班化课堂的绿色教学,我认为:能够让学生积极学习,具有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具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具有自信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具有让学生充分而自由、主动而生动,全面而独特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的教学就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随着交通的发达,城镇化的兴起,人口的流动量增加,很大一部分农村人举家迁往附近城市,而一些外地民工也带着家人来到了需要劳动密集型的农村。这样一来农村小学的生源势必会减少,与此同时在较小班容量的前提之下外地学生又占了百分之七十左右。在农村中,这种被小班化了的形势之下,老师必须用新的眼光和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2.座位的排放可以多样化

学生多时,由于受教室的空间限制,只能采用一排排的长条式坐法,教室两边、后面的同学在听课时都有一定影响。小班教室学生少了,就可以采取方形、棱形、圆形、三角形等不同方法,让学生集中于一个方位上。上课时,老师不但便于管理,而且学生听课所受的干扰就能降到最小。同时老师能够根据空间的改变,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效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通过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分与和的方法让学生全程参与数学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座位相对集中,使很多数学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和有趣,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我通过圆形排位,自己站在圆点上进行实验,使每个学生的观察更具体、更直观了,改变了以前两边、后排的同学观察不到的漏点。学生自己做实验时,采取方形排位的方法,让全体学生一起参与,改变了以往有的做、有的看、有的没事干的缺点。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大大加强,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3.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

农村的小班不仅人数少,而且班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习基础、知识体系也各不相同,因此这种混合型学生的小班更需要因材施教。小班班级小人数少,老师能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面向有差异的个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现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

如教学中,将程度相近的同学归为一类,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A类学生重点指导其自学,提高其获取知识能力;B类学生重点点拨释疑,辅导其完成所学知识;C类学生重点在于拾遗补缺。这样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再如,作业批改方面,小班化教学可实行面对面批改,个别指导,更直接、更及时,有利于学生发展。师生之间感情也更融洽,“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4.动手操作,分层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玩,他们爱动手操作,喜欢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操作不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探讨新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激趣乐学的目的。

新授课结束后,为检查学生掌握新知情况,可以先设计基本训练即模仿练习,主要是巩固新知,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其次是综合练习,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提高了解题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性。最后,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多样。有趣的数据,新颖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数学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5.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农村中学 体育教学

1、孟津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笔者在中学体育学科从教多年,在不断沿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在尝试如何结合农村中学的硬件环境、器械配备、场地条件、学生身心特征等要素实施创新教育。多年来,笔者也因为工作关系,走过周边乡镇的一些初中学校,对那里的情况也有自己的判断。总的来说,农村初中学校,由于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的制约,大多都没有高质量的运动场地,多数学校的操场以土地居多,最多再有几个篮球场,塑胶跑道或有草皮的足球场这样的场地条件,在我们县还是凤毛麟角。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课程难以开设,或者开设之后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没有足够的场地去进行实践,也就没有了学习某个项目的兴趣。

从师资配备上来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县陆续招募了不少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了初中体育教师的队伍中,这对农村初中的体育教学无疑是一种利好。专业的技术动作,最新的运动理念,令当时的体育课程焕然一新,不少学生都因此对体育课程充满了兴趣和期待。但是,总的来说,专业教师配备至今还没有完全到位,一部分小型初中,由于没有专业教师,仍是一个篮球一个土操场的放羊式教学,极大伤害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制约了体育苗子的选拔和培养。

从认知层面来说,不少学生家长愿意让孩子进行适当锻炼,但不愿意让孩子从事专业体育训练。这也跟我国的大环境有关,如果学生从事专业体育训练而耽误了文化课程的学习,但是以后又没有达到可以登上竞技体育舞台的高度,就不容易在社会就业。再者,不少家长还是被传统认识中体育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说法所禁锢,不到万不得已,主观上并不支持孩子去从事体育路线。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却恰恰相反,他们好动不好静,渴望通过体育比赛来展示自己,释放自己,而且随着近年来广播电视的普及和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等世界级竞技舞台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姚明、刘翔等优秀高水平运动员成了很多孩子心中的偶像,他们也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像这些人一样为国争光,奔驰在更高的体育舞台上。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农村这些学生们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在运动场上明显更加有热情,更有积极性参与到体育课堂里。

2、农村中学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实施方向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道路上,体育课程由于其开放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明显是素质教育的排头兵,也更有利于开展创新教育。但是,作为体育教师,更要审时度势,在深刻领会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精神的前提下,结合本学校的硬件环境等实际因素,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没有形成,而且自律能力又比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严格按照一些项目和运动技巧的框架和规则去遵循,同时在处于比赛环境的时候,要具有高度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体育道德水平。此外,鉴于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笔者认为,要充分达到锻炼效果,教授给学生们能学以致用的运动技能,更要避免出现运动损伤,可以以体育游戏为主,球类、田径等运动项目的教授为辅。让他们能够将体育游戏作为校园生活中课余时间的锻炼形式,将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初步掌握并应用,对篮球、足球、排球等常见球类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可以欣赏电视转播的高水平赛事即可。

在教学创新上,笔者认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摆正课程的位置和地位,排除体育只是学校教育中一门“副科”的思想。在理论教学和每堂课开始前,也要设计好精彩的导语,将体育课程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国争光的思想意识。同时,要加强体育史教学,尤其是我国在某些运动项目上的长足进步和突出成就。向学生阐释清楚运动员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发展历程,让学生更有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外,体育教师要致力打造出新课标倡导的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平台。在技术课程讲解时,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主人翁的感觉,在教师做完演示动作后,要让学生都能有参与的乐趣,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体育课程的教授任务。

3、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要求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对新时期的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教学水平,更要有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取长补短,加强自身教学水平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教师充满热爱。

在实际教学中,教育界和体育学科的发展进步速度也非常快,体育教师在原来大学学习阶段习得的知识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一些运动项目规则以及评判标准的不断修订,体育教师也要紧贴时代脉搏,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充实和开阔自己的眼界。例如,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体育教学,原本繁琐的技术动作,教师演示中,以前只能用慢动作来拆开逐层演示,但是实际效果也未必理想,但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或PPT来拆分演示,模拟人物的每个技术动作清晰可见,甚至还伴有动作发生的背景音乐,这样就使学生兴趣盎然,对技术动作的学习更加事半功倍。再如,体育教师可以多参与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培训活动,争取多到城市学校和发达地区与其他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一些公开课,去粗取精,抽取自身在今后教学中有用的东西。除此之外,就近选择一些本辖区的教师,多去听取他们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精髓,并邀请他们来听自己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在河北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帮助下,我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实现了多媒体教学的普遍性,使用数字化教学成为了现实。我们完善了校园局域网的建设,使得每个办公室和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都连上了互联网,此外还有网络教室2个,可实现学生人手一PC机。推进网络环境下的各科教学,成为学校教科研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要更新观念,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所带来的对传统教学的冲击,使我们的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扩大了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现形式交互化、多样化。在网络现有的发展水平上,已经实现且初具规模的网络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教室的建成,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并且展开竞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能够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为完成任务,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使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同时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通过利用教师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学生用一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得出一定的结论,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网络开放式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并不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缺少传统课堂的人文情感,教师的言传身教功能。师德风范对学生迁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等,仍需要传统课堂教学来实现。网络教学不能为技术而技术,很多教师在网络教学课的课堂上用BBS讨论板、聊天室代替传统的语言交流,以为不这样做不足以体现出网络的优势。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用同学们生疏的打字来代替熟练的说话,反而为表达带来了障碍,实在谈不上高明。其实,BBS讨论板、聊天室的优势在于远程的、异步的交流,它的更大的作用完全可以在课堂之外发挥出来。

网络技术的优势不只在于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更在于运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式师生交流,可以将师生交流从课内更多地延伸至课外。师生间流畅的交流是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最有效的手段。通过交流,教师不但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品质、治学思想加以影响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通常是作业、试卷的交流多而语言的交流少,仅有的课间和个别辅导等交流形式存在面窄、参与学生少的缺点。有了网络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在校园内服务器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可以同时开设多个不同主题的BBS讨论板(教师自任或委派学生为板主)、聊天室。学生在与教师约定的时间内实名或匿名登录教师的主页进行选择浏览、进入BBS或聊天室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同时,学生也可以进入其他班级教师主页同教师或高年级学生交流。通过广泛、多层面的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有所用,并在应用中去发现、创新。

篇5

一、农村普通高中生物“I.E”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长期以来,农村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几乎是"薄弱学校"的代名词。这类学校因经费不足而且办学条件较差,因招生制度不完善而生源水平一般,因地域和条件难以吸引来更为优秀教师而师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是高考升学压力大。在普通高中浓厚应试氛围的影响下,这类学校大多数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来说,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学生多是进行被动式的学习,所以学习兴趣非常低下,教师的教学效率也非常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农村高中生物教学构建“I.E”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I.E”课堂教学模式:I指interesting,即有兴趣的,E指efficient高效的。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成功的课堂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处理《细胞的分化》一节内容时,首先通过播放人体胚胎发育的视频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何为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少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高中生物每周只有两课时,怎样利用这仅有的两节课来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老师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处理《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内容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请学生借实验分析回答问题,得出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实现R型菌向S型菌的转化,既节省上课画图时间,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再如,习题讲评时,如果请学生把答案写到黑板上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如果我们利用数影仪把学生已做的答案投影到电子白板上,也可在课前把学生暴露的问题拍摄成图片,存在电脑中,课堂上随时调取,这样既省时又一目了然,切实提高了上课效率。

“高效课堂”的构建,旨在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高中生物教学构建“I.E”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有力契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中生物“I.E”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首先,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I.E”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之间的融合,二者可以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建设,对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都大有裨益。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学校难免会出现失误,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I.E”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进行结合,可以及时发现数字化校园建设与“I.E”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及时的查漏补缺和不断的健全完善。

其次,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I.E”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基点,所以无论是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还是“I.E”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都必须重视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时高中生物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和功能,对高中生物知识进行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的呈现,对学生的感官神经进行有效的刺激,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感知生物科学的价值和魅力,增强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意识,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带给学生更加丰富和快乐的学习体验。

再次,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加快农村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高效”是“I.E”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另一个重要基点,也是贯彻和落实“减负增效”教改要求的必然选择。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高效课堂的建设。对此,高中生物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有利契机,努力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争取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数字化教学手段做到灵活运用。在扩大课堂教学容量的基础上,提高授课效率,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进而提高整个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网络环境 道德教育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世界需要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 我校系农村乡镇学校,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开展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从农村中小学生上网的实际和认识特点、心理需求出发,确定研究和实践的方向,采用调查研究、行为研究等研究方法,达到了“掌握上网技能,遵守网络道德,坚持文明上网,学生健康成长”的如期目标,为农村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我校现象分析

我们从一些表象,透显出了我校德育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效果。

1.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逐步加强。全校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文明上网优良率逐年上升,2011年上学期仅45.5%,而2011年下学期上升至91.6%。学生基本遵守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爱国、守法、无害”的网络道德规范。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这两年中,我校无一人因沉溺网络而逃课、辍学,无一人因沉溺网络、约会网友而私自出逃。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们一改过去仅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变成了书本、社会生活、互联网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越来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适应时展的需要。

3.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接触的知识更加前沿,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不知不觉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突出。2010年,我校教育水平综合评价与以前相比,在全县排名由第5名提高至第3名。

4.师生关系明显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以前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经常遭到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训斥,逆反心理强烈,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接受,老师视其为“问题学生”,师生矛盾重重。通过开展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和实践,学生配合老师网上查询资料的要求,不敢面谈的话,不敢坦露的心声,都能通过网络交流,师生互相尊重,平等和谐,教学相长。

5.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路子不断扩宽。在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11年上半年,镇党委、政府组织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大力整治我镇境内的经营性网吧,为学生文明上网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用网络环境开展德育工作,是适应时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学校近年来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中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二、措施与策略

我们组织全校1000名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的上网情况调查,掌握了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实施统计分析策略,具体如下:

1.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网络,做好学生上网的教育工作。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网络对中小学生更是充满了诱惑。在我校,信息技术课、网页制作兴趣小组、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利用网络的正面优势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防止了学生忽视正常学习、沉溺于网吧、陷入网络陷阱的负面影响。

2.以共青团为载体,积极建设班级网站、校园网站(wcntzx.com)德育专题。在校园网上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共青团为阵地分别建设共青团主页,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站点里“德育动态”、“德育论坛”、“班级管理”、“主题班会”、“心理课堂” 等专栏既让学生丰富知识、净化心灵,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

3.在网络中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用网络拓宽现实的空间。学校网站开通了心理咨询栏目,有专任心理辅导老师陈玉镯负责,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在网上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实时交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容易沟通。

4.召开网络德育教育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利用广播、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大力宣传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发出“文明上网,从我做起”的倡议,开展“告别陋习,文明上网”的签名活动,展开强有力的舆论宣传,营造出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的育人环境。

事实证明,只要立足于农村中小学网络德育教育的实际,从农村中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出发,构建起“正面引导,先入为主,疏导与矫治并重”的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全新模式,就能实现“掌握上网技能,遵守法律法规,坚持文明上网,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当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比任何时候,任何区域的教学都更呼唤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则是改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唯一出路。不可否认,在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确还存在着许多困难,而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甚至还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但是我们没有退路可走,不改革不创新就永远不会有进步,摸着石头过河、不怕失败、不怕跌倒,总会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来。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既不忘应试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就不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有关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笔者认为树立“大语文观”也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观念也罢,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但它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与农村中学的现状不相适应。一、在农村中学没有推行大语文观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二、农村中学学生的生源素质决定了在课堂上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去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

换个角度来看,长期以来,围绕语文教学的最大难题并不是语文观的问题而是“学”与“考”的关系问题。正是因为未能妥善地处理好“教什么”与“考什么”的关系,结果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混乱和语文考试的盲目,以致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语文课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出现了高分低能和“学得好”却“考不好”的奇怪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在我们孟津这类农村地区中学语文课程备受各方人士的冷眼和歧视。

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点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

4.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当今的中学语文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招和高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三、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作为农村中学,学习的主阵地就在课堂。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1.降低学习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改革,推行成功教育。

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合理地设置课堂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信心,避免出现不少学生甚至是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连连感叹“语文课什么也没能学到”的尴尬局面。教学中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成功,看到语文学习的未来。如此下来,学生又怎能不爱学,好学和会学语文呢?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推行成功教育的目的正在于此。

篇8

关键词:新教材;农村中学;化学;思维障碍

一、化学思维受阻的原因

就现在的新生而言,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新生,普遍存在一种严重的现象――思维受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思考和总结,我认为现在的新生,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新生,思维受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目标确定不当

比如,调查表明,学生对于自己“在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要求”选择“名列前茅”的占79.18%,选择“中等水平”的占17.45%。而对自己在高中阶段选择“名列前茅”的占45.46%,选择“中等水平”的占47.05%。许多学生考上高中后,便想喘口气,放松一下学习节奏。在高一学生中,回答“你对学习的感觉”时,感到困难的占52%,一部分学生选择了降低要求的方法,认为自己目前的化学学习状态“良好”的仅占24.06%,认为“一般”的占57.44%,认为“较差”的占18.5%。学习要求的降低,影响了学习效果,使得化学思维发展的速度无法加快。

2.思维惰性造成思维模糊

一份在“遇到难题的处理方式”的调查中,选择“等老师讲解”的占12%,选择“问同学或问老师”的占52%,选择“继续思考”的只有16%,选择“等以后再解决”的占20%。思维指向模糊主要表现在对关键信息感知把握不准,思维指向性模糊。观察只停滞在感知表象中,即使撞上关键信息,也不能加工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路受阻,从而懒于动脑,久而久之,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是学生思维障碍的最普遍原因。

3.思维线性造成思维中断

刚接手高一教学的同行们一定都有这样的感想,怎么现在的学生连化学学习最基本的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概括的思想方法都没有。在一份问卷调查中,回答“经常出现思维的方向性错误”的学生占了50%,他们由于思维的单一性,呈线性状态,导致思维过程常常中断而受阻。

4.各学段的衔接不当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节奏变化。就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而言,初中远比不上高中,因而在讲解中就有快慢和粗细之分。(2)教学方法的差异。(3)教材因素导致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脱节。

5.评价机制本身的不完善或评价机制贯彻得不完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考的不学。调查表明,初中化学教师对“中考不考,可以省略”的态度中,偶尔说的占50.57%,经常说的占21.18%。(2)评价方式单一。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是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评价。(3)考试导向的偏差。我认为用考试的方法进行评价本身并没错,问题是考试(命题)本身的导向是否正确。

另外,再加上江苏省高考改革明朗化,更对化学学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已经威胁到了我们化学教师的生存。所以对高一新生,特别是农村中学高一新生而言克服化学思维障碍迫在眉睫。

二、克服化学思维障碍的策略

1.一分为二――化学线性思维向化学双元思维的转化

这里说的线性思维指的是化学中单一因素决定的单线条思维方式。初中化学的计算,主要就是通过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质量的换算,是一种纯线性的思维。通过初中一年的反复演练,题海战术的锤炼,加上初中新教材对知识系统性要求的淡化,使得这种线性思维在高中新生,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新生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再加上初高中在教材的设计上,对学生的要求明显脱节。高中化学新教材,一开始的内容,就要求学生用双元思维来解决双因素同时影响的问题。所以,面对高一第一专题的内容,特别是《物质的量》内容的学习,高一新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傻,连最基本的问题都不会考虑,基本的话都不会说。可是,反过来想想,以他们根深蒂固的线性思维来理解物质的量相关计算,这种同时既有物理量转换又有对象转换的双元思维问题确实有难度。

由此可见,要想学生学好化学,首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尽快突破线性思维。那么,怎样快速突破线性思维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一分为二”,即在学生惯于线性思维的基础上,平时考虑问题时,注意将问题一分为二,将搀和在一起的双因素拆分为两个单因素,来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双元思维能力。平时,我们在分析问题,描述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辨证地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突破线性思维,进一步到发散性思维,再到创造性思维。

2.开放体验――克服化学思维惰性

化学思维惰性是指在化学学习中,学生思维被动、消级、畏缩怠情、缺少主动、综合、有序思维的能力与习惯,甚至脱离学习过程的态度和行为。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畏缩、从众、刻板和无序。所谓从众是指在学习中,因缺乏独立意识,不能或懒于提出个人观点、思路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行为。常表现为无独立见解或应声附和伙伴的意见。所谓畏缩是指学习中对教师、教材两个“权威”表现出的畏惧退缩行为,常表现为不敢指出教师与教材的问题,不能主动学习与建构,不愿思考新的思路和解法。所谓刻板是指在学习中缺乏选择与迁移能力,不能在新情境中理出明确的思维方向并灵活解决问题,常表现为静态与单向思维。所谓无序则是指在学习中,思维混乱,思维概括性差,推理能力低的行为,常表现为不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个体体验有效地解决化学问题。

要解决高中学生的化学思维惰性,前提当然是要是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利用什么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愿意动起来,乐意动起来呢?(1)开放性问题克服思维的退缩及从众,培养思维的独创性;(2)切身体验、换位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变通性;(3)在猜想与验证探究体验中克服思维的刻板,培养思维的直觉性。(4)单一方法的程序化,简洁化体验克服思维的散乱和无序,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3.激发需求――克服目标定位不当和评价机制造成的厌学情绪

江苏省高考改革明朗化,化学不用参加高考,这个消息对高一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无疑是一个信号――对于化学这一麻烦难学的理科可以不去深究,甚至不用用心学习了。随之而来的结果便是,我们教师明显地感觉到,我们花再多的精力,费再多的口舌,结果都一样:我们的学生都没学好。这样,将来选修化学的自然也就不可能多了,这对我们化学教师来说不是“福音”,对我们的社会来说同样不是“福音”,对我们那些重点学校将选修化学的优等生来说更不是什么“福音”了。所以,我们私下里常开玩笑说:“我们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已经肩负起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较好地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其不成为化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障碍呢?我觉得应从“需求”上做文章。

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情绪?原因无非是,感觉化学学习没意思,连高考都不考了,学了也没什么用。毕竟,能通过考试得到高分,仍然是我们绝大多数学生最大的需求,说得直白一点,也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用需求重新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有了需求,学习便有了动机,学习有了动机,思维便有了动力,思维有了动力,才能克服思维障碍,思维自然就会得到更大的进步。

篇9

1.1教学内容没有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面向农村服务农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但农业院校环境工程课程设置目前仍然沿用以城市与工业污染处理为重点的的教学内容。虽然有些优秀教材包括了部分适合农村环境保护的理论内容,但限于课时,许多被大纲规定为自学内容,或只占极少的课时。多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类课程教学内容以大中型污水处理工艺为主,不适应我国农村大量个体家庭使用的小型沼气池、畜禽、水产养殖业等有机质含量高、水量相对小的特点。课程教学涉及农村环境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内容较少,没能突出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教学特色。

1.2教学体系不完善,不利于人才培养要求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工作后帮助很大,学生没有得到适当的实践锻炼和工程意识的教育,这已经是我国包括工科院校在内的工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环境工程是工科类专业,课程理论内容和工程意识培养,需要通过实践类课程来加强和提高。受到学校类型、专业发展时间和实验、实践课程教学方式等影响,农业院校环境工程实践教学通常开设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和短期认知性实践教学,如一周的教学实习,缺乏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锻炼,不设置设计课程,考核制度也不完善。

1.3实践教学内容脱离农村污水防治现实,教学效果不明显工科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对完善和稳定实践教学体系,如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单位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人员、与企业有合作科研项目等。农林院校与农业企业和农村地方管理机构联系紧密,与实力强的环保和工业企业等单位合作关系较弱。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指导技术人员更加缺乏。这些因素造成针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内容的实践教学力量不足,而城镇或工业环境保护内容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如许多农业院校虽然与部分工业企业、市政环保企业和省市级环境监测部门建立教学实践合作关系,但实习内容与农村农业污水处理和控制有一定差距,学生对农村农业污水处理和控制领域仍然感到陌生,今后难以尽快进入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2农业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方向

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农业污水性质没有工业废水性质复杂,也不像城市污水处理和控制技术工艺路线相对稳定。虽然多数为生物处理工艺,农村和农业污水处理通常会结合地理、生产、以及居住条件等因地制宜。因此农村污水处理应用技术相对单一,但处理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环境工程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2.1调整课程建设目标,形成适合农村农业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依据目前我国农村和农业对环境保护人才的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侧重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实际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和设计课程的教学,形成面向农村和农业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具有专业院校特色的实践基地,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2.2建设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内容我国农村水环境保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近年来,国家从路线、政策和基金等方面,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投入,农业院校有责任义务为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培养工程性人才。课程改革中,在突出基本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设置农村和农业处理教学的大纲和内容。如: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中污水的稳定塘和污水土地处理及适用于小型污染水的技术内容规定为一定课时必讲内容;由于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控制往往与农村地理状况、居住和生产紧密联系,增设应用案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多种处理方式的联合应用;在处理固废尤其是沼气工程中的固废等,还要考虑后续沼渣和污水综合处理等。因为农村和农业环境工程保护技术发展迅速,应补充相关新技术及应用内容,甚至专设讲座;配套与农业水环境治理相关的前修课程,如农用化学品污染,面源污染控制等,为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3建立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环境工程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理论、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和工程意识教育等环节,农业院校在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上应做出更大努力。理论教学基础上可以设置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不同类型的实验性。因为环境工程实验的综合性强,普通意义上的验证性实验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验中《污泥性能测定实验》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不同来源的污泥其性能不同,实验过程中还必须测定多项指标,是综合性强且时间持续时间也非常长(通常需要一周)的实验,应该设置综合性实验来完成;污水处理效果根据污水来源、工艺等不同而不同,设计完整创新性实验,包括污水来源选择、不同工艺设计、实验设备综合应用、检测指标与检测手段选择等。可以较好的锻炼学生从整体上系统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农村和农业企业为主的生产实习基地。实践类教学被证明是对学生今后工作帮助最大的课程类型之一。仅靠短期的如参观城市环保企业等的认知性教学实习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无法让学生了解农业环境工程保护的实际内容。设置2个月以上完全进驻实习单位的生产实习,聘请合作单位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地指导老师,跟随实习点的工作节奏锻炼学习,实习期间要求撰写实习的工作日记、调研报告和实习专题报告,作为考核实习的依据之一。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实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作出总结。实习合作单位的选择是建设农业院校特色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关键。合作单位应该是农村环境保护企事业单位如乡镇级的环保单位;拥有农村和农业环保处理设施的农业生产单位,如大型或家庭式畜禽和水产养殖场;新农村美好乡村居民居住和旅游地的环保处理设施单位等;大型或家庭式沼气单元等。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事业,这些单位其实非常缺乏有专业理论知识人员,期望与相关科研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也期望有理论知识的人员指导。在校的大学生已具备相当的书本知识,可以应用甚至帮助实习单位的工作,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与学校老师联系,帮助或协调问题解决。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协调能力等都会得到极大提高。相反,城市环保事业单位组织机构相对成熟,企业技术稳定、生产运转顺利。学生即便是蹲点实习,但基本就是每天例行上下班,如,一个成熟氧化沟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基本是全自动化控制,正常生产运转中,参数短期内不会也不可能调整,学生感性认识收获不大。依靠科研项目,通过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在农村污水控制方面进行实验,如畜禽污水处理、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完善教学体系,加强课程设计学习24小时后的知识保持率统计显示,讲授5%,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组50%,实践练习75%,向他人讲授/即时应用90%[10]。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应用课程是目前大学教育难以取代的优势。课程设计是将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农业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往往被忽略,完成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后,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突出理论应用,训练大学生工程整体设计能力。并将课程设计开设在实践教学的后期,设计的内容可结合实践课程中发现的问题,更利于学生的创新。

2.5制定合理的实践课程考核制度实践课程考核因为指导人员、地点和单位性质的不同,相对理论和实验类课程难度更大,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积极促进教学。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课程考核体系,可以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综合考察。学生实践中的表现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老师联合评判,并以实习单位老师为主,考察学生的实习主观能动性,如到勤率、工作表现等。第二项考核内容依据学生的书面报告,如工作日记、调查报告和专题报告等是否完整,质量水平如何。设置不同权重,实习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等都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将现场考核的权重加大,充分体现现场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另外,考虑实习的难易,对不同实习单位加不同的权重分。

3结语

篇10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出路

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农村地区应该加强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1.职前教育不足。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农村教师的职前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是就职后的培训问题。从农村教师的职前教育来看,当前我国农村教师的职前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学历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少高学历的农村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理念知识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农村教师人数仅仅占总人数的10%左右。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农村教师的职前专业素质有待加强。

2.后天培训缺乏。在职前教育缺乏的前提下,要保证农村教师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求农村学校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完善农村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农村教师的长远发展。但是,从我国农村教师的当前的培训现状来看,培训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培训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这导致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3.农村教师的教学环境有待改善。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村教师的物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影响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经济发展速度的缓慢会导致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充足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设备不够完善,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文化环境较为落后,这给农村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的提高带来较大的困难。此外,文化环境的落后还会导致农村教师难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专业素养的提高,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这些对于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出路

1.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教师的职前教育。要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教师的职前教育,为农村提供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要保证教师的职前教育需要政府能够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来到农村教学。根据分析,目前很多师范类毕业生之所以不愿意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与当地的社会经济、能够提供的工薪福利等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政府可以从这些方面出发,通过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在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之外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补贴,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2.重视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在职的农村教师,学校和教育部T应该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切实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职的农村教师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这部分农村教师也将会长期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只有加强对这部分教师的重点培训,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农村教育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职培训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国大部分农村教师均属于非师范类毕业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或许丰富,但是对于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系统。教学理论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前提,只有当教师将教学理论灵活掌握并运用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仅仅依靠教学理论知识的支撑并不足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转变农村教师以往的教学方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避免在职培训形式化现象的发生,培训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实践,以保证在职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3.改善教学环境,为农村教师提供必要的环境基础。第一,要求政府能够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职业支持,为农村教师的教学提供制度保证;第二,要求农村学校和政府能够重视农村教育教学的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和文化氛围,激发农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第三,为农村教师提供必要的智慧环境。通过为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形式来为农村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指导,帮助解决农村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农村教师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要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依靠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改善教学环境,重视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耀华,余宏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卷化”困境与消解[J].教育科学研究,2015(10):72-76.

[2]潘琰,郭飞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策略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1):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