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篇1

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方案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几年来正逐渐加剧,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一、重点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国外学者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得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心理特征与实际年龄相符合;(2)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3)乐于学习;(4)很好地与人相处;(5)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6)有稳定并愉快的心情。正常情况下,心理不存在问题的学生应当能够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欣然接受,情绪稳定的处于乐观的状态中,对待荣誉和困难都能做到正确的对待,对学习有端正的态度。

而重点中学的学生心理异常一般表现为:(1)高傲心理。由于考入了重点中学,觉得自己学习好,所以他们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是可以凌驾与别的同学之上的,对于其他同学的正常行为常常会横加干涉,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做出的错事却不以为然。(2)焦虑心理。重点中学学生在高中之前都学习成绩优异,老师对他们也非常重视,经常会委任各种职位给他们,但是重点高中让学习好的同学都聚集到了一起,想要在这些人中拔尖还是比较困难的,且重点高中课程难度较普通高中来说更大一些,有人能当第一名就肯定有人是最后一名,在产生了这种落差之后,如果学生自身不能很好地调节心态,就会引起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引起焦虑等心理疾病。(3)失落心理。重点中学全体学生在过去都是班上老师关注的重点,到高中之后,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肯定不如之前,所有的学生都很优秀,如果这时候他们不能通过学习引起老师的注意那么就会在另一方面做出能吸引老师视线的举动,如在课堂上故意打断老师的讲话。(4)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中学生中十分普遍,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想要摆脱家长对他们的掌控,就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意见甚至故意做出完全相反的举动,来表达他们的抗议。(5)嫉妒心理。嫉妒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自信、心眼小。在同学们进入重点高中后,对于不同的老师及同学,产生的学习成果与以前相比会有所不同,有的同学学习进步有的同学却退步了,若退步的同学不能做到正视成绩退步这件事情,而是陷入了对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对进步同学的不满情绪中,就会产生对其他人的嫉妒心理,没事找事、处处跟别的同学作对,做出各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二、如何开展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教学观念

学校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对于心理问题要有科学的认识,不要把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同学个人品质对等。充分认识到青春期内中学生的具体状况,根据其年龄的发展状况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给予学生足够的包容与理解,正确认识心理辅导的具体作用,并对其具体实施提供便利。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让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并能适应各种不同生活、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尤其是进入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在从前,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比对其他同学更好一点,并且老师只会大都注重学习成绩,对其个人品质并没有过多的在意,在升入高中之后,可能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的每一个方面都优秀,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同学或老师对其善意的提醒会被认为是对其有意见,长此以往便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教会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各种各样的优秀品质,让同学学会情绪的调节,正视现实。对于学生的评价要中肯,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要讲明缺点,并鼓励学生努力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三)指导学习方法减轻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高中课程与初中相比,难度增加、数量增加,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吃力并且学习效率不高,重点高中尤其如此。所以老师要适时开展对改进学习方法的指导,且新课改后,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提倡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所以课后作业等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不一定非要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无休止地解题,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

(四)实行多元立体化的心理辅导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只有学校开展工作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氛围也要得到改变。在校老师辅导,回家之后父母也应当进行辅导。中学生的心理是十分敏感的,重点中学学生更甚。父母此时需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但不能只问其成绩,还要问在学校与同学的相处等,对其进行鼓励,并向其说明不仅要努力学习,优秀的品质也是必须具备的。而社会需要改变对差生的偏见,不能一切以成绩为基准,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好的个人品质更是难能可贵的。

三、结束语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重点中学,学生面临的压力巨大。但是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同学进行正确的引导,缓解其心理压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做到及时发现,尽早解决。

参考文献:

\[1\]梁烨,吴劲东,柯文英.某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策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学校教育在教学的对象和内容方面以及理念上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剧烈的变革。心理健康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应运而生。这要求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当适当整合和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涵,促进学生知、情、行、意上的全面发展。使其在接受语文教育的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达到素质教育的人文化目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就其实施的必要性而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新时代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应试教育的弊端恰恰在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而众多实践表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严重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时代和个人发展的前提下,强调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提供了新的途径[1]。

其次,就其实施的可行性而言,初中语文教学和心理教学在目标上存在着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这和语文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载体,注重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对学生情怀、个性以及胸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操;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涵盖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和教学反馈,可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挥其隐形的健康教育资源站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方面方法和知识的整合。要使其高效运行,必须遵循相关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初中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另外,要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力求渗透,不能喧宾夺主,使两者相互结合,形成有机整体。

第二,科学性原则。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特殊的规律,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科学施教、规范操作。

第三,主体性原则。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提此案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了解其情感、关注其诉求,在主动引导的前提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指导,建立合作交流的模型,形成合作型的教学模式。

第四,差异性原则。在强调心理健康渗透语文渗透教育的前提下,教师要首先深入了解学生在性别、年龄以及思想状况上的不同。在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第五,激励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给学生提出任务难度和要求,在学习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进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帮助他们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形成正确的得失观[2]。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策略

3.1教学目标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在教学目标上,初中语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相交叉的内容。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时,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进更多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教育的相关性内容和学生的自我素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相挂钩。教学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能够使教书和育人的目标相结合,提升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3.2教学内容的渗透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用的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其中并不缺乏文质兼美的名篇。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作者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进行引导。例如,蒲松龄落第屡次笔耕不缀、刘禹锡蜗居陋室却悠然自得、文天祥兵败就义大义凌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能够树立学生战胜困难的信息和决心。其次,还可以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课文中设计的优秀人物,体现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对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少时的奋发进取,对于磨练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具有启迪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取今生以及顽强意志。能够在品读、探讨、思考中形成领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3教学方法和过程的渗透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更加注重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及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渗透教育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内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表现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形成学生开朗、健康的性格。语文学习是综合性的学习,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主题的展开,制定学习方案,能形成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综合性的探究活动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最后,就课外活动的开展而言,举办诗歌比赛、辩论比赛、书法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渗透了丰富的思想营养[3]。

3.4教学评价的渗透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当将评价的重点转移到其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学习中。在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全体下,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认真对待评价的反馈作用和解释作用,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到心服口服。

结语

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在把握相关原则的前提下,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上提出若干实施策略,以达到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叶一航.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0,6(49):67-80.

篇3

一、我们谈一谈“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

在小学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自卑、其二是自满、其三是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转变这三个问题的方法现分述如下:

1.自卑的转变。

产生自卑的原因,主要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例如:某同学因某一科学习成绩差,而放弃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或者因为自己身体肥胖,从而否定了自身其他各个方面;再或者因学习成绩不够优秀,而放弃了自己的体育、德育等。

转变自卑的方法就是要克服“以偏概全”错误思想。具体的办法是:多想想,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对照原因中的例子我们来找一找你的闪光点。

(1)比如某同学语文学科差,那么你想一想其他学科差吗?哪怕只有一科不差,也就找到了你的闪光点。想想办法,加把劲,语文能赶上。(后面我们将给出你办法)

(2)再如某同学身体胖,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想一想你的学习、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是否优秀。如果有,那么它就是你的闪光点,它就是你今后努力的方向。当然,如果能把体重减下去,就更好了。

(3)再比如某同学学习成绩不够优秀,那也不能连带否认其他方面。因为小学阶段你的其他方面很不错,你却没有发现。

2.自满的转变。

产生自满的原因,主要是犯了“坐井观天”的错误。例如:某同学这次数学小测验取得了班上第一名的好成绩,于是看不起班上的其他同学。我认为这名同学坐的“井”是“班”,观的“天”还是“班”,你不觉得你的目光太短浅了吗?

转变自满的方法,主要是克服“坐井观天”的错误思想。具体做法是往大的方面和范围去比一比,不能仅停留在某科、某班,要比一比多科、多班、校级、县级、甚至更高级。这样你就能做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了。

3.听不进别人意见的转变。

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往往是极度自卑或极度自满的同学,其原因是没有体验到听取别人意见的益处。例如:某同学平时和其他同学关系特别好,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因此同学们选举他当班长。当上班长以后,他听不进去同学的意见,班务工作独断独行,同学们不能接受,对他的意见特别大。没过一个月,他就自动辞职了。

转变这个问题的方法应该对别人的意见多想一想、多试一试,如果有效,那么就应该积极地采纳。这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道理。注意,不仅仅班干部要这样,其他同学也要这样。

二、我们谈一谈“正确的学习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拓展教学

六年级自助读本第三课《磨刀不误砍柴工》中,小儿子胜过了大儿子的原因在于“讲究砍柴的方法”。在这里我要问,小儿子采用了什么方法?同学们可能都会说,他的“刀快”。实际则不是@么简单。

你先看:有过砍柴经验的同学会知道,如果你一味的横向砍,树杈不容易被砍断。应该先纵向砍,再横向砍。重复这个过程,才能砍得快。这也就是说“要讲究砍法”。

你再看:小儿子如果选择了一棵一人多粗的大树来砍,恐怕半天也砍不断。因此还要“选择砍的对象”。

最后看:小儿子以上三种条件都具备了,但是他没有毅力,砍几下就放弃了,那么他也不会取得胜利。所以说还要“有毅力”。

简简单单的砍柴还有你不知道的这么多的内容,那么“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停留在好好学习、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等口号上吗?

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预习找问题

2.认真听讲,解决问题

3.积极回答问题,及时体验自身的学习习效果。

4.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地巩固学习效果。

5.积极复习,多比较、多梳理,使知识形成体系,最大限度防止遗忘。

6.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我们来说一说“低中年级差等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矫治”

他们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学习上只停留在“只想不干”和“净说不练”的层次上,也就是说,他们对待学习只停留在“想”和“说”上,从来也没塌下心来学。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根本没有完成从幼儿班到小学生的转变,学习品质仍停留在幼儿班的水平。

这一问题的矫治教师、家长、学生三个方面入手。其中教师要从严要求学生、用进取心打动学生、用爱心引导学生,并且要坚持持久,从而为学生提供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在校条件;家长要时刻提醒和监督自己的孩子,那些事该做,哪些是不该做,并且要从严要求他,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好的家庭条件;学生自己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要求他必须做到正确的认识自己、明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这三者的共同努力下,不出三个月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肯定能养成,随之而来的将是学习成绩的上升。

四、我们来讲一讲“高年级差等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成绩差、缺点多、瞎干”。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教和学失误的积累,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差,甚至不知荣辱,于是缺点增加,因此遇到事情有意识地“瞎说、瞎干”,更有甚者和老师对着干,从而满足其出风头的欲望。有的教师会觉得这样一名学生比管理半个班都费心。

篇4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我国中学生中大多数心理健康,但也有15%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分别患有焦虑症,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1.正常的认识能力

如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

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积极向上,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快乐占优势,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主要标志。

3.优良的意志品质

其行为表现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毅力能显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服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的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做到。

4.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心理健康的体现。

三、在教育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胆小怕摔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象跳马、跳箱、单杠、双杠等,这些带有危险性的动作,有些同学胆小不敢做,这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勇敢、顽强、果断等意品质。

2.怕苦怕累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家都知道,经常参加中长跑锻炼,能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耐力素质,培养坚毅、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中长跑过程中,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使氧气应暂时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再加上肌肉活动产生的大量代谢产物得不到及时运走,故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发闷,四肢无力,跑速下降,产生难以跑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叫“极点”。当极点产生后,只要坚持继续跑下去,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就会减轻,身体肌能就会得到明显好转,这就是生理上所谓的“第二次呼吸”。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极点出现时,就知难而退。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在跑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讲马家军的故事,讲的故事……就这样,3000m跑下来没有一个半途落队的。

3.怕难看害羞心理的健康教育

在学急行跳远时,我先给同学们做了一遍示范,接下来把动作要领给他们讲了一遍,并讲了如何防止前旋和后仰,注意哪些动作要领,最后我又做了一遍示范。虽然一切都讲明白了,女生还是不愿跳,原因只有一个--怕羞,怕万一前爬或后坐了丢人。针对这一现象,我立即把同学们招集到一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说万事开头难,很多事情第一次做不一定能做成功,会有很多失败,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难堪,但是那不为丢人,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执着地去追求,成功就一定属于我们!老师当年在学跳远的时候,也没少摔过跤,但经过长期的锻炼,掌握技术要领,现在不是跳的很好了吗?同学们听了这番话,都积极的练了起来。

4.性格内向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5

关键词:体育;心理健康;思考;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23-01

如今的社会高度发展,竞争越来越强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压力随之越来越大,其次父母对他们过高的希望和要求也会让他们产生巨大的来自家庭的压力。在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处于成长期的学生不免就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将引起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我对如何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在体育教学中,我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完成某项动作时,会感到很不自信,在没有进行尝试之前已经把自己否定了,胆怯的躲在队伍后面,试图逃避完成学习任务。譬如,在跳山羊课中,很多学生表现出害怕的情绪不敢去完成动作,看到这种情况我并没有去批评他们,而是对他们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在老师心里你们都是最勇敢的勇士,最优秀的学生,这么一点困难是不会吓倒你们的,大胆的去尝试让老师看到你们自信勇敢的一面!”在我的鼓励下,原先不敢去完成动作的学生都增强了信心,在我的保护和鼓励下,那一堂课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我所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那堂课,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在教学中,适当的鼓励和肯定对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是多么的重要。

二、培养学生敢于表现,敢于挑战的优良品质

现代的体育教学提倡让学生做真正的课堂小主人。每一次课,我都让学生自己站出来当“小老师”,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去组织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我则站在一旁对他们进行指导。我大胆的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上课,其目的就是想让他们充分的去表现自我,克服紧张情绪,勇敢的站在人群前面去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我让很多以前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去表现自己,即使在室内上别的课也能大胆的站在讲台上发言了。

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他们以自己为中心,不愿意去帮助别人,缺乏团体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每一组都让他们自己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任务就是带动本组成员共同进步。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我看到了以前不愿意帮助别人的学生,渐渐的也改掉了坏习惯,他们也融入到小组中去帮助别的同学,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明白了只有融入到集体中,大家互相协助才能共同进步。在教学中我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了他们团体合作的好品质。比如,我在一次游戏课里安排了一个接力游戏,在做完游戏的时候,我让学生们思考,一个怎样的队伍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只有靠团体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听了学生们的回答我非常的开心,我觉得一节课不仅仅是单纯的给学生上课,而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更为重要。

四、和学生打成一片,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走近新课程,感悟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比过去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的确,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性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竞争社会的人―心理上的强者。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升学、就业的压力,家庭破裂,单亲子女以及独生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使当今的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扰越来越突出。如,意志脆弱,经不起挫折,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差,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厌学,乃至少数学生逃学,网络成瘾等现象时有发生,就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环境和家庭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

1.改变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

2.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在班级中,教师经常会将学生分出好、中、差三等。对于这三类不同的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当针对他们在班级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办法,对症下药。

“好学生”在老师的眼里是各方面都好,很少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产生了优越感,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事事都行,这样当他们一遇到困难时就会束手无策,对眼前的困难感到茫然,从而产生了畏惧心理,停滞不前,这是很可怕的一种现象。所以,我们对这类优生应适当的给予“批评和打击”,但千万不能伤到他们的自信心。对其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的抵抗外部不幸的能力能够得到逐步提高,以便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抵挡得住更大的压力与困难。

我们还应细心观察后进生自身的特点,寻找各种原因,然后制定出培养计划及活动方案,为他们特长的培养和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以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养成。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压力重造成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1、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2、引导学生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奋斗目标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保证,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奋斗目标,一个人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各种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才能采取适当的态度与行为反应,保持一种开阔的心胸和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从而防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有的放失的教育,这是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悬挂国旗、国歌,名人名言、名人画像,贴警句、古训;在班会上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让教室成为活教材,让墙壁说话,让提示伴随学生,让学生天天耳濡目染,日日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与学校、家长、科任教师紧密配合,调动和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并持之以恒地去对待,才有可能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途径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18-01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自从教育部在200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与讨论。有部分人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划等号,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顺利、有效的开展。由部分人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辅导员的工作。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有失偏颇的。笔者在本节中拟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出发,谈谈自己对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同属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者都有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这个共同目标。但是这两者却不能等而论之,在形式与方法、工作内容上两者都存在着明显分别。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侧重于大学生道德、政治、思想的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调适、矫正、帮助学生塑造出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

二、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分析

大部分辅导员都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刚刚毕业就加入辅导员队伍,他们的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知识阅历、生活经验与大学生接近,这种角色可以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淡化,使辅导员更容易与大学生交流,发挥榜样示范的功能。从时间上讲,相较于其他教师,辅导员与学生相处时间更长,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及时,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性与时效性得到保证。

此外,高校配置辅导员的方式一般是以院系为单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专业、年龄、家庭情况的不同存在一些差异。这种配置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辅导与管理更有针对性。同时,辅导员既是学生的学长,也是学生的朋友,可以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学生共同分享。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可以帮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这些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者产生的疲惫、苦闷情绪会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导致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甚至出现侮辱学生的恶性事件。因此,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这需要个人、学校与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学校要提供条件,能够经常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教育;社会要理解辅导员,不能给辅导员过大的压力;辅导员自身要对压力本身有着辩证看待的态度,不断充电充实自身,端正职业理想,教育信念,不仅对学生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二)多角度了解学生,重视从心理角度分析问题

传统教育观念习惯从组织纪律,道德品质方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心理角度认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受到忽视。譬如学生撒谎的问题上,辅导员一般会从学生思想品德上分析,认为学生不诚实。但是从心理的角度出发,这是学生因为害怕责罚采取的心理防御措施;再如辅导员鼓励学习优异的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或者竞选班干,学生却不参加,辅导员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孤傲自大或者不愿为同学服务、缺乏服务意识,但是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这是因为学生在这样面缺乏自信、害怕遭遇到失败的结果,了解学生的角度不同,教育方法就不同,当然教育效果也不一样。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看待学生的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多从心理角度了解学生,重视从心理角度分析问题,使工作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树立平等意识,进行心理换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校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发展,自我人身观与价值观逐步确立。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树立平等意识,从学生的眼光、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辅导员要不断了解学生的思想、体验学生的感情、走进他们丰富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心理学知识,加深对人的理解、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只有做到换位思考,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学生问题的症结。在工作中,辅导员要放下教育者的架子、淡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做好辅导员工作奠定稳固的心理基础。

(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被辅导者。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于发展不好的学生,要相信学生仍有积极的一面,努力发觉他们的潜能;对于发展较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五)重视网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为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式。有人戏言“学生不一定都会去上课,但学生一定会去上网”。如果教室寝室家里找不到学生,通过QQ 我们很有可能找到他。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QQ空间、个人博客辅导员可以了解学生的交友状况、心情状况、心理问题。网络上层多次出现在博客等流露出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得到教育者干预的案例。通过网络这张心情晴雨表,辅导员可以更加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这需要辅导员提高运用网络的技术能力。辅导员可以开辟QQ班级群、心理信箱、飞信群帮助那写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诉说困境,有针对性地在QQ群上开展有意义的讨论,对学生的焦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网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魅力, 不仅在于它的方便和快捷,更在于它这种无声的文字交流方式,能唤醒人心底最真实的情感,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效果。实践证明,网络这种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方式是广大学生最能接受、最受欢迎、效果最好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的方式。

(六)以班级建设为支撑,重视朋辈辅导的作用

良好的同学关系是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故而,辅导员应该把加强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作为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撑。辅导员应组织丰富多彩的体积活动,协助学生在集体中寻找自我认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辅导员要重视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学生干部可以更好的深入到同学中间,及时发现违纪,展开朋辈辅导。

参考文献:

[1]吴少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7:37-40.

[2]邱显清、李龙.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0:64-66.

篇8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修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2-0011-05

记者(以下简称记):此次修订是对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完善,《纲要》修订之前您和修订组的专家们对《纲要》的实施作了大量调研工作,通过调研,您对《纲要》实施10年的情况如何评价?

俞国良教授(以下简称俞):通过对十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以及对北京、上海、河北、河南、福建、浙江等省市的多次调研,经过全国心理健康领域知名专家的咨询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2002年《纲要》的颁布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使大家有章可循。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生了很大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再完全是德育教师等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学生也觉得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帮助是很正常的现象。学校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心理健康工作很重要,校长也重视,家长也认为这项工作功德无量。可以说,2002年《纲要》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由于当时的《纲要》过于宏观,对具体工作的要求不够明确,致使各地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标准,缺乏依据,一些具体工作缺少落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2002年的《纲要》虽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但到底由谁来做,谁主要负责?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如果责任不明,责任分散,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因此2002年的《纲要》急需完善和补充。大家对教育部及时进行《纲要》的修订工作表示赞成和拥护,认为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及时雨”,必将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请您结合这些问题谈谈对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修订的背景和依据,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俞: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纲要》以来,许多地区和学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各地普及或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新形势和新情况,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四化”倾向,即医学化倾向、片面化倾向、形式化倾向和孤立化倾向,以及“四不”现象,即无人做现象、不愿做现象、不会做现象和不真做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这些问题和现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的方法与理论为指导,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加以对待;同时也充分说明新时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需要有一个高屋建瓴的纲领性、指导性政策文件进行统领,真正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对修订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这是十年来社会飞速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一致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心理健康为基本条件。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仅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程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和支持。只有不断深化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既治标又治本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这是十年来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培养,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特别是忽视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十年来,党和政府在各种教育政策文件中,反复强调学校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认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第三,这是新时期深化中小学德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心理健康教育赋予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传统的德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工作层面浅的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传统德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说教、灌输”为主,其方法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疏导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德育,使学校德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第四,这是新时期全面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倡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为:(1)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德性;(2)对于智力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中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4)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5)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可见,修订《纲要》是一项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更进一步分析,这种紧迫性突出表现在我们正面临的国际国内教育态势方面。

一是国际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国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较早,不仅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辅导、保障体系,而且将维护学生健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美国中小学校近年来还设计了心理健康、心理社会问题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其具体做法是开设《健康与幸福》课程。欧洲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按照预定方向改变学生的个人行为,但更重视在实践活动和体验调适中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我国港台中小学校都有专门负责心理辅导的工作部门和专职教师,并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着力加大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我们应该跟上国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

二是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表明,我国17岁以下中小学生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近年来,我国已有许多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尽管研究工具、测查内容、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小学生有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在10%~18%,这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的一大隐患。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不仅表现出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而且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就。

三是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2002年《纲要》颁布以来,对广大中小学校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工作,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和孤立化倾向,以及无人做、不愿做、不会做、不真做等现象,急需新《纲要》在政策上、理论上和具体措施上,为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育途径和方法、充实教育内容和模式等方面提供依据、支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

记:对《纲要》修订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过程,这一规划设计和具体修订工作分别是按照怎样的原则来进行的?

俞:修订《纲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定位进行正确分析、理解。在新时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时,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条:

第一,发展性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设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有助于解决中小学生的“发展性”问题,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预防”的目标和功能。

第二,全面性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和社会适应等不同发展领域,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片面化倾向,把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和理解。

第三,差异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存在着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目标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易到难,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特点。同时,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进行分类指导或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前提。

第四,活动性原则。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内容时,应体现活动性的特点,使其渗透到灵活多样而又富有情趣的各种活动之中,如心理剧、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充分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特点和各地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修订过程坚持了以下几条具体的工作原则。

1. 专业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而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较强的德育工作。除了保证心理健康概念、术语和内容的准确性外,还必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和实施的可行性、实效性,使修订后的《纲要》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2. 针对性。关注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有重要和持续影响作用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对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其他领域发展有重要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重视个别差异和因势利导,强调要提供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3. 现实性。从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出发,以明确问题与解决问题为导向,立足于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坚持与广大师生密切关注的心理健康热点问题相结合,力求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4. 操作性。充分考虑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在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体现实施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

记:新《纲要》与前版相比,更加科学规范、更具有前瞻性、更注重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您能谈谈新《纲要》的修订过程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吗?

俞:为了使修订后的《纲要》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可行,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中观层面的、有明确内容规定的、责权清晰易于操作的工作目标,我们集中国内心理健康及相关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并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省市实地组织了八次调查研究,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具体修订流程如下。

第一步,文献阅读。组织《纲要》修订组全体成员广泛研读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资料;查阅和分析各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文献,建立修订的理论框架。

从文献资料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纲要或实施意见中,均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等部分。有的省、市、自治区和地区甚至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健康专兼职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工作职责等专门性的政策文件。

第二步,专家咨询。召开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为首的专家学者咨询会,广泛听取广大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厘清修订的基本思路。

大家一致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是关键。大多数专家学者倡导从积极心理和自主自助的角度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大家一致认为,修订后的《纲要》要注重科学性、专业性;增强指导性与前瞻性。同时更要保证可行性、操作性,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感到解渴、实际工作中有用有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更大范畴的提高、普及,向更高更专业化的方向去发展。

第三步,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课题研究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针对性更强的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重点听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员和专职教师对《纲要》修订的看法,旨在确定《纲要》修订的内容框架。

第四步,焦点团体访谈。在调查研究和教育咨询后,我们又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六省市分别召开了《纲要》修订座谈会,邀请该地区教育局领导、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校长和专兼职教师参加,采取焦点话题群体访谈的方法,重点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纲要》修订的实践依据。

第五步,分篇修订。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以党和国家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原《纲要》为依据,对原《纲要》的五个部分,修订组的各个成员对每个部分分别进行修改、论证。其中,每个部分至少有三个修订组成员独立完成,目的是相互印证和补充完善。

第六步,整合和审定。组长对各修订组成员提交的《纲要》修订稿进行初步整理,列出异同点以及具有较大争议的部分,再经反馈、讨论和调整,最终完成初稿修订工作,并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议、把关。

记:与原《纲要》相比,修订后的新《纲要》在哪些方面有变化?请您结合实例介绍一下变化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俞:这里仅结合《纲要》修订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地介绍重点修订和有所创新的内容。

第一,明确以“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心理和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指导思想,立足教育与发展,重在应急预防和危机干预,并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纲要》修订中明确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阐述了“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等四条基本原则,以及“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

第三,《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建议列为专项督导内容,提高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把这项工作具体落实好。同时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第四,《纲要》修订中强调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置和培训的有关事项,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全体教师的编制和培训中,规定了编制要求与培训内容,便于各地科学规范化管理。同时,也专门强调了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五,《纲要》修订中明确规定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特别是每两周一课时的最低标准,如果完全由学校来解决,因校本课程数量有限,落实起来确有一定难度,因而再次明确这些课时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从地方课程中统一解决。

第六,《纲要》修订在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和职评系列外,对职称评聘的专业性和标准等具体措施有所规定;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保证专业化、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第七,《纲要》修订中重点对中小学各学段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重新安排和设置了更科学、更规范、更具针对性的分阶段教育内容;对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和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内容标准和具体规定。

第八,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了对校长、班主任、教研员和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原则,并强调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第九,《纲要》修订中强调学校要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进一步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工作方式,增强工作的灵活性,提高吸引力。

第十,《纲要》修订中提出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充分利用各种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积极配合社会各部门,如团组织、文明办、街道社区和其他社会团体等,积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共同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新《纲要》是各地区、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政策文件,您对区域、学校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建议?

俞:作为《纲要》修订的具体工作者,同时也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者,为有效贯彻落实新《纲要》的精神和基本要求,提出如下几条实践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目前,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培训并逐步形成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使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起来。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二是充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如前所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和体验主线,突出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是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例如,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心理剧、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

四是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可以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便捷、及时,增加了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超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网络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教育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契机夯实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指学校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我们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重要的抓手和主渠道是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课程,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六是顺应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国际心理健康教育有可能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一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二是专业化和精细化。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向的延伸。

首先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不同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对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青少年司法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提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扩展咨询服务或者建立更多的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学校,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机构,使得学校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健康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篇9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院系两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4日

随着近几年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和资金投入的增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院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了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也都得到明显提升。但由于人手不足、精力所限、行政关系不畅等因素,院级层面有力开展,系部根基环节却相对薄弱,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成效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局面。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低效问题

(一)工作面广、内容杂、人员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笔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日常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危机排查预警干预工作、团体辅导工作、心理拓展工作、心理社团管理指导工作、心理培训工作、大型心理活动组织实施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等,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配备绝大多数是1~2名,配备比在1∶3000、1∶5000或更高。如此庞杂的工作,这样稀少的人员,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顾此失彼,本该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发展性教育,而被迫蜷缩在问题性教育中。

(二)管理关系未确立,权责利不明确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运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需要院系两级的积极配合,院心理健康工作的计划与目标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系(部)。然而,由于院系两级没有建立相应的隶属关系和联动机制,致使院系两级管理工作脱节,形成“两张皮”现象,工作效率低下。以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为例,理论上,“周汇报月排查、紧急情况及时汇报制度”能有效地预防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班级心理委员的隶属关系弱,奖惩措施影响小,使心理委员对相应制度也不当回事,从而影响了工作实效性的发挥。比如,此项制度要求心理委员每周召开一次寝室长碰头会并到心理健康部签报本周班级心理动态,每月做一次班级心理危机排查并将结果上报。但调查显示,到心理健康部签到者不足90%,且签到者90%是流于形式,这样测算实际有效率不足10%。

(三)系(部)间学生心理特点差异性无法体现,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弱。不同系(部)因专业的差异,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和电力工程系为例,虽然两者都是工科类专业,但因就业方向不同,是否是学院的“拳头”专业不同,招生就业状况不同,导致两个系(部)的就业心理就不同,这样在就业心理辅导上就必须分开。但目前,高职院校在院级层面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相对有力,而系(部)环节薄弱,这样就导致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只强调共性,而忽略系(部)的差异性,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减弱。

二、构建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破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策略

(一)重心下移、界定权限、明晰职责,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活”起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力根源在系部,而要有效调动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界明院系两级的权限和职责。首先,在系(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心理健康成长辅导室,建立机构,明晰责任人。然后,明确院系两级工作职责。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具体为负责规划和组织实施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制定并对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考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组织、安排各系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指导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并对系(部)上报的重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回访和跟踪辅导;负责安排、实施重点关注学生个别和团体咨询与辅导工作;负责指导院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指导开展各种校园心理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计划,对系(部)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与专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面向全院学生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为需要危机干预的学生及父母提供家庭心理指导;结合工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为学院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制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上级心理健康部门安排、布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系(部)心理成长辅导室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负责本系(部)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规定,大力支持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具体为全面负责本系(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和活动开展,制定心理成长辅导室各项规划、制度;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形成系(部)、班级、寝室三级纵向预防体系;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危机排查工作,严格实施《周汇报、月排查制度》和《寝室长会议制度》,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大型的心理危机排查;组织、实施本系(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并做好回访、辅导和上报工作;组建系(部)心理健康协会,建立系(部)心理委员工作机制,指导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每半年至少指导其开展两次心理班会;系(部)心理健康协会服从院心理健康协会的领导;负责安排、实施本系(部)学生成长辅导和咨询工作,并有详细的辅导记录;对辅导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学生,适时转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做好学生后续帮扶工作,对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第一时间报告中心,通知家长,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学生问题研讨会,并有详细记录;建立完善的针对本系(部)朋辈干部、辅导员(心协成员、心理委员、寝室联络员等)的评估制度和奖惩制度;做好本系(部)的朋辈干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节点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制作本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排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重心下移,权限和职责的明晰和界定,使院系两级管理关系清晰,工作针对性强,能有效调动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整盘棋活起来。

(二)完善制度、加强考核、积极引导,使辅导员、心理委员“动”起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广、内容庞杂,仅依靠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系(部)成长辅导室的专职教师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只有通过制度的规约,考核的激励和引导,使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动”起来,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现。辅导员与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关系密切,更容易了解学生情况,发现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情况能进行长期细致的心理疏通与辅导,能在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还能与任课老师、家长联手协作。心理委员作为班级的一分子,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同学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能够及时发现,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另外,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心理委员去付诸实施。考核过程中,让辅导员对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情况负全责,并根据心理委员的工作情况给予记分奖惩(记分与评优、评先、待遇相挂钩)。由于辅导员对学生有很多奖惩权,在学生中的权威比较强,这样的考核既没有太多增加辅导员的工作量,又能使院心理健康中心安排的工作很容易实现。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动起来”(心理委员每班1~2名)以后,就可以有效破解心理健康工作内容庞杂、人手少的难题,这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成效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低效问题

(一)工作面广、内容杂、人员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笔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日常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危机排查预警干预工作、团体辅导工作、心理拓展工作、心理社团管理指导工作、心理培训工作、大型心理活动组织实施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等,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配备绝大多数是1~2名,配备比在1∶3000、1∶5000或更高。如此庞杂的工作,这样稀少的人员,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顾此失彼,本该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发展性教育,而被迫蜷缩在问题性教育中。

(二)管理关系未确立,权责利不明确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运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需要院系两级的积极配合,院心理健康工作的计划与目标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系(部)。然而,由于院系两级没有建立相应的隶属关系和联动机制,致使院系两级管理工作脱节,形成“两张皮”现象,工作效率低下。以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为例,理论上,“周汇报月排查、紧急情况及时汇报制度”能有效地预防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班级心理委员的隶属关系弱,奖惩措施影响小,使心理委员对相应制度也不当回事,从而影响了工作实效性的发挥。比如,此项制度要求心理委员每周召开一次寝室长碰头会并到心理健康部签报本周班级心理动态,每月做一次班级心理危机排查并将结果上报。但调查显示,到心理健康部签到者不足90%,且签到者90%是流于形式,这样测算实际有效率不足10%。

(三)系(部)间学生心理特点差异性无法体现,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弱。不同系(部)因专业的差异,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和电力工程系为例,虽然两者都是工科类专业,但因就业方向不同,是否是学院的“拳头”专业不同,招生就业状况不同,导致两个系(部)的就业心理就不同,这样在就业心理辅导上就必须分开。但目前,高职院校在院级层面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相对有力,而系(部)环节薄弱,这样就导致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只强调共性,而忽略系(部)的差异性,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减弱。

二、构建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破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策略

(一)重心下移、界定权限、明晰职责,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活”起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力根源在系部,而要有效调动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界明院系两级的权限和职责。首先,在系(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心理健康成长辅导室,建立机构,明晰责任人。然后,明确院系两级工作职责。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具体为负责规划和组织实施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制定并对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考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组织、安排各系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指导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并对系(部)上报的重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回访和跟踪辅导;负责安排、实施重点关注学生个别和团体咨询与辅导工作;负责指导院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指导开展各种校园心理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计划,对系(部)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与专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面向全院学生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为需要危机干预的学生及父母提供家庭心理指导;结合工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为学院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制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上级心理健康部门安排、布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系(部)心理成长辅导室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负责本系(部)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规定,大力支持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具体为全面负责本系(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和活动开展,制定心理成长辅导室各项规划、制度;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形成系(部)、班级、寝室三级纵向预防体系;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危机排查工作,严格实施《周汇报、月排查制度》和《寝室长会议制度》,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大型的心理危机排查;组织、实施本系(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并做好回访、辅导和上报工作;组建系(部)心理健康协会,建立系(部)心理委员工作机制,指导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每半年至少指导其开展两次心理班会;系(部)心理健康协会服从院心理健康协会的领导;负责安排、实施本系(部)学生成长辅导和咨询工作,并有详细的辅导记录;对辅导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学生,适时转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做好学生后续帮扶工作,对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第一时间报告中心,通知家长,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学生问题研讨会,并有详细记录;建立完善的针对本系(部)朋辈干部、辅导员(心协成员、心理委员、寝室联络员等)的评估制度和奖惩制度;做好本系(部)的朋辈干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节点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制作本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排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重心下移,权限和职责的明晰和界定,使院系两级管理关系清晰,工作针对性强,能有效调动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整盘棋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