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锻炼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脏康复锻炼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脏康复锻炼的方法

篇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也是心脏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CHF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以往认为休息和限制体力活动可使身体所需要的血流量减少、心脏负荷减轻而改善心力衰竭,因而强调治疗中休息和限制体力活动的重要。但随着临床研究观察发现,休息和限制体力活动不一定有利于心功能不全的改善,尤其对于病情稳定的CHF,合理而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明显地减少此类病人住院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延长寿命。在本研究中,笔者对37例CHF患者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康复锻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经我科住院治疗的58例慢性心衰患者,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的标准[1]。按基础疾病分类:冠心病14例、高血压心脏病16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1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7例、心肌病2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康复组37例,其中男27例,女10例,年龄56~76岁,平均年龄60.9岁;心功能分级II级8例,III级28例,IV级1例,平均3.0级。对照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57~80岁,平均年龄61.3岁,心功能II级4例,III级16例,IV级1例,平均2.9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必须是稳定的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剔除不稳定型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肥厚梗阻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癫痫病、脑卒中偏瘫。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的原则[1],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间断应用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康复组在严密的医学监护和医护人员指导下配合进行康复锻炼。

1.2.1 康复锻炼

(1)运动锻炼方式:运动方式主要为症状限制性有氧运动,包括医疗步行、踏车、腹式呼吸、气功、太极拳、放松疗法、医疗体操等。要求运动强度适中、节律适中、肢体放松、呼吸匀畅,不要过分用力,不应有呼吸困难现象。对轻症心衰(心功能分级II级,III级)进行小强度的有氧训练,如步行、踏车,体操等;对重症心衰(心功能分级IV级)做床上活动、呼吸运动、肢体被动活动以及其它放松治疗。(2)锻炼方式:以间歇性训练为主,运动训练在开始时每运动1~2 min休息1 min,耐力差的每运动30 s休息1 min,总时间为5~10 min。随活动耐力的改善,运动时间可以按1~2 min的长度逐渐增加,直到30~40 min。一般采用3~5次/周。个别患者酌情增减。(3)锻炼强度:主要是根据医学监测和自我感觉来调整,要求患者运动时及运动后微微出汗,但无明显不适,无明显呼吸短促,运动后及隔日无明显疲倦、乏力感;目标心率须调整在低于预测心率10次/min以上,并能在10 min内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为宜;运动前后及过程中用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减小(由同一名医师测定)。

1.2.2 健康教育

让患者了解有关心脏病和心脏事件的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1)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量,避免运动过量。(2)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逐步适应。(3)运动时如发现上身不适(包括胸、臂、颈或下颌出现酸痛,烧灼感,缩窄感或胀痛等)、无力、气短、骨关节不适(关节痛或背痛),应停止运动,及时就医。(4)饭后不宜剧烈运动。(5)天气变化较大,如天气过热或过冷时可适当降低运动量。(6)衣服要宽松、舒适、透气。(7)饮食以低热量、易消化、高纤维素为主。

1.2.3 实验检测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用ELISA方法测定脑利钠肽(BNP),6个月康复锻炼后所有患者再次抽血监测BNP(BNP正常值

1.2.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前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NP均明显下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HF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4~5年。虽然目前CHF的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CHF的致死率仍高居不下,是临床心脏专家面临的一个挑战。心衰患者5年存活率男性为25 %,女性为38 %。近十几年针对CHF除了病因治疗和对症的药物治疗之外,运动治疗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中,对37例CHF患者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康复锻炼,以BNP和左室射血分数为指标,进行康复锻炼效果评价。BNP为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一种钠利尿肽,主要反应心室负荷情况,且BNP比较稳定,受运动的影响不大。BNP浓度升高是机体对CHF的自然反应之一,BNP浓度与心力衰竭分级密切相关[2],不仅可作为临床医师诊断心衰的重要指标,亦可作为临床评价心衰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本研究康复组患者均采用间歇锻炼的方法,这是一种较新的锻炼方法。2001年 5月,欧洲心脏协会已将这种方法列入《慢性心衰的诊疗指南》中[3]。Meyer等[4]就曾采用间歇性训练的方法对CHF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甚至施用于严重的心衰患者。本研究在经过6个月的康复治疗和锻炼后,其LVEF均较对照组提高,BNP浓度较对照组降低。该研究证实,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康复锻炼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同时本研究发现,康复锻炼亦明显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再入院率。另外有研究证明,在稳定的心衰患者中,规律运动能安全地增加体能,并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5]。故康复锻炼可对CHF患者各方面产生良好作用。现在认为,通过运动治疗,CHF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张力降低,长期训练使儿茶酚胺的分泌减少,交感兴奋性降低、迷走活动增强,从而使心率变慢,降低了心肌耗氧量而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同时运动治疗通过外周适应作用改善骨骼肌机械效率,包括增加骨骼肌内线粒体数目、有氧代谢和酶活性,通过这些机制改善和增加CHF患者的运动耐力、无氧阈值(anaerobic threshold,AT)、肢体最大血流、最大动静脉氧差并减少乳酸堆积、延迟无氧代谢的发生。因此运动治疗对CHF的作用是由于外周血管阻力的减低和骨骼肌的效能增加,相对的改善心功能。

CHF患者运动治疗时的安全性是目前临床医师所关注的,本研究的37例患者中无一例在运动中出现突发心脏病事件。Wielenga等[6]对80例患者的随机研究显示,II-III级CHF患者进行运动治疗是安全和可行的。事实上,一般人运动治疗时发生心脏事件的几率是每运动565 000个人小时发生1例次,心脏病患者则为每120 000个患者小时发生1例次,造成死亡则仅为每784 000个患者小时发生1例次[7]。总之,在因人而异、个体化的原则下,对CHF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以运动治疗为手段的康复治疗可取得安全、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戴闺柱.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

\[2\] 葛咏梅.血浆BNP检测在慢性心衰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1):1572-1573.

\[3\] Remme WJ,Swedberg K.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 Heart J,2001,22:1527-1560.

\[4\] Meyer K,Foster C,Geogakopoulos N,et al.Comparison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during interval versus steady-state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Am J Cardiol,1998,82:1382-1387.

\[5\] 郑欢.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6,33(1):25-28.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4-0132-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起病急、病死率高是AMI的特点。患者渡过急性期后,其生理机能及生活质量均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科学系统的心脏康复训练对保持患者患者最佳的生理机能尤为重要。临床护理路径是由临床医生、护理人员从疾病、心理、社会等角度,针对特定疾病制定的最优化的预见性护理[1]。我科基于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制定AMI心脏康复路径手册,并根据该手册对患者实施为期6 w的康复指导训练,取得不错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06例康复期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纳入标准:①符合AMI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符合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方案中Ⅰ~Ⅲ级;④患者知情同意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精神病史、AMI病史及严重并发症者;②心功能Ⅳ级患者。对照组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2.21±3.36)岁;心功能分级Ⅰ级36例,Ⅱ级13例,Ⅲ级4例。观察组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2.26±3.32)岁;心功能分级Ⅰ级34例,Ⅱ级15例,Ⅲ级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无差异,均有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

1.2.1心脏康复路径手册的制定 根据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路径手册,首先有心血管医师、护理人员、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调查医务人员、患者及患者家属对AMI患者出院后心脏康复训练的需求及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制定AMI患者心脏康复路径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手册》分为护士版和患者版。护士版手册: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与患者版手册内容一致;第2部分为患者的随访档案资料。随访档案内容包括患者的基线资料及随访资料,随访内容主要包括询问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康复锻炼情况、吸烟、饮食、服药、排泄、自我感觉等[2]。患者版手册: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为心脏康复计划,第2部分是患者及患者家属应掌握的疾病相关内容。患者版手册:第1w,学习AMI的相关知识以及AMI的自我救助措施;第2w,学习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吸烟等与AMI的关系;第3w,了解康复期间可能出现的压力以及出现压力的原因,并了解应对压力的策略;第4w,系统学习应对压力的措施;第5w,了解康复锻炼期间可能出现的躯体症状,了解个性特征与AMI的关系;第6w,回顾第1~5w关于AMI相关知识、锻炼方式、放松训练以及应对压力的措施等。患者根据手册的内容进行锻炼,每日睡前标出当日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困难程度,并记录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式[3]。

1.2.2干预方法 对照组出院时仅接受常规出院康复指导,主要包括出院后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及服药情况,告知患者有问题及时打电话咨询。观察组出院后以心脏康复路径手册为指导,患者出院前,发放患者版手册给患者,并告知患者,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不要随意将手册传给其他患者。对患者实施为期6 w的用药、饮食、运动康复指导训练。随访护理人员根据护士版手册,在患者出院后第1~5w进行电话随访,并指导患者填写随访表,每次随访的时间约为20 min,出院后第6 w进行门诊随访[4]。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BMI、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及再就诊次数。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比较

对照组及观察组的BMI分别为(23.89±2.24)kg/m2、(20.24±1.86)kg/m2;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为(1.68±0.24)mmol/L、(1.12±0.15)mmol/L;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2.84±0.95)mmol/L、(2.25±0.42)mmol/L;三酰甘油分别为(1.54±0.21)mmol/L、(0.86±0.16)mmol/L;总胆固醇分别为(4.66±0.95)mmol/L、(3.83±0.69)mmol/L;经t检验,观察组的BMI、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观察组,均有P

2.2两组患者的再就诊率比较

随访6 w内,对照组的再就诊率为26.42%(14/53),观察组的再就诊率为11.32%(6/53),经χ2检验,观察组的再就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篇3

【关键词】 整体化;康复护理;强化教育;冠心病

作者单位:132011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世界心脏病学会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死因[1]: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为配合常规治疗冠心病,提高治疗效果,康复护理已经成为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旨在探讨在康复护理的干预下,对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冠心病诊断标准,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218例,其中男136例,女82例,年龄36~78岁,平均(57.26±6.71)岁,冠心病史0.5~30年;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07年,中专27例,高中43例,初中29例,文盲12例;职业:干部98例,工人84例,农民22例,下岗职工14例;上述患者均有接受CHD知识教育和按计划进行康复锻炼的能力。

1.2 方法 随机将218例CHD患者分为观察组(142例)和对照组(7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接受教育和锻炼的能力以及病情等方面都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其内容包括冠心病的基本知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功能情况、自我监测情况等知识。分别测试两组患者在接受冠心病教育之前和接受冠心病教育60 d之后的冠心病知识掌握情况。

1.3 评分标准 评分情况分为三级,回答正确为1分,部分正确为0.5分,不正确为0分,满分为20分;12分以上为及格,低于12分为不及格。对文盲、视力差及高龄患者,由辅导员逐条询问后代填写。观察组142例,通过举行强化教育学习班,向患者免费发送冠心病知识手册,采用书面及多媒体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由冠心病专科医生和/或护士进行集中授课;内容包括冠心病基础知识、危险因素、并发症、防治、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常规药物治疗等;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

1.4 监测评价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在接受冠心病教育前和接受冠心病教育后60 d,合理饮食、正确进行有效锻炼及心功能的变化等情况,采用百分率、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冠心病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2.2 冠心病监测按计划锻炼情况(见表2)。

2.3 冠心病心功能监测指标结果比较(见表3)。

两组患者冠心病知识掌握情况(例,%)

组别n开始时及格人数(%)60 d后及格人数

护理组14227(19.01%)138(97.18%)

对照组7628(36.84%)30(39.47%)

注:组间对照*P

两组患者冠心病监测按计划锻炼情况(例)

组别n自感疲劳(人数)躯体活动(人数)社会活动(人数)性生活(人数)幸福感(人数)

护理组开始时 1421271643429

60 d后 142#18#129#131#82#136#

对照组开始时 7672912410

60 d后 7670*14*21*7*16*

注:60 d组间对照*P

两组患者60 d以来心功能指标控制情况比较(n=142)

组别n心电图改变(人数)心前区疼痛(人数)呼吸困难(人数)踝部水肿(人数)

护理组开始时 142479610192

60 d后 142132#26#32#33#

对照组开始时 7628616662

60 d后 7649*52*49*47*

注:60 d组间对照*P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CHD的患病呈流行趋势,并逐年加剧,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沉重的负担。迄今为止,CHD尚无较好的治疗办法,但它却可以预防和控制,治疗效果除病情及医疗条件等因素外,更有赖于CHD患者的自身保健。患者只有了解CHD知识,掌握CHD自我管理方法,才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因此,CHD教育和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接受CHD强化教育的患者在掌握CHD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以及反应心功能指标控制等方面,均优于未接受强化教育的患者。

CHD基本知识是患者能够进行有效自我管理的基础。结果中可以看出,教育前两组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均较低,说明多数患者对CHD知识缺乏了解或一知半解。经过强化教育与指导后的观察组患者中,对CHD有较全面和正确认识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

目前认为康复护理在CHD患者中,可起到明显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是:①合理的康复护理,可预防身体不活动的衰弱效应,改善CHD患者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率[3]。②可以改善氧气的输送功能,提高患者每分钟吸氧量、VOmax,增加动静脉脉氧差,同时还可以降低儿茶酚胺的浓度,降低外周血管的紧张度,促进心肌缺血的改善以及侧支循环的形成,从而减轻了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4]。③通过合理锻炼可增大冠状动脉的口径,改善心脏各部位的血流供应,且脂肪斑块也明显减少[5]。④减少CHD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猝死事件的发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6]。⑤合理进行康复锻炼,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纤溶系统活性,纠正脂质异常代谢,稳定血压。⑥通过康复锻炼还可以改善心理状况,纠正焦虑、抑郁等不良心态[7],减轻精神紧张,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增加幸福感。

综上所述,CHD控制的满意度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CHD知识掌握以及付之于行动的程度。通过对CHD患者实施强化教育和合理康复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理论水平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对血压的控制、调整血脂的紊乱、降低体重、保护免疫功能、增加稳中有降液纤溶系统活性、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调节以及对心脏、冠状动脉的直接作用等途径起到促进对CHD治疗康复作用;对避免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曹志友,任旷,唐锐先,等.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847.

[2] 张宝慧.心脏康复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5.

[3] 王士文,钱方毅.老年心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54463.

[4] 曹志友,唐锐先,王涛,等.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康复治疗观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153154.

[5] 孙月芬.运动锻炼对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作用机制.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79.

[6] 高丽红,李敏,万丽红,等.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能力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3,7(9):1391.

篇4

1.1临床资料选择

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起,进入我科住院治疗的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有60余例,科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为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6(64.2±7.2)岁;其中冠心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2~75(62.4±7.5)岁;其中冠心病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

1.2临床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心力衰竭护理原则,给予吸氧、翻身、叩背等一般护理,并给予饮食指导和精心的基础护理。对照组治疗期间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需要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病情,通过心功能的分级给予活动指导。(1)Ⅳ级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床上运动,首先由护士进行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训练的指导,每日锻炼3~4次,每次5~10分钟,,以调动呼吸肌运动。一周后协助家属给患者活动各肢体关节,每次5~10分钟,每天3~4次;逐渐过渡至患者床上主动活动肢体→协助床上坐起每次5~10分钟,每天3~4次→,协助床上坐位进食、洗漱、床上坐盆大小便→自行床上进食、洗漱;床边座椅式大小便等日常活动,逐步增加时间和频率[1]。(2)心功能恢复到Ⅲ级:进行床边和室内步行运动,床边步行,每次10~30米,每次5~10分钟,每天1~2次。走廊内步行每次40~60米。协助床边进餐、如厕→基本生活自理。(3)心功能恢复到Ⅱ级:室外步行每次100~200米,每天1~2次,自行上下楼梯,每天1~2次。心功能Ⅳ级、Ⅲ级的病人开始运动时由护士陪伴。一旦出现下列指征:心前区不适、胸痛、胸闷;明显气喘;头晕、头昏、发绀或明显疲劳;立即报告医生并记录,调整运动方案,保证运动的连续性。

1.3临床治疗各项观察指标记录

4周后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记录平均心率、心功能分级,干预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及严重心血管事件(如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低血压等)发生情况。

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结果

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全部顺利完成各项运动指标,没有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现象出现;而对照组治疗期间,则有1例突发心房纤颤,通过胺碘酮治疗后才转复。

3.结果讨论

3.1心力衰竭的致残原因

心脏收缩力下降,排血功能下降,不能满足身体活动所需的血液供应,这是最根本的致残原因。但问题并不只是如此简单。心理上的压抑是第二个主要的致残原因。多数得不到很好的心理指导和医疗知识教育,医生对患者活动量的指导有时也是宁严勿松,这使患者对活动量的限制往往超过病情的严重程度,过多的休息使得全身肌肉的收缩力下降,活动耐力下降。由此可见,康复锻炼或康复活动量的选择首先应该建立在客观评价心脏的活动耐量,其次是最大限度地恢复肌肉组织和全身机能,包括增强抗病信心[2]。有目的的康复锻炼,可以进一步增加体力活动量,减少心力衰竭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3.2运动训练

既往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多主张早期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但长期卧床会使患者肌肉萎缩,运动耐量下降,关节僵直。大量的研究资料认为对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实施运动指导,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本组资料显示,运动训练与常规治疗结合,显著改善了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临床效果优于单纯的常规治疗,而且缩短了住院时间,进而减少了医疗费用[3]。同时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还可以通过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等通气训练,降低辅助肌的依赖性及相关的较高氧耗[4]。

3.3心力衰竭的护理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因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程长,可能会多次反复急性发作,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因此容易加重心脏负荷。针对此种情况,需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讲明病情,从而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等患者心功能稳定后,再逐渐增加活动指导,并教患者学会自我保健。

4.结论

篇5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社区家庭护理康复实践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46

资料与方法

入选社区中建立了健康档案心力衰竭患者55例,均为在二甲及以上医院住院出院且病情稳定的心衰患者。在开展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向患者介绍运动康复的作用,根据患者是否自愿参与分成两组。①运动康复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18±12.03岁;其中冠心病14例,高血压心脏病12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6例,Ⅲ级13例,Ⅳ级9例。②对照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57.29±11.78岁;其中冠心病10例,高血压心脏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4例,Ⅲ级15例,Ⅳ级8例。

运动方法:两组均按CHF治疗原则,采取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病因,去除诱因,吸氧,根据病情酌情使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制剂等。康复组在继续原药物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病情介入康复运动。运动方案见表1。

方案由家庭陪护者实施,社区医生跟踪督导。在实施方案时必须做到:完全掌握操作方法,随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觉,每次运动均从低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在运动时以不出现明显疲劳或自觉不适为前提,若出现明显症状,如头晕、心绞痛、气短等任何与运动前加重的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保持通讯畅通立即与社区医生联系。社区医生隔日电话询问1次,每周现场督导1次,特殊情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方案调整并做好记录。

观察指标:①临床心功能,以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评价;②运动耐量,以6分钟步行试验进行评价;③生活质量评定,按明尼苏达心衰问卷评定患者运动康复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④再住院率和死亡率,计算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次数和死亡人数。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描述,采用X2检验。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结束时康复组和对照组比较,心功能级别、LVEF改善(P

结束时康复组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084,P0.05)。

讨论

近30年来针对心衰患者进行的运动康复研究证实运动疗法是可行的[1]。研究证实以运动锻炼为主要内容的康复治疗与常规治疗结合,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医疗费用,临床效果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适度的康复运动方案是安全有效的[2]。运动方式尽量采用可终身进行的运动项目,要简单、易行、经济而有效。如徒步行走、6分钟步行试验[3]等都可作为心衰患者的运动康复的一种方法。本实验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才选择以徒步行走为主进行康复运动。

这种方案的开展有周期较长的特点,适于在我国社区推广,同时可以教育患者在家庭进行主动锻炼,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劳动力,降低再住院率,减少医疗支出。系统的社区干预模式可以使患者长期处于该系统的监控下,随时掌握其病情和治疗情况,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治疗行为,从而有效地减少病情反复,减少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减轻医疗负担。因而目前迫切需要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心衰康复方案并规范运用。这需要政府投入,医疗改革、社会保险等多方面配套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付彩虹.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估.中国厂矿医学,2008,21(2):192-193.

篇6

【关键词】冠心病 运动疗法 心脏康复

1 运动心脏康复的目的

运动疗法是对冠心病患者综合采用积极的身体、心理、职业及社会活动的干预,帮助降低血压、血胆固醇的水平,控制体重及改善情绪,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康复医疗过程。

在制定运动处方之前,首先应全面客观的进行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询问、左心室功能评价(通常使用超声心动图)、症状限制性极量运动试验(exercise test)及血液检查,从而安全有效的开展心脏康复程序。

2 运动心脏康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1 适应症 运动心脏康复的适应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脉血运重建术如冠脉旁路移植术,心脏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等,同样也适用于慢性心衰、高血压、左室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2.2 禁忌症 运动心脏康复的禁忌症包括:急性心力衰竭或未控制的心力衰竭、严重的左心功能不全、不稳定的心绞痛、安静时收缩压大于200mmHg,舒张压大于110mmHg,心率大于100beats/min,心肌梗死后非稳定期、严重心律失常、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改变等。

3 运动处方的制定

3.1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是运动处方定量化和科学性的核心,也是康复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前者要有确定训练区域,以保证出现良好的训练效果,后者则要防止临床心血管危险的发生。因此,患者要有适宜的运动强度从而实现身体上的受益。运动强度的表示方法有一下几种:

3.1.1 最大摄氧量(VO2max) 机体竭尽全力运动或运动试验出现症状限制(出现呼吸急促或困难、胸痛、心绞痛、异常的血压反应、严重的心律失常、ST段下降或升高≥1mm)时每分钟输送到活动肌肉,被其摄取和利用的最大氧量。50―85% VO2max可有效增加有氧能力,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强度一般为40―65% VO2max。

3.1.2 心率 利用胸部无线发射电极和手表(如Polar)接收可简单、经济、准确的进行个体HR的监测。制定靶心率强度时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尽管有研究表明5―10min的高强度运动(90%HRmax)可有效增强心肺耐力,但也增加了心血管意外和骨关节损伤的危险性。因此,靶心率的设定要在心肌出现正常现象的安全运动阈值并且要使患者得益于生理适应的有效运动阈值。通常采用最大心率百分数法:靶心率=(220-年龄)×(60―90%)。或储备心率法:靶心率= [(HRmax-HRrest)×(0.50―0.85)]+HRrest。ACSM建议:对于冠心病患者,应将运动强度降低至储备心率的40―50%。

3.1.3 代谢当量(METs) 每千克体重从事1min活动消耗3.5ml的氧气,将其定义为1METs。在不同年龄可根据心率或完成动作时患者的能量消耗程度来换算出METs,或根据METs表选择合适的活动。一般患者的运动能力要达到5METs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3.1.4 自感劳累分级表(RPE)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心理学教授Gunnar Borg在上世纪60年代引进了用力感觉的概念,创立了评估了不同工作和运动中用力感觉的方法。在6―20级中分为15个级别,与运动所知的生理性变化相适应的平均RPE为12―16(稍费力到费力)。目前,有专家认为,确定合理运动强度的最好方法是先按适宜的心率范围运动,然后在运动中结合RPE自行掌握运动强度。

3.2 运动频率 指每周运动的次数,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初期阶段,目的是让患者做好运动训练的准备,确定患者在较低运动训练强度时的个人反应及耐受性水平,因此每周不能超过4―6个运动单元。在运动训练的提高阶段,旨在逐渐增加运动耐量及体能,可将运动频率增加至每天1次。然而。这要视患者的客观病情及主观健康状态而定。

3.3 运动持续时间 运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运动强度成反比,强度大,持续时间可相应缩短,强度小则运动持续时间要延长。在初期阶段,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从15min延长到30min。提高阶段根据患者的运动处方及运动目标,可从30min延长至60min。

3.4 运动类型 运动类型可分为有氧运动和力量运动。运动锻炼,尤其是适宜的力量练习可使心肌利用氧的能力增强,提高心肌工作能力,对心脏功能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单纯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同一运动级别下的RPE,其使工作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氧的利用率的增加所致。

4 制定运动处方时的注意事项

运动心脏康复只有在满足了下述条件并遵循临床实践指南才能开展,即由心脏科医师、康复护士、心理科或精神科医师、PT师、OT师、职业咨询顾问等组成的专业团队。个体化的运动处方、优良的环境、急救措施设备等。

在运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个体运动速度、训练持续时间、涉及的肌肉数量、运动幅度、柔韧度、力量和协调性等改变训练强度。由于不可能控制运动强度,所以不适合引入需要较强有氧耐力或肌力的比赛。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心脏康复实践操作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燕铁斌.物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篇7

对于住院治疗(比如做过支架手术等)的患者来说,出院之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定,来评估患者身体所能承受的最大消耗是多少,并据此来制订运动处方。

此类患者最好按照运动处方锻炼,如果自行运动,很可能出现运动过量或运动方式不当,导致病情恶化。对于病情较轻的心脏病患者来说,可以根据自身感受(不出汗、无胸闷气喘),以及心率(低于100次7分钟),自己制订运动处方,并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处方包括运动强度、频率、时间、类型四个方面,最好选择能长期坚持的有氧运动。

锻炼宜自下而上

一项研究发现,在同样输出量的情况下,上肢活动时的血压比下肢活动时高一些。比如,哑铃、拉力器、单双杠、网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更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这是因为上肢肌肉活动时,肌肉血管舒张,而其他活动量小的肌肉血管则会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另外,上肢的血液供应增加,更容易分流心脏的血液,加重心脏负担。因此,心脏病人在锻炼时,最好从下肢锻炼开始,步行就是比较好的方法,如果症状较重,可以慢速行走(30~50步/分钟);如果症状较轻,可以快速行走(超过90步/分钟)。坚持锻炼3~6个月之后,可以进行有上肢运动的锻炼,比如慢跑、跳交谊舞、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等。

锻炼应避开“早高峰”

心脏病发作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每天上午6~9点是发作的“早高峰”,尤其是心绞痛和猝死往往发生在上午9点左右。主要原因是,早上人体相对缺水,血液黏稠,易形成血栓。同时,上午的血压在一天当中最高,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或破裂,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因此,心脏病患者的锻炼,最好避开这个高峰时段,以安排在下午或晚上为宜。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心脏病初愈的患者来说,越早进行康复锻炼,恢复的效果越好,一般在发病一周后即可开始锻炼,且至少坚持6个月以上。

篇8

[关键词] 康复心理治疗;冠心病;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a)-0171-03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1]。冠心病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及心理应激反应对于病情的控制至关重要。心理康复、规范药物治疗、外科介入治疗、中医治疗和各种运动康复治疗等治疗方法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医疗费用,降低死亡率[2]。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4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康复心理治疗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6例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分级[3]≥Ⅱ级,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为Ⅱ~Ⅲ级,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31~62岁,平均(50.74±5.21)岁;病程1.5~12年,平均(7.84±1.72)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2例,Ⅲ级5例,Ⅳ级6例;心绞痛严重度分级:Ⅱ级13例,Ⅲ级10例。观察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2~65岁,平均(50.27±5.36)岁;病程1~13年,平均(7.81±1.74)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1例,Ⅲ级6例,Ⅳ级6例;心绞痛严重度分级:Ⅱ级12例,Ⅲ级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酯类、血小板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运动康复联合药物治疗,具体如下。

1.2.1 心理康复 冠心病患者多有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稳定患者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教育和营养康复 指导患者选择正确的生活行为方式,避免肥胖、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并给予低盐和低脂清淡饮食。

1.2.3 药物康复 依据患者病情给予硝酸酯类、血小板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长期治疗,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1.2.4 运动康复 制订个体化的运动计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以步行为主,结合慢跑、太极拳以及骑自行车等。在活动强度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心率增加10~20/min为靶心率,逐步增加活动强度。在运动能力达4~6代谢当量时循序渐进,每次30~60 min,每周3次。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心功能改善情况的差异。心功能改善标准,参考文献[4-5]制订。显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者;有效:心功能提高1~2级者;无效:心功能提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控制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硝酸甘油的用量为(1.2±0.2)片/周,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3±1.8)片/周(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生发展同生物、心理以及社会因素等综合作用关系密切。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及体力活动减少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心理及社会因素在促进冠心病病程的进展中作用巨大[6]。冠心病患者焦虑、恐惧、抑郁及紧张等不良情绪可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等发生,大面积心肌缺血引发传导致命性紊乱时,可导致患者心脏猝死[7]。

运动康复联合药物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已被证实[8]。运动康复锻炼可显著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通过增加肌力,改善运动能力,延缓或者逆转冠状动脉硬化进程,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建立,增加葡萄糖耐量以及胰岛素敏感性等[9]。恐惧及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能显著增加心排血量及心脏负荷,加上长期卧床休息会增加患者的心脏负担和心肌耗氧量。长期康复心理治疗可降低冠心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概率,改善身体功能,控制危险因素,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10]。同时,长期的康复运动训练可有效降低血中儿茶酚胺水平,降低外周血管的张力,从而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心功能,减轻、防止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心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

综上所述,康复心理治疗用于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宾,倪隽,沈光宇.综合康复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症状及运动能力改善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3):231-233.

[2] 孙阳,张敏杰.超声波治疗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 35(09):730-732.

[3] 陈贵廷,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115-119.

[4] 周亚莉.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1):1389-1390.

[5] 周恒,耿亚飞,任小强,等.心康口服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07,29(7):590-591.

[6] 李琪.健康教育对冠心病病人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全科护理,2010,8(9):2355-2356.

[7] 马跃文,刘畅,朱佳琪,等.心脏康复促进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体能恢复及不良情绪改善[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20(6):536-540.

[8] 李琪琳,杜金行.冠心病介入术后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105-106.

[9] 汤鸿鹰,吴玲晓,曹雪.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2,11(3):211-213.

[10] 陆晓,郑瑜.冠心病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9):656-659.

篇9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护理

Artificial permanent cardiac pacemaker ope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perioperative care

Xu Chuanjian

【Abstract】 ObjectiveExplore artificial pacemaker was 56 cases for patients of the systematic holistic nursing methods and effect. Method 56 patients take admission, preoperative guidance, preoperative education training and preparation for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Result This group of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rehabilitation, did not appear serious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Systematic holistic nursing care, especially the pertinence nursing complications is artificial pacemaker operation for the recovery of patient of the key.

【Key words】Pacemaker;Nursing care

【中图分类号】R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11-02

我们2009年1月~2010年6月共施行人工起搏器安置术的56例,全部采取系统化整体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患者均获康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40~78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5例、房颤5例、房室传导阻滞16例、严重心动过缓10例。5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成功率100%。术后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1例、囊袋出血例,电极移位1例,并发症发生率 5.36%,经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后患者转危为安,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入院宣教和评估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管床医生及护士,消除陌生感;了解饮食、睡眠情况,以及有无不良嗜好。认真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2.1.2 术前指导: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组成及简要工作原理;分析安置起搏器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讲解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说明做好配合工作的重要性。

2.1.3 术前训练及准备 ①生活指导:发放便盆,鼓励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防止术后尿潴留,以便于适应术后改变。②皮肤准备:为患者行双侧颈部及腋下、前胸部常规备皮,备皮后为患者做全身清洁,心电监测电极避免贴在左上胸部。③药物过敏试验:术后为防止切口感染,常规使用抗生素,遵医嘱进行青霉素或先锋霉素试验。④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以最佳的心境接受手术⑤饮食抗理:术前不必禁食,但不宜过饱,饮食宜清淡易消化。⑥保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如果睡眠不好,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剂。⑦用药护理:如果正在使用肠溶阿司匹林等对凝血和止血有影响的药物,术前3~5天停用这些药物,否则会增加术后囊袋出血及感染的发生率。心力衰竭患者加强控制心衰。保证患者能平卧1天,心衰患者术晨测静脉压,静注西地兰,根据静脉压情况给予速尿。术前30 min给予安定10 mg肌肉注射,护送患者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室。

2.2 术后护理:

2.2.1 起搏器感知障碍的观察及护理 护送患者入 CCU监护病房,给予心电监护,监测体温、脉膊、心率及心电图变化。观察起搏器工作情况,有无起搏信号,起搏功能是否良好,是否按需起搏;观察有无头昏、乏力或胸闷等不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若监测心率低于额定的起搏心率应考虑以下问题:有起搏信号,但其后无心电信号,提示电极刺激心内膜出现的心内膜水肿,导致起搏域值升高的可能;起搏信号时有时无或消失提示电极固定不良、移位;若出现固定频率起搏而无按需功能,要考虑起搏器感知不良[1]。

2.2.2 电极移位、脱落的预防及护理:电极移位是心脏起搏器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本组术后2例出现电极移位、脱落,分别发生在术后第2天和第1天,由于不自主的改变及过早活动术侧肢体而造成。通过及时发现给予恰当处理,未引起不良后果。对防止电极脱位,保障手术成功特别重要。术后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这样可使右心室损伤处形成足量的胶原纤维包牢电极头,利用重力的因素使电极头端尽可能与心肌充分接触。术侧上肢制动,避免外展、上举等动作。严格卧床72 h,勿用力咳嗽,如咳嗽应用手按压住伤口,以防止电极移位或脱落,必要时给予镇咳处理。鼓励正常进食,可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质、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切口愈合。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电极脱位。告知患者术侧肢体1个月内避免过度负重。卧床期间协助其床上大小便、洗漱等日常生活护理,同时加强心理护理。

2.2.3 囊袋出血、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术后囊袋出血是安置心脏起搏器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囊袋出血、1例切口感染。起搏器囊袋局部感染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应积极做好预防护理工作:①术前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提醒医生停用抗凝药物。②术中配合医生缝合皮肤前将抗生素注入囊袋内。③术后严格做好床边交接班,切口处予0.56~1 kg沙袋压迫6 h,观察血压和切口敷料渗血情况,用沙袋压迫时要注意确保沙袋准确置于切口下方囊袋上,而不是在切口皮肤缝合处,以便囊袋内有积血时及时从切口渗出。④按时换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密切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和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应用抗生素3~5 d,每l~2 d切口换药1次,无特殊情况一般术后7 d切口拆线。⑤出现囊袋积血,应加强换药、引流。

2.2.4肢体功能障碍:由于患者害怕电极移位、脱落或切口疼痛等原因,过度限制肢体活动,造成肢体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韧带粘连,影响肢体正常功能。为防止肩关节僵硬,或肩周炎、肩关节韧带粘连的发生,术后24 h,可由责任护士为患者做术侧上肢肘、肩关节被动训练,48~72 h进行肩关节主动训练[3]。拆线后协助患者制定肢体锻炼计划,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大锻炼幅度,做抬臂、扩胸,直至肢体上举触及对侧耳垂。早期进行肢体锻炼,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切口愈合,从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2.3 出院指导与自我护理:告诉患者植入起搏器是治疗的开始,而不是治疗的结束。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撞击,洗澡时避免揉搓,以防电极移位脱落。指导患者自我监测,首先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出现脉膊明显过快、过慢(低于起搏频率5次),或感到胸闷、心悸、头晕、头胀、水肿、乏力及其他不适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定时测定起搏器功能,一般安装后半年内每月1次,以后每3个月随访1次,估计快到电源耗竭时间的最后半年,每月 1次[4]。随访内容:复查心电图,了解起搏器的起搏功能、感知功能、带动功能;摄片了解起搏器电极位置;检查起搏器电源情况;询问病情有无特殊不适;检查起搏器埋植处皮肤有无炎症。安装起搏器术后1个月可以恢复性生活,也可选择一些不太剧烈的运动如骑自行车、步行、舞蹈等,装有起搏器的一侧上肢应避免做过度用力或幅度大的动作,如打网球、举重物等,以免影响起搏功能。

向患者说明随身携带起搏器证明卡的意义及用途,妥善保管起搏器卡,起搏器证明卡上注明了患者的姓名、安装起搏器的时间、型号、联系医院和医生姓名,患者无论何时何地遇到意外时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救护。在乘飞机时,凭此卡可省去很多麻烦。

3 小结

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患者的护理要全面考虑,系统护理。包括心理护理、运动、饮食、自我监测、预防及日常生活等。尤其是并发症的针对护理,术后要严密观察,积极处理并发症。本组病例通过系统化整体护理,均康复出院,未出现1例严重并发症。由此可见,系统化整体护理对起搏器安置术的康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减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彩霞.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护理与健康指导[J].中原医刊,2004,31(9):61

[2] 李自莉,戴玲.安装永久性起搏器并发症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4,10(3):226

[3] 宋葆云,杨巧芳.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肩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7):59

篇10

【关键词】

急性心梗;康复护理;现状

1心梗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护理

心梗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与许多因素有关,如病情的轻重,医疗与护理的质量,家庭的支持等等。本文着重讨论早期心脏康复活动这一因素,因国内外均有报道心梗患者的早期康复活动可缩短住院天数。据报道,有12家医院有患者的心脏康复护理计划,但其中只有一份写得比较详细,即有患者康复活动详细的计划与说明,如入院后1~2d卧床,第4~5天可以采取半卧位,第12~14天可以入浴等等。这种详细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所制定的康复活动计划不仅可以指导护士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还可依此观察患者康复的进展,使患者得到早日康复,缩短住院天数。在美国,早在60年代就开始重视AMI的早期康复护理,并作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AMI早期心脏康复计划。美国的AMI患者的活动自理比中国人要早,一般当患者的心电图稳定、没有胸痛,第2天便可坐起,第3~4天就可以室内散步。一般AMI患者无并发症7d便可出院,平均住院天数比中国要少2个星期。这2周无疑会对患者、医院和国家影响很大,如经济上的花销,人员上的使用,病房周转等等。故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使患者尽早重返社会。

2护理计划与实施

护理计划已是护理程序中的重要一环。护理计划制定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情况,但护理计划的实施也尤为重要,通常患者入院后要卧床监护24~48h,如无持续性心绞痛、无心律失常、血清酶好转、血压稳定,患者便可以在床上洗漱、进餐、床边用便桶、床边坐椅子、做简单的主动运动。如活动后引起心前区疼痛、眩晕、心率加快、血压变化、心律失常、ST段移位,则应停止运动,修订治疗计划。住院期间,患者的活动和训练均应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进行,一般在运动前后均应询问症状,查心率、血压、常规心电图,根据症状、心率、血压及心电图对运动的反应,及时调整运动负荷。患者出院回家后,除日常生活自理外,还可做适当的家务劳动。患者的运动强度仍是低水平的,主要进行关节运动、步行、登梯、踏车等训练。步行是最简便易行的改善有氧活动能力的方法,是AMI康复最主要的运动类型。患者在家中已恢复原来的体力活动或已返回工作岗位,在做体育锻炼时也要注意,避免竞争性强的运动、用力抗阻运动,尽量减少等长运动。避免在饱餐、喝浓茶等2h内锻炼,也不应在运动后1h内进餐或饮浓茶,避免运动后洗热水澡,避免在高热高湿或严寒季节运动。

3健康宣教

宣教的内容包括活动量、饮食、排泄、服药、心理卫生、复查项目及高危因素等,通过不同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发病危险因素及减少、消除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的差异有针对性进行劝导、启发,使患者对疾病有个正确的认识,并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心率,处理好性生活,减少患病的高危因素。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时最好右侧卧位,并且要戒烟戒酒,保持大便通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有40.0%~72.9%伴有便秘[2],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脏负担,使病情加重,甚至增加猝死的危险性[3]。通过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使其恢复最佳的健康水平。

总之,做好康复期指导尤为重要。康复护理已成为加强护理工作,发展护理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医院要逐步完善和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而且要不断学习把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以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为患者服务,使患者有较高的生命质量,以保证护理科学朝着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润霖,朱文玲,胡大一,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