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理论基础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设计理论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篇1

【关键词】广佛地铁出入口;景观设计;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现今的地上交通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人们逐渐地发展到地下空间,地下轨道交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在交通发展的同时,与外部环境相关的景观设计也应运产生,并且在城市地铁公共开放空间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城市外部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地铁出入口由于站点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包括出入口及其附属建筑在内的广场景观空间形成城市新兴的“可移动的客厅”,成为了城市历史、文化和先进性的展示窗口。本文以广佛地铁站为例,分析了地铁出入口周边景观设计及施工管理。

一、景观设计在地铁出入口周边的作用

地铁出入口空间是指地铁出入口部分的空间及其周围环境,是地下空间与周围环境(包括建筑、城市干道等)之间的过渡和联系,是一个有一定秩序的人造环境。地铁车站承担着城市大流量人群运输的职能,所以景观设计能够缓解由于建筑过于高密度而带来的紧张感觉。其景观设计在地铁出入口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标志性作用。地铁作为城市重要的节点,其景观作为当地文化历史、风俗民情的反映,往往具有可识别性,具有展示城市发展轨迹的特征。

(2)美化环境作用。景观具有艺术美的特征,可加强周边景观环境的艺术氛围。通过景观小品来表现一些地铁元素的主题,可改良整体的景观环境,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3)实用性作用。地铁出入口设置景观的主要作用就是给过往乘客、游人提供服务,例如休息、照明、导向等需求。

(4)连接性作用。地铁出入口景观在地铁外部空间中形成纽带,引导行人由外部空间进入到地铁空间,起着导向和组织空间的作用,是把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巧妙连接起来的节点。

二、地铁出入口及周边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1、出入口建筑

地铁出入口建筑是地铁车站地下(高架)部分和地面部分的过渡,不仅起到引导、疏散人流的作用,也是人们对于地铁车站最直观的印象之一,满足城市景观的美学需求。地铁出入口建筑形式,基本大同小异。如果设计时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功夫,使之成为城市文化内涵的有效载体。比如:广佛普君北站入口景墙如图1:

图1:广佛普君北站入口景墙

2、植物配置

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案应符合地铁车站空间的整体表现要求。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乡土树种的应用。是以环境形象为特色的植物景观向文化景观升华,也是某些植物景观成为包容环境形象、人格形象、文化形象的集中代表。此外,就其植物学本性而言,还具有地域性和普及性。景观设计时必须延续发扬植物原有文化真实植物意境,并努力与地铁出人口景观保持一致性。这同时也体现城市文化与众不同的历史内涵,可以衬托出地铁出人口周边景观的历史性与高雅性。如同济站的大幅木棉(图2),朝安站的宫粉紫荆等。

(2)草花植物的应用。草花植物具有生长迅速、花色、花型丰富、色彩鲜艳、株型低矮、品种繁多的特点,而且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布置与造型容易,是营造喜庆气氛,迅速美化城市,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要植物材料。地铁出入口摆设的木花箱内种植草花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其特点优势,运用与造型灌木的色彩搭配,赋予层次感,吸引行人眼球,感染行人,从而在地铁出入口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同济站、季华园地铁站出入口木花箱摆设(图2):

图2:同济站入口植物配置

3、无障碍设施

作为城市交通建筑,地铁出人口一方面要求人流能够在高峰时期快速移动,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时间,而为使弱势群体(盲人、行动不便者)能在地铁车站相对快速移动,并且尽可能减少与正常人群相互干扰,就必须依靠完善和合理的无障碍设施体系。

4、景观小品与标志物

景观小品与标志物则是从更小尺度上对车站周围景观进行了诠释。地铁出人口的地面铺装、雕塑小品、景石、花箱、休息设施、照明设施、雨水井等景观小品时,可比较明显地运用传统、地方的典型符号,如把梅花花瓣的符号用于地铁外部空间的地面铺装,来强调地方传统和民俗风格,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提炼表现,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历史和审美体验的、具有导向意义的文化信息。各类雕塑材质以石材为主,或为独景、或与其他功能设施共成一景,并与全区的置石、树池花坛以及指示标识等小品设施保持色调一致、风格统一,体现城市的风貌。广佛普君北站入口小品设计如图3:

图3:广佛普君北站入口小品设计

三、广佛地铁出入口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施工管理

1、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抓工期保质量完成任务本公司承接了工程建设项目后,将之作为该年度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创优质工程的要求。针对该项目施工时间紧、项目内容繁多、施工条件复杂、交叉施工多的特点及园林绿化工程本身的特殊要求,我们立即着手组织单位骨干力量,成立项目管理班子(项目部),并进行严格的分工。我们将整个工程分为园林建筑、园林绿化等分项工程。对工程项目实行综合管理,分项考核,责任到人,工作到位。2、加强质量管理,树立精品意识为确保该建设工程顺利开展及达到我们提出的工程的建设目标,我们组织成立了以公司、广佛地铁出入口绿化景观提升工程项目部、施工班组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并贯穿于项目施工全过程,对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管理。广佛地铁出入口绿化景观提升工程项目部以项目经理为核心,具体落实到质量员和各分管施工班组,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对每项工程进行全面质量控制。3、抓好安全管理,争造文明队伍。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地方和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保护条例等,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规定项目部专职安全检查员经常查看现场,及时排除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纠正违章作业,监督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不断改善劳动条件,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在抓好安全管理同时,积极提倡文明施工。

结语

地铁车站不仅是地铁交通的枢纽,也是整个城市的景观焦点与核心,是城市展现人文特色和城市面貌的重要舞台。广佛地铁出入口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已顺利完工,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当然也有许多美中不足之处。我们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进—步提高我们的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当前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63-01

一、加强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当前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景观环境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景观设计教育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但是,我国传统的景观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严重制约着我国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景观设计队伍综合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范围内关于景观设计教育的探讨和研究还非常少,关于景观设计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理论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加强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景观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景观设计专业定位不合理

景观设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是建立在“园艺”,“景观建筑”,“造园”,“风景园林”,“环艺”等概念之上,涵盖更为广阔内容的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设计艺术。

景观设计专业在不同院校进行开设,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都没从景观设计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角度出发合理定位景观设计教学。景观设计教学结构与专业定位不合理。

(二)景观设计作业缺少创意,模仿之风盛行

课程作业缺乏创意,较多学生面对课题作业,喜欢借用优秀案例直接模仿他人的设计与创作,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动脑筋,方案平实,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三)过分依赖工程实践而忽视研究性、概念性方案设计的训练

高校里的专业设计教学固然与社会上的设计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毕竟与工程实践不完全相同。过早或过分的依赖工程实践,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未免会适得其反。

三、景观设计教学发展对策

(一)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以及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

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是深入进行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当在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对景观艺术设计的产生与发展、常用设计策略、审美观念以及景观设计理论前沿等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与掌握,从而为日后景观艺术设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调整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现代景观设计,其核心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建筑规划三大块综合而成。在景观设计教育上来说应该改变各大院校的群雄逐鹿“三国格局”,而是现代景观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应当把景观设计专业定位为园林、环艺、规划、建筑等整合基础之上的一种新专业。在教学目标中,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基础课程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衔接

目前我国高校的设计学科的教学大致都分为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实践课几部分。但是,我们目前高校基础课的开设与专业课的教学脱节现象尤为显著。

在基础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创新思维发展与专业的基本功。大多数学生在这一阶段都达到了教学目标。在专业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然而在后期学生的设计方案大多数还是缺乏创意,有的甚至出现审美问题。因此,在后期的专业教学阶段,教师应把握课程的前后贯通,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作业得设置可以灵活多变,不要一味的与实际工程结合。

四、结语

景观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景观需要的重要基础,加强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十分必要。景观艺术设计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从而逐步构建一个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人才需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对景观设计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美与时代(上),2010(3).

[2]张继之.对高等教育中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大众,2009(3).

[3]郑丽屏等.城市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

篇3

略。

二、专业介绍和培养目标

视觉传达设计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具备多媒体视觉传播设计、影视后期设计、网页设计、插画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等各种设计理论与技能,能在电视台、出版机构、广告与媒体公司、政府机关、学校从事设计实务、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平面设计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数码设计)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理论修养与专业技能齐备,具备动画、网络、影视等数码艺术设计制作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能在动画公司、网络广告公司、影视媒体设计公司及艺术院校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实务、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数码艺术设计人才。

(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及方向,在填报志愿时均填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具备环境设计(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和居住建筑外观装饰和室内空间设计、会展设计、建筑外观环境规划设计、建筑内外设施设计)方案策划、实施、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与环境设计内容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专业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及研究机构等单位及部门从事环境设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环境设计人才。

环境设计(景观设计)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具备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学、植物学、生态学、艺术史、景观工程实践等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园林景观工程、城市规划等单位和部门以及高等、中等艺术设计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景观设计、规划、工程施工与管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注:环境设计专业及方向,在填报志愿时均填报“环境设计”专业。)

产品设计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具备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中高等学校等从事工业产品开发设计,及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工作,或从事有关管理及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音乐学本专业分声乐、器乐、舞蹈三个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具备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专业技艺,能在各类中高等学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政府文化艺术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音乐表演、音乐艺术管理或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其他社会音乐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专业人才。

注:根据“武书连大学排行榜”,我校艺术类学科在全国1000余所大学中排名第70名。

学校拥有音乐与舞蹈学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学位授予权。

三、培养方式

1、美术类:一、二年级开设专业理论基础、绘画(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经济理论基础、市场营销、策划理论基础等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三、四年级从事专业学习与实践。

2、音乐类: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市场营销、策划理论等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三、四年级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质,确定专业方向。

四、招生范围

文理兼收,在以下省份招生,其他省份不安排招生计划。考试方式采用学校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以下简称校考)和各省组织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省联考)两种方式。其中:

美术类采用校考成绩省份:山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美术类采用省联考成绩省份:江西(40名)、辽宁(2名)、云南(2名)、甘肃(2名)

音乐类采用校考成绩省份: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

音乐类采用省联考成绩省份:江西(5名)、广东(3名)

五、招生计划

2014年招收艺术类本科生350名,学制四年。

办学层次

专业类别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

学制

学费

(元/年)

 

美术类

视觉传达设计(含数码设计方向)

290

四年

9200

环境设计(含景观设计方向)

产品设计

音乐类

篇4

【关键词】现代设计理念;园林设计;应用

1 现代设计理念概述

现代设计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园林设计指导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起着举足经重的作用,主要的设计原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注重功能需求。现代设计理念坚持作以人为最终的服务目标,主要强调设计的功能主义;二是注重自然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理念始终贯穿整个设计理论,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三是简洁实用。现代的设计理论摆脱了传统的设计形态,进行了技术的不断,提倡运用几何单体,强调简洁实用的设计;四是注重工艺美。

2 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和设计原则

2.1现代设计的发展

现代设计理念是在20世纪期间开始萌芽发展的新型设计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园林设计指导理念,与传统的设计有较大的区别。现代主义主要在理念和应用手法等方面,基于消费设计思潮之上,彻底地改变了传统设计风格,在其发展历程中,应用在建筑上的部分尤为关键,现代化的建筑主要强调功能应用和实用性。在建筑风格的应用推动下,园林设计作为设计领域中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现代化风格的冲击。

2.2现代设计理论的主要设计原则

(1)设计要注重自然与生态的协调性:让现代设计理念始终贯穿整个设计方案之中,落实可持续性发展观念,通过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应用在设计之中,尽最大的可能减少能源的消耗;

(2)设计理念要考虑到简洁实用性:现代的设计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和思维,实现了技术的改进创新,在设计上大量地运用几何单体,可以凸显简洁实用的现代化设计风格;

(3)设计注重需求和功能性:现代设计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服务的最高目标,就要突出设计功能性,强调设计应用中的功能主义;

(4)设计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工艺美:现代设计理念是具备指导作用的理念思想,通过实现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运用,并且以绿色生态的设计为前提,对技术进行创新改进,并通过工艺美的表现手法得以表现。

3 现代设计理论三大构成因素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不仅是设计的构成因素,而且也是设计的核心元素,是设计的实际表现形式。这三大构成元素在园林设计时,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结合运用。

3.1色彩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的理论基础是因为在面对色彩会产生同样的心理方面及感应。

(1) 色彩的轻重感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浅色的事物显得轻盈,重色的事物显得沉重,在园林设计中一定要把握色彩的轻重感,才能体现设计的主题。轻重感的规律包括:白((轻)

(2)冷暖色系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设计学中,色彩可以分为暖色及冷色系。暖色系可以充分展现热烈愉快的氛围,进行园林设计时一般适用在庆典等场面。例如:在广场入口设置颜色鲜艳的大型花柱,拱托欢愉的气氛。冷色系则是突出宁静与肃穆的氛围。例如:建筑物的顶部以蓝为主色调,配以白色,可以营造肃穆的氛围。

(3)色彩忧郁和明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纯度与明度是是色彩产生忧郁或明的主要因素。明度较高的颜色搭配可以很容易获得明,而明度较低的颜色搭配就会引发忧郁感。在选择园林设计的整体感觉时,要着重把握颜色对比度高低所产生的明快及忧郁感,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园林设计的内涵。

3.2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属于视觉语言中的一种,是知觉和视觉共同作用产生的。平面构成的原理是指将设计中的若干因素,在逻辑推理的研究下进行构思,整合成为预期画面的过程。点、线、面都是属于平面构成的因素。

(1)点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点虽然在平面构成的实际体现中只具有较小的面积。点的聚集性可以极易获取目光的焦点,在园林设计中可以把点当做整体构成的视觉向心点或焦点,以实现突出主题或创造意境的根本目的。例如:在林间小道的尽头设置凉亭,在假山阶梯的尽头设置彩门,这一种突出点的形式可以迅速获取视觉的焦点。点的设置及组合是构成园林设计韵律及节奏的构成因素。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运用点的差异性组合,可以构造出富有韵律及节奏的意境。例如排列整齐的树木,可以体现秩序井然的意境。

(2)线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点在发生移动之后产生的轨迹称之为线,是点之间联结的表现形式,线的最突出特征是长度,园林设计中常用的两种线条包括直线和曲线。水平线、垂直线、倾斜线是直线出现的三种形式。直线一般应用在道路绿化带、规则式园林、局部自由式园林的设计中。水平线具有统一、稳定、庄重等的特征。曲线在园林设计中具有很高的应用频率,在园林作品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曲线的存在。

(3)面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几何曲线形平面和直线形平面几何形平面都属于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平面构成因素。几何形平面可以是规则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散乱的。不规则的几何曲线平面可以应用在花坛、街心公园或庭院的设计上。

3.3三维形式

在景观设计中的设计三维形式也可以被称为空间形状设计传达一种视觉形式,其信息的感知特性。三维形状具有的功能包括:实体所占用的空间有限的空间内,结合空间构成一个新的心情,新的视野。

(1)景观设计中线粒体

线粒体不仅是最小的物理单位,包括点要素的形式,线粒体中的形象设计是非常武断。线粒体在园林设计中,你能想到的各种树木的形状,如球形,伞形花,甚至可以认为是圆柱形。线粒体共同构成的空间,你可以享受给予轻,活泼有趣的气氛的感觉。线粒体花园的设计,虽然占用空间位置小,但它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线体

线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线路的三维平面形状被称为线体,线体不仅包含所有扁线的特点,但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形式。在设计花园时,以了解它的组成原则,要遵循的原则,平衡性和对称性。左,右,下,和径向对称对称的景观设计在三个方面。应注意,在花园的中心线为轴线对称的对象周围的上,下对称的方式设计,但它是一个对称的径向中心的对象设计周边排放的形式,如伞亭和风车。

(3)二十面体

二十面体的景观设计中是一个二十面体可以被定义在三维空间中的构成方式,曲面或平面的空间是两个的形式体现的线体。在园林的设计中,如果把握好二十面体的使用,你可以创造出各种形式,情绪和空间。为了创建二十面体空间的因素在决定后的单位数两侧的前单元的正二十面体的形状和厚度的设定成一个统一的空间。在二十面体单元组合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目标的要求,协调各单位的二十面体之间的联系,以确保可以得到最好的结果。例如:每个山安排的位置和大小,草地,池塘,花园凉亭的整体比例。

结语:总而言之,对于现代生活,更多的城市居民喜欢倾向于园林,并且园林是现代城市居民最重要的活动区域,为了使更多的人们能够享受到现代园林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就要求我们园林设计者从服务大众的设计思想出发,更快更好地提高园林设计和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老城区;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1、老城区道路景观类型分析

1.1 自然生态景观

生态自然景观包括各种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如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地形起伏变化和地貌特点,具有城市个性的乔木、灌木、花草等绿地景观与植被构成,除此之外城市水循环与气候循环系统都属于城市生态自然景观的范畴。城市的整体构成离不开生态自然资源,不同的地形环境与地表特质造就了不同的城市结构及构成体系,意大利威尼斯街道景观具有水上城市的特质,中国的重庆是名符其实的山城,这都与该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分不开。老城区道路景观的改造不但不能脱离原有地表与地形及水文特征,还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强化城市道路景观的个性特质,才能使城市旧街道焕发生机与活力。

1.2 历史人文景观

老城区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城区道路景观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同时以实体构筑物为载体构成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

2 、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2.1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张从长远考虑,不因短期局部的利益而牺牲长期整体的环境代价,使得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口]。可持续发展是体现在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是如何结合自然环境,在合理使用规划和设计手段,达到最小破坏环境,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和强化作用,使得整个社会和生态和谐共生。

2.2 注重生态性

从城市规划阶段开始,运用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理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城市生态效益,建立{效、节能的城市道路绿地生态系统。在植物配置,遵循生态原则,考虑植物和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的生活习惯,选择合适的植物,以避免植物种间竞争的发生,增加绿色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提高整体质量,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针对在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道路规划先斤,道路景观设计次之和道路景观缺乏整体性的问题,应提倡"生态绿地"的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而且在道路规划时应该考虑道路景观的整体性,使得新元素与旧元素融为一体。

2.3 以人为本

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则是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满足人的生理及也理的道路景观,充分发挥道路绿地的降湿遮荫、防风防火、防尘减噪、防震减灾等生态功能,体现出对人文关怀,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生活空间。道路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之分,不同车道形成不同的空间;而不同的行人又对道路景观的要求是不同的,上班、上学、办事的人无论是步行还是行车速度都较快,在路停留时间较短,对道路景观的观赏时间较短,他们对道路的交通状况和安全较为关注;而散步、观光游览的人在道路上停留时间较长,速度较慢,对道路景观有更{要求,他们希望能够路边有景可观。

2.3 发扬地域特色

城市道路景观存在千城一面、千街一面,没有特色的问题,每个城市的道路景观都大同小异,缺乏可识别性,忽略了不同城市D有的文化和居民生活习惯。而一个城市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可看出这个城市不同于其它城市的特色,所以,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尊重、继承和保护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同时结合现在,注重地域文化的表现,以体现城市的景观特点。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的时候,尊重场地的特点,保留其历史文化遗迹,结合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设计;建筑和其它的景观应体现地方特色,利用历史元素,选择承载地方文化和地方风格的景观要素,展示其地方特色;植物配置上多选用乡土植物来体现地域特色。

3、杨凌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3.1人文景观的保护与继承

保护与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保留传统风格特征和空间面貌,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对原有建筑立面或古树保护,包括一砖一瓦、一木一叶等,同时对这些景观要素加以提炼,赋予新的时代使命,这样能让人感觉到深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继承与保护必能促进城市运转,合理考虑效益回馈,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3.2空间活力塑造

在老城区原有道路景观的基础上追加新的构成要素,与原有要素之间持续发酵,是新的景观形式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盘活老城区的景观系统,恢复其活力,激发人们的兴奋点,满足人们各种需求,这一方法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不同的切入点会带来不一样的景观体验。内容决定形式,所以必须始终把握功能这一前提,充分利用原有道路景观构成要素,才能使盘活的街道景观长时间保持生命力。

3.3 生态系统的恢复

道路景观生态设计主要通过景观小品设施、绿化种植来处理,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最好的景观。小品设施的设计,因道路绿地的范围有限,故在设计当中多以景石做点缀。通过对景石的一些造型处理,突出文化与人文精神,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文化性与观赏性。在植物种植方面以物种多样化为原则,在确保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以及舒适性的前提下,构建生态化植物景观。大量运用本地的乡土树种,如香樟、桂花、红木等等。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提高,景观设计方法也在不断提高和创新,为了能够创造更优越的城市道路景观体系,景观工作者们至今仍然在不断的探索着。根据杨凌老城区的特点,采用科学的生态设计理论以及生态设计手法,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构建和谐美好的道路景观系统。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城市环境景观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性化,才能营造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文化景观设计语言

1.制器尚象造物观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的设计哲学里面“制器尚象”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并且它对于器物的象形寓意造型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邓樵在《通志器物略》中认为器物的造型、装饰是本于自然的万象,故而提出了“制器尚象”的命题。他列举:“器之大者莫如罄,物之大者莫如山,故象山以制罄,或为大气,而刻云雷之象焉。其次莫如尊,又其次莫如舞,最小莫如爵。按:兽之大者莫如牛象,次之莫如虎,制尊象牛,极大者象象”[1] 。而这一点在秦代的园林中的“法相天地”观念中也有体现,秦代的宫殿的形制也正式在这样的观念下产生了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紫薇殿,象征蓬莱仙境的三山格局。在康熙三十六景中的“香远益清”也是这种思维的体现,景点的名字来源于《爱莲说》中莲的意象表达。

2.制器尚象”与生态设计理念法自然之间的关系

观象制器,表面上表现为模仿,内在的却含有创造性思维,这恰好是顺应在思维上的反映,可以说,先秦器物设计思想在对待宇宙自然态度的问题上,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天人合一一种本质一一积极的顺应:顺应宇宙自然、顺应现有的知识经验。器物的形式是以能够表达人的内心感受为标准。首先是顺应材料,这一点能够从《考工记》关于“审曲面势”的提法中得到精确的反映;其次,要顺应宇宙自然,包括“天时”“地气”,也包括作为装饰母题普遍存在的万事万物,还包括作为模仿对象的宇宙秩序和宇宙生命等等;它也顺应时势变化、使用经验的积累,甚至制作传统等。观象制器可以被视为是对先秦器物设计思维特征的表述。而这种表面上表现为模仿、内在地却含有创造性的思维本质上就是顺应,或者不如反过来说,这种思维恰好是顺应的本质[2]。

“制器尚象”主张通过对自然事物形的模仿,将器型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引起人们对自然的联想,对“道”探求的渴望,“器”则成为解读和传承宇宙间万物之“道”的载体。道家“法自然”的说法,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后者所对应的方面更广泛一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法”,应该为“效法”或“遵循”之意。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传统[3],在“制器尚象”思想的指导下,对自然的观察与抽象,反映在器物造型上,主要是对外形特征及神韵的模仿,来表达借助自然之力避邪、崇拜、吉祥等的美好愿望,而较少由其结构去探求模拟以达到某种特定的功能,来满足人类使用的需要。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是为了探索和模仿自然界中外在和内在的形式,更好地适应功能的需要,更明确地体现设计意图。

这正是生态设计所遵循的设计思想顺应自然维护其已有的斑块、廊道、基质的做法。正如《园冶》所说“宜设而设精在体宜”,就是反应的这样的道理,顺应地形原有的地貌特征,尽量减少人为的破坏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去改造自然。这点和当今的生态设计是如出一辙的。所以现代的生态设计在强调生态的要素的同时不能忘记这个总领和统筹的观点。

3.象的含义与景观设计语言

3.1 象的含义与古典园林中象的精神内涵

“象”在内容上有三层含义“即象(一般事象)、象理(一般事理)、象德(物事之意义)。象可以是自然物的形象,也可以是人造物的形象,是外在事象;象理可以指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指人造物的道理,甚至是造物传统中的基本规范;象德则多指宇宙秩序和宇宙生命。因此,观象制器所顺应的就是外在于人的所有一切[4]。

张孟常女士在她的“分期研究”中提到器型制作的两种情况:1.模仿自然物根据对象物性质和器皿自身的比如结构特点创造。作为和社会制度、精神生活同为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的器物,与其他两个因素一样,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而且在与其他二者的相互作用下,蕴涵了人类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并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支配。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的产物,它反映着特定时期的人类生活形态、需求情况、社会状况、技术与生产方式,思想意识与观念形态等等[5]。

3.2 象的精神与文化景观语言

我们由于生态学渗透着对文化的质疑并将人类看做是干扰的外力和因素,因此纯粹的生态语言和方法对风景园林也是不充分的[6]。生态设计语言是表达生态景观的基本特征、基本形态、基本空间组合以及维持这些组合稳定发展的内在生态过程。自然生态景观是在自然过程支配下形成的由自然生态因子形成的景观整体,描述自然景观的语言是自然景观构成的要素、因子决定下的要素复合形成的生境和由生境组合形成的景观空间组合。1)建筑形态、组合与村落增长图式。2)土地形态与肌理。3)居住模式图式。这三者结合在一起综合揭示地方性文化景观的核心特征,成为人文生态和文化景观继承、保护与发展的关键。

通过关于文化景观语言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前面所讲的象的含义--即象(一般事象)、象理(一般事理)、象德(物事之意义)在我们文化和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4.结论

综上所述有以下几点结论:一,古代的设计哲学里“制器尚象”的造物观对我们当今的景观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二生态景观设计的设计语言有待于丰富,人文景观是生态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与环境高度统一的经验、价值观和行为体系,是在继承与变革中不断发展的景观。在开展生态设计的同时,如何继承传统而又区别于传统,我们可以从“制器尚象”这一理念出发,找到适合的人文景观语言。

参考文献:

[1]陈布瑾,胡锦.谈“带懦尚象”对器物造型的影响[J].装饰.2003年第8期第124期

[2]陈布瑾.由“制器尚象”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器物造型的影响[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3]皋陶谟.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0

[4]赵农.制器尚象-备物致用.中国艺术设计史研究的思考[J],装饰.2010.01(总第201期):64-69.

篇7

关键词:寒地;老年公寓;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064-01

0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状况也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关注。室内、外环境是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涉及到的最直接的两个方面。营造优良的老年公寓庭院空间环境,提高庭院空间环境质量,不仅可以激励老人进行有益的锻炼活动,消除老人的忧虑,促进老人通过锻炼来维持身体机能,促进老人人际交流,还可以维护老人残存功能,有助于开发老人自助潜能,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1寒地城市老年公寓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

1.1 老年公寓基地总体绿化面积小,人均绿化面积低于国家先关标准,庭院的绿化空间基本可以用“简陋”来形容。绿量的缺乏,不能有效改善老年公寓区域环境的空气质量。植物种类的单一,质量较低的绿化,从某个角度来说,局限了老人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时间的长短。绿化的高度、层次、物种的选择以及附属设施的配备,未能针对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状况,不能突出绿化特色,绿化效果较弱。

1.2 户外环境整体表现为户外空间少,一些设置较多却缺乏多样性,结构功能也相对简单。户外空间环境整体缺乏层次和多样性,特色不突出,可识别性差,设计形式阵旧。具多样空间类型的,又存在部分功能空间过于集中,分布不均的现象。坐息空间常缺乏围护,安全性差,无遮荫,无对景,细部设计不够精细,室内外联系不够。

1.3 地面防滑考虑的欠缺。地面铺装没有考虑到寒地城市的气候条件采用防滑地砖,而是一味地追求色彩、图案、形式上的变化,特别是雨雪天路面湿滑给老年人的出行造成安全隐患。

1.4 对于老年公寓的环境设施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室外标识、宣传栏、电话亭等便民设施少而质量偏差。健身器械种类尺寸、坐息尺度等也缺乏对老年人特殊情况的考虑,座椅铺面、扶手等设施未考虑季节性和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

2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设计的着眼点不同目前老年公寓里比较普及的三种配套设施是生活服务设施、教育服务设施、娱乐服务设施。其中以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备最为普遍,教育设施的配备稍逊一等,而娱乐设施的配备则有很大的差别。目前,在我国的老年公寓设计中,多重视公寓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设计,强调内部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功能性、安全性,却忽视了老年公寓的外部空间设计,如庭院设计、休憩与交流空间设计、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等等。此外,由于老年公寓的经营方式不同,其服务内容的针对性也各不相同,老年公寓的室内、外环境在设计中也存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2.2 设计原则的针对性不强首先,老年人这一特殊的使用对象在设计中被忽略;其次,老年公寓的功能定位在设计中也不能充分体现。现有的老年公寓庭院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绿化与设施简单、笼统,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切实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情况进行绿化与设施的设计。比如:目前老年公寓的庭院空间基本由服务设施和停车场等构成,其功能未能和公寓定位相对应,户外活动空间不足,没有考虑老年人的锻炼活动方式的需要,忽略了老人现实而多样的需求。

此外,目前的老年公寓庭院的设计目标并不明确,对于老年公寓的定位概念模糊。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公寓,与护理中心等以医疗为主要功能的庭院混为一谈,仅重视医疗设施和护理设施的配套,忽略了其他功能设施的建设,设计原则没有准确的针对性。

3老年公寓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1 坚持安全性根据老年人的生理行为特点,设计中尽可能减少、消除老年人在活动时可能遇到的不安全隐患,设计不同性格、不同特征、不同层次和等级的空间环境为其创造安全无障碍的生活环境,为其创造安全、可识别、可达的生活环境。

3.2 坚持差异性针对不同活动能力、不同活动类型的老人,对场地的活动区域进行划分。既要提供可散步的步行道(步行道的设计应能提供不同难度和长度,提供给不同锻炼方式的老人),又要提供的公共活动空间,既要提供可保证私密的、安全的小角落,又要提供可使老人具有社交功能的次一级小空间。设施应尽可能保持多样性,留有选择空间,让老人可以自主选择适合他们活动能力的活动。另外,休息区应布置在建筑附近,并确保在每天的不同时段有日照或阴影。因为对于老人来说,即使坐在一旁晒太阳和看别人活动也是一种愉快的参与方式。

3.3 坚持地域性因地制宜地赋予户外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创造出符合生态效应,适应当地文化的景观。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老年公寓文化,促进老人交流和身心健康。充分利用寒地城市独有的寒冷气候设计冬季特色景观,为老年人提供冬季特色景观。还可以设置冬季特色冰雕,雪雕或者在原有绿地中放置具有本地风格及趣味性的小型冰灯;也可以在道路两侧放置冰灯,一方面可供夜晚照明、另一方面还可以美化冬季景观。

3.4 坚持参与性为老年人户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服务,通过户外环境的构成为老年人散步、锻炼、交谈等找到了适宜的空间。在环境设计中应诱导老年人积极地进行“角色参与”和“活动参与”,使“人尽其兴,物尽其用”从而发挥主、客体的直接交换的作用。在空间环境的创造中,要调动老年人的参与性,设置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使用要求的户外环境,让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爱好的老年人在户外活动中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首先应先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着手,让景观关联到每一个人,使更多的人,从更多的方面参与到活动之中;其次还应当注意要为老人们留有多种选择的自由性和选择的多层次性。

4结论

本文中老年公寓的景观规划设计,在设计理论基础之上,为老人创造功能实用的空间。创造具有清晰的光环境、安静的声环境、健康的空气环境、易于识别的安全的环境特征,使得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标识功能并重,让户外空间成为老人的伙伴、朋友,并且为老人提供安全的指导性帮助,使老年公寓的户外空间成为锻炼、欣赏、医疗等多种功能的混合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姚栋.当代国际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循证设计法医疗空间康复花园景观设计

引言

目前,我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医疗疗养设施的需求量将随着老龄化的趋势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开始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所要求。人们除了关注医疗技术,也逐渐意识到医院户外空间景观环境的重要性。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模式开始向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并由此逐渐向社会医学的模式转变。从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有关于康复花园的论文出现在热门设计杂志上,让康复景观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伴随着各种园林式医院和花园式医院的产生,康复花园在医疗的综合发展及景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康复花园内涵

康复花园是一种园林形式,始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景观与康复医学相融合的产物[1]。康复花园是指在医疗空间中融入景观元素,将景观设计作为辅助的治疗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接触,使参与者在精神方面有康复疗养功能。康复花园的使用者不仅仅是病人,也包括亚健康人群、残疾人、医护人员、病人家属等。因此,康复花园的设计要充分挖掘空间的康复特质,针对不同的使用人群来定位具体的康复景观环境,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刺激人的各种感官,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进而促进其身体健康的恢复。

二、康复性景观的功能

(一)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功能

合适的康复景观不但能够为病患、医护人员等创造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交流空间。疗养者在有效的康复环境中不仅可以更好地接受治疗,更能重新获得生活的兴趣和自信。医疗空间改进,有利于树立医院自身的形象,能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促进心理健康

根据心理学的情景治疗理论可以得到美好的风景、新鲜的空气、舒适的治疗环境,可以使病患保持宽松、平和的心境,有助于陶冶情操,身心愉悦。我国医学领域采用的医学审美疗法强调医学和美学的互相结合,具体又包含多种疗法,比如色彩艺术、听觉、视觉、嗅觉、综合艺术等[2]。其实,这些在景观疗法中也都是可以实现的。对自然景观中的点、线、面、色彩、声音、光线等因素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对患者造成刺激,让其发展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进而改善疗养效果,帮助其快速康复。对医院里活动的人们进行调查研究,95%的人表示在感受到压力时,会选择在户外,因为能够感受到正面、积极的心情转变,从焦虑、有压力逐渐变得平静。有超过2/3的人表示,自然元素如:树木、花草、色彩、动物等,对于缓解压力,改善心情有直接的效果;同时也有超过50%的人表示,刺激其他的感官,如听觉、嗅觉、触觉(例如鸟叫、水声、花香等)也有同样的效果。

(三)促进生理健康

现如今,医学已经逐步意识到自然景观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的益处;自然医学、行为学、心理学等都已证明了自然要素对患者身心健康起到的积极作用。自然环境中的植物、水体、温和的阳光、清晰的空气,都对患者的疾病有间接疗效。有研究表明,大气中的负离子可以调节人体内的血清素浓淡,缓和“血清素激惹综合症”,对神经功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能够增强免疫力。绿色植物空间可以使皮肤温度下降1-2℃,脉搏下降1-8次/分钟。

三、医疗空间康复花园景观设计探析

(一)循证设计的概念

所谓循证设计,是产生于循证医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设计理念。这一设计思想主要强调运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科研数据来证明环境因素对人的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3]。循证设计尝试在科研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医疗环境,让病患可以在这种新环境中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可以得到最大的提高,并且让所有身处于这个环境的人都能够得到放松。循证设计中,设计者不但需要对医院的内外空间进行考虑,而且还需要对各种类型的可感知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该理论的出现为康复花园的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1.考虑内外空间:医院的外部空间对患者的治疗有辅助效果。以位于美国休斯顿的KelseySeybold门诊中心为例,其设计灵感源自于得州的BigSandyCreek,中心的正前方建设了公共开放空间。因周边居民认为溪水有助于治疗疾病,所以上述公共空间在设计时考虑了小溪的位置,长度共计400英尺,为这一空间增添了别样的景观。门诊中心的景观设计意在强调水景的康复疗养功效。溪水景观的营造,不仅使其景观设计别具特色,让使用者能够放松身心,让儿童患者能够嬉戏玩耍,减少对医院的畏惧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医治效果。内部空间也应为患者与探病的亲朋好友提供良好的互动场所。只有综合考虑医院的内外空间环境,为患者提供动静皆宜的绿色康复空间,才能充分发挥景观的康复疗养功能。2.考虑可感知环境:感知觉是一项综合性的心理过程,包含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不同类型,相应地感知环境也包括不同的形式。反映实体的差异会产生视觉感受的差异,例如颜色的差异会产生心理感受的差异,美的事物可以愉悦心情,视觉环境中对人产生积极的生理刺激能够对患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景观中材质的质感差异造成心理感受的差异,患者通过触摸更加能够亲近周边的自然环境;对于听觉环境而言,声音不同,听者的感受也将存在差异,对其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景观设计时,注意音乐和自然声的完美融合,有助于提高对病患的治疗效果;芳香疗法肯定了嗅觉环境能够产生的辅助医疗作用,一些具有香味的植物能够安抚患者的情绪。以南京鼓楼医院仙林国际医院,该康复疗养区主要提供高标准医疗、康复、体检服务。医院分为视觉园、听觉园、触觉园、嗅觉园和味觉园。(1)视觉园:颜色表现是视觉刺激中最重要的感受。色彩的差异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不同。绿色让人感觉宁静安详;红色让人感觉热烈奔放;黄色让人感觉温暖愉悦;粉色让人感觉温馨幸福,蓝色让人感觉深沉忧郁,紫色让人感觉高贵典雅……在视觉园中的榉树种植池内,对各色开花植物进行配置,四季变化,色彩丰富。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微型的聚会场地,探病者与患者可以聊天,医护职员也可以在此休憩或者举办小型康复理念的交流。(2)听觉园:纯天然的声音在听觉刺激中最为重要。植物类型的差异,叶子形态、质感的差异,在风中摇曳时发出的声音也有差异。植物吸引鸟类停留,鸟儿叽叽喳喳,给人多重的听觉感受。在康复中心西侧临近水溪的绿地设计了听觉园,园中还设计了人工的水景,种植了很多叶子可以发出响声的植物,在弧形的长廊内休憩,可以倾听不同树叶发出的美妙声。伴随着水声和鸟鸣声,让人不由得身心舒畅。(3)嗅觉园:气味在改善人的反应方面有显著作用。嗅觉园设置在康复疗养区的西南侧,种植具有香味的植物,例如花香、果香和叶香。并根据风向设计植物种植的位置,以防多重味道参杂。同时对疗效俱佳的芬芳植物组合搭配,如迷迭香的浓郁,薄荷的清凉等。划分不同的功能区,有预防流感区、血压恢复区以及心情舒畅区。(4)触觉园:触觉感受是人们最基本的、最直观的经验。通过触觉传递,能使人在心理上引起共鸣,达到心理认同。病患触摸植物、水体等自然元素,通过触觉感知了解和亲近所处的空间和环境。在设计中使用触感更加温和柔软的材质,能够拉近病人与周围环境的距离,与自然亲密接触。针对视觉残疾的病人区引导他们触摸不同的植物。不同的质感的植物会给视觉残疾的患者带来不同的触觉感受。在地面铺装上采用水洗石、卵石、木地板等铺地材料,栏杆扶手背面刻有盲文都给有视觉残疾的人以提示,给予病人最大的关怀和包容。(5)味觉园:通过饮食活动体验来实现的味觉刺激。味觉园位于场地的西南方向,栽种了一些可食用或是作为食物材料的植物,在采摘区域中,对乘坐轮椅的患者参与采摘活动的需求进行特殊考虑和设计。康复疗养区的“五感园”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了康复花园的基本原则,是循证设计理论的具体实践。别具特色的小花园的设计,结合植物配置,既能够创造简洁开放的绿地环境,缓和建筑物给人带来的生硬感,还能达到辅助治疗的功效。

(二)医疗空间户外景观需求

医学模式的改变对户外空间的景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医院不再只是有几栋冰冷的大楼,而要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既要关注病人生理需求,也要关心患者的心理需求,发挥景观的辅助治疗作用。对医疗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病患的需求,还应照顾到医疗工作者和探病的亲朋好友,并且不同的使用者对于户外空间景观存在多样化的需求。1.患者的需求:病人按照其患病的状况可以分为普通病人和危重病人两种。危重病人相对于普通病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内心更容易焦虑和恐惧,这都会影响其就医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甚至导致病情恶化。所以,危重病人更需要的是能够使其放松心情,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的环境。医院户外空间的美景,可以愉悦患者心情。充满阳光的阳台或屋顶花园有助于肺结核病的治疗,柔和的色彩有助于缓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绿化植物让重症患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对其康复过程大有帮助。医院应当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户外空间,让患者既能够独处,也能与他人共处。既有能够晒太阳的地方也有树荫能够乘凉,既有开敞空间也有封闭空间,让患者获取最大的身心自由。孩子的需求: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往往对医院抱有恐惧心理,非常排斥待在医院。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是很多医护人员和父母的困扰。儿童往往性格活泼,偏爱新鲜的色彩,对大自然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若能在医院户外空间设置专门针对儿童的游戏场所,可以在一定成都上改变儿童对医院的认识,减弱恐惧心理。色彩鲜艳的花卉植物,可以打滚的草地,能适当攀爬的软梯和斜坡都能让孩子走入户外景观,有助于其康复和治疗。老人的需求:老年人的孤独感、寂寞感往往比较强烈,对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比较茫然,身心都比较脆弱,非常需要别人的关爱和照顾。老年人更需要温馨、安静的康复环境,使其能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来,从而舒缓对医院的排斥情绪。老年患者通常身体机能弱化,行动迟缓,所以户外空间的路面应增加防滑处理,并且应注意无障碍设计。方便轮椅推行的无障碍通道、舒适的休息坐凳、可以散步的走廊、能观花赏鸟的安静小花园都让病患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去接触自然,放松心情。中青年的需求:由于中青年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这部分患者会更加沮丧、急躁和忧郁。花园一般的医院户外空间环境有助于抚平他们的焦躁情绪,让他们暂时忘却痛苦和烦恼,能有机会接触自然,使他们心情开阔,改善心理疾病,有益于身体的康复。2.探访者的需求:探访者能让患者在心灵上得以慰藉。这一部分群体在户外空间的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宜人的户外环境让探访者能放心地让家人、朋友在此治疗。对于危重病人,他们的探访者有时也承担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轻松的户外环境有助于他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探访者可以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与病患进行交流。3.医护人员的需求: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医院是其工作的场所,户外空间具有减压的作用。花香鸟语、泉水叮咚、曲折幽径让医生、护士在工作之余、午餐之后能走进自然休息片刻。能够休息、散步或慢跑的场地可以为医院的工作人员创造锻炼和运动的机会,从而让他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4.康复花园功能的需求:康复花园的功能是辅助治疗,其有助于减轻病人的压力,有助于增强病人的自我康复能力;同时,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医生给患者医治,也可以缓解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康复花园的这些功能要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医院的康复花园环境首先要满足健康性需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这些人们的基本健康需求要得到满足;(2)满足安全性需求,注重人性化设计,空间的尺度、选材等要适合医院环境中使用者的需求,充分考虑户外的道路坡度、防滑设计等;(3)有利于患者的交往需求,为病人供给聚会交流的场所,促进病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使其能够给予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4)设置一定的私密空间,尊重患者的隐私。

(三)医疗空间康复花园景观设计原则

功能性原则:康复花园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照顾到不同使用者的需要。例如,在铺装选材要求坚实、平坦,同时伸缩缝的大小要合适,保证轮椅的轮子不会陷入其中;景观铺地的形式则采用简洁的图案以及自然粗质肌理;路边可以放置一些牵引装配,方便轮椅使用者前行[4]。在道路的宽度和坡度上应该满足使用轮椅的患者和医用推床的要求;一些设施和装置的尺度可以适当调整,如花基的高度可以适当抬高,让病人不用弯腰就能触及。通达性原则:现代医院的康复花园园路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可以更简单、方便地寻路到位的需求,花园内应该设有环形的园路系统;另外,要综合考虑全园园路的通达性,即无障碍设计,保证使用轮椅的人能顺利到达他们想要去的每个地方。视觉愉悦性原则:视觉愉悦可以发挥景观的疗养功能。可利用各种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和质感来营造氛围,带来全方位的立体感受;植物的自然生长以及季节性变化,形成生动、多变的景观印象。园内景观小品选择可以以垃圾箱、座凳、景墙、雕塑等为主,形成与环境空间相配套的体系,更好地将室外空间与绿色环境空间相互融合。小品配合不同的景观区域和环境空间,创造与医院整体环境相互融合,方便人们使用、丰富游览内容和观赏价值。景观小品的造型应该是明确和积极向上的,这样能够起到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有助于病人的康复。空间多样性原则:医院应当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户外空间。花园需要设置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开放的活动空间,可以创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鼓励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生以及患者与亲属的互动和交流;私密的活动空间,可以使患者有独处的冥想空间,亦可为患者提供私下交谈的机会;半开放空间可以使患者在需要独处的同时又可以观景。空间的多样性,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维护简单性原则:康复花园的设计应该简洁且易于维护。如景观标识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选择原则:①醒目、位置适当;②色彩、造型与主题相互吻合;③用材经久耐用,不易破坏,方便维修;④按同一风格进行设置,突出功能性;⑤满足特殊人群的使用需要。繁杂的花园会影响患者心理,尤其对于身患重病的患者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自然相连性原则:植物丰富的康复花园才能康复疗养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带来绝佳的辅助治疗效果。种植设计充分考虑场地特征,分析气候、光照、土壤、水分等制约因素,结合植物生长习性。做到适地适树,遵照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结构、演替规律,考虑物种生态位,避免直接竞争,合力配置[5]。植物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高低疏密围合空间在树种的选择上,有毒植物以及带有浆果和刺的植物都被排除在外。和谐优美的自然景观,如蓝天白云、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的景象能让患者感受到生命不息,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心理,重拾康复的信心。

篇9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城市生态公园 生态环境 公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生态学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

景观生态学是对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示出来,根据尺度推绎原理,在某一尺度上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研究其他尺度的特征,这正是景观生态学应用于生态公园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二、城市生态公园建设概述

城市生态公园概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位于城市城区或城郊,通过保留、模仿或修复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以生态文化或技术为主题,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公共园林。

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现状

当代城市公园的建设多以传统理念为指导,以构图法则和功能分区为核心,主要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活动,没有分析和组织生态功能并将其物质化、空间化的有效手段,因此很难使其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相互协调,并得以最大化实现。而城市生态公园在我国的建设刚刚兴起,在这方面的规划设计理论尚不成熟,因此,针对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方法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以东莞市同沙生态公园升级改造工程设计为例

1、项目区位

同沙生态公园位于东莞市东城区,占地面积40.2平方公里,北侧为主城区,西北为新城中心区,南侧为大岭山镇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跨一区两镇(东城、寮步、大岭山)一场(同沙场),是市区调节生态平衡的“绿肺”。

项目现状及定位

同沙公园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资源类型,设计结合其自身特性、辐射范围及发展方向,将同沙生态公园定位为东莞市民休闲观光、亲近自然的大型城市生态公园;珠江三角洲地区展现城市公园与传统公园魅力结合的著名旅游景区;东莞市“城市—同沙—松山湖”三位一体重点建设的生态魅力品牌之城市绿肺。

3、设计理念

3.1 吐故纳新——升级改造设计思路的定位

生态公园,城市之肺。肺者,吐故纳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吐故纳新,之余自然生态的过程即是生命体代谢,周而复始,万物生长卢更替的过程;之余事物发展过程则是对“故”的延续、吸收、融合,并赋予“新”的结合、创造的过程。

设计取“吐故纳新”这本质作为“同沙生态公园”升级改造思想,珍视场所内现有类型丰富的自然资源、完整的生态基础结构,整体上保留现有的生态空间格局为基调,发生态循环,自然演替为指导思想,针对景观特色不明显,功能不完善等现状,进行规划完善,为市民呈现一个生态景观突出、生态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完善的新同沙生态公园。

3.2 活水孕绿——升级改景观核心的定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其一为引寒溪水支流黄沙河之水,经水库补水流入下游;其二体现为水体生态系统自身循环演替的自然属性,两者皆为对同沙水库水纹特性的阐述,而孕育出的生态绿洲。因而,“活水”与“孕绿”即各为动名词,又具有承接关系,水为万物的生存基础,“活水”与“孕绿”提供了必要条件,“孕绿”则是“活水”的生态实践结果。

景观经“活水孕绿”为核心目标,明确”生态”发展思路,利用“同沙生态公园”得天独厚的现状条件合理规划,构建以“水”为中心点,以“绿”为整体景观面的生态公园结构层次,以特色鲜明的生态景观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参观。

4、生态公园设计手法

设计针对同沙生态公园已有的景观资源类型,结合其不同的特性提出两种设计手法,其一,是以自然景观为对象的自然景观合理化;其二,是人工景观为对象的人工景观自然化。

4.1 自然景观合理化

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与人使用功能结合的合理化,强调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干扰的合理有度。

A通过分析自然景观区域内的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修复,改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森林),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设计目标,合理完善区域景观格局。

B根据自然景观场所内访客使用的实际需求,合理有度的安排人工景观元素,实现区域功能的合理布局。

C结合自然景观区域的环境特性,充分考虑人工景观元素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合理采用色彩、材料等物质元素进行设计,降低人为干扰。

D考虑自然景观区域的生态景观特点,以此为景观表象设计导向,合理规划与环境相符,生态特色鲜明的自然景区风貌。

4.2 人工景观自然化

强调降低人为过程对自然地破坏,强调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A通过分析人工景观区域内现有设施,结合周边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景观布局,实现景观分区以自然特为依据,景观格局自然化。

B分析人工景观区域的访客流量及活动形式,合理布局景点密度,保持各景区即联系又独立的关系,突显功能分区自然有度。

C将成体系的科技环手段运用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使人工工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D以生态文化的生态美学为指导,开拓传统设计思想,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5、生态系统规划

同沙生态公园的升级改造设计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针对公园内水库、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提出相应思路。

5.1 水库生态系统规划

同沙生态公园内水库面积约为1000公顷,湖水潋滟,水鸟掠起,生态环境优美。对水库生态系统的规划可分为几类,在河岸造树林,应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树冠较大的树木,地面则种植草坪,既可以增强生态功能,使大树扎在土壤时深而密的根须与草坪形成一个土壤生物系,也可以发挥景观作用,与河道组合,有效改善这一地区的温度、湿度与舒适度,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河坡种植草坪或灌木,起到了减少有机物对河道、湖泊的冲击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改善了温度、湿度,并提供食物,在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变了护坡硬、直、光的形象,给人们以绿色、柔和、多彩的享受;在水中因地制宜建湿地河流,在基本不影响行洪和槽蓄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构建挺水植物多样性的环境,保留和建设一些湿地,达到修复水生态系统目的,同时创造了充满野趣、野味和自然气息的空间,是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象征。

5.2 湿地生态系统规划

同沙生态公园内现状保留了部分农田、鱼塘用地,具有良好的湿地景观基础。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具体规划中主要注意以下三点:

(1)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连贯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2)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与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合理利用的原则。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篇10

关键词:综合性公园;生态设计;景观要素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一、综合性公园的界定及研究的必要性

(一)概念界定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中定义综合公园为: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

(二)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多地城市空气重度污染已成为我国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度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美感的降低,使城市人们的户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而一处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公园景观在遭受各种污染的城市里无疑是一块异常珍贵的自然之所,关系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综合性公园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的绿地,而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但随着城市公园数量的逐年增多,许多新公园在注重景观营造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的可持续构建。公园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是一个整体的联系,从而发挥一定的生态效益。因此,认识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探讨综合性公园景观各要素的生态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然景观要素生态设计的探讨

(一)植物的生态设计

植物作为综合公园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发挥着最重要的生态功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植物不仅是用于造景的元素,其配置更要满足使用功能、美学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要求。因此,公园场地植物的生态设计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尽可能保护场地原有植物。在规划设计前,应对原有植物进行调查和统计,将健康状况良好的植物保留下来。对已有植物的分布绘制成图,在进行公园规划设计时,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原有植物成为设计构思的出发点。

进行植物配置时,最好以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结构作为较大规模的种植设计理论基础。植物配置应综合考虑植物间的形态和生长习性,既要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又要保证能创造出较好的视觉效果。

绿化系统应保持物种生物多样性。以地带性植被为种植设计的理论模式,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多年生与一年生植物、常绿与落叶植物、速生与慢生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形成稳定的复合群落结构,以利物种之间互补共生。

邻近公园外受空气污染较重的区域,应选择相应的抗污染植物种类。大多数针叶树和常绿树不抗污染,而落叶阔叶树的抗污染能力较强,如国槐、银杏等就属于抗污染较强的树种。

(二)动物与微生物

公园中的动物与微生物主要分布在绿地及水域,包括鸟类、鱼类、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野生动物,适度的野生动物可以提高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补偿了生态环境。由于综合性公园中存在大量的人工设施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景观在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营造适合部分本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公园规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的相关科学资料,包括本土的野生动物和迁徙的鸟类,在环境要素设计上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创造不同的生境。

公园内的道路设置应尽可能避免从生境内部穿过,以保护动物栖息生境的完整性。为某些物种所需不同的环境条件创造较为稳定的生境斑块,对于生境破碎化敏感种来说是很重要的。

植物群落创建的同时应考虑与动物生存环境的关系。例如,不同鸟类由于筑巢高度不同,丰富乔木与灌木的高度可以吸引各种鸟类筑巢。以及提高下层灌木的复杂性,可增加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

公园的水环境对水生动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繁衍有着直接的影响。健康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中污染物、分解毒素并且吸收重金属物质。营造适宜水生动植物生长的自然驳岸水域和湿地,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水体

公园系统中的水体不仅是构成景观的要素,也是维持生态系统运转和发展的物质。在进行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建设雨水收集、节水灌溉和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这几项技术。充分利用收集的雨水和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的中水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浇灌水源,结合景观设计营造出宜人的休闲空间和场所。

1、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主要是规划建设集雨绿地和生态渗透池。集雨绿地是有植被的洼地,能降低排水流速和侵蚀程度,具有较强的渗透力。生态渗透池也可利用原有水体改造或新建,水池剖面一般设计成高、低水位两段。平时生态渗透池维持在低水位,下雨时水位可升至高水位以降低地表径流,其蓄水量可慢慢渗透地下。

2、节水灌溉

灌溉是对园林绿地在自然降水之外的额外用水补充,构成公园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的灌溉方式由于水分蒸发而被浪费,因此可采用滴水灌溉将水直接引导到植物的根部,极大节约用水量。除此之外,应尽可能使用公园中集雨系统收集的雨水和经过生态处理得到的中水来作为灌溉用水。

3、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综合性公园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水如直接排放,则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营建湿地净化系统,将污水以自然生态方法处理成为中水,作为景观和植物灌溉等非饮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探索把这种生物净化系统与景观塑造和功能活动安排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公园生态与使用功能的统一。

三、人工景观要素生态设计的探讨

(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场地

场地是公园内动植物生存最重要的基础,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有效手段,更可通过自身形状和高度的多样性营造不同的生境。场地的设计将生态原则放在首位,在生态科学的前提下确定景观美学特征,为丰富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提供更多的空间。保护和合理利用公园场地,使场地保持生态健康应做到: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和破坏。通过规划确定尽可能小的施工区域可减少损害健康的场地,同时保护位于土壤最上部10~25cm的表层土。因其含有丰富的养分和微生物,是植物根部活动重要的依附土层,如被破坏会严重影响局部的生态系统。

恢复被破坏的场地。在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中,被破坏的场地一般分为废弃地和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的地块,对场地的自然生态活动构成障碍。对场地被污染的土壤必须重建适当的地形,以及进行微生物或植物修复。

重视湿地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湿地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场地中存在的各种自然湿地应作为保护区予以保留,限制建设和游憩活动等,以保护其自然结构和功能,并作为生物栖息地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使用生态材料

为了实现公园整体景观环境的生态可持续,除了植物所构成的生态环境外,公园的道路铺装、构筑物、服务设施等也应选择低碳环保、节能的材料类型。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使用当地和蕴涵能量低的材料,以减少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以及使用可再生材料,如木材、竹材等。

尽量利用天然和废旧材料,场地内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时要最大限度利用旧建材。

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材料,包括建材及维护公园绿化使用的肥料、除草剂等。

公园铺地也尽可能选择生态环保及透水性良好的材料。传统材料如砖、砾石、卵石等也在铺装中发挥着独具特色的作用。

(四)绿色能源的使用

绿色能源是指清洁高效、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城市综合性公园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公园的生态化建设中具有普遍和实用意义的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用来为建筑和照明设施提供所需能源。

公园中建筑规模相对较小,且功能单一,利用太阳能提供建筑物内所需部分或全部能源,以降低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同时将太阳能发电系统转换的电能用于园路灯、草坪灯等照明设施。风力发电系统在公园中的选址需考虑不同地点风向和风速的差异,高耸独特的形体可成为公园内的标志景观,结合太阳能光电系统为公园提供多种气候条件下的绿色能源。

四、结语

公园在提供给人视觉美和娱乐空间的基础上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生态循环中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和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将不断渗透到公园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生态格局的稳定正是建立在各要素保持较好的生态连接。因此,综合性公园中自然和人工景观要素的可持续性统一是实现城市景观环境良性循环与生态效应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