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产业链结构存在断裂性,存在两个甚至多个小产业链并存的情况。如同煤集团以建立循环经济园区为依托,发展了“煤电-建材”和“煤-化工”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煤炭多个生产环节的完美结合。其“双链并走”的发展模式为企业建立综合的煤-焦-电-建材产业链奠定了基础,然而链式结构的断层将不利于实现产业链效益的最佳发挥;(2)产业链延伸不足。我国煤炭资源分布集中于西北地区,因此发展比较成熟、技术比较先进的大型煤炭集团多居于此,其采用煤-焦-电-建材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机会也较大。但由于中小企业生产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其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模式发展,于是多数中小企业选择了比较单一的产业链发展模式;(3)产业链低碳发展理念不足。目前该产业链发展多立足于循环经济理论或生态工业园理论,以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为主导的新型煤炭型循环经济园也蓬勃发展。这些理论尽管同样包含了低碳、环保元素,但是对低碳生产的关注不足,这不利于全球变暖的环境应对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煤炭企业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低碳经济挑战。
就生产过程而言,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主要存在能耗高、效率低、排放高、新能源及低碳技术使用率低等问题。该产业链消费能源主要有煤及煤制气、洗精煤、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力等,其中煤炭、石油以及煤炭燃烧生产的电力是其主要使用能源,而天然气等新能源比例较低,使用比重不到10%。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导致产业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低碳技术使用水平的限制,更不利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和产业链低碳模式的发展。在综合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共伴生矿利用率低、煤层气收集利用不足及三废末端处理不足等问题。目前该产业链模式对煤炭生产伴生物的综合利用方式仍比较粗放。以煤矸石为例,一般含碳量为6~20、发热量介于2090~6270kJ/kg的煤矸石适于制建材,低于该下限可用于建材制造或复垦、回填,高于该上限则适于作燃料[7],这样对煤矸石进行分类综合利用才能物尽其用;煤层气综合利用由于需要较高的技术设备支撑,目前仅在较大型煤矿采用,中小煤矿仍是自然排空,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对于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由于其增值效益不高,且排放环境宽松,故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于环境治理,主要存在有三废回收率低下、排放达标率低及投资比重不高的问题。目前产业链三废排放及治理工作主要依靠政府的监管和企业的自主,然而低碳经济方兴,其相关体制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执行颇多困难,监管难免存在漏洞。同时,煤炭企业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动性,对三废的治理及环保工作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这也是环境治理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低碳意识方面,主要存在问题是:管理层面,主要表现为企业发展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模式的主动性不强,决策层态度消极;员工层面,主要表现为低碳教育普及率低、低碳生产执行不力等。这些不足,归根结底是产业链低碳发展模式与绩效脱钩,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缺乏激励力造成的。
3原因分析
我国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追根溯源是由政府、企业、员工以及行业等产业链相关主体未充分发挥作用引起的。首先在政府方面,目前我国政府低碳发展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执行不力,且以行政命令为主导形式,不能激发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动性。其次在行业方面,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内派系林立,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存在诸多隔阂,且行业领域低碳经济的相关准则尚未确立。再次在企业方面,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主动发展低碳经济意愿淡薄,对企业低碳核算及低碳技术研发工作不够重视,碳素企业低碳生产规程及员工培训也有待加强。最后在员工方面,员工低碳意识淡薄,导致低碳生产执行力度不足,同时对企业的低碳发展也未尽到员工的监督义务。
二、煤-焦-电-建材产业链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两手”功能:“一手”硬功能,紧抓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及切实执行;“二手”软功能,鼓励、支持、引导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低碳发展优惠政策,放宽煤炭产业低碳市场准入,通过政策支持引导煤炭产业朝着低碳方向发展。同时,政府还应当强化低碳服务职能,扩大低碳经济发展投资比重,积极构建低碳融资平台,保障我国煤炭产业低碳发展的良好环境。行业协会作为煤炭企业的联合组织,首先需要确定行业内普遍认可的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行业准则及评价标准,为煤炭企业的低碳发展树立标尺,敦促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其次应当加强地区间乃至国际间煤炭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地区门户观念,促进煤炭产业低碳技术的推广普及,在竞争中实现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优化升级。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是态度的转变,由被动转向主动,认真执行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法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新能源使用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降低三废排放率,积极应对来自国际的低碳经济挑战。首先,应当推进企业核算体系改革,引入低碳理念和环境成本意识。其次,应当完善低碳生产规程,改革员工绩效考评制度,强化员工的低碳生产意识,敦促、激励员工低碳生产的自觉性。员工既是低碳生产的执行人,又是企业低碳发展的监督人。在生产方面,员工应当强化低碳理念,严格执行企业的低碳生产章程。同时,员工是国家的公民,因此还应当承担对企业低碳发展的监督义务。
三、结论及展望
篇2
关键词:重庆;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概述
1、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企业化管理,逐步把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与农科教结合起来,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机制[1]。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基本途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农业经营运作机制,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2]。
2、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延长了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为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和增收,带来经济效益。其次,农业产业化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增强当地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提升农业的产业竞争力。最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民获得稳定和较高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给当地农民带来新技术,也会对农民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说首先要确定该区域的特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带动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的优势整合,发展当地的龙头企业,增加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其次是要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现代化农业,有利于形成农业的综合竞争优势,进而发展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最后,要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促进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采用高新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二、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公共产品缺乏,基础设施落后
客观上来说重庆的地理条件多为山地、丘陵和坡地,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但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共产品不足都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如农村公路,水利建设,交通运输条件、农业生产条件都比较落后,制约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的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就更无法实施。
2、农业投资不足,科技水平低
政府、社会和企业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金融机构出于对贷款风险的考虑亦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使农村企业得不到有效融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很难推进。同时农业生产中由于科技水平低,企业设备设施落后,一般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导致原始农产品加工转化效率低下,深加工能力不够,农业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无法生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品牌营销不够,政策支持
各地农村虽在推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农产品,但却缺乏有效的营销和品牌宣传,经常发生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有产品无销路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如缺乏资金支持,税收优惠,补贴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相应的招商引资和提供农业项目方面更是缺乏。
三、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拿出全面科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划,指导并推进当地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提高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具体来说,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多渠道融资,予以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发展相关项目,扶持企业发展,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科技水平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要逐步运用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工艺技术,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二要运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来改善当地农民的传统式生产方式,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给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融资渠道
政府应通过财政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投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呼吁社会投资农业发展,同时工业企业要投资到农业产业化中,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去资金,金融机构应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视,提供相应的融资信贷产品支持农业产业化,各方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打造品牌优势,开拓产品市场
农业产业化可持续推进的源泉是品牌化发展,实行品牌化宣传和营销,给消费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信念,留下良好的口碑,农产品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销路。农村企业要加强品牌意识,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发展,让加工生产的农产品站稳一定的市场份额。某些地方存在产品滞销的问题,完全是缺乏市场和销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通生产与市场的流通环节,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4、培育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产品的质量的提高和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优势化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产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纵向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具体来说,要保证生产高品质商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突出产品优势和特色,加强培育当地特色农产品,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向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寿山石 艺术品产业链 收藏市场
福建寿山石以其色彩斑斓,质地脂润,有“石中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历代艺术巨匠的辛勤劳动,使“寿山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奇葩。北京奥运会,寿山石更雄踞国石推荐榜首,是四大专用礼品之一。本文正是基于寿山石在我国艺术品投资市场上重要地位,分析其产业链的构建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以为完善我国的艺术品投资提供借鉴。
一、寿山石的工艺特性
(一)稀缺性
由于寿山石投资市场的火热,导致了寿山石被短时间大量开采,以至于优质矿源大量枯竭,另外,由于寿山石雕技艺目前已鲜有传人。石料与技艺是寿山石艺术呈现稀缺的重要原因。
(二)人文性
除了优异的质地外,寿山石雕之所以成为收藏热点,就在于蕴含于石雕中的人文内涵。寿山石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寿山石雕、印章与寿山石文学为重要特色,具有丰富的艺术文化魅力。
(三)增值性
正是由于寿山石雕的稀缺性与人文特性,使寿山石成为艺术品投资中极具增值价值。被誉为“石中之帝”的寿山石其价格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上翻了数百倍。
二、寿山石的产业链特性
作为一种高档的艺术收藏品,寿山石已经发展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链。一件寿山石艺术品从其创作石料的开采到原石的加工,再上市流通,直到被玩家收藏,这一系列有序经济活动的集合便构成了寿山石的产业链。这一产业链反映了寿山石产业上下游所有节点与全部经营主体之间的供求关系。
从寿山石艺术品的特征看来,由于矿源的有限以及开采的不确定决定了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经营主体,包括雕刻家与商家,对于上游供应主体(石农)的较强的资源依赖,这一特性赋予寿山石产业链更多资源带动的特征;另外,寿山石价格的昂贵与其文化内涵,使得其产业链末端多为文化程度与收入水平双高的中产阶级。
三、寿山石产业链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
寿山石产业的发展对于周边旅游业的带动以及提升城市文化形象都贡献突出。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寿山石产业链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调。
(一)寿山石产业链的构建偏重销售的建设而忽视市场培育
寿山石收藏热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而兴起的。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受到了热烈的追捧,使得产业链建设更偏重于短期行为,一时间寿山石的商铺群遍地开花。然而,政府与相关行业协会却没有在寿山石收藏市场上采取相应的培育措施。比较贴近百姓的寿山石展与媒体推介的交流活动并不多见,使得寿山石只能被小部分收藏者所拥有。起初,连大部分在寿山石产地的福州市民都表示没见过真正的田黄――寿山石的学名。由于前期的收藏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寿山石产业的发展。
(二)寿山石产业链中的各个经营主体缺乏有效联系
由于寿山石在其产业链成形初期没有重视收藏市场的培育,以至于其产业链末端的艺术品收藏家对创作者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再加上寿山石产业链的中下游对上游强烈依赖,对于雕刻家的所有创作,下游商家只负责销售,艺术品收藏家进行购买,这种发展方式使得寿山石雕的创作内容多年来没有很大的突破,一直停留在传统题材上,这与国外成熟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状况区别较大。国外的艺品术市场中的每个创作者身边一般会聚集相对固定的一群客户,他们常常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向销售商提出要求,然后由销售商将这些信息转达给画家,如此一来,创作者、中间商与收藏家之间就形成了有效的互动。
(三)寿山石行业交易中出现商铺与地摊并存的现象
目前,寿山石的实体交易平台往往以商铺和地摊为主,十分不利于寿山石交流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寿山石相关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尤其是大量地摊商贩的存在,使得一些层次较高的收藏者对寿山石望而却步,再加上销售商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销售的过程中,没有突出寿山石的文化内涵,大大降低了寿山石的价值特色。
(四)寿山石产业链缺乏明显的专业化分工
目前,在寿山石产业链中,由雕刻家即生产者兼任销售商的情况非常普遍。早期形成的寿山石交易中心,大部分都以“前店后厂”家庭作坊模式进行生产经营,相比起国外的艺术品市场,这种交易方式比较落后,很难提高产业链的整体运作效率,并大大降低了产业链的活力。国外艺术品买卖的主要渠道是通过销售商来完成的,创作者通过销售来销售与拍卖其作品。通过这种销售的模式,销售商可以比较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能有效地对创作者进行艺术引导,对其作品进行包装宣传和文化推广。在此基础之上,国外的艺术品市场形成了较为专业的分工合作,使得整个产业链发展极具活力,并有效地促进其艺术品市场不断繁荣。
(五)寿山石产业链上游石农仍采用粗放型开采与供应
虽然,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对寿山石资源的开采实行有计划保护性,但是,由于执行缺乏力度,负责开采的石农依然采取爆破法等粗放型开采方式。由于开采的随意与盲目,使得产业链上游所得石材不能满足下游经营主体对于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另外,缺乏良好规划也使得一些特别是高品位的石种出现断产,造成寿山石品位下滑,价格提升空间有限。
四、寿山石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寿山石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一)促使寿山石行业交易向多元化发展
针对目前寿山石市场交易平台单一的现状,要适时鼓励行业交易向多元化发展。首先,应该对目前寿山石市场上收藏家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钟爱收集珍惜寿山石雕的收藏者;仅以保值、投资为目的投资机构或个人;艺术品投机商;寿山石文化研究人士;以送礼为目的的购买者。针对不同的购买者,艺术品市场也应该明确定位,形成高、中、低端的市场分层,并为寿山石业界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平台,活跃寿山石交易市场,形成业界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引入现代艺术品制度
目前,我国的寿山石销售还没有引入现代艺术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寿山石产业链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成为制约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完善的艺术品制度成就了国际艺术市场的繁荣现状。寿山石市场缺乏有效的制度和现代商业运作模式,销售商与创作者之间的角色定位十分模糊,分工不明,难以形成各自优势,产业链的活力由此大大降低。目前寿山石行业中已开始有人进行方面的尝试,并获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一项完善制度的建立,需要政府与民间两大部门的积极参与。只有建立起规范的制度,寿山石产业进入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三)大力推广普及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其本身所蕴含的特有文化本应该成为其卖点所在,但是,由于民间收藏品市场并没有对于寿山石文化进行有力宣传,从而没有使其文化效能达到发挥。大力推广与普及寿山石文化,不仅有利于其收藏市场的培育,提升寿山石文化的知名度,并扩大寿山石的收藏队伍,从而使寿山石文化成为全民共享的优秀国石文化。相关行业协会与文化部门可通过举办亲民展览会或者通过媒体宣传,加快寿山石文化推广的速度。
(四)规范寿山石原石开采与销售
由于粗放的开采与供应,寿山石的经营状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应该从源头上解决这一症结,就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对原石进行统一的开采,并采取公开拍卖的形式,同时制定出比较完善的管理方法与发展策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寿山石进行开采和销售。从而,使寿山石的价格走向趋于缓和,价格的平缓也有助于杜绝传统低效现象的持续。可以借鉴巴林石产业的管理模式,邀请石农入股,并采取混合所有的形式,通过科学的开采方法,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统一开采、销售。并定时组织开采工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最大限度地杜绝寿山石石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赖培清.光大寿山石品牌.丰富西岸经济区内涵[J].开放潮, 2007(7).
[2]蔡宇.关于产业链理论架构与核心问题的思考[J].财经论坛,2008(9).
篇4
摘要 当前,北京市再生资源处置压力巨大,河北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整体污染严重。为解决区域内再生资源存在的问题,基于京津冀生态一体化的背景,以再生铅为例,对区域内再生资源产业链协作的需求动力和分工西作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北京市在政策、资金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河北省在产业基础、产能、一卜^游产业链方丽的优势,提出双方互利的协作模式,即两地合作建立回收网络、共同补贴回收处置企业、联合打击非法企业等;最后在双方协作的机制设计层而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圈;生态一体化;再生资源;再生铅
京津冀城市圈中,北京市位于中心,汇聚了各种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服务功能,发展水平远高于周边城市。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交通拥堵、雾霾天气、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将北京的城市生态承载能力逼向极限。
与此同时,由于优秀资源大量流向北京,河北省境内形成了“环京贫困带”。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上经济落后、环保监管不力,密布的大量再生资源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高等问题,从另一个方面加重了京津冀城市圈的环境污染程度。近年来,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以及2013年北京雾霾严重时期,河北省各县市的再生资源熔炼回收企业被悉数勒令关停。京津冀地区因此逐渐由重视往来便利性的城市群一体化、经济协同分工参与全球竞争的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到重视区域生态共建的生态一体化阶段。
目前京津冀生态一体化研究处于机制探讨阶段,主要集中在绿化生态工程、低碳节能减排等方面,但针对区域内跨行政区划的再生资源产业链协作模式研究较少。京津冀地区生态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对各城市在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功能上进行分工协作安排。
再生资源产业链协作的需求动力
再生资源产业,指回收生产与生活中产生的各类有价废料,并将其加工成新的可用资源的产业,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垃圾环境污染问题,并缓解资源压力,有利于地区的生态建设。再生资源产业链,包含对废弃物的回收、分类、加工与利用等环节,这些环节分布于京津冀区域,产业运行期间都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风险。如果要清洁环保地利用再生资源,地区内城市必须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
京津冀区域内各类报废资源量巨大,本研究以再生铅为例对区域内再生资源产业链协作进行探讨。
由于汽车与电动自行车保有量逐年迅速增长,随之每年产生大量的报废铅酸蓄电池。作为典型的危险废物,如果处置不当会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但由于铅金属良好的再生性,回收工艺较简单,也属于典型的再生资源。报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产业链如图1所示,目前各环节均存在问题需要解决。
北京处置能力严重不足
据北京市交通局数据,截止到2014年3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551万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270万辆,每块铅电池重量在15~20千克,使用周期较短。另外,据有关研究显示固定型与动力型电池的报废量也较大,综合考虑各因素,估算北京市每年的废电池产生量在12万~15万吨左右,详见表1。而北京市报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企业少,目前其回收量只占总报废量的10%左右。
北京新建厂址难以合规
根据2012年工信部新颁布的《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新建再生铅企业应远离居民集聚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安全半径距离至少达到1公里。由于北京市门头沟等生态涵养区难以发展再生铅等再生资源产业,而房山等城市发展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过高,达到1037人/平方公里。综上,目前北京郊县难以寻找到适合新建处置工厂的地址来增加产能。
北京回收市场无序混乱
据2012年北京市环保核查公布数据,目前北京当地只有3家正规废电池回收收集企业,分别是生态岛、鼎泰鹏宇与中首精滤公司,每年回收量极低,大部分废电池都经由地下非法商贩回收。总体看,回收渠道依然处于分散无序状态,大多数小回收商没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大部分含铅废硫酸液被非法倾倒,严重污染水质和土壤;此外,这些小回收商往往趋利将废电池卖给回收价格更高的非法再生铅企业,从而造成二次污染。
河北正规企业处境艰难
目前区域内大型正规企业主要位于河北省,正规废铅处置回收企业,由于投入大量环保成本,总的处置回收成本显著高于地下非法小企业。一家无证非法回收企业,采用人工拆解、简单的熔炉就能进行铅酸电池回收,投入总成本不到10万元。而建成一个正规的铅蓄电池回收再生企业,投资却至少需要2亿元;此外,在处置期间,企业环保设施还需要高昂的运行维护成本。
正规企业回收成本过高,因此面临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在最终产品价格不变甚至略降的情况下,回收成本比例过高,影响利润甚至导致亏损;第二是地下小企业因为环保成本过低,通过抬高废品价格大量回收废品,导致正规企业在合理价位收不到原料。
落后地区血铅事故隐患多
近几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保持高发态势。自2009年陕西凤翔血铅事件爆发后,截止到2011年初,我国涉及铅污染处理事件超过60起,媒体报道铅冶炼企业铅污染事件约24起。河北省是我国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大省,仅保定市就有大量的非法私人再生铅厂,虽然当地环保部门在加紧查处与取缔,但这些非法工厂的存在,依然是非常大的环境安全隐患。再生资源产业链分工协作的可行性
鉴于缺乏完整的再生资源产业体系,产业链中加工和再利用环节薄弱,北京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产业链亟需突破自身局限,建立起京津冀一体化的大产业链。要实现其中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来弥补各自的缺陷,达到最优的产业链协作模式。这种协作模式的安排和部署,既能确保最小生态环境破坏和最低自然资源消耗,又能尽可能多的创造社会财富,最大化满足区域内人口的各种环境与经济需要。
北京的分工协作优势
政府关注环保问题。从2006年起,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涉及报废铅酸蓄电池的管理文件,包括《关于对电动自行车铅酸蓄电池产品进行登记和实施目录管理的通知》(京环发[2006]3号)、 《关于加强机动车维修和拆解企业危险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京环发[2010] 147号)、《北京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危险废物管理办法》(京交运修发[2011] 58号)等。这些文件为监督与治理报废铅酸蓄电池的整条产业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有利于在北京实施回收网络正规化工作的开展。
大量的资金投入。从2001年申奥成功到2008年举办奥运会,北京累计投入环保资金1400亿元;2013年开始,北京计划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投入7600亿元,在治理垃圾与污水方面投入848亿元。这些投入将为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的环保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先进的技术支撑。我国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工艺的核心研发部门,主要位于北京市,如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等,这些机构和院所在再生铅产业的技术研发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平。北京市丰富的技术资源可以使其在整个再生资源产业链中提供技术支撑。
河北的分工协作优势
以保定为例,其位于河北省中部,距离北京市区直线距离仅120公里,共有人口1080万人,约占京津冀都市圈总人口的12%。
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保定市工业基础牢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具有明显的低价商务成本优势、廉价劳动力优势和基础制造业优势,在工业上具有相当基础,但在产出上大都属于资源型初级加工的低附加值产品,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在发展阶段上适合与京津形成梯队差异性,产业空间布局有很大的互补性。
合法处置产能高。保定市安新县发展废铅回收产业有几十年的历史,是河北省再生铅产业重点集聚地。经过2011年至今的严格环保审核后,河北省仅存3家大型合法再生铅企业都位于保定安新县,分别是保定港安、安建与华诚公司,年回收能力分别为18万吨、10万吨、8.3万吨。其安公司为全国第四大再生铅企业,这些公司在回收规模、工艺技术、厂址选择方面都满足各项环保法规要求。
紧密连接下游产业链群体。保定市是河北省铅酸蓄电池制造业的重点地区,目前河北通过环保审核的50家铅酸蓄电池制造企业,其中保定市占到14家,电池制造组装能力达到1千万KVAh,其中保定风帆公司是全国第三大蓄电池制造企业。这些企业拥有非常成熟的市场经验,贴近下游产业链,产品可以方便地运输至下游企业。
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协作模式设计
从产业链环节看,根据北京与保定所具有的要素特点和未来发展规划,今后产业链将会形成以北京为主导统筹布局,提业链协作资助资金后,保定配合执行安全环保处置的模式。
联合建设回收网络
北京与保定应建立联合回收网络,对废电池进行全程监管,并按正规要求进行运输,避免其流人非法渠道。具体可以效仿国外的两种回收模式:一是由北京市政府部门出台文件,批准设置专门进行铅酸蓄电池废弃物收集的专业回收机构,专业回收机构将回收的含铅废弃物料统一收集后,在保证运输安全规范的条件下,将其运输至保定市拥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再生铅厂进行加工;二是北京市强制推行以旧换新、征收环保税、购买汽车预交抵押金等方式,批准保定市合法再生铅工厂,到北京直接进行回收。
共同补贴正规处置企业
日本的东京、大阪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均建有再生铅工厂,由于法规健全和环保资金充足,基本上不存在污染问题。根据美国2002年的统计数据,再生铅产业当年的铅排放只有46吨,在各类污染行业中排第六位,仅占总铅排放量的3.7%。因此,通过对相关行业进行合理规制,这一环保短板的消解是可以预期的。而目前国内呼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还处于讨论阶段,回收处置企业在运行阶段,没有从制造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因此,保定在帮助北京处置危废的同时,北京需要提供资金支持,来保证这些企业的正常运行。
联合打击区域内非法企业
在双方努力构建合法产业链的同时,无论是北京市境内的无证小回收商贩,还是河北省境内的地下小型再生铅企业,都会提高整个合法产业链的运行成本,并影响其运行效率,同时也会对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两地应成立联合产业链负责部门,共同监督境内存在的非法问题。
相互协作的保障机制建议
京津冀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在再生资源产业链中属于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但目前协作主要的障碍来自于不同的行政区划。
采取特许经营制度
建立再生铅回收利用企业的特许经营制度,形成有限竞争的长效机制。所谓特许经营制度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授权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某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的制度。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促使有限竞争的形成,又可以保障有限竞争的有序发展,是促使有限竞争长效机制形成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
建立环境押金制度
环境押金制度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该类产品时预先支付一定押金,只有当消费者将废弃物交回到具有特许经营资格的专门废弃物回收利用站点或企业时才能拿回押金。这种经济刺激制度会引导消费者主动将废弃物交回到专门的废弃物回收网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切断一些非法回收站点的原料来源,保障正规专业回收利用处理公司的原料供应,改变目前非法小作坊通过低技术设备投入甚至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获得的价格优越性排挤正规回收利用企业、垄断该行业的现状。再生铅回收也可以参照建立此制度,例如汽车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缴纳一定金额的铅电池抵押款,在汽车报废时将其交至正规许可部门可获得押金返还。
统一的监管标准与执行
因为所属行政区域不同,在环保标准制定与污染排放监管方面,各地区各自为政,地方政府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可能会影响临近区域的利益,并且在发现临近区域有污染存在的情况下,也无法直接高效地干涉。因此,建议改革现有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京津冀地方政府成立联合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区域内再生资源产业与环境问题,将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变为以整个区域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来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首先,在污染排放方面实行统一标准;其次,打破地方保护,成立共同的产业监督部门,联合打击境内非法处置企业,对各地的企业进行统一监督。
实施生态共建资金支持
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目前多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应形成区域生态共建机制。经济较发达地区与危废产生量较大的地区,应提业支持资金的主要部分,补贴处置产业所在区域,承担再生资源产业主要的环保投入资金,并参与处置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建设工作。最终保证既能环保地处理北京市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又能控制周边河北省的高排放,实现地区生态化健康发展。
篇5
一、引言
作为全国动漫产业起步较早的常州,原创动漫精品迭出,艺术活动异彩纷呈。常州的动漫产业正如同一个魔方,每转动一面都带来无尽的惊喜。常州动漫企业的迅速发展,集中展示了常州动漫产业的蓬勃朝气。常州结合国际文化产业大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充分挖掘常州本地的文化特色,从战略角度出发,把动漫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但是常州的动漫产业仍然遇到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瓶颈,本文将全面的地分析常州动漫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并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二、常州发展动漫产业的现状和优势分析
2012年8月22日,持续7天的第九届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落下帷幕。据统计,本届艺术周共有61万人次参与其中,单日最高人次突破7万。总成交额突破50亿元,比上届增长约30%。来自日本、韩国、加拿大、丹麦等的300多家国内外企业,在200多个项目中参与推介互动。湖南金鹰卡通卫视、上海炫动卡通、江苏优漫卡通,以及韩国江源情报文化振兴院院长朴兴寿,日本株式会社东京电视台常务董事井泽昌平,日本动漫界三大泰斗之一月冈贞夫等国内外购片商、出版商、衍生产品运作商、投资商以及70多家国内电视台纷纷前来“淘宝”。由此可见,常州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在逐渐升温,其发展现状和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政府政策引领,抢占产业先机
在产业政策方面,常州动漫产业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常政发[2007]115号规定对入驻动画基地企业租用的开发、生产和办公用房房租给予适当的减免。同时还规定加大财政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基地企业的优秀动漫原创作品创作生产和服务外包,以及公共平台、基地建设等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早在2004年,在全国对动漫产业发展还没有引起重视之时,常州市委、市政府就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制定动漫产业发展规划,与文化部对外交流中心共同举办了中国(常州)动漫艺术周,在全省率先拿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牌子。其后每一年常州市政府都采取了先人一步的决策,为常州动漫产业抢得了先机。从机会而言,目前移动技术发展迅猛,“手机动漫”的兴起是难得的产业赶超机会,富媒体(Rich Media)的出现提供了更广泛的创意空间。
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加上动漫产业本身存在的巨大机会,对常州动漫产业中心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生产要素集聚,构建优势产业平台
常州动漫产业基础较好。根据波特钻石理论,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常州在这些要素方面都具有较好的优势。例如,教育资源要素方面,常州有以动漫产业为培养方向的高职学校,已经培养了一批这方面的人才。目前正在建设拥有动漫产业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另外,企业家氛围方面,常州是民营企业家的摇篮,有一支具备企业运作和市场策划执行力的队伍,可以很好地把动漫创意落实为动漫产品。而且,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文化底蕴作为一项特殊的生产要素,对于奠定该产业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常州史称“中吴要辅”,是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常州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蕴藏深厚,内涵丰富,品位较高,特别是人文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带有显著的民族特色。这些都为原创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各种要素聚集,为构建优势产业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产”、“节”互动,产业经济活跃
常州经常举办与动漫产业相关的各种文化节、动漫节、旅游节,与动漫产业相互作用,借着嬉戏谷等新晋主题乐园的发展和对游客的吸引,不断激活产业经济。
一年一度的国际动漫艺术周,作为平台,作为桥梁,促进了常州动漫产业的发展,常州动漫正在成为城市经济的新亮点。下图为历年来中国(常州)动漫艺术周的交易额变化情况走势图(相关数据来自常州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布的具体数字),忽略货币流动性过剩等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等因素,可以看到动漫艺术周对常州动漫产业的贡献度呈迅猛增长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常州动漫产业近几年来的飞速发展的趋势。
4 具备构建产业链的优势条件,拓展产业空间
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工业城市,常州在玩具、服装等制造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这些产业与动漫产业具有相当大的关联度。因此可以形成一条非常有价值的产业链。常州把纺织服装业和玩具制造业都看作是动漫产业可以借用的平台。
借着产业链的优势,常州着力抓好原创产品的衍生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目前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基本建成,形成集形象设计、产品开发、制作为一体的衍生产品的“创意梦工场”。
三、常州动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动漫概念定义、受众定位狭隘
同我国动漫产业面临的困境大体相同,常州动漫产业对于动画片的定位和对观众年龄层的定位过于狭隘。现在所产出的大部分动漫如《炮炮兵》、《西域传奇》等,主要针对的仍是低龄儿童群体,作为一项朝阳产业,能进一步扩大消费对象的年龄跨度,将更能增加其市场竞争力。
2 高素质动漫人才缺乏,原创动力不足
常州高校资源较为缺乏,虽部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设有动漫相关专业,但是由于优质院校资源缺乏,本科以上的高素质动漫人才匮乏。常州本地高校为基地输送了大量的基础制作人才,但是编剧、形象创意、导演等涉及动漫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十分缺乏。此外,动漫创作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民族特点,原创性是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用动漫的手段和表现方式来反映生活,可达到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实现的效果。而常州动漫虽然近年来拥有较好的数量优势,但是根本上的原创性仍然缺乏,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的原创性高的作品严重不足。
3 常州动漫产业的产业集群优势尚未凸显
根据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动漫之所以称其为产业,不仅仅因为它是节目,更重要的它还是产品,或者说是由多项动漫产品构成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数据显示,常州的创意产业基地入驻境内外企业近400家,集聚规模位居全国同类园区前列。常州现在虽然聚集了大量的动漫创作企业,其中不乏一些较为有实力的,但是在空间上没有达到高度集中,并且还是缺乏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或者说相关配套产业还没有跟进发展。
4 产业链仍不完善,不成熟
除了原创作品的创作、播出,音像制品市场的繁荣之外,第三方面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于动漫产业链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常州具有发展动漫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条件,但离美日等国的成熟的产业链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在动漫产品的销售环节,由于目前大多数动漫杂志社、原创动漫公司都面临巨大的亏损,导致产品播出困难。播放市场推广不足又会导致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开发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直接导致原创资金难以保障,也就不能够实现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常州动漫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创作、出版、播映、衍生品开发销售等环节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使得产业链条被人为割裂,一些较好的原创产品没有充分发挥出价值,使得产业升级后劲不足。
四、推动常州动漫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正确定义“动漫”,完善观众定位
在美国、日本等动漫大国,动漫不仅是低年龄层儿童的最爱,很多成年人也是动漫的狂热爱好者。《火影忍者》、《哈尔的移动城堡》、《蜡笔小新》等国外动漫都能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受众并获得好评,从而获取巨大的市场效益。因此,常州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跳出“国产动漫是给小孩看的”这种思维怪圈,一方面要拓宽受众市场,开发符合不同年龄层受众的动漫产品。另一方面进行分众窄播,对不同年龄层、不同阶段的受众进行市场调查,对受众进行划分,并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进行动漫生产,从而满足各阶段受众的需求。
2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吸引高素质人才,提升动漫原创性
鉴于常州本地高校资源的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匮乏,除大力建设拥有动漫产业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外,常州可以考虑吸引外地高素质的动漫人才来常州就业。政府可以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在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动漫的原创性,充分利用常州的文化资源,挖掘原创点,创作出更多具备高品位、高原创性的作品。
3 大力促进产业集群优势的形成
打造动漫产业集群,就是要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以电影电视传播为拉动效应带动包括动漫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在内的动漫产品的发展,也包括间接产品,如与动漫形象有关的食品、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并且增大相关产业的地理密集度,比如在同一区域内建立动漫原创制作企业和衍生品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的动漫产品,开拓新市场,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
常州目前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中华恐龙园”和“环球动漫嬉戏谷”,相关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促进常州动漫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鼓励动漫制造企业以集群的形式相互合作,健康竞争,对常州动漫产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篇6
关键词:莱州市 临港产业 临港产业园 发展
一、莱州港建设现状分析
莱州港是“八五”期间由盐业部门和莱州市共同投资兴建的地方港口,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莱州百万吨盐场的配套工程项目。经过10年的发展,特别是中海外集团参与扩建和经营以来,港口建设突飞猛进,曾一度创造出山东港航史上的“莱州速度”、“中海速度”。
莱州港拥有渤海湾南岸,莱州湾海岸可建深水泊位的海线资源,是距山东腹地最近的深水港口,是莱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是黄三角区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持力量和运输运道,同时,一条国道、两条省道和疏港高速、疏港铁路与港口相联,集疏运条件较好,正是有这些优势,2000年,莱州与东营、潍坊、滨州同时进入“黄三角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可以说,是莱州港将莱州及烟台西部带入了黄三角,莱州港被定位为黄三角重要港口,龙头港地位明显。
莱州港的新一轮扩建,引进中海和华电投资,这两家单位都是“不差钱”的大集团,入驻港区的中化工储运等仓储企业,也是产业和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所以说莱州港的发展后动力充沛。
二、莱州发展临港产业的优势
近年来,莱州积极发展临港产业,从大概念上讲,临港产业的各项指标名列烟台市前列,就临港产业发展而言,莱州的优势较多。
一是莱州经济基础良好,产业优势明显,工业基础雄厚;二是莱州资源丰富,地产品加工占据重要市场地位;三是借助港口区位优势,临港物流业发展迅速。
三、莱州发展临港产业面临的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和分析,我市临港产业存在如下不利因素和问题:一是临港产业区缺乏总体规划,或因土地指标缺乏,规划多为“纸上谈兵”;二是临港产业缺乏统筹招商机构和机制;三是产业链配套缺乏;四是可用土地缺乏,与周边县市的临港产业区迅猛发展相比,莱州临港产业区因土地瓶颈更难留下企业;五是支持政策从“口号”到力度,相比之下有点虚弱;六是三山岛商务环境差,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七是与省内港口比,我市港口和临港产业区“支撑政策”弱。
四、莱州临港产业区规划的必要性和基本定位
从世界各国的趋势看,从周边县市的发展看,从莱州的实际看,园区化发展是临港产业的必须之路,成熟的临港产业区与开发区等经济区的区别在于,一是与港口全面相容,专业功能突出;二是便于联检机构管理和外贸服务集群加大与国外的业务交流;三是与居民区完全分离,利于自由调整功能使用,这是普通开发区不需要的,但又是临港产业区,特别是保税港区必需的,因此,临港产业的专业化快速发展,园区化是必要的。
莱州临港产业区的定位是“莱州(大概念)临港产业的引擎”。具体的说,集中全市的政策资源、人力、物力,先打造一个相对独立、高起点的临港产业区,突出港区互动,实现土地集约化使用,注重其服务功能的打造,形成区内外联动,辐射其他专属区域(其他临港区、石材产业区、土山化工区等),为全市临港产业发展打造“服务器”。
五、莱州临港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定位
(一)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是依托深水港口,选择占地集约化程度高的,与周边区域易形成产业链的产业集合,打造粗放型集约加工产业区”(通俗点讲,就是选择进不了烟台、威海、青岛的,又不必要去寿光、滨州的);二是发挥莱州民营企业整体实力强、数量大和临港产业项目多的优势,打造适合莱州本地企业发展的加工区和商务中心;三是两翼拓展,向南突出临港工业,向北通过填海造地发展新型物流;四是发挥深水港与浅水港群临界点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大船进小船出”的分驳运输产业,壮大不占地的临港产业,发展黄三角分驳运输中心。长期战略目标是“打造黄三角精细化工保税港区”。
(二)莱州临港产业区的具体目标
按照保税港区的功能和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从保税货场和库区开始,争取2年内达到基本要求,新增确定可用土地面积1万亩,引进对保税区依存度大的企业和产业,4年内实现保税港区的全部功能。
按照分驳中心港区的功能和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招商,争取2年内完成基础模式和建设轮廓,目前进行试运行,3年内建成环渤海最大矿石、油品分驳中心,实现临港产业区海上部分的拓展,为“黄三角”的开发发挥优势作用。
充分依托港口优势和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港口结构优势,回避土地少的不利条件。充分考虑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是临港产业的成功模式,对不利于集群的“好项目”可放在其他经济区,瞄准国内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升级转移的机会。以市场为导向,吸取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敢于创新,有所为,有所不为。分驳运输模式和产业,一旦形成,不亚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临港产业区产业发展选择:A、电力工业和延伸产业链;B、精细化工产业链;C、分驳运输产业链;D、综合物流产业链;E、港口物流商务。
六、莱州市临港产业区发展建议
(一)莱州市临港产业区政策资源配置的建议
临港产业的支持政策分为三方面。一是园区功能的确定,即国家政策的自然输入,尽管存在各种问题,但莱州港的优势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如果能争取下保税港区政策、土地指标、填海指标,即使其他条件不优惠,同样具有吸引力;二是莱州的地方政策支持,这方面“黄三角”其他港口的力度是很大,他们是用此来弥补港口自身的弱项,我市在地方政策方面,与其他地方相差较大,但不必一味追求“低限”,应把政策重点放在配套的扶持上,如公交、住房等等,没有这些,即使收费上稍有优惠,也无法吸引企业;三是软环境建设,一方面重点放在规划上,因为很多问题出在规划的不协调上,一方面有一个统一协调的部门,对于外来的企业来说,痛痛快快办事比少收费更重要。
(二)莱州港与市内和周边港口合作的思路建议
目前,莱州各港区的整合应当引起各部门和企业的关注,莱州各港区差异化大整合基础好,既可提高效益,又可减少恶性竞争。朱旺港目前承接了中海港货种优化后的陶土等品种,今后随着中海港的发展,还将继续向朱旺港“转移”部分货种。朱旺港周边土地相对较多,可进行临港产业同附园的论证,发挥其靠近火车站和开发区的优势,建设散货种和化工产品物流和临港产业区加工区,以内贸货场为主的综合园区。
从战略上看,莱州港一直是周边大港的合作目标,与烟台港合作可提升烟台港的整体控制胶东半岛的实力,与青岛港融合,可扩大青岛港与东北亚的往来,与潍坊港融合,可提升潍坊的整体港口水平。
从收益上看,莱州港应当加强青岛港“黄金角”港口的合作论证,大力发展分驳运输和海陆甩挂运输,架起青岛港和东北亚的海陆大通道。
(三)莱州港疏港体系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是硬环境方面:三山岛目前有高速、国道、省道可提供疏港作用,铁路已通进华电港区,但目前情况看,规划还有问题,一是疏港高速走向不尽合理,有的司机说“比到龙口港少不了几公里”,与264省道相连,只有三城线,建议拓宽平吴路作为疏港复线,另外,即使滨海大道通车,所有出港车辆都经三山岛政府门前90度弯道,压力十分大,建议滨海大道设计时考虑与港口对接。
二是环境方面:现在莱州港疏港司机和港口方面意见较大,建议对过境超载车适度控制,对莱州港疏港车辆适度宽松,同时,对危险品车规定专用线,最好避开市区四环和沙河等城镇驻地。
三是为发展分驳中心做好工作:莱州港的吞吐量攀升,发展分驳运输不但是疏港重要方式,也将是港口经济和临港产业重要增长点。
四是建议借滨海大道修建之机,顺路旁招商输油管线建设。
五是加快疏港铁路运输建设,必要时建设铁路物流中心项目。
(四)关于港口金融和资本引进
港口金融不仅是临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助推器,目前龙口港、蓬莱港都在发展这种业务。某木材企业,100万的资金,做起上亿元的港口物流项目;中信银行在青岛港大显身手,不仅自身效益明显,更是推动了青岛港特别是临港产业的发展。中海港务体制原因,无法开展这种业务,成为莱州港的短板,建议将港口金融项目整理后,作为招商引资项目,相信有市内外众多机构会感兴趣。我们将临港产业园定位全市临港产业商务平台,港口金融是重要的招商对象和功能选择,也是实际对全市临港产业带动的必经之路。
七、结束语
临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莱州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对临港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并对莱州市临港产业以及临港产业园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要目标进行有效的制定,总结出其发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alt chemical industry status of Shaanxi,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salt chemical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anxi and proposed development proposals.
关键词: 盐化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Key words: salt chemical industry;sustainable development;cyclic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042-02
1 陕西省盐及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拥有丰富的井矿盐资源,占全国岩盐总储量的26%,是一个特大岩盐田。目前陕西省原盐产量为3万吨/年,占全国总产量的0.43%,据2009年统计局数字,陕西省2008年烧碱产量28.05万吨,纯碱为2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1.52%和1.48%。表1说明了近几年陕西省两碱产量和全国的两碱产量,数据显示陕西省的盐和盐化工没能合理协调的发展。
随着环境的发展,陕西省逐渐加大对盐化工产业的投资力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渐提高。截止2011年底,陕西省全省规模以上盐化工企事业共有12家,总资产82.5亿元,职工总数1.2万人。2011年盐化工产业完成总产值56.74亿元,同比增长32.3%;完成销售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28.1%;实现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3.2%。主要产品产量:烧碱41.46万吨,纯碱27.6万吨,聚氯乙烯47.7万吨,氯化铵28.9万吨。
“十二五”以来,陕西省加大对盐化工产业的投入,目前政府已规划在佳县、绥德、米脂等陕北南部县发展岩盐资源开发及盐化工产业。
2 陕西省盐化工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开发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普查勘探,陕西省已基本掌握了岩盐资源分布、储藏等情况,取得了较详实的地矿资料,为下一步岩盐资源大开发奠定了基础,但至今尚未取得岩盐资源重点区域储量、边缘界限以及钾、溴等伴生矿种储量的详细地质资料,导致岩盐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还缺乏科学可靠的依据。
2.2 项目布局问题 盐产地主要在榆林南部,而大规模的盐化工氯碱项目分散在榆林北部,这样的布局存在几个弊端:①切断了产品衍生链。盐化工氯碱产品除烧碱、聚氯乙烯外还有很多衍生产品和深加工产品,这些项目只有建设在一起才能形成产业链,使产品得到综合利用;②投资成本加大。这些项目建设在一起,才可统筹安排供热、供水、运输等公用工程,节省投资,降低成本[3];③废弃物难以综合利用,“三废”治理成本相对较高。
2.3 技术及人才问题 陕西省盐化工产业中原盐、两碱等初级产品较多,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工产品,特别是终端产品较少,产品竞争力不强,使得多数盐化工企业经济效益较差,更难以顾及污染物处理及环境保护问题,从而形成盐化工产业的恶性循环。
由于盐资源所处位置偏远,经济文化条件比较落后,陕北长久以来是化工基地,长期的产业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不重视,使得当地生活环境较差,加上缺乏吸引人才的措施,导致缺少好的管理、技术、技工等人才,基础技术储备力量薄弱,企业技术创新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整个化工产业的发展。
3 陕西省盐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 ①加强岩盐资源开采的管理。建立原盐开采准入制度,适当抬高准入“门槛”。新建、改建及扩建盐化工产业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禁止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环境污染严重、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高耗材耗能的建设项目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投资项目。将岩盐资源流向资金和技术高的企业,使资源得到集约利用,防止粗放地开采利用资源。②综合考虑企业的选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化工企业与主城区间距过近,从环境安全角度考虑限制企业扩展的呼声十分强烈,盐化工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开始显现。在产业园区选址时需要考虑既保障城市环境安全、公共安全,又为盐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环保容量、公路铁路运输、水源等条件。
3.2 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陕西省盐化工产业必须依托丰富的盐资源和制盐工艺技术,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延伸盐—基础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后加工产品的产业链,在发展做好原盐、烧碱、氯酸纳等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纯氯乙酸、氯化高聚物及有机氟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有机氯产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3.3 建立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产业链 ①发展煤盐联合化工模式。陕西省是国内外少有的煤、油、气、盐等矿产资源富集区,组合配置条件好。依托地区的资源优势,综合开发煤电和化工产品,联合发展煤盐化工[2],整个产业链生产过程形成闭路循环,各生产单元之间实现原料、产品和副产品的互供,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的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促进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增强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②其他模式。1)“两碱”联合是发展盐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有效发展模式之一,将电石法聚氯乙烯产生的难以治理的电石渣全部用于氨碱的生产,可以解决PVC树脂行业的电石渣废料利用的难题,同时减少了纯碱石灰石的消耗和及三废的产生;2)氯碱、TDI/MDI和PVC结合,氯气先用于TDI/MDI的生产,产生的HCL再用于PVC;3)氯碱、TDI/MDI和廉价甘油制环氧氯丙烷结合,氯气先用于TDI/MDI的生产,产生的HCl再和甘油合成环氧氯丙烷。
3.4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利用陕西丰富的科教资源,建立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共同开发、移植转化技术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使产品多元化、特色化,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与合作院校签订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建立人才储备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5 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对盐化工产业的企业进行定期检查,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责任书,对环保设施的运转、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达标率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控,把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与生产经营责任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考核企业领导者、管理者的考核绩效内容之一。对于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可以进行奖励,以奖代补,充分调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发展各企业的自控意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①,将企业运营可能造成的污染尽可能降到最小,防患于未然。
注释:
①“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自立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事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是我国预防为主仿真的具体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M].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外资垄断;产业战;粮食安全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粮食危机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粮食问题。近几年,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以粮食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粮食垄断集团乘着经济全球化的东风,在全球刮起了粮食风暴,试图通过控制整个世界粮食市场。加入WTO的中国也难以在这场暴风中独善其身,外资粮商早在2001 年低调登陆中国,企图逐步蚕食中国的粮食市场。当“中国制造”走遍全世界的时候,农业却成为制约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09年,正当中国人民庆祝贸易总额超过日本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二的时候,外资粮食集团凭借垄断优势已经在中国发展最薄弱的农业领域抢得先机。本文试图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外资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构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体系的途径, 以期对相关部门决策有所裨益。
二、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一基于粮食产业链角度
(一)外资在产业链上游控制种子及原材料
外资使用产业链的方式,控制了我国的大豆,产业链是一个微笑曲线,而种子是产业链非常重要的一端。其实大豆原产于中国,后来又传播到世界各地。而现在国产大豆已经将被转基因大豆代替,花卉和蔬菜的种子早就对外资开放,外在在棉花种子的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更让人骇人听闻的是:先玉335种业在东北的市场份额超过70%,其背后的外资势力是杜邦公司。和前几种粮食作物不一样的是,玉米的产业链更长,玉米作为动物饲料的组成部分,可以影响饲料的价格,从而间接影响我国的养殖业,近年来猪肉价格的上涨在某种程度上说和外资控制玉米种子有很多大的关系,被严重低估的鸡鱼肉的价格恰好是构成CPI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资在产业链中游进军粮食加工领域
2008年以来,根据WTO的相关条款,中国要进一步消除外资对粮食加工领域的限制,四大粮商在国内从事粮食加工业务,跨国粮商针利用期货手段,拉高大豆价格,在国内榨油企业集中采购了大量的美国大豆后,跨国粮商又一路把价格打压下去,为此,粮油加工企业大量破产,跨国粮商趁机利用并购等多种形式,控制了近大量的油脂企业。不仅如此,据研究,由于肉类和饲料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豆粕消费自1999年以来每年增幅超过13%。这也就吸引了外资向饲料产业的蔓延。大豆、玉米作为大田作物,其涉及到的产业链更长,这样一来,鸡鱼肉蛋的饲料成本就急剧上升,近年来猪肉价格的上涨在某种程度上说和外资进入饲料产业有很多大的关系,鸡鱼肉的价格恰好是构成CPI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就间接地影响了通货膨胀。
(三)外资在产业链下游控制销售终端渠道
国际粮商不仅仅控制良种、粮食、简单的粮食加工等环节,还想控制中国的粮食流通环节。虽然中粮、中储粮等中央企业也在加速扩张,粮食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中粮储粮源控制能力强,但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有加工业务,销售网络不够,所以如果外资任其发展,外资企业可能成为粮食销售的老大。益海嘉里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实施快消品类产品的规划和发展策略,制定小包装油、小包装米、小包装面、小包装杂粮、小包装豆奶等产品的营销策略和具体推广方案,并通过整合营销资源、标准化的营销管理体系建设,打造高效的营销通路体系,负责快销品类产品在粮油食品零售网络的销售,了解市场需求,整合营销资源,持续完善通路管理,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份额。国际粮商在全国谋篇布局,继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之后,逐步进入稻谷、小麦加工领域及收购市场,即借助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进而把持粮食的销售环节,将对中国的粮食的整体供应产生影响,进而加大了粮食调控政策效力的风险。
三、如何应对外资垄断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威胁
(一)加强对外资引导,合理规划农业发展布局
外资的进入已经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应该加强对外资进入中国涉农领域的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加工领域和农资领域的外资准入制度,明确外资通过并购或其他方式控制国内涉农企业的审查范围和程序。根据中国农业发展规划一方面必须坚持科学引导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外资企业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国农业现代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继续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强化粮食流通领域监管和调控,调整外资在中国农业关键领域的投资和经营行为,防止垄断力量影响中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二)提升国内粮食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加大对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力度和服务力度,加强对粮食行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快推经国内粮食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面提高行业发展总体水平,鼓励有条件的粮食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发展形成结构多元化、科技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涉农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建设从税收、信贷等方面进行支持。强化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强对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息服务,建立准确、全面、系统的产业信息报告制度和平台。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涉农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是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向前. 2009.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赵津. 2011.外资粮食企业-中国粮食安全新挑战[J].中外粮情研究
[3]钟庆君. 2009.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一个不能漠视的么问题[J].红旗文稿
[4]李春燕. 2009.外资侵入中国粮油市场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堪忧[J].党政干部文摘
[5]袁国洲. 2009.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
篇9
关键词:保险中介;保险公司;产业链
产业链思想起源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产业链可概括为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一种产业生态图谱。保险产业作为介于微观企业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其发展同样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完整的产业链及各链条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是保险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保险中介作为保险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产物,在保险产业链中属于横向协作链,具有产业配套功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形成保险产业链,可以推动保险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目前此产业链运作效率不高,中介业务高速发展和中介领域违规频发并存:2011年上半年,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7042.63亿元,占同期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7.48%。与此同时,保险中介领域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今年上半年保险监管部门共对103家各级保险机构中介业务开展现场检查,查实违法套取资金8000余万元。
本文将基于专业保险中介与保险公司产业链,对财险公司勾结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虚挂中介业务的违规行为进行论述,期许从激活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入手,再造专业保险中介与财险公司产业链,从而规避虚构中介业务违规行为。
一、虚构中介业务行为分析
(一)主观需求
财险公司出于商业贿赂、建立“小金库”牟取私利等目的,产生套取资金的主观需求,其违规套取资金的主要途径:
一是保费收入。通过虚挂应收保费、埋单或虚假批注退等手段,私自隐瞒真实保费收入,违规套出资金,导致投保人缴纳的保费小于其上缴上级公司资金。随着保险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见费出单”等制度实施,客户和财险公司之间的信息透明度进一步增加,客户自身能参与到此类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中,故此种违规方式现难以再为财险公司所采用。
二是赔款支出。通过制造虚假赔案或虚增标的损失金额,虚增理赔金额,并从中扣除一定金额作为“小金库”或挪作他用。随着赔款支付零现金支付及客户理赔信息自主查询开通后,此种违规方式为财险公司采用难度也进一步增大。
三是费用支出。通过报销虚假会议费、通行费等虚增管理费用,或虚构中介业务等虚增销售费用,由于管理费用与公司经营规模、员工人数相关,且上级公司一般进行严格考核,故财险公司运用虚增管理费用违规套取资金情况不多。而虚增销售费用,由于其与业务发展息息相关,受上级公司限制较少,且依托保险中介机构进行操作,隐蔽性极强,也逐渐成为财险公司违规套取资金重要途径。
(二)客观条件
目前,我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数量较多,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853家,保险经纪公司392家,经营状况良莠不齐,一些新开业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低下,发展方式还仅局限于招揽业务,生存状况堪忧,无法拒绝虚挂中介业务不劳而获的诱惑,以至沦为财险公司弄虚作假的帮手。同时,财险公司与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虚挂协议往往为口头约定,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也有真实中介业务发生,导致真实业务和虚构业务混合在一起,识别难度较大,甚至有的财险公司与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在同一地点办公,或者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直接进驻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双方很容易订立“攻守同盟”,隐蔽性极高。此外,我国目前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服务水平还较低,客户对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职能错误地认为仅限业务展览,对虚构中介业务行为认为与己无关,不能有效监督虚构中介业务违规行为。
(三)虚构中介业务行为产生
财险公司主观需求在上述客观条件的作用下即产生虚构中介业务行为,其行为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由于渠道之间业务销售费用率的差异,财险公司将客户上门投保、招投标等直接业务,通过与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勾结,将其作为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招揽的业务。然后财险公司向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支付销售费用,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收到销售费用后,开具中介发票,并扣除一定“好处费”,将剩余金额返还给财险公司或支付给财险公司指定的对象,违规套取资金。
(四)虚构中介业务行为危害
一是导致财险公司数据不真实。大量的虚构中介业务行为,导致保费在中介环节大量流失,造成财险公司经营成本虚高,盈利锐减,甚至亏损,给保险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造成保险产品价格过低导致效益不好的假象,于是形成了产品报备价格居高不下,而市场价格却一降再降的局面。
二是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财险公司通过虚构中介业务违规套出资金,主要用于商业贿赂、恶性价格竞争等,不仅扰乱了市场正常竞争秩序,而且制约财险公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及发展方式转变,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
二、虚构中介业务行为下的保险产业链
(一)保险中介和保险公司产业链结构
图1:保险中介和保险公司产业链结构
由于保险专业性较强及保险业务的发展,保险分工进一步细化,工作协作性进一步增强,从而催生保险中介。在承保端,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一方面对客户进行保险合同条款等解释咨询,对客户保险需求进行挖掘和分析,设计合理保险方案或开发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在保险方案制订后,可充分向财险公司询价,选择最优承保公司。
在客户服务端,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为客户风险管理、理赔提供专业支持,弥补保险公司服务的疏漏和不足。
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其在承保端、客户服务端服务职能的发挥,可高效将客户和财险公司有机联系在一起,丰富和激活了客户和财险公司之间合同关系的内涵,构成保险中介和财险公司产业链,从而推动保险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保险中介在产业链中的分工
保险中介在保险产业链中属于横向协作链,具有产业配套功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利用自身高智能、高技术为保险公司及投保人提供专业化服务,不仅可以提高保险的交易效率,而且给保险业创新带入了过硬的专业技术,促使保险供需双方更加合理、迅速地结合,减少了供需双方的辗转劳动:解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保险专业知识缺乏问题,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获得最适合自身需要的保险商品。降低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保险经营者从繁重的展业、理赔等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致力于市场调研、偿付能力管理、系统运转高效的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其分工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是承保咨询服务。保险合同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经济合同,一般社会公众较难理解,在保险合同存在疑义或双方发生争议时,由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出面,不仅能解决专业术语和条款上的疑难问题,而且容易缓解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且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在人才、市场调研上更具专业性,能够弥补财险公司存在的人员与技术不足,充分发掘客户保险需求,根据保险需求量身制定保险方案或开发保险产品,并充分进行市场询价,协助客户选择最优财险公司进行投保。
二是风险管理及理赔协商。指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凭借其专业技术和专家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风险评估、防灾防损、公正、权威的理赔咨询等风险管理咨询服务,这种特殊性的专业技术优势,使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在保险市场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虚构中介业务下的产业链结构
财险公司勾结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虚构中介业务后,原产业链中的客户和保险中介机构的分链条断裂,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公司之间分链条不发生实际作用,保险中介职能完全失效,产业链又恢复到客户和保险公司直接发生关系,财险公司经营退步到“大而全,小而全”的粗放型经营模式,服务恢复到客户和财险公司之间简单、附加值低的联系,保险中介也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虚构中介业务违规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保险中介职能失位、保险中介与保险公司产业链断裂,客户感受不到保险中介优质、差异化的服务,保险公司享受不到保险中介带来的多方共赢。同时,产业链断裂带来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发展方向的迷茫,业务范围局限于业务招揽,进一步推动了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走向虚构中介业务违规行为的歧路。
三、再造专业保险中介与保险公司产业链的建议
(一)重视保险中介基本职能,引导中介市场发展方向
提高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市场准入条件,适当增加市场集中度,重视保险中介基本职能,提升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技术水平和客户服务能力,并以市场调研能力、产品开发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及理赔咨询能力评定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实力,引导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性,发掘客户保险需求,根据客户实际需要,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保险发案,或开发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在理赔时,及时给予技术上的支撑和人性上的关怀,深化和创新与保险公司合作,开拓保险中介新的业务方向和市场。
(二)正确引导公司行为,抑制违规动机
财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创新、理赔管理、风险管控,而不是销售。财险公司只有将自身定位在优势方面,才能降低销售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同时,督促、引导财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完善内控制度及考核机制,引导财险公司科学考核,合理考虑基层公司及工作人员的利益,注重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角度考核业绩。
(三)加大监管机构处罚,震慑违规行为
建议将虚挂中介业务作为监管重点之一,通过现场检查或引入第三方检查,坚决打击,把以弄虚作假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保险中介机构清除出市场,遏制其蔓延趋势。同时,加强财险、寿险、中介等不同监管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追根溯源,加大对财险公司的处罚打击力度。
参考文献:
[1]陈文辉.“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继续坚定不移推进保险中介有效监管”.中国保监会网站,2011-03-08.
[2]刘冬姣.保险中介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是服务方案提供商提供的综合金融方案,包括融资方案以及理财、结算等方案。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产品与供应链金融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对产业链上各成员企I的信贷评级不再依赖过去的对单个授信企业财物状况评估及抵押评级而在于对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准入评级。再者就是供应链金融关注的是金融融资企业还款的自偿性模式,即引导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贷款。
二、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
互联网正以飞速发展的姿态改变着传统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也不例外。这是一股不可逆的时代洪流。互联网的发展给供应链金融带来了交易成本下降,产业链分析成本下降、客户获取的便捷性等变化趋势。
1.风险管理措施的变化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是基于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现金流的控制,对特定账户实行封闭式账户管理。利用直接对现金流账户的控制实现贷款的回收。而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在上述风控措施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收集,储存海量的客户数据成为可能。
2.与物流企业合作模式的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能够促进物流企业的繁荣,在互联网技术与物流的结合下产生的物联网正是这一共生关系的具体表现。利用互联网的灵活性与灵敏性深入物流的各个环节,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者资源整合,获得数据后不只是储存,还充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建立自动化的预警平台,及时与物流企业进行互动、信息反馈,及时将风险问题扼杀。
3.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的变化
商业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的营销模式主要是用过梳理产业链,寻找产业链中的核心大型企业,向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商与分销商进行营销。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互联网思维不断撞击传统行业的前提条件下,供应链融资营销模式出现新的趋势。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1.对融合互联网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于一家商业银行来说,除了资产业务能够得到增长,创收利润以外,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通过供应链金融全套服务方案的提供,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其他业务的增长,从存款业务到中间业务都能够由供应链金融业务所驱动。而结合互联网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更是另一个未来的战略高地。
2.部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结合程度有待提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要逐渐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在这一适应过程中,有的商业银行能够快速地接受市场变化,无论是从机制灵活性上还是营销思维上都能够与互联网接轨。在营销上、在渠道整合上、在互联网的利用上没有深层次的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进行彻底改革。商业银行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即使处于行业领导者地位的商业银行也要居安思危。对自己进行革命,这才是最佳的市场生存之道。
3.风控措施手段单一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商业银行采取的最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的授信制度安排。虽然这种风险管理措施能够有效解决供应 链融资中的相关风险问题,但这种措施的实施成本以及实施效率相比目前基于互联网采用的大数据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评级的方式显得更为复杂。不利于开发目前的高频低金额客户。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1.将融合互联网发展供应链金融提升到战略层面
商业银行应当加深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识,将其提升到战略业务的层面。并在企业当中将这种战略目标与各级员工进行沟通,从而实现企业全局的认识统一,利于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2.与物流企业的合作进入2.0时代
物流企业的优势在于货物的仓储运输,以及物流企业基于仓储运输累积的大数据和对供应链的理解。商业银行在于资金优势以及风控技术。目前物流企业主要是采用收取监管服务费的模式,商业银行可以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基础开发出相应的理财产品。通过吸纳物流企业资金,一方面让物流企业通过服务赚取相关费用,另一方面盘活物流企业流动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将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捆绑的更为紧密。
3.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风控措施
建议商业银行采用基于互联网的风险控制手段并与国王风控手段相结合,发挥二者最大的功效。在融合过程中,双方的风控技术、风控思维如何融合,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数据分析,对消费者行为记录的数据质量要求很高,在纷繁复杂的数据记录中,如何选取到真正有效、高质量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或者编写自动化审核程序时,程序的缺陷如何防控,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一条符合自己的风控之路,不能只依赖既有的风控方式,也不能完全迷信基于互联网的风控手段。
五、结语
商业银行的转型势在必行,互联网的发展势不可挡,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是未来的趋势。商业银行应不断吸收互联网思维,而不是简单的将现有业务互联网化,用人文营销的方式,确定自己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策略。只有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两者的不断融合,才会给消费者带来福音,才能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良方。
参考文献:
[1]陈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
[2]向飞.关于互联网供应链的金融法律问题[J].中国律师,2014(9).
- 上一篇:护林员的个人述职报告
- 下一篇:村妇女主任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