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篇1

关键词:提升;红雁池电厂;核心竞争力方法;可持续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自身发展水平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红雁池电厂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发展红雁池电厂的核心技术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也是战略性能力,它的培育必须依赖于企业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因此企业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取胜的前提。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必须直面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对可能发生和出现的重要事件、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应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准确预测和把握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变化方向及趋势,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预先转换核心技术、市场策略及管理方法,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为竞争优势,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创造核心产品,从而占领和开发市场;二是要注重相互合作,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克服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实力不足的局限,将外来知识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达到培育核心技术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科学地制定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

二、以核心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实施专而精的策略

坚实的竞争力来自执著的专业化。在一个领域拥有专有技术、形成专利产品,占领一个稳定的市场,形成专业化优势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竞争对手望而却步,这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专而精”战略也是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企业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的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企业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避免与大企业直接进行量的竞争,要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创造“先发制人”的优势,争取成为市场的先入者。企业要彻底摒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逐步由“小而全”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小而高”的专业化方向发展,把自己业务做到足够专业,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为企业赢得超额利润,从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一是企业领导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及早地预见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二是企业对自身的研发要有高投入和高保证,并注重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三是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借助“外脑”来加速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四是建立企业创新评估体系,建立客户信息反馈机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引导新产品开发和创新的发展方向;五是借鉴领先企业的创新之道,把握最新科技动态,及时获得相关的创新信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夯实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人才优势是企业建立核心技术的根本,企业必须制定科学的人才战略,创新用人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人才待遇,充分发挥各级人才的社会作用。用好本地人,吸纳外地人;用好现有的,培养未来的;用感情留住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可以肯定,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核心技术,谁就有了竞争优势。具体而言,一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一套选人、用人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核心能力形成的机制,尽可能地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二是安排布置收集核心能力的研发任务。三是建立核心能力研发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内抓住商机的研发人员,适当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人才优势的培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使得企业无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营造一种尊重职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培育独特的企业精神,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企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企业只有具备比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指企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并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建立和保持优势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企业从技术到产品,从管理到战略综合素质的核心体现。它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拥有核心竞争力,就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法;时间要素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7-0063-04

近年来,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也逐渐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利益的源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正确识别,能帮助企业在众多资源和能力中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竞争优势,使企业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稳步发展并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背景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企业核心能力,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即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异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1]后来,哈佛商学院一群有影响的合作者勒德、克里斯第森、安德鲁斯和古斯提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独特竞争力或公司做的最好的地方。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和信息。另外,许多外国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企业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国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起步相对较晚。张维迎教授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四个要素: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分不开。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阂星川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2]。

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是企业特有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且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这些能力存在于企业生产、营销或服务的环节中,是企业在整合、利用资源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评述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通常根据其内涵和特征来进行,按类别区分主要有:定性识别法、定量识别法、定性和定量结合识别法。

1. 定性识别法。定性识别法主要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进行识别。由此衍生的识别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技能树法、过程分析法等。文字描述法主要以普拉哈德和哈默等为代表,论述了从何处寻找核心竞争力、什么资源产生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技能树法以Compell和Goold等为代表,把“关键业务技能”细分为“部件”和“子部件”,通过分析“部件”和“子部件”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分析法以Yves和Doze等为代表,此方法吸收资源依赖学派的概念,结合“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成果,提出根据核心能力发展过程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3]。此类方法的优点是:直观明了,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支撑。其缺点是:没有数据支撑,缺乏说服力,人为因素较大。

2. 定量识别法。定量识别法把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作为识别的依据。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层次分析法以Gallon和Klein为代表,该方法通过量化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进而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集合论与层次分析法的有机结合,也是通过考察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3]。此类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明确的进行量化研究,有充分的数据支撑,操作性较强。其缺点是:理论支撑较差,难以明确给出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

3. 定性和定量结合。价值分析是常用的一种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此类方法采用定性方法初步识别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通过量化的方法考察这些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最终整合二者的识别结果,得出结论。此类方法既避免了定性方法缺乏数据支撑的缺点,也克服了定量方法缺乏理论支撑的缺点,但定性、定量两种方法的整合过程是此类方法的难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各有利弊。本文认为,采用定量识别法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此类方法主要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忽略了对其他特性的分析,造成定量识别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层次分析法作为定量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常用方法,也存在类似的不足。

(二)层次分析法的不足

层次分析法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足,源于其识别依据主要局限在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上,较少考虑其他要素对识别过程的影响,尤其是没有明确时间要素的影响。企业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拥有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或价值的特定技能。[5]层次分析法,把对企业绩效贡献大的能力视为核心竞争力;把对企业绩效贡献小的能力视为非核心竞争力。但在实际生产中,对企业绩效贡献大的企业能力可能无法长期保持优势,所以这种企业能力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在长时间内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大的能力才可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有价值性和收益性――即对企业绩效有较大的贡献,还应该具有持久性――即在较长时间内对企业绩效有较大的贡献。以往层次分析法在分析过程中没有明确地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引入时间要素层次分析法的识别过程和分析

1. 第一步,建立企业能力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能力树[4]。将识别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元素组成的部分,再把元素按属性分组到不同层次,并建立相邻层次间的关系模型――能力树。层次的多少根据分析的需要而定,一般不宜过多。在图1中,目标层有一个要素为企业绩效;规划层有若干要素为影响企业绩效的规划项目;能力层有若干要素为影响规划项目的各企业能力,也是识别的对象。

企业绩效分为财务部分和非财务部分,由于影响两部分的规划层要素不尽相同,所以两部分应该作为独立的目标进行分析,为其分别构建能力树,结构同图1。本文假设:企业的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影响财务绩效的规划项目有销售增长、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影响非财务绩效的规划项目有市场份额、新品导入和客户满意;作为识别的企业能力有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根据本文假设及能力树构建原则,可构建财务部分和非财务部分的能力树。

2. 第二步,改进专家调查表法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时段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能力树的建立,是为了判断各层要素对上一层要素的影响程度,并根据递阶层关系分析各企业能力对目标的贡献。层次分析法采用专家调查表法构建判断矩阵,通过分析矩阵比较同层要素对上一层要素的影响权重。以往层次分析法没有明确的要求考虑时间要素的影响,造成专家在填写调查表时带有较大的个人主观因素:专家可能考虑了时间要素的影响,也可能没有考虑时间要素的影响,致使识别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通过引入时间要素,明确时间对识别过程的影响,邀请专家根据具体时间段,填写当前、短期(1~3年)和长期(3~5年)的要素比较表格。

以第一步中的例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时间段以财务绩效为目标的能力树各层次间关系。表1为专家填写当前时间段规划层要素比较表形成的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可得当前规划层要素对目标层要素的影响权重:销售增长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144;营业利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428;投资收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428。同理可算出能力层要素对规划层要素的影响权重。

整合规划层对目标层、能力层对规划层的影响权重可得表2,显示了当前各企业能力对目标贡献的大小――贡献率:研发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17;制造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21;营销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62。根据同样的方法,可算出当前各企业能力对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

改进的专家调查表法填写了三个时间段的层次要素比较表格,分析这些表格形成的矩阵可分别得出三个时间段各企业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具体方法同上,此处不再赘述。

3. 第三步,根据不同时段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画出企业能力识别矩阵[6]。能力层各企业能力对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已通过计算得出,可根据贡献率建立二维坐标图,画出企业能力识别矩阵。图2为构建的当前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

依据企业能力识别矩阵的法则,处在阴影部分的能力是对企业绩效贡献率较大的能力。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处在阴影部分,表明它们在当前时段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都很大。以往层次分析法,即认为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少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改进后的方法,不仅要构建当前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还要构建短期(1~3年)和长期(3~5年)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明确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

4. 第四步,联立各时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构建企业能力识别立体图

时间要素的引入是本文的重点。根据三个不同时间段构建的企业能力识别矩阵可以联立起来,在原有二维平面图中加入时间维度形成三维立体图――企业能力识别立体图(如图3所示)。

在图3中,原点处代表当前时间段,此处位于财务绩效贡献和非财务绩效贡献坐标之间的截面为当前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显示了当前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处于时间轴短期(1~3年)的截面图,为短期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预测显示了短期时间段内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处于时间轴长期的截面图,为长期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预测显示了长期时间段内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图3中的每个截面中都有代表各企业能力的点,其坐标位置代表了它们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根据能力识别矩阵的特性可知,在阴影区内且坐标位置接近截面右上方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大。

5. 第五步,分析图像,识别能力

本步骤将对第一步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观察图3: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处在核心能力区域内,制造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当前,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企业的绩效贡献较大,制造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小;在短期时间段截面中,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处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营销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根据预测在短期(1~3年)时间段内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大,营销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小;在长期时间段截面中,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处于核心能力区域内,营销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根据预测在长期(3~5年)时间段内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较大,营销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较小。

纵观三个时间段的截面――即三个时间段的能力识别矩阵可知:科研能力始终处于核心能力的区域内。这表明其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大且有持久性,应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保持和发展;营销能力只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处于核心能力区域内,在短期和长期时间段的截面中均处于核心能力区域之外。这表明虽然此项能力当前对企业的绩效贡献较大,但根据预测可知这种优势难以持久,此项能力应作为企业要放弃的核心能力,避免在上面投入过多的资源和资金;制造能力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不在核心能力的区域内,在短期和长期时间段的截面中均处于核心能力的区域内。这表明虽然此项能力在当前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不大,但根据预测可知此项能力在今后短期和长期内将对企业绩效有很大的贡献,应视为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可在此项能力的发展上投入较多资源和资金。

四、结论

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与以往的层次分析法相比,突破了以往方法缺乏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价值性以外其他特征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时间要素考察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持久性,不仅能分析出企业当前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分析出企业的待发展能力以及需要放弃的能力。这对于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资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定量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也有一定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帕拉哈德(C.K.Prahalad),哈默(Gary 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

[2]刘永芳.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3]李轶敏.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的对比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4]汤湘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会计确认研究[J].财务通讯,2005,(11).

[5]张月莉.基于结构分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J].生产力研究,2006,(9).

[6]吴价宝.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第1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7]郭焱,郭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化识别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2).

篇3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模糊评价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全球企业进入一个共同化竞争的领域。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市场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也日益增强。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求持续发展,关键是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能够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但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本身还不完善,如何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因此,构建科学可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菲利普·塞尔兹尼克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书中,就曾提出过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1990年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纪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Lenard Barton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国内外有关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著作和文献不断出现。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能使企业对自身及同行业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定量的、清楚的认识。企业对自身竞争力水平和变化状况的把握,能便于企业分析其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竞争战略,对同行业竞争力状况的及时了解和把握,通过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比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才能对其竞争力各个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各种途径巩固优势,弥补缺陷,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一个指引的、行之有效的战略,为企业效率提高提供努力方向。

目前,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己趋于系统化,如金磅指标体系设计法、张金吕指标体系设计法等,然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相比之下则相形见绌,对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还不多,很多文章都是在探讨指标体系的建立而没有进行评价。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参考了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国家经贸委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及《远东经济评论》评价体系,同时借鉴了李建明(1998年)、赵春明(1999年)、(2000年)、管益忻(2001年)、周涛(2003年)、赵国浩等人的研究成果,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27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营销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包括生产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营销能力包括品牌营销能力和市场及营销创新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管理能力包括财务及资本运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3个二级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表1)

三、Fuzzy-AHP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在考虑多种因素影响下,对某种事物做出综合决策。设U=(U1…Un)为n种因素,V=(V1…Vm)为m种决断,在对事物进行决断时,由于各因素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V中m种决断本身常常是模糊的,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从U到V的模糊变换。本文采用Fuzzy-AHP综合评价的方法,首先对数据实行无量纲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再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篇4

Abstrac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determines the taste and level of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to form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Based on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echanism of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and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quantitatively calculat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based on discipline data, finally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学科建设;高校;核心竞争力

Key word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universities;core competencies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211-02

1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用于企业,是由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提出的,借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国内学者从能力整合、构成要素和核心能力等不同角度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在吸收和整合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表述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指与其他高校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转化、整合资源的能力,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是短时间内不易被其它高校所超越的能力。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高校的硬件水平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也往往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起点,但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决定意义的是高校内部利用资源的能力。根据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这些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高校生产力,反映一个高校的教学能力,即生产的人才的规格、数量和质量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②高校发展力,反映一个高校的科研能力,即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③高校吸引力,主要是指高校吸引人才以及学生的能力,即学校美誉和名气,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2 学科建设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如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学制度创新、竞争教育平台的建立以及管理体制的完善等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本文认为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实力,体现办学特色的核心工作,是高校发展的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生产力。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和教学具有共性,都需要勤于实践,不断探索。教师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刻苦钻研,训练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学术素养,无形中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学术研究中积累的思想、方法、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教学,将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学理念和形式的创新和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以学术研究引导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没有学术研究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缺乏深度和创意,没有活力。一流的学术研究才有一流的教学水平。

学科建设实现高校发展力。学科建设的载体是学术研究,直接目的就是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通过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培育特色及优势学科,建立学科基地及学术团队,学校的学术研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也才会有更大的潜力和更广阔得前景;同时,特色优势学科的建立必然形成学科资源的不断聚集,产生辐射溢出效应,这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而且有利于各种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级重大课题的申请和承担,为学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正确的方向,难得的机会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学术研究是大学的标志,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其基础便是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吸引力。高校的吸引力不在于高楼林立的校园,不在于窗明几净的教室,重要的是大学特有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是数代师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是大学浓郁的学术气息和氛围。而这些的基础在于学科的发展,学科是高校的象征,充分体现了高校的特质,是高校的灵魂所在;国内外高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大多建立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之上,例如国际上有沃顿商学院的商学、麻省理工大学的理工学,国内有清华大学的工学,人民大学的经济学等。学科建设不仅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引领性作用,而且决定了高校的品味和等级。一个不重视学科建设的高校,一个没有学科发展的高校,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高校,也就不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3 学科水平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通过提升高校生产力、发展力和吸引力会大大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发展水平则体现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高校,其必然表现出较高的学科水平。为了通过学科的发展水平来定量测算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尝试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各学科发展背后隐匿的公共影响因子,近似衡量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因子分析模型如下:

X1=a11F1+a12F2+…+a1mFm+e1

……

Xp=ap1F1+ap2F2+…+apmFm+ep

模型中X1,X2,…,Xp是可观测的随机变量,这里指各学科的发展水平;F1,F2,…,Fm叫做公共因子,它们是在各个观测变量的表达式中都共同出现的因子,是相互独立的不可观测的理论变量,这里指学科发展水平所体现的各种共同因素。e1,e2,…,ep叫做特殊因子,是影响各学科发展所特有的因素,各特殊因子之间以及特殊因子与所有公共因子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

根据可比性和可得性两个原则,本文根据武书连2012年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在排名前350名的高校中选取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132所高校,学科选取了各高校较为普遍的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管理学六大学科,学科水平的衡量采用武书连公布的大学学科排名的相关数据计算。因子分析过程中,抽取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抽取条件为初始特征值大1,因子得分采用回归方法。分析过程如下:

KMO统计量的值为0.834,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表示各学科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较强,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由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知提取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68.67%,计算共同度,除工学以外,其他五个学科的共同度均超过了65%,表明该公因子足以描述各学科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它们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公因子在各学科发展水平上均具有较大的载荷(如表1),充分反映了各学科的综合发展水平,可理解为高校基于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子。利用回归方法可求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函数表达式(回归系数如表1)。利用该公式可得132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得分,表2列出了132所高校中核心竞争力得分前十名的高校,并同时列出了武书连计算的这10所高校的大学排名及相关学科排名。如表2所示,北京大学尽管大学排名为第二,但其核心竞争力得分第一,其次是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竞争力得分接近,与其他8所高校得分差距较大,同时这8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相差不大,这说明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同时,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校具有较多的优势学科,其优势学科排名均在全国前十位。最后,10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排名和武书连的大学排名基本一致,表明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 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①设计合理的学科结构,促进学科非均衡发展。合理的学科结构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基础。一所高校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门类上都占尽优势,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着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自身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出发,对学校的整体学科结构进行设计,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非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布局。

②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对于其他一般学科具有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带动一般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一般学科吸引人才、聚集资源的重要依托。高校应从比较优势出发,集中人力、物力建设那些基础雄厚,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学科,特别是能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

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带动作用,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动力。未来的学科发展,一定是多学科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共同发展。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学科的作用,进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样不仅能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而且能培育出一批新兴交叉学科,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④建立科学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科学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对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保障。高校应以学科发展为目标,创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建立适应高校学科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薪酬激励和制度约束,有效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工作科学、管理规范和运行高效的学科建设制度。

参考文献:

[1]马士斌.“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海,2000(5):163-166.

篇5

关键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9-0010-08

我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后,如何培育与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而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注与研究则远远不够。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校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因此,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有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提升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了解现状是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为了了解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就必须构建一个能准确评价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以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从资源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入手,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一个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资源基础理论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简称RBT)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前沿理论之一,该理论起源于战略管理领域,由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于198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能力,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各不相同。[1]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中,有些资源具有弹性的外部供给,而有些资源的供应则是非弹性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或在短期和中期,我们并不清楚它是如何形成的,表现出因果关系模糊的特点,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具有模仿阻隔效应;有些资源则无法通过市场买卖获得。[2]这些非弹性供给的资源能力通常具有四个特征: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具备这四个特征的资源称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这就意味着那些拥有这些战略性资源的企业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值的利润,这些非弹性供给的资源也就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对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或竞争优势的保持过程其实就是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获取、整合、运用和优化的过程。

大学作为以知识资源为操作材料的组织,是一个资源高度密集型与依赖型组织,其本质是对知识资源的加工、创造与运用,因此,资源基础理论同样适用于大学竞争力问题研究。大学的资源具有不同的分类。按资源的内容,可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物质资源包括经费、场地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学术平台、地理位置等;人力资源包括成员的知识、能力、经验、判断和远见;组织资源包括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系统、政策制度、文化以及形象声誉。按照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显性资源包括财政资源、学术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隐性资源包括学校声誉、能力资源、文化资源等。按照资源的重要性,可分为战略性资源、基础性资源和环境资源。按照战略性资源必须具备的“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四个特征,大学的战略性资源主要包括以知名教授学者为核心的优质人力资源;一流的学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硕博士学位点等高品质学术平台资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资源;富有活力的制度资源和极具凝聚力的特色校园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声誉与品牌形象等隐性资源。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大学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拥有情况通常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状况。战略性资源的稀缺性使那些率先占有这些资源的大学通常具有先发竞争优势,战略性资源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使大学能够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性资源是高校竞争力构建的根基。[3]因此,根据地方高校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拥有状况可以评价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内容

地方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的实现状况决定着地方高校的价值,因此,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表现为人才培养竞争力、知识创新竞争力、服务社会竞争力三个方面。地方高校三大功能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它决定着地方高校资源整合、配置与利用效率,因此,组织与管理能力也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社会影响力反映社会对一所高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评价,是地方高校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源,也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级指标,其二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三、基于AHP法的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由于不同指标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不同,因此,必须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设计,本文运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一)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思路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具有高度的系统性、逻辑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该方法在处理涉及经济、社会、人文等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方面有着其他系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系统的决策分析之中。

AHP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以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确定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内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的总顺序。[4]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确定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进而导出整个问题的分析,即总排序权重。AHP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应用面广泛,适用于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定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决策问题研究。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包含的内容既有定性方面的指标,又有定量指标,且能够划分层次结构,因此,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二)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

根据表1构建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yaahp6.0层次分析软件建立递阶结构,并生成专家问卷调查表,向高校管理者、高等教育研究者发放调查问卷征求专家对各指标权重的看法。

(三)建构判断矩阵

运用AHP法,首先要求对每一层因素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并用合适的标度数字表示出来,建立判断矩阵。为保证权重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见表2)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具体来说,相对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这个总目标(A),选择准则层(B)两两比较;相对于准则层(B),选择准则层(C)两两比较,相对于准则层(C),选择指标层(D)两两比较,构建出指标层对于准则层、准则层对于总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

(四)矩阵一致性检验

根据专家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采取群决策专家数据集结方法,对各专家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对各要素两两对比后的判断矩阵及各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

(五)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运用yaahp6.0软件,采取专家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汇总计算结果,得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见表3)。其中单排序权重是指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要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要素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即针对准则层的权重;总排序权重是针对最高层目标而言各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总排序情况见表4。

(六)综合分值计算

定量指标采用量化统计,数据来源要真实可靠,定性指标采取等级评价,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分别对应5—1分值。由于各评价指标数据存在量纲差别,为了便于计算总分值,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把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乘以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把各指标的分值相加得到某高校核心竞争力总得分。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AHP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构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五个维度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竞争力,其次是社会服务竞争力,再次是社会影响力,知识创新竞争力、组织与管理竞争力居于最末。人才培养竞争力维度与后面四个维度的差别较大,这反映出影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人才培养竞争力,比较符合地方高校大多是教学型,少部分是教学研究型的功能定位。因此,在核心竞争力培育中,地方高校应以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为重点,在学校功能地位方面,首先定位于人才培养和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努力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同时对知识创新竞争力、组织与管理竞争力也不可忽视。

在人才培养竞争力方面,地方高校应重视优质教学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培养,重视高品质人才培养资源的建设,争取获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在社会服务竞争力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紧密联系,努力提高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在扩大专利申请数量的同时,要重点提高专利转化率;在知识创新竞争力方面,要重视优质科研人力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搭建优质学术平台,努力取得一批优秀学术成果;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地方高校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树立外部公关意识,采取措施提高地方高校在区域的知名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学校良好的美誉度,以赢得更广泛的外部环境支持;在组织与管理竞争力方面,要重视学校内部管理系统、规章制度与学校发展定位、战略发展目标的匹配程度,努力提高管理系统的完备性,提升管理人员的专职化程度,重视校园文化、教风与学风建设,为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2).

[2]Barney J B.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gage: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

篇6

【关键词】 管理会计; 现实核心竞争力; 潜在核心竞争力

21世纪,企业为了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都在寻求各种各样的途径培育其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和持久性的核心能力。但是,他们发现这些核心能力不是企业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出来的;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21世纪既是核心竞争力的世纪,也是管理会计的新纪元。如何利用现代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管理会计的主题。

一、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990年,由美国战略研究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题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论文,并定义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该文强调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此各国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目前一种比较流行又简明扼要便于分析的观点,就是“资源与能力的混合体理论”。该观点认为组织核心竞争力是其核心资源和能力的结合,是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资源与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难以彻底区分。资源是可以被人们利用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是形成优势关系的实力前提,具有基础性和可实现性。能力是某个社会主体(组织或个人)对客观世界可发挥的作用力,具有可拓性和动员性,决定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因此,我们可以把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为两类。

第一类因素,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即现实的竞争力:包括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从而使企业具有某些优势。包括产品资源、顾客资源、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第二类因素,能够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以及实施战略的“能力”即潜在的竞争力:对企业能力的研究更强调企业自身的素质,即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对资源开发控制的能动性以及创新性等。

二、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20世纪中期,管理会计完成了从执行性管理会计向决策性管理会计的转变后,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创新,使管理会计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个新的水平。第一,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了管理会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新领域。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战略三角”来制定和实施竞争战略。由此将具有战略性的、新兴的、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融入企业中来满足战略目标的实现。比如适时制生产系统(JIT)、作业成本计算法(ABC)、平衡计分评价系统(BSA)、全面质量管理(TQM)等。第二,管理会计的指标实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对企业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比如在顾客导向上增加了顾客忠诚度和满意度指标,还有市场战略对企业的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和社会责任等。第三,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也融入到管理会计,为从事决策研究的管理会计提供更全面的视角。特别是“人文观决策模式”能帮助决策者从备选方案中做出满意的选择,最终得到决策者目标的“满意解”。

三、管理会计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新模式

本文将以核心竞争力两大构成要素为基础,结合管理会计的新发展,探求管理会计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新模式。根据现实核心竞争力(资源)和潜在核心竞争力(能力)两大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以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结合、合理性和操作性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为原则设计了管理会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的模式如表1所示,以下将对所设计的基本框架做具体阐述。

(一)现实核心竞争力(资源)

现实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既定的制度环境和管理体制所拥有的内部和外部、有形和无形的客观资源,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具体表现为产品、顾客、资金和人力资源。笔者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分析管理会计对这些资源的提升。

1.产品资源

产品是企业的中心,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好的产品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低劣的产品将毁灭整个企业。而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环境下,产品的成本和质量成为了培育产品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管理会计可以运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成本管理、价值工程(VE)的方法来降低产品成本关注产品质量。(1)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对于产品的成本不只要求估算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包括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设计、制造和营销成本),同时还要求估算产品消费者(用户)的成本(产品的使用成本)。它超出传统的只从产品的生产企业看成本问题,而扩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看成本问题。实现了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仅仅是企业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2)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使产品质量管理实现定量化,变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3)价值工程。通过对产品功能与成本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寻求得到一个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它既能实现提供的产品的功能即可满足顾客的需求,又能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把它生产出来,以达到外界的顾客满意与企业的成本目标相一致。

2.顾客资源

要想获得企业长远的发展且有出色的财务业绩,就离不开顾客的青睐。如何能使顾客满意,管理会计的市场战略对利润的影响研究、质量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能帮助企业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把握这一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1)市场战略对利润的影响研究。实际上,企业对顾客的关注就是对市场及市场战略的关注。毫无疑问,企业市场战略会对利润产生影响,企业必须关注“市场份额”、“顾客留住率”、“顾客获得率”、“顾客满足程度”、“顾客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等指标。通过市场战略对利润影响的研究可以诊断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2)质量成本会计。质量永远是留住顾客的不二法门。但质量意味着成本,如何权衡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关注的焦点。质量成本会计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解决质量与成本之间的两难。(3)环境管理会计。在全球倡导低碳环保的今天,顾客除了关注产品的质量还会选择具有环保性的企业和产品。因此企业可以借助环境管理会计来达到对环境和经济效果的管理。它包括对环境有关的会计的报告和审计,特别是涉及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核算、全部成本会计、利益的评估以及环境战略管理的内容。

3.资金资源

资金是企业流动的血液,合理的资金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管理会计可以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现金流动会计、无形间接效益评估来有效管理企业资金。(1)全面预算管理。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现金流量预算、资本性支出项目预算帮助企业“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合理地利用资金。(2)现金流动会计。现金流量有时是比企业利润更加关键的指标。企业不能没有现金,但又不能存放过多的现金。所以现金流动会计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利用现金,根据企业的现金流量把握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支付能力。(3)无形间接效益评估。传统会计基本上只是考虑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效益。这种狭窄的“效益”视野难以适应21世纪企业的经营环境。从战略的高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层次上看,“效益”应该分为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Michiharu Sakurai,1996)。管理会计对效益的评估从财务效益向包括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在内的全方位效益观念转变,帮助企业挖掘潜在的资金来源。

4.人力资源

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独特的人力资源可以胜任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在于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员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承担者。而管理会计新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丰富可靠的数字和非数字化的会计信息。(1)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它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和报告,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会计信息,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一个信息系统。(2)战略业绩评价。EVA、平衡计分卡的广泛使用,使得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逐步向战略性的业绩评价体系转变,不再仅以评价来进行分配,而将业绩评价与激励制度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评价和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潜在核心竞争力(能力)

潜在核心竞争力(能力)是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更强调企业自身的素质,即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对资源开发控制的能动性以及创新性,具体由创新能力、对资源的开发控制能力、对环境的适应性三个部分组成。而管理会计与多门学科的有机融合也能帮助企业培育其潜在核心竞争力。

1.创新能力

竞争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有太多的变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任何竞争策略都没有既定的最佳方案,往往最可行的方案是千变万化市场中的随机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充分、灵活地运用市场原理和企业资源。(1)研究与开发能力评估。对企业研究价值而言,研究开发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企业应注重研究开发能力的评估。其主要评估指标是:新产品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专利产品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在竞争对手之前推出产品的能力、比原计划提前推出新产品的能力、生产程序的适应性、开发下一代新产品的时间等。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的决策分析和追踪是评估的一个关键要素。可以借鉴管理会计中的长期投资决策方法对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进行决策分析和追踪。把研究开发费用作为一种资本性支出,用费用―效能技术进行分析和追踪。(2)流程再造与优化。流程再造和优化的核心是面向顾客满意度的业务流程,而核心思想是要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从整体上确认企业的作业流程,追求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可以将流程再造与优化引入到责任会计中,在划分责任中心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的职能部门设置,明确每个价值主体的责、权、利。(3)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基础,以产品设计(成本)、适时生产系统(时间)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等基本环节为重点,优化企业“作业链―价值链”,为企业的创新提供第一手的信息资料,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2.对资源的开发控制能力

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源是企业所控制或拥有的要素的总和。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可交易程度与专门程度。即计划经济时代所强调的企业的“人”、“财”、“物”。对资源的开发控制是企业不可避免的课题。(1)滚动预算战略。企业资源往往都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管理会计中的滚动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为一个固定期间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对于资源的开发控制我们也要遵循滚动预算的理论,用滚动预算战略开发和利用企业的资源。(2)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将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供需链上所有的资源与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这种集成能够消除企业内部因部门分割造成的各种信息隔阂与信息孤岛。这样企业能更好地利用协调企业内外部的资源,树立在整个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

3.对环境的适应性

企业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使企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1)行为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绝非是纯技术性的,它涉及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问题。而对于环境适应与否的关键在于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能够利用他的思想、行为和感情去影响他的周围。因此,通过管理会计信息的产生、传递和使用,影响人力资本的行为和行为决策,来培育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2)目标成本控制。企业应对商业竞争环境,需要做到在环境变化影响到公司经营之前作出回应;持续地改进经营,而不仅仅是寻找暂时的均衡;向外关注顾客的要求以及竞争者的威胁;将公司内部和外部各因素有机结合,将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解决。传统方法无法适应现今的市场环境,因为它是在事后控制成本与质量,试图寻找暂时的均衡,向内关注效率,暂时性而非彻底地解决问题。管理会计目标成本控制就是以目标成本为导向,管理为核心,核算为手段,效益为目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测定、日常控制和事后考核,从而形成一个全企业、全过程、全员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成本体系,这样能够促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先机。

总之,21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更加独特的、综合的、全方位的、超越传统的会计支持。本文的新模式将帮助企业更好地培育和延展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大军.管理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战略管理会计:目标、内容与信息纰漏[J].财会通讯,2010(5):44-45.

篇7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2802

1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1.1基本研究观点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我国已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大体上有两大类研究观点:

(1)从能力角度建立评价体系。余伟萍等人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核心竞争力的架构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环境(影响变量)和信心竞争力要素(自变量)。其中信心竞争力要素又分为: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企业文化、战略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

(2)基于核心竞争力特征建立评价体系。胡恩华等人指出,评价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可以从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入手。他们得出如下评价指标体系:价值创造性、可延展性、难以模仿性和自学习性。立足于市场竞争影响大小,他们提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模糊评价体系,包含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影响力。

1.2选取评价体系

由于对核心竞争力特征个人表述不同,所以基于特征进行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理论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特征都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而仅仅对某方面的特征进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会有失偏颇,因此此种体系不予选取。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渊源及其内涵,企业本质上是一个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能力体系,从能力的角度建立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合理。在此,本文选取从能力角度建立的评价体系来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2层次分析法模型步骤

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这是一种简明的、实用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通过将问题概念化,从而建立层次结构。大致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方案(措施)层。其基本步骤如下五步。

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首先根据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性质和总的目标,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明确认识,弄清问题的边界,包含的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将决策问题层次化,构成一个由上而下的递阶层次结构。

2.2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构造是指在层次结构模型中,针对上一层次某元素来说,本层次有关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有决策人或专家组根据该企业的具体情况与对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选择的实际要求,通过对两两因素的比较,用表1的标度打分,得到判断矩阵A=(aij)n*n。判断矩阵具有如下特点:

(1)aij>0;

(2)aji=1/aij(i,j=1,2,…,n);

(3)aii=1。

表1判断矩阵19比率标度及其含义

倒数表示元素i和j比较得aij,则元素j与i比较得aji=1/aij

2.3层次单排序

层次单排序是指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元素而言,本层次与只有联系的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层次单排序需要计算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既满足A*W=λmax*W(取归一化特征向量),其分量Ai为相应元素排序的权值。

计算判断矩阵特征根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和积法,其计算步骤为:

(1)将判断矩阵A的每一列归一化:aii=aii/∑nk=1akj(i,j=1,2,…,n)。

(2)把每一列都归一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为Wi=∑nj=1aij。

(3)对Wi归一化。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5)一致性检验。为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和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

2.4层次总排序

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单排序的结果,就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本层次所有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即层次总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方法同单排序相同。

2.5计算被选方案权重,得出决策结果

递阶层次最底一层的总排序权值即为数学模型中的权向量矩阵A,记A=(ω1,ω2,…,ωn),式中ω1,ω2,…,ωn分别指递阶层次最底层各指标对应的权重。

3案例应用

在湖北省某地区,有A,B,C三家轮胎制造企业,现有一位企业家欲对其中一家进行投资,想通过对三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来选出一家最优秀企业。

(1)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

(2)根据专家判断,构造判断矩阵,进行层次排序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以上所有的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CR

(3)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出决策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知,P1>P3>P2。所以,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的模型分析得出A轮胎制造企业在这三家企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占有优势,建议投资企业家对该企业进行投资。

4结语

层次分析法能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并根据对某一客观事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与一定量表示,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从而为决策者正确地选择合适的渠道成员提供定量的技术分析依据,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中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可用于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较,帮助企业实现自我反省改进以及投资企业家选择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1]李文祥.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张捍东,严钟,方大春.应用ANP的Shapley值法动态联盟利益分配策略[J].系统工程学报,2009,24(2):205211.

[3]李美娟,陈国宏,肖细凤.基于一致性组合评价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2):131139.

篇8

关键词: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Abstract:Integratesinthe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theorythecorecompetitivenesstheory,willconstruc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willbethedirectionwhichmanagementaccountingwilldevelop.Bu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goal,thebasicphilosophy,themethodandtheprimarycoveragewillrevolvetheenterprisecorecompetitivenessthecultivationtochange.

keyword:Strategicmanagement;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Balancedideabranchcustomsstation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5)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3.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3.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篇9

论文摘要:在媒介产业化背景下,传媒业竞争日趋激烈,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凸显。本文结合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传媒竞争加剧,因而,如何培育和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对于兼具政治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传媒组织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如何界定,目前尚未形成明确而统一的看法,一些观点甚或存在含糊或不合理之处。概念之偏差、内涵之含糊,就无法有效揭示事物的规律,也就无法提出真正有现实意义的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方法、路径。因此,只有首先对概念加以辨析与澄清,才能建立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关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几种定义

1990年,美国企业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和严密的体系,实际上,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也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定义核心竞争力,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概念,即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大量的探讨,形成了不同观点。

传媒核心竞争力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因而也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从目前文献检索来看,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所做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

郑保卫、唐远清(2003)认为,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传媒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的资源和能力的总称。具体地说,它是该传媒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众多传媒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那些资源和能力的总和。沈正赋(2004)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传媒通过对其内部显在和潜在的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抗击媒介市场风险的能力。刘年辉(2006)认为,媒介(报业组织)核心竞争力是媒介(报业组织)拥有的累积性的技能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借助三者的协调整合,能比其他组织更有效的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包国强、李良荣(2007)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把传媒核心竞争力描述成传媒用品牌赢得受众、用服务赢得市场的根本竞争力,实现舆论导向功能和服务大众的根本能力。

由上可知,目前传媒研究领域对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未形成统一认识,而且上述定义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没有考虑到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媒介组织不是一般企业组织,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在传媒经营中既要强调经济效益,更要强调社会效益。简单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则难以反映传媒组织的特殊性。二是以外在的表象来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未能深刻揭示其本质。例如,有观点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通过高质量的传媒产品、优质的服务或者强大的资源实力满足消费者的能力。似乎只要一家传媒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则必然会从中找到一个或几个发挥决定作用的“核心竞争力”。

传媒组织的特殊性分析

要科学地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反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本质,需要明确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的区别,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之不同,在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媒特殊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加以界定。

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组织不同,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不等于“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在我国,新闻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传媒市场化是有限度的商业运作,传媒组织的经营目标与一般企业不同。企业竞争可以“以市场论英雄”,而传媒经营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以社会效益为重。忽视传媒特殊性,以经济效益为单一目标维度来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会对传媒发展产生不良导向。

此外,传媒的一般竞争力与传媒核心竞争力不同。传媒组织所拥有的竞争力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具体媒体而言,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等量齐观的,只有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组织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往往只是单纯某一个方面的优势,具有局部性、时效性,易于模仿,易受市场冲击,通常起到的作用是暂时的或者局部的;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整合能力,涵盖多个方面,竞争对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模仿、难以超越,能长时期存在于组织中并发挥作用,使组织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基于以上论述,结合当前研究,本文对传媒核心竞争力可做如下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内化于组织中的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它能动态、有效地调动传媒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使其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提升受众认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传媒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这一概念界定的深层次含义在于:第一,传媒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运作中形成、内化于具体媒体的能力。只有经过自身不断开发、培育才能形成,而且是内化于整个组织的,不因某个人的离去而失去,不能够通过市场交易或者简单移植而获得。第二,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传媒核心竞争力不是某种特殊的资源、技术或能力,而是协调、整合这些技术、资源和各种单项能力的综合性能力,能够动态、高效地调动传媒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其他能力,意味着传媒能够依托这种能力建立高效的运作机制。所谓动态,是指传媒对于所处的环境变化具有自适应性,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所谓高效,则是指尽量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意味着高效配置资源的机制。第三,传媒核心竞争力注重传媒社会功能及受众认知价值。作为新闻媒体,其存在的最大意义不是获取利润,而是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指向是提升受众的认知价值,通过更好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来获得受众认可,通过受众的认可达到最大传媒效能,通过传媒效能的发挥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

随着传媒产业化进程加快,传媒竞争日趋激烈,传媒管理者准确把握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及其内涵,对于培育、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郑保卫.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 乳品企业; 核心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法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如何重拾消费者信心,应对外国乳品企业的挑战,成为我国乳品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就必须正视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使得乳品企业能够方便、快捷地判断自己具有的竞争力。

一、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周刊》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被广大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及实务界学者所认同的。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乳品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奶源、技术、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环境等资源要素经过有效整合而形成的、能够创造更大顾客价值的、支撑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与能力的有机组合。“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后,面对大举抢滩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我国乳品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位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作出及时、正确的评价,由此找出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差距,制定行之有效的提高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战略。

二、财务视角下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企业资源、能力及企业所处的环境共同决定,三者缺一不可。但是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一般为企业的宏观外部因素,比如市场因素、政府行为等,企业对这些因素干预能力较小,或者只能被动承受,本文对此不做过多讨论。本文重点研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乳品企业具有较大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即乳品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这也是影响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决定因素。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体现在把握评价指标内涵的正确性、指标体系设计的完备性、数学处理方法的逻辑严密性以及参量因素分析的准确性等几个方面。

2.可比性原则。可比性要求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在保证评价目的可实现的情况下,指标计算口径保持一致,应易于进行同类比较和排序,指标不仅纵向可比而且横向可比。

3.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在满足评价目标需要的前提下,从实际情况出发,评价指标数据来源要易于采集,对于不能直接得到的指标数据,其计算方法也不宜过于繁琐。这样不但有助于降低评价成本,也利于提高评价效率。

4.定量指标为主原则。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需要以定量指标为主,通过量化的表述,给人以直观、清晰的印象。并且其指标数据都应该是可以从国家及行业公开的资料中获得,以此来保证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鉴于上述原则,依据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并结合乳品企业的特点,本文从财务角度设计了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三、财务视角下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模型的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首先是由英国的皮尔生对非随机变量引入的,而后美国的数理统计学家赫特林在1933年将此方法推广到随机向量的情形。其基本思想是将实测的多个指标,用少数几个潜在的相互独立的主成分指标(因子)的线性组合来表示,构成的线性组合可以反映原多个实测指标的主要信息,使得分析与评价指标变量时,能够找出主导因素,切断相关的干扰,作出更为准确的估量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得各财务比率之间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同时,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来确定各主成分在预测函数中的权数,解决主观赋权问题,使权数的确定具有客观性、科学性,而且全部数据处理和图表处理均可通过SPSS软件来进行。

(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的步骤

1.设原始数据X1,X2,…,Xp的样本观察矩阵为X,即:

其中,P表示财务指标变量数,n表示样本数;Xij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项指标变量值。

2.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因为原始指标数据之间存在着量纲、数量级上的不同,所以必须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转化为均值为0,方差为1的无量纲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其中:

3.建立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

利用标准化后的数值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

式中,rkj为指标i与指标j的相关系数:

4.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λ1≥λ2≥…≥λp,以及对应特征向量μ1,μ2…μp,特征值的大小反映了各个主成分在描述对象上所起的作用。

5.利用特征值求得各主成分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在实际评价中,通常只选取其中m(其中m

6.写出主成分,并解释主成分的经济含义

确定了选择m个主成分之后,关键的一步是要对主成分做经济解释,即要对各主成分赋予新的意义,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应该根据主成分的计算结果结合定性分析进行。为了赋予主成分更为合理的经济解释,将因子载荷矩阵按照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以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因子载荷量揭示了主成分与原变量之间关系的相关程度,利用它来解释主成分会更为确切。

7.构造综合得分函数

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方差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因子综合得分函数,得出各样本的综合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