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统筹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统筹概念

篇1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非建设用地.全覆盖

Abstract: Through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concept of interpret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use planning practice in China,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s discussed based on our country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use plann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work with the guidance of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the planning practic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development.Urban and rural unconstructionland.All contain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推进,城市不断扩张,非城市建设用地不断被城市蚕食,基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央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旨在从宏观角度分配各类资源,把城、乡看做一个研究主体,彻底摒弃城市乡村各谋发展的做法。然而在具体的规划实践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和乡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之外的大片非建设用地,只是简单的做为农业用地或生态用地,笔者认为其远没有发掘“非建设用地”的土地价值。

1.相关背景及概念界定

1.1城乡统筹的提出及其内涵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发展投入不够,学术界对农村关注和研究不够。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以其绝对优势几乎垄断了所有公共资源,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问题日益凸显。国家从2002年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方针指导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标志着城乡统筹发展开始步入国家战略。

目前学术界对城乡统筹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以从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利益关系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为主。其根本是城乡统筹是站在区域的角度,对该区域内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城乡之间资源合理流通,逐步减少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公,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全覆盖,并且发挥城乡各自特色的一种发展模式。

城乡统筹不是“一刀切”的发展模式,而是一种“充分发挥城乡各自优势,互相吸收先进、健康因素,理顺交流途径的双向演进过程[1]”。城乡统筹是一个过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化着,就当前我国发展形势下,城乡统筹的内涵是着重推进城乡空间的整体化,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城乡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城乡社会事业的规范化,城乡生态环境的优质化,城乡居民就业的公平化和城乡文化生活的健康化[2]。

笔者认为在城乡产业发展规模化和城乡生态环境优质化过程中,城乡之间大面积的用于阻隔建设用地的生态用地或单一用途的农业用地完全可以在城乡统筹过程中,运用规划手段对其进行更为详细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功能策划。

1.2 城乡非建设用地概念界定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首次以城乡用地分类体系对用地进行了梳理和分类。

本文所涉及的“城乡非建设用地”,指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所有用地的集合。选择这个范畴作为研究对象,正是基于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通过城乡统筹规划视角对研究主体的全域空间做统筹安排,避免以往仅对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进行重点规划,对“城乡非建设用地”仅是一抹绿色带过或仅做原则性的指导。

2.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现状及问题

2.1就城乡非建用地论城乡非建用地

由于对城乡非建设用地功能的浅层次理解,认为城乡非建设用地就是用于阻隔城市各组团,防治城市无序蔓延和做为农业生产、生态保育用地,导致大量所谓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就非城市建设用地单独进行考虑,忽略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与城乡非建设用地之间的紧密关系。其实,如何规划或控制城乡非建设用地是基于建设用地的考虑,综合生态、景观、产业等多种相关因素,进行的一个宏观协调规划。简单的就城乡非建设用地而论其规划发展,是片面的。

2.2仅从生态、景观角度编制城乡非建用地规划

在对城乡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实践中,仅从生态角度进行非建设用地规划的实践也存在。成都在2003年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非建设用地规划”,进行了三方面的有益尝试,但规划编制完成后并没有有效的操作,从未真正的实施。就是因为仅仅从生态保育的角度去考虑其发展和控制,没有正确对待和处理真实存在的现状建设空间,导致非建设用地保护难以实施[3]。在目前土地资源短缺的现实下,仅从生态和景观的视角去理解城乡非建设用地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

2.3多部门多头规划

由于城乡非建设用地包含农田、林地、河流、湖泊等不同用地类型,这些用地分别由政府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从各自管辖范围及各自部门利益出发,分别编制不同的发展规划。但其规划及策略不一定覆盖城乡非建设用地全域,便造成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真空”区域,难以指导该区域的保护和控制。

2.4缺乏完整的可操作性规定和措施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编制的非建设用地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题进行了相关研究,虽然进一步细化了城乡非建设用地的相关保护内容,但其规划内容仍处在大的原则上,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约束规定,难以在实际规划管理中操作实施。

3.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策略思考

3.1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实现规划全域覆盖

从研究本体的全域出发,统筹分配全域资源,将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与城乡非建设用地在同一个规划中通盘考虑,统一规划,衔接城市规划部门的城乡用地分类和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4]。但必须提出,前面所述两者应该有各自的规划框架,明确两者的实际边界,分别制定对应的政策导向规定[5],同时明确管理主体及其职责,实施统一的空间管制和城乡用地管理[4]。

3.2 明确城乡非建设用地中可开发产业空间

城市的发展不能仅盯在城市建设用地上,城市政府需要经营城市,以最低的基础设施成本去创造最高的土地开发价值,选择一种“精明”的城市发展道路。简单的把城乡非建设用地看做不可建设用地是错误的,城乡非建设用地相比城市建设用地其自然环境优越。根据城乡非建设用地的重要性进行等级分类(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环境保护区,重点防灾区等),明确相关等级分类的可开发产业空间,在实现生态保育和基本农田保护初衷的同时,实现该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带动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公平。

3.3强化实施和监督,明确强制性内容

城乡非建设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力度,应该根据各分类对城市或区域的影响程度区别对待,但必须明确具体的刚性强制性内容,包括明确强制性保护的区域边界和对相关强制性政策的制定。把可开发空间的主导用地功能、开发容量等列入强制性内容进行规划管理和监督,防止城乡非建设用地变相成为城市建设用地。

4.结语

对城乡非建设用地的关注是城乡协调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我们不应该将城乡非建设用地简单的视为生态保育区或不可开发区。在对其用地进行统一分类之后,按照各类别对城乡发展,生态保育,农田保护的影响程度区别对待,细化各分类区的可开发产业及空间,赋予城乡非建设用地更多的内涵,才是实现城市与乡村公平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田美荣,高吉喜.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J].中国发展,2009,9(4):62-66.

[2]孟庆,马兵.规划由“城市”向“城乡”转变的思考[J].规划管理,2008,24(5):52-55.

[3]罗震东,张京祥.中国当前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7,(1):39-43.

[4]陈晨,赵民.对“非城市建设用地”及其规划管控问题的若干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4):39-45.

[5]程遥,赵民.“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概念辨析及其规划控制策略[J].规划研究,2011,35(10):9-18.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城乡统筹;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core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o break the urban-rural division management system, elim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physical spac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the demands of the need to realize the city planning, contact the regulatory planning system in the special positio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regulatory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lationship qualit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regulatory is the important tool of rural and urban overall plan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到现在已有将近10年,统筹城乡发展始终居于五个统筹的首位。如何才能使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有效的持续推进,除了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保障外,其微观层面的物质空间落实至关重要,而城乡建设的直接依据就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此背景下对城乡统筹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进行梳理,以期对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1 城乡统筹的概念与内涵

1.1 城乡统筹的概念

百度百科里对“城乡统筹”的解释是,“城”和“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消除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1.2 城乡统筹的内涵

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对于城乡统筹的内涵还很难达成共识,许多对于城乡统筹的研究融于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乡村城市化以及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中,社会学界、经济学界、生态学界以及城市规划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城乡统筹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社会学者认为城乡统筹就是要消灭城乡差别,使城市和乡村融合为一体;经济学者依据经济规律,认为城乡统筹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等。

城乡统筹问题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的协调发展,即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城带乡、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空间上互为环境,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的前提下,促使整个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认为,城乡统筹的目的是促进城市和乡村共同繁荣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所以现阶段的重点是在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方面加大对乡村地区的投入,使财政政策倾斜农村地区,在城乡共同发展的条件下,重点发展乡村地区,以此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涵义及作用

2.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涵义

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1998)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定义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衔接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关键性编制层次,既有整体控制的要求,又有局部控制的要求;既能延续并深化总体规划意图,又能对城市片区及地块建设提出可直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准则。同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对城市空间资源、土地资源和房地产市场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适应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大缩短了决策、规划、土地批租和项目建设的周期,提高了城市建设的效率。

2.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体系中具有宏观把控和微观操作的双重特性。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发展方向等战略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对每一个地块提出详细、明确的规划要求。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对小范围内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所进行的总平面布局和空间形体组织,它提供的是用于具体项目建设的蓝图。从总体规划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层面到操作层面的过程。如果在城市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对规划范围内外的现状、环境、发展、功能联系、建设配套等一系列问题的整体性综合研究不够,很容易脱离整体、脱离实际,缺少地方特色和城市特色,甚至造成建设性破坏。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两者之间有效的过渡与衔接,起到落实和深化总体规划,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确保城市规划体系的完善和连续。

控制性详细规划除了在规划体系中居于主要地位外,还是城市政策的重要载体。城市政策是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城市发展的某种目标而采取的特别措施。城市政策与城市原则相比,城市政策的针对性更强。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管理城市空间资源、土地资源和房地产市场的一种公共政策,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包含诸如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城市环境保护等广泛的政策性内容,传达城市政策信息的同时,引导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开发过程中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提供的政策,辅以城市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信息来消除开发项目决策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工具

城乡统筹发展是消除城乡矛盾,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达到同一水平的重要国策。除了国家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使乡村经济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对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投入的多少,是乡村能否快步赶上城市的关键,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前提。

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在物质空间和社会经济上有一个宏观的指导和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后具体落实区域和总体规划的宏观政策,在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空间的落实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控制和行为活动控制。按其控制方法可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大类内容,规定性是在实施规划控制和管理时必须遵守执行的,这使得有利于乡村发展的政策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宏观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不只是简单的对总体规划的落实,它需要对现状及政策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并及时反馈给上位规划进行调整。微观上,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具体的建设进行规定和赋予法律效力,为乡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以及产业布局的规划实施提供了具体详细的规划依据和法律保障。所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空间布局和政策的快速合理落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4 结论

城乡统筹在物质空间上的要求需要城市规划来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宏观把控和微观落实的双重特性,其编制与实施的优劣关系城乡统筹能否有效的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统筹落实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 张霞.基于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比较的几点思考[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3).

[2] 林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J]. 开放导报, 2007(4).

[3] 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1).

篇3

关键词:产业链 构建 统筹城乡

对于统筹城乡过程中,城乡应该循着怎样的路径、遵循怎样的模式,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于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在统筹城乡的模式做了详尽的归纳和总结。但对于我国应该通过何种方式促进统筹城乡的发展却鲜有研究,同时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东、中、西部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很大差异,因而个别城市或地区在实践统筹城乡过程中的经验也并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此外,为了加快城乡统筹的步伐,对于三农的投入不能仅仅停留在“输血”环节,更要突出强调农村的“造血”环节,真正地授农村以“渔”。这其中对于农村经济的构建显得格外重要,在构建农村经济时通过构建区域产业链,丰富农业产业化内涵,加强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才能在不减缓城市原有发展速度的基础之上,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进而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产业链促进统筹城乡的科学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并指出通过产业化经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是实现城乡关系由对立到融合的重要时期。城乡差距的继续扩大必将会对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造成很大冲击。城乡差距的表现在于城乡经济的明显差异,尤其是农村生产发展的不充分。提高农业水平必须依靠产业发展,只有构建农村优势特色的产业,接通城市和乡村的产业链链条,将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合理布局在城市和乡村的地域空间上,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才能真正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统筹城乡的发展。

从经济活动上看,经济活动所具有的产业和地域两个空间属性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要体现在产业和地域两个方面。任何只强调产业调整或者地域调整的片面说法都不会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链作为构建产业关联的一种有效形式,具有串联不同产业经济活动以及通过其合理的布局来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其竞争力的特点。这也表明,由于产业链对三次产业的链接和城乡两个地域的沟通有显著功能,所以通过构建区域产业链来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才能真正拓展产业化的科学内涵。

关于城、乡的地域与产业链布局分析

(一)城、乡的地域分析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代的农村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农村,城市与农村已经融合成为了一个紧密联系的连续体。除了城市和农村外,还存在着城乡过渡地带,具有城乡的混合特征,因此单纯的城市和农村的二分法已经不再适用。城市连续体可以被看作是乡村、乡村城市、城市边缘区和城市组成的一个变化着的混合体(苗长虹,1998)。

从地域上讲,地域概念、经济概念和社区概念都可以将乡村涵盖其中,乡村与农业生产方式的紧密联系,显示出了其与城市经济活动方式的不同。乡村是一个包含了经济、生态等诸多方面内容的复杂系统。农村的经济、资源、环境和农民构成了它的组成要素。在农村,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如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比较发达,这得益于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农村经济与自然生产关系较大。由于乡村农业结构较大,地域广阔,因而经济活动分散。且相对于城市而言,科技落后,交通不便,发展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活动的效率不高,节奏缓慢。

相对来说,城市的特征具有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印记,与乡村有很多不同。城市以市民为主体,是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通过对于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利用,可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聚合和辐射。与农村不同,城市的构成要素包括市民、城市的经济、资源(非物质资源)和环境。城市系统复杂、开放,通过对地域空间、社会物质和经济、自然的有效利用,实现其强大的集聚和扩散功能,这也体现了城市快节奏经济活动的优越性。

总体而言,乡村和城市分别在地域上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通过以农补工的做法已经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但由于城市和乡村特殊的地域结构,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使经济活动贯穿于城市、城市边缘地带、乡村之间,使城乡的统筹发展成为可能。

(二)城、乡的产业链布局分析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布局主要以政治的要求为出发点,分散布局。大量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零星的分布,使得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并不密切,孤立地分布在距离很远的地域空间。这样造成了社会分工被削弱,分工效率被降低,产业内的经济联系被减少。产业内结构的分离影响了产业部门间的合作,产业链也就随之产生了孤环、断环。改革开放后,市场的主导作用逐渐显现,对于要素流动和配置作用逐渐增强,为了获得自身的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得更多利润,产业链的各产业环(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会自发进行优区位的选择,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创造更多利润。

城市在区域经济的中心位置,使其可以通过经济活动聚集大量的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同时从事的主要是处于高端的商业贸易以及资本、技术密集的经济活动,即存在于产业链条的中下游,能够提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追加;乡村地区处于区域经济活动的,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处于为城市提供各种经济要素的地位,从事的主要是处于低端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劳动密集的经济活动,即存在于产业链的上游(龚勤林,2004),能够提供劳动力、原材料并进行初步加工。

城乡在分工上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城乡不同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所决定的。产业链的布局存在着明显的优区位指向,即与资源禀赋、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分析城乡在产业链布局发现,可以通过市场的自发吸引和政府部门的引导,使产业经济活动通过在地域上的合作,形成联系密切的完整产业链条。

产业链构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产业链构建对统筹城乡的作用

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要素的交流。经济活动对优区位有着明显偏好,包括劳动力、资金、政策等。这在诸如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等体现得尤为明显,相应的,在地理空间布局上,也体现了对交通运输、原材料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指向的产业布局特征。当然,所有的区位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可以调整和变换的。

2.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和人才就业岗位。产业链的调整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种形式(吴彦艳,2009)。对接通产业链而言,其接通形式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将区域内各环进行连接;另一种则是从无到有,创造出所需要的新的环节,补足需要的部门。对于延伸产业链而言,则是使产业链向上游或者下游的产业部门进行延伸。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形式,都会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新兴的部门。同时,伴随未来的是对于新兴产业部门的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投入,由于这些部门是对现有产业部门产品的加工部门,要素投入较大,也就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为了能够使劳动力符合岗位要求,要进行多种技能培训,这一过程中不仅吸纳了农村闲置的劳动力,而且通过培训提高了其专业素质,增强了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同时,对于劳动力要素的利用情况有了明显改善,还使农民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增加了收入。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消除城乡壁垒,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从原材料到产品的加工及市场流通,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过程,而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使得不可能将产业各环节完全布局到同一区域,即不可能完全布局到城市或者乡村。只有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从空间上将产业环节合理地在城乡之间布局,才能形成最有效益的经济结构。城乡壁垒的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的破除,是通过对于原有的产生在城市和乡村的产业链进行修补和完善来完成的,同时,在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产业的融通。城市和乡村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对于城市还是乡村而言,都能够打破封闭的经济环境,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产业链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有利于城乡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繁荣。

(二)统筹城乡对产业链构建的作用

1.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产业链有效构建和调整。统筹城乡过程中对于城乡之间阻隔的消除,会使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有效。城市集结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会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中,优势互补,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链环上合理分配,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环的附加价值和要素的利用效率。

2.有利于产业链的合理布局,避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统筹城乡进程过程中,城乡联系的日益密切,使得无论是政府还是各产业环(企业),都会增加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增加区域信息的透明度,避免盲目进行生产要素的投入。

3.有利于把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体现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统筹城乡使得要素的流动更加有效率,在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时,只有将有限的要素通过在数量、区域的合理布局,才能增强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各项经营活动都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但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限制,企业只有对价值创造环节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将活动的重心放到最具竞争力的环节上,外包并不具备竞争实力的环节,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产业来看,产业附加值的创造得益于各产业环节,在区域中又体现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地方政府和企业只有在客观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把握住核心环节,才能发挥出比较优势,应对统筹城乡带来的挑战。

4.有利于避免区际经济摩擦,增强区际产业竞争力。在城乡统筹的作用下,政府对于区域的管理更加完善,可以从宏观角度把握区域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区域间资源整合,避免因不正当竞争产生的资源封闭。在市场自发调节下的产业链构建和调整,必然会导致经济主体为了在追求利益而做出盲目扩张行为,导致区域的产业结构趋同。但是在政府行为的干预下,可以避免各地区封闭自身市场,遏制各地区封闭资源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资金的自由流动、技术的共享和人才的有效分配,减少产业环节因资源不正当竞争衰落,保证各产业链的完整性,提高整体竞争力。此外,通过统筹协调,通过避免产品价格大战和区域间的市场壁垒,才能保证产业链环的健康发展。

结论

总体而言,构建产业链与统筹城乡互动发展是可行的。尤其是通过构建产业链来作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更是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有很多,除构建产业链以外,还需要诸如政策、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因而没有任何一种方式是万能的。统筹城乡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各种方式的结合才能起到最好效果。通过构建产业链来促进统筹城乡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方式,通过此方式来积极探索如何更加有效地将统筹城乡落到实处,以加快其实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苗长虹.乡村工业化对中国乡村城市转型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8(5)

2.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

篇4

[关键词]城乡统筹;医疗保障;二元体制;社会公平;政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基本概念界定

(一)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在我国应该说是一种崭新的理念,这一理念至少包括统一筹划、平等对待和共同发展几个涵义。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指的是逐步消除一直以来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把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看成是整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统筹策划、综合考虑;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以农村促进城市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统筹城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筹解决,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城乡界线,实现共同繁荣。

(二)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保障社会的整体公平和人们的应享权利,即不论贫富,保证所有公民平等地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

医疗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公平性、社会性、共济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保护和提高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保障制度通过收入再分配和为公民提供保障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减少了社会冲突,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统筹城乡医疗保障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是指,从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整体上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进行筹划和制度安排,将它们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消除城市和农村在享受医疗保障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医疗保障体制,使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社会,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能平等地享受保障,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概括来讲,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政府是责任主体,对象是城乡全体居民,手段是体制和机制创新,目标是全体社会成员均等享有社会基本医疗保障,最终实现医疗保障的城乡统筹发展。

二、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相关理论

(一)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经济学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影响非常大。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指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部分,即经济福利。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提出了国民收入极大化和收入均等化两个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主张通过国民收入增加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再分配两种方式来增加社会福利。国民收入总量越大、收入分配越均等,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因此,要想更好的增加社会福利,不仅应提高国民收入总量,更要逐步增强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性。

(二)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包括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又包括垄断性公共产品和优效产品。供水、供电系统等属于前一种,基础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属于后一种。在准公共产品中,垄断性公共物品一般在政府给予一定补贴的前提下,可由私人企业来提供。而优效产品则需要由政府来提供,是无论人们的收入水平高低都应该得到的。同时优效产品还具有正外部性,对于它的提供可以使政府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疗保障产品即属于优效产品,无论人们的收入水平如何都应该有权利消费或者得到,并且当达到一定数量后,消费者人数的增加会减少全体消费者的效用,具有明显的拥挤性。

(三)公平公正理论

社会公平涉及诸多领域,是一个跨界概念,美国政治学家约翰・罗尔斯是社会公平理论的集大成者。罗尔斯在他的著作《正义论》中提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有两个原则。首先,人们应当在资源方面平等一一平等原则。一般来说,资源指的是外在物质资源,比如收入或财富。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所指的资源,是社会可以为个体提供的基本有用品,主要包括自由、权利、机会、收入和财富。其次,在个体的基本有用品得到满足和保障的前提下,允许收入或财富的不平等分配一一差异原则。但对差异原则的要求是,这种不平等必须有益于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贫穷者和弱势群体。基本医疗保障,作为一种保障公民生命健康权利的公共品,也属于罗尔斯所提出的基本有用品的范畴。

(四)城乡发展观理论

美国伟大的城市规划理论家和杰出的作家刘易斯・芒福德在他的名著《城市发展史》中,把城市社区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区域。他认为,所谓区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是既定的;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则部分体现了人类深思熟虑的意愿。这里所说的区域也可称为人文区域,它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和文化要素的综合体。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城市都存在着深层次的人文差异。自然的影响愈是多样化,城市的整体特性就愈复杂、愈有个性。这是避免人们长期形成的过分简单化趋向的一种永久的保证。他提出,为保护人居系统中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城乡之间一定要关联发展,并指出其重要性。

三、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消除二元差异

第一,要加快城市化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对农村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倾斜,加大投入,加快包括生态环境、水利建设等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第三,要从各城市实际承受能力出发,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建设。

(二)整合相关管理机构,实现统一管理

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体制作支撑,以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成本的降低。目前,整合、重组医疗保障相关管理机构,以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和优化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依据医疗保险职能的对口管理原则,应把各个医疗保险制度统一到一个机构,分列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理顺各部门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这样,社会保障部门不仅能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培养出高效高水平的工作队伍,还能够提高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社会保障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合理配置城乡医疗资源

政府在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工作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应责无旁贷地在财政上加以支持。不仅应在总量上继续加大对城乡卫生费用的投入,而且应向基础薄弱的农村倾斜,加大农村财政的拨款、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卫生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具体来说,首先,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硬件建设,对乡镇卫生院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使其既具有村卫生室的快捷方便,又具有县医院的可靠技术。同时,乡镇卫生院也要根据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的需求来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村级卫生机构的建设,对村卫生室的基本医疗设备购置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其次,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软件建设。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机制、灵活的实践训练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在职在岗培训,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健全和落实其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四)增加财政补贴,稳定筹资机制

我国现行的筹资水平是逐年提高的,但筹资机制还不够规范,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探索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筹资机制势在必行。有学者提出参合农民可以按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来缴纳保费,而参保居民则可以按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保费,同时,各级财政也根据居民医疗费用开支增长的一定比例来补贴,这种提法较为科学合理,值得参考。

(五)完善工作机制,实现信息衔接

完善工作机制需要集中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完善医疗保障监理,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约束机制;通过谈判、协商,制约医疗消费不合理增长,有效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探索医疗保险谈判机制。实现信息衔接指的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衔接,以及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提高统筹层次,减少异地就医人数,以城乡流动的农民工为重点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续接,使参保人员在身份发生变化时或者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动时医保关系“可转移、可衔接”。异地就医机制的完善还需要医疗保障电子系统的技术支持,因此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应该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障电子系统,使各地医保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查询等服务能够实行全国计算机联网管理,使劳动者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金转移和续存,逐步解决参保人员跨省以及跨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此外,还要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发挥医疗保险“团购”的优势,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

(六)加强监管力度,降低城乡居民就医成本

首先要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对骗保等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严惩不怠。医疗保险基金是整个医疗保险制度的根本,因此必须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完善管理机制,并加强对经办机构及人员的监管,对医疗保险管理人员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考核,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加大对骗保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其犯错误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杜绝此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加强对医药价格的监管力度,努力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在目前我国医疗、药品市场尚不规范的情况下,各地价格、卫生主管部门要下大力气规范医疗服务的价格和质量监管机制,强化患者对服务提供者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使医疗服务产品的价格能够真实地反映其价值,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对患者利益的损害。

(七)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促进农民工自由流动

2009年新一轮医改针对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提出:签订劳动合同并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其他农民工根据实际情况,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保。当务之急,应逐步提高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以解决因农民工在城乡和地区流动性大而导致的医疗保险关系难以续接的问题,促进农民工自由流动。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由原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开具参保缴费凭证,其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到新参保地,个人账户余额一并划入其个人账户。其次,在制度设计上要以大病统筹为主,做好大病风险的防范,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需考虑农民工的年龄结构特点,把覆盖范围扩展到门诊服务,设置较低起付线。另外,还应加快国家级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建设,为农民工群体跨省就医即时结报创造良好的技术平台支撑。

(八)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加快城乡统筹法制化建设

加强社会保障的立法,是完善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要加快推进医疗保障法制化建设,建立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法律手段,规定医疗保险缴费标准、报销比例、基金监管等。就我国现阶段来讲,应当制定一部统一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应当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围绕城乡统筹的基本理念,针对农村的特点做出特别的规定。在《社会保障法》基础上可以再制定子法,包括一些相关的单行法规,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区分立法。

参考文献

[1]邓大松,刘昌平.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张再生,赵丽华.发达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经验及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09(8)

[4]仇雨临,翟绍果.城乡医疗保障的统筹发展研究、理论、实证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1(4)

[5]仇雨临,龚文君.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全民医保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0)

[6]王翔.对医疗保障城乡统筹的建议和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1(10)

[7]张鹏.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1(5)

[8]车莲鸿.试论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医疗保障城乡统筹发展路径[J].卫生软科学,2009.23(5).

[9]宋振,马跃申.关于我国医保城乡统筹以及制度衔接的探讨[J].天津社会保险,2012(5)

[10]王东进.关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城乡统筹[J].中国医疗保险,2010(2)

[11]周国训.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作者简介

篇5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更是明确将改善人居环境列为立法目标之一,首次在法律层面确立了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意味着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已经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展望未来,从传统的实体空间规划提升到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建设层面,将是未来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中一项重要命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城乡规划龙头抓起,在抓好城镇规划设计的同时,还应将人居环境建设等理念和要素作为规划要素加以重点考虑,以加强城乡规划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发展的综合引导。加强统筹性还包括加强区域协调和代际间的公平。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城市化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核心是居住和就业。每个城市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迁,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的压力。这要求城市规划更加具有综合和统筹的思想,要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协调发展融合在一起。

建设美好人居环境是一种社会利益,而社会利益的主体是公众,但公众又是虚拟、抽象的主体,因此,城市规划要做的是促进抽象主体的具体化。当前而言,就是要将建设过程中的规划住区演变为运行中的社区。“住区”是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概念,属于物质空间范畴,有形实体和空间布局是其研究主体;“社区”是社会学范畴,由地域、人口、区位、机构和社会心理五要素构成。从住区向社区发展,要求规划师和建筑师不断借助社区理论弥补城市规划学科自身的缺憾,从城市问题的本质出发来理解城市空间布局。

近年来,基于对现有城镇规划体系的反思和完善,概念规划、战略规划、城市设计等新的规划理念和手段逐渐兴起。在《城镇人居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人居环境委员会尝试提出了“人居环境规划”的创新实践,并在全国首家人居环境示范城镇――内蒙古乌审旗的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所谓人居环境规划,就是以城乡总体规划为基础,以人居环境的视角对城镇区域生态环境、资源、产业、社会、科技创新以及公共政策等方面在空间布局所做的整体安排,是融入城乡规划各法定阶段的融贯性规划。人居环境规划并不等同于居住区规划,而是在现有规划体系基础上的一个拓展和创新。就其本质而言,人居环境规划是对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一种预期和统筹安排,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加强城乡规划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发展的综合引导。其所具有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社会发展目标与物质空间相结合,灵活提出针对性措施解决综合问题等特点,无疑是未来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加强和弥补的。

未来城镇规划

城乡统筹与社会发展:重视小城镇发展质量。

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引导就业与提升城市活力。

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发展绿色建筑与生态城镇。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倡导运度超前,集中紧凑。

居住环境与社区服务:融入城市与社会。

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加强协调预测与应急保障。

建筑科技与节能减排:强调创新和实际效用。

篇6

【关键词】城乡统筹 农村物流 运作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日本、欧洲,并没有将“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分开来研究,物流概念是从配送深化而来。1915年美国经济学家shaw.A.w开始注意到物流在销售过程中的重要性,1960年,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提出:“物流就是把产成品从生产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全过程的活动,1965年,日木通产省委托日本财团法人机械振兴协会对物流现状进行了调查,最后给出物流的定义是:“物流就是把制品从生产者手里,物理性地移动到最终需要者手里所必要的诸种活动,包括包装、装卸、运输、通讯等诸种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动态联盟理论的兴起,一些学者对这一理论在农村物流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如对美国和英国的粮食分销系统的集中模式、水果和蔬菜供应链管理、美国新鲜蕃茄冬季市场一体化行为、新鲜水果和蔬菜销售体系的体制等展开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这一概念至今。我国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

我国学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物流规划技术、供应链理论、物流组织模式等物流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在物流模式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自营物流和物流联盟。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方物流市场不完善。

河北省农村物流市场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市场还很不完善。从河北省农村物流的物流需求市场来看,企业对自营物流的满意程度远远高于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程度,仍有很多企业在实行看似科学,实则低效的产、供、销一体化运作模式,大都有自己的运输、仓储工具和设施,实行包装、储存、卸运一条龙的物流模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几乎所有物流活动都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从物流供给市场来看,河北省农村物流的物流供给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供给企业物流服务供给能力小于物流需求规模,能力分散,规模及服务水平都较低,工农业产品运输仍然存在许多私营车进行物流运输,未形成大流通格局。从市场合作来看,物流企业和分散的运输业主与物流需求企业的合作是松散的,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薄弱,发展不合理。

河北省农村物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河北省农村物流在交通枢纽、仓储设施、各种现代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设施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各种工商企业也未将内部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当成企业投资发展的重点。

(三)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低。

河北省农村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由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是标准不配套,导致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输工具的转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也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统一(统筹)规划。

物流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仓储、商贸流通等多个行业和部门,必须加以统筹协调考虑才能使物流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使物流资源的效率到最优,因此,制定统一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对于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河北省农村物流发展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水平和合理程度直接决定物流的运转速度和效率。河北省农村物流的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着城乡分布和交通运输方式分工不合理的问题,应尽快形成配套的合理的运输网络,促进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制定经济与物流长期协调发展规划。

由于河北省农村物流经济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和保障作用,政府应充分考虑其经济与物流长期发展的协调性,并从整体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培育第三物流市场,统筹城乡物流发展。

政府应鼓励从事运输、仓储、货运和批发配送等服务业务的企业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再横向和纵向上延伸物流服务,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鼓励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较完善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加速向物领域转变,并加强这些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改造和联合,促使这些企业发展成为优势物流企业。

五、结束语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一场更深刻、更全面的改革,它将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内容广泛,给农村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城乡资金、物资、信息和人才流动的纽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对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注: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河北省农村物流运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Z133015)

参考文献:

[1]姜璞.关于农村发展现代物流的儿点思考[J].河南农业,2011,(1).

篇7

同志们:

我们今天这个大会,酝酿已久,特别重要。会议安排部署了三项重要工作,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二是项目建设;三是提升增效。这三项工作都事关我们县的大局,事关我们县的长远,事关**的发展和进步,也事关全县人民的共同利益,把这三项工作落实好了,今年我们的整体工作就会上水平、跨台阶。刚才几位领导同志已经分别就这些工作作了部署安排,既有短期的目标任务,又有长远的安排部署,讲得都非常到位,这是县委、县政府集体研究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着重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

当前的形势是什么?我们的工作大局是什么?应该从四个方面去认真思考和把握。

第一,要在大背景下找方向。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一体化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方政策作用逐步显现,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政策助推作用这两种力量此消彼长。在这种形势下,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如宏观经济政策会有新的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迫切需要,全球背景下和全国范围内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所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落实新要求,善于从发展变化的格局中把握方向,抢抓机遇。

第二,要在大政策下找机会。现在的大政策是什么?最大的政策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央和各级政府作了一系列的重要安排,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如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安排的六项工作任务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题目是很大,但是看具体内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指出:“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关于“三农”问题,会议指出:“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包括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实行农产品保障供给,农产品的市场调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农村的公共服务”等。对这些政策和要求,县委、县政府要研究,各个部门要研究,各个乡镇也要研究,谁研究的透、谁把握的好,谁就能抓住这个机会。

第三,要在大精神下找目标。刚才传达了市委在我们县召开的统筹城乡发展座谈会精神,还有最近一个时期中央、省市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精神。这些会议精神的核心、实质是什么?概括地说: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加快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发展;在统筹发展的大格局中加快发展,一定要落脚到发展上。过去,小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领会精神实质是最重要的。我们县乡基层就是搞执行、抓落实的,大的格局、大的概念弄清楚以后,我们就要瞄准目标,去切入工作。所以一定要把发展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努力追赶跨越。

第四,要在大竞争中找动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座谈会上毛书记讲,12个县、市、区是12舸争流,看看哪个船走在最前头。在这种形势下,你追我赶、各不相让,竞相发展,不进则退。按我们**的发展基础、发展氛围、干部素质,在哪方面都不应该落后。落后不但对不起组织,辜负群众的期望,也不是我们**干部队伍应有的水平。在这种竞争格局、竞争态势下,我们一定要加快发展,奋力争先,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期望,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的重托。

二、总结经验坚定信心

说过,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换个说法,我们要在工作中学会工作。谁善于总结,谁就会不断进步。回顾我们县这几年走过的历程,该如何总结?应当说,路子是对头的,干部群众是努力的,发展态势是好的,成绩和经验是主要的。2006年5月31日,我们召开了县十次党代会。在这次会议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奋斗目标、一个基本思路和六个方面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一个奋斗目标,就是最终要争取撤县设市。当时我说,我们不一定五年就能撤县设市,但是我们一定要按照城市的理念、城市的标准、城市的水平去考虑、去努力、去发展。这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和中央、上级党委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反映了我们**人民的迫切愿望。我们要从“两市夹一县”的夹缝中、被动中、阴影中走出来,最终我们一定要撤县设市。基本思路讲了四句话:“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扬长补短,跨越发展。”既体现了上级精神,也符合**实际,是我们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操作落实,我们又把这几句话展开一下:以工促农必重工,就是必须发展工业,提高工业化水平;以城带乡先活城,就是把城市的盘子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扬长补短求突破,就是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好,把不利因素消化掉,让长腿更长,短腿接长,按现在时尚的话说,就是做建峰填谷的工作;最后一句,跨越发展**兴。也包括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上,我们提出了发展"三种经济"的设想,即加快城镇化要重点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工业化要重点发展园区经济,加快农业现代化要重点发展特色经济。2008年以来,我们又把市委毛书记给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上水平、强县富民新突破、良好作风作保证”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总要求。回过头来看看**这几年的发展,我们这个路子符合不符合**的实际?实践证明对头不对头?发展的效果明显不明显?当时会议上提出,到2010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七个翻一番。实际上去年我们就已经实现了七个指标全部翻一番,而且有的是翻两番。如gdp,20**年是54亿,去年是108亿,翻了一番;地方财政预算收入,20**年是8600万元,现在我们是27000万元,三倍还多;其它各项指标都翻了一番。无论从指标数字上看,从城乡面貌上看,还是从全县整体形象的提升上看,以及从大家的切身体会看,都有发展,都有进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形成了好的思路、好的队伍、好的氛围,好的机制、好的态势,发展的实力、潜力、活力不断增强。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凝聚着大家共同的心血,因此,在这里我代表县委和四大班子,向大家表示感谢。

在充分总结成绩的同时,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子,我们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完善和提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方式亟待转变;二是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三是统筹城乡亟待破题;四是提升增效亟待落实。这是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根本的、主要的,抓住了这些问题,我们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就会有纲举目张的效果,其他问题的解决也会水到渠成。

三、明确任务务求突破

今天这次会议,我们需要集中解决好、落实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第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要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是个大概念,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我们所有事情都可以按项目来对待、来考虑。但是现在我说的项目,是特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项目。项目建设有三个大的环节,一是项目生成。要通过招商引资、对上争取、对内激活等渠道解决项目少、项目小的问题。这项工作刚才智华县长已经作了安排,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务求实效。二是项目建设。通过强化责任、提升增效解决项目建设进度慢、效果差的问题。三是项目管理,使新上项目和现有企业借助项目扩规上档、优化升级,解决好规模小、效益差的问题。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要把“四十工程”组织好、推进好、落实好,早建成、早见效,这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四十工程”之外还有很多具体项目,已分解到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大家一定要围绕项目建设,统一思想,跟踪服务,提高质量,加快推进,这是全县各级组织、在座所有同志的共同责任。

第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要抓紧制订。统筹城乡发展没有规划,发展就是无序的,粗放的,也是事倍功半的,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体会的。规划做好以后,有条件的就抓紧建,没有条件的就留足空间逐步来,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因此说,规划特别重要。制订规划一定要科学、合理、长远,使规划的过程成为我们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的过程,成为我们对**发展再定位、再提升的过程。当然我们也不能消极地等规划,有些事情完全可以同步进行。但是从现在开始,大家一定要有统筹的意识、统筹的概念,一定要知道在上项目、搞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到城乡统筹,要把事情干好,不要把事情干错。在统筹城乡方面,看不准的事情不能急,看准的事情不能慢。

第三,以县城为龙头的城镇体系要持续完善。就一个县域来讲,县城可以更多的摆一些项目,发展一些产业,也可以更多的去吸纳就业,聚集城市人口,也可以更大的发挥承载功能和带动作用,因此,要加快县城建设,发展城市经济。按照实现小康目标的总体规划,到2020年河南省的目标,城市化水平要超过50%,按照现在这个加快发展的态势,到时候城市化水平也许还会更高。因此在县城建设方面,我们一定要有前瞻性、要有长远性。我们这个县城是20**年开始着手规划的,20**年完成了整体规划,到现在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现在看来,已经受局限了。所以总规要调整,建设要跟上,功能要完善,水平要提高,这就是县城建设目标。县城现在正是大规模建设阶段,我们在建设过程中管理也要跟上,不然这个城市就不像一个城市的样子。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的安排部署,通过各种工作会议、现场会议,进一步去细化、去分解,去抓好落实。

第四,新农村建设要务求突破。在哪些方面突破?一是村镇规划。村镇规划一定要走到头里,刚才我说的是全县统筹城乡的总体规划,包括县城的总体规划要调整,具体到每个村镇也要有规划。村镇规划,要按新型农民社区的标准和理念去规划,要用发展的眼光和统筹的要求去规划。不能有一个村就算一个村,这样的规划不叫规划,那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路会越走越窄,会浪费我们的发展成本,最终事倍功半。现在全市上下都在学习成都经验,成都经验的主要内容就是“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就是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大家一定要研究这个大政策,顺应这样一个大趋势,谁抓的早谁主动。二是产业发展。尤其是我们的特色农业,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可以吸纳农民就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管理方式创新。产权制度改革,如农民的宅基地、房屋、责任田,都是产权。把这些产权界定清楚,办好手续,然后全县建立统一的流转市场,比如土地流转中心、房屋交易中心,通过依法合理规范的渠道,去转移去流动,农民的资产就变成资本了,它就可以流动,可以增值了。这一块工作我们要跟上。这样就可以极大刺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既解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也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农村管理方式创新,我们前段时间搞“4+2”,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办,这既是尊重群众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发扬农村民主的需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在落实惠民政策过程中,一定要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要让群众参与。四是秸杆综合利用。秸杆综合利用对新农村建设的特别重要性,对全县全局工作的意义,刚才颖波书记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全县年底秸杆综合利用要达到80%。大家要围绕这样一个大目标,在有效的组织、指导和政策的扶持下,把这项工作任务一定要落实好。秸杆综合利用这项工作如果能抓好的话,我们就要会有一个新的局面,从城到乡变得干干净净,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也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就造福**人民了,大家一定要理解这项工作的特别重要性和它的意义所在。

第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安排。水、路、电、气、通讯,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市场体系,一定要有一个城乡一体这样一个概念。像我们现在公交车,城乡都有,但是不成体系。将来要让我们全县的群众,不管在什么地方,就像大城市那样,上车就是一块钱或者两块钱,方便到那个程度,我们城乡一体的公交体系就算建立了。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这些工作我们要加强。过去我们办了很多事情,下一步我们还需要办更多的事情,统筹城乡发展这是个大课题,需要我们做出艰苦的努力,大家一定要认识它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要认识它的紧迫性。不能一说这个题目很遥远,这个题目很大,我们就束手无策或者束之高阁,这不是我们的正确态度。

第六,城乡公共服务和事业要加快发展。卫生、教育、文化,也包括低保、养老保险,都要有统筹城乡这个大概念。比如说像卫生设施,中心村要建标准化的卫生室,乡镇要建标准化的中心卫生院,形成城乡一体的合理布局,就可以达到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的病可以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我们新建的县医院(东区)病房大楼是近四万平方米,可以说目前在豫东地区县医院我们是最大的。为什么要这样?就是我们一定要有前瞻性,为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所以说,统筹城乡,在市场化的大格局下,不能目光太狭隘,不能只考虑眼前这一块事,只考虑局部这一块事。统筹城乡、项目建设,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需要我们启动的,需要我们破题的。

四、提升增效强化责任

篇8

理论争鸣的盛况使得政策纷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又反过来直接刺激理论升级,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多年来的各界争鸣内含两条主要的理论线索,第一,城乡统筹思维的确立,第二,城镇化内涵的不断扩充。

早在1980年代,由于城市中居民对于农副产品的需求上升,农民进城买卖农副产品、进行小规模商业买卖的情形渐多,中央鉴于实际情况,准备逐步开放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大门。首先由国务院农委主任杜润生提出准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入城市,从事商品买卖和务工。而著名社会学家则发表一系列文章讨论“小城镇,大问题”,鼓励小城镇的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并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提出了“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以乡镇企业为中心发展区域经济”的指导思想。

与国内政府和学界积极吁求城乡人口流动不同,同时在海外,Richard Kirkby于1985年出版《中国的城市化:1949~2000年的发展中经济下的城市与国家》(Urbanization in China: Town and Country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1949-2000AD),书中指出中国在1949年以后,由于过度重视重工业,轻视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导致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严重不匹配,城市化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这一论断预示着中国城市所面临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大力汲取人力资源,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能力去容纳巨大的劳动力人口。此后,2010年林毅夫与陈斌开的合作论文,也基本支持了Kirkby的这一判断。沿此历史观察,可见完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外来劳动人口创造生活、工作空间,从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是城镇化的重要课题。

在世纪之交的这个转捩点上,中国经济在加入WTO的大前提下,城市对劳动力的渴求上升,对城市用工也逐渐规范。中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出一种农业人口往区域核心城市移动的流动趋势。1998年,南京大学教授郑弘毅撰文强调,在中国城乡分隔严重的情况下,城市化问题不能就城市谈城市,而应该具备“城市--区域”的视角,城乡统筹的核心概念,第一次作为一个成熟的表述,在学界成为讨论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基本范式之一。而2000年,伊利诺伊卫斯理大学教授Michael C. Seeborg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农村政策的转变、合同工制度的成熟以及民营企业的迁移,将会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铺平道路。

随着城乡统筹理论范式的确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城镇化理论的内涵与细节层面的问题。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在2002年和2010年三次撰文,提出合理的城镇化进程应该加大对西部和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力度,深化户籍改革政策,从而消解掉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加剧的地区不平等。同时,蔡昉还指出,农业已经不是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蓄水池,人口红利正在逐步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农民的(深度)市民化能否完成,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因素。与土地的城市化比起来,人口的城市化也许更为重要。其实早在1962年,美国学者Kent P. Schwirian和John W. Prehn就提出了两种城市化的概念,即以城市中心的理念和实践向周围地区辐射的过程,强调人口密度和经济功能(城市化I)和以乡村生活进化为城市生活的转变,农村人口的价值观、思维、态度、行为方式的变迁,强调社会心理层面(城市化II)。在2002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开始把目光从单纯的城市化I,渐渐拓展到了城市化II的范畴中。城镇化的内涵获得进一步扩充,观察城乡二元结构的视角增加了社会心理一维。

理论的深入表现为范式的突破。2006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ohn Friedmann发表《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四个论点》(Four These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Urbanization),文中表示,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已经不能再简单地从城乡二元等结构出发,城乡统筹的现时视角过于狭隘,而要考虑到其在一个多维度社会--空间中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向,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七个方面进行综合性反思。

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些学者也适度地反思城乡统筹范式,集中关注城镇化大潮中农村留守人口的生计和人力资本问题。黄宗智在他2007年的论文中,重新强调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重要性,其认为在大规模非农就业、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和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三大变革环境下,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彻底解决农业新的隐性失业的问题。这一研究表明,三农视角在以前的城乡统筹理论范式中是缺失的。

篇9

我们今天这个大会,酝酿已久,特别重要。会议安排部署了三项重要工作,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二是项目建设;三是提升增效。这三项工作都事关我们县的大局,事关我们县的长远,事关沈丘的发展和进步,也事关全县人民的共同利益,把这三项工作落实好了,今年我们的整体工作就会上水平、跨台阶。刚才几位领导同志已经分别就这些工作作了部署安排,既有短期的目标任务,又有长远的安排部署,讲得都非常到位,这是县委、县政府集体研究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着重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

当前的形势是什么?我们的工作大局是什么?应该从四个方面去认真思考和把握。

第一,要在大背景下找方向。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一体化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方政策作用逐步显现,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政策助推作用这两种力量此消彼长。在这种形势下,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如宏观经济政策会有新的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迫切需要,全球背景下和全国范围内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所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落实新要求,善于从发展变化的格局中把握方向,抢抓机遇。

第二,要在大政策下找机会。现在的大政策是什么?最大的政策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央和各级政府作了一系列的重要安排,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如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安排的六项工作任务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题目是很大,但是看具体内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指出:“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关于“三农”问题,会议指出:“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包括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实行农产品保障供给,农产品的市场调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农村的公共服务”等。对这些政策和要求,县委、县政府要研究,各个部门要研究,各个乡镇也要研究,谁研究的透、谁把握的好,谁就能抓住这个机会。

第三,要在大精神下找目标。刚才传达了市委在我们县召开的统筹城乡发展座谈会精神,还有最近一个时期中央、省市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精神。这些会议精神的核心、实质是什么?概括地说: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加快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发展;在统筹发展的大格局中加快发展,一定要落脚到发展上。过去,小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领会精神实质是最重要的。我们县乡基层就是搞执行、抓落实的,大的格局、大的概念弄清楚以后,我们就要瞄准目标,去切入工作。所以一定要把发展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努力追赶跨越。

第四,要在大竞争中找动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座谈会上毛书记讲,12个县、市、区是12舸争流,看看哪个船走在最前头。在这种形势下,你追我赶、各不相让,竞相发展,不进则退。按我们沈丘的发展基础、发展氛围、干部素质,在哪方面都不应该落后。落后不但对不起组织,辜负群众的期望,也不是我们沈丘干部队伍应有的水平。在这种竞争格局、竞争态势下,我们一定要加快发展,奋力争先,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期望,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的重托。

二、总结经验坚定信心

说过,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换个说法,我们要在工作中学会工作。谁善于总结,谁就会不断进步。回顾我们县这几年走过的历程,该如何总结?应当说,路子是对头的,干部群众是努力的,发展态势是好的,成绩和经验是主要的。5月31日,我们召开了县十次党代会。在这次会议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奋斗目标、一个基本思路和六个方面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一个奋斗目标,就是最终要争取撤县设市。当时我说,我们不一定五年就能撤县设市,但是我们一定要按照城市的理念、城市的标准、城市的水平去考虑、去努力、去发展。这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和中央、上级党委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反映了我们沈丘人民的迫切愿望。我们要从“两市夹一县”的夹缝中、被动中、阴影中走出来,最终我们一定要撤县设市。基本思路讲了四句话:“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扬长补短,跨越发展。”既体现了上级精神,也符合沈丘实际,是我们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操作落实,我们又把这几句话展开一下:以工促农必重工,就是必须发展工业,提高工业化水平;以城带乡先活城,就是把城市的盘子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扬长补短求突破,就是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好,把不利因素消化掉,让长腿更长,短腿接长,按现在时尚的话说,就是做建峰填谷的工作;最后一句,跨越发展沈丘兴。也包括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上,我们提出了发展 三种经济的设想,即加快城镇化要重点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工业化要重点发展园区经济,加快农业现代化要重点发展特色经济。以来,我们又把市委毛书记给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上水平、强县富民新突破、良好作风作保证”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总要求。回过头来看看沈丘这几年的发展,我们这个路子符合不符合沈丘的实际?实践证明对头不对头?发展的效果明显不明显?当时会议上提出,到20xx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七个翻一番。实际上去年我们就已经实现了七个指标全部翻一番,而且有的是翻两番。如gdp,是54亿,去年是108亿,翻了一番;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是8600万元,现在我们是27000万元,三倍还多;其它各项指标都翻了一番。无论从指标数字上看,从城乡面貌上看,还是从全县整体形象的提升上看,以及从大家的切身体会看,都有发展,都有进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沈丘现在形成了好的思路、好的队伍、好的氛围,好的机制、好的态势,发展的实力、潜力、活力不断增强。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凝聚着大家共同的心血,因此,在这里我代表县委和四大班子,向大家表示感谢。

在充分总结成绩的同时,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子,我们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完善和提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方式亟待转变;二是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三是统筹城乡亟待破题;四是提升增效亟待落实。这是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根本的、主要的,抓住了这些问题,我们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就会有纲举目张的效果,其他问题的解决也会水到渠成。

三、明确任务务求突破

今天这次会议,我们需要集中解决好、落实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第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要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是个大概念,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我们所有事情都可以按项目来对待、来考虑。但是现在我说的项目,是特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项目。项目建设有三个大的环节,一是项目生成。要通过招商引资、对上争取、对内激活等渠道解决项目少、项目小的问题。这项工作刚才智华县长已经作了安排,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务求实效。二是项目建设。通过强化责任、提升增效解决项目建设进度慢、效果差的问题。三是项目管理,使新上项目和现有企业借助项目扩规上档、优化升级,解决好规模小、效益差的问题。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要把“四十工程”组织好、推进好、落实好,早建成、早见效,这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四十工程”之外还有很多具体项目,已分解到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大家一定要围绕项目建设,统一思想,跟踪服务,提高质量,加快推进,这是全县各级组织、在座所有同志的共同责任。

第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要抓紧制订。统筹城乡发展没有规划,发展就是无序的,粗放的,也是事倍功半的,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体会的。规划做好以后,有条件的就抓紧建,没有条件的就留足空间逐步来,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因此说,规划特别重要。制订规划一定要科学、合理、长远,使规划的过程成为我们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的过程,成为我们对沈丘发展再定位、再提升的过程。当然我们也不能消极地等规划,有些事情完全可以同步进行。但是从现在开始,大家一定要有统筹的意识、统筹的概念,一定要知道在上项目、搞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到城乡统筹,要把事情干好,不要把事情干错。在统筹城乡方面,看不准的事情不能急,看准的事情不能慢。

第三,以县城为龙头的城镇体系要持续完善。就一个县域来讲,县城可以更多的摆一些项目,发展一些产业,也可以更多的去吸纳就业,聚集城市人口,也可以更大的发挥承载功能和带动作用,因此,要加快县城建设,发展城市经济。按照实现小康目标的总体规划,到2020年河南省的目标,城市化水平要超过50%,按照现在这个加快发展的态势,到时候城市化水平也许还会更高。因此在县城建设方面,我们一定要有前瞻性、要有长远性。我们这个县城是开始着手规划的,完成了整体规划,到现在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现在看来,已经受局限了。所以总规要调整,建设要跟上,功能要完善,水平要提高,这就是县城建设目标。县城现在正是大规模建设阶段,我们在建设过程中管理也要跟上,不然这个城市就不像一个城市的样子。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的安排部署,通过各种工作会议、现场会议,进一步去细化、去分解,去抓好落实。

第四,新农村建设要务求突破。在哪些方面突破?一是村镇规划。村镇规划一定要走到头里,刚才我说的是全县统筹城乡的总体规划,包括县城的总体规划要调整,具体到每个村镇也要有规划。村镇规划,要按新型农民社区的标准和理念去规划,要用发展的眼光和统筹的要求去规划。不能有一个村就算一个村,这样的规划不叫规划,那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路会越走越窄,会浪费我们的发展成本,最终事倍功半。现在全市上下都在学习成都经验,成都经验的主要内容就是“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就是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大家一定要研究这个大政策,顺应这样一个大趋势,谁抓的早谁主动。二是产业发展。尤其是我们的特色农业,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可以吸纳农民就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管理方式创新。产权制度改革,如农民的宅基地、房屋、责任田,都是产权。把这些产权界定清楚,办好手续,然后全县建立统一的流转市场,比如土地流转中心、房屋交易中心,通过依法合理规范的渠道,去转移去流动,农民的资产就变成资本了,它就可以流动,可以增值了。这一块工作我们要跟上。这样就可以极大刺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既解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也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农村管理方式创新,我们前段时间搞“4+2”,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办,这既是尊重群众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发扬农村民主的需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在落实惠民政策过程中,一定要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要让群众参与。四是秸杆综合利用。秸杆综合利用对新农村建设的特别重要性,对全县全局工作的意义,刚才颖波书记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全县年底秸杆综合利用要达到80%。大家要围绕这样一个大目标,在有效的组织、指导和政策的扶持下,把这项工作任务一定要落实好。秸杆综合利用这项工作如果能抓好的话,我们就要会有一个新的局面,从城到乡变得干干净净,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也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就造福沈丘人民了,大家一定要理解这项工作的特别重要性和它的意义所在。

第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安排。水、路、电、气、通讯,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市场体系,一定要有一个城乡一体这样一个概念。像我们现在公交车,城乡都有,但是不成体系。将来要让我们全县的群众,不管在什么地方,就像大城市那样,上车就是一块钱或者两块钱,方便到那个程度,我们城乡一体的公交体系就算建立了。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这些工作我们要加强。过去我们办了很多事情,下一步我们还需要办更多的事情,统筹城乡发展这是个大课题,需要我们做出艰苦的努力,大家一定要认识它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要认识它的紧迫性。不能一说这个题目很遥远,这个题目很大,我们就束手无策或者束之高阁,这不是我们的正确态度。

第六,城乡公共服务和事业要加快发展。卫生、教育、文化,也包括低保、养老保险,都要有统筹城乡这个大概念。比如说像卫生设施,中心村要建标准化的卫生室,乡镇要建标准化的中心卫生院,形成城乡一体的合理布局,就可以达到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的病可以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我们新建的县医院(东区)病房大楼是近四万平方米,可以说目前在豫东地区县医院我们是最大的。为什么要这样?就是我们一定要有前瞻性,为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所以说,统筹城乡,在市场化的大格局下,不能目光太狭隘,不能只考虑眼前这一块事,只考虑局部这一块事。统筹城乡、项目建设,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需要我们启动的,需要我们破题的。

四、提升增效强化责任

篇10

农村公交车站前,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潘平正和一群乡亲聊得火热。

“行政村都通公交车了吗?”

“80%的村都通了。”

“好久发一班?”

“最短五分钟发一班车。”

“可以使用IC卡吗?”

“可以,还能免费换乘。”

…………

作为全市首个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试验区,经过六年探索,九龙坡区交出一份漂亮答卷。

以统筹规划为前提

“你们做规划时,要把森林覆盖率考虑进去哟。”2008年6月5日,九龙坡区发改委副主任李锡智给区规划局打电话。

“以前调整森林覆盖率,我给区环保局打电话就可以了。”李锡智说,“但现在得通知国土、规划、市政、建委等多个部门。”

一年前的5月14日,市政府第100次常务会议宣布:批准九龙坡为全市首个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九龙坡肩负起了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探路的重任。”李锡智说。

要统筹发展,就得打破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要打破,首先就得从规划上进行统筹。

想到了,却不能去做。“规划末端停留在镇一级,没有下放到村。”李锡智说。

就在此时,国家出台了《城乡规划法》,首次提出“村庄规划”概念。

“‘村庄规划’的提出,让我们找到了破题之道。”李锡智说。

九龙坡启动了“四规叠合”战略——将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融合在一起。

以前四个规划,分属四个部门,现在终于融合成一个整体规划。

“‘四规叠合’实现了城乡规划的‘无缝对接’,为一体化推进城乡建设提供了指引。”李锡智说。

以土地利用为突破

2013年7月11日,九龙坡区西彭镇千秋村。

吃了晚饭,李运文下楼,在小区里转悠。

夕阳西下,将八栋六层小楼镀上金边。

徜徉在超市、幼儿园、医务室、广场之间,李运文心旷神怡。

三年前,李运梦都想不到,自己能住上这样的“花园洋房”。

按“四规叠合”推进城乡统筹,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土地。

大批农民外出打工,致使大片耕地闲置。

“耕地对农民来说,有保障作用,所以他们都不愿放弃。”九龙坡区统筹办常务副主任蒙长伦说。

土地闲置而无法集中,造成产业规划难以推进。

一番调研探索后,九龙坡推出两大创新探索:一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根据自愿原则,农户将原来的宅基地复耕,政府就补贴一笔钱,在集中安置点按成本价购买新房;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根据自愿原则,农户按每亩一定价格,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加入专业合作社项目,享受分红。

“很多村民跟我一样,将宅基地复耕,住进了农民新村,把土地流转出去,收起了租金,分起了红。”李运文说。

九龙坡的土地利用探索经验,随后被推广到全市。

以产业推进为依托

2013年5月16日,第16届渝洽会开幕。

这晚,九龙坡区参会负责人内心忐忑:“明天就要搞项目签约了,担心签不到几个啊!”

没想到第二天,竟然签了38个项目。

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九龙坡均居区县第一位。

两个第一背后的“强磁场”,正是城乡一体化产业规划。

“这个规划,让我们觉得在九龙坡很有搞头。”一位企业老总说。

借助这个规划,九龙坡强力推进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然后把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吸纳进园区或城镇打工。”蒙长伦说。

“我现在拿着两份收入,一份是土地租金,一份是工厂工资,爽啊!”含谷镇宝洪村村民李光会说。

一些农户不愿进城进厂打工,怎么办?

“把流转出来的土地集中起来,让农户参与成立专业合作社,打造以花果、农产品加工、生态休闲为主导的现代都市农业。”蒙长伦说。

“鱼塘里种空心菜?”两年前,袁祖林说什么也不相信。

但现在,他不仅信了,更深受其惠。

2011年,西彭镇玉凤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鱼菜共生”养殖项目。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袁祖林入了社——当年,他家就增收五万元。

“没想到还能这样‘合作’致富。”袁祖林呵呵直乐。

以服务保障为后盾

2013年7月13日,金凤镇莲花新村。

刚吃罢早饭,魏必洪的农家乐就来了客人。

“我住三天,这里的湿地公园太舒服了。”客人说。

“你好好享受一下。”魏必洪心里乐开了花。

三年前,来了客人,魏必洪会脸红。

“那时,湿地公园是个臭水沟。”魏必洪说。

村民集中住进农民新村后,一大堆问题冒出来。

“垃圾乱扔、污水乱倒,很快,臭水沟出现了。”魏必洪说,“我家挨着臭水沟,客人都不愿来。”

麻烦还不仅仅只是“臭”。

“看个小病也得去镇上。”

“走很远的路才能坐车。”

…………

“城乡统筹,重要特征就是公共服务均衡化。”蒙长伦说,“通过财政倾斜,我们开始将医疗卫生、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社区体育、公共文化和市政设施全部标准化。”

医疗卫生服务,建立795项标准;公共文化服务,建立279项标准……在一项项“标准”建立中,农民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

“家门口的臭水沟变成了湿地公园。”魏必洪举起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