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空间安全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空间安全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网络空间 安全 防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200-01

社会上的一切事物在发展中都会表现为二面性,既包括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人们大力应用网络空间的同时,网络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二面性,由于不利因素的出现必然导致网络空间的不安全,所以在应对网络安全问题时,要牢牢控制事物发展的关键部位,切实解决安全的核心问题。

1 国家宏观防护网络空间安全的策略

在做好网络空间安全的问题上,可以自宏观与技术二个方面着手,国家宏观防护网络空间安全的主要做法就是制订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技术方面则主要致力于应用网络空间安全新技术。

1.1 制订完善的网络空间安全法律法规

自1994年以来,我国在互联网建当中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推出有关网络空间安全的法律法规,有力保证了我国网络空间的安全,重点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管理网络信息的与传播。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关于网络信息的管理相对较为宽松,不论网络信息的真实与否,还不具备严格治裁相关责任人的制度。今后在网络信息管理过程中,要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真正维护国家不受侵犯、要保证个人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政策体系。

(2)在制订网络信息安全法律过程中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有预见性。当前网络技术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在不同时间周期内不断涌现新技术,随即会出现新的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因此对网络空间安全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做到超前性,才能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危害。

1.2 严格网络准入标准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也表现为极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因素就是网络用户在信息时不会签署真名,因此网络中出现大量不良信息时,短时间内不能确定信息的位置,也就是不能及时找到不良信息的违法人员,不能及时对其惩治。

要求在网络上信息前,必须首先实名注册,也就保证信息的人员对自己在网络上的信息负责,同时也有力震慑了大量盲从人员。再有严格管理网络中的各种舆论,要及时审核出现在网络中的各种信息。

1.3 政府发挥应有的作用

只有拥有一个稳定的政府才能有效保障国家安全与人民利益,因此要高度重视政府在解决各种事件中的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在保证网络空间安全时应该具有主导性作用,主要因素就是政府负责制订网络空间安全法律法规及其政策,因此政府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也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随着社会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已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不管是国家的国防军事、外交、核心科技的发展还是国家经济都离不开网络体系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承担起网络空间安全的主导作用,网络空间安全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1.4 学习先进做法加强合作

我国网络技术发展较晚,不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要认识到发达国家在网络空间安全法律建设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与做法,我国应结合国家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发达国家关于网络空间安全的立法,有效借鉴与应用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逐步创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一致的网络空间安全法律体系

因为网络的出现,整个世界可以随时实现联系,因此保证网络空间安全不应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责任,要求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必须都要付诸努力,提倡合作、相互交流、做好沟通,共同应对网络黑客。最近几年,为了保证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政府积极参与世界峰会及互联网安全国际性会议,得到了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力支持,在严厉打击网络犯罪等方面形成了一致性意见。

2 利用技术手段防护网络空间安全策略

2.1 加密技术

通过研究网络犯罪发现,很多违法人员开展网络犯罪就是为了非法占有相关信息资料,因此做好网络信息的加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技术存在共享性的特点,大量信息进入网络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非法分子获得。假如这些信息应用了加密技术,那么虽然违法人员得到了这些信息,但却不能及时破译完整的信息内容,可以有效保证信息的安全。

信息加密技术就是发挥特殊加密算法的作用,将网络中的信息转换为其它形式,使其呈现为一些密码形式,不易于人们的读取,只有提前了解与其相对应的解密算法,对加密数据进行处理以后才能使其恢复原状,成为人们可以阅读的内容。

应用严格的数据加密解密算法可以有效保证信息的安全,当前得到广泛应用的加密算法包括二种:一种是对称加密技术,一种是非对称加密技术。第一种技术的加密与解密所应用的密码是相同的,是美国IBM公司研究提出的,是一种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算法;而非对称加密技术,加密密码与解密密码要求一定要成对掌握才能破译,当前得到普遍应用的主要技术包括RSA算法和PKI技术。

2.2 防火墙技术

要想保证网络空间内的安全,首先要能有效阻止那些外来的、不能准确判断安全与否的信息进入,才能保证内部网络空间的安全。防火墙的设计就是应用的这一原理,组成防火墙的因素有硬件和软件二个部分,可以将内网与外网有效隔离,在外网信息进入内网时对这些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不允许不合格信息进入内网。

当前应用的防火墙技术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包过滤技术,一种是应用级技术,包过滤型防火墙主要审核信息的IP源地址、目标地址、ICMP消息类型和TCP端口号,这些工作通常都交给路由器;应用级防火墙则依靠机制,利用服务器处理内网与外网的信息交互。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人们对网络空间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自国家宏观与技术二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好网络空间安全工作,希望对保证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安全是文化安全的延伸,我们通过分析美国的网络文化安全措施,可以借鉴很多经验。美国通过政治、技术、公共服务、法律等层面的建设提升网络文化安全的级别,同时通过互联网向别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它的经验是以技术为核心、法律为准绳、普及公共服务为目的,构成了对自身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的框架。

【关键词】美国 网络文化安全 措施 经验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安全是文化安全的延伸。当今世界是互联互通的时代,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全世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网络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各种思潮泛滥,对各国文化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我们通过对美国网络文化安全的研究,来借鉴它的经验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建设服务。

一、美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策略

网络文化以互联网、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虚拟性、全球化、传输速度快等特点,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各种限制,对人类文化传播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力。而美国是唯一的霸权主义国家,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网络是美国的另外一个文化战场,美国依靠他强大的技术和文化攻势,在国内构筑起强大的网络文化保护机制。对外,美国在全球实施单边主义文化战略,持续向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渗透,以期在网络上延续自己的霸权梦想。

(一)重视国内网络文化安全,并上升到战略层面。

网络文化安全是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视网络文化安全的国家之一。2002年美国颁布了《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从技术、信息、资源到法理层面全面抢占全球制高点,美国宣称,美国将使用必要的一切手段,保护美国的网络资产。2009年5月29日,美国的《网络空间政策评估报告》中指出:“网络空间对美国经济、民用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然而,网络安全的风险也构成了21世纪最严峻的经济挑战和国家安全挑战。”2010年5月27日,奥巴马总统在向国会递交其上任以来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指出:“网络安全威胁是当前美国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经济安全领域中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挑战之一。”“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国家的战略资产,在确保公民隐私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其加以保护,是国家安全的优先要务。”可见,美国把网络文化安全全方位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二)重视网络技术,并转化为网络整体优势。

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创始国,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美国全面掌控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引领着互联网的发展。比如全世界只有1个主根服务器和12个辅根服务器,其中1个主根服务器和9个辅根服务器均放置在美,使美国控制着网络的最高控制权Intel,垄断着全球电脑芯片,思科垄断着全球70%的路由器销售,Microsoft掌控着电脑操作系统,苹果(APP Store)主导着世界的平板电脑市场。同时,新一代因特网、移动IP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美国依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些技术保证了美国在全球网络中的无可撼动的霸主地位。

(三)重视网络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

美国是最早使用网络的国家,因此美国很早就开始探索网络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道路。首先,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就开始政府公共电子政务建设,美国政府要求所有政府机构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并将网将政务信息政府网站上公开,以方便网民查阅。同时建立图书馆公共网络服务体系,例如:纽约公共网络图书馆、旧金山公共网络图书馆、芝加哥公共网络图书馆等。其次,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网络文化公共服务,对网络文化公共服务主体的职责、服务标准、负责对象等内容作出规定,以保障公民享有此项服务的权利。

(四)重视法律建设,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网络文化安全

在网络空间安全立法方面,美国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面。一方面,自2002年以来,美国制定了《2002年国土安全法》、《2002年网络安全研发法》、《2002年电子政务法》、《2002年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2012年网络安全法案》、《确保IT网络安全法案》等近50部与网络空间安全有关的联邦法律,以保护自身网络文化安全。另一方面,在网络文化传播和控制方面美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控体系。联邦政府先后制定了《窃听法》、《爱国者法案》等,为其网络信息和内容监控提供法律许可,“棱镜门”事件就是美国在这些法律许可下控制全球信息的一个典型。于此同时设立联邦调查局“国内通讯协助中心”、中央情报局“开放源中心”等多个机构专门从事网络监控工作。通过在社交网站上安装“地雷式”潜伏软件等多种手段,监控所有大型网站的信息传播,重点针对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

(五)重视文化扩张,借此继续统治世界

进行文化扩张是美国对外文化政策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互联网则是美国文化张中最有力的一张牌。美国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美国前总统布什强调“美国要利用历史机遇在全球扩展自由的福祉。我们要把民主的希望、发展、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推向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是美国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美国第四媒体,美国通过互联网这一全新的途径继续控制着对外的文化渗透和输出的途径,借以对它国的文化发展实施影响。

二、美国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

篇3

互联网开创了人类生活的新时代,也迎来了法律变革的新契机。网络的技术架构与规则架构是互联网赖以维序的两个重要支柱,前者塑造了网络的世界,后者则将网络改造为人类活动的规范与秩序的世界。不过,网络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合法的利益增长,更有违法与失序的利益分配。近些年来,网络犯罪的持续增长、进化与变异,以及所导致的对传统法律体系与规则的冲击,逐渐成为立法者、司法者和理论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大时代性课题。

要同等重视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

交互性、虚拟性和无限延展性是网络空间区别于传统世界的巨大特点,由此也催生了互联网完全“自由”的理论,这种观点在互联网诞生之初一度甚嚣尘上。在互联网诞生之初,政府对互联网确实怀着巨大的宽容之心,传统法律规则也没有及时延伸进网络空间,但是到了今天,就必须要将网络空间的法律建设放在与现实空间同等重要的地位上,甚至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网络,防止网络成为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的“软肋”,防止网络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空间和平台。

网络空间也是利益空间,应当受到法律的规制。有利益的地方,就应当有规则的存在。法律实质上是一种利益调控机制,法律表达利益、建立权利义务关系、平衡利益冲突,通过法律责任的方式,使侵害利益的人受到惩罚,使受到损害的人得到弥补和补偿,重建利益格局。网络空间既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也是一个现实的利益载体。首先,网络潜藏的巨大经济利益需要法律保护。互联网是新经济的推进器,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并且发展极其迅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未来5~10年,我国电子商务将有5~10倍的成长空间,预计到2015年,电子商务网上消费者将从2009年的1.5亿人增长至5亿人,电子商务网上零售交易额将从2009年的2630亿增长至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从2009年的2.1%增至7%。届时,我国将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拥有世界第一的电子商务应用规模。网络蕴藏着如此巨大的经济规模,很难想象它整体游离于法律之外会是什么样子。其次,网络对国家和社会具有的秩序价值,更加凸显了法律介入的必要性。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这一比例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更高。网络实现了由“信息媒介”向“生活平台”的转换。网络开始由“虚拟性”向“现实性”过渡,网络行为不再单纯是虚拟行为,它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意义,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网络社区,网络已经逐渐形成自身的社会结构,并对现实空间形成了巨大的辐射效应。例如,发生在日本的核泄露事故经过网络的不断传播、放大,最终在我国演变为全国性的食盐哄抢事件。

传统法律全面滞后于网络发展,理应加强研究。令人尴尬的客观事实是:一方面,网络技术的更新带动着网络犯罪的快速发展与持续变异;而另一方面,相应的法律规则却需要长时间的酝酿才会出台。也就是说,当立法者、理论研究者终于把握住网络中某一类型的犯罪特性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时,却发现它已经被新的犯罪样式所取代。由此导致的尴尬是,新的法律规则刚一生效即在事实上宣告无效,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刚一面世就面临着退市。传统的法律规则和法学理论在信息时代全面滞后,难以照搬、套用于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中的违法、犯罪行为10余年来爆发式增长,它的实际危害和现实中的违法、犯罪并无差异,而最终受到法律追究的比例却低的惊人,网络几乎成为技术暴徒的“栖息地”和“欢乐谷”。自2006年以来,中国的犯罪总量持续在高位运行,年平均在470万起左右。而网络犯罪的发案率,根据业内的最保守估计,应当是两倍于这一数字。但是,网络犯罪的立案量年均不超过3000起,和有罪判决量,年均不过百余起。进入司法视野中的网络犯罪数量过少,导致立法的反应速度极为迟缓。网络技术和网络犯罪的新陈代谢速度之快,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网络犯罪现象层出不穷,而立法和刑法理论对之的回应却软弱无力,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这一事实值得警醒。实际上,在信息化时代,不仅传统刑事法律规范之于网络空间的脱节是全方位的,甚至整个中国法律、中国法学也因为无视网络空间而开始逐渐和现实相脱节。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法律体系不均衡的情况下,只有更加重视网络法学的发展,才能达到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同等重视的程度。

要同等重视法律制裁和技术防控

网络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网络空间是由信息技术建构出来的空间,同样,网络犯罪主要以技术犯罪为表现形式。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技术的作用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不可忽略法律制裁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的独特功能。

单纯技术防控具有显著的缺陷与局限。网络中的犯罪主要包括直接侵害网络的犯罪和以网络为犯罪媒介的犯罪两种类型。其中,前者直接损害了网络的信息和系统安全,历来是网络安全建设关注的重点。犯罪的技术性特征是网络犯罪的显著特征。无论是非法入侵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复制、添加、删改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还是盗窃他人的账号,抑或对他人计算机进行非法控制,乃至制作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的行为,无一不需要高超的技术才能实现。在网络中,技术能力是衡量个人行动能力的标尺。防守严密的美国国防部电脑系统是世界各国黑客最青睐的攻击对象,而该系统经常有被入侵成功的案例。通常而言,技术防控做的越差,系统的安全指数就越低,系统被侵入和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进行技术升级、加强技术防控措施就成为维护网络安全的首选。但是单纯的技术防控具有明显的局限:首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几乎无穷尽的犯罪技术,技术防控措施对此疲于应对。一方面,网络空间中病毒和木马更新的速度已经到了令人乍舌的地步,而技术防控措施只能立足于已有的经验教训,它对新的攻击手段和破坏措施的防御能力有限。同时,技术防控做的越好,它受到攻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总有一些自命不凡的黑客想以此检验自己的技术实力。就它建立的初衷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讽刺。其次,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分散的,技术防控也是独立的,为了实现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网络安全,很多的系统都在做升级,但是,技术防控措施做的越好,它的自身体系就越为复杂,实际上也就更加脆弱和更容易崩溃。

法律制裁与技术防控不可相互替代。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离不开法律和技术两种手段的并用,它们不可相互替代、不可偏废。首先,技术防控着眼于事前之预防,法律制裁着眼于事后之惩戒。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技术防控是针对未受侵害的系统的保护,是法律介入之前的积极保护,它起到防范网络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充分有效的技术防御已经可以将多数网络犯罪拒之门外,是对潜在犯罪分子的技术威慑;而法律制裁则是针对潜在犯罪分子的心理威慑、社会威慑。法律制裁着眼于事后行为之惩戒,通过对犯罪分子迅速、有效地惩罚,达到阻遏再犯的目的。法律制裁是防范网络犯罪的第二道防线。技术与法律共同构成了打击网络犯罪的综合性梯度化处理措施。其次,技术防控针对孤立的系统安全,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而法律制裁针对网络安全整体,具有一体通行的效力。法律制裁是技术防控的后盾,离开了法律规制,严格的技术防控反而会引来越频繁的网络犯罪。

网络安全这架马车的行驶轨迹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法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单方操控能力与驾驶水平,它的平稳行驶需要法律和技术两根缰绳。技术部门和立法、司法机关不能再各自为战,技术防控只有和严厉、及时的法律制裁双管齐下,才能有效维持网络秩序的稳定。

要同等重视国内网络法和国际网络法

篇4

网络的魔力何在?科学解读网络成瘾现象的产生是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特质与网络时空特征交互作用的结果

有人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故常发出感叹:“这网络像‘潘多拉’魔盒一样,把魔鬼放出来了,再放下去,把小孩大人全吞噬了……”

网络具有以下特征:(1)开放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被形容是一个低准入、无边界、无限扩张的城市。(2)隐匿性。在网络世界里可以匿名,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进行角色替换,我们称之为网络的“身份丧失”性。同时,避开了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可以减少陌生焦虑,以避免出现真实社会中的复杂状况,满足安全的需求。(3)交互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互相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即时互动可以使人们获得极大的社会支持力量(也可能是非主流的支持团体)。(4)丰富性。在网络空间里,几乎可以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目前,青少年普遍受到网络空间各种信息的冲击、挤压,甚至是淹没。(5)平等性。在网络社会里,由于它的无中心控制设计,使得网络呈现一种去中心、权力扁平化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ID号,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6)去抑制性。“去抑制性”和“交互性”被认为是网络导致用户成瘾的最根本特性,它指个体在网络社会中因受某种外加因素的影响所出现的抑制作用的减弱,因而其行为比现实生活更不受约束。如在网络中你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所以人们不需要过多的面具,可以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7)时尚性。网络信息在内容上的新颖、包装上的新奇、包含并引领了现实世界中所有最时尚和最潮流的元素,随时秀出自己的个性。如可以第一时间在网上浏览到近期流行的服饰。(8)便捷性。网络的便捷性首先体现在操作上,可以超越时空,随时享受网上提供的各种各样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如人们坐在家中就可以浏览世界各国的信息。

心理学家对网络成瘾者,尤其是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大量研究发现,这一群体在很多心理特征方面都不同于一般网络用户: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孤独感更强,所以他们通过网络去寻求支持和陪伴;网络成瘾青少年更容易情绪低落或焦虑担忧,所以他们通过网上的活动来改善自己的情绪,平复心情;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自尊水平低,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他们通过网络来寻求对自己的肯定,寻求成就感;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感觉寻求的倾向更明显,他们容易对平淡的生活产生厌倦感,所以他们在网络的大千世界中不断寻求新鲜刺激,感受新奇的事物。网络成瘾青少年往往时间管理性较差,他们的生活常常表现出一种无序感,因此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学习和生活效率都比较低,在网络中他们却可以如鱼得水。(选自《心理与健康》)

篇5

(一)、网络言论自由权

所谓网络言论自由权,其实就是言论自由权在虚拟网络空间里的自然延伸。其核心是人人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但由于载体的特殊性,网络言论自由权具有以下特点:一、匿名性。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主体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匿名的方式实现的,道德、法律和传统习俗等社会压力对言论主体的约束相当有限。二、便捷性。网络空间的言论发表不受时间、传播范围等因素制约,只要拥有电脑和互联网便可即时发表言论并快速传播。三、开放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论种族、性别、年龄、身份等,都能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第四、互动性。互联网为公民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观点的交汇与碰撞相得益彰,言论发出者几乎同时就可以得到反馈的信息。

(二)、隐私权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1】隐私权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一项基本的人格权,是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尊严的一个重要武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中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别以“人肉搜索”中侵犯公民隐私权为典范,因而强化对网络空间隐私权等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提上了日程。

二、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

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均是公民应有的重要权利,二者缺一不可。然而,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之间却存在着固有的矛盾。这是因为隐私权的目的在于保护公民私人生活领域不被任何人侵犯,而言论自由权的目的则在维护公民表达思想和获取信息的权利,满足其“评说”的需要。

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言论自由权的行使更方便快捷,一种言论的发表或图片的传播, 其内容往往容易涉及他人的名誉、隐私、肖像权等问题。特别是“人肉搜索”和诸如百度、雅虎等一类的搜索引擎被用来无限度地搜集或传播个人信息时,就可能使被搜索者的个人信息被无情暴露,例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王菲门事件”等,公众有行使自己言论传播信息的自由权,但这一行为却严重干扰了当事人的私生活,侵犯了其隐私权。

网络言论自由权与隐私权产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这是由网络言论的特点所决定的。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而不用理会这些消息的真实性是否与道德或法律相抵触、是否侵犯了公民的其他权利。另外,网络言论的这些特点不仅为大量包括私人信息在内的信息汇聚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为搜集、存储、传播个人信息和的数据库开发、利用提供了方便,网络中的这些无限制的言论自由难免会侵犯他人的隐私。

第二、对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规定过于简单,不够明确。我国宪法和法律对隐私权的范围和言论自由行使的限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而是适用宪法对于该种权利的原则性规定,公民在行使各项权利的时候,由于缺乏相应的评判标准而容易造成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

第三,网络相关立法的缺失。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以法律的形式对网络进行规范是极其必要的。近十年来,针对网络与现行法律的冲突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立法空白,我国已逐步制定了部分行政法规和规章,但我国的网络立法并不完善,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还缺乏对信息自由、隐私权保护、网络信息规范等方面的立法。

三、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

笔者认为,协调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相关网络立法

我国在言论自由与隐私权方面的立法起步较晚,特别是在互联网这种新兴传播媒介下,尚且没有较完 备、系统的网络立法对网络媒介中言论自由的规制与隐私权的保护做出具体规定。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 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有关网络管理的规定。【2】然而,这些规定大部分是政府从方便管理的角度为出发点制定的法规,在真正规范网络自由言论、保护隐私权方面收效甚微。因此,为了协调好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具体的网络法律体系。

(二)适用利益衡量方法

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属于位阶相同的权利,立法难以对其作出完全清晰的分配,这就需要在司法中通过运用比例原则。一方面,要求在处理相互冲突的各种利益的时候,比较、权衡各种利益的轻重、大小,具有优先权的、更重要的利益受到保护,而相冲突的一方利益就要受到限制也就是网民通俗所说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另一方面,比例原则还包括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即当隐私权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隐私权必须让位于言论自由;反之,当网络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须对网民的言论自由权进行必要的限制。

篇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新型互联网架构与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急需进一步的完善,由于目前信息发送与接收过程中漏洞较多,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新型媒体技术成为网络攻击的新目标。由于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个人计算机信息的全面扩大,国家信息与企业相关技术资源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储存与传递,因此,国家有关部门需要重视对网络安全管理模式的优化,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的信息保障系统。本文对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旨在为国家建立完整的互联网信息系统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网络安全;信息技术;发展态势;思考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然是互联信息化的主要受益者。近十年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得到空前发展,网络信息化发展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逐渐完善,社会对互联网大信息时代依赖性也不断加深。因此,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信息化发展重要阻碍,国家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全面监管网络信息化市场发展,对信息化市场出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全面提升网络环境安全性。

一、互联网发展趋势

(一)新型互联网架构

自互联网建立至今,其发展仅仅花了30余年就在全球得到全面普及,其应用从开始的信息传递到现在的商业运营、个人娱乐、公共服务、机构管理的重要平台,成为特殊的社会空间。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架构原则,互联网的核心信息传递方式是通过TCP/IP协议为基础的,这类基本架构使得网络信息传递限制程度低,匿名访问与网络攻击难以阻止,使用者在互联网上难以保证自己的隐私。如果想在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就必须对互联网架构模式进行革新,引入全新的网络架构模式,而这种新型网络架构技术基础就是不依靠单一的协议路线进行信息传输,以确保使用者信息安全性与隐私性为基本思想,对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进行全面分析研讨,明确国家未来网络布局与信息技术革新计划。

(二)新型信息资源掌控技术

目前,互联网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其核心是通过逻辑手段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发出与接收,建立全面的层次性管理与区域性管理。互联网基本信息资源主要是通过个人身份、域名与IP地址进行定位与识别,其具体分布范围较广,信息资源不够集中,这些特点使得互联网信息发送与接收过程必须依靠逻辑信号进行运转。新型信息资源掌控技术需要依靠管理技术与管理权限为基本原则,将其作为互联网运行的核心竞争点。

(三)新型搜索技术

目前,互联网使用的搜书技术主要通过用户输入数据命令进行检测,随着社会步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全面性成为信息传递主要任务。新型信息检索系统需要将数据与传递模式同时进行,将信息中检索关键词与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建立云计算、语意网络、内容信息局域网络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优化检索流程与传递效率,提高互联网信息检索针对性与目的性。

二、网络安全发展态势

(一)新型信息媒体成为网络攻击的新途径

我国目前对新一代信息媒体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保障方面不够重视,网络安全与安全意识相对落后,由于互联网信息复杂性与无序性,个人与企业互联网受到攻击也成为常态,网络攻击者主要通过互联网数据传递的核心薄弱点进行攻击,导致整个数据库出现崩溃。新型信息媒体之所以成为受攻击重灾区主要原因是由于互联网逻辑程序具有局限性,攻击者主要通过建立与原信息数据相似的信任链,将信息库中漏洞最大化放大,使其对互联网系统甚至是整个社会信息接收与发送造成严重威胁。

(二)以主动式监听技术为代表的复杂攻击成为网络攻击的新方式

由于互联网攻击行为成为网络信息传递的主要威胁,国家政府部门与大型企业成为不法分子重点攻击对象,攻击目标也从纯粹互联网攻击转移到通信领域,互联网攻击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传统网络攻击模式主要是对通过互联网存储数据库进行攻击,目前主动式监听技术主要针对网络游戏商、网络服务商、网络设备商与网络定位服务商的数据传输进行监听,从而获得企业内部关键性信息。我国许多依靠互联网平台大型服务商都受到主动式监听攻击,这种复杂的网络攻击方式严重干扰网络信息安全传递,是国家网络安全的重要隐患。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与大数据化时代全面到来,网络空间安全性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互联网也是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信息重要载体。个人计算机信息化全面发展也使得网络安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性关键因素,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国家经济发展过分趋于数据化。不可否认,互联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但是互联网信息中存在的漏洞成为了不法分子牟利的新途径,因此,国家需要全面深入对网络空间制度的改革,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明确网络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国内外网络安全的改革经验,对复杂的网络环境进行全面改革,保障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奇,洪学海,王伟,连一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发展态势的思考[J].信息网络安全,2015,04:1-4.

[2]文玉锋,赵雪梅.关于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思考———采用网络安全新技术,为网络财务安全提供先进的技术平台[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12:51-52.

[3]包东智.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市场现状及发展策略的思考[J].当代通信,2004,22:46-49.

[4]李润森.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1,04:6-8.

篇7

1 “棱镜”折射下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巨大挑战

1. 1 对新兴科技的滥用加剧网络安全的脆弱性

美国著名技术史专家M.Kranzberg曾深刻地指出:“科技本身既不好也不坏,甚至不是中立的。科技进步往往对环境、社会以及人产生超越科技设备及技术本身直接。科技本目的的影响,这正是科技与社会生态的互动” 身不会对网络安全造成威胁,对科技的滥用才是网络安全风险的根源。“棱镜门”事件中,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涉事的几大网络巨头,无一不利用了新技术的跨地域性、隐秘性、造成破坏的规模性及不确定性,加剧了全球网络安全的脆弱性。了解新技术对我国网络安全的影响,是构筑我国网络安全战略的必要前提。

1.1.1“云”技术放大了数据风险“云计算”指远程数字信息存储技术,该技术允许用户从接入到互联网的任意互联设备接触其文件。云计算技术如同双刃剑,在用户运用该技术便捷地进行数据共享、备份的同时,也为新的技术风险与社会冲突开启了方便之门。

首先,云计算服务商可能基于监管套利“合法地侵害”我国用户的个人隐私和安全。监管套利指互联网环境下,某些跨国企业通过选择适用自身偏好的法律以规避对己不利的监管。云计算的服务器可能位于不同国家,而不同国家对数据安全义务的界定、数据丢失责任、隐私保护、数据的公开政策等均存在不同规定,监管法律的差异为云服务商提供了套利空间。例如卷入“棱镜门”的谷歌公司,虽然向我国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其服务器却位于美国加州。其提供的谷歌云端硬盘(GoogleDrive)服务要求用户同意谷歌可“依据谷歌的隐私政策使用其数据”,但谷歌有权随时改变其隐私政策。在谷歌最新的隐私政策中规定:“如果我们确信:为了满足适用法律、法规、法律程序的要求或强制性的政府要求的目的而有必要访问、使用、保留或披露相关信息,我们就会与Google以外的公司、组织和个人分享用户个人信息。”据此,谷歌有权也有义务遵守服务器所在地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要求,向其提供用户储存的数据。作为互联网用户无可避免的传输和储存信息的数字中介,云计算服务商向美国政府披露用户信息在美国虽属“合法”,却严重地损害了他国用户的个人信息隐私和安全,甚至可能影响他国国家安全。

其次,云计算“数据所有人与控制人分离”的模式增加了对网络信息在物理上监管和追责的难度。在传统模式下,数据存放在本地技术设施中,数据在逻辑上、物理上是可控的,因此风险也是可控的。在云计算模式下,由于用户的数据不是存储在本地计算机上,而是在防火墙之外的远程服务器集中储存,传统的、借助机器或网络物理边界来保障信息安全的方式已经无法发挥作用。发生信息安全事件时,日志纪录可能分散在位于不同国家的多台主机和数据中心,因此即使是同一个云服务商部署的应用程序和托管服务,也可能难以追查纪录,这无疑增加了取证和数据保密的难度。

1.1.2大数据技术动摇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大数据指各类组织依托海量数据、更快的电脑以及新式分析技巧以挖掘隐藏的极有价值的关联性、更为强大的数据挖掘方式。“棱镜门”牵涉的所有互联网巨头,包括谷歌、微软、脸谱、雅虎等均以不同形式运用了大数据技术,并将数据作为其主要资产以及价值创造来源。

首先,大数据可能动摇数据保护规制的基石。欧盟的数据保护指令、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草案,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数据保护法大多依赖于“透明度”和“同意”的要求以确保用户能够在知情的基础上分享个人信息。然而大数据的性质就在于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寻找意料之外的联系以及制造难以预测的结果,不仅用户对于其同意的对象和目的缺乏认知,甚至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公司自身也无法事先得知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发现什么,因此也就很难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同意”。

其次,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巨大商业利润可能诱使服务商漠视用户隐私,进而威胁数据安全。在互联网背景下,一方面众多网络信息媒介有机会接触用户的大数据,而大数据技术使这些信息媒介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轻易地获取和处理这些信息;另一方面,大数据能够产生惊人的商业利润:据McKinsey咨询集团的报告,大数据每年能为美国的健康行业贡献3000亿美元的价值,为欧洲的公共管理行业贡献2500亿欧元。因此,那些有机会接触客户庞大数据的网络媒介有足够的激励,以用户无法想象,并且常常是无法察觉的方式利用其客户的大数据。越来越多的商业组织开始将转卖搜集的数据视为潜在的商业机会,并且开始从中获利。大型金融机构开始将与其客户支付卡相关的数据进行市场推广(例如,常消费的店铺及购买商品)。在荷兰,一家GPS定位服务提供商将其用户移动的地理编码出售给政府机构,包括警察服务,而这些数据原本用以规划自动变速雷达陷阱的优化安装。在面临巨大利润诱惑并且无人知晓、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信息媒介对信息的利用容易偏离初衷,将用户信息置于巨大的风险中。

1. 2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披露网络安全风险的成本、技术障碍以及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缺失决定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真实反映网络安全风险的信息,产业将无法准确决定需要供给多少网络安全产品,这一市场失灵导致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的必然性。

1.2.1披露网络安全风险的技术障碍及成本决定网络信息安全市场的信息天然不足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自身的无形性、复杂性、动态性特征决定了网络安全风险的相关信息存在先天不足。同时,由于公布网络安全风险事件可能损害市场份额、声誉以及客户群,私人企业往往缺乏激励披露网络安全风险事件。有研究显示每公开披露一个安全漏洞,经销商的股价平均下跌0.6%左右,这相当于每披露一次漏洞,就丧失大约8.6亿美元的市值。网络安全风险的信息不对称并不意味着社会没有对网络安全上进行投资或投资过度,相反,它意味着“没有以理想的比例投资正确的防范措施”。由于缺乏对威胁及防范正确的认识,用户和企业倾向于投资万金油式的解决方法。同时,安全企业也不会具有足够的压力将新科技带入市场,以抵御实质性的威胁。

1.2.2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缺位加剧了市场失灵在公民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我国尚未颁布专门的法律。2009年我国在刑法中设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然而该条款的适用对象仅限于“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无法涵盖网络空间处理公民个人信息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同时该条款由于追责情形不清、缺乏明晰的处罚标准,被批评为“可操作性,欠佳”目前鲜见因该条款被追责的案例。现有网络安全立法散见于效力层级较低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政府规章,或是仅针对特定行业或特定信息对象,适用面狭窄。因此,即使“棱镜门”披露某些企业涉嫌侵犯我国公民网络信息安全,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缺位的现状决定了此类事件在现阶段处于“无法可依、无责可追”的尴尬局面。在立法缺乏规制的情况下,企业并无确保网络安全及披露网络泄露事件的法定义务,对数据泄露事件的公布反而可能引来监管机构更多的关注,从而增加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运作成本。这决定了企业缺乏动机进行信息安全风险披露,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1. 3 网络军事化趋势引发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升级

依据军事革命理论(RevolutioninMilitaryAffairs),新科技和相关组织架构的创新运用将引发战争性质的变化。随着数字网络关键基础设施的依赖性日渐增强以及相较于传统武器的低成本,军事战场开始从传统的水、陆、空转向网络空间,网络战工具被视为是军事革命的自然演进。Clarke在其《网络战》一书中将网络战定义为“国家为了造成损害或干扰的目的,侵入另一国电脑或网络的行为”    局在互联网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10类主要信息进行监听,该事件正是网络战的真实案例并已经实质性地威胁到全球网络环境的信息安全。不仅如此,我国网络频频遭受来自于海外的信息监控及网络攻击。据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的抽样监测发现,境外约有7.3万个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控制我国境内1419.7万余台主机,其中位于美国的12891个控制服务器(占境外控制服务器的17.6%)控制我国境内1051.2万余台主机(占受境外控制的境内主机的74.0%),控制服务器数量和所控制的我国境内主机数量均居首位。这些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背后是某些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对中国、欧洲乃至全球信息霸权独享和控制的体现。网络战对信息安全的破坏存在如下特征。

1.3.1网络战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指网络战对他国可能带来的破坏规模无法事先预测,其事后的衍生效应可能无法控制。信息系统在结构和互联设置上任何微小的改动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系统行为,针对某一系统的网络攻击既由系统操作人的行为和该特定系统的性质所驱动,也可能由网络武器自身的特征所影响。网络武器相对小而隐蔽的特征使攻击对象难以察觉,无法作出及时的反应,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战后果的不可预测性。在2007年,爱沙尼亚整个国家的网络由于黑客攻击陷入瘫痪。具有政治动机的黑客通过制造数据过载,在长达10小时的时间里,迫使系统每6秒下载相当于整个WindowsXP操作系统规模的数据,致使整个国家的网络陷入瘫痪。爱沙尼亚最大的银行在此过程中损失超过100万美元,爱沙尼亚议会成员持续四天无法登录电子邮件系统。

1.3.2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战将导致对网络安全破坏强度的升级关键基础设施(CriticalInfrastructure)指一旦被摧毁或干扰,将对健康、安全、国家安全或公民的正常生活或政府的有效运作造成严重影响的、物理和信息的科技设施、网络、服务和财产。“棱镜”项目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曾入侵中国电讯公司以获取手机短信信息,并持续攻击清华大学的主干网络以及电讯公司Pacent香港总部的计算机,该公司拥有区内最庞大的海底光纤电缆网络。从该事件可知,网络安全风险已经从网上蔓延至网下,网络攻击的间接效果已经直接地威胁我国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

1.3.3网络空间的军事化缺乏国际制约机制冷战期间各国订立了用以限制核武器制造的条约,以控制军备竞赛可能到来的潜在风险。然而目前各国尚未就互联网治理达成任何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如果互联网不受国家间条约框架的规制,将导致更加开放和不稳定的军事结构。国家间在网络空间的军备竞赛会威胁数字生态的稳定性,其造成破坏的规模和结果难以预料。

2构筑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方略

“棱镜门”事件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从法治的视角积极构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方略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在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方略中,明确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义务与责任是前提,完善网络用户救济权是核心;与此双管齐下的,是进行国际维权并推动国际谈判向利我方向发展。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分别思考。

2.1国内视角

构筑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战略首先应体现在完善网络信息处理行为的规范和追责机制,矫正市场失灵,实现政策对确保网络安全和促进科技发展运用的最大效能。

2.1.1出台专门立法明确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义务与责任

目前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领域乱象丛生,很大程度在于现行法律缺乏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义务和责任的规定,这意味着现实生活中的用户信息安全问题和信息安全纠纷解决常常依赖于网络服务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许可协议。网络服务商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在服务协议中尽可能规避相关风险问题,不承诺对客户个人数据丢失、数据泄密及数据被破坏等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这无疑会侵害广大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同时,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生科技背景下,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的跨地域性、隐秘性、造成破坏的规模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客观上对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建议从以下几点明确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法律义务与责任:

1)确立网络服务商持续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即所有涉及数据处理的主体或组织都必须实施并保持合理、适当的安全流程及做法,以保护个人信息免受非法接入、丢失、破坏、使用、修改或披露的侵害。由于技术的快速革新,网络风险的来源与形式不断地发生调整,这就决定了数据安全保护义务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持续的过程。具体而言,“合理、适当的安全措施”要求公司采取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以定期评估风险、识别风险并针对风险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监控并验证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并确保会根据科技的发展持续地调整、更新。具体采取的安全措施应当由公司自行决定。

2)确立数据泄密的警示义务以确保用户的知情权。由于网络安全风险的无形性、即时性以及连带性,用户可能在发生了严重的犯罪结果后才得知信息外泄、丢失事件。为此,为了防止信息泄密导致用户更加严重的衍生后果,必须明确网络服务商对数据泄密的公示义务,即要求所有处理敏感个人信息的企业及机构在此类信息发生泄密事件后,必须在一定时限内向受影响的用户发出通知及警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该义务需要明确敏感信息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号码,金融机构账户或信用卡号码等;而通知的方式应以电子方式或有全国影响力的传统媒体方式实现,以确保通知的覆盖面及即时性;而通知的情形应为个人用户数据的丢失、修改、破坏或者未经许可的接入的情形。

3)明确网络服务商的责任。对于未履行数据保护义务的网络服务商,应承担不同层次的责任,包括由主管部门发出违规通报、责令改正、行政罚款、撤销经营资格等行政处罚;同时个人数据受损的用户有权向网络服务提供商提出民事损害赔偿;刑法层面应将网络服务提供商纳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主体范围中,并明确“情节严重”的具体认定标准。

4)建议引入欧盟的“长臂”条款约束跨境信息流动。“长臂条款”系欧盟特有的数据保护原则,该原则通过约束位于欧盟以外的数据处理人以及跨国公司集团内部的跨境数据转移,尤其是云计算背景下的第三国数据处理人,旨在确保向欧盟以外传输的欧盟公民个人数据能够获得与欧盟内类似的保护水平,因此具有跨域适用的“长臂效应”。该原则主要过3种机制以实现对欧盟境外主体的约束:①国家保护水平评估机制,即欧盟有权评估第三国是否就数据安全提供了足够水平的保护。如果经评估,第三国未能提供充分的保护水平,欧盟将禁止向该第三国传输个人数据并将与第三国协商。②约束性公司规则(BindingCorporateRules,BCR),指约束向公司集团设立于未提供充分保护水平国家的组织进行个人数据转移的公司内部政策(包括与数据安全、质量、透明度有关的隐私原则,有效性的工具,如审计、培训、投诉处理制度等,以及证明BCR具有约束力的要素)。草案规定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符合草案要求的BCR,并将BCR提交主要数据保护监管机构审批来履行充分保护义务。③标准数据保护条款或经许可的合同条款,指除了BCR,跨国企业也可以通过适用欧盟采纳的标准数据保护条款来履行足够保护义务。如果需要适用自行商议的合同条款,则该条款需要获得监管机构的事先许可。云计算技术使一国数据可能在他国存储或被处理,网络风险为此可以摆脱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风险的来源地和结果地可能完全分离,这为我国监管机构在网络安全监管、取证及追责带来许多困难。有鉴于新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建议引入欧盟的“长臂”条款,明确我国网络安全的法律适用于我国以外建立的公司或组织,如果这些主体对我国用户信息进行处理或者提供外包服务。具体的约束机制包括对其在国内的经营实体进行监管,如未在我国设立经营实体,要求本国企业与其通过合同形式履行我国网络安全保护的义务。

2.1.2以救济权为核心完善网络用户的权利保障机制无救济,则无权利,面临网络空间愈演愈烈的安全风险,完善用户的“救济权”是当务之急。

1)确立保护用户的举证责任。在网络服务关系中,一旦用户选择了某一服务提供商,该服务提供商就获得了用户数据的控制权,可以通过检查用户纪录,掌握客户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信息,用户在技术、信息获取、谈判用户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为此,为了防止网络服务商滥用其在网络服务关系中的优势地位,也考虑到个人用户网络取证的难度,对于网络泄密造成的用户损失,应规定主要由网络服务商承担履行数据安全保护相关义务的举证责任。

2)确立“一站式”的主管机构。网络信息安全牵涉到个人隐私、商业秩序、电信设施安全、金融安全、公共安全及国家安全等社会管理的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的主管部门都涉及到部分网络监管的职能,然而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体系增加了企业合规的不确定性和成本,也增大了公民维权的难度。建议设立涵盖所有行业的网络信息安全主管机构,考虑到网络安全的战略意义,该主管机构应直属于国务院,负责制定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政策战略,监管全行业的网络安全合规情况并具有相应的行政执法权,通过整合协调各个机构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职能,作为受理用户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投诉事件的接待门户,便利用低户成本、高效率、一站式解决网络安全方面的纠纷。

3)提供多层次的救济程序。除了传统的司法程序,针对网络数据保护纠纷涉及面广、技术性强、时效性要求高的特点,建议引入调解、仲裁程序,在网络主管机构下设专门处理个人信息纠纷的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由监管政府官员、网络安全技术人员、消费者代表、互联网服务商代表、学者等组成,在给定期限内由仲裁委员会提出调解方案供各方参考,如果各方接受,则作为具有约束力的文件履行;如果无法被接受,则进入司法程序。另外,数据泄密涉及者众,而互联网行业作为新兴行业进行旷日持久的独立诉讼也会造成巨大成本,建议规定数据保护集团诉讼/仲裁的程序,明确诉讼与仲裁之间的效力与程序衔接问题,引导通过集团诉讼或仲裁快速、简便地解决纠纷。

2.2国际视角

构筑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方略不仅体现在国内立法与执法体系的完善上,也应体现在影响网络安全国际标准未来谈判和国际合作走向上。

在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的今天,防范网络安全风险已不可能完全在封闭的国内法体系中实现,而必须置于国际法框架内予以合作和解决。许多情形下,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的司法内政问题,而是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司法问题,尤其是在类似于“棱镜门”这样影响范围广、涉及多国当事人的信息外泄事件,必然涉及到跨国取证、协调纠纷管辖以及明确法律适用等现实难题。目前许多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约、八国集团、国际电信联盟(ITU)以及国际标准组织(ISO)都在解决信息和通讯基础建设的问题。一些新成立的组织开始考虑制定网络安全政策与标准,现有组织也积极地希望将职能拓展到这一领域。这些组织的协议、标准或做法将对全球产生影响。同时“棱镜门”事件后,各国纷纷对现有网络安全战略进行调整,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将是推动网络安全国际合作框架建立的关键期。作为最主要的网络安全受害国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我国应进行相关研究,系统掌握各国网络安全战略的特征和动向,尤其是某些国家侵害他国公民网络信息安全的证据,为我国在国际阵地维权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中国有必要主动参与网络安全国际公约及标准的制定,充分表达本国合理的利益诉求,与各国紧密合作,借助各个国际舞台,积极争取我国在网络空间中的利益。

3结束语

篇8

我国要把发展新媒体作为重要国家战略

日前,《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在京。蓝皮书认为,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充分表明,新媒体越来越成为一个关乎国家全局的制高点。我国对于新媒体发展要有战略高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发展之路,把发展新媒体作为重要国家战略。

蓝皮书表示,新媒体空间安全是最重要的国家安全问题,我国要掌握网络空间发展的主动权。新媒体网络空间可以说是当前各国必争的战略空间,应该充分认识网络空间的重要性,并探索旨在维护国家空间安全的战略问题。同时,高度网络化亦将促进社会的发展,到2015年中国网民数将超过8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超过2亿人,中国社会未来几年会进一步快速网络化。

【联盟】

我国首个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日前成立

9月28日,为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提升智慧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神州数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等18家机构在京成立了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成立后的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以自主创新和引领发展为宗旨,通过对智慧城市共性核心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标准、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带动重大应用示范,促进新兴智慧产业和谐发展,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

动 态

【政府】

2012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发展论坛举行

为推进LTE产业进展及TD-LTE扩大规模试验,助力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展,增强各部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9月27日在北京主办了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开启未来移动互联时代”为主题的“2012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发展论坛”,并《新一代移动Web技术白皮书》。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TD-LTE技术的演进、智能终端和业务应用将在未来形成广阔的市场空间,把掌握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升我国通信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亦将成为我国通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

全国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启动

9月15日,交通运输部和浙江省政府在北京召开首次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联席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该平台建设,而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成为这一国家级平台日常运行的“操盘手”。

目前,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已推出包括通用网站、小件快运、集装箱等14套软件,3900多家物流企业、物流园区使用了免费通用软件和数据交换。“单这3900家所使用的免费软件,企业就节省信息化投入2亿至4亿元。成为国家平台后,全国拥有货运经营户543.3万户,节省费用的潜力可达数百亿元。”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郭剑彪如是说。

【政府】

全国工商系统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会召开

9月18日,全国工商系统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省淄博市召开,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甘霖出席会议并讲话。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全国工商系统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真研究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的有关措施,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推进红盾护农行动效能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农资市场监管和农资打假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红盾护农行动再上新台阶。

【政府】

交通安全微博厅正式上线

“交通安全微博厅”9月26日正式上线运行,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交通安全微博”账号的带动下,首批共有2600余个基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政务微博、交通警察个人微博加入“厅”,通过“厅”与网友沟通。

“交通安全微博厅”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交通安全政策法规、各地重大活动交通管理措施、重要节假日安全出行提示等服务性、实用性信息。同时,厅也将带动各地结合典型案例,及时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并汇集互联网上宣传交通安全的视频、音频资料,传播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政府】

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10月,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司、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市长高峰论坛”以及“智慧型‘数字城管’的建设和发展”等7个分论坛同期举办,就“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管理体制和产业政策的发展、技术方案和成果、标准与规范、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政府】

北京:新兴国家互联网圆桌会议顺利举行

9月18日,新兴国家互联网圆桌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学术机构和知名互联网企业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是新兴国家间首次就互联网问题开展对话交流。与会代表就“互联网发展及治理”、“网络空间安全”、“新兴国家互联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政府】

上海:组建全国首个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事务中心

9月29日,上海市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会议在市政府举行,全国首个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事务中心在上海举行揭牌仪式,它整合原有的市计算机病毒防范服务中心和上海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相关职能,将面向全市提供信息安全监测预警信息等服务。

【政府】

福建:“福建社区信息化平台”正式开通

近日,“福建社区信息化平台”开通仪式暨“五星级信息化社区”表彰大会在福州召开。

会议介绍了福建社区信息化平台试运行以来推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对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促进“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的形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会上还命名表彰了全省首批122个五星级信息化社区,并在会场举行授牌仪式,部份优秀街道和社区还交流了典型经验材料。

【政府】

河南:进一步加快推动政府系统网站安全健康发展

10月中旬,河南省政府网站管理培训班在郑州举办。此次培训班由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主办,旨在进一步加快推动河南省政府系统网站安全健康发展,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升各级政府网站的服务功能和水平。全省18个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政府办公室分管政府网站的负责人,部分省政府部门办公室分管网站的负责人共计60余人参加了培训。

【政府】

重庆:首个云计算国家试验区揭牌

为加强重庆云计算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云计算产业的专利分析项目,重庆于9月27日获国家首个“云计算知识产权试验区”授牌。

“云计算知识产权(重庆)试验区”试点自2012年1月起,为期3年。重庆将探索解决云计算模式下出现的一系列知识产权新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包括已完成上百万字的《“知识产权支撑中国(产权)‘云端计划’”项目研究》报告、重庆版权云端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作品版权免费登记等。2014年专利云初步建成后,将整合全球的专利资源和服务资源,为产业和企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政府】

宁波:企业政策查询平台正式运行

由宁波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建设的宁波市企业政策查询平台()于10月25日起正式开通运行。平台汇集了所有与企业有关的政策文件,以及今后新出台的政策文件。市级政策根据所涉及领域,分为综合、工业、服务业、外贸、社保、科技、金融等11大类。部门政策为各相关部门的政策文件,首批列入平台的部门共17家。截至25日,平台已汇集530个政策文件。该平台的开通是宁波市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可确保在第一时间将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传递给每一家企业,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实现更好的发展。

【政府】

阿克苏:政府网站开展微博直播活动

在近日于新疆阿克苏召开的“2012中国新疆核桃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自治区政府网会同“阿克苏政府网”、“阿克苏电子政务办公室”微博,首次尝试对活动进行了全程网站和微博“直播”,其中通过政务微博消息26条、图片39张,共有转播及评论425次,直接和间接受众人数达到191.7万余人,取得了预期效果,也为全区各级政府网站对本地区本部门重大活动加强宣传报道工作积累了经验。

【政府】

成都:出台首个移动互联网专项政策

9月24日,成都高新区了《成都高新区加快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希望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在5年内形成2000亿元产值的移动互联网产业。这是国内首个由地方政府的针对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中的十条具体措施,从资金、人才和服务等方面入手,旨在鼓励移动互联网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和要素聚集,在引进外地优秀企业、项目、人才的同时,也会激发本地企业的创新发展。

【政府】

陕西宜君县:确保预警信息15分钟内全网

近日,陕西省宜君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的通知》,明确要求县广播电台、县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以及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多种手段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插播和快速“绿色通道”,明确预警信息接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15分钟内全网,努力提高预警信息时效和覆盖率。

【海外】

欧盟启动云计算战略计划

9月27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启动一项旨在进一步开发欧洲云计算潜力的战略计划,希望能在经济领域加速和扩大云计算的应用,并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为实施这项计划,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筛选众多技术标准,使云服务用户在互操作性、数据的便携性和可逆性方面得到保证,到2013年确定这些方面的必要标准;支持在欧盟范围内开展“可信赖云服务供应商”的认证计划;为云计算合同,特别是服务水平协议制定“安全和公平”模式下的合同条款;利用公共部门的购买力来建立欧盟成员国与相关企业欧洲云计算业务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确立欧洲云计算市场,促使欧洲云计算供应商扩大业务增长并提供性价比高的在线管理服务。

【海外】

澳大利亚对政府机构的云应用实施提出指导建议

日前,澳大利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AGIMO)出台了《对于云服务实施的指导》,对政府机构云服务应用实施提出了指导建议。该建议将与信息化管理办公室(AGIMO)今年早些时候出台的《合理化指导建议》一起,为澳大利亚政府机构的云应用实践指明方向。

根据《指导》内容,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对他们的业务需求和云服务应用对他们的业务推进可能产生的作用进行评估,以决定需要采用的服务。这次出台的《指导》还特别指出,共享服务本身具有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更能得益于云服务的灵活性特点。

数 据

【首个】

首个部级云计算“十二五”规划落地

科技部9月18日公布了《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这是首个部级云计算“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云科技发展重点任务为研究和建立云计算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突破云计算共性关键技术,研制云计算成套系统以及开展典型应用示范,推动产业发展。为保障目标实现,科技部拟加强战略引导,统筹我国云计算发展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统筹云计算基础设施规划;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云计算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产学研相结合的云计算产业创新联盟;尽快出台政府和重要行业使用云计算服务的相关规定。

【50强】

第三届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会隆重召开

9月22日-23日,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合作办与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在无锡举行“2012中国(无锡)城市信息化推进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会”。 上海、北京、深圳位列“2012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前三,本次大会还特别表彰了为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为推进中国智慧城市进程做出了特别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80亿】

天津投入80亿元助力“智慧天津”建设

日前,中国电信与市政府签署共建“智慧天津”战略合作协议,拿出80亿元投入天津,用于信息化网络运营维护、就业培训支出、信息化普及推广等,到2015年,中国电信在天津的骨干节点总出口带宽将达到6T以上,实现向集团客户提供100M以上宽带接入能力,向城市居民提供50M以上宽带接入能力;将进一步深化3G网络覆盖深度和WiFi网络覆盖范围,至2015年底3G网络容量达到400万以上,建成WiFiAP数超过3.6万个。

【近2亿】

篇9

1 计算机网络安全重要性 

一方面,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深度应用增大了安全风险。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交流和消费模式,网络安全带来的风险也在迅速增大。在美国大学信息化联盟EDUCAUSE公布的年度十大IT议题(Top10 IT Issues)当中,与安全相关的议题自2007 年以来频繁入选,充分说明网络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高校达成使命和维持各项职能正常运转的必需保障。 

另一方面,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增多。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危害网络安全的技术手段、人员规模、侵扰对象和造成的后果也在不断升级。同时,针对网络安全的各类技术防护手段普遍具有滞后性。杀毒软件、防火墙、入侵检测技术、虚拟入侵诱骗技术等各类技术防范手段,需要针对网络攻击的最新特点,进行破解和实时更新,往往滞后于网络破坏行为。 

我国网络安全能力仍相对薄弱,当前,乘着“互联网+”的新机遇,我国互联网持续高速发展,网络和终端更加智能化,应用服务更加规模化,跨界融合更加多样化。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伴生了一系列安全方面的挑战,包括全球网络空间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网络安全风险不断增高,数据安全面临巨大挑战、新技术新业务应用引发新的安全问题等,给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分为技术部分和管理部分,技术部分主要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管理部分主要从管理机构、制度、人员、安全运维等方面进行分析,技术和管理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安全体系统,技术和管理互为补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在监测预警方面,信息安全小组成立之后,可以为高校提供监测、预警等专业服务;学校企业等可以购置监测预警平台工具,或采购第三方提供服务或采用行业的监测平台;还要多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建立安全动态防御体系;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可尝试采用新技术,如态势感知技术建立安全监控体系,通过这些技术提高预警能力。还要加强高校舆情监控;建立“一人一账号”实名登记上网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监管,建立网络数据分析平台,对用户的上网行为、校园行为进行分析和预警。因为安全事件总在不断发生,我们建议不论信息安全做得如何,网络信息安全的预警机制一定要建立,还要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建立安全事件通报机制,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建立用户单位、主管单位、行业机构、安全服务商、产品供应商等多种角色多方协作的应急生态链,及时发现,及时有效解决。 

2.1 技术上 

技术上在国内,中国需要不断推动自主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奠定网络安全的物质基础。 

2.1.1 数据加密 

动态信息的保护需要应用到数据加密的工作,对于动态数据通常包括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种方式,主动攻击能够有效地进行检测但是无法避免,被动攻击只能避免而不能进行检测,这些保护的基础就是数据加密,数据加密也就是对以符号为基础的数据进行移位和置换的变换算法。数据加密与用户授权访问控制技术相比更为灵活科学,对于开放性的网络更实用。 

2.1.2 防火墙 

常用的防火墙技术有包过滤技术、状态检测技术、应用网关技术。包过滤技术是在网络层中对数据包实施有选择的通过;状态检测技术采用的是一种基于连接的状态检测机制,它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其目的在于隐蔽被保护网络的具体细节,保护其中的主机及其数据。 

2.1.3 漏洞扫描系统 

解决网络层安全问题,首先要清楚网络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脆弱点,寻找一种能查找网络安全漏洞,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的网络,安全扫描工具,利用优化系统配置和打补丁等各种方式最大可能地弥补最新的安全漏洞和消除安全隐患。 

2.1.4 其他 

除此之外网络安全系统有很多新的发展和趋势,其中包括检测方面,例如网页检测,通过网络设备实现对包含网页内容的网络流量的监控,木马病毒检测,通过扫描程序、启发式的扫描程序、行为陷阱、全方位的保护等方式来防御病毒木马,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其他网络技术应用也对网络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仍在不断完善。 

2.2 管理上 

“互联网+”的安全已渗透到方方面面:社会层面、网络层面和应用层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的信息安全,过去的概念是中央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它已不是全部,不是你有设备,数据安全问题就全解决了。数据安全其实是更本质的东西,只做设备一层的自主可控,其实并没有解决数据安全的问题。

一是将通过各种政策等方式来促进全行业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是注重统筹规划,深入推进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三是重视数据安全,强化网络数据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 

四是深化协调协作,做好对内对外的合作与交流。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安全技术业务队伍。发展和建设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是必备基础和先决条件。要不断加强信息安全学科建设,尽快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人才队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网络安全学科一直未能设立为一级学科,各高校只能在不同学科下设置网络信息安全研究方向,开展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工作。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学科建设缺乏系统性、人才培养规模小,远远满足不了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也导致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整体上比较落后。 

3 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关键点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通过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都难逃法律的制裁。各企事业单位、公司、社会团体,要进一步加强日常单位网络的防护,配备专门维护人员,加强“防火墙”“网络监控系统”等技术防御措施的建设,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如果遇到不法攻击,要保存相关数据,及时向警方报案,以尽可能减少损失。 

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在技术标准、监管机制和产业联合引导方面尚存在不足,特别是在产业方面,每一家企业都希望做“大而全”完整的产品线。人们普遍追求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在技术方面实际上的投入非常少。从2012年公开的IDC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中国信息安全产业投入占IT产业总体支出的比例不足1%,而美国、欧洲、日本的投入则达到9%左右。要想解决整个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能力提升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合作,互联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大家携起手来一起合作。 

众所周知,网络安全的根本性问题是存在漏洞。如果能够预先知道漏洞所在,在漏洞被利用前发现并进行修补,那么自然而然就会使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整体的漏洞防御体系,其中,建立一个整体的漏洞报告平台非常重要。 

整个社会大家都在利用“互联网+”开展各种各样的业务与应用。面对这样那样的安全问题,我们同样要用“互联网+”的模式来治理网络,提高我们的网络安全水平。拥有数据我们就拥有未来的机会;社会诚信还有很多领域都要打通,“互联网+”已经是融合的打通;一定要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可以抓住机遇。未来任何的单一环节,任何的单一领域,单一组织和单一圈子,都没有办法来独自应对安全问题,所以需要联合起来应对。 

4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对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就需要从多方面建立立体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结构体系,从而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结构的科学和严密,提高对网络风险的控制和预防,真正的做到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段海新,吴建平.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的一种框架结构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05. 

篇10

关键词:新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190-03

引言

党的十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涵盖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维度,社会各阶层认可的,具有最大公约数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提出来的,是文化整合的产物。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造就了手机、网络、电信、电脑、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新媒介凭借其双向、互动、海量、便捷等技术优势,在传播方式上优于传统媒介,得到了大众尤其是高职大学生的青睐,高职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沟通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因新媒介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然而,新媒介的两面性犹如阿里巴巴宝库和潘多拉魔盒,在给高职大学生带来惊喜、传递暖暖的正能量的同时,也将社会上的负能量渗透到了高职校园中。新媒介在解构高职大学生传统价值观的同时,重塑了高职大学生新的价值观。高职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取向正确与否决定了国家的明天和民族的希望。鉴于此,探讨新媒介环境下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本文思考的主题。

一、新媒介的内涵

新媒介的本质是一种技术,它以网络为传播载体,是面向所有人的一种信息传播的电子媒介形式。例如:手机短信、数字电视、博客、拍客、微博、微信等等。信息化时代,新媒介以其便捷、即时、互动、覆盖面广等特点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构建了新型的媒介社会化关系,即大众通过新媒介反映社会问题,表达利益诉求,新媒介成为社会成员表达正义、追求公平的电子媒介平台。新媒介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拓宽了人际交流渠道。在网络社会化的今天,新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诉求的工具和主渠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记者”成为新媒介的标杆,新媒介在融入大众生活的同时,开始由“工具化”向“社会化”转变,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化的媒介网络生态正在悄然形成。

二、新媒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

价值在哲学中是属于关系范畴的概念,即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一致性,或者说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在这里,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体是新媒介,本文中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表现为新媒介利用其便捷、快速、共享、互动、直观的特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和信息。指出:“我国网民有近6亿人,手机网民有四亿六千多万,其中微博用户达到三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1]网络舆论阵地历来是敌我势力争夺的主战场,网络阵地你不去占领,敌对势力就会去占领,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的今天,利用网络阵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但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还关系到国家网络安全。当下,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介这一信息传播平台,用五花八门的形式,雇佣网络水军,向我国青年渗透、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西方、公民社会等错误思潮,一些西方利用新媒介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直观等特点,扩大西方价值观的信息传播范围,使广大青年深受错误思潮的迷惑和欺骗,妄图达到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质疑改革开放的目的,从而误导莘莘学子的价值取向。因此,“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2]为此,掌握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动权,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生命线。高职院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担负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任,当前,国内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话语权失控、非主流意识形态蔓延滋生、复杂多变的局面,我们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元价值取向相统一原则,利用网络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用网络中的正能量去引领学生,营造符合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新媒介环境,加强网络舆论阵地的话语权控制。

三、新媒介环境对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要素的两面性分析

(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环境复杂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方式复杂化,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首先,新媒介在丰富和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同时,高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变得复杂和困难。例如:新媒介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模糊性易导致高职大学生受多元思潮干扰,使得高职大学生信任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障碍。数字时代,新媒介的海量信息及双向、多向交互功能使得新媒介空间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加之我国对信息平台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高职大学生媒介素养欠缺,对网络的虚假信息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这就加大了高职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那么,什么是媒介素养呢?媒介素养是社会成员对新媒介空间里的海量信息进行理解、甄别、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当前,高职大学生个体意识强、思想变化快、开放程度高,上网成为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网上海量信息无时无刻不冲击着高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评判标准,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成熟,缺乏批判精神,尤其是对社会媒介信息的批判和处理的能力有待提高,高职大学生容易在网络空间丧失主体性,思想易被不良信息异化。因此,为了高扬人的主体性,避免人的价值目标丧失,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占领网络这一宣传教育主阵地,利用新媒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新媒介社会化的趋势,弱化了高职大学生对道德的遵循力和社会道德的他律性。高职大学生的年龄一般介乎于18到21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开始形成雏形的关键时期,高职大学生在校除了上专业课、参加校园社团实践活动之外,其余的时间就是泡在宿舍上网,打发时间。由于长时间在网络世界中游荡,与人沟通少,高职大学生易形成孤僻、浮躁、自恋的心态,容易受网络中的负能量侵蚀,自身道德体系规范失控,道德主体意识削弱,从而降低自身道德约束自律和他律的门槛。具体表现有:在大是大非面前迷茫,缺乏真、善、美的基本道德判断,利用社会化媒介微博、微信寻衅滋事,谩骂他人,网络传播的黄赌毒暴力信息让某些学生丧失伦理道德操守,放纵自己行为的非伦理化,甚至非法化,扩大不良影响范围,挑战社会大众的道德底线。因此,利用网络媒介强化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课题。

(二)新媒介的即时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渗透到高职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净化网络空间是新媒介环境下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为此,我们必须让高职大学生认可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相关背景,用高职大学生接受的网络传播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这一大前提下,高职思政工作者必须理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适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正如保罗・弗莱雷所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3]在新媒介环境下,高职院校师生双方借助网络媒介平台进行主体间的沟通与互动,能实现精神上的默契和情感上的认同,以期达成价值共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夯实基础。同时,新媒介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丰富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教育的路径和模式。例如,鼓励高职大学生将校园官网设置为主页,通过设置话题与学生互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由此看来,新媒介的即时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渗透到高职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新媒介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控制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在电子网络媒介领域传递正能量,增强对西方不良思想价值观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因此,在数字技术普及的今天,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新媒介这一网络平台的帮助。

四、新媒介环境下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新媒介环境下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体系庞大深刻,它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真实写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南和导向,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表现。高职院校因其“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学制短,人文底蕴欠缺,过于强调职业技能教育,忽视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德育教育,加之对高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缺乏强有力的引导,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介环境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要结合新媒介的便利因素外,还要体现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如何体现新媒介环境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呢?文章以为要在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这两方面下功夫。

首先,新媒介是高职大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之外的理论认知载体之一。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在于培育,而培育是一个渐进式的、逐步积累的、全体学生形成共识的过程。那么,在新媒介环境下如何让高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呢?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基础的理论认知教育,而理论认知又是以灌输教育为基础的,因为对理论的灌输和普及决定着高职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大学生进行精神和实践活动的前提,是价值认同的基础。既然理论认知是高职院校解决高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信、行的前提之一,通过理论认知能让高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内在逻辑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利用新媒介这一网络传媒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点和难点单列出来,制作与此有关的微课和幕课视频,然后将其放到校园网,让学生自行利用电脑和手机网络学习,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考虑到高职大学生的理论功底相对本科生而言较弱,我们可以依据高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视频制作设计几个方案,通过设计和制作这些网络教学资源帮助高职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