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房改造加固设计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楼房改造加固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楼房改造加固设计

篇1

1原楼房概况

原楼为五层砖混结构住宅,由3个单元组成,单元平面见图1。

主要情况:

(l)持力层为粉土层平均E.=6Mra;厚450mm,钢筋硷带基,主横墙基宽2m;四层以下为实砌砖墙,五层为煤碴空心砖墙;除厨房、卫生间为现浇板外,其余为预应力圆孔板楼面;四合一板底,上铺平瓦坡屋面;每层设高200mm、内配纵筋4&8、箍筋04&2加圈梁;现浇板式楼梯;层高3m,无构造柱,无阳台,无水箱;建于1976年。(2)原楼无抗震构造措施,主要是无构造柱,需按六度抗震加固,使之基本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lll一89的要求。(3)勘查原楼房属于基本完好房,沉降较均匀,从内外台阶及勒脚看,使用期间无明显沉降。

2改造范围及主要措施

原楼改造范围是:南面加阳台,北面拼卫生间,改造后的单元平面见图2。

主要措施:

(l)南面设计成通长小框架式阳台,内侧柱与每层圈梁钢筋焊接短筋相连,原砖墙凿出搓口,加筋与柱一起浇筑。

(2)北面凹口处拼接,同样作成小框架式,贴墙柱处理同南面。

(3)为使拼接部分与原结构不产生沉降差,将基础作成整板式,基板挑出墙轴lm,通过增加小框架梁断面及上、下配筋来增大其刚度,再将加层的楼面及屋面圈梁设计成挑梁与其拉结,从而使其与原结构形成一体。

(4)将煤碴空心砖墙拆除,改砌多孔粘土砖;加层墙体采用加气硅块,以减少重量。单元边横墙新老组合形式见图3。

3沉降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沉降里对比

一般房屋在使用20年以上,地基承载力均能提高25%,此楼房加层后,其最大承重横墙基础顶增加的荷载设计值为36kN/m,相当于原荷载的20%左右,故能满足地基承载力提高后的要求。其它的强度验算本文不辍述,这里着重通过,对增加的荷载所产生的最终沉降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沉降观测的结果进行比较,来反映加层的实际效果。

(l)理论计算最终沉降值。

说明:由于持力层以下基本为粉土层,各层的Esi取平均值Es。经计算后其最终沉降值S=14.5mm.

(2)实际沉降观测的结果如图4。

(3)从实际沉降观测的平均值S=9.2mm来看,要比理论计算值小,达到了预期要求。

4技术经济效果

从加层的总收人与改造、加层的总成本比较,该项目不但达到了改造的目的,而且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其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5使用效果

该楼房改造后,各方面反映较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其一,改善了住户的居住条件,增加了使用面积;其二,对整幢楼进行了一次综合维修保养,使之焕然一新;其三,进行了抗震加固,能达到大震不倒、不伤人;其四,在不增加用地面积的情况下,增加了居住面积,节约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篇2

一、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从2009年开始,力争用3年时间,实施农村新居建设工程并完成4万多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直接拉动住房建设投资30亿元左右。2009年,确定1个试点县、5个试点镇、40个试点村,完成新建农房4万户、危房改造0.5万户;2010年完成危房改造1.5万户、新建农房6万户;2011年完成剩余危房改造任务,新建农房5万户,基本解决农村群众住房安全问题。统筹安排、配套建设村庄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沼气和供气、集中供热及科教文卫等设施,力争5年内全市农村道路由“村村通”逐步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基本实现村庄道路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

(二)基本原则。

政府统筹的原则。整合并捆绑使用各项惠农资金和政策,统筹安排农村住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及环境建设,把节地、节能、环保、抗震、减灾、安全、适用贯穿于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全过程,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政策引导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群众适当集中建设住房,使农村住房向镇区、农村社区、中心村、大村集中,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引导和扶持农村住房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及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大宗建材进行实物补助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意,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具备条件的建房农户,政府主要给予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对自己建房有一定困难的农户,可实行民建公助,鼓励群众互帮互助;对没有能力进行危房改造的特困群众,可由乡镇政府或村集体采取利用空闲房、修缮现有房、提供周转房等办法予以安置,鼓励社会捐助、单位帮扶。

市场运作的原则。对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乡镇驻地村庄及经济强村,主要运用市场机制加以改造,提倡以乡(镇、街道)、园区为单位集中开发建设,提倡经济强村利用集体收入进行统一改造。综合运用土地、信贷、资金、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农村住房建设。

二、实施步骤及工作要求

(一)深入调查,摸清底数。按照省建设厅制定的全省农村危房鉴定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着手进行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调查摸底,重点调查2009-2011年3年内,城镇规划区内外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乡镇驻地、旧村改造、整村迁建、合村并点的村庄及农户数量,其他村庄拟建新房的农户数量和需要修缮加固、拆掉重建的危房数量等内容。逐村逐户建立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档案,为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2009年6月底前,以县(市、区)为单位,着手编制或调整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科学编制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及年度计划,报市政府审批,报省建设厅备案。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定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目标和时限,逐级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并定期督查调度,年终检查考核。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各县(市、区)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并落实一定的资金;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具体落实。

(四)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按照“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引导能够集中成片改造或建设的地方先行启动,让经济条件较好、建房积极性较高的农户率先启动,分期分批展开。一是对乡镇驻地村庄,按照小城镇建设规划,高起点编制详细规划,搞好建筑设计,逐步进行镇(乡)中村改造,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二是对中心村、经济强村和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庄,按照农村新型社区的标准,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可通过宅基地置换方式,将拟撤并村庄的农户吸引进来。鼓励经济强村兼并周边弱村,通过集中建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拓展发展空间。三是对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确定保留的村庄,结合村庄整治开展农房建设,对空心村实施旧村改造,同步配套建设可以满足相应需求的基础设施,盘活闲置土地。四是对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确定搬迁合并的弱小村、偏远村,一律停批宅基地,通过提供优惠条件引导农户到小城镇、中心村购房、建房,原村址复垦。五是对煤矿(地质)塌陷区、压煤区、水库库区、黄河滩区等不宜居住的村庄,尽快实施整村搬迁,倡导集中连片建设,鼓励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五)多措并举,改造危房。农村危房改造要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实施,从住房最困难、最急需的群众入手,充分利用现有空闲房,优先安置无房户和整体危房户,重点扶助农村低收入危房户特别是优抚对象、残疾人家庭和农村低保户。可采取空闲房安置、租赁安置、修缮加固、救助安置、配建安置、新建翻建的方式解决农村危房户的居住问题。

(六)建改并举,突出重点。要以城中村、城边村、乡镇驻地村、经济强村、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煤矿(地质)塌陷区、压煤搬迁村及旧村改造为重点,倡导建设公寓式多层住宅为主,农户分散自建为辅的形式,使住房建设相对集中,防止重复建设,避免造成新的浪费。对农村危房有计划地进行改造,逐步消除农村危房。农村住房集中成片建设改造的,必须编制详细规划或总体设计方案,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对集中连片建设腾空的土地,要优先安排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实现土地整理与农房建设有机融合。

(七)加强监管,规范运作。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纳入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对符合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家庭,要按照个人申请、村民评议、村委会审查、乡镇审核、县(市、区)审批的程序确定帮抚对象。要建立完善公示制度、群众意见征集、资金审核及资金拨付等制度,对相关资金实行专账专户、专款专用。对集中建设农村住房和为农户自建房提供实物补助所需的建筑材料,要以县(市、区)为单位,由政府组织统一进行招标采购,确保质量。对政府组织集中连片建设或改造的农村住房及配套设施,必须进行建设工程招标。对集中连片农房建设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对农户自建房要加强施工队伍管理和村镇建筑工匠培训,确保新建农房质量和安全。

(八)确权发证,维护权益。村庄整合改造建设农民住房,涉及占用国有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涉及占用集体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注明集体土地)。要按照《房屋登记办法》(建设部第168号令)的规定,确定房屋权属,建立房屋登记簿,依法进行登记。对腾退、调整和改建前后的土地,在村民协商、处理好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依法确定土地权属。集中改造建设完成的新型社区,有条件的要实行物业管理,暂不具备条件的要配备保洁、绿化、保安等人员。

三、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工作开展

(一)资金扶持。

1、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给予积极支持,既可对农户直接补助,也可对集中建设的农房项目开发单位和自建房农户给予贷款贴息。

2、土地出让收益统筹用于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

3、土地出让金中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部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统筹用于村庄“腾空地”开发整理和复垦。

4、对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可全部用于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

5、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于村镇规划编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6、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城边村和建制镇驻地村庄进行统一建设改造,用于安置农村居民的住房,按规定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规划区外旧村改造、整体迁建和农民自建住房,不收任何费用,严禁搭车收费,更不允许自立项目乱收费。严禁向城市居民出售集体土地性质的住房。

7、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免费提供规划、设计、监理等技术服务,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

(二)用地支持。

按照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合理确定建设用地。

1、抓住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统筹安排好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产业发展用地。在规划修编中对城镇、村庄周围的基本农田进行合理调整,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预留建设用地空间。农村住房建设选址要尽量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要利用未利用地和劣等地,尽量不占基本农田。

2、对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涉及新增的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拿出适当比例用地指标予以保障,并参照镇村公益事业用地,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

3、积极争取利用好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逐步扩大挂钩范围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改造农村居民点。对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除统筹安排好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及公益事业建设外,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并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方式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所得土地级差收益可用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

4、村集体开展旧村改造节省出来的土地,复垦后由村集体组织管理使用。节约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可在市、县(市、区)、乡镇范围内调剂使用。

5、在城市和建制镇规划区内集中建设出售给本村村民的住宅楼,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地理区位、村民意愿等因素,确定建设用地供应方式。由村民集资、政府或村集体统一组织建设的,可划拨供应,其住宅参照经济适用住房办法管理;采取商业运作、连片开发的,可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其住宅按商品房管理。

6、对符合规划和宅基地审批条件而没有宅基地的农户,由县(市、区)、乡(镇)政府统筹协调解决宅基地。

7、对农户拆除旧住房、不再要新房的,交还宅基地的可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对超占宅基地的农户要落实一户一宅,超出部分要实行有偿使用,适当提高有偿使用标准,具体标准由各县(市、区)政府制定。

(三)信贷支持。

1、对参与农村住房建设、资信优良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简化审批流程,优先提供贷款。

2、开办农村居民住宅楼按揭贷款,对符合条件、土地证和房产证齐全、申请按揭贷款的,适当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

3、对符合条件的自建房农户,可提供小额贷款。

4、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政府,可利用现有投融资机构,也可组建国有独资或股份制开发建设公司,作为农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的投融资主体,以项目资产及其收益为担保和质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进行拆迁安置、土地整理和项目建设。

(四)技术支持。

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村镇规划、达到施工条件的农村住房建设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要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组织搞好新型农房规划设计,为自建房农户免费提供设计图样,免费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房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实用大方、造型美观、抗震减灾、经久耐用。

四、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责任落实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市政府成立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建设、规划、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具体负责全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的组织协调。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篇3

房管局加强农村住房建设改造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关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鲁政发〔2009〕17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多方协作。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协调作用,整合各项扶持“三农”的资金和优惠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银行贷款、政府贴息”以及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大宗建材进行实物补助等方式,统筹安排农村住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及环境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与政策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二)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坚持统一规划、集约用地、规模开发、配套建设,制定并实施引导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相关政策,确保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与节地、节能、环保有机结合,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同步推进,努力实现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平房向楼房转变、由村庄向新农村社区转变,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要学习借鉴“诸城经验”,把此项工作与新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坚持规划先行、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实施,成熟一户、建成一户,成熟一村、启动一村,成熟一批、改造一批,分期分批,有序推进。

(三)市场运作,多元融资。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农村住房建设的新机制、新路子。城中村、城边村、乡镇驻地村、经济强村等要率先引入市场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引导鼓励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建设企业参与开发建设。

(四)惠及群众,改善民生。农民是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要妥善处理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中的拆迁、用地、补助以及建设质量、资金等问题,坚持阳光操作,强化部门监管,接受社会监督。

二、工作目标及任务

(一)农村住房建设。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实施农村住房建设工程,确保每年新建农房2万户,力争达到2.6万户,3年直接拉动投资100亿元左右。

(二)农村危房改造。从2009年起,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1.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安排、配套建设村庄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沼气和供气、集中供热及科教文卫等设施,力争5年内全市农村道路由“村村通”逐步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基本实现村庄“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

三、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

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编制“三类”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

(一)科学进行规划设计。

1.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以县(区)为单位,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综合考虑当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历史沿革、人文资源等因素,按照改造城中村、整合城边村、建设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搬迁不宜居住村的要求,编制或调整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区位和规模,合理安排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合理确定需要撤并的村庄和搬迁时序。2.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编制工作。以县(区)为单位,尽快制定农村住房建设三年(2009—2011年)与危房改造五年(2009—2013年)规划,按照建改结合的要求,合理确定年度建设改造计划和建设时序,优先确定2009年的目标任务。

3.农房集中连片建设或改造项目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农村居民实际需求,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组织搞好新型农房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同时为自建房农户免费提供设计图样和技术咨询。在选点布局、户型设计、基础和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农房建设标准和抗震等级,引导农民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百年住宅”。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务必于2009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农村住房建设三年规划与危房改造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要及时上报市政府审批。

(二)分类推进农村住房建设。

1.城中村和城边村要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运用房地产综合开发模式进行整建制改造、集中连片开发,倡导相邻村庄捆绑式连片开发。

2.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驻地村庄要按照小城镇建设规划搞好建筑设计,逐步建设改造成为城镇社区,吸纳周边村庄农户入住。国家重点镇、省市级中心镇和经济强镇要率先建成城镇社区。

3.中心村、经济强村和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庄要按照农村新型社区的标准,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通过宅基地置换方式,集中建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吸纳拟撤并村庄的农户,拓展发展空间。4.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确定保留的基层村庄要结合村庄整治开展农房建设,同步配套建设相应基础设施。空心村要通过实施旧村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闲置土地。5.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确定搬迁合并的弱小村、偏远村一律停批宅基地,通过提供优惠条件引导农户到小城镇和中心村购房、建房,或按规划实施整村搬迁。对50户以下的村庄要先行迁建,对交通条件差、不宜居住的村庄要尽快实施整村搬迁。

(三)采取多种途径改造危房。区分轻重缓急,采取多种方式,分期分批实施,从住房最困难、住房需求迫切的群众入手,优先安置无房户和整体危房户,重点扶助农村低收入危房户特别是优抚对象、农村低保户和残疾人危房户。1.对鳏寡孤独人员,可通过新建和扩建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方法进行安置。对残疾人家庭可通过助残资金扶持、个人适当筹资等渠道,解决危房改造资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要于2011年底前全部完成。

2.对结构尚好的危房,可采取工程方法修缮加固或更换部分构件,确保居住安全。

3.对规划保留村庄中因年久失修、残损破旧而无法采取工程方法消除安全隐患的危房,可由政府或村集体投资,帮助农户拆除旧房,在原宅基地重建或择址新建,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原房主愿意自行拆除并交还宅基地的,可给予一定补助。鼓励村民到中心城区、小城镇和经济强村购买、新建住房。4.有闲置房屋的镇、村集体,可将其闲置房屋用于安置危房住户。5.整体改造或迁建的村庄,应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内配套建设部分周转房或老年公寓,用于解决农村低保、五保家庭住房问题。对购房、建房有困难的贫困农户,可由政府或村集体给予一定扶助。6.将城中村、城边村的困难群众逐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

四、政策扶持

(一)资金政策。

1.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给予资金支持,即可对新建住房农户进行直接补助,又可对项目开发单位和自建房农户给予贷款贴息。市财政从2009年开始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各县(区)给予奖补。2.统筹安排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3.按国有土地出让平均收益的20%提取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和部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统筹用于村庄“腾空地”开发整理和复垦。4.对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可全部用于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5.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村镇规划编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6.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城边村和建制镇驻地村庄进行统一建设改造,用于安置农村居民的住房,按规定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规划区外旧村改造、整体迁建和农民自建住房,不收任何费用,严禁搭车收费,更不允许自立项目乱收费。严禁向城市居民出售集体土地性质的住房。7.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无偿提供规划、设计、监理等技术服务,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

(二)用地政策。

按照“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1.农村住房建设选址要尽量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要利用未利用地和劣等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2.对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适当拿出部分用地指标予以保障,并比照乡镇、村公益事业用地,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3.要积极利用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合理安排挂钩范围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改造农村居民点。对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除统筹安排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及公益事业建设外,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并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用于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对集中连片进行村庄建设改造的,优先安排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实现土地整理与农房建设有机融合。5.村集体开展旧村改造节省出来的土地,复垦后由村集体组织管理使用。节约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可在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6.在城市和建制镇规划区内集中建设出售给本村村民的住宅楼,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地理区位、村民意愿等因素,确定建设用地供应方式。由村民集资、政府或村集体统一组织建设的农村住房,其建设用地可划拨供应,此类农村住房参照经济适用住房办法管理;采取商业运作方式连片开发的农村住房,其建设用地可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供应,此类农村住房按商品住房管理。7.对符合规划和宅基地审批条件而没有宅基地的农户,由县、乡两级政府统筹协调,为其解决宅基地。8.对拆除旧住房、交还宅基地的农户,可给予一定经济补偿。

(三)信贷政策。

1.全力争取市外金融机构和积极引导鼓励市内各金融机构参与我市农村住房建设。2.资信优良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在参与农村住房建设时,市内金融机构要简化审批流程,优先为其提供贷款。3.对符合条件的自建房农户可提供小额贷款。4.具备条件的县(区)政府,可利用现有投融资机构,也可组建国有独资或股份制开发建设公司,作为农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的投融资主体,以项目资产及其收益为担保和质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进行拆迁安置、土地整理和项目建设。

(四)产权政策。

对农村住房,由县级政府根据土地性质,依法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进行权属确认,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村庄整合改造建设农民住房,涉及占用国有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涉及占用集体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注明集体土地)。要按照《房屋登记办法》(建设部第168号令)的规定,确定房屋权属,建立房屋登记簿,依法进行登记。对腾退、调整和改建前后的土地,在村民协商、处理好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依法确定土地权属。坚持“一户一宅、建新拆旧”,鼓励农民拆除危旧房、交还宅基地。严禁向城市居民出售集体土地住房。

五、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责任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已成立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相关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市建设、规划、房管、发改、财政、国土资源、经贸、教育、监察、民政、交通、供电、通信、农业、水利、卫生、审计、人民银行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二)明确各级责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由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总责,各乡(镇、办)抓落实。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有关部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定期督查调度,层层签订责任书,年终检查考核;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每年底检查考核。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村镇规划,达到施工条件的农村住房建设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三)部门分工合作。各级、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

建设部门:发挥好牵头作用,抓好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调查摸底、技术指导、情况调度、建房数量认定等工作。

规划部门:切实抓好“三类”规划编制。

房管部门:负责确定房屋权属,依法进行房屋登记。

发改部门:负责安排年度投资计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

财政部门:负责财政资金安排,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补助。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解决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用地问题,组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抓好农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

经贸部门:负责组织相关工业、流通企业积极参与农房建设。

教育部门:负责抓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和改造。

监察部门:严格监督,及时查处违纪行为。

民政部门:做好农村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等特困家庭认定,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等特困家庭的住房救助,搞好农村敬老院和福利院扩建,发动社会捐助。

交通部门:负责继续抓好公路和客车“村村通”工作,并协助乡(镇、办)编制村庄道路规划,推进农村交通发展。

供电、通信部门:对城镇规划区外村庄改建为集中居住区的,要继续执行国家扶持农村发展的有关政策,并负责搞好集中居住区外的电力、通信设施投资和建设。

农业部门:负责农村沼气建设。

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卫生部门:抓好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审计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

人民银行、银监局:积极引导辖区内银行机构为全市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

篇4

关键词:劲型微型桩;构造;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U47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传统微型桩的发展

微型桩(亦称树根桩、小桩)于 20世纪30年代由意大利F.Lizzi首创,F.Lizzi称微型桩为Pali Radice,英语为Root Piles。1962年,微型桩技术被Fondedile公司引入英国、德国。此后20年,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欧洲古旧建筑物补强,如意大利罗马S.Andrea delle Fratte教堂补强(见图1.1)。美国于40年代开始使用微型桩,从1996年到2001年,深基础协会(DFI)微型桩委员会发展了《拟建微型桩施工规范的设计指南》,该设计指南2001年批准通过。同期美国联邦公路局也发表了《微型桩设计和施工指南》。

微型桩在发展初期设计竖向承载力仅400 kN,原因在于其采用钢筋做为加筋,直径一般在150mm~300mm,同时注浆压力小。近年来微型桩的施工工艺和设计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改进。现广泛应用于各种土木工程中,如旧房改造、房屋加层、古建筑的加固纠偏、防洪堤坝加固、建筑(构筑物)加固防震、新建建筑物基础、危房地基处理、不均匀沉降事故、地下洞室塌陷事故处理、滑坡处治、路堤加固、基坑支护、基础开挖挡土等工程。

二、劲性微型桩的特点、构造及施工工艺

微型桩发展初期,所采用的水泥、钢材强度较低,计算理论不尽完善。微型桩经过50多年的发展,衍生出新的构造形式,在应用范围、构造形式、设计理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国内对劲性微型桩(劲材为型钢或钢管)的构造、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很少,国内尚无统一的设计及施工规范。目前虽然劲性微型桩已在国内得到认可和使用,但缺乏设计依据。

传统微型桩的构造、施工工艺与大直径灌注桩相比有相似之处,但是其受力机理有很大的区别,劲性微型桩相对于传统微型桩而言,又具有其独特之处。

因此本文归纳叙述传统微型桩构造(劲材为钢筋)具有的特点,进而分析总结劲性微型桩的特点,并将在劲性微型桩的构造及施工工艺方面系统分析。以期能够对劲性微型桩的推广提供依据。

1、劲性微型桩的特点

1)所需施工场地较小:可采用小型钻机施工,在平面尺寸1.1m×2.5m和净空高度2.2m即可施工(见图1.2)。

图1.2微型桩的施工场地

2)沉降量小:微型桩在荷载试验中,单桩在712kN (160 kips)轴向荷载下最大沉降只有16.256mm[1]。微型桩在工作时沉降只有数毫米,且在这样的沉降范围内,承载力并没有完全发挥(Ellis 1985)。

3)能够较好的适用于软土地区:采用工字钢或者钢管,都能较好的克服由于土体较软产生缩颈或断桩对承载力的影响[2]。

4)承载力高[9]:国内单桩设计荷载一般小于500kN,传统微型桩单桩设计荷载为300~1000kN(Bruce et al.1995a)。目前国外劲性微型桩单桩设计承载力最高能够达到4000kN(桩端嵌入岩石)。

5)施工引起的附加应力小:由于桩孔直径小,因此对基础和地基土几乎都不产生附加应力,施工时对原有基础影响小,也不干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6)施工噪声和引起的震动小:相比传统桩型,微型桩施工噪声和引起的震动很小(Mascardi 1982),不会给原有结构物带来危险,对已损坏而需要加固的结构比较安全,即使在不稳定的地基中也可进行施工。

7)能穿透各种岩石和障碍物,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土质条件(见图1.3)。

(a) (b)

图1.3(a) 微型桩穿透淤泥质土;(b)微型桩穿透片麻岩

8)传统微型桩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不考虑压曲失稳问题[3]。劲性微型桩采用二次压浆,此施工工艺对桩周土的土性参数有很高的改良作用,因此劲性微型桩亦可不考虑压曲失稳问题。所以劲性微型桩如遇桩端为岩石,可将劲性微型桩做成嵌岩桩,以充分利用其桩身材料强度大的优点。

9)传力明确,可靠。

2、劲性微型桩的构造

在各国工程界的不断努力下,新型微型桩构造不断出现,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微型桩,但总得说来,其基本构造相同。典型的微型桩构造主要由钢套管(Steelcasing,某些类型微型桩中无此构件)、加筋(Reinforcement)、注浆体(Grout)及附属件(如:定位支架)组成(见图1.4)。

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已研制生产出微型桩专用构件,并制定了标准。这些构件提高了微型桩的施工工艺水平及其可靠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由威廉姆斯工程公司(Williams Form Engineering Corp)生产的微型桩构件[4],现介绍如下:

1)加筋(Reinforcement);国外生产的加筋采用标准化全螺纹圆钢(All-Thread-Bar,可实心或空心) 或钢管。此类型加筋可保证和注浆体的粘结力,同时可以方便在桩顶安装桩头。为方便节段化施工,不同规格加筋配套相应接头,以方便加筋的节段联结。

2)六角螺帽(Hex Nuts);螺帽(见图1.5)的作用是固定桩顶的传力板,保证桩顶荷载传至桩身。

3)桩顶传力板(Steel Bearing Plates);传力板(见图1.5)的作用是将桩顶荷载有效传至桩身。有时为了提高桩顶部分局部承压能力,在桩顶部分设置螺旋筋加强。

图1.5六角螺帽和桩顶传力板

4)钢套管(Steel casing);钢套管的作用除了钻进时跟进护壁外,有时也做为微型桩结构的一部分。类似于加筋,为方便在场地受限地段施工,钢套管分成节段,通过螺纹联接。

5)加筋定位器(Centralizer);为保证加筋精确的定位在桩孔中,采用定位器来定位(见图1.6)。微型桩如用于喀斯特地区,注浆前要在探明的空穴部分用PVC套管密封。

图1.6加筋定位器(Centralizer)

3、劲性微型桩的施工工艺

劲性微型桩的施工一般按以下工序(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7)进行:成孔~清孔~安放钢管(或工字钢)~注浆成桩。

成孔:一般采用地质钻成孔,视工程及地质条件可采用干成孔或泥浆护壁循环成孔。钻机经改造后,桩孔距建筑物墙(柱)边最近可达到350mm,必要时也可采用斜孔。

清孔:若采用泥浆护壁循环成孔,则成孔后应进行水冲清孔。

安放钢管(或工字钢):清孔后应及时安放钢管(或工字钢),在建筑物改造或基础托换工程中,由于受建筑物层高的限制,钢管通常分几节制做(见图1.8),安放时再进行焊接或采用钢套管连接。

图1.8分节制做钢管

4)注浆:通常采用二次灌浆,所灌材料一般为净水泥浆。第一步:先向孔内抛粒径为15~30mm的小石子(亦可省略此步),然后静力向孔内注水泥砂浆或净水泥浆(见图1.9)。第二步:待水泥砂浆初凝后进行二次注浆(见图1.10),向孔内压力注水泥浆(注浆压力一般为2~3MPa)。为保证注浆质量,水泥净浆和水泥砂浆均应掺入一定数量的高效减水剂。

图1.9静力注浆图1.10二次高压注浆

三、结论

本文经过介绍了劲性微型桩在国内外的最新发展概况及其构造与施工工艺,可以看出微型桩具有很多优点,它不仅可用于新建工程的地基处理,也可用于现有工程的基础托换,特别是对于场地狭窄,净空低矮的工程现场,其优越性尤为突出。由于微型桩在国内应用时间较短,国内目前微型桩采用数根普通钢筋笼做为加筋,由于其截面配筋率偏低,微型桩的轴向刚度较小,同时微型桩桩身强度小于传统桩基,故采用较弱的加筋不利于微型桩承载力的发挥和提高微型桩的极限承载力,但是劲性微型桩能较好的克服由于土体较软产生缩颈或断桩对承载力的影响[2]。目前国外采用专用型钢做为加筋,加筋的直径通常为微型桩孔直径的1/2,微型桩的刚度较大,承载力较高[4],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Richard J.Finno,Catalina Orozco Perdomo.Evaluation of Compaction Grouted Minipiles at th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National Geotechnical ExperimentationSite[R].USA: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western University,1997

[2] 孙剑平,徐向东等. 劲性微型桩在地下洞室塌陷事故中的应用[J]. 施工技术,1999(2)

[3] 杨永浩. 树根桩技术试验研究及其应用[J].地基处理,1992,3(4):27~36.

[4] Horst Aschenbroich ,Micro pile renforcement systems and corrosion protection[R].Canada

[5] 孙剑平. 微型桩的应用技术. 山东建筑工业

[6] 许明华. 用喷灌微型桩加固码头钢管桩桩尖基础[J]. 探矿工程,1993年第4期31~32.

[7] 唐冬初. 利用树根桩托换房屋基础[J]. 工业建筑,1999(12),59~62.

[8] 陈杰. 用树根桩加固地基的工程实例分析[J]. 广东土木与建筑,2003,12,39~40.

[9] 张雪梅. 树根桩解决抗浮问题的具体应用[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7,79~81.

[10] 陈玉清. 微型钢管灌注桩设计与施工[J]. 建筑技术,2003,4,29~31.

[11] 王新武. 钢管微型桩在楼房地基加固和纠偏中的综合应用[J]. 建筑科学,2008,11,929~104.

作者简介:

谭现东(1973.10- ),男,山东临清人,烟台大学本科,讲师,硕士,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建筑力学、建筑结构。

篇5

【关键词】房屋建筑;轻钢加层;顶部

1 工程概况

某单位的一座办公楼层,建筑始建于1985年,框架结构为4层钢筋混凝土,内外隔墙属于加气混凝土块砌体墙,底层主要用于向外营业销售用,其层高在4.5m左右,二至四层则是用于办公,层高为3.0m,办公楼的基层选择了钢筋混凝土作为单独的基础。整个建筑工程的抗震情况为7度抗震设防区,现达不到现代居住要求,需要对建筑采取加层处理,以满足开会等各个方面的需要。

2 加层技术方案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具体情况对加层采取承载力计算,这是由于地基和少数框架柱的承载力达不到要求;接着根据钢结构形式加层验算后得出其承载力能达到使用要求,无需对原有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经全面分析后为保证房屋结构的整体性、承载力与标准要求一致,因而设计了使用轻钢结构完成加层处理。

(1)环节负重压力,考虑到尽量降低原建筑的负重,对新增层的主体结构处理选择了等截面门式刚架,梁柱主要使用H型钢,檩条是C型钢,屋面板、墙面板选择了双层彩色压型钢板,最新选择的轻钢结构重量为0.2KN/m2,且经过相关的性能检测后达到使用要求。

(2)维持结构协调,在楼房改造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加层情况科学设计,以保证整个结构的协调想。针对原来的建筑物结构需维持协调性,把早期的外墙开小窗调整为大窗,将原屋面的隔热层清理干净,选择 C10炉渣轻质混凝土对排水坡找平处理,以避免下部结构的荷载增加。

3 门式刚架柱脚节点连接构造

新、旧结构之间的连接是加层工程与一般建筑工程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既要保证原结构的受力功能,又要使新、旧结构的连接牢固可靠、确保质量。施工时应避免对原结构造成损伤,所有穿过原构件的孔洞均应采用机械钻孔,钻孔前应先用红外线钢筋测定仪探出钢筋位置,还要考虑施工的可操作性。

为利于加层后整体结构抗震,保证结构整体性,新旧结构的连接(即柱脚节点)能否达到设计要求是钢结构加层工程成败的关键。因此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上接建钢结构,新加层柱脚与原结构的连接是设计、施工的关键和难点。新旧部分连接必须可靠,保证水平力的传递,尤其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地区,连接节点应采用刚接形式,方能控制钢结构层的水平位移并保证其承担柱底弯矩。

(1)采用“直接钻孔连接法”。即在已有框架柱头上直接钻孔,在每个混凝土柱顶钻4个Φ35的孔,孔深420mm ,插入Φ30螺栓,用结构胶灌孔与底板连接,结构胶硬化后安装钢柱,钢柱再与底板螺栓连接,中间以50mm厚细石混凝土填实

(2)采用“柱主筋直接连接法”。有些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配筋较多,无法成孔,不能采用“直接钻孔连接法”,可采用钢柱底板与混凝土柱主筋连接方法,即在柱内选位置合适的主筋加热调直后,反投到底板上开孔塞焊,柱顶铺细石混凝土找平,钢柱与底板螺栓连接,

本工程顶层结构的梁、板、柱都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中无法钻入成孔,柱截面除8根Φ25柱主筋按构造弯在柱顶外,还有楼板双向Φ12分布筋及纵横交叉的Φ22的大梁主筋,若盲目钻孔,极易断掉受力主筋,成孔率很低,也会极大地削弱柱顶混凝土强度,新、旧柱的连接质量难以保证。最后决定采用钢柱底板与混凝土柱主筋连接方案,即先凿去原柱顶保护层露出柱筋,选4根位置合适的柱主筋加热调直,主筋位置反投到底板上开孔,柱顶清理干净,洗净后铺放附加钢筋网与原柱筋焊接。再浇筑C20细石混凝土,比设计厚10~20mm,然后套上底板,用水准仪、水平尺和橡皮锤找平,调准标高点焊底板,待混凝土终凝后,将底板与主筋剖口焊接,既可保证钢柱的可靠性连接,又加强了原混凝土柱主筋的锚固。

4 钢柱及钢梁的安装

安装钢柱或钢梁时应该与工程标准保持一致,根据设计要求对钢柱、屋面钢梁进行分段制造,再将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组织。钢结构的选用应该参照施工现场的情况而定,通常运用的是1台16t汽车吊承担钢柱、钢梁的吊装,另选2台8t汽车吊作辅机,主要作用是为了构件拼装以及二次搬运需要。由于钢梁翼板和腹板的厚度较小,且安装的整置煎熬高,很容易出现平面弯曲变形,这就需要在原有的地面上建立钢梁作立式拼装,完成拼装后实施吊运组装。而钢柱的主要特性包括了:板厚小、柔性好、易弯曲等,柱的稳定性多数凭借柱与柱之间布置成密集的C型檩条和拉条加以巩固。这时选择1台汽车吊把钢柱吊运到楼顶,并对其进行固定处理。而另1台汽车吊来吊装C型檩条与钢柱相互固定,再把吊装钢梁、钢柱合理装配起来,安装结束后需使用 C型檩条对其固定处理,以保证整体结构的性能能够达到实际要求。

5 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

在当前的施工操作中,施工单位应该对原有的建筑采取防护措施,特别是对一些装饰水平较高的大型宾馆、办公楼等更应该注重维护,不仅要确保施工的质量,还应该让工程操作在规定期间内完成,以免原有的建筑受到外界损伤,增加房屋建筑返修次数,给加层施工带来难度。

在施工前期的安排中,需要对整个施工流程做好科学的安排,以确保工程结束后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当前运用最多的则是保护性拆除技术,根据房屋建筑的使用情况制定有效的保护方案。在拆除时需要坚持“自上至下”的原则,且结合原建筑结构的内部特征,将需要拆除的项目做好安排,制定科学的拆除顺序。加层施工现场为四层顶面,对和原建筑物相连接的位置,应进行实时保护,在拆除边的同时加以防护,保护好未拆除的各类管线接口,对不能移动的排水口、通风口等都进行了特殊的防护。

6 施工期间防水措施

在原建筑物上直接加层施工必然要全部或局部清除原防水层,一般加层又是在不搬迁、不停业的环境下施工,施工期间的防水问题就十分突出。本工程施工期间正赶上雨季,必须采取特殊的施工防水措施。

(1)测量放线找准柱顶位置,首先找到原建筑物施工的坐标控制网进行复测,然后与实物的位置、间距、标高进行复校,两者相符合时才可开凿施工。(2)拆除女儿墙,先在外墙柱顶部位局部凿开1000×1000mm宽的面,凿开后用刀割开三元乙丙防水层,砌筑200mm高的防水沿,将三元乙丙四周折起砌入防水沿,顶部制作一个铺彩条布的木框防水盖,施工时打开防水盖,下雨时及时盖上。(3)整体楼面的开凿清除工作在加层楼面防水完成后进行,虽然增大了施工难度,但使施工期间的防水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4)轻钢增层还应注意增层外墙板与原房屋外墙的接缝问题,既要防水,也要协调美观,因此,连接配件很关键。(5)钢柱底板焊接安装结束后,柱坑内抹一层10mm厚1∶2.5水泥砂浆,再涂二遍水泥粉加YJ302防水剂,涂匀不留死角.柱子安装后,坑内虽然存水,但无一漏水。

7 结语

轻钢结构加层操作简单,构件连接安装工艺易于掌握。整个项目施工的工期短、速度快、收益高,同时能够满足不同业主的居住需要。由于钢结构的诸多优势,包括:自重小、抗震强、工期短、质量优等,在今后的建筑施工中需得到广泛的运用。技术是房屋加层施工的核心,施工单位和操作人员应尽量选择高效率的技术来提高施工效率,对原建筑结构加以保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