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广州商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 本次调查,对当代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了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以及两个群体之间心理健康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找到了对应的主、客观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提出的建议能更好的帮助他们,使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成长充满正能量。
关键词 高中生;大学生;心理健康;变化;压力
1 高中生和大学生心理差异现状
1.1 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偏差
1.1.1 心理疾病的界定
调查统计与分析的结果显示, 在高中生群体中有31.12%的被调查人员认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一种病,43.57%认为这不是一种病;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43.93%的被调查人员认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一种病,15.36%认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不是一种病。
针对“你认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一种病吗?”的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也有专门的解释:按照由健康到出现心理疾病的不同程度把人的心理可分为:健康、亚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在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点,在两个端点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既非健康,又非疾病,人们将这一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者“第三状态”[1]。
1.1.2 受教育水平和心理健康的关联度
有52.28%的被调查高中生和67.1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受教育水平和个人心理健康有关联。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受教育水平和个人心理健康有关。
1.1.3 心理咨询的接受与拒绝
52.7%的被调查高中生很愿意接受心理咨询。37.14%的被调查大学生很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被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有少数的同学对心理方面问题不能够正确的认识。
1.2 选择解决心理问题途径的对比分析
对比发现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应对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的选择在采取的措施相差不大。从调查中可以得出男生应对挫折的措施通常是向外排解情绪(转移),或是向内压抑自己(压抑)。而女生多了自我安慰(想象)和把内心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升华)两个应对措施。
1.3 造成焦虑、挫折和压力的对比分析
1.3.1 挫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中生有73.03%选择采取转移的方式应对挫折;有51.04%选择压抑;有39.83%的选择想象;有30.29%选择升华;5.81%的选择投射。而在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74.29%的大学生选择情绪转移,发泄(转移)。而且该选项在高中和大学的数据统计中均处于第一。在大学生中位居第二的选项是自我安慰(想象)占59.64%。位居第三的是把内心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升华)占51.43%。在大学生中位居前三位的选择明显高出此题的另外三项选择至少20%,而这前三名与高中生相比。除了第一名转移大致一致,其他选项都明显说明大学生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挫折。
1.3.2 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据调查得出:73.44%的高中生心理压力主要是来自于学业问题。66.43%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就业前途。对比发现,学业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明显低于高中生。
1.3.3 焦虑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根据调查高中生有49.38%的人认为自己有恐惧症。其次是恐慌症占47.3%。由于造成焦虑的原因主要是遭受的挫折和各类压力。所以根据挫折和压力的来源不同可以得出产生的焦虑障碍也不同。
相比而言,大学生的焦虑障碍主要是强迫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分别占44.29%和37.86%。近年来强迫症在大学生中越来越广泛,有强迫症的人如果不做出自己的一套仪式性的行为就会感到非常焦虑。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十分常见及广泛的问题,在许多心理障碍中都存在这焦虑现象,但在广泛性焦虑障碍中伴随焦虑的并没有与现实接触不好或不当的思维等问题,焦虑是行为中突出的特点[2]。
1.4 高中生到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对比分析
调查显示有68.9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当前的心理健康与高中时期相比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有1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当前心理健康与高中时相比是变差的。通过对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当代大学生与高中生由于压力源不一样,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不一样。但随着阅历的丰富,抗压能力也有所提高。
2 原因分析
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合环境的能力及性格。
3 措施分析
3.1 主观方面
由于高中生与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不同,以至于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也不同。因此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措施也是有所不同的。下面将从高中生与大学生两个方面去探讨解决措施。
3.1.1 高中生
(1)享受学习
对于学习,高中生每天面临着看不完的书,考不完的试。生活学习自然缺乏乐趣。这种日复一日的学习固然枯燥无味,不过作为高中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找出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
(2)态度端正
学生学习是为了自我增值,不为任何人,只为了自己的人生。所以转换态度,本着对自己负责,去努力,完善自我,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端正学习态度。
(3)保持愉快心境,疏导不良情绪
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保持良好的心境。即使遇到失败或挫折,也不要为其所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满怀信心地争取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学习之余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听歌等方式疏导不良情绪。
(4)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紧张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科学用脑,改进学习方法,提倡“积极性休息”。即采取合理措施,让大脑的各种神经细胞依次轮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重新分配的休息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5)培养兴趣,丰富生活
学生们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使紧张生活得到调剂。这样子不但能消除疲劳,还能松弛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生活乐趣。一个知识面宽、兴趣广泛、性格开朗、精神充实的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就强。
3.1.2 大学生
(1)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择业“一次到位”,“铁饭碗”的旧观念。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2)充分认识职业价值
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不要盲目选择一些表面光鲜,但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3)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有关,因此要主动了解自己喜欢的职业、需要的职业、择业标准以及以目前的个人能力能的工作,慢慢地就会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3.2 客观方面
3.2.1 从学校方面来看
(1)就高中而言,面对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学校要改革教育方向,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既不失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潜能。
人人献出一点力,改善社会大环境,减轻学业负担。我们应努力在全社会推行面向未来的教育观,提倡全面素质教育。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发明,更不是盲目追求分数。而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
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心理咨询方式。面对严峻的心理素质问题,高中学校部应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一个学校都应有具备一定心理咨询能力的教师,关心教育学生的各类组织要聘请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人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服务。
(2)就大学而言,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确立了以下几点应对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改善教学资源,良好的环境能帮助人们养成宁静、平和、豁达的心理品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人们在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后,思维速度和灵活性下降,出现疲劳现象。通过参与一些丰富的活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掌握技能,也有利于为大学生减轻疲劳,获得学习动力。
学校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加强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宣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3.2.2 从家庭方面来看
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学生们往往能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他们的头脑中大多沿袭着家庭教育所赋予的人生观,道德观。在现实社会中,各个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普遍存在,影响着高中生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家长与孩子交流
父母应该更多的理解孩子,感受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并且及时与孩子多交流,以朋友的方式交往学着换位思考。同时父母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全面发展。
(2)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
在中国的一线二线城市,当前结婚率竟普遍高达30%。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不要让家长的错误让孩子成了无辜的牺牲品,营造出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在平时的交流中潜移默化的带给孩子一些正能量,不给孩子灌输不科学的封建迷信等。
(3)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别人成功的教育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不能照搬全抄。父母也应该寻找适合自己孩子性格的正确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心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以便及时调整。
3.2.3 从社会方面来看
为应对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社会上部分人在道德、精神等方面发生了种种病变,诸如一切向“钱”看、职业道德的缺乏、权钱交易泛滥、贪污腐化风行等对学生心灵造成污染,甚至他们也因此误入歧途。
因此,社会方面应着眼于优化环境,通过打击整治,震慑社会违法犯罪分子,及时铲除社会环境中的不良诱因。清理整顿文化娱乐场所,净化社会环境,严格监控管理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经营性娱乐场所。
(2)大众传媒营造良好氛围
大众传媒已渗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中,成为贯穿社会结构体系的一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已构成了心理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
大众传媒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一任务是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在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确立人生的目标、怎样看待人生、怎样看待得失上引导学生。
(3)改善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学家们指出,要治理好社会心理环境,须从社会与个人两方面来努力。从社会角度而言,树立正面榜样来提倡有利于加强民族健康心理的东西;反对破坏社会心理环境的有害的东西。至于目前开展的政府官员与干部“三讲”,搞好政府形象,提高社会精神文明,也都是改善与净化社会心理环境的措施之一,应大力提倡,并保持下去。
(4)纠正现实中偏颇的社会认知
先如今,还有需多人把健康定义为狭义的生理方面的健康。这正是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偏差。人们重视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就这方面,各个组织机构有影响力的宣传部门还需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这个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人们对心理教育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4 总结
本次在对243 名高中生和289 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的研究,对我国高中生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差异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初步思考。
从理论的角度,在高中生和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与自身实际情况的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纵向与横向研究。从而明确了心理健康对二者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的迫切性。同时从实践角度,分析了高中生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偏差的现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造成高中生与大学生心理差异的原因,并从主观与客观方面对此现状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我们的建议和措施能给广大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孙智凭,初凤林,柳建营.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30.
[2]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72.
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目标。一直以来,大学生都被认为是受命运青睐的天之骄子,他们具备了各方面的良好素质,是优秀的代名词。但是,从当前反映的一些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潜伏着心理危机。在南京召开的大陆、台湾、香港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艰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报告说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如今已经达到30%。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完成学业、承担未来建设祖国历史重任的基础
鉴于此,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成因,探索问题的解决对策,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人格缺失,人际交往的困难,以及学习就业压力。人格的不健全使得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流于肤浅而且往往意志不够坚定,缺乏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很多同学对生活态度消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诸如无节制上网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对学习甚至采取放任的态度;由于大学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在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方面很多同学力不从心;很多同学不能快速及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能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感觉压力很大,而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理性的分析,从而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应对方法失当。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过度转变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容易出现自豪感(考上大学的骄子情结)和自卑感(处理各种新问题的不如意)的矛盾冲突,强烈的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容易出现心理问障碍。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如形式单一、反应迟钝、非专业化、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不显著。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单一。班主任、辅导员的说教、开导是主要的工作方式,有时甚至直接动用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工作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②学校的心理危机的处理机制设置不科学,各个环节配合衔接不顺畅,反映迟钝,效率低。③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没有建立合理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到位,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资金少,极大的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形式、范围和力度。
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重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在反思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做指
导,重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机制。
3.1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主管制度学院要有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展开以及经费支持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贯性、持久性、全面性,真正取得实效。
3.2要建立能够上传下达信息畅达的危机处理网络有专业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班主任,寝室长(学生干部),家长,是构成这个网络的必要环节。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患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
3.3要转换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篇3
关键词:“90后”;心理特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60-02
“90后”大学生通常是指本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群体。近年来,“9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如何把握这一特定群体的心理特点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和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数据调研与分析
1.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某高校为例,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大学生关注的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家庭三个方面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5份,涉及范围广,针对性强。通过数据分析、整理和对比,最后给出了他们心理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2.“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①人际关系问题突出,人际关系是“90后”大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次调查发现,94.3%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上及宿舍同学相处的较好或者还可以,91.67%的同学有自己的知心朋友。由此可知,很多同学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真正的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时,却不知所措,这时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②心理抗压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活中学习等各方面压力会对大部分“90”后大学生产生影响。在回答“你认为压力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对你的影响怎样?”时,54.1%的学生选择了“会影响情绪”,4.83%的学生选择“负面影响,无心向学”。由此可见,60%的同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影响,而且少部分同学已经转变为了轻度的心理障碍。③父母的期望带来压力,“90后”大学生面对父母的期望存在压力。当问及“你如何评价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时,69.2%的学生选择“非常高”或者“较高”。对于问题“你认为父母的期望会带给你压力吗?”的回答,71.16%学生选择了“很大”、“大”,16.4%的学生选择了“较少”,仅有12.44%的学生选择了“没有”。这表明,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父母在其身上的投入,无论是精力还是物质方面都是非常多,同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非常高,这在无形之中也给孩子带来了压力。④压力应对方式存在问题,“90后”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的应对方式存在一定问题。82.68%的学生在遇到心理压力时会选择向家人、亲友、男女朋友求助,1.34%的学生会选择向老师求助,值得重视的是,仅有0.72%的学生会选择向专业人员(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由此可以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是迫在眉睫的。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了文化领域、思想领域的冲突,形形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迅速进入我国。逐渐增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爆出的腐败现象等,这些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功利主义、自私自利、物质为上等思想在他们中间开始滋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的积极、向上与现实环境复杂多变的矛盾也体现在他们身上,从而对这些“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学校教育因素。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理论教育、轻实践环节,教育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90后”大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强、渠道多,思维活跃,喜欢不拘一格的教育、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形式单一,方法老套,内容陈旧,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力度不够,表现在,高校专业心理指导教师和学生人数的比例偏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不普遍,不能及时的发现并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家庭因素。本次调查中,问及“你认为那种人算幸福的?”时,74.3%的学生选择“家庭幸福”,可见“90后”大学生家庭观念较强,同时也说明,他们受家庭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相关研究也表明,社会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学校教育。当前社会的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家长,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庭关注的焦点,都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出现心理承受挫折和打击能力弱,应变能力差。
三、“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对策分析
1.学校方面。学校应当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活动等形式。教给学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当中出现的人际关系、恋爱等心理问题,方法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做到以预防为主,目的是使得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做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一改被动等候学生前来咨询的模式,主动出击,心理健康课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等心理工作者应深入一线课堂、宿舍,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把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送到学生心里。
2.家庭方面。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侧重点都放在了学校方面,强调了学校因素的重要性,往往忽视了家庭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90后”在校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受家庭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学习成绩、就业、恋爱等方面,家庭更是给予了他们太多的压力。因此,首先,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要让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必须得从自身做起,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的思想特点,不能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应特别关注在家庭出现变故情况下孩子在心理方面的状况。再者,家长要与学校及时联系,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为“90后”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2]向必进.“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26.
[3]王丽君.“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95.
篇4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心理健康既是指一门科学,也是指一种实践活动,又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是探索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学问???。
当代激昂快速的生活节律,既锻造了人们的进取心、耐力和韧性,同时也必须付出高昂的心理代价。对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而言,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种威胁。况且,
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还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殊问题,诸如:新生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对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有待提高的问题、情感强烈却缺乏稳定性以及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等?2?。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将必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关注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况分析
大学生对时代具有更敏感的触角且自身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数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趋势?3?。2005-2007年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连续对在校学生所做的心理测试发现,20%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05级的潘扬完成的一项在北京8所重点大学实施的有关重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790名大学生中,从情绪方面看,有近2/3的大学生保持充满激情或平和的情绪,但是仍有1/3的人处于郁闷无聊、迷茫的情绪中。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4年对本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有近20%的学生感到苦恼?4?。2010年10月在中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4734名大一新生进行了SCL-90心理普测,普测结果显示其中12.5%的学生呈现出异常?5?。2008-2011年,我院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结果显示,每年均有10%左右的学生的呈现出心理问题,从2008年到2012年,一共有2位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一年,1位学生因为心理问题退学。根据统计,目前大学生退学的人数中,约50%是因心理问题而退学。
二、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性问题
长期学生工作经验发现:一些刚入大学的新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在与同学、老师交往、适应环境、自我认识等方面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适应,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失落感和茫然感。连简单的劳动都不愿从事,衣服找人洗、被子请人洗。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也同样表现在困难大学生身上,困难学生家长感到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已经很觉得对不起孩子,作为一种补偿,不让孩子干更多的活,因此这部分大学生生
作者简介:于向军,女,汉族,出生年月:1968年3月,硕士,副教授,党委副书记。
活能力依然较弱。丢失毕业证书、户口等事件每年都有发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处理日常事务能力的不足。
面对未来就业制度的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很多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担心受
挫,调查表明困难大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方向感、自信心等方而比普通大学生更容易受挫折。
(二)人际交往问题
良好的人缘关系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态。
由于大学生个体在认知、情绪和人格等因素上存在的差异, 导致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未能妥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调查数据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大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大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6?。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学业心理问题
在大学,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和内容等都与高中有很大区别,大学的专业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和探索性特点。一些学生未能掌握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以至于经常性考试失败、多门科目补考甚至陷入退学的境地,导致厌学、焦虑、自卑和缺乏自信等心理状况出现。一些学生虽然明白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但功利性极强,目光短浅,不考虑长远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形成学习兴趣,学习压力较大时,往往容易自暴自弃,继而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四)情绪困扰问题
大学生处于情感发展最为关键的年龄层次。这一时期的社会情感丰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定。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服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爱情、友情以及亲情的困扰往往容易出现急躁情绪,感情用事。多数在校学生远离家庭和父母,彼此年龄接近,容易在感情上形成互动,但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意志力薄弱,把男女之间的爱情看得过于简单,往往是自讨苦吃。
(五)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常常讨论的一个话题。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激增,求职市场呈现出人才过剩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存在着隐形性别歧视现象;用人单位"重男轻女"问题严重;部分高等院校教育模式陈旧,学科设置不合理,并且没有形成必要的就业指导体系;一些家庭对子女要求过于严格;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机会不多,往往难以正确认识自我;对待就业、融入社会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种种因素相互交织,使相当一部分大学感到巨大的落差和失落,容易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六)网络依赖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网络的使用在全世界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与网络使用有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很多人面对大量的信息感到困惑和茫然时,另一些人则因为他们在网上的新发现而欣喜若狂,甚至不愿离线。也就是说,有人非常依赖网络,就像赌博上瘾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依赖"。根据2004年7月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中国现有互联网网民8700万人,其中1505万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网民总数的17.3%。大学生网络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7?。有的学生说,网上无论何时都有人听你的倾诉......有的学生描述,在网上虚拟空间内打游戏很有成就感,可以互动,很有趣、很刺激,没有包袱,没有压力。可知,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压力。但不少网吧为迎合学生的需要,不断增设种类繁多的新奇游戏,使玩游戏者乐此不疲,一次一次的强化,许多学生逐渐把网络游戏作为逃避问题的手段。
社会疏离感与对网络的依赖性存在正相关系。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易受影响。网络中的垃圾文化的传播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对策
(一)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延伸到每个学生家庭,应培养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建立一种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没有做到很好的沟通,学生从原来家庭中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或人格缺陷,辅导员并不能完全掌握,而家长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与家庭关系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有多么重要。因此构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要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为中心,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为核心的专门途径与以学科渗透、活动贯穿、宣传媒体、营造氛围为内容的非专门途径相结合,搞好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家校合作三个合作,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要发动、指导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了解到学校正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成效。其次,使家长参与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与管理中来,邀请家长观摩、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家长和学校双方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探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再次,通过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结果的了解,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有异常结果的学生,采取主动靠上去做工作的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信息,解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咨询服务体系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来抓。高校应结合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学》、《大学生心理障碍与防治》等等课程。针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基础知识。
建立规范有序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是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时各级相关人员要预先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及时的保护,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侵害发生,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的目的。
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室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认知水平问题,而心理咨询则是解决学生深层心理问题,二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活动, 构建起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和控制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加以纠正和干预,实现心理问题的有效控制。
(三)依托校园文化,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
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9?。"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给大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能使大学生感受到温馨柔美的文化气息,缓解因学习、生活、工作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
校园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帮助和支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和谐,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对于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尤为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改造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同时加强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快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己经引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本质要求。结合多年学生工作经验与我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沟通、座谈中了解的情况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和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对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王建中主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李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1年第3期第Ⅱ卷
[3]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70
[4]肖永春, 刘明波, 高山川.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 . 复旦教育论坛, 2005, 3(2) : 50- 55.
[5]张丽花,罗建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4 No.7 Jul. 2011
[6]朱樱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教育.[D].江西师范学.2006.5
[7]侯佳伟,刘俊彦.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统计数据分析报
告。(2005) [J].中国青年研究.2006 年第1 期
[8]张丽花,罗建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4 No.7Jul.2011
[9]转引自杨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卫
生职育.2006.19
参考书目:
谢春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篇5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0理健康;主要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219―02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对自我,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具体表现在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认识评价他人的能力,心理与行为和谐统一等方面。
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参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列举的十条心理健康标准,根据目前青年大学生的身理特点和社会发展对青年学生的特殊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六条:(1)健康的情绪;(2)和谐的人际关系;(3)良好的自我意识;(4)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5)完整统一的人格;(6)善于适应环境。
2 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因环境应激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进入大学,由于学校环境的变迁,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甚至生活习惯的改变,过去的自我往往会受到冲击,加之新的自我位置无法摆放,部分同学不能很快、很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本应美好的大学生活变得不堪忍受,因此产生烦躁、茫然、不安、苦闷、焦虑、心理压力大、失落和孤独等不良情绪。
(2)因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心理冲突。能够顺利考入大学的学生在他们的中学时代大多都是比较优秀的,但上大学后,当理想和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便因缺失或不能做到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对自身的优缺点和实际情况认识不足,加之大部分学生一般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很少接触社会,因此不能将理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两者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3)因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心理冲突。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发现强手如林,尤其是学习、社交、文体等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有些大学生就会怀疑自己,产生自卑心理。一些学生由于家境贫寒总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但由于过分紧张的学习和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产生了胆子小、信心不足、人际关系冷漠等情绪状态。
(4)因感情脆弱而产生的情绪情感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心理发育机制渐趋成熟,但在恋爱与性的问题上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难免出现知识和行为偏差,考虑问题往往简单片面,一旦在恋爱中遇到挫折、爱情中断或破裂,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使他们在自我评价、交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打击干扰,就会产生苦闷、痛苦、失落、抑郁甚至会产生报复或绝望的心理。
(5)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产生的心理恐惧感。在大学阶段,个体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尝试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大学生中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然而由于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生活能力更因交际能力的孱弱,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会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产生害羞、恐惧、自卑等自我否定的情绪表现,并由此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出现交往障碍。
(6)因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引发的心理隐患。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增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困难。加之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结构调整,本身就有一些下岗职工等安排,这无疑给大学生就业增加了新的困难。加之,在我们的就业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人为因素干扰太多,导致他们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心理压力骤增,出现不安定的心理隐患。
3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分析
(1)齐抓共管,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观念。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防止形式化倾向。
(z)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但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相加。一方面不能抹杀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万金油”,过分夸大它的作。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激励大学生进取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工作积极性,但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意识,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他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人格培养,他们不能正确地面对各种现实的问题,崇尚自我、鼠目寸光,对心理造成严重的障碍。客观形势要求高校必须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训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
(3)加强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三个方面。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仅着眼于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获得,还要着力于全面人格的培养。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纳入学分管理;在学生评价方面,率先破除只重成绩、忽视其它各方面素质的评价体系,体现以德为首的教育体系;在教育手段方面,要利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高质量地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形成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素质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气力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改善学生的适应能力,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其个性,培养学生具有
高尚道德情操和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
(5)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条件;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配置心理咨询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恋爱、身体健康、求职等方面产生的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6)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形式,告诉青年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方法;通过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宣传册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生活机能,即分析和解决问题、应对挫折、表达思维和情绪的能力,以及学会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
(7)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的理论研究。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如:对新生进行生活、学习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调查;对大二、三年级学生要关心他们在适应环境后学习和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对大四学生则应重点放在适应社会、加强对未来职业适应方面的问题上。对男、女生则放在男生性格比较坚强、冲动等心理特点,女生则相对温和、性格内向等心理特点上。
此外,还要发扬合作精神,不断扩大校与校之间、系与系之间的字术交流,在互助互补中,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8)努力建设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尽管高等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各高校应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以案例分析会、沙龙等形式,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
新世纪高等教育大发展,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给昔日“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带来了空前的生存及心理压力。对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重新进行思考: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形成正确的认识和选择,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竞争压力加剧,我国精神疾病呈多发和上升态势。最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6%,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15%,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而与严峻的发病形势相比,我国精神卫生资源却十分有限――目前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仅16383人,平均每10万人仅有1.26名精神科医师。
可见,我国心理咨询和精神科医师行业还有巨大的需求缺口,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卫生的需要。这些人才的培养,从传统意义来说,主要依赖于高校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由此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其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素养,而且在他们走入社会以后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需要。
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内众多相关研究和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为16%左右。虽说目前高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以选修课、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有机会接受心理教育的只占小部分,学生受教育面较小,其整体效果不尽人意。
此外,选修课、心理讲座和心理辅导等形式,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在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这不是几次讲座、咨询便可以解决问题的。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无疑是主阵地和主渠道。为此,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开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提高其适应环境、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需要
地方师范学院担负着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在师范类公共课程设置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而且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未来师资的需求,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从认知内容与程度方面分析,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书籍、媒体、网络、日常交流、亲身经历和自我反思等途径,学生对心理健康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形成了“心理健康理论”。逐步走向独立和自省的大学生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已经具备的自我分析和指导的能力进行辩证分析和自我心理指导。他们的心理健康理论也许是片面、肤浅和零乱的,他们的自我分析和指导也可能会有偏差,但这些都是出自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给以足够重视。
(二)从人才素质培养的模式来看,人的多种素质的培养,需要整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训练计划。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完全同等重要的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体育处于同等并列的地位,要有与此对应的课程体系支持。在我国的教育课程体系中,从小学到大学,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都有整套相应的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却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支持。因此应在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与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同样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与构想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门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各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由他们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咨询过程紧密结合。结合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机制、预警机制、追踪机制和反馈机制,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的基本要求,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检查和教学考核等工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与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职业训练紧密结合。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他个人,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他教育的学生和面对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国家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上是重视教师教育的培训,特别是在新教师的培养上更加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对此我有两种构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都统一在师大的培养目标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学时数应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做到基本一致,以32―36学时为宜。根据1―4年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建议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模块进行。低年级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艾滋病的防治和的预防教育;心理素质与成才的关系、新生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建议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高年级教学模块,内容重点放在心理素质的强化,危机干预与应对,如汶川地震、甲流、中学踩踏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已经敲响了危机预警知识与应激能力培养的警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有就业心理与职业技能培养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坐标,积极应对毕业工作或者继续读研学习,建议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
二是面对就业压力,国家职业技能考试门类越来越多,学生将来有可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除教育部、省属师范院校设置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以外,国内已有学校要求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省级或国家级的心理咨询从业资格考试。地方性师范院校没有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专业,面对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他们有志于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师范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可以是选修课程,也可以是必修的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培养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方性师范院校在师资、教学水平上没有问题,这样做既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就业的需要,又可以为正在悄然兴起的心理咨询行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国内有很多的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育体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开设,也有许多的相关教材。不同类型学校采用的教材也不完全相同,有全国性统编教材、有区域性教材、有高职类型教材、有专业性很强的教材、有普及性的教材等。教材的内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仅要与中小学的健康常识课区别开,而且不能像心理学专业的教材那样细致,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特点与发展实际,在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回答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着力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能够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具有很强指导性、操作性的各类相关教材。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起步较晚,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较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具备全面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从事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技巧,能够针对大学生遇到的心理发展问题,给予正确指导,纠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偏差。目前国内的咨询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只有不断学习接受培训、督导,才可能使专业发展处于持续状态,不至于落伍或处于职业倦怠状态。
因此,高校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实践化与研究化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各高校在引进和培养师资时都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规划,既要根据需要积极引进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教师,又要将那些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他专业知识的教师选派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为有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各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将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正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完整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开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报告,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另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尤其要建设好班级服务体系,构建动态监控、网状多向的“大学生心理防护系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社政司【2005】1号文件.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写.心理咨询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2.
[3]韩延明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7.
[4]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65).
篇7
关键字:心理教育 大学生 未来发展 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使大学生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造成休学、退学乃至自杀等事件时有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学生成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小而言之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大而言之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社会主义事业。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1)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2)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3)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4)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5)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需要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恢复健康的心理。
2、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帮助与影响
(1)心理健康教育缓解或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心理疾病。通过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一系列健康辅导报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观看电视专题片,以及电话咨询、面对面咨询等系统而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缓解或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心理疾病。
(2)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自我调适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针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好,理解、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始终贯彻“送给学生一管猎枪胜于送给学生一只猎物”的原则,在着手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注重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身化解心理问题的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了一支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通过短期集中培训,组织咨询业务学习、外出学习交流等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一边服务学生,一边抓业务提高,在几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逐步培养了一支素质较好、能力较强、效果明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5)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就业的压力,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6)心理健康教育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7)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在学习过程,如果一个大学生朝气蓬勃、心情愉快,就会调动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易于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也易于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和使旧有的暂时神经联系复活,进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若是在烦恼、焦燥、担心、忧虑、惧怕等情绪状态下学习,就会压抑他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机能受到压抑和阻碍。事实上,那些被感情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搞得忧心忡忡致使成绩一落千丈,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动而违法违纪。因缺乏学习动机而厌学的大学生,其症结都表明了心理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
(8)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提高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之所系。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本人、家庭、学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又可以使学生中暴露出来的某些心理健康问题被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3、总结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参考文献
[1] 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31-03
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学府。但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日渐突出,社会反响强烈。如大学生自杀及他杀的案件,大学生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大学生出现心理、精神疾病等。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高校则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经常看书学习的场所,应该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从而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创新的教育模式。
一、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环境适应能力差
目前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不成熟期,在这一阶段对顺境的期望值较高,对困境、逆境的心理准备不足。而加速变化的环境,是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不足。环境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要素产生更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体的流动性增强,影响人的环境因素也在变化。一部分青年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求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环境转换的过程,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同学生活在家乡和父母身边。到了大学以后,大多数同学离开了家乡、远离了父母,生活在全新的环境中,由此产生了许多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较差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交往,形成繁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所以人际关系对一个人,尤其是对大学生更为重要。因为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他们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但进入大学校园,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许多大学生多有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不会处理,他们喜欢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与人交流,与现实世界脱节,这样对他们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素质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恋爱方面的问题
在紧张的高中生活结束后,同学们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刚进校的大学生放松了自己,看到别的同学成双成对出入,自己也想谈谈恋爱,消磨时间。.另外看到别的同学谈恋爱,尤其是一个寝室的,如果自己不谈,就觉得很没有面子,会觉得很自卑。于是不管有没有感情,通过多种渠道给自己创造谈恋爱的机会。有的大学生择偶动机不纯,由于社会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的扩大,使很多大学生比较务实,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他们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是否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是以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为基础。这样容易出现失恋,从而导致心理精神压力大,学习干劲小等问题。
(四)就业心理焦虑
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在面对毕业求职压力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原初就业目标或就业失败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甚至提前进入大一大二学生的心灵,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认清就业形势。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就业目标朝令夕改,变幻不定。许多大学生自认为是时代的骄子,因而就业的期望高,但现实就业的岗位却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愿望不能实现,就会出现自闭,自卑,自悲等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的原因
目前,高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上学期间费用大,大部分农村出身的学生学费靠贷款或勤工俭学完成。加之在校大学生人数多,就业实行用人单位和个人双向选择的途径。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及生活压力大,心态失衡,心理问题就容易产生。
(二)学校的原因
小学、中学学习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高升学率。升学率成为衡量学生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唯一的标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进入大学后,高校的教育重点就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品德意志教育不够重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家庭的原因
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贝,从小在父母及长辈的呵护下长大。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中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都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家庭中的“小霸王”、“小皇帝”,颠倒了家庭关系中的主次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致使孩子缺乏劳动的意识和习惯。他们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意识,从而形成了骄横跋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独生子女意志比较脆弱,虽然他们自尊心、自信心较足,但谦虚精神较差。有的孩子过于敏感,受不得半点委屈,承受挫折能力较差。有的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精神。有的还可能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生活能力薄弱,遇到问题不会换位思考,出现心理问题就在所难免。
三、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三)丰富的资源优势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帮助。高校图书馆不但有大量的电子书刊,专业数据库等,还有电子阅览室,咨询平台。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着由传统向数字化、现代化的转型,从而学生可通过网络等平台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此外图书馆还有大量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图书馆拥有更大的平台来播撒文明种子,对学生具有更为强大的吸引力。所以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普遍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增强大学生心理免疫力,将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
(二)优雅的环境影响
心理学表明,视觉信息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情绪及行为。高校图书馆馆容整洁,通风采光良好,绿化景观优美,文明的标语暗示,如“我爱你轻轻抚过我的面,我爱你静静凝视我的眼,我更爱你温柔将我送回时的呵护与不舍”;“运用你的诚心,发挥你的细心,展现你的爱心,请保持书的崭新。”;“喧闹在这里停止,思想在这里升华”;“一字一句皆深情,莫让图书再哭泣”;“把宁静给予别人,把礼貌留给大家”等,都发生着无声的教育作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心旷神怡,有利于心身健康。
(三)良好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图书馆有视听室,报告厅等活动场所及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如专题报告,读书演讲等,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利用图书馆的电子显示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还可以在大厅或学生自习室办一些展览活动,如“爱护书籍”,“做文明使者”等。图书馆领导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心理学专家给大学生举行学术报告会和心理咨询讲座,例如为了我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2011年3月13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青萍教授应邀在我们图书馆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控与压力疏导方法”的专场报告。讲座在舒展肢体的放松训练和“写名字”的热身活动中拉开序幕。陈青萍教授通过心理游戏、心理测验、心理图片、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的剖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问题,并强调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她从良好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人格特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减压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指出人生主要分为三个目标:一个是获得你想要的东西;一个是把获得的东西加以创造,一个是把创造的东西加以享受。同时,人生之旅又分为三个阶段,即投入期、产出期和享受期。机遇总是会有的,但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她用狼图腾等案例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气质类型与学习的关系和选择生存的原则做了讲解。她讲道:“你规划的是自己,你把握的是命运,你在体验的是艰辛,未来收获的是成功”!陈青萍教授通过各种生活实例,真实生动的向同学们介绍了四种人格特性,“人格即命运,人格即健康”,陈教授突出强调了人格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它影响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并希望同学们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当谈到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话题时,她强调信息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个体的性质、气质、态度、情绪、见解等的差别都会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克服内向心理,主动与人交流,通过学习与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总结能力,还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人际交往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与大家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她向同学们介绍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要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先要怎样对待别人;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不要让别人不愉快。她生动幽默、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大家受益匪浅,使同学们对心理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我校学生今后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压力具有帮助作用。
(二)注重馆藏的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保证各专业用书的前提下,应多购置一些心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方面的图书。要细化导读工作,尤其要激发学生对人文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养,使他们心胸开阔,而不是停留在个人的世界里。
(三)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
网络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图书馆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可设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心理专家咨询平台,常见心理问题解决指南等。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就能及时进行网上咨询。还可以通过用电子邮件或在线聊天的方式与图书馆员交流,这种方便快捷的网上求助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四)挖掘图书馆馆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力
篇9
大学生由于家庭因素、个性特征、文化差异、个人经历不同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方面也会存在着各种差异。今年来学界已经开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据北京16所大学的联合报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清华大学在死亡和退学的学生中,精神分裂症占60%,中国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33.3%。有关单位对南京4所高校的一万多名大学生精神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问题,有11.7%的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另外,对南京市的608名同学调查时发现,有过心理危机的占75%。一项有四川农业大学生的学生组织的调查问卷显示,95%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值得重视”。
南开大学一项对天津市20所高校2.3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5.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一位学者在2007年10月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就大学生心理健康对4400个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心理障碍疾病或问题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59%:其中有12%的同学感到心理是空虚的;15%的同学对自己缺乏信心或没有信心;10%的同学完全的从众行为;6%同学恋爱动机不明确;16%的同学感到社会压力大,不知道如何适应社会。除此外全国有许多高校都对本校内的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做过调查。例如浙江林学院采用SCL-90对该校不同经济背景家庭的102名经困生、101名经富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经困生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他因子显著高于经富生和全国常模;经富生在恐怖、偏执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抑郁因子显著低于常模;经富女生心理最健康,经困女生心理最不健康。有学者使用UPI对大连工业大学2007级321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新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男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女生;大部分新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良、情绪稳定性差等入学适应问题。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大学生已经逐渐的成为弱势群体,数人的心理都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有:来自学习的问题;来自生活的问题;就业的压力;郁闷迷茫情绪普遍存在于本科在校大学生中;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其心理的影响;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大学生中滋生蔓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显
目前,一些教育者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工作的导向的同时,忽视了构建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指向和总目标的同时,未能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必要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事实上每个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和心理发展的起点、特征等都是不同的。一味生搬硬套地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却不重视根据需要建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只能造成教育缺乏可操作性,使教育的实施过程封闭化、僵硬化,脱离与实际的联系,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还有的教育者虽然设置了具体层级目标,却未重视教育目标的动态发展性,常局限于解决某一阶段的教育问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及时地调整或生成教育目标以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教育目标僵化不前。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程度不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和很高的专业素养,再次还要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是由德育工作教师或辅导员兼任他们并未系统学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并未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经常采用教导、训诫的方式进行授课,甚至有的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缺陷。一些咨询员凭借主观臆断下结论,经常把心理问题扩大化或者“道德化”,等等,人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期望学生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与标准,不仅未能帮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反而危害了其身心健康;部分教师咨询方式单一,忽视了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由于性格等原因,面对面咨询方式使部分羞怯、封闭的学生望而却步。
3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性”制宜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不够
所谓因“时”制宜,是指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面对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大一主要是心理断乳、适应的问题,大四主要是升学、就业以及后续自己的情感问题,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应从本院校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即不仅要根据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共同规律来设置内容,也要关注他们此时此地的心理需求。因“性”制宜是指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是有差异的,同性别的教师给同性别的学生上课,和同性别的学生探讨、互动,更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放力度不够
在全国有许多的高校都没有开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只在大一新生入校时举办一两次心理健康讲座,有的学校在校内开展了心理健康相关的选休课。但是很少有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必修课的行列中。使得许多的大学生自大一之后就不能在接受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习虽然开始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事先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最后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缺少针对性。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
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交流单向,教学手段传统。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反馈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都被省略或忽略。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大多数教师也能用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进行教学,但所做课件更多的是板书的替代或补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使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达到声感、形感、动感的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改进措施
1加强家校合作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家庭的重要责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家校合作这一项重要途径。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日益突出,使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不能回避家庭因素。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家庭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出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诸多方面。
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科学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制约心理健康课教学实效的“瓶颈”。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努力健全知识结构,广泛延展思维触角。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堂变的更加的生动。为了给学生做好表率,教师还要锻造自己自信、乐观、开朗、热情、富有爱心、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品质。”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还应该根据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点,“量体定做”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即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成长的强烈愿望和巨大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共同参与、体验、分享和支持;助人的最终目的是“自助”。
3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是目标的载体,由于课程目标的建构性特征,课程内容也不是毫无生机的“死水”,是“动态化”的知识,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心理学也证明,教育要发挥作用,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内容应避免浓厚的学术色彩,生成具体的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消除疑虑,把课堂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促进心理发展。教育内容应该多元,教师要洞悉学生各方面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使教育内容全面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注重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令我们的课程更直观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从而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加深学习印象,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准备多媒体课件,把电影剪辑、动画等融入进来,图文并茂,加深印象,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篇10
【关键词】现代大学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92-01
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具备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素养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此才能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除了专业教育之外,院校还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教师还需要根据具体实际,优选教学方法,如生活化教学法、讨论法等,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一、注重生活化教学法,联系实际,增强体验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生活回归。由生活大课堂看,本身蕴含丰富多样的教育因素,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倘若教师巧妙的将心理教育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优选生活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则可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心理体验,让学生主动融入教育活动,把握相关心理知识,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1.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心理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巧,学会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纯理论式教学内容,而需结合学生实际,由社会生活方面优选教育内容,如情绪和情感困惑;生涯规划问题等等,并引入相关的生活案例,比如:①有关适应的案例:未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不知道怎样安排自习时间等;②情绪困惑案例,如遭遇失恋等;③生涯规划案例,如不知道怎样选择就业方向,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听从家长的安排;是先就业,还是选择继续考研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从而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态度,正确认识生活,有效处理生活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来看,并不是理论式教育,而是融合了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还需要组织多种实践性活动,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自身体验。
如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既可拓宽教育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教育。例如:为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可联合院校组织多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525我爱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主要;“525我爱我”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我的心灵故事”征文评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板展示。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心随影动”心理电影展播和赏析活动。此外,还可邀请心理健康专家现场咨询或者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从而让学生更主动的融入心理学习与实践活动,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教育。同时,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可协助合作,制作相关横幅、宣传板报、海报,甚至利用校网页、校广播站等进行宣传,营造和谐心理教育活动氛围。
再如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关于“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内容,并结合自身心理发展需求而选取或提出相关课题,比如《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分析》等等。而后学生合理构建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关于“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应对”的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调查问卷、采访、上网查阅等途径了解大学生挫折心理,并收集相关案例,归纳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反应,总结归纳影响挫折感的因素,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应对挫折的策略,以实践报告、演示文稿、演讲稿等形式展现研究成果。
另外,还可利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体会不同角色心理及其行为状态,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意识与学习热情。或者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评述,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心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便于迁移应用,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此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学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反馈互动作用。在新课程下,教师应注重生活化评价。既运用动态方法,将评价置于生活与学习环境下,如开展情境测验等;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自我反思,相互评价,感悟分享,记录成长;运用不同标准对每位学生加以评价,赏识教育,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使其自觉形成良好行为,提高心理素质。
二、把握讨论教学法,畅所欲言,感悟升华
所谓讨论教学法,即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以找出解决方法并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展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问题性、体验性、独立性、主动性特点,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训练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由新课程标准看,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而讨论法符合上述要求,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使用。同样,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
比如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少学生存在中度焦虑,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情,自由讨论,谈谈焦虑的形成原因,相互分析怎样消除焦虑,怎样需求帮助等等。再如讲授“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时,教师可引导学习爱情心理知识,并组织恋爱心理讨论,让学生学会处理爱情心理问题。如烟台大学生开展恋爱心理讨论。课堂上,郭老师通过故事形式呈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恋爱心理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我最近总是梦到班里的那个女生,还幻想着与她在一起,我这是怎么了呢?”如此开头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然后在快乐氛围中呈现更多的案例,诱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讲讲自己或身边的恋爱故事,这样,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也让学生踊跃参与,学习如何处理恋爱心理问题。
当然,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方法远不如上述所说,还有问卷调查法,以了解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组织教育活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有效解决自身发展中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探寻解决方式与途径,把握一定的咨询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从而帮助他人走出各种心理困惑。
总之,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若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他们乐于接受知识与教育,教师需要优选方法。而选择方法时,教师需要思考如下方面,以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注重课堂动态生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营造开放、多元、互动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实践体验,唤起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经验,打破空洞说教,尽显心理教育活动的魅力,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 成功.教育.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