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的变化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时代教育的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时代教育的变化

篇1

一、教育信息化环境和设施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1.基础信息化设备将普及化

教育信息化环境和设施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当前,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农村学校之间的信息化环境与设备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未来五年,随着规划的实施和教育经费投入的进一步加大我省教育信息化基础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促进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在基本信息化环境和设施方面,都将达到: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有效生机比达到5∶1。

2.新技术将进一步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

当前,信息服务支撑技术和应用软件、高速无线网络技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高性能计算、面向核心应用的安全技术和数字媒体平台是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点。目前各项应用处于集成整合的过渡阶段,未来数字化校园将成为建设目标,数据集中、设备集群、应用集成成为发展方向,为实现移动学习,促进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资源将以新的方式应用教育教学

随着移动终端、3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和应用,基于社交网络理念的新一轮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将有效得到发展。教育“云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方式将得到较好的建设和应用,改变目前“单一、单向、单调”的现象。“云资源”是以资源智能采集技术、资源目录服务协议、文档在线预览技术、全文检索技术、资源质量自适应评价机制、社会关系网络技术、智能展示推送技术以及资源运营机制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资源共建共享服务(SaaS)。“云资源”具有使用简便、资源可用性高、互动性强、用户乐于参与、扩展性好等特点。它的应用,将会促进学校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走向新的阶段。

篇2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教育管理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57

1 引言

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目前,高校真正迎来了“大学生”时期,他们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力量。很多人都认为新时代大学生聪明、富有创造性、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作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在新时期面临着许多成长问题,高校应该迅速转变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把握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其变化,建立符合当代大学生管理需求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于高校大学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现行教育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教育领域目前通行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显著的行政管理制度,所谓的行政管理制度,就是教育被作为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制度,使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变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实质性的“上下级”关系。高层管理者可以在许多方面对学生“下命令”,甚至高校教师就是高校权威,学生们不可以对高校教师产生怀疑和反对。由于历史传承等因素影响,高校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缺乏管理学生的责任心和上进心。

3 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3.1 转变大学生培养方式,重新认识新时代大学生

作为高校教师,不能过多的否定当代大学生的种种行为和性格特征,需要转变大学生的培养方式,重新认识他们。因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时代与教师并不是一个年代,所以物质精神方面必然存在许多差异,应该准确把握大学生学习中和生活中的关注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承认在他们身上存在某些共同的个性特点,并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做到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3.2 量化与定性相结合,创新学生管理办法

高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符合时代特征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高校现行的教育管理评价模式已经过时,应该深刻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学生管理办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在针对全体学生成绩、考评等方面,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全面、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生活习惯、团结进取精神等方面设置非量化的评价指标,采用听取辅导员、专业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总体评价来认定学生总体水平。特别是在评优入党工作中,除满足量化指标外,更应注重柔性指标的考核,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进行阶段性补充和完善,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不同情况加以及时修改,构建和谐文明教育管理环境。

3.3 合理运用政府优惠政策,开展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实践活动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校大学生成长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参与高校积极组织和开展的活动外,还应该合理的运用政府给予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提供的各种便利政策,开展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此外,学生在实践中,应该有相应的法律做保障,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才能让家长、老师放心把学生放到社会中锻炼得到提高。所以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增加资金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实验设备,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3.4 将契约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

个别家长坚信自己的小孩不可能存在什么所谓的心理问题,坚决不允许小孩休学或退学,最后,学生在学校真的产生了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后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组成部分,高校应该在校园里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级内部设置心理委员,明确突发事件的责任。在构建新型契约管理模式之后,明确违约责任与之签订协议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此外,由于大学生在期末考试前都忙于各种各样的社团工作,如果能与学生采用契约的方式明确责任,大学生必然能够合理处理学习与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

4 结束语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应该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因此,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势在必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驱除不正管理之风,成为构建和谐校园必经之路。高校“去行政化”是一条漫漫求索的道路,在一个行政化体制普遍存在的国家,要把现已行政化的教育逐步改变成学术主导的教育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创新才能逐步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周红耀.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高等建筑教育,2011,(3).

[2]李宪玲,吴海涛,黄宏伟.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8).

[3]夏海州,线江南.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学生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7,(1).

[4]杨乃鹏.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学生工作[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

篇3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

新时代背景下,要落实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特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内涵

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专业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倾向,具有抽象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结构层次性等特征[1]。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就是指劳动教育教师所具有的稳定、持久而独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主要表现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是由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所决定的。根据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特点和符合的要求,笔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以下展开具体论述。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如下。1爱岗敬业能够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高度认同劳动教育教师职业,热爱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2关爱学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全身心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牢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二)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3]。劳动教育教师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扎实的教育知识

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知识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特别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规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学科知识

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主要指劳动教育教学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劳动教育的途径与评价、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的相关知识等。它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要精准掌握劳动教育相关学科知识。

3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实践性、工作性、情境性、隐蔽性、综合性的特点,是教师专业知识最核心的表现。劳动教育教师要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掌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分了解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特点,然后将这些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及学生知识加以内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运用于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

(三)过硬的专业能力

1课程规划设计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教学那样,有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等可以依据和参考。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具体的体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它只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那么如何确定校本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评价策略?这就需要劳动教育教师进行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规划能力就是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分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也包括对学年(学期)课程和具体劳动项目的规划设计。课程规划设计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二是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劳动素养现状及需求,并能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价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确立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包括学校目标、学期目标、主题目标、活动目标等;四是能构建基于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科学安排、有所侧重、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实施和评价模式。

2课程实施能力

课程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将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付诸行动,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劳动教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活动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因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活动和及时协调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劳动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序有效开展劳动;三是能及时协调学科间、校内校外间,以及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确保劳动教育顺利进行。活动指导能力是指教师在学生劳动中,能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及时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活动指导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即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做劳动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恰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四是能指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3劳动实践能力

劳动实践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劳动素养的高低。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清晰地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劳动的知识技能;二是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劳动工具;三是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即能熟练掌握所指导的劳动项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学规范,即能按照技术规范和流程进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学规范。

4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评价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自身课程实施情况的诊断评价能力,包括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劳动教育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与发展结果的诊断评价能力。教师要能利用多种方式、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对评价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能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能制订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在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指导下,在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它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及时发现课程资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重要条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课程实施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能力。教师要能善于发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转化为要研究的课题;能对研究课题进行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能进行文献综述与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优点与不足;能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

(四)强烈的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劳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教师不愿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而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就形成了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作一种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4]。劳动教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各种指导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等,积极探索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的使命,就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这就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

参考文献:

[1]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4

关键词:角色,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化

引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和权威性。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教师已有的教学思想,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甚至权威地位都会随之动摇。师生关系也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

一、新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教育也正处于蓬勃发展、不断改革的进程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变得更加广泛。当今课堂上的知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就打破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个人的知识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并不是被淘汰,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由此,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

二、适应和发展新时代的教师角色

(一)顺应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真正来源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只有顺应教育理念的变化,才能够找到职业生存的基础。

1.变注重知识的传授为关注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变强调学课本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体验、发展;

3.变强调接受学习为倡导学生参与、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变过分强化评价的鉴别与选拔的功能和评价内容、方式单一的现状为开放式的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

(二)探索教学方式的新径

由于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已有的教学方式必将遭受冲击,固守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方式是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要求。因此,教师要探索教学方式的新途径,使新的理念同教学方式有机的整合。

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中,课堂知识将由原来的单一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扩增为教科书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在观念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可能。此外,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到:

1.在互动中生成知识;2.在体验中感受知识;3.在质疑中升华知识;4.在生活中寻找知识;5.在探索中获取知识;6.在激励中拓展知识。

(三)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不断地进行专业的学习是教师角色适应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理性而成熟的教师,不但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论与实践,并能进行团体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这些都是教师进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1.教学反思。反思能力的培养是确保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

2.深化理论与实践。教师要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不但有能力通过相关理论掌握教学情境变化的可能性,理解各种教育现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而且能够将正确的理论与个人的专业经验进行转换、修正与反省,以获得理论与实践的高层整合。这样,教师可以不断构建并持续发展个人的专业实践理论,有效地将个人的专业经验转化为专业知识,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反省与提高自身的基础。

3.专业合作。教师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以扩充个人的专业实践理论的内涵。

4.终生专业学习。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针对自己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人专业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了解个人与环境间的动态关系,并据此制定与修正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就能更有效地促成教师专业潜能最大化的发挥。

结语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层次的,要面临更多的挑战。为了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飞速发展,广大教师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超脱出来,随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和反思,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适应新的发展和变革,切实地扮演好现代教育教学要求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李润洲、张良才,论“教师即研究者”,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2] 鲍传友,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认同:危机与出路 中国教育学刊2010.02

篇5

[关键词] 新媒体 观念 教学模式 摄影教育

所谓新媒体就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艺术是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础平台的新艺术学科种类,新媒体艺术早已经在国外成为各美术,设计院校的基本学科,理应成为视觉艺术教育的主流课程。

作为视觉艺术教育范畴内的国内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纷纷开设了适应当前状态下摄影艺术教育的新学科,并从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采用多元化复合式的教学新模式。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应包括“视觉”“摄影”“传播”三种理论、技术、材料的知识,才算“适应新时代背景的摄影艺术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开展摄影艺术教育应从人文观念、课程设置与如何教授上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一、传统与现代教育观念的碰撞

中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最大的隐患集中表现在传统以技术为主的教育模式和现代重观念、人文教育模式之间的碰撞。

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数码时代”,还是“网络时代”或“读图时代”,全部从各个角度与侧面显现出摄影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新媒体时代下的摄影不管从操作工具上,还是从媒体记录、媒体传播上全部产生了变化。这种完全的变化为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勾勒出了一个不断发生变化全新的面貌:数字化的拍摄工具、记录媒体、多平台的传播途径、多重化的创作方法,使得中国高校摄影艺术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呈现出了全新的格局。

观念的改变对于新媒体时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至关重要,所谓的理念先行是要求我们对于摄影艺术教育有一个全面的符合新时代精神的认识。观念上的浅显、对摄影艺术发展历史脉络的不清、美学观念认识上的肤浅以及人文意识的缺失,导致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摄影艺术认识的浅薄。

因此,现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技术上,而在观念理念意识上。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变得比以前更容易解决。但观念的更新就不那么简单了,尤其它是一种以人为主的传播模式。现代摄影的发展和现代艺术一样,离不开现代社会科学及哲学思想的发展衍变,把摄影艺术知识系统化,将它放到由摄影史、美术史、美学、哲学、社会文化等组成的思想坐标里,只有这样,我们对摄影艺术的认识才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对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在观念上做出主动地调整与引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多元化

摄影必将在未来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数字摄影技术成为主流;二是对于拍摄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艺术素养在摄影创作中起重要作用。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国内高校摄影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其将来的发展规划看,缺乏明确清晰的针对性,这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说是不利的。很多高校摄影艺术课程设置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可是学生毕业之后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正是由于观念上的薄弱。

传统摄影艺术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上,无非是三大块:技术方面的课程,比如,照相机及其应用、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暗房技术和技巧等;艺术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构图、光线处理、平面与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纪实摄影和商业摄影等;选修课包括艺术概论、摄影史,绘画和计算机等。此课程设置在国内各高校摄影艺术专业里通用,大同小异。而国外,如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摄影系已将纯粹的技术课程全部融汇到视觉传播领域,相当具有预见性和实用价值。美国视觉艺术学院打破一贯单纯传授摄影技巧的传统,着重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素养和观念意识,和对现达资讯社会把握的敏锐度,强调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的融会贯通,如当代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等也很具有价值。

由此看来,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摄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影像的观念和影像传播等相关方面的课程应成为现代高校摄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关键还在于跳出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围绕设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内容上对旧教育课程体系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加大视觉传播类课程的设置力度,充分利用各类相关学科,特别是视觉传媒类学科的优势,形成综合性的师资和相关教学环境,将传统技术性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向创造能力培养转化为主。

三、教师知识的更新与完善

艺术教育工作者本身观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观念的形成及未来的发展。但是,我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情况,从而使摄影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脱节、滞后。

在国内,一些高校摄影艺术教育专业是在一个“学科带头人”的率领下建立起来的。学科带头人的摄影认知不足再加上摄影教师人员不足,致使专业教学目的含糊,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比如到二年级的时候才开始学习摄影打光;在没有进行静物摄影和创意摄影课程训练的基础上就开设商业摄影。

很多权威教师,讲课教案从来不变,在新媒体时代下没有危机感,产生了惰性,使得摄影艺术理论与新媒体时论脱节与停滞不前。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摄影艺术理论的时候没有进行认真深入的探讨,造成教与学之间的很多矛盾,进行的不顺畅。

国内高校摄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对教师评价的两个方面,但现存的评估体系却使它不够完善。师资人员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教学负担过重。专业扩招,合班上课、一两百人上课成为普遍现象,对于艺术教育而言,不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个性化的培养,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科技的发展为摄影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摄影教学革命是必然的,我们只要站在新媒体时代的高度,把握摄影艺术发展的趋势,不失时机地对国内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就可以使高校摄影艺术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从摄影术发明到现在已有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一个崭新的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摄影艺术正以其特有的直观性,迅速传播的特性显现出无与伦比的发展潜质。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摄影艺术教育应该充分了解与此时代承前启后的关系,关注人文,关注传统,关注生活,依靠科技,超越单一学科的局限,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与未来发展的优秀摄影人。

参考文献:

[1]矫健.新媒体艺术摄影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

[3]道格拉斯•斯帕林.美国广泛开展数码摄影教育.摄影世界,1999,(11).

篇6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育技术 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术素养

一、运用信息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然途径

(一)新时代下教师要具有优秀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通常把信息素养归纳为“6 A(Ability)”: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输出信息的能力。此外,还应包括认识信息的能力,能认识到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性,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敏感度的能力;遵守信息道德等。

新时代下,教师要对信息、教育信息化、信息社会有基本正确的理解,认识到信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关系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具有一定的专业信息;要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于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敏感度,能够快速有效的获取信息,并能够具有较强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新课堂下教师要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的能力

新时代下的新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有效的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而在于教学环节的不同。这由于信息技术广泛传播并运用于教学,从而引起教学过程的变换。但在教师中对教育技术和学校的相关技术工作还不够了解,文科教师了解的就更少;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种类单一,主要是多媒体计算机,一般学校教师只会使用PowerPoint教学,且以文字为主,效果一般;教学软件主要是教师自制,技术、艺术方面都急需提高。教师应充分各种信息资源和技术来支持学习,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的能力。

(三)新情况下教师应具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能力

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等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很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能力。通过整合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从而促进课程体制的转型和变革。信息化时代的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基本的信息素养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让技术更大地支持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教师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会逐渐明确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整合中的必要性,由此明确信息技术运用于课程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而树立应用信息技术的决心和信心。

二、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快速发展

新时代下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设计、管理,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的改革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指导,教育理念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技术的支持。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时代的焦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二)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教育的空前变革

发展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教育手段、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现代化很多因素中一个新的动力,将全面促进教育观念、教育过程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推动教育的空前发展。因此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教师真正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水平。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中,需要不断研发新的教育技术,改善使用教育技术的教学环境,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教育技术工作更加深入,运用更广。

三、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必要途径,教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因而必须实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学生对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反映是最直接,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学生问卷调查统计表明,学生普遍认为教师使用的教学软件表现力比较一般,学生认为“不好”的占46%;教师对媒体的驾驭能力不强,包括运用媒体能力、操作教学技术能力、排除故障能力;有高达65%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媒体教学的作用一般,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没有提高教学质量。因而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总之,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教师也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素养,教育技术素养是当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使得教师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整合课堂教学,将新的观念和方法教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阮若林.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研究 [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2)

[3]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本人通过深入领会《关于学校行风评议》文件精神,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系统开展行风评议的重要性。行风评议不但是实现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进一步提高了加强行风建设的自觉性。

现将从教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个人以为,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但

育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

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要像邓提出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第

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把教学具体化。杨彦庄具有素质教育能力

从我们的民族传统上讲,当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守礼,这也是人的品德的形成。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品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我觉得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我们对班主任的选择标准是:

篇8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处于一个重要战略地位,做好农村宣传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加快实现中国梦进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十以来党的宣传工作继续高歌猛进,在各个领域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农村地区作为党宣传工作中的短板弱项必须要予以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正未有穷期,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同时物质生活的充足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对知、美、乐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宣传工作建设,敢于亮宣传利剑,找准宣传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打好农村宣传攻坚战。

1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现状

新时代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是范式的转变,它为农村宣传工作提供丰富而海量的信息内容,不断拓展宣传范围,创新宣传载体,使党的思想政策方针快速传达到每一个农民群众耳中心中,同时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也日益活跃,给农村宣传工作带来了挑战。此外,封建迷信、教会等活动在农村地区蔓延,侵蚀农民的信仰和精神,加强农村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

1.1农村宣传方式更加多样化

新时代新宣传。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村宣传载体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报纸、大喇叭、公告栏等传统媒介,互联网、手机、电脑等新兴媒介脱颖而出,丰富了农村宣传工作的渠道,人们能够快速、及时、准确获得有关党的思想方针政策,又通过这些新兴媒介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提高政治参与度。新时代宣传媒介形态的变化,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县级融媒体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增强了农村宣传工作实效,促进了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

1.2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沧桑巨变,人们物质生活充足,精神和思想境界也日益提高,一些传统固化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向先进文明思想观念转变。他们视野开阔,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敢于走出农村走向城市,接受新鲜事物,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他们渴求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给农村带了巨大的压力,受外来思想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农民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复杂多样化,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差别化明显,特别是一些农村青年人思想浮躁,功利性心理凸显,追名逐利,变得更加现实。

1.3政治意识弱化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农民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权益意识不断增强,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能够积极参与进来,社会责任感也不断增强。同时部分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信仰也不断弱化,对党的认识比较狭隘,对党的信仰不够坚定,更有甚者不信任党。此外一些农民主导精神的缺失和信仰上的真空,使得教会活动不断扩大,封建迷信活动盛行,组织趁虚而入,容易削弱党和国家在农村群众心中的信服力和影响力。农村群众在政治意识的弱化和信仰的缺失,迫切要求加强党在农村宣传工作能力建设,打好农村意识形态主阵地。

2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宣传意识淡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乡镇领导以及村级干部是否能够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决定了宣传工作成效的好坏。长期以来,经济建设是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再加上宣传工作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宣传成效好坏不像经济工作立竿见影,在较短时间凸显不出来,而且也不易评定。因此乡镇领导以及村级干部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从而忽视对农村群众的思想教育。即使是宣传,也只是形式主义,上级领导不重视,下级人员不作为,宣传工作只是走走过场搞表面文章,不能根据农村群众现有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进行宣传,对宣传的内容农民群众能否了解,了解的程度漠不关心,对农民群众关心的、表达的诉求不能形成良性的传达反馈机制,从而使党的宣传工作在农民和党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不到实效。此外,由于乡镇领导以及村级干部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不够,使宣传工作在机制体制建设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得不到落实,影响宣传工作在农村顺利开展。

2.2宣传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

在农村现阶段最为常见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广播喇叭、公告栏、横幅、墙体标语等传统媒体,它们是做好农村宣传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媒介在宣传工作中的问题凸显,缺少交互反馈、更新速度慢、耗时多成本大。新媒体乃至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介以其时效快、强交互、成本低、省人力等优点脱颖而出,但由于受农村经济条件、文化素质等限制,新兴媒体在部分农村的移植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宣传方式,促进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融合发展是农村宣传工作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宣传内容上主要宣传党的思想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纲领等,宣传内容理论性较强,缺乏创新,没有针对性,只注重将理论灌输到农民耳中,忽略了农民的文化素质能否了解和接受,从而使宣传工作流于形式,降低了宣传效果。

2.3宣传人员匮乏

当前农村宣传的主体力量主要是乡镇党委宣传委员、村级宣传员以及一些党员村干部等,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乡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揽宣传工作,很难将全部村级宣传工作逐个落实,村级宣传员又很难配齐一村一个宣传员,常常是村干部兼职做宣传员。此外由于缺乏对农村宣传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宣传工作人员不受重视,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宣传人员的价值。在宣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将工作重点放在文体娱乐活动上,忽视对村民精神层面的引领;宣传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宣传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将宣传工作当做是一项政治任务,上级发文件,便照搬照念给群众,对于要宣传的内容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无法快速准确的将党的思想传递给农村群众,更不能根据村民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

2.4宣传受众群体参与度低

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宣传覆盖全体农村群众成为一个重要难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化给农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移,农村宣传工作存在盲区,这些人员在不同地区和产业之间流动,难以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和宣传教育。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等是宣传工作的主要受众对象,除农忙时间外,还要在家或附近做工挣钱补贴家用,不愿在接受宣传教育方面浪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宣传工作开展过程中配合度较低、参与度不高,此外宣传人员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不能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宣传,难以贴近生活实际,没有吸引点,激不起群众的兴趣。

3做好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新时期新宣传,做好农村宣传工作,不能纸上谈兵、上行下效,要根据农村现有的条件和人民群众思想状况有针对性进行宣传教育,强化宣传意识,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宣传人员。

3.1强化宣传意识

乡镇党委以及村级干部要有强烈的宣传意识,充分认识对农村群众做好宣传不仅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中国梦进程,更关乎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提高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以往重经济工作而忽略宣传工作的观念,明确宣传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并始终予以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杜绝将宣传工作形式化和任务化。其次,要明确宣传的任务。新时代做好农村宣传工作要巩固党在农村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的学习和了解有关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形成强大合力共同为中国梦实现而奋进。最后,加强宣传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让党员活动室活起来,电影放映队动起来,文体广场和宣讲队建起来,使现有设施都能成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场所。

3.2创新宣传内容和手段

新时代农村宣传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党的方针政策理论路线为基点,辅以农民感兴趣的农业科学知识、法制宣传、民生、农业创业等内容,使宣传内容理论性与趣味性并存,富有吸引力。宣传手段和方法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方法,要深入农民生活实际,以通俗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使党的思想理论深入人心。要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工作,对于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要充分利用大喇叭、宣讲团、文体活动、流动电影放映等传统宣传媒介,以活动吸引,寓教于乐地开展宣传;对于外出务工的中青年群体,充分利用手机、微信、宣传网站等新媒体进行线上教育,或利用春节、假期等集中教育,使宣传面覆盖全体农村群众,进一步增进党群干群关系,引领群众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3.3培养专业宣传人员

宣传人员综合素质、理论水平和宣传能力直接关系到宣传工作实效的好坏。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宣传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宣传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宣传水平。首先,建立严格的宣传目标考核制度,通过评比表彰,对宣传成绩突出的宣传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模范,增加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将宣传工作落实做细。其次,充实宣传队伍,除了村级宣传员、农村党员干部外,大学生、创业返乡人员、农村教师、离退休干部也是宣传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的文化素养高、经验丰富,能够全面改善和充实宣传队伍的素质结构。最后,通过在职培训、观摩宣传典型、挂职交流等方式提高农村宣传人员的素质,不断掌握新思想、新理念,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敏锐性,培养创新意识,更新宣传理念,见微知著,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舆论是强有力的武器。做好农村宣传工作,有利于在农村传播好党的声音,讲好党的故事,加强党在农村工作的领导权,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落到实处,推进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涂光晋.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熊倩.江津县农村宣传网研究(1950-1956)[D].重庆:西南大学,2018.

[3]毕耕,唐叶,祝健.农村宣传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史博采(理论),2011(02):28-29.

篇9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党员意识 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1-02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要中坚力量,同时把握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引导高校大学生群体建立正确的的党员主流意识,对未来的建设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媒体时代的重大改革,高校大学生面对驳杂的舆论与教育信息,往往会出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心理现象,容易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利于其党员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培养。针对上述问题,相关教育部门与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入手,掌握教育工作的正确引导,加大党员建设主流的形态教育,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承担起为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与义务,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建设化进程。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1.弱化了传统教育的集中

传统的党员教育通常采用的是“一授多听”的教育模式,而集中性教育是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一种教育形态,而这种教育形态往往是相对变化的,即在短时间的党员教育中是有效的。随着新媒体教育改革,党员教育培训的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了党员意识形态的教育方面,大大提升了对意识教育的核心性,进而启发了其自我的成长。

2.对大学生党员价值观形成冲击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促使在社会阶层分层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价值方面存在较大的冲突,固有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外在的社会舆论与社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判断与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降低了我国大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3.加大了对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监管难度

新媒体时代所引起的社会效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而网络监管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体现在,新时代的大学生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形态教育,缺乏了科学性与系统性的规范管理,促使当代高校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理想与信念,没有正确判断网络中的是与非,降低了学校对于意识形态的培养,同时也加大了监管难度。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逐渐成为了当代高校师生们获取外界信息、与外界进行文化与语言交流的一种新型载体,既创新了我国高校党员意识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也改善了传统形态教育中存在的诸多不协调、不适应的学习困境。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在新媒体的形态教育下,党员意识教育就是完美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

第一,部分大学生党员政治信仰不坚定。第二,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第三,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和活动形式有待改进。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意识形态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针对上述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相关教育部门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探讨,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大学生是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而在错综复杂的网络教育下,大学生对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影响了我国的党员意识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二,部分党员学生入党后本身要求不严。在当前,大学生不仅是党员建设工作中的基础力量同时也是中坚力量。但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入党后没有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不仅没有发挥模范作用,还示范了错误行为规范,不利于党员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三,学生党员教育的方式没有与时俱进。新媒体的媒体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狭隘性,制约着形态教育的发展。

四、新媒体时代创新大学生党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因此,在我国新媒体时代下,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创新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增强他们的自我责任意识与道德规范,具体方式如下:

第一,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媒体素养。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下,我们应该加强自我媒体素养,加强自我道德判断。第二,创新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的教育载体。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努力开创新的媒体载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丰富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的教育活动。多创办一些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明确自我的价值体现,有利于形态教育工作的开展。

五、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党员意识的形态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加强道德建设,规范教育模式,同时分析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索,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起适应当代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赵伟,孙秀成.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3,8:105-112.

篇10

一、新时代职校学生人性化管理现状与分析

1.职校人性化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学生自主择业、缴费上学,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形成了一种教育合同关系。传统的高职院校“强调校方、轻视学生、强调管教、轻视服务、轻视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暴露出其固有的非人性化缺陷。对学生全方位发展成长很不利,严重影响到职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发展。

2.人性化管理的认识误区

①长期以来,一些管理者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理解成为“保姆式”的服务管理,这种观念上的认知误区,直接影响到职校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战略部署。真正人性化的管理,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推动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并非是为学生包揽一切。

②人性化管理并不与制度化管理对立,二者反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严格的制度教育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础,人性化管理应当以严格的制度为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性化管理是最基本价值导向,制度化是比较的手段,并非是人性化管理完全脱离了规则制度的约束。坚持以人为本,并非放任自流。

二、对职校学生人性化管理实施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其内涵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自我价值观的体现,把学校与自己视为一个整体。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的选择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价值核心所在。

2.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学生整体也呈现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实现对学生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条件。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实施,要考虑到人性化,应尽可能的考虑学生情感和需求。一方面要避免过多的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对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造成不良的影响,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不良因素。另一方面管理制度应当柔性化,注重体现学生自我价值,更多的发挥学生聪明才智、提高能力的培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

3.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

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使学校管理更适应学生,便于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的锻炼,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领导能力,比传统授教式教学更能让学生接受。如此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宗旨,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管理质量。

4.师生交流平等,互相尊重

就目前我国中等职校的生源而言,学生大都学习散漫、生活混乱、学习基础差、素质较低,对未来没有信心和目标,难于管理。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首先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与每一位学生沟通,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方案。管理者面对的是一群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的学生,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利用合理的方法对其价值观进行引导,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即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5.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增强职校学生归属感

以人为本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核心价值所在。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提到,第一位是生存,在保证生存的同时人们开始需要安全感。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家庭条件较为贫困的,他们时常感到自卑,并缺乏安全感。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教育,切身实际的帮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父母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感受学校的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一种情感教育,更能体现出教育者对学生的爱护,让学生体会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学校采取勤工俭学的管理模式,帮助贫困学生重新树立信心,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三、总结

职校学生人性化管理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管理新模式的必然趋势,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也是对当前职校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战。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应当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充分深刻理解人性化管理的现实与深远意义,加强实践,从新的管理理念出发,尊重、关怀学生,形成高效而合理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必将成为职业学校包括高等院校的文化价值核心,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人才而努力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经山.试论人性化管理[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