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前期,应该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来规划建设。要种植就要考虑种植物的产品种植、灌溉、储存、运输,还有游客的观光、饮食、住宿等一些列设施的统筹规划设计安排。
(二)良种培植,营造主题
现阶段的生态农业园区普遍缺乏特色产品开发,很去延伸到深度现状的挖掘。因此,现今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应该以生态、农业、观光等主题作为开发农业生态的基础模式,形成独特的整体格局。
(三)效益兼顾,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园的指导思想就是规划设计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新型观光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过程涉及环境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学、设计学、管理学等多方位的知识体系。在此体系的支撑下,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分析和规划设计,生态园区主要以生态农业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效益。
二、观光园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要遵循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府发展的引导下,突出理念特色,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原则,提倡“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设计策略方针,把握现阶段中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势头,将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发展。在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整体发展中,要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对内、对外生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交流为重点,以丰硕的果园、优美的农田风景、自然景色等要素为依托,以生态、绿色、环保、自然为规划设计的主格调,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和艺术形式直接的衔接、融合。同时,也要重视多发问题,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发展策略。
三、观光园规划的目标
在科学技术与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产物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应该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园。要致力于规划设计具有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科研、教育、休闲、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同时融入知识性、艺术性、参与性的多元化要素,把旅游观光农业培植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片区规划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农业示范园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要体现示范园区的性质,体现生态农业多功能模式的整体格局,从生态、农业、旅游的角度,通过生态学理念,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好保护和挖掘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生产力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同时,能够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带领示范性作用。
(二)观光农业旅游园
此区域可以根据当地现存的资源来开发,围绕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理念,充分利用周边植被、水资源、地势、风土人情,在呈现美化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学、美学、园艺学等科学,开发更具特色的农业附属产品,供应游客进行观光、参与、品尝、购买、度假等多项活动,从而建立特色性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园区。
(三)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生产园
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绿色、环保等话题成为热点。“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生态园的规划建立,是进一步加强绿色有机农作物从种植、生长、销售等多个环节的透明化,让人们参与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购买一体化模式中,把绿色有机农业产品推向更加亲民的环境中,形成产业品牌。
(四)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园
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是从种植、培育、销售等环节实行透明化展示过程,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生长过程的知识学习,又能展示生态园区高科技的运用,更能充分地开展对游客和学生的教育及科学普及。同时,可以把生态园区的种植流程科学化,形成一个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供学生实践学习。
四、发展策略
当前,中国休闲农业生态园产业已经成为城市边缘地带发展的特色。由于城市的大力发展,拥堵的城市让人们想要逃离都市繁杂生活的欲望,去寻找一片静寂的田野。所以,在当今旅游业急速发展的时代,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开发是新型农业发展的趋势。
篇2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内容;方法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起步较晚,关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体系还不完善,这就导致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生态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面积较大,因此需要重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以现代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将乡村景观、经济生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打造出美的乡村,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 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打造美丽的乡村,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并将其与人类及自然环境有效结合,从而打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乡村,为农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1.2 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乡村的民风民俗作为什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保留这些历史宝藏,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增加乡村的文化内涵。
1.3 可持续性发展
在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人们受制于社会条件限制,往往对自然环境资源利用较多,这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的保护好乡村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充分的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2.1 村落景观
村落作为一个综合体,属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村落景观要具备较高的欣赏价值,以此来吸引旅游者,使游人能够享受景观资源。而且通过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为乡村打造出适宜开发旅游的风景。按照物质形态来对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点、线、面等三种形态。
2.1.1 点。无论是在村落布局还是景观效果上,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点的存在会增强景观的中心感,使景观更具向心性和标志性。可以将村落景观看成一系列点状空间,将不同的节点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
2.1.2 线。点运动的轨迹即为线,同时线也是面运动的起点,线具备多种形态的造型元素,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和概括性,因此在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中,可能将线作为街景艺术的重要单元,利用线来决定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的轮廓线,并利用线来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乡村景观中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线性空间的曲直变化及动静结合,从而打造丰富及优美的村落景观。
2.1.3 面。面在景观中分布范围十分广,而且具有非常好的连通性,在村落景观中,面充分的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不仅决定着景观的性质,而且对景观动态发展也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2.2 农业观光园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农业观光园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以休闲和观光作为主题,以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多功能于一体,通过广泛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打造出来的乡村农业观光园能够吸引大批游人,成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主要形式。在农业观光园中,充分的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结合,将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进行传承和延续,从而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
2.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2.3.1 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3.2 旅游标识系统。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尊重传统村庄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
乡村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更适应自然的环境,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传统村庄的肌理,有效的保护乡村原有的风貌,构造出温馨的乡村格局,为居民打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增进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落造出温馨的氛围。同时,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有效的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资源,进一步挖掘对乡村规划有利的景观素材,从而打造出美观的乡村环境。
3.2 发扬乡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乡村历史文化风貌及民俗文化等都是展示乡村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当地百姓的精神财富。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突出地域民俗色彩,充分的运用乡村特色来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效的相结合,展现出乡村景观的文化魅力,提升乡土气息,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3 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的居住部落和街道形成了乡村空间,这其中街道起着有效的连接作用,以此来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地理风貌。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遵循心计适宜的原则,更好的显示出道路布局的合理性,确保道路顺通,从而为居民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而且在具体规划设计时,当需要添加一些公共服务设计时,不能对村民正常的生活带来影响,要通过科学的设计,采取合理的尺度,从而为村民打造一个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
4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农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因此需要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依托于乡村的地域特色及自然环境资源,为村民打造出美丽宜人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仅具备民俗色彩,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有效的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为乡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12).
篇3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因此在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1]。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利用农业生产与农业景观作为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特色服务,充分体验现代农业的新型旅游产业。农业生态园作为农业生态旅游的主要载体,不仅受到了众多旅游者的喜爱,也具备了巨大的研究价值。在我国,观光农业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形式为观光农场,后来又逐渐衍生出农家乐,度假村等多种形式。通过多年来不断的发展与演变,最终形成了复合式观光农业生态园,并成为了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而且能够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农业生态园作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的产物,是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笔者以福鼎秦屿镇冷城村农业生态规划为研究实例,对如何因地制宜的规划农业生态园进行初步探讨。
1项目区概况
冷城村坐落在国家级风景区太姥山东麓妙帽峰下,距福鼎市秦屿镇西北方约8km,沙吕线旁。冷城村南、西、北3面为山,成怀抱之势,东面为东海,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西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南距福州200km,北接温州100km,距福宁高速公路太姥山互通口6km,离已投入使用的温福铁路太姥山火车站5km,交通十分便捷。项目基地总体规划面积约为166.7hm2。冷城村现有经济的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由于近年来太姥山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产业以配套太姥山旅游产业成为了秦屿镇经济寻找新增长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冷城村不仅拥有绝佳的农业生产环境和自然景观,还保留着唐代的灵峰古寺、宋代朱熹讲学的石湖书院,以及明代的抗倭古城墙遗址等著名的人文景观。笔者依据镇政府发展规划,利用冷城村当地独有的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依托优势,对冷城村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划。除此之外,项目地由村政府负责协调,对田地与居民地进行整改,使冷城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的乡村旅游经济转变;使农村大量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发展当地旅游经济,实现当地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设计原则
2.1可持续发展原则
园区的规划建设都应建立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持自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按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理念,选择优良物种,合理使用土地,科学安排生产,适量施用农药、化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把生态循环与经济流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维护旅游区的生态平衡[3]。
2.2体现生态理念原则
观光农业生态园重点在于体现生态理念,传达生态思想。在冷城农业生态园的规划中,生态的内涵从4个方面得以体现。
2.2.1自然式设计自然式设计是相对于人工化设计而提出的理念,通过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格局为出发点进行利用与保护,避免掺杂过多的人工化元素。在设计中,利用植物群落的布局以及地形与水体的处理,表现出自然的形式。对原有的自然环境所表现出的景观片段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取舍,突出生态美学。
2.2.2乡土化设计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并尊重当地的立地条件以及环境中的植被种类和自然史,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适合当地的景观特色,创造出保护生态最为有利的景观模式。
2.2.3保护性设计通过对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进行科学的分析,结合生态学规律以及最新科研成果,使设计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同时维持并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在设计中应针对不同的对象,通过分析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与价值的大小,进行分类与评价,按照价值等级体系,再进行土地利用模式的划分,实现生态保护作用[4]。
2.2.4恢复性设计许多农林类用地由于人类的过度利用而成为污染严重的废弃地。在规划过程中,应用生态学原理与科技手段,修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利用创造园林空间,使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重新恢复平衡[5]。
2.3生产结合观光原则
经济生产是园区最基本的功能,而在满足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观光项目,是挖掘农业生产副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规范的农业生产布局,利用农业生产所独有的景观效果,鼓励游客参与,结合道路的开辟和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使游客获取生态性与农业性的审美,增强旅游活动的观赏性与趣味性,倡导休闲观光农业的理念[6]。
2.4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必需体现科普教育的原则,以便游客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应充分体现园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修复生境的功能,普及生态文化。使得冷城村旅游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传递生态知识。
3总体规划
设计总体上把握了冷城村当地的农业生产现状与土地利用情况,在不破坏现在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布局,目的在于实现生态农业景观化[7]。并结合当地环境本身的优势———深厚的人文气息底韵,意在实现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
3.1功能分区
规划了6大功能区:迎宾服务区、历史文化区、生态农业区、文化教育区、娱乐休闲区、观景休息区。
3.2景观规划
3.2.1交通组织规划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农业区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农业生态观光园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12~16m,用于汽车通行和游人集散;次干道宽为8~10m,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5~2m。规划道路以道路分割区域主题为出发点,以道路为边界,道路内部所筐定的区域进行农业规划,实现各个生态模式的并存。
3.2.2植物景观配置植物配置原则为力求接近自然,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充分展示四季植物的不同景观,形成植物品种多样、层次丰富、季相特征鲜明的绿化景观效果[8]。①根据植物生态位进行搭配:根据植物的习性进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立体种植,以及从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置,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系列景观。②从季相上进行合理搭配:每一个季节都有几个品种的观赏植物形成整个园区的主格调,成为吸引人气的观赏亮点。③根据园林美学进行搭配:依据植物的高矮、色彩、香味进行配置,同时合理配置落叶和常绿植物,远景和近景,个别突出和整体协调,给人们的感官以最佳的感受。④植物品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利用苗圃原有长势较好的苗木及宅旁树木,以原有红豆杉、白茶等为基调树种。#p#分页标题#e#
3.2.3建筑景观配置根据整体规划,分期开发原则,生态园的建筑将按经营目标进行全面规划,然后按实际需要逐步配套,既使全园建筑布局合理、格调一致,避免重复劳动,又减少前期投入和后期维修养护费用。建筑景观配置原则为:①建筑物格调应与生态园主格调协调一致,即以生态建筑为建筑物设计和建造标准。②在建筑风格上形成生态园自己的特色。③生态园的亭、廊和其他配套设施,可用简单、生态的框架,配上各种藤本植物,形成外观、色彩多样的各种生态建筑。
3.3冷城村农业生态园总体规划目标
冷城村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遵循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形成了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冷城历史文化旅游2条轴线,在此基础上通过道路规划(对外、对内)、植物景观配置、建筑景观配置等景观设计技艺,形成了迎宾景区、历史文化风俗区、生态环保农业区、文化素质教育区、娱乐休闲步道区、观景区6大功能景区。其中历史文化风俗区包括冷城古堡、石湖书院、灵峰古寺3个部分,娱乐休闲步道区包括湿地木栈道、烧烤场、四季植物园、生态竹林、观景楼5个部分,文化素质教育区包括现代农业广场、抗倭广场、蝴蝶生态园3个部分,生态环保农业区包括白茶山、有机疏菜种植区、稻—鸭生态农业模式、稻—鱼生态农业模式、稻—蟹生态农业模式、茭白—鸭生态农业模式、荷花鱼塘、油菜地8大部分。形成了3条旅游路线:历史文化旅游路线、生态农业旅游路线和现代文化旅游路线,将冷城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乡村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及现代的生态农业思想全面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不但可以感悟历史的沧桑,岁月的痕迹,还可以感受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空旷的田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从而实现冷城村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资源共享、客源互补、共谋发展,获取双赢”的旅游模式开发,成为一个体现地方特色和新、奇、特项目相结合,以高科技农业为主导,以农业景观为特色,以历史文化为依托,集生产、观光、度假、科教为一体的环境优美、景观丰富、资源永续利用的乡村生态旅游村庄。
篇4
随着国民生态意识的萌生,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裕,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以使身心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得到舒缓和松弛。在城镇建设方面,也同样更加重视构建多种优美的自然景观,营造悠闲舒适的环境,反映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人们尤其热切期待着景观生态园林这样的绿色开放空间。
景观生态园林也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营造生态园林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参与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1 景观生态园的概念
生态园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四美生态园林工程。
2 景观生态园的内涵
2.1 生态园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
2.2 生态园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
2.3 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3 生态园的分类
从自然资源角度化分,可分为以下几类:
3.1 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类
3.2 森林生态公园(区)类
3.3 地质生态公园(区)类
3.4 农业生态园(区)类
3.5 城市生态保育(区)类。
从产业经济与技术角度化分,可分为
3.5.1 观光农业生态园
3.5.2 都市科技型生态园
3.5.3 休闲度假型生态园
4 景观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总体思路
4.1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另外,生态园的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4.2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4.3 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5 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5.1 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
A、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B、观光旅游区域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C、科普教育功能区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5.2 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A、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的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
B、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C、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
5.3 生态园的建筑设计
生态园建筑是生态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根据生态园的环境、定位、投资等因素量身设计。好的生态园建筑创意也能吸引游客。生态园的建筑,应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主,要突出生态的主题。同时,作为供游人休闲、度假、体验的场所,还要注意建筑物与环境与游客之间的融洽关系。
篇5
最近几十年,集约化经营方式已经导致了传统农业景观中生物栖地多样性的降低和自然景观的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的变化使得农业景观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1].针对各种日趋严重的农业和土地退化问题,农业、环境、地理等领域的专家重新考虑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结构调整.农业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侧重从市场效益和农业技术角度出发,依靠农业科技成果,发展各种新型农业模式.环境和地理等领域学者的反应主要是规划设计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农业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等.任何农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均可表现为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组合,即农业景观空间结构.事实上,具体农业模式的规划和设计往往均可视为土地/景观规划问题.然而,不论其意义有多重要,这些规划和设计,实际上多具区域实用和偶然性,带有普遍意义的新景观空间配置结构还难以形成.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规范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各类农业景观规划势在必行.
2原理与方法
2.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学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只是近期这种研究才被应用于实践领域且正在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对景观生态学一般原理,已有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总结.美国学者Forman和Go-dron[2]主要立足于生态学角度提出景观生态学的7条基本原理,Risser等[8]提出主要针对尺度的5条基本原则,中国学者肖笃宁(1993)根据相关学科理论,提出景观生态学的7大理论基础.这些对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及体系的创立,无疑都有明显的开拓意义,但作为体现学科本质和特色的基本原理,它们还有必要进一步抽象和完善.基本原理是学科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其最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景观生态学起源于地理学与生态学观点的相互综合,它的基本特点表现为由地理学、生态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由此,作者认为景观生态原理至少应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综合整体论、水平异质性———空间结构及垂直异质性———相互关联.具体划分为:整体性原理、时空尺度与等级层次原理、镶嵌稳定性与生态控制原理等3项,并可视之为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体系(图1).
2.2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对景观生态学而言,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动都必然落实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构成各类农业景观.这种空间特征,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于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实践中的基本前提.同时,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最终成果也必然表现为空间格局合理的具体农业景观.特定区域农业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既包括具体农业景观单元的研究,也包括确定这些单元区位的区域农业景观功能区划研究.农业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实际应用问题[4],显然,可以直接运用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的一系列原理和方法.狭义农业景观,即农田景观是草地、耕地、林地、树篱及道路等的镶嵌体,表现为有机物种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碎化栖地的空间网格[9].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处理很多具体问题时都需要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理论.譬如,田块斑的大小和形状、防护林网眼规模、水系廊道的宽度和连接度、自然干扰的频度和分布、异质景观单元的特征等等.事实上,它们通常对农业景观的生物生产和各种过程起着决定性的影响[7].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除去常规农业第一性生产功能外,农业景观还具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宏观环境背景功能,这也是目前农业景观倍受关注的原因之一.实践中,景观规划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是适应地方物种个体生态需求而对斑和廊的设计.目前对这种复杂而困难的任务的反应,首先是假设现存的景观生态原理是合理的,科学的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就是对这些原理的具体运用过程,即“黑箱方法”的运用.另外一个做法是强调景观单元及其组合结构与特定的物种制约关系,认为不可能将景观设计得适宜所有的栖居者,但必须明确核心物种以使设计能够满足一些已知的需求.这些物种数量虽少,但却具有突出的生态重要性.目前,相类学科的发展水平使这种特殊物种设计法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
它与“黑箱假设法”有可能成为较通用的研究方法.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景观生态学结合实践的应用方向,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途径[6].景观规划设计与以往单目标的规划设计有本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它将景观作为“资源”并从“整体”上看待,并将人类需求与景观的自然特性与过程相联系,主要关注宏观尺度上的资源配置.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土地肥力”以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同时,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景观不仅要以现在的格局,而且要以新的格局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持续的生息条件.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区域生态系统.景观规划设计与区域持续农业在根本目标上完全一致,其多目标性兼顾持续农业的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如强调资源配置)与社会持续性(如关注未来).农业同其它产业不同之处在于农业生产极大程度依赖土地的自然属性,而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如将人类需求与景观的自然特性与过程相联系).而且,规划设计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所以可将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区域持续农业景观实现的空间途径[10].相同于其它内容的景观生态规划,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是运用景观生态原理,结合考虑地域或地段的综合生态特点及具体的目标要求,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保障做到这一点,本项研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如下几项原则:适宜面积原则;类型多样性原则;景观单元关联原则;空间结构协调原则.
3案例与结果
3.1研究区地理背景
涿鹿盆地位于河北省涿鹿县北部,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其西北部为中低山地,南部为低山丘陵,从北向东南以洋河为界,大体上呈三角形(其中西南部向南延伸较多),境内有中低山、丘陵、盆地、河漫滩、阶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基本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较少,降水少而集中于夏季、大风多而集中于冬春.水资源比较丰富,自西向东横穿盆地南部的桑干河是其主要水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以灌淤土和水稻土为主.植被类型多样,以玉米、春小麦、水稻等作物以及葡萄、苹果、梨等林果为主,天然植被仅分布在盆地的西北中低山地、南部低山丘陵.本区面积44158hm21),人口21.58万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及居民点工矿用地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蔬菜种植,干鲜果生产为其主要发展方向.本区近京津及张家口,具有较好的市场区位条件.农田建设水平高,水利设施完善,灌溉面积占耕地87.3%.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灌溉、耕翻、运输、脱粒及加工大部分实现了机械操作.农业技术推广较快,地膜、大棚等栽培及品种引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总体而言,本区经济技术文化较为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可以认为,本区为典型的农业景观,其未来利用应以农业为主.
3.2研究区的总体规划目标
尽管本区背景景观具有明显的农牧过渡特征,但在目标景观尺度上,仍属典型的农业景观,景观生态过程以农业土地利用为主.景观生态主导过程是确定景观利用方向的主要依据.本区目标景观生态过程以农业土地利用为主,自然退化过程(包括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及盐渍化)及城市化过程次之.这一特性决定本区景观利用应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其它产业发展.综上所述,本区景观利用应以农业生产为主,环境保护为辅.在保持农业资源、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最大化农业产量、质量、效益是本区景观利用的基本目标.此外,在保证基本农田和农业产量的前提下,也应大力发展其它产业.具体来说,粮食、蔬菜与水果生产既要保证本区消费需求,又要完成粮食上缴任务以及提供较多的水果、蔬菜境外出口;环保要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不仅不能使退化过程损害农业,还要以开发养治理,以治理保生产;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推进城市化进程.
3.3区域农业景观的功能分区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针叶林地、山地灌丛草坡、缓坡耕地、梯田耕地、果园、各级道路、居民点及人工水面等.其空间结构表现为以涿鹿盆地中心居民点(涿鹿县城镇)分别为中心的环带状格局.受制于地形和人文区位因素,从中心向外依次为:居民点———川平原———台耕地、梯田耕地、缓坡耕地———果园———次生林和灌丛草坡等景观类型,这也构成整个研究区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显然,这种结构既有对自然景观生态合理利用的基础,又具一定的景观美学价值.三大功能区自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呈环带状过渡,以内层的农业耕作景观为主.生态环境保护景观的水土流失过程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将同中部经济园林景观的水土流失一道对自身构成威胁,而经济园林景观的水土流失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又将会对农业耕作景观产生影响.就啮齿类动物的活动来说也有从天然景观向农田入侵的倾向.从环境保护、生产效益并重到农业生产的景观功能分区,目的在于适应这种景观过程的空间分配,抑制各功能区之间的上述关联.尤其是中部景观既行生产功能,又具环境保护功能,还对水土流失、有害物种入侵起到缓冲作用,保护了内层景观.
3.3.1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
(1)位置、范围:分布在最灌渠以外(即七一大渠、桑南一干渠控制范围以南,劈山大渠控制范围以西、北)与区界之间,控制面积19223hm2.(2)功能:主要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努力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本区开发利用的方向.在立地条件较好处,以植树造林为主,较差处则先要封坡种草,为将来造林做准备.(3)依据: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坡度较陡,不适于农业开发.景观过程以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减少(人为樵采、放牧等干扰所致)等退化过程为主,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要地位.同时,灌溉水无法到达,天然降水少且难以拦蓄利用,没有生产保证.
3.3.2经济园林功能区
(1)位置、范围:分布在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以内,大致在惠民北灌渠、桑南三干渠以外.控制面积14149hm2.(2)功能与利用方向:主要执行经济林生产功能,兼顾环境保护功能.坚持以葡萄、苹果、梨等水果生产为主,适当发展大枣、核桃、杏扁等干果以及其它经济林生产,提高园林的经营、管理水平,使本区成为以境外出口为主多种经营的高效益的水果基地,是本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坚持土地利用与改良、建设相结合.坚持沟、谷、坡综合治理,遏止水土流失,弥补灌溉水不足.总之,这种功能设计,目的在于既遏止水土流失等不利过程,又尽量最大化经济效益,达到生物生产与环境服务功能的统一.(3)依据:灌溉水有一定保证率,为产量的稳定提供保障;地形以山前黄土低丘、台地或洪积扇为主,坡度较缓,适于耕种;土层深厚,土壤较肥,有助于提高生产力;景观过程以果园经营及农田改造建设为主,尽管天然状态下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但目前大部分地区得到初步抑制.
3.3.3农业耕作功能区
(1)位置、范围:分布在经济园林功能区以内.控制面积10786hm2,为本区景观的核心.(2)功能与利用方向:执行种植业生产功能.其发展方向为商品粮和主要面向京津的副食品基地,以高产、高质、高效农业为发展目标.具体实现途径为:合理安排农、牧、副结构,以粮食和蔬菜生产为主,适当增加或加大油料、经济作物比重;选择、引进、推广适于本地的高产、优质品种;充分利用景观的空间镶嵌与多熟种植原理,合理组合作物的空间结构,适当安排轮作顺序,逐步扩大间、套、带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引进推广先进耕作经营管理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完善防护林、灌渠网络,做到排灌结合,旱涝保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滥占耕地,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加强改造措施,提高土壤肥力.(3)依据:灌溉水有可靠的保证率;土地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景观过程以种植业耕作经营为主,土地改良为辅,城市化有一定发展,但不会对农业构成威胁.
3.4各功能区内部的结构规划与设计
3.4.1经济园林功能区结构
在经济园林功能区内,根据现状景观的组合格局、景观单元间的细微过程差异及其空间关联、未来变化趋势,可将本区的空间结构作如下安排:桑干河以北自成一片、桑干河以南大致以涿矾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可分别称为桑北、西南、东南单元.三区的控制面积分别为30.93、66.10和4446hm2.桑北单元外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内联农业耕作功能区.其粮食、蔬菜的供给依赖耕作区,而自身的水果产品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耕作区的需要;生态环保区的水土流失对其有一定威胁,而自身土地的改造尤其是引洪淤灌又与生态环保区密切相关.考虑到本区盛行西北风,而目前防护林带基本平行于这一风向,可沿劈山大渠新建一条防护林.这样既能防止风沙,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割断某些动物对果园的入侵路线,同时也因避免选择新地址而节约土地.东南、西南单元与生态环保及耕作功能区的联系与此类似.就两大单元之间而言,东南单元成熟的果品栽种技术与优质品种可向西南单元就近输出,西南单元过剩的粮食可向前者供应.考虑到两大单元功能与地域上的接近,可沿它们的交界,即涿矾公路布局果品加工企业.这样做既可方便区内运输,又利于境外调运.
3.4.2农业耕作功能区结构
本区景观过程以作物生产为主,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可视为一个整体单元.本区的结构设计就针对这一整体单元.水浇地为基,城乡建设用地、灌溉水田以及局部园地等为斑,灌渠、树篱、道路、河流等为廊的斑、廊、基空间镶嵌格局是规划区的基本结构.鉴于本区以西北大风居多,营造防护林带应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目前这一方向仅有惠民北渠一条林带,宜增加一到两条林带,一条大致沿单家堡-上太府-赤脚寺-尹文屯-苑庄一线,一条大致沿大姚庄-南庄-辛兴堡一线.适当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水田面积),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继续完善道路、灌渠建设(尤其是较大居民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灌溉排水体系)以改善景观之间的空间联系,扩建、完善树篱体系以充分发挥其阻挡风沙功能,是未来景观建设的方向.
3.5典型景观单元设计
3.5.1桑北果园单元
现状景观呈粮食、果园、荒地镶嵌,粮食作物占明显优势.景观过程以土地改造为主,农业耕作利用为辅.另外,水土流失也不容忽视.土壤与水分要素(土层厚薄不均,多含砾石,质地轻壤,水分不足),对耕作构成根本性限制.现状耕作水平低,种植业生产潜力小.景观不稳定,农业利用中存在明显的果园取代耕作的趋势.近期以农田改造建设为主,农业生产为辅,未来以干鲜果生产为主导方向.首先平整土地、排除砾石、引洪淤灌,以保持水土、提高肥力、改善耕作条件;在改造的基础上,暂时实施果粮间作,逐步扩大果园比重,水分条件较好者,重点发展苹果、梨等水果,水分条件较差者以大枣、核桃等干果为主,直至建成生产多样、干鲜果兼营的果品基地.条件较差、不宜大面积改造土壤的地方要强调点状改造,挖坑填土浇水,直接栽种果树.
3.5.2东南果园单元
现状景观呈现粮食作物主要散布在果园北缘或零星点缀于大面积果园间的格局.景观过程以果园经营维护为主,土地改造为补充,园地蚕食耕地过程趋于完成,水土流失初步得到遏止.桑南二干渠以外坡度较陡,灌溉水无可靠保证,干旱和水土流失对本区生产有影响.景观相对稳定,变化不明显.品种单一,景观多样性程度低.完善和深化以葡萄为特色的水果基地建设,是本区的发展方向.主要途径:用优质水果品种全面取代种植作物;推广、引进适于本区的优质高效益品种,逐步淘汰普通品种;适当增加新品种,重视不同品种的空间搭配,改变单一品种经营方式;平整土地,扩建灌渠,注重培肥,坚持开发式综合治理,以利用带动改造,彻底消除土壤侵蚀和干旱,使其成为高产稳产的优质水果基地;大力发展果品加工,提高水果经济效益.
3.5.3西南果园单元
现状景观呈果粮间作镶嵌,比例接近,水肥空间配置差异较大.景观过程以生产经营为主,坡麓地带有水土流失发生.水分不足、肥力不高构成较大限制.景观相对不稳定,园地有逐步取代耕地的趋势.利用方向应以农林生产为主.首先要合理搭配粮食作物和果树的空间结构:在七一大渠以外无灌溉水的地方,全部栽种果树,适当扩大干果比重;在桑南一干以外七一大渠以内灌溉水无可靠保证的地方,以果园逐步替代耕地,以苹果、梨等水果为主;桑南一干以北水肥配合较好地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严格控制果园面积,以粮食生产为主;在特定地块中,要注意果园与粮食之间、果园与粮食内部作物的比例、距离,相互的组合镶嵌方式等.在发展生产的同时,积极改良土地:进一步发展水利、水保事业,修筑梯田、土石谷坊抑制土壤侵蚀,开挖扩建水利排灌渠系,洪淤改土,培育肥力.
3.5.4典型耕作单元
依据限制本区农业生产的限制要素———水分,可将本区典型农业景观即基质设计为果粮、水旱间作的立体农业模式.在地势较高,灌溉水不能到达的地方栽种果树以利用其强大的根系吸取深层水分,在地势较低有充足水分保证的地方种植水稻,在二者之间靠灌溉维持的地方种植玉米、小麦等旱作作物,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5.5盐渍化单元
针对盐渍化区地形高低起伏,地下水埋深深浅不一的景观格局,可用“挖低垫高”的办法改造土壤.即在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适当挖深土壤,向周围较高处堆垫,将低处改造为稻田,局部积水较深、规模较大、排水不畅、难以改为稻田的洼地改造为渔塘,而周围高地改造为水浇地.针对盐渍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合理安排排水沟,使高处水浇地向低处稻田排水,低处稻田向渔塘排水.尽量利用机井,抽引本地地下水作灌溉水,实行排灌并举,这样做既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促进水分循环,加速土壤脱盐过程.在高处水浇地引水灌溉(尤其是引洪淤灌),以覆盖、排水等方式消除盐碱,低处水稻田用灌溉水(包括高处排水)冲洗,以溶解并排除过量盐分.新改造地可种植绿肥,或耕种、休闲交替进行,已改造地要早耕晒垄,增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温、肥力,促进土壤脱盐.
篇6
关键词:湘西北 生态文明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 A
0 序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却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一切要从问题根源入手,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一下几点:
(1)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2)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
(3)工业生产污染和农业生产污染日益突出
(4)农村环境保护资源分配不均匀
本次调查选取了常德市鼎城去石公桥镇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对石公桥镇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到目前石公桥镇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 乡域的基本概况
石公桥镇距常德城区30公里,地处洞庭湖西滨,太阳山东麓,西接大龙站镇,东抵西洞庭管理区,北靠周家店镇,南临镇德桥镇。全境西北山丘起伏,中部平坦,东部低洼。全镇管辖26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1个渔场。土地面积约为97.6平方公里,其中旱地3958亩,水田39477亩。乡镇人口约3.8万人。
据史志记载,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当年“经张公渡过柳堤至周家店,弃程而率之”。张公渡, 即石公桥,柳堤即石公桥东柳堤。桥西的“神仙观” 、桥东的“龙子岗”、桥南的“卧龙岗”、桥北的“仙人庵”与“白云阁”等名胜古迹迄今仍有遗址可寻。《杨氏族谱》一书中有记载杨氏普通公夫人朱妣之墓也是葬于此镇。
2 乡域内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2.1 绿化建设方面:打造“绿色长廊”
2012年3月27日,石公桥镇召开全镇党员干部大会,号召全镇大兴植树造林之风,打造湖区樟树之乡,建设生态环保镇。石公桥镇依托冲柳垸环垸治理综合工程项目,在公路硬化的基础上,利用路边、沟边、坎边、田边、湖边等小块地形植树造林,全镇300公里樟树长廊建设完善。进一步改善土壤情况,加固路基,而且美化家园、净化空气,创造经济和生态效益。
2.2 生态建设方面:形成生态农业多样化
各种植业面积所占比例可以看出,该镇2012-2012年,主要以水田种植为主,且为棉花、柑橘、湘莲等种植业各占有一定的比列。结合表1的数据统计了解到该镇的种植业中水田的种植带来了主要的经济效益,棉花紧随其后,湘莲与柑橘也产生了不俗的经济效益。水田、棉花、柑橘等的种植,形成该镇生态农业多样化,必定会为村镇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推动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生态-经济一体化的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表1 石公桥镇2010-2012年生态农业情况统计
2.3 环境卫生建设方面:改善环境、卫生、景观三方面
2012年4月,该镇开始对环境整治进行改造,指出集镇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解决方案。对集镇的环境卫生进行整顿,从解决环境、卫生、美观三方面问题出发,积极改造,以下就是其整治内容:
3 乡域内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滞后
乡域内随着近年工业生产的不断加大,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也是并驾齐驱。乡镇生活垃圾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物排放已经逐渐阻碍了乡镇生态环境的建设。到目前仅县城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而其余的乡镇并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
3.2 生态文明价值观上缺失
调研时,不难发现该乡域的马路边上、水域内都扔了许多垃圾,市场管理不够完善,整洁度不够。居民们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缺乏一种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树立,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由它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价值观还只是点燃在社会精英群体中的星星之火,而未能在广大民众中形成燎原之势。
3.3 规划管理上较薄弱
农村生态规划管理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立法缺位匮乏。除了政府相应的法律规章外,石公桥镇地区很少有针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缺乏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方面也没有明确的分管生态环境的领导,但是农村地区的很多生产活动又和环境密切相关的,这使得整个乡域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管理与规划十分滞后。
产生问题的原因:
(1)环境立法不够完善是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人口压力过大,导致了人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
(4)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5)对农村环境问题宣传上的不足,导致农民环境意识淡薄。
4 解决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4.1 对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并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在我国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它不仅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持续正常的能流通量和物质循环强度,高效益、高产出、少污染;并且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从而使我国农村、农业进入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轨道。
4.2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我国仍然未颁布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立法法规。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仅根据现有的环境立法难以解决。因此,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是刻不容缓的。
4.3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投入。各级政府应确保环保部门行政开支有稳定来源,加大力度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支持,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4 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计划生育政策要全面落实农村,如果人口得到控制,人口的总需求量减少,自然生态环境压力自然而然的也会相应减少。同时,农村的教育方面也不容忽视,在农村贯彻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环境意识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要使农民意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的不足之处,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心。促使农村人口、经济与环境全面协调的发展。
4.5 走城镇化发展之路,对农村环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村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必须在农村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公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立足于广大公众的参与,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创造出一个人人时时注意环境保护、关心生态环境的新局面,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孙杰,浅谈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价值探析[J],法治与经济(下旬刊),2013(10):112-113
[2]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0(9):65-66
[3]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3):30-32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简介:张诗倩(1995―),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城镇景观规划方面的学习研究
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创意农业服务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s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s booming, "Nongjiale" tourism. This is a ki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ural landscape, product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tourism,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combination model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s a unique form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is paper has emerg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Nongjiale" tourism and related discussion,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which broadly defines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Nongjiale", namely the generalized "Nongjiale" tourism refers to all the rural tourism activity occurred in the rural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life happens o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tourism,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alysis the reason of Nongjiale rise, and puts forward some "Nongjiale" tourism issues.
Key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scientific planning; Creative Agriculture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随着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业态类型也在不断的多元化,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便蓬勃发展起来---“农家乐”乡村旅游。这是一种将农业生产,农村自然景观,乡土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产物,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式。已从农民自发发展逐步向规划引导转变,经济规模已从原来的零星分布,分散式经营转变为集群分布,集约式经营。目前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了170万家,从也人员2600万人。而其中农家乐约150万家。根据调查统计,我国约有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而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依托西安市已有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这些都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面对日益增多的农家乐等小型田园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从中找到了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而这些正是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农村最重要的特色也即是他的本色就是绿色生态的乡土文化魅力,所以在对农家乐的规划上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旨。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地形因地制宜,依山就势。
当今的农家乐具有鲜明的特点:1投资较少规模设施简易;2成本低廉价格适中;3客源不稳随着节日季节有明显的波动提供的服务相对简单;4发展较为迅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城市开发,还是旅游串连,都要做到统一规划,整体营销,所带动的,并不仅是一个行业的经济收益,还能带动一个产业链、甚至一个城市综合经济体的升华。
以西安灞桥区“黄邓村”农家乐为例
旅游市场定位:核心市场是西安市及周边专项市场是白领市场,家庭自驾游市场
旅游产品定位:主要以休闲度假为主
总体创意思路:突破旅游空间,创新多元化休闲体系
黄邓村的规划思路:主要从空间的突破为基础,从新的视角理解农家乐,开发多种休闲娱乐方式,农产与休闲并存的生产区,同时拥有渊源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
规划理念:立足宏观全局,以文化为先导,激活乡村旅游资源,综合发展产业链,实现从‘传统农业乡镇’到‘主题旅游小镇’的转型
黄邓村“农家乐”位于灞河右岸的灞桥镇西北、分布在白鹿塬北坡,灞河之畔。景色十分优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观。春天果树开花繁茂,夏天秋天果树成熟结果,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尤其进入夏天以来,每个月都有新鲜的水果成熟。黄邓村围绕果蔬产业,通过多种主题活动,不断激活并深挖人文、生态为主题的 农家乐休闲旅游,在展现区域特色的基础上,也树立了黄邓村特有的品牌,更有力带动了周边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樱桃产业不断拉动区域农家乐休闲游市场持续向好发展。
目前,西安市休闲方式呈现出这样几个发展趋势:其一,中高端休闲方式更为大众接受。其二,休闲方式更加时尚化多元化,注重精神休闲方式的影响力增加。其三,休闲时间更加的广泛化和日常化,不局限于周末和假期。
存在的问题:大范围内,粗放式开发多,高层次精品少;区域范围内,品种单一,趋同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规划。农家乐只是满足市民对农村的好奇,还不能充分满足休闲的需求。低层次开发的实际效益不足以激发供给主体——农民及企业的积极性1)农家乐的特色越来越淡,农家乐的味道越来越大众化,搞的有点像餐馆或招待所,缺乏创新意识;2)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经营者的眼光有待放长远,卫生状况比较差,没有品牌意识;3)缺乏有力的统一管理,本地区形成恶性竞争,没有差异化经营;4)片区农家乐还没真正形成气候,缺乏整体包装和推广,象酒店式管理那样能有农家乐专业管理公司对其进行品牌包装和宣传;5)缺乏对客户体验的调查,总体来说客户满意度一般,没有持续性营销方法和长远吸引回头客;
然而注重对乡村资源的深刻了解,民俗文化及生态科技的探索研究,以及国家农村与城乡统筹政策及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以现代服务业理念打造最具开发价值与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品,充分发挥休闲旅游的引擎与产业整合作用,提升产业价值,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大发展。
形成关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生态科技、民居建筑、创意农业景观等诸多方面导向下发展新农村建设、古镇古村、郊野生态休闲、农业生态园、农庄度假村等。
发展创意农业服务要在规划设计上打破单一的规划模式 ,在规划设计上可以采用按照区域生态区规划、生态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修改性详细规划,同时多元化的开发景观资源,例如农业景观、景区景观、休闲农庄景观、乡村旅游景观、广场景观高尔夫球场景观、园林景观等。
农家乐的景观规划要从细节着手,作到画龙点睛,重点突出体现地域性特着的文化符号,具体到实践当中,应该针对具体的区域,先刻画出地域文化的主脉络,通过进一步的概念化,归纳出成系统性的文化符号再将这些符号演绎到具体建筑与景观改造的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 卢小琴. 荆州桃花村农家乐旅游开发研究 [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7)
[2] 刘晓华. 陕西省延安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 [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 (07)
篇8
所谓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风景,风景往往只强调视觉上的美感,而景观不仅能够作为人们审美的对象,成为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观光农业园的景观,是指在观光农业园区或农村区域内,由各种环境要素所构成的形式信息总和。它既可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为游人提供游赏环境,又是一个兼具生产、观光、休闲、科普等多功能的有机系统。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十分丰富,不同的景观要素构成不同类型的景观。大致分为生命景观、物理景观和文化景观。
1.1生命景观由有生命的要素所构成,如农田、果林、菜园、鱼塘等。此外,人的活动也是作为被赏景观的一部分,如钓鱼捕虾、踩车推磨、种菜收菜活动等。
1.2物理景观由无生命的要素构成,如温室、建筑、小品、桥梁、道路等。
1.3文化景观由农村历史人文、农业文化、农村生活方式、民族特色和地方风俗等要素构成,如苏州附近的周庄、同里的水乡古镇、傣族的竹楼、土家族的吊脚楼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色彩,使观光农业景观具备了其特有的文化魅力。
2观光农业园景观的特点
2.1功能的多样性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体,它既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要满足农业的生产功能,如:蔬菜、果树、花卉的种植以及渔类、家禽、家畜的养殖;又是休闲的一种方式,应具有独特的农园景象和优美的园林风光,吸引和招揽游人,满足游人观赏、体验、游玩、获取知识等需求。
2.2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农村清新的空气、翠绿的山体、清澈的溪水、优美的田园风光、传统的生活习俗以及乡村的劳作方式等农业要素构成了观光农业的基底。在此基底上加之园林要素,通过规划设计合理搭配山石、建筑、水体、植物,营造出供人们欣赏的美景,开设游玩项目,规划游览道路,开辟科普教育场所。园林要素的加入把农业资源通过另外一种形式予以展示、利用,这将更加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2.3具有文化特性前文提到观光农业景观具有文化形态。这些独特的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很大反差,也是观光农业的亮点所在,最能体现其个性。文化是一个园区的内涵所在,对于游人来说是在游览、观赏过程中内心体会到的一种独特的韵味。
3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的基本要求
3.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观光农业一般是在原有生产基地的条件上,进一步开发而成。故规划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基地的现状条件、地形地貌特征,应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在现有的种植、养殖基地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及特点,结合当地土特产的开发,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观光农业景观。
3.2兼顾生产与观光的功能观光农业的生产与观光功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生产是基础,没有农业生产,观光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在此基础上,开发其观光功能。也即生产地应同时兼具两种功能,将传统的农业生产通过规划设计融入周围环境,使其景观满足人的观光需求。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例如,在茶树种植的基础上,兴建茶室供人们休闲娱乐,展示茶文化供人们参观,开设制茶坊让人们体验自制茶叶的乐趣。观光功能应合理开发,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游客的需求,不能生搬硬套。
3.3以人为本,人景交融一方面,人是观景的主题,因此要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以人为本;另一方面,人在赏景的同时,自身的行为活动也是被赏的对象,成为了构成景观的事件素材。在其他景观中人的参与性体现得较少,在观光农业园中,则需要人可以更多地参与到采摘、种植等劳动中去,亲自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因此,人的行为活动成为了构成景观的重要要素之一。所以,应充分考虑人的行为活动,使之成为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营造出一幅人景交融的美丽图画。
3.4景观风格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观光农业建设的资源基础是现有的农业资源,把最典型、最具农业特色的内容提供给游客,其景观要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突出“乡趣”、“野趣”,特别强调经济、实用。然而,有的投资者为了追求气派与豪华,一开始建园便大兴土木,不惜把大量的资金投在改造地形与景观建筑上,有的甚至在园区内建起了高楼、豪华的别墅和宽阔的广场;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园内规则式布局,不惜破坏可以利用的自然景观,甚至砍伐古树名木,将自然破坏殆尽,结果得不偿失,所建的观光农业型园林不但投资巨大,且名不符实。从植物造景来说,在植物的选择上应选用乡土植物,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在造景手法上,不提倡大量的用对称式、规则式种植,而应多用丛植、散植、片植,路边植物带可种植为花境的形式,这样更加自然和谐。而建筑风格应体现地方特色,往往以当地独具特色的民居为蓝本。
3.5注重文化景观的营造景观若是没有文化内涵,便如同人类没有了灵魂,没有文化的景观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味道。因此,应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甚至饮食文化等等,将这些文化与观光农业相结合,这样所营造出来的景观则更具神韵。
4主要景观类型的规划
各观光农业园据自身情况不同,其规划分区形式多种多样。而其景观类型则基本一致,因此,按景观类型分类讨论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据前文所述的3类景观类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景观:农田景观、水体景观、林地景观(生命景观)、建筑景观、科技农业景观(物理景观);以及文化景观。本文主要针对重庆地区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进行论述。
4.1农田景观
4.1.1景观功能这类景观多用于菜园、茶园、果园等。可为半开放或全开放式,在园内农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入园林景观要素,规划出蜿蜒的园路,增设休息设施,点缀园林小品,另外除用于生产成行列种植的花木外,植物多采用丛植、散植的种植方式,不宜规则对称式布置,以求与观光农业农业园的自然风格相统一。在菜园中可开展以游客亲身参与、体验的活动为主。游客可亲自下地劳动,挥舞锄头、采摘新鲜蔬菜,大汗淋漓之余体会乡间劳作的畅快与乐趣。这种体验式的劳作对青少年来说则充满了新奇感,他们在把劳作当作娱乐的同时也学到了干农活的技能,受到了吃苦耐劳的教育。茶园不仅具有生产功能,同时也是游客品茶、休憩的好去处。在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的茶园中品茶无疑是另一番境界。除品茶外,游人可亲自参与到采茶、制茶的过程中,也可通过茶品茶具展览、茶道表演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植物园则兼具花木生产、观赏以及科普3大功能,游人在参观植物园的同时可通过挂牌认识各类植物,并了解其药用、保健作用。在盆景园中参观师傅制作盆景,并可亲自动手学习盆景盘扎、置石的技艺。这对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次有意思的课外科普活动。
4.1.2规划要点重庆地区地处丘陵山区,农田多以梯田为主,观光农业园的原址上往往会残留一些不具备生产功能的田块,这些田块上原多为水稻、小麦等作物。但传统农作物种植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都不够高。因此,可保留原有梯田的层级式地形,划分出线条流畅的田块,充分展示出梯田的优美轮廓。每田块按不同的种植方向填充不同颜色的经济作物,如蔬菜、花卉、香料植物、油料植物、茶叶以及药材等,形成色块的交错与纹理的变化。这样既降低了挖填土方带来的成本,又能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同时还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景观风格上既没有改变原有的乡村气息又有所创新,可谓一举多得。当然,若原址上没有梯田地形则不必生搬硬造,平坦地仍可以采用这种保留原有田块地形,填充经济作物的做法,效果也很好。
4.1.3植物选择这类景观所选用的植物应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油菜、甜菜、韭菜、苋菜、茶叶、萱草、麦冬、、黄花、杭菊、除虫菊、野、玉簪、蜀葵、彩叶草、葱兰、甘草、大丽花、贝母、白及、百合、金银花、芦荟、仙人掌、射干、当归、红叶甜菜、羽叶甘蓝、结香、月季、紫荆、木芙蓉、白玉兰、含笑、茉莉花、腊梅花、桂花、米兰、小苍兰等等。
4.2水体景观在观光农业园中水体形式主要为溪流和湖塘。两类水体的景观特点及功能各有不同,溪流多为自然水体,一般是以观景、休闲娱乐为主,而湖塘大多则是用于生产的鱼塘、荷塘,在景观营造上应兼具生产、观景、娱乐的功能。
4.2.1溪流景观①景观功能:游客既可沿溪漫步欣赏美景,还可参与泛舟、垂钓、踩水车、堆沙等活动。还可专门为青少年儿童开设“童趣镶画”项目,由孩童自己在溪河边创作一小幅彩色石画,并镶在水泥砖上,留作永久纪念,直至成人都可回来寻画。五彩斑斓的图画既可作为景观之一,又具有浓厚的人文情趣。②规划要点及植物选择:溪流依托其蜿蜒的姿态、清澈的溪水在景观上主要突出“野趣”二字。以观赏沼生、湿生、水生植物景观为主,植物造景手法多用丛植、散植、片植。水岸点缀岸石、小品如水车,形成别具乡村韵味的花溪景观。常用植物有菖蒲、旱伞草、蝴蝶花、金丝桃、鸢尾、千屈菜、芦苇、文书兰、蜘蛛兰、垂柳、枫杨、池杉、枫香、水杉、芭蕉、柽柳、水曲柳、荷花、睡莲、慈姑、泽泻、香蒲等。
4.2.2湖塘景观①景观功能:湖塘是生产与观景娱乐的结合体,其生产功能包括水生植物的种植以及鱼类、家禽的养殖。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可满足游客观景娱乐的需求。成片种植的荷花、芦苇、红菱随风起伏,婀娜多姿的水草与穿行其间的鱼儿相映成趣,放养的鸭、鹅游弋于水中嬉戏,形成了一幅乡村美景。游人也可泛舟其间自行采摘莲子、菱角或于岸边挥杆垂钓、捕虾捉蟹。劳作之余则可一边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边欣赏秀丽的湖光山色。临别时还可购买袖珍水生植物品种如碗莲、微型水族箱以做留念。观光农业园具有科学性,笔者提出在湖塘水体景观的规划中形成动物、植物、水体紧密结合且良性循环的生态链。家禽的粪便可作为水生植物及浮游生物的有机养料,而水生植物及浮游生物在吸收这些有机养料的同时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又达到了净化水体的目的,所饲养的家禽则可以这些水生植物及浮游生物为食,从而形成一个可永续利用的水生生境。②规划要点及植物选择:湖塘的水面相对较大且多为静水状态,因此在植物景观方面则应突出水岸背景林的营造,以突显水面的宽阔。植物种类可与溪流景观通用,但由于湖塘往往还具有生产功能,则应更加偏重于具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如:莲、芡实、菰、红菱、慈姑、荸荠等。此外,随着水族爱好者的增多,观赏水族业呈蓬勃发展之势,而观赏水草则成为观赏鱼生存的重要载体和水体造景的重要素材。因此,水草的经济价值便突显出来,可专门开辟水草种植区进行水草生产。常见的水草种类如萍、萍蓬荷根、三角芋、紫色芋、水萍、槐叶萍属、水芙蓉、皇冠属、椒草属、狸藻属、水车前等。
4.3林地景观观光农业园原址上的林地多见为果林或绿化山体的树林。因此,可将林地景观规划用于果园、纪念林的建造。
4.3.1果园①景观功能:果园每至花季,成片的花林吸引游人前往赏花,每至果季,游人又可前来品果。果园可全面开放或仅局部开放,由游人自己采果、品果,回家时还可以采购果园出产的新鲜水果,带回去与家人和好友共享,可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②规划要点及植物选择:在保持观光农业园原有果林生产功能的同时开发其旅游功能,将果园作为游人休闲度假的场所。节假日到乡村果园休闲观光,既览田园风光,又尝新鲜水果,是城市居民喜爱的度假方式之一。可以将果园作为综合性观光农业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建造专门的观光果园。一般以原有的果林为基础,发展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形成优质高产果园。品种选择上除了能产出优良的果实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就重庆地区而言,可选择的种类有:桃、李、梨、杏、葡萄、樱桃、猕猴桃、石榴、枇杷、柑桔等。
4.3.2纪念林①景观功能:纪念林主要是为人们提供寄托情感的场所,人们可通过在纪念林中种植纪念树或认领树木的形式予以精神上的寄托,如生、老、病、死、升官进爵、迎亲嫁娶等,将人间的喜、怒、哀、乐以生命的形式予以表达。这样既可使游人的情感得以抒发、释放,又可达到绿化造林、美化山体的目的;既可提高生态效益,又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规划要点及植物选择:在营造纪念林的时候,若原址上的植被比较稀疏,则应先于树林周边种植较密的植被,并增加色叶树种,如红枫、银杏、枫香等,以保证树林的外部观赏效果;而树林中部则可稀疏种植,以便留出足够的空间供游人植树。所选植物多为乔木,其生长速度应适中,使游客能感受到树木逐渐长高的变化,太快或太慢都不符合纪念林的要求。
4.4建筑景观园区内建筑多以当地传统建筑风格为原形,以突出其独特的个性。重庆黔江武陵仙山观光农业园的建筑风格便是以当地土家族、苗族独特的吊脚楼、风雨廊为原形,力求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极具民族特色,这对于城市游客来说无疑充满了吸引力。小品则应体现出乡间景观的特色,若要与水体景观相协调,小品则可反映渔乡、水乡特色,如水车、洗衣石、渔网、斗笠、蓑衣、小舟等等。建筑小品的材质应体现出乡村的质朴、清新,多以竹、木、石材为主,不提倡在建筑外墙贴瓷砖和对地面进行大面积的硬质铺装等现代气息过重的作法。
4.5科技农业景观当今农业提倡的是科技农业,因此有的观光农业园往往会应用到一些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也承担科学研究的功能。园内可架设玻璃温室大棚,种植日常生活中少见的新奇品种、野生品种,展示当今先进的无土栽培方式,如水培法、基质培、立体栽培等,而这些对于游人来说则是另一番新兴现代化的农业景观。
4.6文化景观文化是一个内涵性的东西,体现在各类景观之中。文化的内容包括历史人文、农业文化、农村生活方式、民族特色、地方风俗等等。主要通过建筑小品、实物展示、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甚至景点景物的命名来传达给人们。
4.6.1建筑小品体现文化如前所述,建筑小品的风格、造型及材质体现了地方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在此则不再重复。除此,建筑的朝向位置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如重庆黔江地区的民房大都前临溪河,后靠山岭,屋前有坝子,屋后栽竹木。这种特点体现了当地居民的一种民风民俗,在景观规划中便可好好利用。
4.6.2农业文化展示通过对传统农业的展览及现代农业的宣传,可增长游人知识,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了解,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传统农业展览———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用图片资料及实物、模型等形式来展示当地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传统作物及传统农具,如犁、织布机、锄头、石磨等等。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主要介绍现代农业生产情况及宣传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和现代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可用图片展览、观看录像、阅读资料等方式进行。尤其要从环保的角度宣传生态农业模式,让人们树立起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思想,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6.3景点命名景点命名是综合了景物特色而提炼出来的,可谓点睛之笔,因此最能集中反映景观的文化内涵。黔江武陵仙山观光农业园的纪念林紧邻武陵仙山山脚的香山寺,在规划时考虑将佛教文化溶入观光农业园,取意植树于佛门清净之地将与佛结缘,功德无限,将此纪念林命名为“功德林”,林中的观景亭则名为“缘亭”,而该景点则名曰“菩提寄情”。又如建于荷花池边的水榭名为“净轩”,则是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之意。总之,景点的命名应结合周遭景色,言之有物,耐人寻味。
4.6.4特色文化活动观光农业园举行的特色文化活动可结合民族节日举行,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火把节等等。也可结合当地的土特产开展丰富的活动项目。如自制蜡染、陶艺、织布等深受喜爱的DIY活动,游人可在师傅的指导下亲自操作,并可带走成品留作纪念。人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当地人的生活劳作方式,这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体验。
篇9
关键词:南方;丘陵地;桔园;生态研究
我国是世界栽培柑桔最早的国家,栽培历史已有4000多年以上,中国柑桔的种植面积是所有果树中最大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1]。柑桔历来都是我国南方的重要水果之一,南起海南省,北至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南部;东起台湾省,西至雅鲁藏布江下游,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柑桔栽培。其中主产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浙江、福建、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湖北、重庆、江西、台湾等10个地区。柑桔分布地区辽阔,气候土壤复杂,品种资源丰富,各地创造出各自特色的柑桔栽培业。因此,柑桔作物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收入,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就业率,并且柑桔作物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柑桔园主要建在平地、丘陵山地、海河滩涂。平地果园是传统古老的基地,而丘陵山地是当前最多的商品基地[2]。
1 丘陵山区果园的生态系统研究
南方丘陵山区是一个优势和危机并存的特殊区域。该区的资源优势主要是环境资源优势,而环境资源优势的发挥,主要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不仅资源优势不能发挥,而且还会逐步导致资源的枯竭,从而引发“生态危机”[4]。地貌是影响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重要因子,南方丘陵土壤中度以上侵蚀基本发生在15°坡度以上的地区;另一方面,高程是脆弱性区段分异的重要指征。一般来说,人类活动的影响随高程逐渐减弱,水土流失多发生在 300~500m人类活动频繁的低山丘陵[3]。
针对南方典型生态系统,探讨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机制及其内在相互关系;综合评估生态系统和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探讨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3]。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对莆田市果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莆田市的果园大多是山地果园,在果园建设和生态保护上存在明显的脱节,使果园变为裸地等其他用地类型,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既破坏了果园生态,又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莆田市未来果园的建设中,应实行山、水、田、林、路等综合规划治理,并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利用高新技术降低果园建设成本,综合利用资源与调节生物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果园系统结构趋于合理[6]。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1978年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召开的第8届林业大会上提出的,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禾木、灌木、棕榈、竹类等)与其它栽培植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经济植物以及真菌)和动物,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时序有机地排列在一起,形成具有多种群、多层次、多产品、多效益特点的人工生态系统。各国在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中,给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下的定义很多,无论是哪一种定义,都从根本上反映了复合农林系统的特征[6]。
美国学者格雷戈里首先提出了后来广为接受的森林旅游的概念,森林旅游 ( Forest tourism) 是指任何形式的到林区从事旅游活动,这些活动不管是直接利用森林还是间接以森林为背景都可称之为森林旅游[7]。傅伯杰认为生态系统研究对象涵盖了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 跨越了从基因、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和全球的多种尺度, 涉及到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和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生态遥感、生态经济学、管理科学等众多学科。生态系统研究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格局、动态、过程、服务和可持续管理等相关科学问题,服务于生态保护与恢复、生态评价和生态系统管理, 是连接生态科学、地理科学及区域发展决策的桥梁和纽带[8]。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1968年,罗马俱乐用全球眼光审视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先后有增长的极限》、《未来的一百年》等一大批成果问世,对唤起世界环保意识有极大的启蒙作用。1972年,联合国明确指出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1980年,由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出了要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能使其保持潜力以满足后代的持久需求,该思想成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的基础[9]。
长期以来,对土地利用的研究都着重从生产出发,解决如何提高土地生产量的问题。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激增,过度垦殖和放牧等土地利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退化已经威胁到所及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因此,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1993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变化人类影响和响应计划”(HDP)共同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列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计划,极大地推动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发展,使其成为土地利用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的方向[10]。
2 丘陵山区果园的景观生态系统
植物在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许多内在生理和外在形态方面的适应对策,以最大程度地减小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适应对策的表现即为植物性状(Plant traits),也称为植物属性(Plant attributes)。植物性状能够客观表达植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McIntyre etal.1999),而某些植物性状的存在与否及其数量多少, 也反映了植物种所在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Cornelissen etal.,2003),因此这种植物性状也被称为植物功能性状(Plant functional traits)[11]。开发模式是一个经济范畴。依据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的提法,开发模式可作为表示开发机制运行的主要原则和抽象图式。中国学者杨挺秀认为: “所谓模式 (农业模式―作者注)只是一种代表,可供条件相同的地区借鉴,并不是照搬照抄[12]”。此外,也有从数理的角度去解释的,认为开发模式是开发行为的二种简化的体现,可以通过曲线图、流程图、方程组、框图等形式表示出来,用简化、简明的形式描述出复杂的现实状态[13]。
大多数学者将景观归纳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是由地球表层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动植物、水体、大气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果树科技观光园景观规划属于农业景观规划范畴,要在适应地方物种个体生态需求前提下进行设计,规划中应体现出二方面功能:一是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通过分析景观特性,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一套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充分利用当地的果树资源和观光旅游资源;二是维护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关系,包括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在规划设计中,要增强物种和景观的多样性,必须将生态学理论作为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将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的思想作为设计策略,努力完善园区生态功能,因为保护景观多样性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未来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3 丘陵山区柑桔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生态系统构建
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应是果树科技观光园优先选用的发展模式,建立一个“果树――草――畜――沼”的循环体系。果园中果树下种草,草可以养鸭、养鸡、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无害化处理后返回到果园(图1)。通过这种生态循环模式将有机肥还田,不仅提高了果树产量和果品品质,还增加了果园野趣,改善了果园的小气候,增加了观光效果,资源利用率也得到相应提高[14]。
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生态恢复重建不能仅仅就环境退化问题而开展生态功能的恢复重建, 却不去考虑经济恢复重建和区域脱贫与持续发展问题。 根据红壤丘陵开发地退化成因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建立了以水土保持为核心, “林――果――草――牧――沼――菌”有效链接的治理模式, 以草保土养地, 以草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实现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双赢[15]。
柑桔业发展一般经历低产、高产、稳产优质、安全优质稳产等过程。柑桔园生态系统则相应经历自然平衡、破坏、局部恢复、恢复优化等过程,但由于农药的大量应用,迄今难以完全恢复,果实安全仍不能完全保证。为此,修复和优化柑桔园生态系统,逐步达到自然平衡是极其必要的 [16]。
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优化农业经营模式 产生农民增收新支点的重要手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连续在2005-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出现;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也明确了我国未来8年将在58个优势区重点培育16 个优势品种(果树仅有柑桔、苹果), 以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加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进程[17-18]。柑桔是我国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柑桔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中,我国将重点打造“四带”(长江上中游柑桔带、鄂西-湘西柑桔带、赣南-湘南-桂北柑桔带、浙-闽-粤柑桔带),“一基地”(特色柑桔生产基地、丹江库区北缘柑桔基地、南丰蜜桔基地、岭南晚熟宽皮桔基地、云南特早熟柑桔基地) 的优势柑桔产区。但从柑桔产业现状来看,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小规模农业主体,农产品品质不高,出口绿色壁垒等问题,限制了其向高端市场、省外市场的拓展以及产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使得进一步加强和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持和经济基础困难重重。因此,以“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为原则,“生境――品质”选择为引导,系统诊断柑桔“生境――品质”性状空间变异规律及空间结构形成的主导因素,开展生境适宜评价,加强生态管护保障食品安全,对挖掘和提升区域柑桔产品的资源潜力,加快柑桔生境选择与布局优化,形成国内外知名的柑桔生产基地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9]。
柑桔主要生长在山地丘陵区,受地形影响,农业规模化程度低,气候、母质、地形、人为因素等差异很大,客观上形成了这类农产品生境和品质的空间差异。影响柑桔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生境条件在果实形成过程中对果实品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崔灿等人对土壤、气候、地形等生态环境因子对柑桔产量和品质响应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我国南方柑桔产量和品质潜力发挥的关键生境指示因子,为进一步定量表达柑桔生长的自然生境空间异质性,定量评价柑桔生境和品质的耦合效应等进行了研究。目前生态因子对柑桔产量、品质的影响在土壤营养因子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地形、气温、水分等生态因子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是今后进一步综合描述柑桔――人类活动――自然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定量评价柑桔生境因子和产量及品质耦合效应的主要障碍。加强除土壤因子外其它生态因子的系统化、定量化研究,加强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各种数学模型的构建,进一步深入探讨基于3S技术及近红外光谱分析检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柑桔产量、品质产生影响的生态因子的精准化研究,建立科学的柑桔适宜种植区划及多宜性推荐方案,综合反映柑桔――人类经济活动――自然生态环境交互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机理,是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这对正确认识柑桔生境的空间异质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实时”、“准确”的农业管理、充分发挥柑桔品质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
4 丘陵山区柑桔生态园的生态系统模式选择
近年来,江西红壤坡地柑桔类果业开发已成为一大地方特色产业,现有种植面积约30万hm2,居全国第二,成为江西省人工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坡地果业开发改变了区域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植被组成,从而使区域水文过程和水分循环发生相应变化。为此,坡地果园生态系统的水文特征及其水土保持效益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21]。研究生草栽培对柑桔园土壤水分和有效养分含量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栽培7~11月份干旱时期可提高果园土壤含水率;生草栽培初期降低果园土壤有效氮、磷、钙、镁、锰、铜和锌等矿质养分含量,但生草栽培2年后土壤有效氮、钾、铁和锌等矿质养分含量高于清耕对照[22]。百喜草固地性强,为优良的水土保持草种,在19.3°坡地柑桔园,甚至24.7°陡坡地荔枝园种植百喜草,仍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23]。王敬根等[24]在南方红壤丘陵区多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百喜草后地表径流仅为对照区的51.0%~54.1%,土壤流失量仅为对照区的1.67%~3.47%。柑桔园生草可明显改善土壤的水温效应和理化性状,使土壤表层水、肥、气、热和生物等五大肥力因素更加协调,从不稳定状态变成稳定层,为柑桔根系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生态环境[26]。日本桔园普遍采用生草栽培,每年1000m2割青草覆盖产生的有机物质达到2~3t,成为重要腐殖源,而且肥料、表土流失少。生草栽培一般4、6、9月分3次用除草机械割青覆盖,考虑到杂草对肥料的吸收,追肥施用量应适当增加[27]。
构建柑桔果园生态循环链实际上就是人工创造的经济林果生态系统。通过调整果园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使之更趋于合理化、废物资源化;通过资源、能量的多层级利用来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柑桔树良种选择、合理间作、病虫害生物防治、果园覆盖、果园养畜禽等农业生态措施,构建果园立体生态循环链,达到品种多样化、生产高产集约化、产品优质无污染的效果,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28]。金卫根等人研究江西省抚州市丘陵山区以种植和养殖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玉米)―― 羊(粪)――鱼、羊(粪)――(沼)、玉米和山(水)观光――牧羊(垂钓)等生态农业模式,并研究生态农业模式中的主要生产技术,包括农大高油115玉米的种植及利用、南江黄羊养殖、羊粪养鱼、羊粪和老玉米秸生产沼气技术[29]。
由于耕作习惯、片面追求产量等原因,南丰蜜桔园害虫天敌极度减少,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制约着南丰蜜桔品质的提升。改变当地桔农耕作习惯(如少用农药、化肥,代之综合防治、有机肥料),增加南丰蜜桔园景观异质性(培育防护林网、灌丛,园内套种大豆等作用),建成害虫天敌避难越冬的场所及迁入的库源,逐步恢复重建南丰蜜桔园生态系统,可以促进南丰蜜桔可持续发展[30]。周春火等人研究杨梅、柑桔复合栽培能改善桔园的生态环境,对桔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结构性的改善和土壤养分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优于单作桔园[31]。柑桔树是多年生常绿果树。生态系统比较稳定,为许多害虫栖息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统计,在我国为害柑桔的害虫多达700余种,其中常年发生、危害损失较大的有50多种,主要可分为10类,即:害螨类、蚧类、粉虱类、蚜虫类、蛾类、天牛类、吉丁虫类、叶甲类、实蝇类和瘿蚊类。但在一个地区,一个桔园常年发生造成经济损失的不过几种,不足总数的1%。据统计我国柑桔害虫天敌就多达1000多种,其中以寄生蜂种类居多,其次是瓢虫类、 蜘蛛类、捕食螨类、步甲类、捕食蝽类、食蚜蝇类、寄生蝇类、草蛉和粉蛉类以及寄生菌类,这些天敌为柑桔树的害虫控制、维护桔园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32]。
5 小结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运转的中心,人在改变自然环境的时候应该以生态效益为前提,综合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南方丘陵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质构造、气候因子、生物因子、人类活动因子等影响,在发展以柑桔产业为主的果业经济的同时,将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生态栽培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原有的生境、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的功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物物种的平衡,进一步拓展以柑桔产业为背景的生态观光、生态旅游和有机产品为核心的产业价值研究。(收稿:2014-05-06)
参考文献:
[1]刘铮.中国柑桔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 基于出口和成本的分析[J].硕士论文,2012.6.
[2]周开隆,叶荫民.中国果树志・柑桔卷[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
[3]王辉民,杨风亭,李庆康,马泽清,程彤.南方山区生态环境观测成果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10.9
[4]杨顺泉,等.湖南地质灾害[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2.
[5]田亚平,刘沛林,郑文武.南方丘陵区的生态脆弱度评估―以衡阳盆地为例[J].地理研究,2005(11):843-852
[6]陈菁,吴端旺.果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莆田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1(9): 2399-2404
[7]张沁文,王学萌,亚宏声.农村经济灰色系统分析[M].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
[8]G鲁滨逊,格雷戈里.森林资源经济学[M].许伍权等译.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
[9]傅伯杰.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J].地理研究,2010(3):383-396.
[10]袁华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23): 45-46.
[11]杨风亭,刘纪远,庄大方,胡云锋.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F地理科学进展. 2004(9): 43-56.
[12]孟婷婷,倪健,王国宏.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J].植物生态学报,2007(1): 150- 165
[13]翁伯琦,应朝阳,黄毅斌,王义祥,方金梅.闽北山区红壤丘陵开发地生态恢复与综合利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6(2): 147-150
[14]陈长青,何园球,卞新民.东南部红壤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分类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9): 385-387.
[15]邓断安,楼兴甫.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开发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6.
[16]杨丽芳,李艳杰,王艳婕,刘景超.果树科技观光园规划设计之理论研究[J].北方园艺,2012(23):200-203.
[17]王洪祥,梁克宏.柑桔园自然平衡生态系统的修复及优化技术[J].浙江柑桔,2005(4):13-17
[18]刘彦随,陆大道.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J].地理学报,2003,(3): 381-389.
[19]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9-2010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聂艳,崔灿.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柑桔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及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2, 40(7): 4111-4112, 4121.
[21]崔灿, 聂艳, 钱玉皓, 刘目兴. 生境因子对我国南方柑桔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8
[22]杨摇洁,郭晓敏,宋月君,肖胜生,牛德奎.江西红壤坡地柑桔园生态水文特征及水土保持效益[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2): 468-474.
[23]李国怀,伊华林.生草栽培对柑桔园土壤水分与有效养分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4): 161-163.
[24]廖绵浚.台湾水土保持论丛[M]. 中国台北: 淑磬出版社. 1990:111-129.
[25]王敬根等. 百喜草对红壤丘陵地区保持水土效能的技术研究[J].江西园艺,2001(4): 12-14.
[26]文灵清,庞新华,郭丽梅.柑桔生态果园建设及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热带农业,2013(1): 31-34.
[27]郑重禄.柑桔园生草栽培的生态效应综述[J].中国南方果树,2012(1): 30-35
[28]伍涛.浅谈日本温州蜜柑高品质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4(6): 7-8
[29]金卫根,陈传红,孙丽萍,沈春晓.抚州市丘陵山区生态农业模式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6): 157-159
[30]饶军,袁凤辉,陈连水,李江,金卫根.南丰蜜桔园生态系统现状及恢复重建模式[J].福建林业科技,2006(12): 238-242.
篇10
农民工储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玉米科技进步及其对玉米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需影响
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
南昌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优化对策
经营规模受限情况下的农机选型方法研究
农户联保贷款制度的博弈机制及其实践分析
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点、成因及对策
基于SWOT分析的江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择业动机实证分析
基于AHP的蔬菜物流运作模式选择
江西省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运行中政府责任研究
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
皖江城市带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升级
社会资本与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
当前中国农村新型人际关系合理价值取向的思考
我国技术反哺农业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
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和认知程度实证分析
江西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数量经济分析
种稻大户与小户间耕地流转的博弈行为分析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县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制度创新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与合理开发利用
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与营造研究
农民风险的现实表现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必须关注农民视觉
企业技术创新三维激励机制研究
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的研究
构建赣台农业合作平台的条件和对策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思考
以制度创新构建我国农民持续增收的体制框架
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障碍因素分析
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分析及对策研究
入世后江西省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西生态农业的主要成效及若干对策建议
谈谈国有土地供给的双轨制问题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探
创建学习型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名词性复合词的意义建构诸理论述评
对商学院教学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提高新时期农民素质问题的几点认识
加入WTO后我省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论企业决策者对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机制
欠发达地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