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教育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学

一、何谓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具体而言是学生满足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需求,适应难以预测情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道德素养和能力。[1]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重视对学生音乐理解力、音乐鉴赏力、学习态度、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等方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两者结合起来,才构成了音乐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2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音乐教育 ,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训练。

审美是一种感性认识 ,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需要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感来理解和体察对象世界 ;审美又是一种高尚的情趣 ,是一种自由的鉴赏,美作为一种理想中的目的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联。因此 ,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素养的培养应包括两个要点 : ①对于音乐教师来说 ,最重要的工作应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美。②对于学生来说 ,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音乐知识、技能的承袭 ,而是表现在对音乐美感的体验和享受 ,以及得到启迪、感染、陶冶、净化、顿悟等教育效应方面。

二、小学音乐教育审美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视听环境音乐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条件 ,选择具有欣赏价值并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 ,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 ,展示美的结晶。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视听环境。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 ,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并有利于小组交流与活动 ,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 ,其他教学手段 (幻灯、录像、多媒体等 )的运用也都应努力遵循创设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2.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教学方法,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感性入手 ,采用体验的方式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重视教育教学的潜效应。小学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 ,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 ,使情操得到陶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 ,进入角色意境中 :可通过表演 ,或对主题及发展旋律哼唱 ,或为作品创编伴奏 ,或通过乐器演奏 ,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 ,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 ,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 ,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

(1)借助形象 ,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

的情境 ,营造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 ,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激发学生探究、表现、创造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常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有 :①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音乐教师要学会利用语言来描绘特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绪 ,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来完成审美体验。 ②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有一则《叫卖调》的欣赏课例 :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特意在课堂上创设了 “集市一角”的叫卖场景 ,一时间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打招呼声等交织在一起 ,有效地创设了一种 “叫卖场景 ”,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浓厚。在这种氛围中学习音乐 ,学生心里直接产生了美的心理体验 ,审美情趣得到了发展。③其乐融融的场景烘托。如在教学一年级《长鼻子》一课时 ,在音乐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上大象的各种图片,丰富了学生视觉的感受 ,并以它作为音乐学习的补充材料 ,拓宽了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在这一课上学生一进入音乐教室 ,就被这浓浓的氛围所吸引。④丰富体验的电教手段。现代电教手段通过视、听的共同作用 ,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 ,将音乐与真实的画面结合在一起,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 ,在多种感官的综合运动中获取音乐的信息和审美体验。

(2)审美创造 ,体验情感。在教学中,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 ,才能达到音乐教育 “以美感人 ,以美育人 ”的目的 ,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情感出自于兴趣 ,对某事物产生兴趣 ,必然乐此不疲 ,在无数次的循环反复中 ,必然产生了情感 ;兴趣源自于乐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到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 ,无数次乐趣的积累 ,必定形成浓厚的兴趣 ;而乐趣产生于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愉悦。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认识到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 ,使学生喜爱音乐 ;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来体验音乐的美感 ;以自己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健康的审美体验。例如在教学歌曲《老鹰捉小鸡》、《春天里》和欣赏《龟兔赛跑》、《百鸟朝凤》等乐曲时,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戴上头饰来饰演不同的角色 :老鹰、鸡妈妈、小鸡 ,红太阳、小燕子、小青蛙、花朵 ,乌龟、小白兔、小猴子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 ,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 ,从而用心去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感。

篇3

1、对促进学生认识世界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初期,同时也是各种知识储备的初级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往往是一些常识性知识的教授,而并非科学性知识的传授,这也就决定了小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各项基础能力的培养。音乐技能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是这一时期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多元文化的音乐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通过音乐来了解和认识世界。具体而言,学生可以通过对民歌的学习,来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行了解,从而增加学生常识。通过对京剧等我国传统戏剧的学习,可以对我国历史的认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对西洋交响乐以及歌剧的学习,可以对世界各地的文化以及地理、历史进一步认识,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对认识世界产生极大的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

2、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小学阶段由于课业压力小,而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强,对于培养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多元文化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育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歌曲演唱、乐器演奏、音乐与戏剧欣赏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懂得如何用音乐来享受人生,用音乐来调节心情,并能将音乐运用到生活学习中,从而形成和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日后的学习生活之中。

二、开展以多元文化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育

1、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

以多元文化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多元文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也就决定了传统音乐教育难以实现多元文化的教学。教学方式的多元文化,首先要做到的是在空间上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中,应该是音乐与其产生的背景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在春游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关歌曲的教学;其次是要从时间上进行多元文化教学,音乐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在课外进行音乐教学,引导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对音乐进行欣赏,如引导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通过课后以及在家进行交响乐的欣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同时也能够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娱乐,避免学生沉溺于电子产品中;最后是从手段上进行多元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纯以电子琴、钢琴等简单乐器演奏为伴乐的歌曲教唱,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对演唱会、音乐剧等的播放来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

2、借助其他内容,补充音乐教学

以多元文化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育就是要让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借助其他元素与内容对音乐教育进行补充。一是改变单一的以中文为基础的歌曲教学,打破语言界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实际生活,采用多种语言的优秀歌曲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习音乐知识,了解音乐;二是结合历史文化知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补充,让学生对音乐产生的背景充分认识,从而增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三是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演唱比赛、教授学生演奏与舞蹈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全面深刻的音乐教学。

3、从学生角度出发,改变教学目标

音乐教育的定位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教学的定位往往较为偏激,总是不能正确把握。一些人认为音乐教学是其他教学的一项补充教学,将音乐教学边缘化,得不到充分重视,在课程安排和选择上都存在巨大的问题;而还有一些人认为音乐教学就是要教授学生一项技能,是以精通为目标的,因此过分强调音乐教学的技能化,使学生为考级而学习,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元文化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教学目标,将音乐教学重新定位。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的音乐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音乐,能让音乐融入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品质。

三、总结

篇4

关键词:音乐课堂;多元文化;策略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固有模式的音乐教学逐渐转变,富含文化多元性的音乐教育替代了原本的核心理念。由多元文化所倡导的新方向与新思路成为现代小学音乐教育的崭新路标。世界各国的音乐领域正逐步接受以多元模式为核心关键的教育方法,在推动这一教育模式深入发展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

一、用多元教育导入教学

对小学生来说,新奇开阔的世界会牵动他们的好奇心,导致注意力过于分散,而一个有趣且引人注目的课堂导入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了潜移默化地渗入多元文化,借此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致,教学导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切点。

笔者曾设计过《七个小兄弟》的教学导入,通过伴随伴奏做摆手、律动等互动,询问学生对童话中各个角色的喜爱程度来炒热课堂气氛,再由童话中的七个小矮人引入音乐作品的《七个小兄弟》,让学生对d、r、m、f、s、l、t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与领会,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试唱,在这个过程中纠正学生的口形发音,用及时的鼓励、赞赏勉励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趣味性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对教学的反馈回应速度加快,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用多元教育培养情感体验

不论是文字或音乐,只有抓住其中的情感才能体会作品蕴含的思绪。作为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和体现形式的一种,音乐的学习离不开情感对心理的驱动。因而,为了同时达到教授音乐与陶冶情操的目的,教师可以尝试适当地在情感体验中应用多元教育的方法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人格情感。

笔者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授过《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的这一章节,考虑到这一节的目的不仅是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还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笔者提议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书籍等来收集与歌曲有关的主题、作曲家和背景资料,而在课内教学时,每一位学生展示的成果都让笔者在惊讶之余由衷欣慰。学生不仅利用文字与音乐光盘呈现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还有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音乐天赋,用乐器再演了部分歌曲的小节。在学生发表结束后,笔者做出了简单归纳,接着利用幻灯片放映了部分祖国大好江山的美图集锦,同时用音乐教师提供的竖笛、钢琴等多种乐器对乐曲做了演奏;而笔者制作的歌词卡片与随堂课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笔者鼓励学生自编自奏,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抒为文字,编入歌曲,运用多元文化的教育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经历,让学生在收集资料、感受音乐、吸收知识、转化音乐情绪的过程中提升了心理与音乐的素质。

三、在课堂活动中渗透多元文化

课堂活动是小学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理解、表现以及创造能力等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活动中巧妙地渗透多元文化,以期促进学生在提升音乐素养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多元文化。

如,在学习歌曲《两只小象》时,我以《火车开了》旋律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去参观动物园,其中象妈妈带领着象姐姐和象妹妹加入了动物音乐会。此时我出示了三张节奏卡,其中大鼓 × ― / × ― /(嘭 - 嘭 -)代表象妈妈的脚步声,以小鼓 × × / × × / (哒 哒 哒 哒)代表象姐姐的脚步声,以手鼓 × × × × / × × × ×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代表象妹妹的脚步声,以此引导学生边听辨节奏,边加以模仿。待学生掌握基本节奏之后,我与学生一同模仿了小象的肢体和动作,并结合见面握握手、扬起鼻子、勾一勾等体现小象感情融洽的动作,鼓励学生讲述了自己的好朋友,学生既学会了音乐知识,也感受到朋友间的情谊。最后我还结合西双版纳、印度、越南、非洲等地区的大象为例,讲解了其生活习性等知识,以此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教育的持续性决定了教师在多元文化全面覆盖的趋势下,积极思考如何完善教学方法,保障学生全面化的健康成长。体现在小学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则要做到适当地运用多元文化的优势,培养学生对音乐深入了解的兴趣,促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音乐知识与欣赏视角,让学生在学会、了解、懂得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与全面提升的优秀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一、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的定义

审美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BOMGODEN)提出,现通常译为“美学” 即“aesthetic”,之后康德在鲍姆加通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经验这一词。审美经验就是一种无利害的愉快(disinterested pleasure)经验。所谓不带有利害,也就是只与对象的表象(presentation)有关,而不与对象的存在(existence)发生关系。

这种无利害性经验是一种不经由任何中介的直接经验,是一种典型的分离式的经验,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外在静观。与它相对立的是介入式的审美经验:即强调审美主体积极参与到审美对象之中。对自然环境的欣赏中享有优先地位,欣赏者很难将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孤立出来。而后席勒、黑格尔等人又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最终杜威认为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对审美的认识。

(二)审美教育的含义

审美教育是审美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根本形式是艺术教育,情感性是它的本质特征。音乐因其特有的情感特性而成为进行审美教育的优质媒体之一,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环节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音乐审美教育是借助审美形态实施美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共鸣。

(三)审美教育的发展历程

1.背景与内容

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了审美教育运动,该运动是针对当时美国实行以实用主义为教育哲学基础,倡导音乐教育功能性与实用性的价值观而言的。主要代表学者有:爱伦?布里顿(Allen Britton)、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等人。他们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应有一个统一完整的音乐哲学基础来推广与发展。

将其共同思想积累起来的年代是20世纪50年代末,主要代表的书籍是《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1958年版)和《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原则》(1959年版)。二者都强调了音乐教育实践活动需要一种稳固的哲学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20世纪60年代《审美教育杂志》(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创刊,极大地促进了审美教育运动的迅速发展。

2.鼎盛发展时期

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1970年版)是音乐审美运动达到巅峰的标志。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思想的中心观点是“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Music Education as Aesthetic Education),认为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审美价值相一致,审美概念的确立体现了音乐这门学科独特的音乐价值,即音乐的本体价值。

二、新课标“以审美为核心”与音乐审美教育哲学的联系

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以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为代表。雷默提出音乐审美教育几个具有特点的信条:审美教育努力既在哲学上令人信服,也要在音乐的教与学的整个广泛的运用上有用。……音乐课程包括音乐的历史、文化语境、对音乐的相关批评、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多种作用,以及和音乐本质相关的许多问题。②雷默对于音乐教育者要关注音乐音乐体验的多样性的主张与我国新课标“以审美为核心”课程基本理念有相通之处:都提到从不同的音乐文化语境出发,去感受音乐的的表现形式;让音乐这门学科充满其音乐的意义,让学生关注音乐的本体意义。

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程基本理念的实施

(一)了解中小学生音乐审美态度

了解中小学生音乐审美态度,对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程基本理念的实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第一,从音乐审美态度的认知角度来说,我国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态度是赞同且相信的,音乐课程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从音乐审美态度的情感角度来说,中小学生积极肯定地以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素质;从审美态度的意动角度来说,随年龄增长参与音乐活动来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越加明确。第二,“音乐艺术具有目的性、约定性、可变性、可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增加了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音乐艺术作品的困难。”③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不同,应依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对应的音乐审美要求。

(二)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

只有建立在音乐听觉的基础上,才能对音乐美感进行体验与感悟,只有从不同的音乐文化语境出发,才能完善其音乐素养。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只有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进行正确的审美体验,才能更好地认知音乐文化。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 教育理念 针对性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12-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已越来越受重视,其中音乐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既能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也为学生开辟了自我表现欲自我创新的新天地,这是素质教育有效性的真正体现。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引入也给当前的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才能给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转变教学重心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为我们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广大音乐教师应深刻认识到音乐有别于其他学科。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多的进行乐谱、音符等机械、枯燥的训练,而偏离了音乐审美这一音乐教学的基本目的,这违背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旨。因此,我们应转变这种传统观念,要努力使学生从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调动起学生识谱的积极性,并通过这些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简单的识谱、唱歌,即“上课-复习-再上课”的机械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从侧重课堂音乐赏析、音乐表现、音乐游戏以及音乐感受交流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帮助学生拓展音乐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体验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设计音乐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创办校合唱团或乐队,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音乐体验与实践的机会。

2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基础教育对每一门学科的共同要求,也是音乐教育发展性评价方案中的重要指标。中小学音乐教学是基于音乐与生活,以及音乐审美的大众教育,是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每一位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关注并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课堂学习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以自我为主的教学方式。

其次,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设计教学方案。从教学策略上讲,就是要做到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的分层递进。每堂课至少应设计出两个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实践的教学重点。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探索、多表现、多提问、多质疑,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师生间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音乐,作为一门体验性学科,它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与个性的张扬,只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流露。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点,努力创造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从而为学生打造出适合其个性发展的空间。

3 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三结合”教育的实施

针对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等特点,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它会像磁铁一样,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感受,鼓励他们对所听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或感受。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们应当明白音乐它是生活,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让音乐充满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笔者在进行音乐节奏训练的教学中,利用了动物声音的表现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节奏感。笔者先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成节奏型,然后想学生展示一种动物,就让他们模仿其叫声,并可以辅助相应的动作表演,最主要是要求其节奏正确。同学们对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感到非常新鲜,同时也很渴望能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的快乐,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忽略了社会音乐与家庭音乐的重要性,其实学校与社会及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忽视任一方面,都将破坏其整体性与逻辑性。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结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组织的音乐活动或比赛,学校还可以利用特殊节日,如“六·一”儿童节组织一些适合家长与孩子一同参与的音乐活动,从而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同时加强家长的音乐教育观念。

4 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针对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总之,我们要以“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努力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上转变教师角色,从而尽快适应新课标教学。

参考文献:

[1]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音乐教育体验学习,顾名思义是以“体验”为教育核心,由听觉激发听众的内心感受,并从每个人的不同感受领悟音乐的内涵。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体验学习,即在课堂上的每一曲作品表现出的感觉,都由学生自己来总结。教师不会刻意地要求学生以怎样的情绪去演绎,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自由诠释;教师也不会先教授学生怎样的口腔共鸣、胸腔共鸣,而是让学生先以自己的心去和乐曲从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情感沉淀

情感是音乐创作与表演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从古至今,无论词牌、曲牌,音乐都将幻化成情感落于人心之上,所以在对音乐的审美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音准、不是气息,而是感觉。也许这是专业研究音乐时才需要达到的层次,但是在小学教育中,以这一观点作为教学出发点,可以让学生不受硬性知识的束缚,而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与体验中来,并更有效地通过音乐旋律活跃学生的心理情愫,以感性的手段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方向成长。

三、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意义

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意义,即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品位和品味。这种教学下的体验模式,既区别于一般的音乐欣赏又区别于一般的音乐教学;它是在欣赏中教学、在教学中欣赏;或者说其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教学,而其教学的方式又是一种欣赏。它是一种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是一种对音乐美感的体悟与领会。音乐教育体验学习,对于音乐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通过使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从而通过实践与音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并以学生自己的感悟,主动地去体验、理解、感受音乐的深邃。并通过这种音乐教学模式丰富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端正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态度,使学生在音乐审美方面有一定的素养。

四、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形式

1.情境重现式。音乐教育体验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更不如说是游戏。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会异常活跃、形式更是千变万化,很多教师愿意选择“情境重现”的方式将音乐演绎出来,像音乐剧,更像小品。例如:将儿童歌曲《小红帽》编排出一系列的场景,学生亲自充当小红帽、外婆和大灰狼、亲自设计旁白和对白、亲自编排舞蹈,甚至可以将学生分组自行导演,并进行课堂竞演……这样做的效果显而易见,它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融入其中,在玩一样的课堂上轻松地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技巧。这不仅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更让学生对音乐课充满了期待。

2.即兴发挥式。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音乐是其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对音乐的即兴发挥,更是锻炼学生反应速度及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最有效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即时的、自由的直觉和感悟,以舞蹈、小品、朗诵、解说等不同的方式将对音乐的理解完整地表达出来。学生在音乐中游戏、在游戏中音乐,结合体验与学习将音乐孕育、创造。这种即兴发挥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使得原本在课上并不十分积极主动去表达自己的学生变得活跃起来,课堂气氛必然顺势被推向,更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这种即兴发挥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也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正规的或是不正规的风格与形式的音乐,从而培养出学生更加不拘一格的艺术感觉。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活动;现状;课堂教育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启迪孩子们的兴趣,挖掘孩子们的音乐自信以及对于生活的热爱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农村音乐课一直在不断地加强和提高中,但是也走了不少弯路,本文将联系课堂教育活动实践展开思考,探索如何深入挖掘农村音乐课堂教育的潜力,把音乐课堂教育的良好效果真正发挥出来。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与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农村小学生相对而言缺乏培育音乐素养的良好环境,使得孩子们普遍对于音乐没有太大的兴趣,存在很大的应试教育的痕迹,即不能带来短期的效果,缺乏应试的考核标准,就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当中。也有部分家长缺乏对音乐课堂教育的了解,把孩子们学习音乐看作学业上的“不务正业”,不仅不支持孩子们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音乐教育上,反而极力反对孩子们的音乐学习。还有音乐教师只把音乐作为教育的核心,却忽略了如何更好地促进音乐教育这个中心问题,即使再好的音乐也需要孩子们有兴趣去学习接触,否则就会把音乐课堂变成赏析课,失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

二、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生的音乐课堂教育

1.在音乐课堂上营造正确的音乐氛围

音乐课堂要有良好的教授内容这是核心要素,音乐活动课有一套适合儿童教育的歌曲内容,但这并不能让课堂教育局限在课本上,这是音乐老师应当反思的。部分音乐老师缺乏责任感,把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放在了不合理的位置,自己也抱有音乐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的想法,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作为。一方面,音乐老师必须端正态度,积极主动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可能会对孩子们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音乐教育内容不能拘泥于课本教学,否则,不仅压抑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学生的热情,但同时又不能把一些通俗的流行音乐作为课堂的主流。

2.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音乐课堂教育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要有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来制订整个学期的目标,根据整体目标制订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以此作为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制订了标准就要严格执行,不能让音乐课堂活动成为一堂没有目标的活动课。在制订了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每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都是经过精细设计的,都是不同教学环节取胜的重要体现。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活动搜素相关资料,用不同的资料把小学生的音乐兴趣提起来。

3.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促进音乐课堂的活力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课堂不是听音乐,需要更多的艺术形式来表现音乐,同时用音乐来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在欧洲歌剧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来推动故事情节的演绎发展,在欧洲千年的历史当中一直长盛不衰,广受人们喜爱。同样音乐教育也要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来开展音乐课堂教育,可以把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在帮助农村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能通过舞蹈来建立兴趣,实现爱屋及乌。农村学生一个最普遍的问题是羞涩,不善于表现自己,这在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是难以实现突破发展的,通过音乐教育如果能够激发孩子们的自信,敢于并且善于表现自己,这将会对孩子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还可以定期开展音乐比赛活动,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课堂。

4.在音乐课堂上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音乐才能,并将口头音乐变为自创音乐

虽然农村的音乐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但还是有很多在音乐上有潜力的孩子。孩子们平常自己私下里会哼哼出很多美妙的音乐,而这种音乐是经常转瞬即逝的,老师可以帮助孩子记载下这些音乐。每一个孩子都是梦想家,他们的思维天马行空,少了成年人思维的禁锢,这些音乐如果能够记录下来可能是一手美妙的音乐,这样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音乐的自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天才。

农村小学生音乐课堂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天赋,同时音乐老师在课堂上予以配合,解放孩子们在音乐上的天性。但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孩子们在音乐的学习上收获自信。最后要丰富课堂活动的教学形式,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来促进孩子们的音乐课堂学习,多维度地加强农村小学生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专业知识; 课程整合; 音乐课程; 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55-001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尤其是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如何促进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到提高整个音乐教学系统教学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之一。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青年音乐教师,面对如此现状、如此成绩,使我倍感肩上的重任。但城乡之间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将我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小学音乐课程进行整合,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课程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的课程。专业知识作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手段,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培养研究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挥专业知识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小学音乐课程任课教师在专业知识与音乐课程整合中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养呢?这是小学音乐课程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政治素养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审美素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是称职教师应具备的个人品质,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因此,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起到教育表率作用,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健康成长。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情操、审美观的深厚土壤。

新课程标准已将音乐定位于人文性课程,重点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并将德育、情感、态度、教育价值观放在首位。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优美的音乐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产生的,通过音乐自身美的魅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一首好歌,一支好曲子往往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振奋,意志上的激励,道德上的升华,并时刻陶冶学生们的志趣与情操。如:音乐作品《国歌》《黄河大合唱》《组歌》等具有鲜明时代与艺术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斗志、民族感、正义感、爱国激情与高尚情操。只有小学音乐教师具备了正确艺术审美观与高尚的道德情趣,才能引导学生真切地感悟艺术美、心灵美与生活美,引导学生热爱健康的、积极的、高雅的音乐艺术,才能在授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陶冶和净化学生的精神与心灵,培养他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业务素质

1.知识素质。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探究者、构建者和缔造者,这样的角色促使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精而深的专业知识。在歌曲教学中唱谱与唱词的先后变化,歌曲内容与旋律决定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焕然一新,在体裁广泛,内容丰富的欣赏曲、流行音乐中正确把握分寸,用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能力素质。首先,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运用、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学技能。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设计年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具备了解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是情感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新课程呼唤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新理念是平等、民主、合作。师生互动,教师是引路人,学生是鲜活的主体,发展中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地肯定和欣赏。

其次,音乐教师具有发展性评价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必须把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等课程评价多元化,成为课程评价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中音乐教育评价是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教学手段进行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发展性评价,培养和促进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

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尊重学生人格,培养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合格人材。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应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使命感,更应当具有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

四、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提升艺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功能的综合性。一首歌曲与乐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提高综合艺术素质,提高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已迫在眉睫。

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需要的师资更是势在必行。作为音乐教师,反思教学中是否让课堂充满了音乐,是否为学生打开了音乐之门,是否引领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音乐。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歌曲与乐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现和表现。

综上所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师是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实施者――音乐教师具有独特的教育影响力。音乐教师要以现代化的素质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也是一个新时代对新型音乐教育的呼唤,走进新世纪,走进新课程,对小学音乐教师有全面全新的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音乐欣赏;中小学音乐教育

我国的教育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多年来,在音乐欣赏教学里,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音乐欣赏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是培养人的最佳途径

“我们认为:音乐欣赏是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培养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必须予以重视。”这就提示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提高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音乐专门人才。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是人类音乐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而音乐欣赏对于普通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又是最能直接打动他们,使他们能够直接参与的一项音乐活动,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了高品味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一个人来说,会构筑成一个高审美趣味的人格,而无数的这样高品味的个体会形成一个怎样高素质的群体,是不难推理和想象的。

2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中小学音乐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既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欣赏与表现能力。相对而言,后者是比较根本的方面,前者则是完成后者任务的必要条件。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作为我们音乐教师,应把音乐审美渗透到教学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深化学生的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倡导不同情感体验的同时,可以师生、生生共同分享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使学生在这种和谐、民主的交流中,感受到真正的音乐,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在提高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了对不同音乐的探究兴趣,丰富了审美素养。那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到底应注重什么呢?笔者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进行了一些尝试。

2.1加强基础训练,尽快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为音乐审美服务

“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这就是说,音乐的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离开了它,音乐审美教育只能是空谈。而音乐的感知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通过音乐语言来体现的。所以,要在音乐教育工作中,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尽快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欣赏《春节序曲》这首管弦乐曲时,学生初听时都能感受到曲子情绪热烈,节奏欢快,象过节一样。这时笔者适时指出,一段音乐运用的乐器不同,所表现情绪的强弱也不尽相同,例如,在表达人们欢度新春佳节时欢欣愉悦的心情和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时,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单簧管主奏,双簧管辅奏的形式来表现,而第三部分当欢乐达到顶点时,就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最后尾声形成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的气氛中结尾,通过对比,学生懂得了:乐器音色的不同,在表现乐曲情绪等方面也不同,使学生真切了解和掌握了“音色”这一音乐语言。

2.2尽量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音乐欣赏的直观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然而,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音乐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音乐欣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增强感染力,激发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缩短学生感知时间,还可更好地将学生的观察引导到课件设计者所需要的方面,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从过去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单一听觉中走出来,进入视听和的立体状态,克服了学生单纯倾听音乐时对作品形象、情绪的朦胧性,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3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审美教育,至少包含了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意识。“参与”把学生从单纯被动听讲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中学生朝气蓬勃,大都活泼好动,他们愿意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因此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表现。在欣赏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时,在听完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后,让四位男生表演师徒四人历经艰险的情景和形象(学生准备服装、道具)。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许多学生课后都反映,这样的音乐课我们爱上,希望多上音乐欣赏课。原先对音乐有些困难的学生也因此增加了信心。

总之,欣赏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在音乐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让我们从对后一代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去重视欣赏教学这一独特音乐教育手段,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使他们不但有美的心灵,而且还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生活吧!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