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哲学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2012年全国文综卷 学科思维能力 科学备考
2012年全国政治卷与2011年相比,试题结构稳定,题型未有多大变化,多侧重能力考查,这与新课标要求不谋而合,做到了新旧教材的很好衔接。我结合试题本身的特点和多年的复习备考感受及阅卷感受谈谈师生如何科学备考,教师如何成功做好引路人。
一
2012年全国文综卷的政治总分值是100分,选择题从24题到35题,共48分,大题52分(38题32分,9+10+13,39题第5问和第6问)。
24小题常规计算,涉及价值量、价值总量、总产量(使用价值数量),比我们平时练的题简单多了。复习中教师需多方搜集涉及各个知识点的新题,教师要将各类计算集中归纳总结练会,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5题涉及税种“营业税改增值税”问题,考查增值税的特点及意义,这既是常规考点又迎合了热点,但题很简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6题考查银行问题,设问新颖:银行为何收取贷款利息,那是因为银行作为融资机构提供一种资本这种生产要素而非其作用,很容易排除A、B、D。(自2011年考过财政作用后,作为备考知识点重点让学生复习了,而且多见于一些模拟题。)
27题考查消费者维权的途径和手段,背景材料乃现在人们常消费的计算机,要求同学们平时有顺序地记忆维权手段,只要理解记忆,就很容易选对。材料已经提到与经营者协商这一环节,后面就剩下按情节和顺序依次维权问题。平时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实际讲清维权途径,并要做到“授之以渔”,掌握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生搬硬套。
28题以互联网问题为背景考察哲学联系知识点,有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的识别和正误判断。这也是常规知识点,只是背景材料变了而已。
29题以“人与河流”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为背景考查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实践的特征,只要掌握了实践决定认识中“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不颠倒二者关系,就能迅速找到关键词就做出准确判断。
30题以电梯因清洁工建议安装在楼梯外为背景考查创新,“源泉”和“必然”两个关键词足以让考生警醒。这也是平时我们常强调的。
31、32是以港澳“一国两制”实施后新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政治学国家制度中人大的权力和我国国家结构形式不变和特别行政区的特权,还有哲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2011未涉及,又是时事热点,还带有综合性、知识波及面广特点。)
33题背景材料是某市人大常委会议,涉及考查知识为人大和政府的关系,以及人大的权利的区分(究竟是决定还是任免)。(政治学国家制度范畴。)
34题政治学考查宗教问题,以新疆宗教活动场所数量及教职人员、举办宗教活动数量为背景材料。该背景是政治学常考知识点,以前多以为例,从背景来讲2011年非选择题出现了,不过考查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我们总结过,在三轮复习中都提到了。)做题时只要把握宗教本质变化与否就可排除A、B、C三项,直接选D。
35题以热点中国政府对欧盟、美国、日本进口相纸征收反倾销税为背景考查国际关系的形式及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做题时抓住“当今时代的主题”、“贸易冲突的实质”这些关键词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里就有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融合,经济学背景考查政治学知识点,或者是一种政治思维方式去做正确判断。)
以下为非选择题,38题依然为32分,三个问题,分值分别为9分、10分、13分,分别考查经济学和哲学及政治学知识点。背景为经济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数量的激增及权益的维护,以及企业用工荒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用工荒的原因,回答时要紧密结合材料,从中找出原因,还要结合现实;这类题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从哲学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入手并说明党和政府关注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该题属于简单题,问题很清楚,要求很明确,回答时只需将知识点准确阐述并与材料简单结合即可。这一点与2011年哲学知识点小切口重在知识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011年考查认识论处理社会实践知识,2012年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同板块、不同知识点。这道题看似简单,但是在答题中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要求是很高的,非常能区分不同层次学生,尤其是序号化、要点化、学科术语化或者简洁为知识点的阐述、知识与材料的衔接的这一能力要求体现的非常充分。
形式上有两问:从政治学角度考查一是党和政府为什么关注农民工问题,二是结合国家职能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这是迎合新课标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要求的。(学以致用)
39题为学科间综合,有6个问题,除第5、6小问为政治学科很明显,其余都需政、史、地三科知识和思维的融合才能完整回答。2011年的背景材料是地理和政治综合,2012年的背景材料为历史和政治综合。政治学科除结合历史材料考查主次矛盾原理及应用(分析说明),还考查经济学评析经济模式问题,该题型高考中第一次出现,平时见过但不怎么训练,要求回答其利弊,考查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正是考生缺乏的,再加上考生不会处理材料,即概括、总结及知识与材料的衔接能力不够,所以会拉开考生档次,这是一道好题。
二
整套试卷从难易程度上看:选择题较2011年相对简单,非选择题哲学部分简单明确,而经济学部分依然难度大,不易入手,政治学部分简单直观,整个分值分布也还与教材知识点是相吻合的,如哲学为16+20=36分,经济学16+19=35分,政治学16+13=29分;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政治试题总体结构和去年的大纲卷相比保持基本稳定,政治生活所占分值少于经济和哲学,题型也相对稳定,其中原因依据类5个(25、26、32题,38题第1问和第3问的第一小问)、体现类9个(28、29、30、31、33、34、35题,38题第2问,39题的第5问)、启示措施(手段)类1个(27题)、政策建议类1个(38题第3问)、评析类1个(39题第6问)计算题1个(24题),这就要求平时各类题型都练习到,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再者,背景材料很新颖,又是我们需关注的长效热点,如民生(农民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一国两制、国际关系(贸易冲突)、新疆宗教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高考题无论从选择还是大题都涉及很多知识点,加上哲学背景材料波及面广,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日常生活等,答案语言生活化,难以判断,唯独不变的是哲学知识点。
最后,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归宿,2012年的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多角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想很好地解答38、39题,考生必须调用经济、政治、哲学的相关知识并对问题进行科学的阐释,既需要学生牢固掌握主干知识,又要有学科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好的综合性。因此该试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做到了新旧课标及教材的衔接,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又稳中求新,有利于考查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发挥高校的选拔功能。
所有题都侧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但题型在变,材料在变,不变的是知识点和答题方法、思维模式,因此“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今后教与学时必须侧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和试题,原有的教学方法、思维模式都有待改进,否则将一败涂地,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第1版).
[3]蒋永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9.
[4]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3.
[5]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2010,(4).
篇2
关键词:课堂导入;生活实际;情境创设
高效课堂是高中政治新课改诸多先进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指以最小的时间、精力投入,换得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果。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改所提倡的“高效课堂”理念呢?又如何谋求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果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上述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与归纳。
一、做好课堂导入,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但能瞬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全部思维,还能在上课伊始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积极性,这对于推动他们真正将自身融入教师接下来要展开的具体知识点讲解活动之中有着极大的帮助。
对于这一点,我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部分知识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资料,视频虽然简短,却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所使用的货币一一都展示在学生眼前,像周朝的刀币、环钱和蚊鼻钱,汉朝的五铢钱,清朝的银元以及现代中国所使用的人民币等等。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货币是自然就存在的?还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并要求他们在自由结合成小组的基础之上,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
如此一来,既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课前讨论活动,还充分激发起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揭开货币神秘面纱”强烈好奇心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将自己融入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
二、借助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是落实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相较于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高中政治内容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就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与灵活掌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鉴于此种情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做出了非常明确的指示: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把一些较为抽象以及过于理论化的知识点寓于学生的生活主题之中,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实现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更好体验、理解、吸收以及最终消化。”
新课标的这一精神指示无疑为高效政治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无限可能。如,《哲学生活》这本书主要以哲学理论以及观点为主,内容虽然不难,但是有着极强的抽象性特征;而高中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哲学修养,在理解某些知识点时存在着极大的困难。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讲解《哲学生活》这本书时格外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结合,力求构建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高效政治课堂。
在教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部分内容时,我向学生举了这么一个例子:“生活中我们提倡‘废旧电池要单独回收’。因为一节一号电池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使600吨水受到污染。可是,污染的是水和土地,跟我们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有谁知道吗?”“电池中含有汞等众多重金属物质,如果随意抛弃的话,这些物质就会逐渐渗进土壤,并进一步污染到地下水资源。”“我们人类是要依靠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植物以及饮用地下水源生活的,如果它们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将遭到严重威胁。”……学生纷纷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回答得很好,这就是回收废旧电池与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样,在大自然中存在着无数这样的联系,这就是联系的普遍性特征……”
“回收废旧电池”以及“环境保护”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因此,将“联系的普遍性”这一抽象的哲学观点寓于其中,不但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内容中实现对于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以及领悟,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还可以促使他们逐渐转变以往的“哲学远离现实生活”的错误认识,有利于他们逐渐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而这将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进行政治哲学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使得“高效课堂”逐渐成为诸多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教学目标。以上是我个人对于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粗浅认识,希望能为广大高中政治教学同仁的实践工作提供些许帮助,以便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实促进高中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高秉孝.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途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
[2]曲肖玲.新课改下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3(7).
篇3
一、强化读书引导,夯实知识基础
读好教材是一个高中生学好政治的基本功,这在复习课中尤为重要。我在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特色选择的前提下,对学生读教材的方法做如下要求,以期提高学生读教材的兴趣和实效性。
1.熟记目录,理清板块。复习课学习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整体把握教材知识,反复浏览进而熟记目录,使学生对教材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学生可以通过比对目录,将教材知识划分为若干板块(如《生活与哲学》可分为四块),从而在脑海中初步形成知识体系。
2.做好联结,深化教材。第一,前联后挂读教材。学生读教材时,不能像初学时那样就一个部分去读一个部分,应有意识地、能动地前联后挂知识点,找出共通点,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忆教材。第二,结合实际读教材。联系实际读教材不仅会使学习有兴趣,还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联系的实际应尽可能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第三,联系考纲读教材。考纲对各知识点有明确的考查层次要求,要求不同读教材的方式方法也应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四,联系考题读教材。坚持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随时联系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平时比较规范的训练题,做到能熟知近些年各知识点的考试命题情况,并大致预测未来考查方向和考查方式。
二、构建知识体系,做到胸中有数
学生分析能力、运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良好记忆,而要做到这些,除了有效利用教材和现实中的典型实例作为助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复习课中要做好知识体系建构工作。知识体系构建主要可以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1.以课(或单元)为单位构建。
2.以知识共有特征构建。如创新问题,在《生活与哲学》中讲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在《经济生活》中讲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在《文化生活》中讲到无论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都需要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在《政治生活》中讲到不管是民主法治的进一步完善还是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都需要创新。
3.以综合运用构建。《生活与哲学》中讲到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这一哲学思想贯穿于每一个具体的哲学道理中。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世界观道理,它的方法论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世界观道理,它的方法论要求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优化答题技巧,提高考试效益
篇4
【关键词】政治复习 三条主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147-02
教师在高三政治复习中,实施三条主线相贯穿的教学形式,可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下面对这三条主线进行详细说明。
一、搭建自主学习之线,为复习布点
首先,教师要先进行复习布点,通过搭建自主学习的主线,使学生对复习内容引起重视,能够主动的去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教材的基本学科内容,还要培养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复习《文化与社会》这一章节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对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找出文化和社会的概念表述,采用树型结构图整理排列的方式。在具体操作中,可先将此章节分成两个大部分,即“文化”和“社会”,随后学生可自主总结“文化”这一章节中有哪些内容。比如说,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力量有哪些、文化与经济、政治这三者有哪些联系等。教师可将文化这一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一一对照的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完善学生脑中的思维逻辑构建。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所学内容也了解得更深刻,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将重点内容划出来让学生去记忆,自主学习的方法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将更有效。
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学生之线时,还可结合数学符号与图形,将所要考察的知识点内容以网状、树状、逐层递进等方式做成结构图供学生参考,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与记忆效果。
搭建自主学习之线,是为了给学生复习的整个过程设立目的地,让学生能够有计划有方向的去深入探究。就像梳理了一本教科书的知识点再让学生去学习,学生用这种方法去准备考试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若教师的复习计划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尤其是对于政治课程来说,哲学理论较枯燥,学生若囫囵吞枣的强记,不仅难以消化,还可能会引起反感,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到整体的学习效果。
二、理清适时点拨之线,为复习解惑
推进高三政治复习,三条主线内容之二就是理清适时点拨之线。学生在政治复习的整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把握知识点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解决学生复习时所遇到的困惑。这项主线的实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及时总结、反思学生可能遇到的教学问题,也要求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避免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其次,理清适时点拨之线,教师还要对所要考察的内容与知识点进行详细批注。政治学科内容的部分定义与概念比较相像,学生很容易混淆两者。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仔细的对两者进行区别,通过举例子、找差异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这些知识内容的认知,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文化的继承和文化的发展》这一章节中,“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意义”、“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等内容都是这一章节的重难点。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要让学生能够清晰区分各个知识点的定义和概念。比如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上来看,就可以从国家和个人这两个角度展开叙述;再有我国继承传统文化所持有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在创新型文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实践是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以此为例,教师要将这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说明,将两者进行比对,让学生明晰其中的差别。教师还可定期展开集体讨论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感到困惑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探讨得出结论,从而达到理清学生思路的目的。定期扫清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以此强化学生的复习效率,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更加准确。
三、完善及时评价之线,为复习护航
最后,三条主线之三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完善评价环节。巩固是为了让今后的复习效率得到更好的提升,用以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和复习策略,从而巩固学生的复习效果,提升复习效率。完善评价除了对实际复习环节过程中的各项内容进行评价,还包括对教师或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该环节中的评价结果,将是今后优化教学方式的重要参考。
人教版高中政治《我的民族精神》这一章节中,教师最好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例如我们的民族(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7页)精神包括什么?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有哪些?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等。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能对所要考察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就做好了第一步。另外,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的困惑进行及时总结和解释。例如,学生易混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爱国主义基本内涵这两者的概念,教师可对两者的差别进行详细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最后,要对复习进行双向的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对教师的复习策略提意见,教师可对学生在复习中的表现提出看法,利用评价环节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主线,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施理清疑难点的点拨之线,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排除易错点,从而保证学习的准确性;最后,教师要及时完善以评价为主的主线,让学生查漏补缺,保障复习效果,从而取得理想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劲松.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民主思想探析[C]//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
[2]李 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C]//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
[3]高迎爽.社会人的和谐发展――杜威教育思想的一种解读[C]//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
篇5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计划
一、以主干知识为依托,凸显基础性
分析2014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2014年高考试题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对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
因此,一轮复习的目标:系统复习高中政治全部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熟稔高考考点。要求:第一轮复习应遵循按章节或单元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夯实基本知识。以高考考纲考点为主干知识,重点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联系与区别。复习中要学会抓住“点、线、面”,建构起考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明晰化、精确化。要求考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脑子里有一张“知识结构图”、一棵“知识树”,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考生们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为此,考生要注意平时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在第一轮复习中以掌握知识为主,但也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思考,又可以保证热点问题的覆盖面。同时,试题往往利用一些小切口,抓住一个主题或中心形成若干道试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规范的答题模式和清晰的答题思路。这一点在综合考试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要注意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课本不是像刚学习的时候那样的细致,但也不是简单的翻一遍,或是单纯的背诵一遍,必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虽说是第一轮复习,但实际上它包含两遍: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结合《2014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需要理解 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以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 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 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过一段时间还要进行第二轮复习,但时间有限,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每进行完一个阶段,就要及时地总结一 下,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列出这一个阶段的知识框架结构,并找出里面重点的知识和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以备日后快速有效的复习。同时要做一个习题集,记录下那些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提醒您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那就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比如,要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要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要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这个时间的安排上,我认为: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50分钟左右,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90分钟,用30分钟时间记忆,30分钟理解,30分钟做题,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的时间的投入。那种靠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历次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政治虽是文科,但同时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高考政治主要分为: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几大块儿知识内容,主要占分比值分别为生活与哲学占30%,文化生活占20%,政治生活占24%,经济生活占26%。在政治的考试中,一般失分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不能转化为能力;
2、对题目的理解,答非所问;
3、解题能力欠少学科思维;
4、答题不规范,无意识失分。在政治的学习中,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占高考总分的55%。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策略
一、以主干知识为依托
一轮复习的目标:系统复习高中政治全部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熟稔高考考点。要求:第一轮复习应遵循按章节或单元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夯实基本知识。以高考考纲考点为主干知识,重点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联系与区别。复习中要学会抓住“点、线、面”,建构起考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明晰化、精确化。要求考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脑子里有一张“知识结构图”、一棵“知识树”,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导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要求采用恰当方式培养考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了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训练考生科学的解题思维,培养考生基本的解题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主要是指导考生解题时能遵循以下思路:阅读题目;分析题意,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问题材料情景有无符合的知识原理;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确定应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基本知识原理来表达。
高考中考生失分的原因包括对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的不够完整清楚,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不够准确,专业术语表述的不够规范,也缺少对题型的强化训练。要加强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和常见错误的分类分析,提高考生对试题的分析能力和答题要点的构建能力。
三、关注社会热点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是高考的一个能力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高考试卷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热点问题为素材,以发展为灵魂,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轮复习中要拓展考生的政治眼界,关注“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内容,是考试题目设置新情景的原材料。在复习课中,我们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反映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设计问题,引导考生思考。引导考生走出课堂,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激发考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考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复习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
“探究”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实践活动,是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它同时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题目,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鼓励考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并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考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体现开放性、探究性以及在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轮复习中要正确认识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高考应渗透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资料
1.哲学与生活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所涉及到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的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它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它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类型。
猜你感兴趣:
1.高三政治三轮复习计划
2.高三政治复习计划范文3篇
3.高三学生政治复习计划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93-01
叶圣陶曾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教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就是适时点拨。教师对学生的“点拨”是一种教学方法与艺术,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在关键处给学生以启发;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发展学生的智能,从而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复习――导入――讲疑――小结――作业”,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理念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力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堂要注重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动”起来。点拨的一个根本点,就是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通过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中注重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例如,在讲“实践决定认识”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采用“画家画牛”的典故来导入新课:“古时候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两牛相斗图,甚为得意。他给朝廷的一些官员看,官员们都称赞不已,可是他的画被一位放牛娃看到时,这位放牛娃却哈哈大笑,放牛娃说,两牛相斗时,为了用力击倒对方,尾巴永远是夹着的,绝不会像画上画的牛尾巴一样高高地翘起来。画家听了之后面红耳赤,不敢出声。画家为什么会闹出这样一个笑话呢?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实践决定认识。”这样的导入生动幽默,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并产生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通过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
点拨有时是概括强调,有时是追问补充,有时是价值引导,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点拨,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讲解经济常识“影响消费的因素”时,笔者首先问学生平常穿什么价格的衣服,总结出一点结论虽有差别,但都很普通、价格便宜;其次,又问学生那些明星“大腕”们都穿什么价格的衣服,得出一点认识,就是他们穿的都是些名牌衣服,价格昂贵;接着再问学生二者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学生纷纷回答:“他们收入高,钱多,而我们家收入低,钱少,买不起。”紧接着笔者又追问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收入影响消费,商品的价格也影响消费,由此得出收入与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这样的点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点,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结合生活中的经济活动思考课本的知识点,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通过点拨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情感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在讲解“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这一重要知识点后,笔者随即给学生出了一道探究题: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假如你经营一个公司,你要怎样做才能确保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自由发言,笔者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启发、引导、总结。这样既巩固了这一重要知识点,又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有优胜劣汰,应时刻告诫自己要拼搏和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在情感上教育了学生。又如,笔者在上高二《生活与哲学》的探究课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虫子在墙壁上慢慢地往上爬,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但它还是没有放弃,这时旁边的一个人说:“可怜的虫子,它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向就可以上去了。”另外一个人说:“它的精神真让我佩服,做什么事就要像它一样坚持不懈。”随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说得相当好,笔者也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通过点拨使学生意识到看待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的角度和观点都有可能不同,因此明白了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培养学生 判断性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试教育的惯性依旧沉重,学生的创新与思考因此受到了束缚,在这种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只会死板地掌握书本上僵硬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学会自己主动地思考,去探究知识点背后的科学与规律。判断性思维要求学生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料,并且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在这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评价,进而得出科学的判断结论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的最佳的思维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摸索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并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什么是判断性思维
判断性思维的概念来自于英文Critical Thinking,最早在古代西方由柏拉图的老师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他的哲学理念中指出,“Kriticos”,在希腊文中意为提问、理解事物的意义,即“辨明和判断的能力”。判断性思维也被称为批判性思维。
判断性思维方式对于人有以下的基本要求。
(一)解释
要求人能够理解和表达多样化的情景、事件、规则、程序、经验等的含义,要求人能够对事物进行归类,澄清其不同的含义。
(二)分析
能够识别意图与表达之间的推论关系,能够识别事物的概念、描述、存在的问题,或者其他表达信息、理念、理由、经验、意见的表征方式。对于分析更细化的要求,是能够发现并且解释论证,能够把一个复杂的事物分为不同的简单部分或简单方面,并对每一个部分或方面进行理解和解析。
(三)评价
要求能够评估陈述的可信度,能够对关于主观的感知、经验、判断或意见的描述进行合理评估,并发现这些陈述与其他客观事实之间存在的推论关系,能够在所分析出的各个简单部分中,找出对解决问题比较有用的部分或者方面;评价就是要找出最有用的部分,对于各种主张和论证进行筛选,从而为判断提供依据。
(四)判断
能够依据各种相关信息中的数据、陈述、证据、意见、概念、描述,形成自己主观的理性猜想,得出结论。结论是基于对事物的比较深刻的理解、独到与独立的分析,理性的评估的基础上做出的最符合逻辑的合理判断。
二、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以下弊端。
(一)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思维不够活跃
由于应试教育的特点,生物教学这种原本丰富多彩的自然探究也是长年处于一种僵硬知识点与题海淹没学生的状态。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死记硬背,没有去深刻领会这些知识点背后的科学规律,甚至没有想要去发现这些规律,或举一反三地去思考其他的关联知识。
(二)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缺乏评判的思维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生物学作为新世纪里极具众望的新学科,如果学生都迷信书本上现有的知识,甚至将之认为是教条,而没有从根源的规律上去理解和分析,进而评估判断知识的可信程度,那么未来就不会有志于生物的学生发现出新的规律和理论。因为,新的更接近于真理的理论往往都是建立在传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的,就如同达尔文进化论上帝造人的说法一样。
三、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判断性思维的方法的摸索
近年来,教育者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判断性思维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总结出以下几点较为有效的经验。
(一)利用课程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判断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多个需要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实验。这些实验中,有一些是关于实验方法的应用探究,一些是关于背景问题的探究,还有的是关于知识原理的概念重现,另外的是关于基础实验能力的培养等。但不管哪种实验,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动手操作。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对实验步骤与目的的理解,并且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进而得出最终的判断结论,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
(二)利用科学史的发展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物学发展历程中一个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的故事,用生动的历史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那些发现新的生物学理论与现象的科学家们是从哪些角度思考问题的,是如何进行假想的,哪些细节成为了他们正确猜想的证据,最终他们又是如何从论证的现象中总结出结论的。
(三)联系日常的生活,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验证知识
生活往往是最好的老师,环境能够让人产生最深刻的记忆。在教学中,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多去生活与自然中“发现”书本中的知识与规律,这样在他们恍然大悟的同时又会有新奇与成就感,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思考与判断的积极性。
判断性思维作为以逻辑方法为基础,结合学生日常实际的思维模式与心理倾向发展形成的批判性思维技巧之一,对于还处于心理发育期的学生的思维与人格的成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技能与思想态度,判断性思维不仅仅是在生物教学领域中有重大应用,事实上它没有学科限制,在任何课程的学习中,应用判断性思维模式来分析、判断、理解,都有着非常好的效果,甚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未来的工作与人生中,学会用判断性思维来做出最合理的选择,都是非常关键的。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在教学领域努力探究创新,摸索出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判断性思维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禹.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及效果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13.
[2]何兰平.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学周刊,2013(2):154.
[3]朱东跃.基于教科书谈提升学生判断性思维品质的若干途径[J].中学生物学,2011(4):10-11.
[4]周新霞.新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与思考[J].网络财富,2010(21):143.
篇8
关键词:语法;策略;多元化
一、学习语法的目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中突出地提到了“强调主体教育”,实则是要求“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主体教育者重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以及两者的融合,弥补因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离而导致的意义失落和主体性的泯灭。从本质上来说,主体教育观就是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这样,学生就有机会走向自然,有机会与社会和现实社会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同时还有机会关注自己的个人知识,在自我感受和体验中获取知识”[1]。可见“主体教育”中课程的基本来源里具有“生命主体”的是“人”,而其在教学中的对应实体是“学生”。诚然,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在“主体教育”的本质意义框架下,学生学习语法的目的就在于学习和掌握语法知识,用来交流和应试。
二、学习语法的必要性和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企图在所接触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发现秩序,寻找规律[2]。其实,语言同样也有自身的规律。学习外语与学习其他任何知识一样,整个过程是一个发现规律、寻求规律,并对原有规律进行重组的过程[2]。语言是由句子而不是孤立的词组成,而句子的构成靠一定的规则,因此,英语学习和教学中语法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懂得语法规则、结构的内在机理有助于其记住有关的规则和结构;对规则、结构理解得越深,运用语言就越自觉、越准确;同时还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2]。所以,语法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者习得知识和正确灵活运用语言的效果。
记得古汉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可见,策略的突出特点在于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1]。在实际英语语法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学生在语法学习和使用中最困难的是英语语法头绪太多,顾此失彼,并且大学英语语法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且多数知识点已在中学学过,学生免不了会出现积极性不高,不够重视的现象,这就尤为显得教授语法需要策略的重要性。把策略用在教学上被称为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过程、方法的综合规定[1]。对于庞大且纷繁复杂的语法体系来说,语法教学就是要强调策略,否则单一、呆板、硬灌和死抠的教学无疑导致混沌、死板、被动和遗忘的结果。
三、语法教学策略
(一)语法教学中运用的教学理论
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换言之,正确的理论可以作为我们实施行为的向导。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关注教学的目的和手段,即教育对于人的价值以及实现这种价值需要采用什么方式,呈现何种教学内容,它的研究方法是哲学的思辨和理论体系的构建[1]。以此理论可以设计和管辖教学的过程,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再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加入,打破了填鸭式教学这一传统灌输模式,使知识的获得更具牢固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法知识是语言运用的规则,我们不能去创造而只能是习得。建构主义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和生成性则有失偏颇。因此,建构主义持有的观点在语法教学中应作为帮助语法教学的多元和有效手段与主导式教学方法相结合。
(二)语法教学的原则
民主合作原则是成功实施教学活动的保障,就是要在教学中“创建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1]。大学语法学习中,由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基本的知识体系,他们的认知发展顺序一般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因此,教学时要遵循此认知规律,有逻辑、有步骤地安排知识点的讲授,把握住知识点的内在有机联系,使讲解体系化。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更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和掌握语法知识的重要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1]
(三)语法教学方法
在大学语法教授中,因为很多语法知识是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就已经获得的,所以一再地反复、冗余重述是毫无意义的,学生必然出现被动、消极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对英语语法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并能对语法现象作出正确、合理的分析,最终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1.再现法
由于在大学前,多数语法基本知识学生们都学习过,那么再把抽象、一般、普遍的语法定义和知识作重复地讲解就没有必要了,既浪费时间也没有作用。但我们要明确,为了加强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提高语法运用能力,当我们就某一语法知识点进行深入地认识和提升时,教师不得不高度归纳该知识点的核心语法现象,运用定义、图表、列举等方法和手段把习得过的语法知识再次呈现给学习者,激活其大脑沉积的相关知识,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
2.演绎、归纳法
演绎法是先让学生接触和理解语法规则、结构和规律,然后再举例验证和解释语法规则。而归纳法在此处强调教师先学习、观察、分析和比较语法现象,然后再总结、归纳出语法规则或规律,最后传授给学生。
(1)特例总结
在习得某一语法点的基本和一般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有必要掌握在此范围以外的特殊用法,这是教授大学语法的必要任务,是更好地较为全面地掌握语法知识并熟练应用于交流和应试的必然要求。演绎法首先为学习者呈现语法规则,并总结和列出标志性的词和句子结构,然后举例并释解其具体用法,同时如有类似用法或需要对比、区别的词语或句型的时候,教师应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合或区分以方便其加深记忆。例:虚拟语气用在asif(though)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和表语从句中,其动词形式与虚拟语气用在wish后面的宾语从句中的动词形式相同。另外,虚拟语气用在宾语从句中,动词suggest意为“建议”之意时其形式是“should+动词原形”或省去should直接用动词原形;但当suggest所跟的宾语从句不是“建议”而是“表明、暗示”之意时,则用陈述语气。
(2)技巧总结
如我们所知,语法规则繁杂且不容易穷尽,若我们只死记语法条款肯定会事倍功半,但如若通过语法现象作出总结,得知一些规律性、技巧性的语法结构并固化下来,这样就能够省力地帮助加深和牢固记忆。例:在Itis(about/high)time(that)…从句中要求用虚拟语气,表示早该做而未做的事,并含有建议的意味,其动词形式用过去式。因此,总结出的这类词和句子结构能很有效、快速和牢固地为学习者所记忆并掌握,且不失为一种能提高交际应用和应试之高效性和准确性的技巧。
3.练习法
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实践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顺利通过应试的能力。因此,对教师来说,科学地设计语法练习,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操练无疑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按照熟悉、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分为三种操练方法:(1)机械操练。在此练习中,学生的反应完全受到控制,学生不用理解意思就可以作出正确反应,如模仿、替换、重复等。这类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熟悉记住词、句等语言形式或结构。(2)内化操练。指学生的反应仍然按教学内容和目的受到控制,但学生必须熟记语言形式或语法结构并理解意思才能作出正确反应,如造句、改写句子、改错、完形填空、翻译句子等等。这类练习的目的是理解语言形式或结构使之在记忆里巩固下来。(3)交际操练。指学生根据自己所习得和掌握的语法知识作出反应。这种方法更接近于实际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这类练习可以通过问答及场景对话等口语交流方式得到锻炼,其目的是灵活运用语言形式或结构。
篇9
所谓“点、线、面”的教学思维,即将寻找教学知识“点”及贯穿知识“点”,建立“线”与“面”的教学思路整合为一个系统的教学方式,并保持“点、线、面”的教学过程处于不断的周期性发展和开放运动中。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拓展、加深,考点和知识点密集,题目类型和知识应用也灵活多变,对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分析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的提高。运用“点、线、面”思维来进行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现代社会物质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精神和意识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也为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点、线、面”的思维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防止学生孤立地、片面地、停止地看待社会问题的形而上学式的思维方式的出现,起到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点、线、面”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应用策略
2.1 寻找教学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里有很多教学大纲上的知识点及内容的关键点,把这些“点”找出来,并一一解决和消化掉是完成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课程标准,从案例设置点及查找思维冲突点两个方面来着手,寻找突破“点”,“以点带面”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打造高效、精彩的课堂教学。其做法首先是选取案例的设置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找出相关的知识分点,让学生从“点”上进行识记和细化、加深理解;并可把案例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拆分,让学生能够从同一案例的不同层面来进行掌握。其次是思维的冲突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不同的思维方式等,作为打开学生思维的突破点,在基于“点”的教学方式下,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和发展。
2.2 利用“线”贯穿知识“点”
所谓“线”,就是能够贯穿知识“点”的纲。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线”的牵引,才能将多个相互独立的知识点及案例,连在一起,从而达到在学生的头脑中组成一个连贯知识链的效果,深化理解教材间各个重点间的联系。教师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围绕线索,将已讲解过的、零散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连成具有内在逻辑线索的“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在基于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来梳理“点”与“点”的关系,认清“点”与“点”的关系,从中找出其内在的逻辑纲领。
例如,在关于真理和谬误的讲解中,首先找到如“真理”的含义,及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认识的性质等重要的概念知识“点”;然后,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指导;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生生互动,学习、讨论有关真理和谬误的区分及举例说明,总结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并举例说明。
2.3 建立、整合知识的“面”
在把知识“点”串成“线”后,要把各个零散的原理和规律等知识线索整合成“面”,来完成一个周期的系统教学。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以每一单元课程作为知识“面”进行整合;也可对整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将不同模块的教材进行整合;也可以对于一个知识内容通过“人文”与“工具”的两面性构建出相关的知识“面”。进而,让学生采取如建立知识框架图、关系图及归纳总结等方式,思考并练习把知识间的关系以“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构建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小测试,以达到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验。
例如,应用相关知识,作关于“基因工程”的真理性探究或漫画讨论。在理解有关“认识”“真理”及“谬误”“科学”等重点概念后,通过师生互动即教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从中得出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等哲学道理。最后,学生通过做练习进行练习提升,并通过检查、测验来进行自查和反馈。
所应注意的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点、线、面”教学应该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周期结束后,并不代表相关课程知识的教学结束;而是需要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反思,在原有成果基础上吸收新的方法制定新的方案,重新开始新一轮的“点、线、面”过程。这样,在“点、线、面”思想下,保持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以取得高中思想政治课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构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政治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笔者在与课改结伴而行的日子里不懈地实践、反思,总结出了一些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策略,现拙述于下,旨在与同行分享、交流、探讨。
一、践行课改:转变观念,锐意创新
我们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探索构建高效课堂,以“三变”、“四结合 ”、“五让”为抓手。
在“三为主”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三主、六步”式教学法。
1、“三变”,即:变注进式为启发式;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智能并重。 “四结合”,即:备课与课标、教材、学情等相结合;与画知识树相结合;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要和学科组“主备主讲”集体备课相结合。
3、“五让”,即:课堂上能让学生问的让学生问;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讨论的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时间不少于20分钟。
二、激情导入:创设情境、导进新课
温故而知新。可以通过提问、处理作业等方式复习,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导入,或者直接通过视频、图片、实物、访谈或时政等激情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积极性,要求简捷、明快,时间以5分钟以内为宜。
必修一《经济生活》我注重以实物导入,在讲授1-2-1《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正值秋季葡萄大量上市,我提了一串鲜艳的葡萄走进教室,设置问题:1.现在的葡萄价格是多钱?2.过年时的价格是多钱?我补充远在咸阳市的葡萄价格是一斤2.5-4元,为什么同样的葡萄,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地方价格不同?必修二《政治生活》,我开展了由学生主讲的课前三分钟时政讲评活动,一学期一般分为自主演讲、针对训练和综合评比三个阶段,效果显著。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我侧重以成语故事的视频导入。
三、自主学习:课标导学、提纲引领
出示课标要求,结合板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快速浏览正文以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切忌学生看书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此刻教师可板书提纲,并来回检查学生的阅读效率。如果是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自己边看书边列提纲。
四、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同伴互助
在学生自学质疑的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引发学生研讨,针对课本的课堂探究、名言或者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一般把全班同学划分3-4组为宜,每组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教师可来回检查讨论效果,并加入讨论。注意克服流于形式,时间一般在8分钟左右。
我在讲授必修三《文化生活》2-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其中第一组结合课堂探究二:要求学生列举中西方及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并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节日;第二组结合课堂探究 三:概括文化遗产的含义、地位和保护的方式;第三组结合课堂探究四:我用视频先后播放了印度尼西亚的民歌《星星索》、德国民歌《Mein Vater war ein Wandersmann》、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要求学生探讨不同的民族为什么有不同 的民歌?第四组则结合教授的名言归纳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五、交流点拨:精讲互动、解难释疑
在各组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点拨、精讲等途径,指导学生分析与归纳。侧重深入理解重点内容,侧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注意知识的衔接、纠错、组织、设问,以精讲为原则,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坚持“三讲三不讲的原则”,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此环节的教学,必须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时间一般也为15分钟左右,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有机穿行。
六、借助生活:开展活动,落实目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做出了非常明确的指示:“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把一些较抽象以及过于理念化的知识寓于学生的生活主题之中,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实现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更好体验、理解、吸收以及最终消化。”新课标的这一精神指示无疑为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的落实体现了无限可能。如在教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部分内容时,我向学生举了这么一个例子:“生活中我们提倡‘废电池要单独回收’。因为1节1号电池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种植价值,能使600吨水受到。这跟我们人类有关系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如果随意抛弃的话,这些物质就会逐渐渗进土壤,并进一步污染地下水源。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我们人类是依靠土地生长出来的植物以及饮用地下水生活的,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将受到严重威胁。”……我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并指出:“这就是回收废电池与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样,在大自然中存在无数这样的联系,这就是联系的普遍特征。”“回收废电池”与“环境保护”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将“联系的普遍现象”这一抽象的哲学观点寓于生活现象之中,这将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进行政治哲学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七、建构拓展: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照应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对本课知识进行拓展提升,指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或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或者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或者动手实践,始终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一般在5分钟左右。
在讲授《世界文化多样性》时,正值5月份世园会在西安举办,我让同学为世园会设计会徽,并当场展示、评比,最后让获奖的同学谈谈设计理念,同学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八、巩固深化:达标测评,迁移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
1、课堂练习:最好以书面的形式进行练习,单选4-5道题、简答1道题为宜,注意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分析,以举一反三,加深理解,培养科学的答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