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学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4 17: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养学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职学校的重要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术人才,而文化课程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责无旁贷。但目前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是否真正发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呢?笔者就此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
一、目前文化课程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角度开展问卷调查笔者对所在中职学校部分学生职业素养状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覆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程度、接受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学校文化课程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情况等方面。收回有效问卷197份,反馈出以下主要问题。(1)在了解什么是职业素养方面:仅14.7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74.62%的学生选择了基本了解,10.66%选择不清楚。(2)在对自己的职业素养满意度方面:仅5.13%的学生选择了满意,63.4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31.42%选择了不满意。(3)在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接受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竟有高达69.54%的学生选择可以通过学校的文化课,有高达73.1%的学生认为文化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非常重要。(4)在学校目前文化课程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满意度方面:有高达62.44%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27.51%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学生对文化课程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有诉求,有效落实文化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任务要求迫在眉睫。2.从文化课教师角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某学校语文、英语、德育、数学四个学科的教师,回收调查问卷59份,回收率为100%。意在通过调查找准文化课程中存在的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文化课教师在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1)在教师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了解程度方面:有20.34%的教师非常了解,67.8%的教师比较了解,11.86%的教师不太了解,大部分教师都对中职生职业素养有所了解,了解程度比较高。(2)在文化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高达85.76%的教师认为成效一般,有11.69%的教师认为较差。大部分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职业素养的培养,但培养成效不理想。(3)在文化课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上存在的困难方面:10.55%的教师欠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意识,50.85%教师不知如何契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入,20.34%的教师缺乏有效的培养模式方法,18.26%的教师提出没有明确的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文化课教师在开展职业素养培养时困难不少,需要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才能很好完成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任务。
二、案例分享是提高文化课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办法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灌输理论模式往往效果不好,教师应该契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兴趣。而好的教学设计案例分享借鉴,又是帮助教师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办法。下面的教学案例分享以供教师借鉴。有的德育课教师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明白敬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把学生自由组合分成4个小组,每组利用10根面条、胶带、棉花糖,要求各小组10分钟内搭一个以棉花糖为顶的塔,看哪组搭得最高哪组获胜。学生对此兴趣盎然,活动后让学生反思讨论,在搭塔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了职业素养的内涵,明白了敬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再从企业需求评价角度引申讲解职业素养的丰富内涵,明确具备什么职业素养的学生最受企业欢迎。有的语文教师以任务驱动法要求每个小组制作完成以“工匠精神”或“大国工匠”为主题的手抄报一份,要求主题突出,语言简练,材料丰富,设计美观,且要求小组成员介绍解说手抄报进行作品展示。实践表明,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了沟通、协作的能力。同时还很好融入了对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教育渗透,比直接灌输职业素养的说教形式效果好。
三、进行课堂职业素养评价是教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
职业素养评价是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评价反馈意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意识,不断促进职业素养提升,使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首先,学生自评。每次课或一周要求学生进行一次自评,每项以分值的形式给自己评价打分。评价项包括本次课是否完成学习任务,是否与其他小组成员和谐有效沟通,是否坚持全神贯注听课,是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团队精神,完成任务时是否有责任心和荣誉感,是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担当并克服困难,是否在课堂互动中具有较强的参与表现力,能否做到管理自我遵守纪律,是否做到有不懂的问题虚心请教等。其次,教师评价。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打分评价,并及时进行反馈。每个学生都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举足轻重,就像一面镜子,更能让学生认知自己职业素养的情况。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包括上课能否做到自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否做到保质保量,能否做到坚持不懈,能否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承担任务,能否与他人和谐有效地沟通,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否具备学习创新能力等。学期末学生要根据平时多次自评的数据完成自评报告,教师也要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报告。积累中职三年的职业素养评价报告装订成册,形成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手册。学校根据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手册优先推荐优秀学生实习就业。课堂职业素养评价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职业素养自主自觉培养的意识和并积极指导行动。
四、借助线上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学生信息化时代的学习需求,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也成为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了线上教学平台,购买职业素养方面的相关视频课程。这些信息化数字资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锦上添花。校企合作开发的线上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职业素养学习的内容。例如,《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视频讲座,介绍作为一名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形象和礼仪》视频讲座,讲解在一个职场中人在职场中的形象和礼仪,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合乎职场的礼仪规范;《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视频讲座,强调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中国人的敬业精神与职业境界》视频讲座,讲解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职业困扰的心理调适》视频讲座,强调心理调适的重要性与方法;《职场关系和职业技巧探讨》视频讲座,讲解进入职场后如何处理职场关系等等。为丰富线上平台的信息化资源,教师积累上传教学内容中关于职业素养的视频资源,同时要求学生搜集上传关于职业素养的视频资源,还建议师生共同开发制作关于职业素养的校本视频资源。建成职业素养的相关视频资源库,供学生24小时随时登录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职业素养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登录平台学习视频资源的次数和时间情况,线上给出分数和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良性互动。
五、研究文化课教学内容中契合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体系是根本
中职学校德育、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使用的国家规划教材,如何在教学内容中找到职业素养培养的契合点,是教师备课中的难点问题。加强内容体系研究,使原有的碎片化职业素养教育成为内容广泛、学科交融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使不同学科文化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同向同行,才能真正体现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区别于普高的文化课的性质,最终实现中职文化课程对学生业职业素养培养的全方位一体化(见表1、表2)。中职文化课程职业素养培养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明确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向、任务、要求,教学的定位更加准确、明确,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参考。
篇2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合作意识;交际能力
一、重视人文精神教育,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教育人类学家茨达齐尔认为:“正在为职业做准备的青年人不仅必须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学得专门的职业道德。”无论是中职学生的现状还是企业对职业道德的呼唤,都要求中职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语文是人文学科,是富含人文精神、人文性的课程。翻开中职语文教材,扑面而来的是孔子从善如流、见贤思齐的人格修养,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与内心修养,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感情,杜甫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韩愈为文养气、养气致盛的精神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解读色彩纷呈、摄人心魄的生命个体,增强对生活中是非、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可见,中职语文教学对陶冶学生的品行,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的人在职场中很难有所作为。而综合实践活动根植于语文学科,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模块之一。教师应该把它作为学生进入社会职场的一个“练兵场”,在教学中根据主题,挖掘文本素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在“我的亲人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设计了读亲情作品、品亲情细节、访亲人故事、讲亲人照片、析亲情现象等环节。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发现,各环节有许多事情都不是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方能做好。比如制作亲人电子相册,有的学生擅长文案,有的学生擅长制作,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做出一份高质量的电子相册。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透过不同的主题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其进入社会职场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借助应用写作课程,掌握基本职业技能
中职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就业岗位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满足学生将来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所以,作为中职教育课程组成部分的语文学科――应用写作,不仅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技能课。
应用文种类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各类专业要求或未来工作需要为依据来确定相应的课程目标。比如工科类的学生除掌握计划、总结、请示等一般应用文之外,还应着重掌握产品说明、书技术鉴定书、实验报告等与专业相关的文种。而文科类的学生除一般应用文外,还应着重掌握简报、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等文种,以保证学生毕业后学以致用,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同时,学生在校时都要参加专业实习,这就需要写实习计划、实结,毕业后找工作又需要写求职信、简历,一旦为某单位录用还要签订用工合同。当学生踏上工作岗位,随后还会接触到通报、通知、报告等文种。因而求职信、合同、通知、报告等应用频繁的文种,也是应用写作教学不可忽视的目标。
总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写出规范的应用文书,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做准备。
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就业成功概率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表示不满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十分薄弱,直接影响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败。因此,在强调人才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当今社会,中职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根据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口入手,切实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又要不断联系现实生活,使口语交际教学成为开放的、动态的活动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对口语交际乐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学有所乐,口有所练,不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为今后的求职创造有利的条件。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热情,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具备了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拥有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为以后成功就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培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3
力培养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语文课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
重要的基础课程, 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学专业还是今后
从事专业工作,都需要良好的语文素养,它承载着培养
学生形成适合其专业要求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语文能力
的任务。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所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接受知
识能力弱,对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大多数学生普通话
不标准,文字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他们把写作任务当
成凑字数,即使有一定的内容,也往往思路混乱,辞不达
意。在实际教学安排过程中还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
现象,直接导致语文教学课时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教
学效率不高,教材利用率低的状况,语文教学目标与任
务难以完成,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
效果差。
模块化教学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种教学
模式,该模式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的特点。模块
化教学设计要求体现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知识的应
用,它根据培养目标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
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就业的实
际要求。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独立工作
能力、协调能力的形成,是一种适合职业学校的教学模
式。中职语文实现模块化教学对有效解决目前中职语
文教学与专业脱节或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
无疑将起到较好的作用。为了行之有效地改变目前的状
况,切实使中职语文教学满足市场需求,使语文教学渗入
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使中职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
高,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专业
联系,推进与专业密切结合的中职语文模块化教学方式
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构建适合中职语文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当今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职业岗位在不断
变化,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受雇人员的语文能力提出了较
高的要求,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信息处理、语言理
解等能力在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课
程的内容选择设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职业岗
位需求为目标,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兼顾专业教育的
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与学习需要,找准与专业知
识学习相关联、与职业能力培养相沟通的语文教学模
式,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的融合。科学确定课
程内容:一是夯实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
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需要的内容;二是增补与
专业相关与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有联系的内容;三
是提高文化素养,健全人格、感受审美愉悦的综合素质
的内容。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突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
性,将教学内容及教材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知识模
块、应用文写作模块、文学阅读欣赏模块,以期学生在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
整体发展。其中,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普通话
和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将来从业时的口语交际的需
要。应用文写作,主要是通过写作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训
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学阅读欣赏主要是从
阅读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技巧进行讲解和训练,通过精品
范文的讲解分析,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对学
生表达、阅读、写作等职业语文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增
强学生应用语言文字处理事务、交际应酬的能力,引导
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文思想、职业素质,
以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
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
内课外资源,结合职业技能要求,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1.加强常用字、书写、听说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模块训
练
由于地域差异,来自全区各地的大多数学生使用
方言,尤其是宁夏南部山区学生方言很重。我们针对学
习普通话的难点,指导学生克服方言影响,从平时交流
练习做起,开展普通话训练,养成学生使用普通话的良
好习惯。加强对学生听话能力、实践表达能力的训练,
通过即席发言、讨论、演讲、辩论、自荐、求职应聘等口
语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辨析和筛选信息的能
力。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场合,针对不同对象,恰当得
体地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表达清楚、言之有物,锻
炼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职业语境
的表达需要,切实把教学课程贴近专业需求,符合学生
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优雅得体的举止和风度,以期
达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2.应用文写作模块训练
把应用文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模块, 强化适合职教
特色的实用性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训练。我们把应用文
写作模块分为基础写作、专业写作两个子模块。专业写
作模块是教学的重点,从学生专业课程的角度,强化与
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体写作,如机电一体化专业
主要学会写任务书、计划书、报告书、产品说明书等;会
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催款书、索赔书、市场调查与
分析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则主要学会写产品广告、产品说明书、购销合同、租赁合
同等;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导游词、解说词等,强
化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并且创造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以专业职业角色学习语文知识和
技能,体验到训练过程的真实感,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
的兴趣。
3.文学阅读鉴赏模块
文学阅读鉴赏模块是指教师引领学生解读作品,从
审美、艺术、文化的层面去阅读鉴赏作品价值的课堂结
构模块。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典型课文的阅读教
学进行。如果语文基础知识及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项训练,
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那么进入阅读教学
后,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厌烦感自然会减少或消失。这样,
随着教学与训练的进行, 一方面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得
到提高;另一方面, 通过讲授文质兼备的名篇,以充分发
挥语文的美育功能, 扎实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通
过阅读鉴赏教学进一步增强对专业的认知和兴趣,如财
会、商贸专业的学生根据本专业语言准确性的需要和撰
写财务分析报告、签订商贸合同的需要,安排以说明文、
应用文为阅读教学内容的重点;旅游专业的学生根据了
解和介绍风景名胜的需要,安排以游记类文章为阅读教
学重点,同时教师在深入讲解剖析作品及作品人物形象
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总之,通过语文模块化教学实践,把教学的重点与
学生所学专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
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既切合了学
生的实际,又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了素质与能力提高的过
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学习的能
力,使得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
篇4
[关键词]SPOC;医学高职生;信息素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66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1 SPOC的含x、优势及SPOC建设现状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指对少数在校注册的学生实施的课程教育。相较于MOOC,SPOC具有以下优势:学生出勤率高;学生同构,进度一致;教师全程参与;便于因材施教。
基于智慧职教云平台,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约50门SPOC课程,范围涉及医学专业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医学人文课程等方面,且基本处于边建、边用、边改的状态。
2 信息素养核心的概述
医学高职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四个层面: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水平的核心组成部分,医学高职生须达到以下信息能力。
其要能够正确判断信息获取的范围,并能使用多种搜索引擎;药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计算机技术,并对前沿技术保持一种较高的敏感度和责任感,并能自主获取;要掌握有效的检索策略,能对校内专业数据库实施有效检索;要能够在海量的MOOC资源中寻求适合自己的医学类名师课程,并进行长期有效的线上学习;要能够将获取的信息资源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进行知识重构;还要能够形成信息产品,如综述报告、项目申报书、学术论文等。
3 高效建设校内SPOC,有效提高医学高职生信息素养水平
校内SPOC课程是校园网络文化中占比较大的一块阵地。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素养类课程主要有几种形式:信息技术课程、医学文献检索课程、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部分、专家讲座。基于校内SPOC平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3.1 重视信息素养教育
首先,学校的教务管理层应对信息素养有着一个高度的认识,并把信息素养纳入到毕业生的必备素质中。其次,各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应该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培养目标。
3.2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明确的主导作用,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至关重要。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升适合以自学的方式开展,可基于MOOC平台,选取名校名师课程,进行连贯性、系统性的学习,一段时间后,无论是信息知识意识,还是信息能力、道德水准,都会得到显着提升。
笔者推荐的MOOC课程如下: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慕课问道,由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主讲,共20个微视频,包含MOOC、SPOC的含义、作用及制作方式、软件使用技术等,尤其是“丰富多彩的视频形式”及“慕课视频制作及修改方法”等教学视频,对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视频编辑能力、SPOC课程建设能力大有帮助。
由中山大学创建的新媒体素养课程学完后,笔者同样受益匪浅。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主讲的信息检索课程,对提高师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能起到实际的帮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当代高职教师,掌握计算机的维护和应用能力着实重要,建议教师可选学由职教MOOC建设委员会创建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系列视频。
作为当代一名高校教师,信息能力是立命之本,把信息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学生,更是高职教师的义务。
3.3 高职医学生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高职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素养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并体现到自己的行动中去。认真学习信息技术SPOC课程,入学初便给自己定下短期目标,如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在这个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大大提高自己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及信息能力。
其次,配合教师实施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注意在使用手机或电脑的学习课程中,不要被工具娱乐功能所误导,要做到心无旁骛。
再者,要重视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掌握常用搜索引擎普通检索及高级检索功能外,还要熟悉专业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以此了解医学领域研究的最新热点问题,将信息资源和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知识重建,培养撰写综述报告、项目申报书、学术论文等信息产品的能力。
作为一名当代高职生,要时刻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和责任感,遇到问题,可在SPOC平台的教师提问区、讨论区和教师、同学进行充分的沟通。课中,积极参与教师设置的“头脑风暴”“摇一摇”、测验、考试等学习活动。对于学校推送的视频讲座或专家现场讲座,一定要积极参加,主动捕获前沿信息,课后认真研读专家推送的资料包。利用SPOC平台了解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知识,在偌大的信息海洋中,做一个高素质的网络人。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我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其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说它漫长,是因为在我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从一个受教育者的角度,没有感受到这种能力的锻炼,直到读了硕士、博士,走出国门看了外面的世界,走上了一个专业教育研究者的工作岗位后,这种能力才逐渐得到了锻炼,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才逐渐加深。有时我想,我是幸运的,从小学读到了博士,终于在求学的后半程接受了这种能力的教育,倘若大学抑或高中后就走入社会了,这种能力的培养岂不是缺失了?有了这番感受之后,才觉得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我受教育的过程中,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了极大的忽视,到现在,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必要呼吁一下。
关于何谓问题解决能力,先从一个真实的经历说起。1995年,我应邀去美国参加全美教育学术年会,其间顺便去旧金山的圣何塞地区的一所学校听了一节初二年级的心理辅导课。此节课的主题是“我的职业理想”。课的设计非常简单,主要活动形式是让学生展示汇报自己关于职业理想的研究报告。课前,学生们将自己的研究报告均用A4纸打印出来分别张贴在装洗衣机的大纸盒子上,由于学生提前做了充分的“研究”,有的学生的“研究报告”长达12页之多,教室不得不改在学校的食堂。我仔细地看了其中一个学生的研究报告,这个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做一个生物学家,经过查阅资料,他在报告中详细罗列了美国哪所大学的生物系最棒、哪个生物学家最著名、他们的工资多少、社会地位如何、若考入这样的大学需要学习哪些课程等非常详细的信息。看来学生们为了上好这样一节课一定准备了很长的时间,在这样的准备过程中,不仅搜集资料、打字、报告写作等技能得到了锻炼,而且,对未来的职业方向也进行了一番认认真真的思考。这样的一节课,对于学生明确人生方向、激发长久学习动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就在前不久,我去南方某省参加一个工作会议,会议主办方在会议期间也安排了一堂同样内容的初三年级的心理辅导观摩课。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上课期间辅导教师富于激情的“引导”和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对于职业理想的畅想。整堂课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中,经过放学生平日里活动的视频和喜爱的歌曲的热身后,学生被分成5个小组,思考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做出选择的理由。接下来是教师依次点学生站起来汇报。学生有的汇报说想当政治家,有的说想当金融投资家,有的说想做婚纱摄影师,有的说想做历史学家……学生们说出了各种各样的选择理由,谁说的与众不同,谁说的职业越不平凡,谁博得的掌声就越多。教师一一做了点评,归结到一点就是:无论你将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今天必须用功学习,必须回到现实,先过高考这一关。课上完后,参加会议的领导均夸赞这堂课很成功,上得生动,学生参与度高,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而我,由于有了比较,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学生通过这节课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做了认真严肃的思考了吗?这节课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这节课,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再回到问题解决的能力上来。前一节课,通过较长时间的准备,查阅搜集资料,学生对所研究的主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最后形成了关于研究主题,即“我的职业理想”的达成路径的清晰判断。这种由发现问题开始,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称作科学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成为了一个人解决问题时自然的思维倾向和思维习惯,就可以看作这个人具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些发达国家,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非常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他们注重给学生留一些需要去观察、查资料、调查、实验的实践性作业,而不是只留需要即时的课堂就要完成的作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开始注重这类研究性学习课程。但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由于教师在求学经历中并没有受过这种能力的锻炼,对科学研究的过程虽然了解,却并不能应用于日常问题的解决过程。对学生的这种能力的指导,要么不重视,要么很机械地被动去做。具体体现为只在研究性学习课上才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仍然沿用过去的老办法,致使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得不到系统和完整的培养。
问题解决的能力,说到底是一种思维习惯或思维范式,它也是一种科学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能力应是现代人的一种必备的科学素养和基础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除了广大教师应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之外,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教育管理干部通过引导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参加各级各类的专家指导下的校本科研课题是迅速养成教师这种素养的有效途径。
篇6
摘要:分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探讨了高职数学教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提出了构建现代职教信息化数学课程体系、将“解析、趣味、应用”贯穿于数学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三个教学建议。
关键词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建议;翻转课堂;现代学徒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对职业行为习惯的影响”(项目编号:2013SJD880090)
作者简介:李清,女,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1-0001-04
一、现代学徒制的涵义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方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地教,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的界定。[1]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各国自有手工业生产开始,便逐步形成了本国特有的“学徒制”。由于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等的影响,各国的学徒制在后期发展时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如:德国以“双元制”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以“TAFE”为基础的新学徒制、英国的“青年训练计划(即YTS)”等等,他们都寻求到了本国职业教育发展与传统学徒制的最佳结合点,并作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2]在我国,2011年开始提出现代学徒制,主要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父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
现代学徒制通常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重心,以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企业指派师傅指导并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学生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经考试合格后,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3]
二、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类高职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有通识类课程的教学体系,在美国的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对人的关注,它以人为本,核心是对高尚理想的追求,目的是让人得以全面自由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高职学院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素质和精神的优秀的人,而非一个仅有技能、只知道赚钱谋生的机器。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性的发展打下基础,进而达到至善、至美、至仁的境界。[4]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目前高职学院各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通识课程,既为学生日后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高的就业率和企业的满意度,在学徒制实施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显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在一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高职院校,其公共课程除却国家规定的思政、外语、体育外,其他如大语、高数、计算机、心理健康等通识课程,合计学时占总学时不足20%。[5]许多院校“高等数学”只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内容主要以一元函数微积分为主,学时通常在60左右。
一些高职数学教师受到高职基础课程应为专业服务的理念所影响,单方面地从学生所学专业的需求去理解“必需、够用”,片面地认为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只需要根据专业需求进行设置,即专业课计算中需要什么数学计算,学生就学什么;反之,就不学或者少学。在这种狭义的“学生现阶段所必需、学现阶段所够用”的指导思想之下,数学课程的教学课时理所当然大大减少,有些学校的个别专业甚至不开设数学课程。而在有限学时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还会花很大的精力教学生怎样用公式进行计算,并做大量的练习,却很少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在讲授“高等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公式时,受课时的限制,很少会引入其中的数学思想、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等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即使用到所学过的数学知识,也无法理解其原理,对应的专业课知识的理解也只能停留于会用公式这种很肤浅的层面。学生无形中变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只有会做难题才算学得好的“伪学霸”。数学本身的美,数学学习本应该给所学者带来的数据分析、逻辑思考、严谨风格等等一切,都被所谓的枯燥的难题、抽象的定理所掩盖。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陷入了对数学学习狭隘的认识中。
因此,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极不利于学生基本学术素养的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这种“残缺”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应重新审视教育的真正目的,关注人的本身,注重通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高职数学教学对职业行为习惯的影响
“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外在肢体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它是由人与职业环境、职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职业行为包括职业创新行为、职业竞争行为、职业协作行为和职业奉献行为等方面。职业行为习惯包括制定科学严谨工作计划、发现思考实际工作问题、总结完善珍贵工作经验等。
目前,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等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展开,采用讨论、演绎、假设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这样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一种计算的工具,更是促进一种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不仅是一门科学的认识,更是一种数学文化的领悟;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的提出最早源于《考克罗夫特报告》(原名《Mathematical counts》,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的核心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成人生活、就业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在关于“成人生活的数学需要”部分中,《报告》认为,数学应包括“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量,看懂浅显易懂的时间表及简单的图表,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的计算。”同时,需要“估算和近似计算”,还有“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充分的信心去有效地使用已具有的数学技能和理解,不管是多是少”。
美国国家教育与科学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the Disciplines,简称NCED)的数学负责人Steen对数学素养的理解给出了10个要素:(1)对数学的自信;(2)数学文化欣赏;(3)解释数据;(4)逻辑思考;(5)作出决定;(6)情境中的数学;(7)数感;(8)实践技能;(9)必备的知识;(10)符号感。这些“数学素养”涉及公民民主活动、文化、教育、职业、个人理财、个人健康、管理以及工作等情境。同时,这些数学素养呈现出有相同特征的技能,如:算术、数据、计算机、建模、统计、可能性、推理。[6]
数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高职生而言,在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应将数学学习养成的素养应用于:学会制定科学严谨的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完成阶段性的任务;学会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的周边信息进行处理,搜集相关资源对问题进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探寻内在的规律,创造性地挖掘新的想法等。这样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未来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数学教学建议
(一)构建现代职教信息化数学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时间相比之前更为灵活,为了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一味的缩短数学课程学时、或者减少教学内容的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我们建议,在“高等数学”课程基础学时和内容的基础上,设置选修形式的“MOOC”式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安排建议如表1所示。
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以课堂学习的形式修完80学时的“高等数学”课程,第二学年开始,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修MOOC形式的数学课程,并按要求取得相应的学分,达到一定的学习要求。MOOC式的数学课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碎片化处理,从而将学习时间大大缩短;学生可以不限时间不限位置地自由学习课程,完成学习要求。这既解决了学校与企业时间、空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掌握了更丰富的知识。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思考:如何科学地将知识碎片化?如何在短时间内将知识点讲解清楚?通过什么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
(二)将“解析、趣味、应用”贯穿于数学教学
在信息化数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将“解析、趣味、应用”三个
关键词 贯穿于整个数学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数学素养。如图1所示为数学的教学方式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1)教师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解析,从而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点;(2)通过MOOC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学习和体会更多的数学课程,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3)学校还应该通过各种应用类型的数学竞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之美。
(三)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数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下,建议结合“翻转课堂”的形式对选修的课程进行教学。即学生在学习MOOC类型的课程时,教师在课程学习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展开选修内容的学习;在每个知识点学完后,通过讨论的方式在学生之间完成相互配合式的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具体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问题引导。教师在学生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需要提前设定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MOOC相关课程,可以通过反复的观看思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要求的环境下,通过彼此间的讨论、交流以及问题的回答,相互鉴定学习效果,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在此环节的表现打分。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完全内化过程,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并培养了其学习能力、锻炼了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2]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1.
[3]窦芳霞.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22):178-179.
[4]李丹.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特色融合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6):182-183.
[5]陈锦.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J].教育教学论坛,2015(6):109-110.
篇7
一、新时期培养旅游专业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职业素养是指能遵循一定的潜在文化氛围做事,在职场上每个人都能用相同的语言沟通,用相同的行为与道德准则来办事。这是一种态度,更强调自我约束,更是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文明礼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职业养成教育则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
很多中职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心理,自认为学习成绩不好,自制力差,厌学心理严重。同时,受传统观念中天子骄子思想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感与失落感,对待学习非常消极。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也是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对中职生今后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茶艺作为旅游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主要体现了儒家和的理念,而茶艺表演的过程则充分体现出中和之美,也是和、静、怡、真的思想境界的体现[1]。通过茶艺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更能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淡定闲逸的优雅气质,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茶艺学习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手段,中职生在沏茶、赏茶、品茶、饮茶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感悟,使自己的自我修养与内在品质得到新的提升。因此,要将茶艺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让中职生在茶艺这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
二、茶艺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职业院校要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强,素质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茶艺专业也不例外。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从大型茶产业公司、知名茶艺馆等相关单位邀请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客座教师,优化师资力量,力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能力。同时,积极鼓励茶艺教师考取茶艺师职业资格证,并有计划地安排部分茶艺教师到茶叶公司、茶厂、茶艺馆等单位接受锻炼,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更新其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使茶艺教学更符合企业要求与人才培养要求。
(二)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中职教育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作为茶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让他们对茶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中国茶艺精髓有更深刻的领悟。比如,在开展乌龙茶茶艺表演项目教学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他们根据乌龙茶的冲泡程序,利用相关资源完成茶艺表演,并上台汇报。在汇报表演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歌舞、乐器、绘画等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茶艺表演中。这将有效避免学生对教师的机械模仿,也能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领悟到我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茶艺的神韵。
(三)丰富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茶艺是传统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了泡茶、品茶、识茶、服务、营销等知识。当前,不少中职学校将茶艺作为旅游专业、烹饪专业的选修课。加上硬件配套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学习茶艺表演,提升茶艺技能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花一番功夫,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有所获。根据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下列教学方法:
1.示范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示范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边讲解边示范,或者观看茶艺视频资料,让学生熟悉茶艺表演的技巧与表现手法等。同时,指导学生多次模仿练习,打好基础。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即小组合作学习法,是茶艺教学的重要手段。由教师给出具体的任务,如表演型茶艺、实用型茶艺、接待型茶艺、展销型茶艺等内容,再由每个学习小组自主完成任务。各学习小组可根据任务要求,选定一个主题,并提出具体的方案,以讨论的方式确定最终方案[2]。随后,做好分工安排,进行实训练习。最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表演。
3.项目导向法
这是最能激发学生茶艺潜能的教学方法,操作方法如下,为学生指定某一茶类、某一活动,要求其编排茶艺项目,并完成策划活动方案。比如,可让学生为周末茶吧、校园品茶日、茶艺技术培训等活动编制茶艺项目,并做好相关方案。通过这样的实训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茶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满足项目要求的新节目。久而久之,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茶艺技能均会得到明显提升。
(四)建设茶艺社团,培养浓厚的校园茶艺氛围
中职院校在不断改进校本茶艺培训课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建立茶艺社团、茶文化研究社团等,营造良好的校园茶文化氛围[3]。社团内部可分设茶文化研究小组,负责组织与茶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并学习茶文化与各种茶艺技能。比如,绿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等不同茶类的冲泡技艺,茶艺舞蹈方法与技巧等。还可建设茶艺表演队,学校要经常组织校内茶艺活动,为茶艺表演队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此外,每年组织一次“校园茶文化节”与“校园奉茶会”,由学生自行组织策划。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展示学生的茶艺技能,更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校内要建设相关的实训基地,如模拟茶馆、模拟茶文化馆、模拟茶专卖店等,开展模拟实训。其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选择茶产品企业、茶文化单位作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4]。最后,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到有就业意向的相关单位实习,并完成实习报告。通过上述“三级跳”的实训模式,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也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篇8
关键词: 计算机类专业; 职业素养; 第二课堂;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0-60-04
Research on the path for integration of computer specialties'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second classroom
Gao Yongmei, Shen Haijuan
(Hang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ten focused only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the first classroom, but ignor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for computer specialties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the second classroom is put forward. And the evaluation schem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the second classroom are designed. Expand the new form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combine with the first classroom,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mputer specialties;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the second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path
0 引言
近年来,职业素养教育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更是把职业素养教育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IT行业发展迅猛,瞬息万变,对员工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肩负重任,在注重第一课堂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开辟新途径,构建完善的第二课堂培养体系。
1 计算机类专业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
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高比例就业于IT行业,IT行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1.1 明确目标,定期规划
IT行业,技术更新快,如果一个决策失误就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设定目标、制定长远规划是IT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个前提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可能随时调整部门。IT企业往往是作为提供服务的乙方,每个项目都有严格的工期,项目组的项目计划、目标必须完善。作为IT企业员工,必须有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和规划,更需要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飞速发展的行业所淘汰。
1.2 勤于钻研,敢于创新
勤于钻研,敢于创新是IT从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IT从业者对自己从事的技术要有足够的韧劲,无论是调试程序、技术开发、界面设计,还是故障排除,在技术上需执着的追求。IT行业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行业,需要创新思维,在技术方面,不墨守成规,不被经验所束缚,才能够激发出新的灵感,创造出新的东西。
1.3 保守机密,产权意识
一个IT企业的支柱往往就是一个新的技术框架,一项新的创造发明,一个新的经营模式,一个新的算法研究。所以在IT行业中,一定要有强烈的产权意识,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守企业机密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要素。同时应当做到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IT从业人员经常会接触到较为机密的信息、事物或个人隐私等数据,所以学会保守机密很重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是IT人员的素养。
1.4 团队协作,善于沟通
在IT行业,团队协作非常重要,项目完成的好坏,关键在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很多项目往往是因为意见不统一,继而发生纠纷和矛盾,导致工期延长,甚至项目失败。因此,处理好团队中的矛盾是维持团队协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沟通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只有做到及时与客户沟通交流,才能做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团队之间及时沟通,项目各阶段衔接顺利,才能少走弯路,产品才能更符合用户需求。
1.5 终身学习,勤于交流
IT从业人员必须有较强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跟上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IT技术更新快,新知识在书本上学不到,必须学会通过互联网学习,学会阅读中外文献。勤于交流也是IT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及时交流最新技术,吸收他人研究成果,迅速更新自己的知识。
2 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调研分析
高职院校中,周课时一般设置在22至26课时之间,学生除了课堂时间,至少有两天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再加上晚上的时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第二课堂的建设情况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关键。
调研发现,很多职业院校只注重第一课堂的建设,第二课堂则放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致使第二课堂存在定位不准确、形式单一化、学生利用率低、管理人员不专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2.1 第二课堂规划不合理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活动从数量上来说并不少,有全校性的大型活动,有社团和学习自发组织的兴趣活动,这些活动往往过于频繁,经常出现重复及撞车现象。致使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虽然广泛,但定位不准,规划不合理[1]。
2.2 第二课堂重娱乐轻专业
第二课堂往往以辅导员为主导,从学生的业余爱好出发,以休闲娱乐为主。专业教师参与甚少,故活动基本与教学目标无关。致使第二课堂成为学生结交朋友,发展兴趣的场所。如何将第二课堂与专业联系起来,将专业技能实践、职业素养培养放在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变成第一课堂的实践基地,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2.3 第二课堂管理不规范
重教学,轻学工是高职院校的通病,而第二课堂以学工为主,专业及学校各主要职能部门没有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建设与管理中。而活动以学生或学生会自发组织为主,随意性大,没有约束,更谈不上管理制度。由于第二课堂没有统筹规划,与教学脱节,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第二课堂成为一种奢望。
2.4 参与第二课堂学生的比例小
第二课堂往往是活跃分子或班级干部活动的场所,对于全校性的形式化的讲座、会议,很多学生持抵触心理。由于第二课堂与专业脱节,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导致部分喜欢专业,性格内敛的学生不喜欢参与第二课堂,或参与积极性不高。
2.5 职业素养融入的认识不足
职业素养教育是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很多院校也积极开展实践,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但这些实践大多专注于第一课堂,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的认识还很欠缺,这与很多院校第二课堂重娱乐轻专业密切相关。
3 职业素养融入第二课堂的实施方法
3.1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第二课堂
制度、规范是第二课堂有序开展的保障机制,学校需要健全、完善第二课堂管理体制。首先,第二课堂不仅仅是学工部门的工作,完善的第二课堂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各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其次,第二课堂与专业紧密结合,专业教师必须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建设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再次,将第二课堂的管理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由学工部门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管理[2]。
3.2 鼓励人文、娱乐等传统社团,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原有形式的人文、娱乐社团应继续保留,并且还要不断充实完善,并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有效性[3]。
3.3 拓展新形式,融合第一课堂,培养职业素养
3.3.1 规范生涯规划教育,合理配备师资[4]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依托,通过职业指导与职业素质培训,培养学生具备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素质。落实职业指导全程化建设,从最初入校阶段就派专人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内容进行指导,开展专业导学、职业认知教育,加深学生的专业情感与认知。将职业指导课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一年级明确职业定位,二年级强化职业技能,三年级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创业教育。
3.3.2 创办或参与各级各类竞赛[5]
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代学,赛学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用的灵活性、开放性与创造性。创建竞赛备战社团、兴趣小组[6]等与竞赛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
3.3.3 创办和规范与专业相关的团体
与课堂教学相衔接,成立各类兴趣小组、理论探索小组、专业实验小组、专业调研小组等学生团体,引导学生培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兴趣和爱好,既使课内指导在课外得到巩固,又使课外实践促进课内教学,达到增强其专业学习和应用能力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3.3.4 Seminar模式
Seminar即研究讨论会[7],是充分挖掘参与者学习潜能,最大限度进行多层次与多角度互动的活动。专业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生通过组队和选题,阅读大量的文献以及结合实践调研或研究进行专题报告。专业教师及时观察学生动态,并在出错时进行适当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学术研讨,并进行点评总结,促进学生学术成果的后续发展与提高。
3.3.5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计算机类专业课程适合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针对计算机类课程的网络视频丰富,电子资源广泛,专业教师也可以自己组织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在课内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3.6 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鼓励学生针对竞赛成果或研发项目,申请软件著作权或专利,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意识。
4 职业素养融入第二课堂的评价方案
4.1 第二课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必须学分
把第二课堂建设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管理部门和各职能部门形成制度合力,把活动运作模式与内部管理融合起来,建设以实践为主、以更好的就业为目标、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活动机制,从而找到与第一课堂的结合点,规划每阶段第二课堂的活动主题并制定相关的活动策划和实施方案。
设置第二课堂必修学分,可分两类:一类是人文类,另一类是专业相关。
4.2 制定第二课堂评价方案,保障第二课堂有效实施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及相关学分,考核评价是第二课堂实施有效性的保障。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考核评价方案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但第二课堂学习内容与第一课堂相比,存在相对不稳定性,尤其是IT行业,技术更新快,第二课堂更适合追逐新技术。所以,对于计算机类专业而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会根据行业、企业现状,或新技术更新,随时调整第二课堂学习内容,所以,完整的考核方案不能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将考核要点或考核方法进行描述。
⑴ 人文、娱乐类:考核要点为出勤情况、总结报告、演出、比赛等。
⑵ 职业生涯规划:考核要点为有无学期计划、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计划执行情况,是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等。
⑶ 竞赛专利类:考核要点为竞赛获奖、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获取情况,可以置换选修课学分。
⑷ 专业社团:考核要点为出勤情况、过程监控、阶段评审。
⑸ Seminar研究会:考核要点为出勤情况、过程监控、创新情况、期末评审。
⑹ 翻转课堂:任课教师根据课内考核情况,作为课程的平时分或职业素养考核分。
5 结束语
职业素养教育只有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分析专业职业素养需求,结合专业特点,拓展第二课堂新形式,融入职业素养教育,是对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弥补第一课堂职业素养教育的局限性,是落实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的有效手段。职业素养融入第二课堂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从管理制度、专业特点、师资配置、考核方案等全方位考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盈盈.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第二课堂建设探究[J].职业,
2015.23:56-57
[2] 袁家兰.职业素养培养之我见[J].高教学刊,2012.2:
146-148
[3] 纪红妍.浅谈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对学生的积极影响[J].科技
教育,2015.9:352-353
[4] 曹雪花.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职业素养训练体系研究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6.14:192-193
[5] 杨铨.高职院校自动化类专业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J].
广西教育,2014.2:81-82
[6] 郝俊.第二课堂的开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数字通信
世界,2015.11:305
篇9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4-0008-03
每年4月,就业问题都会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其中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职业学院的大中专毕业生往往比一般院校的本硕毕业生更易于就业。在未能就业的原因调查中,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不对口分别是企业和毕业生的首选项。对毕业生而言,为什么在找工作时才发现专业不对口呢?看看他们的人生路:上小学是为了考上好初中,上初中是为了考上重点高中,上高中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上了大学才知道自己想象的职业并不是自己所学的专业,于是,换专业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风景线”。从就业难反思我们的中学教育,病根就在于中学教育只要考试成绩,不看素质发展,严重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关注。
在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开,这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契机。第一,新课程借鉴了别国的做法,增设了通用技术课程,这既是对普通中学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硬性要求,也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课程平台。第二,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这为不同地区和学校开展适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第三,新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改变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为框架,注重知识完整性的设计思路,坚持以学生生活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框架,知识的取舍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标准,这为职业素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实践条件。第四,新课程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将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坚持终极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积极引导学校开展真实有效的职业素养教育,切实推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即便如此,对绝大多数普通中学教师和管理者而言,职业素养教育依然是一个新鲜概念。在很多人的眼里,职业素养教育就是职业技能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事,与普通中学无关。在新课程改革的先行地区中,也有不少人认为,职业素养教育就是通用技术课程的事,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无关。更有甚者认为,通用技术课程象征性地教学生一些生活小窍门就行了。事实上,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学校不配备通用技术课程的专业教师,不把开设这个课程常态化,只是在上级检查或是考核前,安排几个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客串一下而已。凡此种种,直接导致了在新课程实施中,职业素养教育依然是举步维艰。要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统一认识,准确界定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通用技术课程的课程价值,引导师生关注和参与职业素养教育。笔者认为,普通中学的职业素养教育,就是通过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认同,提升职业情感,形成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通用技术课程是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应该加强课程间的合作,各科教师和各级管理者都应该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和管理范围内渗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上,出于人财物的考虑,在普通中学实施职业素养教育不可能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因此,它不能游离于普通中学现有的升学预备型教育体系之外,而应该努力融于其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职业素养教育与现行中学教育体系相融合的新形式,促进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立足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与整合利用各种课程人力资源,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初步形成合理的职业规划。
随着教育均衡化战略的推进,各级学校在努力缩小校际差距的同时更加关注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的生源质量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如何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就成为每个学校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国家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课程建设自,所以,学校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对家长、社区和学校师生等各种人力资源的整合,建设有特色的职业素养教育校本课程。这一做法既解决了学生学校课程的学分问题,也为职业素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课程平台。
第一,坚持“三年一盘棋”和“阵地适当迁移”的原则,在高一年级开设“职业・专业・学业”直通车课程,以引导学生较早地接触职业概念,了解各种职业的状况,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在职业素养的构成中,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发挥着引领和统筹作用,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加明晰自己的学业发展方向,更好地规划自己的高中生活。这一课程具体包括三个主要模块,一是“职业感悟”模块。聘请各行业的家长和社区人士为学校的名誉教师,定期邀请他们来到学校给学生作职业发展的主题报告,并与学生进行现场的对话,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生活中各个职业的基本状况和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二是“专业模拟”模块。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安排学生进行模拟的高考志愿填报。同时邀请与学校有业务关系的各类高校招生人员给学生讲解专业学习的要求和专业发展的前景。这两个模块的设置,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的职业发展环境,引导学生从高中开始就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三是“学业定位”模块。在前两个模块实施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理想的定位和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三年的学业发展结合起来,及早定位,合理规划,以实现自己三年高中生活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在操作上,我们提倡班级集中保管学生的“学业定位宣言”,在每次新年来临的时候,发给个人重温自己的宣言,寻找差距,体味进步。
第二,开设“我的成长之路”校友论坛。每学期都邀请在各行各业中有突出成绩的历届校友回到母校,围绕自己的职业发展,为学弟学妹叙述自己的成长体验,以引导学生从高中开始就要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好职业规划,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如,美国长岛大学终身教授萧柏春校友在作以“做适合自己特点的优秀人才”为题的报告时,就一再告诫学生在中学阶段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最终才能在职业竞争中获得优势。这样的一些讲座和沟通,为学生职业理想的选择和科学的职业规划,提供了富有震撼力和说服力的实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奋斗的热情。
其次,积极拓展活动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升华学生的职业情感,为职业理想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学业基础。
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是内隐性的职业素养,它的形成和强化不能停留在纯理论和纯对话层面。如果说,立足校本课程资源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是以“引进来”为主的话,那么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教育则需要大量的“走出去”,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生活中体验和感受职业魅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结合,通过学分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性课程,这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契机。
第一,整体规划学生高中三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分层推进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职业参观、体验、实践中,全面了解某些职业的实际状况和职业要求,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入校,他们的职业概念还不清晰,在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带领他们参观真实的职业场景,注重引导学生的在实地参观中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高二年级,我们会组织为期一周的“学农”活动,让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参观并参与农村的采茶、养殖、陶艺、育苗等农业活动,学生感受很深,其中说的最多就是今天的农村与自己想象的大不一样,在农村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同时,我们组织高二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走上街头,体验一些具体的职业生活,如卖报、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等,这些活动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真实状况。高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我们只利用假期安排两天的“学商”活动,具体就是组织学生到南京中央商场进行销售实习,同学们与商场营业员一起促销自己的成品,这个活动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是很有价值的,学生在实习后普遍感受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在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也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第二,借助研究性学习平台,激发学生的对职业发展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职业领域的探究。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又依托学科课程发展的一个崭新领域,本质上,它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也必须借助这个平台,拓展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在学生进行“学业定位”的基础上,让职业和专业方向相近或相同的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第二步,围绕本职业或专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的生活化的问题草拟探究主题;第三步,根据学生的探究主题,在学生自主选择和年级组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配备研究性学习的导师;第四步,学生借助文献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自主合作,开展研究;第五步,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性成果,并进行年级的评比。这个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新课程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也很好地实现了职业素养教育与中学现行教育体系的融合,在内容上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职业认同感。
最后,深入挖掘学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道德,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习惯。
由于职业素养教育不能抛开中学现有的教育体系单搞一套,所以深入挖掘学科课程内容中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让职业素养教育在现有的中学教育体系中获得快速生长和壮大,是普通中学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新课程体系中,除了通用技术课程之外,其他的学科课程也都蕴含着丰富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相对而言,在自然学科课程中,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方面的教育资源较多,在社会科学课程中,职业道德、职业情感方面的教育资源则较为丰富。
第一,扎扎实实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中真正获得职业素养的提升。通用技术课程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它是普通中学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主渠道,所以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各级学校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和准确定位,把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至于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高度,给予制度和课时的保障,给予人财物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在课程操作上,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学生在通用技术学习中的主体性,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合作和体验式学习,同时切实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以评价促发展,以课程发展带动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
第二,依托自然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和习惯是职业素养的显性构成,它们是一个人职业素养高低的直接表现,虽然在普通中学,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教育不是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程体系中,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设计了大量的旨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验内容,它们往往都包含着某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习惯的养成。因此,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与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形成一定的职业技能。
第三,依托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中的隐性构成,它是通过不断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发展的,而且一经形成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当前,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普通中学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不是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习惯,而是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这其中,职业道德是关键。为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的内容资源,采取学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在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其中与职业道德直接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劳动与就业、正确的择业观、诚实守信、公平与效率、依法纳税是公民基本义务、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知识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等。作为教师,在处理这些知识内容的教学时,要牢固树立职业素养教育与知识教学相结合的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努力创设学生熟悉的职业生活场景,通过职业道德两难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在具有道德两难的生活场景中进行选择、分析、讨论、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专业;职业能力
一、问题提出
职高语文教学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可以相互结合,达到双赢效果的。一方面语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另一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两者互动发展,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实施策略
(一)尝试专业化的语文教学方式
1.模仿专业环境
根据专业需要,模拟职业场景,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较具体、综合的理解,缩短学习与职业的距离。
如模拟求职面试情景、模拟商务洽谈情景等。通过教师组织、学生演练,锻炼学生临场应变能力,活跃教学气氛。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如财会专业学生写财务分析报告,用语文素养来说明专业问题。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win7中“画图”这个应用程序后,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将操作步骤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来。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牢记操作步骤。
2.结合专业技能
即在完成语文基本学习目标后,结合专业技能进行延伸教学。
如《鸿门宴》教学,完成语文基本学习目标后:烹饪专业,延伸“探讨鸿门宴会的菜单制定”;旅游专业,延伸:编写游览“鸿门”的导游词;计算机专业,延伸“编制动画短片或制作网页”。
3.拓展专业知识
根据专业教学内容从语文角度来扩展。如酒店专业学生在学习“酒水知识”内容时,穿插“酒与中国文化”讲座,从“酒的历史”、“酒与民俗”、“酒与诗”、“文人与酒”等几个专题讲述,扩展学生知识面。如教学《酒与诗》,穿插“酒诗联句”、“诗人与酒的故事会”、《将进酒》、《明月几时有》等古诗文吟诵会,提高语文素养和专业能力。
为与专业接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可更多地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参与电子教案制作。老师讲授必须的内容后,留出时间,让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更好地学习语文。
4.参与专业实践
采用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嵌入式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和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如商贸类专业的语文实践:品牌信用调查讨论、团队合作营销案例、商业纠纷案例、电话销售答询。如以“关注环境”为主题,通过搜集信息、展开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5.创作职业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具体职业情境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职业情境进行讨论。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判断和评价。如商务英语专业,围绕某汽配公司进行商务洽谈的案例与学生分析,指导学生从案例中评价人物言行得失,集中突破自我介绍,婉言拒绝,赞赏等交际难题。案例教学法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职业认同意识和解决职业问题的能力。
6.完成职业任务
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精心设计任务,巧妙创设职业情景。应选择源于教材,贴近学生专业、趣味实用的任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旅游专业学生完成本地旅游资源调查任务,餐饮专业学生完成本地特色菜肴的制作说明等任务。这样,让语文教学切实为专业服务,共同提高。
7.协同专业教师
协同式教学,首先专业教师与语文教师一起进课堂协同教学。其次师生协同,教师讲、点、引;学生思、议、述;其三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协同,例如在进行“菜肴命名方法”及“菜单分析”时,同时进行“花式菜命名的文学特色”教学;其四是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协同,如上述教学时,立即进行菜名的“命名练习”并进行“师生点评”。
(二)尝试开放式的双线课程结构
“双线课程结构”由教材教学线和实践教学线共同构成。教材教学线以课文学习为重心,是培养语文能力培养的基础;实践教学线则是教材教学线的拓宽和深化。要求教师从学生生活和专业出发,创设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应用型语文教学情境,采用由知到会、情境模拟、有效推进、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模式施教,寓能力训练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语文实用能力,为形成社交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线借助活动课形式展开,活动内容确定依据三条:一是课文中“语文活动”和“听说训练”,二是学期读写训练重点,三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应具备而现在薄弱的某项能力,如沟通合作能力、求职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力等。这种方法打破了知识学习的封闭体系,使语文教学和中职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以发展中职学生专业能力为链条的,开放式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尝试行为引导的教学模式
中职生学习偏向直观性,适用性,与专业有关的学习热情会陡然高涨。语文教学根据不同专业,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创设学校内所设各种专业的生产场境、就业情境及可能会遇到的突发问题处理模式,借助应用型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能力专业化、岗位化的仿真训练。让学生感知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感觉语文就是武器,学好语文大有用武之地。
- 上一篇:行政执法情况工作汇报
- 下一篇:驻村期间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