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预案与安全预案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预案与安全预案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预案与安全预案的区别

篇1

一、为什么要制定备案管理办法

(一)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需要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备案确定为企业的法定义务。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系统细化、规范企业备案行为和环保部门监管行为,需要制定配套的《备案管理办法》。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需要

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而环境应急预案是“有生命力的文件”, 需要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不断修订完善,才能确保切合实际、有效有用。但在实践中,一些企业没有开展必要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只是照搬照抄,或者把编制工作完全交给技术服务机构,编完以后又束之高阁,这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要求不符。也有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为了保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质量,将备案设置为 “非许可类审批”,或者赋予其一些行政许可的色彩,实质上是分担了企业的主体责任。还有一些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着力于“准入”的监管,而对已备案的预案指导和使用不够,管理不到位。这些做法不符合国家“切实防止行政许可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加强和改进事中和事后监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需要通过《备案管理办法》予以规范。

(三)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实践需要

2010年,环境保护部印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以下简称《预案暂行办法》)后,各地针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备案制度。但预案备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备案率不高、进展不平衡,已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企业,整体备案率不到80%,有的地方仅为38%。二是现场处置预案偏少,可操作性不强。《预案暂行办法》将环境应急预案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三类。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编制了现场处置预案,更多企业只有综合预案,内容多是原则性规定。三是属地管理不够、信息收集不全面。《预案暂行办法》将国控污染源设置为省级环保部门备案,是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开始阶段的“权宜之计”,已难以满足“属地为主”、县级人民政府先期处置的要求。地方在执行时,实行分级备案的占74%。由于没有信息传递要求,一些下级环保部门无法获得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不能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四是逐级备案加重了企业负担,26%的地方实行逐级备案,要求企业向多个层级的环保部门备案,不符合中央简政放权的精神。五是分级管理要求差异大。在备案分级管理中,各地存在通过污染物排放量、环评级别、风险级别、跨区域、行业因素、环境敏感程度等进行分级的多种情况,而且有的地方是两级管理,有的地方是三级管理。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制定《备案管理办法》。

二、制定备案管理办法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备案管理办法》主要依据《环境保护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参考了《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相关规定,以及国务院办公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13]101号)对企业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管理的要求。

三、备案管理办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备案管理办法》共五章二十六条,在吸收《预案暂行办法》有关内容、总结近年来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五个方面的内容作出了规定。

第一章总则。对备案管理的目的、概念、范围、原则等一般性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备案管理遵循规范准备、属地为主、统一备案、分级管理的原则,强调根据环境风险大小实行分级管理,企业主动公开相关环境应急预案信息。

第二章备案的准备。基于备案需要,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修订等准备工作进行了规定。强调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通过成立编制组、开展评估和调查、编制预案、评审和演练、签署等步骤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及时修订预案。

第三章备案的实施。对备案时限、文件、方式、受理部门进行了规定。明确企业在环境应急预案后的20个工作日内进行备案以及应提交的备案文件。明确县级环保部门作为主要的备案受理部门,以及备案受理部门的审查处理方式。

第四章备案的监督。对备案后环保部门的监管和企业、环保部门责任进行了规定。明确环保部门及时将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汇总、整理、归档,并通过抽查等方式,指导企业持续改进。还明确了企业和环保部门违反规定应承担的责任。

第五章附则。与《环境保护法》四十七条第三款“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衔接,并说明施行日期。

四、关于几个重点问题的说明

(一)什么是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办法》第二条指出,环境应急预案是指企业为了在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者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这是首次正式提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概念,以区别于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等应急预案,便于企业和环保部门的执行和管理。

(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如何定位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重点是现场处置预案,侧重明确现场处置时的工作任务和程序,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的特点。针对是否编制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及这些类别的组合方式,《备案管理办法》提出了指导性而非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

建设单位环境应急预案,是针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预案,不是建设施工期间的预案。试生产期间环境应急预案,是指试生产前编制的包含了针对试生产期间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环境应急预案。由于试生产前可能存在环境风险评估、预案编制等难以到位的客观现实,《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的环境应急预案 “参照”本办法制定和备案;而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有差别,建设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试生产期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形成适用于正式生产的环境应急预案。

(三)备案的目的是什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是不属于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的一种行政行为。对于企业而言,备案是为了规范编修、提高质量、履行法定义务。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备案是为了收集信息、存档备查、事后管理。

(四)哪些企业需要备案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了三类企业要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一是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排放企业。“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将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污染物产生量不大或者危害不大的单位排除,例如餐馆等。由于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一般的排放污染物企业有所区别,在《备案管理办法》中用“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企业”予以强调。二是可能非正常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结合事件案例,强调了涉及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尾矿库三类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三是其他应当纳入适用范围的企业,这是兜底性条款,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为进一步明确适用范围,规定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的企业名录”。

(五)企业如何进行备案准备

《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第二章是对这一规定的细化,明确企业在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经过评审和演练后,签署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准备期间产生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应急资源调查报告、评审意见等是备案的必要文件。

(六)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何时需要修订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企业至少每三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回顾性评估。如果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环境应急措施、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或实际应对和演练发现问题,以及其他需要修订的情况,要及时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程序参照制定程序进行。

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按照《预案暂行办法》,制定了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实施后,地方环保部门要指导企业及时开展评估,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时执行《备案管理办法》。

(七)企业应该向哪里备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实行属地管理、统一备案,备案受理部门为县级环保部门。建设单位也需要向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环保部门备案。如果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情况基本无变化、环境应急预案无需修订、建设单位在试生产前提交的备案文件齐全,可以视为正式生产前已完成备案。

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可以分县域或者分管理单元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向沿线或者跨域涉及的县级环保部门备案。

确定县级环保部门作为备案受理部门,是《突发事件应对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环境应急实际和收集信息的需要,符合“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有助于环境应急预案由过去的“下级抄上级”、由上到下的编制方式,转变为从企业逐步向上延伸、由下到上的编制方式,有助于夯实政府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基础,有助于推动基层环保部门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便于企业执行。

考虑到有的县级环保部门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备案需要等客观现实,个别地方具有较成熟的市级备案管理经验,《备案管理办法》还规定“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备案受理部门统一调整到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

(八)企业如何进行备案

企业首次备案时,在签署环境应急预案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等五份文件提交给备案受理部门。企业收到受理部门签章的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则完成了首次备案。

当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重大修订时,也应当在修订内容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原受理部门变更备案。变更备案不需要提交首次备案要求提交的全部备案文件,只需提交修订的文件。个别内容调整的,不需要变更备案,只需要以文件形式告知原受理部门即可。

(九)受理部门如何进行受理

受理部门在收到企业提交的备案文件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对。文件齐全的,出具加盖行政机关印章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受理部门就完成了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

受理部门对备案文件的核对,只是形式审查,审查备案文件是否齐全,不对这些文件的内容进行实质审查。

除了在备案受理部门办公场所“当面受理”备案的方式外,结合当前有些地方开展的网上备案实践,为减轻企业负担、适应工作要求,《备案管理办法》对通过信函、电子数据交换等备案方式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地方环保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开展电子备案、信函备案等相关工作。

(十)备案后环保部门如何进行监督

环保部门对企业备案的监督,主要包括汇总、指导、责任倒查三种方式。汇总、整理、归档并建立数据库,主要是为了收集整理信息,夯实政府预案基础。备案指导是基于提高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质量对环保部门提出的要求,包括采取档案检查、实地核查等方式个别重点指导,和汇总分析抽查结果进行整体指导,时间节点在备案后。责任倒查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环保部门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备案、日常管理及实施情况纳入事件调查处理范围。《备案管理办法》还对备案信息公开进行了规定,要求备案受理部门及时公布备案企业名单,企业主动公开环境应急预案相关信息。

环保部门的监督,按照企业环境风险大小实施分级管理。《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县级环保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将较大以上环境风险企业的备案文件报送市级环保部门,重大以上报送省级环保部门。省级、市级环保部门根据掌握的备案文件实施重点监管。

针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分级,环境保护部出台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给出了环境风险评估的一般性方法,涵盖了大部分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目前,环境保护部还将出台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标准,进一步加强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的技术指导。实践中,一些地方也制定实施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方面的文件,对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风险分级管理。《备案管理办法》也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可以参考有关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标准或指导性技术文件,结合实际指导企业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十一)企业违反备案管理办法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督促企业规范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备案,对于企业不制定、不备案,或者提供虚假文件备案的行为,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部制定的规章等,给予罚款等处罚。

(十二)环保部门违反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规范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备案管理行为,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备案、乱备案、不告知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了列举,明确责任界限。

(十三)备案制度如何与其他管理制度衔接

备案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在一些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已有体现。如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 第22号)第九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时,应当提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27号)第十九条规定,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制定废弃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备案;《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7号)第三十一条规定,常规申报的登记证持有人和相应的加工使用者,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要求,相关建设项目申请试生产时,应提交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材料。未来还可以在其他文件中进一步强化。

(十四)今后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管理如何进一步深化

篇2

关键词 信息化;机房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180-05

现今,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各地医疗机构正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HIS系统的整体建设,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与竞争力。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医院不仅可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使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从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同时树立起医院良好的现代化服务形象。

为了要实现医疗业务应用与基础网络平台的逐步融合,实现医院各部门之间乃至各医院之间信息数据的存储、处理和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性、稳定性以及数据的安全性,就必须建设一定规模的科学规范的机房,对数据的处理和存储进行集中管理,安全灾备,降低运维成本。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的蓬勃发展,机房也在不断地迅速地变换着它的样子。但是无管它最终形态如何,对机房的管理与维护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分析了机房的现状与发展,阐述了机房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对机房的管理与维护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浅见。

1 机房的发展与现状

1.1 机房的定义

机房,通常是指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管理等;它是由硬件、软件以及网络布线组成的一个核心体系。

硬件主要由服务器、磁盘存储阵列、交换机、防火墙、网关、UPS、空调与加湿器、防雷等设备组成;软件则根据各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现行医疗行业主要包含有HIS、PACS、EMRS、RIS、LIS等。机房通过高速网络与下行或并行的各个节点相连接,是整个网络体系的中枢。

1.2 机房的发展

机房始于20世纪中期,伴随着计算机的产生而应运而生,并与国家计算机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机房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1.2.1 前期机房(1960―1980)

前期的机房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结构单一,完全是在摸索中建设的。由于这时期技术还不成熟,对机房环境要求非常高,入门需要换衣换鞋,风淋除尘,少量灰尘都会导致设备故障。因此,这时期的机房设备故障率很高。当然,早期的计算机性能也是因素之一。

1.2.2 中期机房(1980―1990)

中期机房已在逐步摸索中慢慢地建立起了标准,包括机房选址、面积等。机柜的应用也使得机房设备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花园。此外,机房环境也有了大大的改善。不仅采用了防静电地板,恒温恒湿的专用空调机,还引进了UPS,在消防系统、除尘应用方面也引入了新的理念。

1.2.3 近代机房(1990―2000)

这时的计算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IT设备逐渐小型化,服务器逐步成为主体,多台计算机、服务器互联共享犹如雨后春笋。数据安全也随着存储介质水平的提高而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恒温恒湿的专用空调、UPS的广泛使用,防雷标准的完善,综合的监控系统的出现,使得机房设备运行更加稳定、可靠。但与此同时,机房的理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1.2.4 现代机房(2000年至今)

跨入了新世纪,IT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创新、革命,计算机在业务中的应用比计算机本身更受关注。机房技术在结构布局、供配电、制冷、监控管理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NCPI理念的引入,是第一次以系统性的思维方式、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去看待IT基础设施。受数据中心概念的引入,智能建筑和效能理念的影响,目前机房正向着模块化、智能化、节能化等方向迈进。

2 机房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

不管是什么时期的机房,加强对机房的安全管理与维护都是十分重要的。

机房就像人的心脏一样,必须时刻地、有条不紊地跳动着。一旦故障或停止,就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系统的运行,破坏医院乃至数家医院的数据传输、存储,对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甚至造成医院运营瘫痪等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其一,机房是网络主要设备和重要数据存储的物理存放处,加强对机房的管理与维护是确保网络功能和安全的基础。如果机房的设备,如核心交换机、服务器等感染病毒或物理损坏,会导致数据丢失、无法存储,甚至导致整个网络的崩溃。因而,实予有效措施,管理好机房的每台设备,确保每一条网络线路畅通,保证良好的机房环境,才能保障机房发挥其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其二,随着远程会诊、移动医疗护理、App服务业务的兴起,医院的应用功能系统越来越多,且复杂,对机房进行管理与维护,可以有效区别网络功能,使网络能更好地发挥其预定的功能和价值。

其三,对机房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与维护可以提高机房的利用率,延长机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更换率,进而节约机房的投资成本。

其四,对机房科学、有效的管理与维护还可以提高整个网络的运作效率,从而减轻机房管理员与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工作难度,同时让终端用户的医护人员更加得心应手,提升他们对信息工作人员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总之,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医院对于网络、网络应用以及信息安全具有较以往更高的要求,而机房作为整个信息网络工程的核心,联系着医院生存的命脉。科学、规范、有效地管理、维护好机房就等于把握了医院的未来。

3 机房的管理与维护

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其实既是一个整体也有一定区分。它们的区别就好比宏观和微观的区别;管理是对大方向的掌控、分类,维护则是精细化、落到细处。

3.1.3 应急预案

无论是多么完善的管理,都难免因人为或不可抗力而发生“特殊情况”。所以,为了避免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措手不及,在管理机房的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保万全。

目前有很多单位人员,包括院领导,都认为一旦机房出现问题,是信息中心的问题,所以制定与实施应急也是全部属于信息中心。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因此,制定与实施应急预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预案制定。由于医院的所有应用都是基于信息化,所以制定预案无疑必须以信息中心为中心,并由包含信息中心管理员在内的核心人员制定。

2)指挥中心。所谓“蛇无头不行”,所以在预案中一定要明确总指挥小组与其责权范围,为之后预案的实施做好有力的领导、协调作用以及权责分配。

3)涉及面。虽然机房确实是属于信息中心,但出现问题后其波及面是非常广的。所以,为了保证应急时各部门运作正常,不影响医院的整体运营,应急预案的制定必须要包含事件所波及的各个科室,对各科室的应急工作做好统筹,制定流程与措施,为实施时能协调并进做好准备。

4)灾后重建。在问题解决后,重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重建也应包含在预案当中。重建应包含两部分。一是对数据的补全。对应急期间信息系统内缺失的病人信息、各类费用进行补入、补收。一是对应急的反思,总结经验,完善预防措施。

3.2 机房的维护

在高效的管理背后,剩下的就是有效的机房维护了。机房的维护涉及很多细节方面,需要认真对待。

3.2.1 日志

日志是机房管理及维护的“监控者”。它让机房管理员以及医院管理者有迹可寻、有事可查、有据可依,总结工作经验,有利于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它是解开一切繁琐的、未解的疑难杂症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通过日志的分享,还有利于促进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推广工作经验。因此,必须养成记录日志、浏览日志、查询日志的良好习惯。

日志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日常巡检日志。日常巡检日志主要是对机房进行日常巡查情况的记录。它包含有:服务器等网络设备的总体运行状态、机房温湿度、仪表盘清晰度、环境清洁度、照明、噪音、消防、供断电情况等等。当然,还有故障排除和处理情况、演练情况也应记录在此日志上。此日志由机房管理员每日进行巡查并手工记录在案。虽然是人工的,但是这样做有利于机房管理员切身感受机房环境,真实了解机房里的总体情况,为管理员积累宝贵经验。

2)机房日常出入日志。门禁系统虽然也有记录机房进出的时间,但是不够完善。于是此日志就填补了该系统的不足。它手工详细记录了进出机房人员的姓名、出入时间、出入事由,并且由机房管理员和出人人员亲笔签名,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

3)系统运行日志。系统运行日志主要是对各应用系统的日常运行情况的记录。它是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浏览和查询这些日志有利于机房管理员及时了解当前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出错详情,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谨防系统崩溃。

4)软、硬件升级日志。此日志是在机房变迁、硬件变更、软件升级等情况下,由管理员手工备记在案的。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机房管理员或医院各级领导了解机房的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在更新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找到截点,对症下药,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网络运维保障工作。

5)灾备日志。灾备是对“人为”或“不可抗力”的灾难的一种预防措施。日志即记录了这些灾备的情况,包括备份的大小、时间、份数、位置以及所含的程序等。详细记录、整理灾备的日志,有利于在紧急情况下缩短查找备份的时间,有条不紊地恢复预定的文件备份。

3.2.2 防病毒、防攻击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已日趋严重。病毒不仅破坏力强、变异性好、传播性强,而且扩散面广,传播速度快,一旦中招,难以彻底清除。所以,为保障医院内部数据的安全,机房防毒防攻击必不可少。防范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安装软件。机房里服务器等各设备应部署防毒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定期对其进行病毒库或系统模块升级,保证它们处于最新功能状态。同时,由于现行的各类应用软件,有很多都有捆绑其他软件,有的甚至含有恶意代码或病毒,所以尽量安装国家许可、授权的正版软件,并对要安装在服务器上的软件进行甄别、查杀。

2)系统检测。除了保持病毒库的最新日期外,还需要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和查杀,及时清理病毒或可疑文件。如果发现有不能彻底清除或仍存在安全的隐患时,应及时进行上报。此外,还应定时升级操作系统的安全补丁,封堵系统漏洞。

3)存储介质。为确保数据的安全,严禁使用来历不明或无法确定其是否含有病毒的存储介质。若确需安装使用,安装前应进行病毒检测;确认无病毒后方可使用。

4)人员意识。机房管理员及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具备有较强的病毒防范意识,应随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病毒发展趋势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案,还需根据不同病毒的发作条件及发作时间、周期、特征,建立病毒预警机制,作好提前防范和日常监控工作。

3.3 灾备

灾备,灾难备份的简称,是利用技术、管理手段以及相关资源确保关键数据、系统、业务在灾难发生时、发生后可以恢复的过程。它是为应对机房在人为或不可抗力而造成非计划宕机和灾难损失的一种未雨绸缪的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1)灾难分析。形成灾难的原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不可抗力因素。

人为因素常常是由于个人的技术不足或人为疏忽或恶意操作而导致的。此类因素发生几率高,危害的表现形式也比较多。它导致重要数据的丢失、泄露,设备、系统功能的故障或丧失等等。

不可抗力因素则包含两种。一种是设备、线路的老化或者阶段性技术的制约等;一种是自然灾害。前者发生的几率较为普遍,但一般是发生在一定的时期内。后者几率低得多,但是后果比较严重,可能直接导致数据信息中心的崩溃或在短时间甚至较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或重建。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医院重要、敏感数据的丢失、破坏几率,减少医院的经济损失,定时定量进行灾备必不可少。

2)灾备等级及技术。灾备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灾备数据量,数据中心与灾备中心的传输距离、传输方式、传输速度以及资本投入量等等。常见的灾备等级可分为4级:

(1)0级:本地备份、保存的冷备份;(2)1级:本地备份、异地备份的冷备份;(3)2级:热备份站点备份;(4)3级:活动互援备份。

其所涉及的技术也比较多,包含有SAN或NAS技术、基于IP的SAN的互连技术,远程镜像技术、虚拟存储、技术快照等等。因此,做灾备前,一定要先确认自己所要规划的灾备等级,按照对应要求寻求相应的技术支持,进行有效、合理的灾备。

3.4 其他

除了以上的维护外,机房的维护还涉及其他很多方面,如理线。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类线材的质量都有飞跃性的进步,线材的质量已不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了,这时,人们的注意力慢慢转向了布线的美观。实际上理线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机房、机柜的美观,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机房管理员的巡线效率,同时也可以防止因线路杂乱而带来的其他失误。

常见的理线方式有瀑布式、正向理线式、逆向理线式等。瀑布式理线优点就是省钱省人工,但缺点也是很明显:杂乱、易被破坏、难分清。逆向理线式优点在于相对清晰,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产生积线、交叉线。正向理线式是从机房的进线口就开始逐段整理,直到模块处。其优点就是美观且保证线缆在每点都整齐,不会产生交叉,但是缺点就是一旦在线路不通就必须重新整线。

因此,采用什么理线方式,得根据机房的规模大小,根据不同的区域进行选择,并且在理线后打上标签,这样不仅提升了机房的美观,也提高了管理员的管理、维护效率。

4 问题讨论

机房的管理和维护除了上述外,目前还有许多其他问题,在这里也进行探讨下。

4.1 技术力量的重视

在很多家医院,其实都有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领导并不重视信息中心,并不诊视信息管理人员,也不重视他们技术力量的提升。虽然他们常常把“信息很重要啊”、“你们很重要啊”之类流的挂在嘴边,但更像是在做演说、走过场。在众多权衡利弊之下,信息中心通常只有垫背的份。

然而,进入了21世纪,那是信息强时代。信息中心的强弱、技术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医院运作效率的高低,从而影响着经济效益的厚薄,尽管医院并不以盈利为目的。

因此,改变对信息中心的看法,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做法至关重要。机房涉及了多门学科、多方面的知识,机房管理和维护人员要做的事情也是方方面面。所以,医院在致力于自身医疗管理、医疗服务的同时,也应注意提高机房管理与维护的人员的素质,要有针对性地对机房管理与维护人员展开培训,使其得到专业能力的发展,使其能获得与时俱进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进而更好地为一线服务,创造新的价值。

4.2 个性化机房

个性化机房也是现今机房所倡导的主题之一。KVM系统则是个性化机房的标志之一。

KVM,即keyboard、video、mouse的简称,是一种集中式的管理设备。我们最常见的就是KVM SWITCH。通过KVM SWITCH的连接,轻松实现访问并集中管理机房里的所有服务器,省去了多余的键盘、显示器与鼠标,为机房营造“清心”的环境。

但是,我们常见得是把KVM SWITCH安装在机房的机架上。虽然这样确实为管理机房提供了便利,但是每次管理和维护的时候都得进出机房。这样频繁进出机房不仅会缩短门禁系统的使用寿命,也使得机房环境难以保障,而且机房管理员如长时间待在低温机房里工作,会危害他们的身体健康。

所以,可以把KVM SWITCH移动到机房外的监控室或管理人员的办公室,这样不仅消除了上述的担忧,又可以让机房管理和维护人员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管理和维护,提高了效率。

4.3 节能环保

目前,有不少医院因为中心机房规模不大,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制约,并未采用精密空调等高端节能设备。如果对其进行全面改造,无论从安全或是经济角度都不现实。尽管如此,但是如果能对现有机房的小范围改造,因地制宜,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低碳、节能、环保,同时不用伤筋动骨,节约成本。

以制冷为例,在没有精密空调的机房里,关键问题是一方面如何让机房空气循环,达到制冷均匀;另一方面是如何降低冷热空气对冲,减少能耗。如果可以把房内热、冷空气分离输出、输入,先冷设备后冷机房,这样不仅可以让设备达到比较好的制冷效果,同时又可以大大降低能耗。当然,方法不止一种。

精密空调确实有其优势,但是不能让“广告”淹没了现实。有条件的医院就上精密空调,没有条件则从现实环境出发,只要设计、配备合理,都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4.4 应急预案的问题

机房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减少经济损失而预先制订的计划或方案。

在制定预案时,为了避免预案实施中出现不必要的“不适应”,制定预案时需注重完整性、可操作性,应当充分体现应对突发事件各环节的工作,明确各个进程中,谁来做,何时做,调动哪些资源做。

而在实施中,“协调配合”是非常关键的。不少医院在预案的演习或实施中,常常出现滞后现象。科室之间相互配合差,相互推诿、相互指责,不按章办事,造成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常常由于某些节点做得不到位而滞后,甚至功亏一篑。

因此,平时应多加强全体职工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应急意识和协同工作能力。在实施预案时,各科室必须紧密地、有条不紊地按章合作,领导小组应当充分发挥其强有力的领导、协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遇急不惊,临场不乱,处理稳当。

5 结论

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涉及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且不断演变、更新。它既杂烩,又专业;既有趣,又辛苦。

因此,在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应完善机房管理制度,从实际机房的各个方面着手,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和维护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内容来实施、进展各项工作,同时做好相关记录。遇到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冷静分析,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解决问题;事后归纳问题源头,总结经验,并补入已制定的方案中做日后参考。

此外,机房管理和维护人员并不总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分析机房的现时发展和趋势,吸收各相关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管理和维护水平,并融入日常的机房管理与维护当中去,强化机房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保障机房功能和作用,为医院打造一个健康、稳定、现代化的信息化综合平台。

参考文献

[1]孙景枫.谈计算机机房的维护与管理[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4):143-144.

篇3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电力工程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电力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现如今,电力作为一种商品,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则。因此,电力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只有对电力工程进行安全管理,同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电力事业的长足发展。

1.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1.1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电力建设工程来说,其施工环境都较为复杂,而且工种类型也相对较多,涉及到的领域也相对较广。因此,在电力工程的施工现场,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根本上说,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具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将预防和控制有机结合,深入落实责任制度,同时要将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进行有效落实,强化生产人员的责任制度。要对施工材料等进行严格地控制,同时根据人员任务以及设备的数量等做好相关的记录。只有完善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

1.2应急预案要完备

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的可能性较大。而且造成经济损失或者是人员伤亡的几率又很大。因此,做好应急预案有一定的必要性。其中应急预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伤亡事故的应急预案。第二,机械设备的应急预案。第三,火灾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第四,恶劣天气的应急预案。

对于应急预案进行制定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应法律和规范来进行,同时保证应急预案编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外,预案内容要符合电力工程发展的需要,可操作性要相对较强。应急预案并不是直接编写,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演习和训练,确保其可行性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施,这样主要是为了使得救援工作更具时效性。

1.3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要完备

所谓的安全技术措施就是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安全原则,运用技术手段来对施工条件进行完善,避免出现工程失误,减少安全隐患。在技术措施制定之前要对其进行安全管理,对于工作的性质以及内容等进行严格地控制,同时加大研究的力度。要保证技术措施编制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程序化和规范化,避免随意性过大。其中施工技术措施包括安全施工技术和项目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兼顾多种施工技术,增强审核和批准的科学性。

2.电力建设的质量控制措施

2.1施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些电力企业由于自身的设备以及素质的问题,进行独立施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会采取承包的形式来进行施工。在这过程中,施工企业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但是在具体的施工工程中会出现管理不当的问题,造成电力线路的不规范或者是基础设备使用不当等。施工单位没有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来进行具体的施工工作,出现的质量问题比比皆是。不仅如此,监理单位也没有做好自身分内的工作,监理工作做得不到位。这就会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更多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甚至造成一些的资源和设备的浪费。

2.2解决问题的方案

(1)加强施工前管理,首先要健全竞争有序的电力建设市场,实行全过程招投标制,促进公平竞争,技术进步,选取优秀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并将其名单、资质、参与过的重大或主要工程名称在媒体及有关部门予以公示。同时,加大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黑名单的曝光力度。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合同管理,以合同管理为核心,明确各方职责权利,并在合同管理方面做好以下工作:督促落实,承包合同的签订。任何一项工程,不管它的资金流量有多少,都要有具体的经济合同来约束。没有合同的签订,任何经济关系都不具备法律效力。

要严格设计审批制度,设计审批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①工程设计审查是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环保”建设方针的重要措施,也是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完整,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满足使用要求,工艺技术是否可靠先进,结构、消防是否安全可靠,投资、环保能否保证可持续发展等大事。②工程设计审查是保证设计质量,促进设计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通过审批,一方面可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另一方面,鼓励设计人员创优秀设计,把压力变动力,促进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审查,确定设计的收费标准,使设计成果与经济效益真正挂上钩,体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区别。完善设计变更手续,严肃设计变更流程。

(2)加强施工中管理,要循规为纲,将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施工过程要严格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以检查督促落实,分级管理,不越级指挥,责任分清。要严格按照国网公司关于规范基建施工相关管事规定,按程序办事,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必须按要求一一落实,每道程序都不放松。对监理单位的项目部人员到位情况,监理大纲编制情况,人员基本素质及责任心问题,都要逐一落实。施工单位、材料器具、施工组织设计、人员安全培训、持证上岗状态,人员到位情况是否受控,还是形同虚设,是以分包代管还是完全不管,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保障能力。进入施工工地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考试合格后,考卷归档,人员方可进人工地。特殊作业持证上岗。

(3)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理管理,增加安全技术交底及施工人员接受交底的签字项目栏,使工程项目时刻处于可控、在控、受控状态,做到有人管、有人问、有人落实、有人监督,有人负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因此电力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在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中为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需要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要对每一个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与此同时,电力工程施工人员还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实现电网的整体安全,保证电力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在亭.对电力工程建设安全工作的探讨[J].湖北电力,2004(S1).

篇4

【关键词】处理原则;信息通报;事故预想

一、地铁应急处理的意义及作用

众所周知,安全是地铁运营的生命线,确保安全是地铁生产永恒的主题,而行车安全更是地铁运营的命根子,要保证行车安全就要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情况,有针对地进行事故预防。随着事故发生的多样化.所以研究应急处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处理程序.做好一切有可能发生既事故预想。对保安全,曾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思义。

本文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影响正常行车和服务的应急处理方法,明确了在应急事件发生时由谁处理、处理什么、怎样处理的原则。地铁发生各类行车事故时,有关工作人员应采取措施,积极抢救.减少损失.尽快恢复运行为有中旨.而怎么样才能有效的处理. 所以研究制定一些有效的措施是事在必行的。参与应急事件应急处理的各岗位员工都应紧急行动起来,及早汇报,及时抢救,迅速开展工作。坚持“先救人,后救物;先全面,后局部”的原则,优先组织人员疏散、伤员抢救,同时兼顾重点设备和环境的防护,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应兼顾现场的保护工作,以利于公安、消防和事件调查部门的现场取证。员工在应急事件处理时应沉着冷静,严格执行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做好乘客疏导和安抚工作,维持乘客秩序和减少乘客恐慌,对于执行紧急疏散程序时,应统一使用代号,以免引起恐慌。

二、突发事件信息的通报信息通报内容

应急事件应急处理的人员都应紧急行动起来,及早汇报,及时抢救,迅速开展工作。应急事件信息通报应遵循迅速、准确、完整的原则,任何人员发现或接到有关信息,均应立即执行相应的通报流程,不得延误、中断或错漏。严格执行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做好乘客疏导和安抚工作,维持乘客秩序和减少乘客恐慌,对于执行紧急疏散程序时,应统一使用统一标准用语。

1. 报告人姓名、职务和单位(部门、车间、室)。

2. 事件发生类别、时间(时、分)、地点(站、厂、区间、线别、百米标、股道、车次号、车厢号、楼名、楼层、房号等)。

3. 事件发生概况、原因(若能初步判断)及影响运营程度。

4. 人员伤亡情况、设施设备损坏情况。

5. 已采取的措施。

6. 任何需要的援助(包括救援、救护、支援)。

7. 其他必须说明的内容及要求。信息通报采取的通信方法:1、同一现场人员信息通报可采用面对面口述。2、不同地点各岗位间信息通报可使用信息群呼、直通调度电话、内线电话、无线电台、公用电话及移动电话等通信工具,竭力保障信息迅速传递。3、控制中心主任调度员台设一门内线电话作为事故/事件专用报告电话,号码为XXXX(设置后另行发文公布),供没有直通调度电话可使用的员工事故/事件应急报告使用。

三、应急处理原则

1. 各部门处理突发事件必须执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原则。

2. 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各岗位员工都应紧急行动起来,迅速开展工作。

3. 坚持“先救人,后救物;先全面,后局部”的原则,优先组织人员疏散、伤员抢救,同时兼顾重点设备和环境的防护,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应坚持就近处理的原则:突发事件发生时,在上一级应急处理负责人到达现场前,员工按规定担任现场临时应急处理负责人;在上一级应急处理负责人到达现场后,则由上一级应急处理负责人担任现场指挥。

4、员工在应急事件处理时应沉着冷静,严格执行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做好乘客疏导和安抚工作,维持乘客秩序和减少乘客恐慌。

5、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应兼顾现场的保护工作,以利于公安、消防和事件调查部门的现场取证。

四、应急处理程序

列车在区间发生火灾时的应急处理。首先是保障乘客和员工的人身安全,其次是通报迅速和在保证员工自身安全情况下尝试灭火。列车在区间发生火灾时司机首先应安抚乘客、了解火灾情况并立即向行调报告,同时应尽可能把列车开到前方车站。若列车在区间停车,则应立即进行列车区间紧急疏散。区间两端车站应立即疏散车站乘客并由值班站长带人进入区间组织列车乘客向两端站疏散。

事故可谓是千变万化的,不规则的。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是为了及时有效的处理。但有时候未必每一个事故都在预案里面。所在在处理事故时需时沉着冷静,坚持“先救人,后救物;先全面,后局部”的原则。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才是最终目的。在预案里面有很多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用过。所以可行与否与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区别的,这就要在长期的实践工作工去继续探索研究了,在遇到与实际上不符时,不能盲目的处理,以实际出发,尽量做到最好。

五、小结

由于地铁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地位,必须有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是安全工作的方针,事故的预防是做好安全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根据具体工作的要求和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或制止事故的发生。众所周知,安全是地铁运营的生命线,确保安全是地铁生产永恒的主题,而行车安全更是地铁运营的命根子,要确保安全。就必须有着充足的故事预想能力。按应急处理的要求处理好事故防止扩大。知已知彼,借助前车之鉴,通过不断的实践,地铁安全才是牢牢的撑握在自已的手中。

参考文献:

[1]《地铁行车组织规则》

[2]《地铁行车事故处理规则》

[3]《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4]《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2001年6月29日实施)

[5]《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国家自1998年12月17日起施行)

[6]《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

[7]《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与管理技术》 科学出版社 2002版

篇5

Abstract: As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China gradually improved, its terrain encountered is more and more complex; tunnel is one of the more typical forms. Compared to the surface project, i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o when constructi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s particularity, and master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in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construction effect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veyance tunnel project,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control its restricting factors, aiming at bett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unnel project.

关键词: 输水隧洞;隧洞施工;制约因素;控制

Key words: water conveyance tunnel;tunnel construction;constraints;control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101-02

0 引言

水利工程与公路、房屋等工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在施工的工艺、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隧洞作为水工建筑物,其与地表的建筑有着明显的区别。为了能够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当地的地理情况、气候情况、水文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事先考察,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1 制约输水隧洞工程施工的因素

在输水隧洞的进行中,存在很多施工的制约因素,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解和分析,才能找到相应地控制措施,更好地促进隧洞工程的施工。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1 设计因素 设计对于整个工程项目起着主导的作用,设计方案的好坏直接决定工程的质量、进度、可行性、成本等方面。隧洞工程相对于其他的地表工程来说更加复杂,设计因素可能对其造成的影响也就更大。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在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当地具体的地理、水文、交通等情况进行必要的考察,在了解了当地的具体情况之后,还要对整个工程进行经济分析,这样才能知道其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大小,是否符合投资目标,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其二,在按照设计图纸、方案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许多特殊情况,需要对设计进行变更,这样就会影响到施工的成本、进度等,对于整个工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对其加以控制,设计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水利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就无法保障。据此,我们可以了解设计因素对于输水隧洞工程的制约。

1.2 材料因素 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材料,如果不能保证材料的质量,整个工程的质量将难以保证。而材料因素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性:其一,在材料的选用上,在工程建筑之前,需要对材料的型号等进行提前的选择,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在施工中,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但关乎到工程的质量,还涉及到成本的控制问题。所以在设计阶段,材料的选用对工程有着很大的影响,施工中如需进行调整,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其二,在材料的质检上,在材料进行工地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检查,其中常规的有型号、生产日期、出产许可证、质量许可证等,并要对材料进行现场的质量抽查。经过这样的环节,才能使其进行施工现场,用于施工。其三,材料的养护,运到现场的材料如果不能进行科学地养护的话,其有效性将面临很大的问题,诸如,混凝土,如果不能保证其干燥的话,其作用将会大大下降,从而使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1.3 监理因素 监理对于整个工程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相对于一般的地表工程来说,其施工更加复杂,不但需要挡水,还需要对当地的汛期、气候等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测,这样才能使得建筑施工更好地进行。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就需要监理工程师加强对现场的监管。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与图纸进行比对,输水隧洞工程施工时,必须要保证坐标点、长度等于图纸相符合,如果不能将误差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将对整个工程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二,抽检,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监理工程师应该对整个工程进行抽检,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各个部分的质量安全。其三,工序质量检查,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工序之间的顺序及其施工的质量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监理工程师应该对关键部分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对工程进行更好地控制。

1.4 安全因素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安全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在输水隧洞进行的工程中,如土石方开挖、爆破等工序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为了防止由于发生事故对工程造成影响,就必须对工程的安全因素进行控制。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安全预案的制定,在隧洞施工之前,就需要建立相应地保障体系,应该考虑到塌方、洪水、火灾等方面的安全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其二,组织培训,施工人员也是影响工程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上岗之前如果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将难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2 对制约因素的控制

为了减少以上制约因素对于隧洞工程的影响,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和工期,使工程的效益得以保障。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2.1 成本控制 在隧洞工程中,如果设计方面存在问题的话,将会对整个工程造成整体性的影响。为此,应该采取成本控制的办法,如果施工现场有设计变更的需要的话,需要进行现场的签证,尽量使变更的因素不影响总体的设计规划,并尽量使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需要程序的正规化,设计变更对于整个工程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需要规范其报批程序,只有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才能批准设计变更。在工程的进行中,若是建筑的质量不能达到国家或行业标准,需要对其进行成本控制,不予支付费用,另其进行限期改正。只有充分进行成本控制,才能有效地纠正设计、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使施工能够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

2.2 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2.2.1 保证材料质量 建筑材料是工程建设的基础,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就要规范材料的来源,并对其进行检查,确保其质量,这样才能使其进行现场。

2.2.2 测量 为了保证建成隧洞的质量,需要对隧洞进行精确的测量,这样才能保证其能够正常贯通。在对主导线进行测量的时候,需要交由经验丰富的测量队伍进行,并且每150m要设置一定的控制点;施工队伍应该对隧洞的断面进行测量,一般来说每隔5m应该设置一定的测量点,监理单位在施工队伍的测量点中,应该进行抽查,一般来说,采用1/10的抽查比例。为了使得工程更加精确,监理人员应该对隧洞的控制做表进行检测,使其能够与图纸切合。

2.2.3 试验 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还需要对隧洞进行试验,只有鞥才能保证其结构的强度。试验检测不但包括原材料的检测试验,还需要对中间产品进行检测,并要整理出相关的结果。此外,监理的检测也是试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管理当中对发现的质量不合格的工作,应该及时提出,并尽早修复。如有需要,业主还需要委托第三方对材料以及中间产品进行检测,一般来说检测应该占到工程量总体比重的百分之五,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

2.2.4 光面爆破 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光面爆破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也是该工程需要考虑的重要部分,为了减少爆破对于岩石造成扰动以及发生超欠挖的现象。在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光面爆破的重视程度,一般来说应该减少其对于工程的扰动,喷锚的霎时间应该尽早,在测量的时候应该做到多次,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光面爆破效果,保证工程的质量。

2.3 安全控制 在隧洞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诸如汛期、火灾、爆破等,这些方面都会影响到工程的安全,为了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就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预防教育以及安全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工期。一般来说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2.3.1 编制安全预案 随着施工管理的完善,安全预案在施工队伍中已经得到了重视。施工队伍应该编制一定的安全预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要有一定的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危机处理措施等,这样才能在遭遇意外情况的时候,减少损失,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2.3.2 加强检查 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都应该有一定的资质证明,在其进入现场进行施工之前,应该加强对证明的检查,尤其是特种作业人员,一定要加强检查,这样才能保证其生命安全以及工程的质量。

2.3.3 加强培训 为了能够使施工人员能够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应该对其进行培训,一般来说,应该在其进驻现场之后立即对其展开培训,最晚也应该在进行施工之前,这样才能保证培训效果,加强施工人员的认识。

2.4 环境控制 以往,人们对于环境制约因素的认识并不是十分深刻,不但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样不但会使得工程遭到居民的抵制,还会遭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制止,对于工程的工期、效益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保障工程的质量,就需要对环境制约进行有效地控制,这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4.1 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资源,也是当地开展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植被、花草进行予以保护,对污水要经过一定的处理,设置必要的围挡,防止粉尘对当环境造成影响。只有进行文明施工,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工程的进度。

2.4.2 减少对于当地居民的影响 在施工的时候会产生粉尘、噪声、烟尘等,这些对于当地居民都会造成影响,为了降低对于当地居民的影响,可以设置围挡、降低噪声频率、洒水灭尘、废水处理等措施,这样才能确保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3 总结

隧洞工程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本文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旨在加强人们对于隧洞工程施工的认识,更好地保障隧洞工程施工的质量,促进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兴主编.水工隧洞施工与质量控制[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太湖 突发性污染 快速诊断 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121-02

太湖流域面积36895 km2,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GDP占全国总量的11.6%[1]。太湖水源保护区的水体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开发带的经济发展建设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对太湖水源保护区污染事故进行快速诊断、处理技术与应急预案的研究很有意义。

1 太湖污染现状

太湖目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和局部水域的有机污染问题。太湖流域处于中等富营养状态,101个水质监测点中,V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为65.4%,太湖Ⅲ类水面积仅67.5%,且92.3%的水体为富营养水平。沈建军等[2]从2007年的6月到2008年的2月,选取了五里湖、梅梁湖、西部沿岸区、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5个湖区作为水质状况检测的区域,结果表明:全湖CODMn平均浓度为Ⅲ类,TP平均浓度为Ⅳ类,TN平均浓度为V类。太湖蓝藻爆发的频率和规模在不断增长,藻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C)会直接降低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2 太湖水源地突发性污染来源分析

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是指在水源保护区内由于安全性的污染物泄露、排放,造成水质瞬间严重恶化,严重威胁水厂取水安全的污染事故,这些事件多是由于事故、常规污染源违法排放、城市或农村的非点源污染受暴雨冲刷等进入水体、船舶等的污染物泄露、环境因素导致的水质突变、气候突变等自然灾害带来的突发性污染和人为投毒等[3]。根据太湖目前污染现状,以及太湖以往发生的突发性水源污染进行分析,可以推断造成太湖水源地突发性污染的来源为化工企业突发性事故、污水排放和湖泊富营养化。其中由于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的突发性藻类爆发带来的污染尤为严重,本文选择只对藻类爆发的突发性污染的预警系统、快速检测、应急处理技术等进行阐述。

2.1 化工企业突发性事故污水排放等对水源地的污染

太湖流域经济较为发达,拥有大量的能耗高、重污染的化工企业,使得太湖流域水污染风险和安全压力日益增大,这些企业若发生工厂泄露、爆炸等事故或者污水排放控制不当,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流入太湖的有毒有害物质,化工原料就很容易对太湖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2.2 湖泊富营养化对水源地的污染

太湖营养化面积占全湖的70%以上, 近些年来,藻类大量繁殖,每年夏、秋季节都伴有蓝藻爆发。2007年5月底,太湖区域蓝藻提前爆发,水源地的水质恶化严重,自来水厂无法处理源水,水质发臭,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至6月3日才恢复饮用水正常供应。

3 太湖水源地藻类爆发突发污染应急处理方案

大量无机或有机的氮、磷进入湖泊、水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磷酸盐和硝酸盐,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具有高稳定性,比重小,难于下沉,同时藻类繁殖会释放恶臭物质,引起饮用水感官性能下降,这些水质特征造成含藻水处理的难度增大,藻类的繁殖还对水源地的用水安全性造成威胁,释放的藻毒素会引起人畜患病甚至死亡。

3.1 建立藻类预警系统

以太湖历年来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统计方法,选择水温、N/P等多项环境理化因素与叶绿素a,藻类生物量、蓝藻生物量等生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与蓝藻因素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并用环境因子的实测值进行检验,利用预测方程太湖藻类生物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太湖藻类水华的预测预报,把监测数据和相关的气象水文数据通过数据导入数据库,再通过预警模型计算,将预警结果存储,GIS平台将结果与采样点空间分布的空间数据相连,就可以提取预警信息,并得出预警结果[1]。

3.2 藻类爆发监测技术

对取水口水质进行日常监测, 实施动态监测,除对常规的指标进行监测以外,应特别注意的是,原水和处理出水中的微囊藻素浓度是对藻类爆发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当原水中微囊藻素>1.0Mg/L时,应把检测结果及时通知取样单位和水源水体管理单位[1]。藻类爆发监测技术可以提高对藻类爆发引起水污染事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为污染事故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3.3 快速检测技术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快速检测(应急监测)是环境监测人员在事故现场,使用小型、便携、简易、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污染物质的种类、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污染范围,以及可能的危害等做出判断的过程,为污染事故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处置和制定恢复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4]。藻类爆发时,表现为水体中有机物浓度升高,而水体中有机物的种类和浓度可以通过监测车上配备的一些高档仪器在现场进行快速的检测。但关于藻类的鉴定和浓度的测量由于缺少快速测定仪类的检测工具,需要送交实验室进行检测。不过,随着藻类爆发的频率和危害程度的不断增加,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关于藻类测量的一些快速测定仪。

3.3.1 有机物的快速检测技术

通过配置应急监测的仪器和设备,如水和气体检测试管(直接检测管和吸附检测管)、反射式分光光度计、便携式阳极扫描伏安计(ASV)、单项目或多项目气体检测器、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便携式离子计、便携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单项目或多项目水质检测器、车载式GC-MS仪、便携式(车载)气相色谱仪、便携式(车载) 离子色谱仪、多普勒流量仪、免疫分析仪等、等比例水质采样器,可以在事故现场实现对有机物的快速检测。

3.3.2 藻类浓度的快速测量技术

传统的藻类检测方法采用碘液固定沉降藻类计数法,因检测用时在24小时以上,而不能及时地提供水体中藻类生长信息,用于指导后续应急处理技术的采用。高建峰[5]等使用离心沉降的方法检测水中藻类,在1小时内便获得藻类的浓度,通过跟采用碘液固定沉降法检测藻类的结果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符合生物检测的质量要求。该法首先运用离心沉降的方法收集水中藻细胞,震荡洗脱后定容,然后使用浮游生物技术框在显微镜下技术,最后将结果换算成原水样品中藻细胞数目。

3.3.3 其它藻类检测技术

陈丽芬[6]等对德国“WALZ”叶绿素荧光测定系统系列中的PHYTO-PAM叶绿素荧光仪快速测定藻类生物量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优势藻类特征图谱来矫正叶绿素荧光仪,测量结果显示快速荧光测定和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法测定相关性达到了0.91。藻类和其他光合生物的光合反应中心都含有叶绿素a和其它一些光合色素,这些色素被可见光激发可产生荧光。同一个门的藻类含有的光合色素的数量和性质是相似的,对于不同门的藻类来说,其光合色素的组成有所区别,其荧光激发光谱(固定的发射波长在680 nm)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荧光仪能够通过荧光激发光谱来区分不同门的藻类,并测定主要门类(绿藻、蓝藻、硅藻)的藻类生物量。

目前,西方的一些国家在线的叶绿素荧光仪已有产品面世,但价格昂贵。如果在水源处配置在线叶绿素荧光仪,则可藻类生物量以及主要种类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应急处理技术提供指导依据,对症下药,将污染控制在最小危害范围内。

3.4 应急处理技术

突发性水源污染发生以后,应根据污染物的浓度和污染性质在水源地和水厂这两个系统中分别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技术进行处理。

3.4.1 水源地应急处理技术

突发性藻类超标时,在水源地采用人工机械除藻和曝气等物理方法能够取得一定除藻效果。在水华堆积的地方,采用相对安全的改性粘土絮凝方法,沉降蓝藻,消除蓝藻在水面堆积、死亡与发臭,改善水质与湖泊景观。而在取水口处采用高锰酸钾氧化则可有效去除原水中的藻类,马军[7]等研究表明高锰酸钾具有良好的杀藻效果,在高含藻量情况下,药剂投量在0.2~0.4 mg/L范围内时,藻类去除率维持在40%左右,当投药量增加到0.4~0.8 mg/L时,藻类去除率急剧升高到92.7%。高锰酸盐虽然具有良好的除藻效果,但是其给水体带来的二次污染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其它常用的氧化剂还有氯和臭氧。

3.4.2 水厂应急处理技术

在水厂中,常采用的应急处理措施是强化混凝和活性炭吸附。强化混凝不需要增加新的设备和药剂,是较为经济实用的方法,强化混凝对原水中的藻类去除作用较强。饮用水处理中大量使用活性炭来吸附去除臭味、藻毒素、合成有机物、内分泌干扰物、消毒副产物以及其前驱物,因此可以通过投加大量的活性炭去除水体中藻毒素等有害组分。

也有人指出,当水体中检测到藻类中硅藻占主要优势,生物量比较高时可采取适当增加反冲洗次数、增加絮凝剂投加量等措施,而水体中蓝绿藻占主要优势时,可采取增加投氯量等措施[6]。在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自来水中有浓烈的烂圆白菜味,经分析产生臭味的物质是硫醇、硫醚类化合物,所确定的除臭应急处理工艺是:在取水口处投加高锰酸钾(3~5mg/L),在输水过程中氧化可氧化的致臭物质和污染物,再在净水厂絮凝池前投加粉末活性炭(30~50mg/L),吸附水中可吸附的其他臭味物质和污染物,并分解可能残余的高锰酸钾,经过应急处理,自来水恢复到蓝藻爆发之前的正常水平[8]。

3.4.3 "引江济太"

2007年在太湖蓝藻爆发后,无锡市政府在自来水事件第一次新闻会上宣布,立即加大引江济太的调水容量,以尽快促进太湖水体流动,改善太湖水质。实施“引江济太”工程调水以提高太湖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太湖和流域水体水质,并增加向太湖周边地区供水,让太湖流动起来。长江引水量从每秒160 m3增加到每秒220 m3,至6月4日上午8时,已调引长江清水4.54亿m3,入湖2.61亿m3,直接受水的太湖贡湖水域水质明显好转,无锡锡东水厂水质稳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水危机。

3.5 应急预案

水源地藻类爆发后,根据先前制定的应急预案方可快速的做出应急反应,使污染造成的危害能够高效的得到控制。成立专门的应对水源地水藻爆发的处置应急队伍,包括一般的工作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形成有效的应急措施,建立反应迅速、组织科学、高效运转的应急机制;成立专门的突然性水污染应急处理专家小组,遇到突发事件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处置[9]。同时也要建立联动机制,使各个部门能够在短时间内信息共享。

应急预案应从快速检测和应急处理这两方面入手。大体思路是:藻类爆发后,将监测车开赴现场,对藻类爆发带来的污染进行应急监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及时的通报;应急处理小组根检测结果对污染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着手准备替代方案或更佳方案;根据处理效果对应急措施进行评估,选择是否要采取其它的应急处理措施。

4 结语

太湖的蓝藻爆发危机的解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对污染事故的快速检测、应急处理以及应急预案的建立并不能保证能解决遇到的所有突发性污染事件,但是增加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快速、高效的启动相关的救治工作,使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得以成功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建立太湖水源地突发蓝藻爆发污染的应急预案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徐冉,王梓,陈诗泓.无锡太湖水源地藻类爆发应急管理与处置体系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2):85-88.

[2] 沈建军,李柏山,许海萍.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环境科学导刊,2009,28(2):27-29.

[3] 冯运超.水源水质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理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5] 高建峰,翁天楚,陈琼洁.离心沉降法检测水中藻类技术[J].西南给排水,2006,28(2):22-23.

[6] 陈丽芬,郑锋.叶绿素荧光技术快速测定水体藻类生物量的应用[J].城镇供水,2007,6:51-52.

[7] 马军,石颖,刘伟,等.高铁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除藻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98,14(5):9-11.

篇7

1.1 制定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安徽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以及我区救灾工作实际情况。

1.3 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

(2)部门分工,协作配合。参与救灾应急工作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划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行动,密切配合。

(3)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及时帮助受灾群众解决衣、食、住、医等方面的基本生活困难,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

(4)自救为主,救济为辅。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开展自救互助和社会捐助,政府重点救济灾区无自救能力、自救能力弱和遭受重灾的群众。

1.4 适用范围

1.4.1 适用的灾害种类

我区境内发生的洪涝灾害,干旱、暴雨(雪)、雷电、大风、冰雹、霜冻、寒潮、低温、高温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以及森林自然火灾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造成的危害。

1.4.2 适用的工作范围

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预报预警,自然灾害将要发生或自然灾害突发时受威胁和受灾人员转移后的临时安置和管理,灾害发生后对受灾人员衣、食、住、医等方面基本生活的救助,灾后的生产恢复,倒塌民房重建,因灾毁坏的水利、交通工程和学校校舍、农村卫生院等公共设施的修复,以及相关的其他工作。

1.4.3 参照适用

因自然灾害以外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需对转移安置群众进行基本生活救助的,由各级政府负责协调并安排专项经费,民政部门参照本预案施行救助。

2. 启动条件

2.1 一次自然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本预案:

(1)因灾死亡1人以上;

(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000人以上;

(3)因灾饮水困难人口3000人以上;

(4)因灾倒塌房屋50间以上。

2.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3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方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2.4 区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3.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3.1 组织机构及职责

3.1.1 组织机构

屯溪区生产救灾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全区的救灾应急工作。生产救灾指挥部总指挥由区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指挥部成员为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直机关工委、区民政局、区发改委、区经委、区人武部、区农业委、区财政局、区卫生局、区教育局、区监察局、区交通局、屯溪公安分局、区商务局、区审计局、屯溪工商分局、区水利局、区林业局、区城建办、区粮食局、区统计局、屯溪地税分局、区物价局等单位负责人。

3.1.2主要职责

(1)组织、指挥、协调全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

(2)研究决定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意见;

(3)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对我区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的指示;

(4)向省、市政府报告我区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情况;

(5)承担区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3.1.3各成员单位职责

(1)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协调对外(上)联络接待工作和其他重要工作事宜。

(2)区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协调生产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

(3)机关工委:负责组织和协调区直机关、事业单位救灾对口支援工作。

(4)区民政局:负责全区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提出救灾资金、物资安排方案;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区级救灾专项资金,并对救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区政府提出自然灾害处置的工作建议和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做好灾情核查、评估和上报工作,指导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安排和因灾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工作 ,指导协调救灾捐赠工作;承担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

(5)区发展改革委:统筹考虑将减灾救灾及救灾应急储备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负责灾毁工程恢复重建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向市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的核报工作。

(6)区经委:负责组织辖区管辖单位参与救灾和伤病人员救助工作;指导企业开展自救,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7)区人武部:协助地方政府组织民兵应急分队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因灾失踪人员的搜救和其他救灾工作。

(8)区农业委:负责组织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及时报告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情况,会同区民政部门查核、评估农业因灾损失情况;落实灾区补种、改种农作物所需的种子,组织农技人员赴灾区帮助指导生产自救,恢复农业生产。

(9)区财政局:负责编制区级财政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预算,负责筹集和及时下拨救灾资金,加强救灾资金的监督管理。

(10)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帮助、指导灾区开展救灾防疫防病工作;负责生活饮用水卫生、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和卫生知识宣传工作;根据需要及时开展应急急救工作;组织心理卫生专家赴灾区开展心理救助。

(11)区教育局:负责组织教育系统开展救灾工作,会同民政部门做好教育系统灾情的核实工作,及时帮助受灾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维护教学秩序,做好因灾毁坏校舍的修复重建工作。

(12)区监察局:负责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在遵守和执行救灾工作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决定、命令中的问题。

(13)区交通局:负责组织交通系统开展救灾工作;负责优先保证救灾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以及受灾群众的安全疏散,协调有关部门尽快修复因灾毁坏的公路和有关设施。

(14)屯溪公安分局:负责指导灾区治安防范,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的紧急转移工作;加强指导维护重要目标和要害部位的安全;维护灾区交通秩序,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15)区商务局:牵头负责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工作,具体承担肉类、食糖等重要商品的应急救灾储备管理和市场调控工作,保证灾区商品及时供应;指导受灾地区家禽家畜的购销工作;协调落实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国际合作项目。

(16)区审计局:负责对各级、各部门安排的救灾资金、物资和接收的捐赠资金、物资进行审计监督。

(17)屯溪工商分局:负责灾区物资供应的市场管理。

(18)区水利局:及时通报洪水预测、预报和旱情监测、预报信息,指导防汛、抗旱、抢险工作,对水库实施调度,指导督促修复损毁的水利工程;参与洪、旱灾情的查核、评估工作。

(19)区林业局:负责森林火灾、病虫害灾的监测、扑救、损失统计和防治工作。

(20)区城建办:负责协调灾后群众住房、校舍、卫生院等公共设施恢复重建有关手续的报批工作;负责我区各地质灾害点的监测监控工作。

(21)区粮食局:负责组织协调灾区的粮油供应,保证灾区口粮需要。

(22)区统计局:负责协助查灾、核灾工作。

(23)屯溪地税分局:负责监督执行救灾捐赠物资的减免税政策。

(24)区物价局:负责加强灾区价格管理,开展价格监督检查,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必要时提出实施价格干预措施或紧急措施的意见,按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维持市场价格稳定。

3.2 组织体系结构及运作机制

3.2.1 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构成及职责

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为区生产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1)向各工作组传达救灾指挥部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2)收集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生产救灾指挥部报告工作进展情况;(3)及时收集、评估灾情,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4)协调救灾过程中的各方关系;(5)完成生产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处置特大自然灾害,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加强办公室力量,补充区发展改革委、区水利局、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区农委、区交通局、区审计局、区商务局、区粮食局为办公室成员单位,与区民政局联合办公。同时,将指挥部部分成员单位分为8个工作组分头开展工作,以增强应急联动能力。

(1)安置及生活救济组:区民政局牵头,区直机关工委、区商务局、屯溪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区交通局、区粮食局为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制定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方案,下拨救灾款物,帮助灾区安排受灾群众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指导灾区社会治安工作,办理接收、分配救灾捐赠工作,保障救灾物资运输及救灾工作车辆优先通行。

(2)查灾核灾组:区民政局牵头,区农委、区财政局、区水利局、区教育局、区粮食局、区统计局为成员单位。负责灾情的查核,统计报表的编制和上报工作。

(3)卫生防疫组:区卫生局牵头,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民政局、区工商局为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医疗卫生人员,赴灾区指导卫生防疫工作,指导灾区做好伤病群众的救治,做好食品、药品、饮用水和居住环境的卫生安全,确保灾区不发生大的疫病流行。

(4)生产自救组:区农委牵头,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经委、区水利局、区林业局、屯溪地税分局为成员单位。负责组织灾区农作物的补种抢种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5)灾后恢复重建组:区发展改革委牵头,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水利局、区交通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为成员单位。负责制定灾区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组织力量迁移、新建受灾群众住房,恢复或新建水利工程设施以及道路、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6)巡视组:区监察局牵头,区直机关工委、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商务局、屯溪工商分局、区物价局为成员单位。负责检查督促各项救灾措施落实,审计救灾专项资金和救灾捐赠款物发放情况,检查监管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和建材的质量、价格,监管灾后商品供应市场秩序,打击违法经营行为,查处救灾工作中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及人员。

(7)宣传组: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政府办公室等为成员单位。负责生产救灾宣传工作。

(8)对外联络接待组:由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组成。负责协调对外联络工作,市级以上领导来我区检查指导抗灾救灾的接待安排工作,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3.2.2 专家组

区生产救灾指挥部设立专家组,由区民政局负责人和区民政、水利、农业、粮食、统计等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及有关专家组成。主要职责:

(1)监测、查核、评估灾情;

(2)分析、研判灾害趋势;

(3)对救灾应急工作提出建议、意见。

4. 应急准备

4.1 资金准备

(1)区级财政部门每年将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增长、物价上涨、农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逐步提高受灾群众的救助标准。

(2)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区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

(3)必要时申请省、市救灾资金支持。

4.2 物资准备

(1)区民政局做好本区的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在每年汛期和入冬前会同区有关部门采购和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

(2)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在灾前应与有资质的供应商预先签订供货协议,保证受灾时群众的食品和必需的生活用品能够及时供应。

4.3 通信和信息准备

(1)加强全区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我区与省、市部门的救灾通讯网络运行正常,以及区与市救灾部门的微机通讯通畅。

(2)逐步建立区民政、水利、城建、农业等部门间的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4.4 救灾装备准备

区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5 人力资源准备

(1)加强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建立健全专家队伍,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3)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4.6 社会动员准备

(1)完善民政部门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2)加强各级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的建设和管理。

(3)充分发挥各级慈善协会、红十字会的作用,协助接收各界捐赠的救灾款物。

(4)建立救灾捐助表彰制度,创造良好的救灾捐助社会氛围。

4.7 应急避难场所准备

各镇、各街道救灾应急预案应对辖区内可能因自然灾害需转移安置的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并对安置场所作出规划,可以采取投亲靠友、腾住公房等方式,安置人口较多时可以搭建临时简易棚,困难较大时可以向市、区民政部门申请拨给救灾帐篷。全区遭受重大、特别重大灾害时,区视情向省、市申请调用救灾帐篷。

4.8 救灾技术准备

(1)各级政府应给救灾应急部门配备救灾必需的车辆、船只、移动电话、计算机软硬件、摄像机和gps等设备和装备

(2)保证通信畅通,汛期期间,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救灾办工作人员手机保证24小时开机,因救灾工作需要个人通信费增加者,应适当给予补助。

4.9 宣传、培训和演习

(1)区级政府救灾部门要利用媒体或通过其他方式宣传灾害知识,宣传应急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常识,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2)区救灾部门每年应争取参加一次上级救灾部门组织的救灾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3)各镇、各街道平时应加强救灾应急训练和救灾救护训练,应对大灾大难突降时,应急队伍能够讯即赶赴灾区,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保护人民群众生活安宁。

5. 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 灾害监测和信息传递

(1)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2)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5.2 预警预防和信息传递

全区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通报信息。

5.3 灾情信息管理

5.3.1 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5.3.2 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镇、街道民政办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区民政局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镇、街道级民政办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乡级民政部门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区级民政局上报,区民政局每天10时之前向市民政部门上报。

(3)灾情核报。镇、街道民政办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区民政局部门报告。

5.3.3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民政部门协调农业、财政、水利、教育、粮食、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农业、水利、粮食、统计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6. 预警响应

6.1 预警响应启动

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根据灾害类别不同,按照相关预案的规定进行:洪涝、干旱灾害见《屯溪区防洪应急预案》,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见《屯溪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森林火灾见《屯溪区预防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屯溪区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6.2 预警响应程序

(1)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区长提出启动ⅰ级响应的建议,由区长决定启动ⅰ级响应。

(2)区民政局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区生产救灾指挥部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由总指挥决定启动ⅱ级响应。

(3)区民政局接到灾情报告后在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提出建议,由副指挥长决定启动ⅲ级响应。

6.3 预警响应措施

按照“政府牵头、社会参与,以自救为主,救济为辅、互助为补充”的救灾工作原则,实施救灾工作的基本措施:

1.分工负责,部门协助。特别严重、严重及较重自然灾害的救助以区政府为主,实行各级政府及单位行政首长负责制,并根据职责分工,团结协助,共同做好救灾工作。

2.快速反应,果断处置。一旦发生特别严重及严重自然灾害,各镇(街道)、区各部门应迅速反应,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快速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医等问题。

3.规范程序,提高效能。本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急事急办的原则,努力提高救灾工作效能。同时,积极完善相关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实施救助。

7. 应急响应

7.1 基本要求

明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响应原则,灾害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同时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救助预案;确定灾情报告、响应等级和责任主体、启动和结束响应程序、响应措施等内容。

7.2 响应等级

依据自然灾害的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和灾害救助的实际需要,自然灾害救助划分为特别严重灾害(ⅰ级)、严重灾害(ⅱ级)、较重灾害(ⅲ级)三个等级。

7.3 响应启动和终止程序

7.3.1 ⅰ级响应

7.3.1.1 启动条件

全区范围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区启动ⅰ级响应。

(1)因灾死亡10人以上;

(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15000人以上;

(3)因灾饮水困难人口10000人以上;

(4)因灾倒塌房屋200间以上。

7.3.1.2 启动程序

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区长提出启动ⅰ级响应的建议,由区长决定启动ⅰ级响应。

7.3.1.3 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区生产救灾指挥部提出建议,区长决定终止ⅰ级响应。

7.3.2 ⅱ级响应

7.3.2.1 启动条件

全区范围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重大自然灾害,区启动ⅱ级响应。

(1)因灾死亡5人以上,10人以下;

(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10000人以上,15000人以下;

(3)因灾饮水困难人口5000人以上,10000人以下;

(4)因灾倒塌房屋100间以上,200间以下。

7.3.2.2 启动程序

区民政局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区生产救灾指挥部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由区生产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决定启动ⅱ级响应。

7.3.2.3 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区民政局提出建议,区生产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决定终止ⅱ级响应。

7.3.3 ⅲ级响应

7.3.3.1 启动条件

全区范围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较大自然灾害,区启动ⅲ级响应。

(1)因灾死亡1人以上(或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死亡1人以上),5人以下;

(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5000人以上,10000人以下;

(3)因灾饮水困难人口3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

(4)因灾倒塌房屋50间以上,100间以下。

7.3.3.2 启动程序

区民政局接到灾情报告后在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提出建议,由副指挥长决定启动ⅲ级响应。

7.3.3.3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区民政局提出建议,副指挥长决定终止ⅲ级响应。

7.4 响应措施

7.4.1 应急响应

7.4.1.1 启动ⅰ级响应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区政府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情况。

(2)区领导赴灾区察看、指导。

(3)区生产救灾指挥部迅速组织开展生产救灾工作,及时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救灾应急方面的指示。

(4)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成员单位联合办公,及时收集、评估、汇总各地灾情信息和救灾工作动态,每日10时前向区领导、区有关部门和区民政局报送综合情况。

(5)安置及生活救济组组织人员赴灾区指导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紧急申请、协调、调拨救灾款物,帮助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组织开展救灾捐赠,加强对转移安置灾民的管理。

(6)查灾核灾组立即组织人员赴灾区核查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向办公室提供灾区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

(7)卫生防疫组组织医疗卫生防疫人员,赴灾区指导卫生防疫工作,保证灾区伤病群众及时得到医治,保证食品、药品、饮用水和居住环境的卫生安全,保证灾区不发生大的疫情,并按相关规定开展救灾防病工作。

(8)生产自救组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赴灾区指导开展生产自救,改种补种农作物,发展畜、禽、渔等副业,组织引导劳务输出等;组织有关部门指导帮助企业检修厂房、设备,尽快恢复生产。

(9)灾后恢复重建组及早对受灾群众倒房重建和水利、交通、学校、卫生等毁坏设施修复重建项目进行调查、评估、申报、立项,争取灾后尽快实施。

(10)巡视组组织人员赴灾区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处置、研究解决生产救灾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重大问题向指挥部报告研究解决。

(11)宣传组会同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向社会通报灾情和救灾信息,加强新闻舆论管理。

(12)对外联络接待组做好市级以上领导来我区检查抗灾救灾以及境外组织和人员来我区援助抗灾救灾、新闻采访的接待安排工作,制定接待方案,向有关领导报告并落实接待。

(13)申请省、市支持。

7.4.1.2 启动ⅱ级响应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召开指挥部会议,听取救灾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决定救灾应急工作重大事项,部署救灾工作任务。

(2)2小时内,指挥部领导带队赴灾区查核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区民政局向市民政局报告,请求市民政局派出工作组指导救灾工作。

(4)根据灾情需求或区领导指示,区民政局会同财政局下拨救灾应急款物。

(5)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动态掌握灾情发展变化情况和救灾工作情况,及时向区领导、区有关部门和市民政局报送信息。

(6)督促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管理好转移安置的灾民和落实好救灾应急的各项措施。及时动员和组织灾区群众转移到安全处所,抢救伤病员,安抚遇难者家属,处理善后事宜;救济受灾群众和安顿无家可归者,帮助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确保受灾群众有食、有衣、有住、有病能医,防止疫病流行;加强灾民安置点治安管理,保护国家和群众的财产,维护灾区稳定;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开展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工作。

(7)根据情况,申请省、市支持。

7.4.1.3 启动ⅲ级响应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区民政局接到灾情信息后,第一时间向区政府、市民政局报告,向有关部门通报;及时向受灾地区派工作组,查核灾情、慰问灾民、指导工作。

(2)根据需要,向重灾地区调拨救灾物资。

(3)坚持24小时值班和灾情零报告制度,保持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畅通。

(4)会商区级财政部门下拨部分应急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安排灾民基本生活。

(5)督促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管理好转移安置的灾民和落实好救灾应急的各项措施。

7.4.2 新闻报道

7.4.2.1 报道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把握适度、内外有别的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为抗灾救灾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7.4.2.2 新闻

区政府新闻办适时召开新闻会,灾情和救灾信息。

7.4.2.3 内容审核

区政府新闻办的救灾新闻,内容涉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等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的,由区民政局负责审核;涉及水情、汛情和旱情的,由区水利局负责审核;涉及疫情和卫生防疫情况的,由区卫生局负责审核;涉及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由区城建办负责审核,涉及其它方面内容的,根据部门职责分工,由相关部门负责审核。

新闻媒体报道灾情和救灾信息,按党委、政府新闻宣传管理渠道归口管理。

8. 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8.1 灾后救助

8.1.1 灾后生活救助

受自然灾害影响,冬令、春荒期间部分受灾群众出现口粮短缺等生活困难时,各镇人民政府应在全面核查灾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受灾群众生活安排方案,并组织实施。

8.1.2 灾情调查及报告

各镇人民政府每年按规定调查、报告因灾造成的冬令、春荒期间受灾群众生活困难情况,区级民政部门逐级审核、上报。

8.1.3 救助方案制定

各镇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冬令、春荒救助工作方案,及时上报。灾情严重,本级政府救灾确有困难时,应及时申请上级的自然灾害救济补助经费,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令、春荒期间受灾群众吃饭、穿衣、盖被等基本生活困难,主要是解决口粮。

8.1.4 救助方案实施

区级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实施本辖区的救助工作,并请求市政府给予必要的协调和支持。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区级民政部门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救灾金将通过一卡制发放到灾民手中。在救助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区别情况,统筹安排,确保重点。对有自救能力的,开展互助互济,通过发展生产和组织劳务输出等措施,增强自救和抗灾能力。对缺粮又缺钱的贫困受灾群众,及时给予政府救济。通过开展社会捐赠、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

8.2 恢复重建

8.2.1 工作原则

群众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工作由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统筹指导。倒房重建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通过政府救济、以工代赈、政策优惠、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自行借贷等多种途径筹集。住房规划、设计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全适用。

8.2.2 方案制定

灾情稳定后,区人民政府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房台帐,为组织实施重建工作准备基础数据。区政府根据全区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受灾群众倒房恢复重建的目标、政策和工作方案,向市级申请并安排建房补助资金,帮助灾区受灾群众恢复重建因灾倒房。各镇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辖区群众因灾倒房重建方案。

8.2.3 组织实施

各镇人民政府负责群众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实施,采取一切可行措施,确保因灾倒房群众有安全的过冬场所。

8.2.4 因灾毁坏基础设施的修复

区发改委综合协调因灾毁坏基础设施的修复工作,区教育、卫生、水利、交通等部门组织协调灾区中小学学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修复、重建工作。

8.2.5 市场监管和质量监管

屯溪工商分局、市质监局直属分局、区物价局等部门做好灾后重建中的建材生产、供应和建筑质量的监管工作,确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9. 附则

9.1 名词术语解释

(1)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冰雹、雪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本预案未加限定所称的“灾害”,均指自然灾害。

(2)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社会财产损失、农作物损失等。

(3)冬令期间:指当年12月份到次年2月份的3个月时间。

(4)春荒期间:指3月份到5月份的3个月时间。

(5)荒情:因灾造成受灾群众在冬令、春荒等时段的基本生活困难情况,主要是口粮和过冬衣被。

(6)本预案中数字,称“以上”的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9.2 奖励和法律责任

对救灾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区政府表彰和奖励;对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报批烈士;对救灾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责任。

9.3 预案的管理与更新

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管理本预案,收集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专家评审论证,适时提出修订和更新意见,报区政府审定后及时组织修订和更新。

9.4 制定与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区民政局会同区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联系电话:2322716。

9.5 预案的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原《关于印发黄山市屯溪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屯政办〔20xx〕56号)同时废止。

10. 附录

10.1 与本预案相关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屯溪区防洪应急预案》,《屯溪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屯溪区预防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屯溪区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10.2 预案目录

1. 总则

1.1 制定目的

1.2 制定依据

1.3 工作原则

1.4 适用范围

2. 启动条件

3.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3.1 组织机构及职责

3.2 组织体系结构及运作机制

4. 应急准备

4.1 资金准备

4.2 物资准备

4.3 通信和信息准备

4.4 救灾装备准备

4.5 人力资源准备

4.6 社会动员准备

4.7 应急避难场所准备

4.8 救灾技术准备

4.9 宣传、培训和演练

5. 预警预防与信息管理

5.1 灾害监测与报告

5.2 预警预防和信息传递

5.3 灾情信息管理

6. 预警响应

6.1 预警响应启动

6.2 预警响应程序

6.3 预警响应措施

7. 应急响应

7.1 基本要求

7.2 响应等级

7.3 响应启动和终止程序

7.4 响应措施

8. 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8.1 灾后救助

8.2 恢复重建

9. 附 则

9.1 名词术语解释

9.2 奖惩和法律责任

9.3 预案管理与更新

9.4 制定与解释部门

9.5 预案的实施或生效实效

10. 附录

10.1 与本预案相关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10.2 预案目录

10.3 各种规范文本

10.4 相关机构和人员联系方式

*10.3 各种规范文本

包括预案启动审批、应急期间信息通报、新闻等文本格式。

篇8

关键词:农民培训 后勤保障

中图分类号: TU714-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09

农民培训不同于干部职工或技术人员的培训,因为培训对象居住分散,自我约束力相对不强,在组织培训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多意料之外的状况发生。因此,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培训的质量效果,在做好教师选聘、内容选择及方式选定的同时,也必需提前做好所需物品的准备及后勤保障计划,在培训过程中做好全方位的后勤服务,切实发挥出农民培训工作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

1物资保障

1.1学习用品

近年来的农民培训基本上都是采取以项目实施的方式进行,通常都是为受训农民提供所需的学习用品,如学习资料(教材光盘)、文具(本笔)、学员名卡、材料袋等。这些物品必须在培训进行前,保证在培训时发放到学员手中。材料袋如果外观相同,应在外部印贴编号以区别,避免学员相互误拿。同时也要注意所备物品数量足,规格统一,避免个别学员过多计较而产生不愉快的情况。

1.2培训场地

根据方式的不同,培训一般可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考察学习等。不同的培训方式所需的培训场所也有所区别。纯理论课教学通常安排在教室内进行。教室周围的环境要相对安静,避免吵杂的声音影响。室内面积不能过于拥挤,有足够的桌椅,现场教学的场地要预先进行踏查清楚,教学时教师及学员的站立位置及行走路线等都应事先有个大体的规划。

1.3教学用品

1.3.1室内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普及和运用,课堂教学的手段也已与传统意义上的一块黑板、三尺讲台有所不同。除个别情况外,现在基本上都采用数字化教学的方式。因此,在上课之前就必需把相应的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音响等安装调试好,并且要保证电源供给。对于年龄较大不会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教师,要为其准备黑板及粉笔或白板及白板笔,以实物标本或教学挂图。

1.3.2室外(生产现场) 在室外实习或参观考察,由于环境空间大,人员嘈杂,就需要为活动的组织者或指导教师准备扩音设备。进行现场教学时,还要提前准备教学所需的生产材料及生产工具等。

2交通保障

交通保障主要是指进行现场教学或外出考察时为学员提供交通工具,一般情况下是按照人数租用营运车辆。租用车辆必须车况良好,有正规的营运手续。

3食宿安排

当培训班学员分布面较广,而且培训时间稍长的时候,就需要将学员集中,在培训期间统一安排食宿。食宿地与上课地最好在一处,如果受条件限制达不到,也尽量距离不能太远。

3.1就餐

选择具有正规营业手续且卫生条件明显好的餐厅作为学员的就餐地点。如果参加培训的人数较多,为保证就餐秩序,需要向学员发放就餐券,凭券固定位子就餐。在就餐时,不得安排酒水,严禁学员自己单独购买。

3.2住宿

住宿安排是一件比较繁琐而又需要耐心的工作。通常情况下,不是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都会住宿,他们往往根据离家的远近或交通条件来决定是否住宿。而且每天是否住宿也存在不确定性,会因为个人的情况不同而改变。作为负责住宿的人员就必需随时掌握情况变化,及时进行妥善安排。还需要经常在学员住宿期间进行检查,做好有效管理,熟悉消防通道,预防火灾。严禁学员外出酗酒滋事或参与赌博等。

4安全保障

依照法律规定,在学员离家前往培训地点起,一直到培训结束返回家里,这一期间均为培训班的管理时段。在此期间培训班的组织者有承担所有学员安全责任的义务。因此,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避免学员在培训期间出现安全事故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保障工作。

4.1人身安全

人身安全主要是防范交通安全事故,包括个人的往返交通及培训过程中的集体交通。在个人往返时无论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是以其他方式,培训的组织者无法进行预防,但必需做到及时提醒。在统一户外实践课或外出参观学习时,对学员有序组织是保障安全最基本的要求。第一是乘坐交通工具时要固定座位,并系好安全带;第二是每辆车上都配有教师,以便于管理和联系;第三是学员队伍过马路时,必需安排专人负责t望引导;第四是外出考察学习时,人员过多要分组进行;第五是根据具体情况为学员购买短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4.2饮食安全

统一就餐时,如何做好饮食安全,有效预防食物中毒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个别食材如果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大多数人的就餐安全。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势必引起学员的情绪波动,进而影响到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必需时刻注意进货渠道,随时随地检查餐饮服务人员的具体工作,把好食品卫生的关口。

4.3财产安全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每名学员及教师都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作为组织者,应该随时提醒每个人对自己所携带的钱物做好妥善保管,避免出现遗失或因遗忘而造成不必要的个人经济损失。

4.4安全措施

4.4.1制订预案 在制定培训计划的同时,对在培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状况进行逐一的研判,并制订出应对预案,一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能做到遇事不乱。

4.4.2责任到人 对培训的各个环节都要确定专人负责。特别是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的环节,必需明确责任。如住宿、就餐、交通等都安排固定的人员负责,随时掌握情况,随时进行及时处理。

篇9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 预警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类,也常给人们带来种种危害。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以尽可能避免其发生、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依据,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现象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以自然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地理属性)为依据,可把自然灾害分为四大类:气象气候灾害、地质地貌灾害、水文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此外,宇宙空间和太阳系的一些天体的特殊运动现象也会对地球和人类社会构成不同程度危害,这就是天文灾害(星灾)。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和特点又各不相同,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在范围、程度上也不相同,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应对。

自然灾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常常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尽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

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意义

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不同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些特性。在形成原因、影响范围、时间、传播形式等多方面,自然灾害区别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在应对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性,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和救助手段。

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应当遵循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所谓应急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行为来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以使公共组织及其成员摆脱危机状态的行为过程。应急管理是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在事前进行的有效预防和事中处置以及事后恢复,尽可能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减少其带来的损失。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也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这三部分。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尽可能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了,则应当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按照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防止灾害的扩大和发展,同时展开救援工作。当自然灾害结束之后则应当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做好自然灾害的预测工作,在获得其征兆时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危害。但是,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条件下,还有很多自然灾害是不能事前预测、监测到的,无法避免其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应对,控制灾害的扩大,阻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其危害程度。因此,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对于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三、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要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应当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平时应进行关于应对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应当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和做好“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群策群力,防治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自然灾害在目前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应当树立防灾意识,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旦发生,则积极应对。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人们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认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水平。

2.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在平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非常重要,但是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对于某些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不能避免其发生,那么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如果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有关部门则可以根据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然灾害进行处置。因此,应当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以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3.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准备工作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进行应急管理,在短时间内可能就需要大量的人员、救灾物资和资金,在灾害发生前就需要进行储备,否则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救灾工作的需要。因此为了做好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就必须在平时做好准备,包括人员、物资和资金等几方面的储备工作。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其应急抢险离不开救灾人员,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自然灾害的应对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应急抢险,也需要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的参与。比如为应对洪涝灾害除了救灾专业人员外还需要医护人员,对受灾人员进行救护和防治灾后疫情等。因此,在平时就要作好人力资源准备,积极应对自然灾害。

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准备工作中,要进行物资储备。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以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要储备一定的救灾物资,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为应对自然灾害,在资金方面要在平时就作好准备工作,当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救灾资金在短时间内就必须筹措到,以保障资金的供给。因此,平时在资金方面要作好储备工作,确保救灾资金的来源,以保障救灾资金的及时到位。

4.完善自然灾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有一定的征兆,这种征兆可能会被人们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获得,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则应当尽早采取措施进行应对,控制灾害,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扩大、蔓延,以尽可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了,就应当对自然灾害进行积极迅速的应急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应急机制由预防和准备子机制、管理和反应子机制及恢复和重建子机制三部分有机构成。在自然灾害尚未发生时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尽早发现,及早应对。对于自然灾害科学研究工作应当继续加强,作好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尽可能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征兆,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目前,人们还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自然灾害,避免其发生,也不能够完全控制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因而,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快速反应机制,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在短时间内立刻采取积极的应急处置措施,科学合理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减少其造成损失。另外,灾后重建工作也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部分,自然灾害发生后应当积极进行恢复和重建。当自然灾害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之后,应当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并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总之,应当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作好防灾、减灾工作,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当然对于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还需要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比如需要法律的支持,平时应加强科学的减灾工程,从源头上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秦伟: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J].时代经贸,2006,4(9):50

[2]国家突法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3]李利:什么是自然灾害[J].中国减灾,2001(3):30.

[4]自然灾害有几种形式?[J].防灾博览 2002(1):30

[5]王郅强麻宝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探讨[J].长白学刊,2004(2):38

[6]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70~271

[7]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13

篇10

【关键词】明挖基坑;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前言

明挖基坑在城市基础建设、房屋建筑中极为常见,通常采用敞口放坡形式或设置需挡土围护结构控制边坡稳定。若现场条件及地质条件等允许时,采用前者;否则就采用后者。

2明挖基坑工程安全特点及风险分析

(1)明挖基坑多数为临时工程,因其所花费用比较大,开挖土石数量也较多,并且不同的地方土质差别也很大,因此,其设计和施工方法区别也很大。(2)基坑工程应该以现场实际工程地质、场地、施工条件、水文地质等等为根据,进行设计并组织施工。(3)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是基坑坍塌和淹没,这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

3基坑开挖安全控制技术措施

3.1基坑边坡和支护结构的确定基坑的稳定是基坑工程安全施工的前提条件。在放坡开挖的时候,必须保证基坑的坡度要符合抗滑稳定的具体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开挖的深度、泥土的分类及力学指标等为依据,确定边坡的坡度。采用支护开挖的时候,在选择支护结构类型时,要确保支护既能够保证整个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又要能够控制支护结构和周围土体的变形,保证基坑四周的附属物的安全。3.2尽量减少基坑坡顶荷载在基坑的边缘堆放土方及其他建筑材料或沿着基坑的边缘运输物品,在这个时候,如果采取放坡开挖的形式,滑动力矩就会增加。如果采取支护开挖的形式,支护结构上的负载机会增加。因此,堆在及机械等的位置离基坑的位置要在安全距离以外,一般是1-2米。同时,对堆载的级别也是有严格限制的。3.3做好降水措施,确保基坑开挖期间的稳定引发基坑事故的一个重要诱因是地下水的侵蚀。很多案例都证明了这一点。地下水对基坑的危害程度与基坑的土质有着重要的关联。如果基坑的土质以沙土或粉土为主,那么基坑破面就很容易受到地下水侵蚀导致的渗水、流沙、土粒流失等威胁,更容易引发基坑坍塌。如果发现施工场地受到地下水侵蚀,必须依据施工场地的具体情况,科学的确立控制地下水的方法。如果施工场地的周围有地下水管泄露、地面水汇流等情况,施工人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基坑的稳定和安全。控制地下水的方法,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降水、回灌和截水等。施工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地或组合地使用这些方法。降水容易导致基坑周围的土体沉降。如果基坑周围有建筑物,施工方不宜采取降水的方式,可以采取其他两种方式。3.4控制好边坡坡度在无支撑放坡开挖的基坑施工时,施工人员要控制好边坡的坡度。在有支撑基坑开挖,施工人员要控制好纵向放坡坡度。在无支撑放坡开挖的基坑施工时,施工人员在挖的过程中要随时修正边坡,尤其要注意不能挖反坡。此外,施工人员在现场施工时对有支撑基坑在开挖过程的临时放坡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防止边坡失稳而导致的滑坡事故的发生。3.5严格按设计要求开挖和支护在基坑开挖之前,施工人员必须根据支护结构的设计、降水和排水的要求确定科学有效的开挖方案。开挖的范围和开挖、支护的顺序都应该和支护结构设计的工况相符合。在挖土的时候,一切工序都要严格依据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开展。对于软土基坑,要分层均衡地开挖。挖土过程中,支护要随时配合,严谨超挖。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发生,应该及时停止作业,并查明原因,采取防护或解决措施。等隐患排除或问题解决后,再继续施工。此外,施工人员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指称、围护桩被外力碰撞,保持原状土不受施工影响。在软土地区基坑进行挖土作业时,还要考虑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在拟定开挖方案时,要把基坑开挖卸荷的尺寸尽量缩短,并把无支护暴露时间尽量缩短,在开挖过程中尽量把土体扰动范围缩小。可以采用分块、分层开挖的方式。要采取各种方式保持维护结构和坑周土体的稳定。3.6及时分析监测数据,做到信息化施工基坑发生事故一般是有先兆的,在数据上的表现就是数据的突然改变或急剧变化。因此,施工人员要对施工作业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监测,并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研判,一旦发现隐患做到及时排除,保证挖坑作业的安全。因此,选对基坑监测项目及方法至关重要。

4应急预案的制定及落实

4.1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可以使基坑坍塌、掩埋等事故消倪于未然。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事故的发生概率,减轻事故的后果,防止事故的恶化。4.2建立和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准备足量的袋装水泥、临时支护材料、土袋草包、堵漏设备、抽水设备等抢险救急的物资及设备。并建立一只由抢险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的抢险救急队伍,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到位,并采取相应的抢险措施,排除危险。4.3开展信息化施工,对于坍塌、掩埋等事故的征兆要做到及时发现。在事故即将发生时,要先保证人员的安全,组织施工人员及群众及时撤离。

5发现事故征兆时及时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