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就业,前景,展望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介绍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面的研究、设计、运行、实验、管理及开发等领域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宽厚的技术理论基础和比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电气工程基本技能和较好的电气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一定适用市场经济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毕业生可到各类发电厂、电力系统供电部门、电力勘测设计研究单位、电力管理等部门就业。

1、电机与电器。电机与电器的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系统中的大型发电机、电动机,有着广泛应用的中小型电机。前者侧重于运行分析、建模仿真及监测诊断,后者侧重于理论分析、设计方法及现代节能控制技术。就电力工业本身而言,电机就是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它在机器制造业和轻、重型制造工业中应用广泛。可以说,只要涉及电机的场所都能看到该学科的研究成果。

2、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主要运用于:电力系统防雷保护设计、绝缘子在线监测、防污闪、水果保鲜、真空断路器设计、脉冲储能技术及军工产品等,其研究内容与多个学科交叉,如脉冲与等离子方向、超导技术方向、自动化方向等。

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其研究内容衍生的各项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发电厂、变压器、输电线路和配电装置中,涉及控制、优化、经济、稳定等多项指标。除了涉及电气工程相关知识外,该专业对自动化、测量、计算机、通信等技术也有较高要求。

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在各级工业、交通运输、电力系统、新能源系统、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以及家电产品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航天飞行器中的特种电源、远程特高压电压传输系统,家用的空调、冰箱和计算机电源,都离不开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技术。

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主要是在电网络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电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电力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基于微机的现代电磁测量技术、电力系统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展望

据了解,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随着国外大企业的进入,在这一专业领域将出现很大缺口,那时很可能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办公脑力为主型。

此类工作一般都是办公室人员,脑力为主,且轻松干净,工资挺高(一般有项目提成,也就是你完成一个项目老板会给你一部分提成)。

此类职位主要有:电气设计,自动化项目设计,工程管理等。

二:现场体力为主型。

此类工作一般要在设备现场,少不了受环境的影响,所以是比较苦比较累的,体力占主要而且工资也不高。在一个效益很不错的公司来说,有一个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工资在1500左右。

主要岗位有:设备维护,电气维修,设备安装,设备调试等

三:室外业务销售型。此类主要是室外跑业务,待遇根据个人业绩而定,只要个人能力强完全可以从事业务型,因为业绩不错的话,工资是相当高的。主要岗位有:销售经理,销售工程师,业务员等,待偶按个人业绩定。

四:助理型(主要适合本专业女生)。此类职位非常适合女生来做,主要从事一些助理方面的工作,主要职位有:经理助理,工程师助理等。

三、电气自动化就业前景浅析

篇2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是指用电工电子技术及装置使生产机械或生产过程实现自动控制的一门多学科综合的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在现代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各种类型工业生产机械的单机自动化、以自动完成某产品的全部加工工艺为目的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工业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自动化等,已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随着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旺盛,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适应时代特点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了我院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过程中,“有的放矢”,完成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顺利就业,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必须进行调研,深入走访各行各业,专家学者,获取多方意见和建议,做好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分析,构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顺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调研目的

为主动追踪电气自动化技术更新步伐,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对接,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及内涵建设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我国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方向,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深入地走访了解当前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情况,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学历状况、人才来源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类型(工种)及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等方面的信息,掌握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关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确定提供基础素材,为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建设、教学活动设计等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市场检验标准,把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内容及质量。

二、调研方法及内容

专业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对企业采用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访问企业的领导、人事管理部门和生产技术人员,有条件的企业召开专家访谈会;对学生(主要为机电专业学生)采用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优秀的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和回访。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方法与步骤,此次调研的内容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调查厂矿企业、电力行业等,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情况,企业现有技术人才的学历状况、人才来源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类型(工种)及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特别是对口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及职责、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应学习的课程等。二是调查高职学院,如昆明冶金专科学校、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近年来毕业生实际从事的就业岗位及职业成长过程。

此次调研的内容主要是调查厂矿企业、电力行业等。学院坐落在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有各类大型、中型、小型电气自动化企业坐落其中,如“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大麦地食品有限公司”、“昆明顶津食品有限公司”(康师傅)、“云南康立信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变压器厂”、“云南易初明通工程机械维修有限公司”、“上海紫光”、“云南陆航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泛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浩宏物流集团”、“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绿生中草药开发有限公司”、 “云南希陶绿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五彩印务有限公司”、“云南万鸿彩印有限公司”、 “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苏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巨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云南欧亚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昆明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经进一步走访到大理“杭州哇哈哈集团大理哇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禄丰供电有限公司”、“禄丰德胜钢铁厂”、玉溪“华宁供电有限公司”、“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昆阳磷矿”等单位调查调研,另从一些资料上了解到,昆明地铁首期工程运营急需4000名人才,其中工程管理(现场)工程师和机电设备工程师的需求量最大,这两个岗位技术人才是属于尖端的,最紧缺的,同样属于这个尖端的还有土建、桥梁、通讯、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等十余个专业的人才,由此可见,从这些公司单位和昆明的各项经济发展趋势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涵盖范围广,通用性强,厂矿企业都紧缺,厂矿企业、铁路运输、物流、药业等单位很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电气自动化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实践技能人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据社会调查表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就业市场。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企业现有技术人才情况及岗位类型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企业在人才需求上已由理论型转向技术型、技能型。调查显示,在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考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占33%,考虑高职高专学历的占45%,考虑中专以下学历的企业占22%。这说明企业招聘优先考虑应聘者的条件不是学历,而是技术技能能力,特别是那些适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特别受企业的欢迎。尤其是一线或岗位管理需要更多的是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技术性职业岗位仍处于不饱和状态。当被问及公司在什么岗位上急需人才时,技术职位占45%,其次是销售职位占22%,管理职位占22%,其它占11%。且目前企业提供给应届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技术性岗位主要为:①生产型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人员;②生产服务型企业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电工;③高低供配电系统配电柜接线工;④电气设备操作员、管理员;⑤自动化工程施工人员;⑥生产型企业机电产品的售后服务人员。再加上云南许多企业近几年电气自动化产品生产运用的多样化、多层次发展,每年也提供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大专层次的就业岗位。

(二)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

近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继电逻辑电路安装、调试和维护岗位,以及配电柜的销售和服务岗位;二为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维护和改造岗位。前者约占60%,后者约占40%。毕业生工作2―3年后,就业岗位发生了变化,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安装和调试岗位比率下降,而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维护和改造岗位比率上升。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从事电气控制系统技术员、设计员及现场工程师等岗位。从学生岗位的变化可知,随着学生实践技能的增强,理论知识得以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使职业能力得到质的提升,而知识和能力均实现正迁移。这种变化与职业成长规律相一致,即由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每个阶段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不同,这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等级的划分提供了依据。

四、结论及建议

(一)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可知,明确的专业定位是一个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服务区域经济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宗旨,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独特的行业、区位优势,由于云南省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几年对各级各类人才需求旺盛,面对区域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之上,经过综合分析及论证,确定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云南省经济开发区铁路运输、药业、物流,生产制造加工企业、大中型厂矿企业等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人员(维修电工、安装电工、值班电工)。可从事企业自动化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可知,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面向为云南省昆明经济开发区、铁路运输、大中型厂矿企业等行业,可从事电气自动控制设备的设计,自动流水线的安装,高低压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运行、维护、调试等工作。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状,结合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并借鉴各院校的专业建设之长,建立公共课程学习领域,包括综合素质拓展课程,通过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岗位职业标准的分析及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并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界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保证学生跨职业学习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依据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学习领域共设计了三个部分: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图

根据能力跃升理论,这三个等级的职业能力是逐级递升,而实现职业能力等级的跃升是以具备前一级能力等级所包含的职业技能为触发条件的,即前一级能力是本级能力的必备条件。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针对职业能力来设置,应突出高教性、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对应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等级,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要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项目,对课程门数做减法,废除不针对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的课程,整合精简对应同一项职业能力的多门课程。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按照工作过程来开发课程,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很好契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其难点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解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一类是涉及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回答的是“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的问题。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传授的是陈述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以实践教学情境构成的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确定专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并按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进行序化,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从而转换培植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

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关指导性文件,将上述资料进行重新组织和编排,得到具体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见表1。

表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经全面、全方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调研,邀请企业从事多年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对方案提出不足及改进措施,并将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讨,不断进行完善。

(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原则。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这一方案可以通过广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基本原则都是“行动导向”,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来实施教学。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比如学生状况、师资水平、教学环境、硬件条件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经验水平,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能力结合起来。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具体分析各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在经过充分的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通过教学载体来实施教学,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并将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度来安排教学,以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评价宜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以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为主,如过程考核,避免一卷定结果的情况发生,这样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职业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的保障在于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表现为课程标准建设。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进行对《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开发工作,引领示范,随之而来,其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也将进行开发和实施,

专业调研活动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专业调研活动,教学改革才有依据,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其专业设置才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原则,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杜,2003.

篇3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一个企业的某项专业技术在技术或管理模式方面优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并且可以凭借这个优势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好比树根、 树干和花果之间的关系: 企业好比一棵大树, 核心产品是树干, 业务单位是树枝, 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 而核心竞争力是树根, 是所有这一切赖以存在的根本。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 是企业所特有的, 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主导产品 (服务 )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1]。

核心能力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 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2l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教育市场已经形成,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宏观上体现在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微观上体现在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任务。学校只有围绕创建专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才能抓住市场机会,为学校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竞争力包括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培养方向等多因素,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是各个因素的优化。下文就将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度、师资力量的加强、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实践教学的合理开展、对行业领先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特色的突出等方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的论述。

一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来说,其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将来电器工程发展所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求。在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潜在人才的教育中,要注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教育机构和学校要明确专业培养的方向。如何明确专业目标,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对专业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专业培养目标。

二 加强师资力量

对于一个专业课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师资的质量和优质师资的数量。电气自动化专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具备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因此该专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增长不明显状态。为了加快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提升,必须对该专业进行一定的优化。对于该专业来说,专业的优质师资力量不够充分。为了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的改革,师资力量就必须得到足够的加强。当然,这种加强既包括数量的增加,还包括质量的提升。

三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都会依赖于其经济基础的扎实程度,故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技术课程的引进、专业实践操作软件的使用、专业教师的招聘等,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来实现操作的可能性。对于一项教学专业课程来说,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专业教育相关的各类费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与电气自动化相关行业内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宣传并倡导企业对专业教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 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对于一门课程的理论而言,其都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理论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实践的进步和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对于它的理论的学习也是必须结合实践的开展,才能更好的得到理解和解释。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如对电气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实地考察,实施模型、模拟等教学方案。 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要选择适当的参考案例和参考基地,在学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时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中探究实践的目的。

五 跟进行业领先技术学习和研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专业课程,其实在相关行业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的到了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改善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现金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要积极主动与市场和国际并轨,从而达到促进实践进行的目的。

六 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一门课程在宏观方面的改进,主要就是对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工作的改进。当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宏观方面也主要体现为该门专业学科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要是宏观方面的元素起到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就必须对这些元素进行一定的改变和提升。要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可以顺利实施,是教学的次序逻辑分明、主次得当,从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开设目的得到更好的实现,从而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打下牢固的根基。

七 突出专业特色

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拥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是如此,必须突出其专业色彩,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特色和作用。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要如何突出其专业特色,本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是在对基础的扎实稳固前提之下,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兼顾教与学的双方互动作用,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实践进行的特点。

第二是要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单位关系,参与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理论研究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习工作等。

综上而言,要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就必须结合教与学,充分开展理论与实际互相结合的学习和教学,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结束:

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自己的竞争力。在未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相关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队伍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会更加重要和关键。

参考文献:

[1]龚志广,赵艳秋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04).

[2]唐志平,过军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06).

篇4

服务地方经济,开展多行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大量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导致了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缺位,从而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也导致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的矛盾。随着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指明了方向。

根据我校专业教师对浙江省10多家企业的调研分析,综合考虑本专业已有建设条件及学生生源特点,打造专业特色,并且提供给学生主动选择专业方向的权利,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在制造业、汽车行业、建筑业等多个行业的电气技术与服务人员。

制造业对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

浙江省是世界重要的新型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已成为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全省GDP的46%,提供的就业岗位占1/3,财政收入占58%,出口额占93%;浙江省将围绕先进制造业建设三大产业带、十个全国制造业中心和二十个重要产业基地,实施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战略。宁波市是一个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存在着大量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生产设备大多是进口的、由计算机进行控制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在企业技术岗位中,蓝领层(承担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约占70%,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技术工人。企业对蓝领层的技术工人有很大的需求,并且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灰领层(承担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机床维护、维修人员)约占25%,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灰领层人才需求明显增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和管理工作。

汽车行业对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我国的汽车市场发展很快,汽车保有量直线上升,汽车售后维修保养服务市场也迅猛发展。但是目前,汽车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技术水平及数量远不能满足汽车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电子化水平越来越高,汽车保养维修越来越复杂,大批高科技检测与维修设备应用于汽车维修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需要大量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汽车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使用也需要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支撑。各级汽车维修保养企业急需掌握汽车电控应用技术,具备相应检测、诊断、维修、维护与保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建筑行业对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直很热门的建筑行业中,电气设计人才需求增加明显,未来市场依然看好。据知名分行业专业人才招聘网站英才网联旗下建筑英才网统计数据显示,建筑电气工程师需求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建筑电气行业直接紧密相连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将更加深入发展,这不仅为建筑电气行业的发展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更为中国建筑电气行业的发展带来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可以预见,在未来建筑电气设计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从职场行情看,制造业仍然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大户,其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重点发展领域人才的需求特点是:高层次研发人才需求呈现旺势;具有一线操作和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复合型、实用型、经验型人才是需求重点。

通过对地方行业的调研分析,本专业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电气自动化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具有电气系统技术应用、运行维护、分析测试、客户服务和销售的能力,能够在制造业、汽车电器、建筑电气等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产品服务等工作,具有多元人文背景,有道德、善学习、勤思考、富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围绕着上述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为主导思想,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建立起“电气控制、汽车电器、建筑电气”为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群。图1为以多方向人才培养为特点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第一层为普通教育课程,第二层为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第三层为专业核心课程,第四层为专业方向课程。

普通教育课程与传统高校一样,设置专业论证所需的各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含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主要整合的思路是“理论与实验一体化”。如传统的课程体系中,设置有模拟电子技术理论课程4学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1.5学分,还有模拟电子技术设计课程1学分,现在整合成模拟电子技术及实践1门课程,总学分为6,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全程在实验室小班化教学,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含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变频调速系统等,开设的课程为成为电气技术人员必备的课程,理论性太强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大胆删去。第四层即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而设计的方向课程,设计“电气控制”“汽车电器”及“建筑电气”三个专业方向。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理念和本科职业教育改革特点,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努力,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实践训练、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行业技能训练、毕业综合设计5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开放创新及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训练贯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是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层。其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电子基本技能、电工基础认知、程序编程思想及计算机基础。相关的课程有金工实习、电工基本技能实习、电子基本技能实习、计算机应用软件实习、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线路辅助设计等。第二层是基本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培养层。其教学目标为全面培养工科学生应具有的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科学有序的实践素质和进行科学实践研究的兴趣,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相关实验的操作,使学生懂得电子电路原理,掌握数字电路设计、模拟电路设计与制作、基于单片机的软硬件的设计,具备基本读图能力、电路设计能力、电子系统初步设计能力等,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软硬件测试能力。第三层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层。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电气技术核心专业实践能力,如电机特性测试、电机速度自动控制方法、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能力、非电信号的检测能力、工厂电气设备控制电路分析及排故能力、基于PLC与触摸屏、变频器的系统设计及分析能力。相关的实验实践课程有维修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验、可编程控制器实践等。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人才培养方案最大的特色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构建。这些课程群的设计需要行业人士的参与,而且基本上以行业专家的意见为主。三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参见表1。

表1 三个专业模块课程设置

专业模块方向 课程设置 学分

电气控制

(15学分) 交流调速系统 3.0

计算机控制技术 3.0

DSP及应用 3.0

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 3.0

控制电机实训 3.0

汽车电器

(15学分) 汽车构造 4.0

汽车电子技术 4.0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3.0

汽车综合实训 4.0

建筑电气

(15学分) 智能建筑概论 2.0

建筑安防与消防工程 3.0

建筑供配电及照明技术 2.0

综合布线技术 4.0

电气识图与绘制 4.0

模块课程细分就业市场,课程设计与行业需求对接,产教融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将来喜爱的就业方向选择一个模块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在第6学期全程在实验室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对学生进行行业能力训练。

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在理念上,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的地位,明确实验教学在工科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使之重要性不亚于理论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提倡“做中学、学中做”,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维修电工实训、可编程控制器中融入维修电工考证与PLC设计师考证内容。方向课程由企业专家参与建设。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实验课时数已经占总课时数的70%左右。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班化、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学会应用。

电路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则尝试将部分时间安排在实验室,基于Matlab/Simulink等仿真软件,通过虚实结合的仿真实验项目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施全程在实验室的“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学内容围绕着“单灯闪烁、键控灯亮、流水彩灯、简易电子琴、竞赛抢答器、双机串行通信、温度计、简易信号发生器、人机交互设计”等9个任务进行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项目化练习。

篇5

为了解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状况,研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就业观念,提出消解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措施,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实证分析基础,本文对烟台地区会计、计算机、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文秘、市场营销、应用电子、金融保险等10个专业1550名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了调查,经核实有效统计数据1481份,有效率为95.5%。同时,对上述10个专业500名已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468份,有效率为93.6%。

调查发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4%,结果令人满意,但近60%的毕业生错位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这说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探索,以适应社会需求。

错位就业专业分布

错位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工程技术类和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毕业生基本能够对口就业,错位就业率比较低。如电气自动化、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其学生错位就业率都低于20%。分析其中原因,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烟台作为半岛三大产业集群的加工基地,近几年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技能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对口就业率比较高;二是这些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如该地区一些院校电气工程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就是针对该市支柱产业等级提高和高新技术企业中对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迫切需求设置的,岗位针对性强,实验、实训设施相对充足,学生操作能力较强,符合企业的人才需要。

错位就业率处于中游的专业错位就业率处于中游的专业有会计、文秘、金融保险等专业,可见这些看起来是万金油的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占优势。主要是由于行业需求总量不大,供求关系失衡导致岗位竞争激烈,对口就业处于中游水平,错位就业率平均为60%左右。如金融保险专业错位就业率为56%、文秘为58%、会计专业为62%。

错位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商务英语、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学生错位就业率较高,达80%。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商务英语、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普遍开设,专业设置雷同,竞争激烈。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培养质量上,与普通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多数高职学生在综合素质上与本科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必然处于劣势。如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由于研发能力较差,尽管当前IT产业人员需求比较大,但高职学生无法胜任这些高端岗位要求,错位就业成为必然。再如商务英语专业,沿海开放城市需要的是能与外商直接进行专业交流的高水平翻译人员,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错位就业性别分布

女生错位就业率较高的专业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的男生对口就业率都在90%以上,错位就业率不超过10%,而女生对口就业率仅为50%,女生错位就业率比较高。这些专业需要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要求动手能力强,男生占有明显优势,因而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更倾向于选择男生,女生错位就业明显高于男生的原因就在于此。

男生错位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应用电子专业和文秘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对精细,在这方面女生与男生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对口就业状况好于男生,男生错位就业率比较高也就成为必然。

男女生错位就业率相近的专业综合类专业男女生综合能力没有明显差别,对口就业率基本持平,错位就业率相近。如商务英语、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男、女毕业生错位就业率基本相近。

错位就业岗位流向

错位就业毕业生流向的行业按照比例高低分别是:制造业、社会服务业、零售贸易、餐饮业等;流向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其中在当地支柱企业和利税大户企业就业的占42%,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占58%,高职毕业生错位就业流向与当地经济发展结构非常吻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支柱产业经济结合的越紧密,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就越高,错位就业率就越低。

2005年烟台市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9.6∶61∶29.4,该地区错位就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也是当地二、三产业领域。尤其是随着胶东半岛烟台制造加工基地崛起,手机、汽车、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前景广阔,与此相关的加工制造类技术工人短缺为对口专业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也成为错位就业毕业生的主要流向。

错位就业心理

高职学生“精英”情结依旧存在,自身定位不准,缺乏到生产一线就业的思想准备,加剧了错位就业现象。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在岗位选择上,选择管理岗位的占39%,选择技术岗位的占52%,选择生产一线的仅为9%。而初次

就业岗位在生产一线的高职学生中,有88%的人选择跳槽离开。

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是高职毕业生错位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从事工作的专业选择上,选择本专业和与本专业相近的分别为18%和55%,对专业无所谓的为27%,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就业时还主要以所学专业为参考,但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已开始淡化专业概念;当专业和收入矛盾时,选择坚持本专业的占21%,选择收入高的为79%,也就是说在所学专业和待遇出现冲突时,近五分之四的学生会放弃专业,选择较高的收入;当专业和就业矛盾时,选择先考虑专业的为16%,选择先考虑就业的为84%,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就业和专业相冲突时,会把就业放在首位,而放弃所学专业。

消解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策略

毕业生错位就业尽管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我国高级技能性人才和工人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近60%的高职学生错位就业,这显然是一种“贫穷的奢侈”,是对人才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大量的高职毕业生错位就业,对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是一种损失,这种影响和危害是全方位的,并且具有持久性。

突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手段。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社会、行业和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设施、信息资源、技术骨干,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办学质量。

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要。一些学校、专业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专业适应社会需要。专业设置要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调整服务方向。横向上要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纵向上要延伸专业内涵,改革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以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一个学校能否主动建立适应就业市场的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宽阔的就业渠道。

篇6

【关键词】产学合作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A13233);厦门理工学院教改项目(JGGL201405)。

【中图分类号】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18-01

1.现状与分析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器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虽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是由于:在近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厦门地区电器行业的人才需求,同时与我系“自动化”新专业进行区分,从2010级电气专业开始,将原来的“电气自动化”方向改为“电器及其控制”。这样的专业方向变动是比较大的,对实践教学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将原来的电气控制重心转向电器,同时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多方位进行探索和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职业能力培养难度大和产学研合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等。因此,改革的重点放在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扩展实习实践形式和内容、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上。

2.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2.1应用型课程的构建

目前,电气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已逐步完善,但与培养职业技术能力的相关实践类教学研究才刚刚开始。为此,以电力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为目标,以课程与就业出口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基本依据,按照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1]。在实践课程大纲中加强中“高压电器试验”、“配电系统故障排查操作”、“电能表误接线分析”等相关技能的培训,在学分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灵活利用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平台,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

2.2形式和内容的拓展

在实践形式上,从原有的“顶岗实习+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方式扩展到“现场教学”、“顶岗制”和“项目制”相结合的方式。将部分与企业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内容(如安全教育、产品结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等)的教学地点从学校转移到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熟悉工厂生产岗位、满足行业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在实践内容上,扩展原有的顶岗实训岗位,开放更多的生产工种,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开展包括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与行业政策、法律法规教育、生产管理与工程文档写作、生产工艺与产品设计方法、产品技术服务培训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就业前即接受具备一定行业通用性的“入职培训”;开展包括电器温升试验、冲击电压试验、断路器动作特性试验等试验项目在内的电器检测与试验技能培训。

2.3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

实验室建设不再局限于单一校内实验设备的扩充,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和资源,一方面,按照电器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扩充和改造校外实践基地教学设施,满足在企业开展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结构与制造等相关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合理设置学生从技能培训到实际参与在岗生产活动的实践步骤,并对相关软硬件设施进行必要改造,为深化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度创造条件,并提高实习实践教学的容纳能力。

另一方面,针对电器研发、生产中需要的检测与试验项目,利用建设中的厦门市电力电器公共检测研发平台,在校内实验室按照相关国家标准配置试验设备和试验条件,让每个学生在就业前掌握电器的检测、设计与研发工作中主要的试验方法和技能,并为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实际参与电器产品研发工作的机会。

同时,在稳步与巩固现有产学研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发电厂、变电站等电力系统企业与我系的合作关系,坚持企业拜访制度,保持与行业的紧密联系。

2.4产学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建立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除了使日常教学实践方式、实践内容常态化,更把教师科研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理论与实践上各自的优势,针对实践基地实际条件和实践项目内容,共同编写如《电气试验技能培训》等实践教材。利用高电压实验室的资源,为厦门电器生产制造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测试平台。

三、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要探索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必须构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顺应世界教学改革趋势,适应素质教育需要[2]。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探索出了基于产学合作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为今后的专业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涉电学科主要本科专业均设在《目录》中工学门类下,涉及能源动力类、电气类、土木类、水利类、核工程类和农业工程类六个专业类。能源动力类下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一种基本专业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一种特设专业;电气类下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种基本专业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及“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两种特设专业;土木类、水利类、核工程类、农业工程类下设的涉电基本专业分别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水利水电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农业电气化”(见下表)。

下面,就将国内高校涉电学科主要本科专业概况依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逐一进行介绍。涉及到相关高校的名单部分一般以学校的自然地理布局依次罗列,排名不分先后。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解读

在1998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能源动力类下设专业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颁布后,各高校在招生专业名称上进行了调整,即将原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本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发展前景广阔。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既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技能,又具备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所需要的经济管理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电力行业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人才。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已经从面向传统火力发电,拓展出一些新的专业方向。现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包括:热能动力、集控运行、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核能发电、风力发电等。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热力发电厂、泵与风机、自动控制理论、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以及各专业方向的专业课。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就业方向:⑴大型现代化电力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⑵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能源、动力方面的节能、规划、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能源与动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工程公司、大中专院校和研究院(所)、咨询与技术服务类公司、火力发电厂、大型核电站、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风力发电厂等。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高校共有18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23所,“211工程”高校29所。

“985工程”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工程”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太原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理工大学、贵州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解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12年将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能源动力类下的特设专业。本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组除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外,还有风能与动力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风力发电原理等专业平台课群;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根据能源类型的不同为划分为不同的方向,主要有生物质能方向(生物质发电与生物燃料等新能源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制造以及新工艺的应用技术等),风力发电方向(风力发电机组与风电场的设计、制造、建设、运行、试验研究、项目投资与管理)、太阳能光伏发电方向(面向太阳能电池设计、制造,光伏电站设计、运行与控制)等等。在就业方向上,生物质能方向主要在大型现代化电力及能源企业、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能源与环保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新能源电力、节能等方面的规划、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以及在与新能源相关的科研、教学等企事业单位工作;风力发电方向可在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能源企业、研究所、设计院、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风电场等单位从事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与研究,风力发电技术项目开发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以及在其他相关领域从事专门技术工作。太阳能光伏发电方向可在研究所、设计院、大型电力企业、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及太阳能电站等单位从事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规划、制造、施工及运行管理,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产业的技术与管理,太阳能发电技术项目开发等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开设院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约有30所,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8所。

“985工程”高校:东北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11工程”高校:河海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贵州大学、新疆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解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与自动远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城市供用电技术、高电压及信息技术、电力市场6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电气工程理论基础,掌握电力系统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熟悉电力工业的科学技术与发展,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系统运行、系统分析、技术开发、教育科研、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特色鲜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科研开发部门、发电厂以及与电力生产密切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从事相关的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约有480所,其中“985工程”高校24所,“211工程”高校39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

“211工程”高校: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郑州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南大学、长安大学、青海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专业解读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是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进行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急需专业,为电气类下的特设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掌握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电力系统通信技术,掌握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并对智能电网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有一定认识,可以在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电力系统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通信原理、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传感器与检测、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高等院校、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主要有:

华北电力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长春工程学院等。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专业解读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工业企业运动控制、过程控制、供电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电路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液压与气动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现代企业特别是外企的生产和管理的自动控制、电气设备的系统控制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科研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主要有:

上海海事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北大学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专业解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属于工学大类,土建类。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绿色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而建筑智能化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朝阳产业,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工技术、控制理论等基础理论,学习计算机网络与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及建筑电气的理论和技术,学生受到现代电气自动化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楼宇自动化系统和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有: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建筑制图与识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应用电机技术、电气CAD、制冷与空调技术、楼宇给排水、楼宇综合自动化、电梯技术等。实践课程内容包括:认识实习、电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设计、施工等部门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开发、运行、管理、维修等工作。如:⑴建筑电气专业强弱电设计、施工、监理;⑵智能建筑系统的开发、安装、调试和维护;⑶建筑设备的研发、安装、调试、维护;⑷电子设备的研究、开发与维护;⑸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研发。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有28所: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盐城工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湖南文理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扬州大学、南京工程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南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华东交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湘潭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华北科技学院、三江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河南城建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

专业解读

水电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利水电事业也在突飞猛进,具有广阔的前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既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备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能够从事水利水电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科研、管理、教育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计算机应用、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学、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水利工程经济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电站建筑物、建设项目评估和管理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水利、水电领域的规划院、勘测设计院、工程局、水电开发公司、工程单位及相关企业从事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在有关部委、省、市的水利水电管理部门、电力集团公司、流域机构、水电站、水库等从事水利水电管理工作;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从事水利水电方面的科研、教学等工作;也可在土木建筑及其他行业从事相关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共7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17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工程”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

核工程与核技术

专业解读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根据我国核电事业广阔发展前景和对人才的巨大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其目标是培养核电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热工基础、计算机应用、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检测技术、热工过程自动化、计算机控制、可靠性工程、汽轮机原理及运行、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核反应堆热工分析、核反应堆控制和仪表、核电厂辐射测量与防护、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核电厂系统与运行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核电厂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也能胜任核电工程项目的设计、科研和管理工作及其它能源动力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主要有:⑴核电厂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及技术支持工作;⑵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⑶核工程设计院和研究院的设计和科研工作;⑷核电工程公司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电工程建设公司、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核工程设计院、核工程与核技术研究院所等。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共2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11所,“211”院校2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11工程”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农业电气化

专业解读

“农业电气化”专业学生主要具备电力、电子与控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农村(地方)电力系统及农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有关的工程设计、科研开发及实验调试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电路学、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电力工程、供电技术、用电技术、电网规划、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控制技术、电力经营管理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地方电力系统和大型企业供电系统从事有关的科研、设计、建设、运行、供电及用电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开设院校

篇8

关键词:职技高师;电气技术教育专业;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69-02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促进民生改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2010年,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这项计划的重点任务和主要内容包括:创新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践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支撑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职技高师院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时期,在职教师资培养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下,启动电气技术教育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重大专项教学改革试点,探索提升职技高师院校服务职业教育能力的新方式,对深刻理解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需求变化,创新未来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引领国家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拟就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体系、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改革探索的具体实践进行介绍。

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电气专业生源特点分析 职技高师院校生源构成多样,除有通过高考选拔的学生(俗称“高本”)之外,还有通过单独招生考试,从技校和中职院校选拔的优秀毕业生(俗称“技本”)。我校电气专业生源属于“技本”类型,学制五年。与“高本”生相比,“技本”生知识结构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1)没有经历过高中数理强化训练,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主要智能倾向仍为形象思维,整体上不擅长学习陈述性理论知识(尤其在入学初期),但在获取过程性知识方面拥有较大优势。(2)经历多年职业技术教育,养成了手脑并用、勤于实践的良好习惯,容易被引导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具有成长为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良好潜质。(3)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及校企合作办学和顶岗实习等职业教育模式有切身体验,容易理解职业教育理论,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具有成长为现代职教师资的良好潜质。(4)经历过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考核以及顶岗实习等环节,既强化了自身的职业技能,也加深了对企业、对职业岗位及工种的认识,能较快适应企业工程技术岗位,有利于成长为“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

电气专业原有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这里的培养是指造就新生力量,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成长为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思想品德高尚,具备一定教学能力,能基本胜任中职教学工作的新生师资力量。这里的体系指根据教学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对它们进行规划、设计,构建整合性课程,即根据新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制定规范而完整的培养方案。教师专业化是职教师资培养的终极目标,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构成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本质特征。中职电气专业师资的培养体系建立必须充分体现上述要求,同时还要适应“技本”生源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电气专业原有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1)课程设置与普通工科院校雷同。未充分体现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相统一的特征;课程之间的层次化支撑和衔接关系不够清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教学任务和教学责任不够明确,知识衔接不够紧密。(2)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不适应中职师资专业化发展目标。中职教师的专业化有其特殊内涵,不仅包含学科知识,还包括对特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应当丰富自主选择职业(岗位)发展方向、技术岗位就业的实际需要,为未来职业(岗位)专业化打好基础。(3)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不到位。实践技术类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企业应用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在实践课程中得不到及时反映,缺乏对岗位技能及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等实际问题和工作过程知识的训练。(4)提升教师人文综合素质的课程缺乏。教师人文综合素质不只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专业教学法几方面,还包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熟练的教学基本功和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的情怀。

为培养未来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专业能力的中职师资,上述问题仅靠单门课程改革或教学计划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必须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手,进行综合性改革,才能理顺各类课程之间关系,突出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本质特征。

中职电气专业教师培养对策探讨

对相关课程重新规划,构建课程群 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群。它相对完整独立,结构体系开放,逻辑结构呈非线性,教学内容具有整合性和模块化特点。将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课程构建为课程群,对于解决课程体系诸多问题十分有效。针对电气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要课程,按照知识和技能支撑和衔接关系紧密程度,在相关课程整合调整的基础上,构建了教育类、电气基础、电气技术、计算机类和测控类五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既有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专业技术必修课程和专业技术选修课程,也包含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紧密结合),具有结构完整、内容相对独立、课程之间层次化支撑和衔接关系清晰、关联性强等特点。下面以“测控类”课程群为例具体说明课程群具体构成。“测控类”课程群由8门课程组成,《自动控制原理》奠定整个课程群的理论基础;5门必修课程(《测量与传感技术》、《电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控制》)从不同侧面传授测量与控制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专业技能;2门专业选修课程(《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和《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则为拓展和提升测量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机会并指明了方向;《组态软件及应用》设置为该课程群中的“一体化课程”,旨在强化控制专业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和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

建立新的电气专业教学体系框架 以划分的5个课程群为基础,建立新的电气专业教学体系框架,具体如下:(1)新教学体系有四个支撑层,依次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技术”和“专业综合”,符合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由低到高的层级关系。(2)职业技能训练和资格认证与学科教学体系保持“相对独立、相互促进”的关系。以中级工资格为起点(入校时已具备),通过持续不断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资格认证,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且在此过程中不断融合学科教学过程中获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五个课程群相对独立,内部形成层次化支撑和紧密衔接:“理论+实验”(学习基础理论,即获取“入门知识”)“技术+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即获取“高级知识”)“专项技术+实践”(学习选定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和高级应用技术,即获取“专家知识”)。(4)分层次安排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以夯实所选专业方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对于所选专业方向所对应的技术岗位,对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均有明确要求。(5)设置“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如《机械工程基础》),为学生从事相关学科技术岗位工作打好基础。(6)分层次安排“学科任选”课程,为学生扩充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提供条件。(7)强化《专业概论》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上的特殊作用。(8)分两个层次安排“项目引领”或“项目驱动”的“专业综合设计”实践课程。《专业综合设计2-1》着重于多种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专业综合设计2-2》)注重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实现与毕业设计的无缝对接。(9)通过教育类课程群与学科知识的持续整合,获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培养教师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建立对教师专业的自尊自信,掌握教育心理知识和组织管理知识,初步具备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沟通和组织领导能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为避免学科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教学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干扰,教育类课程群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仅限于“电气基础”、“电气技术”和“计算机类”课程群中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课程以及典型实践教学环节。

吸纳企业参与教学改革 应吸纳企业参与电气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提高培养体系开放程度;进一步完善发展电气专业实践技能“本科+技师”培养模式;聘请合作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成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电气专业学科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规划。在新的教学体系框架内,我院电气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形成了“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利用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天津西门子电气传动有限公司、天津海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建立的“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中心”新型装备,承担电气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训练内容更贴近企业的技术实际。

完善大学生竞赛体系,培养竞赛能力,推动电气师资人才培养 加强大学生科技实践中心建设,建立“科技辅导员―专业导师―班级实践委员”三级学生第二课堂管理体制,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搭建平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优化了针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学技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运行机制及机构;建立了学生竞赛、学生科研立项机制,深入实践“教学改革―科技竞赛―科技创新”互动模式,培养高素质电类专门人才,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开展全国电气自动化本科生的ASE(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西门子认证等相关培训课程,提高课程体系开放度。

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本质特征。学术性是理论基础,职业性是实践要求,师范性是最终目标。我校电气专业教学改革从培养师资综合能力、提高师范性目标出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新体系突破了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的教学体系束缚,以五个课程群建设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符合职技高师院校电气专业特点的层次化支撑、衔接紧密、关联密切的有机整体,使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三者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解决了电气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任务已经进行到编写教学大纲、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改善实验实训条件阶段。该培养体系改革和建设思路以及架构对其他专业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永芳.中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内涵及其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9,(25):52-55.

[2]孟庆国,张燕,蓝欣.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转轨中的地位和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1,(1):57-61.

[3]卢胜利,李春华,蓝欣.面向TPCK的职技高师电气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5):45-48.

[4]李春华,崔世钢,王宣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39-41.

[5]戴立益.师范生培养:内容、过程与保障[J].教师教育研究,2011,(5):1-5.

[6]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高校创业教育的重心转变――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1,(10):101-104.

[7]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J].教育研究,2011,(9):8-13.

篇9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更新高职教育观念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高职大专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但由于高职学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技工学校、职工大学等合并而成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实训条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尤其是教育观念并没有跟上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随着形势的发展,高职学校一些同志的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仍停留在过去的状态,教师备课、上课的注意力基本还是放在如何传授知识,积累知识上,课堂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习惯于根据教材、教案照本宣科,按照教学进度满堂灌,学生有没有兴趣,知识掌握没掌握,能力有没有提高老师均不太在意,教与学相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制约了高职学校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事实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具有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培养方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具体职业岗位中,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

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结果变。第一,应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等文件精神,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主线;坚持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倡导“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表彰鼓励积极实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同志。第二,应创新“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第三,要按照学校与企业双方联动;教学岗位锻炼与企业岗位挂职双岗交替;面向学校教学和企业技术开发岗位双向培养的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理念先进、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第四,应充分发挥学校地处行业的地域优势,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工位足够、功能完备、技术先进、能满足专业实习实训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第五,应编写和使用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特色的最新教材。

二、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诸要素中的重要因素。第一,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创业能力。如果高职院校选择的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势必培养出的学生就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就会与本科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别无二致,就会与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相脱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格格不入,与高职院校的“职业”名称不相符。第二,教学内容影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反之,教学内容也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按理说,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就应主动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服务。事实上,目前高职学校一些课程选择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处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就将导致教学活动偏离培养目标。第三,教学内容影响教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训条件的改善等诸多方面。所以高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以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等素质要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为前提,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形成符合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特点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结合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而不能仅仅根据教师工作量多少的情况、教材的情况和实训条件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如何根据高职学生需要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一)根据工作过程选择教学内容

姜大源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系统。不同的工作,其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各不相同。高职学校应该把这些“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等程序性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同时教学内容应实现理论与实践、技能与素养的综合,彻底解决传统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赵志群教授认为:工作过程知识是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常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不仅包括操作技能方面,而且包括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高职学校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就应根据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的技术来确定,并实时引入行业和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系已先后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等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动态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取得了明显效果,深受学生青睐,毕业生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用人单位纷纷提出了与我们合作办学的意向。先后有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中石化重庆金维公司、中石化武汉石化检安公司、中铁五新集团公司、湖南大工重机公司、湖南吉祥石化股分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同我院(系)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

(二)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选择教学内容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选择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标准要求为培养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对毕业生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进行认真研究,确定该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其它有关知识。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我们结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要,对我系所属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等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问题多次展开研讨,根据知识与技能的特点,我们确立了课程教学的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每个模块按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课程、实践环节的组合,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工作。近几年,在全国大学毕业生普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系毕业生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

四、结合实际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更新了课程教学观念,选择好了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有好的教学效果,它还需辅之以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按照先理论学习后实习训练的顺序进行教学的,无形中造成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脱节,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融合的、统一的,所以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的高职毕业生相当多的到了企业不能独立顶岗。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明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节,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以“做”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为此,我们自己动手,组织部分师生建设了电气、焊接、化机专业等4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室,实现了讲授、演示、训练一体化,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如在钳工实训课程教学中,我们运用“项目教学”,让学生自己组织实习产品的制作活动(如制作小铁锤),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首先由教师根据项目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提出各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标准,明确各项目具体的测评内容;然后学生运用钳台、锯弓、锉刀、钻床、游标卡尺等工量具,开始各自的制作过程,最后根据学生各项目的完成情况,按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定的程序,客观公正地给出每个学生的实践项目成绩。

总之,高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课程教学改革是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要全面取得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全体高职任课教师的全力支持,需要每位高职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课程教学改革的环境,也只有如此,才能增强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动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高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

[3]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4]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8).

[5]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

篇10

摘要:有轨电车重新兴起,要求运行维护人员具有新的知识技能。上海松江区正在建设有轨电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车辆工程系抓住机遇,积极主动与这一新的行业融合,开展研究,调整实践环节课程教学内容,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关键词 :有轨电车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城市新兴的一种先进的公交方式,已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具有运行可靠、舒适、节能、环保等特点,在世界范围被普遍推广,充满了光明的前景。如法国斯特拉斯堡、瑞士日内瓦、西班牙巴塞罗那以及我国的大连、天津、上海等城市,开始在城市中改建或新增现代有轨电车线路。2012年至2020年,我国现代有轨电车规划已超过250 0公里,工程总投资预计达30 0 0亿元,车辆市场规模达60 0亿元,年均需求75亿元。

一、松江区有轨电车的规划

根据松江有轨电车网络规划公示信息,不仅松江新城,整个松江区内的主要区域,如九亭镇、佘山镇、泗泾镇和松江老城,都在有轨电车网络的覆盖范围内。

2 0 16 年,先期建成的将是T 1线和T 2线。T 1线全长约15.6km,设站25座,可与轨道交通9号线、22号线换乘;利用既有的荣乐西、中、东路主干道,为老城区服务。T2线全长约15.3km,可在松江大学城站换乘轨道交通9号线,整体从松江新城穿过,带动新城地区发展。

从规划图上看,T1和T2线一期工程恰好形成了一个环形,集中为松江主城区提供服务。远期规划的T3、T4、T5线,则分别经过城区南部、洞泾镇、佘山旅游度假区,为这些地区与主城区的连结提供便利。此外,远期规划中还有一条从九亭镇到佘山的T6线。

T1至T5五条线路总长约64km,城区内设站90座,基本上每隔800米有一个站点。除轨道交通9号线松江大学城站、松江体育中心站和22号线新桥站外,有轨电车还将衔接9号线松江南站及22号线车墩站。

二、学院的专业设置

为了主动适应上海和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培养,落实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建立产学研合联盟,共同成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学院现设有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交通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2个专科专业。其中,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和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3个本科专业分别为教育部第一批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方向。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方向人才培养定位主要针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如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的运营维护保障,现代故障诊断及检修等领域,同时可延伸至整个轨道交通领域等,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与传统的铁道车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有较大差异。面对蓬勃兴起的有轨电车交通,需要在原有的地铁车辆内容基础上添加有轨电车新内容,使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培养的学生将会有更多的就业空间,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车辆工程系实践环节内容的更新

车辆工程课程体系共包括四大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是整个大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该专业的实践环节有多种形式,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证实习、岗位实习、生产实习、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相较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更新更快,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有轨电车的内容更容易。

1.课程设计中引入有轨电车

修订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梳理更新。

教学目标:以先修课程电气制图、数字电路、模拟电路、检测与转换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车辆制动、车辆牵引与控制等理论课程为基础,让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电器元件和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过程、设计资料整理和电气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从事城市轨道车辆电气设计工作的整体观念,通过较为完整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及增强工作适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1)理解电气线路的工作原理;(2)掌握常用电器元件的选用方法;(3)了解电气控制设备的图纸资料体系;(4)提高查阅图书资料、产品手册和工具书的能力;(5)提高综合运用专业及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新加入课程设计题目有:有轨电车主回路过电压检测与故障示警电路设计,有轨电车牵引电路或辅助电路中温度检测与风扇控制以及故障示警设计,有轨电车主回路电流检测与过流故障处理方案设计,有轨电车牵引/制动控制电路设计,有轨电车受电弓及高速断路器控制电路设计,有轨电车车门控制电路设计。

完成每个题目规定为2.5周,具体要求是:(1)最大限度满足生产机械和生产工艺对电气控制的要求。生产机械和生产工艺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要求是电气设计的依据,这些要求常常以工作循环图、执行元件动作节拍表、检测元件状态表等形式提供。对于有调速要求的场合,还应给出调速技术指标。其他如起动、转向、制动、照明、保护等要求,应根据生产需要充分考虑。(2)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方案应力求简单、经济合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指标,造成不必要的高投资。(3)妥善处理机械与电气关系。很多生产机械是采用机电结合控制方式来实现控制要求的,要从工艺要求、制造成本、结构复杂性、使用和维护等方面协调处理好二者关系。(4)正确合理地选用电器元件,以实用为原则。选用新型号电器可以提高可靠性,减小体积,尽可能不要选用旧型号电器。(5)确保电气设备安全性、可靠性高,兼顾设备使用和维护方便。

2.在毕业设计中引入有轨电车

毕业设计时间为16周,一人一题,对有轨电车的进行研究,这方面的课题很多,这里给出2个课题为例。

(1)超级电容在有轨电车上的应用研究

有轨电车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站与站之间的距离较短,电车需要频繁的启动和制动,会产生大量的制动能量。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装置以其功率密度大、充放电时间迅速和循环寿命长等特点完全符合有轨电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的要求而得到广注。课题分析含车载超级电容的有轨电车运行系统的结构,设计一种适合有轨电车运行系统的非隔离式双向DC/DC变换器。研究超级电容的建模方法,分析单体电容的串并联均压问题,设计超级电容电流内环的控制策略。为了验证控制策略和选择参数的正确性,通过Mat l ab/S i mu l i n k对含车载超级电容的有轨电车运行系统进行仿真建模。

(2)有轨电车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拖动性能分析

同步永磁电机直接驱动驱动有轨电车,是当前最先进的驱动技术。使用同步永磁电机直接驱动,转向架无传统的齿轮箱,体积小,传动效率高。电车的启动加速度快,而且运营可靠,维护费用低。永磁同步电机通常采用磁场定向(f i e ld or i e nt e d c ont r ol,FOC)控制算法实现最大效率控制。课题研究永磁同步电机在磁场定向控制下的制动及拖动原理,结合有轨电车驱动系统(包括永磁同步电机、逆变器和超级电容)模型,计算能量消耗情况,根据现有的有轨电车电气和机械耦合制动方案,对比分析常用的并联制动控制和串联制动控制的优缺点,优化有轨电车拖动和制动能量回馈控制策略。

四、结论

车辆工程系以实践环节为插入点,率先在本科教学中引入有轨电车内容,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就业方向。学院建院十年来,在地铁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有轨电车的兴起,学院又面临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如果在有轨电车师资培养、实验装备以及产学合作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系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爱国,谢少军, 姚远, 刘小宝,锋, 冯晶晶. 基于超级电容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再生制动能量吸收系统[ J ] . 电工技术学报,2010(3):117-123

[2]冯晶晶,许爱国,谢少军,姚远. 模块化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及其控制策略[J]. 电力电子技术,2009(12):25-27

[3]孙效杰,陆正刚,张劲. 低地板有轨电车用盘式永磁电机直驱技术[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1245-1250

[4]卢东斌,欧阳明高,谷靖,李建秋. 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最优制动能量回馈控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83-91,12

[5]邱忠才,魏振兴,肖建,葛艳华. 永磁同步电机直流母线能量互馈试验系统设计与实现[J]. 电测与仪表,2014(15):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