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决策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决策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汽化冷却 决策 分析
1、汽化系统概述:
日照钢铁棒线厂第二棒材生产线配套建设蓄热式步进梁式加热炉。工程配备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配置1套汽化冷却循环系统、1套软水补给系统和1套给水除氧系统。
为保证系统循环的可靠及稳定,防止冷却构件超温等现象发生,循环系统采用强制循环方式。通过利用饱和温度的水,对冷却构件进行强制循环冷却,保证炉底支承构件能承受强热负荷,维持高机械强度,确保炉底支承构件在高温高负荷情况下安全可靠运行。同时,冷却介质在循环冷却过程中吸热产生蒸汽,可回收利用余热,降低能耗。
系统通过汽水混合物冷却水平梁及立柱。冷却介质为经过热力除氧、处于饱和温度的除盐水。因冷却介质水质好,温度稳定,系统强制循环,所以冷却构件不会产生结垢和冷却不均现象。冷却构件采用汽化冷却强制循环系统,工作流程:汽包中的欠饱和水汽包的下降总管热水循环泵升压下降总管分配联箱下降支管固定梁及立柱冷却构件,吸收加热炉传给的热量变为饱和的汽水混合物分配联箱上升母管回到汽包,汽水混合物在汽包中被分离为水及蒸汽,蒸汽送至分汽缸后引至用户,汽包中的水与补入的给水混合后成欠饱和水再重复上述循环。
对于汽化冷却系统深入的跟踪、分析和研究后,日照钢铁采用汽化冷却技术作为加热炉新的冷却方式,以代替原有的水冷却,效果显著。
2.1、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汽化冷却与水冷却水梁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汽化冷却纵梁与立梁水管之间是互通的,而水冷却由马鞍座分割开。水冷却方式若通水不畅易在马鞍座处形成蒸汽,导致局部高温,致使马鞍座烧坏。而汽化冷却水梁的结构消除了这种设计缺陷,避免了汽水混合物的通路不畅,保证了水梁温度均匀。
汽化冷却系统单独运行、单独管理,消除了其他设备对水质、水量、水温等造成的影响。较原有的水冷却形式比较,原有的冷却方式整条轧线共用一套水系统,加热炉的冷却水往往受到轧线的影响,如进水温度、水量波动,水质中杂质较多对加热炉安全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
系统配有较大容积的软水箱和汽包,配有柴油软水泵、柴油给水泵、柴油驱动循环水泵分别作为软水泵、给水泵和循环水泵的备用泵,在电力系统发生供电故障时,为全厂停电或全厂出现供水事故时提供了事故处理的条件。在不进行任何外界补给(水电风)的情况下,本系统可独立运行6-7小时。为事故及突发事件争取了充足的响应时间,保证了汽化冷却系统的运行,保证加热炉的安全。
2.2、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汽化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设计上重点设备、重要工艺参数多重跟踪、保护。
一、重点设备的保护。水泵是系统的运行的核心。水泵系统配备了2套备用系统,1套为电动备用,1套为柴油机备用。保证了其中一套系统故障时,另一套系统可以正常运行。阀门类均设置有旁通,避免了因调节阀卡阻或电动系统故障而无法正常开启阀门而导致的事故。
二、重要工艺参数的多重跟踪、保护。为保证水梁稳定运行,在水梁上设置多重的信息采集点。单支水梁设置有压力检测,温度检测,流量检测,三者采集数据相辅相成,保证系统稳定的运行,避免了因其中某一两个检测故障而引发的设备事故。同样的汽化系统其他设备也设有多种的检测、信息采集元件。参数的互补保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
2.3、节能环保性分析:
同比于水冷却,汽化冷却的节能环保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以日照钢铁加热炉比较。
水冷却加热炉同等生产能力下水系统参数,冷却水用量800t/h,年平均进水温度25℃,加热炉步进梁进行冷却后的回水温度,年平均为42℃。
水冷却方式的加热炉热量损失,以每小时损失的热量进行计算:
Q=cm(t1-t2)=4.2×103J/kg・℃×800t×(42℃-25℃)=5.712×107KJ
折合标准煤:每千克标准煤含热量为7000kcal=29307KJ
M=Q/29307=5.712×107KJ /29307KJ/kg =1949.02kg
结论:每小时通过水梁散失浪费的热量至少相当于1949.02kg标准煤燃烧所释放的热量。
而汽化冷却加热炉小时平均产气量6t/h,工作压力0.7MPa,汽包内蒸汽温度165℃,水梁内水管温度平均160℃。
查《饱和水和饱和水蒸气热力性质表》得出:
h’’=2763.29 KJ/kg
每小时蒸汽所携带的热量:
Q=mh’’=6000kg×2763.29 KJ/kg=16579740KJ
平均供给水温度为t0=25℃,携带热量为:
Q0=cmt0=4.2 KJ/kg×6000kg×25℃=630000KJ
水-水蒸气热量变化量为:
Q’=Q-Q0=16579740KJ-630000KJ=15949740KJ
折合标准煤:
每千克标准煤含热量为7000kcal=29307KJ
M= Q’/29307 KJ/kg =15949740 KJ/29307KJ/kg=544.23kg
结论:每小时加热炉产生的蒸汽相当于544.23kg标准煤燃烧所释放的热量。
通过上述计算和结论可以看出,系统用水总量汽化冷却为6吨,而水冷却为800吨,大大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水冷却式加热炉浪费的热量相当于1949.02kg标准煤,其主要通过冷却塔冷却将热量散失到大气中。而汽化冷却式加热炉水梁每小时带走544.23kg标准煤的热量,只是水冷却方式带走热量的1/3,带走的热量所产生的蒸汽将用来做功或热交换,并没有全部浪费。
同时带走较少热量将优化炉内的温度场分部,水梁周围的低温区。
设水梁内汽水混合物温度为t0,水梁外表面温度为t,硅酸铝纤维毯导热系数为λ1,自流浇注料导热系数为λ2。
则通过水梁的热流
由于为定值,Q由t-t0的差值决定。
正常生产时,Q变化量较小,可认为恒定,即t-t0值为常数(t-t0=C)。
当t0增大或减小时,t也随之增大或减小,即t=t0+C。
汽化冷却加热炉t0>160℃,相比水冷却加热炉t0≈25℃。由此可以得出汽化冷却方式水梁外表面温度约比水冷却水梁外表面温度高出130℃。实际测量差值约为115℃。
水梁外表面温度提高,提高了钢坯加热温度的均匀性,大大减少了加热黑印的产生。均匀了炉内温度场,改善了温度梯度分布。
3、投资及效益分析:
3.1、投资计算:
汽化冷却式加热炉比原水冷却系统投资减少:
冷却水量减少约相当于一座冷却塔的冷却能力,一座冷却塔(GFNDP-800)投资成本20万元。铺设管道成本DN400管道,δ=5,铺设管道总长度700米计算,总投资18万元。其他相关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如:水泵、电机、配套管道阀门、测量元件等约能降低约20万费用。投资费用减少总计共58万余元。
汽化冷却式加热炉比原水冷却系统投资增加:
汽化冷却各循环泵、给水泵,沙过滤器,汽包,除氧器,钠离子交换器,电气检测元件,增加费用合计约140万。
140-58=82(万元)
总投资费用增加约82万元。
3.2、效益计算:
年作业时间按照8170小时计算,汽化冷却系统合计生产蒸汽相当于:
8170×544.23=4446359.1kg=4446.3t
日照钢铁低压蒸汽的利用率按照30%计算:
4446.3×30%=1333.89t
一吨标准煤价格换算后市场定价为500元/吨:
年产生效益:
1333.89×500=66.7(万元)
间接经济效益,如:无冷却塔冷却时的水体消耗,减少水梁带走热量所减少的煤气消耗,减少钢坯黑印提高钢坯质量等。
回收投资时间:
82÷66.7=1.23(年)
4、结论:
在钢铁市场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降本增效将成为变革的中心,新技术,新管理的应用将成为必然的趋势。汽化冷却系统的逐步推广及应用符合了市场发展的需要。如汽化冷却这样低能耗、低消耗、高产出、快回报,安全稳定的技术将越来得到工业企业的认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1040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最优交易合约的设计问题,即当事人之间如何制订合同及对当事人行为的规范问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面临着诸多风险:在选择和招聘教职工时由于对方隐藏信息,容易发生逆向选择;聘用的教职工在工作中隐蔽行为,面临着道德风险。
1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分析
1.1甄选和录用决策中的风险
高校对教职工的选聘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招聘者和应聘者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对自身有利的信息,拥有信息优势方就可以欺骗信息劣势方。如果信息劣势方预期到了对方的欺骗,就可能不相信对方的信息,最终可能导致谈判破裂;如果信息劣势方未能发现对方的欺骗行为而与之缔约,那么信息劣势方实际上就会面临对方的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在现实的甄选和录用实践中,由于认知的偏差和决策能力的限制,以及教职工行为的不可测性,甄选和录用决策的风险就不可避免。
高校在招聘时总想网罗到优秀的人才,而相对业绩平平的人想进入高校,会极力美化和伪装自己。由于目前国内资信体系不完善,应聘者提供的资历往往缺乏有效的证明,尤其是对职业素养、行为操守方面等更是缺乏有效的鉴证手段,使得这种人才录用方式既缺乏客观性,又缺乏可信性,给高校带来极大困扰。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求贤若渴的高校可能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归结起来,高校在教职工的甄选和录用决策中,会产生四种结果:
第①种情况:求职者高校需要,录用了他(她);
第②种情况:求职者高校需要,却错误地拒绝了他(她);
第③种情况:求职者不是高校所需要的,却错误地录用了他(她);
第④种情况:求职者不是高校所需要的,也正确地拒绝了他(她)。
很明显,第①、④种情况是好的结果,第②、③种情况是坏的结果。坏的结果会给高校增加显著的费用。如,错误拒绝的费用增加包括高校不得不甄选更多的候选人,从而增加甄选费用;错误录用的费用增加包括今后为该教职工支付更多的培训成本;该教职工由于能力差造成管理费用上升;解聘该教职工的费用等等。
1.2劳动契约执行过程中的败德行为风险
通常情况下,劳动契约签订后,如果高校掌握了教职工的一切信息,包括工作努力程度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能力,那么就可以完全按照教师的努力程度和成果来支付薪酬。但是往往会事与愿违,教职工在劳动契约的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败德行为:对教学、科研工作抱应付心态,敷衍了事;管理人员工作中出工不出力,服务工作和服务质量不够好,工作效率低下,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不到位。败德行为风险给高校带来利益的损失,甚至造成致命的打击。
1.3绩效考评决策中的风险
衡量绩效考评决策质量的重要尺度是通过绩效考评进一步对组织成员形成激励,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在目前高校的绩效考评实践中,由于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不完善,考评内容单一,考评周期和考评标准不尽合理等,无法为考评决策提供客观、科学、合理的依据和指导,因此难免出现失误。使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事与愿违。
1.4晋升决策中的风险
在教职工的晋升(职称、职务)决策中,首先要评估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个人品质,其次,要评估情境因素,再次,要评估候选人的能力,最后,管理者要基于评估判断确定人选。由于不可能完全掌握教职工的信息,当事者为了获得晋升,可能会采取许多手段隐藏虚假信息,例如伪造虚假业绩和成果(如学术论文的剽窃抄袭),掩盖缺点和弱点等。可能产生选人用人的失误,造成不该提拔的提拔,也可能会造成有的人没有充分表现个人能力、水平和业绩的平台,导致该提拔的没提拔,严重挫伤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埋没了人才的脱颖而出。
上述风险的存在,总体上讲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为什么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呢?首先,信息不对称是人们进行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第二,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从而造成认知的有限性;第三,信息的获得是有成本的;第四,信息优势方对于信息的垄断。
2信息不对称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导致的后果
2.1教职工招聘过程中的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的本意是指在旧车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次品将优品逐出市场的现象。在招聘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高校和应聘者两个主体在相互交易过程中可能导致三方面后果:一方面,站在高校的角度,应聘者完全处于信息优势方。此时,校方只能根据应聘者职称、学历、科研成果等特征进行等级划分,制定聘用待遇,即开出一个平均价。由于评判标准的差异,在平均价面前,往往那些综合素质和能力一般的人前来应聘,而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者因为认为平均价不能体现自己价值而不会来应聘,结果造成高校承担了较高招聘成本而没有获得高素质人才,使高校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从应聘者的角度看,高校更清楚自身的区位优势、人文环境、学科专业建设情况、科研平台情况等信息,处于信息优势方,而应聘者处于信息劣势方。此时,为招揽人才,往往综合实力一般的高校开出的优惠政策比综合实力强的高校更具诱惑力,导致高层次人才被显性信息所左右而签约,最终就是实力一般的高校驱逐了实力强的高校,进而影响了优势人力资源向优势高校集中地合理配置。第三方面,由于信息披露的程序、信息传递的方式、技术手段等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校方和应聘者要充分了解信息所需花费的成本太大,从而无法掌握完全的信息,导致双方风险和收益在分担与分配上不对称,从而影响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2.2教职工使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高校教职工是创造性的工作,对主观努力程度难以监控。在工作中,校方与教职工签订合同后,高校的功能发挥依赖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来实现。由于高校教职工兼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任务,每一项任务对于教职工本身和学校的效用差别较大,由于教职工的行动是私人信息,校方难以有效监督和控制其具体行为。高校和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中属于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委托关系。高校虽是委托方,但也不能直接控制教职工即方的行为,甚至对其监管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有些教职工就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搭便车”,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产生机会主义倾向,在付出最小的情况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现应付、偷懒、出工不出力等隐藏行动,从而发生有损于学校的整体利益的败德行为。
3信息不对称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与高校实现最优目标现实存在偏离与不一致,造成双方的损失,必须采取策略降低信息不对称,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以规避和治理。
3.1建立完善人才信息甄别的显示制度,健全人才识别机制
针对信息不对称,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甄别”模型,即要建立有效的分离均衡。建立合理的分离均衡模型有助于信息弱势方筛选信息优势方。在高校招聘过程中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健全的人才信息甄别的显示制度,健全人才识别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树立良好声誉和形象。另一方面,应聘者应在招聘过程中尽量展示自身的学术成果和工作业绩,利于高校识别与筛选,规避“劣品逐优品”的市场现象。因此,根据分离均衡理论,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包括应聘人才的自然情况、受教育程度、以往职位和工作业绩、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诚信度、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认知体系。根据职位及岗位要求分别设定较为合理的招聘体系,强调“学历、职称”与“学科、岗位”并重,将学历、职称、年龄、学科、岗位等诸元素进行合理组合,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避免逆向选择。
3.2建立人才信息资料库
要消除逆向选择,关键是要把人才的私人信息通过信息传递转变为共同信息。目前,我国基本没有建立完全统一的人才资料库,人才市场实际上也只是起到牵线搭桥或交易场所的作用。如果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全面的人才资料库,准确记录人才的学历、业务水平、创新能力、成绩、信用、身体状况等情况,并实现相关信息上网。这样就可以使私人信息转变为共同信息。高校在招聘人才和应聘者进行选择时,可以大大降低风险,也能有效地防止人才在应聘过程的逆向选择,实现“双赢”。
3.3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缺失比较严重,对人才不诚信的惩罚力度太小。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假文凭、假身份、假信息、假承诺等现象层出不穷。为此,国家应该建立人才的信用机制,及时记录人才的不诚信问题,对于人才出现的不诚信问题,除政府和高校对其进行处罚外,个人信息、信用资料库要及时记录,列入“黑名单”,使出现不诚信问题的人才人力资本贬值,使其在以后的应聘中处于不利地位。
3.4建立科学的薪酬激励机制
薪酬激励机制的实质就是要设计有效的薪酬激励契约,协调高校与教职工之间的委托—关系,实现双方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了最大限度地使高校与教职工双方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分配自,实现薪酬的分级管理制度。自主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岗位、不同特点的人力资本采取差异化、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形式;建立岗薪结合的宽带绩效薪酬体系,体现人力资本价值回报。摒弃资历决定薪酬的分配模式,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考虑差异性人力资本的有效需求,采取分类激励方式;兼顾不同人群的激励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激励;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相结合。除用显性激励机制实现教职工的道德风险的内置化外,可以实行“隐性激励机制”,如提高教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参与度,建立良好声誉效应,及时地、公平地表扬和奖励,树立榜样和典型;加大感情激励,让教职工对学校产生深厚的感情,加强高校和教职工之间的信息共享、知识交流以及职业道德约束等。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郑绍濂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3]夏茂林,冯文全.关于高校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经济,2010,(3).
[4]杨长青.不对称信息与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5).
[5]莫靖林,陈玺伊.信息不对称下高校人才聘用策略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6).
[6]吴晓立.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企业激励机制设计[J].经营与管理,2009,(7).
[7]程浩,黄文昌.高校知识型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6).
[8]吕强,芦慧,谢同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关于核心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5,(8).
篇3
关键词: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在生存与发展中都力不开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整个企业的未来。但是就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决策而言,其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行动,由于未来不像过去那样已经成为定性,而是一种存在着多种未知性和影响因素的概念,因此其在管理工作中各种管理结果也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因此在工作中极容易导致各种风险的客观存在。但是在目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缺陷,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与总结,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质量问题和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使得其中各种问题都得到有效、系统的优化与完善,使得各种问题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人力资源概述
1、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知识经济时代的成型促使了企业运营的繁荣,也使得企业经营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经济活动,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通常都是由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构建而成,并且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搭配,从而形成了商品与劳动的综合体,这种结构体系中,人力资源一直都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重点要素,也是企业竞争力得以发挥的核心。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企业竞争日益复杂,人力资源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也逐渐明显。
在目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为了完成企业管理工作的整体目标和发展重点。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通常都是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去激励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和素质,从而使得其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一般来说,在目前的工作中编制科学、全面、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对于人力资源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特点
就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在管理的过程中具备着以下几方面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方法的应用通常都具备着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历来都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体因素。(2)时效性:在管理工作模式的应用上,要确保实践的应用能够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同时对于其约束机理和作用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3)思想性: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人本身具备着独特的思想,富有丰富的想象力与生命力,因此在工作中要区别于其他工作模式和流程进行分类管理。(4)全面社会性:社会性主要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不仅是一项双赢的局面和结果,还需要在工作中关注个体的态度和心理满足程度与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与应对策略
1、甄选、录用风险与应对策略
1.1、风险
在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极多的决策风险,一般来说,在衡量和甄选企业工作人员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去正确、科学的对决策质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完善已成为人们关系著的重点。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检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录用缺陷与问题,同时还需要在工作中对于评价组织标准和评价体系中的人力资源决策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控制。甄选和录用决策的风险及对策分析:目前不少组织甄选和录用标准的内容和水平是基于以下前提:
1工作分析的信息来自于以前工作的个别经验
2)片面的认为组织的甄选和录用决策主体就是组织个别人的意志
3)甄选和录用标准来源于对以往招聘和录用的评价;
不难看出,在现实的甄选和录用实践中,以上前提不一定都是存在的,因此,由于认知的偏差和决策能力的限制,甄选和录用决策的风险就不可避免,错误的录用无论给组织还是个人都会带来一定的损失,由于“大材小用”使人的能力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形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小才大用”,由于力所不能及,给个人带来的是巨大的心理压力,给组织带来的只能是低效率。
1.2提出以下对策:
1)明确组织甄选和录用的总原则是为了吸纳组织所需要的人员,使组织和成员获得更好的成长性,而非权宜之计。
2)甄选和录用决策是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实践的始点,是组织对外传播自身形象,期待关心组织成长的人们作出积极反应的开始。
3)甄选和录用决策的主体是组织和应聘者双方,甄选和录用决策的实施过程正是双方了解的过程,组织按照自己确立的甄选和录用标准选人,应聘者也密切关注着组织的甄选和录用活动,以期作出组织所预期的反应。因此,组织的甄选和录用决策具有导向的作用。
2、绩效考评决策中的风险分析
考评决策中风险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针对不同原因,才能制定有效的对策:
2.1.信息的质量、数量、获取的途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考评决策的风险。由于考评各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任何一方都有可能仅仅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设法制造障碍,使对方无法了解真实的信息,或者有意扭曲信息,如组织人员总是夸大工作的难度,而组织的工作分析总是降低工作任务的难度,个人的在于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利益,同样组织也想以较小的人力代价获取更多的利润。
2.2.考评标准的选择:究竟考评什么?如何确定考评标准直接影响考评决策的实效。由于影响考评结果的因素是复杂的,所以考评标准应是客观的、可以考核和具有激励作用的。
归因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结果的因素有内在因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外部因素:任务的难度和机遇。其中有关个人能力和任务难度是比较容易测评的,而个人的努力和机遇对结果的影响往往是难以预见、观测和评价的。尤其这些因素综合存在时,人们很难分清。无疑增加了基于考评结果标准确定的难度,对于一些影响结果因素复杂的考评活动可以建立基于行为过程的考评标准,重视人们在实现结果目标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激励。
2.3.对考评结果的评价和分析应该建立在管理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三个标准之上
1)差异性:考评结果应该能够敏感地区分出不同被考评者的行为特征。慎重对待对所有不同被考评者雷同的考评结论;
2)一贯性:评价者是否在任何时候和和情景下,对某一考评对象作出同样的评价。考评者的评价结果可能随着考评环境和时间的变化,也可能随着考评者自己情绪的变化而不同,当某个考评者提供的关于同一个人的考评结果变化较大时,切忌轻信任何一次考评结果而作出考评评价。
篇4
【关键词】 AHP; DEA; 灰色关联分析; 理想解法; 农超对接;
1 前言
决策是人们在经济、政治、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方法和技巧,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一般情况下决策指的是多准则决策,它包括多目标决策和多属性决策。解决多属性决策一般涉及三方面内容,各指标的权重的确定,决策矩阵的规范化和方案的优劣排序。
主要方法包括在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中,本文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结合主观和客观的方法,该方法要将层次内各项指标进行单排序和不同层次间各项指标的总排序,决策者在指标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重要程度,构成判断矩阵,计算出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的数据很多时,决策者很难准确的进行判断,甚至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比值,这样也影响了判断的效果。简解数据包络法因此便提出改进权重测定层次分析法的方案,它克服了在属性间比较过程中难以判断的问题,节省计算量,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AHP和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AHP比较,也证实了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可行性。
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对具有多属性的决策目标进行排序,然而层次分析法主观性很强,为了解决层次分析法是过于主观的问题,本文对层次分析法与其他方法进行结合,达到既能满足决策者的主观偏好,又能得到客观的评价目标。
对于多属性决策问题,在进行综合排序之前,必须消除属性的量纲,属性类型和数量级对决策的影响,利用一定的方法把量纲与不同性质的属性值转化为综合处理的“量化值”,通常把属性值变换到[0,1]范围内。本文通过数据包络法,经过搜集各指标下的输入输出数据,得出每个方案在指标下的效率值,得出决策矩阵。
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超对接模式也在不断发展,本文以农超对接模式为案例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应用农超对接模式企业的运营能力进行评价,能够为企业提出更好的改善措施和建议。
2 AHP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T. 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多目标决策分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中,评价者首先将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要素,然后将这些要素按照支配的关系形成层次结构模型,然后通过对比确定层次中各要素的相对权重,最后结合权重计算各要素的综合评价值,并根据综合评价进行决策判断。AHP法体现了人们在决策判断的过程中进行分解判断和综合的特点,由于层次分析法能够统一解决定性与定量结合得问题,因此具有系统性、简洁性和实用性的优点,尤其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予以量化,对于目标结构特别复杂而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近年来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1AHP法基本原理和步骤
2.1.1AHP法原理
面对比较复杂的决策问题,首先要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构建出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的层次结构模型。因素可分为三类,包括目标类、准则类和措施类。在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中总体可分为三层,最高层作为目标层唯一要素,表示评价的目标和理想结果;中间层为准则层,包括二级准则层和三、四级子准则层,层次要素用来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最低层也称方案层或者措施层,表示实现目标的方案、方法和手段等。要构造好各类问题的层次模型结构图,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分析工作,要有一定的判断和分析的经验,确定好各层要素的相对权重,才能够得出措施层中各类方案的相对权重,据此判断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供决策者进行更好的选择。
有矩阵理论可以看出,n为特征值,W为特征向量。当W为不可知时,可以根据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得到两两物体间的比值,进而得到各物体间的相对权重。然而决策者采用两两比较时,往往不可能做到判断的完全一致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比较误差,这必然会导致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误差。
2.1.2 构建判断矩阵
当层次结构模型建立以后,层次之间的隶属和支配关系已经确定,为了判断出层次中因素的重要性,就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相互比较,并引入判断的标尺并予以量化,构造出判断矩阵。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了结论: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为了使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时得到量化的判断矩阵,将按照1~9比例标度进行赋值。用近似计算法判断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1.3 计算方法
通过决策者比较得出判断矩阵后,应相继求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一般的讲,在层次分析法中,并不需要特别强的精度,所以可以用近似法来进行计算。常用的方法有方根法、和积法与幂法等方法,在这里主要介绍和积法。
2 建立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
2.1 灰色关联分析基本原理
灰色关联分析指的是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它通过确定参考数据列和相关比较数据列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它反映了曲线间的关联程度。
1982年我国著名教授邓聚龙发表首篇中文论文《灰色控制系统》标志着灰色系统这一学科的诞生。1985年灰色系统研究会成立,标志着灰色系统相关研究的飞速发展。1989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灰色系统论文集》,同年,国际刊物《灰色系统》杂志正式创刊。目前,大概有200多种期刊发表灰色系统论文,很多国际会议把灰色系统列为讨论专题。国际著名检索已检索500多我国学者的灰色系统论著。灰色系统理论应用范围涉及到工业、经济、社会、能源、农业、石油、地质等众多科学领域,成功解决了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2 理想解法基本原理
1981年Hwang与Yoon提出了理想解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n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它是一种有效的多属性决策方法,根据接近理想解的程度进行排序。该方法通过构造决策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并根据决策方案的属性值靠近理想解和远离负理想解的两个基准作为评价依据。
其中,理想方案就是设想中最期待的方案,它的每个属性值都达到所有备选方案中的最优值。负理想方案便是最不期望的结果,它的每个属性值是所有备选方案各个属性下的最差值。通过结合比较备选方案离理性方案和负理想方案的距x,对方案进行优劣排序。所以最优方案是离负理想最远离理想方案最近的方案。
但是,进行决策判断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方案,它们是离理想方案最近但离负理想方案并不是最远的。于是便融合了称为方案的相对贴近度函数,根据方案的贴近度对备选方案进行择优排序。
2.3 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的建立
在传统灰色关联分析过程中,先计算出备选方案与理想方案的关联系数,再根据算术平均法计算关联度。但是,一般情况下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必须考虑到它们的权重大小。本文则根据加权关联分析(weighted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WGCA)来确定关联度,对传统的关联分析有所改进。
理想解法是基于数据样本本身,具有很大程度的客观性,但是在多属性决策过程中统计数据往往是有限的,再加上人为因素会导致数据波动较大,直接用进行数据分析很难保证决策结果的正确性。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具有原理简单,运算方便,所需数据少和易于挖掘数据规律等优点,将理想解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结合起来,在有限信息的情况下,首先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挖掘数据内在的规律,然后结合理性解法对方案进行排序。
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或改进权重方案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因素进行赋权,然后结合 指标权重和灰色关联系数矩阵确定关联度,建立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灰色关联理想解法中,首先确定决策方案与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或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方案在各指标下进行绩效分析,产生效率矩阵,确定理想方案与负理想方案,再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造出备选方案与理想方案与负理想方案的灰色关联系数矩阵,并利用加权确定出灰色关联度,最后算出贴近度对方案进行择优排序。
3算例分析
3.1 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是一种对农产品实现超市、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立无缝化衔接的流通模式,由农户与商家签订协议然后向超市直供鲜活农产品的新型农产品物流方式。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质农产品需要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很多地方开展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积极探索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此模式对农产品流通费用的降低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对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制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农超对接”的主要环节是超市、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因此超市为合作社与农户的主要对接对象。
判断农超对接模式是否完美的完成了预定目标,及完成的情况、取得的收益水平和付出的代价,要进行农超对接绩效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性的反馈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农超对接模式的绩效评价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至关重要,只要能通过有效的评价方法找出农超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就能够更合理的制定今后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评价过程中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和角度有很多,本文按照农超对接的业务流程,建立了采购和配送指标、仓储指标,流通加工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四个指标,并在各指标中选取部分子指标以建立农超对接的绩效评价体系。
3.2绩效评价
3.2.1AHP方法的对比
在本文中介绍了层次分析法与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层次分析法,通过确定权重系数对各个指标进行中要素排序。层次分析法计算比较繁琐,检验一致性的时候有时需要多次调整才能通过检验,而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层次分析法相对简单,它用0和1进行标度,只需弄清两两物体的相对重要性即可,不用进行复杂的重要性程度判断,不需要验证一致性。在此我们通过农超对接的案例来表示结论的可行性。
3.2农超对接绩效评价
农超对接四项指标相对绩效评价的相对权重得出后,需要对决策单元进行DEA效率评价,这样才能对各个决策单元进行绩效评价总排序。经过对调查报告的搜集,本文对某地区8家大型连锁超市和中型便利超市展开调查,对它们的四项指标进行了了解,对考察结果的输入输出进行构造,按照数据包络法中输入指标越小越好,输出指标越大越好的原则,最终得到8家待评价超市的输入输出数据。
依次对8家超市的4个二层指标下的输入输出数据采用DEAP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各决策单元相对二层指标的效率值,构成决策矩阵。
4 结论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或者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问题,如何正确的处理决策问题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败,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正确合理的决策方法。开展决策分析理论方法的应用研究,对指导复杂的决策活动和发展科学的决策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决策的过程中,面临的决策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很难完全用数学模型进行精确刻画,即使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其求解和分析的过程也可能很难进行,尤其是在统计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因此灰色系统理论得到了很好地应用,特别是灰色关联分析法能够有效的解决这种情况。传统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没有考虑指标的权重差异来确定关联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进行加权处理。
决策问题往往有很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凭借一种方法很难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人们会提出很多方法结合的思想,更好的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本文根据AHP法或者使用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AHP法来确定多属性决策问题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数据包络法得到各指标下方案的绩效值,得到决策矩阵,解决了属性量纲不统一的问题。然后提出理想解法与加权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思想,建立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以关联度替代欧氏距离,计算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根据贴近度对方案进行优劣排序。最后结合农超对接模式的例子,确定该方法的可行性。
本文在指巳ㄖ胤治龉程中,利用层次分析法,体现了决策者偏好的优点,同时提出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层次分析法,当使用1-9标度无法通过一致性检验时,为了解决难以精确判的问题,可使用0-1标度法,不再需一致性检验,不足之处是所确定的权重比较粗略,不能精确的得出指标间相对权重的大小。在确定决策矩阵时,使用数据包络法计算二层指标下企业运营的相对效率值,避免了判断的主观倾向,显示出数据包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通过主观和客观数据的结合,既考虑到了决策者的偏好又具有客观数据的科学性,具有主客观分析的优势。一些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传统理想解法的改进方法中,采用算术平均法确定关联度,忽略了指标权重的差异,因而采用指标权重和灰色关联系数矩阵进行加权确定灰色关联度,建立了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丰富和完善了在有限信息下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泽宁,张文鸽,管新建.AHP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和修正的统计方法.系统工程,2002,20,(3):67-71
[2] 常丹,王金银.改进AHP主观性的DEA/AHO新模型[J].价值工程,2004,(9):32-34.
[3] 汪浩,马达 层次分析标度评价与新标度方法[J].系统工程,1993,13(5):24-26
篇5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管理;决策
一、前言
现今“大数据”风潮已经席卷我国,在“大数据”风潮之下,无论是在数据获取还是数据存储以及相应的数据研究上,“大数据”的应用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而众多的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中更应该看到“大数据”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依托“大数据”,在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前提下有效应用“大数据”,实现管理决策的完善及健全,将管理决策实际效率大大提升,最终促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
二、初探“大数据”内涵
现今对于“大数据”内涵的探讨主要是集中在含义以及特征两方面上。首先从含义上来讲,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对“大数据”予以统一性定义的界定,各个国家以及组织对于“大数据”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但是基本上来讲“大数据”是建立在海量信息资源以及增长率较高和多样性信息资源基础上的,同时更加具备强大决策力以及洞察力和相应的远程优化力。从战略意义层面上讲,“大数据”一方面是大量信息数据的集合;另一方面也能够对这些信息数据予以专业化处理,若将其进行产业模式研究分析,则需要提升数据方面的处理能力以及加工能力,而这也是“大数据”能够实现发展增值的关键保障。
其次从“大数据”实际特征上来讲,“大数据”本质上具备海量性以及多样性和相应的高速性,所谓高速性指的是“大数据”能够在通信网络以及相应的社交媒介予以广泛良好的应用,并由此产生传感器,对于信息数据也能够实现瞬间性的处理转化;而所谓多样性指的是“大数据”分为非结构化以及结构化两种,结构化相关数据于交易环节中常常产生,能够依托特定形式对数据进行存储以及记录。非结构化相关数据则于互联网以及技术手段中常常产生;而所谓海量性指的是建立在PB以及TB单位基础上的数据集合,能够存储现代商业以及科学领域大量的信息内容。
三、探析“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具体影响
1.对管理决策方面环境实际影响
“大数据”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决策环境上,主要表现在决策方案制定以及收集信息等方面。现今企业在与时俱进,而日常生产经营环节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对于这些数据信息就需要依托先进技术予以良好处理研究或分析,进而保证数据信息能够被准确汇总。而依托于“大数据”的企业也就具备了数据整理以及有效利用等方面能力,尤其是依托云计算先进技术的企业能够将决策方案的制定以及方案的最初选择评估等工作更好的开展,企业发展在数据驱动的基础上也能够对财务状况做到充分管理,避免了企业不必要的风险,这对于改善企业管理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对管理决策方面数据实际影响
“大数据”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具体影响还体现在决策数据上,具体从两方面展开分析:其一是知识管理,一般企业之中大量数据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对于决策的科学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依托于“大数据”能够将众多数据中知识内容挖掘出来,促使企业管理者更加准确把控数据信息,也能够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其二是数据良好管理,现今企业数据往往具备多样结构以及多样形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进行数据信息管理的难度,而依托于“大数据”对于海量性相关数据信息则可以将繁琐程序简化为数据集成以及数据抽取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制定,处理程序的优化对于企业提升管理决策质量可靠性带来了保障。
3.对管理决策方面参与者实际影响
“大数据”基于企业方面管理决策的具体影响还体现在决策实际参与者上,具体来讲依托于“大数据”的企业相关决策方面参与者仅仅需要对分析完成之后的数据报告予以综合研究,而相较于以往参与者依据自身直觉经验和知识水平,实际评价数据来讲,最大化提升了参与者最终的管理决策质量,换句话来讲参与者对于信息数据方面的分析已经是站在了“巨人”即“大数据”肩膀上,从该层面上讲参与者受到了“大数据”实际影响。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时代以及社会在不断更新,作为国家重要经济载体的企业也需要紧跟时展脚步,将“大数据”实际应用在内部管理中,尤其是在管理决策方面,依托于“大数据”促使管理决策更加的准确可靠,为企业长足性发展奠定基础。而本文将“大数据”基于企业方面决策管理实际影响作为研究核心,旨在为现今以及未来企业优化发展献出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兵,池云. 大数据对企业数据管理和管理决策的影响分析[J].通讯世界,2016,05:227.
篇6
一、分销及任务:实现价值转移的路径分析
产品是分销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合理的产品设计是营销组合成功的关键。其中确定分销中的价值流转路径则是首要任务,它决定了能否进一步完善原有产品,或进一步开发推广新产品。产品是企业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结合体。它必须具备某种能够满足人们特定需要和欲望的价值,这种为消费者接受的价值则是企业的收入源泉,也是企业利润产生的基础。实现价值转移的路径就是要做好产品的设计,使得企业确定产品的这些属性,以更好地完成分销及任务。
(一)产品价值流转相关指标 企业应当在设计产品的阶段,对产品进行成本收益的量化对比分析,只有在价值流转方面满足经济条件,并且存在明显优势的产品才有可能被进一步开发生产。首先了解一些与产品价值流转相关的指标。
(1)消费者总收益A。消费者总收益是消费者消费某一产品(服务)而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用货币来衡量的价值水平。它衡量了顾客为了能够获得产品(服务)对自己的满足,愿意为此支付的最大货币数量。因为这个价值是相对于客户而言的,所以它的大小与客户的满意程度呈完全正相关关系。
(2)产品成本。产品成本不仅指生产产品所耗费的要素成本,而且还包含了运输成本等将产品(服务)传递到客户手中的所有成本。具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基础生产成本C:企业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向市场提品(服务)而不得不使用的要素总市场价值。
非价格成本B:假设的一个指标,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服务)支付的非价格成本以外的所有费用。
(3)产品经济增加值。产品经济增加值是企业生产的总利润,其值为总收入与总成本之差,总收入即顾客总价值。它们的差值(D=A-B-C)就是该产品的生产消费为社会提供的全部增加值。该项增加值会在消费者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最终形成各自的利润。
(4)顾客让渡价值V。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差,它实质上是把生产者换做消费者来衡量自己消费产品(服务)而获得的利益大小,通常理性经济人会选择具有最大让渡价值的产品。
(二)分销成功的基本条件 要想分销成功企业的某种产品(服务),除了解以上几个指标外,还必须分析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的价值要求。首先,消费者是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所以消费者对商品(服务)最大的支付价格不会超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非价格成本之差,即顾客让渡价值(V)必须大于零。如果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过高,则他支付的总成本就会大于总价值,面临着消费的亏损。
可得: P≤A-B..................................................I
注:P 是产品(服务)的单价,且 A,B,P 均为正数。
由成本收益分析原则可知产品的经济增加值必须大于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和客户都不会出现亏损,如此企业才会完成分销任务,并获得盈利。
可得:P-C≥0..................................................II
注:P 是产品(服务)的单价,且C、P 均为正数。
当企业同时满足了条件I和II时,产品才可能被客户所接受,才能为企业创造最终盈利的可能。将上面两个关系式整理可得成功分销产品的充要条件为:产品(服务)的经济增加值是正数并且足够大。因为只有当产品的经济增加值不小于零时,产品(服务)的所有者才有可能发生转换,即从企业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最终才可能同时为客户和企业创造相应的价值。因此,经济增加值大于零是产品成功分销所必须具备的价值条件。
其次,当经济增加值足够大时,能够让企业在同类竞争对手中获得较强的竞争力,也能保证企业的利润量。一般而言,在运营成本上,运营成本较高的企业对经济增加值的承受能力要强于运营成本较低的企业;在运营效率上,运营效率较高的企业的经济增加值承受力大于运营效率较低的企业。
二、价值转移:支撑分销决策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分析
(一)分销渠道决策任务 在分析支持分销决策相关的价值信息之前,必须准确划分分销决策渠道的重点,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概括让企业会计为其提供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从整体上来看,分销渠道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包含设计分销渠道、选择分销成员、严格管理渠道三个分支。
(1)设计合理的分销渠道。从概念上讲,这一部分主要指相关营销部门,针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服务)的性质、目标客户偏好、市场定位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构划整个企业的销售网络,同时确定整个分销过程的运营模式的动态过程。细分该过程为:分销渠道的层级结构、渠道分布密度、选择何种分销商等。
(2)甄选合格的分销人员。前期整体销售渠道设计完成后,接下来就要选择分销中的关键元素――分销商(人员)。甄选分销商(人员)对企业产品(服务)能否有效率地铺销出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身产品(服务)的特点以及企业的战略设计来制定自己的选人标准,并严格执行。一些基本的因素在该阶段必须考虑周全,比如分销商(人员)的诚信度、销售网络、市场声誉等。
(3)分销渠道的管理。企业仅仅设计了好的分销网络、甄选出了优质的分销商,没有一个高效的管理制度,仍然无法顺利完成分销任务。只有准确激励渠道人员、及时客观评估分销业绩,有效地运行对分销渠道的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最终完成分销任务。
(二)管理会计中的分销决策 管理会计中的分销决策,主要是指价值流转信息。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梳理发现,无论是在设计分销渠道,还是甄选分销人员环节中,高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信息都是企业产品(服务)的特性、客户的需求、市场的划分等等因素。从价值流转这个角度看待企业的分销渠道决策,它主要包含以下两个组成部分:
(1)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价值信息流转。根据经济学常识可以知道,经济人是理性的,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产品(服务)的制造商跟中间传递商的自身利益不一样,他们的立足点肯定是不相同的。在中间商眼里,他们并不会把自己认定为制造商整个链条上的链节,他们先看中的是能从客户那里获利的部分,其次才会着眼于制造商的销售的获利。因此协调好各个销售组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于维护整个分销体系而言至关重要。制造商作为整个分销体系的龙头,有责任和义务“指挥”好各分销商,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使其完成分销任务,然而正确认识分销成员的自身需求是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条件。分销商作为理性经济人,其正常的需求无非是获得利益,那么制造商就能够针对其利益有的放矢了。产品(服务)从制造商最终流入消费者手中,会形成一个利润分配,以利益的形式停留在价值链中每个成员的手中。如果该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基本公平合理,能够达到各取所需的目标,那么分销商也就会听任制造商的“指挥”,避免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使得分销体系稳定运行。
以上分析的是两类成员之间的两种关系,即,制造商和分销商,分销商内部之间构成了组织内部的价值信息流转。价值信息流转本质上说明了价值链中所有部门的利润分配问题,利润分配是否合理,对产品(服务)制造商和分销商都有很强的制约性,合理的分配能够促进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激励与被激励作用,也能推动分销商之间的合作效率。所以,价值流转信息对企业的分销决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也是财务部门能够提供的主要信息之一。
(2)单个组织内部的信息流转。企业分销渠道管理不仅包含对各个分销渠道成员的激励,还包括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另外一个方面――评估单个渠道成员的效率,优化分销渠道或者人员的配置。评估销售人员的业绩,首先必须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指标体系;其次要选定一个样本数据,也就是对成员一段特定时间内的工作数据进行采集;然后按照标准流程,根据每个人员的实际数据进行计算;最后将结果与之前制定的标准体系进行比对。很明显的是,评估分销人员业绩的指标影响因素有很多,不仅繁杂,而且数量多。比如在同行业间,可以比较分销数量、顾客满意度、服务态度等;不同行业间,又会出现其它的评价指标。所以选定一个适用于大多数情况的指标不仅方便,而且还容易被认可,价值流转相关的信息则是一个符合标准的良性指标。制造商制定这些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分销过程中的人员划分层次,高效创造价值的和低效率甚至零效率的,进一步的根据情况来优化整个分销系统。为了能够识别出给企业高效创造价值的人员,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比较他所带来的销售收入,分销过程中的成本以及最后留得的分销利润等价值流转信息。这些信息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企业的组织内价值流转信息。和组织之间的价值流转信息一样,组织内价值流转信息也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提供,同时这也为企业相关部门进行渠道成员业绩评估提供了最重要的原始支持数据。
三、分销决策相关要素分析
由本文的第三部分可知,组织之间的价值信息流转和单个组织内部的信息流转构成了管理会计中支持分销决策的理论体系。上文对这两个价值信息流转做了理论分析和介绍,分别说明了他们对分销成员的激励和业绩评估作用。以下将从计量的角度进一步详细分析这两种类型的价值信息流转中所包含的内容,给出一个更为直观的表达形式。
(一)如何计量组织间的价值流转信息 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价值信息流转本质上就是产品(服务)从制造商最终流转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中,价值链中所创造的价值最终在各个成员之间分配的分布状况。整个价值链中所创造的价值由分销商成本、分销商利润、毛利润构成。
(1)计量利润差值。在整个分销体系中,利润差是体系运作的唯一动力,也是制造商“指挥”各个分销商(人员)的有利工具。它的计量很简单,就是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高出进货价格的差值。利润差值越大,说明该分销商(人员)在销售该商品上的获利效率越高。在实际运作中,更多的企业偏向于给分销人员提供“提成”或者是佣金。“提成比例”或是佣金率(即佣金占销售额的比例),由企业和分销人员事前商定。与利润差值相比,其只不过是更换了形式而已。更一般地,可以这样来计算利润差值:利差= 单价×佣金支付率。
(2)计量毛利润。和其它毛利润计量方式一样,这里的毛利润指的是在分销体系中,分销商在一定分销阶段中,总的产品(服务)销售收入与对应的总成本之差。毛利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分销商销售某种产品(服务)的绝对获利能力,只有毛利足够丰厚时,核算净利润后才能有较高的竞争力。这里的毛利润不同于上面讲到的第一个利润差值指标,利润差值代表着单位产品的获利能力,而毛利润则是包含了销售数量,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所以根据利差的概念可以很容易得出,毛利润的计算方式: 毛利=单位产品利差×产品销售数量。
(3)计量分销成本。这里所讲的分销成本,是跟分销服务有紧密关联的所有费用之和。在整个分销体系中,制造商作为“指挥”者,他们对分销商该如何进行分销活动,有一定的指示和要求,而分销商在获利的诱惑下,一定程度会听从制造商的安排,所以在分销或是转销(从一级分销商给下级分销商的行为)过程中支付的所有成本,就构成了分销成本。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客观要求,制造商必须事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所有分销成本,从而更好地“指挥”分销商。整个分销体系涉及范围广,影响因子多,所以普遍来讲分销成本还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运输费用:产品从产地运往分销处所产生的交通费用以及途中的保险、护理费用之和。
存货存储成本:指分销商承担的产品库存费用。跟生产者的成本类似,存储成本分为与存货数量无关的固定存储费用,和与存货数量成正比例的变动存储费用,两者之和为存货存储成本。
流动成本:分销商为了持有相应数量产品而不得不占用的资金,它是一种机会成本。
其它成本: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听从制造商“指挥”,满足其特定要求所支付的额外成本。
(4)计量分销净利。分销净利是相对于分销毛利润而言,它是分销商在分销过程中最终所获得的纯利润,在分销毛利润的基础上扣除下一步分销所产生的成本,剩下的就是分销净利。在整个分销过程中,两个主体,制造商和分销商是一种互相依赖共存的关系。制造商为了获得分销商帮其分销产品的服务,不得不向分销商支付“提成”;分销商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获得这部分“佣金”,必须为制造商提供分销服务。仅仅有利益的驱使,还不足以让分销商为制造商提供服务,他们首先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报酬和支付的成本的大小。如果收益大于成本,那么这种等价互换的活动可以正常进行;如果分销商比较得出收益不足以补偿成本,那么有可能终止交换,或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降低服务的质量以减少成本,对制造商而言,无论分销商采取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方式,都会对自己的分销体系产生不利冲击。因此,明智的制造商不应当只着眼于满足自身利益,而极力榨取价值链中的利润,还应该具有远见,综合考虑分销商的收益成本,使其有足够的动力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分销任务,维护整个分销体系的均衡。这就要求制造商必须时时关注这些组织间的价值流转信息,及时调整方案,避免忽略分销渠道中成员们利益失衡,最终导致整体分销网络的崩溃。
(二)如何计量组织内的价值流转信息 组织内价值流转信息主要讨论了制造商对分销成员的业绩考量。销售净收入是对业绩考量最为直观的指标,所以与销售净收入有关的销售总额、销售成本等都应该是计量该流转信息的相关度量标准。
(1)销售总额。销售总额的计量,应当是一个销售时期内,所有分销商的不同渠道为同一个制造商销售同一种产品的总的销售收入。它是所有分销商销售数量的简单加和。只要掌握了每个分销商的销售数据,就不难得出最后的销售总额,值得注意的是,销售总额应当是同一个销售时段内的数据相加。
(2)总分销成本。制造商为了获得分销商提供的分销服务,必须为其提供相应地“佣金”或报酬。由于分销商并非只有一家,所以该成本也是离散的,需要采集所有分销商的单独成本进行加总。在核算总的销售成本时,必须考虑到三部分内容:
第一,简单分销成本:制造商和分销商交换服务而支付的“佣金”或报酬。典型的基本分销成本有以下两种形式:
佣金:给定一个佣金比率,以实际取得的销售总收入为基数,计算分销商应得的报酬。可能还有一定数量的基本收入。表达式为:佣金=固定报酬+销售额×佣金比率。
毛利润:一个计算时期内,总的分销收入与分销进价成本之差。计量如下:毛利=产品销售总额-产品进价总额。
第二,分销活动成本:分销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宣传、广告、人员培训等,是促进分销活动顺利进行所要花费的其它成本之和。
(3)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属于制造商的未收回资产,是分销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立即支付货款而产生的,对企业的现金流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其具有时间价值,所以这部分被无偿占用的资金实质上是机会成本,因此应当计算其价值:
应收账款资金成本=(期初应收账款余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2×制造商资金平均利润率。
通过以上对销售总额和分销成本的分析,能够很容易得出分销利润。分销利润大小不仅证明分销商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强弱,还是制造商作为考核分销体系中渠道成员效率的重要指标,和改进分销网络的主要参考。
四、分销决策相关信息披露
上文已经分析了分销决策的管理会计信息所有内容,最后根据会计的原理,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披露,如下:
表1的主要用处在于预测分销渠道的设计是否合理,以及检验分销渠道的实际运行是否有效率;表2可以用来搜集评估分销商业绩的数据,并作为比对标准,从而能够进行相应地激励和督促。
五、结论
本文着重以分销网络设计中价值转移的全新视角,分析了管理会计对分销决策的信息提供问题。在分析分销过程中相应价值流转的信息之后,尝试着把分销功能和财务会计的价值分析职能相互结合, 初步搭建起了支持分销决策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经过检验,发现该支持体系基本能够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充分合理的分销决策,最为重要的是该体系给出一个启示:制造商必须理智衡量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以保证分销商的相应动力,维持整个分销系统的持续运行。
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纠纷 问题 解决策略
随着高校教育管理纠纷法律制度建设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已经迫在眉睫。高校教育管理纠纷具有多样性,面对性质不同和纷繁复杂的教育管理纠纷,单一的解决机制和方法已经力不从心,要求人们要加强理论研究工作,对国内外有效策略进行借鉴,改进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办法。下面,笔者就浅析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相关解决策略。
一、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措施存在的问题
在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过程中,学生申述是主要的方式。在高校学生进行申述的时候,对其申述进行受理的部门不固定,无法对受理部门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这便降低了学生申述的有效性,无法解决学生申述,甚至有些学生的申述石沉大海。高校学生实施申述的目的就是为了对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进行解决,改善自己的不公平待遇,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学生申述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申述程序不明确,使得申述缺乏可操作性;学生在申述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导致申述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与此同时,在高校学生申述的各个程序衔接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漏洞。在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程序中,行政复议至关重要,已经成为有效的行政途径。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其受到相关法规限制,其功能无法有效、完全发挥出来,使行政复议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最后,在高校学生遇到纠纷的时候,诉讼是一种有效解决纠纷的手段。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法院并不受理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这使得解决高校教育纠纷受到了限制。
二、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相关解决策略
(一)高校教育管理纠纷协商解决策略
协商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需要高校学生和管理者持有相互尊重的态度,并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解决纠纷问题上意见达成一致,自觉履行约定义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教育管理纠纷中,不管是为了节省费用,还是为了节省时间,当事人双方都会首先想到并选择协商解决。如果经过协商以后最终没能解决问题,再采取其他的解决方式,例如申诉方式、调整方式等等。比如,有些高校在制定重要制度和采取重要改革措施前,都会采取听证程序。听证程序自身也是一种协商,学校会与学生进行协商,对于做出的管理决定争取民意,尽最大努力消除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纠纷和分歧。通过听证协商以后,高校和学生之间经过合意、妥协以及沟通,疏解了高校与学生的纠纷,还可以对一些引发诉讼的纠纷加以规避。
(二)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调解解决策略
调解是指第三者参与到纠纷事件中,对当事人进行排解疏导,使得当事人双方对争议进行沟通和协商,找到产生分歧的地方,使双方达成协议,将纷争消除。调解解决纠纷的第三方参与者可以是民间组织,也可以是行政机关,其中,民间组织包括教育社会团体、教育中介组织等,行政机关必须与高校相关。在调解解决的过程中,由持中立态度的第三方来进行组织调解,这样可以使高校学生与管理者尽快得到和解。在调解解决过程中,调解组织没有任何权利施加外部强制力,更不能迫使高校学生或者管理者在违背其意愿的情况下,接受任何预定。调解解决的优势就是其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调解解决具有很高的调解教育管理纠纷能力。通过调解解决,不仅能够尽早发现纠纷,还可以促进当事双方达成和解。
(三)高校教育管理纠纷仲裁解决策略
仲裁是一种十分传统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属于民间非讼诉解决范畴。人们对于仲裁比较熟悉,但是,还没有建立起高校教育纠纷仲裁解决的相关机制。为了有效化解高校教育纠纷实践,必须要建立起教育管理纠纷的仲裁机制,仲裁机制具有高效益、公正、专业等特征。高校教育管理纠纷仲裁解决是指高校学生以及管理者达成合意以后,向教育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由教育仲裁委员会来对教育管理纠纷进行裁决,仲裁解决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四)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申诉解决策略
在高校开展教学管理活动的时候,如果高校学生认为高校管理行为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和行为,和高校管理者产生了争议或纠纷,这个时候,学生便可以要求复查学校实施教育管理的行为,并且要求重新处理。高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学生申诉委员会是主要的申诉单位。申诉已经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解决纠纷的途径,有利于很好地解决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教育管理纠纷。通过申诉解决纠纷,当事双方在良好的环境中开展理性对话,都可以对自己的意思进行表达,有着充分、平等说理的机会,这样便可以缓解双方的分歧和冲突,通过对高校的教育管理行为进行重新审查,最终可以做出公正、公平、公开、客观的决定。
三、结语
在高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之间、学校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例如《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的过程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仍然无法得到保障,解决纠纷的效率也比较低。因此,高校必须要明确解决教育管理纠纷的策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胡天生,高峰.构建高校与学生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11(8):68.
[2] 陆在春.我国教育仲裁制度的重构与完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66.
篇8
随着医改脚步的急剧迈进,医疗市场环境早已不再风平浪静,在现行的政府管辖、医院管理的基础模式下,建立医院财务分析体系,用以反映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和利弊得失,对医院管理决策起到导向作用。以财务分析体系为基垫,透过分析看结果,找差距、挖潜力、出成绩,从而达到提高经济和社会双效益的根本目的,因此医院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对医院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医院财务分析体系的内涵
医院财务分析体系依据财务报表及其他资料为依托,辅以动态分析的手法,对医院的运营成果进行比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盈利能力进行反映、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利用科学系统的手段以助经营决策层对医院进行全方位透彻的系统评价与剖析。通过医疗服务、科教项目的开展与医疗资源的消耗进行分析比对,找出医院管理差距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挖掘营运潜力,正确评价医院经营过程的执行情况,帮助决策者提高对医院客观经济管理与宏观经济决策的掌握程度,推进从综合管理到过程监控的转变,突出从质量控制到标准管理的实质[2]。
二、传统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决策的影响
(一)注重事后分析,缺乏前瞻性。医院财务分析体系是利用历史、现在、将来等分析元素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机的统一所构成的一个信息系统,以揭示医院经营理财的实绩。传统的财务分析仅对已发生的财务事项成果进行剖析,着重于对报表项目的事后评定,缺少对发展前景的事前估计和执行过程的实时跟踪,暴露出风险防范的意识薄弱,发展潜力的预测不足的弱点[3]。现行分析的侧重点在财务指标的静态分析上,忽略了对医疗活动的动态分析,而对医疗市场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进行事前的分析论证,运用最优的经营策略和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显然要比事后的分析总结来得重要,所以,有价值的前瞻性分析才是医院提高竞争力最有力的保证。
(二)新制度不完善,影响分析质量。新医院会计制度中预算管理方面仍有欠缺,现行非营利性公立医院虽走的是市场经济化管理路线,但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执行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需要编制部门预算计划。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没有对单位预算编制、执行、实施、调整方面提出要求,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数据无法合理运用,弱化了分析效果;其次,对现金流关注不够,影响了财务分析的质量。非营利性医院的财务报表增加了现金流量表,通过分析现金流量,有助于评价和分析医院掌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转能力,并据此预测医院未来现金净流量,获知医院的周转能力、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
(三)分析指标不全面,缺乏指导性。首先,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没有关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在分析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时缺乏客观性与真实性。医疗市场的发展日趋激烈,新设备、新技术、新亮点的涌现导致医疗设备更新换代频率加快,使得固定资产市价下跌或陈旧损坏等减值事项发生。医院应对重要的大型设备进行定期盘点和减值测试,在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做出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体现资产价值的真实性,突出会计原则的谨慎性。其次,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增加了成本类报表,但现行指标体系却缺乏总资产结余率、净资产收益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指标,总资产结余率与资产收益率两个盈利能力的基本指标用于体现医院管理效能与运营效率之间的差异;而公立医院是国家独立法人实体,对医院管理者经济责任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并未落实,出于对发展和激励的考虑,资金分配、绩效考核并未建立在医院完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国有资产流失、保增值情况没有相应指导约束[4]。
(四)内容流于形式,缺少深入分析。财务人员工作陷于生产型的机械运作,缺乏创造型的思维开发,对财务分析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分析内容流于形式。同时受到自身素质阻碍,预测、分析、决策、管理方面能力受限,财务人员往往只能进行浅显的、粗放的数字对比式的分析,不能全面反应经营、偿债、赢利、工作效率、社会效益等各方面状况,加上缺少对医疗业务知识的了解,忽视对相关经济信息的有机整合,无法从经济运动中判断业务经营变化所存在的问题。如此种种,造成医院总体财务分析水平不高,综合能力较弱,缺少分析的深度,不利于医院管理层的决策判定。
三、完善医院财务分析体系要素
(一)掌握分析指标。构建医院财务分析体系是将一系列静态指标间有机整合,利用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数据的变化中分析评价医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避免片面性的单项指标表现,充分掌握财务分析指标核心内涵。新医院会计制度财务分析参考指标规定了六类十九项指标,涵盖“预算管理”、“结余与风险管理”、“资产运营”、“成本管理”、“收支结构”、“发展能力”等方面内容,打破过去分析指标的单一局面,同利用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财务分析手段,保证对医院经济运行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实现财务部门对医院管理激励与约束的作用[5]。
(二)利用多效手段。受自身专业限制,不少财务人员对临床医技科室情况不能做到深入了解,以至于财务分析表现的是简单的数字罗列,不能达到提供决策帮助的目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医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基础上,也必须充分了解医院业务流程,与相关科室积极沟通,深入收支变动具体原因与情况,并选择并利用适合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财务分析的分析方法繁杂多样,根据不同的需求灵活运用合适的分析方法,通过系统多效的手段加以分析,用以揭示指标变动发展的实质。同时,还可以采用文字与图表结合的方式,数据占比情况通过饼图反映,数据变化趋势通过曲线图反映,辅以文字说明,更有助于信息清晰的传达[6]。
(三)考虑管理需求。财务分析体现了财务人员综合能力,包括工作业务能力、个人综合素质。也是财务部门与医院管理者沟通联系的桥梁纽带。医院会计报表技术日趋复杂,报表所提供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概念的使用也越来越专业化。医院决策者无法从会计报表中直接获取所需信息,这就需要依靠专业的财务分析,通过有效的分析和明了的解释,将专业的会计语言予以转化,达到决策者能够使用的最佳状态。俗话说:“有为才有威”,财务定期出具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分析有助于提升在医院中的地位,在医院管理中充分发挥财务的分析作用,对医院经济管理决策至关重要[7]。
(四)关注重大项目。根据重要性原则,应对医院贵重医疗设备的投资、基建等重大经济项目独立分析,根据可行性报告,预测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利用投资报酬率、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指标结合医院发展与社会效益情况,撰写专题分析报告,提供有价值的财务决策信息,指引医院决策者在决定重大投资项目事件上做出正确导向,帮助医院以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进行合理分配,以保持科学、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五)提升人员素质。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强、技术性高的工作,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人员应该成为创新型、知识型、复合型的多维人才。所以,仅掌握专业知识的财务人员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医院发展要求,必须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水平,拓宽知识面,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经济战略形势、医院发展规划,甚至是临床医技等专业知识。因此,医院需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达到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
(六)增强风险意识。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医院发展也会经历风浪,增强应对能力,对将要面临或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防范。尽量规避风险经济,加强事前预测和分析,必需在财务管理中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有效设立财务预警指标,加强财务人员的判断与分析能力,采取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强化医院管理手段,促进医院健康和谐发展。
篇9
[关键词]村镇;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在我国,村镇规划建设占城市发展建设的比例很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对村镇进行相应的规划建设,提高村镇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在其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采取相关的对策给予解决。
二、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没有形成良好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全市城镇体系规划的调整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突出表现在城镇体系对外部市场的开放性不强,各镇担负的社会经济运行和区域发展任务不明确,职能单一,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城镇性质定位不明确,层次欠分明,村镇建设异曲同工,建设风格雷同,特色不鲜明,重点镇、中心镇的区域地位不突出,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中心村在村镇区域中地位不显著,没有达到基本居住所需要的配套要求。
2、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镇没有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许多建设项目只能在总体规划宏观控制下进行,规划建设管理比较粗犷,基础设施配套、绿地率、容积率等技术指标很难有效控制和落实。村庄建设规划相对滞后,大部分村庄仍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编制的村庄规划,已超出规划期限,且规划设计水平不高,已不适应当前村镇建设发展要求。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由于村级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经费等问题的制约大部分没有落实。致使村镇规划落后于经济发展或者形成空白,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3、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农村群众依法建房意识不强,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乱圈乱占、违法用地等现象较为普遍。公建项目无正规设计图纸,施工队伍无资质或超越资质承担工程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和施工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节地型新型节能住宅推广力度不够,对村镇建筑市场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违法建设查处难度上,市镇两级主管部门对违法建设项目的查处,最终要按程序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周期比较长,对大部分建设周期比较短的违法工程的管理难度较大。村民建房建新不拆旧,涉及土地、建设、规划、房管等多个部门,协调联合执法缺乏力度,致使出现了“空心村”、“空壳村”现象,村民年年建新房,不见拆旧房。广大村民对房屋权属登记认识不清,私下交易较为常见,还没有引导好、规范好农村房屋产权产籍管理。
4、镇、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来各镇政府加大了对镇区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各镇以建设生态镇为契机,加大镇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路平灯亮、环境整洁优美的小城镇形象初见端倪,效果明显。但也存在着由于受地方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不足,镇区供水、供热、排水等基础设施还不配套,污水处理工作还未起步。镇区管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靠当地政府干预,企业出资和集资,投资二元化结构没有改变,环境综合整治突击作战、沿用行政命令等传统管理模式,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市场化经营运作的机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广大农村经济组织没有足够的财力搞公益事业的建设,村庄内道路高低不平,垃圾乱存乱放,排水不畅,污水横流,村庄环境卫生没有专人管理,“行路难”、“脏乱差”的现象,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引发邻里纠纷,影响社会的安定。
三、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通过借鉴外地村镇建设管理的先进经验做法,结合当地规划建设实际现状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指明下一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一是按市场机制经营城镇,采用招、拍、挂等多种形式,盘活镇区存量资产及土地,多方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做好招商引资这盘活棋,走市场推动发展的路子;二是采用 BT、BOT 等经营模式,融资建设镇区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电力等基础设施,借鸡生蛋,提升城镇建设档次;三是抓好镇村各类经济园区建设,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形成规模经济,提升自身经济实力,推动公益事业的建设步伐;四是建设节地节能型新型农村住宅,农村实行迁村并点,村庄建设改造试点,坚持“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的原则,根据村庄的经济实力和能力,做到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充分挖掘内部有限资源,促进新农村规划建设步伐;五是镇村综合整治,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把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转化成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四、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措施建议
1、要超前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做到专人负责、责任明确、考核到位。充分调动政府、专业机构、农民的积极性,邀请地方建筑设计院所,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村镇总体规划控制。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努力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大转变到提高质量和水平上来,适应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和自然景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条件好的村镇要高起点规划建设,条件差一些的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要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
2、要加强管理,确保各方责任到位。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搞好配合。乡(镇)重点负责做好规划经费的筹措,规划方案的编制、专家评审、技术论证、按程序报批、公示以及规划人员的办公用品购置等工作,建设部门要在乡(镇)规划经费到位的情况下,负责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提供、规划方案的技术指导、村镇规划测量、规划成果上报备案等工作。土管部门负责提供乡域和分村土地利用规划图纸等有关资料,提前做好规划建设用地和企业占地的划界定桩工作。村庄和农民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规划,在涉及拆迁、回购等问题上要服从大局,确保建设规划落地。
3、要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村镇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于它周边的区域,村镇规划建设中必须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村镇规划要尽可能地保留乡村原有的资源、地貌、自然的形态,生物的多样性及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离的共生共存关系。要发展生态产业,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在加快农民致富的进程中保留一片青山绿水。
4、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监督机制。严格按照《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加强规划实施审批管理,落实村镇建设施工许可制度,健全村镇两级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施工队伍管理和村镇建筑工匠技术培训,加强村镇设计市场监管力度,推行村庄标准建筑图集,杜绝无图施工,强化抗震设防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大村镇建筑市场监管力度,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健全村镇工程竣工备案制度,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村镇房屋产权交易行为。
5、要加强配套支持,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要建立健全各级村镇规划管理机构。在市规划局单独设立村镇规划管理科,配备专人对全市村镇规划进行综合指导。乡镇也要建立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村镇规划管理的专业人员,有计划地录用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镇规划管理部门工作。加强对村镇规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和专业素质。严格把关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落实村镇建设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严格查处违法工程,切实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法的宣传普及,在村镇试点工作中,加大对相关规划建设法规的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
五、结束语
在村镇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要不断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对整个规划建设进行科学的考虑,使其能适应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数据挖掘;决策;应用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医疗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服务质量是很多医院都面临的重要问题。医院必须及时的对信息进行整理和收集,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这对于医院竞争优势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社会竞争中,企业想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证工具和方法的科学和合理性。所以,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给医院的决策和科研提供更好的支持。
1数据挖掘技术的主要内涵
所谓的数据挖掘指的便是在大量的数据中,找到其中蕴含的、人们没有发现的、但是有一定作用的信息。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数据库中知识发现,而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需要数据库、人工智能以及数理统计的。在决策管理的过程中,数据仓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并且其也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加工建立的,其建立的主要目的便是帮助医院更好的进行决策。而所谓的数据分析指的便是利用软件来对数据仓库中存在的数据做好微观、中观甚至是宏观方面的统计、综合以及推理,从而更好的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更好的对将来的活动进行一定的预测。
2进行数据挖掘的一些办法
利用数据挖掘来发现知识主要包含了下面几种:①广义型知识,这种知识能够将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更好的发掘出来;②特征型知识:能够将各个事物的特征更好的反映出来;③差异型的知识,这样能够更好的将事物之间存在的属性上的知识差别更好的反映出来;④关联型的知识:这能够更好的将事物之间的关联或者是依赖发掘出来;⑤预测型知识:利用以往的数据和现在的数据进行将来数据的预测;最后则是偏离型的知识:对事物偏离常规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揭示。以上的知识都能够通过不同概念层次进行发现,并且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比较常用的办法包含了分类法、聚类法、模式识别法、减维法、可视化、决策树、不确定性处理、遗传算法等等,进行统计的时候,主要的方法包含了回归分析法、判别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以及探索性分析法。
3在医院管理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3.1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数据挖掘
3.1.1进行工作量指标的趋势分析 有很多指标能够将医疗的工作量反映出来,比如说出院人次的指标或者是门急诊人次的指标都能够将医院的工作量增减情况很好的反应出来。所以,我们在进行工作量指标趋势分析的时候可以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定基比以及还基比来进行数据的分析,了解其实际的增长以及发展的速度,此外还可以通过曲线拟合来对其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预测。
3.1.2对工作量的指标影响因素进行一定的分析 对工作量指标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评价影响因素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找到其中存在的关键变量,给医院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比如说,医院的工作量是由其收治患者的数目来确定的,这会直接给医院的经济社会效益造成影响。研究表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能够了解收治患者人数的影响因素。
3.1.3对临床的实际治疗效果进行一定的分析 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做好疾病预后的情况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患者记录的数据仓库可以对其预后情况进行一定的分类。比如说出院的患者,通过了解出院患者的实际情况、死亡患者的概率以及转科或者转院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来对死亡率、好转率以及治愈率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分析的结果来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3.1.4对疾病诊断进行分析 可以利用电子病例的首页,建立疾病诊断数据仓库,这样能够很好的分析出疾病构成的种类以及变化的相关规律,并找到医院主要医治的一些病种,有针对性的引进相关的人才,并进行专科特色的建立。
3.1.5对医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综合评价医院的治疗质量,能够对医疗质量管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同一评价模式、标化方法、评价指标、分类方法、权重系数来对医院的医护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3.2在门急诊管理过程中的数据挖掘
3.2.1就门急诊就医趋势而言 通过了解就医人群的实际情况,能够很好的明白患者的实际需求,这样决策者在决策的时候依据会更加的充分,管理也会更加的科学。
3.2.2就门诊患者疾病谱分析而言 门诊的患者本身的疾病谱是非常广泛的,并且病种也非常的多。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很好的归类分析门诊的诊断情况,决策者可以通过疾病谱的参考来对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进行确定,不断的提高自身服务的质量。
3.2.3对门急诊患者的实际人次进行一定的预测 医院工作量的主要反映指标便是门急诊的人次,人们也非常的关注这一点。但是门急诊人次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的多,用以往的办法进行预测的时候,限制会比较多。而灰色预测能够将以往的原始数据规律化,能够给医院的决策提供一定的方便。
3.3病区管理过程中的数据挖掘
3.3.1对病区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指标进行分析 在医院管理中,病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收治患者需要病床,并且病床还能够更好的确定医院的经费、人员编制、物质分配以及设备分配等等。做好病床的管理,对医院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想要做好病区管理统计指标分析就必须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做好病床动态周转次数的管理。
3.3.2做好临床科室的综合评价工作 在进行临床科室综合评价的时候,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保证评价更加的全面。比如说我们可以使用秩和比法,选择一些独立性比较好、代表性比较强、灵敏性非常好并且能够直接将临床科室工作效率反映出来的数据,然后进行综合的评价,找到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保证科室发展的平衡,这样科室综合管理的水平也会上升。
3.4医院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数据挖掘
3.4.1做好医护人员的优化配置工作 利用数据挖掘,医院决策者能够根据结论对医护人员的配置进行一定的调整,保证人力资源安排的合理性,避免出来资源短缺或者浪费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科室都是能够正常运转的。
3.4.2保证床位分配的合理性 现在医院在不断的进行改革,患者也可以进行医生的选择,这种情况下,更要保证床位分配的合理。利用数据挖掘,管理人员能够做好床位预留以及相关的分配工作,保证床位的利用率是最大的。
3.4.3保证药品预留的合理性 利用数据挖掘可以提取药品销售的情况,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这样能够保证药房管理员,在进行药品预留的时候会更加合理,并且还能够更好的对库存提前期??进行缩短,保证药品渠道会更加的通畅。
3.5医院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候的数据挖掘工作
3.5.1对医疗收入的实际比重进行分析 对于医院而言,对医疗的成本进行控制,努力的降低其服务消耗的费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并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合理标准的制定。比如说可以根据一个门诊或者住院收入的实际比重来对员工的工作量进行确定;此外还能够根据工作量以及实际的收入来改革分配制度,这样能够更好的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5.2对医疗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一定的分析 首先,医院应该对住院时间进行一定的控制,努力的降低平均住院的时间;其次,那些收入比较高的医院也应该做好间接成本的控制工作,这样能够更好的降低费用。此外还能够使用设备来降低人力资本的投入。
4结论
数据挖掘技术本身便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医院在应用的时候应该将其和医院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不断的进行实践和创新,这样才能够将其优势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帮助医院将来更好的发展,给其提供更多决策的依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