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在线教学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课程在线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课程在线教学

篇1

关键词: 发现教学法 经济生活 教学应用

1.发现教学法的简要概述

发现教学法最初是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杜威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其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是对知识探索发现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协助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自主观察和认识学科的知识结构,并结合老师所提供的资料进一步“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事物内在的相互联系,从而得出结论。这个过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现学习这种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中的作用。发现教学法最核心的理念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化发展到“主动发现”,让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好奇心等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启发和指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发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发现教学法在“经济生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2.1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经济生活”教材编写内容方面,重点结合了当前高中生变化性极强的思想和可塑性的特点,这些内容通过情景内容的安排,再到问题的设置,然后得出观点和结论的结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其中,问题的设置上都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教材所涉及的材料类型非常丰富,以数字、表格或者漫画等多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强化和突出重点和主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2在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更为重视生活实践性

“经济生活”在教材编排方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更加注重对学生周边生活实例的选取,然后把教材中相对抽象性的经济理论观念渗透到实际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并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日常用语的教学引导,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生活与消费”单元的编排设计,学生在完成学习后,掌握了基本的消费知识,同时懂得了如何在日常生活理性、正确地做一个消费者。

3.发现教学法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3.1发现教学法的准备阶段

3.1.1强化探寻教材编写的意图,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发现教学。政治老师应深入探究教材编写的意图,并确立教学的目标,选取适合运用发现教学法教学的章节。政治学科本身在知识方面更多的部分是体会和感悟,因此在应用发现教学法前应全面了解和熟悉教材,然后选择适合发现教学法的内容,如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公司的经营”、“国家财政”及各单元后的综合探究,全面而客观地考虑这些章节的编写安排是否具备逻辑性和目的性,然后在教学应用中让学生发挥“发现”、“探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真正引导学生开展“发现式”学习。

3.1.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寻找学习知识的“发现点”。应用发现法教学,很大程度上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首先要求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合理的难度,使得这种难易程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善于抓住有利而恰当的时机,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经济生活”的学习中,其所得到的经济结论是经过自己努力思考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的,而不是老师主导一切。因此,这就要求老师有效确立学生独立探究完成的“最近发展区”,而且应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予以了解和熟悉,并结合学生已学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安排教材,找到可发现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具体要求。

3.1.3积极搜集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学习“经济生活”时,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是积极搜集各类资料,这些资料包括理论性较强的时政材料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老师在搜集整理了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些资料有效地把理论性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根据这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材料锻炼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劳动与就业》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创设了下列问题情境: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存在很多招聘会的冷清,不少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都在感叹如今的就业形势,同时给学生展示一些就业现场的图片、近年来的就业走势图及相关大学生找工作的体会短片等,然后请学生思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该如何应对?高中生同样面临着高考和就业的选择与压力,选择相关资料设置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2组织实施发现教学法的阶段

3.2.1确立探究目标,倡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教学法不仅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只有相互配合协作,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老师在实施这种发现教学前,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同时,应把握好学生探究发现的方向和目标,以此保障学生发现的效率和质量。发现法更重视学生发现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受限,因此更加提倡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可辅助式地补充,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

3.2.2通过老师搜集的资料解答学生在“发现”中的疑问。教师在课堂提供的材料,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分解。在学生对资料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时,老师应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与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对材料中事物之间的比较,并从材料中找到疑点进行思考,逐渐让学生养成发现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依法纳税》这一课时,让学生全面而透彻地理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含义,相对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对这句话的具体表现的理解更是相对抽象和困难,那么此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县城的道路可以实现四通八达,这一建设工程主要是谁的功劳最大呢?政府还是民间?学生回答是政府。那政府的资金来自哪里呢?此时即可将这句话非常清晰而明确地解释完整。然后进行另外一个思考比较:税收的本质和我国税收的性质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通过创设这种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时产生矛盾和冲突,或者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无法解决现有的实际问题,就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发现的尝试。

3.2.3通过练习对知识予以深化巩固。发现教学法的应用,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练习的巩固深化。学生只有在经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后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刚学过的知识,进而渐渐学习如何学以致用,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工作者,教师只有通过练习,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不断改善和调整教学。课堂教学因为时间有限,练习作业的布置可将课上没来得及解决但又是重点的问题延续到n下,让学生的发现学习拓展延伸到课下。

通过反思,才能不断改善和校正优化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在结束一节课的教学后或者是一个阶段的课程教学后,最好对整个上课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估,认真分析上课过程的成与败,这些反思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发挥了学习主体性?课堂组织氛围如何?教学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参与状态如何?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寻求完善和优化教学的对策,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红燕.发现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30(26):164-165.

篇2

一、注重学生主体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的任务是顺应并接受评定,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不单纯的灌输知识,枯燥的说教,而要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之获得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为立足点,把外化的知识和感受润物无声地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内在,形成稳定的个性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对学生探究奥秘的兴趣加以培养,让学生产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情境创设的要领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或多媒体手段,教师有效地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的共鸣,自主探究问题。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的教学中,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强化学生活动探究的力度上,启发学生自主设计一系列实验,材料的选择制备、课题的选取制定、实验的实施验证和结果的交流思考等环节都放手让学生完成,教师的作用是以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实验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情境,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提供平台,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和探究乐趣,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这堂实验课的教学中,教材是剧本,学生是主角,教师是观众和评委,学生动脑又动手,设计又体验,观察又思考,探究的热情极度高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舞台上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成长。

二、注重目标多重性――放眼未来,考虑学生长远利益

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课堂不是简单的摆事实讲道理,而要把学生作为长久性发展目标来培养。生物学是社会的科学,自然的科学,与人类生活、环境保护、社会活动等息息相关,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所以生物教学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在理解、掌握某知识点的基础上才会有相应的应用行为,学生之所以不能对题目正确的解决或无从下手,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少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学应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为以实为要,基础知识伴随学生的终生成长。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解题方法的选择,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反思和应用,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要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自强的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和钻研精神。传统的教学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做人,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教育家陶行知深深体会到知的苦涩,行的坎坷,欲获真知必行,故从陶知行改名陶行知。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应该以活见长,考虑掌握、记忆和再现知识的重要,也应考虑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知识的可能性。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人为本,通过教与学达成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使之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陶行知认为:“这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中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具备学校人和社会人双重身份,走出课堂,走近生活。走向社会。

三、注重方式多样性――师生互动。探索有效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理念;在线学习

跨学科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几个相关学科内容,形成一个综合项目,该项目以解决某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核心,强调培养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教育理念。高职影视艺术类专业是以培养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能力训练的最终结果不仅体现在职业技术的掌握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方面,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者美学意识及影視制作技术。集优秀资源为一体的高职院校在线课程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影视艺术类在线课程优质资源及其内在组织结构,将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合不同学科,设计不同的项目,例如:情景导入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项目针对性训练、模拟实训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职业能力训练达到最佳效果。

1跨学科教育理念在高职影视艺术类在线课程中的应用模式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在线课程的优势以及跨学科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跨学科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影视艺术类在线课程中的应用模式可以采取下述方式构建:

(1)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依托在线课程平台创设影视艺术项目实施情境,利用案例学习、专题研讨、项目训练以及设计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建构学习。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其他的教辅人员以及课堂外的学习者都可以以在线课程为平台,利用在线课程提供的交流工具进行沟通、交流、共享资源。例如,教师针对学习内容,设计一个主题,分类设计不同话题,话题内容可以涉及学科本身,也可以涉及到学生学习体会,还可以融合多门学科内容,让学生利用在线交流工具匿名或实名地针对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隐藏身份,在网络技术中扮演学习同伴角色,发起对话,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的谈话更紧绕主题。

(2)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性格、专长、兴趣以及个性差异,维持学生专注学习的意愿,以及认真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对知识进行建构,进行自我人格的形成,培养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影视艺术在线课程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中,起到的既是基础支撑作用,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交互、反馈的媒介与桥梁。

2跨学科教育理念在高职影视艺术类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原则(1)从职业活动出发。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前,详细深入地进行职业活动调研,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和作业流程,按照岗位实际需求来确定该课程的地位,通过分析教学对象的学前状态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职业素质,还需具备怎样的工作能力才能胜任该岗位,这些前期分析的结果都可以作为组织教学的基础。

(2)创设情感体验情景,进行“案例教学”与“项目训练”。在线课程向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化优质资源,教师可以以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以岗位过程性知识为主线,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多媒体、超文本和友好交互的特点,创设数字化情感体验情境,供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构建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际操作、科学分析,培养研究态度和工作能力。在学习任务上,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实际工作情景”的课程观,将学习内容模块化,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采用案例和项目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高职教育“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

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校继续教育;中药药剂学;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受到显著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12—2020年)》则提出“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对现代学徒制的推进提出具体的思路;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加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均是育人主体;实施双导师教学制,即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均承担教学任务;学生具有学校的学生和企业的员工双重身份;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合同,即签订两份合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行业结合、实习与就业结合”的目标,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目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研究较多,而在高校继续教育领域中进行的相关改革较少。因此,本文主要以中药药剂学课程为研究对象,采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改革,为高校继续教育中课程改革方案提供思路,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继续教育院校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弊端

高校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柱,具有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和继续教育的开放性,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灵活应用性。而目前在中药药剂学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传统培养模式为主,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

(一)受教育者学习能力略差

高校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主要为成人,普遍存在着学习时间少,底子薄弱,知识的分布性不均匀,自学能力略差等一些问题。

(二)教材配套性差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制剂的基本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工艺学性质和临床实践性质,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目前对于这门专业课程的讲授主要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而中药药剂学知识点繁复、记忆性强,易听难懂难记,加之教材与实际操作岗位结合度较低,让学生无法将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导致学生逐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也体现不出其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特点。

(三)“双师型”教师较少

目前高校继续教育院校的中药药剂学教师,大多数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略差,解决生产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实际职业情景下的互动就越来越少,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性无法充分体现。

因此,对于高校继续教育院校的学生依然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性差,无法满足现代制药企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要。作为高校继续教育教学工作者,应更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继续教育院校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现代学徒制在中药药剂学教学改革过程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中药制药技术专业2015级1班(55人)和2班(58人)作为对象,实验学期为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两个班级授课教师相同,且均是通过企业和学校考核合格的教师,授课方式不同。

2.研究方法

(1)教材的选用

由学校教师与步长制药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商榷,按照中成药制剂的生产流程,将中药药剂学内容重新调整编排,同时制定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授课。授课内容分为基础理论部分、中药制剂的前处理操作过程、固体制剂操作过程、液体制剂操作过程、半固体制剂操作过程、气体制剂操作过程、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中药药剂学实验等。

(2)实验组设计

对照组:以2015级1班为对照组,其中男生29人,女生26人。采取传统授课方法进行授课,多媒体教学辅助,在学校中试实训车间进行实践操作。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实验组:以2015级2班为实验组,其中男生30人,女生28人。采取现代学徒制方法进行授课,多媒体教学辅助,在生产车间进行实践操作。授课采取部分课时在學校进行,部分课时在生产车间进行;师傅根据实际生产项目,讲解要点知识,进行提问讨论,师傅和学生同时参与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最后学生进行总结。

(3)实验组现代学徒制的课时安排

根据中药药剂学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情况、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及学校中试实训条件的要求,合理安排在企业和在校的授课课时,课时安排见表1。

3.考核要求

(1)教学初期考核

在开学第一周,对两组学生所学的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化学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考核进行综合测评,确定分组的合理性。试卷由第三方根据课程标准统一出题,两组学生统一考试、统一流水阅卷。

(2)理论教学考核

在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返回学校,进行理论考核,考核试卷由第三方根據课程标准统一出题,两组学生统一考试、统一阅卷。

(3)实践教学考核

在实践教学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返回学校,依次进入学校中试实训车间进行实训考核。考核试卷由第三方统一出题,主要围绕学生对任务理解力、操作技能、实验纪律、成果检验、实验报告等几方面进行考核。在规定时间内,采用同一考核标准完成实践考核。

4.统计分析

(二)考核结果

1.分组依据

对两组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测评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前期所学知识的平均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分组合理。

2.理论成绩考核结果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理论学习情况进行考察,结果见表3。

从试卷总成绩来看,对照组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5.42±4.72,实验组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为81.17±5.06,对两组成绩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成绩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学生对中药药剂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从试卷考核的各知识点成绩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对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的成绩和新剂型、新技术知识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知识点成绩均有显著性差异。

3.实践考核成绩结果

在实践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考核,依据实践教学考核要求进行考核,结果见表4。

从考核总体成绩看,两组实践教学考核平均成绩有极显著性差异,且实验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从考核的项目得分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操作技能、实验纪律及实验报告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绩,且有极显著性差异。

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应用的优缺点

(一)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更有利于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从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强调教师(师傅)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注重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灌输,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功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主动寻找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从表4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通过教师(师傅)对实践操作进行示范、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且还加深了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过程和安全意识,这对于今后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大有裨益。由此可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加深巩固,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同时还解决学生就业的培训问题,有利于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学习。

(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

从表3的分析结果中,看到了实验组学生对中药制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新剂型、新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对照组学生的成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师傅)应加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及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加准确地掌握中药药剂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此外,现代学徒制下相关配套教材的缺乏、双师型教师的不足、质量评价体系还尚未形成标准、相关配套的管理制度与外部保障条件还存在一定缺陷,这均需要校企双方深度的合作,尤其需要是政府、行业的大力支持。

总之,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改革探索的新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从对中药药剂学课程改革情况来看,对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基于继续教育院校中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改革目前处于探究阶段,存在有许多困难,还有待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文伟.现代学徒制项目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31). 

[2]杨青.现代学徒制立法的理念、路径和要素[J].教育与职业,2016(22). 

[3]朱阳.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成专脱产学生与开放业余学生的互补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台州电大机电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2016(6). 

[4]胡志方,李建民.中药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李苏.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6]杨劲松.高职院校主导下的“现代学徒制”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8). 

[7]陈秀虎,谌俊,刘元江,等.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 

[8]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 (3). 

篇5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terature search course, proposed project teaching, illustrate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project teaching,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which are encount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关键词: 文献检索;项目教学;项目实施

Key words: literature search;project teaching;project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58-01

0引言

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跟本科院校是不同的,是以“工学结合”为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工作技能为目标的教学。针对这种教学目标,必须有相对应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是从2005年教育部要求全国职业院校推广的教学,以培养高技术型人才,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各职业院校正在逐步应用此教学方法。

1文献检索课程分析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宗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研究信息、应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教师按照老的教材讲解每章的理论知识,学生听的云里雾里,考试一张卷子搞定,学生考得一塌糊涂。老师没激情教,学生没兴趣听。开设这门课的目标没有实现,学生等同于没上过课,碰到任何信息需求依然只会用百度、Google搜索,学生应该学会的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要么淘汰这门课程,要么改革教学方式,后者是明智之选。

2文献检索课程中的项目教学

2.1 项目教学的定义项目教学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需求,设计一个个实际工作项目,把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操作过程、使用的工具与设备、工作环境等寓于其中。其目的是为了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只负责指导与解答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2 文献检索课中项目教学的实施文献检索是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的边缘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高职院校对文献检索课程还不够重视,一般都是选修课的形式,老师不重视,学生没兴趣,觉得学了没什么用处,搜索引擎足够了。如何改变这种观念呢?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认识观念,提高教学效率。项目教学是顺应时代的选择,下面以实例来说明。

2.2.1 项目教学中的项目设计设计的项目要有新意,学生要感兴趣,难度要适中。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可以分科分层次的进行文献检索中的项目的设计,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检索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以就业技能为目标的项目教学模块;也可以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到毕业及工作以后生活中实际可能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设计项目,针对性强,目标明确,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

项目教学要以实际问题为基础,由教师提出,学生独立完成,以实施主题为“我国是否应该继续兴建核电站”的辩论会为例。

2.2.2 制定项目计划全班有40个人,按照辩论会的规则,四人一组,五组是正方,五组是反方。分组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组的性质,制定相关的计划。

2.2.3 实施项目围绕辩方主题,根据分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各自任务,包括检索辩论赛的一般规则,查看辩论赛的相关视频,增加对辩论赛赛程的理解;利用不同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查找与辩方的主题相关的信息;整理查找到的论据及相关论证支持,便于同组人的参考与梳理;与同组成员交流检索结果,编排辩论程序。

2.2.4 项目成果展示辩论赛开始了,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跃跃欲试;现场观众反应热烈,掌声不断。

2.2.5 项目成果评价教师针对每组的表现进行讲评,指出各组的优缺点,应注意的事项等。再根据各组的综合表现,个人发挥的情况,材料搜集的是否充分,论据是否充足到位,观众表现是否热烈来评定成绩。

2.3 文献检索课程的项目教学的效果分析经过两个学期的项目教学的试验,发现学生通过做项目,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学生在课堂提问、发言的现象增多;学习效率增强了;考核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项目的实现,促进了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动力,教师的组织操控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教师教课的激情和成就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4 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4.1 项目设计范围、深度、关联度掌控难度较大范围大的项目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很难完成,范围小的项目价值度不高,如同课后提问;难度大的项目学生不愿意去探究,难度小的项目学生又觉得没有可操作性。项目与项目之间、项目与原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关联度、清晰度有待提高。

2.4.2 理论知识的穿插不协调,无法体现项目教学的优势有些项目中涉及理论知识的范围太广,教师觉得都是完成项目的重点有必要讲,空篓子倒米,学生无法完全接受,类似回到了传统教学法的模式。

2.4.3 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不均,经验不足教文献检索课程的老师基本来自图书馆,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培训,文化专业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涉及到的是学生而非老师熟悉的专业内容,就很难指导学生把项目进行下去。同时,由于项目教学实施时间不长,经验不够,教师对这个教学方法也在摸索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

2.4.4 学生的自主性、适应性有待加强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增加了学生自学的负担,学生也需要时间来适应现在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吸收专业理论知识。

3结语

文献检索课程中的项目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要想上好这门课,教师要能够摆脱传统模式的教学,领会项目教学的精髓;学生要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两者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同时,高职院校要更加重视文献检索课程,在各专业各年级分科分层次的开设该课程,才能更好的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李英春,忻志海.”项目教学”的试点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27):82-84.

篇6

【关键词】:细线 钩码 应用 归纳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东西往往包含着多个物理规律。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第一大点的第三小点中提到“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在第四小点中提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在观察演示实验时,不仅要让学生关注所观察的现象,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该物理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我们在课堂上会尽量想办法使用一些简单的又具有代表性的物体来做实验,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在高中物理中,一般我们使用的物体都是理想化了的。细线看成是没有大小、没有质量、不可伸长的;钩码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重物来代替其它物体,从而把模型简单化。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将“一细线、一钩码”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归纳。

一、细线与钩码带动其他物体运动

在必修1第31页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73页第二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参考案例和必修2第70页第六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参考案例一中。细线的一端与钩码连接,另一端与小车连接,通过钩码的重力由细线带动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应用打点计时器来测算小车的速度,由钩码的多少来粗略说明力的大小,由钩码的重力做功来研究功与速度的关系。

二、细线笔直拉着钩码运动

在必修1第58页第三节“摩擦力”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图1所示的装置。

粗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利用一细线笔直拉动钩码在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表面上运动,从而判断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反之摩擦力越小。

三、细线一端固定,另一端与钩码连接

在必修1第83页“物体的受力分析”中,比较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时,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懂,我们就可以把细线一端固定,另一端与钩码连接让它们静止。然后分析说明细线的拉力与钩码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细线对钩码的拉力与钩码对细线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第88页“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例题1中的三角形的结构悬挂问题,细线的A端我们可以用手指捏住,硬杆用粉笔替代,把它支撑在手掌上从而把这个模型呈现在学生眼前进行受力分析,非常直观。

在必修2第23页“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中 ,我们通过细线拉动钩码做圆锥摆运动;第25页“做一做”感受向心力时,我们通过细线拉动钩码做水平、竖直圆周运动;在第75页“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中我们通过细线让小球做部分圆周运动来研究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选修3-4第十一章“机械振动”里的“单摆”这一节,我们用一细线一钩码来研究单摆的有关规律。如图2,

四、细线两端固定,钩码挂在线上静止或者细线一端固定,另一端上下或左右缓慢移动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中,如图3,细线的两端固定,钩码挂在细线上静止,分析挂点的受力情况。如果我们用数学知识来证明两边细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是否相等,那就会很麻烦。但是我们使用简单的“一细线一钩码”器材做实验,学生很容易发现:挂点两边细线所成的角度是一样的,从而可以证明两边细线的拉力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让细线一端固定,另一端上下或左右移动,那么挂点两端的细线所成的角度是否相等呢?我们也可以直接在教室里演示给学生看,很容易我们就知道还是相等。

上面这些实验直观、简单、易懂,又能充分说明问题。不仅老师自己可以作为演示实验来做,学生也可以亲自动手做。理论联系实际,印象深刻。不仅可以掌握课本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样器材,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灵活应用的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篇7

一、培训目标

立足甘肃实际,借鉴先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增强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结构特征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了解和掌握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逐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完善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体系,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支撑和保障,为各普通高中学校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内容与对象

(一)培训学科: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门学科。

(二)培训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情况及各学科课程方案的介绍;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介绍;各学科有关重要内容的解读;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有关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辅导;教学评价方法的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等。

(三)培训对象:2010年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民办高中,下同)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分学科参加)、省市县高中学科教研员,共计约1.5万人。

三、培训时间

(一)准备阶段:6月5日—7月20日,各市(州)完成各学科班级组织工作,组织对班主任、辅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发课程资源,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各项准备。

(二)培训阶段:7月28日—8月6日,组织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教师学习。每天5学时,共计50学时。其中学习视频课程2小时,在线学习、交流和研讨时间不少于3小时。

(三)总结阶段:8月7日—8月17日。各市(州)培训主管部门将本地区培训工作总结报告(电子版)报送至“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一)本次远程培训工作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省教育厅专门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由分管副厅长担任小组组长,成员由省教育厅基教处、师范处、财务处、民教处、督导室,省教科所、省电教中心负责人以及十四个市(州)教育局负责人。省教育厅成立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执行办公室),执行办公室设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项目执行办公室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省项目管理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我省培训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协调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组织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组织培训者培训,加强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省教育厅成立巡视督查组,对各地培训工作进行巡视、指导与督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二)网络培训服务平台的主要职责。“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挂靠在中央电教馆)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工作。通过招标机制遴选有关专门网培训机构提供远程培训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具体任务分配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负责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学科;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负责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负责思想政治、信息技术学科。

网络平台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参与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培训光盘制作,协助专家团队进行教学,组织专家在线辅导、远程答疑,提供教务管理服务,制作操作指南,配合培训者培训的实施,组织在线研讨和提供培训信息交流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三)各市(州)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解、细化我省的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地区针对培训工作的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市直高中的培训工作;成立检查小组,对各县(市区)培训工作的准备、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向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和省教育厅上报本辖区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参训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审核各县、区呈报的学员培训成绩报表;为本辖区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并对本地区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四)各县(市区)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上级主管部门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本县(市区)学校、教师分布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县(市区)集中学习点(以下称为“学习中心”);做好本县(市区)各“学习中心”班主任、指导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遴选工作;及时向所在市(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上报本县(市区)班主任、指导教师、联络员、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制定本县(市区)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和应急预案,对培训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做好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选派辅导教师的接待和在各学习中心的分配工作;做好本县(市区)普通高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相关信息的收集、存档、上报工作。

(五)普通高中的校长、“学习中心”配备的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是培训的具体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对顺利实施和完成本次远程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全面负责该中心培训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对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按时参加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和管理本班学习活动,了解本班学员学习进度,记录学员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对跟进不足的学员进行督促,检查审核作业。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负责本班学习指导,组织并引领学员研讨,点评并推荐优秀作业,编辑并提交学习简报。各地要选择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担任班主任和辅导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聘请已进入实验省区的高中课改优秀教师承担辅导工作。同时,要切实发挥教研部门的力量,要求各市(州)教研部门积极总结和利用在“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教师教学远程研修”平台中开展的两次研修经验,保证本次培训的顺利实施。

(六)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网络技术人员,其职责是:密切配合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开展工作,协助行政部门、班主任、辅导教师进行管理与辅导,解决学员在注册及学习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做好本地的技术保障工作。

五、培训原则及方式

(一)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进入新课程的高中一年级各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全员岗前培训,原则上各学科任教教师都必须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系统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二)组织方式:采取班级化组织管理。组班方式以县为单位,分学科组班(网上虚拟班级)。每个班不超过100人,设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1名。各市(州)、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组织学员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学科集中参训。各市(州)、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学习中心”,组织学员集中培训。

各市(州)、县(市区)高中学科教研员、各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按相应学科组班进行学习。

(三)学习方式:由市(州)、县(市区)集中安排学员在“学习中心”学习。其学习形式主要包括:通过多媒体投影在线或离线(dvd光盘播放)集体收看专家主讲的视频课程;辅导教师组织学员针对专家授课内容结合各自教学实践开展网下的研讨和交流;学员个人借助可上网的计算机自学网上的拓展性课程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参与网上的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提出问题或咨询,接受专家的问题解答和教学指导;按要求完成相关作业等。

(四)辅导方式:本地研讨、在线交流与专家答疑相结合。本地研讨应在班主任与辅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在线交流应在本地研讨的基础上,在课程专家团队的主持和指导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交流和专题讨论。针对各地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课程专家集中答疑指导。

六、培训实施及流程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2010年6月启动,分阶段、分学科逐步推进。具体实施步骤为:

(一)6月10日前,各市(州)应负责将参加本次培训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人数(含高中学科教研员、各高中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设施设备的数量及技术状况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报“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另外,各市(州)对各县(市区)学校上报的上述信息数据进行认真审核,按照参训学员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设立和确定“学习中心”。(注:“学习中心”在冠名时可以其所在学校为基础,冠以“xx高级中学学习中心”、“xx学校学习中心”等),确定学习中心负责人与技术保障人员。指定“学习中心”所在学校的一名校长和两名副校长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培训期间该“学习中心”培训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二)6月11日,省教育厅将通过视频会议方式,组织进行对管理者进行培训,一是部署我省“国培计划——2010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工作;二是对各市(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学习中心”负责人、技术保障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流程,各级培训管理者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

(三)6月20日前,各市(州)按附件2的信息上报要求(相关表格请在省科所网站下载:),完成统计参加培训相关信息:

1.将各县(市区)应接受培训的教师按学科进行编班,原则上每个学科为一个班,并确定每个培训班级培训期间所在的“学习中心”。对于学员人数超出50人以上的较大班级,可再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组,便于组织网下的交流、研讨。

2.为每个培训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和培训辅导教师,对人数较少的小学科,可二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

3.各市(州)指定一名同志作为联络员,负责与“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接洽工作。

(四)7月1日前,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帐号分配到我省;7月10日前,完成辅导教师、班主任的注册报名工作;7月20日前完成学员注册报名工作,以便学员及早体验网络平台操作。7月22日班主任在各学校校长的配合下完成审核确认工作,7月24日之前,“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将确认信息(线下)上报给平台,7月25日完成用户调整工作。

(五)7月 15日前,省教育厅将组织全省培训者培训,届时邀请国家学科课程专家及网络平台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对我省班主任与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者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培训组织流程、培训辅导者工作职责、课程主要内容、讲解课程特点、组织交流研讨与辅导答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教务管理与技术操作办法与流程、学习简报内容与编制、与课程专家组交流沟通及信息反馈形式与办法。期间,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准备。

在此期间网络服务平台应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相关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向市(州)教育局送达各学科网络视频课程的dvd光盘,各市(州)教育局根据县区上报的“学习中心(学校)”数向各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送,最终逐级配送给辖区内各“学习中心”的培训点。

2.完成计算机网络检测、dvd光盘播放测试、学员网上注册、分班、预览相关课程资源等工作。

(六)7月28日至8月6日,培训工作正式实施。在此期间,各“学习中心”负责人(校长、副校长)、班主任,应认真组织本中心的教师按照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表的安排到指定的培训点集中进行培训;班主任负责对参训学员集中培训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辅导教师在业务上具体指导参训学员的网上学习和组织网下集体研讨、交流等活动。

(七)网上远程培训工作结束10天内,辅导教师应根据有关规定,综合评定出学员的培训成绩并交给班主任;班主任经审核无疑义后应将学员培训课程、课时、成绩等信息呈交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归档保存,作为学员进行继续教育登记和颁发结业合格证书的凭据。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学习中心”对培训工作做出认真的总结,对培训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纳入本年度“教师培训年”评选表彰活动中。

七、培训考核与发证

对成绩合格的学员,省教育厅颁发由教育部监制的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合格证书,同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为了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省教育厅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并在省教科所成立了项目执行办公室,由省教科所负责组织实施。各地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协调当地的培训工作。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管理、辅导人员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确保远程培训各个环节落实到位。各普通高中校长要特别重视本次培训工作,保证每位教师完整参加培训全过程,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

(二)质量保障。培训期间,省教育厅将组织人员分赴各地检查、督促培训工作。省教科所要组织省级专家团队深入培训现场指导培训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培训结束时要提交高质量的评估报告。

(三)应急保障。各地要认真做好培训的准备工作,对突况要做到快速有效应对。对黑客、病毒攻击等导致培训无法进行的情况,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尽快恢复正常;对培训过程中出现停电、设备故障及其他突况等,要有应急措施,确保培训的顺利实施。

(四)经费保障。

本次活动经费采用分级负担:

1.本次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组织、网络平台支持服务及管理等费用由教育部安排专项经费;

2.省教育厅负担本次培训中管理者培训费用,班主任与指导教师培训费用(不含交通费),督查指导工作、省级管理组织费用以及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的工作补助等费用;对于在培训中获得优秀的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3.各市(州)承担本次活动中各县(市区)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的集中培训费用,市级管理组织以及督查指导工作等费用;

4.各县(市区)及各校承担本次活动中对各“学习中心”班主任与指导教师集中培训费用,县级管理组织以及督查指导,场地、设备使用维护及其它费用(上网费、电费等)。

本次活动不向培训教师收取任何费用。

九、其他

本实施方案的解释权归省教育厅“甘肃省普通高中课改试验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如需咨询相关问题请与办公室联系。

联 系 人:俞雪山 张会曼

篇8

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7月13日—25日(**、**、**、**、**、**、**、**)

7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7月27日—8月8日(**、**、**、**、**、**、**、**、**、)

7月27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6学时,共计60学时。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6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7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通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通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文章、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远程网络为平台的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评判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网络平台系统: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记录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参与互动研讨点评情况、讨论记录和作业成绩等,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培训工作流程

1、管理系统数据审核(6月1日—10日,各高中学校)

各高中学校利用已经注册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补充、修订、审核确认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

2、综合管理培训(6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审核、报名、编班以及指导教师配置等工作要求与流程。

3、报名、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6月11日—15日,各高中学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学校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填报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本工作于6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就近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学科,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或以市为单位组班),每学科、每100人左右编为一个学科虚拟班级;各市教育局根据相关标准(附件)选拔成立本市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本市各学科班级数,为每个学科班配备指导教师1-2人。此项工作于6月14日—15日进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6月19日,省项目办及各市教育局)

6月19日,省项目办通过**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学校领取课程资源,并下发至参加培训的教师手中。

5、熟悉学习平台(6月21日—7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下载整理各类手册,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校培训场所、设备是否正常,为正式培训做好准备。

6、试点培训

6月21日—7月初,拟组织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培训。试点培训方案另行通知。

7、培训实施(7月13日—8月8号):

(1)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经准备的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学校在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下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校技术人员在本校依托“**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考核评价

篇9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长沙市开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关于开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湘教发〔2016〕38号)精神,加快普及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及高中阶段目标任务,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增强活力,努力破解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足、质量不高、普职失衡等突出问题,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普职协调发展,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选择性需求,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制度创新、协调发展。破除现行体制机制束缚阻碍,探索有利于推进普及高中教育发展的新机制体制,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城乡、普职、校际协调发展。

2.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结合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破除改革发展瓶颈,创新办学模式,打造特色高中。

3.坚持育人为本、多元发展。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和完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阶段课程体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改革目标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和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支撑,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革管理制度、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探索建立加快推进普通高色办学、多样化发展的制度机制,促进学校合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质量优良、各具特色的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到202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学生(含中职)毕业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中职学校毕业生除部分升学到高等院校外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四、改革内容

(一)办学体制改革

1.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兼顾长远,制定现代学校章程,推进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立、改、废、释,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依法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激发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活力,真正实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术治校”。

2.推进集团化合作办学。继续探索对口帮扶、委托管理、捆绑发展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进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和薄弱地区拓展,加快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基础教育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3.探索有长沙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依托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项目,试点预备员工制度,探索职业教育深度校企合作的模式。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试点共同招生、共同教学、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高中教育。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化的民办教育,支持和促进发展有特色的民办高中。

(二)办学模式改革

1.推进普通高色发展。深入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制定促进长沙教育特色发展的实施办法,建立奖补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支持学校立足自身传统优势,开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递进式发展策略,打造一批在德育、人文、科技、体育、艺术、外语、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特色的普通高中。深入推进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支持优质普通高中创建现代教育实验学校,按照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从课程改革、办学机制、学生选拔、培养模式、招生考试等多方面入手,创设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探索和总结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有效途径和办法,培养具有创新潜能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新路。

2.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立足长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一批行业背景突出、区域特色鲜明、对接产业紧密、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成效突出的卓越职业院校,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职业院校,带动全市职业院校不断提高“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水平,增强长沙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等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重要指标。健全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随机抽查制度,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参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3.探索普高与职高渗透融通。以促进学生成长,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对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需要为前提,把生涯规划纳入重要范畴。充分依托职教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实现普高与职高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探索普职教育渗透融通,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架设立交桥,促进普高与职高的协调发展。

4.探索中外高中课程的有效融合。目前我市有8所学校参与了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验研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借鉴国外先进课程设置成果,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促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三)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按照新高考政策,引导学校结合实际系统开发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打造特色学科,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超市”,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同时建立合理的选课制度,积极探索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围绕提高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这一核心,支持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改革,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探索推进“微课”“慕课”等多种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模式,提升学习效果。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成一批能够体现长沙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进学习评价反馈数字化和网络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等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4.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长沙特色的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研制非学业质量测评工具,开发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管理平台。按照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从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促进全市高中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5.完善职业教育对接产业的专业布局。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发展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专业;加强涉农专业与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加强对已经立项的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性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和市级精品专业建设,切实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专业群建设,形成专业与产业、专业群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专业布局。

五、实施步骤

1.规划启动阶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各区县(市)要立足本区域实际,做好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编制改革发展规划路径,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包括改革事项、改革目标、改革措施、保障条件、试点周期、政策建议等内容。

2.组织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9年12月)。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各区县(市)教育局改革试点申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通过后确定并公布改革试点单位和项目。督促试点单位有序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

3.总结推广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结合省教育厅整体要求和国内外先进地区普及高中阶段的成功经验,对改革试点单位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形成完整客观的评估分析报告,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详实的执行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推广经验。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区县(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落实责任目标,强化组织实施,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2.加快学校建设。加大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普通高中8所,改扩建12所以上,确保满足群众对普通高中入学需求以及高中教学改革需求。建好长沙职教园区、河西职教创业园区、香山教育城、星沙职教园区,新建1所市级职业学校,支持建好县级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扩充中职学位。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Wang Zongxi

(Meizhou Dongshan School,Meizhou514017,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teaching high school and higher requirements.This pilot study from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of new ideas,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Teaching situation;Practical ability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运用的普及性和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在高中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教促学,不断创新。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在从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发现,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大限制了他们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从以下几个方面讲:

(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把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基础知识等内容罗列出来,盲目追求大而全。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一些学生学完计算基础课后,还是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解决诸如制作个人信息表格、上网查找所需信息等一些简单而实用的问题。(二)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高中学生在入学时的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点,授课时采用“满堂灌”的方法,造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三)传统教学的模式,学生个性与主动性无法充分发挥。在当前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加投影仪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观看演示。由于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进与思考

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以上教学现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来的:

(一)采用任务驱动,积极应对“挑战”,提高学生积极性。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何让学生保持兴趣,突破入门关呢?我的经验是:先上机,给他们感兴趣的任务!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授Excel中的统计、排序时,先提出问题:这次某某班的月考成绩都在电脑里,今天我要请大家算出每位同学的总分并排出名次。学生很快就明白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需知道如何做加法?如何排顺序?然后我在讲解了Excel中的统计、排序方法后,请学生几人一组合作,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这样,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和任务来学习,会更加投入、积极实践。(二)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就是要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次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组织教学内容来实施教学。(三)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用窗口画笔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对于如今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思路: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穿插新的元素,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曾经在班级教学时采用一些手段,结果发现效果很好:(一)在Word,POWERPOINT教学中结合了表格的编辑,图片的插入,字体,段落对话框等的练习,教会学生制作一些完美的个人简历及封面效果图的设计。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同时提高基本常识,为走向社会提前铺路。并且介绍一些实用的网站下载资源,让学生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知识点,又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了实际。(二)正确引导学生Internet的有效运用例如:1.利用“谷歌”或者“百度”等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自己所需的资料,教会学生如何巧妙的设置关键词并使用高级功能。并且收发电子邮件。2.使学生熟悉远程运用、视频学习,远程教学,将远程教师的教学情况与现场听课的情况进行双向传输交流,可形成远程的“面对面”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辅导方的师资,并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可利用已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在线学习。

四、结束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高中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更要注重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教学的新知识、新方法,集思广益、积极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