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4 17:3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篇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脚步加快,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到开放的沿海地区务工赚钱,由此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总体来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儿童在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面临着许多学习、家庭、社会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但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生活,还会让中国未来的社会面临着很大的不安定因素。对“留守儿童”现状的教育,如情感教育、学习教育、道德教育、家庭生理教育等问题变日趋严重,特别是情感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大事。

据笔者对本村的留守儿童家庭调查:全村共有386户,留守儿童的有219户。其中有65%的留守儿童是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叔伯住在一起的,由母亲或父亲照顾的只有7%。独自一人在家自己照顾自己的有2%。由于留守农村的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劳务,同时又和孩子有代沟,并且文化程度很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非常缺乏,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去学校读书,放学来家就可以了。其他的事也就顾不了。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少和在外的父母联系,主动打电话帮儿童联系父母的仅占16%,敢于把真实想法告诉父母的也仅占20%,所以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情感教育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看到一些有爱关怀的和睦家庭,更有甚者有报复他人和社会的暴力倾向。由于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并且又无人束,因此时常与人打架斗殴,偷鸡偷狗,有时甚至酿成惨剧。

篇2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监护不力,隔代教育普遍存在。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缺乏亲情关爱,人格发展不完善。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亲情比较淡漠,人际交往中感情体验不充分。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人格发展不完善。

(三)道德行为偏差,行为习惯差。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

(四)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五)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度不够。没有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放在应有的突出位置来重视,仅凭学校单方面教育。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及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特别是学校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

(一)加强统筹规划,形成以政府为主的领导协调机制。政府要着力建立和形成留守儿童工作的协调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也要利用各种力量,形成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社会帮扶机制。同时,还应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和政策牵引方面的优势,着眼为外出务工人员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农民在家乡的就业机会:城市有关部门亦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待遇,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等。

(二)依法维护权益。形成以家庭为主的亲情关怀机制。家长在外出务工和抚育子女两者之间要理性选择、合理安排、长远考虑,切不能一走了之或不管不问。外出的家长要重视选择监护人,要经常和子女联系,关心其身心健康,积极主动地与班主任、监护人、家长及时沟通,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尽量不要全权交给上一辈,一放了之。

(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一是各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个人的信息。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五是学校要设立校内家长,由任课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亲情的存在。

(四)政府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应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绿色通道”,形成自上而下且分工明确的工作网络保障体系。乡镇政府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跟踪体系,掌握本乡镇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应对。可以村民小组为中心,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托管中心。由村委会牵头。各村民小组组织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人组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托管中心,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安全保障。关于托管费用问题,可以采取留守儿童家长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的办法来解决。

(五)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合理的入学制度等相关配套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表现在乡下,但其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却在城里。应尽快改革现行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原则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在基础教育方面应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纳入当地公办学校招生计划,并在教育财政拨款时纳入预算。要建立健全进城民工子女就学的规范化制度。农民工集中的城市和地区的政府,应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政策,适当降低办学“门槛”,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新形式。

篇3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留守儿童 农村

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1-2]但都包含以下两个要素:儿童留守原籍,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不同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持久的生活状态,而只是一种暂时的生活状态,转化的可能性非常大。为研究方便,我将“留守儿童”的操作性定义界定为:在本学期,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由父母一方、隔代亲人或他人抚养、教育的小学生和初中生。

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以内在情绪体验为标准界定的幸福和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的幸福,即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本文采用第三种观点,这也是心理学界认可的主观幸福感的内涵。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对较长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的指标。因此,被视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随着“民工潮”的不断涌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逐年增长,并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主观幸福感,了解留守儿童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周至县义务支教的机会,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89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6.2%。其中:男生116人,女生162人;五年级89人,六年级102人,初一87人。

2.工具: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研究表明,本量表比其它焦虑和抑郁量表的效能好。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本量表还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各分量表和总表的相关在0.56―0.8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重测信度为0.85,效度指标较好[3]。

3.程序:采用团体问卷调查,事先对施测者进行培训,施测中要求严格按照指导语及问卷施测程序与要求进行,指导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对量表作出评分。所有数据利用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点见表1,研究结果表明,女生的总体幸福感得分高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总体幸福感得分逐渐升高。对总体幸福感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总体幸福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t=0.70,P>0.05),年级差异显著(F=4.10,P

表1 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点

2.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见表2,为了考查不同性别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对不同性别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在“精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4.19,P

表2 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检验(M(SD)

注:*p

3.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见表3,以年级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的六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年级差异均不显著,但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两个因子上达到了近似显著(P

表3 年级对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多元方差分析(M(SD)

此外,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幸福感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在主观幸福感的6个因子上,男女生的得分互有高低,仅在“精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两个因子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4-5]不尽相同。女生的得分之所以高,可能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文化有关,女生感情细腻,体验深刻,易于情绪宣泄,父母对女生的期望也比男生低。[6]

Wilson认为,年龄是幸福的可靠预测指标。也有研究发现,幸福与否并没有特定的年龄段。本研究发现,总体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但主观幸福感6个因子的年级差异不显著。这与其他以留守儿童为被试的研究有相似之处。[7]这可能由于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增强,有能力解决来自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问题,而且不需要面对升学、就业等压力有关。

由于研究工具和被试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继续探讨性别、年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文化水平、亲子关系等,尤其是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谭绍怀,王孝怀.挣了票子,莫误孩子一一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湖北教育,2004,(20):11-12.

[2]张建伟,孙燕青.初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4):11-16.

[3]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6-57.

[4]石国兴,杨海荣.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2,(4):238-241.

[5]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7-14.

篇4

现在留守儿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基层教师,笔者发现各个乡镇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活动室、亲情号码等,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伴一起相处,在活动中体会乐趣,培养积极的品质。也有一些社会组织来到学校举办活动,利用寒暑假,给孩子们开展活动,传递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笔者也参与过红十字会举办的“爱心义教进校园”活动,利用节假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汉字听写、武术学习等活动的开展,带来社会给他们的关爱,但是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否从内心去接纳与感恩外界的这些帮助?

笔者在《感恩父母》的课堂上进行小调查,让他们谈谈“父母对子女爱的行为”有哪些?大部分学生表示很茫然,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行为,认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极少数同学在冥想的过程中很有感触,表示认识到父母对我们爱的付出和行为。当提起和父母的冲突时,学生们则是更有感触,发现很多孩子很难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爱的行为表现,对父母缺乏感恩的心态,更别提对其他人了。而且多个班级进行上课都出现类似的情况,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很淡漠。

最近在心理咨询接诊中发现,有很多留守儿童为了亲子关系的问题来咨询。有些孩子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成绩的关心,就心生怨恨,认为父母只关心成绩,根本不关心自己。一旦发生冲突,有的时候会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父母,心中产生怨恨,久久不能原谅父母,并且会忽略父母所有的付出,不懂得感恩,情感淡漠。

感恩教育是一种识恩、知恩、感恩和施恩的教育过程。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以往的研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很多,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但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研究的却并不多,很多感恩教育不够系统全面。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促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感恩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一个人心存感恩,有助于他更好地传递感恩的行为,心存感恩也有助于他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周围所发生的事。形成良好的品质,更容易获得幸福的感觉,对生活的满意度增加,懂得识别别人给予的帮助,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2.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咨询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并伴随情绪的困扰,所有的问题几乎都离不开关系,更有一些学生是一种病态的处理方式,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他人。很容易对一些现象和周围发生的事情?a生不满。24项积极的心理品质中,感恩与掌控感就属于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更愿意去传递爱、传递帮助,通过这些助人的行为,也让他们体验高自尊及价值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爱和归属的需要,有助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三、关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建议

留守儿童不能和问题儿童画等号,应该在他们身上挖掘积极的心理品质,现有的调查关于留守儿童身上积极的品质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我们应该更多地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并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品质,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感恩品质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它通常在个体的内部识别和感知,并且从心理上真正地认可别人的帮助,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种美德。培养儿童的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任何一个途径和方法就可以解决的,它必然是一个多途径合作的过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关注与解决。

1.父母是教育的核心,加强自身的修养,促进沟通

有时父母在外地务工,必须和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自己要选择外出务工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明白父母并不是不爱他们,让他们理解父母。另一方面,父母在平时和孩子沟通时,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成绩,当然金钱也不能是父母弥补自己爱与陪伴缺失的唯一工具,这会带来很多副作用。也要关注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感恩品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品质。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相处中也要注意识别自身的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为“替罪羔羊”,更不能成为自己情绪的出气筒,有意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及时化解孩子的怨恨情绪,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那种无条件的爱,而不是交易式的爱。

2.学校方面是主力军

(1)高度重视,大力宣传,优化校园环境

感恩品质是积极的心理品质之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比如黑板报、橱窗展板、校园广播、演讲比赛等多种途径,在学校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另外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公益活动,大力宣传感恩教育,并更多地带学生们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去帮助他们,比如走进敬老院送关爱,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其感恩的品质。

(2)探索多种有益的途径,完善学校感恩教育

对于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活动就可以实现的,学校必须将其系统化,不能虎头蛇尾。留守儿童的内心是特别敏感的,他们不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特殊的个体对待。这些孩子通常也会和同龄人一样,有很多成长的烦恼,但是他们缺少倾诉的对象。当然学校在平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另外,学校必须让各种活动系统化常规化,这样才有利于感恩品质的巩固培养。

(3)探索针对留守儿童的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促使个体观察、学习、体验,运用动力学理论,在互动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促进、发展良好生活适应性的助人过程。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有着共同的困扰和生活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优化其心理品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困惑。有实践研究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降低其焦虑水平,提高其积极心理品质方面是显著有效的。在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学生设计一套合理关于感恩品质的团体辅导方案,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团体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市也有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课题研究,我想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可行的而未成熟的思想构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背景下去实践,再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完善具体操作方法。对于农村中小学可以由心理学老师牵头来给留守儿童进行团体辅导,当然从事团体辅导的心理教师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从而能更好地开展团体活动,以提升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目的,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的培养。

3.从社会层面上加大关注

(1)构建感恩长效机制并进行逐级监督

关于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光靠学校和家庭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并没有构建长效的机制,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并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更有一些农村中小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一些虚假的材料,实际上并没有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更提不上感恩品质的培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管理部门只知出台政策、有时来检查,但是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和监督,没有长效的保障机制,有些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在思想并没有重视起来,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展活动。

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得到更长久的效果,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和管理。真正使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能够开展起来,真正能把关注留守儿童的感恩品质坚持下去,这样才是有效的,而不是表面的、无效的。

(2)加强培训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这个群体中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的原因是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

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原因是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3.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家庭教育氛围较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

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二、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三个重要因素

因此,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对夫妇要外出打工,临行前对女儿说:“你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好好学习,我们回来,你要什么,我们给你买什么……”。到年底回家后,问女儿:“你要什么?”“我要你们不要离开我”,女儿回答到。

2.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特点,输入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3.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开展“三个一活动” 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3.2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

3.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3.4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

4.用父母般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我认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摸摸头,展展衣角,一个微笑……孩子们都会高兴的。有一次,我班的娟娟穿了一身漂亮的新衣服,我问她:“谁给你买的衣服啊?真漂亮”,“妈妈”,叫得多甜,要是妈妈在身边她一定会更幸福的。有一次一个孩子用“像”说话,他是这样说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好。可见,他们的心目中有多依赖老师。

4.1用温暖去抚慰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4.2视其为亲人,贴近孩子的心灵

班主任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班主任应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儿童。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式的,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

4.3博大的胸怀看待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

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因而班主任应有博大的胸襟来对待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那些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出现反复现象是难免的。班主任应冷静对待,认真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及时启发诱导他改正错误,切忌急躁而前功尽弃。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用真正的师爱去关注这些孩子,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5.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特殊作用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对留守儿童教育。如开展“每半月一个电话”活动,鼓励儿童多和父母打电话,学会向父母汇报在校在家情况,让外出的父母不用担心。再如“感恩之心”活动。可组织全校学生集中开会,让“留守儿童”代表上台演讲,说说他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和父母之间的一些故事。同时,邀请部分外出家长代表也上台谈谈他们在外地时是如何想念在家的孩子,在外地的生活状况,他们外出的原因等。让我们的“留守儿童”感受父母外出打工的不易,懂得节约用钱、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等就是对外出父母最大的支持,最大的爱。还可以开展 “向家长汇报”等活动。

6.加强与社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仅凭班主任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我们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比如聘请校外辅导员、发挥留守孩子身边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的作用,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努力形成了政府、村委、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让我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弥补父母未能给他们的爱,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他们 编织一个色彩斑斓的梦。

参考文献

[1]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2] 常青.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篇6

1.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我们李家堡中心小学2013年至2014学年第二学期,全校共有12个教学班,学生432人。笔者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近二十年的一线教师,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我校留守儿童展开调查,经调查我校的留守儿童一共有

86名,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有28名,父母一方外出的有58名。其中单亲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名,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68名,分别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1%和79%。这86名“留守儿童”中有74名由祖辈照管,另有12名由亲戚照管。从自律和自理情况看:良好的为20名,中等为41名,差的为26名;从思想道德品质情况看:良好为18名,中等为44名,差的为24名;从学习情况看:良好为16名,中等为48名,差的为22名。

2.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我了解到我校的留守儿童分为三种情况,父母离异,孩子由离异一方抚养;夫妻双方外出,孩子由祖父母抚养;夫妻一方外出(大多是父亲外出)由另一方抚养孩子。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出现了很多行为的偏差,主要表现在:

一是行为习惯不良。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其进行监管,因此造成自控能力不强,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最明显的症状是注意力不能集中地干一件事情,哪怕仅仅几分钟。生活中表现为不讲卫生,邋遢,看起来很窝囊。行为上挑食捡穿、胡乱花钱;在家里调皮捣蛋,不听从监管人的管教,不尊老爱幼。在学校里不遵守校纪校规,不能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常有小偷小摸、撒谎骗人的行为,更有甚者吸烟、喝酒、打架等不良行为;以至于在社会上干一些违法乱纪之事,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二是身体发育不良。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无论是祖辈父母亲大都文化水平较低,健康意识比较淡薄,因此缺乏对自己的孩子科学合理的指导,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大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不注意个人卫生,包括饮食卫生。加上农村的家庭经济不是太宽裕,大都不注意科学的饮食,以及食物营养搭配,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是学习普遍较差。由于农村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监管,众所周知年过五十的农村人口文盲居多,而家庭又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家长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留守儿童恰恰缺乏的是家庭教育,最为典型的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地听

课,回家基本无人监管,爷爷奶奶无能为力辅导家庭作业,导致家庭作业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这样长期恶性循环下来留守儿童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导致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普遍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吃饱饭,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算是尽到了责任,没有对孩子尽力细致耐心地教育,而

是粗放式、放养式,甚至是放任自流。

2.学校教育缺位。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尚未展开,学校也没有制订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制度和措施来真正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的身心受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儿童的监管人由于水平和精力有限,平时又不注意和学校及时联系,不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导致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的监管教育脱节,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不出成绩,难出效果。

3.社会教育缺乏。笔者所在的李家堡镇是定西市安定区西南重镇,拥有两万五千人口,有近七千人常年在外打工,作为镇一级政府没有只言片语提到留守儿童的话题。只是在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有两处形同虚设的留守儿童之家。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所持的态度令人瞠目,叫人扼腕。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在政策上一定要给予最大的支持,要大力向留守儿童倾斜。确保留守儿童能享受到一个公平、和谐、健康教育的环境。政府一定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使学校更多发挥教育的作用,让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多发动社会人士主动承担监管留守儿童的责任,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照顾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大家一起为留守儿童营造爱的港湾。

2.完善学校制度,体现学校主体作用。学校一定要针对留守儿童制订专门的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之家。探索班主任、科任教师、加生活教师的三结合制度,负责对留守儿童从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全方位指导工作,特别是要专门为留守儿童配备心理咨询老师,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首要目标来抓。

篇7

【关键词】经济发展;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国家也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关注力度,因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教育目前并非全面开花,普收硕果,这其中也有很多问题一直在凸显而且呈恶化态势,尤其是农村教育在响应素质教育的大潮中暴露出的留守儿童问题极为严重,其数量之大,形势之严峻值得我们深思,而留守儿童的现状、形成原因都是很复杂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帮助留守儿童正常学习生活也是存在很大困难的。

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1、数量大

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目前,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2、问题多且突出

留守儿童相比父母在家儿童存在的问题多且更严重。如亲情缺失、表现一般、人际关系和自信心不足,尤其表现为自卑、自闭、性格偏激、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等。

二、成因分析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分析。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尤其在农村已经看不到挨饿受冻揭不开锅的现象,因此人们的生活观念,其中明显的是消费观念,受教育观念,就业观念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认为:省吃俭用才是过好日子的唯一标准,让孩子上学才是走出山沟沟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拥有固定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才是唯一的目标;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赚钱就是为了消费,上学就是为了长知识,种地不再是是养家糊口的好方式。而且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民工外出打工政策的放宽力度,他们享受着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待遇和优厚条件,因此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其中有孩子的爸爸也包括孩子的妈妈,孩子留给上一辈。

第二,从家庭角度来分析。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更是每个家庭的寄托,但是同样他们也需要家庭的呵护与温暖,父母的照顾与关爱。留守儿童绝大部分与爷爷奶奶和其他亲人一起长期生活,通常一年到头不能与父母团聚。因此他们从小就与父母长期分离,得不到沟通交流,逐渐缺少了家庭意识,淡化了父母之爱和感恩之心。而上一辈和孩子之间存在极大的代沟,不能很好的交流沟通,对孩子一味的溺爱,听之任之,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三,从观念方面来分析。人类最大的特征就是模仿,不仅模仿他人的动作,而且在意识观念方面也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改变。现在的农村,家长们对金钱的重视,对孩子未来的忽视,以及衡量生活标准观念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形成了极大的影响,致使孩子认为:赚钱才是唯一的生活目标;靠人不如靠己,不必与他人交际;上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工作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找,等等。这些观念的变化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长满了铜臭,逐渐地以自我为中心,心态消极;各种观念变得淡薄、庸俗。

第四,从教育角度来分析。自始至终,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针对性的教育,尤其是父母、教师对孩子态度观念、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没有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走出误区,拥有正常的心态和观念,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的生活学习。

三、解决措施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特点和问题,依据留守儿童形成的各种因素,为了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加大对家长的观念教育。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契机下,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观念教育,在对他们给予各方面优厚条件的前提下,鼓励他们进行学习,转变观念,增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能力,形成对孩子的良好启蒙教育,做好孩子的第一任人生讲师。

其次,提倡自主创业,服务家乡。改变农民工蜂拥进城务工的大形势,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儿童留守的现状,使孩子们都能拥有完整的家庭,正常的感受家庭的温暖,不断的接受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使孩子们切身体会到父母之爱,培养感恩意识,和交际意识。

第三,加强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教育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教师是孩子心灵的导师。对孩子的教育不应仅限于教授他们知识,更应该注重对孩子心灵的启发,在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和帮助。针对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时刻关注,细心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2、勤于沟通,善于交流。适时给予关爱,使其感受温暖。

3、加强集体观念和感恩教育,使其感受集体,学会感恩。

4、调动群体,培养其交际能力。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帮助增进与父母的感情沟通。

6、加强观念引导,帮助其认识社会,更新观念,走出误区。

篇8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文章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笔者任教学校进行了连续五年的实地调查和走访,通过多方访谈,归纳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共性,提出了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成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31-02

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张钦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文章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笔者任教学校进行了连续五年的实地调查和走访,通过多方访谈,归纳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共性,提出了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成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31-02

一、基本情况

笔者任教的A学校位于我国中部省份比较落后的农村,在中西部农村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周边的两个村庄。在这里,交通比较闭塞,种植业以红薯为主,是经济的主要来源,但经常发生水旱灾害。为了补贴家用,学生的家长大多以外出打工为主。因此,留守占儿童总数较多(2010、2011、212、2013和2014年的比例分别高达为77%、79%、76%、87%和85%),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家长的外出打工,农村校园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留守生。这些学生主要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个别学生甚至送由亲戚家监护。他们当中,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成天旷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是长期泡在游戏室、网吧之中。家人不知,学校不晓。学习态度渐不端正,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一个个几乎都步入了后进生的行列。

1.家庭的贫困是根本原因。调查表明,本学校67%的学生家长在外从事建筑和电子厂工作。他们在城市从事的这些工作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关心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另外,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2.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产生交流障碍是“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婴儿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3.父母离异是导致学生亲情缺失严重的重要方面。据调查,本地离婚率甚至高达达35%。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偏僻,比较落后,当地的不少外地媳妇很多情况下生儿育女之后,由于适应不了当地贫困生活而出走。这时,另一方不得不重组家庭。家庭结构的重新组合,留下很多特殊留守儿童。

4.重男轻女现象导致留守女儿童的心理落差较大。在当地依然普遍存在重男轻女,很多男孩心理很强势甚至扭曲,他们在家基本不干家务,在学校调皮捣蛋,家人“护短”很严重。女孩在家基本没有地位,在当地,人们常挂在嘴边话是“女孩没用长大找个婆家给人家就算了”“女孩上个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女孩没用”等。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活方面。与其他同龄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严重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很容易出现。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没有监护人。

2.心理方面。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3.教育方面。在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4.道德方面。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例如,学习《慈母情深》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惜福感恩之心,笔者让学生以《献给妈妈的赞歌》为题写篇作文,以自己的文字歌颂母爱,回报母爱。有位女生的习作中有这样几句话引起了笔者注意,“每当看到别的孩子依偎在妈妈怀里享受温存、撒娇的时候,我是又羡慕又难过,而我和弟弟从小就被妈妈抛给了爷爷奶奶,一年难得见一次面,我恨她。”读了这几句话,笔者的心很痛,且伴有微微的颤抖。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缺乏,留守生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无法解决,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会有人格扭曲的隐患。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这让笔者的责任意识增强了,既然发现了“留守生”情感世界的荒漠,就不可以熟视无睹任其荒漠化。就有责任去拓荒,将荒漠变为绿洲,于是,笔者将班内的留守生重新统计了一下,摸清情况后开始接近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及思想上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以爱浇灌他们干涸的心田。

四、“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几点建议

1.政府方面。政府出台了中央八号文件、特岗教师计划、营养餐计划、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在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差距很大的情况下,还应该逐步增加心理辅导教师招聘,在当前缓冲期,政府要抓紧培养年轻教师,尤其是特岗教师是心理学培训,是他们成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中坚力量!

2.学校与家庭方面。在当前家庭观念的影响,学校工作尤为凸显,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同时尽可能利用网络条件,可以采用视频聊天,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平时要有师生聊天室,做好记录,把孩子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一起解决,个别问题单个解决,教师要学会蹲着说话,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孩子的语言和孩子习惯的沟通方式跟他们来进行沟通。教师要平时多做一些家访,同时做一些宣传信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扭转当地“重男轻女”“读书无用论”的偏见,真正把家长与学校联系起来。

3.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农村小集镇上一些公开或隐蔽的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上述结论尽管不够全面,但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儿童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只有无条件适应,希望国家在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的同时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成长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成人就是要做一个有优良品质、良好品格、健全人格的人,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成才,就是要学有专长,有本领,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家庭、社会、学校,包括未成年人都应该向着这个方向来努力。

参考文献:

篇9

1.1文化知识教育现状

教育薄弱是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家庭教育现状,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其临时监护人大多年龄偏大或文化程度比较低,疏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或监管不力,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现状,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成绩好坏来评定教学标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对儿童身体健康的教育指导,对于留守儿童也缺少更多的关照呵护。

1.2道德品质教育现状

农民工弱势的社会地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重智轻德”的倾向,使得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知”、“行”、“情”、“意”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知,多表现在自我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不良行为的影响;行,表现在行为随便消极,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情,情感缺乏,或情绪稳定性表现较差等;意,自律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

1.3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其中包括了要重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众多的研究表明,目前留守儿童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孤僻任性、情绪消极、冷漠自私、自暴自弃、自由散漫等,甚至会产生叛逆、厌世、自杀等极端行为。根据基层妇联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挫折时,认为生活没意思占4.7%,而产生过自杀念头的占0.5%。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往往没有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与关怀,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2.1家庭教育可采取改变务工方式

尽可能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最好留一方在家尤其是母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除了祖父母等年长长辈,最好也有较为年轻一些的,能够积极主动、可靠地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父母要与留守儿童、学校老师、委托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等,且保障留守儿童正常的物质需求。

2.2学校教育可采取以下措施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老师除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教育外,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感情沟通,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跟踪调查档案。

2.3社会援助引导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业及国际组织参与支持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鼓励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宣传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工作,以及各种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的活动;农村村委会、地方政府机构等,落实好农村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做好监督,保障留守儿童获得义务教育的权利,繁荣农村文化,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由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组成专门的机构,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

2.4政府扶持

2015年新出台的《规划》指出: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措施。户籍改革是关键,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确保农村务工人员与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确保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明确地方义务教育目标,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综合考虑物价上涨、教育质量、信息化教育及学生体检等需要,增加中央财政的经费补贴,提高在校生的经费标准。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开展监测评估,切实提高支持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效率,做好留守儿童发展的各项工作。

3小结

篇10

1.1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

很多研究因为描述的角度不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不同。综合众多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应定义为:年龄在6~16岁、家庭完整(父母双方都存在、无离异、分居状态),但日常生活的监护人不完全或无监护(仅有父母一方或双无)的农村儿童。

1.2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生长在农村的家庭环境之中,这是他们家庭情况的共同性,也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相似性,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城市里打工,而儿童由父母亲单方或者祖辈照管。大多数的农村家庭都不是两代的小家庭,很多家庭中的祖孙三代一起生活。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较为复杂:首先,单亲照管的留守儿童同时接受祖辈教育;其次,双亲都外出的留守儿童可能仅由祖辈照管,有的由于祖辈无力照管,儿童就要自我监护,更有甚者,儿童还要照顾年迈的祖辈。有少部分留守儿童没有祖辈,被寄养在亲属或者邻居家里。

1.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农村小学是承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机构,然而,农村小学经费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不高,对普通儿童的教育尚且不完善,对无家庭监护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力不从心;学校教育一般只担负对儿童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的责任,那么,儿童身心健康的责任则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落后

众多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探索,结果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落后”,还有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因此,倾向于将这些儿童归为“边缘化的问题儿童”,尽管这个结论受到众多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质疑,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落后是个不争的事实。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水平和人际关系发展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家庭完整的儿童,责任心、意志力的发展也比较落后,常见的现象是: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闯祸,甚至会触犯法律而并无改过之心,被学校和四邻评论:“没有教养”。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落后的状况与他们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和缺失的情况有很大的相关性。儿童心理学验证,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爱对儿童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儿童的行为方式、对待事情的态度很多都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是没有实际上的家庭的,他们无法从父母身上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还可能受到寄养家庭的苛待,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还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父母亲一方和祖辈的双重照管,由于教育方式不同,这些儿童习惯于在家庭教育的夹缝中“获利”,逐渐形成逆反和自私的心理。

2.2学校教育偏差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能力发展落后

农村留守儿童能力发展落后是这部分儿童的主要特征之一,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课堂自律性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同伴交往能力差等方面。在农村学校里,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调皮捣蛋,欺负同学,或者对上课学习毫无兴趣,整日恍惚,无心学习,也不和同学交流,教师会让这些学生“请家长到学校来谈谈”,所得到的回答是“我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很多学校教育的研究都表明,儿童的知识、能力的水平与学校教育的风格和水平有很大关系,这也是众多学生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好学校”的原因。然而,农村小学和中学教育存在种种缺失,使得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偏差:首先,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育本身精力有限,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特别关照;其次,农村教师也是凡人,思想也受到普通家长的特别请求,对普通儿童更为重视,而对留守儿童往往忽视;最后,留守儿童本身的问题使学校对其教育的难度增强,成为众多教师放弃对这些儿童进行教育的理由。

2.3社会环境复杂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威胁

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学校负责,但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仍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威胁。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家庭经济的增长,放弃对孩子的管照,同时受到打工所在单位的制约,不能经常回家照顾孩子;另一方面,很多社会闲散青年集结成群,也引诱儿童加入不良社会集团。因此,与普通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这些儿童的教育安全更加令人担心,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不受家长的约束,自由安排课余时间,放学之后到处游玩,极容易被社会闲散青年引诱;另外,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关爱,对不良社会团体所体现的“义气”所迷惑,认为那就是家庭应有的气氛,而对不良社会团体的归属感更强,从而远离学校和家庭。

3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

3.1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温暖

完整的家庭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极为重要,儿童发展需要有优秀的父母亲作为榜样,而从父母亲的教育中获得关爱,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较为完整的家庭环境是改善他们的教育现状的关键。能够帮助建立完整家庭环境的办法:第一,即便外出打工、离开孩子的状况不能马上改变,外出务工的家长也应该增强与儿童的交流,现代通讯工具十分便捷,家长与孩子通电话、发短信、上网视频聊天,了解孩子每天的状况,能够对孩子的教育起到极大的帮助;第二,建议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常回家看孩子,避免孩子长期处于寄养的状况;第三,祖辈与父辈应经常交流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使教育观点和教育方式保持一致;第四,建议农村家长权衡家庭经济与儿童教育,仔细考量孰轻孰重,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3.2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环境

建立温暖、关爱的学校环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主要方式,首先,学校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找出这部分儿童的教育缺失之处,并尽量进行弥补;其次,教师应该格外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把留守儿童推向“问题儿童”的边缘,在平等对待留守儿童和普通生的基础上,对留守儿童展示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以弥补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关爱缺失的情况;再次,建议学校在针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候,重视到普通儿童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反作用,学校和教师应该适当指导普通儿童的家长教育孩子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促使同伴关系和谐,使留守儿童喜欢学校、喜欢同学,能够在同伴关系中获得温暖。

3.3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