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宏观经济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宏观经济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宏观经济分析

篇1

关键词:扩大内需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IS-LM模型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始于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像传染病一样,从2008年9月开始向外传播,并迅速蔓延至日本及欧盟各国家,演变成世界金融危机。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表现出经济衰退的一些典型症状,如投资率下降、消费不足、失业率上升等。尤其进入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工业生产、出口、财政收入、CPI和PPI等经济指标显著下滑,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显现。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出台了经济刺激的方案。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是: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从2008年9月,金融危机从美国蔓延开来。在11月初中国政府就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财政政策。为什么政策的出台需要如此之快?面对经济的衰退,增加政府购买和减税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为什么能拉动国内需求?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两个问题,让我们把目光从政策转向背后的宏观经济学原理,看看通过简洁的经济学模型,我们能否对国家的政策有更清晰的理解。

二、扩大内需政策的宏观经济学原理

我们首先用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来说明金融危机使我国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的表达式为:

GDP=C+I+G+NX

其中,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表示净出口。

现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减少导致消费减少,再加上投资下降等原因,我国GDP的增长率明显减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08年第一季度、前两季度、前三季度和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7年同期增长率一直在下降,分别为10.6%、10.4%、9.9%和9.0%。

这说明名义产出PY比预期的在减少,又由于在短期内物价水平P是固定的,这导致名义收入Y的减少,也就是说需求曲线在朝预期需求曲线的左方移动。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当经济出现短期波动时,国家可以出台财政和货币政策,使经济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在经济学中,把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严重性的宏观政策行为叫做稳定政策。我们首先利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来说明国家迅速出台扩大内需的稳定政策的必要性。

(一)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

根据货币数量论,我们可以得到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AD1;由于在长期中,生产的产出取决于固定的资本和劳动量以及可获得的技术,而不取决于物价水平,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为一条垂直的直线:在短期中,一些物价是黏性的。我们用一条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来代表这种情况。一开始。长期均衡位于总需求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A。价格调整实现了均衡,因此,当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必定也在这一点相交。整个模型见图1。

现在,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实体经济衰退,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到AD2,如图1所示。在短期中,物价是黏性的,因此经济从A点移动到B点,产出与就业下降到低于其自然水平。如果政府对经济放任自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会对低需求做出反应。工资与物价下降。物价水平的逐渐下降使经济向下沿着新的需求曲线AD2移动到C点,这是新的长期均衡。这说明经济能够自我恢复,但其代价却是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衰退期。现在。中国政府迅速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其目的就是要利用增加政府购买和减税刺激居民消费等一系列财政政策拉动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AD2尽快恢复到原先AD1的水平,避免经历一个较长的经济衰退期。这正如《经济》杂志社在采访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时,李主任所说。“财政政策是一副猛药,这副猛药下去后,它对经济会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问题在于你这个猛药要快,如果你慢的话,等经济体已经热起来了,已经自己走出低谷的时候,你再起作用的话,劲用反了,就不起作用了。”

(二)IS-LM模型

我们已经说明了政府出台政策的目的是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接下来,我们利用构成总需求曲线理论基础的IS-LM模型,来看看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到底是怎样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

1.财政政策

在本文,我们以增加政府购买为例,减税等其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讨论类似。

现在,假设政府购买增加了G,那么在凯恩斯交叉图(图2)中,计划支出曲线向上移动G,均衡点从A点移动到B点。由于政府购买对收入有乘数效应,收入从Y1增加到Y2,其中Y2-Y1=G/(1-MPC),MPC为边际消费倾向。

由于在任何给定的利率上,政府购买增加G使收入水平增加G/(1 MPC)。因此,正如图3所示,IS曲线向右等量移动,经济的均衡点从C点移动到D点。收入从Y1上升到Y3,而利率从r1。上升到r3。由于利率的上升,企业削减其投资计划,投资的这种减少部分抵消了政府购买增加的扩张效应。因此,在IS-LM模型中,政府购买增加引起的收入增加Y3-Y2小于凯恩斯交叉图中收入的增加Y2-Y1。

最后,由于IS曲线的移动是针对给定的物价水平而言的,这说明在任意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Y3-Y1。

2.货币政策

现实中,政府在出台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出台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利率下降。于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利率并不上升反而下降,那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我们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例来讨论扩张性货币政策讨论。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相当于增加了流通中货币的数

量,于是货币的供给M增加。因为在短期物价水平P是固定的,M的增加使实际货币余额M/P增加。根据流动偏好理论,对于任何给定的收入水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使利率下降。因此,正如图4所示,LM曲线向下移动,均衡点从A点移动到B点。

由于货币供给M的增加同时提高了产出PY的名义值。对任何一个给定的物价水平P而言,产出Y增加。因此,货币供给的增加同样也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三、政策效应的决定因素

上述分析表明,国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实能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现在的问题是,当局在采取政策时,如何把握政策的度?或者说,采取扩张性政策后,IS-LM曲线会移动到什么位置?直观的分析告诉我们。它取决与IS、LM曲线的斜率。

如图5,当IS1曲线向右移动到IS2位置时,收入Y1移动到Y2。现在假设LM曲线是一条更平坦的曲线LM2,则要使Y1移动到Y2,只需使IS曲线移动到IS3即可。这说明,在LM曲线更平坦的条件下,只需采用较小的政策力度,就能达到增大同样产出的效果。

对于IS曲线,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即当IS曲线更平坦时,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只需采取比IS更陡时较小的货币政策力度。

四、中国的IS-LM模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IS、LM曲线的斜率决定着政策作用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分析当前出台的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我们需要知道中国的IS、LM曲线的斜率。

任太增(2000年)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但我国投资对利率的反应没有一般市场经济敏感等原因,使得中国的IS曲线虽然已经具备了市场经济条件下IS曲线的一般特征,即向右下方倾斜,但在目前,它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IS曲线更陡。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无限膨胀,投机性货币需求在整个货币需求中所占的比例下降,这时LM曲线的斜率主要由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函数决定,是一条相当平坦的曲线。

由于现阶段中国的IS曲线的斜率较大,LM曲线的斜率较小,由本文第三部分的分析可知,在相同的政策力度的条件下,我国采用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要更有效。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当前应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与中央的决策是一致的。

五、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经济明显下滑的情况下,我们确实要迅速采取扩大内需政策。而且由中国IS、LM曲线的斜率知道,在当前我们应主要采取财政政策,并辅以相应的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具体来说:

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赤字,增加发行国债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在增加投资总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投资的方向:要进一步增加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等“民生”行业投资:此外,要增加农村投资,释放农村消费能力。

篇2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挑战有多方面,特别是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条件在中国是否能够逐步具备,财政金融政策要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性能,需要依靠微观经济主体对政策变量的反应程度以及通畅的传导机制。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金融政策的效能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囊括了内、外平衡两部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避免内外平衡之间产生冲突,有必要调整政府宏观经济的思路。从封闭经济条件下到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与作用机制已经有较大的改变。到现在为止,开放经济条件下,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仍然是分析与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力的重要工具。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理论中指出,浮动汇率制度中,比较有效果的方法是利用货币政策刺激国民收入的增长,固定汇率制度中,可以使用财政政策这个有力工具实现国民收入的增长。从目前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试行短期的浮动汇率,大多数国家施行的财政政策是固定汇率制度,我国现在施行的是在有管制的前提下浮动汇率。一般情况下,需要达到一定就业率的国家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是最佳的方法。然而,实现就业率的前提下,还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才能稳定经济政策。由于这一点涉及到需要实现内、外平衡,需要调控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配合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国内的需求量满足就业量视为内部平衡,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净流出与贸易出超保持均衡状态视为外部平衡。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内部失衡的有效工具是财政政策,解决外部失衡的有力武器是货币政策[1]。 

二、全球经济调整对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的挑战 

目前的全球经济处于失衡与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宏观调控模式过于重视调整内部平衡会面临较大的冲击。国际游资的投机性以及国际间经济被动传递,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从而造成中国财政金融政策产生内、外部矛盾。 

首先,我国现在市场调节人民币汇率正在逐步完善,人民币的升值在面对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产生很大的压力。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对出口部门产生不利的影响,出口产生波动也会影响到国内需求,使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进一步加剧。顺差虽然使国际储备数量保持增长,通过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放大而扩张国内信贷量,促进国内需求增长,但由于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过热的状态下,顺差会使国内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政府必须要政策调节顺差与汇率。 

其次,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信息传递的速度、质量与数量都有很大的增长。在信息化时代下,微观经济主体增强了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具有趋于理性的预期行为,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效果,甚至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反应会使宏观经济政策变得完全无效。为了改善二者之间动态不能保持相同的情况,政策需要建立宏观经济政策信誉。政府要遵循经济规则用信誉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行为,由动态不能保持相同转向动态相同的合作形式。所以,政府要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避免微观经济主体预期模式对信誉产生冲击。 

再次,WTO组织的多边规则约束了中国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WTO组织约束国际收支调节,不允许采取直接管制办法,禁止直接补贴原则,不能随意提高关税的方法限制进口,调节国际收支运用汇率与外汇管制要符合WTO组织规则。另外,针对国内财政、金融、科技、税收、环保等方面的实施方式也要符合WTO组织的要求与规范。可以看出,中国加入WTO组织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因此,中国要改变宏观经济调整的模式,适应WTO组织的规则与要求[2]。

 

最后,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是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方式实现积累知识、技术来提高国际竞争力。积累知识、技术是循序渐进的,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不断创新技术,在漫长的实践中积累而成。在全球知识信息量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如果通过诱致性变迁机制来实现知识积累,则不能适应全球知识信息量发展的需求,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知识增长速度,重视科技与教育的增长模式。全球竞争以知识为基础,就需要中国财政金融政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快速积累。 

三、中国尚不完全具备采用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条件 

中国在宏观经济分析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论,每次争论的焦点就是把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宏观调控实践如何相结合。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是追求完美的市场经济理念,在宏观经济分析与宏观经济政策观点上,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存在质疑,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需要谨慎运用这种经济学理论。这种抽象的均衡关系模型可以起到借鉴使用,但在实践中则会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与研究,通常采用IS-LM模型及其扩展形式IS-LM-BP分析框架。但是,IS-LM-BP分析框架需要有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市场化,对利率具有灵敏反应等等。如果中国不完全具备这种条件而采用这种框架研究中国宏观经济,会导致结论错误的情况发生。 

中国现在的市场制度还不够完善,非国有企业属于微观主体,能对市场价格信息反应比较灵敏,国有企业虽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但在行为上还是比较依赖市场与政府,是不完全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微观经济主体,可以看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非国有企业是体制外企业,而国有企业是体制内的企业。微观主体能够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理性反应,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还需要畅通的政策传导机制。中国现在的利率可是说是由政府来确定,对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并不能真实反映,利率传导机制不存在市场化,IS-LM-BP分析框架就失去了研究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财政金融政策面临的挑战比较严峻,传统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存在很大的制约,需要灵活借鉴全球经济金融政策的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与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篇3

世界大势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北非政局动荡、英国骚乱、“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愈演愈烈……

反观国内,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依旧上涨……

众多复杂变数,于中国,是危机还是契机,中国模式能否成功转型?“十二五”,中国经济如何平稳过渡?

且看吴敬琏先生的精辟解读。

中国虽然上世纪末期把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搭建起来,但是市场化改革其实还处于“进行时”阶段,旧体制的许多部分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政府职能还有待转变,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都还行在半途,所以我说“大关仍然未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凯恩斯框架失灵:

中国的问题是长期问题

近些年我们一直在说,必须注意中国经济存在的内外失衡。其中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过去30年中国的GDP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高速增长,然而消费需求不足,却使GDP增长缺乏内在的动力。政府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用对外净出口(出超)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维持了较好的增长。但到2008年以后,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连续几年出口受限,出现了经济下行的趋势。2009年,我国用超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把增长速度又拉了起来,但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的居民储蓄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相形之下,我们依靠净出口维持高速增长方式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从1999年到2010年,在消费需求的不足下,出台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保持增长率,这种货币政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使过剩的流动性大量积累。于是,经过一段时滞,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所引起的一些消极的后续效应开始显现。主要的标志之一是资产价格的剧烈上升,其中最突出的是房地产价格飙升和泡沫急剧膨胀。此外,消费物价指数CPI也开始上升。这就导致了一种两难的状况:一方面内在动力不足,想维持较高的增长率,就需要继续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货币超发后续的消极后果已经显现,又需要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房地产价格和物价上涨的势头。

为了破解宏观经济决策的这种两难问题,首先需要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判明这种两难问题的根源是什么。2008年以来,在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通常是对所谓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状况来分析总需求的态势,认为经济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决定总需求的三驾马车中有两驾(消费和出口)太弱,拉不动经济增长。如何能够在这两匹马都不跑的情况下把这个车往前拉?结论就是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用4万亿的投资、10万亿的贷款来增加总需求。

问题在于,这种“三驾马车”的分析方法显然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变形。但学过宏观经济学的都知道,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处理的是短期问题,连凯恩斯本人也从来没有说过可以用它来分析长期问题。而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却是长期问题。研究这类问题,需要运用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式。

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长期发展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还是经济增长模式。

那么,什么是增长模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靠投入资源、还是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西方国家的早期,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两次产业革命之间的那种增长模式,其特点是靠投资来驱动增长。苏联在第一次五年计划之后沿袭了西方国家的早期增长模式,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病。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它会导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二是造成了劳动者的贫困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这两个问题会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到了“”后期,经济上剧烈波动加上“”的政治因素,经济和社会都濒于崩溃的边缘。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并没有发生改革开放以前那样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办法,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这种做法造成了两个积极后果:第一,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使得大约2.5亿农村低效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相对高效的加工业就业,也使得整个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然,现在多数所谓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不过,和在农村的收入情况相比,还是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第二,大量的出口(净出口)需求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不足,使得经济能够持续增长。1994年汇率改革以后,出口导向政策全面展开,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盈余由负转正,而且不断增加。旺盛的出口需求有力地支撑了此后十多年GDP的高速度增长。

经济决策两难:

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存

在充分估计出口导向政策对于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正如采取这种政策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等的经验告诉我们的,这种政策在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成功实施以后,都出现了问题,例如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的膨胀,等等。这些问题和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非常相像。

篇4

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生命财产损失,悲痛之余,不少人建议当前放松货币政策,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金融支持。比如,有学者问道,遏制通货膨胀重要,还是公众的基本生存重要?这是一个不难判断的问题。因此,他认为,巨大而深远的宏观经济冲击,导致任何紧缩性政策已经丧失了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不过,紧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是否应转向的激辩已尘埃落定。权威部门从理论和政策上否定了所谓的“放松论”。中国人民银行6月7日下午宣布,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17.5%,分别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增加0.5个百分点缴款。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6月2日研究报告认为,震灾不会改变经济运行基本面,但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这为央行继续执行从紧政策提供了舆论意义上的理论基础。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调整与否都需要理由。那么,货币政策“咬定”从紧不放松的理由到底何在?不放松的金融政策还能为灾后重建做些什么呢?

地震改变的不多

在国人眼里,地震带来的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创伤;但在经济上,地震带来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有关“是什么”的实证问题,撇开个人的感彩和价值判断来看,答案是:震灾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并不大,与经济衰退相比,地震更多地是造成了通胀压力。

首先,地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影响微弱且短暂。工业上,四川省的GDP相当于中国GDP的4%左右,这不是一个很大的比重,并且,震情最严重的11个县(市)合计的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0.17%,且重灾区没有大型矿产资源,对整个工业产出影响较小。

农业上,地震对农产品供应的冲击相对有限。据人行宏观经济分析小组的初步估计,位于山区的11个重灾县(市)的合计粮食、油料与肉类产量分别占全国0.21%、0.34%和0.53%;生猪死亡79万头(不少数据显示,这个数字可能被低估),占全国现有存栏量的0.2%,占比都不大。这些减损可以通过邻近省份和全国范围内的调度平衡掉,对全国农业生产不会有太大影响。

此外,四川也不是位居前列的服务业和出口大省,震区这两方面在全省和全国的占比也很小。

其次,地震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轨迹。人行宏观经济分析小组发现,尽管日本1995年和台湾1999年大地震发生在中心城市和人口稠密区,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当年GDP的1.80%和3.5%;但地震对工业产出和GDP的负面影响比较短暂。地震当季,日本和台湾GDP实际增速环比分别下降0.6和1.8个百分点,当月工业增速环比分别下降1.6和8.6个百分点,但震后数月即恢复正常,两个经济体当年GDF增速还分别比上年提高0.8和1.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速比上年分别上升2.3和4个百分点。这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最后,地震将增加物价稳定的压力。灾后重建可能明显提升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这些物品在当前的物价走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影响物价形势的最敏感的组成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密切关注地震地区的主要商品价格,并已在部分地区启动部分物价的临时价格管制以防止出现飙升。

惨重的地震灾害也对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震动和变数,不过,地震主要加剧的是通胀担忧,不是经济衰退,这与现行的紧缩调控的着力方向是一致的,并没有发生背离。

灾难中的货币政策

放松银根不是应对灾难的定然之选。灾难期的货币政策通常是在综合各项经济指标表现和预测的基础上,视情况而定。简单将这次震灾与“非典”或美国“9・11”事件相联系并不合适,得不到我们所需要的决策信息;地震没有动摇市场信心,更没有出现悲观情绪笼罩下的流动性萎缩。

主张放松调控的论者提到,美国“9・11”之后,美联储果断大幅降息,3个月内连续4次降息,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然而,这主要是考虑到恐怖事件对人们信心的打击,对市场流动性的蒸发。

与此相反,飓风“卡特里娜”虽然重创美国的南部数州,损失规模惊人,但美国经济当时正处于上升通道中,飓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为有限,美联储仍坚持将打击通胀作为首要任务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飓风过后不足一个月时进行了第11次加息。

反观我国,地震并没有造成类似负面效应。事实上,政府对灾难作出的快速反应,以及各界立即展开的救援捐助活动坚定了各界信心,并且,地震也没有导致金融系统的流动性紧缩。在经历了短暂的震动之后,市场重归平稳。这与“9・11”时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不具有可比性。

同样道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当前的形势与5年前的“非典”时期相联系。“非典”在2003年4月份对整个国家构成很大的冲击,不得不把事先设计好的有关适当收紧货币供应量政策调整为冷静观察。

然而,“非典”时期至少在两个方面与当前的形势大有不同。其一,“非典”波及范围极广,严重影响了生产消费出口等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非典”打击了人们的信心,滋生出明显的悲观情绪。这些现象我们现在还看不到。其二,“非典”时期的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处在刚刚开始启动恢复的阶段,当时的通货膨胀也在较为低位的通道运行,保护经济增长势头的重要性超过了控制通胀抬头的重要性;而当前经济景气周期则处在经济增长高位运行、通胀形势演变为加速恶化的阶段,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已变成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控制物价加速上涨。

考虑到这两点差异,灾难时期的货币政策不能一概而论,而应顺势而为。

如果要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年初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更具有可比性。两次灾难发生的时间间隔较短,宏观经济形势大体相同,并且,其主要负面影响体现在对物价上涨的压力,对实体经济增长未构成重大挑战。我们注意到,年初困难时期同样有声音要求放松紧缩调控,但宏观政策环境并没有改变,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这次也是一样。

通胀挑战

未来的最大挑战是物价稳定。而且,通胀正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种趋势,并有长期化特征。

全球正在经历堪比1970年代的高速通胀,并且此番通胀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将超过发达国家。前4个月,我国CPI上涨8.2%,这是12年来的新高,一年前的通胀率仅有3%。俄罗斯最近通胀更达到了14%。大多数石油输出国同样也正在经历着两位数的通胀。印度中央银行更加关注的批发价格指数为4年来的新高7.8%。拉丁美洲的通胀史以惊心动魄著称,现在的通胀形势

比历史上的最严重时期已有所缓解,即便如此,巴西、智利和阿根廷最近的通胀率也都分别达到5%、8.3%和8.9%,远远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在发达国家,G7通胀率由去年同期的2%提升到现在的3%左右,并不像新兴国家严重,但令人担忧的是,与通胀压力抬头相伴随的是经济增长放缓:美国经济徘徊在衰退的边缘,而欧元区经济增长也开始有所缓慢。

中国通胀压力的长期化还有着内部因素支撑。一方面,我国当前的通胀率被低估,随着时间推移,全部通胀压力显性化的压力就越大。与开放的小国经济体不同,部分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规模、食品的自给率,中国的通胀还没有显出加速上涨的苗头。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较低的物价并没有反映真实的通胀压力。资源市场化改革还相当滞后。在价格管制下,燃油、粮食、公共服务等与家庭生活费用直接相关的重要价格与国际市场的价格走势并未接轨。如果全球通胀持续下去,国内外重要商品的价格背离到底能维持多久就自然是一个疑问。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会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此轮价格上涨的领域正是我国存量体制集中的领域。在农产品部门,我国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效应未完全消除。当前,几乎所有的农业生产投人品价格都在上涨,而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则受到限制。要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这种状况很难持续下去。在资源品部门,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成本一直未能体现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随着节能减排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能源价格将逐步体现其整个的社会成本。

灵活的金融扶持政策

既然地震不改变经济整体走势,既然通胀压力仍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那么货币政策当然应该继续从紧。从紧的重要性未因年初严重的冰冻雨雪天气而改变,同样也不应为地震灾害而改变。在当前形势下,放松调控的建议可能是药不对症,应对灾难的正确宏观调控政策是应该坚持从紧基调不动摇。

紧缩宏观调控所获得的初步成效来之不易。最近的经济金融数据显示,流动性过剩局面出现一定程度好转。储蓄存款明显增加。居民户贷款和居民消费贷款则有所下降。这表明,过剩流动性已有部分回流银行系统,央行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等回收措施将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但为了避免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而导致投机资金加速涌入,负利率现状一时难有改观。我国当前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扣除通胀率)为-4%左右,而有研究显示,维持宏观经济平稳的中性利率约为8%,两者相去甚远。这体现出,货币供给的总体环境还是偏松的,谈不上紧缩过度。

当前,救灾最需要的是微观的、有针对性的金融扶持政策,而不是一刀切式的放松。人民银行已决定对受灾严重的川甘两省安排增加共计为55亿元的支农再贷款额度,集中用于解决辖内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支付头寸和流动性需求,以及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信贷投入。最近的上调准备金率政策同样规定,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这些举措具有很强针对性。

相反,如果就此放松整个货币信贷系统的信贷规模限制,则可能是反应过度了,并对政策的连贯性和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容易引来政策还会继续放松的预期。笔者的预测是,如果放松调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物价上涨可能会被放大,并传染给其他部门,这种局面是政策面最不愿意看到的。

篇5

(一)概念。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在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从经济运行的全局、整体出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总体管理和调控。是对整个复杂国民经济有机系统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全盘统筹安排和协调,其目标在于有效及时地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意义。宏观经济管理从宏观经济整体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失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克服经济危机,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现状

(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不论从范式到假设、模型等几乎全部沿袭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局限于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拿来主义”盛行。借鉴过多,创新性不足,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派还没形成。然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是基于对其国内具体经济现象的解释研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基于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假设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对比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经历的重大变革及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都造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很难一言以概之。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模时的许多假设与我国的具体情况都不相符合。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不比较宏观经济学理论所适用的条件,简单地套用研究范式,局限和不足难以避免。有些情况下,甚至于将研究结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市场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反而加剧经济有序运行难度。

(二)管理灵活性不足,一刀切作法普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制度柜架和市场环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东西中部、城乡等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和对比国外先进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灵活性明显不足。对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各地的具体状况难以及时有效地把握并采取措施,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简单化的“一刀切”的作法。如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都是不分各地各行业的巨大差异,“统一口径”,一视同仁。结果不仅难以实现政策的最初目标,甚至于让相关的产业、企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如全国准备金率的提高措施,导致贷款额下降,然而仍有许多行业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本位主义,加上政策出台缺乏部门间的协商机制,也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

(三)宏观经济管理缺乏前

瞻性,政府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同时造成市场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充分体现。金融危机至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然而政策的短期化倾向明显,缺乏前瞻性,过于专注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经济的宏观全局出发,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调控时机的准确把握和选择差,造成宏观经济管理严重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改变中,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实现真正转换,全能政府、大政府的现象仍不时存在,出现政府主导经济的局面,政企还没有真正分开,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对宏观调控手段的驾御还不娴熟,调控方式简单化,行政命令和红头文件多,通过税收、汇率、价格、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的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关系还未理顺,越位、缺位现象严重,造成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难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限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三、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建立起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基于对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历史、文化等元素的具体分析上形成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和社会处于深刻的变革中,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成功经验,摒弃“拿来主义”,鼓励自主创新,创立起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篇6

关键词:资金流量表;分析方法;局限性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0-0070-03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资金流量分析方法虽然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创立,但它的发展却始终极为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其根本原因在于资金流量分析方法本身具有巨大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极大地限制着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资金流量分析能很好地结合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在1993年采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时,首次使用了资金流量表核算资金流量。本文将深入分析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一)理论内核缺失

资金流量方法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甚至中外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侧身其中,却也未能使之成为一种主流的宏观分析方法。其最大的问题在于资金流量方法的理论内核本身具有巨大的局限性。Bain(1973)提出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的应用理论为投入产出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但二者均属于局部均衡分析,这是无法与长期均衡分析相媲美的。此后的研究在资金流量方法上并没有实现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理论内核的缺失也就成了该方法先天性的不足。这种不足让很多研究者不得不放弃以此种方法来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

(二)数据的不可得性和可替代性

首先,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不仅涉及范围广泛,而且具有权威性。数据涉及范围广泛体现在数据囊括了整个宏观经济运行。资金流量表的数据一般包括金融交易和实物交易部分,横向包括5大机构部门,纵向包括储蓄投资、收入分配和金融工具等方面,囊括了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的权威性体现在来源于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统计报告,就中国而言,金融交易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制并公布,实物交易部分由国家统计局编制并公布。引用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及其他来源的数据共同构成了实证分析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储蓄与投资的关系甚至货币供给等经济分析。

但在绝大多数研究中,资金流量表数据似乎只是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若要进一步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则需要引入其他数据或者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也就是说,资金流量表的指标设计不足以较为完整的分析某个经济问题,如果研究者要利用其作为研究方法,会面临部分数据的不可得问题。不可得性是指联系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数据和动态的流量数据无法从资金流量表中得到。资金流量分析本身就是一种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分析方法,主要分析的也是各部门之间资金的流动及均衡,这种动态过程的数据无法获得,也就体现不出此方法分析宏观经济的优越性了。

其次,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有时看起来并不是最优选择,其数据往往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所谓可替代性是指表中的指标数据有其他更好的来源渠道,更便于研究,因此研究者可能不会选择资金流量表数据作为统计源。例如在分析货币政策时需要引入货币供应量这个经济变量以分析政策效应,尽管该变量在资金流量表中确实可查,但是由中央银行提供的货币供应量表中的数据似乎更完备,它不仅涵盖了M0,M1,M2等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而且还及时地反映了每个月的准确数量。拥有了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政策效应分析将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从而有关货币政策的指标例如M1/M2等都可以得到体现。

(三)固定技术系数的不稳定性

基于投入产出式资金流量表的分析,其前提假设为资金的来源和支出之间存在一个稳定的系数,因此需要对此系数的稳定性作实证检验。但系数的大小依赖于经济环境,如果经济具有较大的波动,例如经济结构调整甚至技术革命等,则会改变投入或产出中的某些经济变量的数值,从而使系数变得不稳定。因此,对于金融体系复杂或者变动剧烈的国家而言,例如英国,此方法并不适合。就中国而言,金融体系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加入WTO之后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体系结构变化幅度巨大,因此利用固定技术系数分析方法来研究宏观经济非常不合适。固定技术系数分析法曾一度是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的主流,但现在开放而紧密联系的全球经济已经加深了各国金融的复杂程度,使得此方法逐渐没落。

(四)部门分析和流动性分析缺乏现实性

部门平衡表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分部门的盈余与赤字,进而通过描述已发生的经济行为预测未来。例如多年以来,英格兰银行在《季度公报》的金融分析就一直是基于部门盈余和赤字的变化的。此方法更适合开放体经济,Wallich(1969)就指出即使是国内部门盈余微小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国外部门的变化。当然,此方法对中国失去有效性,因为中国经济并不能归类为完全开放型。

资金的流动性分析是在明晰部门盈余与赤字规模的基础上,研究各部门盈余或赤字如何融资,侧重于流动性而非数量。这种分析深入到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原因,它研究的是部门支出的决策,这与一国的政策目标不符。我们可能并不需要对各个部门作出支出决策的分析以满足政策需要。

(五)金融计量建模的困难性

资金流量模型分析是通过对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运用和描述,进而建立模型,探寻数据之间隐藏的关系。它假设资金流量矩阵中的每一项都是一个可以被资产需求函数解释的变量。建模分析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盛行,Dawson(1958)最早探讨了资金流量模型,初步地在数据间建立起粗糙的模型,但却缺乏经济理论的严密论证。进一步地,Tobin(1963)、Brained(1964)阐述了现代意义的“资金流量模型”,并且随后发表了作出局部均衡调整的“陷阱”模型。在那之后,Friedman(1977)又发展了“最优边际调整模型”。

若要建立资金流量模型,则面临诸多内在要求。Dawson(1996)就对这些模型提出批评:第一,模型都被套上了极端简单化的教条,如流动性偏好理论。第二,并非经济体中的所有部分都能成功的建模,某些部分就是规律的循环和再现。资金流量模型遵循的均衡关系是一种局部均衡,即理论内核本身已经限制模型的使用。尽管“陷阱”模型提出了“一般非均衡模型”,但只是对局部均衡的简单调整或修饰。这种简单地填充理论缺陷的方法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二、资金流量表局限性的可能解决办法

资金流量分析方法是国民核算体系的延伸和补充,其对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据上文分析,该方法要在经济研究中被广泛利用,成为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的典型方法,必须要克服以上的局限性。笔者根据对资金流量表局限性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如下一些解决办法。

(一)通过理论创新完善理论内核

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立足于一般均衡理论,无法进行长期动态均衡的分析。这是资金流量分析的一个硬伤,这个问题不解决,其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的宏观分析方法。而国内外的学者也对此做了努力和探索,实际上Tobin提出的“陷阱”模型就是对一般均衡理论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开拓了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在一般非均衡理论方面的摸索。但这还远远不够,要完善资金流量分析的理论内核,还需要后继研究者持续不断的理论创新。

(二)改进和完善资金流量表的编制

1 完善编制方法

中国1993年采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时,首次使用了资金流量表核算资金流量,2002年中国进一步修订1993年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了资金流量核算方法,强调了资金流量表在我国宏观经济分析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意义。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的资金流量表还是比较粗糙的。机构部门的划分和金融工具的区分还是比较笼统而不精密的。因此,需要更细致地划分机构部门等大量工作,夯实其微观基础。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我们编制微观单位的资金流量表,而只是尽量地将重心偏向微观成分,避免过于宏观过于笼统造成的分析方法效用低下。金融工具的划分则有赖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应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划分的更完善。

2 提高数据统计的时效性

就分析货币政策而言,分析货币供应量等指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事后总结――实证分析,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事前预测――指导政策制定。因此,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需要与政策施行保持时间上的步调一致,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其预测功能。但是,中国现在的资金流量表的数据明显滞后,在2008年的统计年鉴中只能够查询到2005年的资金流量表及相关分析说明。数据的严重时滞导致不利于及时掌握资金流动的具体情况,进而导致预测功能失效,尤其是在经济波动剧烈的时期例如金融危机时表现得尤为显著。

从数据时滞性的角度看来,中国资金流量表的统计工作应作出改进。首先,应将编制单位中的年度尽量具体到季度、月份,更有利于根据时点追踪政策效应,这样细化之后极大提高了实用性;其次,编制中的数据来源应尽快从不同的渠道获得,及时得出最终数据,缩短时滞,发挥经济预测功能;再次,数据最好能有详尽的说明,最好能说明其统计口径,以便能与其他来源的数据比较联系。

(三)结合中国实际改进资金流量分析方法

Green等(2002)指出资金流量分析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可能超过工业化国家。资金流量表提供的数据能够更好地为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首先,传统的资金流量分析方法改进后依然适用于中国。资金流量分析方法作为“价格”分析的替代品,一定程度上对于转型经济的分析是比较方便的。特别是在金融结构分析方面,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具有相当的优势,这对于分析和解决我国目前比较严峻的结构性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层面上,通过资金流量分析可以解读各部门资金流动的规模和方向,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就防范金融危机而言,资金对外流动模式的异常可成为重要的预警,这对于我国的金融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信号。

其次,资金流量方法应用已经拓展到货币政策、政府经济行为、亚洲金融危机等新领域,而在中国却还没有展开。因此,在各个应用领域应该积极尝试引入资金流量分析方法,从新的视角诠释新概念、发现新问题。

篇7

关键词:项目财务评价;项目经济效益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1 引言

当前我国酒店行业的经营规模和生存情况体现出两极分化态势,其中高端星级酒店凭借其高端设施设备和优质服务,吸引了大量高端客户,依托高额投资额度形成了较高的进入门槛。然而在硬件扩张的同时,国内高星级酒店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基层员工流动性偏高、酒店高级管理人才缺失,酒店整体规划、装修、所提供服务差异化不强等日渐明显。同时由于高密集度的项目建设带来了新一轮激烈的价格大战,这给业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风险和经营风险。所以要想降低项目投资风险,就需在项目正式投资之前开展科学的重点评估,确保项目的可行性。

2 项目建设的市场分析

2.1 项目选址及规模

拟建亚洲餐厅项目位于青岛鲁商凯悦酒店一楼,毗邻鲁商银座领海公寓。餐厅面积将有500平方米,大约容纳160至190位客人。客源主要是青岛居民、亚洲人,也有其他国家人士。酒店和鲁商银座领海公寓客人也将是项目客源。

2.2 项目市场定位

拟建项目应定位为一所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较高档餐厅。基于项目地点及其与各类需求客源邻近程度的分析,本文认为,项目地点具备开发此定位餐厅的良好特征,具体如下:

项目地点濒临海滩,地理位置与景观条件优越,又倚靠凯悦品牌,因此具备开发高档餐饮的潜力;

中档定位难以充分利用项目地点和品牌的各种优势,项目业主在该区域内的投资也将难以实现收益最大化;

随着高档酒店和餐饮新增供给预期进入青岛市场,竞争市场各酒店可能会上演“价格战”,并面临客源下滑的压力,再加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因此,拟建项目不适合豪华定位;

标准的较高档定位更适合那些预期在青岛酒店餐饮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源需求类型,目前该市场以商务需求为主,预期此趋势将继续得以延续。

标准的较高档定位至少能使拟建项目与青岛现有及未来新增餐饮比肩,反而拥有更大的市场容量,同时也不会产生额外的或不必要的开发成本,进而降低业主开发此项目的风险。

2.3 项目竞争力分析

2.3.1 项目竞争优势分析

(1)项目投资商背景:投资方山东省商业集团资金实力雄厚,其所属的青岛海景(国际)大酒店发展有限公司在青岛市场深耕多年,建立了广泛的美誉度,得到了业内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此次所投资的餐饮项目,可以凭借投资方的经济实力、品牌美誉度、营销网络以及国际管理团队的丰富管理经验、先进的软件技术、优秀管理团队的优势,帮助拟建项目的经营较快步入正轨。

(2)区位优势:宏观区位上来看,项目邻近青岛高科技产业园、青岛国际会展中心,毗邻著名景点与高尔夫球场,景观条件优越;远离市区拥挤的交通,可进入性高。微观区位上来看,项目位于鲁商凯悦酒店一楼,动静分离,便于烧烤、酒吧等经营类型的操作,并且拥有较灵活的承载量与餐位摆台形式,便于承接各类客源。

(3)客源保障:客源主要是青岛居民、亚洲人,也有其他国家人士。酒店和鲁商银座领海公寓客人也将是项目客源。项目周边旅游资源密集,文化氛围浓厚,无疑将吸引更多的客源。

(4)经营管理优势:拟建项目管理方为美国凯悦酒店集团,在世界各地管理、特许经营、拥有和开发凯悦旗下品牌酒店、度假村、住宅和度假性产业,1986年即进驻中国市场。拟建项目将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凯悦的专业管理并有效区别于青岛众多同级别餐饮项目。此外,拟建项目能借助于凯悦集团全球市场推广和预订系统,从而更好地渗透较高收益的国际客源市场、商务客源市场以及高档旅游客源市场。

(5)菜品优势:亚洲餐厅菜品以韩国和东南亚烧烤为主,辅以来自韩国、台湾、越南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特色菜品,酒水以米酒、日本烧酒、多种亚洲品牌啤酒为主。青岛旅游市场主要客源以及商务市场主要人群皆来自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拟建项目的菜品恰是针对这些人群进行开发。

2.3.2 项目竞争劣势分析

与既有高档餐饮相比的竞争劣势:市场既有餐厅开业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市场敏锐度、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更为成熟,已经被当地市场所认可,并且和周边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优势,在产品销售中,有一个相对完美的销售渠道,和门户网站、第三方、搜索引擎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消费者心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声誉。这些餐厅的优势也正是拟建项目经营管理初期的劣势,在项目操作过程中需要尽快弥补这些短板。

2.3.3 项目竞争机会分析

(1)青岛市加速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青岛一直以来都把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作为发展目标,亚洲餐厅项目正是崂山区乃至青岛市国际化目标的重要承载物。众多机遇将促进本地消费需求的提升,这对于旅游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高档餐饮来说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2)物业价值提升带来的机会:无论国家宏观调控,还是从青岛市房地产市场现实情况,拟建项目所属物业在未来将保持极高的升值预期。伴随着旅游城市竞争地位的不断增强、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地铁项目建设开工、北部新城区战略、数个国家级经济功能区的深入开发等诸多利好的相继出台,青岛的经济发展将被持续注入强大的推动力。而作为位于城市核心商圈附近的高端物业项目也将会有更好的升值前景,在投资立项、工程建设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本地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一旦出现物业升值的情况受益幅度将会更大。

2.3.4 项目竞争威胁分析

(1)同业恶性竞争:青岛旅游市场的一个特点就是淡旺季非常明显,在旅游淡季,由于客流下滑,无论是竞争优势较强的酒店为了考虑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还是经营状况不好的酒店为了考虑能够维持生存,这两方面的动机都会促使他们采用超低价销售的手段恶性营销,从而在竞争中表现为针锋相对、杂乱无序的营销策略。

(2)酒店餐饮的利润空间正日趋紧缩:除本地婚宴和商务宴请需求,酒店餐饮设施获取的其他外部餐饮需求十分有限,除早餐外,许多酒店客人倾向于到酒店外的独立餐厅用餐,这一方面归咎于价格因素,在竞争市场中,酒店餐厅的价格通常高于外部独立经营餐厅;除了价格差异,青岛本地餐厅更贴近市场需求,提供更多样化的菜式选择。

3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针对本项目特点,本文从宏观经济分析、酒店财务风险和市场供给风险三个方面来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3.1 宏观经济分析

亚洲各国的休旅客人和商务客人是拟建项目的主要客源,而该客源是否稳定与国内外宏观经济是否运行平稳有着密切关系。持续升值的人民币,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旅游酒店业景气度。首先,入境旅客来我国消费成本大幅度增加,这将直接影响到入境游客赴境内旅游的愿望,出于经济成本的考虑,这部分游客将会选择其他目的地作为出游目标,对我国境外游客接待量起到负面作用;其次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将会刺激国内游客出境游需求,部分国内游客将会选择赴东南亚一带价格更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活动。

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对项目的影响是投资经营者无法左右的,我们只能根据这方面的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决策,而无法改变宏观经济的影响。

3.2 酒店财务风险

在项目投产建设期,一旦发现投资额度与预算偏差较大造成支出大幅增加而超出预算,或者在项目建设期间出现投资资金没有及时到位,都可能导致项目资金链的断裂。除此之外,如果从项目建成后第二年开始的经营期间出现应收账款不能在合同约定期限内及时收回,造成项目营运资金长期被占用或者经营中坏账超出正常范围、坏账准备超出预算水平等问题,都会引发拟建项目的财务风险,因此就务必要求投资者、经营者要时刻保持资本意识和财务统领意识,全面贯彻预算管理手段,加强财务资金管理。

3.3 市场供给风险

众所周知,市场是由供给和需求两部分组成的,产品的价格是由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两方面共同决定的,而成本与价格的波动都对利润空间造成影响。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项目来说,因本身所占的市场份额不高,所以受到宏观市场变化的影响也不明显。如果酒店在竞争圈内的竞争对手的价位相当,一旦出现更具成本效益的酒店,自身项目酒店业绩将受到致命影响。在市场环境下,供给风险是潜伏的,但却无时不存在的,特别是在当今消费者对商品及服务要求越来越苛刻、酒店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时刻保持竞争忧患意识,采取科学的市场分析方法,准确定位,不断创新,提供个性化的、独特化的服务,是当前酒店项目投资者必须具备的管理理念。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宏观政策经济背景的研究,深入阐述了项目投资效益评价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岛鲁商凯悦酒店亚洲餐厅和酒吧项目的建设环境及具体定位,并对其进行了SWOT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投资项目市场环境和经营前景良好。综合全文论述可以得出,青岛鲁商凯悦酒店亚洲餐厅和酒吧项目完全可行而且预期收益可观,对于山东省商业集团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

参考文献

[1]范恒君, 林严, 刘民罡.试析提高酒店经济效益的三个途径[J],市场论坛,2009(8):53-54

[2]王童玉. 关于企业内部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J]. 现代商业,

2009,(20)

[3]周圣利. 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与分析方法[J]. 经营管理者,

2011,(11):15-24

[4]吴洪梅.谈顾客关系管理理念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0(6):70

[5]斯苗忠. 探讨提高酒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J],现代商业,2012(36):155

[6]李媛. 降低成本提高酒店经济效益[J], 理论界,2012(8):161-162

篇8

[关键词] 宏观经济 不确定性 对策分析

次贷危机后,我国为推动经济早日走出衰退阴影,相继推出了4万亿救市计划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我国经济迅速回暖,实现实体经济超预期反弹,但通胀预期开始抬头,资产价格上涨迅猛,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国际经济形势亦不容乐观。因此,面临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我国经济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其主要表现是:

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

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影响我国经济进一步恢复与发展。2009年1月,葡萄牙、西班牙、希腊的信用评级被标准普尔评级公司下调,该公司还将爱尔兰的信用展望级别从“稳定”下调到“负面”。2009年9月,惠誉评级公司发出警告,如果英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主要经济体的公共债务水平不降低,有可能导致这些国家的信用评级被降低。由此,欧洲债务危机蔓延日益严重,对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的巨额债务危机也不断地显现出来,从这些主要经济体的负债率角度看,美国与日本,都处在债务危机的边缘;同时,中国政府今年财政赤字7500亿元,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达近7万亿元, 这些负债均为银行贷款,是对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承贷主体的统一贷款,然后这些融资平台再将贷款转贷给项目或企业,债务因而信贷化,系统性金融风险蕴含其中,。债务危机会否蔓延成为全球第二次经济危机,造成全球经济的第二次触底,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其影响不容忽视。

2.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因素增加。近年, 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畸高、骤降、畸高的剧烈波动,对我国市场经济造成一系列影响。首先,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尚未把准脉搏、实体经济恢复尚需稳固、内需仍弱外需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国内、外宏观经济大背景下,房地产行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但同时,在城市化进程推动旺盛住房需求、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房地产公司“不差钱”的行业环境中, 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加剧,政府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政策博弈此消彼涨,房地产市场价格在这个过程中震荡波动。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有序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是否能够稳健运行的重要因素,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与作为民生产业之间的冲突,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论性命题之一。

3. 协调保增长与调结构关系、保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关系的难度增加,产能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都是主要是以投资和出口来带动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下降,同时我们对经济增长的追求更多是以GDP的增长为标准来衡量的,片面、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长,易造成我们国家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过度投资,一哄而起,经济过热的局面。另外,当前经济结构失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重化工业发展、增长过快,投资项目摊子铺得过大,供求关系失衡,造成相关行业产能过剩。可以说,重化工业增长过快、过猛是当前结构失调矛盾之源。重化工业增长过快,是投资对消费增长长期挤压的主要因素。而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是当前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核心问题。统计表明,在2003年2008年,我国投资率从41%上升到43.5%,居民消费率却从56.8%下降到48.6%,2007年仅为35.4%,比198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经济过热,也易造成通货膨胀,在保增长的同时,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把握好结构调整的节奏、方式和力度是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在当前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对策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正处于从经济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经济发展内生增长自发性反弹的过渡阶段,具有强烈的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乏性、结构不平衡性等。基于此,积极应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经济发展上台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1.积极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结合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从需求结构角度上讲,就是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刺激内需;从供结构角度上讲,要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认识和重视。同时,打破国有资本对一些行业的垄断,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促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良性竞争,推动经济进步。

2.推动县域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在我国比较庞大,这些人口都转移到大城市去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县域城镇化发展是能够彻底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统筹城乡发展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内需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壮大我国县域经济,大力加强我国县城和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聚集”,是未来推动和发展我国经济内需水平的重要手段。

3.实现政府转型,提升公共消费水平增长。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投资主要投向经济建设,公共服务产品资源缺乏,投向社会公共事业和民生事业有限,近些年虽有加强,但仍显不足。统计显示,我国财政储蓄率近几年不断攀升,到08年达到6%以上。 为降低政府储蓄水平,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今后应加强财政资金由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的力度,加大财政向民生方面的投入,加强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的投入,以满足民生方面的发展需要。这也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实现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4.鼓励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发展我国新兴产业是新世纪占领经济发展制高点的一个重要途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这一领域争先创优。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也应当加强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加强在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环保、节能减排、新能源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我国的未来的新兴产业,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厦门大学学报,2009(3)

篇9

什么因素促成CPI达到8.7%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春节因素相互叠加是造成2月CPI上涨的主因。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影响可谓不小。这一灾害从今年1月10日开始,2月份则贯穿全月,影响更大。这也是为什么1月份CPI上涨7.1%,2月份达到8.7%的重要原因。”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持续加快上涨。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基本走势。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仍然是食品涨价,2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3.3%,拉动当月80%以上的CPI涨幅。

但这种走势不可能在今后持续。“预计3月份蔬菜价格涨幅会明显回落。”姚景源这样讲到。

国金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杨帆也认为,2月CPI8.7%基本上是年内高点,拆分CPl分类数据就可得知。食品上涨23.3%,按食品类权重占33%的比例计算,食品上涨就贡献了7.7%。因此,这一数据不足为惧,3月份起将会回落。

年内CPI能否实现4.8%

今年两会上总理提出,全年CPI上涨的控制目标是4.8%左右。面对1、2月份CPI的上涨和国际期货价格的居高不下,全年能否控制在4.8%已在学界中开始思考。

“如果不遇到大的突发灾难、国际油价不再继续上涨,随着供给增加,价格指数完全可以在4.8%目标以内,物价下半年可趋于平稳。”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

对此,雷曼兄弟认为,中国2月份CPI大幅上升意味着周期顶部的到来,预计通货膨胀将从3月份开始放缓。他们做出进一步预测,从第二季度开始,预计国内食品生产的增加将缓解供求失衡现象,预计第二季度的CPI按年增幅将从第一季度的7.9%回落至7.2%,第三季度将回落至4.6%,第四季度将回落至2.2%,然而,雷曼兄弟将2008年的CPI增长预期从4.4%调高至5.5%,因为2月份的通货膨胀率大大高于预期。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把CPI控制在4.8%以内的目标很难实现,应该在6%左右。

实际上,无论是4.8%还是6%,当前最为重要的是,百姓对物价的承受力,不能让高企的物价扰乱百姓的正常生活。

调控措施侧重在哪里

目前,CPI上涨是世界性的问题,日本、俄罗斯、欧洲等一些国家及印度、亚洲等一些国家。都遭遇到物价上涨的困境,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调用宏观调控手段抑制物价上涨的速度。我国也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物价不断上涨。

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制定联动机制,让职工工资随CPI增长而增长,对于最困难的群众应该发放食品券,保障困难群体生活水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认为,为平抑我国目前强劲的物价上涨动力,加息变得紧迫,然而考虑到人民币升值速度不断加快,以及美国加大降息力度,中美利差扩大使中国可能面临着热钱大幅流入、流动性过剩的危险,这样又将与平抑物价的初衷相违背。

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选择,利弊同在。

篇10

[关键词]国债收益率;宏观经济;主成分分析;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2-0084-04

一、引 言

2011年4月我国CPI同比上涨5.3%,食品价格上涨11.5%。根据美联储编制的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指数变化,2009年美元汇率贬8.5%,同时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全球储备结构数据,非美元储备资产占到近四成,2009年美元资产相对美元升值导致以美元计值的外汇储备余额增加。采用市场上常用的巴克莱全球债券综合指数收益率,2005年~2009年的年均收益率为4.8%。今年以来央行连续出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政策,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未减,货币政策“偏紧”,新股融资也相对密集,股票市场难以寻找良好的系统性投资机会。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紧缩背景下,债券市场尤其受到关注。通货膨胀和紧缩政策对债券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在加息周期中,债券的收益率是否受到影响?

学者们已经对影响债券收益率的因素进行了一些研究,如王一鸣和李剑峰[1]将宏观经济变量对收益率曲线的几个特征有如何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宏观经济变量更多的是对整个收益率曲线的位置有影响。谢海玉[2]发现受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溢价要求的影响,超长期债券的利率敏感性应弱于短期债券。蔡跃明和平新乔[3]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新型债券的相关性。王海灵和阚丽萍[4]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因素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庄哗[5]分析了宏观经济信息对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结构的影响。白丽健[6]研究了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成因。

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宏观因素对政府债券收益的影响。债券收益来自三个方面,债券的利息收益、资本利得和再投资收益。而到期收益率既考虑了利息收益,也考虑了资本损益和再投资收益。

宏观经济分析可以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和对比来进行。选取了8个常用的经济指标: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消费者信心指数(CCI)、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1、汇率、利率、通货膨

胀率。

主成分分析在分析宏观经济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往往会涉及众多有关的变量。但是,变量太多不但会增加计算的复杂性,而且也给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带来困难。一般来说,虽然每个变量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但其重要性有所不同,而在很多情况下,变量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使得这些变量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因而人们希望对这些变量加以“改造”,用为数较少的互不相关的新变量来反映原来变量所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对新变量的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主成分分析便是在这种降维的思想下产生的处理高维数据的方法。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

国债0213是财政部2002年发行的记账式(十三期)国债,期限是15年。由于该国债的剩余期限较长,其属于长期国债。而宏观经济增长对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本文研究宏观经济对国债0213到期收益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研究的区间长度越长越好,宏观经济中的某些因素对债券的收益影响大小越准确。但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可供研究的时间区间长度有限。因此国债季度期的到期收益率时间段为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对应的宏观经济指标也是季度数据。

(二)宏观经济指标分析

分析用因子分析的可能性。通过使用SPSS软件分析,由表1可知KMO检验统计量值为0.656,说明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尚可,比较适宜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

0.000

1. 确定提取因子数量

在确定可以用因子分析法后,确定因子的数量和方差解释,如下图所示。

下面利用方差解释表2提取主成分因子。提取的原则是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和特征根。

分析表2可知:第一个因子的贡献率为54.397%,第二个因子的贡献率为28.238%,前两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2.636%,说明提取前两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有变量82.636%的信息;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为4.352,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是2.259,其余因子的特征根均小于1,因此,选择提取前两个主成分。

2. 主成分表达式

再利用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确定主成分变量。

由表3和表4得,主成分一为变量x3、x4、x5、x6、x7的线性组合,主成分二为变量x1、x2、x8的线性组合。用SA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各因子的特征向量,据此可以写出由标准化变量所表达的主成分的关系式为:

由表5可知,成分1和成分2不相关,因此,可以分别研究每个成分的影响因素,而不考虑二者之间的相关因素。

3. 因子解释

Z1是反映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1、汇率、利率的综合指标。其中货币供应量M1、汇率、利率都是中央银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货币工具。CCI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可以一定程度上衡量消费者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反应。而GDP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反应结果,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表现。综上所述,将Z1定义为宏观调控影响综合指标。

Z2是反映PPI、CPI和通货膨胀率的综合指标。PPI、CPI和通货膨胀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期内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决定消费者花费多少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左右着商业经营的成本,极大地破坏着个人或企业的投资,影响着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对通货膨胀的分析有助于设立劳动合同和制定政府的财政政策。综上所述,将Z2定义是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

(三)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以上主成分关系式将8个宏观经济变量降低为两个综合指标变量,即宏观调控影响综合指标Z1、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用Stepwise方法分别对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做线性回归分析。

分别绘制国债与主成分Z1和Z2的散点图(见图2、图3)。

通过观察图2和图3中的散点布局可以判断,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宏观经济综合影响指标Z1,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都有一定的线性关系。

下面我们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和Z1、Z2两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6所示:

由表6结果可以知道,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线性回归的负相关系数是0.62073,拟合优度为0.307。

通过表7结果可知,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线性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概率为0.04,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上该模型显著。

由表8结果知道,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线性回归的模型为:y1=0.554Z2,其中Z2的显著性概率为0.04。因此,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正相关。

近年来,由于经济过热,物价不断上涨,通货膨胀也越来越严重。而当期的通货膨胀率对同期的国债收益率影响较大,国债0213虽是长期国债,由于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的期限较长,其到期收益率也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在所得到的计量经济模型中,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又受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的影响,且影响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