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策略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策略

篇1

关键词:风险管理;高波动市场;平衡对冲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72-03

一、风险是真实的

2008年是多么令人惊讶的一年!鉴于年初的良好开端,没有人会预料到后来发生的所有事件。良好的公司增长预测、新兴市场货币的实力、石油升值以及低风险溢价均在2008年中期有了180度的转变。

当金融市场在2008年后两个季度内恶化时,不仅各公司面临更低的生产需求和更高的成本,而且实际出口量远远低于预期水平,不少公司陷入过度对冲的窘境。另外,很多公司的账面上都有附带不平衡风险回报的强化回报杠杆对冲。当市场趋势逆转时,这些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我们已发现几个现象:资金纷纷转向优质资产,流动性匮乏,信贷息差增加,美元对大部分货币升值,以及在各资产类别中波动性突增。

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外汇、利率和商品的波幅均大幅增加。在此期间,波动性一向小于G7国家的亚洲货币波动性增加了75%。诸如原油价格的历史波幅几乎翻一番。虽然利率波动一直较大,但其对公司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远远低于货币和商品风险的影响。在市场高度波动的情况下,对冲成本均有所增加。目前公司纷纷在衡量对冲的价值和涉及的成本。

二、公司还要对冲吗?

有关金融危机规模的争论仍在继续。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不少专家认为危机尚未结束,并预计从2012年开始全球经济放缓,并伴随进一步的流动性枯竭。

2012年仍不明朗,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经济和市场的新时代。变化在所难免,为了渡过危机,我们不得不进行改变。危机使我们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并管理风险。

长久以来,对风险的定价过低。但在现阶段情况已不同,市场对风险的溢价偏高,使得对冲风险的成本更高。不过有很多方法可以降低对冲成本而不增加太多风险。我们主张用一种平衡的方法来管理成本和风险。

虽然2008 年很多公司的对冲经历喜忧参半,但公司也不应因此而放弃对冲,而且应该重新考量如何合适地运用对冲工具来管理风险 (如: 收益风险)。2012年的国际经济形势与2008年比较更加复杂,如果使用当前季度数字对2012年余下时间的进行预测, 可预计2012年金融市场将保持波动,因此需要进行对冲来避免收益波动。

三、对冲考虑因素

由于公司纷纷开始重新考量或建立风险政策,因此笔者为正在确定其对冲政策的公司提供一些建议,这些对冲考虑因素的大部分来自于我们2008年公司经验。

(一)了解公司的相关风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公司的风险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确定一家公司在动荡不安的市场环境下面临的潜在影响。了解公司风险的一个好方法是评估决定其业务性质的各种风险因素。市场风险因素可包括(但不限于)外汇、通胀、利率及商品价格。这些风险因素大多都可进行对冲, 而且公司有能力使用这些工具来管理这些内在风险。通过消除(或减轻)市场风险,公司可重新专注于其核心业务。

案例1:甲公司是一家地方性农产品生产商,产品出口至国际市场,并赚取美元收入。该公司预计年销量为1000 万蒲式耳,并假设现货价为30 美元/蒲式耳,因此,该公司认为其每年需要对冲3 亿美元的货币。但这一数字是公司的实际风险敞口吗? 万一出现商品价格跌至10 美元/蒲式耳的情况呢? 一旦商品价格下跌,该公司需要的外汇对冲会减少。

公司甲的实际基础敞口与农商品价格和美元与本地货币的兑换率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决定其外汇对冲比例时,需要考虑商品价格。该案例中,可随商品价格而进行动态调整的外汇混合对冲才是与该公司的市场风险状况相匹配的最佳解决方案。

(二)确定性对冲

一直以来,对冲的精髓在于管理盈利波动。过去,人们采用远期协议等对冲工具来对冲有相关市场风险的固定或把握性很大的合约。然而,基于对2007 和2008 年业务的看涨预期,许多公司对预计敞口(长达5 年的)安排了分层长期对冲,深信他们偏高的增长预期会实现。一些公司甚至为预计销售安排了高达100%的对冲。

此等式的错误在于“确定性”,这些结构大多数是在高增长预期的基础上设立的。当出口需求下跌时,很多出口商没有为现有交易平仓,从而遭受低于预期的销量、杠杆对冲和大量MTM 损失的三重打击。由此可总结出一个重要的经验:公司应当根据事件的发生概率来对冲其风险敞口。分层对冲法(其例子载列如下) 是为较近日期的风险敞口安排较大比重的对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基础敞口的增加而增加对冲。

敬请留意,对冲比例应一直与对冲的杠杆部分,并非未设杠杆部分保持关联(例如:某公司为杠杆产品进行50%的对冲,实际上是进行了100% 的对冲)。

对冲分层需根据时间的推移来安排。较近日期的风险敞口应该比远日期的风险敞口有更多的对冲安排。该对冲方法也使对冲水平更加均匀。

(三)清楚预期及最差情形

了解某结构的预期和最差情形,并从现金流和MTM 两个角度考量该结构对公司盈利的影响。订立了保证金协议的公司应更加重视MTM 走向,因为追加保证金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动性。

在业务规划方面,公司应当根据如下几种情形进行规划:基本情形、最差情形和最佳情形。该观念同样适用于某结构的风险回报评估(即了解该结构的预期和最差情形,及其对业务的影响)。但如何确定最差情形? 在投资组合的情况下,应考虑资产类别间的交叉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正态分布假设” 量化方法并不能囊括所有风险,仍然需要进行压力测试,对潜在 “胖尾(fat tail)”情况予以考虑。根据公司的业绩来设定风险基准数字可使管理层设定风险管理触况,一旦需要即可采取积极措施。

■ 此图体现的是基于WTI的某结构的MTM 情况:

油价 - 当前现货价:70美元

油价 - 预计情形:75美元

油价 - 第95 差情形:30.67美元

公司盈利:1.5亿美元

上图体现的是在一项对冲安排中某石油消费者相对油价变动的MTM 敏感度。我们假设,该石油消费者不能把油价风险转嫁给其终端用户。随着油价的攀升,该结构的MTM 随之增加,但有上限, 然而,MTM 却随着油价下跌而无限制地下降。本公司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油价第95 差的情形为30.67 美元。在此水平,公司的MTM 损失将为2.5 亿美元,远远高于公司盈利。因此, 该公司需考虑这一对冲安排是否合适,还需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保护。管理下跌风险, 该公司可购买价外期权, 这样一来当油价下跌时MTM 风险随之减少。

(四)设置风险管理触发水平

衍生工具是对冲工具,像多数工具一样,衍生工具的作用取决于运用方法。对冲结构可能会产生损失,应当做好止损和重建结构的准备。

2008 年下半年,当许多亚洲货币相对美元贬值时,许多出口商(或美元的卖家)的对冲开始出现MTM 损失,但这些损失仍位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随着美元的走强,这些公司不愿“止损”。一些公司抱有市场会复苏的希望,因而未采取任何行动。

当市场波动时,情绪因素发挥作用,因此,风险管理人可能很难“止损”。为了避免犹豫不决,公司应当设定风险管理触发点,在市场波动或观点变化时控制操作行为。由于市场起伏不定,应当根据市场变化对对冲策略进行动态调整。应当定期考量对冲的适宜性,以评估其与公司观点、目标和战略是否一致。

在确定触发水平时,公司需要确定“信号”的水平。一旦突破触发水平,必需采取进一步行动。

案例2:某航空公司的净收入为每年3000万美元,公司对油价的敏感性为WTI 原油价格每变动1美元,其净收入将有200万美元的变化。该航空公司的风险管理“信号”触发点设为原油价格45美元。一旦原油价格升至52美元,则必须采取行动。

(五)核心和技术对冲

平衡对冲法包括核心和技术对冲。

核心对冲是指无论市场观点如何公司都必须采取的对冲,通常其结构的性质很直接。我们建议核心对冲应占总风险敞口的30%-50%。技术对冲则是通过考虑市场看法和前景来节约成本。技术对冲约占总风险敞口的30%。

同时安排核心对冲和技术对冲的目的是平衡对冲的成本和投资组合的风险。一旦某公司的市场看法错误,该公司还可依赖其核心对冲。

例如:某公司选择对其现有货币风险的60%进行对冲。该公司可将50%的对冲安排成裸期权,远期协议和上限期权。这些对冲是强制性的,应当在对冲政策中明确说明。至于其余50%的对冲,该公司可采用由市场观点主导的结构,如果看法正确,有可能产生更大回报。应该注意,该公司应时刻作好其市场观点不能实现因此可能出现亏损的准备。因此,最好在投资组合中采用核心对冲和技术对冲,以平衡对冲的成本和风险。

(六)对冲产品多元化

多元化是投资组合管理的首要原则。随着衍生产品世界的快速发展,很多对冲创意每天都在变化。有些创意在产生几次“良好回报”后变得很受欢迎,这些创意则迅速遍布于每一个企业的投资组合中,从而积累成为最终会破裂的“泡沫” 产品。高度集中的对冲投资组合比多元化的对冲投资组合会产生更多的收益波动。

案例3:在2008 年比较热门的对冲结构之一利用杠杆出售头寸交换更大回报率(优于远期利率),不过该回报率有上限。一旦达到收益目标,结构就结束,导致公司不再有对冲安排。当市场的走向与公司观点相背时,结构中的风险产生,公司必须以两倍其交易额的量进行对冲(而此时执行汇率低于当前的即期价格)。这种结构应被视为与杠杆远期协议相近(风险非常相似),但主要的风险在于该公司只使用单一的对冲产品。当市场在2008 年第四季度波动加剧时,由于风险集中,该公司投资组合的MTM 损失因而激增。如果该公司设置多样化对冲,投资组合的损失也不会如此极端。

市场观点主导的结构可包含一个公司的技术对冲,而且公司应确保使用单纯的产品类型进行核心对冲,以平衡风险。

(七)集中对冲活动

一个集中化的资金管理平台以监测和管理风险可使公司敏锐地确定到其总体敞口,从而使风险管理决策更加容易。分散的对冲决定不会降低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反而会增加风险。因为对冲安排是由独立的团队所执行,因此,任何本该能够自然抵消的相关头寸却被单独处理,增加了公司的风险及对冲成本。

案例4:乙公司是当地的一个货运公司,其收入为美元。公司使用独立的部门管理其债务和应收款项的对冲。应收款团队利用远期协议对冲其美元合约。另一方面,负债组合团队负责维持美元债务的头寸,以与其美元应收款项相抵。在近期的信贷危机中,当美元对本国货币升值时,该公司发现自己在远期头寸中有大量的MTM损失,此外该公司的美元债务头寸带来大量的转换损失。在不知其整体敞口的情形下,该公司使用大于实际敞口的量进行对冲,因此公司收益比预期更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

集中化的财务管理平台除了有益于对冲以外,还可使企业能够集中那些被困在不同的金融团队“口袋”中的现金。这些额外的流动性可用于改善资金成本,维持运营资金和基金对冲成本。许多公司都一致认同满足所有资金需求的集中化平台的好处,日渐增多的区域性资金中心也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

四、其它考虑因素与结论

2012年交易对手风险势必会增加。疲弱的经济和更紧缩的流动性将使许多企业处于更大的财务压力,从而增加信贷违约事件风险。风险敞口集中针对某一(些)对手方的公司可考虑利用信贷保护来管理潜在信贷风险。

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视角;保险资金;投资策略

企业对资金的投资使用是其经营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个问题,如果投资成功,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但是,也可能面临投资的失败,给企业带来财务上的损失。因此,需要对企业的资金投资使用策略进行风险管理,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可以有效的保障企业投资的安全。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公司很大一部分资产是保险资金,保险资金本身就承担了对投保者的风险,当投保者符合投保事项时,保险公司需要对其支付保险金。在这种情况下,对保险资金的投资策略进行风险管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更加的关键。

一、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

保险资金的投资过程实质是保险公司在市场中逐利的过程,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投资策略面临失败,企业的保险资金也将被市场所吞噬。从整体来看,保险资金投资风险主要面临投资策略、社会法律以及股票市场三个方面的风险。

(一)投资策略上的风险

投资策略是企业投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投资使用的纲领和指导。如果对保险资金做出的投资策略面临失败,会给保险资金的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可能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的断接,给企业带来经营上的风险。投资策略的制定,需要对市场环境做出准确的判定,结合自身经营的状况,来拓展自身对资金的使用。比如,在投资时需要分析投资对象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如果哪个方面分析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投资策略上的风险,给最终的保险资金的投资带来危害。

(二)社会法律上的风险

我国《保险法》对保险公司关于保险资金的使用有相关的说明,投保人在支付保险资金后,实质将自身的风险部分或者全部转移给了保险公司,这意味着在对这部分资金进行投资时,在源头上就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1]。《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当中,对保险公司的股票投资额度以及投资权益类资产所占公司的资产比例都有相关的说明[2]。在法律的约束下,保险公司不能够对企业的保险资金进行完全的投资使用,一方面在投资遭遇到风险时没有过多的资金来进行救市,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在市场上大规模的开展保险资金的投资活动。社会法律对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条件,也相应的给保险公司的投资带来了风险。

(三)股票市场上的风险

保险资金的投资有许多的方式,其中一部分是在将资金例如到股市,通过使用资金来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当股票的市场价值提高时,保险公司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分红。这个过程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将资金存入银行当中,因此也是大部分保险公司在对保险资金进行投资时所采用的方式。高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股票市场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市场环境、国家政策以及资本运作的形势等,这些因素一般爆发十分突然,保险公司很难对此做出及时的反应。当风险产生时,所带来的后果是自身持有的股票价值飞速贬值,给整个保险资金的使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保险资金投资策略

(一)完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监管体系

保险资金的投资涉及到资金层面的操作,如果相关人员利用职务或者其他上的便利对保险资金投资进行操纵,就会给企业带来财务上的损失。因此,需要对企业的保险资金投资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监管体系,来保障企业的保险资金投资顺利进行。完善对企业保险资金投资的风险监管体系,首先要加强对股票投资比例与结构的监管。部分企业的股票投资比例比较失衡,在股票分红以及企业资产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弊端,给企业带来了投资上的资产损失,因此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监管,促进企业保险资金投资的顺利进行。其次,需要加强对企业保险资金投资的信息披露。保险资金投资的风险披露是证监会的要求,在足够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下,可以有效的保障资金的合理运行,避免人为的资金操作,从中谋取利益,给企业和国家带来财务上的风险。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资产配置方面的监管。资产配置是企业对自身资产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如果企业的资产配置出现问题,其自身的正常经营以及盈利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3]。

(二)健全公司内部对投资风险的管控机制

除了完善对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的监管体系之外,还需要从健全公司内部对投资风险的管控机制出发,来促进保险资金投资的平稳进行。健全公司内部对投资风险的管控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建立客观可行的内控标准。保险资金投资是一个完整的策略审议、制定以及实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客观可行的内控标准,很容在上述环节上造成工作的纰漏,使得投资风险的存在,给最终的保险资金的投资目标带来一定的影响。建立客观可行的内控标准,可以将其概括为健全性、有效性、独立性以及成本效益四个方面。内控的健全性可以保证投资策略的整个过程平稳进行,避免出现由于工作人员带来的风险。内控标准的有效性是使得整套对于风险管控的机制能够有效的实施,并且它的施行过程是独立的,具备独立性,从而为企业的保险资金投资带来一定的保障,促进企业通过保险资金的投资带来的成本效益。

2、做好保险资金投资前的各项准备。保险资金的投资是一个追逐利益的过程,在为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企业在健全公司内部的投资风险管控机制时,需要提前做好对于保险资金投资上的风险准备,对各种可能引发的风险问题做好积极的防控,避免企业保险资金投资的失败。

三、结语

保险公司在对投保者的保险金进行收集后,为了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通常会将资金进行市场市场投资。保险资金的市场投资是一个风险和收益并存的过程,在风险管理视角下,必须对风险的种类、给公司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等进行准确的分析评估,提出完善的策略和措施,来保障保险公司更好的对保险资金进行投资,优化对保险资金投资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彦.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2018(12):237-238.

篇3

关键词:风险管理;信托公司;风险控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1-0049-05 中图分类号:F832.49文献标识码:A

一、影响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的因素

面对同样的风险,不同的信托公司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原因是影响风险管理策略的因素有很多,各信托公司在这些因素方面是有差别的,所以它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影响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七种:

(一)风险偏好

风险偏好是现代微观经济学中用来分析人们在不确定性状态下进行决策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人们对风险的基本态度,具体包括三种情况:风险爱好、风险中立和风险规避。从效用论来讲,边际效用递增者是风险爱好者,如图1中的左图;边际效用递减者是风险规避者,如图1中的右图;边际效用不变者是风险中性,如图1中的中图。

风险偏好是一个人主观上对风险的基本态度,但这种态度有时是会发生变化的。例如,某项有一定风险的投资有可能带来1000万元的收益。A情况是,若没有这1000万元的收益,某公司将完不成当年的利润目标,若实现这1000万元的收益,该公司将顺利完成年度利润目标。B情况是,该公司已超额完成了年度利润目标,是否有这1000万元的收益对当年利润目标的完成已无实质影响,但因为是否能实现这1000万元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若出现损失的话,反倒会影响年度利润目标的实现。面对上述A情况,该公司的高级经营层更容易成为风险爱好者,因为这1000万元的收益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而面对B情况,该公司的高级经营层更容易成为风险规避者,因为这1000万元的收益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信托公司固有业务的风险偏好主要取决于高级经营层对风险的态度,或者取决于董事会确定的风险政策及风险承受度。信托业务的风险偏好则取决于多种因素,若是单一委托人的信托业务,风险偏好主要取决于委托人对风险的态度;若是集合信托业务,风险偏好一方面受该集合信托计划的委托人群体对风险的态度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受托人以及信托经理对风险的态度的影响。

(二)风险承受度

与风险偏好在主观上对风险的态度相区别,风险承受度是指客观上承受风险的实力。资本金规模大或净资产多,承受风险的实力就强,反之,承受风险的实力就弱。信托公司应该由董事会根据自身的资本金规模或净资产多少来确定可以承受的损失,以便于在风险管理中有所遵循。从理论上讲,净资产是可以承受的最大损失,但各家信托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全公司或某类业务可承受的损失额。例如,某信托公司拥有10亿元的净资产,过去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10%,该公司的董事会确定全公司可承受的损失为1亿元。该公司还可以根据配置到股票、金融股权、贷款等品种上的资本额再进一步确定每类资产可承受的损失额。

(三)风险管理能力

如果说风险承受度反映的是信托公司承受风险的硬实力的话,风险管理能力反映的则是信托公司承受风险的软实力。面对同样的风险,拥有相同资本规模的不同的信托公司会做出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体现出的就是风险管理能力的差别。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验,即要拥有一批从业时间长、阅历丰富的员工;二是知识,即员工要有深厚的金融与风险管理理论功底;三是技术,对需要量化的风险要有成熟的定量评估和管理技术;四是风险管理环境,即要有一个包括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以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内的良好的风险管理内部环境。

(四)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是信托公司为实现其愿景而制定的远期目标及规划,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信托公司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与战略相关的各类风险,而风险管理活动要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围绕战略规划而进行。不同的发展战略会影响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例如一个立志于三年内上市的信托公司与一个立志于三年内业务规模达到行业前三位的信托公司,其风险管理策略就会有很大差别。前者为达到上市标准,会追求业绩稳定,尽可能避免大的波动,在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上会力求稳健。后者为做大业务规模,必然会扩大市场份额,加大业务创新,在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上可能会偏激进。

(五)经营目标与考核机制

设定恰当的经营目标与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董事会在对高级经营层以及高级经营层在对各业务及职能部门设定经营目标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经营环境,千万不能下达冒进的、不实事求是的经营目标,更不能在制定考核机制时只考核业绩,不考核资产质量。不同的经营目标及不同的考核机制对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一家信托公司的董事会要求公司实现10%的净资产收益率,而另一家信托公司的董事会要求公司实现30%的净资产收益率。前者的高级经营层可能会将资产配置于较稳健的投资品种,回避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而后者的高级经营层为了完成经营目标,会更主动地承担风险,较多地选择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品种。再比如,一家信托公司对业务部门下达年度利润目标并按年进行考核,而另一家信托公司对业务部门不下达年度利润目标而是按项目进行考核。前者的业务部门为完成年度利润目标,会更多地考虑年度内的收入实现及风险,而后者则会更多地从项目的完整运行周期考虑问题。恰当的经营目标与考核机制会使责任人选择正确的风险管理策略,承担适量的风险。不恰当的经营目标与考核机制会使责任人选择不正确的风险管理策略,要么使责任人过于保守,过多地选择回避风险,从而丧失很多盈利机会;要么使责任人承担过量的风险,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六)项目的期限与收益目标

对具体投资项目来讲,期限和收益目标也是影响风险管理策略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期限越短,操作难度越大,收益目标越低,应该回避一些高风险的投资品种;期限越长,操作空间越大,收益期望越高,应该选择一些高收益的投资品种。例如,一年期的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其委托人一般属于风险规避者,受托人应该运用拆借、债券投资、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发放短贷等确定性较强的金融手段,回避用资人的不确定因素。再比如,进行私募股权投资的信托产品,其委托人一般属于风险爱好者,受托人需要用较长的期限认真筛选被投资企业,需要承受被投资企业未来几年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当然,私募股权投资类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将远远高于短期的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

(七)风险与收益的配比情况

与收益相配比是风险的基本特性,即所谓的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一般情况下,要想获得较高收益,就需要承担较高风险;只愿承担较低风险,就只能获得较低收益。换个角度讲,尽管获得了较高收益,但却承担了较高风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也很大;尽管收益较低,但承担的风险较小,资金比较安全。但有时也会出现风险与收益不配比的情况。正常情况下,风险与收益是相配比的,但市场有时也会出现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情况。当出现明显的收益高风险小的时候,应该采取风险承担策略;当出现明显的风险大收益低的情况时,应该采取风险规避策略。作为受托管理资产的金融机构,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优化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追求在给定风险承担水平下预期收益的最大化以及在给定预期收益水平下风险的最小化。风险与收益的配比情况会影响信托公司对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

二、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的种类及选择

总的来讲,面对风险,只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要么规避,要么不规避。如果不规避,又分为通过管理可以降低与不可降低两种情况。降低风险是指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影响程度,具体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对冲三种办法。对不可降低的风险,一种办法是风险转移,将风险转嫁给别的机构,对不可降低且又不适合转移的风险,则采取风险补偿、风险吸收与风险分担的办法。

(一)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信托公司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从而避开该业务或市场蕴含的风险。从战略上来讲,信托公司作为一类受托管理资产的金融机构,其使命就是在给定的风险水平下,通过有效管理风险,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不应该回避风险。但从战术上来讲,针对具体业务和具体项目,风险规避是一种策略,有时主动回避是明智之举,不能简单地把风险规避理解为一种消极行为。当然,选择风险规避也不是随意的,须符合以下三个标准之一:第一,规避的风险应该是本公司没有能力管理的风险;第二,规避的风险应该是本公司没有实力承担的风险;第三,所规避风险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不匹配,不值得投资。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信托公司对所要进行的业务或管理事项所蕴含的风险种类和性质、风险产生的原因、损失发生的过程、带来的影响及程度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评估后,预先采取防范性措施,以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或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风险控制的对象一般是可降低风险,如操作风险、违反受托人义务风险、清算风险等。

风险控制是管理操作风险与信托业务过程中违反受托人义务风险的主要策略,通过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与操作流程,认真按制度与流程办理业务,辅之以事中风险预警及事后审计监督,不断对制度与流程修改完善,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风险控制在信托业务清算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为避免信托计划到期时因需要时间处置抵质押物而无法按期清算,可以将信托贷款期限设计成短于信托计划期限。为避免投资于股票的信托计划其信托财产到期时不能按时变现,在信托计划到期前的一定时期内,不再买入信托计划到期时有可能处于禁售期的股票,提前几天出售所有股票,防止有些股票突然停牌。为避免受益人对清算结果产生异议,拟定信托合同时将费用、税收如何承担以及受托人报酬如何计提等有可能引起异议的问题用相关条款详细表述清楚。

(三)风险分散

假如一个资产组合,等额投资于两种资产,如果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1,即完全正相关,这时两种资产的风险是相同的,这时的资产组合没有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如果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1,即完全负相关,这时两种资产的风险相互抵消,即资产组合没有风险。一般情况下,资产组合的收益相关系数介于-1与+1之间。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是+1,即不是完全正相关,分散投资对于两种资产就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所以,风险分散是一种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信托公司管理运用或处分信托财产时,可以依照信托文件的约定,采取投资、出售、存放同业、买入反售、租赁、贷款等方式进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信托公司可以运用债权、股权、物权及其他可行方式运用信托资金。以上法规的规定为信托公司运用风险分散策略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运用风险分散策略时,可以运用多种组合方式。可以将信托资金分散运用于多个项目,如上表中的“衡平收益型优质商住地产投资资金信托计划”;可以将信托资金分散运用于不同的品种,如表1中的“中国红”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计划;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如上表中的“组合投资(三期)资金信托计划”。

风险分散策略在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中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信托资金不仅可以涉足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而且可以运用于实业投资领域,运用组合投资来管理信托资金是信托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两种收益波动负相关的资产,来冲销资产潜在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信托公司的风险对冲可以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

自我对冲是指利用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或资产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性质,来达到冲销风险的目的。例如,由于股票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在证券二级市场的表现往往具有跷跷板的效应,股市行情好时,股票型基金价格走高,债券型基金价格走低,反之,股市行情低迷时,股票型基金价格走低,债券型基金价格走高。在投资股票型基金时,配置一些债券型基金能起到对冲风险的作用。

市场对冲是指利用衍生产品对冲风险。例如,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以招商银行A股为标的证券的22.4亿份认沽权证,存续期为2006年3月2日至2007年9月1日,初始行权价5.65元,初始行权比例1:1,权证存续期满前5个交易日为行权期间。某信托公司看好招商银行的成长性,于2006年3月2日以每股6.5元的价格买入招商银行A股1000万股,同时又以每份0.5元的价格买入招行认沽权证1000万份。

在上述案例中,招行认沽权证是一种看跌期权,在行权期间,持有招行认沽权证的投资者可以将招商银行A股以每股5.65元的价格卖给招行认沽权证的发行人。所以,招行认沽权证与招商银行A股的收益波动负相关,招行认沽权证的价格会随着招商银行A股价格的上升而下降,随着招商银行A股价格的下降而上升。尽管该信托公司为购买看跌期权多支出了500万元,冲减了招商银行A股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但却冲销了招商银行A股价格下跌时5.65元以下的损失风险。

由于衍生产品除具有对冲风险的作用外,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信托公司对于购买衍生产品一定要谨慎。在运用衍生产品对冲所管理目标资产的潜在风险时,只能作为对冲工具使用,不要放大购买额度。否则,放大部分不仅不能起到对冲风险的作用,而且还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在上述案例中,购买1000万份招行认沽权证正好起到对冲1000万股招商银行A股价格下跌时5.65元以下的损失风险的作用,如果超过了1000万份,超过部分就超出了对冲风险的范围。

(五)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信托公司出于某种目的将本身不愿意承担的风险采取某种措施转嫁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风险转移策略是一种传统的风险管理策略,在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中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购买保险是最常见的一种风险转移手段,信托公司可以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特定风险比如自用办公楼发生火灾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在租金收益权信托中,给产生租金的建筑物购买保险非常必要。

业务外包是另一种转移风险的手段,信托公司可以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将不擅长或在战略上不愿意重点拓展的业务或管理环节委托给相应的外部专业机构。例如,可以将局域网的建设外包给专业的网络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在开展不动产信托的过程中,把受托的不动产委托给专业的物业管理机构。

信托公司可以通过担保措施将信用风险转嫁给保证人或抵质押物承担。目前,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信托资金,通过贷款的方式运用出去,以贷款利息收入作为资金运用的回报,仍然是信托公司最常用的资金运用方法。所以,担保是转移信用风险的最有效的手段。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信托公司的资金运用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一些公司充分利用信托业务制度灵活的优势,开发出贷款出售业务,将已发放的贷款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随着贷款的出售,信用风险也随之发生了转移。

信托产品在二级市场交易,实现信托产品的流通转让,一直是信托业界研究开发的方向。如果这一方向得以突破,二级市场将成为信托产品风险转移的重要场所。

(六)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是指因承担风险而获得的价格补偿,是信托公司根据承担的风险水平确定回报多少和风险溢价高低的一种策略。

对外提供担保收取担保费是一种典型的风险补偿,按照《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公司可以按照不超过净资产50%的额度开展对外担保业务。尽管对外提供担保业务属于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通过提供担保可以获得担保收入。但由于担保业务风险较大,信托公司一定要慎用该项业务职能。一是要考察好被担保人的信用状况,防止成为其他金融机构转移风险的承担者;二是要设置安全可靠的反担保措施,一旦需要履行担保责任,可以通过反担保措施追偿损失;三是要收取适当的担保费,既能够保持自己在担保市场中的竞争力,又能对所承担的风险给予足够的风险补偿。

在风险管理中运用好风险定价是风险补偿策略的关键。在产品开发中,应依据产品的风险水平,要求相适应的风险溢价。例如,在贷款业务中,应该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的高低来确定贷款利率的水平。信用等级越高,风险越小,对高于无风险投资收益率的风险溢价的要求就越低,亦即应该确定较低的贷款利率水平。信用等级越低,风险越大,对高于无风险投资收益率的风险溢价的要求就越高,亦即应该确定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

(七)风险吸收

风险吸收是信托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为保证经营的可持续性,针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取足够的风险准备金,以保证损失发生之后能够很快被吸收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吸收策略与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及风险补偿等策略互为补充。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等策略主要在事前及事中发挥作用,风险吸收策略主要在事后发挥作用。风险补偿策略通过增加收入的方式管理风险,而风险吸收策略则把风险摊销到了不同期间,通过减少各期利润的方式来管理风险。

风险吸收策略在信托公司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按照资产五级分类结果对各类资产提取风险准备金,包括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贷款呆账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等。二是提取信托赔偿准备金,用于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违反受托人义务时的赔偿。

(八)风险分担

风险分担是指受托人与受益人共担风险,是信托公司作为受托管理资产的金融机构所特有的风险管理策略,是在风险管理中正确处理信托当事人各方利益关系的一种策略。

例如,在设计以贷款方式运用信托资金的信托产品时,受益人的收益与受托人的报酬具有负相关性质。在贷款利率确定的前提下,提高受益人的收益必然要压缩受托人的报酬,反之,提高受托人的报酬必然要压缩受益人的收益。在处理贷款利率与受益人及受托人的关系时,可以有四种选择:一是设计成贷款利率不随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而变动,这时,受益人与受托人均存在央行上调贷款利率的风险;二是设计成贷款利率随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而变动,但受益人的预期收益不随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而变动,这时受益人存在央行上调贷款利率的风险,受托人存在央行下调贷款利率的风险;三是设计成贷款利率随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而变动,受益人的预期收益也随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而以相同基点变动,这时受益人存在央行下调贷款利率的风险,受托人存在央行上调贷款利率的风险;四是设计成贷款利率随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而变动,同时,不论是上调还是下调利率,受益人与受托人各承担一半,这时,不仅平衡了信托各方关系人的利益,也起到了分担利率风险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1临床资料

2006.11至2009.10,入住本科室并经病理学确诊的肿瘤患者109例,其中,男59例,女50例,年龄23~81岁,乳腺癌34例,直肠癌27例,肝癌13例,食道癌11例,淋巴癌10例,其他恶性肿瘤14例。患者使用的化疗药物:烷化剂主要有异环磷酰胺、环磷酰胺,抗代谢类药主要有5-氟脲嘧啶、甲氨喋呤,抗肿瘤抗生素主要有阿霉素、表阿霉素、吡柔比星、丝裂霉素,植物类抗癌药长春新碱、紫杉醇等。对109例患者进行的1918次化疗药物输注,化疗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发生外周静脉输注渗漏反应3例,心律失常1例,性低血压3例,紫杉醇过敏2例,因护理观察和处理措施及时,均没有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2化疗护理风险的识别策略

2.1识别易发生化疗风险事件的护理环节

易发生化疗风险事件的护理环节包括化疗药品认知与保管环节、治疗输注环节、患者体内药物反应环节等。其中,化疗药品认知与保管环节,要了解药品的化疗原理,注意该药品的相关信息如药厂、批次、保质期等,要注意化疗药品有的要低温保存(如紫杉醇和澳沙利铂等),避免使用过期、变质或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化疗药物。

输注环节中,要严格“三查七对”,避免用错、配错化疗药品,输注时要尽量“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以保护病人血管,防止药液渗漏,输注中标挂特制的化疗药品输注警示牌。

患者体内药物反应的观察环节,包括:使用中要加强巡视,避免过敏和渗漏,严密观察生命指征,发现即时反应的先驱症状,立即紧急处理和报告,随即做好护病记录;使用后要加强病人追踪观察和随访,避免迟发性过敏等发生。

2.2识别易发生风险事件的人员

癌症患者是化疗风险的直接表现者。通常,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肥胖而外周静脉不明显的患者、受过多次化疗或长期输液造成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伴有心脑血管及免疫等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静脉化疗风险;文化层次低、经济状况差、病程尤其是化疗时间长的患者和家属,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参与化疗的护理人员必须牢记“病人是医护人员职业存在的理由”,务必保持理智、耐心和热情,细心做好化疗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

医护人员从事化疗的技术质量是影响化疗风险的关键。资料调查发现:刚上岗的年轻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够熟练,即使穿刺成功但由于穿刺针固定不规范造成输液渗漏率较高,护士缺乏慎独精神且自身对静脉化疗外渗后果认识不足;个别老护士虽然工作年限较长,但接触化疗专科时间不长,对化疗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应急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抢救不及时等风险事件。因此,强化医护人员的化疗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及时建立化疗护理记录和完善医疗过程档案,是规避化疗风险的基本保障。

2.3识别化疗风险的临床症状

近期反应的即时症状主要有:①呼吸困难、心慌不适、脉搏增快等过敏性反应;②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体表反应;③心律不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心肌酶谱异常等心脏毒性反应或血管有灼烧或疼痛感;④恶心、呕吐、腹泻、粘膜溃疡等消化道反应;⑤肝脏损害;⑥肾脏损害、出血性膀胱炎;⑦神经系统毒性反应;⑧造血系统毒性反应等。这些反应一旦观察与处理不及时极有可能出现静脉炎、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及深部结构的损害,甚至需外科清创、植皮或其他紧急处理。

远期反应的症状表现,可出现:①延时性过敏反应;②心功能不全,可因ADM和其他蒽环类药物蓄积而引起;③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改变;④生殖器官的损害如不育、女性闭经;⑤第二癌出现,如在长期、连续应用大量化疗药物后,可引发白血病,近年来,已有长期应用鬼臼乙叉甙发生白血病者的报道。上述除闭经为可逆性的以外,其余晚期毒副反应均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预防的方法,仅为对症处理[2]。

3化疗护理风险的评估策略

3.1患者评估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基本病情、文化水平及对化疗的认知程度、自身静脉条件、接受化疗的次数、所用化疗药的药理毒性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其中,静脉条件的评估为重点,分成5个级别,当静脉评估达Ⅲ级以上即视为高风险对象,应加以高度重视。

3.2护士评估

全面评估护士工作的慎独精神、护理操作的规范程度、化疗基本知识、化疗的不良反应及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强度的掌握情况,了解护士对化疗渗漏、过敏的症状识别及处理的能力等,择优选派护士参与化疗护理。

4规避化疗护理风险的管理策略

4.1加强护理人员的化疗专科培训,建立化疗护理风险紧急处理预案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化疗知识和技能培训,主要包括癌症与化疗的基本知识、化疗药物对组织器官的刺激强度、化疗的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处理、化疗药物过敏的症状识别与处理、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每遇到一种化疗新药特药,要求护士掌握该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其护理应对方法等。进一步强化医务人员对化疗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特别对新上岗的、轮岗及换岗的护士更要重点培训。

强化护士的防患意识,建立化疗护理风险紧急处理预案,严格执行护理化疗风险处理与报告制度。一旦出现化疗输注风险事件,包括即时反应和延迟反应,发现者和值班护士是第一处理者,第一时间做出紧急处理并使用床头呼叫器报告医生;护理部门实施紧急护理协助,护士长根据处理情况,及时报告科主任;科主任根据参与紧急处理的情况,及时将疑难事件和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医务科和分管院长或院长。

4.2加强化疗时的护理质量监控管理

4.2.1保障化疗药物的输注质量,防止药物渗漏和出现不良反应

①正确建立静脉通道,要合理选择静脉,由远及近交替使用血管。②按规范要求实施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穿刺时先用生理盐水输液,固定好后再换化疗药物。③挂醒目警示牌,在进行化疗时,在患者的输液架上挂上科内自制统一的红色牌表示“正在进行化疗输液”,使医生和护士有意识地增加了巡视次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④及时准确记录,在《化疗患者登记册》上,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患何种肿瘤、化疗风险评估的分级、有无药物过敏史、目前患者对化疗的认知程度、化疗方案、有无静脉炎的发生、穿刺的部位、选用何种穿刺器材、是否一次穿刺成功、有谁穿刺和由谁更换化疗液、化疗液输注的速度等,并在《护理记录单》中详细记录穿刺的部位、穿刺器材、穿刺成功次数等并进行床旁交班。⑤拔针要求,注药完毕换生理盐水注射器冲洗后再拔针并压迫针眼。

4.2.2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①药物外渗后的常规处理,发现药物外渗或怀疑有外渗时采取以下处理措施[3]:立即停止输液或静脉注射,保留穿刺针头,利用此针头尽量回抽渗漏在皮下的药液,由保留针头注入相应的细胞毒药物拮抗剂后拔针并于局部皮下注入解毒剂。②化疗药物过敏的处理,要依药物致敏性不同和过敏程度而异,如发生WHO制定的Ⅱ度以上的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严密监护患者;轻度反应(WHO标准

4.2.3加强化疗后的质量监控

化疗后要求责任护士每天观察化疗穿刺部位的皮肤颜色、穿刺静脉的色泽情况、有无肿胀疼痛、有无针眼处的隐性渗漏以及是否出现化疗迟发性效应性坏死等。如患者在化疗结束的当天就出院,科内规定由专人在患者出院后1~3d进行电话随访并登记,及时了解患者的自我感觉情况。

4.3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建立护患共担风险的管理模式

化疗时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包括:①交待外周静脉化疗是高风险的操作,通过风险识别,提高患者在实施外周静脉化疗的风险意识,进而以取得患者的配合。②告知患者化疗时应身着宽松外衣,在输注化疗药物时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液外渗。③叮嘱患者在输注高危药物时,尽量减少活动,以免针头移位,造成外渗,如需大小便要通知护士,更换成非化疗药物后再进行。④询问输注化疗药物时患者的感觉,输注过程中有无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如有上述感觉立即向护士汇报,以便尽早发现药物外渗和过敏情况。同时,建立护患共担风险的管理模式,让患者和家属共同承担化疗风险,严格履行患者或家属签字制度。

5小结

由于化疗药物护理风险的危害严重,因此,必须完善和严格执行化疗药物输注及监护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规范抗癌药物的操作规程,加强用药全过程巡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化疗结束后,还需对患者进行跟踪观察、评估,避免迟发性反应所造成的严重损伤。

参考文献

[1] 邵云霞、朱文娣、梁桂霞.护理环节管理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医学.2005.11(5):457~459.

篇5

关键词 采供血 风险管理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为研究风险管理在采供血中的应用效果。笔者通过选取随州市中心血站采供血人员90例,将人员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5例。对照组人员进行常规采供血管理,管理组人员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对比观察两组人员的采供血管理有效率。实验结果显示,管理组人员中采供血有效人员43例,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两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的采供血人员90例,其中包括男性人员53例,女性人员37例,人员年龄24~54岁,平均年龄34.7岁。选取人员均符合本次研究的标准,将选取采供血人员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人员均为45例。两组人员在性别、年龄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对照组人员进行常规采供血管理,对管理组人员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对比观察两组人员的采供血管理效果。

(1)对管理组采供血人员依照供血标准进行采供血操作,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实现对人员的整体采供血管理。要对人员临床信息资料进行有效收集,对人员进行风险信息流动管理和保密,降低人员对采供血的信息泄露隐患的疑虑。

(2)医护人员要对采供血人员信息进行风险信息共享。在采供血风险控制的过程中,科室人员要对人员信息进行共享,将人员信息及时向人员及人员家属进行风险交流,完善对人员的风险信息沟通。

(3)医护人员要对人员在进行采供血中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及时处理,降低人员不良事件的产生。要对人员采供血风险进行评估,根据人员资料和体质对人员采供血进行预后。要通过风险管理实现对人员的综合性评价,采取相应措施对采供血人员进行防护,降低采供血过程中的风险。在进行该操作的过程中,一旦人员出现不良症状,医护人员要及时对人员进行处理,降低人员采供血风险事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人员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统计学t进行检验,差异采用统计学P进行分析。当P

2 结果

通过对采供血人员的采供血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管理组人员采供血顺利完成44例,采供血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人员采供血顺利完成37例,采供血有效率为82.2%。管理组人员的采供血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人员差异P

3 讨论

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采供血风险管理主要依靠采供血管理办法,根据串排好优先次序采供血流程,对在采供血中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

在进行采供血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风险管理主要指对采供血风险量度的定制、评估和预防,通过对上述的风险进行有效认识,加强对采供血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和处理,降低采供血意外事故的产生。风险管理在采供血应用中的效果非常显著,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进行采供血中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加强对人员的风险教育,确保从本质上提高人员的风险意识。要对人员进行采供血宣传,确保人员对采供血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降低对采供血的疑虑。与此同时,医院还要加强对医护人员采供血的监督管理,确保医护人员严格按照采供血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采供血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提高风险管理效益。

在本次临床研究的过程中,管理组人员采供血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人员采供血有效率为82.2%,管理组人员的采供血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人员差异P

综上所述,将风险管理应用于采供血中可以有效提高对人员的采供血效率,对我国采供血管理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人员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对人员采供血条件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人员符合要求后再对人员进行采供血操作,实现对人员采供血风险的控制。要将采供血人员自身安全放在工作首位,合理实施风险管理,从本质上完成采供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安全化、可靠化。

参考文献

[1]孙忠敏.风险管理及采供血运用策略[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1, 24(2).

篇6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中建筑行业占据相当大的成分与比例。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投资的方式也逐渐多元化,大部分人选择把资金注入到建筑产业当中,试图增值变现将利益最大化,在工程项目中招投标是前期施工的重要内容与手段,而有效的管控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则是促进建筑行业优良发展的必经途径。

1在工程项目中招投标风险管理的意义

1.1在项目工程中招投标的形式与方法

招投标的竞标方式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前期惯用的方式之一,在项目建设初期向社会公开招标,企业采用承包制的方式进行投标工作。在大型企业公开招标时,会率先提出招标的条件与相关要求,层层筛选之后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公开大型竞标,最终确定项目的承包方。工程项目当中一旦确定承包方,务必是建立在前期招投标过程中,以投标人接受招标人所提出的条件与要求为建设前提,投标人会前期对自己工程项目的情况做出大概判断,结合整体工程招标情况提出自己的报价与要求,双方都满意的前提下签订施工合同。一个完整的工程承包合同想要合理制定,务必要从两个阶段入手:要约和承诺,要约是工程前期投标人进行投标的行为,而承诺即是工程招标人某企业中标通知的行为。

1.2工程项目中风险管理的意义

只要涉及到工程施工就一定存在风险,所以风险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可预测与不可预测。可预测的风险管理,在前期建设中预想到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利用科学手段进行解决,而不可预测的风险即是在施工过程中超出原本预测范围内的问题,通过及时的处理与合理判断控制问题的整体发展,所以在项目施工中,对于风险的管理工作完全取决于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应急能力以及相关资料的掌握程度[1]。

2当前在工程招投标中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

2.1没有相关调理明确监理部门的法律地位

根据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看来看,工程项目在前期进行招投标时,主要还是通过资源交易监督成员,组成的委员会或是交由建筑行业内的主管部门进行与招投标相关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哪条政策或制度明确监理职位在招投标中担任的重要地位,以致于大家忽视监理单位的存在,监理单位在进行监管过程中,也没有合理的法律凭证及依据,无论是经费的运转情况还是人员编制问题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没有相应的法律措施进行有效保障。

2.2恶性投标情况较为普遍

恶性投标也被称之为串标,普遍是指一些投标单位的工作人员受到其他参与投标的单位利益诱惑,两者之间相互串通,恶意将招标价格太高或压低,排挤其他招标的企业,从而导致有些招标单位因价格的过高,无法正常进行招标工作,这样的恶性竞争明显违反了招投标中的公平原则,也干扰了招标市场的正常发展速度,从而导致建筑行业与相关政府部门形象受损。恶性投标行为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投标人之间相互联系进行串标,指定其中一人为中标者,然后在一个企业的方式进行投标。第二:参与竞争的投标人量和其他企业的投标人,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无论谁中标都由前者进行承包[2]。

2.3评标人的公平性意识较薄弱

在招标过程中除了招标人、投标人还有一个相对较为重要角色,就是评标人,相对来说评标人就是在整个招标过程中,评比各个企业是否符合招标条件的存在,从中起到一个公平公正的作用,如何去选定一个合适的招标人,对于整个招投标的工作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评标过程中部分评标人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例如:有的前来参与投标的企业试图讨好评标者,两者相互勾结,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多家企业共同进行投标时,评估者完全偏向其中的某一位参与投标的企业,忽略可能存在的问题,导致招标过程丧失了原本的公平公开原则,这种“天平倾斜”的现象也会间接导致原本合适的单位丧失这次机会,不利于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对于评标人而言还存在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员素质的不完善,目前对于评估人员没有合理的技能培训与规范,所以导致评估人员素质普遍都不高,没有专业的技能,如果在招标过程中,评估人没有清晰的岗位意识、专业知识不够没有办法及时作出合理判断,会降低整个招标过程的的质量,引发招标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

3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风险管理的几种可能

对于工程项目而言,识别风险并有效的进行解决是基本的手段与技能,风险的确定主要包括可能造成风险的因素与发生时引发风险的具体特征。在前期招投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3.1施工过程中的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普遍泛指资金筹措的问题、运转情况不理想以及根据市场情况或是全球经济增长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动荡的情况,市面上整体价格的飞涨会直接对工程项目的资金运转情况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3]。

3.2施工技术的风险

对于工程项目而言,技术方面的风险要体现在前期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相对制定的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人员技术不到位等多个问题。如果在前期施工前承包单位未按照原有的设计图或是施工计划进行配置的话,极有可能会给整体工程的转运带来隐形风险。

3.3前期评标人员的流动量大且专业不够

评标人员是整体招投标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对来说也是流动量较大的一个岗位,专业技能的评估人员不稳定流动量大、管理手段的不到位,同样的专业技能也较为薄弱,这样较为薄弱的现象会给项目带来整体的人员风险,站在工程招标的角度上看,如果管理及人员或是技术人员出现技术上的问题,导致在招标过程中出现评判的失误、疏忽等现象,会直接引发相关管理机制的不合理,签订的合同条款审视存在漏洞,以及合同内容表达方式不恰当等行为。严重者会直接导致管理人员的决策误判,并不利于工程项目的开展与运行。

3.4施工环境的自然因素

对于工程施工来说,施工环境是与施工条件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前期进行招投标时,对于设备的的选购要充分考虑到施工的环境、天气,自然因素是众多因素当中最不可抗拒的主要因素,所以相关施工人员要尽可能将环境、气候可能造成的问题想在前面,尽可能控制环境因素对施工器械的损害。

3.5施工材料与设备的风险

施工的材料与设备是一个工程项目施工的必要条件,如果材料在使用与制作过程中没有符合原本的要求或者出现了本质上的问题,会大幅度拉低工程整体质量,从而影响工程项目的实施与进展。

4如何有效的规避工程项目招投标中的风险管理

4.1提前对招投标中的风险进行预判

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预测,不单指某项风险的评估,是对已产生问题或未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的手段。如果规避各类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将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原因进行预测。工程项目中进行风险评估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涉及范围较广要考虑的因素众多。比如:在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设备的使用,如果一旦出现货物延期或存在质量问题,轻则影响配合其他设备的运转安装,重则会延误整个工期的进展情况,从而给企业或客户带来一定的损失与影响。

4.2及时制定化解风险的方案

一旦在工程施工中发生不可预测的风险时,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及时有效的化解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将风险降到最低。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在前期制定一些相对的处理策略。风险管理发生时,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发挥自身原有的特点,结合风险可能产生的原因与情况进行预防、缓解的工作,或是利用其它手段将风险转移,规避问题的直接发生。比如:在施工中一些特殊的大型设备往往都会由专业厂家进行配送,如果一旦发生设备的运输情况或是再制造过程中出现配件问题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展情况,面对这种情况,管理人员不妨采用额外保险方式,将可能造成的风险转移到第三方身上,这样既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又可以最大化的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4.3将风险问题的发生控制到最小化

有效的控制在工程施工中的风险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工程建立初期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案与相关制度体系,企业在建设初期可以在管理层内处设立相关专门针对风险管理处理部门,指定某个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明确的落实到责任人身上,全权对该项目的风险管理制定相对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当管理的项目出现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就必须要严格遵循之前制定的管理体系采取相对的措施,风险一旦发生就必须及时作出回应,不可忽视或不重视问题的发生,如果在前期于预判中没有预料到该问题的发生,就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与识别,预判问题的严重性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从而将工程项目中的风险降到最小。

5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是一个项目运转的前提,也是相对来说最重要的工作,而有效规避风险管理则是一个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重要保证,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保证项目施工情况更好地运行,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慧.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的风险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6):126.

[2]胡星.建筑工程招投标的风险管理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537(28):186.

篇7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内控;策略

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教育办学经费也随之不断增长,高校的经费来源也由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发展为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高校资金的大幅度增加使其财务管理风险也不断升高,这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提出新挑战,加强高校财辗缦展芾砑澳诳爻晌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财务内控的概念及作用

(一)高校财务内控的概念

财务管理指财务人员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和财务计划目标等对日常财务活动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以保证实现财务目标的管理活动。

高等学校财务内控是指高校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内部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其目标是确保高校经费的安全、完整和良好的会计信息质量。就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来说,它是特殊的管理形式,以某所高校的经济活动为中心所采取的专门方法、措施、程序来进行控制与管理工作的。

提高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全性和财务信息的前瞻性,增强财务风险管理的预测性及教学效率等,均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此外,内控还应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资料的真实完整性。

(二)高校财务内控的作用

高等学校财务内部控制能有效保证高校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首先,科学的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对高校财务机构各岗位人员的职责与分工做出了明确规定,也利于职能部门及管理人员进行相互监督和自查自纠。

其次,完善的高校财务内控制度是保证学校管理层和领导层的管理决策能够迅速贯彻与执行,并能针对执行情况进行控制与调整。完整的高校财务内控制度是防止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提高高校资产安全与完整的重要保障。

再次,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对建立良好的财务工作环境和经济秩序十分有利,能够促进各职能部门之间业务活动的紧密衔接,保证任务活动的协调均衡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增强院校控制能力。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别

针对我国当前高校财务风险来看,可划分为财务管理风险、债务风险和投资风险三大类。

(一)高校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由学校财务管理方面的违规、缺位和疏漏,导致高校出现例如管理失控、投资失误、挪用公款、等损失而形成的风险。高校财务作为保障高校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存在,若财务管理制度出现缺失或不到位等,就会导致高校资产核算失真与资产浪费流失等问题。

(二)债务风险是高校财务风险的组成之一,是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而影响其正常财务支出,一旦出现周转资金链断裂,就会面临较大的财务危机。高校过度贷款与背负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其运行成本也随之增高,若无法按期偿还贷款,高校的信用等级就会降低,影响其以后的筹资能力。一些高校选择降低教学科研开销经费来减少支出,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怪圈,不仅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会破坏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由此可见,过度举债导致的债务风险会破坏高校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三)高校投资风险是高校的投资项目因无法实现预期收益而导致的资金浪费与流失风险,校办产业连带责任风险、盲目采购风险和其他投资风险均是高校投资风险。其形成多是由于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受托责任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以及高校投资理财的非理性和盲目性等。

三、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一些高校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其内部控制和程序相对不够完善,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致使管理工作中突显出各种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教育经费短缺与浪费问题并存,且财务信息预测性较低

高校多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管理的问题,使得高校资金出现流失浪费,无形中大大提高了财务风险程度。高校各部门为实现提高部门经济收入目标,而积极利用校方资源来发挥产业效益,但高校本身并未收益,这就致使学校资金在无形中严重流失。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的会计信息应为校方领导在进行项目决策中提供依据与参考。但就当前的高校财务工作来看,大部分高校还仅局限于会计报账、记账、核算等基本信息,而忽视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工作。

(二)投资效益观念较差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一些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受体制影响致使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在理财意识上缺乏科学性,在开拓投资市场等方面缺乏进取精神。高校的一些重大投资决策并没有科学的可行性研究,相对比较盲目,使得投资效益较低。另外,高校并未有效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对于高校的科研优势和知识资源,并未与校办企业实现有机结合,严重限制了高校自身的发展。

(三)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放眼我国高校的经济活动,已经得到了不断深入与发展,但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却存在各种问题,如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内控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较弱等,使得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另外会计监督不力,会削弱校财务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和自觉性,进而导致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财务信息失真等严重问题的发生。

四、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高校的预算约束力来强化高校风险意识

构建刚性化的高校预算约束制度,剥离高校的政策性负担,减少高校的过度贷款压力。政府应正确定位高校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尊重办学规律,实施兼顾质量与效率的循序渐进发展战略。另外,政府应打破以往过分评估高校规模与硬件设施的狭隘局限,这样就会引导高校将办学重心放在教学质量和学术科研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对高校的办学成果等进行多方面测评,并提供高校运行的信息指标,以此来衡量高校的运营能力等。对于高校随意贷款行为以及未经科学论证就投资项目的失误决策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督促高校领导决策者树立较强的财务风险管控意识,并促使其科学合理地投资来维护高校财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制度,规范高校经济行为

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完善高校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制度来真正实现相互制约监督功能,从而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目前我国高校应将重点放在校内资金结算、实物资产和项目工程的内部会计控制上,结合不同的控制对象来制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并配备完善的监督制度。可选拔聘用社会上的优秀第三方机构来对高校办学效益及财务管理状况进行监督,即通过外部监督机制来强化对校方财务风险的监控,从而保证高校得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三)通过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来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成为趋势,且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通过引导高校建立规范、高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全面实行财务工作信息化管理,来改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以提高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同时提升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监控能力。

(四)通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来提高其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规范、严谨、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能保障高校的筹资决策、投资战略、经费的使用与分配等。鉴于我国面临财务困境的高校多缺乏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可通过政府调控来推进高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结构,使其成为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与约束的法人实体,各级责任落实到位,真实责任落实到人,这对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严格制定并加强高校内部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开各种财务风险,确保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安全、科学开展。

参考文献:

[1]杨茜.完善高校内控制度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J].知识经济,2016-02-01.

[2]刘Q.试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08-15.

篇8

中国的房地产业自1981年开始商品房开发的试点,经历35年快速发展,2016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35平方米,以三口之家计算中国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套商品房。但是每年在建和筹建的房地产项目仍不断向市场提品,市场供过于求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房地产行业财务风险特点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风险管理的方向和方法。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白银时代”继续稳步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经济大潮中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尤其是防范管理财务风险的能力,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的生死。

一、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筹资风险

资金是房地产企业的血液。筹集资金的方式不同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不同,在风险可控条件下及时足额筹集资金,是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的部分。筹资工作除了注意以合适的方式筹集足额资金,还应合理控制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正确制定和管理筹资风险的方法和措施。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面临着筹资方式单一、筹资渠道匮乏、资金成本昂贵的问题。筹资风险主要表现在资金期限错配,长周期的投资项目配比了短期融资,容易出现短期偿债能力急剧下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企业整体财务杠杆过高,筹资过度依赖间接融资方式,在市场形式低迷时,企业盈利能力下滑不足以支付财务成本时,就会出现“断供”的财务风险。尤其是在2014年之后,中国进入各种风险叠加期,经济形势步入下行周期,房地产行业的筹资风险更加凸显。

(二)投资风险

房地产企业投资开发项目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同时还面临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的掣肘,容易受到国家投资、产业、财税等多方面政策的制约和影响。投资规模越大的项目面临的管理风险、运行风险和销售风险就越高,大规模投资可能遇到项目管理不善导致的质量不合格、建设进度不理想、销售策略不适用导致的去化困难等风险;开发周期长则内外部环境风险的变数就越大,市场情况在经济周期换挡时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开发周期越长面对的市场变数就越大,例如:市场转淡时产品价格普遍下跌,项目可研阶段论证可行的开发项目变得不行可,市场价格下跌会带来集中退房、大面积违约等风险因素。

(三)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在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资金流动异常,导致企业发生运营困难,企业价值下降的风险。现阶段对于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则体现在,企业经营能力不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提升和及时调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过35年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到产品供大于求、企业间竞争升级和行业快速优胜劣汰的“白银时代”。市场变化要求企业的经营能力必须更快的提升改进,如果依然墨守成规,不能在细致深入的市场分析和可研基础上,设计提供质量更好、品质更高的产品,依然采取过时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不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科学压缩成本等方面升级,将面临经营效益下滑、产品没有市场、经营现金流枯竭的风险。房地产企业除了以上财务风险,还存在着企业间大量互保产生的保证风险,货币市场波动带来的利率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带来的纳税风险,以及无法兑现对投资人承诺的利润分配风险等。如何提前化解财务风险,保证企业在生存的前提下,健康稳定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改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二、改善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措施

(一)优化资本结构、合理搭配债务期限,规避筹资风险

在风险上行的市场阶段应采取稳健的融资策略。多元化融资渠道,科学的统筹权益资本和债务资金的比例,尽量采取直接融资方式,例如:引入战略投资人、发行普通股、可转债、优先股等方式,降低财务杠杆,提高企业抵御财务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按照房地产开发项目周期特点选择搭配债务期限结构,举债以中长期负债为主,短期负债为辅,同时加速销售回款速度,改善资金结构减轻筹资压力。同时盘活固定资产,增加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比例,优化资产结构,改善资产错配现象。

(二)科学管理投资项目,增强投资效果的确定性,减少投资风险

房地产投资项目应从可行性研究入手,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房地产市场的资料信息,正确地判断和把握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把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可以采取投资分散的方法,即通过开发结构的分散而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方式包括投资区域分散、投资时间分散和共同投资等。房地产企业应将可控资源集中用于本企业专业优势市场,同时还应避免将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可以进行区域分散投资,保证企业综合投资报酬率基本理想。并且使开发的项目在时间上错开,合理统筹项目开发节奏,不出现内部资源竞争,也不造成短期资金流紧张的局面,保留项目开发一定的调整空间和余地。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还可以创新商业模式,开展同行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新的合作方式和深度,利用各种互利互惠的方式,降低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达到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例如:万达集团的以运营商为核心,投资机构作为财务投资人的轻资产模式。具体是万达广场的设计、建造、招商、营运、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由万达集团做,但投资全部来自机构,资产归投资者,双方从净租金收益中进行分成。

(三)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水平,增强行业竞争力,控制经营风险

“白银时代”的市场特点是,市场饱和供大于求,带来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房地长企业需要苦练内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在竞争中不落伍。房地产企业可以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入手,以制度规范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减少因为随意决策和管理混乱带来的经营风险。采用全面预算管理将不利的异常经营活动控制在初始阶段,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通过滚动预算,比较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制定和采取调整经济活动的措施,对企业潜在的风险进行揭示和预防。采用财务集中管理,规避财务风险,保证公司内部财务目标的协调一致,减少人为控制现象发生,利于实现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控制财务风险。企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不同房地产企业应采用适于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总体目的是提升企业活力和盈利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四)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建立起财务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机制,对财务等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采取控制措施,使从决策、实施到评价得到有效全面的监控。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的资本营运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就着手应变,以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使管理者、员工、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责任,做到责、权、利三位一体,对每项存在风险的财务活动实行责任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李传健.邓良.促进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5(24)

篇9

[关键词] 营运资金;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

1 营运资金风险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营运资金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所必须的资金。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营运资金表现为使用的流动资产净额,即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流动资产减去全部流动负债的差额。营运资金运作是企业持续经营与长久生存的财务依托,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是流动性管理,即对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进行管理,目的是满足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需的资金。具体来说,营运资金风险是指企业由于营运资金不足而给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带来不利影响,进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营运资金风险是企业主要财务风险之一。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营运资金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

1.1 现金风险

现金风险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不能满足日常经营开支的需求,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企业因为现金短缺而不能及时抓住获利机会,致使企业另外筹集资金而付出的额外开支。

1.2 存货风险

存货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而给企业存货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企业的产成品和用以对外销售的半成品积压,占用资金不能及时变现;由于原材料在采购环节缺乏有序安排以及材料在库存阶段发生毁损导致存货的损失及浪费都属于企业存货风险的范畴。此外,市场价格频繁波动也会给企业存货带来风险。

1.3 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风险是指由于债权债务关系在清偿时的不稳定性,而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在回收额和回收时间方面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应收账款风险通常与应收账款的规模同方向变化,即企业应收账款越多,其所负担的应收账款风险就会越大。同时,应收账款会产生债权资金的机会成本,增加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费用。

1.4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首先,由于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所占比率过大,货币资金及短期投资比率过小,导致企业日常支付能力弱;其次,企业长期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过大,从而降低企业资金整体周转速度,致使企业营运资金运转不良。

2 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的影响因素

2.1 影响现金风险的因素分析

由于营运现金涉及面广,不确定因素多而复杂,因此企业的现金管理不可能准确无误。加之企业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导致企业的整体协调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常常难以衡量。同时,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现金需求量波动较为频繁,致使企业常常难以保证充足的现金供给量。而且,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现金短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金管理不善造成的。

2.2 影响存货风险的因素分析

存货风险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操作模式的改变、新产品的出现、新法规的出台及供应链中断等方面,如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存货价格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而上涨。内部因素主要是指需求预测水平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技术的飞速进步,产品更新换代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及顾客行为等因素的变化,致使单个产品的需求预测越来越困难,从而加大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最终增加了企业的存货风险。

2.3 影响应收账款风险的因素分析

①目前企业普遍重视销售而忽视对应收账款的规范管理。为了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往往追求片面竞争,忽视对付款人的资信度调查。②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企业内部控制不严格容易造成销售与核算脱节,使相关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者对应收账款催收不及时,没有采取有力的追讨措施,都会导致应收账款风险。③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会加大应收账款风险。原因在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将无法有效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致使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采取赊销、回扣等方式来销售商品,从而加大应收账款规模。

2.4 影响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分析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金形态需依次经过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债权资金和货币资金等环节。资金形态最终都是由成品资金和债权资金转换成货币资金形态,这个过程体现了企业的个体劳动成果向社会商品的转化,产品销售后产生的现金流入是这个过程的财务补偿。同时,在企业存续期内,企业若对流动资产及其资金融通缺乏系统考虑,所留营运资金规模较小,则极易导致过度运用流动负债,引起流动性风险。

3 完善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的对策

3.1 对现金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

为使现金在流动与循环中,更好、更快地实现企业价值和价值增值的目的,企业应全方位、全面地加强现金管理,统一调配使用现金。①企业应提高现金良好的“造血”功能。如果企业有良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动机制,即使发生暂时性的资金缺口,也可通过健全的现金预算安排来化解。②企业应立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具体情况,通过现金预算管理对投资与融资及企业资产情况进行控制,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避免企业陷入资金断裂的财务危机中。③企业应对现金流量和现金流程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应保证现金能满足日常经营活动的需要而又不出现现金闲置,即企业应确定最佳现金额。同时,企业应加强对信用政策和应收账款回收等程序的安排,保证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充足,以满足企业正常运转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④企业应建立现金风险预警机制,使企业提早预知现金风险,避免更大的损失。

3.2 加强对存货的控制

企业应当分析产成品积压、原材料积压的原因。产成品积压主要是由于销售环节对销量预测不准造成的,原材料积压主要是由于生产环节对原材料库存、采购量及采购时间确定不准造成的。因此,产成品积压过多的企业应努力扩展销售渠道,根据市场环境制定有利的促销政策,减少产成品积压;原材料积压过多的企业应提高销售预测水平,同时还应加强对原材料库存、采购量及采购时间的预测,尽量避免原材料积压。另外,企业应对存货的购进、发出和库存进行严格的日常核算,及时登记存货明细分类账和总账。同时,为了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应定期检查存货的账面价值。对于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存货应计提跌价准备。企业还可利用ERP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存货管理,通过信息化控制建立一套完整的存货预警系统,以此对存货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和控制。

3.3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①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企业应确立应收账款信用条件、信用期限、信用额度及信用标准等内容,科学地将应收账款产生坏账的风险降到最低,合理扩大信用销售,争取增大企业的可变现销售收入。②企业应明确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在应收账款催收中的责任和权限,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催收制度,并对不同情况的应收账款采用不同的收账政策。同时,企业应将应收账款纳入业绩考核,激励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重视应收账款。③企业应采用合理的赊销政策。具体来说,企业可采用的赊销政策有可担保的赊销和条件赊销。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赊销方针,最大程度地避免应收账款坏账的发生。④企业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应对应收账款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控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前采取措施防止损失发生。

3.4 加强资产流动性管理

众所周知,营运资金的规模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营运资金数额越大,短期偿债能力就越强;营运资金数额越小,短期偿债能力就越弱。此外,营运资金的结构也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所占比率过大,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所占比率过小,则企业支付能力会越弱,从而偿债能力就会越低。然而,企业的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等流动资产虽变现能力强,可其盈利能力却较差。因此,企业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筹资能力、对风险偏好等,以从整体上权衡企业各种资产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确定企业营运资金的筹资策略,即筹集适度规模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同时,应保证营运资金筹集中流动资产结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期限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流动性风险,从而增加企业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玉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之初探[J].价值工程,2011(20).

篇10

关键词:光伏企业;风险管理;融资模式

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光伏电池大规模生产发展后,我国在光伏领域的发展投资就加大了比例。光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以及风险管理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只有在实际中的融资以及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上得到了提高,才能真正有助于促进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光伏企业融资模式和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1.1光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光伏企业是比较典型的国际新创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有着积极意义。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需求量比较大,传统的能源利用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在这一基础上将光伏产业的发展力度进行加强就比较重要。光伏企业要想得到迅速发展,需要注重融资的能力提高,在融资模式层面优化选择。光伏企业的融资模式总体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个是直接融资,一个则是间接融资模式。

从光伏企业融资模式中的直接融资模式分析来看,也包含着诸多内容,有风险投资以及项目融资等。例如项目融资的内容,这是对大规模资金项目需求开展的金融活动,在主要的特征上就是项目自身的资金规模比较大,在经济效益的强度层面也比较大。其中也有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和TOT模式等。对于光伏企业的间接融资模式层面,在资金的需求方以及资金原始供应方下所发生的直接交易关系。这其中又包含着民间借贷活动以及政策性融资等。间接融资的特征也比较鲜明,主要表现在借贷的形式相对比较灵活,在期限上比较短。

1.2光伏企业融资和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光伏企业融资以及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相应问题,一些光伏企业盲目的扩张,从而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危机。我国的光伏产业除了终端环节,在产业链生产环节的大幅投资扩张的现状也比较突出。光伏新能源在近些年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各个省份也都制定了相应发展策略,为加强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国性的投产以及开工建设生产线大大超过预期,产能过剩的问题较为突出。

光伏企业融资的工具相对比较单一化,在市场层面也相对比较集中。国家开发银行对光伏发电项目提供的为长期贷款以及短期和流动资金贷款,而光伏产业融资的模式比较单一化,主要还是以贷款为主,这一单向的融资模式对当前光伏企业的发展情况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加上在风险管理层面的不规范以及财务制度建设没有完善等,这就必然会影响光伏企业融资模式风险管理的水平提高。

另外,光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过程中,在政策风险的因素影响下,对光伏企业产业融资也有着诸多不利。这就体现在补贴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由于政策层面支持不稳定,在一些细则上没有完善制定,这就对金融业的分布式光伏行业发展的信心支持有着诸多不利。再有就是光伏电站卖点风险的存在,对光伏企业的产业融资有着诸多不利。

光伏企业融资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产业结构失调以及资金结构不合理和技术落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光企业的融资以及风险管理的质量水平提高,就有着很大负面影响。积极应对以上的问题,才能真正有利于光伏企业的良好发展。

2.光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策略的科学实施

光伏企I融资模式的优化及风险管理的优化,需要从实际出发,国家开发银行层面的支持就比较关键。在国家出台了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金融服务意见后,这就为光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很大方便。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注重为光伏应用羡慕从利率以及贷款年限上给予优惠支持,可在贷款的年限上进一步延长,在贷款的利率方面能适当的下浮。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融资的业务也要进一步扩大化,构建完善化的光伏发电贷款风险管理制度,从而进一步推动光伏企业的良好发展。

加强光伏产业链完整性。光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实施中,要注重内部危机的解决,加强光伏企业的重组转型效率的提高,在产业链的完整度层面加以保障。我国在终端市场的发展方面,空间还比较大,在分布式的光伏电站建设的速度上能进一步加快,光伏发电站的电力并网操作的解决优化目标要尽快实现。政府方面在一些可操作性的细节规范上加以完善,对光伏终端市场积极开启,将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化,这样就可有效降低对国外光伏市场的依赖。

注重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光伏企业的融资发展水平提高,银行金融机构方面就要注重新融资渠道开启,对有着实力的企业转型发展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地方政府可作为中间人,向金融机构协调,对光伏企业的贷款融资给出方便,在银行压缩贷款的幅度上有效降低,对光伏企业的资产实施盘点核实,在资产的质量层面能准确性的评估。这样就能有助于融资的顺畅性。在融资的渠道方面,也可通过众筹模式的应用等,在行业写作以及自律管理的工作上规范实施。

强化风险管理的能力。光伏企业在面临当前的发展时代,要注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的强化自身经营管理整体水平,在各个环节能进行有效优化,并要能结合市场的实际状况在资本结构的调整上加强,从而在成本管理上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