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改造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园景观改造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园景观改造方案

篇1

关键词: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 节水改造 水资源优化配置

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重成为制约其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小型水库的病险加固改造工程逐步实施,改造后水库蓄水量逐渐增加,许多水库灌区现存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缺水问题,而是水资源如何配置和高效利用问题,因而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成为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2010年按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条件,固原市原州区沈家河水库灌区被定为原州区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区。由于沈家河水库灌区原配套不够完善合理,而灌区节水改造即要满足重点县建设相关指标规定,又受资金限制(主要是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且该灌区是以库灌为主,局部又有纯井灌和库井结合灌等特点,因而在灌区节水改造实施方案上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灌区现状进行分析,在对水利专家们提出的不同设计意见建议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提出最优设计方案,作为项目实施方案。

一、沈家河库井灌区现状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沈家河水库灌区始建于1960年,是目前固原市原州区最大的库灌区,灌区主要分布在固原城市北部头营镇境内,地理位置为东径106°15′~106°17′,北纬36°04′~36°08′。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3万亩,目前实有可控制灌溉面积3.02万亩,其中东干渠控制灌溉面积1.7万亩,西干渠控制灌溉面积1.32万亩,灌区涉及头营镇7个行政村44自然村的农田灌溉,受益人口1.73万人。由于现状灌区水利工程损坏严重,灌区配套标准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灌区实际灌溉面积约1.5万亩。

(二)库灌区总体布置

灌区居于清水河两岸,呈狭长带状,整体地势南高北低,且东西两岸地势较高,中部河谷地带地势较低,东西两岸有多条冲沟,呈“U”字型。沈家河水库灌区大体布设干斗2级渠道,由总干渠,东西2条干渠,1条西高支渠,81条斗渠,3条农渠控制灌溉。总干渠及东干渠居于清水河东面,依东部山脚基本沿等高线由南向北布设,且靠临中宝铁路,东干渠兼顾灌溉及泄洪双重任务,总干渠长0.226km,后接东干渠长14.274km,沿总干及东干渠东西向布设有斗渠46条,斗渠长150-2800m,间距200-600m;西干渠从河道所建拦河坝取水(灌溉期从总干渠泄水闸分水,经东西向泄洪沟输水至河道),沿西部较高地势从南向北搌布,长9.68km,沿西干渠西东向布设斗渠30条,并设西高支渠1条,基本和西干渠平行布设,全长4km,衬砌长1km,西高支渠设斗渠5条,西干渠斗渠间距150-500m。该灌区没设排水沟渠,排水直接由渠道下泄入清水河。沿所有斗渠每25米左右设1农口,水由农口直接入田间临时农(毛)渠进行输水灌溉。

(三)渠道衬砌配套情况

干渠1961衬砌,后经4次维修改造,目前除2004年配套的东干最末端1.32km渠道完好,其余渠道80%老化或损坏,淤积严重。西干渠除2005年衬砌的上游1.80km干渠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的二营设施农业区北部0.68km干渠相对较好,其余的渠道老化损害严重,西干渠所设西高支渠衬砌渠道基本报废,由于原渠道沿头营梁半山腰布设,受洪水冲刷,损坏淤积严重,现上段衬砌部分灌溉,下段基本没有灌溉。现状灌区除2004年以来维修改造的部分渠道相对较好,其余渠道老化损坏严重,输水损失大。目前,整个灌区渠道总长106.08km,渠道衬砌长50.56km,防渗衬砌率为47.66%,渠道完好率不到35%,建筑物完好率30%左右,渠系水利用率低,约53%,田间大畦漫灌,田间水利用率不到85%,整个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约45%,亩均毛灌溉定额340m3/亩,几乎一大半的水资源被浪费掉了。

(四)灌区机井布置及配套情况

灌区机井多为70年代中期后气候持续干旱,国家为解决灌区严重缺水而陆续投资建设的小型灌溉水源工程。灌区现有机井83眼,多居于清水河两岸,地势较低,井距150~600m,井深50~150m不等,单井出水量大部分为50m3/h,现状机井除二营设施农业配套3眼机井外,其余机井几乎全部为土渠输水,自流灌溉,灌溉水利用率低,不到60%。

(五)灌区水库及水资源情况

沈家河水库建成于1960年,至今加固改造过2次,2005年沈家河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工程建成后,水库总库容4749万m3,水库年蓄水量增加,年灌溉可供水量约532.5万m3,加上当地83眼机井年可供210万m3地下水,灌区年可供灌溉水量总计约742.5万m3。

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毛灌溉定额,节约水量将恢复1.8万亩灌溉面积,实现3.02万亩灌溉面积,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十分必要。

二、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灌区配套不完善,配套标准低,且衬砌配套渠道老化损坏严重,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低

灌区初建时,由于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地方穷困又拿不出配套资金,灌区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当地农民投劳完成的,因而工程建设标准低,灌区只设干斗两级渠道,沿干渠布设的斗渠间距大,200-600m,也没有按干、支、斗、农四级布设,渠系布置不合理。同时渠道衬砌也不完善,衬砌率低,目前衬砌率不到50%,近一半渠道为土渠。灌区也缺乏必要的量水设施和调控设备,严重影响各级渠道水量分配和水价估算。目前,整个灌区渠道完好率不到35%,建筑物完好率30%左右,渠系水利用率约53%,整个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约45%。

(二)水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井渠不能很好的结合,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当地表水和地下水

该灌区灌溉水源主要为水库水,机井水基本作为补充灌溉水源,2005年沈家河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后每年可供灌溉水约532.5万m3,由于渠道衬砌配套不完善且损坏严重,部分渠道末端和距离水源较远地方不能得到水库水灌溉,地表水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而灌区机井大多分布在清水河两岸附近,地势相对较低,且自流灌溉,因而单井控制灌溉面积相对较小,地下水也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而有些地方机井少而面积大,又出现局地地下水超采现象。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灌区3.3万亩中有近1.8万亩地不能得到水源灌溉,灌区水土资源不能很好配置,充分利用。

(三)现有干、斗渠渠道断面偏大,维修改造投资大

沈家河水库干渠及东干渠属傍山渠道,沿途4条大沟道除2条泄洪外,干渠西侧多为村庄及农田,东边又有与之相临20―150m的中宝铁路,没有修建排洪沟的条件,东部大部分洪水沿渠边进入干渠,因而东干渠渠道断面大。经复核,已衬砌配套的东干渠由上到下三个梯形断面最大泄洪流量分别为18.7m3/s、13m3/s、7m3/s;西干渠已衬砌配套的梯形断面复核流量为3.72-4.16m3/s,干渠上段桩号1+400―2+934m段,属傍山渠道,洪水由已建的秦家湾排洪渠排出,2+934m以后渠道沿台塬地修建,只有少量坡面径流汇入渠道,洪水对干渠威胁不大,但渠道断面没变。现状总干渠灌溉设计流量为3m3/s,东干渠灌溉期流量按2.0m3/s,西干渠灌溉期流量按1.0m3/s。由于原灌区各级渠道没有严格按照设计灌水率及科学灌溉制度确定设计流量,总体灌溉制度粗放,基本大水漫灌,灌水方式一般干渠续灌,斗渠分组轮灌,因而干渠灌溉设计流量较大,断面也大,相应的,斗渠设计流量大,大部分为0.3m3/s,少数后开设的斗渠流量为0.1m3/s,斗渠渠道断面也大。总体来说,整个灌区按原断面维修改造,其投资较大。

三、实施方案分析选择

在工程规划设计中,我们前后设计过两个不同方案,一个按低标准节水改造方案,一个按高标准节水改造方案,经过水利厅有关专家三次审查,设计单位不断修改和完善,拟定了最终实施方案,各方案及拟定实施方案如下:

(1)方案一(低标准改造方案):

该方案以尽量不改变原灌区布置,对原有渠道尽可能利用、少占用农民耕地为前提,在距离较大斗渠间适当增设一些斗渠或分斗渠,基本按照200米左右斗渠间距布设,机井根据灌溉需求布设扬水管道,并沿管道50米左右设给水栓。

干渠改造措施:东干渠按原断面进行维修改造,西干渠新增1.4公里输水渠道,改河道取水为直接从总干渠西侧取水,断面按照原西干渠断面。

渠道衬砌配套措施:按原断面维修原损坏较少渠道,按新设计流量,新设计U形断面,衬砌配套老化损坏严重、未衬砌的斗农渠及新增加渠道;各级渠道灌溉设计流量严格按照设计灌水率及灌溉制度进行,同时参考重点县建设相关指标和规定,道路、林带均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灌区机井配套方案:规划配套现有灌溉条件较好机井77眼,由于大部分机井位于灌区地势较低处,根据实际灌溉需要布设扬水管道,且设给水栓。其中局部18眼纯机井灌区管网布置以单井为单位,设干支两级管道;59眼井渠结合灌区机井,除3眼80m3/h机井布设干、支两级管道,其余机井根据控制灌溉面积范围及大小均布设一条扬水管道,沿管道每50米左右设1给水栓进行灌溉。灌溉期根据农户需求可井灌也可渠灌,部分地势较高且距离渠道较近机井通过设引水入渠管道实现井渠结合灌溉。根据井泵扬程需要需更换部分井泵。

方案一效果分析:

优点:①工程投资相对较小,只需国补资金就能建成,初步设计末级渠道改造总投资2175.78万元,(其中渠灌总投资1668.52万元,井灌总投资504.26万元),亩均投资720.5元,干渠改造总投资1437.17万元。

②占用耕地面积小,为396.08亩;

缺点:①节水效果不显著,尚不能满足灌区3.02万亩可控制灌溉面积需水要求。经推算,该方案灌区最大灌溉水利用率为0.597,3.02万亩灌区总灌溉需水量为767.8万m3,而灌区最大可供灌溉水量为742.5万m3,不能满足灌区需水要求。

②地块较长,农户机械耕作方便。

③渠道间距大,井渠结合灌溉效果差。

④干渠开口增多,在兼顾防洪任务下安全系数降低。

⑤按照200米间距布设斗渠,将出现一渠控制多村现象,这样不便于农民用水协会协调管理。

(2)方案二(高标准节水方案):

灌区改造方案:按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有关规定及节水灌溉技术指标:中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率不低于0.7,渠道防渗率不低于50%,旱作物田间水利用率不低于0.9,灌区亩均渠道长度6-10m。沈家河库井灌区为中型灌区,要彻底实现灌区节水灌溉,必须提高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主要通过增设田间灌溉渠道,提高渠道级别和单位面积渠道长度,完善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提高工程完好率和配套率,提高渠系水利用率。

结合灌区现状渠道和作物种植结构,兼顾灌溉管理,增设部分支渠,支渠基本平行干渠布置,且按照所属村队地界划分核定控制灌溉面积,便于配水和管理,在原斗渠之间增设部分斗渠或分斗渠,斗渠间距控制在100m左右,少数与地块平行布置斗渠需增设农渠,间距80-100m,田间建筑物如量水设施、分水节制闸,斗农门,跌水陡坡等配套完善。东干渠改造方案与方案一基本相同,但通过相关水文及水力计算,为提高防洪标准,维修加固原泄洪建筑物3座,新建泄洪建筑物5座。西干渠在保留方案一基础上将渠道按照新设计流量全部改造成“U”形断面,以减少占地,增加路面宽度。原西高支渠从西干渠取水,考虑到原西高支渠输水线路4km长,且盘山而行,不仅维修改造规模大,投资高,且渠道受山洪威胁,稳定性差等因素,经方案比较,拟定将西高支渠废弃,沿原西干渠向北设一条支渠(名为西干三支渠),后面与原西高支渠一分支渠相接。斗农渠衬砌配套措施同方案一,只是间距上有所不同。其余均按规范要求设计。

灌区机井配套方案:灌区灌溉条件较好的77眼机井,对于18眼纯机井灌区机井,管道布置以单井为单位,设干支两级管道;59眼井渠结合灌区机井,将地势较低且自流灌溉面积较小机井布设1条扬水管线,管线长度根据机井最大尽可能控制灌溉面积确定,将水扬至渠道较高处,通过渠道灌溉以增加灌溉面积;距离渠道近,地势较高机井,只需布设1条引水入渠明渠与机井连接,实现井渠结合灌溉。管道不设任何给水栓,机井配套管道尽量避免影响渠道布设,根据扬程需要更换部分井泵。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沈家河水库灌区按照所利用水资源的不同可划分为纯库灌区、库井结合灌区和纯井灌区,面积分别为14040亩、13510亩、2650亩,在75%保证率情况下,灌区水库可供水量为532.5万m3,机井可供水量为172.7万m3。按照灌区节水改造规划设计资料:按照节水改造后灌溉水利用率0.65计,灌区3.02万亩地灌溉总需水量705.2万m3,其中18眼纯机井灌区综合灌溉定额182.34m3/亩,渠灌区综合灌溉定额238.42m3/亩,相应分配给纯库灌区库水334.79万m3、纯井灌区机井水量为48.32万m3,对于井渠结合灌区,在冬灌或播前灌溉时,灌区全部采用水库水灌溉,库水用量大约为197.64万m3,在作物生育期用水紧张阶段,可采用机井水补充灌溉,库井结合灌区内机井灌溉按2次,不能多于3次,机井调配水量约为124.41万m3。通过这样调配后,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实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

方案二效果分析:

优点:①节水效果显著。按该方案实施后,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将提高到0.67,灌区灌溉定额将减少,计算得灌区3.02万亩灌溉面积年灌溉需水总量为705.2万m3,按同样的3.02万亩灌区面积,现状灌溉定额340m3/亩估算,将节约水量321.6万m3,节约水量达30%以上。该方案节水效果非常明显。

②水资源达到优化合理配置。具体见上述水资源调配方案。

缺点:①工程投资较大,初步设计末级渠道改造总投资3394万元,亩均投资1124元/亩(其中渠灌总投资2917万元,井灌总投资477万元),干渠改造总投资1602万元。

②占用耕地面积大,约982亩,同时地块较短,机械耕作不方便,农户大多不愿接受,工程实施难度大。

(3)优化方案(即实施方案):

综合分析前两个方案,不难看出,方案一节地但不节水,方案二节水但占用耕地较大,而且地块长度变短,农民耕作不方便,不易接受,因而在土地承包责任制下渠道占用耕地对农民的负面影响较大,该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实施阻力大,且方案二工程投资大,在国补资金有限,地方配套资金不能确保条件下很难实施完工。鉴于以上分析研究,在综合考虑即要节水又不占用太多耕地,且工程总投资又符合中央财政资金安排,建议大体保留第二套设计方案,但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建议在渠道间距上适当放宽,不严格按照标准的100m间距,按150-200m间距布置斗渠,并减少部分渠边道路(主要指该渠相临两边渠道设有路的),同时,结合实际建设条件,干渠道路由规范设计的7.0米降到6.0米,支渠基本平行干渠布置,可不设道路,另外减少新建斗渠生产桥和农桥数量,且不新增设林带,以最大限度降低投资,其他建筑物均按有关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

按照此方案,经再次设计和预算编制,末级渠道改造总投资确定为1895.64万元,亩均投资627.7万元,(其中渠灌总投资1574.95万元,井灌总投资320.69万元),干渠总投资1325.4万元。资金筹措为国补资金及省级配套资金,地方配套资金折合为地方群众投工投劳,主要用于部分田间道路修整及各自田间小畦的整修。

优化方案效果分析:

①与方案二相比投资明显降低,该方案末级渠道改造总投资确定为1895.64万元,亩均投资627.7万元,该方案道路规模大减,投资为77.91万元,且不增设林带,而方案二道路投资735.02万元,林带投资119.59万元。需要说明的是,该方案在道路和林带设置上虽不尽合理,但是工程占耕地面积大大减小,老百姓容易接受,且对于本就贫穷落后的固原地区,其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也大大降低,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强。如根据实际要求,确实需要增设部分道路或林带,水利部门应积极争取,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或交通、林业等各方项目资金,整合资金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处理,用于灌区全面合理建设。

②节水效果。按该方案实施后,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将提高到0.65,计算得灌区3.02万亩灌溉面积年灌溉需水总量为740.12万m3,将节约水量286.68万m3,节约水量可恢复灌区1.8万亩地灌溉需水要求,经估算灌区年最大可供灌溉水量为742.5万m3,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节水效果明显。

③水资源达到充分有效利用和优化合理配置。与上述水资源调配方案基本相同,可通过适当调节机井灌溉时间,满足灌水需求。

④占用耕地面积小,同时地块较长,机械耕作较方便。

两种设计方案和优化方案主要技术指标归纳如下表

四、结论

固原市原州区沈家河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实施方案经过综合分析论证: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标准为依据,兼顾土地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征用对农民的影响,以尽可能少占用耕地为前提(通过适当增设渠道,减少道路和林带占地),方便灌溉管理为主,同时减少地方配套资金,争取整合其他资金。其优选实施方案为:保持原总、东干渠位置及断面不变,维修加固原泄洪建筑物3座,新建泄洪建筑物5座。西干渠改从河道取水为从总干渠建分水闸直接取水,增加输水明渠1.4km,断面均为U形。根据节水灌溉建设标准,增设部分支渠、斗渠和农渠,支渠按其控制村队灌溉范围界定长度及面积,支渠基本平行干渠布设,间距500-2000m,斗渠基本垂直干渠和支渠布设,间距150-200m,部分斗渠(基本平行等高线布置)需增设农渠,农渠大致垂直等高线布置,间距150左右,部分双向灌溉农渠间距200m左右。将西高支渠废弃,沿原西干渠向北设一条支渠(西干三支渠),与原西高支渠一分支渠相接。渠道衬砌配套措施同方案一所述,机井改造配套方案同方案二所述。

篇2

关键词:高线公园;公众参与;景观;公众价值

【分类号】TU986

1 得益于公众推力而保留基地的高线公园计划

1.1 公众推动下的废弃高架铁路的历史

在美国纽约,从1825年随着伊利运河的水运(Erie Canal)开始兴起,纽约市的经济增长也开始沿河发展。到了十八,十九世纪,产业革命后铁路运输慢慢成为当时最普遍的运输方式,1847年纽约市在曼哈顿区西边修建了街道级的货运铁路,但当时的铁路由于为平面式的运输,安全事故频发,甚至连第十大道(10th Avenue)也被人们冠以『死亡大道的称号。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纽约城市的快速膨胀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交通问题十分严重,原有的货运铁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纽约市对于城市商品运输的需求了。在1929年,纽约市开始运作『西区改造工程(The West Side Improvement),其中就包括把货运铁路进行改造,采用部份高架部份地下的运输模式,这个『西区改造工程高架部份所留即为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 Park)的前身.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汽车货运的逐步兴起,高线慢慢的衰败下去,直至80年代被完全废弃了。在这段命运多踹的『高线铁路被废弃的20多年中,一直处于拆与不拆的争论中,几次面临被完全拆除。

1.2 社区性的公众组织介入高架基地的保留

1999年,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非盈利性组织──高线之友(Friends of The High Line)诞生了,发起人是当地两位居民旅游作家约书亚・大卫(Joshua David)和手表商人罗伯特・哈蒙德(Robert Hammond)。

高线之友组织倡导保护高线并把高线开发成为对公众开放是我景观公园,为纽约市民服务,当时高架铁路的拥有者CSX Real Property急于处理手上这段不能盈利的高架铁路,也曾经提出过将高架铁路改造成为空中停车场或是建成广告板等想法。直到约书亚・大卫和罗伯特・哈蒙德发现一个名为『 Rail Banking的联邦法案:此法案规定当铁轨不能再使用时,任何民间团体,地方政府机关,都能和联邦铁路达成协议,利用现有的轨道用地作为公园或是其他公用用途。这是高线之友组织得以提出保存在利用高架铁轨的法律依据。

同时约书亚・大卫和罗伯特・哈蒙德通过评估专家对公园周边的土地建筑等进行估算,得出公园建设后,公园周边的地价能提升13%16%的经济效益。约书亚・大卫和罗伯特・哈蒙德所领导的高线之友组织以其『区域想象的概念成功说服了当时的纽约市市政府和市议会。

当时纽约市的市长为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他成为纽约市的市长之前,彭博一直从事商业经营,他可以预见到高线公园建成之后的土地价值和对纽约市的民众影响,呼吁留住这段历史的高架铁路线,同时从自己的私人账户捐出200万美元来建设高线公园。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大卫和哈蒙德的高线之友组织,通过不断游说,高家公园还获得媒体大亨IAC总裁夫妇高达1500万美元的捐赠。为了推动高线公园项目,当时纽约具有影响力的人基本上都站出来为这座公园的开发实施出力。至此,通过公众组织高线之友和纽约市民的不断努力,纽约市的高线公园的第一期建设总算定了下来。

2 把公众参与融入纽约高线公园的设计中去

2.1 由纽约市市民决定的高线公园设计方案

高线之友组织在初期的时候负责统筹高架公园的规划设计,2003年1月至7月,来自36个国家的720个设计团队开始为纽约高线公园设计,设计竞赛从2004年3月至9月,最终从52个高线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案中选取了七个团队入围,这些设计团队也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其中包括景观设计师,园艺师,建筑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城市规划师,甚至还包括艺术家。最终从高线公园的七个设计方案甄选了4个方案,在2004年的夏天,这些关于高线公园的设计方案在纽约市的建筑中心公开供市民选择。公众完全可以参与到这座城市的建设中,为城市的发展出谋划策。

最终,由纽约市政府和纽约市的市民同“高线之友”等组织的共同选择下,原野设计事务所(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和迪勒・斯科菲帝欧+伦夫洛设计事务所(Diller Scofidio+Renfr)共同设计高线公园的第一部份项目。

2.2 高线公园设计方案中公共利益的考量

在高线公园的建设过程中,从开始的方案选择,公园的建设者就把公众的利益当做一个相当重要的考量。多个高线公园的设计方案的选择,确保了在公众的选择下,各个阶层的公共利益得到均衡,同时也确保了民众对于高线公园的支持。

高线公园的假设中,公众的参与是推动其项目落成的巨大助力。无论是景观的设计还是高线公园周边建筑的使用,最终的使用者还是纽约市的公众,因此公众对于项目的支持和满意也是高线公园开发成功的关键。

3 公众组织高线之友对于公园建成后的管理

3.1 丰富的公众参与性活动使市民得到更好的公园体验

高线公园建成后,公众组织高线之友就接过了高线公园的管理重担。同时成立了高线艺术委员会(High Line Art Commission),定期的在高线公园内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公众艺术活动,通过为纽约市的公共艺术家们提供支持和场地, 将大量的公共艺术引入高线公园。高线艺术委员会将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类型都公布在高线公园的官方网站上,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民众。公园的后期管理完全是一个公众组织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而进行的管理,公众在高线公园的参与性大大的增强了,高线之友的民众参与性考量,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给纽约市民,甚至全世界的游客一个独特的高线公园体验。

4 结语

相比于美国高线公园的公众参与,甚至是“主导”,国内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公众的参与程度不高常常是在公共项目的考量上,大多只是在的介入,在公共项目方案的评选和后期的运作上很难深入到公共项目的核心地带,自然就很难融入到项目中去。通过高线公园的案例,我们需要慢慢培养政府机关对于公众意见的看法和公众自发的在城市的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意愿,使公众真正的参与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上去。

参考文献:

篇3

1.1 区位

威海市金线顶地段位于威海湾中部凸出的半岛上,北东南三面环海,与刘公岛隔海相望。金线顶岭海拔46.6m,是海岸线上的一个制高点,可以环视威海湾,远眺市中心区和刘公岛,拥有极佳的景观条件。随着海滨路的建设和城市不断向南发展,金线顶地段愈来愈成为城市海岸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

1.2 历史沿革

金线顶在历史上由于特殊的位置和海岸制高点的地势而受到重视。“金线顶”的得名来源于早期横贯全岭的黄色石线。清康熙时,守备李标根据阴阳家“谓巽地高耸,若建塔其上,科第绵远”,遂在此建塔,后半途而废。1883年北洋水师曾在岭下建鱼雷营,后又设武备学堂。1891年,出于导航需要,金线顶岭东端峭岩上建起一座灯塔,名曰“旗杆嘴灯塔”。1902年英人强租威海卫,灯塔由英国殖民者管理。1931年,中国收回威海卫后,灯塔归还中国。1945年,灯塔被日军炮毁,1946年得到修复。建国后灯塔再次整修,沿用至今。金线顶古迹除灯塔外大都不复存在。目前在金线顶周边有一所中学即威海二中和威海船厂,此外存在大量的住宅建筑。船厂是在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国家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修建的,目前是山东省重点船舶修造企业。工厂在几次扩建过程中“移山填海”,改变了金线顶原来的丘陵地貌,代之以大片的平整场地和人工驳岸。

1.3 规划要求

在威海市总体规划中,金线顶地段定性为城市绿地和旅游用地。威海市政府和规划局计划在此修建一处滨海公园,并在制高点兴建一座标志性建筑,满足观景和景观的需要,以充分利用这里的景观资源。同时,由于威海船厂的用地性质不再适应地段环境以及海湾水深变化等原因,政府拟将其搬迁至别处。相应的规划范围扩大至金线顶岭及威海船厂厂区,总面积36.6hm.

2 规划构思

公园的规划设计由于有了旧船厂的存在而变得不同一般。是将原有厂房设施一同推倒,建设全新的滨海公园,还是利用船厂建筑设施加以改造利用就成了本规划中的关键性问题。

2.1 把握地段性格

工厂的建设给这一地段的地貌留下深深的印记:整齐的人工驳岸,被切削的山体和人工填海造成的平整地面,直线的道路和铁轨、尺度巨大的厂房和龙门吊……这一切都传达着一种直线的、刻板的、人工味十足的工业气息。伸向广袤大海的滑轨仿佛记载着海轮竣工入水时,船体滑破海水瞬间的欢呼和飞溅的浪花。四处散置的船体构件仿佛是一件件钢铁雕塑,鲜红的色彩、繁复而充满构造逻辑的龙骨,向人们传达着一种机械的美,巨大的厂房和构架在宣扬一种人力的伟大,这一切形成了这一地段特殊的性格。

2.2 历史再观

船厂的搬迁和公园的建设是由城市改造导致的城市用地置换的反映。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对于环境质量要求的普遍提高,城市中心地段用地性质的置换成为必然。金线顶地段良好的区位和景观优势,使它不再适合工业用地的性质,而将转化为休闲娱乐和风景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绿地。这一历史转变应该在公园的规划中得到反映。将场地遗迹加以保留,作为历史对今天和明天的馈赠,无论是几经战火和百年荣辱的旧灯塔,还是人工填海造成的现状地貌以及工业化时期人类技术里程碑式的机械构筑,都像是一部活的教科书,记载着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历史,警示人们珍惜自然、保护自然。将不同历史层面的东西加以考古式的发掘,整合再现,会使人们更好地解读这一城市空间的变迁。

2.3 “人、船、海”的主题

公园是为人提供接触自然,与自然对话机会的场所,因此公园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为人与大海的联系。人从海洋中走出又回到海洋。人类的文明通过大海传播,船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与大海的桥梁和纽带,而船厂正是这种关系的物化,是人与海洋关系的物质表现,是人类文明的遗迹,记载着人与自然斗争的历史和场景。

因此对船厂的保留和改造不仅是一个节约资源的问题,它会从更深层面上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赋予滨海公园的新的意义,公园也将因此获得富有个性的景观。

3 规划措施

3.1 生态补偿

工厂对地貌、植被、岸线的破坏,已很难从根本上挽回,我们的目标是对地段的生态环境尽可能进行补偿。首先缓和被切削的山形,在山体边缘进行护坡,植以灌木,防止山体的滑坡和表土的流失;其次,在既成的人工岸线的基础上,提供几种不同的断面设计,架设木制平台,深入海面,增加从陆地到大海的层次,拉近人与海的距离,在局部位置将海水引入内陆,变换不同图底关系。最后通过增加植被覆盖达到改善区域小气候的目的。沿海岸种植抗风、耐盐碱的树种如黑松、罗汉松、刺槐、栾树、泡桐等。在金线顶岭选择种植五角枫、银杏等秋色叶树种和樱花等春季观花树种,使得金线顶四时景致不同,呈现不同的色彩。

3.2 资源再利用

结合原有厂房车间的改造,策划新的功能,适应公园游人游憩、观赏、餐饮、娱乐的要求。厂房、车间大都尺度巨大,多为桁架结构,可以对其进行局部的改造如保留结构、破除墙体、使建筑更为通透;或增开天窗或完全暴露结构,形成半室外的空间,室内辅以种植设计,置入餐饮、展览、娱乐等功能和其他服务功能。将圆形的修船坞改造成圆形的露天剧场,为市民提供小型艺术表演的场所;利用废旧轮船加以改造,置于凸出的码头岸边,作为飘浮在海面上的“海上游乐中心”。

3.3 技术展廊

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我国虽然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但对机械、技术知识的普及和启蒙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成熟。造船工业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工业部门,其中高新科技的应用也是日新月异;人们对于造船过程也充满好奇,工厂旧有的设备、构筑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进行工业和技术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使游人特别是孩子们在游玩中接受技术文化的熏陶,了解修造船舶的技术和工艺,从而使工厂发挥出潜在的文化教育功能。

工厂原有的厂房、车间和场地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完全可以利用它们作为造船工艺的系列展廊,展示传统造船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造船材料设备等等。同时在室外场地利用船体构件进行室外的展示,在入水滑道上设置未完成的轮船模型,使人们可以登攀、触摸,亲身感受造船的过程和乐趣。

3.4 景观重组

当前我国城市的绿化、美化运动如火如荼,但城市的景观设计还很难做到富有个性和地方特色。工厂原有的工业气息为这一地段提供了一种可利用的景观氛围:笔直的干道、几何化的空间、工业符号般的构筑,规划力图延续这种气氛,保留工厂既有的景观构架。在原有的干道基础上规划公园路网,在重要的景观节点(如灯塔、码头、海轮模型)之间建立景观轴线,辅以行道树的种植形成强烈的线性空间,形成公园几何化的空间结构。花灌木的种植设计利用轨道的走向,进行规则式种植,下沉的修船场地改造成下沉的几何式花圃。在公园大片草坪和路旁布置船体构件和构筑物,作为公园环境中新的景观兴奋点,它们本身就是城市雕塑,工艺品和装饰。

3.5 人性化空间

公园规划建设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服务,空间的目的是人的活动。规划延续的是工厂的景观要素和特色氛围,但不是工厂的非人尺度。我们要将工厂非人的尺度转化为近人的尺度,把工业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这才是场地内涵的根本转变。

为了化简公园的空间尺度,我们进行大量的种植设计,用植物软化刻板的场地,为人提供一个充满生机的界面。通过近人的材质创造温馨的滨海空间:利用船只甲板铺设滨海栈道和伸入海面的木质平台,供人凭栏观海,接近水面。

林荫广场、露天剧场的设置为了承载人们更多的活动;滨海膜结构休息处为人们提供了轻盈的遮蔽空间,使人们沐浴海风,尽享海湾的美景。

与此同时公园还为游人提供了多种休闲游乐项目:摩托艇、潜水、沙滩浴、沙滩排球等项目,使地段充满人的活动而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滨海空间。

4 标志性建筑的意向设计

金线顶制高点上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受到市政府和规划局的极大重视。建筑要满足看与被看的双重需要。威海市区有三处制高点,它们同时也是城市三个重要的景观节点:奈古山东麓的环翠楼、塔山上待建的标志塔和金线顶上的标志性建筑。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其他二者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金线顶和刘公岛的呼应关系。

在我们的规划中,对标志性建筑作了意向性的设计。建筑的功能集观景、餐饮、娱乐、展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建筑的体形结合地形,力图与山岭融为一体。建筑大面积的辅助部分被置入地下,同时作阶台式叠落,侧面为开敞通透的展廊使人们在行进的流线中看到动态的连续的海面景观。建筑的主体部分位于制高点的平台之上,特殊的造型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由的形象,同时为人们环视周围景观提供了一个奇妙的空间。

5 规划的现实性与可实施性

5.1 协同作战

毋庸置疑,公园的规划构思是一个理想规划,它的实施会受到多种现实因素的制约。首先,工厂的搬迁究竟会给我们留下多少“遗产”,会剩下多少设施供我们利用厂房、车间、滑轨等不能移动的东西会留下来,但龙门吊、钢架、船体构架能否留下就是个问题。我们想在搬迁改造过程中,在各部门不作任何沟通的情况下,这些设施是很难保留的,但若将公园的规划看作一种新的尝试,本着一种尽量创造条件去实现的态度去看这个问题,就有可能通过规划部门与工厂的交流与配合,甚至通过其他方式(如政府购买部分废旧的“动产”和“不动产”)为公园尽可能地保留这些“景观设施”。那样,前景就会很乐观。大家出于为人类创造美好环境的理想,需要发扬一种“协同作战”的精神。

5.2 呼唤英雄

对于金线顶标志性建筑,我们认为这个建筑将对威海市海岸景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议广泛征集方案,鼓励市民参与发表意见,进行方案设计竞赛和招投标。在这里,我们对标志性建筑做出原则性的规划和一些意象设计。时代呼唤英雄,呼唤真正的建筑杰作,为威海市的城市景观增添一笔亮色。

篇4

关键词:水安全提升;景观整治;水质保障;广州市猎德涌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INTEGRAL FUNCTION OF LIEDE RIVER OF GUANGZHOU UNDER THE CONCEPT OF HUMAN &WATER HARMONY

Chen Kejian, Zhen Chengjun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urvey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510060)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measures of water safety promotion, landscape renovation and Water quality promotion to improve liede river’s Integral function. Control the water pollution as the premise, to discuss the method of promoting city river’s landscape and integral function comprehensive.

Keyword:Water safety promotion;Landscape renovation;Water quality promotion;Liede river of Guangzhou

广州市10 年河涌整治,成效甚微[1]。水是城市生命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带动了整个城市物流和营养物的循环过程。城市水环境问题是由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促成的,是人类的水事活动给水的自然循环造成伤害而造成的[2]。而过去对待水环境问题大多重视末端治理,而忽视人与水的和谐[3]。本文通过广州市猎德涌(黄埔大道至珠江口段)段的工程实例,探讨以治水为前提,综合提升城市河涌景观及整体功能的方法,营造人水和谐的城市水环境。

1、猎德涌现状概况

猎德涌位于广州天河区,起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内,途径五山文教区、天河商务区、珠江新城,在猎德村汇入珠江前航道,串连临江大道、花城大道、金穗路、黄埔大道几条主要干道,全长约4.3公里,区域位置重要,是天河区唯一流经珠江新城CBD中央商务区的河涌。

本次综合整治研究的范围为黄埔大道至珠江口段。

2、猎德涌现状存在的问题

2.1水安全

(1)现状堤岸及河涌断面存在问题

1)天润路~黄埔大道段河涌现状宽度一般为12~23m,小于规划断面23m;

2)天河路~黄埔大道段河涌断面突然由44m收窄至20~23m,同时受黄埔大道等桥涵节点雍水影响,致使堤岸及沿线标高达不到防洪标高。

(2)相关水工工程存在的问题

1)猎德涌涌口水闸建于五、六十年代,长期运行后存在破损漏水现象,且在景观上与周边环境不相协调;

2)天河路和黄埔大道桥涵阻水严重。

2.2 排水系统

1)由于各种迫不得已的原因,猎德涌两侧的截污管道有不少敷设于河涌壁及涌底,由于其养护非常困难,使用多年后易出现淤塞和破裂漏水现象;

2)研究范围内排水管网雨污分流体系基本完善,但局部仍存在断头管及雨、污水管错接混接等情况;

3)研究范围之外个别区域未完成截污例如华工湖渠箱段,污水直排河涌。

2.3 景观系统

1)沿猎德涌整体绿化率较高,但缺乏色彩和层次,较为单调;

2)整体开敞空间较少,缺少必要的停留空间以及游憩人群的休闲活动场所,更缺乏集会、庆典空间;

3)堤岸空间形式太过单一乏味且缺乏亲水空间,自然感受和景观亲合力低下。

3 综合整治工程措施

针对目前猎德涌存在的三大类问题,本次综合整治以治水为前提,整体提升猎德涌景观及其它功能。

3.1 水安全整治措施

3.1.1改造阻水节点,夯实防洪排涝基础

1)本工程拟改造黄埔大道现有桥涵,拓宽过水断面,抬高桥梁底高,进一步降低水面线;

由于黄埔大道上游河道较窄,与远期上游河道拓宽相结合,将桥涵按照下游河道宽度拓宽至40m。该方案打通下游段阻水节点,可使涌口闸上水位降低0.13m,黄埔大道上游水位降低0.39m。

2)重建涌口水闸,改善水闸引水排水能力,提升水闸景观。

水闸设计规模为总净宽26m,设计底高程为2.0m,设计流量157m3/s,200年一遇设计防洪(潮)水位7.68m。

图3-1涌口水闸改造效果图

3.1.2实施规划珠江公园分洪道工程

根据1995版《广州市城市排涝总体规划》中在猎德涌下游珠江公园至前航道之间规划建设分洪道一座,本次拟实施分洪道尺寸为:20*2.5m,全长1134米,设计分洪流量52.4m3/s,可降低上游水位0.190~24米。

3.2 排水系统完善工程

3.2.1对工程范围内的涌底截污管实施上岸敷设,对工程范围外的涌底截污管提出改造建议

沿海居路―海乐路―珠江公园内规划路―海清路新建d1500污水管,替代工程范围内涌底管。拆除挂管,改接西侧岸边截污管接入周边污水管。新建管道长度为1638米。

对于本次工程范围外黄埔大道北侧涌底管,建议尽快完善猎德涌东线、北延线工程,并将原接入涌底管图3-1分洪道平面图

的污水支管局部改造,排入上述东线、北延线排水主管,以上工程的实施可大大减小排入涌底管的污水量,减少约7.2万m3/d污水量,大大缓解涌底管压力,为适时取消北部涌底管创造条件。

图3-2黄埔大道以北涌底管改造建议

3.2.2完善工程范围内的排水管网

对工程范围内存在的雨污水管错接混接点、断头管等实施改造,理顺排水系统。

图3-3工程范围内排水系统综合整治措施

3.2.3工程范围外改造建议

1)猎德涌上游暗涵尚未完成截污,对补水水质有一定的影响,为保证猎德涌补水水质,本工程建议对猎德涌上游暗涵进行截污改造。

2)对排入猎德涌的雨水排放主管(渠)实行雨污分流改造,减少雨天污水进入河涌的量。

3.3 景观提升方案

3.3.1功能结构分析

本次方案功能结构概括为:一纵两点、三段多廊

一纵――沿猎德涌景观主轴线

两点――两个猎德涌景观节点

三段――现代都市景观段、滨水生态景观段、历史文化景观段

多廊――多条自然生态廊道和城市景观生长轴线

图3-4工程范围内景观功能分析图

3.3.2设计手法

(1)以猎德传统文化为设计本源,挖掘猎德村的文化资源及其特色,通过现代的艺术设计手法来诠释新时期的新猎德,表明猎德是广州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和生生不息的象征。

(2)营造优美特色多元化的滨水岸线,提供以人为本的滨水环境,实现滨水地区的共享性、开放性、参与性,打造猎德涌成为人文、宜居新城的纽带;

3.3.3分段设计

1)现代都市段

现代都市段面向城市核心区,周边的居住、商业办公特色赋予本段现代,时尚的特点,设计中结合珠江新城现代化都市特点,为城市核心区营造近人尺度的水岸景观,使猎德涌成为区域内优质的景观资源

2)生态绿地段

生态绿地段位于猎德涌景观整治的中段,全长约630米,濒临珠江公园,使其生态特色突出,结合城市排洪及生态水循环的净化设计理念,本节点运用先进的生态景观理念打造的城市湿地景观,使该段除了具备基本的景观观赏功能外还具有河水净化功能,结合珠江公园的水体改造及引入,使其成为真正的功能生态性景观。

图3-5生态绿地段设计平面图

3)历史文化段

猎德涌景观整治规划的最南段,周边是猎德村原址及新规划安置住区,结合深厚的猎德村原有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节点以恢复原有人居水岸生活尺度为主,结合现代生活及娱乐打造新岭南水乡的景观格局。

图3-6景观综合提升总方案平面图

3.4 水质保障措施

3.4.1完善排水系统

通过完善排水系统的综合措施,消除涌底管对水质的隐患,以及通过工程措施完善排水系统。

3.4.2充氧曝气

(1)综合分析沿岸地块及景观,共选择三处设置人工瀑布:a)花城大道南右岸(现市政绿地地块),b)金穗路南右岸(珠江别墅沿岸),c)黄埔大道南侧右岸,瀑布宽度按15m考虑,在营造水景观同时,对水体进行增氧曝气;

(2)沿岸采用鼓风机(罗茨或离心)配置曝气器及潜水射流式增氧机方式,对涌内水体进行增氧曝气,其中鼓风机或射流泵考虑与景观涌泉相结合。

3.4.3清淤

对河涌进行清淤,清除河涌底黑臭底泥。

3.4.4补水

以猎德污水处理厂尾水作为补水水源。通过新建猎德污水处理厂三期尾水对猎德涌进行补水,一方面可以实现“中水回用”,节约了水资源;另一方面可在河涌水质达不到景观要求时可改善水质。猎德污水处理厂三期尾水水量为52万m3/d,且供应稳定。

根据《猎德涌防洪排涝工程规划报告》(2011.01),从猎德涌涌口至黄埔大道其规划涌宽分别为26m和43m。猎德涌水面面积61110 m2按从猎德涌涌口至黄埔大道需补充水位1.5m计,则需补充水量为91665 m3。

Q=1.5×1140×26+1.5×(1780-1140)×43=85740 m3

图3-7补水工程示意图

3.4.5水生植物净化

在垂直驳岸区域,采用人工浮岛的形式种植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旱伞草,海芋,凤眼莲等。

通过上述五个措施,全面提升猎德涌水质,使其达到打造高品质景观的需求。

3.5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3.5.1珠江滞洪湿地公园管理体系

(1)日常景观水位0.5±0.5m,汛期保持低水位,枯水期保持高水位;

(2)旱季通过公园水闸、泵站调动湿地水体与河涌水体联动,形成水体循环。

3.5.2猎德涌出口水闸管理体系

(1)通过涌口水闸调度,利用外江低潮位时段,暴雨前预先降低内涌水位,腾出河道槽蓄容量,达到增加中下游防洪排涝调蓄容量,缓解排涝压力;

(2)旱季通过涌口水闸调度,在保证涌内景观水位的条件下,利用外江低潮位时段排出涌内多余水量及涌底淤泥,达到保持涌内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3)猎德涌的水闸、泵站进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建成集数据采集、调度监控和行政管理为一体的智能化系统。

3.5.3排水管理系统

(1)加强排水管道的日常清淤工作;

(2)加强猎德涌沿线排污单位的监管,杜绝污水直排河涌。

3.6 实施计划

根据改造资金计划落实情况,本次工程拟分段实施,目前一期实施历史文化段景观工程、涌底管迁改工程、涌口水闸及泵站工程以及排水管网完善工程。通过一期示范工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公众和媒体对河涌问题的关注度,并以此为契机建立起科学的河涌管理体系,为后期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氛围。

4、结论

本工程通过对水安全、景观、排水系统以及水质保障等综合工程措施,以期解决猎德涌目前存在的相应问题,全面提升猎德涌的水安全、水质和景观,总投资约6.16亿元。

城市河涌整治是一项十分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系统考虑、科学分析。既要注重整治方案的连续性,也要强调方案的绩效;既要理念上顺其自然,尽量“亲水化”,走人水和谐之路,重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管理;城市河涌整治任重道远,而真正建立起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河涌整治体系和管理体系更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本次治理工程中尝试使用中水给河道补水,利用中水回用补充河道用水,节约了原水,为缓解广州市水资源缺乏起到积极作用,并能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降低用水成本。

参考文献

[1] 许冬晖. 十年成效甚微广州河涌整治困难重重[EB/OL].(2008-11-18)[2008-12-17]. news.省略/gdnews.

[2] 张杰,李冬.人类社会用水健康宣言[J]. 给水排水,2008,34(5):129-135.

篇5

关键词:生态公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1 工程概况

聚龙山生态公园位于深圳市大工业区中心区,东至聚龙中路,西至兰景北路,南至兰竹东路,北与丹梓中路及锦绣西路为邻。公园总用地面积112.46hm2。公园一期建设方案提出“山•水•异质共生――“绿龙之园”的公园规划理念,遵循两条主线:“龙文化”的人文轴与“乡土多样性”的自然之轴,结合时空范畴,演化而成为“绿龙理念”。

公园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施工,目前已初步形成三级园路体系及大致的景区分区格局,完成了主要的出入口和主要的建筑物、桥梁的施工。然而公园的主要活动景区、标志性的景物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等尚未建设,公园在绿化生态、水土保持方面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2 公园二期建设内容及目标

2.1二期建设内容

考虑到公园面积大、投资较高以及周边居民日益膨胀的休闲游憩需求等因素,二期拟先完成标志性景点、重要的植物景观区域建设、主要活动设施以及公园全套配套设施的完善建设,以期尽快形成整体景观优美、可游、可赏、可玩、充满野趣的生态公园,达到开园要求(如图1)。

图1 总体鸟瞰图

2.2公园改造目标

治理聚龙山山体水土流失,恢复地被,加大绿量,完善植物群落,充分发挥聚龙山公园“绿心”的作用;先期建设好主要景区、核心景点及标志性景观,进行高水平的、有特色的植物景观空间及层次的营造,让公园尽快“美”起来;完善核心游览活动场地及服务设施系统,让公园尽快“活”起来。

3 公园建设策略

3.1分期改造策略

(1)完善一条公园道路系统,将道路周边进行植被复绿,完善功能设施,形成一条主要游园环路,以确保开园时的完整观赏路线。

(2)根据实地情况,将南入口区、应急棚宿区、水源保护区、龙首阁、花田劳作及周边区域、沿湖两岸消涨带及北入口区域作为优先完善阶段,综合整治。

(3)在保证首期恢复效果的基础上,将花田劳作区、水上活动区、山林观光区剩余部分及湿地观鸟区作为二次开发阶段,进行整治。

(4)密林休息区和亲水湿地区作为最后恢复区域。

3.2 生态修复策略

(1)采取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技术,完善脆弱的场地生态环境;从控制水土流失角度来讲,公园现状所建主流排水设施能达到排放项目汇水要求,公园内的乔灌木绿化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二期主要建设山体截排水设施和山体地被的恢复。

(2)通过林相改造和植物造景,营造林相层次分明、风景优美的市政公园,不断促进大工业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中的其它绿色开放空间一起形成城市的绿色有机生态系统。

(3)坚持乡土多样性。着重强调修复地区乡土生物多样性,重构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类型及结构,加强外来入侵种的控制与防治,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绿色生态理念。

3.3功能完善策略

(1)通过完善主要景区的游览服务设施,包括水电、坐凳、垃圾桶、标识牌等,为开园接待游客提供全面保障。

(2)安排丰富的游览休憩、运动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项目,为大工业区中心区的居民创造更好的室外活动空间。

(3)结合地形及公园现有功能设施,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包括应急避难指示牌、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棚宿区、应急供水井、公共厕所、应急供电及广播系统等,将聚龙山公园建设成为大工业区最大的应急避难基地。

3.4文化提升策略

(1)通过地域文化的提炼丰富公园的文化灵魂。地域可以提炼的文化包括龙文化、绿色环保文化、湿地生态文化、市民休闲文化等。

(2)龙文化轴是公园的文化主轴,需对该轴进行内容和风格的重新设计,改造龙文化广场、龙首阁等人文景观,减少硬质铺装,增强与公园整体风格相一致的景观元素。

(3)充分体现“绿色环保”的理念,从公园的建筑、设施、景观与活动策划上充分体现这一概念。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1 截、排水沟增补

公园已建成的部分经过系统专业的水土流失防治设计,大体能够满足截水排水、减少侵蚀的需要。只是局部位置因为施工质量不够完善、后期维护比较粗糙,又或者是某些人为原因导致排水不畅,冲刷强度加大,植被无法生长,进而引起山体侵蚀、水土流失。我们再度设计时,以已建成的排水系统为基础,将局部疏导不畅的地段加强疏通、将断头的排水设施连接、增补某些位置的排水设施。

4.2 边坡防护设计

由于公园内场地变化并不剧烈,前期设计施工时对高陡边坡也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所以方案仅对公园北入口停车场周边区域及生态游览区主园道附近所剩的局部边坡进行工程绿化设计。保护路基和周围开挖面免受大气降雨和地表径流的冲刷。植物的选择与配植可参考水保植物专项设计。道路开挖边坡主要针对北入口停车场附近,高度在3-5米之间。按1:1.0--1.5放坡处理。填土面采用生态袋防护,采用三维排水联结扣+LB-M型生态袋护面,并打入生态锚杆加固处理。山体自然边坡以石质为主,采用喷混植生的方式。

4.3 生态种植设计

(1)丰富山体植被成分

用深山含笑、土沉香、鸭脚木等乡土树种丰富林分,与前期设计的景观树种如香樟、紫荆、尖叶杜英等一起既能形成多层次的山林景观,对综合水土保持也有一定的作用。

(2)防止侵蚀与水土流失

许多地被和灌木如野牡丹、旱金莲、蟛蜞菊等由于根系发达,对于防风固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适量栽植在沙质贫瘠地块,达到先行覆绿的效果。

(3)改善土质、平衡生物链

尽量多的选用乡土植物,对于改善土壤化学组成、平衡土壤内部生境有帮助作用。另外鸟类的招引和适量生物物种的放养对于平衡生物链也有一定的促进。

(4)营造水岸多样种群

在大面积的水域附近栽植水生的芦苇、芦竹等不仅丰富了水岸环境,还能将侵蚀严重、黄土的枯岸覆绿回春。

5 被恢复专项

5.1重要植物景观区植被改造规划及策略

聚龙山公园面积较大,针对公园植被景观现状,建议采取局部点缀提升与整体加大种植密度相结合的策略。

(1)针对现状水土流失、黄土现状,采取在坡面上覆土20cm后,进行铺草皮防护,使边坡达到覆绿的效果。草种选择马尼拉草、狗牙根等。尽量选择一些具有护坡、水土保持好的植物,如牛蹄豆、猪屎豆。

(2)重点对野生花草区、花田劳作区、山林观光区进行改造提升,增加一些呼应主题的植物品种。

(3)通过景观视线、空间布局的分析,对一些场地和视觉焦点进行植物景观的点缀提升,如公园入口、园路两侧、山顶平台周边、湖泊水系周边、沟谷地带。

(4)严格把好植物质量关,植物选苗要求尽量全冠,树型优美、花色俱佳,以快速形成效果。

5.2山林观光区植物改造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用“本底植被+景观树种”的种植模式,选用常绿阔叶树种为主,乔、灌、草多个层次结合,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的多样性,最终形成有多层结构、有叶色、花色的季相变化,生态功能稳定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苗木尽量选择全冠苗,改变现有绿量不足、景色不佳的状况。主要苗木品种:小叶榕、香樟、假萍婆、深山含笑、枫香、桃金娘、野牡丹等。

5.3野生花草区植物改造规划

主要以本地乡土特色野生花草灌丛为主,尽量选择一些自我繁殖能力强的品种,让其自然演替,选择少量树形比较挺拔通透、轻盈的乔木,营造一种自然、野趣的植物景观。主要苗木品种:芒草、红苇草、白芒、桃金娘、野牡丹。

5.4公园入口绿化提升

入口区域,绿化应该突出本土亚热带特色,应加强视觉效果,在重要视觉焦点应增加大规格、树形优美的观赏性大乔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公园档次,灌木应以大色块、大景观为主,以颜色鲜艳的各种观叶植物为主,要加强管理,进行定期修剪。植物布置不宜太乱,主要是乔木、修剪地被,植物景观通透、简洁、色彩丰富。针对现状植被情况,北入口区略显空荡,可在一些视线焦点增加一些大乔木作为点缀,南入口地被长势过差,缺乏打理,色彩不够突出,可增加一些色块植物。主要苗木品种:凤凰木、美丽异木棉、秋枫、腊肠树、小叶榄仁、盆架子、黄金榕、红花继木、黄金叶、泰国龙船花、毛杜鹃等(如图2)。

图2 大门入口区设计

5.5花田劳作区植物改造规划

划定一定范围种植一些观赏性好的观花、观果的农产品,如向日葵、观赏辣椒、观赏小番茄等形成绚丽多彩、季相丰富的花田景观,让游客参与其中,体会田园劳作的乐趣,感悟生活的真谛,乔木主要以果树或者挂果景观树为主.主要苗木品种:芒果、枇杷、红果仔、观赏辣椒、观赏小番茄、向日葵、彩叶番薯等。

5.6 园路两侧绿化提升

主园路两侧采用高大、遮荫乔木穿插组合排列,形成既整齐又富有变化的视线通道。树下配置较耐荫的草坪或花灌木。主要苗木品种:桃花芯木、小叶榕、大叶榕、盆架子、凤凰木、红花紫荆、大叶紫薇、火焰木、白兰、洋金凤、蜘蛛兰、鹅掌藤、花叶良姜、龙吐珠、黄金叶等。次园路的种植方式模拟自然群落、避免规则间距,以林缘界定道路空间,或开阔或遮蔽的空间,营造步移景异的丰富多变的植物景观。主要苗木品种:小叶榄仁、尖叶杜英、水石榕、白兰、鸡冠刺桐、小叶紫薇、香叶柳、红榕球、四季桂、狗牙花、海桐、灰莉等。

5.7湖泊水系周边及沟谷地带植物建设

现有湖泊水系周边黄土严重,应增加一些水生植物进行亮化,乔木以水杉林、落羽杉林为主,以群落种植,营造高低起伏的天际线,重点加强桥头、拐点、建筑周边的植物种植,桥头选用一些花色比较鲜艳的植物进行点缀,如白花羊蹄甲、串钱柳、鸡冠刺桐等,盛花时期甚是壮观,拐点以一些稍大规格的独景树种植,或几株成组,品种选择:水葡桃、黄槿等。建筑周边也应该加强种植,弱化建筑的生硬,可以选择一些景观树,比如大叶榄仁、凤凰木等。水生植物可以采用控制性种植,根据视线分析,进行重点种植,局部条件不好的地方,可以采用种植器。沟谷地带选择一些柔美的植物与景石相结合,营造很好的沟谷景观。主要苗木品种:海芋、春羽、勒杜鹃、红果仔、肾蕨、旱伞草等。

6 语

篇6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精品工程建设;经验与思考

City Garden Greening Quality Engineering : practice and Reflections

—— take Laiwu city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Wei Dong

( Shandong Garden Management Bureau of Laiwu City, Shandong Laiwu 271100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Laiwu City Landscap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landscape greening works, first of all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thinking, always adhere to the quality consciousness,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liminary plan review, strengthen the entir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to ensure the maintenance of Management Science in place, let every one good real design show in front of people. Secondly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establish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ity,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formation of own city garden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garden landscape.

Key words: city garden afforestation; qualit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大众对城市绿地环境要求的提高,国家对园林事业愈加重视并加大了投资力度,各地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提升,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园林工程。作为山东省最年轻的城市莱芜市,虽然园林起步较晚,但积极步入园林事业快速发展的步阀,创新思路,并于2007年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莱芜地处鲁中山区腹地,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3.0℃,年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19.3℃,市区以丘陵为主,土壤多为红板岩,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城市园林规划用地紧张。针对这些客观条件,未来我市园林发展必须以建设精品园林工程为突破点,园林工程的任何项目都要进行充分论证,并要求做精做细,确保工程质量,杜绝盲建、重建和资金的浪费,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园林绿化水平。现就实施措施探讨如下:

1.精品工程建设实践

1.1道路绿化建设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连接纽带。在建设过程中,坚持道路绿化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绿随路建,有路皆绿,因路造景,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观。近几年我市在道路建设上投资较大,先后建成了 以长勺路、汶阳大街、汶源大街、花园路、北坦路等为代表的一批绿色林荫长廊。长勺路绿化工程(市区路段)充分结合原有城市地形地貌和路段特色,结合三个路段高差,营造出了一条层次清晰、景观多样、色彩丰富的道路景观。特别是紧临红石公园路段,两侧绿化带宽度都在30米以上,为了营造一种“路穿公园、人在园中游”的感觉,规划建设结合原有公园地貌,两侧绿化带以起伏地形为主,地形高处栽植本地适宜成活的高大乔木,如实生银杏、国槐、垂柳、旱柳、水杉、雪松等,随往低处植物层次越低,故意拉大两者的高差,以此增强两侧道路林冠线的视觉冲击力;其次,以植物造景为主,大量选用色叶植物、景观树种和宿根花卉,丰富两侧植物景观,自然式和规则式栽植有机穿插运用,与紧邻的红石公园景观协调统一,真正营造了一条入城穿园景观大道,此道路升级改造绿化工程于2008年获得“山东省园林绿化工程优质奖”。

汶阳、汶源和花园路都位于中心城区,居住区和企事业单位比较密集,绿化改造实施难度较大。在改造过程中,考虑道路现状,打破传统的以植物层次造景的形式,结合沿街单位庭院绿化,通过景松点石、景观树和雕塑小品等的运用,使单位绿化与道路公共绿化融为一体,这样即得到了沿街单位的支持,又给我们绿化改造减轻了难度,也为整个道路绿化升级改造提供了有机元素。鲁中西大街和嬴牟西大街改造中,按照体现乡土树种和赢牟文化的设计思想,保留原有大片毛白杨防护林带,采用模纹图案、组团式栽植的绿化模式,形成通透、开阔的景观效果。

篇7

关键词:宿迁;公园景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26-03

Abstract: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build Suqian city park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taking landscape function,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practical function a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lant landscape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40 landscape plots in 4 parks of Suqian c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rule layer,the general public is more focused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brought to mankind, then is the practical brought by landscape,the last row is the aesthetic function,through this research,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local plant landscaping in Suqian.

key words:Suqian;Park landscape;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提升,人类更加注重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而在城市内部与之密切相关的要数城市各类公园,它们不仅关乎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保护,还是广大市民户外休闲、娱乐、游憩的重要场所[1]。换言之,城市公园景观不仅是现代城市的天然有机生态保护屏障,还可为人类提供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园林景观资源供其享用,可谓人类生存质量提高的重要场所。宿迁市近几年逐步加大对城市公园的景观建设,说明市民已充分认识到城市景观尤其是公园景观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拟通过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多层次、多方面分析研究宿迁市各类公园的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具体对全市已建成的各类城市公园进行各项分级研究和作出综合评价机制,旨在对将来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改造提供指导依据,有望能够为宿迁当地植物造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2]。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点 研究选取宿迁市滨水公园、纪念性公园、体育公园、森林公园内植物为研究对象,这几类公园占地面积适中,人流量较大,活动人群所含各种类型皆有。公园中活动地块区域划分明显,便于设计采样点取样。

2.2 试验方法 本试验根据植物所处不同功能性地块(广场、草地、健身区、安静休息区、茶室区等)采用小面积样方法和走访调查,具体如下:选取体育公园、滨水公园、纪念公园、森林公园4种公园类型,在各类公园中分别选取10处,每处为100m2,最终结果取平均值。走访调查时,首先考虑不同年龄结构层次的人群,具体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围绕对景观的认识情况、景观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各类公园的利用率情况、市民对公园景观的喜好情况以及市民对城市景观如何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有机地综合研究评价,进而得出宿迁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意见及建议,用以今后的改造和重建。

2.3 确立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本研究通过从影响植物景观质量的众多因素中选择合适的指标来客观准确地评价园林植物景观情况以寻求更为合适的景观配置方案。近几年来,在风景园林方面层次分析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单位绿化、城市道路、居住区、广场、街头绿地等影响因素较多的园林绿地的景观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3-4]。而宿迁市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属首例,本研究通过走访调查及样方试验搜集宿迁市各类公园基础资料并进行分析,构架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实用价值三方面评价体系的准则层,选择指标层中21项评价因子进行评价分析,相对较为系统完整地构成宿迁市城市公园多层次的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具体指标如表1。

3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在准则层中,权重值如下排列:生态价值>实用价值>景观价值,并且其中生态价值所占权重超过1/2。由此可见,当今人类对园林景观的需求更多注重景观带来的生态环保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景观规划和设计提出更多有关生态环保的要求。从准则层权重值还可看出,排在第二位的是实用价值,说明人类对景观的实用功能要求也颇高,进一步强调园林景观的实用性。而园林植物所体现的各种景观效果指标则反而偏低,排在末位,从权重值大小看,稍次于实用价值,但在整个准则层权重比重中仍然占据一定的份量,近20%,体现出园林景观再怎么发展其绿化美化之功能仍不可或缺,在装点城市环境方面作用很大,具有明显的园林美学功能。在各项指标层中,生态价值方面,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保护城市环境质量排在前列,充分说明人类已经认识到当今严峻的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问题,而要有效地降低或者改善这个难题,园林景观植物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人类应注重园林景观植物的应用。而实用性指标层中,停留性、绿化率、抗扰性、保护性几项指标排在前面,表明人们更倾向于在可供休憩的、交通便利的、安全的私密空间中停留[5-6]。最后,在景观价值指标层中,绿化率、植物造景、可观性排在前面,表明市民在园林植物景观方面,更倾向植物生长良好、层次分明、多样变化的植物群落结构。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在宿迁地区首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各类公园进行景观分析评价,进而构建宿迁市公园景观评价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涉及各类园林景观影响因子,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宿迁市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滨水公园、森林公园共计40处园林景观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同时对城市公园生态价值、实用价值和景观价值三方面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改善城市环境及植物造景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建议和依据。众所周知,园林植物是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是园林造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并且植物造景可谓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无植物不成园林,而在造景过程中如何用好美学与生态学这两大原则,是园林行业从业者一直探索不断的永恒课题[7]。本次构建的评价体系中则对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明确如下三大功能:首先,应优先考虑满足人们对其生态方面要求;其次考虑景观实用价值;最后再考虑园林景观价值。当然,其中涉及的各项指标有所侧重[8],如此,才能构建出一个真正满足人类各项功能需求的、生态环保的、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园景观。

参考文献

[1]翁殊斐,柯峰,黎彩敏.用AHP法和SBE法研究广州公园植物景观单元[J].中国园林,2009(4):78-81.

[2]芦建国,李舒仪.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6):139-142.

[3]丛艳国,魏立华,周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规划师,2005(9):88-91.

[4]郭佳,谢军飞,李薇.北京城市公共绿地景观格局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0(35):8914-8918.

[5]吴丽娟,周亮,王新杰,等.北京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88-93.

[6]侯则红.热带滨海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以海口市为例[D].海南儋州: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篇8

[关键词]公园、雨水收集、城市排涝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规模的持续发展扩张,城市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原有坑塘、河道被侵蚀填没,造成城市排沥任务越来越重,雨水系统越来越难以承受,严重时发展到事故频发,因此,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现在城市建设的许多公园,是利用了原有的坑塘水体,在其原有基础上改造、美化,成为公园水景;而不再承担原有承接周边雨水的任务。

那公园内的雨水又往何处去?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公园周边地区的雨水应排入城市管网,即使公园内有自然或人工水体,不经处理的雨水也不得进入公园内,以避免对公园及园内水体造成污染。而公园内的雨水排放有两个途径:一是自行收集在园内的自然或人工湖内,二是排入城市管网。但如果公园本身地势也很低,园内又没有水体,多余的雨水就会积在园内无处可去,成为公园设计建设需解决的难题。

图1

2012年,我们承接了河间市古洋河公园设计的任务。公园位于城市建成区的东部,是新开发城区,周边多为空地。市区内原有公园绿地多为小型游园,难以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需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古洋河公园是市级综合公园,要求功能齐全、满足防灾避灾要求。

公园总占地面积13公顷,古洋河与城东引水干渠在园内成“人”字形交汇,河道将公园被分为三部分,河道北部两块为主体,分别占公园用地的45%和50%。西部地块内有现状坑塘大小共两个。公园北部与西部紧邻城市主干道,东部则为规划城市路。现状道路高程比公园内现状平均高程均高出80-100厘米。古洋河与城东干渠为城市环城水系的一部分,设计水位比场地低大约50厘米,而其两侧均有高出场地的防护堤。因此公园用地整体成为两块洼地(图1)。

设计考虑园内排水方案有三种:一是园内垫土,抬高地势;二是设管道排入城市管网或河内;三是园内就地解决。但第一方案成本太高,第二方案则需设水泵加压,均不符合当代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原则。因此选择第三方案。

图2

西部园区保留原有水塘并加以扩大改造成人工湖,成为园内的中心景观;而西部的雨水都通过有利地形自然排入湖中;人工湖按照自然生态的原则修建,驳岸除去滨水广场部分,均为自然式驳岸,水边种植水生植物,充分考虑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位变化,保证景观效果。

主要问题集中在东部。从建设与维护成本考虑,甲方要求园内不再设新的水面,那集中降雨时无处可去的雨水又该如何处理呢?

根据公园总体布局,东部园区内的主要功能分区有三处:东北部的儿童活动区、西部的篮球场、东南部的演艺广场和中心广场。集中活动场地内不可有积水,通过竖向设计这些场地内的水都会流入绿地,水量少时通过地表渗透入地,但水量大时就会造成积水,对植物造成不良影响。

图3

我们采取的解决方案是:在大块集中绿地内设置小型洼地,种植耐水湿植物如芦苇、水生鸢尾等,收集雨水,形成雨水花园(图3)。

公园建成后,经历了几次大的集中降雨,这些洼地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目的,保证了园内植物的正常生长。

通过这个案例,除了总结取得的成功经验外,也让我们进一步反思,是否可以做得更好?答案是肯定的:

一、鉴于这个场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地下水位相当高,有些地方只要下挖就会出水(这曾经给我们的硬地广场建设带来一些困扰),我认为应该在一开始就考虑设置集中的人工水面,用挖池的土方抬高其它场地高程,解决场地内涝的问题。

二、如果用湿地花园的形式,可以适当地集中布置,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组织地收集园内雨水,形成更好的湿地景观。

篇9

关键词:太湖风光; 山水绿网; 规划引导;利用和修复; 改造和串联

湖州山水绿网以环太湖绿道为主干道,串联起了小市河、环城河~新塘港、东龙溪港、小梅港、旄儿港的“五河十岸”;仁皇山公园、项王公园、长岛公园、梁希森林公园等一大批特色与时代韵味公园;古村落、特色产业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要素织就而成。这张绿网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富裕了沿湖农民,带动了湖州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沿湖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品质。进而提升整个环太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我们通过以规划为先行,通过利用、修复、改造、串联等办法实施完成湖州山水绿网。现对织就湖州山水绿网作简要分析,并谈谈一些体会:

1.概况:湖州山水绿网,总长60公里的环太湖绿道,西起长兴县、东止吴兴区,向纵深推进到滨湖开敞区域作为太湖绿网的空间载体。湖州段沿岸自然山水景观与人文景观丰富:有顾渚山茶文化景区、塘浦圩田系统等自然风光;更有邱城遗址、陈霸先遗迹、毗山旧石器遗址等人文景观。这些景观成为环太湖绿道网络上闪耀明珠,也是长三角地区独特而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湖州在环太湖南岸相继建成了太湖明珠、渔人码头、仁皇山公园、项王公园、长岛公园、梁希森林公园等一大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在公园建设的同时,先后启动了小市河、环城河~新塘港、旄儿港、东龙溪港、小梅港的“五河十岸”景观整治工程,满足了人们慢行、健身、休憩的需要。太湖水产丰富,娄港圩田、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留完整。湖景、水景、山景、城景是湖州山水绿网织就主要元素。

2.总体思路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引领。把滨湖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突破口,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主抓手,融合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城乡一体发展的理念,坚持生态效益优先,转变传统发展模式,以提供更丰富生态产品为目标,打造独具特色的太湖生态品牌。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适意成景、绿化为主、突出重点、创新意识、可操作性的原则。在满足景观旅游、水利、道路交通等功能需要的基础上,极力体现近湖、亲水、通透、生态、文化的特色,把湖州山水绿网建成彰显湖州魅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3.建设措施

山水绿网以长兴至吴兴的滨湖区域作为生态功能保育和生态产业发展的轴带。突出一体化发展和整体性管控,打造面向全国的生态文明发展示范窗口为目标,以规划先行,利用与修复,改造和串联为手段,建设环太湖山水绿网。从而带动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

3.1规划引导。规划以“功能整合、交通疏理、景点串联、服务通畅、突出特色”为战略,致力于将山水绿网建设成为旅游观光的平台、生态环境的走廊、市民休闲的花园和城市魅力的窗口。

规划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用适用、保障安全等为基本原则,将环太湖绿道划分为临湖线、纵深线和联络线三种类型,形成“一环、八纵、多联”网络体系。一环即环太湖绿道临湖线,为绿网主线;八纵即临湖线串联各大景点、景区的纵深线为绿网支线;多联即连接纵深线,确保绿道织线成网的多条联络线。[1]完善慢行系统建设,将山景、湖景、水景、城景组织串联起来,推进城乡绿道网络互联互通,打造景观宜人、环境舒适、出行安全的乡野慢行空间。利用内河航道、太湖水漾串联沿湖与内陆旅游节点,形成滨湖区域水路、道路互联互通。依据滨湖带密布的娄港圩田系统,沟通串联生态绿契,山林、绿心、湿地、河湖水道、交通绿廊,形成环太湖的大系统。

3.2利用、修复。绿网的骨架为绿道,绿道建设注重因形就势,无论是环太湖绿道,还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或是沿河沿山体慢步道,都十分注重利用蜿蜒曲折的沿湖、沿河岸线或沿山线,因形就势,使绿道沿湖边、沿河边、沿山边委婉串行,突出山、水、湖相拥的自然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使绿道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协调。

环太湖绿道弁山段西侧有高低不等的山丘,且道路边有硬质挡墙,就在人行道边缘设置0.45米高的景墙,利用景墙与挡墙边角之间的空隙种植谈竹、珊瑚树等浅根植物,适当遮挡墙。又在挡墙顶部种植常春藤、爬山虎等藤本植物,也就是对挡墙进行垂直绿化,从而增加绿景,软化墙体、改善视觉效果。在湖薛公路交叉口至太湖大堤段,有良好的农田风光,我们主要采用生态修复的办法,来展示农业风光,民风民俗文化。对于鱼塘、田埂进行全面生态修复,即采用清淤和田埂加固等原始自然生态修复办法。使水变清,纵横交叉的农田变绿。

3.3改造、串联。绿网以绿色、生态为首位,依靠现有的道路、防洪堤河岸道路的改造,将幽林、湖河、城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串联起来。如原来的太湖路为城乡公路等级,把它改造成二板三带的城市道路,最大的亮点是增加道路二侧和中央隔离带的绿化景观。这三条绿带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常绿与落叶搭配,色彩丰富,植物小品精致,富有韵律感。也是一条生态道路。这条道路将长岛公园、项王公园、湿地公园、太湖明珠、渔人码头等一大批自然和人文景观连接成网。在改造道路的同时,改造河岸景观,通过河道将太湖、城市、乡村串联起来。例如:以四面环水的长岛公园为核心,将环城河~新塘港、旄儿港、小梅港、东龙溪港、小市河沿岸修建慢步道,将原有的、独立的曲桥亭阁、河埠码头、绿化景观串联起来,显现了湖州古城风韵,也就是说,通过水将城市、乡村、太湖连成一体,供市民和游客健身、休闲、观景。公路、水路两条绿线织就了山水绿网,使老百姓的出行更方便、更绿色、更健康。同时,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实惠。

湖州山水绿网的建成,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融合城乡环境,通过绿网建设能够有效地将各具特色的城乡环境进行有机联系,建立全新方式的交通廊道和生态廊道;二是密切城乡居民联系,通过绿道网能将城市居民的活动延伸到乡村,乡村百姓融入到城市,促进相互沟通了解;三是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村民借助游客资源,发展园艺业、特色手工业、特色水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新业态。游客的休闲体验得以丰富,引导村民经营家家乐,家庭旅馆、特色手工艺商店,农民的就业渠道更为广阔,游客的旅途服务更加充实。

通过湖州段山水绿网建设,我们体会到不仅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引领,符合低碳、节约、生态的发展要求,在改造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市民和游客健身、休闲、观景的场所,从而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湖州市规划局.湖州市环太湖绿道规划编制.(2012年)

篇10

围绕建设“生态、绿色家园”的目标,以举办省园艺博览会为契机,以“精品道路、精品庭院、精品片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公园、广场园林景观新(续)建和提升改造工程。继续推进园博园、罗曼园、自然农园等4个公园广场建设;提升改造水景公园、景观绿化等6个绿地景观(见附件1)。

(二)道路景观绿化新(续)建和改造工程。按照“精品道路”的绿化要求,对新青年路、风驰路、发展大道北延段等12条新(续)建道路进行景观建设;继续对山路、、环城南路等13条道路进行景观改造(见附件2)。

(三)居住区、单位庭院新(续)建和景观提升改造工程。结合“精品庭院”的建设要求,完成中国水城、中通名仕嘉园、市环境质量监测站等30家新(续)建居住区、单位庭院景观建设工程(见附件3)。

(四)省园艺博览会沿线景观提升工程。围绕省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对市区各主要出入口、主要道路沿线绿化景观进行认真筛查,制定今春具体改造计划。按照“绿化、美化、彩化、香化”的原则,增加根花卉、多年生草花种植,丰富市区景观色彩,科学配置植物群落。

(五)园林景观提升工程。重点打造市府新区、新区、城新区三大园林景观精品片区。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对本辖区内的绿化景观进行认真排查,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改造方案,并在春季绿化中组织实施。

(六)绿化补植完善工程。各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绿化责任区内的新植苗木、移栽树木以及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毁苗木,进行“查漏补缺、查死补活、查残补优”,并按现有苗木同规格、同品种及时补植到位。

二、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强化领导。各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春季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分解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切实做到统一指挥、条块结合、责任到人、管理有序,确保春季绿化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