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核心

篇1

一、要重视小学生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习惯的培养

劳动意识即爱劳动,主动参与承担劳动的思想观念;劳动能力即会劳动,掌握了劳动基本技能技巧。我认为,小学生劳动意识就是衣食住行等“自理”的思想观念。即劳动意识和能力要求就包括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和习惯几个基本方面。

1.加强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是克服当前小学生懒惰毛病的需要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告诉后人: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一个会生活的人才会工作”。

当前有不少小学生“四体不勤”,懒惰成性,既没有劳动意识 ___“不愿干活儿”,也缺乏劳动的技能和习惯___“不会干活儿”,简单的家务劳动、常规的值日劳动,都没有达到起码的要求。

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

首先,家庭教育失当。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裕,家长娇惯溺爱,真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学校教育也有失责之处。首先是素质教育落实不全面,重教学、轻德育;其次是评价机制有问题,要成绩、不要劳动意识、能力。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种现象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全面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国家繁荣富强。因此作为学校,作为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们的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

2.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是提升孩子觉悟、发展孩子智力的需要

教育家说过:“孩子的才能和天赋的起源在他们的指尖上,形象地说,从他们的手指淌出涓涓细流,汇成创造思想的源泉。”换句话说,不动手不利于动脑。

3.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一个人只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孩子自己洗的衣服穿起来才格外小心在意,自己打扫的教室怎舍得乱丢垃圾……劳动将使孩子逐渐树立起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是促进意志品质形成的需要

劳动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意志形成的过程。例如:每天早晨起来自己叠被子,自己打扫卧室,没有坚持的意志力是不可想象的。再如自己洗衣服、擦鞋子、倒垃圾、刷厕所等劳动,没有不怕脏、不怕累的品德是不行的。劳动不仅锻炼了孩子动手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孩子从中受到意志品质形成教育。

二、要善于培养小学生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和能力

1.多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劳动首先是孩子情感生活的范畴。只有当劳动给孩子带来快乐时他才渴望先劳动。劳动的快乐越深刻,孩子就越珍惜自己的荣誉,越清楚的在劳动中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荣誉。”比如北方冬季部分高年级的小学生和老师一起戳操场的雪,学校广播站一表扬,孩子们锹铲齐舞,象玩儿似的,活儿一会儿就干完了。劳动的快乐是强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2.真尊重

中华传统美德就是劳动最光荣,任何劳动都是值得尊敬的。父母和教师都能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就会影响孩子的劳动观。如果孩子看到师长都很尊敬地和保姆、快递员、清洁工打招呼,就使孩子明白一切日常的平凡的劳动在我国都是受尊敬的。

3.肯放手

在小学生自我服务劳动中,不能包办。班主任和家长们认为“孩子小,大人干就行了。”或者认为“学习就够累的了,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这是不对的,要想改变孩子对劳动的态度,老师、家长必须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可以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4.讲渐进

家务劳动和值日劳动有难有易,开始不要让孩子做复杂劳动,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要求。

5.勤训练

要想培养孩子会劳动,就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一份劳动任务,如铺床、缝扣子、热饭、洗小件衣物,关教室走廊灯、准备和整理上学用具等,让孩子反复训练,循序渐进。

6.巧帮带

教给小学生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

一方面教师设计好专题生活讲座或播放单项劳动视频;另一方面是家长身教言教随机给小学生们讲一些关于生活自理的方法,指导小学生做自我服务的劳动。

三、学校培养小学生自我服务劳动教育的策略

1.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

在构思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时,必须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劳动要求,将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工作科学纳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2.采用有效的活动载体

启用好德育“三板块”――开学教育周、班队会、精品活动。

良好的活动载体是实现小学生自我服务劳动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在精品活动设计上要拓宽培养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一是开展小学生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如举办“小能人比武会――制作水果拚盘”、“谁有一双小巧手――科技作品比赛”;二是开展优秀劳动班级评比和争当“校园环境小卫士”活动;三引导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竞赛活动――开展年级“环保时装秀”、班级“今天我当值日生”、家庭“做爸妈的好帮手”。

3.家校合力并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篇2

关键词:诚信教育;和谐;图书馆

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诚与信结合起来,表达的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做到真诚实在,言而有信. “诚信友爱”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越发显示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是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化的文献情报中心,是知识信息、精神产品的聚集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作为终身教育的最理想文化教育的职能机构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在高校图书馆开展诚信教育在当今的社会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性

(一) 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图书馆是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新课题

诚信观念的形成不是天生或自然形成的,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德观念,诚信是需要教育并离不开教育的。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它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虽然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组织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但它的教育受众面具有其他机构所无法相比的广泛性,每个学校成员都有使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的权利,因此图书馆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的职能。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同样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道德基础,提高诚信水平,构筑高校文化群体诚信形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赋予高等学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功能。由于在历史的进程中,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对部分不诚信读者,图书馆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社会赋予的教化责任和义务,不但要带头做诚实守信的表率,感化他们,还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构建和谐图书馆,高校进行以诚信为中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将会对全社会进行诚信教育,构筑和谐单位产生深刻的影响。诚信教育不仅是推进和谐图书馆本身的建设,履行育人职责的需要,还将通过高校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现在,未来的和建设。这是时代赋予图书馆光荣使命。

(二)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现实课题。

当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讲诚信、见利忘义、言行不一、尔虞我诈的现象,甚至形成了诚信危机。这些现象对大学图书馆也产生了难以避免的影响和侵蚀。馆员之间,互相闹矛盾;学生读者,损坏书刊;恶意下载数据,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主体的权益;严重馆藏资源,不断流失……殊不知,为人教育者,在教育学生读者的同时,自己却在一步步远离诚信、丧失诚信。部分图书馆员不能树立“诚信至上”的道德意识;而受教育者也难以作到诚信。诚信教育不到位,缺乏“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严重影响了和谐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在全体馆员和读者中强化以诚信为中心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整顿校园秩序,维护和谐环境,培植良好的学风、校风,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二、开展诚信教育对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一)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和谐图书馆的核心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馆内各种关系的和谐是和谐图书馆的根本。图书馆的人际关系存在与管理者、馆员、读者三者之间。要恰如其分的把握好管理者、馆员、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除了有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外, 还要有共同遵循的道德基础,那就是诚信。在诚信体系中,管理者诚信是关键。管理者要得到馆员的尊重和信任,首先自己必须诚信,言出必行,为员工做出表率。如果管理者带头讲诚信,就会对员工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员工就会纷纷效法,营造出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诚信是同事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图书馆员工身份经历、工作岗位、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不尽一致,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和冲突实属难免,只要大家都以诚相待,形成诚实互信的道德氛围,就能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利益关系可以得到协调,出现的矛盾能够缓解和化解。读者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馆员能够满腔热情地接待读者,对读者的咨询或者求助都能给予回答,并且超预期的满意,那么读者将愿意与馆员建立互动,进而产生长期信任。可以说,诚实互信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根本保证。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在图书馆培育新型人际关系,构建相互信任相互负责、融为一体、富有生气的和谐图书馆。

(二)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孟子认为“诚者,天下之大本”,并提出了“民贵”思想。这一思想适用于图书馆。就是“读者贵”即要把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听取读者的意见才是真正的诚信。要求图书馆及馆员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能使图书馆失信于读者,从而降低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也就促使馆员能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读者”的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有计划、有重点地采集文献信息,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能够更快捷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开展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网上信息服务等各种服务,创造出幽雅、舒适的阅览学习环境。

(三)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创造出人才辈出的育人环境。

中国素有以诚待人、以诚为本的优良传统。先圣孔子就把言而有信看作人们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他说: “信则人任焉.”意思是说诚实守信者,才能使人对其所作所为有信心,而敢于对其委以重任。开展诚信教育,忌只看文凭,重学历,轻实际,否则在很大程度上会挫伤有能力、有才干的馆员的工作热情。做到充分调动积极性,真正读懂“以人为本”的内涵,发挥专长,提升全体馆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自信心,将全体馆员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发展目标上来,让众多的个人才智凝结起来,形成健康的群体向心力,减少内耗,促使合作,提供能为全体馆员所接受,用以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约束自己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让全体馆员在认识到自己工作意义基础上,加强职业信仰的培养,激发起更加主动的诚实进取的工作干劲,从自我做起, 用相互影响和效仿建立一个诚信可靠的人事管理体系,着力创造人才辈出的育人环境。让图书馆洋溢出更为健康向上的诚信精神面貌。

三、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探索与实践

如何围绕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创新图书馆管理,开展和进行诚信教育呢?

(一)构建诚信教育的平台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诚信教育重在知行统一。要防止因教育方法上的形式主义带来教育成果的泡沫现象要引导学生读者自觉主动进行思考,领悟与践行,在自我教育中认识自己,在自我管理中规范自己,在自我完善中提高自己。诚信道德要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基于以上的思想,笔者所在的图书馆于2008年上半年开始在阅览室实行“自主管理、全天开放”的新的管理服务模式。阅览室不设管理员,读者随时自由到阅览室阅览期刊。 即允许读者带自己的图书和书包进入阅览室看书、查阅资料或自习。

我们开始也曾担心书被偷窃,但最终还是决定不在图书馆里安装电子探头。试用将近一年,读者反映良好,很方便,很自由,阅览室读者人数成倍增长。阅览室也未遇窃书“雅贼”。事实证明,当我们把读者当君子的时候,他们就成了君子,信任他们就是最好的诚信教育。通过切身的实践,接受诚信道德教育。

(二)新生读者入馆诚信教育

新生读者入馆是每年开学伊始图书馆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要切实抓好新生入馆教育,首先要在入馆前做好新生的教育工作,让他们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有个全面的了解,强调读者遵守规章制度的重大意义,让读者树立起良好的诚信意识。其次在新生读者真正进馆借阅时,馆员要在岗位上要时刻关注读者的言行、指导、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借阅风尚。

(三)形成诚信的图书馆的馆风,利用网络资源,培育诚信精神

要强化诚信道德宣传教育,造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舆论,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的道德氛围,培植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风尚。网络诚信是当今诚信教育的一个新空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要切实重视网络诚信教育,加强上网行为的引导,让学生在虚拟现实的特殊环境里,培育网上诚信道德,防止和避免网络行为的失控,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诚信教育资源,为塑造自身现实的诚信道德理想人格服务。

(四)塑造良好的图书馆形象

加强图书馆馆员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服务,为读者树立诚信表率和楷模,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是图书馆要讲诚信,办事要公正、公开、公平,不弄虚作假。如图书馆应要求所有的厅室对所有的读者开放,其实诚信是相互的,只有先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读者,保障读者的文献阅读权益。同时图书馆的馆员也要注重诚信,提高自身的诚信素质,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用诚信的人格为学生树立榜样。馆员与读者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从而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郭连生.读者失信行为调查分析与高校图书馆诚信教育[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8):72-74.

[2] 王申荣.浅议高校图书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16-117.

篇3

1.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围墙、黑板报,宣传展示学生守则和核心价值观、关爱未成年人等公益广告,做到校园内显著位置和每个教室都要展示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二是深入开展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教育,建立开学和毕业典礼、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团入队仪式等礼仪制度,推动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三是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书信、绘画、征文等主题教育活动。

2.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是继续组织开展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经典系列教育活动;二是组织开展好“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三是在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期间,结合实际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四是积极参与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力争形成富有特色、“一校一品”的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3.大力推进校园法治教育。一是认真落实“法治教育进课堂”试点工作;二是积极开展“江淮普法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宣传周”(《省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规定,2012年起,每年新学年开学后第一周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宣传周活动)、“国家宪法日暨12·4法制宣传日”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三是推进第三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努力建立青少年普法教育长效机制。

4.继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环保教育,结合“绿色学校”创建,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节水、节电、节粮等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扎实推进诚信教育。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故事会、作文竞赛、校内橱窗画报、黑板报、广播、校园网专栏等形式教育活动,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培养诚实守信良好习惯。

6.不断加强实践教育。一是统筹做好中小学生国防教育、军事训练、科普调查、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二是认真落实好初二学生社会实践;三是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好学生活动;四是加强劳动教育,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等,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7.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完善师生志愿服务体系,组织师生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及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周边社区(村)和群众,开展扶贫济困、关爱留守儿童、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志愿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

8.着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充分发挥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组织好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开展好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等。

9.努力改进中小学德育方式。一是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良好校训校风,普遍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二是搭建平台,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为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同学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学生都能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把兴趣爱好培养成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篇4

一、落实办学理念,研精究微

在“六年服務一生”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青园小学少先队工作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方向性、针对性、可行性,树立了“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育人理念,将宏观理念细化、分解到各个微观教育环节。例如,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时,特别设立了“劳动日”,除了学校教师参与劳动教育,还聘请了工勤人员担任全程指导员,劳动教育从课外实践延伸到少先队活动课堂,以精细化的课程作为实施载体,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劳动教育。

二、坚持“争章”引导,积微成著

在少先队品牌活动实施的这条道路上,青园人从来不走寻常路。我们创新了“雏鹰争章”活动,全面实施“小葵花奖励计划”。每学期每位队员手持一本《小葵花奖励手册》,每位老师时刻准备着小葵花贴纸和刻有老师名字的印章,根据队员日常行为实时给予奖励,无微不至地帮助少先队员养成良好习惯。学校为此还设立了“快乐丫米日”。丫米是英语单词yummy的音译,是好吃的意思,这种有趣的奖励机制,让少先队员们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了。

三、开展各项活动,造微入妙

学校拥有各具特色的红领巾社团122个,涵盖人文、科技、艺术、体育等类别。机器人社团远赴美国、印尼等国家参加国际机器人大赛斩获金奖;青葵合唱团在北京唱响青葵的快乐,让世界聆听青园的声音;小葵花电视社团多次和央视少儿频道合作拍摄专题片并成功播出。学校特别重视红领巾社团的建设,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把红领巾社团的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巩固了少先队组织形式,使组织更好地覆盖、影响学生。

四、提质队伍建设,无微不至

青园的教师工作强度大、节奏快,尤其是既承担班级管理,又肩负学科教学重担的中队辅导员老师。在此情况下,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变得更高。青园的教师培训形成了独有的特点:培训内容化繁为简,形式微小多元,时间化整为零,分享信息微时微地。在中队辅导员培训中,引入富有时代特征的“微元素”,把培训时间分割成几个“微时间”,借助20分钟“微技能”培训,分享专家智慧;借助10分钟“微话题”讨论,分享同伴智慧;借助20分钟“微沙龙”,激发辅导员自身智慧。

篇5

【中图分类号】G635.1

古语云:伯牙鼓琴,六马仰听,秦青引吭,响遏行云,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千古流传的佳话,彰显着音乐的魅力。我有幸成为一名音乐教师,感到幸福和愉悦;而今我又步入班主任园地里默默耕耘,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助手,组织和建设班级集体引航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担负起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班主任工作和音乐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热爱班主任工作是我的工作基础和前提,我尝试着把音乐融入班主任工作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既能发挥我的专业优势,又能开拓一条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新途径,何乐而不为呢。

一、德育的园地盛开音乐之花

《论语》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于乐"意为:"乐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孔子阐述音乐对人思想道德教育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标》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可见,音乐在德育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爱党爱祖国教育是德育中心任务。每周一升旗仪式听《国歌》时,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非常重视这段黄金时段。我认真向学生讲《国歌》时代背景,作者聂耳生平,歌词中我们中华民族于危亡中,奋起求存意义,激起了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学生在升旗仪式上,格外肃立庄严、目光充满激愤,树立了历史的忧患意识与时代的责任感。

二、智育之树常青音乐雨露润无声

法国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

人的大脑右半球称为"音乐脑"。负责情绪、情感、审美、音乐等项目,音乐是听觉艺术,使听觉感知音色的调性、力度、节奏等各种变化,启发思维,增加知识,感知文化,学习音乐是开发右脑的重要途径。

1、重视歌唱比赛机会,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例如:学校组织歌咏比赛,我选择《保卫黄河》曲子,采用齐唱、轮唱演唱形式,演绎这首抗日歌曲。我让学生合唱时,既要注意看指挥,又要注意自己与其他声部合作,训练了注意力:观察老师的表情示范,观察同学们的伴奏情绪,指挥者的动作,来修整自己演唱。训练了观察力;借助想象,还原游击健儿端土枪、挥刀矛,在青纱帐万山丛中,为全中国战斗壮丽场景,训练了想象力。

2、音乐课标要求:音乐是人类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通过音乐丰富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创造潜质。我有意识用音乐锻炼学生记忆力。同时,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都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例如学唱《七子之歌》时,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闻一多作词背景、作品产生背景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唤起对祖国和澳门的爱,和民族责任感,仿佛看到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发展了音乐创造性思维。

三、体育飞翔音乐插上翅膀

体育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品质的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要方面。而音乐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现在学生各种压力大,心理不同程度存在学习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等心理状态。

我向学生推荐一些健身功能乐曲,每天早晚自习我坚持让音乐课代表,用录音机播放几首让学生健身。消除疲劳:德彪西的《海》;促使注意力集中,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激起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对生命珍视;对人类健康的崇尚;对竞技体育的喜爱。

四、美育的天空音乐架起一道彩虹

音乐课标说,音乐以审美为中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和鉴赏美。音乐以它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立体交叉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撼动人们的心灵。

1、我通过音乐教学,寓于班主任工作中。在唱歌、器乐、欣赏、创作等一切教学中,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自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真情,感染和带动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音乐语言,理解音乐的内涵。

2、我班开展"美的歌曲"宣传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墙报、黑板报、专栏等舆论工具,把美的歌曲,每周一期,词谱都写出。分类进行。把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展示出来,美化心灵。

五、劳动教育的土地洒下音乐之光

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内容之一。我把音乐引入劳动教育中,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效果显著。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我相信,班主任能把这艺术王冠,在实践中不断的运用和思考中打造提升,去探索去开拓,班主任工作定会谱写一首新的颂歌。

篇6

两年的培训中,我经历了人生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按照北师大硕士论文的要求写论文。在张增田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展以STEM课程融合的研究,经历了开题答辩,现场指导,论文修改,结题答辩的完整过程,每一次动笔,都让我有做学者的冲动。第一次全面学习现代学校新样态。从梳理完善学校文化、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张教授和李罡博士的到校指导,使我坚定了信心:办好一所学校,核心是凝练学校文化,并有属于学校独特的课程体系。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富春七小的新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基地完备,理念先进,对我在东关小学利用好学校的一亩农田开展新劳动教育具的极强的借鉴意义。第一次走进中关村的教育科技产业孵化园,体验教育信息化前沿动态,第一次实地感受些全国名校风采,第一次体会管理和性格的关系,第一次见到顾明远教授和于丹老师……正是很多的第一次,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升华了思想。

我的几点体会:

1.学习是当好校长的前提。要不断学习,多读书,读教育专著,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更快捕捉新的教育观点,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

2.学校办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校长要知人善任,要以饱满的激情,健康的心态,敏锐的视角,不断在管理的实践中反思与总结,在自己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汲取专家和名校长的理论指导,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品牌,才能使学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校长要有宽阔的胸怀,要管理好自己的团队,必须要在领导班子的建设上下功夫,尤其是管好自己的中层领导,想法设法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多给他们创造成长的机会。

3.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校长要把校园安全、师生安全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位置,活动也好,课堂也好都要注重安全教育,把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和知识传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和自己的团队,要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明察秋毫,做好细节管理、过程管理。

4.文化和课程体系是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校长要高瞻远瞩,要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属于学校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发展特色课程。

5.要通过评价促进师生成长。作为校长,要多关注师生成长,制定科学的教师和学生发展规划,明确长期和近期发展方向,目标具体,过程具体,评价具体。让教师在教学中真正享受职业幸福感,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校长要时刻自我加压,注重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提升办学品位,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让师生个性得到张扬。

篇7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笔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生活习惯是指一个人每天过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方式。好的生活习惯是指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熄灯,一个人能够合理安排主要事件,能够讲方法有步骤地高效完成。就孩子一生来讲,生活习惯养成应从时间观念入手,合理规划家庭生活秩序,参与家庭事务,通过步骤化做事训练,使孩子能够耐心和持久做事,这样才能为其一生打下扎实基础。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上学后写作业磨蹭拖拉,其实就是缺少生活习惯的养成训练。

一、学会做时间的小主人

在好习惯培养过程中,时间意识培养贯穿始终。孩子在

五岁左右就基本上具备了认识钟表时间的能力。家长可在客厅墙壁、孩子卧室悬挂钟表,孩子床头放置闹钟,随时引导孩子认读时间,增强孩子对钟表的关注兴趣。上小学后,可给孩子戴上腕表,方便孩子管理时间。还可以亲子游戏时引导孩子关注时间,比如:妈妈和孩子一起比赛搭积木,说比赛规则时引导孩子说出现在的时间,当搭好后,马上看时间,一起计算出用时多少,不失时机给孩子以鼓励。

当孩子能熟练读钟表上的时间后,家长可以教孩子学会定闹铃,为培养按时起床好习惯做准备。可以跟孩子说:“宝贝,你现在有了新朋友,就是这个可爱的小闹钟。明天早晨,你的好朋友就会准时喊你起床喽,当闹铃响后,你要用最快的速度翻身起床,然后关掉闹铃,不然闹铃会生气的。你肯定不想让闹铃伤心难过吧!”

二、制定生活作息时间表

看一个家庭生活秩序如何,仅看有没有生活作息时间表就可以得到验证。生活作息时间表需要结合家庭生活实际制定,全家人共同遵守执行,由成员轮流监督执行和落实。

制定家庭生活作息时间表的目的主要是让家庭成员都清楚在一日家庭生活中,不同时间段,各自需要做哪些事。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时间,提高做事的效率,同时避免因为家务和育儿等工作责任不明,而导致生活秩序混乱。为此,制定公平透明民主的家庭生活作息时间表十分必要。

家庭作息时间表需要注意的时间概念,在一个家庭里,大人与大人之间,大人和孩子之间,每天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有以下几种时间概念:1.平行时间。指在某时间段内大人和孩子分别做自己的事,互不干扰,尽可能保持做事专注。例如:某段时间内,妈妈厨房做饭,孩子在客厅组装玩具,爸爸在看报纸,孩子在看动画片。2.交叉时间。是指在某时间段内大人和孩子在分别独立做事时,偶尔需要短暂相互协助,此时需要走到一起。例如:孩子组装玩具时装不上,发出请求,爸爸来到身边协助,当组装上部分元件后,爸爸离开儿子身边,继续读报纸,儿子继续组装。

制订家庭生活作息时间表并不是难事,但在执行起来却需要下很大工夫。因为每个家庭成员都要重新调整和改变原来的生活模式,由原来的松散式生活,进入有相对约束的状态,每一个人都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对妈妈来讲,原来过多承担家庭责任,现在需要把部分责任交给具体责任人,不要动辄越位,一旦参与过多,又会回到原来的秩序混乱状态,让其他家庭成员当旁观者,养成习惯性懒惰。对于爸爸来讲,以前忽略承担的责任,现在应该本着对妻子负责,对子女教育负责的态度回归本位,把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抛弃,真正成为家庭的核心。对于孩子来讲,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好习惯需要父母持续性培养,在真正把孩子好习惯培养巩固定型放手独立之前,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监管。

三、教孩子步骤化做事情

教孩子步骤化做事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很多孩子执笔方法不对,就与最初拿笔、握笔的指导有很大关系。家长要细心观察,尽可能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正确的动作演示,用鼓励和赞赏的态度教育孩子,防止靠孩子自我模仿来被动学习。

例如:孩子穿羽绒服,反复拉还是拉不上拉链,就使劲扯。这时候,孩子妈妈就蹲下身来,一遍示范一遍教孩子,并且让孩子再练习一遍,结果孩子特别高兴,一蹦一跳地上学去了。

教孩子步骤化做事的基本要求,完成一件事,至少包括五个要素:一是做事目标;二是事前准备;三是完成步骤;四是完成要求;五是回头检查。

事例:孩子卧室物品整理和定位

第一步,做事目标:整理房间物品,摆放到规定位置。

第二步,事前准备:(1)明确整理物品的类别;(2)准备盛放物品的箱子、指定摆放物品的柜子;(3)摆放的具置;(4)开始进行物品整理和定位的时间,完成物品整理的截止时间。

第三步,完成步骤:(1)写字台上物品整理和摆放;(2)图书的整理和摆放;(3)床铺上物品的整理和叠放;(4)玩具的整理、装箱和摆放;(5)打扫房间;(6)拖地。

第四步,完成要求:(1)写字台上文具装入笔筒,课外书摆放到书架上,学习用书整理好放在书桌右上角;(2)散放在房间其他部位的课外书摆放回书架;(3)铺平床单,叠好被子,摆放好枕头;(4)散落在卧室各处的玩具要归拢,统一放回玩具箱,组装好的玩具可摆放在书架空处;(5)用抹布擦拭写字台、床头柜、窗台、书架;(6)用拖把拖地,清洗拖把,然后晾到阳台上。

孩子学习做事初期,往往容易犯急。比如一些步骤或者动作反复学习仍不熟练,或者学不会时,孩子就开始沉不住气,有时嫌大人在旁边教动作时话多,有时嫌做起来费劲,有时还干脆生闷气或者掉眼泪。这时需要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态度不好,极易被坏情绪感染。一旦父母态度变坏,孩子的负面情绪会更加强烈,甚至干脆罢工。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做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以自己的良好修养培养孩子做事的耐心和毅力。

四、重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热爱劳动并养成习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

篇8

一、破除“三个观念”

我国基础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经历一场教育观念的

革命。

首先,要破除“教育工具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价值论上,已经被“教育工具论”所绑架。孩子成了家庭的工具,家庭追求的是让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命运;孩子成了学校的工具,学校通过孩子提高升学率来提高声誉,获得奖赏;孩子成了国家的工具,国家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强人力资本。家庭的未来、民族素质、国力的强盛是建立在被教育者成人和成才的基础上,建立在被教育者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回归育人本位。

其次,要破除“教育吃苦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方法论上,已经被“教育吃苦论”所绑架。在传统上,中国人历来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与此同时,在基础教育界,“学习的果是甜的,学习本身是苦的”观念甚嚣尘上。这种将成人世界的人生观直接移植到儿童教育世界的做法带来的可怕后果是一味强调加班加点、大量训练,强调节假日补课等,这些做法违反了教育规律,破坏了学生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尊重规律、依靠科学,将教育发展置于科学发展的轨道。

再次,要破除“教育减负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改革论上,已经被“教育减负论”所绑架。长期以来,从表面来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似乎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其实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科学和意义问题。通俗地说,我们的学生苦的没道理、没价值。“苦的没道理”是指我们的教育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苦的没价值”是指我们的教育没有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简单地、机械地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非但不能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反而陷入了学校减负、家庭和社会加负的怪圈。从根本上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所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性质和Y构,促进学生自主的、有个性的、有选择性的学习和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变同质化学习为有选择的个性化学习;改变学生学习的结构就是要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做“减法”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单一的、单调的、被动的知识学习负担;做“加法”就是要增加学生长期缺失的社会实践、人文教育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等。

二、进行“五个结构调整”

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着眼于五个方面的“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教育活动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调整是主线,既要调整教育的外部结构,也要调整教育的内部结构。调整教育的外部结构就是要调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调整教育的内部结构就是要调整学校教育内部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必须改变单纯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做法。德育、体育、美育不仅在立德树人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结构性支撑作用。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以动手实践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和创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载体作用。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内外结构的调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是调整师生关系结构。过去的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知识传承的教学关系。促进学生的内涵发展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重构师生关系: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建构者。教师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的搬运工,而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的建构者。第二,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环境的建构者。第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是天然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将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支撑学生学习。第四,教师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示范和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是调整课程类型结构。过去的课程从类型上讲过于单一,必修课程一统天下。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第一,要处理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既要通过开设必修课程为每个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共同基础,也要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引导和促进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第二,要处理好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基础教育既要组织学生通过系统的扎实的分科课程的学习,掌握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积累的经典知识,更好通过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的(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第三,要处理好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关系。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回归生活,脱离了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的学习是一种僵死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学习,是一种远离人类创造活动的学习。

四是调整课程实施结构。过去的课程实施更多地遵循了单一的认知活动规律,而促进学生内涵发展的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形成特定的概念与含意的认知性实践。借助这种认知性实践,学生、教师和课堂中的同学形成一定的社会性实践,同时也是通过自身的认识与态度的反思,重建自己的身份的伦理性实践。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必须优化课程实施结构。一般来说,课程实施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价值建构阶段。这一阶段应该确认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第二,关系建构阶段。这一阶段应该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和教材的关系、师生对教材处理方式包括思维工具的运用等,这些关系的建构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第三,活动建构阶段。情景结构或者说是教学活动知识内化的情景的建构,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第四,意义建构阶段。这是学生学习内化的过程,即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素养的过程。

篇9

我国从21世纪初期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说顺应了这一趋势。“技术”成为高中新课程方案中单独设立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新课程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在普通高中引入技术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技术教育并没有引起真正而广泛的重视。由于历史的原因,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教的短板。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篇10

树人小学德育团队在充分考虑酝酿之后,决定选择以爱国教育为目标,以班队会课为阵地,以爱国教育主题队会课程化为路径,努力用课程的眼光创新谋划班队会建设,实施价值教育。

什么是爱国?树人小学德育团队觉得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首先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从爱自己开始――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檀传宝说,今天的德育就两个任务,一是基础道德教育,二是公民教育。受此启发,我们的爱国教育主题队会的核心内涵包括:遵循公德基本伦理,学习公共事务参与,理解中华文化根源。根本宗旨:爱自己、爱亲人、爱大家、爱祖国、爱世界。树人小学整合品德教材、语文教学、树人文化、时代精神以及对教育的理解,初步拟定出十二个教育主题,每学期一个,各有侧重又融会贯通,搭建起学校爱国教育主题队会的课程框架:礼仪教育、劳动教育、教养教育、孝德教育、民主教育、校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一(民俗)、公民教育、国史教育一(近代史)、国史教育二(古代史)、传统文化教育二(文学、艺术)、感恩母校教育。如今,一成不变的内容依靠反复训诫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首先必须要找到承载着学校教育追求的具体内容。可以说,这十二个主题就是在诠释树人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树人小学每个学期都有明确的教育主题,一个命题,如同一个火炬,点燃了老师们珍贵的激情。比如树人小学倡导让每一个孩子有管理的经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班主任老师想了很多可行的办法。比如干部设AB角,分工不分家;设专项事务岗位,让班级里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红领巾提示员、花草管理员、放学提示员、金鱼饲养员、“三关”干部……建立小干部管理机制,自愿竞争、公开投票、定期轮换、干部结对、接受评议。树人小学用具体的行动再次回应了李希贵所说的一番话:“如果我们的过程不民主,培养的孩子就不民主。如果这些孩子不民主,未来的社会就称不上民主社会。”在不断的经历中,树人学子的民主意识、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发展。而老师们也在不断地实践中获得更多更好的经验,并指导自己的实践。

树人小学在实施价值教育的过程中,以更鲜明的态度去关注学生的道德实践。努力探索并证明,为孩子创造一个主动实践的情境,对于他们的道德生长意义重大。树人小学希望经过6年时间,培养学生6大主题生活能力――会整理、会穿戴、会洗涤、会购物、会自救、会旅行,掌握12项中西厨艺,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希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得教育,在教育中更无比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