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篇1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057-03

[作者简介] 黄 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吴凯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当代商业史。(江西 南昌 330077)

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其自身所特有的成长发展规律,及其内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差异性,故应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培养其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艰苦的创业,科技型企业已进入其正常的发展时期。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成就了企业开始向提高知名度转变,并注重实施“名牌战略”。这一时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关键。传统理念认为,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在于高新技术,一旦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就意味着企业获得了核心竞争力。实际上,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综合能力,任何单一优势因素都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构成是以智力要素为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研发核心技术能力、技术知识管理能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文化合力和持续学习能力。企业的技术能力只有同企业的发展基本目标一致,同企业的技术知识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其他有价值的能力进行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可最终形成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原则

1.价值性原则。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从可能的有价值的培养点入手,在科学分析自身优劣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培养重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行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综合安排。通过“系统论”和“木桶理论”可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是木桶中最短的那一部分。只有坚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如在技术方面把握不准的,可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归类、整合,把握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关键技术之间的区别;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会有效克服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2.独创性原则。科技型企业,由于实力有限,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可以有多种,鉴于企业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对多个要素加以培养。确切地说,一个企业不要在两个不相关领域各自培育两个不相关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会产生资源供给短缺的危机,从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培育。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而这些就是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动态性原则。科技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经营与外部环境都是动态变化的。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顾客需求、竞争对手竞争力,这些都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和适应性,把握这些因素变化,就能及时强化核心竞争力或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注意其动态适应性。

4.持久性原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非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因此,很难“压缩”或“突击”实现。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仍需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将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已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企业是很难一时被赶超的。

二、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内部途径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其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及自身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以技术变化迅速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色的商业竞争,决定了企业必须保持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或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为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供条件,最终打败竞争对手,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科技型企业之间竞争和实力上的差距,其实就是技术创新的差距。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中的生存地位。从实践中看,技术创新不仅使科技型企业赢得发展的机遇,更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强大的内核――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无不具有上述特征。如果没有技术创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积极进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目标综合运用多种资源的计划、执行、指挥、监督、控制等新的行为过程。管理创新表现为在技术经济目标驱使下,将各种物质技术因素运用于某种管理中,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使其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并推向市场的组织行为过程。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它们都将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说,管理创新是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确保技术创新的成功。技术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能保持核心竞争力持久,观念创新则是管理创新之首,是企业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之源。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知识、能力和资源总和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因此,核心能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还有助于企业在产品差异化、品牌、技术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很难将其竞争优势进行模仿和复制。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曾指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而人是积累、利用资本,开发自然资源,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素质、高学历、稳定的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是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员工各种能力的匹配、整合过程,即使现有的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把短缺的人才资源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尽快地弥补起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依据的是富于创新与开拓精神的人才,而非企业的物质资源。但是,人才虽不是核心竞争力,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操作者、培育者,是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最活跃因素。所以,企业应当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入手,如充分、合理地利用薪酬体系、奖惩措施、激励手段、培训方案等调动、激励、发挥人才的现有能力和潜力,建立基于团队和知识贡献的激励制度等。因此,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是提升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从文化建设入手,创建自己富于个性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体系,把握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就是要提出和统一价值观,规划企业愿景以及经历的过程,以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另外,通过构建学习机制和面向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未编码技术知识转化为编码技术知识,促进企业对技术知识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应围绕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用新的价值观、新的视角来谋划和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形象地说,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应从四方面进行培育:首先,明确公司使命和愿景,建立共同价值观,并让企业员工广泛参与、理解和接受。其次,对企业精神正确地把握和传播,发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有,建立规范化的行为准则。最后,创立一个独具特色的视觉识别形象。

5.建立创新发展型组织

发展型组织,就是通过员工成长、利润和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经营目标,强调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再造能力。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挖掘出员工的全部潜能是企业生存并发展壮大的最佳途径。故将所有的资源要素用于加强员工的集体智慧,从而为顾客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形成―种员工成长和发展至上的氛围。此时,管理者已从传统的控制者、监督者的角色转变为绩效教练的角色。员工除了学习更精深的技术之外,还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包括获取新知识,并在工作中理解、转化、整合这些知识的能力。这时,员工自身培养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过程。所以,发展型组织的真正含义是要创造条件去鼓励、奖励和表扬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开发,从而形成一种员工成长发展至上的氛围。企业由传统型组织向发展型组织演变的过程是自觉的,通过全面的组织变革,企业获得了更高的效率和活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得到培养和提高,并促进了成长。

三、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外部途径

通过内部途径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依靠自身经验和知识积累的积淀,有企业独特性,故较难被仿制,这种较长的自我积累时间过程,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不少企业采取通过外部途径来培育核心竞争力,以此作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有力补充,既能缩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时间,又将大大增加公司的竞争优势,并减少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成本。

1.组建知识联盟

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专业能力优势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知识联盟的形式主要有三种:资源互补型、能力互动型和知识共享型。第一种形式特点是互补缺陷,一般双方均拥有不同且互补的资源和能力,主要包括生产作业与研发、生产作业与营销网络、生产作业与商业连锁、研发生产与销售等方式。第二种形式特点是以能力增强为目的多方位联盟,联盟企业在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原有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占领更多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和利润,合作双方的核心竞争力均得到培育和提高。第三种形式特点是知识智力优势企业的强强合作,相互建立起知识共享合作体系,不仅开展企业硬件能力和互动协助,而且在经营概念、文化教育、员工培训、信息交流等软件方面互相支持,构建合作平台,提升相互间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可使企业获取互补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能获得学习机会,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规模经济和实现范围经济,拓展核心竞争力。降低投资风险,保护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技术创新,培育、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2.进行综合资源的整合

这包括外部购买和企业兼并,是指从市场上购买培育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资源,包括购买专利权、特许经营权、雇用有特殊专长的人才、设备等。外部购买方法对于迅速获得企业未充分开发但容易理解的要素能力特别有效。当某种知识或竞争力不容易获取并包含在另外一个企业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中时,企业通过并购、收购股份等方式,对于获取该知识或竞争力恐怕是最适宜的途径。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捷径。并购、收购股份的优势在于它的快捷性及排他性。

3.建立产业集群

众多的企业集结成群后,解决了单个企业资源十分有限的问题,“群体效应”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蕴藏于企业整体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之中,体现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有机结合是企业的一个学习过程。集群有利于企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激发创新 ,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发挥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得以充分发挥与提升,就必须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产业集群网络。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除市场交易关系外,还包含了信任、合作、嵌入、相互锁定等特征在内的网络关系。集群可以整合外部诸多因素,垂直和水平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中介机构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通过竞争和合作形成本地化网络。在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体系中,各种正式非正式关系频繁地进行贸易性或非贸易性地交易、交流和互动学习。群内企业借助这种网络关系以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对无形资源的共享,是企业保持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李品媛.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徐琳.培育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J].工业技术经济,2000,(6).

[4]朱国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家文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胡振鹏,陈华,傅春.技术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理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企业;长期发展;策略

1990年,西方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与哈摩尔最先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并且也受到当时经济学界、管理学领域等方面的认同,并且也让人们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也在此之后,关于评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不断出现在多种报刊杂志上,许多研究人员对于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是我们深入分析,却可以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理念,针对不同的企业,甚至于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也是不一样的。相关学者认为,同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用60种形态来表现出来,例如技术创新能力就只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态之一。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形成,就意味着成为了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健康发展的竞争态势。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重要性

《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市场领域中,随着“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观念被人们逐渐接受并广为推广,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竞争中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因此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培育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界与学术领域所关注的对象。著名经济学者袁泽沛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应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核心,然而对于没有构建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言,要尽快地构建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有着明显核心能力的企业来说,培育与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也显得十分重要。西方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去维持自己的资源时效,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战略。其通过对印度7家软件公司的实验证明来证实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企业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要培育企业发展需求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自身经济效益提高。

二、当前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与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如今开放、竞争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主流,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然而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诸多企业依旧难以完全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求,一些企业缺乏系统性的战略部署与管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可以说这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首先,企业知识储备与创新研发能力匮乏。我们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属性来看,每个企业的特色就是知识,而构建于此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承载着对于知识拥有的深度与广度。随着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企业也开始认识到市场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但是许多企业对于知识资源的投入与力度较少,操作过程也十分不到位。一直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科学研发体制,基本上是我国高校与相关部门拨款搞科研行为较多,但是对于企业投入的资金却很少。然而企业自身受到这样体制影响,难以投入较大经历去进行科研开发,甚至有些企业根本不去投入了资金进行科研活动。部分企业对于知识资源的认识匮乏,缺乏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高新技术发展的不断引入阶段,国内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与高新技术的成品是相对较少的,尤其是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

其次,现代企业机制构建不够完善。当前制约着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核心因素就是难以构建起完善的现代企业机制。尽管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在自身改革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并不能切实提高自身对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

第三,国内企业员工队伍素质较低,管理能力较差。如今的信息化的时代,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一方面要懂得去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并且也要牢固懂得信息技术,并且也要培养出具备先进管理思想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诸多企业却内部缺乏这样的人才,尤其是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依旧处于转型时期,传统观念依旧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许多企业一味地依靠原有的经验来进行管理,可谓是方式陈旧,对于如今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根本没有稳固的适应性。并且,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先进管理经验,难以让企业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则来进行运作,让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力难以处在主动的位置,与其他先进国家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

三、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实效性研究

我们说要想在新时期切实提高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效性,就要着力去解决好以下问题,以便能够正确制定出应对现代市场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构建相对完善的现代企业机制。要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构建出合理的内在运营机制。当前必须要严格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管理原则,构建出企业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了内部的监督体制,切实提高企业的实际运行效率与面对风险的应变能力.尽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但是现代社会中的市场竞争千变万化,即便今天没有模仿,也许明天就成为别人的专利,所以企业必须要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有着多重的准备,要制定不断创新的机制,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自身的战略定位,调整销售手段,为打造核心竞争力提供一定保证。

其次,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注重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我们说一个企业中,创新是其核心灵魂,为了满足市场不断变化,客户的多种需求,企业必须要以知识要求为基础,不断创新改革科学技术。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就研发出自身的核心技术――微型化电子技术,这一项核心技术是公司出名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国的企业也要加大研发力度,地区政府也要加大用于研发的经费,让企业能够通过自主研究、与高校合作研究等途径来形成自身牢固技术储备,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夯实基础。

第三,根据市场需求来形成差异化竞争。我们所说的差异化竞争就是让企业去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例如从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性能特征、客户后期服务等方面来实现。假如一个企业的商品能够在某个方面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就能够说这样的差异化效果明显,比较理想。国内企业必须要结合市场流行的产品,通过多种调查、研究来开发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新鲜产品,例如可以在小与活两方面来做文章。小――指的是生产的产品自身体积小,价格低廉,但是却有着高度的专业化特征,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而活指的是企业不断推陈出新,结合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达到灵活多变的效果,要着力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转”的最终目标,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成功。

第四,构建当前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不朽的灵魂,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必定是有着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当前企业内部文化与价值观念等诸多无形的资产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我们抓紧日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尤其是要建立起新时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这是培育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途径。而通过实践证明,当前企业发展必须要依托于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来自于技术的,而技术又是来自于管理层面,管理工作又是依靠于优秀的企业文化。假如没有企业文化,就难以谈及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文化可以去借助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企业制度等方面来塑造了核心竞争力。找到合适的企业文化是能够提高与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沃土,更是塑造出企业全新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所在,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健康发展的竞争态势。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将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注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甚至走向世界的必备条件。然而我国企业面前摆着多种问题,必须要尽量去克服并找到解决的途径,完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制定科学的长期战略计划,进而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力长期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邓艳华.以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企业竞争力[J].内江科技,2011(09).

篇3

一、树立核心竞争力理念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当今世界,开放和竞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正是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和价值增长的重要保证。考察跨国公司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核心竞争力为支撑发展起来的,例如,西门子的电机制造技术、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麦当劳的规范化联锁经营方式等等。但是我国许多企业不仅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且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核心竞争力意识都十分淡薄。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最终要素是企业理念,或者说,企业竞争力决定链条是理念制度技术产品 市场。树立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是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及早开始,否则待意识到没有竞争力或没有能力进入市场时,再着手就来不及了。所以,要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全体员工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核心竞争力理念。

二、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企业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投入、科学技术的掌握,从而开发新的产品或管理模式的过程。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和基础。一个企业如果在技术方面能够不断进行创新,它就可以不断地争取并创造出新的市场份额,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美国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从286一直发展到奔腾四代。微处理器每进步一代,速度和稳定性都有一定的提高,这样英特尔公司不仅占领了市场份额,而且还创造着潜在的市场份额。因此,要培育和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和解决。一是企业要重视对新技术的资金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二是建立信息集散机制。企业要强化市场信息的收集和调查分析,重视市场信息反馈,根据用户的意见改进产品,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三是建立人才开发机制。技术创新的核心所在就是要开发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企业要积极引进和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同时要设计出一套合理、明确和及时的激励机制,以鼓励创新的行为。四是建立依托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凭借他们的技术实力和技术成果,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五是企业在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时,要讲独创,重质量,求时效,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才会具有真正的竞争力。

三、信息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

经济发展到今天,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得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企业作为信息化的主体地位,应努力唤起信息化的意识,在企业发展战略、内部运营机制上,采用当代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等,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信息化成效,从而加快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率,获得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日益与企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已不再仅仅支撑企业战略,而且还有助于决定企业战略,信息战略成为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竞争优势也不再仅限于成本、差异性和目标集聚三种形式,企业信息化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知识优势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先级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一种建立在互联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全新竞争战略在西方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并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必须加快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通过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全面的管理变革,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

四、管理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管理与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的不断成长,规模的不断壮大,客观上都要求进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作为管理的职能之一,贯穿于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管理创新就是指企业在资源运用上,采用新的组织方法的过程。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中,只有加强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有效地组合企业内部条件,利用环境提供的机会,避开环境风险,寻求企业的最大发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正发生深刻的变革。一些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的管理创新应朝着知识管理、战略管理、人本管理、绿色管理、组织结构柔性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方面发展。企业要保持持续的核心技术能力,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也必须是独特的,是不断创新和变化的,而不应是现在的一般意义上的模式,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摒弃,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组织机构的合理、管理优化,企业在竞争中才具备真正意义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如果不注重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的创新,那么,核心技术就会被赶超或模仿。这样不仅企业核心地位不能保证,恐怕连竞争力都将失去,到时,企业不光失去了具体的产品市场,还失去了企业生存发展的能力和企业未来。企业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才能给企业带来永恒的活力。

五、用企业文化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十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行为准则和文化氛围,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保持企业竞争力,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用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提高企业的内聚力上,而内聚力中最重要的是员工对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认同,如果建立了一个大家共认的企业文化,建立起员工的共同愿望,有了共同的价值观,既能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更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内聚力。其次,要培养企业团队精神。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应当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企业的团队精神能促进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再次,是体现在创立企业的特色品牌上,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知名企业靠品牌和质量信誉深入人心,谈到了品牌,想到了企业,品牌使企业赢得了顾客,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篇4

就业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中职需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许多中职学生存在思想消极、对工作兴趣较低、无明确的奋斗目标、对自身的控制力较低、知识含量较低、不遵守纪律等问题,因此需要探究中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使其可以弥补不足之处,发挥特长,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关键词:

中职学生;核心竞争力;自我修养

一、前言

由于社会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因此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发严格。并且许多企业在面对求职者的时候,多要求大专以上,因此中职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比较低。在中职教育过程中需要从管理制度、教学内容以及个人潜力等方面加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中职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使其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

二、中职学生提高核心竞争力存在的不足

经过许多资料显示,许多企业比较喜欢遵纪守法、工作能力强、待人亲近、踏实肯干的人才,但是有许多中职生在学校以及工作上表现比较差,具有以下不足:思想消极、对工作兴趣较低、无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容易受人唆使,对自身的控制力较低。同时在校期间对学习的兴趣较低、知识含量较低,也经常不服从管教,没有遵守纪律的观念,迟到早退的情况时常发生等。普遍存在的行为、思想上的不足,使得学生的就业难度加大,而且中职学生在参加工作的时候,经常表现为团队协作能力差、与人沟通有障碍、知识水平低、工作技能低以及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在领导心中的形象,也使得许多企业不愿意接纳中职学生的求职。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工作上的发展,因此在校期间,学校要对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行控制和改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得以提升,这样不仅使其可以更快进行就业,也可以使其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提高中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中职要灵活运用市场信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要根据市场信息的改变进行改革教育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其方法为:要及时更新教学的观点。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仅仅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需要将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根据市场的需要,重点培养学生适应某种职业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教学,使学生可以具备适应某种岗位或者工作的能力。另外,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存活,需要知识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员工的支持,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素质等方面的改善,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中职教师要时常完善自身,提高教学的效率。老师的教学水平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加强提升老师的知识的丰富程度、教学的质量水平以及面对问题的应变能力,使老师不仅可以较好地提升教学能力,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但是由于时代不断发展,空有丰富的知识是不足以应付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因此老师需要多多关注市场发展的信息、企业改革的情况,使学生可以多多吸收各种社会和企业的信息,使学生在工作中可以更加游刃有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

3.中职可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提高选择空间。要想进行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学校进行规范建设,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要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多增加一些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或者进行实地操作,使学生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些国外比较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快地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最后要改革以往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其可以获得更多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

4.中职学生需要提高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优势。要想提高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学校、老师的帮助,还需要自身的努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情况,这与个人的选择和能力息息相关,而且工作的表现也与自身的兴趣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学校可以在激发学生的潜能方面做出努力,例如可以举行各种竞技比赛、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在各种比赛中获得成长。同时也可以邀请许多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学校举办讲座,在各种成功事例的激励下,有效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从而自发地培养自身在工作方面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而是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要想使学生可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职学校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规章制度以及实习机会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可以学会团结协作、越战越勇、合理做事、和谐待人等品质,使其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同时中职学生也要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自己在各种困境和机遇中得到进步,获得更高的核心竞争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政锋.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J].职业.2013(11):45-4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14(01):74-75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8-004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更加强大的压力。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商海中击败对手,求得企业长久持续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必须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独具的、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期取得竞争主动权的核心能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之上,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1 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应对当前激烈国际竞争新形势的需要。当前内需不足的客观现实,使得国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同时,在WTO框架下,国外的商品也正在长驱直入我国的消费市场,以质优价廉赢得国内的消费者,这无疑会给我国当前激烈的买方市场火上浇油,使一些发展水平低的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到更大的冲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迟早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因此,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成为中小企业赢得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

2 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中,为什么有些企业能长盛不衰,发展壮大,而有些企业只能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长期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在某个特定时期取得竞争优势并不是太难,难的是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日渐缩短,竞争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特殊竞争能力。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源于优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只有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带动企业方方面面工作的开展,把企业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战略资源优化配置到有利于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轨道上来,使企业长期保持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进而创造出持续的竞争优势。

3 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有效配置资源的需要。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讲,在资源的拥有上有很多劣势,因此中小企业只有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整合,才能获得竞争的优势。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同时也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在外部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企业以反应能力为基础,不断地就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进行匹配和调整,尽量使人、财、物合理配置,逐渐形成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异质于其他企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因此,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形成有利于培养比竞争对手更强的长期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并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决定企业成败的特定要素上,形成综合效应。

二、中小企业如何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1 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要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定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有限的市场上运作,提供有限的产品或服务,相对大企业而言,战略定位尤其重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小企业应从环境和企业拥有的组织资源进行客观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战略,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可选择以下三种发展战略。一是专精战略。“小”并不代表“弱”,“大”并不代表“强”,只有“专”才能“强”。中小企业就是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中小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将非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专长的部分,通过“外包”等形式,交给其他厂家去做,自己则专心致志地做最专长的业务。专精战略既可以使中小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又可以使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二是联盟战略。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个时期的战略目标,通过合作协议方式所结成的松散的联合体,以达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任何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总会在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区域受到自身资源有限的束缚,而组建战略联盟可以拓展企业可配置资源的范围,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综合优势。因而战略联盟成为众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选择。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劣势,战略联盟就更为必要。中小企业不仅要与国内大企业组建国内战略联盟,更要重视与国外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地域集群战略。所谓地域集群,是指以地域为中心,大量同业中小企业有机集中所形成的集合。地域集群,不仅仅是中小企业的简单聚合,而且形成了大量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有机体,是通过地域集中成百倍地对中小企业专业能力的扩大,通过地域集中弥补中小企业的劣势。我国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对这种战略的最好注解。所谓衬衣之乡,鞋袜之乡,都是采用这种战略。地域集群战略,可以让中小企业实行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群体效应,增强地区性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2 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要重视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核心技术应该是独特的,竞争对手无法对其加以复制或复制起来难度很大。中小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即哪些是自己专有的、关键的,然后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己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目的是为了通过技术创新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创

新核心产品,从而占领和创新市场。因此,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围绕市场来进行。只有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态势进行的技术创新,才是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发的技术和产品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缩短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优势的时间。二是要以“合作”为突破口。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独自建立自己的研发系统。更没有能力承受研发活动的市场风险。所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把“合作”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向外界获取新技术和能力,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源或掌握核心技术源的人才,也可以通过与拥有互补优势的另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兼并收购拥有某种所需要的专长的企业,为己所用,将外来的不同知识技术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存在于企业内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成就核心竞争力。

篇6

关键词: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顾客价值

物业管理是顺应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发展而派生出来的产物,它作为房地产商品的消费环节,不仅是房地产开发的延续和完善,更是适应市场机制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经营服务方式,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的产业。随着物业管理市场逐步规范化、业主自治能力不断加强,物业管理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不仅仅是物质、技术的较量,同时也是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的竞争。为使物业管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构建核心竞争力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物业管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提出来的。他们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此理论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重视,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二、物业管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物业管理是物业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的经营管理行为,以为委托人创建一个舒适的“安居乐业”环境,保护业主、使用人的合法权益为目标,通过精心的策划,为业主提供良好的服务品质,改善物业的内外环境,提升物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使物业既能保值,又能增值。结合物业管理企业的特点,物业管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物业管理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技能、技术和资源,不断的学习和创新,而形成的能使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高品质、低成本的独特服务能力。

三、物业管理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物业管理的行业特征决定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物业管理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其宗旨是“寓管理与服务之中”。然而,服务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其衡量标准是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物业管理企业必须不断的培育和提升其他企业难以效仿的核心竞争力。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决定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培育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物业管理是风险小、利润低的行业,许多物业管理公司认为,物业管理的效益是广种薄收,于是,这些物业管理企业力争更多的楼盘。不断对外扩张,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物业管理企业不仅耍通过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赢得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对市场瞬息万变的预测能力和对变化中的业主的需求的把握能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就需要物业管理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形成自己独具的、不易被别人模仿、代替和占有的独特的服务能力和服务理念――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四、物业管理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以顾客价值为导向

形成核心专长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核心专长是什么,并集中力量对其进行研究、开发、改造、提高,最终形成自有的、独特的、别人无法模仿的竞争力。

物业管理企业的顾客是物业的业主和使用者,顾客价值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讲,就是要为业主和使用者提供最高的价值,也就是说物业管理所提供的服务,要为业主和使用者接受,要有比较价值优势;对业主和使用者来讲,就是物业管理服务能为其带来更大的利益满足,物业更好的使用功能和“长健长新”、保值增值。

(二)以文化创新为动力,吸引优秀人才

一流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全依赖于一流的人才。获取物业管理人才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创造优越的条件和工作环境来吸引优秀物业管理人才的加盟,二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意识上的凝聚完全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未来。企业文化对人才的凝聚力是巨大的,一个健康向上、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文化氛围是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三)以执行功能为目标,强化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适应新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依法治企”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工具。但并不是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就可以保障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执行不力,则直接影响和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强化执行功能是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重要保障。

1.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执行目标,这是培育物业。管理企业执行力和打造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2.确立科学合理的执行流程,提高运行效率。物业管理企业执行目标确立之后,要按照工作任务的要求,确立相应的执行系统流程。包括:(1)明确目标执行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和要素,按责任细分并建立相应的环节;(2)按照系统的功能O立相应的工作岗位,明确岗位人员的责任和工作规范;(3)以执行目标的结果为基准对各个相应岗位的人员进行考核。

(四)以信息化为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篇7

在市场的竞争就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竞争就是技术竞争的当今社会,体现企业拥有某种竞争优势的能力的核心竞争力,会更多地集中或最根本归结为拥有独特技术和无形资产这一优势上来。由于作为保持企业拥有核心能力的竞争优势资源中,有着不同寿命的竞争优势资源之分。所以,要保持长期的战略性竞争能力,就应千方百计一方面培育和发展长期竞争力资源,另一方面如何使更多的现有的短期竞争力资源转化为长期竞争力资源。从目前来看,作为长期竞争优势的资源,首先是以创新机制的建立而形成的专利技术和品牌,以及所拥有的各种防止竞争对手进入和模仿的保护屏障。其次就是达到了真正的规模化、效率化的生产和经营,以迅速提高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降低竞争对手的模仿动力。而一般性技术和不具规模的市场份额、产品知名度则构成竞争优势中的短期资源。因此说,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和如何变短期优势资源为长期优势资源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些竞争优势资源中,具有先进性、独创性和独占性的专利技术、品牌、商誉等无形资源将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为一个企业如果拥有持久性资源或能力,并一次建立起相对稳定和具有成长性特征的竞争优势,则企业的长期存续就毋庸怀疑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的途径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要具备任何一种或多种能与竞争对手相抗衡,或有别于或超越于竞争对手的能力本身,是一个有着时间概念的营造过程。因此,在一切变量发生变化的时间和周期成缩短趋势,变化内容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这一营造过程更具有动态性特征。企业不仅需要精心培育,而且更需要深谋远虑具有长远性发展战略,才能保证核心竞争力培育所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动态发展态势,不断维护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这种能够使企业长期或持续拥有其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的动态化培育途径是:

1、以前瞻性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竞争日趋由被动适应竞争态势向主动迎接竞争态势转变,而且以将竞争态势纳入战略竞争的思维轨道,而企业发展战略则是企业的长远谋划和发展定位,是构筑企业发展框架和发展目标,而最终形成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在科学而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引导下,企业能够首先充分利用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发展条件,谋求和稳固生存之本:然后不断探索和掌握使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融合的能力,主动适应变革和发展的要求,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初见雏形;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增强,形成核心竞争的能力。例如,如果以树品牌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话,这一时期品牌形象不仅完全要树立起来,而且能够通过销售额的扩大,尽快拓展市场,宽化营销网络,再以高质量的售后服务,使品牌真正深入人心。又如,海尔集团早在1991年其相对实力较弱时,就已经谋划了今后走向海外市场,在国外设厂向跨国公司迈进的长远发展战略。此后海尔也正是以信得过的产品质量塑造出来的品牌,过得硬的售后服务,实现了跨国生产和经营。其中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海尔在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跨国化的过程中,让自身产品置身于更广阔的市场得到锻炼和提升,反而使其以质量和晶牌整合起的核心竞争力,更具稳固性和持久性。

2、以持续不断地进行适应发展需要的要素整合过程,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源和运行机制的有效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各种技能的有机融合。它包含着超前的预见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不断适应变化的应变能力、时刻把握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能力、由技术创新而及时引领市场建设的能力、市场网络及社会资源的应用能力,品牌和企业形象的树立能力和要素。而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发展恰恰是企业在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或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或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时,不自觉的、或有意识的、或对一些能力和要素进行适时集聚性的整合,从而使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能力得以迅速提高,超越于或区别于竞争对手。仍以海尔为例,从其所表现出的核心竞争力上看,是以质量为依托的品牌,但这一品牌还包含着海尔对个性化要求的适应。就是因为被动和主动的适应个性化要求,产品种类的多样化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才得以使之能够系列化生产,多样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通过实力的壮大,反过来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应变等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最终有机整合后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能力。

3、在适宜的发展模式选择中,培育和拓展核心竞争力。本文所指的企业发展模式,专指专业化还是多元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既不同的发展模式下,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也应有所差别。但最终要通过比较,寻求能使企业具有持续发展和增长后劲并使资产增值及效益提高的企业发展模式。但同时也意味着找到了培育和发展其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作为决定企业命运的核心竞争力及机制的培育和发展,是选择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模式,只是相对而言。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追求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几乎都受到了资金瓶颈的制约,使之即使具有多元化经营的其他生产要素,但在融资渠道不通畅的我国,也只能坐等发展时机的溜走。即使开始不存在资金问题的约束,可一旦“摊子”铺开,资金的有限性便显现出来,大有“乱撒胡椒面”之嫌,其结果有效资金被牢牢套死,半途而废。无法保证企业持续性保持核心竞争力所需资金,最终走向破产的边缘。所以说,我国企业应主要选择专业化经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最熟悉、最具实力的经营领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有条件进一步开拓性发展的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也应建立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向系列化延伸,在向多元化迈进的基本战略思维上,更加稳固和牢靠些,以确保构筑起来的核心竞争力在自己新开辟的领地继续生根、开花和结果。这就说明企业基本具备假设开拓新领域,一旦出现微利甚至亏损的局面,也并不影响原来主业的发展和企业自身基本生存需要。进一步说明其扩张性发展的目标不再是盈利最大化,而追求的是以资本增值为最大化目标。这一发展战略目标的转变内含着抗拒风险和承受风险和损失的能力。因为一旦成功实现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一切资源,包括竞争力资源,则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风险和损失的低度化,也意味着企业承受风险能力的提高。

三、不同的企业发展模式对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的影响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培育要素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43-02

随着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图书馆的周边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变。在新的信息环境中,图书馆要持续地充满生命力地发展,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的普遍诉求。

一、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指图书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比较独特的竞争优势,是维持图书馆的存在以及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一种源于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于绝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而说,传统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还包括在图书馆界竞争中所具有的特色资源、竞争优势以及独特能力,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竞争力强的、不易掌控的能力。从对世界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分析来看,一个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看馆藏规模或者馆舍面积的大小,最主要的还是依据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的好坏以及自身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很多图书馆开始着力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也会有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现在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业已成为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共识。

二、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

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应从图书馆服务水平、图书馆管理以及服务资源这三方面进行衡量。这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也是衡量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

(一)资源要素——文献与信息资源建设

传统的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独一无二地拥有某些领域的综合性或者是专业性的纸质资源,是信息资源、文献资源的集中地,也是信息交流的中心地。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传统的印刷品阅读不再是读者的首选,电子阅读成为新宠,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数字图书馆具有超强的检索能力,诸如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同时也拥有内容丰富全面的网络资源,使其成为传统图书馆面临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传统图书馆的竞争优势在于行政地位、资源、技术与系统以及地理位置等,然而这些优势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弱化消失。建立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并举的资源体系,建立为地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服务的特色化资源库,建立传承地方文化和科技成果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成为打造图书馆资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二)管理要素——知识与人力资源管理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其中包含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面。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的竞争优势的主要组成,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将图书馆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最终凝聚成独一无二的外界难以模仿的、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信息资源管理是指从检索信息到获取信息,再到分析信息和整合信息的一个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的流动性特征,从而有效规划人力资源和管理人力资源。由于图书馆的运作、服务、组织机构以及技术水平等竞争优势取决于人的完成程度。因此馆员是图书馆繁荣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图书馆应该汇集各方面的人才,组成专业团队,提高馆员的学习能力,使馆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图书馆运作过程中,并且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能力。对于以上三个要素的管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各方面能力的相互协调发挥作用,是图书馆文化、馆藏、智力、产品、技术、管理等各要素的有机调和发挥效用,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三)服务要素——用户能力与服务效率提升

现代图书馆强调“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从服务的角度来分析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它包括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基于组织搜索信息知识和分析重组知识信息的能力,根据用户提出的问题以及所处的环境,体会读者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然后提供全面专业而又富有创新性的知识的服务,目前我们依据图书馆的目标、任务和性质要从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这两方面来反思当前图书馆面临的体制不健全、专业人才较少、用户人数逐步下降这些状况。

三、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一)以文化为主导,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图书馆存在的优势各不相同,有的是行政力量、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等。但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文化在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分量。只有培育好自身的文化优势,才能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在现代管理中融入文化理念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馆员普遍认为图书馆是高校的边缘部门,馆员的工作是借书、还书,馆员只求工作无过即可,也没有什么奋斗目标,作为领导者首先要将普通高等院校的理念、目标、使命以及任务形成了图书馆的中心思想,用这些中心思想吸引馆员为之奋斗。就是说,这些图书馆文化首先得到馆员的认可,并且能够激发馆员积极向上,引导着他们进步,只有这样,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才会开展下去,而且要采取特定的方式去激发馆员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图书馆馆员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之中,共同建设图书馆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

2.在队伍建设中打造文化形象

馆长是图书馆的中心人物,在图书馆运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尽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和社会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然而一所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往往受制于馆长的决策力、领导力以及创新意识。馆长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馆员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进而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文化理念、发展战略、特色内涵等,因此也成为图书馆发展中动态因素中的决定因素。

(二)以实力为保障,牢抓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1.强大并独特的文献资源竞争力

在建设文献资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基于本校的重点学科、专业特色以及科研项目所需的特色资源,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发展相接轨,不断优化资源的结构、持续扩充馆藏内容,不断地满足学科和科研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持续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保持资源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连续性、超前性并且能保持自身的特色文化。要高度重视自身的特色资源,使其成为自身的优势资源。利用技术资源,引进新科技,提高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独一无二的特色网站,突出图书馆的优势资源,体现图书馆的管理理念,提升图书馆的资源竞争力。加入图书馆联盟,联手其他图书馆,扩充内在资源,更加全面有效地为用户服务。最后是要将数字图书馆和实体图书馆相融合,个体图书馆与联盟图书馆相融合,促进图书馆进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趋势。

2.通用与专能的人才资源竞争力

印度学者阮冈纳赞先生说过:“图书馆开展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图书馆工作者”,馆员的素质是图书馆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否能够把学习的新内容、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重要因素。因此馆员进行自主学习显得非常必要,首先要获得基本的业务能力,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依据已经拥有的知识基础等自身状况,采用灵活的方法去锻炼技能或者学习知识,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导向的一种活动,是馆员能够通晓图书管理的各项技能和知识。一方面,馆员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水平,掌控更多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除了馆员的自主学习外,图书馆馆长应该为馆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定期考核,鼓励馆员外出学习新经验和新技术,馆员之间相互学习等,打造专业团队,加强学科馆员的培养,发展专业领域的人才,提升人才竞争力。

(三)科学文明的阅读和流通环境建设

培养高等院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建设一个以精神文明为中心,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以行为为体现的管理体系。管理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缓慢发展过程。如果管理竞争力强大的话,那么其他的环境、人力、文化、资源等一系列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因素的竞争力就会呈现出很好的效果。图书馆的精神文化是一所图书馆组织发展的重要灵魂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影响图书馆工作顺利进行的无形力量。那么首先我们要了解文化管理的整体观念要从以下几点开始。一是要认清在不同阶段图书馆所呈现的文化特征,引进优秀文化,扬弃糟粕知识。二是重视实践,把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实践相结合。三是集思广益,发挥领导者和广大馆员的新思想。然后结合自身的服务能力以及建设目标,加强管理,制定战略,适时调整。图书馆文化是在校园文化背景之下建设的,校园文化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文化的变化,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和图书馆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有计划地将图书馆文化建设融入到校园文明的建设之中。然后还要推广图书馆的特色文化,这样可以强化自身的形象,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环境,环境竞争力再一次彰显了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目标和职能所在,体现了综合资源的差别性优势。高校图书馆要依据自身的状况,所处的环境,重新定位自己,划分服务对象,发挥自己的职能,提高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能力,创造科学文明的阅读和流通环境。

四、结语

核心竞争力在图书馆存在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是图书馆拓展其他领域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切入点。因此培育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在图书馆发展策略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就是寻求人才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以及资源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联系,以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然后组织整合,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合作机制、运行机制和协作机制,为图书馆获得竞争优势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郭晶,论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形成及培养[J].图书馆学研究,2000,(1).

篇9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差”现象,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我国旅游企业规模比较小,普遍没有达到最低经济规模(MFS),由此带来长期成本过高,经营不经济,无法产生规模效益。以旅行社为例,2000年我国旅行社总数为8,993家,但年营业收入总额(约合57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交通公社同期年营业收入的50%;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企业经营规模分散,缺乏带头羊式的大企业。如目前我国已有360多家饭店集团,但进入世界饭店300强的只有上海锦江、北京凯莱两家,其中在中国饭店集团排名第一的上海锦江集团仅位列世界第64位[1]。其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却在不断下降,以我国三大旅行社集团国旅、中旅和青旅的入境市场外联量为例,1999年三大旅行社占我国入境市场外联总量的53.4%,而2000年已降至32.5%,[2](注: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资料整理所得。)影响了市场秩序的稳定。旅游企业规模的不经济和经营的分散性将带来企业交易费用的增加和效率的损失,进而导致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可以说,目前国内多数旅游企业仍处在保守封闭和低层次状态下运行,其发展模式尚未与国际接轨。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形势看,加入WTO后,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许多国际着名的旅游集团已经进入中国,他们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销售网络优势、资本优势和管理优势拓展国内市场,使国内各类旅游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目前,进入中国的旅游企业多为世界级着名旅游集团,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例如,法国“雅高”集团目前在140个国家拥有145,000名雇员,在44个国家管理720余家酒店,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目前正在大举挺进中国住宿和接待业市场),国内企业无法与之比肩。当前,我国旅游企业集团面临的挑战还来自于一些实行中外合资的旅游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合作伙伴大都是国内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和国际着名的大型跨国集团,比如去年刚刚成立的国旅运通旅行社和罗森康辉旅行社。它们以全新面貌面世,对我国务类传统旅游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竞争能力形成强力冲击。面对着这些越来越强大的旅游企业的组建和发展,争夺顾客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相对于仍以单体店为主的我国旅游企业,只有组建有效的旅游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资源优势,通过严格管理、优质的服务,才能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之,面对加入WTO的大背景,旅游企业集团化既是我国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对国际化竞争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通过集团化有助于发挥集团的资本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融资优势、品牌优势,使集团整体资源能够合理、有效配置,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并使我国旅游企业尽快融入国际市场,在国际旅游业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国际比较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规范化发展起源于旅游饭店的系列化、集团化经营。经过20年的专业化发展,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已初具规模。谨就自身比较,可谓进展神速,但同国际旅游集团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小且经营分散

    自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以赶超速度迅速实现了数量扩张,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产业规模,然而由于没有在产业演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带来了旅游企业增速过快、数量过多、规模过小的局面,产业集中度不高,大多数旅游企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2.品牌单一,竞争力有待提高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经过20多年的专业发展,已形成一批知名的民族品牌,比如锦江、凯莱、国旅、青旅、建国等,但总体来说这些旅游企业集团的品牌开发力度不够,且许多品牌内容单一、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待提高。而国际旅游企业集团做的则相当成熟,比如在国际酒店管理业中名列第一的万豪国际集团(惟一入选《财富》世界500强的酒店管理集团,2001年排名第256位),旗下的品牌繁多,仅在我国内地就有万豪、万怡、万丽、华美达、新世界等12个品牌,分别引领不同市场。[3]应该看到,我国的一些旅游企业集团也在加快品牌建设速度和提升品牌的含金量,比如隶属于首都旅游集团的“建国”管理品牌,已在北京管理四、五家酒店,在外地有十几家酒店,并打算购买一部分单体饭店的产权,通过签订长期管理合同,形成“建国”品牌的全国饭店管理的骨架,使“建国”形成规模,形成网络。另外,“建国”还将管理一部分经济型酒店,并将建立“建国客栈”品牌。[4]但总体上看,这些努力还无法与国际企业展开竞争。

    3.发展模式不同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大多是市场规律作用和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两种方式。横向一体化可以使旅游企业部分外部交易费用内部化,减少了竞争对手数量,节约了市场竞争费用,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例如,成立于1968年的德国“国际旅游联盟”(Turistik Union International-TUI)到1974年时已经使4家旅游经营商(Tourapa,Scharnow,Hnmmel,Dr.Tigges)进行了完全的一体化,后采发展成为德国最大的旅游经销商。[5]旅游企业集团追求纵向一体化主要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同时获得规模经济性和市场垄断力量。像英国的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和美国的运通旅游公司都是由零售商发展而来,并由商控制的纵向一体化旅游企业集团。而我国的旅游企业集团多数都是由政府撮合,“拉郎配”发展起来的,且多数业务范围狭窄(如饭店集团居多),规模大而不强。缺乏市场纽带的联接,就无法形成内在凝聚力,结果往往是1+1<2。可见,今后发展旅游企业集团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来形成,不能靠行政手段勉强撮合,不能盲目求大求全,要在突出主业、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上下功夫。

    4.市场化程度低

    受转轨体制的影响,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在体制、机制、内部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产权不清晰、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经营机制不健全;集团的治理结构与产权组织形式等还不相适应;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品牌运营不当、顾客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层次过多等等。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企业很难随着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服务能力,适应市场能力普遍较差。

    5.总体运营能力滞后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在与国际旅游企业集团特别是国际饭店集团同台竞技中吸收和借鉴了很多成功经验,促进了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仍暴露出很多问题。我们以中外饭店管理公司为例,有国内学者曾采用抽样调查方式,以电话访谈、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有关饭店管理公司竞争力的17个指标中,外国管理公司在品牌声誉、可信度、销售网络及和员工关系等16个指标上,比中国饭店管理公司具有较大的优势,这说明我国旅游企业在总体运营水平上仍有很大差距。[6]

    三、打造核心竞争力是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是粗放发展、大而不强,其规模、实力和运行水平均无法适应国际化以及国际旅游集团的挑战。从内在因素看,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制约发展的深层次、根本性原因。因此,如何识别和塑造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摆在国内旅游企业面前的一大挑战。何谓核心竞争力,按照PraharadC.K.和Hamel的观点,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指出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7]对旅游企业而言,我们认为旅游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根植于企业集团内部组织运营中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结合体,是集团内部组织学习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旅游企业集团整合资源的能力和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能力。具体而言,旅游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应具有以下特征:

    1.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主体具有共生性

    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本质,它沉淀于特定的企业文化中,是不可模仿的企业能力的集中展现。某种独特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一定的环境下构成该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另外一种环境下就够不成该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与特定的主体共生的。里兹一卡尔顿饭店成功源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全面质量管理”(TQM)的贯彻实施,而沉淀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全面质量管理”(TQM)构成了里兹—卡尔顿饭店的核心竞争力。很多饭店企业(集团)曾刻意模仿里兹—卡尔顿饭店的做法,但苦于他们的“环境”与里兹—卡尔顿饭店有很大的差异,终无法演变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尤其是顾客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此必然带来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结构和可支配资源的变化;而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其核心竞争力也要发生动态变化。国际上许多大企业销声匿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能适应变化,夸大原有优势,忽视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

    3.核心竞争力能创造超额利润,能为顾客创造价值

    旅游企业集团一旦拥有核心竞争力,则相对于其他旅游企业就会处于竞争优势地位,通过建立进入壁垒,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并能获得高于同行业水平的收益即超额利润。同时,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与顾客的持续满意是相辅相成的,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强化了旅游者的消费主导地位,也提升了产业竞争平台。旅游企业的竞争由以产品为中心到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其目标逐步转变为为顾客创造价值,提升旅游企业的顾客价值管理能力。为更好地为顾客创造价值,旅游企业集团必须处理好顾客利益、员工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关注员工利益,员工利益的保障是实现顾客利益和投资者利益的基础条件。改变对员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使员工成为服务价值链上的有效增值点。处理好这三者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会强化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

    4.核心竞争力应是可持续的,必须基于文化创新基础上的组织学习

    核心竞争力不是短暂的,应能持续的为旅游企业集团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否则,不能称为核心竞争力。为此,旅游企业集团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竞争环境,在不同层面上以不同的方式实施组织的动态学习。企业最有效的学习是团队学习,通过采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建立知识能够共享和创新机制,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变隐性的知识为显性的知识,使一人的经验转变成全体人员掌握的服务技能和技巧,使优势由点到面,最终形成企业的规范和制度。而如何实现学习能力向竞争力的转化,这需要企业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型企业文化。许多学者认为,未来10年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和影响的范围无不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因此,旅游企业集团必须用新的价值观、新的视野来谋划和构建新的企业文化,实施企业的文化创新和知识管理,使旅游企业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和创造型组织,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实基础。

    5.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对各种资源整合能力

    目前,我国很多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具有很大的共性,但为什么有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而另一些企业则缺乏竞争力呢?关键是这些企业对资源的认识程度和整合能力不同。成功企业往往善于根据市场机会组合资源,并塑造成消费者认同的独特能力,实现了资源向价值的转化。这些企业也就创造性的培育出核心竞争力。因此,树立正确的企业资源观是确立市场优势的又一源泉。

    总之,国际化带来的企业竞争不仅是规模和实力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内在发展能力的比拼。传统拼盘式的旅游集团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在于只解决了规模问题,没有创造出扩大规模的内在能力,所以一遇强敌,就不堪一击。国际化要求我们学习国际企业的成功经验,不仅要学技术,更要学理念、方法和先进理论。只有培育出真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才具备与国际企业竞争的意义。

    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的几点建议

    培育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业的关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概括起来看,做好下列工作应是当务之急。

    1.继续优化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环境

    优化旅游企业的发展环境包括:首先是降低行业门槛,鼓励各种经济成分进入旅游业。目前,我国旅行社业、旅游景点等还存在着比较高的政策性进出壁垒,保护垄断而不利于内部竞争;其次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很多旅游企业还依赖政府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希望通过吃“偏饭”的办法来发展旅游企业集团,以至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三是改进行业管理水平。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目前管理的条块分割还比较严重,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很普遍;很多民营旅游企业在经营范围、税收政策等方面受到歧视,融资渠道也不畅通;第四是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尽快出台相应的各种法规。第五是国家应从政策上支持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赋予旅游企业集团以更大的自主权;减少行政性审批,从有利于旅游企业集团发展大局出发,把企业应该具有的自主权放给企业;鼓励一些旅游企业集团进行投融资体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授权经营等方面的改革试点,总结试点经验,及时全面推广。

    2.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有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集团)无力或无暇顾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积极推进企业集团的公司制改革,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务之急,必须为旅游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3.完善已有旅游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帮助管理当局实现其目标的手段”。[8](第242页)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目标是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做强、做长,其组织设计必须服务和适应这一目标。当前,必须解决规模扩张与组织效率之间矛盾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一般认为,旅游企业组织设计应确定下列原则:

    首先,充分考虑互联网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据世界旅游组织商业委员会报告,在未来5年,在主要旅游市场上的交易额的四分之一将通过INTERNET实现。[9]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电子商务手段的采用,使得经济生活完全打破文化习俗的影响,排除了语言交际的障碍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使整个世界联为一体,同时对传统集权式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挑战。

    其次,以战略为导向。战略是决定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主要因素,组织架构设计必须以战略为先导。各个业务单元中必须有明晰的远景、目标和价值观,围绕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从外部市场客户的需求开始到内部组织结构和价值流转的一条完整的企业动态价值链。

    第三,组织结构的设计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必须围绕旅游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用流程再造和信息技术的方式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动态衔接起来,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旅游企业(集团)必须建立新型的组织结构,将原来的垂直通道内流动的信息尽可能的扩散到水平层次,即合理的压缩管理层级,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并发展增值伙伴关系,为成员企业分担风险,以保持组织的灵活性,降低管理成本,共享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最后,完善旅游企业集团的法制架构。良好的法律制度能保护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我们在规划未来管理架构方向时应该以经营战略和企业价值创造的效率为主要原则,建立实质性的管理架构,最后将管理架构融入法律架构的框架中,保证实质和形式的一致性。

    4.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旅游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使顾客持续满意,而“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因此,重视对员工的投入对提高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企业集团要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并通过奖励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制度建设来吸引并留住人才,发挥人力资本在研究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同时,应积极贯彻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制度,使旅游企业所有者成为利润索取者,同时为了防范有限理性导致的不完全合同、机会主义倾向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需求偏好差异和个人追求效用函数最大化的前提下,所有者为了在弱化甚至失去企业控制权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必然需要设计一种有效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间接实现自己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目前,旅游企业集团在职业经理人市场培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通过规范的制度设计为人才的培育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目前,我国旅游企业集团能独当一面的经理人太少,必须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而加强培训是培养人才很重要的途径。除了在国内培训外,还可选择一些外语好、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送到国外培训,这是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5.积极推动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强化顾客价值管理

    创新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灵魂,但从国内众多企业的运作来看,企业管理创新常常陷于分散、盲目和片面注重战术的状态,只有选择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才能适应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此外,旅游企业集团必须积极推进服务创新,尽快实现管理思想从产品中心全面向以顾客为中心转变。只有把顾客需要置于首位,重视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企业的服务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如着名学者罗兰所言,服务管理创新的着眼点应是“不断提升企业的(顾客)价值资产、品牌资产和维系资产”。[10](第75页)

    在倡导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同时,旅游企业还要树立对“顾客价值”管理的新观念。企业目的在于盈利,从理论上看,“顾客满意”提供了企业产品价值实现的物质基础,但片面强调“顾客满意”其结果往往与企业“满意”目标相悖,从而现实中“顾客满意”常常流于形式。因此不加选择的追求“顾客满意”的管理理论缺乏逻辑基础。企业正确的做法应是“管理”不同贡献能力(价值)的顾客”,具体说,应按照不同顾客对企业的“贡献能力”细分市场,确定企业的顾客价值类别,然后分别提供对称的产品服务。遗憾的是,多数企业并不清楚自身的“顾客价值结构”(不同顾客对企业的贡献能力),结果使得“优质顾客”往往与“不良顾客”享有同等服务,这不仅降低了“优质顾客”的满意度,也降低了企业的“单位赢利水平”,导致企业更多依赖外在手段发展。从竞争角度看,当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日趋成熟之时,企业如果拥有持续增加“优质顾客”、并不断淘汰或转化“不良顾客”的管理能力,便可以减少对价格战等传统手段的依赖,不仅如此,合理的“顾客价值结构”也突出和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旅游企业集团真正适应国际化挑战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雁.加入WTO后中国涉外旅游饭店集团的发展及对策[J].东岳论丛,2001,(3):48.

    [2]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 李明伟.万豪豪赌中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2-2-27(17).

    [4] 宋志伟.乘势而上,探索旅游企业集团化经营发展之路——访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段强董事长[J].旅游学刊,2001,(1):12-16

    [5] Lloud E,Hudman Donald E. Haw'kins.Tourism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 Introductory Text Prentice-HallInc,1989.

    [6] 王新,谷慧敏.中外饭店管理公司在中国市场竞争力之对比研究[J].旅游学刊,2001,(2):46-51.

    [7] Praharad C.K.and Hamel,Cary.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91.

    [8] [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7.

篇10

关键词 中小企业集群 核心竞争力 培养模式

1 关于中小企业集群

1.1 企业集群的界定

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众多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合体。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可以在不牺牲中小企业经营柔性的前提下,实现规模,降低经营成本,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1.2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现状和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涉及到大部分传统行业,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集群多表现为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地方残缺,企业难有根植性;企业外包意识差,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缺乏品牌;自主创新差,企业易大却难强。这些问题凸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障碍,要改变这一现象,要求政府层面上做好企业发展的环境建设,更要求企业内部自身发展创新,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关键。

2 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2.1 界定

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集群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使集群整体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建立在集群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具体表现为在技术、文化、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综合竞争能力。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有:①植根性,集群核心竞争力是集群中小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以特有的方式逐步积累起来的,集群外部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建立;②延展性,集群核心竞争力不是局限于某一企业或产品,而是内涵于集群内部多种业务领域;③阶段性,集群核心竞争力是某一时期集群整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一种表现。

2.2 构成要素

(1)核心技术竞争力。核心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的成本、价格、质量与更新速度,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以独特技术作支撑的产品能够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集群中小企业易于与科研机构合作与,加之企业间固有的竞争压力的,使得企业间相互,形成创新动力,开发自己独特的核心技术,从而形成核心技术竞争力。

(2)集群文化竞争力。集群文化是形成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集群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源于集群形成的基础——“信任与合作”。集群内中小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并不需要完全由契约来维持,而是通过承诺与信任来进行的,企业在这种文化氛围内建立起的分工与协作关系非常稳定,而且能够产生协同效应,这是集群外单个企业无法获得的,是集群内企业面对外部竞争者时拥有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源于集群企业自身的人才机制。集群中小企业在竞争压力下,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特别是高人才资源的开发,创造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从而形成自己特色的产品。

(3)组织管理竞争力。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管理竞争力有两个层次。一是集群内部企业本身的组织管理竞争力。由于地理上的集中,集群内中小企业在学习效应作用下,易于进行知识与信息的积累,从而优化企业的组织管理。二是集群整体的组织管理竞争力。政府为培植中小企业集群,建立了相关组织管理机构,加强集群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协调企业与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强化集群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这样就形成集群外部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的组织管理竞争力。

(4)市场营销竞争力。中小企业集群的市场营销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区位品牌和营销创新体系。一方面,中小企业集群容易建立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区位品牌(如西湖龙井、意大利时装)更加形象直观,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集群的名牌产品越多,产业集聚力越大,越容易吸引各种资源,有利于集群企业占据市场份额,营造集群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集群企业容易建立营销创新体系。集群内的企业能够建立以市场开发为核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创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营销创新培训工作得以加强,营销人员素质得以提高,营销创新工作得到促进,从而强化了集群的市场竞争力。

3 中小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

3.1 单极辐射型

在集群中,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较突出,在该集群中优势地位比较明显,其它企业在集群后对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认同感,因而在集群内部通过“效应”的发挥,使这个比较突出的核心竞争力被整个集群所接受,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我们称之为“单极辐射”。从前面我们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来看,“单极辐射”中核心竞争力侧重点不一样,这一模式在过程中所产生的就不一样。其中技术竞争力和市场营销竞争力比较容易通过“学习效应”得到推广,而文化和组织管理竞争力的发展则需要在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采取更多的措施才能使之得到更好的培养。

3.2 多极整合型

这一模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原有企业各方面核心竞争力都不明显,集群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在集群内部展开,原有各企业之间在技术、文化、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通过价值链整合优化,从而形成企业集群共有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一种是集群前的中小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比较明显,集群后,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比较、分析、重组、协调、优化,最终形成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大多都是这种模式中的第一种情况,企业没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自身的盈利和发展空间受到,通过集群发展,能够产生“CCL”效应(“CCL”指的是较低成本,较高的协作运作,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在集群后,如原有企业之间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则企业集群会发挥规模优势,从而在成本方面得以降低,进而通过协作,形成区域内竞争力较强的集群。如原有企业之间的集聚主要是供应链上的整合,则会通过“内部化”,产生成本优势,进而在协作与区域竞争力方面得到发展。

3.3 内塑外取型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集群在培养核心竞争力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集群的内部提炼与外部学习的结合,从而达到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目的。对于游离的单个中小企业而言,其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限制了核心竞争力的构造和提升。但众多的企业集结成群后,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群体效应”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蕴藏于企业整体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之中,体现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有机结合是企业内部提炼学习过程。集群有利于中小企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激发创新。

集群后,有利于增强企业能力,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发挥与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得以充分发挥与提升就必须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企业网络。而产业集群实际上是一个网络。从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看,企业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相反,是包含了信任、合作、嵌入、相互锁定等特征在内的网络关系。单个中小企业由于外部诸多因素的限制,网络能力比较弱,一开始可能仅仅限于企业家个人的关系网络。然而一旦形成集群,存在垂直和水平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中介机构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通过竞争和合作形成本地化网络。在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体系中,各行为主体间以正式或非正式关系,频繁地进行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和互动学习。群内企业借助这种网络关系以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对无形资源的共享是企业保持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4 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与单个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样,其发展有一个形成、成长、成熟、衰退期,在其形成的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方式来促使其更好地变成企业的利益优势。在形成期,工作的出发点是根据想要构建的核心能力,对已有的各企业所有能力加以详细分析,找出工作的重点、难点,然后采取适当的手段获取这些要素并对其加以有机整合。在成长期,企业集群初步建构起来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得到强化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在于继续获取和进一步整合核心竞争力的各构成要素来强化和提升这一集群的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成熟期,根据哈默和普拉哈拉德的观点,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即可以从核心能力衍生一系列新产品或服务。具体而言,核心竞争力遵守“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过程,三者关系如下: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和物质体现,又是最终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联系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产品的纽带。当核心竞争力成熟后,企业集群可以运用核心能力的延展性来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质产品——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和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在成熟期,中小企业集群的管理工作就应该以扩散核心竞争力为重点。这种扩散可以分为内向型扩散和外向型扩散,内向型主要指的是将核心竞争力转化为更多的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外向型指将核心竞争力于企业集群的上游和下游,促进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发展。在衰退期,重点一是继续最大限度利用核心竞争力的潜力,二是要着手准备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集群在这一期间要做到居安思危,从长远的角度促进整个集群的发展。

当然,中小企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要强调战略管理,不要在战略管理认知方面出现误区。战略必须体现集群共有而独到的价值观,要有实现这一价值观的价值链,要找到战略实现的平衡点,而且战略要被所有的员工所接受。总的来说,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管理是个长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集群以变化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1 顾志群,沈友娣,康君.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

争力评价指标体系[J].经济问题探索,

2004(11)

2 顾志群.相关小企业群体的培植与县域经济

的发展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02(8)

3 沈友娣等.集群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J].经

济问题,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