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5-0000-01
Case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Basic Course
Chen Min,Yu Shang
(Chongq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fice,Chongqing404000,China)
Abstract:"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Networks"course as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computer related major basic courses,student awareness, understanding effective way to network,but also to learn the basis of the follow-up cours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s,computer networks have penetrated into people's learning,work and life.So,how do w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etwork,how to build a small network,network infra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courses for the computer problem,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explain the course knowledge can explain when a clear,thorough,The point of this knowledge to explain the clear and thorough,I think that is undoubtedly through the case to explain one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Teaching methods;Case
一、教学方法的探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建立的ARPANET网络,随后计算机网络技术不管在军用还是民用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从1987年开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数据通信,更带来了更多的网络资源,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需求日益增加,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利用网络实现无纸化办公,实现资源共享以及下达通知等功能,在生活中我们利用网络查阅所需信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利用手机实现无线通信等功能。网络不仅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便捷,而且更为我们学习、了解更多信息提供了途径。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应用于各专业,在教学中,该如何将这门基础课程讲授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对教师而言是如何教好该课程,对学生而言是如何学好该课程,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亦处于主导地位。
那么,教师该采用哪种方法讲授好该门课程呢?由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数据通信、OSI体系结构、TCP/IP体系结构、局域网、广域网、网络管理与安全等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点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在教师教学中该采用哪种方法来讲授这门课程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教材中各个章节知识点分散的、独立的进行讲解,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框架,导致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感觉没有收获,感觉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知识点的讲解,更不符合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更为有效地进行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目前,国外和国内探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国外的巴班斯基教学法、拉斯卡教学法、威斯顿和格兰顿教学法,国内的李秉德教授、黄甫全教授等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且均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而言,我认为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更为得当,因为这门课程除了基础性强以外,它的动手操作性更强,而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些知识讲解的清晰、透彻,只有将理论知识依附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案例来讲解,这不仅让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能将内容讲解的更清新,更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直观、更透彻。
二、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引用的必要性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将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案例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知识点的讲解将依附于该案例。对于案例的选取应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及涵盖了某一课程相关知识点的,这样的案例才能更为有效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首先,教材的选取是致关重要的,以往的一些教材知识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就应该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相应的教材,可选取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以案例为依托的教材,如以学校某一建筑物的构网或某一企业建筑物的构网等为案例的教材。同时,教材知识点的覆盖面要广,在涉及到重要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点时,教材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要要精。在教材的各章,应说明各章的重点、难点,以明确教学目标,教材的相关知识应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整本教材以案例为主线,贯穿整本教材,且在教材各章的最后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在教材各章的最后应附有相应的习题,且习题最好是与案例息息相关的,这样我们选取的教材才符合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将案例引用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各个知识点与案例挂钩,通过一个完整案例的讲解,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课程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而言,按照考核方式将其划分分为两方面:理论和实践。在理论教学中,以案例为主线的讲解方式贯穿整个学期知识的讲解,且在学期的最后对整个案例,进行整理和总结,能让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期更为透彻的了解构建一个简单网络的思路与步骤。
三、总结
目前,国内外对于教学方法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见解,不同的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习惯。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对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采用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最直观,也是最能有效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从基础知识讲解时就引入某一案例,这样不仅能将某一知识点讲解的更为透彻,更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才能更为有效的进行教学,学生才会将这么课程学好、学精,因此案例式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篇2
一、大专院校计算机教学要求
大专计算机的教学要求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强调学生必须要对计算机课程的基本知识、简单组成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且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工作流程,从而为后期的计算机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生还应准确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方法,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些病毒感染进行有效防治,并逐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同时,学生还应对程序基本语言结构的设计思想进行逐步掌握,且能够快速、准确的使用一些系统的基本命令,并灵活的运用程序语句来进行一些简单程序的编写,以此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为其他语言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引导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另外,强调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准确、灵活的运用到一些简单实践问题的解决上,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在学习中也不能过分的依赖教师讲解,应以自主思考、探究为主,并通过大量的上级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实践操作水平。
二、大专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法实践探究
1.案例教学法。当前,对于大专院校来讲,基本上已经摒弃了传统的黑板教学,通常都是采用多媒体来设计计算机教学活动,但是为了充分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积极探索、尝试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主要是指通过引用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实际案例来分析、解决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后,在运用密切联系的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也应结合引用案例带领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与总结,进而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加透彻、完整的认识。最后,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提出的相关修改要求,通过上级操作来对案例做出恰当的修改,从而更好的巩固、应用相关知识。
2.分层教学法。通常情况下,大专生的计算机基础都比较差,且在认知水平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对此,其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需求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先在为其传授office软件运用,以及组装计算机等一系列相对比较简单的计算机知识;而对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好,且接受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讲,教师则可以给予其积极的鼓励,并适当增加学习难度,引导其学习assess数据库、c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在具体落实这种方法过程中,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选课指导,将一些拥有浓厚学习兴趣,且接受水平、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为其传授一些更专业、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以及获得相关证书对自身未来就业发展的重要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授课中采用更加幽默风趣对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3.科学整合学历与资格证教育。对于大专院校来讲,其培养的通常都是应用型人才,而并非是一些学术研究型的人才。所以,学生若能够在毕业前获得相关资格证书,对其今后的就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一些学校安排的计算机知识,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核,如,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目的为学生多提供一些这类考试方面的教授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4.优化期末考核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计算机课程仅通过笔试考核是难以准确、全面测试出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对此,教师应将学生日常学习、练习情况,期末的笔试成绩,以及上机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整合,并按照一定比例,划分出清晰的主次,然后再做出最终评估。这样的考核模式不仅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更科学、全面的评价语指导,也能够引起学生对期末总结的重视。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对本学期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查漏补缺,从而更扎实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总之,大专院校及相关计算机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创新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对其今后的学习、就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其教师应积极探索、尝试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与辅助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分析探究、创新实践能力的强化,进而在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从整体上提高大专生的计算机水平。
作者:刘荣婷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1.1网络技术的理论抽象,学生兴趣有待激发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它们之间的交叉度更是日新月异。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必须时刻面对技术的淘汰和更新,调整把握对专业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受教材影响较大,顾及教材的完整性,会导致抽象理论讲解过多,而与学生的生活距离甚远,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1.2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薄弱,缺乏信心
现代网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许多具体细节性的操作步骤。前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和技能如果没有熟练掌握,在课堂上就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和集体性指导。这时部分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信心而放弃部分内容的训练,并直接影响后面更进一步的相关内容的掌握。另外,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比较差,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为迎接考试,学习形式主要以记忆相关内容,做练习题为主,不能进行自主性的实践探索。
1.3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交叉深浅度较难把握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所包含的多门计算机类课程,它们或多或少都与网络技术有着深浅不同的交叉联系。如果不注重和其他课程的衔接,往往会出现重复讲授和跨域基础的深度跳跃讲授,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知识体系的完善。
2现代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2.1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只停留在自身上网的感性认识的水平,对网络没有深入的专业性理性认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可以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教师自身收集整理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相关背景人物的资料,可以让学生在全面了解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脉络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教师有条件应该去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进修,把自身所见所闻的最新技术产品成果和最新应用在课堂上介绍传播给学生,从而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减少学生对相对枯燥的知识理论产生的消极情绪,让学生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积累资本。
2.2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首先要强化基础的综合型实验,把最新实验设备,如网络打印机、网络交换机等设备搬进学生实验课堂,耐心细心的指导学生遇到的每一处问题,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又不愿意开口的学生,教师应该主动多加关心。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到实习基地等用人单位实地考察,了解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中需要的基本能力,同时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消化整理后添加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新内容。还要尽量关心学生面临的生活实际问题,如课下学生在宿舍共享上网,局域网联机,旧电脑升级,外接设备驱动等。这样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里距离,无形中支持鼓励学生的信心。
2.3以专业整体的高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主讲教师应该利用教研室会议等集会时间主动和本专业相关课程的负责教师进行交流,讨论相关知识的讲授,确立合适的教学内容,避免和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并做好衔接铺垫,从而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网络知识。比如,前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里讲授的相关知识在这门课的某些部分得到深化,后续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等课程的相关知识需要在这门课里做引导和铺垫。
2.4改革考核方案,提高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
以往的考核形式主要笔试卷面为主,平时上机实验为辅。学生在准备考试时主要靠背诵相关专业名词,理解相关理论步骤,大量突击相关习题来应付考试。另外教师在准备考题时也很难全面把握专业的需要度,这样就会偏离课程开设的目的。为了把实践能力的考核地位提升,可以让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组,将自行完成有线、无线局域网连接,配置简单服务器软件的步骤,以及共享上网,划分子网等试验综合成总结报告,提交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3结束语
篇4
[摘要]根据当今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以培养基本成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采用“案例引路、理论探究、实践活动”等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关键词]课程实践 多重能力 教学方式
一、学生及教材分析
通过与部分学生的交谈了解到,学生虽然对网络技术谈不上非常喜欢,但迫于目前就业的压力,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从事其他有关IT的行业,他们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不大。 学校安排的教材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这本教材整体结构还是比较科学的,相关知识点有比较详尽的介绍,但总体来说内容过于抽象和生涩。根据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我们觉得有必要就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调整,于是提出了以教材作为参考,可以就书中所列科目在网上寻找相对应的比较浅显的内容,或者运用其他比较简单的教科书的内容。总之,只要保持大体的框架不变就可以。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把当下比较热门的研究内容在课堂中表现出来,如WebQuest、Blog等。
二、教学实施方法
(一)案例引路
1.热身活动
课前热身活动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前“热身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一步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准备。就像英国心理学家Spolsky所说的,“激发动机使我们从烦躁走向专注,因此激发动机就如同汽车的引擎和方向盘一样”。在笔者看来,诸如看Flash搞笑动画、讲幽默故事、展示成功计算机作品这些活动,必定会促使学生对后面的教学活动更加热情。因为成功的课前热身活动,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和建立自信心的关键,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一旦学习动机被激发,整个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个人按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遵循角色期望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亚尼斯曾与金(1954,1956)共同开展了角色扮演方面的实验研究,他们认为角色扮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大多数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网络知识时,对如何学习比较迷茫,对于相关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也因此造成教学过程推进存在一定的难度。采用角色扮演,一方面,可以找寻回他们在求学初期迷失的自我,重新把他们拉回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使学生逐渐适应社会所赋予给他们的角色。
(二)理论探究
1.模拟辩论
模拟辩论,是将辩论作为一种比赛项目来进行的演练活动,它是专题辩论的模拟。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开展了模拟辩论,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要综合锻炼学生的材料收集、分析、总结能力,发挥他们敏锐的思维,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最重要的是为即将到来的面试做好专业知识上的准备。我们设计的辩题主要有:学习环境决定学习效果VS个人主观能动性决定学习效果;多用现代网络媒体VS多用传统字纸媒体。辩论的效果是出乎意外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辩论规则等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在组织辩论之前普及一下有关辩论常识。 2.讨论式学习
在笔者的课堂中,主要就网络技术应用过程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讨论,如远程登录系统的构建、网络服务器的运行模式及改进、流媒体的网络运行架构等。在讨论活动中,教师既是平等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切忌做裁判。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可以讨论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引导讨论不断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三)实践活动
1.以教材为依据
每个小组的任务基本上还是按照教材的大体框架来安排,小组成员可以在通读教材相关章节以后,选择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或者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来做教学准备。学生除了要掌握相关章节的基本内容以外,还有必要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构,并且用课件形式表现出来。对于一些理论知识,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来表现,一方面,可以降低讲课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制作课件的能力。
2.以网络为工具
学生除了可以翻阅其他与课程相关的书籍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对网络技术比较熟悉的优点,在网络中寻找一些比较新颖和流行的信息,把它们整合到自己的课堂中来。特别是对于一些非主讲的同学,因为所占时间比较少,不可能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可以只是介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网络知识。
3.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意思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特色,发表自己的看法,结论对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希望学生能够敢于突破,敢于怀疑,特别是教材里面的相关内容。对于学生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不论对错与否,我们都给予一定鼓励。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去检验自己看法和见解来最终辨别对错。另外,在使用教学媒体方面,也要强调个性特色,并不要求每个同学都使用计算机和投影机,粉笔字写的比较好的同学可以直接在黑板上板书,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甚至可以不用任何实物媒体。
三、教学总结
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以后,学生们逐渐适应“多重能力”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参与相关教学活动,使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动手能力、自省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了强化,其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技能、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达到了多层次的学习结果,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相关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生们运用信息技术在理论课的学习中创作出相应的“学习作品”,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创新意识和习惯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中职院校 计算机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
衡量一个中职学校其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检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采用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性教学要求实践既要落实到教学中,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一、合理的专业定位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
要想做到样样通样样精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学校应该合理地设置其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人才需求的制导。专业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其就业导向。一个好的中职学校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应该紧随当前和今后的市场需求的步伐。就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定位在专业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员;动态网页、动画的制作人员;平面、立体图的绘制人才;初级的程序设计人才;小型网络的管理人员。因此,专业设置应选择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技术等方面。
二、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根本
好的专业设置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范围内很好地定位自己的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和方向。而要最终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有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该专业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然而,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因此,课程的设置必然需要有专业之间的交叉,这就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必须要明白主次。
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应该以计算机基础应用和简单的程序设计为主,人才能力的培养则应该将重点放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如今的计算机应用早已经脱离不开网络,因此,应该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导论性的课程。而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则应该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主,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显然,为了今后工作的需要,还应该设置网络规划组建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则是必不可少的。在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教师通过案例演示等实践性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和尝试欲。
三、上机操作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
上机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也是必要的环节。在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理论知识后,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训练,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技能技巧。中职院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应的理论知识是为了其实践能力而服务的,因此,必须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做到重理论强实践。实践过程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实践的环节在教师授课的时候就应该得到重视,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注意过程演示。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技能技巧实践。其中,基础实践是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相同的实践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最基本的使用,比如键盘鼠标的使用、打字以及各种常用的工具(如Office)的使用。从最基本的必须的技能技巧开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足够的训练。比如,从最开始的打字训练开始,就一定要确保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要过关,要求他们训练出标准正确的动作和指法,在保证盲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要求其打字速度。
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应该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真实系统地了解到解决一个案例的所有相关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方式则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探索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这种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能够推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专业技能训练的上机实践环节应该多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设计是一种最有效的“案例引导,任务分解”的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以任务方式来进行设置,每3-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任务的完成以小组的团队方式来实施。任务由简到难,并且,任务不应该只与某一门单独的课程相关,而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统筹合理地设计任务的内容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每一个设计都针对本专业的某一实用的完整的实例来设置其内容,将需要掌握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一个具体的任务当中。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能产生新的任务。这种阶段性的成就感能够让学生像沉迷于游戏过关一样沉迷于学习的整个过程。而走出课程的局限,以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将多门相关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和设置。学生面对课程设计中提出的问题,必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任务。使得学生在完成某一特定应用任务的同时,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训练专业技能和技巧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就需要围绕问题去展开各项工作:分析问题、收集查阅资料、进行各种试探尝试……;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具备某些职能技能的实用人才,实践性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职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在计算机专业方面尤为如此。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技术,因此,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是评估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
参考文献:
[1]余勇.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09,(29): 36-36.
[2]赖凡,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0-172.
篇6
1.1实施改进和推广实施阶段。(1)总结试点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效果,对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2)继续编写其余重点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为继续推广教学改革方案做好准备。(3)结合新修改的课程标准和编写的校本教材,在新生计算机班级中继续推广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4)根据试点及推广的效果,选派教师进企业学习锻炼,找出教学改革中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的差距。(5)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继续对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完善改革方案。
1.2总结阶段。(1)召开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总结会,聘请参与改革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所有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参加,探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2)根据试点、探索阶段和改进推广阶段的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完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2改革的目标
(1)探索和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场景教学。(2)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3)校内和校外实训更好地与企业对接。(4)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活动来有效地促进教学。(5)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思想技能得到综合提高。
3改革的总体思路
依据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教、学、做”一体化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以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作为重点,抓好理论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四个教学环节,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场景教学。根据新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积极推行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按照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和职业的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单元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建立课程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模块课程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技术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相对完整的工作项目,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最终促成由动作技能、实践性思考、态度、价值观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
4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情况
4.1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根据本专业确定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把课程学习分为基础学习(包括公共学习领域和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和素质拓展学习三个学习领域。
4.2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加大项目作业、综合练习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机房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4.3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计算机类技能竞赛,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计算机应用类和网络类的技能竞赛,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现有取得的竞赛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进取,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以赛促教,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4加强和扩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和新建了多个校内实训场所,新增了2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实训实习环境。
4.5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了两名专业带头人去企业学习培训,感受企业氛围,学习现代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专业带头作用。选派了部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熟悉当今企业所需的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
4.6教学评价方法。在专业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完全以教师评价来决定的,改革后的教学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部分来组成,同时在评价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表现、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4.7穿插素质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穿插讲授思想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学习了其它相关知识,学习反映很好。对于中职类的学生,他们的思想素质、法律知识等相对薄弱,对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也很少涉及,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穿插这些方面的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接受,既调节了学习气氛又掌握了相关知识。
5改革的成效
5.1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学生更愿意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更愿意钻研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有时下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继续讨论继续钻研。教学从灌输式教学到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风貌大大改观。
5.2“以赛促教”成绩显著。学生参加学校、省级技能竞赛,在参加省中职类学校技能竞赛中获多个奖项,成绩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浓厚了,学习效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为主动学习。
5.3穿插教育效果明显。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穿插讲授思想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和企业文化、创新教育等,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学习了其它相关知识,既调节了学习气氛又掌握了相关知识,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微课程模式;构建
1微课程概况
1.1微课程的概念:
本文中的微课程指的是一门内容相对完整的课程,是由反映各相关知识点的大批微视频按知识点关联规律和要求组织起来的,是微视频的集合体,在这里被解释为微课的集合体。微课程虽然叫微课程,但是却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展现一个完善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程不但包括了一般教学模式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模式,也具备了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以及学习场所,并且方便携带,随处可学。
1.2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是一个集合体,有许多微视频组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微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在5-10分钟。虽然微课程中的视频简单短小,但是丰富的知识内容包含在其中,并且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就一个主体进行讲解,学生学起来容易,教师教起来也避免了很多麻烦,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由于微课程时间较短,学习内容较集中,学生的反馈也会相对较快,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互动较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相应得到提高,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学习反馈,对教学及时做出反思与评价,便于快速的改变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微课程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教学活动,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一般课程模式现状
2.1学生学习状态消极:
由于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授课方式、陈旧的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极其不重视,不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忽视计算机相关知识对于以后发展的作用。此外,学生课业重、压力大或信心不足等原因,对计算机的学习感到厌恶或恐惧,从而降低自我学习目标,影响学习质量。所以,一般的课程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应用,降低学习积极性。
2.2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各个学校进行扩招,学生人数日益增加,但是教师数量没有相应增加。因此,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没有办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也没有空余时间进行自我技术提升,很少有机会参加相关学习培训或科研活动,使得教师自身储备不足,跟不上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这一因素,局限了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学生的发展。
2.3教学内容难以被学生接受: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表达抽象,显得比较乏味枯燥。而其他计算机专业知识,如编码、域名、IP地址、数制转化等,都需要学生认真学习记忆,但是这一类的知识很抽象,一般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觉学习起来吃力,对此类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微课程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微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具有短小精悍、制作简单、评价及时等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必须遵循以上特别,并要对学生、教师及教材进行分析,找出每一个微课程教学主题或板块的主体,以此来确定该主题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确定教学内容,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兴趣,从而确定这一方面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更加生动,内容实操性强,学生可以对其进行应用。计算机是一门实操性强、应用多的学科,那么对于教学内容也就是教材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最终学生要能解决什么问题,应用什么技能,从而确定学习的主题,根据主题设定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可以灵活运用或其他相关预期效果。教学目标的设计关系着整个课程教学方向,也影响着课程结束后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学目标应该始终贯穿与整个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才能使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3.2教学内容:
微课程是较短小的集合课程,每一个知识点之间关联性较强,是有规律的集合在一起的,所以微课程教学内容是较完整的。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遵循完整教学、目标相关、有效实操、难易相当四个原则。将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划分组织,分成不同主体大模块,再对主体大模块进行细化,分成多个不同的小主题。这些主题一定要与主体相联系,并且遵循上述四个原则。这样,微课程的每一个主题课程内容也就确定了下来。对于教学资源的处理,必须遵循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素材的针对性等原则,不要过于死板局限,充分考虑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3.3教学活动:
微课程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多了灵活性、多变性。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先教后练”的状态,让学生先预习微课程教学内容,然后进行课前练习,从课前练习中,找到各自的问题,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案。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节约了教学成本,而且还将知识进行了多次巩固,深化学生学习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微课程还能运用于自主学习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根据便利有利的条件。这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填鸭式的吸收,更是追寻式的探索,这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主动性。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微课程进行反复思考学习,最大可能的利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3.4教学评价:
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时间较短,学生的反馈就会较快,因此教师对学生教学成果的评价也会较及时。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不再局限于考试和测验,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工程中,把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师不再是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唯一人,而是将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得出学生最终学习成果。
4结语
计算机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自身知识储备应该足够,课前准备应该充分,利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善学生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发展科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刘丽红.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Word文档制作”为例[J].电子制作,2014(24):92.
篇8
当前市场中的系统种类繁多,各具特点,以信息设施的类型为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检测、监控、通讯及信息管理等4大种。结合市场分析,系统主要由以下几大模块构成:
(1)煤矿安全管理信息收集模块,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全面的收集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信息,该项工作是由安全岗工作人员在开展安检的过程中进行的,并负责将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煤矿安全管理信息收集模块的功能为:录入煤矿安全管理信息、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建议、查询安全隐患处理情况等。
(2)安全规章制度模块。此模块通过全面总结汇集煤矿领域现行的关系煤矿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以便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查询和参考。对于煤矿生产而言,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依据就是煤矿领域中现行的所有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及制度,这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对之前实际发生的安全事故的处理的归纳和总结,对于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煤矿生产实践中,必须坚定不移的落实到位,开展各项工作要以安全规章制度为准绳。
(3)交接班信息管理模块。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交接班信息管理模块的主要适用范围是安全监管人员对交接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处理,同时移交处理意见及结果。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记录的交接班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本班次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及安全隐患;人身伤亡事故、作业停止标志牌悬挂、非伤亡事故、三违人员名单及其他相关信息等。在进行班次交接的时候,需要了解上一班次所发生的问题及解决状态,掌握尚未进行检查的关键控制点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确认,以此为依据制定本班次跟班安检人员相关工作的开展计划,这也有助于责任的确认,掌握系统跟踪安全检查人员安全检查工作的开展情况。
(4)安全综合报表管理模块。所谓安全综合报表,就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相关的安全信息的集合,在煤矿生产实践中,应以煤矿安全综合报表为依据,全面而综合的对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分析,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定以日报或者是月报的形式提交至相关领导或负责人,有其对煤矿一段时间内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审查核审,这样有助于各级领导及时、准确且全面的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的整体状况,为进行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及作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如图1所示。
(5)病毒入侵及传播防控模块。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煤矿生产领域中引入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有助于有效控制威胁煤矿生产安全性的相关因素,为煤矿领域的安全生产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但同时,也使煤矿企业面临着网络病毒的入侵危险。所谓计算机病毒,就是利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一旦感染计算机病毒,或者遭受病毒入侵,将会给计算机带来系统崩溃、文件受损甚至是设备损坏的风险。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接收和发送、网络资源的下载及复制文件等途径进行传播,实践中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的移动硬盘、优盘等都是计算机病毒进行传播的工具。为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有效控制,煤矿企业要对计算机病毒防控知识予以高度重视,并组织相关人员积极参与相关知识培训活动,掌握有效防治计算机病毒入侵及传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6)安全标志管理模块。设置安全标志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关注煤矿生产各个环节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的避免发生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矿井内部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是一项应予以高度关注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安全标志主要包括几何图形、安全色及图形符号等内容,主要作用是利用简单的图形或颜色向人们传达安全信息,安全标志大致可以划分为4种,分别是警告类标志、提示类标志、指令类标志及禁止类标志。在煤矿生产实践中,不但要根据需要设置安全标志,而且还要注意定期检查安全标志状况,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煤矿生产领域中安全标志管理模块主要任务是对安全标志的设置位置、利用状况及标志内容等进行详细记录,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7)煤矿生产事故管理模块。煤矿生产事故管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煤矿一定时间段中出现的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记录,对导致事故的主要因素进行检查核实,对事故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对事故的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等。对于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进行真实记录,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可以以此为戒,进一步强化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力度,对之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以此为依据对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评比。
(8)人员定位查询模块。通过该模块,可以准确了解某工作人员目前的具置、某一时间段内的下井情况的详细记录。需要提出的是,在实践中还可以将上述模块和其他矿井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使用。例如,人员状态查询模块,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性模块单独使用,又可以配合人员跟踪定位系统一起使用。
二、问题总结
当前我国煤矿生产领域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信息共享。当前煤矿安全信息系统中还普遍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并且由于应用系统及设备型号种类繁多,影响了统一性;检测系统、管理系统及控制系统等无法实现有效联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价值;
(2)对维护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各个煤矿要对安全管理系统的维护工作予以足够重视,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出现险情的第一时间及时采取相应对策,确保安全信息系统作用得到切实发挥。
三、结语
篇9
1.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在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中出现了一个极为严重的教学怪象,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开发工具的使用作为教学目标,而不重视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工作相关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是为毕业后的工作而学习的,而不是如许多本科学生般为深造而学习的,高职院校这样的目标定位会导致学生毕业时还不了解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要求,使学生的就业变得无比艰难。
1.2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相当不合理,与企业需求相悖。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就是在毕业后能够快速地融入工作环境,企业所需要的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是工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过于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而缺少针对工作需求的特色课程,导致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却没有必需的工作技能。
1.3教师教学水平较低随着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热门,高职院校逐步扩招了许多计算机相关的教师,许多教师的教学水平却达不到专业要求。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的,这些教师一是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无法施行有效的教学,二是自身也没有在企业中的工作经历,无法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较低,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
2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在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要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来说,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标准化执行能力等为就业服务的能力,而不是计算机理论系统的完整性以及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规范。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以传授计算机理论知识为次要教学目标,使高职毕业生能找到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就业后能快速的融入工作环境。
2.2设置实用的教学课程设置实用的教学课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高职院校可以对信息科技相关企业的需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选定一些针对企业以及就业的特色教材,加入计算机软件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学课程之中,使学生能学到最为实用、最符合企业要求的知识,保障毕业生的就业率;第二,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信息科技相关企业的资深工作者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的计算机教师,根据目前企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大致情况来设立合适的教学课程,将最新的计算机相关知识以及应用技巧传授给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考虑与信息科技相关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寒暑假时能进入企业进行实训,加强学生的工作意识。
2.3针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前文已经讲到许多计算机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全面的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相关培训。对于那些没有信息科技相关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高职院校应该为这些教师提供一些短期的在职培训,即将教师分配到合作企业,让这些教师体会到计算机工作中最需要的部分,并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对于那些教学经验丰富但年纪较长的教师,高职院校应该为其提供免费的新知识培训,使这些教师能学到最新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并将新技术加入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之中,使学生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3总结
篇10
关键词: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每种工程职业都有一个职业基础知识体系及其推荐的实践。这一知识体系多数情况下可以组织成正式文档,并为理论指导文件、教育程序、培训程序、专家认证或职业执照等。在国际上,IEEE-CS和ACM联合组建的软件工程协调委员会(SWECC)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推荐实践SWEBOK2004[1],为软件工程职业实践建立了合适的准则和规范集。基于SWEBOK,SWECC进一步定义了其中可以纳入
教育程序的知识体系,包括本科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SE2004[2]中的SEEK、研究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GSwE2009[3]中的CBOK、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实践[4]。国内有过较好实践的有南京大学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5-7]。
本文在分析SEEK和CBOK的基础上,求精与重构软件工程专业学科教育知识体系,包括:1)按照“新视角、新认知、新方法”确定计算基础部分在教学中的重点,解决SEEK对CS知识单元的“鸵鸟”化处理问题;2)基于教学实践总结求精本科阶段软件工程最小核心教育知识点。该项工作试图能够更好指导各个层次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适应从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工程型软件人才到面向具体应用领域的基础软件开发实用人才的多层次培养需要。
1SEEK分析
SE2004[2]定义了本科生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包括知识领域(KA)、知识单元和知识点3个层次,采用Bloom分类法,并在知识单元级别给出了最小核心课时数。SEEK共有10个知识领域,42个知识单元,最小核心学时数为494,详见表1。
SEEK历经5年实践,其系统性、全面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均得到了较好验证。但作为确立软件工程专业的第1版教育知识体系,SEEK过于强调新学科确立的知识领域,忽视了对继承学科的相关知识领域的描述,从而影响到相当一部分教育机构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执行。如:1)计算机科学基础拥有140个核心学时,占SEEK总核心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但仅仅作为一个知识单元存在,如何执行?SE2004建议去参考CS2001,但是CS2001中的知识领域仅对应于SE2004中的知识点,大多数教育机构很难理解SE如何调整求精CS,因此很难对CS的核心课程进行调整与改革。2)很多教育机构反映软件工程相关知识领域的核心学时数比较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应该允许教育机构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适当削减本科阶段的软件工程核心学时数,也有益于培养面向某一应用领域的实用型软件人才。
2CBOK分析
GSwE2009[3]给出了研究生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CBOK。CBOK以SWEBOK的组织和内容为蓝本,但进行了一些修改。包括:1)加入了系统工程基础和职业操守指导两个新的KA。2)重新安排或修改了一些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如人机交互设计被加入到软件设计KA;工程经济学单元被加入到软件工程管理KA;风险管理单元被加入到软件工程管理KA;
软件检验和有效性验证单元被加入到软件质量KA;以及部分名称的改变和知识单元/点组织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即将的SWEBOK2010也在进行同步修改。
GSwE2009 指出了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面临宽泛的入学准备条件,包括:1)获得过相关学士学位;2)学习过SwE相关课程;3)具有2年的SwE相关经验。CBOK则具体组织为预备材料、核心材料、大学特有材料、选择性材料、顶点经验等部分。学生对每个KA所应该掌握的程度,CBOK使用了K(知识)、C(理解)、AP(应用)和AN(分析)等4个级别。
CBOK预备材料指出了学生在进入硕士阶段学习的时候所必须具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从大学本科的教育、软件开发经验、机构的认证课程中获得。表2给出了对预备材料的分析,SE2004是这一部分知识元素的主要来源,但在组织上与SEEK有所不同,反映了对SEEK 5年实践的总结和提高,对我们更好地理解SEEK有较大意义。
CBOK核心材料给出了研究生课程所应该覆盖的核心知识体系,按照相当于15学分的教学时间来定义。即核心知识体系的学习由比总学时数50%略少的时间来达到,其他时间和课程将会被分派去提供加深核心领域(Bloom级别的提高)和专注于某个选定的应用领域。表3给出了对核心材料的分析,其中百分数表示在总课时数内所占的比例,相加不超过50%。
3研究目标
本文结合最新的GSwE2009中CBOK教育知识体系和即将的SWEBOK2010,总结SE2004中SEEK教育知识体系在我国高校5年的教学实践,从加强实用性的角度重构与求精SEEK以与CBOK接轨,适应我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多层次教育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上,我们的定位如下:
1) 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保持CBOK的灵活性与可伸缩性,允许高校针对多入口情况灵活设置教学体系。
2) 本科教育知识体系既适应高水平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高层次工程型软件人才的需求。
3) 本科教育知识体系又适应应用型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面向各个应用领域的基础软件开发实用人才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力图使得学生具有如下能力:
1) 掌握核心知识。
2) 熟悉某个应用领域。
3) 知晓职业道德。
4) 能够利用系统工程原则指导软件工程。
5)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表达能力。
6) 具有协调折中能力。
7) 具有综合能力。
8) 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9) 具有对新技术的分析应用能力。
10) 能够在某个KA上追求深度。
在教学知识内容设计上,我们的要求如下:
1)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扎实宽泛的知识基础。软件工程师在工作环境中需要广泛地了解涉及产品开发的诸多知识领域,并在具体产品构造中灵活运用该领域的前沿技术。
2)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实际体验。在教学实施中应该重视体验实际软件开发工作的过程,熟悉实际应用的方法与工具,以使毕业生能够更快地融入今后的工作。
3)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软件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设计、构造、实施、维护实际工程问题的知识与能力以及围绕实际工程问题的组织、协调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
4)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与实际应用领域的结合能力。软件的应用无所不在,熟悉一个或数个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将其与软件工程核心技术相结合,是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5)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工具并有效集成,是构造软件产品的重要能力,再学习能力是对软件工程师的基本要求,选择与决策是一个软件工程师的核心素质。
6)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工程观、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能力。树立工程理念,在工程原则和方法指导下遵从职业要求,以团队方式完成软件项目,是一个软件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素质。
4工作路线
在技术路线上,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知识体系的重构与求精遵循以下途径:
1) 用软件工程的世界观统一审视和重新组织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回避了计算机科学基础相关知识,通过直接借用CS2001,导致SEEK在教学实施时成为CS和SE两种观点的混合体,各高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传统课程改造时遇到较大困难。求精后的教育知识体系试图站在软件工程的新视角来重新编写和组织计算基础相关知识领域,站在软件系统构建的高度全新认知计算系统知识的教学,运用解决具体软件设计问题的新方法来处理计算机科学传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达到在软件工程专业有效改造CS传统课程的目标。
2) 求精本科教育阶段的软件工程知识,适应更多教育机构多层次教育的需求。根据我国高校5年教学实践,多数学校普遍认为软件工程相关知识的教学内容偏多。特别是对于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来说,重点是培养学生在软件工程思想指导下的针对应用领域的软件开发技能。CBOK定义的研究生准入条件和准出条件也在另一方面印证了SEEK的部分软件工程知识可以移入研究生阶段。因此笔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软件工程相关知识领域进行求精,设置核心教学课时最小值,作为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最低要求;同时把SEEK规定的核心教学课时取为最大值,作为高水平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办学参考;有关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两者之间浮动,实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3) 适应我国高校教学的具体诉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生联考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产生影响。因此在重构计算基础相关知识领域时,把SEEK中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和网络相关的核心课时数设置为最小值,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把联考要求规定的核心教学课时取为最大值,作为部分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办学参考。
4) 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采用CBOK。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程序面临相对宽泛的入口。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需要在某个KA、某个应用领域和实践上得到深造;信息类专业本科生或接受过IT培训的学生需要在软件工程知识和实践上受到良好训练,并把这些知识与他们原先的工作领域或以后想从事的应用领域相结合;在SwE方面有过两年工作经验的人,严格的软件工程训练则更加重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学习诉求,因此在建设教育知识体系与相关课程方面,良好的灵活性与可伸缩性尤其显得重要,CBOK较好地解决了这一诉求。
5) 遵从SEEK与CBOK。本文给出的学科教育知识体系以SWEBOK为基础,是用软件工程视角统一规整、重构和求精SEEK与CBOK后得到的,其基础和知识产权均属于SWECC。
5重构和求精后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
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部分,其中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完全采用CBOK,本科生教育知识体系在SEEK基础上重构与求精。
重构的方法是采用软件工程视角全新组织SEEK中的计算基础、数学与工程基础等两个知识领域,重新划分为数学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系统基础和工程基础4个知识领域。此外,原计算基础中的软件构造升格为知识领域,原计算基础中构造工具与分布在软件工程各相关知识领域中的工具知识点合并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后者与系统与应用知识领域一样,不设核心教学课时数要求。
求精则依据CBOK的研究生准入条件和我国高校对SEEK的五年教学实践。首先,求精软件工程各知识领域和工程基础知识领域中各知识点的本科教学要求;设置核心教学课时数最小值,作为本科毕业生最低教学要求;把SEEK原先核心教学课时数设置为最大值,供部分高校在教学设计时参考。其次,针
对我国高校计算机一级学科研究生联考的现实,对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组织结构、操作系统、网络与通信等知识单元进行扩展,SEEK原先核心教学课时数设置为最小值,作为本科毕业生最低教学要求;联考特别要求作为核心教学课时数最大值,给有研究生考试需求的高校参考。
表4给出了重构和求精后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知识体系,采用Bloom分类法,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用k(知识)、c(理解)和a(应用)标记;重要程度用E(核心)、D(推荐)和O(选修)标记;共有13个基本知识领域,52个知识单元,建议核心学时数最小值为381(E),最大值为520(E+D);另有软件工具和系统与应用两个扩展知识领域。
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参考第二节关于CBOK2009的描述。
6结语
本文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对SEEK进行了重构和
求精。用软件工程的统一视角组织、细化和求精本科生教育知识体系,从而使本科生教育知识体系具有较好的灵活性、适用性和可伸缩性,并较好地与CBOK衔接,共同组成完整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知识体系,从而能够有效指导我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体系设计。
参考文献:
[1] Guide to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EB/OL]. [2010-10-11]. /.
[2]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4.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EB/OL]. [2010-10-25]. /ccse/.
[3] Graduate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9 (GSwE2009):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EB/OL]. [2010-10-25]. /.
[4]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ism[EB/OL]. [2010-10-25]. /about/se-code.
[5] 骆斌,丁二玉. 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张大良,骆斌. 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增刊1):1-5.
[7] 骆斌,张大良,邵栋.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32-33.
Analysis, Reconstruction and Refinemen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al Knowledge Body
LUO Bin1, ZANG Bin-yu2, DING Er-yu1
(1.School of Softwar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 2.School of Softwa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