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的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

篇1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正在不断发展,但是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进行“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其目的是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系统效益最优。后来,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的作用。Beeman将一些环境因素引入供应链模型,提出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方式。Hock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达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重目标的统一。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绿色供应联管理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模式。其次,人类社会正在实施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企业的体现。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1.研究的领域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三部分:供应链管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资源优化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这三部分内容的交叉和集成,而传统供应链管理很少涉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问题。

2.获得的效益不同。传统上,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利益为代价,却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绿色供应链管理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个效益的统一。

3.传递的信息不同。传统供应链的信息传递非常普遍,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增加了环境影响信息和资源保护信息的传递,并且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流、物流、能量流有机的结合,系统的加以集成和优化。

4.管理的过程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经历设计、采购、制造、包装、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的整个闭合循环过程,它涵盖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过程。但是传统供应链管理则只是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一个单向过程,其过程可形象的称为从摇篮到坟墓。

5.追求的目标不同。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只包含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四个目标。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则包括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E(环境)和R(资源)这六个因子的目标。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1.共生进化论。人类社会与自然共生是任何经济系统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在20世纪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供应链时代的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焦点。这充分说明,人类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这种和谐的关系遭到破坏,则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产生一种全新模式取代旧有模式,导致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改进,从而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闭合循环论。闭合循环论是指能量在绿色供应链内各子系统之间循环做功, 直到变成熵为止。熵是指最终被消耗的不能再做功的能量总和, 熵越大, 说明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该能量总和越大,说明其活动对环境的负影响越大。循环原理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对于绿色供应链内的各行为主体, 其活动同样要受到循环原理的约束: 任何经济活动或者社会活动均不可能使地球的总熵减少, 而只能加速或者延缓总熵的增加。但是,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充分的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的因素,通过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使熵减少,或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3.外部效应论。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收益,也给其它公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节约了后续资源;不仅实现了当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外部经济性。

4.替代转换论。具体来看, 替代转换原理在绿色供应链运作中的含义是指,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各子系统层面的变量之间、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所具有的替代转换功能,即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环境系统之间的替代转化。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回收商以及环境之间进行着源源不断的替代转化,由此可见,绿色供应链运作存在制衡的机制,如果改变供应链某一子系统,就会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

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政府采购 效益

2003年《政府采购法》实施后,对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采购制度,并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要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采购体系,就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将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与政府采购管理相结合,改善政府采购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才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促进政府采购工作健康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理论视角下政府采购相关研究

在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格局逐渐完善,使得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生改变。供应链管理是时展的产物,它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强调供应链上参与者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以此提高供应链效率。供应链管理理论应用与企业采购研究工作中,但是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却涉及较少,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探讨,将政府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并分析供应链管理在政府采购中的应用研究。

供应链管理理论视角下政府采购研究就是将运用在企业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到政府采购工作中,并采用比较法、数据法以及研究法等对政府采购模式、性质、流程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政府采购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此利用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推动政府采购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与精髓

供应链管理提倡将企业公共管理理念的方法引入政府管理中。供应链管理强调各个参与者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并以优化供应链上的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的有效性与精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思想与方法。它是能够建立在通过上下节点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运作得以提高效率的信念之上,以此改善传统单一的竞争方式,而朝着竞争与合作相互发展的方向迈进。

第二,供应链管理能够体现出准确采购、快速响应以及同步运作的有效性。供应链上下节点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交货准时、快速响应、成本降低以及资产管理的优越性等优势,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三,供应链管理能够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整合供应链战略管理层次。供应链不仅仅局限于物流与资金流的相互融合,还在信息资源流上高度集成。信息系统能够将供应链信息进行传递,而且安全性很高,从而减少信息出现不真实或错误的情况,以此保证供应链系统与消费者需求保持步调一致。

三、政府采购的供应链体系

(一) 政府采购的定义

政府采购的定义没有实质性的规定,但大部分都是根据采购主体、对象、资金、采购流程以及目的等来划分的。政府采购就是政府各级机关单位为了组织开展,实现其行政管理或社会管理职能,并取得一定公共利益的需求,以相关法律规定和程度,使用合理财政资金来获取资源的交易行为。政府采购管理意指政府为达到预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相关管理工作,以此获取供应商的产品或资源的活动。

(二) 分析政府采购的特点使其能够适应供应链管理

首先,政府采购的对象是以用户为主体、采购量小且品种多来满足用户需求;政府采购要满足用户需求,并具备快速供货的能力。其次,实现政府采购信息化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网上采购、电子采购等方式来改善传统采购方式,并以此为政府采购未来发展方向。最后,政府采购管理目标是复杂性与多样性并存的一种管理模式。

(三) 政府采购的供应链体系

在技术创新领域、企业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等方面都涉及到采购供应链。政府采购各环节相互联系,其管理程序就是一条价值链。由此可见,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其充分证明政府采购中实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是可行的。但从实际情况来分析,政府采购与企业采购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要想利用企业采购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来完善政府采购工作,就需要建立政府采购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证明在政府采购中采用供应链管理是具备可行性的。

四、政府采购中实行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首先,建立政府采购的供应链体系能够提高政府采购管理水平,节省政府开支,降低采购商品的管理成本。另外,政府采购供应链可以促进政府公共预算支出透明化,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并扩大公用竞争力,提高商业交易的公正性,进而保证采购质量。

其次,政府采购能够落实各项社会政策目标。通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施加压力,也适当保护了民族工业。政府采购所落实的社会政策能够为民族工业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水平,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采购工作的革新与发展是一场政府部门,也是全社会的改革运动。它转变了社会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这种转变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是无法预料的,其可能形成的新观念、新秩序是值得人们研究和探索的。供应链管理视角下政府采购管理研究只是理论上的探索,希望政府采购未来发展的研究能够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并获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 协调

在世界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不得不面对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窘迫局面,在“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原则约束下,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可以较好地使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三者达到均衡,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方法。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目前理论界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而且研究人员所站的角度不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所作的定义也不相同,本文比较支持以下四个观点: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和工业采购中考虑环境因素(Green et al., 1996, 188);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对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替代材料的采购上(Narasimhan & Carter, 1998, 6);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注意控制和提高环境绩效(Godfrey, 1998, 244);供应链就是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的网状分布。同时包括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以及最终用户之间的运输方式…,而在产品设计、加工、储存、运输和使用产品、以及残料的处理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Messelbeck and Whaley, 1999, 42)。简而言之,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目的。具体内容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和逆向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彻底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转而强调“源头减少”――在产品设计和采购阶段就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减少企业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

绿色供应链的协调管理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实现环境目标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他们的环境计划不能只局限在企业内部,还需要包括供应企业。如电子和汽车行业的镉和铅,造纸行业从原始森林获得的纤维等。现在日渐推行的回收行动要求公司更紧密地与供应商合作,确保材料设计实现拆卸和再制造。然而,企业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在成本可以外化而收益不能内化的条件下,企业并不关心系统的最优,而节点企业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与供应链整体利益相冲突;而且企业都有保留私有信息,以获得谈判优势的驱动,信息的不对称往往造成悖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必须进行绿色供应链的协调管理。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通过上下游企业、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同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进行协调与合作来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目的。

绿色供应链的组织协调管理。绿色供应链是由各个不同的企业合作组成的联盟体,为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达到甚至超越环保部门的环保要求,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必须在各合作伙伴间进行协调管理,减少供应链中不增值的活动,实施并行工程管理。实践中,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建立跨部门、跨组织的小组,以便快速解决供应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企业和部门分别代表各自的利益和专门知识,通过小组协商可以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可以将企业及供应链的环境目标及时传达到每个成员,使成员理解环境目标并发挥成员监督作用,便于环境措施的开展和实施。该方法一般由核心企业进行协调,以免利益各方出现冲突,互不相让。如通用汽车成立了一个供应商环境咨询组,开发一些方法,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与供应商更好地合作把环境问题集成到设计、材料来源和制造过程中。

绿色供应链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实现的基础,知识是对信息质量改进得到的,通过建立知识和信息共享的有效通道,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如波音公司每隔18个月与主要的供应商40-50个代表进行技术论坛讨论共同的环境问题并交换看法;耐克公司为供应商提供各种教育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达到公司的环境要求。实践中还有很多信息沟通的方法,如通过网络的交流、调研和问卷以及标杆信息等。

服务供应链战略。服务化成为提高供应链绿色度的又一有效战略。特勒斯研究所(Tellus Institute)即化学战略伙伴计划寻求化学营销交易的转变――从产品出售导向转为服务导向。服务化就是将原来购买其产品转为购买其服务。例如一个化学品供应企业不是向制造企业出售溶剂以清洁电路板,而是负责制造企业清洗业务。这样供应企业有积极性提高溶剂的使用效率,即使用较少化学溶剂清洗更多的电路板。在一些行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已经有了这样的转变。

绿色供应链的跨文化协调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核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供应链成员会因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出现沟通的障碍。因此,核心企业在寻找合作伙伴对其进行评估时,除了考虑环境、质量、成本、供货及时性等因素外,还应考虑该企业是否具有团队精神,能够与他人进行较好的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进行适时的评估。

结论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目前还局限在一些领先企业,主要是一些企业认为增加企业的绿色度会增加企业额外投资成本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一些领先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却证明了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并非相互矛盾,如通用汽车、IBM、施乐、贵糖集团、GMP和SMP等,绿色供应链的本质就是通过协调与合作,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成本共担、风险共担,创造出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而且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各国环保法规的约束,环保战略会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Narasimhan, R. and J.R. Carter (1998)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enter for Advanced Purchasing Studies, Tempe, Arizona.

2.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马连杰.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 省略

4.Elkington, J. Towards the Sustainable Corporation: win-win-win business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4,36(2)

5.Lippmann, S.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lements for success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9,6(2)

篇4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改变传统的物流体制,逐渐向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物流”和“供应链”如今已成为企业寻求长远发展、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沃尔玛(Wal-Mart)公司是全世界零售业年销售收入位居第一的巨头企业,素以精确掌握市场、快速传递商品和最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著称,是著名的“全球500强排行”的冠军。目前沃尔玛在全球十个国家开设了超过5000家商场,员工总数160多万,分布在美国、墨西哥、波多黎各、加拿大、阿根廷、巴西、中国、韩国、德国和英国10个国家,年销售额达2800多亿美元。本文从现代物流和高科技战略的角度对沃尔玛公司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能为其他的企业提供一些借鉴性意义。

2物流与供应链的概念

2.1物流的概念美国物流经营全国会议提出:物流是产品从生产线的终点到达消费者的有效移动以及从原材料的供应者到生产线起点的移动这样一种广泛范围的活动,是在制造业和商业中使用的语言,这一活动包括货物输送、保管、装卸搬运、包装、库存管理、工厂或仓库布局、订货处理、市场预测以及对顾客的服务、信息活动。2.2供应链的概念对供应链比较常用的定义是:由原材料加工为成品并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合作企业和部门所组成的网络。该网络的中心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其服务对象是产品或最终用户。2.3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的目标主要集中在降低物流成本,而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3沃尔玛的现代物流技术

3.1产销联盟和供应链的构筑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大型生产商宝洁公司和美国第一大零售商沃尔玛结成了战略联盟,开始探索一种新型的产销合作关系,在实践上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最终取得了令人惊叹的骄绩。宝洁公司与沃尔玛公司之间的产销联盟的一个重大积极作用是彻底打破了当时在美国流通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以双环节为主的多环节流通体制,引进了单环节的直接交易形式,使产销双方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借助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经营和物流管理系统,使产销都能对应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响应,其结果是有效遏制了滞销品的产生。从此以后,沃尔玛就一直采用了单环节的直接交易形式,为其全面控制流通成本,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打下了基础。产销联盟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是借助于产销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自动订发货系统等现代信息手段和交易框架,建立起一对一的长期合作关系;二是通过共同营销的实施,以实现个别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3.2交叉作业技术沃尔玛不仅改变了竞争逻辑,对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了革命性的转变,即引进了单环节的直接交易形式,从而为压低价格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且沃尔玛还打破了传统零售行业的存销方式,实行“过站式”物流管理,即统一订货,统一分配,统一运送。当时沃尔玛在它的配送中心应用了交叉作业技术,供货商将货物运到配送中心之后,配送中心根据每个分店的需求量,对商品进行就地筛选、重新打包。沃尔玛的价格标签和统一产品条形码早已经在供货商那里贴好,货物在配送中心的一侧作业完毕之后,被运送到另一侧,准备送到各个分店。配送中心配备有激光制导的传送带,足有几千米长,货物被成箱地送上传送带。在48小时以内,装箱的商品从一个卸货处运到另一个卸货处,而不在库房里消耗宝贵的时间,这种类似网络零售商“零库存”的做法,使沃尔玛每年都可以节省数百万美元的仓储费用。目前,沃尔玛85%以上的商品都是由公司的配送中心供应的,而其竞争对手仅能达到50%水平。与行业平均值相比,沃尔玛的销售成本降低了2%—3%。

4沃尔玛的高科技战略

沃尔玛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建立了产销联盟,进行了有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并实施了严格有效的物流配送管理制度。这确保了公司在效率和规模成本方面的最大竞争优势,也保证了公司顺利地扩张。除此之外,先进的信息系统对沃尔玛公司的成长功不可没。沃尔玛公司是第一个发射和使用自有通信卫星的零售公司,它的信息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沃尔玛公司在此已经投资了7亿美元,而它不过是一家纯利润只有2%—3%的折扣百货零售公司。

4.1沃尔玛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1977年,沃尔玛公司完成了计算机网络化配置,实现了客户信息—订货—发货—送货的整体化流程,也实现了公司总部与分店及配送中心之间的快速直接通信。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及时采集商品销售、存货和订货信息,为公司对复杂配送系统的跟踪和控制提供支持。沃尔玛于1979年建立第一个数据处理和通信中心,在整个公司内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和每天24小时连续通信。

4.2沃尔玛公司的商品条码技术运用沃尔玛公司还配合计算机网络系统充分地利用商品条码技术。1981年,沃尔玛公司开始在几家商店进行试点,在收款台安装读取商品条码的设备,利用商品条码和电子扫描器实现存货自动控制。到80年代末,沃尔玛公司的所有商店和配送中心都装上了电子条码扫描系统。采用商品条码技术可代替大量手工劳动,不仅缩短了客户结账时间,更便于利用计算机跟踪商品从进货、库存、配货、送货、上架到售出的全过程,及时掌握商品销售和运行信息,加快商品流转速度。利用这套系统,公司在对商品的整个处理过程中总计节约了60%左右的人工。商品条码加上便携式扫描仪还可用于控制店内存货水平,方便地记录了商品种类、数量、进价、销售价等信息,使公司能更快地规划库存需求,节约再订货过程所需的时间。

4.3沃尔玛公司的EDI技术运用80年代,沃尔玛公司开始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与供应商建立自动订货系统。该系统又称无纸贸易系统,即通过计算机网络向供应商提供商业文件、发出采购指令、获取收据和装运清单等,同时也使供应商及时精确地掌握其产品销售情况。到1990年,沃尔玛公司已与它的5000余家供应商中的1800家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成为EDI技术的全美国最大客户。通过电子数据交换自动提示和控制商品存货量,使公司总部能够全面掌握销售情况,合理安排进货结构,及时补充库存和不足,降低存货水平,大大减少了资金成本和库存费用。由于使用了电子数据交换,沃尔玛1992年的配送成本降至销售额的3%,而其竞争对手所占比例则高达5%—6%。沃尔玛公司还利用更先进的快速反应和联机系统代替采购指令,真正实现了自动订货。这些系统利用条码扫描和卫星通信与供应商每日交换商品销售、运输和订货信息,包括商品规格、款式、颜色等,从发出订单、生产到将货物送达商店,最快的时候甚至不超过10天。现在,沃尔玛公司的计算机跟踪着物流业务的每一环节,如供应商的存货数量、正在运往该公司的在途商品数量等。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手段,沃尔玛公司的物流经理可精确地了解这些信息,从而知道如何使商店的销售与配送中心保持同步、使配送中心与供应商保持同步。4.4沃尔玛公司的RFID技术运用目前沃尔玛对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融入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采用这一先进技术旨在监督和跟踪控制每一个产品,控制物流环节中的产品缺失与质量监督。这一技术的应用最初在供应商那里反响很不好,大部分供应商实质是反对采用这一技术的。因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在商品包装上贴标签的措施,而是对于整个供应链上游的技术性整合,这方面的成本投入与工作方式的转变都是巨大并带有强制性质,所以,2005年1月大约100名供应商开始把贴有RFID标签的货箱和托盘运往得克萨斯州的几个物流中心,这标志着沃尔玛开创了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纪元。2006年1月还有200多名供应商要按要求应用RFID。尽管最初装运范围有限,但这将来会变为一笔大买卖。现在预测沃尔玛的RFID要求带来的结果还为时尚早,十年后事实也许会证明这是重要的一步,就像上世纪沃尔玛在俄亥俄州一家百货店开始的第一次条码扫描的意义一样。沃尔玛总是供应链管理的弄潮者:从条形码的推行,到EDI技术的运用,再到当今作为RFID的主力倡导者。沃尔玛的借鉴意义,不能仅学其表面采用的技术与管理模式,更应注重学习其管理的战略理念。沃尔玛的成功,在于采用了快速高效的现代化供应链管理,并将信息技术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可以说,现代物流技术和高科技战略创造了沃尔玛作为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不灭的神话”。超级秘书网

5结束语

如今网络业最流行一句话:e化的传统企业等于成功。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的IT产业固然是网络经济的先锋,但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搭上新经济快车的传统企业才是网络经济的主角。沃尔玛的成功运作,或许可以给我国的企业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牛鱼龙.世界物流经典案例[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04.

[2]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07.

篇5

1.1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

物流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从配送与后勤管理中演变过来的。最早关于物流(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的定义是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作出的:“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于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一般认为其包括采购、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管理的内含也不断地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物流系统,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反馈)都是沿着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用户这样一条直线逐级传递的,因此供应商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信息反馈速度较慢。企业的技术进步和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水平的压力,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应对信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的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它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就是当原材料从供应商转到制造商变为产品再到分销商、零售商最终转移到客户,就形成了一个贯穿所有企业的链,这个链中相邻节点的企业都表现为一种供需关系,当把所有企业相连后,便形成了供应链(supplychain)。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就是只有当这条链上所有企业同步运行,相互协调,才能使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使这些企业得到最佳的也是长期的受益。供应链管理从其产生与发展来看,可以认为是物流管理的延伸,物流管理更多的是强调同一经济主体中物流系统的最优化,而供应链管理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因此,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就是将供应链中的企业结成联盟战略伙伴关系。

1.2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从供应链管理思想出发,物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物质形式、价值形式和信息形式,它们分别代表着物质资源的转移、流通过程中的增值和其中的信息采集、传递以及加工处理。由此,供应链环境下现代物流的研究范围应是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的供应与采购关系,即供应链联盟企业内的物流活动。所以物流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连续性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实现快速、准时交货的问题;

(2) 低成本准时的物资采购策略问题;

(3)物流信息的准确输送、信息反馈与共享问题;

(4)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问题;

(5)供需协调,无缝连接的问题。

现将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进行比较,如表1:

2.供应链环境下煤炭企业物流改革的必要性

2.1现代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煤炭工业属于基础性产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上游位置,其价格的变动对下游企业的成本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引起连锁反应。因此,提高煤炭行业自身的健壮性是大势所趋。随着煤炭企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需用物资及使用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有:(1)煤炭生产设备不断更新,安全设施不断改造,科技创新,生产进步,规模扩大;(2)在学习、引进先进技术上,机械加工能力提高、任务增大;(1)产业结构调整,煤炭深加工,商品煤质量不断提高;(4)非煤产业发展,多经三产、煤炭企业一体化取得较大发展。由此表现为供应品种和方式上的变化为:(1)从过去的大批量、少品种向现在的小批量、多品种要求;(2)临时计划多,要求运作快,物流周期短;(3)信息快、价格低、效果高;(4)周转快、资金占压少。这样就必须从过去计划经济粗放式的管理向现代市场经济集约式管理方向发展,现代煤炭企业发展战略必须有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的配套,保证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低成本规模扩张。

2.2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煤炭企业产品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其物流的整体运作水平高低,影响煤炭产品价格的高低。企业存储资金占用、周转关系到流动资金的占用、周转,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竞争力。现代物流是在现代信息化时代进行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作用下,各环节之间密切合作,供应材料能够较快地投入生产而产生效益,实现零库存和少库存,保证流动资金的快速周转。

3.基于供应链思想的煤炭企业物流改进

3.1煤炭企业现代物流改革方向的确定

物流管理的现状决定着煤炭企业物流改进的目标和措施,我们已经确立了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作为煤炭企业物流系统改革的指导思想。如果将供应链管理看作是物流改革的战略目标,那么要完成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必须顺应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要解决煤炭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作为物流管理指导,在与供应商、顾客建立广泛的、信息共享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协调供需关系。由此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就要在如下几方面进行变革:

(1)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传统的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将采购、储存、配送等功能活动分割开来,独立运作,这些功能都有各自独立的目标和计划、但这些目标和计划经常相互冲突,而过程管理就是要达成这种一致和协调的方法。不仅要在企业内部向过程管理过渡,对企业外部,即供应链上游、下游的各个合作伙伴的业务活动,也需要向过程管理过渡。

(2) 从成本管理向全局范围内的赢利性管理转变

传统煤炭企业物流管理追求的是物流成本最低这一绝对指标,但现代煤炭企业物流管理认为绝对指标并不能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而赢利性就是一个恰当的相对指标。在煤炭企业范围内,赢利性不仅要求物流的低成本更要注重物流的敏捷性和准时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3) 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

煤炭企业传统的采购中,供需双方的关系是交易关系,是临时性的、竞争多于合作,所考虑的主要是眼前的既得利益,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供应链伙伴之间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对方利益的情况。而利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就可以找到一种途径,能同时增加供应链各方的利益,这种途径就是要协调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以协调的供应链关系为基础进行交易,使供应链整体的交易成本最小,收益最大。

(4) 从库存管理向准时采购管理转变企业对待库存问题一直有着十分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库存是资源,是生产系统稳定经营的可靠保证;另一方面库存又是成本和累赘,必须尽可能的减少。但如果用及时、准确的信息来传递物资需求,用快速、准时的采购使物资在离使用时间最近的一个时间点上才交付实物库存,就会极大的缓解这个矛盾。

(5) 依托可靠的信息系统为煤炭企业提供物流支持

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完成网络间的信息互动,网上定货、采购,网上调剂余缺、外部信息的与收集为快速、准确、便捷、高效地直达配送服务提供支持。

3.2基于供应链思想的煤炭企业物流改进

那么要实现上述几方面的改进,煤炭企业应采取哪些具体的管理措施呢?

(1)建立煤炭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的“横向一体化”思想,使企业更加注重对企业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要完成这项工作,与外界建立紧密的信息联系,就必须具有建立在数据共享和办公自动化基础之上的并行处理的这种能力。这些都促使企业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相应的变化,这些都要求煤炭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即建立高效的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煤炭企业集团公司和下属各矿以及结成合作伙伴的物资供应商、中间商及用户一起共享信息资源,形成供应商、中间商、煤炭企业集团公司、下属各矿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互动。这种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使煤炭企业的库存控制、物流配送及JIT策略的实施成为可能。

⑵库存合理化库存合理化指的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实现各类库存在结构、数量和管理策略上的优化。鉴于煤炭企业集团库存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必要对其库存进行控制,将库存合理化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

前言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产业规模、利润水平等方面还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折射出了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不足,应当引起管理者对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上的更深层次的重视。

一、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美国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先提出了价值链一词,他认为价值链就是将企业用来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和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价值活动的链状集合,是原材料转化为一系列最终产品并不断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

企业的价值活动被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是投入到产出的转化,是产品或服务在实质上的创造,并转给买主,主要包括内部后勤、外部后勤、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和服务;辅助活动通过提供外购投入、人力资源、技术以及各种企业范围的职能来辅助基本活动并支持整个价值链,主要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

从价值链的形成过程来看,价值链好比一个长方体组成的立体框架。第一条是以各个职能部门和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组成的经济、技术管理活动的内部价值链;第二条是整合企业与供应商再到业主的纵向价值链;第三条是企业在与同行业的相互竞争相互影响中形成的横向价值链。

价值链为成本管理提供了基本的分析工具。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分析和评价企业内部、内外部之间的价值活动的合理性来实现企业成本的持续优化。成本与价值活动之间有着共生的联系,成本可以分摊到每一项价值活动中,通过成本也可以将每一项价值活动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揭示出来。

二、施工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1.施工企业外部价值链

企业都非孤立存在的,总要为完成产品获取价值而与相关企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施工企业的外部价值链也就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施工企业首先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从建设方手中获取施工项目,接着与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竞争对手和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围绕施工企业承包的工程项目形成相互联系的外部价值系统,从价值链的外部因素考虑企业行为,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帮助企业进行竞争地位的改变和维持,发展与相关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企业双赢。

2.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

三、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基本活动

①项目承揽,对项目市场信息的收集、组织、筛选、分配和获得项目所采取的方法及工作。

②内部后勤,包括项目施工中有关的原材料储备、运输及各种机械设备、人工等的进场。该活动与辅助活动的采购同时进行,有利于企业成本降低。

③项目施工,按照项目合同进行所承揽项目的施工。

④项目交付及服务,项目完成合同所要求的内容,交付使用及保修服务所进行的活动。

四、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辅助活动

①采购,工程项目不同,对施工材料要求也就不同,同时原材料所占比重极大,就需要施工企业既能够利用本身的优势,又能够充分采用市场资源,做好采购与供应计划,加强库存管理,降低项目成本。

②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流程,确保企业获得高质量的成品及成本优势。

③人力资源管理,在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对包括人员在内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进行的管理。

④企业基础结构,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财务、计划、质量保证等时,需要考虑的可以利用的市场资源,整合有效的资源,对价值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施工企业的项目价值链

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施工企业内部同时运转数个项目,每个项目部都是独立的成本中心,因此可以将每一个施工项目都看成一个独立体,分析其价值链项目成本管理。

施工企业项目价值链的起点是施工组织设计,对价值链流程中的其他环节的成本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内部后勤、施工过程、交付维护都与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描述相符,同时,施工项目的基础设施、人员装配、采购、技术支持等辅助环节也间接渗透到其中。

三、价值链理论在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1.外部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非常重视企业的竞争优势,要求企业通过对行业价值链及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培育企业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之上。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施工企业必须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竞争战略问题,通过以战略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建立持续降低成本的环境,形成竞争优势。外部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以施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为基础,通过分析价值链上的价值增值活动,明确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再依据战略地位进行成本管理。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突破自身价值链的限制,将外部价值链的其他环节都纳入成本管理的范畴,不仅需要对行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出能使成本降低的方法,也需要在对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明确企业的竞争地位。

2.内部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

全面成本管理将企业发生的所有成本都纳入成本管理体系,打破以往只重视生产成本的思维,注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但是,虽然全面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的所有方面都包括在内,却也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成本管理问题,加之人为划分,也阻碍了全面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价值链刚好为解决施工企业全面成本管理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思路:

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通过对企业基本活动的理解将企业成本管理的整个过程都包括在内,企业内部的所有活动都统一于价值链体系之下,对价值链上所有活动的成本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全面成本管理,通过价值链分析,就可以将企业价值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分析到,运用价值链分析,对施工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全面”界定也就有了参考;除生产环节的其他方面成本,如技术开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成本难以量化,需从价值的角度加以考虑。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对竞争对手有所了解,学习竞争对手的优势并改进自身成本策略。

3.项目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结合价值链成本分析,要对施工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进行成本管理,关键要在两个方面做好准备:第一,对项目价值链进行分析,找出价值链中能够使成本降低的关键环节,此关键环节是指在成本中占据比重较大或者是对成本起决定作用的环节;第二是将这些关键环节作为成本管理的重点进行逐一成本分析,并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施工企业中最重要的施工项目,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不同的项目生命周期都不一样,根据对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看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包括承揽阶段的成本预测、施工准备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及竣工交付和服务阶段的资金回收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要充分发挥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作用,降低施工成本,提高项目效益。

四、结束语

价值链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将价值链理论应用于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对转变现有成本管理理念,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如何将价值链理论成功地应用到成本管理实践中去,以及如何建立平价体系等,还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工作人员等不断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秦渝红.基于价值链分析理论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

[2]高建立,马继伟等.价值链理论在建筑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08(8).

[3]金长,李启明.对我国推行建筑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8(4).

浅析房地产企业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与对策

郑斌峰

(江苏省常州市常惠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021)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企业也势如破竹地发展了起来。施工阶段是房地产建筑工程的关键时期,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竣工验收,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影响到房屋建筑的质量。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心得和借鉴国内知名房地产公司的成功经验,对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浅析和探讨。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对策

房屋建筑施工是一项浩大、复杂的建设工程,牵涉到的因素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图质量、监理公司监管效率、施工单位质保体系、劳务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等外部因素和开发商工程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管控能力等内部因素。房地产企业应树立正确的工程质量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完善施工现场管理手段和方法,从而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一、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设计单位施工图“错、漏、碰、缺”现象严重

目前施工图设计普遍存在深度不够、构造要求不明确,不配设计节点图或引用节点图集错误,无法满足施工需要;据国内某知名地产商对业主投诉和工程质量、设计质量所做的评估分析,发现近31.6%左右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不合理、设计错漏碰缺等设计缺陷引起的。

2.监理单位工程管理力度不足

体现在监理单位人员素质不均,不能合格地履行监理职责,监理检验要求不明确。监理工作标准模糊等方面。

3.施工单位总体素质参差不齐

少数房地产企业注册资本低资信差;质量保证体系形同虚设,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能力不足;劳务队伍非职业化,不稳定,技术能力低下,责任心不强;建筑工程转包、分包、挂靠现象严重,增加了甲方建设的成本,工程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二、房地产企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规划

1.树立和完善工程质量≠施工质量的管理理念:

工程质量不单纯是工程管理部门的责任;规划设计管理部门在设计阶段应对施工质量通病、工程管理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提前防控;招标文件、合约文件是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控制管理保障的基础,合理的工期是质量的保障;成本控制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可靠性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价格竞争机制。

2.建立科学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是依靠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检验,没有强调系统化预防。科学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应包括设计预防、招标采购预防、合约预防、材料预防、施工工艺、工序控制预防、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保体系管理预防等,这样就能形成贯穿项目开发全过程的工程质保管理体系。

3. 向工程关联方输出企业管理标准,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房地产企业工程管理的经验积累,有的是用沉痛教训换来的,有的是通过行业交流学习到的。工程质量目标实现的关键,不仅是甲方项目工程部,也必须依靠关联方有效的质量管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甲方应该把项目的具体要求、可能发生质量问题的工序质量控制点、工程质量控制措施等告知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关联单位,提高工程关联方的管理水平。

三、房地产企业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管理的手段及方法:

1.技术标准交底

主要内容有:设计交底、施工技术标准交底、施工细部工艺交底、施工质量防治措施交底、施工组织与配合交底、施工样板交底。

本环节中监理单位责任较重,应重点审查总包方的专项技术方案与房地产企业要求的一致性,审查其质保体系有效性。参与监督并审查依据技术方案内容进行的施工班组质量标准交底、施工工艺交底、成品保护交底并根据专项技术方案制定对应的监理专项细则,明确监理检验的对应责任人。

2.设立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甲方检验制度

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基础,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国内房地产企业之所以工程质量一直未得到有效改善,其中相当重要的原因是甲方工程师不参与重点工序质量检验。

1)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概念及设置目的:

工序控制点是指为了保证工序质量而需要进行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一般设置的原则或为关键部位、或为薄弱环节、或施工单位容易出现问题的工序。

2)工序质量控制点内容:具体包括有土建部分的地下室防渗漏、主体结构防开裂、砌体防开裂、抹灰防开裂、卫生间防渗、门窗防渗漏、屋面防渗漏和水电部分的地下室预埋管及防渗漏、主体结构预埋预留、材料设备进场的检验、防雷系统的检验、功能性检验、设备安装检验等35个工序见证点。

3)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检验要求:

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检验管理要求等同于隐蔽工程验收,在工序验收合格前,严禁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甲方对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检验,其重点应放在根据检验结果与实际要求的偏差,发现施工单位质保体系、监理质保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质量环控制的失控环节,切忌仅就发现的质量问题要求进行整改。

3.实施“施工样板引路”制度

1)实施“施工样板引路”的目的:不仅为了做一个合格的样板,也不仅是后续大面积施工的验收标准,而是为了保证大面积施工的有效质量控制。

2)施工样板管理要求必须在招标文件中提前约定,对需要实施样板的关键部位和工序应明确其相应样板管理要求,避免施工单位增加费用造成后期质量管理成本增加。

3)“样板引路制度”包含环节为:内外保温节能施工、二次结构与墙体砌筑、内粉刷、地坪浇注、门窗安装、屋面和厨卫间防水、上下水管道安装、立管预留洞封堵、水系统管道试压、系统调试。

4)“样板引路”的验收:上述环节样板施工前,施工方应预先编制施工方案报监理及甲方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施工完毕,经监理及甲方验收合格后,施工方才能进入全面施工。经确认的施工样板成为甲方向施工单位进行的施工工艺标准细化、实物交底标准及质量验收的标准。

4.优化工程分户验收管理程序,降低业主投诉

1)工程分户验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取得工程竣工备案手续,也是工程质量控制的最终环节。

2)工程分户验收应由甲方项目工程部组织,并与物业分户验收分开检验,避免施工方不承担质量检查义务(几乎完全依靠物业检查进行整改)和预防物业公司因专业性不足导致质量检查疏漏。

3)优化工程分户验收管理程序,推行以客户验房标准为导向的工程质量目标,明确并细化质量目标的具体要求,避免施工单位在施工及交验过程中与甲方产生歧义,实现降低业主投诉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房地产工程质量管理是整个工程开发建设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开发商一定要做好工程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策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完善工程管理水平,控制好工程建设成本,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阳; 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 [J]. 鸡西大学学报2012,(01)

[2]牛跃林; 黄新兵 . 建筑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07)

[3]张西文.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与控制浅谈 [J]. 经营管理者,2012,( 07)

篇7

关键词:分形;分形理论;分形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fractal supply chain and analyz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model of the fractal supply chain, then proposes a design procedure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of supply chain and discusse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fractal supply chain.

Key words: fractal; fractal theory; fractal supply chain

现今,供应链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之一,许多学者正致力于寻找最大化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利润的途径。同时,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寿命越来越短,产品种类越来越多,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传统的供应链产生了很大的挑战。传统供应链从构成稳定度上可分为稳定供应链和非稳定供应链,前者寻求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间的稳定联盟关系,其结构是刚性的,缺乏自我变革的能力;而后者为具有不稳定和不可控的组织行为的混沌结构,对目标和环境参数极度敏感、因目标而组成,在目标完成时解体、频繁进行修正,同时其组织结构极不确定,因目标及环境不同而做出不可预测的变化调整。为了综合这两种形态供应链的优势并尽可能克服其不足,急需发展一种兼具一定组织结构稳定性和相当灵活度的供应链结构,而分形供应链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1分形理论与分形供应链

1.1分形理论的概述

分形理论是描述混沌和非线性的内部结构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研究一类不规则、支离破碎、分维数的物体,如海岸线、岩石表面、云彩等形成机制及其数学模型。这些自然物都具有复杂的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在人类社会中,先进制造系统中顾客化产品的设计、制造系统重构与经营过程重组,这些逻辑过程同上述自然物的研究原理完全一致,因此分形理论是进行研制复杂系统的基本单元的基础[1]。

相似性是分形理论最重要的原理,它表征为分形在通常的几何变换下具有不变性,即无论怎样变换观测的尺度,局部仍然保持整体的性质,也就是具有无标度性。分形元是分形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构成分形整体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又叫生成元,是分形组织的基本单位。

1.2分形供应链的定义

分形供应链是由若干在组织形态、运作模式上具有相似性的分形供应链元组成;针对环境背景及所需完成的供应链任务不同,通过自组织机制构建不同规模、层次的可重构的面向任务型供应链,通过协调运作实现该供应链任务的全部或部分运作;在任务或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分形供应链元的再组织实现分形供应链系统的重构;分形供应链元、自组织机制、优化机制共同构成其可重构的基础。分形供应链元指以任务为驱动力的,具有能完成特定供应链运作功能的运作单元, 它们在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具有一定相对的独立性以及自包容。

1.3分形供应链的特点

分形供应链具有以下4个特点:

(1)自相似:这是分形供应链最基本的特点。这种相似性不仅指各分形元在结构形式上的相似性,而且也指在价值理念、运作模式、企业目标等各方面的相似性。分形元之间的相似性还表现在系统的输出效果上。

(2)自组织:分形供应链的自组织性体现在运作及战略目标设定两方面。在运作上,分形供应链的运作流程“自动地”以合适方式加以组织;在战略目标设定上,每个分形供应链元根据其对整体战略目标的理解以及对自身在供应链中的角色、能力定位来设定自身的战略目标,它们以某种自组织机制形成联盟、运作、最后解散。

(3)自优化:分形供应链强调每个分形元的自我发展能力。分形元在自我活动空间内,能够不断持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并且能够自主决定与优化内部流程,在自我活动空间内达到最优化效果。

(4)目标驱动性:分形供应链要求各分形元能够通过协商确定好组织的总体目标,并分解成各分形元的目标加以贯彻执行,这种目标驱动机制是解决各分形元间冲突的最可靠方法。

2分形供应链结构

2.1分形供应链纵向结构

以简单的制造企业为例,介绍分形供应链的纵向结构。如图1所示,其最高层次的分形是企业层,其次是按照产品的不同所构建的分形供应链,最下面一层是制造单元或供应商等。无论是企业还是供应链或制造单元、供应商,本质上讲都是一个个分形元,都具有自相似、自组织、自优化等特点,只是层次不同。

2.2分形供应链横向结构

仍以上面的制造企业为例,假设该企业有3个部门:D■、D■、D■,它们分别负责某一产品的制造、生产和销售。根据客户的订单C■、C■、C■,企业将产品分别在3个制造部门M■、M■、M■进行生产,同时,每个制造部门都有2个一级供应商S■~S■,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中,F■、F■、F■都是一个分形供应链,它们负责某种或某些相似产品的供应链任务,具有产品导向性。在供应链内部,每个部门D■~D■、制造单元以及供应商M■~M■、S■~S■等都是分形元,它们也具有自相似、自组织、自优化等特点,能够根据环境和企业的目标自组织完成某些制造或采购方面的任务。由于分形供应链的自相似性,在企业开发新产品而需要增加相应的供应链时,企业可以模仿已有的供应链进行构建和管理。而运作中涉及到采购、制造以及销售等活动则由各分形元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总体目标独立或合作完成。

2.3基于分形理论的供应链设计

首先,分析所在行业的形势,审查企业的目标,包括利润目标、市场目标等,结合目标设计供应链的初始结构。

然后,进行结构调整,确定系统目标,建立供应链。这里必须设计各成员企业的合作规范,包括利润分配、成本分摊、合作标准等,这是实现供应链自优化和自组织的重点。

最后,运行和完善,设计分形单元自控制机制,进行自优化和自组织。供应链的运行和完善原则:实现工作流与信息透明性,充分发挥成员企业的积极性,合作而不是对抗,质量意识,连续优化等。

3结论

本文在分析传统供应链管理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形供应链管理,并对分形供应链的特点、结构和功能模型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与以往的传统供应链管理相比,分形供应链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可以克服传统供应链的不足,从而可以更好地协调供应链网络中各个合作伙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安麟. 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建模[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方耀楣,夏晓鹏. 独立学院的体制与模式:分形论的观点[J]. 教育发展研究,2004(3):54-56.

[3] 徐向肱,顾新建,陈子辰. 基于网络制造的仿生自组织协同进化[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42-48.

[4] 王成恩. 分形公司概念及理论[J]. 信息与控制,1998,27(4):249-254.

篇8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问题 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篇9

关键词:供应链竞争力 不确定评价模型 系统论

一、供应链竞争力的含义

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市场竞争形式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如今,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具有更强的供应链竞争能力,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更清楚的认识供应链竞争力非常重要。

关于供应链竞争力概念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观点有: (1)供应链竞争力是指企业联合其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在市场竞争中,对顾客多变的需求做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快速、更有效的反应的能力。(2)供应链竞争力是指某一供应链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的一种外在市场力量,是与竞争对手抗争、赢得市场份额、获取利润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能力,它是供应链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实力、能力、素质的综合作用最终在市场竞争上所体现的力量 。

根据国内外对于供应链竞争力的研究,本文认为:供应链竞争力是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供应链组织能力、供应链运营能力以及供应链整合能力综合发挥的情况,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项能力的缺失都将导致供应链竞争力的下降 。

二、系统论简介

系统论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供应链也应该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供应链管理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而且对待问题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观点,从供应链系统、企业、外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来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系统论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然而在物流方面应用较少,特别是关于供应链管理问题方面尚未得到应用,所以本文从新的角度去探讨供应链及供应链竞争力。

三、供应链竞争力重要性的不确定评价模型

供应链竞争力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还不被很多企业所重视,为了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供应链竞争力,现对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性进行不确定评价研究。供应链竞争力是由供应链组织能力、供应链运营能力及供应链整合能力组成的,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对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则评价方案U={组织能力,运营能力,整合能力},其权重如表1所示:

对于每一能力的评语又有很重要,较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几类,因此有评语集={很重要,较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根据实际问题,我设计了抽样调查表如表2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和不确定综合评判模型中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不确定评判举证中不确定分量服从的分部如表3所示:

= (0.573,0.075,0.460)

经计算可得到在很重要这一评语上的不确定测度0.573为最大,因此对供应链竞争力重要性的评价结果为很重要。

四、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方式

由以上研究可见,供应链竞争力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重视供应链竞争力的管理与提升。但目前,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甚远。

供应链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想更加快速有效地提高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竞争力,就必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在供应链合理化工程中必须有系统观念,通过系统整合来实现供应链上各成员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化来实现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

1、增强系统有机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的特性,而且有机整体不是诸要素的简单相加之和。即各要素构成的整体,其整体功能往往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各要素仅仅注重其自身的活动,那么势必影响整个产品价值增值过程。所以,为了更好地维护供应链的系统有机整体性,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供应链上各个企业,而是要把从供应商、制造商到销售商的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保证供应链中的成员能最大程度地获取各自的利益。

2、注重系统要素的相干性

相干是一种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联系,具有一种"通讯机制"且非线性相关的联系。就供应链上各节点的企业而言,供应商、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彼此的信息必须分享。相干作用之所以能提高系统的整体效应,其原因在于相干作用构成了要素之间较为稳定的联系。

3、关注系统的结构层次性

系统的整体性质,是由组成要素的性质、数量及各要素间的结构这三个因素决定的。就供应链系统而言,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供应链上具有层次性,他们各自功能及利益趋向是不相同,从而导致它们的行为侧重点也不一样。要想企业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以期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效应,就必须以整体观念来设计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结构。

五、结语

通过对供应链竞争力进行不确定评价分析,证明了供应链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发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供应链竞争力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提升供应链竞争力是我们的首选。

参考文献:

[1]吴金椿,朱应亮.《供应链竞争力的探讨构建》.《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卷(第1期).

[2]余晖,张文杰.《供应链竞争力内涵与模型构建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第13卷(第5期).

[3]刘建军.《不确定综合评判方法》.《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机大会论文集》.2010年,第17卷(第5期).

[4]穆东.《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与评价方法研究》.2010年,第7卷(第3期).

篇10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内的石油石化等行业已经逐步地被打开,中国面临着国内外同行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其发展关键和生存的关键就是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力。然而,石油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指标是桶油成本,桶油成本也是石油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指标。但是桶油成本中的开采、开发和勘探的过程中,管理和生产成本的压缩空间却越来越小,所以石油企业的成本控制的重点就是降低其物流成本。作为石油企业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企业实施的关于物资的采购系统,据悉,石油企业至少要营业额的一半来进行原材料和各种零部件的购买,而在国内的石油企业当中,它的比例更是恐怖地占到了营业额的70%。因此可见,物资的采购肯定是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在对供应链进行管理背景下物资的采购分类方式

需求程度分类法:需求程度分类法是较为传统的采购、储存管理方法,它在在物资采购与储存管理中已经被使用多年了。需求程度分类法是参照恒定的基准把采购的物资分成 ABC类,然后依照不同的类型来管理。但它有着自身的缺点,因为它只依照采购的物资对其自身企业所生产的等级来划分,这就只关注了自己内部的生产对所需物资的标准,却没有思考在采购物资的时候,能够影响它的外部因素――供应市场的状况。所以物资采购分类得从物资对企业的需求程度和市场的供应状况来对采购物资进行分类。

同时采购的分类方法:石油企业需求采购的物品繁多,就必须考虑十分复杂的采购情况,就让采购管理非常复杂,也增加了供应的成本。所以,为了保证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但同时又得降低成本,就的依照供应市场的风险程度和采购物品的重要等级对采购物品进行分类。但是,这种物资采购所带来的价值往往会大于其本身价值。所以,应该有效地进行物资的采购。

三、在对供应链进行管理背景下的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组合策略

1.最低成本策略

平衡物资特征是在采购物物资品种中所占的比重和资金都较小,这对石油企业来说比较重要,对此物资采购实行一种活跃的供应方法。同时,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其代替品或新的物资来代替。采购部门应该把自身的需求作为标准,运用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从而为企业做出贡献。该物资的采购通常通过竞标、投标的方法来选择理想的供应商,筛选出具有优势的供应商,保证高质量及连续性供应,优化物资的订购量,减少自身的库存,运用理想价格来管理是本策略所关注的重点。而至于重要的物资,理想的采购战略应当将采购目光放到签订短中期的合约上来,从而促使采购者可以不断地寻求更多的资源,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2.双赢策略

从物资的类别中不难发觉,战略物资的特征是种类少,采购金额大,而且供应的风险很高。比如牙轮钻头,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对油田的钻井工作进程,如果出现问题,甚至会造成油井报废,直接损失上千万元。牙轮钻头的价格水平有一点点微小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到钻井的成本,所以必须密切地关注市场发展以及供应商市场的变化。如果只有1个商家能够对深井用的牙轮钻头进行供货,而有3个商家对浅井用的钻头进行供货,这3个商家产品的质量又存在一定的差距,也会导致很高的供应风险。所以我么要重点地管理采购牙轮钻头相关的工作,和供应商进行良好的合作,促进采购成本的降低,使其获得的价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竞争力,确保钻井质量的提高以及库存水平的降低,最终使钻井的生产设计与对钻井的生产变化具有更迅速的反应速度。而供应方也能够在保障其市场需求稳定性的基础上,能够对石油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节能型更好的了解,确保其运作质量的提高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最终获得更多的利润。

3.最低管理成本的策略

石油企?I的物资采购需要采购的物资品种纷繁多样,然而,其占用的资金比重较小,容易从市场上获得。所以,我们要对买方市场的各种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促进物流及其管理复杂性的降低。对一般的物品来说,其风险与成本都不太高,控制其成本时应该节约其交易的成本,尽量地简化对其进行采购的流程,重视其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促进其采购成本的降低,节约其采购时间、送货时间、储存时间以及支付时间等。此外,确保和供应商之间合作方式的多样性,例如:物品的品种标准化、供应商的条形码、电子数据的交换以及供应商对库存进行管理等,实施最低管理成本的策略,使石油企业在其供应链的管理背景下能够实现较为高效的物资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