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五保工作条例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五保工作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为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合法权益,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办法规定,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符合条件的村民提供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领导,将农村五保供养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并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五条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六条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志愿者服务。
第二章 供养对象、内容和形式
第七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但是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
(二)无劳动能力的;
(三)无生活来源的。
第八条符合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条件的村民,应当按照《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申请的审核、审批程序按照《条例》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设区的市、县(市、区)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符合条件的村民列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做到应保尽保;村民委员会应当根据自治章程明确的职责和村规民约,做好农村五保供养的相关工作。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不再符合供养条件或者死亡的,依照《条例》第八条的规定核销其供养证书。
第九条农村五保供养的具体内容按照《条例》第九条规定执行。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应当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个人缴费部分由人民政府承担,其医疗费用先按规定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报销,不足部分全额由医疗救助资金解决。
第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应当按照不低于所在县(市、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确定。
设区的市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设区的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等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县(市、区)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县(市、区)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等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应当在每年3月底前上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第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实行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的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因特殊原因不愿或者不宜集中供养的,可以采取院户挂钩的办法,落实其供养服务和管理。
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其委托的村民提供照料,也可以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有关供养服务。
第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供养协议应当载明双方的权利义务、供养的内容和标准。
第十三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收益归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实行集中供养的,其收益可以委托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房屋等私人财产和承包土地的经营、使用、管理及其权益的处置,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民委员会应当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依法签订有关协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后,其私人财产及承包的土地按照协议的约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章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规划与建设,满足本行政区域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的需求。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选址,应当遵循交通便利,环境安全、卫生,有利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原则。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其设立的农村五保供养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资金,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第十五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是公益性的社会福利机构。
政府举办的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符合登记条件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规定办理登记。
对企事业单位、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从事非营利服务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符合登记条件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规定办理登记。
第十六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实行院长(主任)负责制。院长(主任)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品行良好,身体健康。以事业单位登记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院长(主任)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委派或者聘任,并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备案。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当爱岗敬业,身体健康,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
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切实保障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十七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遵循民主管理、文明办院、敬老养老的原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成立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成员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和全体供养对象中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成员中,供养对象所占比例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重要事项,协助做好供养工作,检查、监督院长(主任)和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
第十八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在保证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条件下,可以向社会提供自费寄养服务,对要求自费寄养的在乡孤老优抚对象、革命三老人员、计划生育独生女儿户老年人等,应当给予优先优惠。
第十九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维护供养对象的合法权益,不得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供养对象,对侵害供养对象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制止、举报。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鼓励供养对象参加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二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供养对象应当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爱护公物,文明礼貌,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自觉维护正常管理和生活秩序。
第二十一条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损坏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土地、房屋、设备和其他财产,或者擅自改变土地、房屋、设备的用途;不得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
第二十二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为供养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养服务,定期公布资金、物资使用和伙食标准、生产经营账目等情况,自觉接受供养对象、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四章保障与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批准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供养资金。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上级人民政府核定的供养标准安排供养资金。财政部门应当及时足额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
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地方,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
省人民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全省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给予重点扶持。
第二十四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组织开展以改善供养对象生活为目的农副业生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农副业生产给予必要的扶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用地中,可以留有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农副业生产。
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电视等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减免有关费用。
第二十五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社会组织和个人向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捐助,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老年医学、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制度,并负责督促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审计、民政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以及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应当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处分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侵犯供养对象的合法权益,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供养对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给予通报批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供养对象提供的供养服务不符合要求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乡(镇)人民政府有权终止供养服务协议;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根据需要和条件,当地政府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的形式,向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机构购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但其供养服务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农村五保供养标准。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20xx年 8月1日起施行。1996年10月25日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浙江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农村五保供养如何申请1、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
2、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
3、在本村范围内公告;
4、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5、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20日内审核;
6、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7、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8、颁发《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注: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七条
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应当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告;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篇2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即对农村“三无”对象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工作,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省农村五保工作暂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五保供养对象审定标准
(一)五保供养对象范围。五保供养对象是指农村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一是无法定扶(抚,下同)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二是无劳动能力的;三是无生活来源的。各市区、开发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规定,将符合上述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纳入五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可由女儿扶养,但此前已纳入五保范围的老年人,原则上继续享受五保供养待遇。对无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本人具有劳动能力且年龄不满65周岁的老年人,暂不纳入五保供养范围。
(二)五保供养对象审批程序。申报五保供养,应由符合五保条件的农村居民本人申请或由村民小组提名,经村民委员会初审同意后,上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下同)审核批准,发给《五保供养证》。对重新获得生活来源的五保对象,有了法定扶养义务人且法定扶养义务人具有扶养能力的五保对象,已接受义务教育、年满16周岁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孤儿,由村民委员会核实后,报镇政府批准,收回《五保供养证》,停止其五保供养待遇。
二、建立新的五保供养经费保障机制
(一)五保供养标准。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和省五保供养有关规定,我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210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1300元。各市区、开发区原供养标准低于现标准的,要按现供养标准执行;原供养标准高于现标准的,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继续执行原标准。对原纳入农村低保的五保对象,应调整为五保供养对象,不再享受低保待遇。五保供养标准实行动态管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级财力的增长,原则上每三年增长一次,以保证五保对象的生活水平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增长.
(二)五保供养形式。凡纳入五保供养范围的五保供养对象,可采取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形式,以集中供养为主。各市区、开发区要通过改善敬老院设施、强化管理等多种手段,提高集中供养能力,三年内达到省政府规定的不低于60%的集中供养比例。对个人不愿入住敬老院或因患精神病、传染病等疾病不适合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对象,应采取签订寄养协议,实行户院挂钩、委托亲友代养等形式,实行分散供养。
(三)五保供养资金的筹措。五保供养经费由原来的村集体负担为主,改为由政府负担为主。各级财政的出资以县级为主,镇级为辅,市级适当补助。其中市级财政负担20%,市区、镇两级财政负担80%(具体负担比例由各市区、开发区自行确定)。有经济实力的村,经镇政府确定,也可在资金、服务等方面承担相应部分的五保供养义务。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原则上按与供养对象1:5的比例配备,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敬老院的日常业务经费原则上按每个工作人员每年不少于1万元计算核拨,经费来源由市、市区、镇三级财政负担。其中市级财政负担20%,市区、镇两级财政负担80%,具体负担比例由各市区、开发区自行确定。各级政府每年要将五保供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资金落实到位。
三、强化五保供养管理
(一)管理制度。敬老院应建立由院领导、工作人员、供养人员组成的院务管理委员会。要建立健全财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制度。工作人员全面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聘用、工资挂钩。
篇3
一、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基础信息管理
各地民政、财政部门要抓住本次提高补助供养标准的契机,对全市五保供养对象进行一次认真排查摸底,在逐村逐户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的“本人自愿申请—村委会民主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对所有已经保障的五保对象和自愿申请的村民,重新进行一次审核、审批。对符合《条例》规定的村民,要确定为五保供养对象,重新建立个人档案,乡镇、村要建立五保供养对象花名册,省、市、县(区)要建立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具体安排:**7年1-6月,为重新审核审批阶段;7-8月,为填制发放五保供养证阶段,供养证由全省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统一发放;9-10月,为“安徽省五保供养对象基础信息管理软件”使用阶段,建立全市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
二、实现五保供养对象动态管理
实现五保供养对象的动态管理,直接关系到五保供养资金的使用效益。各地要按照动态管理的要求,一是每年至少要开展一次五保供养对象的抽查或普查,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及时核销已经死亡的五保对象,并及时将新增五保对象纳入供养范围,确保应保尽保。二是对于那些群众有反映的已保对象,县级要核实到村、到户、到人,对不符合五保条件的要予以清理。三是五保对象中已经转为城镇居民,并已经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要及时将其从五保供养对象中核销。所有五保对象的数据变更,均需通过“安徽省五保供养对象管理软件”,实现逐级汇总上报,每年1月份为数据传输上报阶段。
三、严格五保供养资金管理
对各级财政五保供养资金实行严格的专户管理。省级财政从一般转移支付中下达各地的省级五保供养经费(见:财预〔**1)825号、财预〔**4〕236号、财预〔**5〕1322号、财预(**6〕1641号),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在年初和年中分两次调入同级财政专户;县(市)、区安排的五保供养经费一并调入财政专户。财政专户的收入来源包括: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其他资金(含捐赠款、集体收入补贴、实物折款)和利息收入等。财政专户的支出包括:发放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供养经费、集中转入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机构的供养经费。对于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供养经费的发放,由县级民政部门集中登
记造册,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全部通过财政涉农资金“一卡式”按季度发放到户。专户内结余的五保供养资金,只能用于五保供养对象的动态管理和提高五保供养标准所需经费。
篇4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五保供养,是指对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村民,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五保供养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与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民政部门共同做好五保供养工作。
第五条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五保供养工作的实施。
第二章 五保供养对象
第六条 五保供养对象(以下简称五保对象)是指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一)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
(二)无劳动能力的;
(三)无生活来源的。
法定扶养义务人,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负有扶养、抚养和赡养义务的人。
第七条 五保对象的确定,应由村民本人申请或村民小组提名,经村民委员会审核,报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由乡级人民政府向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由县级民政部门发给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五保供养证书》。
第八条 对于符合五保条件的人员,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按规定为其办理手续,确定其为五保对象,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绝办理。
第九条 五保对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村民委员会审核,报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停止五保供养,收回《五保供养证书》。
(一)亲友自愿承担全部赡养义务,五保老人同意,且有赡养协议,并经村委会和乡级人民政府认定的;
(二)未成年五保对象自愿接受他人抚养,养父母自愿承担全部抚养义务,经乡级人民政府允许,并签订抚养协议的;
(三)有了法定扶养义务人,且法定扶养义务人具有扶养能力的;
(四)重新获得生活来源的;
(五)年满16周岁,已结束学习生活,且有劳动能力的。
第三章 五保供养内容与标准
第十条 五保供养的内容是:
(一)供给实际需要的粮食和食油;
(二)供给生活必需的燃料;
(三)供给生活必需的服装、被褥、鞋帽,并定期更换、拆洗;
(四)保持其住房安全、保暖、不漏雨;
(五)及时治疗疾病;
(六)料理生活不能自理者;
(七)妥善办理丧葬事宜;
(八)保障未成年的五保对象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九)供给生活必需的其他用品和零用钱。
第十一条 五保供养的标准,由乡级人民政府按不低于当地村民一般生活水平的标准确定,并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第四章 五保供养形式
第十二条 五保对象的供养形式可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特点实行分散或集中供养。
第十三条 分散供养包括五保对象独自生活、包户供养人代养和五保对象与亲友共同生活、由亲友供养二种形式。
分散供养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受委托的供养人、五保对象三方签订供养协议,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财产或遗产的处理办法。
第十四条 集中供养包括乡(镇)、村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举办的敬老院,村民小组举办的五保庭院。
第十五条 敬老院应当建立健全服务和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行民主管理,文明办院。
第十六条 敬老院应当创造条件,接纳社会老人自费入院养老,逐步把敬老院办成全社会的养老服务中心。
第十七条 乡级人民政府应以敬老院为依托,建立群众性的五保服务组织,与社会有关方面共同做好五保供养工作。
第五章 供养费用
第十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提供五保供养所需的经费和实物。
第十九条 敬老院应努力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发展院办经济。政府有关部门对敬老院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给予优惠照顾。
敬老院院办经济收入除部分用于发展生产外,主要用于改善五保对象生活。
第二十条 五保对象承担的费用和劳务一律免除。未成年五保对象在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免交学费。
第二十一条 灾区或贫困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救灾救济款、物时,应优先照顾五保对象。
第二十二条 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向五保对象捐赠款、物。
第六章 财产管理
第二十三条 敬老院的合法财产,属该敬老院的兴办者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二十四条 五保对象的个人财产,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独自生活的五保对象,其个人财产本人有权使用,但不得自行处理,其死亡后,遗产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二)由亲友代养的五保对象,其财产按照五保供养协议处理;
(三)在敬老院供养的五保对象,其个人财产归敬老院所有;
(四)未成年五保对象,其个人财产任何人不得强占或变卖,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管,待停止五保供养后,及时归还本人。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对五保供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督促乡级人民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做好五保供养工作。
第二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在五保供养中的具体职责是:
(一)按规定筹集和发放五保对象的口粮、烧柴等生活资料;
(二)检查督促受委托的供养人按照供养协议履行供养义务;
(三)承担五保对象的疾病治疗和丧事处理;
(四)负责五保对象的房屋维修与建设;
(五)及时向上级反映五保供养工作的情况和问题。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五保供养工作制度和档案;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五保供养工作制度和内容齐全的五保户单户档案。
第二十八条 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及时办理发证手续的,五保对象及其亲友有权向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请求,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督促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及时办理。
第八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九条 在五保供养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认真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本办法,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义务供养五保对象或积极捐赠款、物支持敬老院建设,社会影响较大、事迹突出的;
(三)长期从事五保服务工作,成绩显著的。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其所在单位、上级机关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五保对象条件的村民,不为其办理五保手续的;
(二)侵犯五保对象合法权益的;
(三)因工作失职造成五保对象外流乞讨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四)贪污、挪用、滥用五保供养款、物的。
第三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或者受委托的供养人未按照供养协议规定供养五保对象的,承担供养协议中规定的违约责任,并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乡级人民政府督促其改正。
篇5
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精神。切实提高五保对象生活水平,现就进一步加强五保供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
贯彻“政府主导、民政管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工作方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推动农村五保对象供养工作社会化、法制化和制度化,实现五保供养对象应保尽保,全市率先实现五保对象自愿前提下的100%集中供养。
二、提高五保供养规范。
(一)建立五保对象供养规范增长机制。依照集中供养规范要达到郑州市农村低保标准2.7倍以上、分散供养规范达到1.5倍以上的原则。
(二)全面解决五保对象医疗救助问题。区财政部门统一为五保对象缴纳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所需的费用。除由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救助外,其余费用从大病医疗救助资金中解决。
(三)加强五保供养对象动态管理。核销已经死亡的五保对象,及时将新增五保对象纳入供养范围,确保应保尽保。二是对群众举报或反映的不应作为五保对象的已保对象,要核实到村、户、人,凡不符合五保条件的要坚决予以清理。三是凡已转为城镇居民且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的五保对象,要及时料理相关手续。所有五保对象的数据变卦,要逐级汇总上报,各镇、办民政所要详细做好备案工作。
(四)规范敬老院管理。其工作人员主要由院长、副院长、炊事员、卫生员、会计、出纳、保管员、水电工、锅炉工、护理员等组成,其中,护理人员与供养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18对于卧床不起的五保老人,每人增配一名专职工作人员。要加强敬老院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组织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三、保证措施
(一)加强供养资金的筹措。五保供养经费、敬老院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由区财政和镇、办按照55比例分级负担。每年年初由区民政局制定用款计划。做到专款专用。集中供养局部由区民政局拨付到各敬老院,分散供养局部由区民政局拨付到镇、办民政所,由民政所发放到户。敬老院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由区民政局核拨到敬老院。
(二)强化资金管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发现截留、挪用等违反规定的问题,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置。
篇6
一、核查目的
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核定试行办法》,开展城乡低保、五保对象的核查工作,全面了解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检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肃工作纪律,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提高规范化水平,促进全县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工作达到制度健全,资金落实,管理有序,操作规范,服务优良,群众满意的目标。
二、核查范围
2013年月份前在册的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
三、核查时间
2013年3月25日——5月20日
四、工作重点
(一)对已享受城乡低保、五保对象进行清理核查。对已纳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保障范围的下列家庭予以清退和核销:
城市低保:
1、家庭经济条件好转,人均收入超过现有低保标准的家庭;
2、征地、拆迁、安置等政策性安排不符合城市低保条件却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家庭;
3、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已享受社保工资、养老退休待遇的家庭;
4、子女有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家庭;
5、有劳动能力自谋职业的家庭;
6、家庭成员已死亡的家庭;
7、国家工作人员、村(居、社区)两委干部及其家属不符合低保条件却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家庭;
8、子女就学造成家庭困难纳入低保,现子女毕业已就业家庭;
9、家中拥有并使用小汽车和其它非经营性机动车辆的家庭;
10、拒绝配合核查或隐瞒家庭真实收入的家庭;
11、一年内购买价值超过低保标准5倍以上非生活必需品或家庭月通信费用总额超过低保标准20%的家庭。
农村低保:
1、实际生活水平超过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
2、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拒绝劳动、撂荒土地或无正当理由拒绝有关部门组织的就业、农业科技培训和劳务输出的;
3、拒绝配合家庭收入调查或隐瞒家庭真实收入(包括非稳定蔽收入),提供虚假证明的;
4、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有赡养、抚养(扶养)能力,但未履行义务或转移、放弃个人资产的;
5、家庭财产状况明显不符合低保条件,或拥有、使用机动车辆、大型农具、农机具的家庭;
6、一年内购买价值超过农村低保标准5倍以上非生活必需品或家庭月通信费用总额超过当地农村低保月保障标准30%的;
7、因赌博、吸毒等导致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农村五保:
1、有法定抚养义务人且法定抚养义务人具有抚养能力的;
2、重新获得生活来源的;
3、年满16周岁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已满16周岁,但仍在学校读书的,可继续享受五保供养);
4、已经死亡的。
(二)规范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申请、调查、评议、公示、审核、审批程序,建立低保调查、审核、审批问责制,做到对象确定准确,对象类别划分准确,对象补助标准核定准确。
(三)建立分类管理档案,完善分类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救助对象能进能出、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工作步骤
此次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核查工作从2013年3月25日开始,到2013年5月20日结束。
(一)宣传发动(3月25日至3月31日)。各乡(镇)制订核查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召开专题会议,对核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培训核查工作人员,广泛宣传核查的意义、方法、享受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的条件、申请审核审批程序等,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自查自纠(4月1日至4月15日)。各乡(镇)要成立工作组,对村(居)委会实行包片负责制。自查自纠的工作重点:一是清理不符合条件的对象;二是清理纠正“关系保”、“人情保”、“错保漏保”的对象;三是纠正不按户施保、不按标施保的不规范做法,四是扩大救助面,准确核定对象,做到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工作目标。严格按农村低保政策把对象核准。对象准确,是农村低保制度的生命力所在,比扩面、提标更重要,直接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基层社会公正和农村和谐稳定。今年各乡(镇)按农业人口的1%扩面。
(三)整顿规范(4月16日至4月30日)。
1、抓好整改落实。根据核查情况,对某些错误做法要加以纠正。坚持按户施保,调整保障人口和保障金额,取消“关系保”、“人情保”等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
2、实行动态管理。经公示无异议后,各乡(镇)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和五保对象,及时进行注销;对一些生活确实低于低保标准的贫困家庭还未纳入低保的,要及时填报低保申请审核审批表,并签署审核意见上报县民政局进行审批(其中:城市低保对象的清理核查、审批工作必须在2013年4月30日前完成);
3、完善个户档案资料。对低保对象和五保对象档案资料做到齐全完整,网上录入做到准确无误;
4、乡(镇)、村(居)委会要建立永久固定的城乡低保对象公示栏,做到常年公开公示,打造阳光低保,接受社会监督。
(四)集中检查验收(5月1日至5月20日)。
县民政局组织专班对各乡(镇)核查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抽查部分村(居)委会,对符合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核查工作程序规定的,将进行联合审批,对达不到核查工作要求的,要在全县通报并责令乡(镇)重来。
六、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确保稳定。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核查工作,直接关系到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此项工作面宽量大,各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明确专人负责。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坚持“谁核查、谁经办、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存在的问题,要对照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政策规定严肃处理,及时整改,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纳入低保和五保的,要坚决予以清退。同时要广泛宣传低保和五保政策,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确保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核查工作稳妥、有序开展。
篇7
案情:79岁五保老人曹老伯2008年4月初入住所在街道公办养老院。2012年10月初,因老病复发经救治无效去世。养老院按政策为老人送终。事后半月余,曹老伯唯一的妹妹曹玉霞得知情况,立即来到养老院,明确要求养老院返还老人的财产。养老院吴院长告诉她说,曹老伯生前有手表一块,存款49000元,现金500余元,还有老人自带的生活用品等。此外,老人在村里还有平房一套。老人生前在养老院断断续续生活约四年半时间,因为是五保老人,生活费用都是养老院供给的,平均每年约4000元。这次老人因病抢救,以及死后丧葬等花费近2万元。既然老人生前是靠养老院供给生活,又是养老院为其养老送终,他的财产也就是遗产,应当由养老院来继承。曹玉霞则认为:五保老人进养老院享受五保待遇是党的供养政策,任何五保老人都享有此权利,是应该的。而五保老人的财产,只要他没与养老院签订遗赠协议,其财产就是老人自己的遗产,而对遗产的处置当然应该按法定继承来处理。曹老伯一辈子无儿无女,作为曹老伯唯一的妹妹,自己理应是曹老伯唯一的财产继承人。
为慎重,吴院长特意与所在街道法律服务室的张律师沟通,张律师告诉他,最好与曹老伯的妹妹协商一下,能和解更好。在街道法律服务室的几次调解下,养老院与曹玉霞达成如下处理曹老伯遗产的协议:曹老伯名下的平房、手表、现金、存款中的1万元等财物归其妹妹曹玉霞所有,其余存款归养老院。
说法:法律服务室的调解是比较公平合理的,也是有法律依据的。
1.为农村五保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是法律赋予公办养老院的义务,不以被扶养人捐赠财产或遗产为条件,而且,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老人,养老院不得拒绝。《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对自愿选择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安排,有供养能力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不得拒绝接收。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六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三条二款的规定: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
2.五保老人对自己财产有独立的处分权利,不因入住集体供养的养老院而丧失。但是,其财产处分权受五保供养服务支出费用的制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5条规定:集体组织对“五保户”实行“五保”时,双方有扶养协议的,按协议处理;没有抚养协议,死者有遗嘱继承人或法定继承人要求继承的,按遗嘱继承或法定继承处理,但集体组织有权要求扣回“五保”费用。结合本案,曹老伯与养老院并未订立扶养协议,也没有为其妹妹等人留下遗嘱。此种情况下,作为曹老伯的唯一法定继承人,曹玉霞要求继承其遗产时,养老院作为公办的集体养老组织,有权要求扣回其为曹老伯支出的四年半的“五保”费用。养老院每年为曹老伯支出约4000元费用,四年半时间为18000余元。为其因病抢救,以及死后丧葬等花费近2万元,总计为38000余元。那么,经双方协议,养老院扣除了这笔支出。余款及其它财产作为曹老伯的遗产,由他的法定继承人曹玉霞继承。(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人民检察院)
篇8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白土乡敬老院落成典礼暨五保老人入院庆祝仪式,这标志着从今以后,白土乡五保对象的供养由分散供养转变为集中型供养,这是白土乡人民的一件大喜事,借此机会,我谨代表金城江区人民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热心于全区公益事业的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鳏寡孤独残疾人是全社会最值得同情的群体。中华民族素有敬老爱幼和扶助鳏寡孤独残疾人的优良传统。古代的政治家孔子早就提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理论。在经济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理想的社会已经实现,这就是社会的保障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一个国家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尺度。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繁荣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孤寡老残人员的疾苦,先后从立法的高度出台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通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已日臻完善,经济发达地区都建立了乡镇敬老院对社会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孤寡残疾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使这些孤寡残疾老人能够安度晚年,充分体验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近几年来,金城江区社会保障工作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今天白土乡敬老院的落成和五保对象的入院都是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当地党委政府加强领导,精心筹备的结果,我们认为白土乡党委、政府所做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促进了全乡的社会稳定,为全乡“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但是要使敬老院能够正常运转,这是摆在我们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关键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当地党委政府必须力争从巩固提高敬老院“硬件”和“软件”建设上下功夫,使之走上发展壮大的道路,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敬老院收入,以院养院,使之能够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敬老院各项管理制度,使敬老院实现服务优质化、管理制度化、生活多样化,增加敬老院的吸引力,确保敬老院的五保对象住得安心,颐养天年。同时要加强宣传,扩大敬老院服务范畴,以优质的服务尽可能吸引社会上的老年人入住敬老院,提高办院质量,使之真正成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家园。
同志们,社会保障事业是全社会的责任,特别是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急需大家的共同关爱和参与,有大家的关注,我相信,我们的工作将做得更好!
篇9
一、建国以来农村残疾人保障回顾
建国初期,在百废待兴的短缺经济时代,政府对不同的社会成员实行有差别的城乡分治保障原则。在农村主要依托“五保”供养制,对残疾人亦主要参照“五保”供养办法进行补助和救济。1956年颁布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中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能力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寡、残疾社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吃、穿和烧材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这说明在当时,残疾人还没有作为特殊群体制定专门政策加以保障。
农村集体经济趋于稳定后,残疾人照顾方式有了新变化,对无任何劳动能力的重残人由家庭照顾,集体给予家庭一定补助;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安排较为轻度的活计,与其他社员记同样工分,分配粮款亦与其他社员享受同等待遇。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五保供养费用由承包户分摊。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五保”政策大打折扣,残疾人及家庭贫富差距拉大。为此国家于2006年1月修改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除继续将残疾人纳入五保供养外,还着重强化了政府责任。
近几年,随着低保制度的建立,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照顾,除“五保”外,又多了生活保障线。2006年4月,河南省政府下发《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将保障对象首先界定在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村居民,重点照顾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以农村残疾人为重要保障对象的低保制度在全省农村正式推开。
二、河南农村残疾人低保现状
实践证明,低保制度确实是解决农村贫困群体基本生活问题高效、便捷的救助方式。截至2009年12月,全省农村低保人数363.95万人,月人均补差50元,其中残疾人占12.8%,约46万人。
通过分类施保、提标扩面,使残疾人感受到社会救助的温暖。以郑州为例,依据农村低保家庭主要成员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和劳动能力,把低保对象分为A、B、C三类,分别按照农村低保80%、60%、40%的标准核定补差。洛阳市西工区三类标准分别为7D元。50元和30元。北京做法是以有无劳动能力来判定享受保障类别:无劳动能力重残人上调15%。老残一体,先扣去低保收A标准的80%,余下再计财产收入施以低保,即所谓的“收入豁免”。浙江、福建、安徽对低保对象的重残人每月救助30元至50元。这样做避免了制度的“一刀切”。
三、河南农村残疾人保障问题
河南省总人口接近一亿,其中残痰人70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6个百分点,涉及家庭人口近3000万,其中农村残疾人H623万人,占98.1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农村残疾人总量太、分布广、贫困化程度较高,目前生活保障问题主要有:
1.生活水平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2009年度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330元,仅占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806.95元)的69.3%,农村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6%,比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0%)高9.6%。一户多残和重度残疾人家庭,生活最为困难,虽已大部分纳入低保,但生活依然十分贫困。
2.农村残疾人权利意识朴素,对保障政策了解甚少。许多残疾人没有意识到,目前政府开展的救助已不是传统意义的慈善,而是制度化的人权意识的体现,他们对各项服务与救助不了解,不知道如何申报,很容易导致低保政策在农村太打折扣,一些本应享受低保的残疾人没有享受低保。
3.新农合对残疾人的医疗保障效果不佳。2009年度,河南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510元,是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4倍。2009年农村残疾1人参加新农合率为91.5%,参打新农保率为11%,由于新农合报销比例过低、报销范凰过窄,不能真正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看病就医问题。目前新农合报销模式仍是注重大病。重病以及住院,门诊几乎是自掏腰包。一些地方在新农合医疗项目内也设立了医疗救助政策,但还不能把脑瘫、聋儿语训、孤独症儿童康复等纳入报销范围,于是导致了部分残疾人大病看不起,小病不吃药,小病养成爱的病,大病拖成重病。
4.集中托养机构亟待建立。现时家庭供养老年人尤其是病残老年人的负担越来越重。为此,社会化养老模式应作为老年残疾人养老的主要模式。现实情况是,河南现有托养机构匮乏,远远满足不了残疾人托养需求。出于经济及管理考虑,一些农村供养机构对特殊护理、丧葬概不负责,导致病残老A产生很大后顾之忧。
5.农村残疾人低保情况不容乐观。由于现行低保制度一些硬性规定,很多应享低保残疾人没有纳入低保范围。低保以家庭为计算单位,许多已丧象劳动能力、完全靠家庭成员抚养的残疾人,在计算家庭人均收入时,因为高于低保标准而不能享受低保。
四、农村残疾人保障问题对策
1.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制定农村贫困残疾人特别救助办法,将重度残疾人单独核算收入,单独施保;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150%家庭中持证重度残疾人,参照当地城乡低保标准垒额发放补助金,并享受其他社会救勘政策;救助因病、因灾残疾人家庭;在应保尽保基础上,对重残、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提高救助标准;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通过纳入低保或“一助一”、“结对予”形式,实现基本生活保障到位;挟持残疾人从事种养殖业、家庭副业和手工业及个体经营;适当放宽残疾人享受五保供养条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为农村低保提供资助,建立多形式的扶助救助体系。
2.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险救助政策。加大残疾人参保险支持力度,将农村残疾人纳入新农台与新农保障范围。将白内障复明、辅助器具适配、肢残儿童矫治手术、听力残疾儿童学前康复等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单病种报销;逐步将精神病患者治疗,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孤独症、智障和偏瘫、截瘫、截肢等肢体残疾者康复训练、听力语言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等康复项目纳入新农台报销范围。对贫困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有困难的,由医疗救助基金代缴;其医疗费用在新农合报销后,仍有较大负担的,由各级民政根据实际给予二次救助。
3.要给予持证残疾人更多“特惠”政策。赋予“残疾人证”新的内涵,给予持证残疾人更多救助,比如办理新农合、新农保业务时,持“残疾人证”,可免交个人应缴部分,家电下乡补贴方面,持“残疾人证”可享受更高补贴。
篇10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促进敬老院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敬老院是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单位。敬老院以乡镇办为主,五保对象较多的村也可以兴办。提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兴办和资助敬老院。
第三条敬老院坚持依靠集体,依靠群众,民主管理,文明办院,敬老养老的办院方针。
第四条敬老院所需经费实行乡镇统筹,并通过发展院办经济和社会捐赠逐步改善供养人员的生活条件。
村办敬老院所需经费由村公益金解决。
第五条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敬老院工作的领导,把敬老院事业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民政部门是敬老院事业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敬老院工作的业务指导。
敬老院的创办、撤销须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
第二章供养对象
第七条敬老院以供养五保对象为主。在没有光荣院的地方可优先接收孤老优抚对象入院供养。有条件的敬老院可以向社会开放,吸收社会老人自费代养。精神病患者、传染病人不得接收入院。
第八条五保对象入敬老院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村办敬老院经村民委员会)批准,并由本人和敬老院双方签定入院协议。
符合规定条件的对象,入院自愿,出院自由。
第九条敬老院供养的各类人员(以下统称供养人员)应当遵守院内的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物,文明礼貌,团结互助。
第三章院务管理
第十条敬老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负责全面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组织制定院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敬老院发展规划;
(三)组织发展院办经济,增强敬老院自身发展的活力,不断提高供养人员的生活水平;
(四)督促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维护供养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十一条敬老院设立院务管理委员会。其职责是:贯彻落实办院方针、原则,审议院内重要事宜,检查、监督院长和工作人员的工作。
管理委员会成员经敬老院全体人员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成员中供养人员所占比例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第十二条敬老院的生活区和生产区要分设。搞好环境绿化,保持美观清洁的院容院貌。
第十三条供养人员的饮食应当讲究营养、卫生,每周有食谱。
第十四条供养人员生病,院方应及时负责治疗。有条件的敬老院应当设立医务室,建立供养人员健康档案。供养人员去世后院方要负责从简料理后事。
第十五条适当组织供养人员进行学习,因地制宜开展适合供养人员特点的文体和康复活动。
第四章财产管理
第十六条敬老院的土地、房屋、设备和其他财产依法归敬老院管理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第十七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经费、物资、伙食、生产经营账目要定期公布,接受供养人员和社会有关方面的监督。财会人员离职时,必须清查账目,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
第十八条五保对象入院,其财产交集体代管,生活用具可带入敬老院使用。五保对象去世后,其遗产按入院协议处理。
第五章生产经营
第十九条敬老院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兴办经济实体,生产经营收入归敬老院集体所有,用于院内扩大再生产和改善供养人员的生活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1
第二十条鼓励供养人员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经营活动,并根据生产和经营效益给予适当报酬。
第二十一条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敬老院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按有关规定给予优先和优惠。
第六章工作人员
第二十二条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由乡镇人民政府(村办敬老院由村民委员会)根据敬老院需要和规模进行配备。
第二十三条敬老院院长由乡镇人民政府(村办敬老院由村民委员会)选派。敬老院其他工作人员采取合同制,实行公开招聘。其基本条件是:热爱敬老养老工作,有一定文化水平,身体健康,责任心强,吃苦耐劳。从事财会、医疗等专业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第二十四条敬老院院长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比照乡、镇、村集体企事业单位干部和职工的待遇确定。
- 上一篇: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
- 下一篇:电工安全施工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