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
所谓思想品德的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或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比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下册中的权利与义务这两个概念及其辨证关系的原理,无论是在第一课还是在全书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是贯穿于法制教育的主线,是理解宪法和法律的理论和知识基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最有意义的部分。所以它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七年级的家庭社会教育,八年级的道德法制教育,九年级的国情教育的理论都贯穿于各年级思想品德教育的主线,都是教学的重点。
现代教学思想把突出重点视为重要的教学原则,并把它列入系统和系统方法的最优化理论之中,说明“整体的教学最优化的是由选择和实施教学的所有基本成分,即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和形式的最优化方案的方法综合而成的。”突出重点乃是教学最优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如能轻重有序,把握其要,就会契领以顿,百毛皆顺。对重点部分讲深讲透,学生则一通百通,次要部分自然就容易理解了。总之,突出重点是符合思想品德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教学思想,是高效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如何突出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五点体会:
1.1 要准确地研究教学重点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可概括为三点:①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其它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如宪法与法律的概念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公民与人民之间关系概念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都属于上述一类。②带有总结概括性的观点,在教学内容上有统领作用。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开篇有这样的论述:“在我国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管理国家的权利。作为国家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所谓公民权利,指得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所以称之公民的基本权利。”章节结尾又说:“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生命之树常青,法律就是那普照的阳光。”这一总结性的概括,既概括了下面的教学内容,总结了前面的教学原理。③合作范围较广的概念和原理,并能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宪法中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涉及到后来讲到的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学原理。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的倾向,强调自我价值,只要权利而不履行义务。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他们不懂得法律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把权利与义务作为重点教学就能很自然地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材所要求的目地。
1.2突出重点与照顾前面相结合
突出重点是思品教学的精髓思想之一,但不能把它理解为只弹一根弦。因为重点与非重点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非重点的补充、衬托,重点也难以发挥功效。俗话说,红花要靠绿叶衬。如果把花突出到不要绿叶衬托的程度,花也就不美丽了,例如讲宪法时,而忽视其他普通法律的作用,是不准确的,大家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其他普通法律是子法,一定要让学生懂得母法与子法之间依附的关系。宪法只是非曲直从宏观方面来确定国家的本质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而子法是对宪法进行较全面的详细具体的补充说明。如果没有子法相关配套实施,那么宪法就束之高阁一纸空文了。因此在讲解法律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全面,做到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1.3 要做到精讲
所谓精讲,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全过程都要精,并非专指课堂上讲述。精讲至少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精选教学内容,选择精华所在;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设计精当;三是课堂讲述要精炼,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说话不拉扯,不罗嗦,语言精炼,条理分明,要言之有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思想品德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也还要突破难点。所谓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或接受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虽然现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处理手法好,用社会事例,具体案例及相关联结与课文中的理论联系起来,文句通俗易懂,学生易学易记。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碰到了不少难点。其原因是在现阶段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方面,有其三个特点:一是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缺乏对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一旦接触到抽象的基本概念原理时,就感到深奥难学,不好理解;二是由于是新教材,教师处理不太适应,学生基础知识肤浅,一时难以构成知识体系,当用理论知识对具体案例、事例进行分析时就感到困难;三是学生思想比较单纯。看问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许多看法带着片面性。如讲到“人格尊严不可辱”时就认为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而不是从法律角度去认识人格尊严。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必然会形成难点。针对上述特点,我在教学中尝试一些突破难点的方法。
2.1 丰富学生实践经验,逐步实现从具体到抽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际锻炼,并运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抽象思维。采用归纳法,有具体到抽象,教材中虽然列举了事例案件,但由于课文篇幅有限,不可能举出更多的例子,这就要求老师挖掘出更多的不同事例进行比较分析,或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例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使教材内容化难为易,顿然领悟。
2.2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相互连接,形成系统
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从学习宪法入手,让学生认清宪法制定的国家性质,从而懂得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权利,而后所说明的诸多的权力都是在宪法的指导下才会有的,而权利得到保证后,公民也应履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这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一目了然,让学生能明确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2.3 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33-02
高中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学好数学需要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而这正是我们学生所欠缺的,因而“谈数色变”也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点,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也有利于解决常规教具难以完成的问题。然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是否体会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呢?笔者对本校高中1198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4道题目如下:
问题1 你的数学老师经常用多媒体上课吗?
A.一般都用 B.经常用
C.偶尔会用 D.从来没有
问题2 你喜欢数学老师用多媒体上课吗?
A.很喜欢 B.比较喜欢
C.无所谓 D.不喜欢
问题3 你知道数学老师为什么要用多媒体上课吗?
A.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B.有利于我们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C.方便老师,少写点黑板
D.不太清楚
问题4 你认为数学老师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效果如何?
A.效果很好 B.效果一般
C.效果不太好 D.效果很不好
从以上的调查统计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虽然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还未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没有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部分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老师利用多媒体上课,于是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有效突破高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要有效突破高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首先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所授课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解读高中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确定教学的重点;但确定教学难点要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确定难点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研读高中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加上教师的教学经验来确定,但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因学生个体差异而产生一定的偏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有必要做一些调整,采取另一种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方式――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将预习中不理解或者难理解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这些问题就是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难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学生反馈问题的方式也可多种多样:可当面反馈,也可通过手机短信、QQ留言、QQ讨论群、微博和飞信等方式。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及时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老师也可以及时、广泛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而集中起来进行解决,提高教学效率。
二、备课时,充分评估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的确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其应用宗旨是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从引入到新课、从概念到规律、从举例到课练,均投影在屏幕上,学生听课就像看电影一样,看得多、听得多,但思考得少,只强调过多的外部刺激,不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学习收效甚微,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也会在教学资源上造成极大的浪费。在决定使用多媒体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其做出一个可行性、有效性的评估:是否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用传统教学的方式是不是更容易实现目标?当然,如果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理解和突破很困难,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能大大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那么我们应选择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反之,就没有必要用多媒体来呈现。例如,在学习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时,重点是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及其应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球体的学习本身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公式推导中还运用了“分割求近似值求精确值”的思想方法,这给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突破这一难点,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学生展示具体形象的模型,缩短了抽象理论、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三、潜心研究,做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信息,并具有方便快捷的交互能力,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比拟的。但如果在课件中使用过多的花样、过多的声音效果、无关的插图和动画,往往会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效果适得其反。所以,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质量。一个优秀的课件应具备内容安排合理、结构简单、布局合理、操作方便等特点。课件的制作要直观、形象,符合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增加教学信息量或扩大教学新视野,富有启发性。高中数学课件可以利用PowerPoint、几何画板、Matlab、Flash和Authorware等软件,针对授课对象、授课内容、授课类型、授课环境的不同,做出多种多样高质量的课件。
四、把握适当的时机,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要把握课堂教与学的“黄金时间”
研究表明,一般高中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约为20分钟,所以应该把握适当的时机,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黄金时间”应用多媒体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例如,在学习球的体积公式时,重点是公式及公式的应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可以先展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以上思路是把一个半径为R的圆分成若干等分,然后如上图重新拼接起来,把一个圆近似地看成是边长分别是πR和R的矩形,那么圆的面积为πR2,让学生体会这种“分割求近似和化为准确和”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联想球的体积求法是否可以仿照此法:先把球分割成n部分,再求出每一部分的近似体积,并将这些近似值相加,得出半球的近似体积,最后考虑n变为无穷大的情形,由半球的近似体积推出准确体积。明确这一思路后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把球分割成若干个“小台体”的动画:
进而可以让学生联想是否能以同样的方法来求球的表面积,同时展示把球分割成若干个“小锥体”的动画。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想象情境,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有效地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静止”的数学“动起来”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广泛性,这是制约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而数学中的难点则是抽象中的抽象。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我们教师有时也为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感到尴尬和无奈,因为突破“静止”的数学难点,需要良好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不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没有了这些尴尬与无奈。例如,在学习球内接正方体、长方体,或正方体、长方体内接球的知识时,由于受到空间思维的限制,许多学生不会识图,有些学生甚至看不出空间元素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不会合理作图。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地展示两者结合体的旋转模型,就能形象、直观地揭示两者的本质联系,学生也就很容易地观察出球的直径和内接正方体、长方体的对角线相等的关系。又如,在学习椭圆的性质时,当离心率e发生变化时,椭圆的形状会怎样变化?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底数a发生变化时,函数图象会怎样变化?这些难点,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对结果是难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呈现出图形随着某些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这些教学中的难点就显得形象、具体,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原则上应尽量采取简单易懂的形式呈现,但也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和教学要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软件制作课件,动静结合,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突破,让学生对教学的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让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
五、及时做好反馈调查,扬长避短,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3
针对上述两个突出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提高。
1.要使每个教师真正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达成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的共识。在这里,我想谈一点自己对备课重要性的认识。我认为,备课是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周密考虑,是一种熔铸了个人心血和才智的独创性的劳动,如一位将军在作战前的运筹帷幄,如一位演员在演出前的内心预演,如一位运动员在比赛前的体能集聚。只有认真备课,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深钻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明确大纲要求,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才能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每位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发现自己知识储备的足够与否。如果任备课流于机械的照抄教案,那么,我认为,提高教学质量也将是一个幻想。这里要正确认识参考教案的作用,也就是说,参考教案不是万用万灵的,它只是一种参考,供参阅者借鉴,使参阅者取长补短。
2.备课时努力克服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想方设法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千方百计精心设计科学、高效的教学环节。
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呢?
1.要分清教材重、难点之间的区别。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和不容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每节课的重、难点不一定相吻合,每节课必须有重点,但不一定有难点。
2.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学大纲,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只有吃透了课标,才能了解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只有理解了教材的知识结构,才能对本册教材有个整体的、全局性的把握,才能对每单元、每小节的重难点了然于胸,也才能对每节课的重难点做到准确把握。
3.教师在备课前,要摸清学生的实际及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以及学生的情感、动作、技能,从而确定教材的重难点,也才能在课堂教学时真正突破重、难点。
4.教师在备课前,还要对素质教育有关学生全面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有总体的认识和了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渗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动口表达能力的培养,并把对上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难点对待,真正使教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精心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则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要考虑前后知识的衔接点,避免出现知识断层。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知识的断层,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也就如悬崖一般无法逾越,也就谈不上突破重、难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知识的自然过渡和衔接。
2.要考虑教学结构的科学安排,避免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注入式。备课时,要体现精讲多练,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不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而是引导、带领学生走近为什么,这当中,教师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指引者和解决问题的点拨者。在安排教学结构时,教师要科学地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到教学有度、合理。
3.要考虑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和抓住教材关键,避免主次不分。要突破重、难点,首先要准确把握重、难点,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和现有的教学条件,寻找最合理、最科学的教法来突破重、难点;要抓住教材关键,首先要对教材有个整体的把握,在通悉教材的前提下,才能切中教材关键,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重、难点突出,主次分明。
4.要考虑练习的安排,避免设计安排的练习或过于复杂、或重复,起不到巩固知识和对知识的举一反三。练习设计的精巧,不但能很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而且使整个教学过程科学、紧凑。
5.要考虑提问,避免所提问题过大、过难,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难以解答,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可行性、过渡性,提问是教师指引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指挥棒,备课时特别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
6.要考虑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最佳选择,避免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规律相脱节,避免所选择的手段、方法不实际。备课时,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备,选择合适的教法。
7.要考虑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避免高分低能,要依据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4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1.明确听课对象
听哪位教师的课?听课的内容是什么?需带那些有关材料去听课?听课者要一清二楚,尤其要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做到先备后听,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听课的重难点,发现课文中的亮点,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课前与老教师进行交流
上课前,可以向老教师请教,他们是如何把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设想、重点难点,在脑海中有了大概的轮廓以后,听起课来才会清晰明了,这些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和同事结伴而行
根据实践,与一两位或更多同事一同听课,效果要比自己一个人去听好得多。因为在听课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听课后大家可以及时地进行交流讨论。如此,才能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领悟其中的意蕴。
以上几点听课前的准备工作对听课是很有益的,它可以使年轻教师尽快适应、熟悉教师这一职业,从而更快地成长起来。
二、灵活多样的听课方法
如何提高听课的质量,要注意以下几个易忽视的问题:第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学习者、欣赏者的角色去听课,要“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以旁观者、评课者的身份去听课。第二,要有的放矢,有的教师听课时只顾埋头做笔记,课下一看密密麻麻、详尽至极的笔记,的确很认真,实际上听课恰恰要多听少记,而且还应讲求记笔记的技法。要专心听,有重点地记下讲课教师的教学过程、重难点处理,以及听者自己对课中出现的亮点的点评和感悟。第三,要在听课中提升自己,简单归结起来就是在听课时要会看、会听、会想、会记。
1.会看
听课看什么呢?看教师的教态是否自然,板书是否清晰、美观,教学的方法是否灵活多样,驾驭课堂能力是否自如,组织教学的方法是否合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科学,师生感情交流是否融洽,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时间安排是否得当,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都要用心去看。不过,光看不行,更要对照和比较自己教学环节中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提高,而不是单做“评论家”,那样就难获新知了。
2.会听
听的内容很多,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要把自己当做学生去认真听,深刻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弥补自己备课中的不足。第二,要听完整,既听教师的提问技巧,也听学生的回答内容;既听课前的预习检查、新课导入,也听课终小结、作业布置;既听基础知识的讲解,又听学习技能的培养;既听课内知识,又听课外知识的延伸;既听教师充满激情的音质,又听学生的朗朗书声。总之,要强调“完整性”,如此方能领略到老教师独特的教学个性,进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吸收并予以创新,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会想
听课时及课后,要思考如下问题:授课教师是如何处理教材的?假如是自己又该如何去把握?他们是如何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的?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他们又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呢?怎样才能找到文章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思维?面对新课改,自己该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些问题都要深入思考,用心感悟。需要明确一点,看、听、想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做到听有所得、听有所值。
4.会记
并非前面所述的少记,“会记”就是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简而言之,就是要选恰当的时机记下重要的内容,亮点一闪即逝,一定要提高记录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要明确:动手是建立在会听的基础之上的,记录的目的就是便于查阅、对比研究,为自己的构思提供借鉴之材。
上述几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平时只有多听、多想、多比较,方能从中把握听课的技巧,提高听课的效率。
三、善于总结
听课者大都会注重听课的过程,很少注重课后的总结,这样不仅易忘,而且易造成半途而废。因此,有必要在课后做必要、及时的总结。
1.及时交流
每听完一堂课,要立刻与老教师交流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最好先听教师讲自己的授课体会及目的,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疑惑。
2.要进行客观对比
听课后,可以将听课记录与自己的教案或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客观理性的思考,大胆地去粗取精,在当前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也可大胆地予以创新,重新设计教学思路。
3.时常翻阅
听课记录上留下的是听课者一步步前行的记忆之痕,得失错漏尽在其中,只有时常翻阅,才会常出新意,才能使听课的意义真正体现出来,仅仅停留于听课过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由此可见,听课后的总结是不能忽视的,更不能把听课作为一项简单、轻松的小事去对待。
篇5
一、注重实际,遵循规律
注重实际就是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技能的形成规律去理解与把握教材,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也更容易完成。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考虑单元计划如何安排?第一节课如何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了解教材内容的安排层次,其编排结构一般要依据学生认知心理与教材的难易程度,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有层次地安排,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与动作技能。如果教师能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把握知识与技能发展的线索,就能从中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探索新的知识,快速地掌握动作技能。
二、跳出教材,超越教材
跳出教材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教材,结合学生的思想、基础、能力和教育资源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一位成熟的教师在走进教材、吃透教材的情况下,还要能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教师不能单单从单元体系与课程中剥离出来,在教学设计时需要了解教学内容在整个学段与单元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清楚了解前后单元之间的联系,课时与课时之间的联系,一节课在单元与课程中的作用与上、下课时的联系,同时做到心中有数,实现目标,定位准确、不越位、不缺位。
跳出教材是站在更高的高度看问题,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在教授支撑跳跃一课时,某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部分向学生介绍将跳箱看作是一个障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翻越跳箱,学生跃跃欲试,有的爬过、有的翻过、还有的跳过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跳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还创新出了许多新的翻越方法,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些具有恐惧心理的学生因为前面曾经翻越过,在后面的学习中也不再畏惧,这种教学方式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是采用了跳出教材之外来把握设计理念,将跳箱看作是平时生活中的一个普通障碍,让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翻越,然后由此引入本课,在引入支撑跳跃方式时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引入过渡自然,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理解与把握教材在单元计划与课程中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本课的导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同时对于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确定难易,把握重点
有些内容在教学时学生常常感到有难度,即使教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反复的示范,可总有部分学生仍然出错,但一旦搞清楚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应仔细分析教材易混淆的地方,将易混淆的地方确定为教学重点。比如三级跳远教学中,学生最易混淆的地方则是起跳脚与第一跳的脚步,一些学生在教师讲解时并没有明白起跳脚与第一跳为同一只脚,教师的教法则以此作为教学重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一位教师则从立定三级跳远开始,将原地起跳改为第一跳的同一只脚,学生易于接受,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好,课堂结束时学生全部掌握了三跳的基本技术。因此,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深刻理解与把握教材的难易,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再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接受。而有些教师则从完整动作开始,教学重点也放在了技能动作上,没有把握好学生助跑和跳跃的易犯错误,再加上学生人数比较多,最后结束时仍有不少学生起跳脚与第一跳不是同一只脚。这两种结果便是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同所造成的。
四、整体把握,注重实用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拟上课;说课;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5-0041-02
模拟上课与说课之间的区别何在?从准备到过程把握,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在模拟上课或说课活动中,会出现将两者混淆的现象?如何准确、有效地把握模拟上课与说课的技巧?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更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一、模拟上课与说课的关联点
模拟上课与说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前者是在没有学生的前提下,模仿真实课堂完成的虚拟教学活动,其核心既没有学生,又是在上课。而说课,却是教师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说出课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如何教、为什么那么教等内容。其核心是“说”。
同一内容的课用不同方式表达,例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即使模拟上课和说课在形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假如采取模拟上课和说课两种方式呈现的话,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是完全一致的,不是说采取模拟上课的方式教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时候,是这样的目标和重难点,采取说课的方式又是那样的目标和重难点。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来呈现,同一内容的课其目标和重难点是不改变的,假如出现了不同,不是模拟上课的设计出了问题,就是说课设计不够准确。
就不同内容的课而言,模拟上课和说课没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或许有人就会认为二者之间就没有了任何关联。其实不然,二者的关联点在于目的相同。即都是用于体现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只是模拟上课更倾向于课堂教学能力,说课则倾向于课前设计能力和现场表达能力。明确了这些,教师准备参与这些活动,就会更加突出重点,把握其关键,不会再混淆概念。
二、模拟上课与说课的考核点
无论是模拟上课还是说课,组织这样的活动,目的既然是考察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就需要进一步明确考核的点何在。模拟上课和说课尽管有其关联性,但本质上的不同十分明显。总体而言,模拟上课是要考察模拟水平,说课是要考察设计和说的能力。具体而言,要考察的是二者的流程与内容呈现。模拟上课究竟上的是哪些内容,即流程中哪些环节需要详、哪些环节需要略;说课的时候哪些内容需要详说,哪些内容需要略说,甚至哪些可以不说,都需要十分明确。
首先,模拟上课,一般情况下以基本部分主教材教学为多见,明确了模拟范围,就更加清晰了模拟上课的流程和内容,即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练习环节是核心,或许其间会有组织学生展示和评价、讨论等,但是,那些都是因课的需要而设的,并非所有的课都需要后面这几个环节。该详的是讲解、示范,该略的是学生练习,点到为止,而不是用常规课堂教学的练习时间呈现模拟上课的练习活动。教师的指导也是如此,根据事先设计的指导方式,课堂上有所呈现即可,而不是一直在滔滔不绝地指导。另外,从前后衔接上,假如是基本部分主教材教学环节的模拟,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都可以省去,只是在主教材教学要结束的时候,可以进行简单的小结。
其次,说课,一般都是说全课,即一节完整的课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那样设计,以及如何上。在说的流程上,很多组织者都是让一线教师完整表达教学设计文本,如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到目标设置、重难点确定,再到教学流程、场地器材布置、密度负荷预计、安全防范、课的特色、效果评价等。除此之外,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是如何设计的,设计的意图,将如何上这节课等需要有一个清晰表达,这样的话,教师的设计思路与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都会十分明确。
三、成功模拟与说课的关键点
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突破;创新
一、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一般包含两种形态,即静态教学重难点和动态教学重难点。静态教学重难点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所规定的内容,侧重于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来确定,突出重难点在本章节知识体系框架中的重要性。而动态重难点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它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如何快速有效地定位重难点呢?对于常规教学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吃透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整合起来,科学定位每节课的静态重难点。从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1)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基础或者相关知识经验、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错误的;(3)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灵活地进行思维视角的转化(如从宏观到微观);(4)对于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内容掌握不到位等。从哲学角度讲,难与易因人而异,同时,受到时空等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形成的重点、难点又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难与易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又具有可转化性的特点。为此,教师需经常更新重难点知识库。
二、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众多,笔者在教学和参与“一课两讲”教研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和对比,归纳了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精心设计板书,揭示逻辑关系,凸显重难点
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轨迹,借助直线、箭头等符号确定行进路线,排列知识要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勾勒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揭示教材间的外显和内隐逻辑联系,巧妙推理。板书的文字不要求多,但要显示纲目之间的从属、包容、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显示教师科学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多层次、广角度地把握知识信息。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补充相关知识,走出思维盲区,化解重难点
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及时补充,巧设实例。尤其是在教学《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时,这一点更显重要。通过举实例,以达到化未知为有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化繁难为平易,增强教学的通俗性;化枯燥为生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三)保证教学时间,提升思维能力,理解重难点
对于一些理论性强、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教师不要吝惜课堂时间,要化整为零,把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知识点,化难为易,小坡度地层层递进,给学生提升思维的机会和时间。突破重难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情,适度调整教学进度,重点难点放慢速度,简单的知识点可快速带过,力求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同时,可精心准备一些练习,在课堂进行限时训练,及时反馈讲评,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大胆整合知识,调整呈现方式,理顺重难点
专家在编写教材时,考虑更多的是知识体系的严谨、完整,他们并没有太多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故此,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风格,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价值量、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突破?笔者通过参与“一课两讲”的教研活动,更加印证了调整教学顺序,研究知识呈现方式的必要性。两位教师在对这一难点进行突破时,尽管所选择的情景相似,但因呈现的顺序不同(一个是推理式呈F知识,另一位是结论式呈现知识),授课的结果――学生掌握的情况相差较大。其中授课效率高的一位教师的知识呈现方式还是值得借鉴的。通过情景设计,推导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第二个情景:第一步:介绍价值总量的概念:价值总量就是某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填写表格空缺部分,并让学生根据图表的数据推导出五种关系。
(五)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习惯,把握重难点
思想政治课属于逻辑性强的学科,可以分为隐形的生活逻辑和显性的理论体系。同时必须看到:教学难点是动态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如果对上一节课的难点没有理解,就可能阻碍他下一节课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课与课的知识脉络构建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众多的知识内容,快速内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演绎法等,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使之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系统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在每一单元将要结束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课本,在熟悉课本的前提下,参考板书,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采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知识的重点、难点。为了防止遗漏知识,通过采用小组成员之间交换检查的方式,查漏补缺。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过这样认真的梳理,既有利于把握知识体系的重难点,又有利于深化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从而达到层层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政治教师;有效;听课 听课和上课一样,是每一个学校和上级领导常抓不懈的工作,甚至把它列为学校的一项制度来抓。它伴随每个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更是年轻教师最直观、最快速地掌握教学基本功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究的重要组织部分。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较之与传统的听课,听课也应随之变化。
有的教师也明白听课的重要性,但由于课堂内容呈现的太多,在听课时不太清楚怎么听,对我而言,每回听课都有收获,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不论是专家的示范课,还是年轻教师的成长课。上得好的自不用说,上得不够好的,同样也能引发思考与讨论,给人以借鉴。那么,听课究竟怎么听,听什么?笔者结合上课和听课的情况,谈一谈对新课改下政治教师听课的几点浅见。
一、听课怎么听
要想听有所得,听有所获,有效地提高听课质量,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听课前的了解准备
听课教师至少要事先知道教材内容,熟悉课题、课型,了解授课老师与学生的基本情况。试想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会如何安排教学环节、怎样调动课堂、怎样落实课堂。若是日常的常态课,则事先要与授课老师打好招呼,并且要准备好相应的听课资料。
2.听课中的角色表现
一方面在听课过程中要求听课老师要以学生的身份,转变角色,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设想自己为学生,课堂上要怎样学习才能有较高的课堂效率,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角度,按学生的水平去听课。并且始终保持尊重授课老师,不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不看其他书报和接听手机等,不做与听课无关的事,有争议也要等课后再讨论。
另一方面设想自己就是授课者,面临课堂的某种情况时可行的处理方法,思考和判断授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可行,发现授课教师的“闪光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主张,对授课教师课堂中的“闪光点”进行琢磨,找到自己日常教学的不足,并且要有意识的作好记录,以便在课后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时得到启发与共同提高。
3.听课后的整理交流
课后要积极主动与授课教师、学生进行适当交流并马上进行整理,理清授课教师的特色之处、不足之处以及个人设想。若是公开课更要参与评课活动,听课贵在评课,现在有些教师为了任务只听不评,那种的听课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当然评课要做到客观公正,要以正面激励为主。而且评课时还能听到授课老师的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听课学生的基本情况,听到更多其他听课老师的教学主张与成功的教学经验,做到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听课听什么
毕竟,一堂课呈现的资料太丰富,一个人无法把握它全部的信息,因此听课过程中还是要把握重点。
1.听教学思路与环节安排
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教学环节安排,由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其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听课时要特别关注上课教师在结构安排方面的得失,关注课堂上有多少时间用于学生独立思考,有多少时间进行当堂训练,有多少时间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反馈巩固。
特别是在同堂异构的公开课,不同的课教学效果相差甚远。有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从课题引入到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生成一气呵成,过渡自然,衔接流畅,思路清晰。而有的课堂缺乏有效的组织线索,东一榔头西一棒,听者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优秀的教师,在确定了教学课题、教学目标后,能设计好教学思路,构建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组织有序的整体,知识的呈现清晰易懂。特别是有的教材内容在重点难点不是很突出,知识比较散乱,这时候更需要教师对所授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深入领会,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思路,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的构建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核心。听教学环节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整堂课的情况,这是听课时最需关注的东西。
2.听导入承接
一堂精彩的好课,往往有别出心裁,引人入胜的导课。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内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知识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借他山之石,来攻已玉。
3.听教学情境的创设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景”,“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阶段的开始。”新课程特别强调课堂学习情景、问题情境的创设。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创业的观念和正确的择业观,认同“行行出状元”的价值取向时,教师当堂展示一封毕业学生的来信引出情境,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其排忧解难,并从教师的角度给这位学生回一封信,既帮助了别人又教育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的生动具体的情景,将抽象知识演化为直接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锻炼思维能力,加深情感体验。
是否有独特的情境创设技巧,是判断一位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优秀的课堂中,教师没有师道尊严的架子,有的只是教师适时点拨,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探索,鼓励学生求知。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听课时应特别关注上课教师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情境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4.听重点难点的突破
篇9
王吉青
(南京市江宁区横溪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效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数学教师如何抓住学科特点,有效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问题因素,借助“问题导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本文从设计有启发性、有探索性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有想象空间的问题;设计有拓展性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题导学;探究问题;针对性问题;拓展性问题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要想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初中数学教师如何把握学科特点,借助“问题导学”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师要抓住“问题导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着力于创设有针对性、有趣味性、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境,善导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设计有启发性、有探索性的问题,有效激发探究激情
问题驱动着学生数学思维活动,为学生的数学思维把准方向。因此,教师要设计有诱导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尽量做到设计的每个问题都有让学生思考的余地,有思考的价值。只有当教师站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找准学生思维的发展区来设计有启发性、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并把学生引入探索之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多方位思考,在数学“问题”中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并在共同探索中学到知识,获得技能。
如教学《数轴》时,我先通过实例演示温度计的计数,然后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意义的数学问题。
问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温度计,那么你们会读温度计吗?(出示三个温度有零上、零度和零下)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5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5m和6.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等探究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通过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每一堂数学课教学都有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很多教师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都下了大苦功,目的都是为了使这堂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觉得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问,教师要围绕着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针对性地层层设问,让每一问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让每一问都能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助上一臂之力。
如教学《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足球为话题引人,然后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再提供给学生一个有针对性问题:“某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然后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读懂表格的信息,求得胜负一场的积分,再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参与,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用式子表示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探索某队的胜场总积分是否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探究的气氛异常激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有效得以突破。
三、设计有想象空间的问题,有效培养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意义在于激起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但这容易使教师误认为提问越多,素质教育越到位,提问越多越能体现教师的业务能力强;而使刚摆脱“满堂灌”的旧观念,又陷入“满堂问”的泥坑,变成纯粹为“问”而设问,设计一些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无从入手的问题,反而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从而发现规律,自主获取数学知识。
如教学《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2)》时,为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想象时间和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去思考。我先用多媒体展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然后提问:“如何进行飞船的图纸设计呢?”学生讨论之后我出示三张设计平面图,让学生说说每张图分别从什么方向看?学生经过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比对,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知道了立体图形的设计图都是平面图形的。
四、设计有拓展性的问题,有效内化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促进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数学思考”。新旧的数学知识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有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知识、理解与思维能力等合力作用下才能主动建构、形成新知。因此,在教学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时要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让他们的思维积极运转,知道知识的由来,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教学
【分类号】G633.91
现行的高中生物必修内容部分,虽然有指导性的《课标》,但不同的教材版本、异样的编排体系、风格迥异的小资料知识的选取等,这些都给教师课堂具体施教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和疑问,有些知识内容讲还是不讲?讲,教学时间明显不足,不讲,每年的高考部分试题及平时的模拟练习常有出现。面对这些不解,通过笔者对《课标》的钻研和近三年新考纲的研习,以及三年多的课堂实践,生物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注意知识的讲授范围
在生物教学中,大多数人认为知识讲解应多多益善、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什么都教,这必然会导致蜻蜓点水,学生真正获取知识无几,往往还会产生畏难情绪。实践中,要上好一节生物课,必须处理好全面讲述和重点讲述的关系,在尽量讲全、讲深、讲细、讲透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知识的教学,至于什么知识内容应重点讲解,什么内容可以略讲,什么内容可以点到即止,教师应根据《课标》和近三年的新考纲要求来确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材,适当增补典型实例和材料,经过具体分析,归纳比较再上升到理论的角度,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但补充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符合《课标》的要求。
二、注意教材中难点的确立
教材的难度主要决定于教材中难点多少和性质。难点是指教材中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内容, 有些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不具备的,有些甚至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抵触的,这样的知识点称之为教学难点。哪些内容容易成为教材的难点呢?其一是教材中内容庞杂、头绪纷繁的问题,如必修2“基因的分离规律”中出现的连环式的新概念以及抽象的假设-演绎推理等。其二是生理过程复杂又相互联系,如必修3“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等内容。其三是教材中高度抽象、空间构形复杂的内容。其四是教材中以抽象理论为知识的内容。
三、注意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 不同层次学生由于受环境、心理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对知识的领悟理解能力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施教的对象。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组织安排教学,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把零散的生物学知识与具体的生命现象结合起来,从中寻找挖掘普遍的生物学规律,在这方面常可采用观察法、归纳法、比较法等进行教学。
四、注意挖掘教材真正内含知识
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质问题和精华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若对教材研究不足,则挖掘不出教材中隐含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就显得肤浅。只有深入钻研《课标》和新考纲、教材,把握其精神实质,课堂教学中才能讲得深入浅出,练习才能有的放矢、恰到好处,才能使学生把握真正知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意教学过程的艺术及语速
生物学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和一定的语言艺术,这是上好生物学课的基础。实践证明,教学语言抑扬顿挫、恢谐、幽默,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加之体态语言的配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具体而言,对教材内容精炼的语速应稳重而有味,可增强感染力;对紧凑的内容,语速稍快,能使学生精神振奋,集中注意力。
六、注意教学内容进度的计划
教师必须把握住《课标》和新考纲及教材的基本要求,不能一味地为赶进度而教学,应及早地根据实际情况编制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及可行的方案。根据当地不同季节所具有的实验材料的实际情况,编制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案。在一般情况下,要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制定,以便和当地的学管理与教学实施同步。教学进度可分为学年、学期、章节和课时教学进度。计划的制订要立足实际,要有利于教学的实施。
七、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主渠道还要靠学生自己去开掘。新课程更重视学习过程,将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如何搜集和处理信息。
八、注重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有很多,笔者有意识地对生物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设计、课后回顾以及学生评价这四个层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尝试,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分述如下:
1.教学理念反思
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我们进行教育或教学反思的时候,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育或教学行为的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学问题,而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是否努力在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为了分数,即教师也需要对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进行反思,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观念不断更新与发展。
2.课堂教学过程反思
反思课堂设计模式成为教学行为记录反思策略的主要线索。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对象分析:学生预备材料的掌握情况和对新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教材分析:应删减、调换、补充哪些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
(3)教学顺序:包括环节、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
(4)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5)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材体系及版本,不同的教学环境,把握好以上几方面的“注意”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地贯彻和落实《课标》精神。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办法
- 下一篇: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