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层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基层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基层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文化建设;基层群众;内涵;重要性;现状;策略

Abstract: The grassroots cultural status quo in today's culture system is indispensable. The party's 18 years, will be the people, the masses of its own as the main culture, entertainment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ulture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ystem, active grassroots cultural life, and promot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ill meet thei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life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case, "Strengthening the mass cultural, urban-rural interac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worl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future will build China into a beautiful and prosperous country.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cultural status quo was content, based on this proposed construction status of mass culture importance to us, and how we can strengthen the status of mass cultu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cultural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Keywords: cultural construction; grassroots masses; meaning; importance; situ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的内涵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一些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认真思考、统筹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工作,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打造别具特色、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群众文化社区。为促进社区与乡村平安和谐发展,就要始终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开展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社区与乡村文化活动,使社区乡村文化具备盈实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丰富我国居民文化生活,将我们的社区、乡村创建成有文明、有道德的地区,就必须将建设文化网络、加强我们的文化设施建设、促进社区与社区、乡村与乡村之间的稳定和谐,所以我国必须开展关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的重要性

(一)为村民群众提供最好的服务。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群众对幸福生活指数的要求,就应对加强群众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基层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大量工作,这样才可以取得了民间实质性的文化效果,近几年来,乡村也兴起了卡拉OK、健身跳舞等非传统的都市文化活动,并逐渐成为时尚的活动。

(二)为乡村文化建设指引方向。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的学术界从理论层次和实践层面对中国的民间文化、民间信仰、以乡村庙会为依靠的文化表演形式及其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地田野调查,我们要将民间传统的社戏、龙灯、庙会等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一些娱乐文化活动逐渐复苏并不断发扬光大。根据乡村的文娱文化写成了有关乡村文化活动的第一手材料要素。《乡村文化建设》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些探讨会对于我们审慎地处理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等问题提供一个重要参考,更为重要是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之间交叉交流的产物,学者要从不同学科的视角为我们乡村提供一幅当下中国乡村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画面。这些描述将为中国乡村基层群众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出发点。

(三)为市民群众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更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市民的素质,加强市民队伍的建设,精心打造广大市民人人参加,人人创造,人人享受的基层群众文化舞台,为基层群众文化立市,打造区域基层群众文化高地,建设幸福城市,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文化环境。

(四)为城市文化建设创造财富。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单中心”问题,即一个城市一个市中心,都围绕着一个市的中心“摊大饼”。这个想法的主要弊端是: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过大,然后就形成“摊大饼”的模式。使建设布局产生不合理现象,由于市中心建设密度过大,边沿地段继续存在,建设差一些问题;这都影响了市中心地段公园、绿地的建设。造成大量的拆迁、反复的拆迁,这样不仅浪费大量建设资金也浪费大量的时间。城区建设高度化,引起市规划建设的不合理,产生交通拥挤,环境恶化问题。城区过大,城区永无休止的开发、扩展,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人们常常出现走进死胡同的情况。

三、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而我们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及创新,这样能够满足广大群众逐步增长的精神领域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保障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应合理优化群众文化资源配置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虽有所增长,但是在总体财政的支出中仍占的比例较小,文化资源配置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失衡发展现象,所以会导致较多地方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撑,导致我们国家城乡的差距,国家发展不平衡。

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要进一步优化资源整合,健全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加强管理,发挥作用,要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文化建设等惠民文化建设,健全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升群众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为美好城市建设作出最大贡献。“要壮大文化产业实力,重点是加快地域特色资源文化产业发展,这要求我们挣脱旧体制的束缚,让城市文化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美丽的景象。”

结语: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基层群众文化品位逐步提高。这是加大政府对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应用现代先进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传媒手段,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幸福乡村;文化建设;群众生活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78-01

农业农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直接关系到民生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加有效地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以及衢州市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的有关精神,江山市委市政府在前期充分考察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2008年制定出台了以富裕、满意、美丽、文明、和谐“五村联创”为主要内容的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行动纲要和实施意见,努力把江山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之一。

一、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是提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层面和层次,包含了诸多主体及要素。具体有五项内容:一是农业产业提升创富裕乡村;二是农村环境提升创美丽乡村;三是公共服务提升创满意乡村;四是精神文明提升创文明乡村;五是基层基础提升创和谐乡村。村级文化建设是中国幸福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并为幸福乡村创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推进幸福乡村建设中,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着力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其成为幸福乡村建设的中坚骨干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重振乡村精神,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进程。

二、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重要意义

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城乡结构转型升级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江山市创建“中国幸福乡村”,从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整治、基层基础5个方面,整体推进全市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归根结底是在农村层面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顺应“三农”发展趋势,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为实现江山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是结合江山市实际,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现实工作中亟需调整改善的薄弱环节制定的一整套完整的切合农村改革发展方向的提升方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浙江省、衢州市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政策的有力举措。

三、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前奏曲

农村文化活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充实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为幸福乡村建设提供了新鲜血液,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实现了心身和谐与人际和谐,文化建设是以人民群众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具有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生活实用的功能。幸福乡村建设要让农民过上新生活,不仅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具有沟通人际关系、宣泄情绪、调剂精神、陶冶情操、平衡心态的作用,建设农村基层文体俱乐部,广泛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可以架起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施行人文关怀的情感抚慰,更好舒缓压力,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融洽,充实的精神世界,进一步促进新农村乡风文明。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乐趣感,从而为增加乡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柱。

四、文化建设是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文化事业;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繁荣农村文化,说明我们党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各项事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不和谐的地方。我们应该树立“文化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紧迫性。

一、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文明”建设不和谐的局面

主要体现在如下:首先,在物质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精神的需求就凸现出来,没有健康的文化去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不健康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传统的民问文化形式日渐“复兴”,乃至封建落后的“请神拜鬼”等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各种非正式的宗教活动在农村社会开始蔓延。其次,农民发生了矛盾纠纷,用人情代替事理,族规代替法治,导致法律制度在农村社会得不到正常的贯彻。再者,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组织力量弱化,导致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不强。

(二)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比较薄弱

文化建设在地方政府的工作中处于边缘地位,基层文化人才缺乏发挥自身才能的舞台,再加上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重物轻人”的错误文化观念,致使基层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化团体迫于生计等诸多原因,大量改行、“跳糟”、外流,文化管理部门也没有对他们进行注册、登记和培养;离农化取向的乡村教育也使大量的农村优秀人才流入,农村文化精英外流和农村文化优秀人才的匮乏,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陷入困境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基层组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局限性

主要体现在:首先,传统的“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思路。个别甚至普遍基层领导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主观认为经济发展了,文化建设自然也跟上来;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支持不够,不是主动筹资,而是指望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投资或援助。这种思路造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在地方政府工作中被边缘化。此外,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较高业务素质的文化工作人员都需要充足的文化建设资金,而有限的财政投入,必然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重视“送文化”而轻视“种文化”。当前在农村存在的文化供给体制。往往是政府唱独角戏。重视“送”文化而轻视“种文化”,较少考虑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受众地位,与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脱节,造成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局面。因而难以有效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发展的热情,基层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再者,文化资源地理的分布与农民需求脱节。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大多局限于县乡文化馆站的建设,以致政府供给的公共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镇,真正进入村庄内部、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相联系、能够被农民群众所享受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不但数量极为有限,而且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二、构建新型文化服务体系

分析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找准症结,将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农村文化建设。构建新型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强文化阵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文化服务设施的载力。

(一)打造“文化广场”

新形势下,要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维度出发,打造“文化广场”。使文化广场成为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力杠杆,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的重要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文化广场的功能的主要体现在如下:

首先,这一城市标志落户到了农村,成为提高村民生活品位的第一早台。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广场,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自由空间。广场的辟建与使用。使农村广场文化应运而生。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彰显了城市的文化个性,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思路,成为当代新农村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

其次,“文化广场”开辟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进行良性互动的集合点。有了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进行良性互动的集合点,一方面,城乡文化是和谐文化共存、相协调的关系,二是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另一方面,城乡文化又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城市文化代表了文化的现代化方向,新农村文化建设应主动接受城市文化的辐射,从城市文化中获得现代价值观,从而使农民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达到现代化的标准。

再者,打造“文化广场”,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自娱性文化广场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起到了调节身心,陶冶思想情操,增进合作力,激发工作活力等最基本的作用;商业性文化广场将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这种类型的文化广场不但能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能起到传递科学文化信息的作用;宣传教育性文化广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它不但可以振奋农民的精神,鼓舞群众的斗志,凝聚村民力量,激发社会的活力,而且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建设文化大院

为适应新时期农民群众对文化、科技、信息的需求,组织村民在文化大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大院可以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溶为一体。设政策宣传墙,方便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本村建设发展情况。举办培训班,可把党的方针政策、计划生育、适用科技、法律法规、文化知识向村民进行广泛宣传,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文化大院成为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高的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神文化要求;文化大院。既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引领村民致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三)搭建“文化舞台”

促进农村舞台文化发展。要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丰富群众文化有效供给,不断增强农村文化的张力。

一方面要健全“送文化”的机制,不断满足农村文化生活的需求。乡村文化节的开展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以激励乡村人民奋发为背景。以社会风气的优化为衡量尺度。旨在以农村人民思想素质和社会观念的有效提高和进步来促进农村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送文化”

在形式和内容上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繁荣乡村文化生活,传播现代农业科技。

另一方面要加大“种文化”的力度,积极支持群众群体文艺活动,促进和谐文化扎根农村。送演出下乡确实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仅仅停留在“送”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农村文化建设应让农民唱主角。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有利于农村文化生活的持久活跃。

再者,要提升“创作”的水平,扩大农村基层有效供给。基层文化专职人员要以身作则,带领农村文化艺人,抓好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类、信息类、教育类文化生活产品的创作。

三、建设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

(一)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事实证明:凡是有党政领导支持重视农村文化的地方,文化建设工作就有声有色,搞好农村文化事业的第一推动力来源于各级政府,他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文化工作的开展情况。

1、加强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彻底改变传统的“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思路,彻底改变传统的“重物轻人”的文化建设思想;探索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益,探索文化队伍的建设管理机制,探索文艺活动搞活的规律。

2、确保“五个纳入”,即:要把农村文化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部门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体系;农村文化事业所需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大知识形态的“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

(二)加强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一支稳定而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发展农村文化的重要保证和中坚力量。

首先,要重视商素质的农村文化建设干部队伍。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只有有了一支素质优是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的发挥文化教育熏人的作用,要继续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培养乡村文化专兼职干部队伍。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是文化队伍更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其次,培养农村文化艺人。在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的前提下,利用文化下乡的机会,通过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将先进文化播种在基层,在农村一个文化能人往往可以带动全村的文体活动,关注、培养这些文体骨干具有延伸辐射的作用。

最后,要重视并合理引导“双向流动”,使农民通过流动提升人力资本。利用“双向流动”既可以促进进城农民工积累人力资本。又可以发挥回乡农民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

(三)鼓励社会力量投身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事业

鼓励社会力量投身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事业。充分激活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活力。一是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农村民办文化事业。通过“民办公助、一主多业”等多种政策扶持方武,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配合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二是企农合作共建农村文化事业。企事业单位投入资金,帮助解决文化场所和设施不足的困难。三是要依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政策环境的有力支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捐助、援助机制,以期实现实现“以城带乡”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四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腾出的闲置校舍改造为农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提倡中小学图书馆、阅览室、运动场定期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建成农村宣传、文化和信息中心。

(四)建立科学的公益文化服务“需求―评估―决策―反馈”系统

发展农村文化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要使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偏好以及对文化服务的意见得到顺畅的表达,最关键的是要由“政府决策一农民被动接受”的传统单向决策机制向“民主表达需求意愿一政府评估决策”的双向互动决策机制转变,注意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切实兼顾各个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使基层组织以及文艺团队的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

(五)立足于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特色传统文化,开展各类文艺活动

对于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挖掘与保护并重,对于挖掘特色传统文化时,要重新赋予新的形式和时代内涵。以促进产生出更多的精品,让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在保护中生存、在发展中兴旺。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文化;农民生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4901

1 辩证看待农村现有的各种文化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形式多样,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同时又受着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信息传媒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也为人们所接受。农村文化构成复杂,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这是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对于这种情况,要辩证的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农村文化冲突带来的机遇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有利于主体优化,提高亿万农民的综合素质,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二是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坐标系,过去是城乡文化比较,现在增加了中西方农村文化比较。三是扩展了农村文化空间,吸引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四是可以吸收更多的文化营养,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更好地融合创新。五是在碰撞冲突中给本土农村文化带来压力,产生动力,加快变革。六是为本土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有利于农村文化整合。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引、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各地区农村文化的特殊现状,正确的处理和对待传统文化,更要注意区别对待农村地区存在的其他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主观的盲动,防止对农村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农村文化的发展,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原则,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总要求。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一定要注意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将其应用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来。运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来加强我们当前社会的道德教育,运用传统文化中良好的习俗来改善我们当前社会的风气,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治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人们道德水平的下滑,抑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增加更为丰富的内容,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这也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必要举措。因而,加强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发挥传统文化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促进作用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化要有所发展,还必须借鉴和吸收外来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整体中的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和特殊意义,都可以为别的文化的发展提供思想借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互动,使得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能够在相互的交流和学习中得到发展和传播,不断丰富各地区的文化内容和提高各地区的文化水平。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既注意保持和发展各地区的优势,又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习俗在相互交流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真正有益的文化精髓能够在这一融合当中显现出来,发展壮大,并成为广大农村地区共同具有的文化内容,从而实现农村文化的整体繁荣。同时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增添新的更为先进的内容,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性。

2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文化产业

所谓文化产业,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讲,是指专门或主要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行业。其本质特征是把人类知识的、智力的、精神的、艺术的和信息的活动及其成果以一定的物质为依托,转换成供人们消费、享用及交换、买卖的文化商品。它是一种投入少、效益高、增长幅度大、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

在建设农村文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增强本地区文化的竞争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文化既具有统一性,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在整体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区域文化的争奇斗艳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特色。农村地区在我国社会结构中能够占有很大的比例,不同地区的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明显,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由于这里的少数民族居多,不同的民族之间的差异更是显而易见。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在研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宏观研讨把握中华文化统一性的同时,许多学者也注重地域文化研究,他们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区域文化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界定。

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我国目前农村文化发展一条有效的途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GDP还是同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国家拿不出那么多的资金来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像城市那样修建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的乡村是很难做到的。因而农村文化的发展不能光靠国家的投入,而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

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从而调整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劳动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将会推动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农村文化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对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搞清楚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对不同的文化资源要不同对待,不能盲目的进行破坏性开发。对于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应该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进行产业化转化。其次,在农村文化的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对待农村文化资源不能不加改造的按照原本形态推出。农村文化中有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有些还带有消极、负面的色彩,因而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的现状当作是文化底蕴,必须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使其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符合人们当前文化生活的需要。

3 充分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是主力军,必须对他们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充分了解和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从思想上真正的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尤其是对乡村基层干部,更要加大教育的力度,使他们真正能够具备乡村文化建设带头人的觉悟,从而主动积极地发挥他们带动作用,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只有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才能为文化建设做好思想保障,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正确的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切实把农村文化工作做好,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重点培养和提高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具备农村文化建设带头人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依靠力量。要对基层干部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始终能够掌握最新的文化发展理论,了解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始终能够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跟上时展的潮流,顺应文化发展的趋势。其次还要重点培养民间文艺骨干力量,积极组织各种文化艺术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文艺技能。经常性的组织各种文艺表演活动,使他们的文艺特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建设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它既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因而我们必须从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要建立学术科研机构同基层农村合作关系,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学术科研机构可以选择在农村地区设立科研基地,进行实地观摩和考察,从中提取可靠的研究素材,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不断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我国农村文化发展中,各地区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系统的理论,并推广和介绍到其他农村地区,促进各地区农村文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农村文化的整体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农村文化 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还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文化市场中产品单一,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文化市场发育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倡导现代文明文化,指导农村文化十分重要。

1.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小,重视程度差,不少乡(镇)、村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放在边上,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部分村级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干好日常事务就行了。视农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是无关大局。

1.2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撑,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来说更是如此,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经济基础弱,财力捉襟见肘,部分农村根本就没有集体经济。二是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导致部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俱乐部常年没有或只有很少活动经费,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现在要想组织一些最简单的文体活动都必须是谁组织谁掏钱,其难度也就可想而知。

1.3“文化下乡人走茶凉”起不到作用。“文化下乡”应该说是我国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抓得比较扎实的一项活动,但是农村人口多,地域广阔这项活动的广度和频率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其实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挂盐水”式的帮助,你送什么,农民就被迫接收什么,从文化的形式到产品优劣,选择余地都没有,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部分送到乡下的文化不能解渴。

1.4“不良文化”在农村占有一定的市场。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开展,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在农村不少地方,如今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更有个别地方势力侵入,破坏了淳朴的乡风。每年一到冬天,很多农民无事可做,便以打麻将,玩扑空,喝酒消遣来打发时间。一些村民手里有钱了逢年过节大赌豪赌,甚至搞得家破人亡,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时有出现,做道士,请菩萨也常有出现。

2.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2.1增强观念。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只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摆到议事日程,切实做到领导力量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分管领导亲自抓,部分负责人件件抓,文化干部详细抓;使出现的问题有人管,吩咐的问题有人做,交办的问题有结果。才能把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精神落到实处。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应认真领会精神,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树立勇于开创新局面的观念。注重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特别要制定出发展农村基层文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已成定局,而农村文化的客观现实,必须要求我们站在时代进步的前沿,把握农村发展的大趋势,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摒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保守思想的束缚。

2.2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首先要在解决资金上下功夫,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基层投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政府在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文化建设资金的同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办文化。政府搭建基础平台,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与社会两种力量通过整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加快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

2.3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农村文化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今村村都设立了一名村级宣传文化员,为保证文化干部的人才质量,严把进入关,凡进必考,实行聘任制,对乡村文化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种是将乡村文化干部送到文化院校进行深造,另外一种是从艺术团派人到农村办文化人才培训班,对农村文化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文化员不能搞形式。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职能部门,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和村级宣传文化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尽快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规模,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新时期 基层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策略

现阶段,经济的发展给基层人民带来优越生活的同r,人们也开始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就成为基层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主要致力于丰富基层文化、提升基层人民的文化水平,所以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十分必要,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而且能够培养群众乐观积极的思想,促进抚松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抚松。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一)缺乏新意

首先,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活动策略都较为简单。这主要由于基层群众活动的组织者都是由当地的社会群众和地方管理单位组成的,并且活动种类有限,与传统活动并无多大区别。这种情况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表现得尤为明显。还有一些地区,举办基层群众活动仅仅是走形式,根本不结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其次,有些地方搞基层群众活动只是单独靠基层管理人员的一己之力,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做出规模较大、娱乐性较强的活动。这种不合理的发展方式,逐渐使人们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失去兴趣与信心。这些现实性的问题阻碍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发展,不仅没有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二)基层群众文化队伍薄弱,资金欠缺

首先,众所周知,开展基层群众活动的主体是当地的基层文化队伍。由于文化队伍当中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距,所以在开展工作中难以达到有效的统一。因此,难以满足当前普遍的文化建设需求。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难度。其次,基层群众中,人们的自身素质良莠不齐,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致使基层管理人员与当地社会群众沟通有限。这种实际存在的问题,更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举步维艰。再次,缺乏可利用的资金支持。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各地政府经济实力也存在着较大差距,而地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主要依赖于当地政府的扶持。所以,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强弱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置办一些基本的用具、设备,只有在充足资金的保障下,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才能有效开展。所以资金问题的解决,是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必备。

二、开展基层群众文化的策略

(一)政府多途径的支持鼓励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

首先,最重要的是加强相关资金的投入。前文已经叙述过,资金的充足才能确保有效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所以,政府要对基层文化建设给予足够的关注,为其投放资金。为了达到对资金的有效利用,政府最好设置专门的人员对所投放的资金做到有效的管理。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且对资金的流出情况做出详细的说明与记录。严格审核把控资金的走向,使每一分钱都得到合理利用,并通过在实际支出中,总结经验教训,使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时,政府也可以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对资金利用情况的有效监督。其次,政府鼓励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不要仅局限于当地,要适当地与周边城市乡村多做交流探讨,使文化形式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

基层文化队伍是发展建设基层文化活动的主力军。良好的基层文化建设队伍,不仅可以创造出优秀的文化成果,而且对提升当地的整体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基层主要负责人可以邀请专家或学者,为基层文化队伍做相关讲座。另外,组织基层队伍人员培训学习,鼓励基层队伍人员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等。完善对基层队伍人员的考核与管理机制,使其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建设的能力。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物质文明的进步,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各地文化工作者要为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齐心协力,共同出谋划策,争取举办更多受老百姓喜爱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抚松群众文化建设发展,使其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明在基层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管小华. 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5(05).

[2]王华琼. 探讨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企业文化,2015(03).

篇7

现实状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听众,也需参与者。一个缺少文化的乡村是没有生机的。然而,我们现在的有些村庄,“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文化的弱化、乏味。

一方面是乡村文化冷清凋落,缺乏催进气氛。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及70年代,农村的文艺演出活动很火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激励了几代人。然而,近几年来,因种种原因,村庄里的鼓不响了,锣不敲了,红火不闹了。而城里的戏剧团、电影队也很少下乡,政府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毕竟有限,乡村已成为文化的被忽略或冷落的地带,这是乡村文化之忧。当下,强调和谐社会建设,那么,乡村不应是一块被忽视的地方,它急需文化的滋润,而文化的滋润不能单靠农民自身。无疑,没有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农村需要休闲的文化消费,农村也需要高雅的文化来提升品位。

另一方面是乡村民间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随着电影、电视、VCD、DVD、卡拉OK、电子游戏等大量进入乡村,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下,诸多民间文化传统没有了市场,诸多民间艺术后继无人,一些承载着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皮影戏、木版年画、龙舟鼓、剪纸、藏族的藏戏等,都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各地民间的刺绣、泥塑、面塑、烙画、年画、民歌、书画、曲艺、民间文学等也都不同程度陷入困境。甚至有的民间艺术已经濒危或正在消亡。

还有就是乡村宗族文化、迷信文化泛滥。在城市化进程中,诸多地方乡村文化建设处于自由无序状态,乡民们的文化水准日益下降,乡村文化生活日趋单调,乡村宗族文化日益复萌:重续宗族族谱、维修重建宗祠、成立宗族组织、颁布宗族族规、开展联宗祭祖等。在宗族文化的复萌中,封建迷信也日益抬头,建寺庙、设神坛、看风水、测命运、信巫师、跳大神,严重影响了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一些“不良文化”在农村存在一定市场。个别乡村神汉、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时有出现,农村红白喜事中还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不仅浪费严重,也为封建迷信的滋长提供了土壤。近年来,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又有所抬头,许多农民认为在茶余饭后打打牌、搓搓麻将,输赢几个小钱消遣时间没有什么大不了,特别是农闲时节,赌博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虽然近年来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文化事业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投入增长与发展需求间的差距依然很大。据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18.77元,是教育的1/36,卫生的1/11,科技的1/8.5。这还是全国平均数值。如果减去城市投入部分,以全国农业人口计算,农村文化投入人均仅有0.2元钱。虽然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的专项经费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人员工资等经常性费用支出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缺口太大,远不能维持正常运转。

原因追析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所谓乡村文化,从广义上是指农民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淀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交际等方面的精神食粮。细细分析,造成现在乡村文化弱化和渐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现象上看,农村人员大量外出,院落荒芜,整个村落像一个沉寂的世界。虽然现在农村实行了村村通,大部分乡村都有电视可看,但那些以娱乐都市人为主体的娱乐快餐,很难解乡亲们的文化之渴。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一种无法自我参与的文化消费。

从本质上看,由于乡村的自身局限,文化在这里本就很弱势。广大的农民朋友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条件差,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白天只能听听大自然中的天籁之音,夜晚睁着惺忪的睡眼望着电视里陌生的消闲娱乐节目。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乡村留守着老弱妇幼。这些孤独的守望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他们无力担当乡村和谐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广阔农村有成为新的文化荒野之忧。这不是文化的过错,是文化在乡村的走失。

从政策上看,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体制、投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离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从队伍上看,农村文化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人才匮乏。一些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取消了文化专干,改为兼职。造成闲时难得有人问、忙时无人管的局面。文化管理和专业人员下岗改行,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对策思考

学者卡・波兰尼说过,一种社会变迁,包括社会灾难,“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说这段话,也许言之太重,但却深刻说明了乡村社会“被嵌入”工业化、市场化的轨道后,缺少了文化支撑、文化归属。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把乡村文化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中,统筹规划。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把它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中,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级政府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切不可以牺牲生态环境、社会公正、文化资源、农民权益、公共卫生等换取虚假的繁荣。还要本着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手段先进的要求,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是完善经费投入体系,积极探索乡村文化繁荣机制。国务院先后颁布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推向新阶段,提出要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要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同时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文化下乡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城乡交流和挖掘利用当地民间文艺资源两个方面。构建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费保障机制,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三是因地制宜地组织文化活动,积极抢救、发展民间文化。乡村不应该成为文化建设的空白点,各乡、各村的基层组织应该努力提倡精神文明,积极规划乡村的文化建设,严禁不良文化流入乡村。乡村基层政府应因地制宜地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尽可能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在评比文明乡、文明村的活动中推广文明乡、文明村的做法和经验。政府部门应组织有益的文化竞赛活动,诸如歌咏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秧歌舞比赛、诗歌创作竞赛、地方戏曲表演赛、演讲比赛等,发动更多的村民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乡民们的业余生活。民间文化是一个具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遗产。地方政府必须组织人员调查乡村民间文化的现状,并与当地文化馆及有关专业人员一起,尽可能地发掘、保护优秀的民间文化,搜集、记录民间艺术作品,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利用摄影、录音、笔录、出版等手段尽可能地整理、保存民间艺术,改变由家族世代相传与原始口传手授的方式,扩大传授范围和改进传授方法,鼓励民间老艺人向年轻人传授技艺。应努力营造民间文化的市场,积极扶植民间艺术的开掘和发展,在保留原有本色特征的前提下推陈出新,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民间艺术新的适合现代口味的表现形式。

篇8

一、当前,我国农村乡镇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尽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度还不够。特别是上级文化部门与乡镇政府配合不够,不协调,有的部门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认为经济出成绩出效益,办文化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因而对宣传、贯彻、落实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够积极主动。有的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大文化”的理解仍很肤浅,认为文化建设就是组织演演戏,扭扭秧歌等,没有认识到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由于机制和体制的不完善,致使长期以来,许多乡镇文化中心只有两三个人,且文化层次低,没有文化专业特长。许多乡镇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也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编制少、人员少,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逐渐“老化”,年龄大都在55岁以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新时代的“乡土人才”培育严重滞后。特别是近几年,忽视了对民间传人的保护和培育,具有特色文化的人才有青黄不接的现象,有的民间文艺表演绝技面临失传。村级组织的文艺骨干显得更为缺乏。

(三)对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缺口较大。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总体逐年增加,但因投入的资金有限,与国家的要求和实际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更好更快的开展。

(四)农村乡镇文化开展缺场地致使活动开展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虽已建立但还不完善,功能发挥有待于加强,城乡社区文化活动的日趋活跃与农村基层文化内容的相对贫乏之间的反差比较大。农村乡镇文化活动场地缺乏,项目单一,有的只有半边篮球架,有的是一张破烂的乒乓球台,有的图书活动室是挂靠在村部,有的连一个图书活动室都没有,造成农村乡镇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五)文化活动与群众难融合。群众对年年都要交费、且收费方式也不太灵活的有线电视一时难以接受,对一次性投资且费用便宜、使用方便的“锅盖”较欢迎,有线电视入户率受影响;数字电影放映前没有认真调研、大力宣传,没有结合群众实际需求播放他们喜爱的科技片或文艺片,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农家书屋没有充分考虑大多数群众的文化需求,没有农民喜欢的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图书,而是一些文学名著或高深的理论书籍,群众缺乏阅读兴趣。

二、破解我国农村乡镇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敢于在投入大、见效慢的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下大力气真抓实管。切切实实将党和国家的一些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落到实处,树立“先进文化也是农村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二)切实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乡镇文化队伍建设。从机制和体制方面,破解长期以来制约农村乡镇文化发展的人员少素质差的难题。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到文化队伍建设中来,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对基层文化人员加强业务辅导,进行专业培训,要花大气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或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一代文化人才。对年龄结构层次不合理的现状,要进行合理调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特别优秀的人才要用特殊的方式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只有广开门路,广纳贤才,输入新鲜血液,才能尽快、彻底地改变基层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

(三)对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应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基本文化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应逐年增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乡镇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足额资金用于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村文化人才培训,鼓励补贴自办农民文化大院,还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扶持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按照“量力而行,穷则穷办,不能不办”的原则,有计划地对文化设施进行修缮改造,使乡镇文化站能有基本的活动阵地,基本的活动项目,乡村都有农民文化娱乐场所。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功能,加强乡镇、村与农村学校的配合,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校的人财物力资源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协管员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节庆民俗及电影、录像放映等活动。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文化中心户”,发挥其带动作用。

篇9

一、我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997年以来,我市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市”为目标,把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力以赴加以推动,并在领导、机构、制度、设施、经费、活动、管理、产业等几个方面予以重点保证和扶持,并紧紧抓住文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文化设施,尤其是镇级文化设施滞后的问题。市委书记、市长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快对镇级文化设施的建设,要求镇一级政府在对城镇进行规划和旧村改造时,同时考虑文化设施的用地规划和建设,并抓紧市文化广场的规划建设,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推进文化设施建设进程。

今年,经文化部表彰,我市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二)文化工作摆上市、镇(场)两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明确文化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本届市委有丁聪枝副书记、陈建倩常委,市政府有颜子鸿副市长分管文化工作。各镇(场)党委、政府都有分管文化工作领导。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每年专门召开听取文化工作的汇报或专题研究文化工作的会议分别不少于二次或三次。市人大、政协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文化工作汇报,并经常性地组织文化工作调研、考察活动。在这些会议上,都能确实为文化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把文化工作列入市、镇(场)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任期责任目标,并作为其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部门每年均进行考核,都取得合格。

(四)市财政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平均达到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1%以上。正常经费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实行全额拨款,经予经费上的保障。此外,

还积极动员社会、集体、个人和华侨、海外同胞等社会各方面力量,运用各种形式投资、捐资文化建设,兴办文化事业,建成了延奎图书楼、祖昌体育馆、溜江儿童文化园、深沪文化中心、高

湖文化中心、深沪御宾南音楼等一大批文化设施。

二、我市基层文化的现状

(一)加强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文化基础,四级文化网络初步形成。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农村文化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把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奔小康建新村工作,与宣传文化中心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青阳镇、陈埭镇、英林镇、深沪镇均建成面积达3000—4000平方米以上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大楼。东石、永和、金井、龙湖、池店、安海等镇新的文化活动中心已确定用地并投入设计。村一级利用侨资建成溜江儿童文化园、岭畔文化活动中心、深沪御宾南音楼等一批村级文化设施。据统计,近年来我市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投资近亿元。新建县级公共图书馆4700多平方米、大剧院1.3万平方米、博物馆1.6万平方米,投资逾亿元。我市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仅仅短短的4—5年时间,就超过了建国

50周年的发展速度。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馆(省定一级馆)、图

书馆(全国一级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各一座,纪念馆5座,3个县级专业艺术剧团,22个民间职业剧团,15支乡镇电影放映队;全市15个镇(场)都有文化站(其中安海文化站是省百强文化站);74%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室或文化活动中心,有的还颇具规模,活动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全市还根据文化

水平、家藏书量等评选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初步形成了市、镇、村、家庭四级文化网络,基本适应我市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

(二)文艺创作繁荣活跃。晋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首邑,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给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厚实的人文基础和发展资源。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热情讴歌现代生活,整理、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获各级各类比赛的大奖。如高甲戏《金魁星》、木偶剧《五里长虹》获文化部文华奖,舞蹈《风采侨乡女》、歌词《春暖闽南》、论文《文化馆学论稿》、小品《看家》获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的金、银奖。另外,全市农民绘画成名作者有20多人,创作了几百幅作品,多次获全省农民画一等奖,还参加全国展出;农民书法家有上百人,多次晋京展出,有的作品还被中国书法协会收藏。目前,我市被国家文化部

命名为民间绘画之乡,磁灶钱坡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特

色艺术之乡”(书法艺术)。以民间艺术之乡为龙头的特色文化已在我市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繁荣,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所在,是农村文化繁荣的直接体现,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空前空涨,长期坚持举办戏剧展演节、南音会唱、灯谜展猜、广场文化艺术节、诗词吟

唱会、书画展览、文学笔会、文艺晚会、卡拉OK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活动,以及各种文化与经贸结合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大力实施“芳草计划”和“福建文化信息网络”工程规划以来,扩大了芳草计划示范点,壮大了民间社团。目前,全市有各类芳草示范点10多处,文化信息网点3处,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新的文化传播渠道,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使农村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和农民思想生活的实际,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

腐朽思想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提高了广大农民的

思想道德素质。

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首先,由于受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加上有些镇(场)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的推动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了文化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镇文体站阵地流失,常规性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一些全国、全省的农村文化典型,也失去昔日的辉煌,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由于体制等原因,农村文化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基层文化站干部和民间艺术工

作者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思想观念落后,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在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愚昧落后的封建文化鱼龙混杂、相互并存。一些乡村群众生活富裕了,却花巨资修缮或重建各类宫堂庙宇,导致负面文化抬头,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乘虚而入,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今后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目标、对策和措施。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极大的鼓舞了我市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和干劲。我们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密联系基层文化建设的实

际,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创造

性地开展工作。

(一)多管齐下,抓好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层文化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抓住当前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再一次掀起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要对照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2005年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每个乡镇有文化站”的目标基础上再迈一大步。

(二)立足长远、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要认真研究小康社会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

的基层文艺工作者。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尽快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制定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政策。适当提高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专业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生活待遇,解决各种影响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稳定的问题。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岗位培训,持证上岗,严把进人关,对进入文化部门工作的人员要有严格的素质要求。

(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活动方式。

要在文化活动方式的普遍性和文化功能的扩展,延伸上下功能。

要主动面向社会,搞好服务。围绕服务,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及家庭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基层文化活动方式,倡导和开展全民读书活动,结合节日庆典和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配合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任务进行文艺宣传,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开展各种形式的广场文化和老年文化活动,以及以文化活动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宣传计划生育、开展文体活动等。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活动方式。寻求文化与企业联营、文化与其他行业和部门共建以及社会甚至个体对经营性文化投资的路子,使基层文化活动方式更灵活,道路更宽广。

(四)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内容。要着眼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着眼于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着眼于为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服务。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的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使基层文化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广大城镇和乡村移风易俗、铲除封建迷信和“黄、赌、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毒”等丑恶现象、文明奔小康的助推器。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

篇10

让百姓不要乱想做人的高境界,不要乱想高尚的道德,不去绞尽脑汁获取利益,然后就天下太平、万事和谐了。老子此言,和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异曲同工。

大凡吃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米粮的中国人,多数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六二六指示”。该指示把当时的卫生部称作“城市卫生部、城市老爷卫生部”,批评卫生部只为占全国人口15%的城市人服务,而且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伟人大手一挥,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就此写就了中国当代农村“赤脚医生”时代的新篇章。

今天的思想界学术界人士,不管对当年“六二六指示”的精神有何种阐释,都无法否认“六二六指示”后我国在农村推行赤脚医生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广大农村人口的缺医少药问题。

与医疗资源类似,文献资源服务体系自古至今也一直在为占人口比例较小的城市和乡村知识分子服务。建国后就认识到当时的中国“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因此在50年代“”时,曾经在农村地区建设了大量农村图书室,但终因物质条件太差又过于急于求成,只是昙花一现。

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出台一项项政策促进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虽然先后有各种各样的如“万里边疆文化长廊计划”“文化下乡”“知识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等活动项目,强调发展县以下乡镇农村图书馆(室)和文化站,但直到今天,却是只见开花少见结果。其结果是广大农村占总人口90%以上的农民基本上不具有使用图书馆的条件,直到2000年,仍然是“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站、图书馆(室)的设施建设、网点分布、服务能力比较落后,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仍较为贫乏”(《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强了对落后地区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在《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和2005年11月7日两办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中都表明国家将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在国家政策的促进下,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浙江嘉兴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已经覆盖到村,让百万农民在家门口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