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汇报范文
时间:2024-01-04 17:3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路桥大项目加快建设
地铁一期、跨江交通、城乡公路建设……*市今年的路桥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展开。地铁一期工程实现了省、市政府提出的“今年启动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的既定目标。跨江交通进展迅速,其中,松浦大桥的江南江北引桥、环形匝桥、水下桥墩等工程已在陆地、江中、滩岛全面展开;三环西江桥工程项目立项文件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委托评审,桥梁岩土勘察初勘外业钻探工作已完成。同时,启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514项,通车3250公里,改造危桥115座。
生态工程全面推进
今年,*市在实施城区大绿化工程,以及推进公园建设、廊道绿化、街路绿化、庭院绿化、垂直绿化、管护防治等“六大工程”中,新植树木120万株,新增绿地874公顷,新建绿化景观和特色街路36条,超额完成了年度绿化任务,城区绿化景观效果明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6%,绿地覆盖率达到27.67%。全市列入国家松花江治污规划的2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13个,松花江流域水质总体稳定,略有好转。
惠民工程不断延伸
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让4.2万户农民居住环境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路网升级达标街路建设中,*市新建改造道路15万平方米,16条无灯街有了路灯。556个居民庭院得到改造,新建市民休闲健身广场56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区域改造统筹运作
今年以来,*市在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提高城市特色品位上取得喜人成果。群力新区开发建设确定“寒地水乡”的定位,并完成群力大道等6条道路建设,实施了群力中心广场、雨阳公园等景观工程,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中华*保护更新工程今年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对63栋建筑进行了保护更新,改造建设面积3.31万平方米,敷设配套管线7500延长米,改造道路7000平方米,再现了*老城百年商埠特色风貌。*市还全面完成了防洪纪念塔东广场建设,同步完成地下车库和小品建筑及相关配套工程,进一步延展了沿江景区景观环境。
公共服务工程持续推进
城市供水、集中供热、气源转换、公共交通建设更加贴近百姓生活。随着这些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持续推进,*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更大改善。其中,磨盘山供水二期工程,今年为市区配水管网30公里。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启动了平房开发区新区集中供热项目一期、松江电机厂集中供热等城市供热工程,新增集中供热管网63公里、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64%。城市燃气置换工程,进一步加快以天然气替代人工煤气,40万户居民用上了洁净的天然气。另外,*市公交优先战略成效凸显,今年新增、更新公交车368台,整修候车长廊56座,调整延伸公交线路11条。与此同时大力实施的农村客运“村村通”工程,为农村新建乡镇客运站19个,给农民新辟客运班线15条,大大方便了农民出行。
住宅建设更合理
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供给,着力打造科学、合理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宜居水平……截至10月末,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总规模1176万平方米,竣工89万平方米。
篇2
欢迎各位到XX县指导城市管理工作,传经送宝。根据会议安排,先由我代表城管局作简要工作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近年来,我县一直围绕“宜居、宜业,提升城市品位”这一目标,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规划、建设、经营,一切的一切都以管理为先,规划本身就是城市管理的手段。近几年,XX县四套班子十分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多年来,县领导经常深入城市管理一线指导、调研城市管理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县城区的市容市貌逐年得到改观,城区环境有明显提升。在2012、2013年,由于城区环卫工作成绩较为突出,局环卫所连续两年被XX省城市建设管理协会市容环卫专业委员会评为先进会员单位,但这些荣誉已成为过去,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城区人口的增多,我们的市容环卫等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XX县城市基本概况
XX县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人口10万,绿化覆盖率41.56%,绿地率36.1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68平方米,环卫作业面积180万平方米,园林绿化管养面积35万平方米。
二、XX县城管局基本情况介绍
XX县城管局是2005年11月新组建的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2008年6月正式被市编委批准成立。主要职责负责城区市容环境卫生监察、城区道路秩序维护、余土清运管理、市场管理、市政设施养护、市政园林设计、路灯安装维护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城市管理工作,内设办公室、法规股、市容管理股、市场管理股、市政设施养护股、余土管理股、环境卫生管理股、园林绿化管理股、路灯管理股、市政园林设计股、XX公园管理股11个职能部门,下设工业园区市容环境管理所一个股级事业单位,现有正式干部职工68人,协管员48人(含城市管理和服务指挥中心6人),其中局领导6名,有执法资格人员50人。
目前我局有财政拨款人员44人,自筹人员24人。
三、主要工作做法
(一)规范标准,严格执法
先后制定了市容环境卫生、绿化管理、建筑渣土管理等方面的执法工作标准,既保证了执法力度,又做到了执法规范。
(二)转变管理理念,减少矛盾冲突
我们着眼于文明执法,疏堵结合,服务为先,尽量减少与管理对象的正面冲突。一是多正面宣传教育。对于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我们尽可能说服教育,不搞强制扣押商品,对于多次说服教育无效的人员,只是暂扣其经营工具,作为取证之用,待履行完相关法律手续,并写下书面保证后,予以归还,并从轻处罚。二是提供服务。对于占道堆放物料、占道经营商品行为,经常组织干部职工帮助其将物料、商品搬离占道场所。三是划行规市,公开招标。对于市场内固定摊位,分门别类划分经营区域,并公开招标,确定摊位经营权。在瓜果上市高峰季节、传统节假日,则开辟临时经营摊位,实行公开招标,有效避免流动摊贩“满天飞”的状况。
(三)日常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
划分重点区域,日常管理保证了重点区域的市容环境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的幅度,巡查频次和定点管理人员数量要多于次要区域,如建设路、龙腾路、东江源大道、迎宾大道、东风东路、大世界广场等划分为重要区域。我局全年不定期开展集中整治,整治内容为违规占道、校园周边市容环境、户外广告和渣土运输等,通过集中整治,使市容环境恢复或提升至一个较高水平。
(四)开展联合执法,提升管理合力
与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如城管、交管加强联合,整合力量,开展经常性的联合执法,重点整治市场周边、人流量大的交通、景观节点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行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保证了较好的市容交通秩序。
(五)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管理效率
立足于管干分离,提高管理效率和作业质量,避免城管局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局面,我们对城市环卫作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将环卫清扫保洁、“牛皮癣”广告清理、河道、湖面保洁作业业务面向社会公开发包,择优确定作业承包人。在环卫作业方面,我们将城区划分为16个作业标段,由自然人中标,今后,我们将根据实际,逐步合并作业标段,待条件成熟后实行公司化运作。
实行市场化运作后,城管局不直接组织作业业务,专门负责监管,将作业质量与承包人经济利益挂钩,保证了城市地面、墙面、水面长期的干净、整洁、卫生,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取得了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支持,为城管执法赢得了有力的舆论保障。
(六)推进停车场、农贸市场建设,夯实硬件基础
为了做到堵疏结合,保证车辆有处停、摊位有地摆,近年来,我县加大投入,着力推进社会停车场、农贸市场建设。2013年启动了教育产业园、物流产业园两座社会停车场建设,其中教育产业园社会停车场已基本建成,不久可以投入使用,物流产业园社会停车场已完成一半工程量,后续建设工作正加紧进行;农贸市场已完成选址,目前正在确定投资建设模式;根据我县2015年重点工程建设内容,计划在中心城区再新建一座社会停车场,目前正在做规划选址工作。
我县社会停车场、农贸市场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有效分流占道车辆和摊点,减轻管理压力,真正实现堵疏结合。
篇3
当我们再次重拾零星片断的记忆时,心里流淌的是那份感动与激情。
当珍藏的美丽不再重来,我们能挖掘的只是片层浅语。收获无数的感动,用笔与纸勾勒记忆的足迹。
虽然他是我的领导,虽然无数次听闻他的事迹,虽然有过几次深长的对话,但像此次,如此长、如此近距离还是第一次。
虽然有叹气,虽然有无奈,虽然有自豪,但我却深深地感悟着一个城建档案人对责任的坚守、对事业的追求、对未来的执着,他――就是长沙城建档案馆馆长冯兆平先生。
创新:民族灵魂
本刊记者: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城建档案这个传统行业来说,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几年,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大做创新文章,工作职能显著增强,发展空间有效拓展,传统行业也呈现出鲜活的气息,绽放出璀璨的光华。请问您是如何在工作中贯穿创新理念的?
冯兆平:这个问题比较大,比较集中在城建档案工作的本质上。城建档案和其他档案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默默无闻的后延续工作。比如说,一个工程建设完了之后,它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把相关资料和数据保存起来形成档案,这就是后延续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很难得到相关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尤其是在建筑行业。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一直以来我们建筑行业对于档案的保管意识也是非常薄弱。城建档案馆走上历史舞台应该是在1980年,当时正值拨乱反正,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相关领导们包括老领导像曾山、万里针对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提出必须加强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过去由于对这一工作不重视,导致很多城市找不到基础性的资料和档案,很多建筑改扩建也无法找到相关资料,专家们忧患重重。尤其在当时距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时间很短,到1980年时,唐山地震的后遗症还没有消除。因此在那次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许多代表对唐山地震所带来的后患印象非常深刻。在唐山发生地震的时候,由于没有保存好建设工程的档案,导致唐山地震的抢险救灾工作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当时的专家们和学者们以及参加全国科技大会的代表们呼吁建立城建档案馆,把这些历史上的相关建筑资料保存起来,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服务。当时专家们还举了个例子: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莫斯科在德国入侵以后被破坏得相当严重,但是由于莫斯科在战前及时地把城建档案资料转移了,因此战后莫斯科的城市恢复建设非常快。于是从唐山地震的反面例子和莫斯科建设的正面例子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建立城建档案馆保存城市建设档案非常重要。之后,我们国家开始在大中城市建立城建档案馆,像我们长沙城建档案馆,就是1980年12月份成立的。从建立之初到1999年,长沙的城建档案工作在全国来说还是有一定名气的。过去我们的前几任领导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那些工作局限于档案工作的特点,即它是个后延续的工作,很难受到人们重视,所以原来的工作都很滞后,我在2000年接手这个工作之后,觉得城建档案工作与其他档案工作应该还是要有一定的区别。我认为城建档案工作不纯粹是抓档案,更不应该把城建档案只做档案看。我认为城建档案实质上就是城市建设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庞大工程的组成部分,说小点就是一个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为什么是这样讲?因为一个工程建好之后,留下的应该是两大块:一大块就是建设成果――城市的这些建筑,另外一大块就是留下城建档案资料。这两样东西是相辅相成的,档案在形成过程中对工程建设的规范管理和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今后的维护、管理甚至改扩建也是必需的。
本刊记者:一方面是实物,一方面是资料,两方面可以相互印证?
冯兆平:对,相辅相成。因此在今后的实践,在城市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用到这些东西,没有这个东西就会抓瞎。在这个情况下,我们从2000年便在工作中做了两个方面的创新。第一个创新,就是组织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到城市建设的第一线,到建设工地上去,指导城建档案工作、宣传城建档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宣传城建档案的知识,同时与建设工地上的资料员和相关的技术人员一起做好城建档案的工作。这是前期的指导和服务。说实在的,过去我们档案工作者在这一块做得是不够的,过去局限于坐在家里等档案,因此这是一个方面的创新。这个创新最大的好处是:第一,增强了建设工程参与者的档案意识。第二,促进了工程建设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后来引伸到促进建设领域的反腐败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工程资料档案过去是不被重视的,相关工作人员甚至拣到烟盒子或随便拣张废纸画几笔就是档案。通过这样抓工作之后,城建档案都变规范了。比如进来的原材料是什么,现场及时进行签证、抽样、送检,这种做法使我们的档案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和实体相吻合,于是便有效地促进了建设工作的规范管理并提高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同时在肯定档案与实体相吻合后,建设工程的反腐败工作也更好做了,这是抓前期的工作。后来我总结了一下,这样切实地抓档案工作在建设领域促进了四项工作的开展:即促进了建设工程规范管理、促进了建设工程质量、促进了建设领域反腐败工作,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到目前为止,在全国的城建档案工作中,档案实体做得最全面、最系统、最完整的,长沙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其他城市城建档案馆像我们这样抓工作的确实不多,当然后来有不少省市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到长沙学习、取经。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它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契机与机遇。2000年以后,长沙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尤其是2000年重点工程指挥部的组建,当时很多指挥长都是市里的领导。比如长沙市五一大道的改扩就是由时任市委书记张云川直接指挥、副市长赵小明亲自参与、市人大副主任颜克初任指挥长,领导重视、大家积极参于,档案工作明显促进了管理和提升了工程质量,使领导和建设者们看到了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于是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较之前好做多了,所以说这个创新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第二个大的创新,就是抓城建档案的立法建设。做了这么多年,城建档案的法制建设是非常不健全的,我们国家对城建档案暂时没有立法。国家《档案法》囊括内容非常广,它对于专业档案这块规范是不细的,比如城建档案、土地档案、房产档案、人事档案等等,是没有立法的。其实从整个档案体系来讲,城建档案法制建设应该是一个大的组成部分,因为一个国家尤其是城市基础建设是不能缺少城建档案的。
本刊记者:那我们国家开始考虑这方面的立法了吗?
冯兆平:非常滞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考虑,但是我们不能等啊!于是,我们从2002年开始筹划立法工作,当时我们考虑到单纯从城建档案立法,可能很难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档案系统内部的争议很大,比如档案部门想把城建档案捆在一起,自然不愿让城建档案单独立法;其二,城建档案涉及的部门太多,城建档案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各种资料,也包括国土以及之后从事城市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资料都属于城建档案。由于分管的机构庞大而且比较分散,这些和城建有关的部门都是分开的,有国土局、建委、城管局、规划局、房产局和环保局等等,如果大家都齐心协力来做城建档案的工作,那么城建档案的工作就很容易实现。但因为在体制上,城建档案是由建委分管,所以要城管局来支持、要环保局来支持,虽然在理论层面上可以做到,但在现实层面,由于牵涉的人与事太多,部门分歧太大,所以统一协调起来困难重重。2000年开始,长沙城市建设迭起,地下管线的挖断率特别高,都是由于缺少地下管线的档案资料所致。几乎每个星期报纸都在报道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和工业管道被挖断的事情,有时次数甚至达到每周三到四次,尤其是自来水管被挖断导致一片地区停水,煤气管挖断导致一片地区停气,群众的反响特别强烈,造成的损失也很大。比如,建设伍家岭立交桥时,由于钻探地质结构的时候把主水管钻破了,使得伍家岭立交桥下面的门面全部被淹没,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几十万,损失要赔偿、管道要修复,市民可谓怨声载道。由于管线时刻被挖断且媒体经常性的报道,令我们的领导也很头痛,让人感觉整个城市如处于战火中般,非常的不安全。于是我们从此时起开始有意识地搜集相关资料。到了2002年,我们认为时机成熟,立马向建委和市政府法制办申请对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立法。为什么要立法?因为地下管线这一块不是建委一家单位能抓下来的。比如说电信管道、供水管道、供气管道都不属于建委的管辖范围,而电力管线就更不属于建委了。而我们作为建委下的一个二级机构,要开展好工作只有依法而行,所以立法迫在眉捷。当时有个很好的契机就是媒体特别关注,因此我们抓住机会向政府法制办申请。2002、2003年我们都申报了立法申请,但并没有被纳入立法计划。直到2004年1月3日和4日的市人大会议,我们在人大会前找了十多个人大代表到我们馆内调研。人大代表们一致认为地下管线档案管理非常重要,便很快形成了一个议案。在那次人大会上,这个议案被立为了一号议案。可见此议案的非同寻常以及其重要性。于是,我们从当年的4月份开始配合市人大、市政府法制办正式组织调研,起草相关的条例草案,到10月底,这个《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正式出台。
本刊记者:《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的出台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冯兆平:站在我个人的角度分析,我觉得这个立法的最大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确立了依法行政、依法做好城市建设档案工作的一个依据;第二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大大提升了城建档案馆和城建档案工作的地位。从此以后我们的工作就更加顺畅了,比如说我们城建档案馆的人才建设、行政管理、工程申报、竣工验收等这些工程建设中的程序都有法可依了,所以说立法工作开辟了城建档案工作的一个新局面。上述是两个大的方面的创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小的方面的创新。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建档案办公室对我们的评价是,长沙城建档案馆是全国城建档案工作出经验的地方。这些小方面的创新,比如说,在“档案的利用”这块,长沙城建档案馆也是走在全国前列。我们档案的利用工作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通过宣传城建档案的价值来加强其应用。城建档案存在的价值都被登记在案,比如利用档案发挥了什么效应,我们也都有反馈和登记。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长沙城建档案被开发利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而其经济效益也达到六、七个亿,这与国家和政府对城建档案馆建设的投入是成正比的。这么多年来,国家对城建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投入加起来也只有一个多亿,因此城建档案馆的价值就更加明显。再比如说,我们真正实现了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这在全国来说不是独一无二至少也是少有的。还有,我们刚刚开发出来的利用“双码流”技术来管理声像档案技术。在今年湖南省档案局组织的科研课题结题会上,就省档案局的科技处和省档案馆在网上查询的资料来看,这在全国是先例。因为声像档案在城建档案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质上,声像档案系统的利用和管理应该在很早以前就需要创新。因为建设工程档案不但有纸质档案和设计的实物模型,还有在建设过程中很多的隐蔽工程记录、照片、录像,像我们重点的、比较特殊的工程资料,要拍下来,还要录下来。我们长沙城建档案馆为什么要建立声像档案这么一个管理系统,也就是因为我们搜集的有特色的声像档案太多了。那么声像档案的利用和创新为我们城建档案的宣传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不过,这方面的投入也非常大。从2000年到现在,每年的投入不下几十万,但它带来的效益也是非常大的。应该说现在拥有的设备就像一个小小的电视台。从2000年到现在,我们已经制作电视专题片47部。这些专题片是些什么样的专题片呢?第一,宣传城市建设的成就;第二,宣传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正确决策和宣传党的丰功伟绩;第三,为城市建设招商引资进行宣传,同时还有直接作为我们向上级作工作汇报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宣传片做出来之后,有的成为长沙市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
本刊记者:这些东西不单单是单位的,而成为了市政府对外宣传的一个形象?
冯兆平:我们做的这些不仅仅是单位的资料,而且直接反映着市政府的形象。当时我们做了一个《长沙•活力与希望》的电视专题片,市政府在香港招商引资的时候就循环播放该专题片。还有我们当时做的《长沙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的电视专题片,当时我们还没有做完,也没有通过审查,片子就被市里的领导拿去招商引资了。正因为如此,声像档案对提升我们长沙城建档案工作者的知名度非常有好处。城建档案馆声像工作的发展不但有效地提升了我们的知名度,也让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更加重视。领导后来如此重视城建档案,也得益于这方面的宣传。当然我讲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的创新:比如说,首先在全国城建档案行业实行用人制度的创新、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人员的双向选择等。其他小的方面还有很多创新。我们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每年的工作要上一到两个台阶。所以我们感觉到压力特别大。因为自己给自己设台阶,所以才会感觉压力大。比如说建设信息工作, 2001年的12月份时,谁也没要求我们做建设信息工作,但是当时我就从档案整理科调了一位同志到办公室,从事建设信息编发工作。编发建设信息工作的目的就是利用我们工作的特色来搜集相关信息和编发城建档案的相关信息来向市委领导反映。所以到现在,我们的建设信息工作在全国也是比较突出的,不说首屈一指也是处于一个领先位置。我们这个创新正是因为我们每年都给自己订一个目标。这样,我们的工作每年都有一到两个特色而且能上一两个台阶。
GIS:推动立法
本刊记者:目前,全国各地建设部门建立的众多GIS信息系统中,可是真正实现了动态更新和实时应用的仅长沙城建档案馆,这无疑是创新的一种体现,请问在GIS信息系统尚未在行业内普及时,您为何能远见卓识地抢占先机?
冯兆平:这个我觉得不是很创新,为什么呢,GIS信息技术用于城市建设地下管线的管理实际很早,长沙早在1996年就开始运用这个技术了。
本刊记者:其他城市是否也在运用这个技术?
冯兆平:有,和长沙同步做的有济南。很多城市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做这个事情,我们重新开始做GIS系统实际上是从2005底开始的。1996年我们做的系统是失败的,因为动态不了。1996年做的系统输入了当时城市普查的数据,这个地下管线的数据输进去了,但是后来新修的管线都无法输进去。
本刊记者:是软件的原因,还是之前的考虑不成熟?
冯兆平:不是这个原因,而是管理体制问题。为什么急于制定《地下管线档案管理条例》就是因为解决档案收集问题。比如说供水公司铺设了一个管道,不将档案交给你;电力公司铺设一条管线或一条电缆不向你报档案,那么我们就不知道这条管道或者管线的存在,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有缺损的,就不是个动态的系统,至少不是一个反映真实现状的系统,而是一个过时的系统。我们1996年搞的系统就属于这种系统,所以后来失败了。为什么我们1996年搞了之后到2005年我们又捡起来重新做,就是基于2004年的立法,我们确信能够保证我们的档案能够收进来,第二个也是在全国各地的经验和教训之上来做这些事情,现在全国建立地下管线的系统,应该说是绝大多数城市都已经建立了。从运用GIS技术建立系统,绝大多数已经建立,但是真正实现动态管理的并不太多。所谓的动态管理就是每修一条管线,都要及时地在这个系统里面反应出来,这才是动态管理,同时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的变化都要在系统里及时地反映出来,因为城市天天在扩大、天天在变化。城市不但有个纸质的地图,还有个电子地图,电子地图必须经常修改,这个系统管线要随着城市的变化而变化,这才是个动态的系统,目前全国能随时更新的可以说几乎没有。当然做局部的,比如说专业科技单位像我们长沙市正在做的新奥燃气,像大庆油田,还有克拉玛依石油,动态管理非常需要,他们在做而且做的非常成功。但是把整个城市的所有管线动态起来管起来,在全国几乎没有,长沙也不能说完全做到了,只是说在朝这个目标努力。
本刊记者:是因为这个法律推动了这个系统的完善吗?其他城市有这方面的立法吗?
冯兆平:是的,到目前为止只有长沙立了法。没有这个立法你想把这些管线档案收集起来非常困难,如果说没有法而能把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系统做起来无疑是“纸上谈兵”。像长沙这个情况下还没有做完全。立法之后,政府如果不重视不投资还是做不起来,像长沙建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系统预算要三千多万,目前已完成投资两千多万。GIS信息系统的建设计划还没完全做完。我们现在实现的动态管理还是不全面。我所讲的不全面是什么,比如说我们的河西先导区、新的省政府所在的天心区那边,今年正在进行测绘,信息还没有输入系统,我所说的不全面就是这个不全面,所有的资料进来后才是全面的动态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建设实质上也为我们城建档案的管理提供了现代化、数字化的平台。
本刊记者:电脑很容易中毒也容易发生数据丢失,请问这个系统是否也要进行相应的备份?
冯兆平:要备份,一般至少有三套备份。有一套在系统里面,另外一套是光盘,第三套备份是磁盘。还有一套系统正在做,就是异地备份。
本刊记者:异地备份?怎么备呢?
冯兆平:这个建设部有安排。四川地震以后对城建档案影响很大,比如北川整个县城全部毁掉之后,城建档案馆也被夷为平地,档案损失殆尽,为了解决城建档案的安全问题,国家建设部也正在制定相关的方案。初步的方案就是湖南省和辽宁省两省异地备份,辽宁省的城建档案到湖南省来备份,湖南省的城建档案要到辽宁省备份,这是建设部的安排,我们现在就是在做这个工作,原来的工程档案都在扫描,新进来的需要报送一份纸质档案,同时也报一份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软件开发也正在做,这也是一个创新。
本刊记者:2009年是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关键一年。建设部特别印发了《2009年城乡建设档案工作要点》,特别提到了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请问您是怎么理解的?
冯兆平:《2009年的城乡建设档案工作要点》与《城建档案的十一・五规划》都是同样的宗旨,就是怎样实现城建档案馆的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刚才讲地下管线动态管理,城建档案的系统管理无外乎就是电子化、数字化管理,这块是个势在必行的工作。其实这个工作以前也做了好多年,像长沙1993年就开始做,当时做,只是实现了计算机的目录管理,这也是一种现代化,不过是一种初级的现代化。现在我们正在做什么呢,刚才讲我们做这个GIS信息系统,这就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同时我们在GIS系统的基础上正在做档案数字化工作,做电子档案的报送工作,这就是我们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这个工作我们做得非常到位,不是我认为,应该说是整个城建档案行业形成的共识,这一个工作必须做。举个简单例子,长沙城建档案馆每年进档量三万多卷,有多少呢,如一卷档案有两公分厚,加起来就是600米,那么排起来就有1华里多路,档案这样积累下来,今后你怎么管理,怎么查找,一年这么多,十年、二十年怎么办,那时档案怎么查找。所以不实行现代化管理,不搞电子化肯定不行,所以这项工作达成了共识,只是这项工作谁抢到先机,谁做得更全面,长沙应该没有落后,要么是数字化走在前面,要么是电子档案报送这块走在前面,总的来说长沙整体是走在前面的。所谓整体推进,第一步是对档案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扫描,对后建工程的档案报送实现了两套档案,一套电子档案,一套纸质档案的报送,今后报送的档案就不需要再扫描了,直接输入系统就行了。那么现在到我们档案馆来查阅档案,不需要调阅纸质档案,直接在电脑里面查看电子档案。
本刊记者:您对这个工作要点理解得非常透彻,把握得也非常到位了。
冯兆平:不搞数字化不行,现在馆藏30多万卷城建档案,今后每年以三万的数量增加,到时候哪有这么多人管理档案,来应付查阅档案,不现实吧。
本刊记者:每年应该还会有递增吧,那么它的存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吧?
冯兆平:为解决存放档案问题,国家颁布的《档案馆建设规范》有了明文规定,那就是在考虑档案馆建设时,必须预留30年档案存放空间。比如讲再建一个长沙城建档案馆,在建设的时候就要考虑30年的存放量,就要预留30年的存放空间,那么到30年后怎么办,扩建,在扩建的同时又要考虑留30年的空间。所以讲,说实在话我们有我们的难处,建委有建委的难处。比如说预留30年空间,谁会让你的房子空置30年,而一旦你的房子被启用,其他单位进来占着你的馆房,一旦你真正需要房子时,别人又走不了,所以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服务:个性追踪
本刊记者:资料员编制城建档案过程中常出现资料失真、遗漏等现象,最后导致工程档案资料接收时不全、零散、遗漏、丢失等现象。当您发现这一问题时,提出了个性化服务理念,对具体项目具体指导、全程跟踪,请问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冯兆平:这是城市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建档案的需要。当然也是严格要求我们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所以讲我们的服务是个性化的服务,是超前的服务,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可能坐在家里等档案上门。所谓个性化服务,就是每个建设工作者,不管修一条马路,架座桥也好,修栋房子也好,不可能有完全同样的工程,那么正因为不一样,比如说它的设计不一样、它的地形不一样、它的建筑材料不一样、它的施工工艺不一样,它们所产生的档案必然不一样。怎样确保档案的真实性,怎样真实地反应现场建设的实际状况,这就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说实在的城建档案里面的建设工程档案造假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不止长沙,是全国性的。所谓的造假是什么,比如说我修两条基本相同的马路,就有可能把甲马路的相关资料拿到乙马路来,把修甲栋房子的资料搬到乙栋房子来报,这是一种造假。另外还有一种造假,比如说按设计要求要用500标号的水泥而实际上用的是300标号的水泥,但资料上写的还是500标号的。当然还有很多,比如说偷工减料,应该要用螺纹钢而是用普通钢材,应该用宝钢的材料而用湘钢的,应该用湘钢的而用地条钢,这就是造假。所以我们要求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主要做了两大工作:第一把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定位,实行责任制。什么叫责任制呢,每个工程都落实一个专人管理,档案馆总共只有二三十号人,管的工程成百上千的,你会说不可能。我告诉你我们是实行分区管理。在你那个区的工程,这个区所有的工程档案服务就是你的责任,每个工程都必须进行现场指导,开工前进行现场档案工作交底,然后参与档案的执法检查,同时参与工程的竣工验收,档案的验收和工程的验收,这个现场交底不是到现场信口开河,你要根据建筑的情况、这条路的情况、这座桥的情况,在家里先备好课,把大概情况:如采用一些什么结构,用什么样的建材等相关信息搞清楚,针对这个情况进行个别化辅导。比如框架结构要注意什么问题、要搜集哪些资料、要做哪些签证,隐蔽部分要怎么做,声像档案要怎么做,不是泛泛而谈、空谈,而是要切切实实地指导人家具体怎么做,这是个性化服务的手段之一;第二个方面呢,就是资料员,资料员培训工作长沙也在全国是做得有特色的,也是一种创新。从我来以后,慢慢地对资料员这一块进行规范化管理。从2001年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实行了几年的资料员执证上岗制度,就是所有的建设工程必须要有资料员。过去资料员这块非常乱,有的工程搞完了,档案资料谁来管、谁来搜集、谁来形成没人知道。但是资料员实行执证上岗以后,无论什么工程都必须要有资料员,同时有了资料员以后才能签移交建设工程档案责任书,填写建设工程档案责任人登记表(就是我们和对方签订责任书)。同时我们加强对资料员的培训,资料员培训是每年两次,春天一次,秋天一次,这样让所有的资料员都熟练地掌握所有的工程,资料怎么编制,像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等等,工程资料必须要做的工作,必须遵循哪些法规、哪些技术规范,应该做哪些工作、应该怎样才能做好资料,我们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而且培训之后统一发证,凭这个证才能上岗。
本刊记者:但是我们知道城建档案馆对其他单位并不具有约束力,那又如何要求他们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料员呢?
冯兆平:这又是我们的一个创新。从2000年开始得到领导重视后,现在我们把所有的工程都管理起来,不管是重点工程也好,非重点工程也好,都彻底地管起来,所有的工程没有档案的验收,工程就不能验收,不管你搞地下管线,还是架桥、修路、建房子、修水利工程、修机场、修马路等等,档案没有验收,工程就不能验收,形成一种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现在不是有行政许可法吗,做什么事情都应在法律范围之内,这块我们就把它规范到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了,没有档案的验收就不能搞工程验收,那么正因为有了这个前置条件,所以所有的工程在开工前就应该想好如何做好档案工作。如果他们不考虑这个工作,那么最后工程是无法验收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资料员实行执证上岗制度,档案的有效搜集才能得以实现。现在我们长沙市培训出去的资料员在全国各地都很吃香。
用人:任人唯新
本刊记者: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才,城建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同样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听说您在接手城建筑档案馆的工作后,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那么您对人才的理解是怎样的?对于人才的运用,您有什么独到之处?
冯兆平:人才是事业壮大之本,也是单位生存发展之本。对于人才的运用,我们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充分把我们本身已有的人才资源利用起来。这就需要创新。2001年我们率先在全国搞的一个双向选择,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实质上那个双向选择就是充分考虑了人才的合理利用。城建档案馆不是个大单位,是个小单位,而这个小单位的女同志多,男同志少,由于我的前任领导在组织大家干事方面考虑少一点,人最容易无事生非,所以内部矛盾重重,当时领导给我的任务就是到档案馆来抓稳定,所以当时来了之后,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人人有事做、人尽其才,让人人感到自己的工作顺心,让人人感到自己在这个集体很自豪,这点很重要,当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后,当每个人都有事可做而且做得顺手之后,当每个人得到应有的报酬和肯定之后,这个单位就活了。所以现在城建档案馆谁都愿意往里面挤,你不相信的话,我们建委二级机构的想进档案馆的人很多,当时我就讲过一句话,皇亲国戚多的单位不好管,为什么,处理了一个人或者动了一个人,连锁反应很大,也许这个人还未处理完,上面的电话就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这个单位如果管好了,就是一笔很大的资源,为什么呢,有可能其中某人的关系是某个部门的领导,这就是笔很大的财富、资源,我们就可以通过某人的那个关系把那个部门的事办好。所以这么多年来,在用人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成功的经验,稳定好城建档案馆,充分发挥好每个人的作用。
关于对于人才的理解,应该说每个人都是人才,中专生、高中生、大学生,从某个角度来讲他们都是人才。怎样人尽其才呢,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么多年来,能够当好馆长,能够把长沙城建档案馆经营好,我觉得我也是人才。把人用到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这是人才运用的一个方面,这就是我讲的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第二个方面,随着我们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电子技术的引进,我们原有的人才已经不适应了,所以必须考虑引进新的人才,还是在“新”字上作文章。我们最近两三年时间招聘了三个人才进馆,反响很大,尤其是我们前年招聘了两个,面向全国招的。当时四十几个人报名,我们操作非常成功,引进的人才进来后也确实发挥了作用,对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对于我们地下管线系统、声像档案系统开发,以及对档案数字化、电子档案报送等等工作都带来了相当大的益处。那么今年我们又申报了三个计划,最后批了一个,又引进了一个人才,从目前来看也是非常好的,进来之后就能够发挥作用。总之一句话,如果哪个单位对人才不重视,那么这个单位肯定就没有前途。
目标:传感遥测
本刊记者:城建档案事业的现代化目标是科技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据说有些国家的一些大城市利用传感、摄像和通讯系统建立了城市道路的监管中心,有些国家甚至将传感与卫星定点遥测技术相结合,成功地对地下管线进行监测。作为一家全国一级城建档案馆,是否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考量和准备?
冯兆平:说实在的,你提的这个问题范围很广。这不单是一个地下管线的管理问题,也不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道路和遥测等等方面的问题。长沙市的这个工作目前还是做出了一些成绩。从我们的角度看,我们做了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系统;而城管局则做了一个城市管理系统,它主要是对市政公用的设施进行管理:比如说沟井盖的定位、对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定位等等。哪个地方出问题,就可以直接在电子地图上直接反应出来。这项工作,实质上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一个完全解决的方案。
本刊记者:最主要是技术的原因吗?
冯兆平:这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在中国,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方面的原因,而是体制的原因。我们建委搞了个地下管线的管理系统,城管局搞了一个城市管理系统,而国土局也正在搞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听说其他的单位也在考虑建立相应的系统。实质上这些系统都是你所提及问题中的大系统里的一个分支,也就是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应该说在这些方面,我们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应该是抢占了先机、起到了带头的作用。我们建立了地下管线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刚开始我们谈到了2004年城建档案的立法问题,因此我们在长沙市建立一个这样的系统是合法的。而且这个系统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且已经通过了合法的验收。发改委给我们的定位就是数字长沙的基础数据库。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对地下管线的档案信息进一步完善充实,使之更加全面和更加准确。另外我们把地面上的各种建筑、街道和地面设施正在输入这个系统里面,让道路、桥梁和建筑一起形成一个立体的系统。今后打开这个系统之后,既有地下信息的反馈,也有地上信息的反馈。而且我们初步的思路是构成一个三维的、立体的系统,在计算机上,只要点击电子地图上的任何一个点,这个点的地上、地下情况都能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反映出来。同时它不但有图像的反应,还有相关技术资料的提供,比如当时的图纸设计、建材、结构等都能如实反映。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项工作通过未来三到五年的努力应该能够完成,那么整个城市的建筑资料都可以随时调出来。
本刊记者:随时调阅,随时查看?
冯兆平:是的,这样不但防止城市建设中的重复投资和乱投资,还解决了城市建设管理的大问题。现在市建委把建设工程的监管系统也放在这个系统之上和这个系统里面一起来建设。这样,不仅是已经建好的工程能被表现出来,新的建设、新的工程开工和正在建设的工程都能在里面真实地反应出来,这种系统管理就不是原来的那种动态管理了,而是给人一种身临现场的感觉。目前这项工作在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中,但真正做好的、做完整的系统还没有,长沙也只是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我们还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