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合同的真实性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合同的真实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几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各地区各行业都有了自己办公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各机关部门的网络工作平台已多达3000多个,可以说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善。虽然网络本身具有很高的共享性,但由于资源开发滞后,很难做到真正的共享,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形成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电子政务平台,所有信息的交互仍然是以纸质文档为主、电子文档为辅的并行方式进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电子文档的传输是基于虚拟的环境实现,对于电子文档的内容以及文档发送者身份的真实性没有可靠的保障,第二、以电子文档作为档案存档的可靠性值得怀疑,电子文档可能会被病毒破坏或是被人为删除。就目前而言,这两个原因就是我国电子化行政向纵深发展之路上的两只拦路虎。
那么是不是这两道坎果真是难以逾越的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我想先从信息安全角度来分析一下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如何保证电子文档内容的真实性。当然我们首先所要探讨的什么是“真实性”,简而言之什么是“真”。“真”与“假”是哲学中的概念,所谓“真”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而“假”则是歪曲事实给人与假象。打个比方:甲收到一封署名是乙的信,甲也认识乙的笔迹,甲也认为信上的笔迹是乙的,而事实是:丙模仿乙的笔迹冒用乙的署名给甲写的信。这样我想再也没有必要谈这封信内容的真实性了,即使甲自己也认为是乙写给他的信,而这也只是甲从笔迹和署名上得到的假象而已。有人说电子文档这东西在传输过程中来无影去无踪,很难体现出发送者的真实信息,岂不是更容易伪造了?的确,用传统的方法来传输电子文档是比普通的媒质容易伪造,只要通过某种技术手段窃取电子文档作修改后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伪造的目的。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身份真实性没有得到保障。身份真实性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在于系统的安全性存在问题,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表示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可能出现问题的层面。
从上图的金字塔我们可以看到:电子文档内容的真实性依赖于身份真实性,而身份的真实性依赖于系统安全性,系统安全则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性又可细分为网络安全和计算机安全,而逻辑安全又可细分为:操作系统安全、业务系统安全和权限分配的合理性三个方面。所以从理论上对于一个电子化行政系统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尽量保证它所承载信息的真实性:
第一、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和外网能有效地隔离,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向内部攻击的可能性,若系统需要跨区域和跨部门则尽可能地采用专用线路(例如:专用光缆、DDN专线、VPN专线等)
第二、加强计算机安全性。能有效地控制他人对服务器和网管工作站等重要计算机系统的随意操作。如对计算机上锁,将这些机器放置在安全级别较高的机房,从而杜绝他人从服务器直接篡改文档的可能性。
第三、加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及时更新系统补丁,正确配置系统参数,采取服务器的防病毒措施。防止他人利用操作系统本身的漏洞、参数配制不当或病毒打开的后门来窃取管理员权限后为所欲为。
第四、加强业务系统的安全性。业务系统是各部门按照自己所需的功能和要求委托软件开发商编写的应用级别的程序,所以在最初往往有许多缺陷,我们要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让开发商弥补,防止他人利用缺陷提升权限后危害整个业务系统。
第五、合理分配权限。防止因该具备低级权限的操作人员具备高级权限的出现,从而影响文档的真实性。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因为现实的网络环境很复杂,某些情况下还必须利用互连网来传输电子文档。以时下比较流行的电子商务为例:A公司在广州,B公司在北京,两家公司如何签合同呢?当然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电子文档的方式实现,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合同的有效性呢?我们知道:传统的纸质合同往往是以公司的公章和合同上的签字作为法律依据,两方当事人盖上各自的公章和签名后即以一式多份的方式各自保存,若一方想篡改合同就必须取得另一方的合同,而且纸质合同作篡改后很容易看出破绽。有人可能认为:电子合同就是简单地把公司的印章和签约代表手写签名的图片粘贴在上面,当然这两样是要体现在合同上,但这只是表面形式而已,仅凭这点根本无法保证合同的真实性,因为任何一方对电子文档作修改后就很难确定哪一方的合同内容是最初的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十四条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而第十三条规定“电子签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一)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二)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三)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四)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当事人也可以选择使用符合其约定的可靠条件的电子签名。”所以上述这种仅流于印章和签名形式的电子合同根本不具备法律效力。
目前许多电子签章技术开发公司,都已经推出了比较成熟的产品,如优泰、金格,安证等等。虽然品牌不同但其功能、原理都是相同的,都以电子签名法中规定的“可靠的电子签名”的条件为开发依据,通过加密算法、使用证书和时间戳等来保证文档的真实性。我们回到A、B两家公司的电子商务合同上来说吧,其签约过程是这样的:A用电子文档起草合同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B,B收到电子文档后如有异议则和A协商,两者达成共识后B可将修改后的电子文档发给A,A收到后觉得内容符合商定情况则盖上自己的电子签章后把文档发给B,B收到文档后不能再对文档内容作修改,否则A的电子签章会自动失效,但B能在文档上盖上自己的电子签章而不影响A签章的有效性,至此签约基本结束,B只要将这份文档发给A即可,若任何一方擅自改动电子文档内容,则A、B两方在文档上的用印立刻失效,一旦两方发生纠纷,法律则认可两方签章都有效的文档内容,可以将之作为证据使用。
电子文档与传统的纸质文档相比有许多优点,例如检索方便,不以纸张为媒质、存储成本低等等。但真正的“电子化行政”阶段到现在还没有来到,究其原因是文档的真实性不能保证。以我们城管上的“网上案件审批系统”来说吧,虽然说现在我们苏州有许多软件公司都在做这样的系统,但这些系统也往往是作为辅助的系统来使用,帮助我们做一些检索和统计工作,案件档案还是以纸质存档,因为纸质档案上有许多当事人留下的原始痕迹,例如手印、签字等等,利用常规的方法把这些东西采集进系统只是一些扫描图像或照片,仅凭这种形式上的东西是无法保证真实性的,得不到法律的认可,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万一发生行政纠纷还是要用纸质的案件存档作为证据,这就是我们现在始终不能抛弃纸质案件存档的原因所在。
电子签名法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法律依据,电子签章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现在的指纹采集、笔迹采集技术都可以说是相当成熟了。我们只要将这些技术及时地融合到当前的系统中去完全可以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我们城管的案件材料中认为比较难处理的就是“现场勘验笔录”和“询问笔录”等需要当事人签字画押的材料,如系统集成电子签章控件后能将当事人的指纹和签名笔迹采集下来配上系统时间戳作为电子印章用在这些电子材料中就能可靠地保证材料的真实性,换句话说是保证了行政相对方的权益,若有行政纠纷完全可以将这些电子材料作为合法证据。
其次就是对于电子文档作为档案存档的可靠性问题的探讨。其实,这个问题中的许多技术性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得到了解决,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针对灾难性事故的处理方法,万一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造成数据丢失后我们能否挽回。譬如硬盘故障、有特殊权限的管理员恶意删除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系统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冗余性”,注意数据的备份工作,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真正确保数据的万无一失。
虽然说,只要能做到以上的要求就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就目前而言,许多单位无论是在财力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很难做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政府经过统一规划,建立“行政网络”与“行政信息中心”,“行政网络”就是政府所有部门、单位的局域网相连而形成的一个为电子化行政服务的城域网,为了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减轻网络管理难度,各部门和单位的局域网之间实行物理连接逻辑隔离。“行政信息中心”则是“行政网络”的交换和存储中心,它主要是提供如下服务:
一、行政信息交换中心,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该中心的中心交换机交换数据,提供行政信息网接入服务。
二、提供Internet出口,考虑到“行政网络”的安全性,各部门和单位的局域网不再直接接入Internet,而是通过信息中心提供的Internet出口访问互联网。
三、行政业务服务器托管,各单位可以把自己的行政业务服务器放置在行政信息中心的服务器机房内,以提高服务器运行的安全性。
四、整个网络的异常现象监控,通过中心交换机各端口流量监控,数据日志分析等技术手段能迅速发现网络的安全问题所在,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篇2
关键词:数字身份 电子商务 RSA 数字合同
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各种网络应用应运而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新兴技术正在从概念向实务转变。摆在所有愿意并准备应用此类技术进行交易、进行消费的机构和个人都首先会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相信他?我如何让他相信我?这也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进行交易时,应用“数字身份”技术向对方展示一个“真实的我”;通过“数字身份认证”看到一个“真实的他”;当出现纠纷时能够得到公正的裁决。
身份与身份认证
传统公民身份分为生物身份与社会身份两大类。生物身份是公民与生俱来的(基本唯一的)一种物质,例如:指纹、巩膜、相貌、DNA、手写签字笔迹......等。社会身份则是某些专门组织颁发给公民,在一定范围内唯一并被承认的一种证件,例如:工作证由所在单位颁发并承认、借书证由图书馆颁发并承认、驾驶证由交管部门颁发并承认、公民身份证由公安机关颁发并被社会承认......等。为保证社会身份的可鉴别性及唯一性,即公民与其拥有的社会身份之间一一对应,常在社会身份中融入一些公民的生物身份(公民照片、公民签字等)。
传统的企业身份指由工商管理部门颁发给正式注册登记企业的营业执照,其中注册登记编号等是区分企业的唯一标识。
“身份认证”是用来区分公民身份、企业身份真实性、有效性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保障公民权利、保护企业利益、维护社会安定的一种手段。身份认证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身份的真实性与唯一性的基础之上。认证方式一般采用出示公民社会身份证件,或提取公民生物身份物质,出示企业注册登记证书等。具有法律效力的身份认证与鉴别则由相关的政府机构或授权专业机构承担。
数字身份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交易,安全的数据交换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保密性,在传递过程中数据文件内容不会被窃取;完整性,接收方收到的数据与发送方发送的数据必须完全一致;抗抵赖,发送方无法否认他发送给接收方的数据文件;防篡改,接收方无法对来自发送方的数据文件作任何修改。其中,抗抵赖是保证鉴别数据来源的有效性(谁发的);防篡改是保证鉴别交换数据的真实性(发的什么)。抗抵赖、防篡改也是电子商务系统中交换交易信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
“数字身份”是网络环境下用于表明数据交换方身份的一项计算机技术。“数字签名”则是“数字身份”的具体应用。它起到日常生活中交换双方使用传统介质进行文件交换时,被交换文件上手写签名的作用。因此,在数据文件上进行“签名”必须保证数据文件与文件上的(数字)“签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数字签名”是用于区分、鉴别和确认数据文件所有者的身份。如果这种“签名”被法律所承认,具有法律效力,那么,当出现交易纠纷时,经过“签名”的数据文件就可以作为司法机关依法裁决时最重要的、具有直接证明作用的“物证”之一。由此可见“数字签名”技术的应用将为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证。
数字身份的法律效力
数字身份(以下特指“数字签名”)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以数字的形式表示一个社会主体(个人或企业)的身份。这种身份的表示方式是否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能够真实、有效地鉴别数据交换另一方的身份,并以此作为得到法律认可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物证”。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数字身份”是如何应用的,具体说经过“数字签名”后的“物证”(数据文件),能否满足现行的法律、法规、司法程序、物证技术中所要求的“物证”这一概念、是否具备作为“物证”必须具有的特性。“数字签名”是一项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它的定义和使用还没有明确解释,因此,笔者只是从应用的角度对它做一些探讨性质的分析与研究。
根据“数字签名”应用的领域,按照目前物证技术分类。因为,经过数字签名的文件是存储在计算机中的资料,但是其主要作用却是为鉴别内容真伪、鉴别所有者身份提供证据。
经数字签名后的文件如果可以作为物证。通过这个签名就应该能够认定签名者的真实身份;认定签名后文件内容的有效性;满足“物证”的同一认定。
著名的RSA数学模型对以上问题可以给出基本肯定的答案。
使用RSA模型,每个社会主体可以拥有具有唯一性的,由私钥、公钥组成的一对密钥。私钥用于对数据文件进行“签名”,公钥则用于“身份认证”。所有者的私钥必须秘密保存,其拥有的公钥和加解密算法却可以完全公开,任何人都可以得到。
关于“数字身份”的唯一性。由于“数字身份”(签名用的加密私钥、浏览和认证用的解密公钥)的颁发是一种人为的行为,只要规范颁发过程、严格执行颁发程序、辅以其它措施,数字身份的唯一性可以得到保证(例如:现行的公民身份证号的颁发过程)。
数字身份颁发、认证、鉴别
RSA“密钥”加密可以用于“签名”,可以表示“身份”。那么,由谁来颁发“密钥”,由谁来认证“身份”,又由谁来鉴别“签名”。
颁发身份。如果“数字身份”技术从法律上得到认可,RSA密钥将可以用作确认签名者的真实身份、可以作为物证在案件的举证过程当中所使用。那么,“数字签名”(RSA密钥)将是社会主体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数字身份”。由于这种身份是外界通过人为的手段添加到社会主体之上,为了确保这种“身份”的法律效力,RSA密钥生成、管理工具的开发可以市场化,但是RSA密钥颁发、管理过程必须是一种政府行为。颁发机构必须是一种非盈利的政府机构,或授权机构。例如:可以考虑,个人“数字身份”由公安部门颁发并管理;企业“数字身份”由工商部门颁发并管理等。由于这种密钥是社会主体的一种身份,并且具有法律效力,颁发机构在颁发过程结束后应不出系统地立即销毁颁发给社会主体的“私钥”。该“私钥”只能由社会主体自己秘密保管。颁发机构将社会主体的“公钥”以及相关资料传送给认证机构,供身份认证所使用。
认证身份。当需要确定签名者的真实身份时,应该通过认证机构进行身份认证。该机构将对所有的认证请求进行处理,提供相应的认证内容,即提供被认证主体的详细资料,保证被认证主体RSA公钥本身的真实性、有效性。
鉴别身份。在网络环境下发生金融案件,出现交易纠纷时,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集物证,以此确定案件的性质、作为依法裁决的证据。其中“数字身份”的鉴别、“数字签名”的鉴别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由于“数字身份”的特殊性,鉴别身份的难度不在于“公钥”本身。因为“公钥”的真假非常容易鉴别,其难度在于对将作为物证的文件进行签名的签名过程。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一方的“私钥”被另一方攻破时。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双向签名、第三方网上公证等措施达到降低案件发生后身份鉴别的难度。
RSA“数字身份(签名)”应用模型(见附图)
该模型模拟网上签订交易合同的主要环节。并假设由甲方开始起草合同并签字,最终得到经双方确认并签字的“生效合同”。
进行交易的甲乙双方从颁发机构获取各自的“数字身份”(公钥和私钥);颁发机构将甲乙的公钥、供认证用的资料传送至认证机构;甲乙双方可以向认证机构提供认证用补充资料;双方相互交换各自的公钥给对方,该项工作必须在交易开始之前独立完成;交易开始后甲乙双方可以随时向认证机构提出认证对方公钥(对方数字身份)的请求,认证机构将根据被认证方允许提供的资料向认证请求方提交认证结果;甲方起草合同并签字(用自己的私钥进行加密),生成“甲签密文”。同时用自己的公钥进行加密,生成“公证密文”。该密文将作为“甲签密文”的副本提交给公证机构;乙方收到“甲签密文”后可以用公钥甲解密并浏览合同内容,确认无误后在“甲签密文”上签字(用自己的私钥乙进行再加密),生成“双签密文”(该密文是一个生效合同)。同时用自己的公钥对“甲签密文”进行再加密,生成“公证密文”。该密文将作为“双签密文”的副本提交给公证机构;甲方收到“双签密文”后可以用公钥乙进行解密浏览;经双方最后确认无误,同时向公证机构提出确认请求。得到公证机构的答复后,交易电子合同正式生效。
当发生合同纠纷时,司法机关将根据事实进行裁决。拥有鉴别权的机构将对三项主要事实进行鉴别:数字身份鉴别,鉴别合同双方使用“数字身份”(数字签名)的真实性、有效性,主要依据来自于颁发机构颁发的公钥甲、公钥乙,认证机构正式注册的公钥甲、公钥乙,及其在认证机构正式登记各自相关的“数字身份”资料;数字合同鉴别,鉴别数字合同的真实性、有效性,主要依据是甲方签过字的合同“甲签密文”、乙方签过字的合同“双签密文”、最主要的是双方使用各自公钥进行RSA加密后提交给公证机构并被其保留的“公证密文”;当事双方在整个交易中进行的认证过程、签字过程等。
“数字身份”、“数字身份认证”是规范网络交易、提高网络交易安全性的一项新兴技术。我们应尽快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普及。以此推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愿我国的网络应用能够在一个净化的环境当中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唐 毅,妨碍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分析,《商业研究》,2002,06上半月版
2.王玉婧,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策,《商业研究》,2002,03上半月版
3.董玉杰,论公开密钥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商业研究》,2002,02上半月版
篇3
[论文关键词]电子证据;证明力;采信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早已不知不觉地来到我们身边,电子信息技术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渗入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电子信息技术一方面给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同时又对我们传统的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带来了极大冲击。由于电子信息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和虚拟性,所以在对电子信息进行确认时,过去的证据采用体制就变得尤为困难。在我们积极推动电子信息证据立法的今天,怎样才能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标准体系,是目前最棘手的一个问题。
一、电子证据的概述和特点
(一)电子证据概述
电子证据是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运行中产生的,电子证据会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器或外部介质里,它是可以证明案件真实性的电子信息和数据。因为电子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所以在大量传统社会关系的载体中,比如合同、提单、作品、票据都可以转换成电子文件,且可以在产生法律纠纷时用电子书、文档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多数时候,在为法庭提供证据的时候,都提供的是电子证据。但在使用前,首先要知道的是,只有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网络信息系统运作的情况下,才可以产生电子证据,并不是所有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有关的证据都可以用来当做合法的电子证据,只有让证据以数字化或者虚拟形态存在于计算机或网络中的时候,才可以算得上是电子证据。比如,在电脑中用word文档打印了一份合同,它最终还是要以书面的形式出来,而并不是通过双方电子确认的统一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和打印设备就成为了生成这种书面材料的一种工具。对于这种材料,它即便储存在电脑设备里,但却属于是一种储存形式,而并非是一种电子证据。
(二)电子证据的特点
电子证据和其他传统的证据相比,电子证据其本身具有很多特有的特点。
第一,电子证据具有高科技性。电子证据是一种新信息时代下的产物,具备一定的高科技性。
第二,无形性,电子证据不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同时也没有实物可以将其保存,电子证据是存在于某种媒介上的,是虚拟的。
第三,容易破坏性,电子证据属于高科技产物,在高科技的作用下,它很容易被某种特定的技术所控制,从而将其毁灭或者篡改。
第四,具有客观真实性,电子证据必须要客观合理地将事物的原貌反映出来,要作为一种合法证据,同时还需具备真实的效力。
除了以上所述的四点之外,电子证据还必须拥有保存简单、数据量大、可以快速储存、可以反复演示、便于操作等各种特点。
二、电子证据的采用标准
在肯定了电子证据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等一系列特点之后,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对于电子证据而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怎样才能建立和完善一套对电子证据应用的采纳体系。因为电子证据本身数字化和技术性等各方面的要求,所在将电子证据用来证明实际案例时,要使用和传统证据不一样的要求来规定。
(一)电子证据的收取、提取以及储存
电子证据本身具有不稳定性,所以为了保证电子证据的可靠性,在使用电子证据收取、提取和储存过程中,必须要制定一套严格的标准来控制。在传统的民事案件中,对于当事人而言,最公正的办法应该是直接提取电子证据。
尤其是在刑事案件中,电子证据必须要由专业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在规定的程序下,对电子证据进行收取、提取和储存。在一些技术性极强的情况下,办案人员如果不能满足技术要求,那就必须要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在对那些极为重要和关键的数据程序操作中,要防止可能遭到的损坏或修改的基本原则。
(二)电子证据的判断
在法律程序中,当事人以及检查机关提供给法院的电子证据,是否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依然需要对其进行一个审核和判断。一般情况下,电子证据能力的审核和判断与传统的证据审核判断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同样是通过法庭审理的方式,法庭要严格核查,看提供的电子证据是否符合客观性、真实性、合法性。
(三)电子证据采信
因为电子证据具有无形性、不稳定性和虚拟性等各种特点,所以在证据采用和证据价值的大小中,是法庭在整个证据采纳环节中必须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当满足了证据的关联性、客观性及真实性之后,电子证据证明力的大小还取决一个可靠性,这就是电子证据的采信。
三、电子证据在民商事中的使用
电子证据在更多的时候可以用作民商事诉讼的证据使用,但是它又不属于现在民商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电子证据对于民商事的审判中是一种新的证据,对其应该如何使用和认定呢?其实不然,按照民商事诉讼的证据的要求以及特点,在民商事审判中的证据应该具备客观性、合法性以及关联性,只要电子证据满足了以上的三种条件,都可以认定证据的效力。根据民商事实际审判实践,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认定它的有效力:
(一)当事人提供了电子证据,且对方当事人也承认的,可以证明该电子证据有效。
(二)如果一方当事人只提供了电子证据,电子证据的原件已在电脑中删除,除非对方的当事人认可,
不然该电子证据视为无效。因为电子证据原件已不存在,其真实性具有一定瑕疵。
(三)当事人所提交的邮件打印稿,含有电子签名,对方的当事人提出异议的,必须按照以下情况来确认它的效益:
1.首先简单的介绍电子签名的含义,在书面合同中,当事人的签名或者盖章均可以证明它的身份,同时还要确认当事人在缔约时和合同的内容是否相关。在电子邮件里,要让当事人签上自己的名字或者盖章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专家们设置了一种“电子签名”的技术实现当事人亲笔签名的功能。这里所指的电子签名,实际上就是在数据电文中,用电子形式所含、所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识别的一种数据。电子签名的拥有者会持有电子数据密码的密钥,它可以在使用电子邮件时,对其进行加密,形成数码形式的文字、字母、数字或者其他符号等,使其附着在已加密的电子文件里。这表示了电子文件的特点。假如有其他人对加了密的电子文件进行私自修改,但是他不知道发送方的私人密钥,那么当电子文件出现变化时,电子签名的值也会随着变化,不一样的文件所得到的电子签名数码值是不同的。所以,电子签名可以很客观的识别出签署者的身份,证明签署者以及被签署者之间信息的相关内容,而且还可以有效识别出被签署信息的内容是否有被恶意修改。这种电子签名的作用和普通的亲笔签名的作用基本类似,因此,可靠的电子签名和手写的签名一样,同样具有法律效益。
2.电子邮件若是经过可靠的电子签名,那么它就符合法律中书面签名和书面原件的各种要求,起到了“签署文件”以及“签署原件”一样的法律效益。
(四)当事人提供电子邮件打印稿,没有经过电子加密,当事人提出有异议的。
这种情况是最为常见的,同时也是给法官带来认证困难最多的一种情况,对于这种问题,都必须要从文件来源、收发主体等方面来进行审核。
篇4
关键词:电子合同,合同当事人,缔约能力
前言
在订立传统合同的过程中,合同双方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对方当事人的相关情况并确定合同当事人,但在无法面对面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活动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入网络惟一的限制是技术和设备,不受任何社会身份的限制,从而造成网络社会主体的复杂性[1]。这就使得当事人不可能象在传统交易条件下那样对相对人进行考察以判定其真实身份。这也可能导致无权、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等情况的发生。鉴于此,采用电子签名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但由于电子签名往往与复杂的认证机制联系在一起,而且其中又涉及不断变化的电子信息技术,所以这一问题并未因电子签名的出现而得到很好地解决。
由于任何合同都是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基础,并以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为目的,因此行为人就必须具备正确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能力,即是说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要件在学理上又被称为有行为能力原则或主体合格原则。[2]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并将其分为三类: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我国《合同法》第9条也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根据以上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显然不具有缔约资格;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缔约,但是只能进行与之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则具有完整的缔约能力。与传统合同一样,电子合同的当事人在缔约时不仅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且还要具有相应的缔约能力。这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是十分必要的。
在传统的面对面交易中,当事人一方往往仅凭直观感觉就能判断,他的交易相对方是未成年人还是精神失常者。[3]然而,在电子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当事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确认具有相当的难度。那么,对于不具有完全缔约能力的人,其所缔结的合同是否有效呢?对此,法律界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因此,有学者对网络交易中当事人行为能力之理论基础提出了质疑,认为应当重新思考。[4]在实践中,通常所采用的解决办法是:有关当事人在交易前要求对方提交其真实的个人资料并声明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但上述资料在法律上有何效力,传统合同法对此并没有相关规定。也有学者认为,在电子交易中应抛弃“行为能力原则”,而直接以经过要约与承诺阶段,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作为判断电子合同成立和生效的要件。
笔者认为,彻底抛弃行为能力原则无法保证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因而不利于保护合同缔约人的利益,但在一方当事人提交虚假个人资料的情况下,若对方当事人出于对该资料的合理信赖而与之签订了合同,则应承认此合同的合法效力。当然,鉴于电子交易的特殊性,对这类问题仍应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理论研究。
【参考资料】
[1]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0-41页。
[2]王利明、崔建远着:《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篇5
目前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人们不再是面对面的、看着实实在在的货物、靠纸介质单据(包括现金)进行买卖交易。而是通过网络,通过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方便安全的资金结算系统进行交易。)工程正在全国迅速发展。实现电子商务的关键是要保证商务活动过程中系统的安全性,即应保证在基于Internet的电子交易转变的过程中与传统交易的方式一样安全可靠。从安全和信任的角度来看,传统的买卖双方是面对面的,因此较容易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性和建立起信任关系。但在电子商务过程中,买卖双方是通过网络来联系,由于距离的限制,因而建立交易双方的安全和信任关系相当困难。电子商务交易双方(销售者和消费者)都面临安全威胁。电子商务的安全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有效性、真实性
电子商务以电子形式取代了纸张,如何保证这种电子形式的贸易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则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前提。电子商务作为贸易的一种形式,其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将直接关系到个人、企业或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声誉。
信息机密性
电子商务作为贸易的一种手段,其信息直接厂代表着个人、企业或国家的商业机密。传统的纸面贸易都是通过邮寄封装的信件或通过可靠的通信渠道发送商业报文来达到保守机密的目的。电子商务是建立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网络环境上的,商业防泄密是电子商务全面推广应用的重要保障。
信息完整性
电子商务简化了贸易过程,减少了人为的干预,同时也带来维护商业信息的完整、统一的问题。由于数据输入时的意外差错或欺诈行为,可能导致贸易各方信息的差异。此外,数据传输过程中信息的丢失、信息重复或信息传送的次序差异也会导致贸易各方信息的不同。因此,电子商务系统应充分保证数据传输、存储及电子商务完整性检查的正确和可靠。
信息可靠性、不可抵赖性和可鉴别性
可靠性要求即是能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地拒绝;不可否认要求即是能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防止实体否认其行为;可控性要求即是能控制使用资源的人或实体的使用方式。在传统的纸面贸易中,贸易双方通过在交易合同、契约或贸易单据等书面文件上手写签名或印章来鉴别贸易伙伴,确定合同、契约、单据的可靠性并预防抵赖行为的发生。
在无纸化的电子商务方式下,通过手写签名和印章进行贸易方的鉴别已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在交易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为参与交易的个人、企业或国家提供可靠的标识。在1nternet上每个人都是匿名的。原发方在发送数据后不能抵赖;接收方在接收数据后也不能抵赖。
2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讨论
2.1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之一-----数据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用于网络安全通常有二种形式,即面向网络或面向应用服务。
面向网络的加密技术通常工作在网络层或传输层,使用经过加密的数据包传送、认证网络路由及其他网络协议所需的信息,从而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和可用性不受损害。在网络层上实现的加密技术对于网络应用层的用户通常是透明的。此外,通过适当的密钥管理机制,使用这一方法还可以在公用的互联网络上建立虚拟专用网络并保障虚拟专用网上信息的安全性。
面向网络应用服务的加密技术使用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加密技术的使用方法,例如使用kerberos服务的telnet、nfs、rlogion等,以及用作电子邮件加密的pem(privacyenhancedmail)和pgp(prettygoodprivacy)。这一类加密技术的优点在于实现相对较为简单,不需要对电子信息(数据包)所经过的网络的安全性能提出特殊要求,对电子邮件数据实现了端到端的安全保障。
1)常用的加密技术分类:
对称密钥密码算法
对称(传统)密码体制是从传统的简单换位代替密码发展而来的,自1977年美国颁布des密码算法作为美国数据加密标准以来,对称密钥密码体制得到了迅猛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关注和使用。对称密钥密码体制从加密模式上可分为序列密码和分组密码两大类。
不对称型加密算法
篇6
近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不断繁荣壮大,各行业纷纷迈开了“电子商务化”步伐,不少检验机构也开始“涉水”电子商务领域,开展网上委托检验业务,使得委托检验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同时借助第三方物流服务,委托方“足不出户”就可完成整个检验过程。但是由于网上委托的跨时空特性,其风险也更为突出,因此,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电子商务检验检测领域显得十分必要,充分认识和加强网上委托检验的风险管理,是检验机构规避风险,保障电子商务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
1、风险来源委托检验是企业或个人的自主自愿行为,即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依据相关标准或合同约定对客户委托的样品实施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技术特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传输和处理信息,这种跨时空的委托方式更加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其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网络安全风险;二是委托信用风险;三是检验过程风险。
1.1网络安全风险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委托检验全都经由计算机网络完成,包括查询检测项目信息、填写委托单、支付检测费用、查询检测进度和查询下载检验报告等。其风险主要表现为信息安全和交易安全。电子商务中最常见的信息风险是信息的丢失、非法窃取或泄露,它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形成后续风险。而交易的安全性一旦受到攻击将直接侵害委托双方的利益,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可能会让用户对电子商务这种新的委托形式失去信心。
1.2委托信用风险电子商务模式下委托双方不需要直接见面,在委托信息的判别确认、违约责任的追究等方面都存有很大困难,风险发生的概率比传统方式高。其风险主要表现为委托方信息和样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从确认,尤其是对于委托检验样品,存在着对委托方所提供样品的真实性以及产品成熟度进行甄别和判断的风险。而且,由于网上委托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任何个人或企业都可以申请委托检验,送检伪劣产品冒充正品进行检验、利用不合格的检验报告对正品经营者进行敲诈勒索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因此,推进委托检验电子商务化运作,还必须以社会成员之间高度的信用依赖为基础。
1.3检验过程风险检验过程风险很大程度上是伴随委托环节中的风险点发生的。比如,委托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适宜检验,样品在运输过程中是否保持原有的性状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检测数据的有效性。网上委托检验一般要求检测结构同时出具纸质报告和电子报告,以方便委托方通过网络快速查询、调用相关信息。作为委托检验的最终环节,报告签发风险也须警惕重视,如因委托信息失真或检测数据失真而导致的检验报告信息失真,电子报告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因防护不当被窃取、篡改、盗用等。
2、风险对策
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不管采取何种方法或措施都不能做到零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采取主动应对措施,可有效地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造成的损失降低。检验机构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2.1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检验机构发展电子商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综合利用多种先进的安防技术以确保网上委托系统正常、高效、安全地运行。(1)做好全面系统防护。无事故不等于足够的安全,检验机构应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通过建立防火墙系统,定期维护升级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已知的入侵攻击,为电子商务提供安全运行保障。(2)构建安全交易平台。网上易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交易双方存在信任问题,极大地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交易双方之间公正的“中间人”,可对交易双方的信用提供担保,降低网上交易的风险程度。
2.2确认委托检验信息,核查样品真实情况电子商务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决定了交易主体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进而加大了信用风险。检验机构开展网上委托检验应实行实名制申请,必要时还可以引入数字证书,以保证委托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不可抵赖性。在受理网上委托检验时应注意:(1)签订委托合同。委托检验合同是检验机构接受客户委托、办理检验业务及双方履行约定责任的协议凭据,也是检验机构对委托样品进行检验判定的依据。国家质检总局制订的《委托检验行为规范(试行)》里明确规定,检验机构要在对委托方的检验需求、检验依据、样品信息、检验机构检验能力能否满足委托方要求等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是否接受委托检验,签订委托检验合同。合同内容应当包括委托方信息、对样品的要求、样品的状态、检验项目、检验依据、异议处理、样品处理方式和保存期、双方权利和义务等约定,并注明委托方对样品及其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检验机构在受理时应要求委托方同时提供一份纸质委托合同并在合同上签字或盖章予以确认,以留档存证。(2)做好样品核查。检验机构对委托方提供的样品(邮寄或直接送达等方式),要按照委托检验合同上载明的样品状态、数量等内容进行核查,确定样品是否完好无损,是否适宜检验,做好接收记录,必要时须拍照留存。委托方提供的样品和资料不真实或有严重出入时,检验机构应当拒绝接受委托。做到样品量不足的不收,样品封识不正常的不收,样品实物与说明书、标签、见证材料等附件资料载明信息不一致的不收,样品检验依据或标准未确定或错误的不收。
2.3推进实验室信息管理,严格报告审签制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验机构应依据委托合同开展检验,检验过程应当有可以溯源的记录。对此,检验机构可借助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建立与电子商务平台的无缝对接,实现整个委托检验流程的跟踪记录,并可根据记录信息有效地排查风险点,找到问题所在。在检验过程中,检验机构还应注意:(1)做好样品储存流转。样品流转过程要有统一标识和流转记录,能够及时查询样品的位置和状态。对于委托检验送样,建议样品保留6个月,以备复检。样品贮存环境应符合样品存储要求,保证样品的完好性。(2)正确选用检测标准。检验机构须依据有关标准、合同约定和实际检测数据,客观、公正、准确出具检验结果,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负责。在受理委托检验时,可要求委托方提供检测依据的产品标准或检测方法标准。如委托方要求检验机构代为选择的,应慎重依据委托方的委托目的提供标准和方法建议。(3)规范检验报告格式。完善委托检验合同、结论用语及需特别说明的条款等。对于委托检验,检验结论应注明“仅对来样负责”;检验报告要有样品描述,必要时可附样品图片;当样品的生产者及其他相关信息无法确认时,委托检验结果的报告中不得填写生产者名称及其商标。检验机构同时提供电子报告与纸质报告,应保持二者的一致性。一般情况下,检验机构所提供的电子报告即是纸质报告的扫描件,对于由计算机直接生成的电子报告,应注意增强水印、电子章等防伪标识,提高报告的不可复制性,以免报告被不法分子篡改、盗用。
篇7
合同原件的法律效力
合同原件是指经双方当事人合议一致后签字或加盖双方印章的合同文本,合同原件是合同法规定的“书面形式”中最具有法律证明力的一种,合同原件在证据学上可被认定为直接证据和原始证据,是一种直接来源于争议事实而且可以单独、直接证明争议事实的证据,法院一般都予以直接采信。
传真件的法律效力
传真件也属于合同书面形式的一种,但是与原件相比较,传真件性质的不同会影响其法律效力:由双方互相传真并直接就其所载内容进行修改或确认的传真件可视为原件,但仅以传输文本、图像为目的的传真件在性质上类似于复印件,属于效力待定的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其次,应根据客观情况判断传真件证明力大小。有时,即使传真件的性质属于原件,仍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比如,在当事人相互要约、承诺过程中所使用的传真件,只要一方的承诺尚未成立,该传真件就不能作为认定合同关系成立的证据;或者,在可以证明合同关系成立的传真件之后,双方当事人就约定事宜又签署了正式合同文本,则该传真件也不能作为认定合同内容的证据。
最后,在认定传真件的证据效力前,要先鉴别传真件的真实性。传真件的内容可以通过复印等手段进行变造,因此,传真件在作为原件时虽具有完全证据效力,但一般仍需要通过其他证据佐证其真实性。
对于确认传真件的证据效力,首要方法是询问对方当事人对传真件的质证意见。若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则进一步询问传真件上的传真标志、传真号码等是否属于该当事人所有。如对方不置可否,可依照《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八条第二款来确认传真件证据效力。
另外,也可查询电信部门发出传真方的电话机在特定时间传真的档案记录,与传真件相对照。该等证据的取得可能需要依法申请法律调取,电信部门的档案记录保存时间也需要引起注意。
扫描件的法律效力
从证据角度来说,扫描件是图片,作为复印件的形式存在,从技术上可以被篡改,因此单单扫描件的证明效力是很低的,除非对方对扫描件认可,否则需要提供其它相关证据进行佐证,形成证据链条,扫描件才能作为定案证据,从而具有较高证明效力。
扫描件相当于复印件,仅凭此去打官司是很难得到法院支持。原件也可能被篡改,但可以被鉴定出来,如原件真实,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而扫描件即使鉴定真实,仍不能直接作为证据认定,这就是两者区别。
实务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证明力最强的是加盖公章的合同原件!但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存在某些实际困难以致无法获取原件,只能取得相关传真件或扫描件,虽然传真件和扫描件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无论是扫描件、传真件还是原件,只要是合同,就一定要用公章,否则便谈不上证明力度。如果是扫描件最好用彩色扫描,传真件、扫描件均需保留原件,必要时进行比对,才能真正具备法律效力。
同时为了使传真件和扫描件的法律效力更高,可以在合同中附加一句“双方均同意传真件、扫描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另外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合同双方可以借助网络平台,通过电子邮箱或QQ等传输合同、合同履行签认等电子文本,并保存相关记录,以备发生纠纷时做证据使用。
点评:
篇8
关键词:企业归档 工作 问题 解决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工程项目在酝酿、决策到建成投产的全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件,其中应当归档保存的文件就是该项目的档案,包括工程项目的提出、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计划、勘测、设计、施工、调试、生产准备、竣工、试生产(使用)等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纸、图表、计算材料、声像材料、电子文件等形式与载体的文件材料。在企业中,工程档案直接服务于各项生产、建设活动,是企业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一、归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档案的管理工作离不开归档,而归档被认为是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件难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人认为,归档文件没有自己保管方便,用时还得到档案部门去借,办理手续费时又费力,故自己保管备查。
2、有人认为,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是自己写的,专利权应归自己所有,没有向档案部门归档的义务,而是当做私有财产自己保存。
3、有人认为,档案归档可有可无,不管理档案企业照样发展,其他工作照样进行,故不重视文件材料的归档。
4、对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界线认识不清,不知由谁来管理更科学、更合理,有相互扯皮现象。
5、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光盘、影碟和屏幕信息大量出现,快节奏互联网上的电子信息文件传递改变了手工传递文件方式,也改变了归档的管理方式。
二、归档工作问题的根源
1、原先遗留下的归档难问题,拥有材料的人不愿归档。尽管档案界领导及广大档案管理人员作了很大的努力,针对归档难现象,制定下发了《档案法》等档案法规性文件,使归档管理工作得到了改善,但是距离依法治档的目标还差很远,执行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解决,人们的意识问题还没有转变。主要是企业职工归档意识淡薄,档案法治观念不强,没有做到依法归档。依法归档的活动也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各级人员对归档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行之有效地全部按时归档。
2、科技革命快速发展,推动信息革命适应社会及企业经济发展需要,从而产生的问题。作为管理信息、科技的企业档案部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归档管理工作发展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的现实问题。集中体现在归档方法简单、科技含量低,收集归档还只是去企业各职能部门要,给多少要多少,以至于归档材料很难收集齐全。同时,档案归集所采用的科学技术方法还不够或者没有应用到归档管理中去。
3、在归档管理手段上,现有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科技含量低、控制能力差,特别是企业上网人员形成的电子文件,档案部门还没有相应程序软件支持对电子文件的控制归档,造成电子文件归档失控,总之是由档案归档工作科学管理薄弱造成的。
三、归档工作的有效途径
1、建立健全合理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工程档案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必须纳入到企业档案管理体系中。依据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验收的有关规定、办法,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管理制度,确定负责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和部门,明确责任和权利。
工程档案的归档要贯彻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遵循科技档案的形成规律,保证档案的完整和准确。由档案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部门经办的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向档案部门移交,不允许分散保存在各业务技术部门手中。必须建立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归档制度,将工程建设活动中产生的文件材料纳入制度管理中。归档制度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要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必须明确档案的归档时间、归档范围和归档要求。根据工程档案的形成规律,可以把涉及工程项目公司收发文的归档与文书档案一起,在第二年由办公室向档案部门移交,其他的技术资料、合同、电子文件等采用随到随归的方法,并把工程图纸的发放管理纳入到档案管理中,确保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及时完整地归档。
2、将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合同管理中
合同是现代社会规范经济工作最重要、最有力的法律手段。工程建设项目要顺利实施离不开合同的约束,工程档案是整个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也必须依靠合同这一有力的法律武器进行规范。要把档案管理纳入到合同管理中,在签订设计、监理、施工、购置等合同时,要列有专门的条款,明确规定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责任,对归档质量、归档份数和归档时间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外单位编制的工程档案质量符合归档要求。
3、配备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
人才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因素,工程档案归档的质量与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密切相关。档案部门不是闲职岗位,需要配备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专业人才。档案管理人员负有对本单位各部门的档案工作及各施工单位交工文件、竣工图纸的编制进行指导、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档案的接收负有把关的责任,对工程档案的归档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不仅能严格执行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能与进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四、电子文件材料的归档。
1、正确选择电子文件归档的途径
(1)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网, 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随着各单位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这些文件经过各业务管理部门挑选, 反映了职能活动的概貌,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 是归档的重点。对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 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 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 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
(2)选择电子文件信息的汇集点, 由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归档。为适应办公自动化工作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也从以往的“分散各异”转向“集中统一” , 打破了立卷单位界限,更趋向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职能活动的内容而建立系统。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负责规划、统筹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 是开发集中统一型信息系统的牵头部门, 成为电子文件信息的汇集点, 又具有一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 由他们负责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归档, 是最佳归档途径之一。
2、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制度
开展电子文件归档也要以人为本, 形成一支队伍, 承担此项工作。由于大多数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较为陌生, 不像原纸质文件的归档人员, 经过多年实践, 已形成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 有较好的工作基础, 所以, 依靠原纸质档案立卷工作骨干, 以各单位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同为主体, 重新建立归档工作队伍更为现实。
专业档案部门通过网络、计算机、图文扫描、光盘存储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各个单位产生的电子文件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 并保管、存储符合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求的电子档案, 电子文件形成部门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 把日常产生的电子文件档案信息, 以标准化的格式通过网络传递给档案部门, 由档案部门进行分类、整理、编目, 分别存储在档案部门主服务器相应的存储空间里, 在必要时档案信息还可以脱机存储到其它更安全的介质上, 并做多个备份, 避免自然因素损坏和非法访问。档案部门为信息存储单位提供信息查询功能, 并进行用户确认, 以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3、建立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的制度
电子文件从形成到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 中间经过很多环节。哪一个环节的职责不清, 制度不明, 考虑不周, 都可能影响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因此, 及早地建立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制度, 明确各方面的职责要求, 就显得非常重要。如电子文件形成后就应及时进行收集、积累, 以防在分散状态下发生信息丢失。因此, 一开始就明确由谁进行收集、积累, 如何进行收集、积累, 建立收集、积累制度和严格的归档制度, 是保证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措施。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归档内容、归档时间、归档要求等和纸质文件相比, 都有很大区别, 要明确无误地做出规定。归档时应对电子文件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 凡不符合要求的, 都要有明确的处理措施, 不能有丝毫含糊, 否则将会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极大危害。
4 、制定电子文件的保护措施
对于电子文件而言, 信息与载体是可分离的, 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使文件信息随时面临着被修改、盗窃, 甚至被销毁的危险。此外, 电子文件信息保护方面还面临一个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电脑病毒。电脑病毒是一种程序, 它通过修改其它程序, 并把自身的拷贝嵌入而实现对其它程序的传染。
因此, 如何保护信息不受损害是电子文件保护的重要课题。目前, 保护电子文件信息不被修改、盗窃、删除的技术途径主要有防火墙技术、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加密法、数字水印法、数字时间印章法等。其中, 数据加密法是指按确定的加密变换方法对未经加密的数据作处理, 使其成为难于识读的数据; 数字水印法是利用某种技术方法把作者的标志: 如印签、花纹等隐藏于电子文件中, 电子文件如被拷贝时, 这些标志是不会被拷贝的, 这样保证了电子文件信息的唯一性。数字时间印章法用来确保电子文件信息的真实性和原始性不受损害, 若归档的电子文件被修改、删除, 该文件生成时在网上登记的时间是无法改变的。然而, 保护电子文件信息的技术只能是相对的, 因为电子文件的加密和解密技术都在不断地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对于企业档案工作来说既有安全指标又有实际工作一定会将档案管理推上一个新台阶,但要与时俱进还要关注新的电脑信息技术,使我们的电子文档管理处于领先位置,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使我们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瑞雯,臧晓琳,周淑英,王秀敬.归档工作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文件[J]. 山东水利. 2002(07)
[2] 武晓莉.工程技术档案归档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 山西建筑. 2007(35)
篇9
3.1电子商务合同中的法律问题
电子合同是合同双方当事人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通过在网上发出要约和承诺,达成意思表示一致而订立的合同。电子合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合同的订立方式,因此,对于法律法规来说,就有一个怎样修改并发展现存合同法,以适应新的贸易形式的问题。
3.1.1要约的撤回与撤销
在传统贸易中,要约(OFFER)可以撤回,只要撤回通知早于或与该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在电子合同的订立过程中,要约的撤回和撤消是十分复杂的问题。首先,撤回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网络中要约的传递和接受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目前还没有一种传递方式,能让自由文本的撤回通知先于发盘到达或同时到达受要约人。在传统贸易中,要约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撤销的。但在网络交易的环境中,要约人没有撤销通知的标准格式,只有用自由文本来撤销,不能使撤销通知在受要约人发出接受通知之前或在要约人收到受要约人的接受住处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3.1.2接受的生效和撤回
在网上交易中,接受(ACCEPT)的含义及其成立条件,与传统贸易是一样的,即受要约人发出的接受被要约人接收电脑接收时,构成要约的接受,合同的成立,宜采用大陆法系的“到达主义”原则。传统贸易中接受是可以撤回的,只要撤回通知在接受原应生效之前或同时到达要约人。而在网上贸易中,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出的接受在瞬间就送达对方,在过程中没有停留时间,接受一经送达要约人,合同就已成立,再撤回接受就等于撤销合同。因此接受是不能撤回的。
3.1.3合同的形式问题
电子合同相对于传统的合同,其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传统合同的口头形式在贸易上常常表现为店堂交易,并将商家所开具的发票作为合同的依据。而在电子商务中标的额较小、关系简单的交易没有具体的合同形式,表现为直接通过网络订购、付款,例如利用网络直接购买软件。但这种形式没有发票,电子发票目前还只是理论上的设想。
其次,订立合同的双方或多方都在虚拟市场上运作的,其信用依靠密码的辨认或认证机构的认证,表示合同生效的传统签字盖章方式被数字签字所代替。电子合同的条款,不可能像传统的书面合同那样齐全、措辞严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可能发生的商业纠纷,就需要国家贸易法律进一步明确规定。
3.1.4电子合同证据的保全问题
电子合同的一个主要特点就在于销毁、更改或补充非常方便,一旦电子合同遭到篡改或破坏,很难复原,即使发现留有拷贝,也很难判定拷贝的内容是否也被 篡改过,以此类推,原件的内容也就无从知晓。纸质书面文件则不然,如果当事人能出示原件,其真实性很容易被论证。即便纸质文件的原件丢失,法院对书面复印件真实性的确认要比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确认容易得多。因此,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对电子合同使用了管理和技术上的防范措施,但很多国家仍然怀疑由于这些技术的不当使用或出现失灵,可能会使电子合同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大大增加,作为证据更加难上加难。因此,电子证据的确定就需要由严格的法律审查制度来规定。
3.2电子签名和认证问题
传统合同中签名或盖章的行为有两种功能:一是表明合同各方的身份;二是表明签名者已确认文件所载之内容。各国法律主要是把签名作为一种认证的手段。而书面形式是签名的物质基础,换言之,签名的实现是以书面文件的存在为前提的。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交易和通讯均在网上进行,参与交易的各方可能在整个交易过程中自始至终不见面,无法当面进行身份识别,不可能通过电子数据来传递亲笔签名,传统的签名方式很难应用于这种网上交易,这就产生了在计算机上以何种方式签名才能为法律所认同的问题。按照信息发达国家的做法,在网络上通过电子签名的方式来确定交易方的身份。这种电子签名是由符号及代码组成的,它具备了上述签名的特点和作用。对每一方来讲,具体采取什么符号或代码,将根据现有的技术、相关经验、可应用标准的要求及使用的安全程序来做出决定。任何一方的电子签名可以不时地改变,以保护其机密的特征。因此,电子签名的产生和广泛运用给电子商务立法带来了两个新的课题,即电子签名是怎样认定和电子签名是否有效的问题。
数据电讯的商业化应用,除了需要电子签名作为认证手段之外,在因特网等开放性网络环境下,认证中心的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电子签名侧重于解决身份辨别与文件归属问题,而电子认证解决的是密钥及其持有人的可信度问题,因为密钥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它存在着丢失、被盗、被破译等风险,这就产生了公开密钥的辨别与认证的有效性问题。即需要由一个权威的机构对公开密钥进行管理,以减少密钥丢失、被盗、被冒用而造成的损失。电子身份认证机构通过对公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数字信封等密码功能的运用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认证系统,从而在技术上对电子商务起到了安全保障的作用。但是,由谁来管理认证机构,由谁来充当认证机构,认证机构应具体有那些权利,承担何种责任,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电子认证的法律效力也仍需通过立法得到确认和保障,电子身份认证机构行为规则以及涉及交互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需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因此,要使电子身份认证机构能真正发挥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安全作用,促使电子商务真正走向国际贸易应用,必须通过立法加以保障,或者作严格的法律规范。
3.3电子提单的转让问题
特权凭证是海运提单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纸张型海运提单可通过背书转让货物的所有权。电子提单与传统的纸面提单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它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传送出来的关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转让货物所有权的电子数据,是电子数据交换与提单相结合的一种形式,通过计算机,提单信息被转换为数字信息后,在网络间高速传递,最后由接受方计 算机处理为原信息。在流转上,电子提单快捷便利,顺应着国际贸易的时代要求,成了传统提单的当然替代物。但是电子提单不可能背书签名来进行转让。如何转让电子提单不仅成了一个技术问题,也带来了法律解释的问题。票据法中票据的转让和承兑以及信用证转让也存在着相似问题。
3.4电子支付问题
支付方式是真正决定电子商务意义的环节,也是电子商务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任何一笔成功的商务都要归结到资金的支付与结算上来。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最终发展不是很快,其瓶颈之一就是电子支付。电子支付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包括了各种支付工具(信用卡、电子货币、电子支票等)的发行应用标准和条件、电子支付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电子支付命令的签发与接受、执行、以及风险责任的承担等。电子支付涉及当事人众多,包括消费者、商家、银行和认证中心等,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有买卖合同关系、金融服务合同关系、电子身份认证关系,如在立法上不加以明确,必会阻碍电子支付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
3.5税收问题
税收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最基本的体现。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是在没有固定场所的国际信息网络环境下进行,造成国家难以控制和收取电商务的税金。
3.5.1.常设机构的概念和范围界定遇到了困难
许多客户通过互联网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外国销售商并没有在该国拥有固定的销售场所,其人也无法确定。这样,就不能依照传统的常设机构标准进行征税。
3.5.2.国际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在一国对非居民行使什么样的税收管辖权的问题上,目前国际上一般都坚持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优先的原则。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各国对所得来源地的判定发生了争议。美国作为电子商务发源地,1996年11月发表了《全球电子商务选择性的税收政策》一文,声称要加强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这样,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属地会强占其原属本国的税源,使发展中国家蒙受税收损失。
3.5.3.国际投资所得避税问题将更加严重
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完善,导致网上国际投资业务的蓬勃发展,设在某些避税地的网上银行可以对客户提供完全的“税收保护”。假定某国际投资集团获得一笔来自全球的证券投资所得,为躲避所得税,就可以将其以电子货币的形式汇入此类银行。
因此,在制定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政策法规时,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税收政策和手段,建立新的、有效的税收机制。
篇10
一、电子文件法律效力的认可问题应该得到圆满解决
在我国,1999年6月的《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已经对档案缩微品和其他复制形式档案的法定效力问题做过明确规定:“档案缩微品和其他复制形式的档案载有档案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者印章标记的,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这里所说的档案原件,主要是指纸质档案,这条规定所认可的,主要就是载有法定签名或者印章标记的档案缩微品、档案复制件具有与纸质档案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而对于电子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问题,在《电子签名法》公布之前,一直缺少能够覆盖所有电子文件的全局性规定。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法律规定,仅有1999年3月通过和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第十一条,该法条明确将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列为合同的书面形式之一。这里的电子数据和电子邮件,具有明显的电子文件性质。问题在于,该法条仅对合同有效。
《电子签名法》所具有的特别重大意义就在于,该法律在排除四种特殊情况(包括涉及人身关系、涉及不动产权益转让、涉及特定公用事业服务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适用电子文书的其他情形等)的前提下,全面认可了民事活动中产生的各类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当然包括各类电子文件)具有法律效力。该法第三条规定:“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单证等文书,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根据该法条,除前述特殊情况外,只要当事人有约定,就不得否定相关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包括电子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既然一般民事活动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具有法律效力,那么,在排除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可以认为,认可一般公务活动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已经不存在法理上的障碍。
《电子签名法》第七条还规定:“数据电文不得因为其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而被拒绝作为证据使用。”这又进一步为包括电子文件在内的各类数据电文作为证据使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此外,《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公布施行,已经为确保电子公文的法律效力,提供了规章制度方面的保证。而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则为确保各类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提供了权威性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电子签名法》已经为认可电子文件法律效力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和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相关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也已经成熟。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或《档案法实施办法》中及时增列条文,在排除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哪些特殊情况应该排除,《电子签名法》已作了很好的示范),全面认可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包括电子文件作为证据的价值,同时认可那些根据纸质档案原件扫描、转换而形成的符合法定要求的相关电子文本具有与纸质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
二、电子文件的有效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识别(鉴别)性必须得到确保
《电子签名法》对于包括电子文件在内的数据电文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要求和文件保存要求的条件作了明确规定。这些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性:1.有效性,即“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随时调取查用”。2.真实性,即“能够可靠地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内容未被更改;格式与原始状态相同”,“或者格式不相同但是能够准确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内容”。3.完整性,包括内容、格式(结构)和背景信息等保持完整。4.可识别性,或称可鉴别性,即“能够识别数据电文的发件人、收件人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
《电子签名法》所明确的这些法定条件,在《暂行办法》和《规范》中,事实上都已有了针对电子文件的具体细则。我们档案工作者下一步的工作,应该是在电子文件管理法制化的大目标下,以《电子签名法》所明确的条件为法律准绳,把相关规定、规范和技术标准作为依法管理电子文件,落实法定条件的具体措施,认真贯彻实施,使电子文件的有效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识别(鉴别)性真正得到切实保证。
三、建立和发展电子文件的认证体系
为了确保数据电文,包括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识别性,特别是用以鉴别发件人方法的可靠性,《电子签名法》的最主要内容,规定了一套完整的电子签名与认证的法定制度。这套法定制度,可以作为我们建立和发展电子文件认证体系的基本依据。
《电子签名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可靠的电子签名必须同时具备的四个条件,即电子签名人拥有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的专有权和控制权,签署后对电子签名和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这些可靠条件也可以由当事人约定。该法第十四条则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这两条规定,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一条确认电子文件法律效力的重要途径,即一份电子文件,如果具有符合法定的或当事人约定的可靠条件的电子签名,那么,它与包含手写签名或者盖章的纸质文件,可以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建议在相关公文管理法规和《档案法实施办法》中增补包含此项内容的条文。
按照这两个法条所确定的原则,还可以在《档案法实施办法》中延伸出一条新规定:与纸质文件原件内容相同的双套保存的电子文件,或者根据纸质档案原件扫描、转换而形成的符合法定要求的相关电子文本,载有档案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符合法定可靠条件的电子签名,具有与纸质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
《电子签名法》以很大比例的篇幅对电子认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电子认证服务业的管理作了全面规定。这些规定,已经为档案部门参与和开展电子文件认证服务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建议有关主管部门依据《电子签名法》,本着改革与发展的思路,认真研究,制定办法,推动电子文件认证服务工作依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四、建立健全电子文件相关法律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