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几何知识;教师知识结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79-02
几何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都体现其重要性。它体现在学科知识在教师知识中的重要性、初中几何知识在初中教学知识结构中、几何知识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等等,所以学好几何知识,对于学好数学这门课程是很关键的。
一、学科知识在教师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
学科知识指的是特定学科里的基本思想、概念框架和数据及过程等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体系是教师个体在长时间教授课程的情况下,经过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教学对象学习过程中的互动,经过学科问题的表述、启发、发现而累积构成的产物,具有个体的构建性,由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关于教学对象的经验、历史和学习能力有关的知识、相关情景知识的综合结果。学科的教学知识由两部分结合而成:一部分是学科知识,另一部分是教学知识。可由学科知识、或教学知识、或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转化而成。这些不同的知识互有重合的部分,因此学科教学知识具有整合性。老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将专业学科知识运用于教学活动其中才可以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由此可见,专业知识在教学知识结构中拥有极其重要地位,处于基础地位。教师如果仅仅有学科知识也许不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但若其没有专业知识一定无法进行教学。教学学科知识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知识,它是在专业知识为基础上融入教学知识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把知识教授好。而且众多的文献资料也表明,教学对象的成绩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一些其它的调查也指出老师学科知识的缺乏也将阻碍其成功的进行教学活动。
二、几何知识在数学学科以及数学学习中的地位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是让教学对象学习到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从而学会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感。教学大纲表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而初中几何的教学目标是学会初中几何的基本理论以及运用这些技巧来解答关于几何运算与有关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养成与发展教学对象的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和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教学对象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想象力。如此看来,培养教学对象的一种思维在全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逻辑思维方式是学好数学必要条件,也是学习其他科目,处理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必备才能。而几何教学正好可以满足教学对象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仅有清楚并非常重视几何教学的这种独特地位,弄清教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联系,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几何知识的教学。再者,初中几何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很大比例,拥有重要地位。
三、初中几何知识在初中教学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
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因素非常多,比如有关教学方法知识、老师的人格特点、对教学理论的了解、学校的具体要求、学生身心特点和专业课程特点等等。教师的学科知识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只有教师牢固的掌握了学科知识才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初中几何学科的教学知识由两部分结合而成:一部分是几何学科知识,另一部分是教学知识。而初中几何学科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师知识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师教授课程时,几何学科知识丰富的数学教师可以引导教学对象对相关知识进行讨论。与之相反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照本宣科,把课本当作学科知识的主要来源,并在讲课的过程中进行控制与支配,教学模式偏向于记忆与背诵,不会让教学对象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些初中数学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以隐藏自己学科知识的薄弱。通过研究表明,如果一个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较为薄弱,那么这些教师在教课时很难提出恰当的问题。一个学科知识缺乏的老师应该会影响到一门学科的教授方式,还会影响到教授内容。学科知识缺乏的老师可能会避开讲解某些学科知识,不能讲解有疑问的概念。还有的学者发现,学科知识会严重影响到了教师们的教学风格,当讲师不熟悉某一知识点时,他们往往会进行更多的讲解,而且依赖于难度较低的问题。几何学科知识只是数学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但种种事例表明几何学科知识对于几何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几何知识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及用途
最近,专业知识基础已变成目前教师发展研究中受人瞩目的研究课题,尤其是专业知识,许多的研究者表明学科知识在教师知识构成中的重要地位。老师肩负了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学生的任务。教师专业知识的水准,关系了老师的教学基础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如今知识爆炸的信息年代,老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满足职业要求。几何专业知识的提出有利于数学老师深入地认清几何知识在其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老师的个人知识可分成两类:一个是外部知识,一个是内部知识。外部知识是一种老师可以意识到,能够报告出来的知识,它很容易遭受外部信息影响而发生改变,但是却不可以对教学行为造成直接的影响。例如老师的几何专业学科知识、理论等本体知识,老师的参考文献、讲义资料等都属于外部知识。其中的几何专业学科知识对于数学教师是基础的教学知识。老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地需要专业知识来当支撑,而目前学科知识的更新速率变快,数学老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前沿的几何专业学科知识,才能较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工作。在这当中,专业知识进化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几何知识累积的过程是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锻炼空间想象力的过程;几何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很多的知识翻新,能够提升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几何专业知识能够促进数学老师的专业发展,而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亦有利于推进教师个人专业几何知识,二者相辅相成。几何知识不仅影响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对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教师可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这样可以更加好的运用几何知识从而进行几何教学工作。
在初中的数学知识中,几何知识拥有重要的地位,学生没有学好几何知识,数学成绩就不可能好。所以初中的几何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是很重要的。学科知识在教室的知识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初中几何专业知识在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中又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初中几何知识对于初中教师具有重要性,只有教师掌握好了几何知识才可以进行好的几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田顺.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之我见[J].中学课程辅导,2011,(10).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实践 学习兴趣 学困生 转化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83-01
初中阶段是重要的教学与学习阶段,它既是对于小学知识学习的承接阶段,又是对于高中阶段学习任务开展的基础铺垫时期。结合我国目前教学实践开展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分析,在进行初中阶段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学生极容易产生较大的分化,呈现学困生增多,优生减少的现象。学困生也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必然存在群体现象。学生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由于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方法,或者是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差距问题,这也是教学活动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数学学科是初中阶段教学中的一门主要教学学科,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教学事业的发展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下文主要就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生转化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以及现象分析
1.1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初中阶段是教学与学习的重要承接阶段,初中数学学科也是初中阶段需要学习的重点学科,是对于小学数学与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承接学习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既与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有一定的联系,又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等有着一定的联系。下面以初中阶段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与非心理因素问题,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从学生对于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心理来讲,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学习知识内容,要比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内容难度增大很多,这就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在面对初中数学学习难度增大的问题时,由于学生畏难心理或者学习意志不够坚定,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厌恶学习数学。
其次,在进行初中阶段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对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与习惯要求更高,由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与学习习惯的不坚定与没有养成,也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信心,学习成绩出现成绩下滑。
而从非心理因素方面来讲,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可能是由于学生在进行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不够,基础比较薄弱,而初中数学是对于小学阶段数学的更进一步学习,如果学生基础没有打扎实,很容易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跟不上,或者差距拉大的情况。其次,在进行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虽然具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但是由于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应用不当,或者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也会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
1.2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形成的主要表现
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与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学困生形成的主要表现有,首先是学生在进行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基本概念或者定理知识内容的模糊分不清,不能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概念的描述,或者是不看课本就不能说明数学公式、定理、概念体系等,数学概念之间的不能联系起来等,都是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主要表现,对于学生学习成绩会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比较差,或者是缺少对于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练习等,缺乏相应的数学学习竞争意识,都是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困生形成的主要表现。
2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分析
针对上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以及主要表现,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培养提高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与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多关心学困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困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与自尊心等方面,做好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应注意从培养提高学困生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中,通过改善抽象的初中数学教学知识内容,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语言的应用艺术,通过使用通俗、风趣的语言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开展,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提高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初中数学的“三角边长关系”的知识内容讲解过程中,对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三角形第三边关系的内容讲解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提前准备一些木棍、木棒等道具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三角形的拼接,并且对于三角形各边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际动手计算比较。在学生使用木棒或者是木棍道具进行三角形图形的实际拼接过程中,老师可以设置譬如,哪些木棒道具可以组成什么样的三角形图形、各三角形之间的边长有什么关系等类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于三角形边长关系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等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
还可以从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激励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改善学困生数学学习状况。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给与学困生一些鼓励或者是表扬,激励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给与学困生一些解决课堂问题与课堂发言的机会,并对于学困生的微小进步给与肯定,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学习现状。此外,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通过对于学困生开设第二课堂,建立学困生帮扶学习兴趣小组等形式,提高学困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改善学困生数学学习不理想现状。
3 结语
学困生是教学实践活动中必然存在群体,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学困生的转化中,注意结合学困生形成原因以及表现,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培养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与方法习惯,提高学困生对于教学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推进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栗红燕.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J].神州,2011(10).
[2] 陈翠玲.春风化雨润心田――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后进生的转化[J].考试周刊,2012(45):110.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德育活动 教育方法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各阶段学科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人“明智”,更重要的是让人“树人”。教育性,是知识学科教学的根本特性。因此,学科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做人”。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更要培树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品质,不仅要完成“智”方面的教学任务,还要达到“德”方面的教育功效。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念和个人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之,新课程标准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深入实施,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的学生,成为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发现,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需要教师点点滴滴逐步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下,实现德育、智育的同步提升。下面笔者简要论述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放大数学学科发展历史性,增强初中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数学学科知识内涵是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完善和发展形成的。历史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性之一。现在所学的初中数学知识点内容中,有许多内容都是我国古代学者刻苦研究出来的,并且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抓住数学知识内涵的悠长历史性和丰富发展性,将这些内容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观念教育的有效题材,在新知教学或问题解答中进行有效运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三角形三边性质”教学中,在讲授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勾股定理”的发展形成史,并着重向学生讲述我国在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方面的卓越成就。这样能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学习知识的情感得到有效激发,主动学习成为内在要求。又如在“圆周率”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指出:“祖冲之对圆周率二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等等,教师通过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能够激起强烈的爱国情和自豪感,积极进取精神自然产生。
二、放大数学学科现实应用性,培养初中生实事求是的作风。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性是数学学科的根本特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找寻到数学知识的“踪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就是为了掌握学习技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数学学科的这一特性,正好为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提供了帮助和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感知认识,从内心产生认同感,形成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不愿学习、厌恶学习的情况,在问题案例的设置上,创设了“汽车由重庆驶往相距400千米的成都,如果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时,那么汽车距成都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函数关系用图像怎么表示?”生活性的问题案例,在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基础上,向学生指出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要应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活动。不锻炼、不实践,就不能掌握解题精髓,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进行问题案例的有效解答。
三、放大数学案例探究合作性,培养初中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解题技能、解题素养的提升,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致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个体之间的合作互助,共同实施。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合作能力逐步提高,有效掌握探究技能,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显著增强。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在问题案例探究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析、讨论、解答活动,共同找出问题解答的有效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真谛,集体主义观念显著增强。如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物体的平移特征和旋转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个体进行自主探知知识内涵活动,教师在课堂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个体在探知活动中不能够对物体平移和旋转有深刻的理解。此时,教师要求学生个体组成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各自特征。学生借助于小组合作和他人的有效互助补充,对物体的旋转和平移特征有了准确的掌握和认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并向学生指出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特征。这样,学生在合作性的探知活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了合作探究的强大功效,不仅团结协作的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四、放大评价教学活动辨析性,培养初中生的辩证思维观念。
辩证思想是数学学科的重要内涵,在知识点教学活动中有着具体而广泛的运用。评价性教学活动归根到底就是培养学生反思辨析的能力水平,培养辩证思维的学习理念。教师在问题评讲活动中,可以开展评价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反思、辨析、评价等活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效掌握,数学方法有效领悟,数学品质有效树立,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
总之,德育教育是初中数学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能力培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应将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中,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真知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素养和品质;通过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师 人文素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易・贲》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是:“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做人的基本良知,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更自由。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作为数学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数学专业知识,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拥有人文学科的知识和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体现在: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 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自然和文化传统的关怀;对不同观念的宽容;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和热情。这些都属于人文素养的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进行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就在于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因此,推进课程改革,重心就落在如何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尤其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在人的整体素质中起着基础性和方向性的作用,它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等,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数学教师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教师关怀社会、关怀自然、关怀人类,逐步养成健全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以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完善人格的养成为自己毕生事业的归宿。因此,发展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是培育优良师资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知识狭窄,缺乏较深厚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师成长(培养)中的缺失,是造成若干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
1 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诸多要求。然而,这些人文性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数学学科能否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中学数学教师是否有高度的人文素养,这是一个重要前提。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主导倾向上的偏颇,使数学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特征被淡化了,功利性和工具性色彩则过于浓重了,这便造成了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观念落后
相当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对于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依旧按陈旧的方式方法教学,只注重基本知识传授,忽视思想方法的讲解分析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升学考试的主科,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围绕考试指挥棒转,为了应对考试,获得好的优秀率与成功率,数学教师不得不把追逐分数作为第一要务,由此而牺牲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一味以分数衡量学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了第二位。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不少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数学教师,普遍感到所学知识已经老化,需要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面对新课程新增加的内容知识,很多教师感到上课比较吃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基本上是不读书。这可能是数学新课程实施困难的主要原因。
1.2 视域狭小,缺乏创新
研究发现,就数学知识的内容而言,初中数学教师有一定认识和了解,但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外界事物的联系,认识还不够深入,致使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高等数学知识与初等数学知识缺乏联系。由此造成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教学的照本宣科甚至断章取义。数学有着浓厚的人文背景,任何数学知识都能在历史长河和实际生活中找到其根源。如几何中圆与线的相离、相切、相割的复杂关系,我们可以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唯美的画面来诠释,既形象地刻画了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又让学生欣赏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在古诗高超的艺术境界中,学生情感完成了升华。
1.3 人文知识欠缺,教育、教学缺乏人文关怀
从近几年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调查研究来看,绝大多数教师具备了数学专业知识,而在包括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美学知识的综合考核中得分不多。人文教育、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意味着对学生德行、品格与性情的熏陶培养,大力主张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协调合作、积极向上的融洽关系和氛围,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鼓励、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理解、信任,以发展他们的最大潜能。但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严重缺乏人文情怀,课堂授课照本宣科,一人满堂灌,不给学生展示的空间,惟我独尊,对一些学生的独到见解亦或随意否定,亦或打击、讽刺,如此又如何能够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呢?优秀的数学教师特别擅长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注意倾听课堂中各种不同的声音。中学数学中有非常多的“一题多解”的例子, 在一次中学调研中,一位数学老师牺牲了他的教学进度,让学生给出了一道几何题的14种不同解法,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教师失去的可能是当前的小利,却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为学生建立了自信,营造了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良序竞争的和谐氛围。
2 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剖析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亟需一大批综合素养高的数学教师来推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使得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组织与使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导向等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呢?这也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教师自身素质
从我们对100名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来看,第一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为44%,学历对教师素质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教师综合素质的决定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存在高学历低水平的教师和低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因此学历不代表能力,而真正影响教师能力的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学科授课能力的把握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从数学学科教学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文素养。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在教育中是否有积极进取的责任心,是否具有对教育的人文情怀。视野狭小,缺少终身学习的信念,缺少与人合作的勇气与诚意是形成数学教师优秀人文素养的关键。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对全国范围的师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关怀,其次才是严格和负责任,问卷结果令人担忧,只有四成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虽然有些初中数学教师掌握大量的人文知识,但缺少必要的内化和积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用心”,是对所有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中小学评价体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中考仍然是指导大多数初中教学的指挥棒。为了追求高的优秀率与升学率,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放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忽略了数学教学与学习的人文内涵。调查发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单打独斗的情况依然非常普遍,缺少与其他数学教师的合作与沟通,与其他学科任课教师更是老死不相往来,为保证数学所谓的主科地位,总是在向学生强调本门学科独一无二的重要性。
2.2 职前学习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中文理分科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数学教育的人文性,在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知识分文、理,而文化却是一体的,因此数学教育从文化层面来看,已不再仅是“数学知识”了。作为文化赖以形成的初级形态所面对的文、理知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的文化水平的形成与提高。文理分科也是造成理科生人文知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大学专业分化过细,师范院校数学专业人文学科课程设置偏少,部分学校为体现其所谓的数学特色,在课程调整中大量删减人文课程,连教育学、心理学都被缩减到了36学时。教育教学中强化未来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而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注重。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接轨,除数学课程外,还应添加数学思想方法论、数学史、数学文化等方面内容,使未来教师能够从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历史与文化角度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
2.3 职后学习流于形式
在调查中发现,80%的第一学历为本科以下的初中数学教师通过专升本和函授等形式修完了本科。针对这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习模式,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内涵和授课方式值得商榷,学习过程中自身能力提高不明显。目前在我国初中缺乏促进初中数学教师终身学习的评价机制,教师很少有时间进行数学方面的进修和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照本宣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出现了学生质疑问难与教师学科知识缺失的同步增长的情况。改善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状况与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教师本人对学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教师从心底产生学习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数学教师除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外,还应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数学知识基础之上而形成不分文、理的总体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性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与提高数学教师的文科尤其是传统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职后的学习与培训注重形式更要注重质量,要关注教师数学知识的解释性和联系性,全面发展教师知识维度。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理性,感受数学人文;通过数学的学习,领悟数学思想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在人性发展上朝着全面发展的人更迈进一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数学教育是一个由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而组成的统一体,担负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任务。因此,提高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比提高其专业素养更为重要。
注释
郑葳,王大为.教师十大素养①人文素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54~63.
汪会玲,刘晓玫.中学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8(6):52~55.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解题策略;学习能力
问题是学生知识素养、解题技能、数学品质进行有效实践和锻炼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要求的重要平台。问题教学作为数学学科能力素养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在新课程标准下,应将学生解题策略的培养和锻炼作为有效问题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选取具有典型特性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答、分析、思考活动,实现学生解题策略及素养的有效提升和进步。近年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将问题教学策略的培养和传授,作为其问题案例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采取了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本人作为其中一员,也对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解答策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先将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教学举措进行简要论述。
一、初中生解题策略的意义
问题是数学学科章节内涵体系、知识点内容要义进行生动概括和有效展现的载体和形式。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时刻离不开问题案例这一重要因素。同时,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活动,已经将学生解题策略传授、学习能力培养,融汇贯穿到整个问题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初中生问题解题策略的有效培养,能够对数学学科知识体系、机构内涵的有效传授以及学生能力素养的有效锻炼,起到基础性的奠基作用。数学解题策略的有效培养, 能够使学生对问题材料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升,能够对所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有效综合利用,能够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二、初中生解题策略培养的途径
实践是获取真知的重要途径,初中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将所学知识、解题经验进行运用、实践和提炼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解题策略培养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锻炼和提升学生有效解答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1.实践操作法
教育实践学证明,学生在亲身探知条件获取的直接经验,能够比间接获得的间接经验印象更加深刻和具体。初中生在解题过程中,实际也是实践动手的过程。因此,在问题解题培养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于实践操作法这一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条件和要求,开展动手实践、解答问题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的抽象数学语言,通过教学课件这一载体,进行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使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找准问题解答的关键点和途径,实现探究技能和解题策略的合二为一。
问题:已知:如图所示,CD切O于D,割线CBA经过点O,DEAB,垂足为E.求证:∠1=∠2.
在上述问题案例教学中,由于该问题案例是关于“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方面的实际运用,因此,在设置过程中,就能够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切实提升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在解答该问题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条件,将数学问题语言转变到平面图形中来,让学生观察、分析图形中条件关系,借助所学的知识经验,找寻解题策略。学生通过分析、动手、实践活动,发现该问题可以采用两种解题方法,解题过程如下:
证法一:连结OD.CD切O于D,∠ODC=90°,
∠2+∠ODB=90°.DEAB,∠1+∠OBD=90°.
OD=OB,∠ODB=∠OBD,∠1=∠2.
证法二:连结AD.AB是O的直径,∠ADB=90°.DEAB,∠1=∠A.CD切O于D, ∠2=∠A,∠1=∠2.
此时,教师针对学生探究操作的过程表现进行实时指导,与学生一起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所掌握的探究解答问题策略方法更加深刻,并为有效解题活动打下能力基础。
2.问题训练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初中数学教师已经将问题训练作为学生解题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深入分析教学内容要义的基础上,开展了具有探究特性的问题训练法,将问题解答、技能培养进行有效融合。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案例进行分析,抓住关键“条件”,筛选出正确的解题策略,从而实现学生解题策略的有效培养。
如在运用三线合一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教师抓住三线合一内容性质,利用数学问题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采用问题训练法,设置了“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边上的高与一腰的夹角是40°,求顶角的度数”、“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DEAB,DFAC于F,求证:∠DEF=∠DFE”等相类似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学生在系列问题案例的解答中,认识到三线合一在问题案例中的方法和注意点,这样,就为学生更好开展问题训练活动,提供解题效能,提供了训练载体和能力指导。
3.评价辨析法
评价辨析法,就为有效问题教学、掌握解题策略,提供了载体和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展示解答问题过程基础上,采用师生、生生评价辨析问题解答过程的方法,对学生的分析思路、解题策略、解答过程等内容继续分析和评判,让学生借助于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辨析形式,及时改进不足,完善解题过程,实现对类似数学问题案例解答策略的有效巩固和提升。
问题:如图所示,已知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对角线BD,AC的中点,求证:EF∥AD,EF=1/2(BC-AD)。
在讲解上述问题案例活动中,教师抓住教学活动双边性,将评价辨析法教学策略融入问题解答策略教学中,先出示了某学生的解题过程:
证明:取DC的中点G连结FG,E,F分别是对角线BD,AC的中点,EG∥BC,EG=1/2BC,FG∥AD,FG=1/2AD,EF∥AD∥BC,EF=EG-FG=1/2(BC-AD).
然后,要求学生对上述解题过程进行评价辨析活动。学生在小组辨析活动中,通过共同分析、辨别,认为该问题解答存在“瑕疵”,主要是“没有经过推理,就承认了E,F,G在同一直线上,三点共线”,因此,正确的解题策略和方法是:“证得F’和F点重合,从而保证E,F,G三点共线”,此时,教师再次要求其他学生对此进行二次辨析,最后,师生共同归纳解题方法。这一过程中,学生主体能动性得到了激发,学生不仅获得了正确的解题策略,还深刻认识并改正了自身解题活动的不足,为高效解题活动开展提供指导。
4.综合分析法
数学学科是一门知识点内涵紧密相连的整体知识学科,数学问题条件中所隐含的知识内容众多,并且知识点之间深刻联系。因此,学生在分析、解答数学问题案例过程中,所运用的解题策略不仅仅局限于一种,而是要结合问题条件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抓住之间的深刻联系,通过各种不同解题“途径”,采用形式多样的解题策略,进行问题的有效培养。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综合性的问题解答活动中,可以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涉及到的众多数学知识点进行分析、联想、延伸,从而在综合甄别的基础上,选取解题策略,进行问题解答活动。综合分析法在阶段性教学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选取具有典型特点的中考模拟试题,让学生在综合运用解题策略和分析问题出题宗旨的过程中,实现解题策略的有效运用。
篇6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面向全体学生、无差别的教育。注重学生们思想道德的发展,综合能力的提升,个性化的培养,以及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的发展。这种教育理念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是值得贯彻和落实的。
(一)面向的对象是全体的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面向全体的学生,不分地域和城乡均衡全面的实施,力争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一种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可以给予学生们平等的学习机会,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
素质教育下,学生们在学校里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思想道德、个性化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力求让学生们的德智体美等得到全面的发挥。
(三)承认差异性
素质教育承认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性,也尊重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智力差异等方面。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也是有差异性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在教育中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注,承认学生们之间的差异性。
二、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
初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性、抽象性较高,同样学科内容的难度性也是较大的,这就需要教师们较好的理解素质教育理念,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贯彻和落实,促进学生们的高效学习和快乐成长。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改进。
(一)体现在思想素质的培养上
教师们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们思想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数学学科的情感教学,在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不再单单仅是讲授数学知识,而是将数学原理的演进,数学家的研究数学题目的过程等方面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死的,不是遥远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通过讲授数学家们在数学方面的辉煌成就以及钻研题目的严谨性,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以及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学科的学习很多时候不是仅仅学习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这是学生们长久、有兴趣学习数学的动力,也是较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表现形式。因此,学生们思想素质的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开展的重要要求,也是促进学生们全面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当前,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们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规规矩矩的讲授课本知识,不考虑学生们的学习感受。数学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知识的掌握归根结底是要学会运用,学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不是仅仅装在脑子里。因此,数学教师们对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视,正是响应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之一,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高效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发散能力。知识的掌握不是最终的目的,最根本是要活学活用,能较好的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因此,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及其重要的,是值得教师们好好研究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的贯彻当前的教学理念,推动素质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开展。
(三)數学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以及严谨性,必然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教师们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们拥有更好的思维方向和清晰的思路,不断冲破一些固有的模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力,提高自己的数学心理素质。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让学生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习方法。现代的教学情境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们对学生的培养范围不断扩大,更加注重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改革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三、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一)注意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理念的执行者,要想高效的实施素质教育理念,就得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不仅仅要求教师们具备专业的数学知识,还要具备多方面、多学科的学术背景,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高效、灵活的运用教学设备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拓展到了教育领域。在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要想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就必须将多媒体技术有效的与数学学科知识的讲授结合起来。多媒体技术的众多优势,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更好的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及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篇7
一、实施情境性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相似形中进行能动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建立,对学习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但初中生处在青春期,情感发展上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反复性和波动性。而相似形章节作为初中数学平面几何章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相似形章节知识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相似形章节内容具有数学学科的内在特性,这为培养初中生的良好学习情感提供了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发挥相似形章节知识的生活性、趣味性、生动性等特点,设置具有情感激励功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学习情感得到有效激发。
如在“相似形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增强初中生学习相似形知识性质的能动意识,在教学活动伊始,就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渲染浓烈的教学氛围,例如,“假定在完全正常发育的情况下,不同时期同一人的人体是相似的,一个小朋友上幼儿园时身高为1.1米,体重18千克,到了初二时,身高为1.65米,问他的体重为多少?”以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进行导入,让初中生认识到相似形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内心产生“认同感”,内在学习情感得到有效提升,主动参与探知潜能得到有效激发,为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领悟相似形解题策略中进行有效学习
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授人以渔”,传授学习探究知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相似形章节作为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有着培养和锻炼初中生探究知识、问题的任务和要求。相似形问题作为对相似形概念、性质等知识内容的概括和提炼,是相似形章节知识内涵的“精髓”。通过对相似形问题案例的解答,可以获取解答不同类型问题案例的策略和方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传授解题策略过程中应该采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将解题策略通过初中生的“亲身”实践探索,进行有效深入地掌握和领会,既掌握解题策略,又提升探究技能。
问题:如图,已知ABC是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匀速运动,其中点P运动的速度是1cm/s,点Q运动的速度是2cm/s,当点Q到达点C时,P、Q两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1)当t=2时,判断BPQ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设BPQ的面积为S(cm2),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3)作QR//BA交AC于点R,连接PR,当t为何值时,APR∽PRQ?
学生分析认为,解答该问题需要根据P、Q点的运动状态,借助于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相似形等知识点内容进行解题分析活动。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结构;优化设计;探究课程结构是指某一门课程中各个部分的组织、编排以及整合的形式,又可以被细化分为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两大体系。课程结构的设置能够使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价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初中数学课程结构的优化设计是为了达到增强课程整体功能实效性的教学目标。初中教师积极探究数学课程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同时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建立健全新型初中数学学科课程是优化设计的基础
新型学科课程被视为课程结构体系的主体成分,其对传统学科课程弃糟取精,最终达到对课程结构设计新颖的目标。新型学科课程能够协助初中教师落实对数学课程结构设计的优化作用,有如下原因。
在新型学科课程的辅助下,初中数学课程重视对初中生的全面培养,促进其身心主动发展。新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基点是从学生的发展入手,协助学生在初中时期发展各项基本素质,使人的真实价值得到有效发展,使学生成为有价值的人。例如,教师在对“数轴”一课进行设计时,在数轴“三要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典型的错误画法,培养与强化学生的辨析与纠错能力,同时鼓励初中生在课程训练环节动笔画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相互m正错误,以达到加深对“数轴”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学习目标。新型数学优化课程结构体现在其能使数学知识教学存在层次性,协助教师达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教学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吸收数学知识。初中数学优化课程结构还体现在使学生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使教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以学生的兴趣为教育起点,合理有序地对教材知识进行组织与编排,从而落实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吸收与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协助初中生积极地完善自身素质。
二、宏观理论框架是数学课程结构得以优化的根本
宏观课程结构的完善与优化是整个初中数学课程结构设计实现优化的关键性要素。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达到宏观课程结构优化的目标,可以借鉴以下流程:首先,对宏观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在实质结构优化方面下工夫,努力协助学生总结与数学课程相关的知识与学习经验;其次,对宏观课程的形式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在教学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打造“非正式课堂”。
例如,在对“平行线及判定”一课的课程结构设计中,教师为了落实优化的目标,引进并利用宏观理论框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同位角、内错角、同象同角”即三线八角的内容,以达到对现有数学知识巩固的学习目标;教师将本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使学生会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去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同时会简单地推理和表述”,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计划在课程教学进程中开展“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总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而为了建设“非正式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达到这一构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探求新知的精神。
三、构建优化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是保障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初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数学教师参与基础核心课程建设的培训工作,在训练进程中穿插技能性、实践性、活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多项环节,使数学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优化数学课程结构的必要性。设计时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根基,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作为课程结构设计的基点。只有建立健全优化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教师在对初中数学课程结构进行设计时才能将显性课程优化创新,积极开展知识学习活动。例如,在“轴对称”一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大量的时间开展“画轴对称图形”环节,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他们动手绘图的能力。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认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只有教师拥有对课程结构创新设计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对数学课程结构进行设计规划时,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数学教学课程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在培养与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
篇9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阅读是人类进步发展的阶梯,是人类获取成功的“钥匙”。阅读,作为汲取、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重要技能。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体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教材及相关材料的阅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环节之一,教学实践证明,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助于学生能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应能通过观察、阅读和思考领会数学语言所表示的数学概念、原理,善于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与推理的方法描述数学问题和证明数学问题,并且语言简约、条理清楚。”但在实际教学中,它却常常被一些教师忽视,片面地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英语、政治等学科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只要能够记住数学公式、性质、定理、法则即可,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深入阅读题目,不能摄取完整、正确的信息,准确读懂题意。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是提高初中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紧扣教学情境情感激励特性,让初中生在阅读中激发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学生能动积极开展学习活动的思想保障。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初中生在研究和分析新知内涵要义、问题案例策略的过程中,经常忽视“阅读”方面的训练,采用单一的探析方法开展学习活动。究其原因,是由于初中生忽视阅读活动的重要性,缺少阅读学习的自觉性。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初中生阅读的积极性,通过生动典型的现实案例,让学生感知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同时,根据教材特点、学生个性特性,以教材为载体,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阅读训练为主要任务,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地进行阅读学习活动,从而实现从“要我读”向“我要读”的转变。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王叔叔家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的菜地,腰长为40米,一条笔直的水渠从菜地穿过,这条水渠恰好垂直平分等腰三角形的一腰,水渠穿过菜地部分的长为15米(水渠的宽不计),请你计算这块等腰三角形菜地的面积。”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问题条件过程中,认识到掌握和解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内容的现实意义,从而带着主动情感,认真、仔细阅读问题案例内容,解析案例。
二、抓住数学知识点内在联系,让初中学生在阅读中把准意图。
数学知识点之间是相互独立且深刻联系的。学生在研析问题案例的过程中及找寻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分析思考等活动,深刻领会和掌握问题设计的意图,从而实现由给定的条件与或求证的结论与有关定理相结合。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研析问题条件内容活动,逐步引导学生领会和把准问题案例的内涵要义,在掌握问题条件内在联系过程中,正确、深刻地把准问题案例设计意图及深层次的内涵要求。
问题: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P是AD上的任一点,求证:AB-AC>PB-PC。
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AB>AC,AD是∠BAC的平分线,你能得到什么讯息?”学生答道:“会得到这个三角形是不规则的三角形,要运用到三角形的相关内容。”“问题中要求证AB-AC>PB-PC,应通过什么方法?”“截取法,在AB上截取AE=AC,连接EP。”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活动,得到了该问题的解答策略。同时,也领悟到该问题的解题意图是,正确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内容,通过把一个角沿它的平分线对着,从而使两部分重合的特点,进行等量替换,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思考、阅读和联想掌握了解题意图,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解题方向,解题时自然得心应手。
三、利用数学学科知识丰富内涵,让初中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弦外之音”。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途径
一、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现状
思维能力是学习对象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内涵,是学习对象智力水平的重要特征。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有效教学的第一要务。但由于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和制约,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教学活动重视学生解题活动教学,忽视思维能力水平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水平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主动思维意识淡薄。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应试教育“大棒”的驱使下,忽视学习对象思维能动情感的激发,采用单一、单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不能将自身具有的引导、指导特性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不能充分利用数学学科隐含的丰富情感教学资源,营造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分析的潜能和欲望,导致初中生不愿开展思考、分析和归纳等思维活动。
二是缺少思维实践活动时机。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双边活动变革为教师讲解为主的单向活动,学生主体能动特性受到压制,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经验,缺少自主探究实践的活动时机,面对实际问题“手足无措”。
三是解析方法不够灵活。部分初中生在感知、分析、解答数学问题案例的过程中,由于未能掌握思考、分析、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策略,围绕问题案例解答要求,不能正确对问题条件及解题要求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析,对解答问题的思路不能进行科学、全面规划。特别对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不能根据已掌握的解题方法进行“变通”和创新,不能运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解答问题案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案例教学中,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好几种,但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对如何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产生疑惑,不能结合问题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判断方法证明其全等,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判断的方法运用不够灵活。
四是综合归纳技能薄弱。数学学科知识点关系紧密、关联深刻,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囊括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问题,在问题案例解答中经常出现,但初中生在解析该类型问题案例时,运用多种解题策略或解题思想方法等技能素养还较低,综合归纳、逻辑推理等方面的思考判断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综合归纳的思维技能较薄弱。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针对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现状及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有效解决。
一是利用丰富的情感资源,挖掘主动思维潜能。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其发展进程及自身内容有着显著而鲜明的生动特性、现实特点、应用意义和趣味特征。数学学科的丰富情感资源为消除初中生思维活动的“消极”思想,坚定主动思维信念,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将学生引入到主动思考、分析、探析问题的活动中。生活性是数学学科的最基本特性,任何社会、生活领域总能找寻到数学知识的“踪影”。同时,初中生对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充满“亲近感”,成为驱动和激励学生主动思维的有效抓手。如在“正比例函数”案例教学中,教师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思维积极性,为其创设了“电信公司设置不同方案销售通讯费用”、“工人师傅向游泳池注水,注水时间和水位高度之间的关系”等现实生活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带着积极情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案例。
二是搭建实践探析载体,提供思考分析时机。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探究的活动进程。初中生思维能力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缺少直接实践、探析的活动过程。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腾出一定的教学时间搭建具有实践探析意义的活动载体,提供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的活动时机,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容转化为思考探究的方法经验,指导学生深刻地思考分析解答问题案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形成思考分析解答问题的经验技能。如在“如图,矩形BC的顶点A,C分别在x轴和y轴上,点B的坐标为(2,3)。双曲线y=k/x(x>0)的图像经过BC的中点D,且与AB交于点E,连接DE。求k的值及点E的坐标”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学生探析问题条件内容后,根据解题要求,展示其思考分析过程:“根据B的坐标,以及四边形ABCO为矩形,确定出BC中点D坐标,代入反比例解析式求出k的值;根据E在反比例图像上,且B与E横坐标相同,确定出E坐标即可。”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实时指导,在其解答活动后,引导、指导其归纳总结解题策略。此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思考、分析、解析问题解答思路、解题策略的实践探究活动,掌握思考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 上一篇: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
- 下一篇:农业农村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