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学专业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学专业问题

篇1

——从医学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方市场角度

【摘要】“医学法学”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方向,各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从医学法学专业人

才的需方市场角度进行分析,则对课程如何设置、学制如何、专业归属何处等问题都可以有一个较清晰的答案。

【关键词】医学法学;专业建设;需方市场;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4—0268~03

医事法学,也称“医学法学”,是一个法学与医学交

叉的前沿学科专业方向。作为一门新型专业,各高校

在医事法学专业建设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

先。专业目标归属多样。医事法学专业在教育部学科

专业委员会备案的确切名称是“法学(医事法律方

向)”,但在开设类似专业的各高校,专业名称除“医事

法学”①外,还有公共事业管理(医事法律方向),②临

床医学(医事法学)③等。其次,学制并不统一,较多的

为4年制本科,还有5年、6年制的。第三,课程设置上

也有区别。在法学知识领域,有的要求完成国家教育

部规定的全部14门法学核心课程和近10门法学基础

课程的理论学习,而有的缩减了国际法、国际私法、国

际经济法学的相关内容;在医学知识领域。有的除要求

学生系统学习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外,还根据学校的医学专业

特点,开设了中医药学、药学等课程。当然。在各高校

的医学法学专业建设中还是形成了一些共识.存在着

一些共同点。比如,学生在校期间。都经历新型的双学

科教育过程,即系统学习法学与医学两大学科的知识,

并分别在法律实践部门、医疗实践部门进行法律专业

实习和医学临床实践的训练。更重要的,在此专业的

培养目标上,不管是表述为“培养具有医学理论和实践

经验的法学专业人才”。还是培养“既系统学习法学知

识,同时按照临床医生的培养规划进行医学专业教学

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基本目标都是培养既懂医学又懂

法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谨慎而仔细地分析这

类“医法皆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方市场,或能对我们

的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导向作用。

、医学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方市场分析

近年来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已成为社会矛盾突出

的热点之一。医疗纠纷的一方当事人—— 患者的维权

意识逐渐增强,但他们通常既无医学科学知识,又无法

律专业素养,要想在医疗纠纷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

益,必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此时,医学法学专业法

律服务工作者就是最佳选择。由于受过医学专业训练,

他能够较敏锐地——或者至少比其他毫无医学教育背

景的法律工作者更容易——察觉医疗过程中相关行为

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的联系,他对医疗行为的主观判

断通过医疗鉴定机构经法定程序确定下来后.又能随

之依靠其法律专业知识参加到诉讼中去。因此医学法

学复合型人才可以成为为患者这类特定主体提供法律

服务的专业律师。

而医疗纠纷的一方当事人—— 医疗机构内部也需

要医学法学专业人才。在实践中,有时医院不知道哪些

是医疗事故,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具体应怎样进行赔

偿:更不懂得依法“保护自己”,如及时保存病历及输液

器、安瓿等物证。而有的医疗机构则违法实施了篡改病

历等行为或与患者签订了无效的和解协议。当然,目前

有部分医院已聘请了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姑且不问这

些律师是否具备足够的医学专业知识,事实是法律顾

[作者简介]王晓燕(1973一),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法政学院讲师,理学学士,法律硕士,主要从事医事法律、知识产权法

学研究。te1:+86—513-85030117;e-mail:wxylx@hotmail.com

① 如东南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② 如福建中医学院、南通大学。

③ 如吉林大学。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3卷(第4期)

问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参与医院医疗服务运行的各个

环节。更何况,有不少医院出于维护医院声誉考虑,把

发生医疗纠纷视为医院内部的“隐私”,并不愿“外界”

包括律师频繁深入地了解、介入。然而毕竟与患者身

份不同,医疗机构不是偶发性地涉及医疗纠纷,可以临

时性地寻求医学法学专业律师的帮助;医疗机构作为

专门提供医疗 卫生服务的部门会经常性地遭遇各种各

样或大或小的医疗纠纷。因此,为依法行医,积极预防

和妥善处理医疗矛盾与纠纷,要求医疗机构内部要专

门配备有此类医学法学复合型人才,参与医疗机构的

日常管理法律事务.并在突发事件中配合外聘律师解

决纠纷或单独解决纠纷。

这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人民法院是否是

这类复合型人才的真正的、现实的需方?随着医患双

方法律意识的增强,特别20__年9月1日《医疗事故

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医疗纠纷诉讼案件急剧增加。众

所周知,医疗纠纷涉及极为专业的医学科学知识,这似

乎对审判机关、审判人员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那

么.法院是否需要这类医学法学复合人才作为法官呢?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科技的发

展.越来越多的案件涉及极为专业的知识领域,如专利

侵权、电子商务、环境污染,当然也包括医疗纠纷。如

果每涉及一类专业性的案件,就要求有掌握这一类专

业知识的法官,那显然是不现实的,也超越了法官作为

“法律判断者”的职业要求。相反观点可能认为医学法

学专业人才也接受了法律专业教育。具备了成为法官

的基本素质,他同时又具备了医学专业知识,这不是锦

上添花吗?问题是,将这一类医学法学专业人才(经过

通常的录取选拔程序)作为普通法官使用,这就完全没

有发挥他们作为复合型人才的优势:而作为专门审理

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官的话,现实情况是,医疗纠纷诉讼

虽数量不少,但也只是众多案件类型的一种,专为人身

损害的这种类型的案件审理设立审判庭,配置专门的

审判人员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因为这类案

件涉及的医学方面的事实认定可以由医学专家组成的

鉴定委员会进行.法官只需对这样的专业鉴定结论作

证据学上的审查判断就可以了(虽然在现阶段,医疗事

故的鉴定体制还需完善,以使得鉴定结论在实体上更

符合科学性)。因此,审判机构不会也不应对医学法学

复合型人才产生需求。

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逐步推进和医疗卫生体制改

革的深入,医疗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要求日益提

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卫生、药品执法监督和医疗纠

纷调处机关需要大量既懂医学又通法学的复合型人

· 269 ·

才。这些机关、部门与人民法院不同,它们以处理医疗

卫生及相关事务为日常的工作职能,因此,虽然如遇有

医学专业问题可能仍然需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相

关技术检测部门等进行判断,但是从制度建设、长效管

理的角度。一个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内行”比起毫无

医学教育背景的单纯的“外行”,其行政执法或管理的

效率及质量显然会有所区别。

综上所述,医学法学专业进行的是双学科的教学

模式.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也大多产生于那些经常性地

既涉医又涉法的领域。同时,实践中,医学法学专业人

才还可能由于其法律专业素质技能符合各级审判机构

录用的标准而获准从事专门的法律工作,或者因通过

了国家司法考试可以开展律师执业活动而从事一般性

的民、商、刑事等诉讼与非诉活动,或者因通过了国家

公务员的选拔考试而成为一个与医事活动无关的国家

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或者成为某一个企业(可能是一

个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销企业,也可能与“医”毫无关

联)的行政管理、营销人员等等,以上情形皆有可能。

— — 这些情况下其医学教育知识大多被忽略,这部分

专业知识被浪费或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甚至对有些职

业领域。其法律专业知识都无太大用武之地。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说,以上医学法学复合型

人才与涉医又涉法的职业领域存在双向的最优选择关

系,与仅涉法或既不涉法又不涉医的职业领域还存在

次优的选择关系,那么。医学法学复合型人才根本就无

法进入仅涉医的职业领域。换言之,医学法学复合型人

才不可能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或麻醉师。得出这一论断

有两点依据。第一,不管是本科4年还是5年制的时

间.在安排了如此齐备的法律科目的教学和实践环节

后.实在无法培养出通常需要5—7年才能培养出的

“医生”;第二,医生与这社会上其他职业的大众一样,

了解一些法律的常识是必要的,但也仅此而已,接受专

业的法律教育则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这是社会化

大分工的必然要求。— — 当然如果转而从事非单纯医

生的与法律交叉的行业又另当别论了。对南通大学医

学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去向及就业意向的调查也支持了

这一论断:已就业的该专业学生中没有一人是从事的

医生职业;该专业的在校学生中也未有一人考虑过毕

业后成为一名医生。

二、医学法学专业培养模式中的若干问题

从前文对医学法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分析可

以看出,医学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是掌握法律专

业知识的医学专门人才,而更应着重于培养这样一种

人才:他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全部必备素质,同时又拥

· 270 ·

有相当医学专业知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对医学法

学专业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我们也许可以有更清晰的思

路。

(一)关于课程设置问题

司法部规定各政法院校必须开设14门法学类核

心主干课,①这也是医学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对此,

有学者指出,这种课程设置解决了法学本科学生的基

础性问题,却与医学 法学专业学生日后就业的针对性

不强。比如就国际经济法学的学习来说.毕竟这些专

业的学生毕业后又有多少可能涉及国际经济领域的法

律实践或研究工作呢?对此类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

者认为,上述课程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每一个法

科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也可以说.这些课程的

学习是培养法律职业专门人才的基础.也是法律知识

更新的基础。无论是什么专业的法律人才,这些课程

都是其培养法学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其职

业技能的必备基石。因此,医学法学专业(方向)的学

生,也必须安排这些核心主干课程。只是就学习的深

度而言,要求有所区别,因此可以在课时和课程安排上

也有所侧重。在此基础上,医学法学专业(方向)应重

点设置一些特色专业课,如医事法学、卫生法学、医疗

法律实务等。同时。医学法学专业又应具备相当医学

专业知识,而既非了解一般的医学常识,也非精通职业

医生的全部专业内容。因此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的

相关重点课程如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解剖

学等都必不可少。此外,考虑到该专业的就业需求很

大一部分来自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因

此也可以考虑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如公共卫生学、卫生

监督学、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学等。

(二)关于学制问题

可以看出,医学法学专业方向与民法学、刑法学等

法学的其他专业方向不同。它的学习内容不仅是在原

法学框架内某一个方面的深入与拓展,同时。它跨越了

法学门类。涉及了医学科学的相当多的内容 如前所

述。该专业学生除要接受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部14门

法学核心课程和多门法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外.还

要进行医学法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特殊教育和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以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医学课程学习.另

增加一些务实的公共课、选修课等等。这么大规模的

课程设置,同时,医学与法学又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学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3卷(第4期)

科,4年制的医学法学本科要完成如此既广又深的教

学任务实在捉襟见肘,恐怕在医学和法学两个专业上

都难以深入,学生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等方面均有局

限,极具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思路难免可能沦

为生产“都懂都不精”的“四不像人才”的口彩专业。当

然考虑到医学法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主要还是面向

职业教育,即对有志于从事医学法学实务的人进行科

学且严格的职业训练,使他们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及

操作技巧,能够处理社会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医

学法学的精英教育即培养一批研究医学法学的理论问

题、立法问题和法的适用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

需要更长的时间,可以通过招收5年制医学本科毕业

生入学通过3年制医学法学硕士模式进行培养,而不

是本科教育可以完成的。因此,笔者认为本科5年学

制恐怕更恰如其分。

(三)专业归属问题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医事法学应属于法

学的一个专业方向,但在各高校。该专业有隶属于人文

学院(系)、公共事业管理学院(系)的,还有隶属于临床

医学院(系)的,真正隶属法学院(系)的却很少,这恐怕

与该专业的最初起源有关。首先是医疗卫生行业对法

律科学的迫切需求,才有一些医学院校或设医学院的

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起此专业。只有这种院校才能充

分保证医学的教学师资和设备。然而很多此类院校的

法学教学资源却是相对较为匮乏的,②所以医学法学

专业这个新生的宝宝只好认养在形形的乳母名

下。这种现状对于专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从前文

所述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看,法律职业素质的要求是

基本的,没有强大的法学教学资源作支撑,该专业会成

为无本之木、无根浮萍。因此,从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

着眼。建议已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应尽快充实法学师资、

法律专业图书资料等资源,并将该专业及时落实到“法

学”专业名下;而对新开设此专业的院校,有关主管部

门应严格把关,以避免一蜂窝似的重复低水平专业建

设。

应该说,医学法学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其发展和建

设的道路还在不断摸索中,从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方角

度分析该专业培养模式中的若干问题.应该会为该专

篇2

【关键词】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探讨

一、经管专业在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统一,学习难度大

经济法一方面涉及到《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包括涉及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从法律的视角阐述了相关的经济问题,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其课程内容繁重、体系复杂,综合性较强,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的内容不统一,比如有的教材既包括相关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合同法律制度以及物权法律制度等内容;又包括了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有的教材包括了知识产权法和保险法,票据法等,同时经济法课程很少涉及法学的基本理论,其内容基本上是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这样的课程由于未能阐述清楚与法学相关的基本理论,所以对于现象背后的理论的理解难度较大。

(二)教师受专业限制,不能达到培养目的

由于教授经济法的教师要不毕业于法律专业,要不就是经济类专业的老师转过来的,有着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主要还是沿袭了法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系统讲授为主,他们分析法理很在行,能够从立法的原因方面分析各种法律条文,但是缺乏与现实的经济现象的联系,所以上课会略显枯燥,单调。而经济类专业的老师虽然可以把各种经济现象与法律条文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律,但是受限于专业背景,也只能从现象到表象,不能给学生作深入的法理分析,只能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而缺乏为什么这么做的探究,所以会略显粗浅,简略,也不能让学生对相关法律有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所以很难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

(三)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

经管类的学生一般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学生在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中单纯地将经济法理解为各种法规条文,认为经济法的学习仅仅是死记硬背,因此不少学生认为学经济法单调乏味;同时认为这不是专业核心课程,所以很多同学对经济法的学习不予重视。同时在许多经管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提及经济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缺少法律实践活动,对单纯的理论教学兴趣不足。

(四)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经济法教学中, 由于经济法本身内容较庞杂,包含的部门法较多, 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多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偶尔有简单的案例说明,教学中没有顾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这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然现在的教学手段多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量更大了,但很多教师仅是以文本的形式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 缺乏相关的技术制作,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应有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得到运用。

二、经管专业在经济法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一)学内容,服务于执业资格考试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本科教学应当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执业素质,为此在经济法教学中应服务于执业资格考试,其中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经常参加的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意味着将来有从事会计师的可能性。因此,对经管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应尽量向会计师资格考试靠拢。会计师资格考试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注册会计师等,在本科层次的经济法教学中选择中级会计师的经济法教材为宜,因为其难度适中,而注册会计师的经济法内容多,难度大,在有限课时内很难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

(二)引入双专业背景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引入双专业背景的教师,既有法律背景,又有对经济理论认知的教师,既可以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讲授经济法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阐释隐在各种具体制度背后的立法理念、立法目的和立法价值,又可以帮助学生跳出纷繁复杂的部门法,建立一种宏观经济思维的能力,从经济理论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法律的制定、运行。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理论学习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经管类学生对经济法的不感兴趣,源于对所学课程的目的不明确,不知学习了经济法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借鉴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外,可通过实务研究、参加司法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强化和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基本原理和专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引入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每一部门法中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组织案例教学。案例要求与经济法原理密切相关,既可以在课堂中讲解,随机要求学生作出分析;也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自行查找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分析。另外还可引入任务型教学方式,首先选择可布置的任务,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选择,比如消费者有哪些基本权利,自己遭遇过哪些侵权行为等,然后学生自由进行分组,每组完成一个任务,通过事前资料收集、课堂分析总结和交叉提问、课后完善,通过这种任务型教学,不但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更重要的锻炼了学生处理实务的能力。另外多媒体的课件除了基本的文本信息外,应该增加更多的图像信息,更多的动画插图,便于学生理解。选择播放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或《经济与法》中与经济法理论有关的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专业化;校长专业化;校长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30-02

\[作者简介\]杨筱玲(1969―),女,广西玉林人,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高级讲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在国家经济转型形势下,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职业教育体系要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职业教育要增强社会吸引力、提升发展理念、强化行业企业参与、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等要求。为此,作为职业学校校长,就既要懂教育、管理,更要懂如何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一、校长专业化发展

(一)校长专业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1]。校长职业特点决定了校长兼顾了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的角色,其专业性无论是作为教育者或管理者,都需要运用专业学识、经验、修养实施教育活动。西方学者斯佩克(Marsha Speck)在其著作《校长角色》(The Principalship)中认为,校长作为教育者,应具有学习、反思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有明确的目标,熟悉并掌握教学管理工作,持之以恒地建设优秀学校文化。而作为领导者,斯佩克认为,校长的职责是与全体教师一起制订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并为此甚至付出需要变革才能达成目标的努力;规划、监督、评估、宣传学校发展等。[2]作为管理者,校长要履行管理者的职责并不断提升学校影响力。作为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的角色决定了校长三位一体的专业特点。

(二)校长专业化现状

校长通常从教师成长起来,教师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校长的专业性还未形成广泛认可的专业标准。美国社会学家哥林伍德曾提出专业的五个主要特征,即“专业的知识体系、专业的判断标准、专业的道德及信条、获得社区的认可,以及专业的文化”[3]。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专业特征已为社会广泛认可。教师有专门的职称评聘系列,有专门的专业技术标准。但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其资格的认定更注重专业性,这与作为校长的专业标准尚未形成有关。自然地,除部分已进行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的地区和学校外,校长在人事管理上也是以教师的身份来进行管理的,其薪酬晋升走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系列。校长的工作质量和品质在现有基本薪酬体系中并未能体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长专业化。

随着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社会分工日益明显,校长作为一个特殊的技术岗位,一些地方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探索。如:上海、江苏等地实施的校长职级制,这是对校长专业化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这是校长专业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校长专业化的再认识

(一)我国校长专业化之路

从我国校长的职业现状看,各地区根据实际确定了校长准入的选拔机制,1997年起国家教委印发了《实行全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要求实施专门的校长培训。2000年以来,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初步探索和构建了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制度雏形。规范校长选拔任用、优化校长职务等级。认为校长的职业发展可以分为角色适应、经验积累、专业成熟、思想引领四个阶段,对应着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四级十二等。还拟对每一阶段的专业标准分别从专业境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行为四方面提出具体内涵。[4]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2014年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出台。

(二)校长专业化的再认识

关于专业化的概念,人们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特征表述。无论是哪一种表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校长的专业化所承载的教育教学及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反思与进化,以文化与道德约束为基础,为专业团体及社会广泛认可,并不断自我完善。

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特点

(一)职业学校校长专业化发展特点

1.职业学校校长专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校长要提升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校长要加强内涵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增强社会吸引力。

3.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校长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基础能力。

4.与法制化建设密切相关。校长要健全学校基本制度。

5.与提高国际化程度等要求密切相关。校长要善于学习借鉴。

(二)职业学校校长专业化发展路径

1.校长成长路径:教师学校中层干部副校长校长。校长的专业知识体系是在实践中构建起来的,一般经过教师和学校中层干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通过竞聘上岗进入学校领导岗位,在这个过程中,要接受依法治校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的培训。校长专业化的过程是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融合的过程,经过多年校长实践提炼与总结,2013年国家开始试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也在讨论当中。

2.校长专业标准的形成。《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理念,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专业职责,即“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每个专业职责又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等三个方面提出了60项具体专业要求。

对于校长的专业标准,各国有不同的实践,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了《学校领导标准》,英国于2004年正式颁布了《英国国家校长标准》。[5]

3.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目前,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正在讨论修改当中,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相比,职业学校校长专业化标准应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色。如:在“规划学校发展”内容上,应侧重于“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营造育人文化”上,侧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及养成;在“领导课程教学”上,建议引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在“引领教师成长”上,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在“优化内部管理”上,加强健全学校基本制度;在“调适外部环境”上,加强提高国际化程度。

4.职业学校校长专业化发展展望。目前,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制定了促进职业教育和学校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校长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也出台了相关规定,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也呼之欲出。校长专业化的核心是校长专业标准,标准既是门槛,又是指针、方向和目标。而校长职级制则是校长专业化的保障。上海等地的实践提供了借鉴。可以说在校长专业化过程中,标准是骨骼,选拔和培养培训是肌肉,职级制则是血液,校长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强骨骼、健身体和活血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33.

\[2\]Marsha Speck. The Principal ship: Building a Learning Community[M].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Inc.,1999:33,51.

\[3\]赵小雅.校长们的未来之路:专业化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10-19.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 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

“国之大业,教育为本,国力的竞争归根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于教育的竞争,教育的振兴系于教师的素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何促进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3日出版的《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促进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要均衡发展,除了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重点倾斜之外,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本身就应该不断加强专业学习,促进专业发展。否则,必将严重制约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有利于适应时代要求。我们这个时代,用“瞬息万变”形容,似乎有点过于夸张,但用“日新月异”却不算过分。时代的要求刻不容缓,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丰富的学科文化知识,而且必须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

(三)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教育部督学李希贵老师甚至提出“学生第二”的观念以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青年教师面临的问题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这个举足轻重的群体也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个大群体中,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当前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呢?我利用闲暇时间对我县部分农村小学青年教师进行调查,发现他们面临以下问题:

(一)环境闭塞,物质、精神匮乏。由于农村小学校处于偏远地段,交通不方便,所以教师们很少活动,为了能吃上新鲜蔬菜,还要利用空闲时间种菜,他们还过着所谓的“半工半农”的生活。另外,信息也相对落后,许多学校至今还没有连接网络,他们能够打发时间的唯一工具就是电视机。这样一来,教师们的精神食粮就比较稀少。环境闭塞,物质、精神匮乏无法使生活在这里的老师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繁荣与欢乐。

(二)工作负担重。调查发现:目前的农村小学教师课时量较大,差不多都在20节左右,村小的大多数教师实行包班上课,少数的村小教师还要上复式班。另外,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也逐年增加,再加上路途遥远,许多学校实行了寄宿制。这样一来,教师们在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这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三)生活压力大。现在,农村教师的主要收入就是工资。而教师们的工资水平普遍不高,(以我们级的同学为例,参加工作十五年,而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而这微薄的工资不仅要负担家庭、父母的生活,而且还要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再加上要承担各种培训、进修的费用,这对于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来说,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四、制约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已得到大多数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认同。近年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可是,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为什么进步甚缓呢?经调查,我个人认为制约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以下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者的意识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成为教师中的教师,你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受到人们的信任和爱戴。”(苏霍姆林斯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学校管理者必须是一个教育能手、高手。然而看看当今农村小学的管理者,年纪轻轻(30岁到40岁者居多)已然成为了“事务型”领导。他们整天跑事务,全凭经验和想象管理学校,根本没有专业发展的愿望,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试想,身为学校的管理者就这样漠视专业发展,那学校的青年教师们还能自觉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吗?

(二)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农村小学职称评定制度很不完善,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首先,农村小学中级职称名额极其有限,这就造成有的教师到退休也没有评上小学高级教师。其次,职称评定实施细则往往是学校领导制定,这就难免存在明显的倾向性,有失公平、公正。再次,领导在职称评定上享有所谓的优先权等等,这些不完善的职称评定制度让大多数的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是“谈职色变”,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到头来也还是“两手空空”。

五、促进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策略

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结合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促进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新时代对农村小学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领导以身作则,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至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因此,身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们不能将自己培养成“事务型”校长,而应该将自己打造成“学习型”校长。这样就给年轻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规范考评制度,激励教师积极向上。“学校的考评制度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力的指挥棒。”然而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的评价制度不但不能打造和谐校园,激励教师积极向上促进其专业发展,反而加剧了领导和老师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俗话说“要想马儿跑,就得喂马儿草。”要想青年教师们以自己的专业发展为重,就要规范学校的考评制度,让广大青年教师有盼头。

(三)保持良好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长此以往,就能树立起适应课改的专业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进自己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农村小学教育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立足于农村实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规范考评制度、提高教师待遇、规范培训形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一定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王斌泰.《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

[2].丁倩.《让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J]

篇5

(一)结构发展的失衡

目前在我国所开设的多个专业学位中,硕博专业学位设置在数量上相差甚大,而且在不同专业学位中的招生数量也相差悬殊,呈现出了一种发展结构比例失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在发展的功利主义取向上的问题;过度重视应用型学科而忽视基础性学科的问题。其中一些具有良好就业前景以及对工资预期较高的专业学位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而职业定位以及就业回报相对较差的一些专业学位发展较弱。对于硕士专业学位而言,发展比较良好,而博士学位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其他一些方面相比硕士学位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生源的不均衡分布以及生源的短缺

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实施的20多年中,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其实也涵盖了学生生源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一些较好的高校来说,在招生方面的发展一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相对于普通院校而言,其招生数量却显得尤其不足;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具体平均到每个院校中的生源数量却呈现出一种减少的趋势;学生数量的减少,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进而对于学科的建设带来影响。

(三)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盲目照搬学术学位模式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课程体系,几乎也都是直接沿用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没能体现出专业学位实践性、实用性和差异性等优势,因此也就直接造成了人才培养灵活性、针对性及多样化等要求的缺失,使得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无法适应和满足不同地区的人才规格需求。

二、推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要实现专业学位教育的更好发展,首先就需要对市场调节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市场成为现阶段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有效调节器;针对我国开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情况复杂和时间短等问题,为了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应当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持,实现在不同区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差距的不断缩小,促使学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单位自主办学权的不断扩大,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实现专业学位合理发展的目标。

(二)转变观念从而拓宽生源渠道

生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专业学位蓬勃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实现专业学位教育的更好发展,生源问题必须解决。在工作实践中,要有效借助现代传媒和网络媒体等多形式的宣传渠道进行宣传,促使社会公众对专业学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转变人们传统重“学”轻“术”的观念,从而达成扩大生源和循环发展的目的。

(三)建立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国际化观念

在当代高校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教育国际化的理念逐渐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伴随着国外一些办学机构的强势加入,在高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中,中外教育力量形成了一种激烈的竞争局面。所以,树立国际化的专业教育观念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来说,必须要以国际职业环境这一大背景为前提,通过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强化来促使自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提升,推动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到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发展结构的失衡、学生生源问题以及教学模式等,这些问题也已经影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实现其进一步的提升,采取相应的措施必不可少。目前,随着社会对高校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视,相信在各个机构共同努力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也必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三)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四)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4]袁广林.论高等教育改革应转变的几种观念[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张秉福.关于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理性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1).

[6]周彦兵,童山东.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7]黄睿.可持续发展观与高职人才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8]李景奇,秦小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契机与误区[J].城市发展研究,1999,(3).

[9]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篇7

一、问题设计,引入互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提问是课堂上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汽车专业知识教学中它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的更新,使得更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有了更深的解读。在“问题――互动”教学模式中,问题情境创设是前提,问题的有效性是基本条件。在汽车专业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方法通常有: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即以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电脑动画、录像等多媒体来设置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借助模型、实物、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实地参观,直接面对问题情境等等。将学生带入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主动融入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检修活塞环”时,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活塞环的损伤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怎样选配

活塞环?怎样检测活塞环的三隙?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将学生带入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相互讨论,通过“疑惑、探究、思索、发现与解决”来实施教学。

再如,教学“发动机大修”时,笔者首先设计以下三个问题:发动机大修后要检测哪些方面?需要具备哪些技术要求?正常的发动机需要具备的主要性能是什么?(由角度、宽度两方面作答)教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然后相互讨论、交流。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验证。这样,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加强了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学生在互动中解决了问题。

二、合作学习,引发互动

有教育家认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知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知识。学生天性好奇、爱动,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加深思维的深度,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学生合作品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之间能力的互补。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形式,有全班合作,有小组合作,有教师参与学生的共同合作。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合作学习,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

例如讲授“四冲程发动机”时,笔者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电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学习。学生在讨论、质疑、交流中获得了知识。事实证明,多维互动让学生在合作参与中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合作的效益,小组以4~6人为宜,这样效果最佳。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理解知识,获得能力。

三、实训教学,引导互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汽车专业应该是一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并重的学科,其学习方式应该是生动有趣的活动学习,应和实践操作有效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书本中获取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使学生对汽车知识的学习不感到枯燥乏味。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多感官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从整体上促进了自己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如教学“安装机油滤清器”时把学生带到实训场所,教师先示范,然后提出问题:安装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安装,在安装中解决问题。这种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将学习和实训融为一体的做法,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

近年来,在美国风行“木匠教学法”,其实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发材料及工具,由学生自己实践操作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任务只是在开始阶段向学生布置任务,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也许“问题――互动”教学法是“木匠教学法”的应用版本。

四、目标确定,引领互动

篇8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专业活动过程中其内在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多阶段的连续过程,是职前教育、上岗适应和在职提高一体化的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总体较低,而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困难。

1 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主要涉及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发展的目的或动力及对专业发展的内容的认识三个方面。 关于农村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必要性”的认识,绝大多数教师(90.99%)认为发展是有必要的。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意识比较强烈。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因素中,“提高教学水平”一项比例最高,占60.36%;其次是“提升职称”和“更多的工资收入”;再次是“获得声誉和学生的尊重”。这一结果说明,大多数教师把提高业务水平作为专业发展的首选目标,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比较重视外在的利益,如收入、职称、声誉等。可见,外在的条件对于促进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这将有利于他们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的改善。关于农村教师对“专业发展内容”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能力”两项比例最高,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意识到自身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其次,“新型教育理论”“科学文化素养”“业务水平”比例也相对较高。并且在调查中有许多老师反映,他们对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并不能理解,也无法真正运用,因此急需相关的专业指导,这也说明了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农村教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希望能及时地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也体现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多元性。

2 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还来自外在的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对于农村教师来说,目前影响和制约他们专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呢?

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条件、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及学校的支持三个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较大,三项所占比例都在60%以上。其中,经济条件和可支配的时间对专业发展影响最大。一方面农村教师经济条件有限,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使得他们无法通过一些必要的途径获得重要的信息资料;另一方面,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学生,大多数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甚至有的寄养在亲戚家或寄宿在学校,这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许多教师既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又要承担教养的责任,教师的工作量无形中加大了。另外,政策支持和家庭因素也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 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农村教师由于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其专业发展的条件必然会受到影响。在现实条件下,农村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专业发展呢?

在现实条件下,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继续教育或短期培训以期获得发展。另外,与同事交流也是大多数教师的选择,而其他的选择途径都相对较少,当然,这与农村教师的现实条件与环境是分不开的。农村教师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拥有计算机的比例很少,再加上书报资源的缺乏,信息相对比较闭塞,他们捕捉现代信息不够,涉猎领域不宽。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限制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另外,从选择与同事交流和教学反思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一情况来看,说明农村教师在现有条件的限制下,仍有较高的自主性。

4 关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

继续教育和培训是农村教师现有的最主要的发展途径,继续教育的效果究竟如何?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关于农村教师对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态度,有81.08%的人认为作用较小或很小,只有0.9%的人认为作用非常大,8.11%的人认为比较大,9.91%的人认为作用一般,这说明,目前农村教师对现有的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实际作用不太满意。这一结果是值得思考的,一方面,继续教育和培训已经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主渠道,另一方面,继续教育和培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却并不令人满意。这一矛盾的结果使目前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村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职业心态不稳定,造成现有教师无心恋教的局面;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较强,但受到现有条件的限制,专业发展受阻;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主要在于提高业务水平,外在的条件对于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外在条件相对薄弱,极易挫伤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相对单一,并且无法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对于新课程,农村教师一方面难以理解透彻,另一方面又缺乏专家引导,大部分教师不敢也不愿做出尝试:大量涌现的留守学生使得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责任加大,等等。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众所周知,促成一个人发展的诱因有两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的推动力量,一是来自内部的驱动力量。任何外部的努力都必须转化成个人内部的驱动力,才能最终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质,成为个体发展的持久动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政府、学校要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必须调动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力量。只有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完善和发展。针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进一步调整教育投资结构,避免校舍的重复建设,提高农

村教师的待遇,缩小城乡教师的工资差别,对专业能力突出的农村教师要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以吸引和留住有能力的教师扎根农村。实行农村教师补贴制度,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这样,农村教师“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现状将会大大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将大大增加。

2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仍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标准,把排名与教师的奖金、职称的评定、是否继续聘用等结合起来。这样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不得不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上,教师在工作中很少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光荣和幸福。大多数教师自身也把成绩作为判断教学水平的标准,并把提高教学水平作为专业发展的首要目标,而很少顾及到自身的内在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实现。所以对教师的评价应采取发展性评价,采取多种方式,选取多个角度,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标。“这意味着教师评价必须改变以往评价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从对教师冷冰冰的审视和裁判转向对教师的关注和关怀;从指令性的要求转向协商和讨论式的沟通和交流;从教师被动接受检查转向多主体参与的互动过程”。

3 建立城乡互助合作制度,促进城乡教师交流

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和组织优秀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并实行教师定期交流转任、城乡互助制度。通过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可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生机和活力,改善农村教师的素质,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4 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机制

调查发现,继续教育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大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感到不满意,其重要原因一是经费和时间问题,二是继续教育效果问题。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对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重要保障。首先,要健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以政府拨款为主,学校和教师本人共同承担,贫困地区教师可以减免费用。其次,培训机构要根据农村教师的实际,安排继续教育时间和地点,尽量放在假期或周末,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点或就地进行。再次,健全培训实施机制。培训是教师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农村教师普遍认为继续教育偏重于理论,听起来很好听,却并不好用。因此对于时间有限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培训机构有必要及时根据教师需要调整培训的内容、方向,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促进教师发展。

5 建立大学与农村中小学的合作关系

目前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研修的伙伴关系是一种发展趋势,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大学的研究和改革,又有利于中小学的发展。那么,大学是否可以多关注农村中小学,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长期地进行现场研究指导,针对农村中小学的现状,帮助他们不断发展呢?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可以更好地获得专业发展的技术支持。

篇9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

1顶岗实习含义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老师组织开展的具体的岗位能力、技术、技能的培养。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对未来就业的环境和具体的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1]。顶岗实习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顶岗实习可以让学校与就业岗位直接接触,能够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其次,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的选择实习单位,有些学生还选择了自主创业,增加了学生的实习兴趣,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问题

2.1国家政策对顶岗实习的影响

我国对与人才培养一直是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培养体制,政府相关部门承担着人才教育的首要责任,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方向、质量保障制度和评估体系的构建及旅游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但是,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与现今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现状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数量和分布不合理,所培养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与旅游行业的需求不匹配,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不健全,旅游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这些问题是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旅游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2]。

2.2人才意识不足

当今的社会竞争十分激烈,旅游行业更是如此,旅游企业已经意识到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上不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不敢大有作为。当前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顶岗实习人才的旅游企业,一般情况下只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解决本企业临时的用人需求,不会把顶岗实习的学生作为储备人才来培养。但是一个优秀的旅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善于去发现挖掘人才和珍惜现有人才,做到勤于吸引人才,善于留住人才,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来为企业提供人才和力量[3]。现在的旅游企业很难形成优秀的用人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十分困难。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薪资待遇,旅游管理行业的工资水平偏低,提升的空间较小,这就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旅游管理的现象。还有一个原因是旅游企业在人才招聘上还是比较传统,很少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的途径去招聘人才,导致招聘的对象太局限,错过很多优秀的人才。

2.3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缺少精准的定位,没有做到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并没有发挥自己的特色,开设具有本学校的特色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停留在就业率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运用,并没有结合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同时,旅游企业的岗位配备存在不合理,有些工作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可以胜任,而用人单位却将条件设置为本科生,导致高职院校不知道该培养哪种类型的人才,到底是注重专业技术还是注重管理销售的培养。

2.4顶岗实习生自身的问题

顶岗实习的学生是顶岗实习过程最重要的角色,是学校和旅游企业直接面对的对象。顶岗实习的学生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整个顶岗实习的效果。首先,顶岗实习的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不够高,直接影响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常出现顶岗实习学生与客户沟通差,服务质量低,影响旅游企业的形象。其次,顶岗实习的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存在误区,他们原以为旅游管理是可以游山玩水,四处旅游,管理别的职位,但是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旅游管理需要从基层做起,从事一些简单的服务业务,导致顶岗实习的学生很难很好的调整心态去面对所实习岗位,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尊重。最后,顶岗实习的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差,可能和高职院校的培养重点有关,对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或投入较少的精力在培养实践能力上。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对实际工作的环节不了解,无从下手的现象[4]。

3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从而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首先,对顶岗实习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运用统计研究法、模型分析法等方法对已积累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提升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形成崭新的理论基础和框架,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参考。其次,应当加强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融合,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要针对定岗实习管理制定一个完善的方案,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共同管理,发现问题可以更好的解决和沟通,从而达到培养旅游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最后,高职院校应当制定完善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让顶岗实习更加的系统化、规范化。提高高职教育,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培养出更多满足当今旅游行业需要的人才。

4结论

顶岗实习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应该加强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融合和制定完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从而培养出旅游企业所需的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评价现状及策略[J].职业教育,2018(17):193-194.

[2]高翔,王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1):79-84.

篇10

【关键词】医学英语 师资力量 专业教材 学科设置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日趋广泛,社会急需既有娴熟英语技能,又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医学英语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1年5月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全国医学外语学组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医药英语专业教育研讨会,在此次会议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学术和专门用途英语是普通英语发展的必然结果,急需重建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教育体系,实现以英语为基础的医学通识教育。虽然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英语教学小有成就,但问题不少,许多方面亟待改善和提高。

首先,师资力量有限。医学英语是一门非常有特色的学科,不仅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还需要坚实的医学背景,一般的英语教师不懂医学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也很难胜任英语语言教学。目前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平均比仅为1:25,师资力量较为匮乏。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本科阶段开设医学英语专业的学校较少,而进行医学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院校更是少之又少。以西北地区为例,只有西安交通大学一所院校设有医学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点,2012年的毕业生仅三名。而目前各大高校聘用教师的最低标准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因此很难招聘到专业对口的医学英语教师。以我校为例,既有医学英语本科专业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兼顾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英语课程教学,需要大量的医学英语专业教师,但在2010年至今的历次招聘中,符合要求的聘用者寥寥无几,医学英语师资力量的薄弱已经制约了医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和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

其次,医学英语教材匮乏。虽然医学英语专著和教材数量较2000年前明显上升,但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的高水平教材依然很少。医学英语涉及面广,涉及专业多,对专业知识要求高,教材编写常常或过于深奥或流于科普。各医学院校基本是自选教材,而现有教材中普遍缺乏听说和写作内容,基本以阅读为主,形式也雷同于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我校口腔系开设的口腔英语为例,选用的教材为武汉大学的《口腔医学专业英语》,该教材是口腔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教材,但同样存在内容多、难度大、形式单一、只注重阅读能力的培训、没有涉及听说写部分的问题。

再次,各院校学科设置不统一,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的学校招收文科生,有的招收理科生;有的高校为四年制,有的高校为五年制;有的学校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有的学校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还有个别院校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文科生的优势在于英语能力普遍较强,理科生的优势是医学课程接受能力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课程测试、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研究等多方面的测评工作中存在诸多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各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日趋广泛,医学英语专业的继续发展是大势所趋,解决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医学英语的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改善医学英语教学基本建设的关键因素,针对医学英语专业研究生较为匮乏,高校招聘应“不拘一格降人才”,对特别优秀的本科生可以破格录用,并大力度培养医学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同时应鼓励英语教师学习医学知识,医学教师提高英语能力,各医学院校间可选派教师积极进行交流学习,互取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派医学英语教师出国进修。二是进行核心课程教材的统一编写。在教材的编写上应突出医学英语语言特点,如外来词多、词形长、长句多,应尽量采用原文。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医学水平,注意篇幅和难度的循序渐进,不仅要注重医学英语的内容,还应帮助学生了解医学发展脉络和前沿医学知识,并使他们初步掌握运用英语进行医学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能力,做到语言和专业学习有机统一。三是应尽快制订医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教学方法、步骤和目标,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医学英语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在医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熟练掌握英语技能、广泛了解医学基本学科的医学英语专才作为桥梁,将西医介绍进来,把中医介绍出去。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医学英语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医学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淑霞.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5:13-16.

[2]刘志辉,徐育年.中国医学英语教学发展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3:2078-2080.

[3]马雁.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9,125: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