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科学记数法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科学记数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科学记数法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困生 转化 激发兴趣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数学学困生一旦对数学学科产生了兴趣,就相当于打开了数学学习的大门。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一个班级对数学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只占一半左右,他们会在这门学科上自然而然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见兴趣在学困生学习数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对数学乐学,会学,由被动变为主动呢?

一、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

数学作为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实用性很强,也是其他自然科学学习的工具科,所以显得非常的重要。我们去自由市场进行商品交换,对所发生的每件事情进行思维分析,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学习驾驶技术,房屋建筑装修,外出旅游做客,哪一件事情都离不开数学知识,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数学是多么的重要,我们更加需要用数学去了解世界,改造世界。我们可以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故事,影像资料,社会发展成就和才艺表演活动,让学生深深地领会到,要想将来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处,就必须掌握好数学这门工具学科。当学困生有了对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就会有意识的自我培养,就会增加学习的兴趣。

二、爱心与耐心是激发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因素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接触到的数学知识非常广泛,所记忆的东西也会很多,学数学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从听课,作业,练评,考试,到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踏踏实实,学生做起来肯定有一些难度。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多给他们一些爱心,耐心。我们应该要做到鲜花人人爱,绿叶不能忘。只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对每一位学困生都充满信心,表现出爱心,工作有耐心,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他们学起来才更有积极性。

三、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激发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给他们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沟通心灵,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认同。其次我们要善于协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开展有趣数学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参与测量树高或建筑物的距离等实验活动,来让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以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如满堂灌的讲解,学生既分不清,学不会,又记不住,枯燥乏味,效果肯定不佳,更谈不上开发学生的思维。而利用现阶段的实物教学,如多媒体教学的帮助,及实验的参与,既形象生动习惯,锻炼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参与兴趣,学生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

四、查缺补漏,提高成绩,体验成功是巩固学困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对于数学学困生来说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还远远的不够,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多抽出一些课外时间来耐心地辅导他们,不厌其烦的细心讲解,不怕他们做错,不怕他们学得慢,对每一次作业和考试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他们进行单独的纠正,让他们感到老师很重视很爱护他们,让他们从信心上态度上重视数学学习。这样他们的数学成绩才会慢慢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

五、激励、表扬是激发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心理学也表明,经常表扬和赞美孩子,对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树立自信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多表扬,少批评,甚至不批评,对每个孩子来说都很重要,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更为如此。只要他们有一丝进步都要给予表扬,以鼓励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有错误的地方要耐心细致的纠正,尽量少批评,做到多表扬,在他们平时的作业中多给你很聪明,你进步很大,你的方法很棒之类的评语来鼓励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就觉得自己的老师很喜欢他们,学数学也就产生了兴趣,并把它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这是改进学困生学习的最佳途径。

篇2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知道数学概念形成的背景,克服单纯、机械记忆数学结论和数学概念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绝对值概念时,要使学生明白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指这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从而不难得到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即)的重要结论。再如负数为什么没有平方根?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要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意义,明确了平方根的意义,对求解在什么条件下有意义,就可容易确定为解不等式。

二、数学教学中应把握好教材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学生对数学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数学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认知活动来处理新的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按教材内容的安排,从整体性和联系性两方面,抓某些数学知识的“源头”,抓知识的“板块”,帮助学生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例如在初二年级第二学期讲授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时,首先要联系到初二年级第一学期正整数指数幂这一知识点,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如为正整数。

再如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及求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关键在于对二次三项式配方的掌握。事实上当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一元二次函数有关问题的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确定多数情况下是用配方法来完成的。“配方”显然成为这一部分知识“板块”的“源头”。

三、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谨性很强的学科。一堂好的数学课不能只看表面的数学活动,而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了,要看是否有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要设计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联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辨,提升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讲解课本习题:利用一次函数的图像,求方程组的解。可向学生提出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是怎样联系的?变元、的角色是如何变化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图像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几何意义的认识。

四、数学教学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策略、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注意它们的差异,使教学内容的展开、教法的设计,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都能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在解题教学中,在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的过程中,都要尊重学生个性化解题经验和方法,倡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体会探究解题的乐趣,展示他们解题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关照,帮助他们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寻找适合他们自身学习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应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面对差异在教学中给以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他们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把信息技术纳入了中小学必修课。在新形式下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信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为核心,培训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必须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根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有如下特点:

(一)发展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信息技术课程只有尽可能反映当今的最新成果和知识,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综合性:中学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学科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文学、数学、物理……。

(三)应用性: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教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包括课内和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四)工具性: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和应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处理现代社会的信息。

(五)实践性:实践性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特色,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离不开实践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

(六)趣味性: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七)差异性:由于受学生家庭背景、生活条件的制约,以及对计算机的兴趣程度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如何适应个别差异,充分调动这两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协调发展,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主渠道,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根本的就是采用与教学原则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在中学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师的经历,将常用的教学方法概括如下:

(一)传统讲解法 :传统讲解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它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也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

(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新知悬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强烈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形象比喻法: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中有许多生硬、枯燥的计算机专用术语,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往往理解起来似懂非懂,教学效果欠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适时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主动尝试法:“主动尝试法”就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爱问究竟,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或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这些既有可接受性,又有挑战性的内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研究精神。

(五)问题学习法: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解决问题的冲动,动手试试的想法。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故意设置认知冲突,引起问题争论,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六)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一个寓学于实践的教学情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

“任务驱动”法主要把教学内容、知识点等作为一个目标任务,经过这样安排,学生的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注意力集中到整个目标的完成上,学生就会在目标任务的指引下,不知不觉的掌握了教学内容。任务驱动法适合于在机房的信息技术教学。

(七)成功体验法: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真正地、内在地、高层次地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八)合作学习法: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树立了团体精神。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已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时代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软件教学、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选择学习的自由度大大提高,按需学习、因材施教将真正成为可能。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介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显然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现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概况,

我们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已跟不上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为"考试"教学,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我国尚未把计算机教育归入"普九"课程体系,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在课程设置上,还没有给"电脑课"一席之地,只得去挤"劳技课"。因此,出现了同是一个年级,在同一城市有的学校每周上二节电脑课、有的上一节,而有些学校索性不开课。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就更不用说了。

二、为"教学"而教学,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

计算机教育近几年才兴起,许多教师还没经验或受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较大,大多采用讲解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上课时一再强调上课的重点、难点在哪里,一再叮嘱哪些知识要记住,使学生头脑成为仓库,为教学而教学。却不去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提高,在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甚至争论中提高学习兴趣,开阔思路。

三、信息技术课的具体教学方法

1.激发式教学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学生特别喜爱玩游戏,而这恰恰就是学生最大的兴趣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含有不少适合学生练习的游戏。如在二年级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定,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或其它内容。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盎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门新课程或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在讲word之前,我就布置了一个大的任务,即学完后每人制作一份小报,进行全校评比,并颁发奖项。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我又把这一大的任务划分为小的任务。比如,学习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一些各类海报,这些作品图文并茂、版式精美,其中包括了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还有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们每人制作一页小报,进行评比。如我所愿,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把学习word作为一种乐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能既快又牢固地掌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又能在操作实践中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真正地做到了在愉快中学习。

3、协作教学法

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协作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的素质,没有协作能力,简直是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在鼓励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此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协作式学习是培养学习生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情况把玉级分为若干小组,将班级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列为“小专家”,让小专家进行巡回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经掌握学习内容。这种协作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在“小专家”们的“点”指导下,老师注意巡视这些同学“面”的情况,达到点、线、面结合,以点带线提高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4、自主学习教学法

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激发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数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在初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对如何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使用电子白板技术可以将抽象数学的知识形象化,使需要耗费较长时间的书面讲解变得简单,通过电子白板技术将数学世界真实的在学生面前展示,对学生构建数学抽象的概念起到积极地作用. 在学习“三视图”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将物体进行动态的运动、旋转,让学生直观的观看物体不同角度的形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三视图的含义,绘制不同角度的物体图形. 又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节内容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提前下载好海上日出的视频,配合精彩的解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听觉的冲击,通过观看日出上升与海平面的位置变化,真实的感受到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中简笔画以及图像处理的功能,简单明了的画出圆与直线的关键位置关系,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视频与简笔画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清晰明了的理解圆与直线的关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变得简单,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在进行“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学习时,学生往往不能充分理解三者间的概念区别,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动画展示功能向学生展示:直线的两端都是可以无限延伸的,没有端点;射线可以利用光束向学生解释射线是有一个端点的,另一端是可以无限延伸的;线段则是一段具体的距离,是可以丈量出长度的,两端都是有端点的. 通过电子白板,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就可以将这种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的展示出来,丰富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创造机会进行合作化教学,在相互交流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进行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时,初中数学教师应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来.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平移”这一章节时,对书本中重、难点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提前让每名学生准备4张相同形状的卡片,每个人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不同形状的设计,在课堂上将提前准备好的卡片在投影上进行移动,这不仅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内容设计当中,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又如在进行“认识多边形”内容的学习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前准备好课堂使用的材料――各种多边形的随意放置图片,在课堂上,教师将放置图放在电子白板上,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将各多边形与边数、内角和进行对应,写出正确的内角和计算过程,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

同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相互间交流学习,创建小组化的教学模式,将班级学生分为各个小组进行自主性互动教学,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想象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内容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充分给予学生相互讨论的时间,互相讨论研究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计算解题技巧,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黑板上向全班同学演示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演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指出在演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吸取他人的教训,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小组在演示过程中的好的地方,用于自己以后的学习.

三、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概念的书面解释是很抽象的,学生无法很快的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在对学生解释抽象概念的时候,可以将概念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帮助自身理解概念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并思考升国旗时,班级学生的方阵排列. 这些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现象可以让学生化抽象的概念于形象化的实践当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概念的意思,还能够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问题,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语:初中数学教师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各种课堂活动丰富教学形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技能;艺术;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教师新课导入得好不好。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去获取知识。几年来,本人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所谓导入,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种教学语言与方法,短则一两分钟,长不过五六分钟,导入要体现本课时的重点、难点,要具有概括力和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鼓动性,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情感性,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精彩的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的旋律,是感情的起博器,激起学生心海的波澜。应该精当、精彩,切忌庞杂繁琐。精彩的导入,会使下面的教学活动更加流畅,因此,结合近十年的数学教学经历,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运用多媒体优化导入

数学课缺乏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由此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在这方面的运用,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利用多媒体提出问题:“方程 3X2-X-4=0的一个根为X1=-1,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2”,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点拨做出判断:“由于c/a=-4/3,所以X2=-4/3÷(-1)=4/3,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生确信答案正确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心理状态,此时学生都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我是据此求X2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短短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多媒体在此处的运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解,达不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温固知新导入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 “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三、实际应用的导入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果在教学中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则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学习兴趣盎然。但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带着求知目标投入到学习中,必然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本人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常用一些符号所表示某种特定意义,如天气预报图标,交通标志,五线谱等资料给学生看,或再举一个“失物招领”的例子:“小明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到教导处认领”,引导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用a表示有什么好处?”来引入新课。当然列举的实例子要贴近学生生活,或使用大多数人熟悉的例子。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演示教具导入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园相交成圆周角∠ 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五、运用类比的方法导入

篇7

【摘要】课堂小结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一个良好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让数学知识更加系统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帮助学生科学的梳理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框架知识体系,查缺补漏,有效的归纳重难点,优化解题思路。就此,本文主要探究几种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比较有效的课堂小结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课堂小结;方法

所谓数学教学的课堂小结,就是在每节课结束之前,对本节课所学的公式、法则以及重要的定理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和介绍。课堂小结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强、联系紧密等特点,且有一定规律性,因此一个好的课堂小结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数学课堂中常用的课堂小结做一个简单的归纳,为更多的数学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

一、归纳式的课堂小结方法

所谓归纳式,就是对授课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概括。

例如对于课上学习的“用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内容课堂小结上。可以将其解题步骤总结为:一审题、二设未知数、三列方程、四解方程、五验证、六作答的程序,然后用一个具体的应用题的事例加以说明,学生就会对方程的应用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又如在“有理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已讲完的知识内容进行一个总结:一条规定、两种运算方法、三条运算规律、四种运算法则、五个基本概念。然后再给予相应的简单介绍,带着学生一起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回顾。做小结归纳的时候,尽可能的做到语言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抓住主要宗旨。

二、悬念式的课堂小结方法

所谓悬念式,是指引用与数学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事例、设置一个悬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标。例如:在课题“三角形”的稳定性中,可以采用案例:在地震中,如果实在无法马上逃出室内,那么应该在室内躲在哪个地方的安全性会高一些,学生会给出类似桌下、床下以及有坚硬东西挡着的地方的下面等等的答案,教师可以给出最佳的答案:躲在墙角安全系数最高,然后学生会对其中的缘由很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引入下堂课要讲的有关“三角形的稳定性”的课题。

悬念式的课堂小结应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不能仅仅为了故作高深、故弄悬殊,最主要的应该是与相应的课题结合,为下节课做好铺垫,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利用音韵式的课堂小结

音韵式主要是用于方便记忆一些公式、法则上,通过编一些顺口溜的方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知识点。

例如在“有理数”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正正得正、负负得正、正负得负”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效率。

利用音韵式的小结方法,对于学生在重要知识点的记忆上,可以使其记忆更方便且更牢固,并且还能清除的区分容易混淆的公式、法则。但同时也要注意,教师不能过于依赖音韵式的方式,不能将一些不能连接在一起的知识强制联系起来,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四、设问式的课堂小结方法

设问式的课堂小结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些与教学课题相关的问题来对课堂内容进行一个大总结。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课题大总结中,可以通过提问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淤两个三角形只有一边一角相等,是不是全等三角形

于两个三角形的三角都相等,是不是全等三角形

盂两个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是不是全等三角形

……

通过设问式的课堂小结,可以将学生掌握的知识重新复习一遍,并且在脑海中再次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认识和了解。

五、运用表格式的课堂小结方法

表格式的课堂小结方法主要是将本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表格呈现其一些特征,以供学生通过简洁明了的方式捋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四边形”的学习课程中,通过表格的方式可以直观的展现几种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特点。

通过表格的方式,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并将一些知识加以区分并建立一些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有效的优化脑海中的解题方案。

六、结语

课堂小结是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并精心的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的课堂小结方法,既要保证契合课堂教学内容,又要做到语言精练,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淤要使其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于明确其目的;盂语言简练,一针见血,一语见地;榆要有启发意义和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书梅.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刊),2014,(8):12-13

[2]李欣.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5):78-79

[3]张永招.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小结[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2):56-57

篇8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学习“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我对它做了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他们对这个问题就会很感兴趣,对角这个知识点也记得牢固了。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最终大部份要回到农村,成为农村的建设者,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他们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掌握了生产技能,让即使升学无望的学生,也能感觉到学数学是有用的。

二、以名人学习的曲折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数学家的学习历程,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但要成功同学们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讲华罗庚、陈景润等我国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第一步,让学生在练习纸上作三角形AB=5、BC=3、∠B=30°,然后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比较所剪的三角形的大小,三角形一模一样。第二步,让学生在练习纸上作三角形使AB=5、AC=3、∠B=30°,再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比较所剪的三角形的大小,这回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学生感到非常奇怪。这样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三步让学生讨论,同样是根据二边一角画三角形,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条件中的不同之处,也就是以疑激思。第四步,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通过以上这些过程的铺垫,从理论上得到这个公理也便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而且起到使学困生精力集中,记忆深刻的作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9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100-01

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精心备课

首先要了解教材:我说的“了解”既是对全册乃至全套教材内容的通盘了解,也是对每一节内容的深入理解。记得刚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的我,第一件事情便是把初中三年的数学教材通读了一遍,了解教材的结构,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教的每一部分教材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出现,又怎样为后面的教学准备。理清知识的来拢去脉,明确各部分教材所取的地位和作用。即使从教多年,也应该这样做,因为教材在不断更新,知识点也有所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备课的意识性和价值性。其次,要钻研教材,注意瞻前顾后,掌握知识的联系性。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既是承接小学五年级的解方程而来,也是我们后面方程组的解法、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分式方程的解法的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备课中,要多花心思、多想办法帮学生解决最难理解的要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钻研教材,要化难为易。准确把握教材的易和难,努力化难为易,才能在学生困惑之际助一臂之力。

二、把握好数学课堂的提问

1.在引入处设问。用设问的方法引入新的问题情景,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产生一种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时,我问学生,若有一条长度为20米的绳子,让你围一个面积尽可能大的矩形,应该围成怎样的矩形?可能很多学生凭直觉回答说是正方形,接下来我又要问为什么要围成一个正方形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呢?此时引出课题,说明今天我们就要利用二次函数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记忆深刻,又大大提高了兴趣。

2.在重点处设问。每堂课都有重点,它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考,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的重点处设问,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讲“完全平方公式”一节时,提问学生,在公式(a+b)2=a2+2ab+b2中,(a+b)2,a2,2ab,b2各表示什么?这样提问,可以使学生对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定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3.在难点处设问。在学习新知识时都会有不同程度感到难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往往成为今后学习的障碍,例如,在“认识函数“一节中,函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抽象,归纳出函数概念后可给学生提问题:长方形的一边长为x,面积为y,则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还问:圆的半径为x,面积为y,y是x的函数吗?然后又问前者为何y不是x的函数而后者y则是x的函数呢?这些设问,学生通过理解概念得出答案,从而掌握了函数的本质。

4.在知识模糊点处设问。针对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在其认识上的模糊处来提问,让学生从正确与错误的比较中辩明是非,从而提高思维的精确性,如讲平行线的定义时,学生不难理解,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虽然有困难,这时不妨这样问“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定呢?如果没有这一限定,能否得到两直线一定平行呢?教师的反问使学生产生了疑点,必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5.在题目变通处设问。当学生在掌握一类题目的基本思路及解法后,可以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方式提问,进行思维的变通训练,如,在讲解“当x为何值时,二次函数y=x2-2x-3的值①y=0,②y﹤0,③y﹥0”这道题后,变通设问“能否把本题改编成一元二次方程x2-2x-3=0或不等式x2-2x-30的解?”这样的问题,很自然把学生引入到另一个讨论、探究的环境之中,从而沟通了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6.在结尾处设问。在结束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并有意创设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例如在“三角形的内切圆”一节结束时,可问: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的外切圆的圆心和半径分别是怎样确定的?”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促使学生去归纳总结发现它们固有的规律和性质。

课堂提问中应注意的方面:

(1)所提问题要尽可能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有一定的深度。

(2)提问具有明晰性,准确性,切忌随心所欲,语言含糊,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提问判断不宜过早,不要只重结果,忽视学生思维过程和知识形成过程,应让学生充分暴露知识上的错误,佯装糊涂,巧设“陷阱”直至错误暴露无遗,问题症结十分明朗,教师再让从“陷阱”中爬出的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4)应针对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使优生和差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切不可冷落差生。

(5)爱心是师生情感和心灵的通道,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对学生要满面春风,热情洋溢,充满信任,充满期待,切忌以威严的大法官,板着一副冰冷的面孔,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某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教师就拿出提问这一“杀手锏”,问其明知不能答对的问题,使其出丑,并伴之以挖苦、讽刺。这样,势必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师生感情对立,丧失了学生发展的最佳环境。

我认为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着深奥的学问,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抓好了,教学才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风格,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断反思教与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体会到,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对学生进行讲题考题训练,但落到学生身上往往是“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需要反思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是不是题讲得越多越好?概念是数学的灵魂,而新授课中设置例题的目的就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学生体会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就题论题,解后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例题表层,解后反思既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练的过程,也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收获希望,获取经验的过程。

如: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5,底长是7,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解完这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道题还有其他的变形吗?让学生发言,看看谁把题变形的最好,好在哪里,给予表扬。最后教师总结变形题: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5,周长是17,求这个三角形的边长。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7,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8,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篇10

【关键词】课堂导入;心理学;情境创设

课堂导入是任何学科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巧妙的导入设计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堂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纲挚领的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强化,从而为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方式才算好呢?笔者认为,要设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好的导入方式要做到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同时由于处于青春期,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是非观念还欠成熟,课堂导入要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有的放矢,例如:在讲解在Flash中引导层动画制作时,先展示几幅swf动画图片:奥运火炬的传递路线、嫦娥一号绕月运行、姚明投篮的抛物线入筐。这几个动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有学生问:“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然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火炬会按照我划的线进行传递呢?嫦娥一号为什么又会按照我划的椭圆曲线运行呢?同学们,电脑是神奇的,它能够把我们想象变成现实,你们想学吗?”学生立刻响应,兴趣高涨,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这几幅动画都结合时代主题,因此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老师的精心讲解下,有些学生不但学会了当堂课的内容,而且还制作出一些高难度的动态图,学生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老师的导入方式。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教学导入方式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学生虽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是他们的心理有惰性因素,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课堂导入方式要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让学生对每一堂信息技术课都充满期待。一个导入方式再好,如果每节课都用它,那就象程咬金的三板斧,久而久之,学生对之就没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实时的进行变化和调整,使学生真正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中快乐徜徉。

3.课堂导入方式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契入点,要与教学内容有某种必然联系。如果不考虑到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吸引学生,东拉西扯,那么再精巧的导入,也只是哗众取宠,对于课堂教学,不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而且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例如某教师在上《视频信息的加工》这一节课时,在课前播放了科幻片《变形金刚》片段,课堂是安静下来了,但是在接下来的授课中,多数学生无心再听老师讲解怎样对视频进行处理,而是在想课前播放的故事片《变形金刚》片段后的内容是什么,甚至少数学生还讨论电影的内容,争论“谁看过谁没看过”这些与教学完全无关的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4.课堂导入方式要健康活泼,避免低俗,不能一味地追求迎合一些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例如某教师在讲解的《Word2000图文混排》时,是在流行歌歌词中插入F4、蔡依林、周杰伦等图片,结果引得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尖叫,这样的课堂导入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不符合我们的德育方针,这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有哪些呈现方式呢?笔者根据近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有以下几种:

提问导入法。即以课堂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解《在幻灯片中插入视频和声音》一节时,教师课前可以以提问导入:“同学们,我们己经知道,在幻灯片中可以插入图片文件、剪贴画、表格,但是我们的幻灯片仍然是默然无语的,那么内向,我们能不能在幻灯片中插入精彩的故事片和悠扬动听的经典名曲呢?”进而把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展示导入法。先向学生展示用课堂待授知识制作出来的电脑作品,引起学生对电脑作品的兴趣,然后激发学生学习未知领域知识的欲望。前面所举例中的Flash动画属于展示法的应用,这也是目前教师比较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