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篇1

关键词:绿色奥运;绿色供应链;绿色采购;绿色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奥运会举世瞩目、规模空前。北京百年奥运不仅观众和运动员数目空前,所需设备的规模也是巨大的。比赛前后体育器材、用品的运送、储存和人们的旅游、娱乐、餐饮等活动都要求物流系统化、专业化、国际化。如何快速高效、降低成本的物流组织来保证赛会的正常运行,是北京百年奥运成功的关键。

一、国奥会政策与北京百年绿色奥运的内涵

国际奥委会政策导向为申办国在申办、组织、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以及在受奥运会应直接影响的举办奥运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能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绿色、环境绿色、物质绿色和意识绿色等几大方面。2008北京百年奥运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要求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度;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多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和环保产业发展;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大幅度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

二、北京绿色奥运中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北京奥组委在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当中提出2008年奥运会要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要突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并要求奥运的组织工作高效、创新。北京奥运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奥运三大理念的重要体现和竞赛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在运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还相对的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们又没有举办奥运会的经验,因此我们借鉴国外的经验,优化2008年北京奥运物流系统配置,制定供应链和采购绿色化管理规划。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防止企业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消耗人类社会的有限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确切定义,目前理论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总的观点是指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分”及“无任何副作用” 贯穿整个供应链中,这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当今时代与绿色奥运的迫切要求。

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包括内容: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的选择、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包装(环保包装)、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绿色回收。绿色设计:称环境设计、生态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绿色材料的选择:是指具有良好使用性能在制各、加工、使用乃至报废后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能耗少、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无污染且易回收处理的材料。可以选用可回收重用材料、可再生材料、可降解材料、易处理材料、分类设计材料、生物降解材料、无毒材料等。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工艺规划就是要根据制造系统的实际,尽量规划和采用物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绿色包装(环保包装):是指在商品包装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突出考虑了环境保护问题的包装,一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商品包装,都可称做绿色包装。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其主要包括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绿色回收: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之后,若不回收处理,将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导致环境污染;绿色产品回收要考虑产品及零部件的回收处理成本与回收价值,确定最佳的回收处理方案,获得最高的回收价值。

3.北京绿色奥运中供应与采购的特性

据专家预测:2008年奥运会直接相关的物流量约为417.2亿元;间接相关的商品物流量为4. 91亿元;直接相关的废弃物物流量10.8亿元;3项相加,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的商品、废弃的物流总录约为432亿元。为国外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能够引发3 500万美元的餐饮和购物消费,每人要为这些游客提供450吨的食物和10万吨的生活用品奥运会期间每人在奥运村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垃圾是30吨,总共有600- 900吨的废弃物需要处理等等。

奥运物流内容不确定性强:奥运物流不仅量大,不确定性也强。在奥运会举行期间有许多与物流有关的意外事件发生,而且这些事件发展迅速,需要尽快解决。因此物流管理者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计划失灵的各种情况及采取应急措施。在储存方面的不确定性更为明显。据研究,一般奥运会举行期间,40%的仓库用来储存比赛器材,60%的仓库用来储存未知的物品。由于需求不确定性,物流管理者必须不断调整仓库物品的摆放以适应新的存储需求。

三、2008北京绿色奥运中供应链和采购绿色管理的基本对策

1. 科学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完善奥运绿色采购机制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运用管理学及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研究北京市奥运物流系统的运营主体选择、运营所遵循的原则、运营目标。供应企业应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分析自身的状况,结合绿色奥运的特点,明确认识实施目标。科学规划绿色供应链管理完善绿色采购机制。

2. 成立综合物流指挥中心将业务流程重组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机结合

业务流程重组 (BPR)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从本质上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变按职能部门划分进行“内部横向型任务管理”的机制,为“跨职能部门的纵向型任务流程管理”。降低由于环保不达标而导致的供应链中断或延误的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因此,北京奥委会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成立一个有组织协调能力的综合物流指挥中心,确保奥运物流绿色通畅。

3. 注重奥运中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制定完善的采购计划

北京奥组委要保证比赛期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需要改变企业的管理理念;奥运期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应寻找资信度高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企业内管理专家和业务骨干人员共同组成总体规划组,对企业的领导和员工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培训,提供新的管理模型,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成功率。制定出相应的采购计划,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从国际奥委会政策导向和2008北京奥运理念可见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管理的全新理念,是全球管理的新趋势。绿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体育赛事也要树立绿色管理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绿色管理思想、制定绿色管理策略。为绿色奥运成功举办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张余华.绿色供应链的管理[J].天地文化,2002,(11):86-87.

[2]汪应洛,王能民,孙林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 中国工程科学,2003,(11):83-87.

[3]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8-19.

篇2

关键词:ERP;实施管理;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051-02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将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它可以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ERP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强调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高度柔性化的战略管理以及降低风险成本、实现高收益目标等优势,从集成化的角度管理供应链问题;ERP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它同时又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ERP既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一个使财务、分销、制造和其他经营业务达到均衡协调的应用软件系统。它是从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项目背景

2005年,我公司的销售规模接近3 000万人民币,当年产量达到35%的增长,销售市场开始向国外扩张。但是由于我司产品规格多,产量大,依靠人员管理的模式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管理效率越来越低。为了保证长远发展,公司成立信息化工作筹备组,筹备组由财务总监,运营总监和财务部经理组成,财务总监任组长。由于整体实施周期长,我们把整个信息化工作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施情况

2006年上半年,筹备组组织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多家ERP供应商的服务和软件进行对比。在对产品有一定了解后,筹备组走访了其他几家已运用ERP软件的企业。在比较了软件性能、成本以及后期开发和服务水平,最终筹备组和某软件达成合作意向。我们向该公司购买了REP软件中财务、供应链(销售、采购、库存、存货核算)和人力资源模块。同年8月,成立了正式的项目小组,由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分别担任项目组组长和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和相关岗位员工为项目组成员。供方制定了详细明确的实施计划方案。但是,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在实施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供方客服对公司调研不够,服务不到位。未能安排一名熟悉软件并且能根据客户的个性制定新方案的实施顾问,对物料、仓库、机构及人员设置的编码没有提供科学的编制方法,软件工程师在没有对公司的业务进行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就下达指令;其次,公司项目组内缺乏专业人士,对外配合力度不够。由于缺乏一名既了解公司业务,又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责任人,以至做了很多事倍功半的工作;第三,就是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具体的操作员未能正确理解数据信息化的意义,以至大部分人对项目充满抵触情绪,对于初始化的核心——成品及原材料的编码,只是由库管提供或临时编制,技术部门没有参与。在这种情形之下,除了财务模块按原计划实施外,其他模块的实施都受到不同原因的阻碍。第四,公司销售业务模式复杂。销售模式一时无法改变,软件不能满足提供灵活的操作方法。

双方磨合了1个月的时间后,项目组决定销售模块暂不启用。由于原材料和成品的型号规格非常多,物料编码编制混乱,手工账和系统账并行了4个月后,在2007年的1月份开始正式使用;在编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之前,物料的价格在系统内无法计算,所以,在2007年的5月份公司向计划采购部调配了一名熟悉产品的采购专员,按照图号重新编制了原材料的编码,同时技术部按照BOM对成品的编码予以更新,这样采购和存货核算模块开始启用,成品的收发存开始用系统内的数据向财务传送报表。经过几个月的上线运作完成了采购—库存—财务的规范管理、实现了公司内的数据共享,并使相关部门能了解到存货的实时运行状况。

新系统走上正轨后,大家逐步感受到电子数据的优越性,仓库实时报表统计及月底结账瞬间完成,让仓库统计员从繁重的记账工作中解放出来,数据的准确性大大提高;车间领料的各种数据在材料出库时已分配至相关产品,节约了车间统计员的工作时间,避免了与仓库之间的重复劳动;采购模块开始利用库存管理的数据对原材料进行结算,可以随时掌握供应商的供货、结算、未结算情况,采购人员在总账内可以随时查询供应商的账款;财务每月直接根据原材料收发及采购结算后的数据,进行材料记账和成本结算,分享供应链的成果。与此同时,为了规范操作和管理,陆续出台了公司内ERP使用规定和进销存业务流程,目的是明确各岗位职责,规范业务流程,利用软件平台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在软件使用初期,大家在系统内只是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并没有根据各自的需求去学习软件自带的各项功能。公司内也没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软件,同时由于软件验收期长,在未进入服务期前,没有专门的工程师上门提供服务。软件公司来公司培训也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做介绍,因为那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并没有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去说明。

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由于原材料的入库、出库都是单据生成,而入库时的单价是仓库管理员直接填制,并没有考虑到其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产品成本,加上财务人员对存货核算模块的功能没有完全理解,在月末出现了某些材料没有数量只有金额,有数量但金额为负数的现象。在发现了这些问题后,我们及时与实施工程师联系,可是他们手上的项目很多,不可能有系统的时间帮我们解决问题。在2008年,该软件公司开通了全国服务电话,接线员大部分非常专业,于是我们经常向他们请教,明白了之前很多模糊的概念,特别是存货核算内的操作原理,以及其与总账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我们使用的信心。这时,公司的销售规模比2007年增长了43%,计划采购部也开始在采购模块录入到货单并赋以单价,仓库只是根据到货单生成材料入库单,材料单价的准确性得到保证。同时,公司开展了进料加工业务,为了区别材料的加工和一般贸易进口,我们增加了一个仓库单独核算加工材料,满足了加工贸易核算的相关规定。在2008年底,软件终于验收,操作员的数量也在增加。

第二阶段实施情况

在2010年8月份,公司决定启用销售模块,于是我们对各种软件不能满足的业务进行梳理,公司管理层对这项工作给予极大支持,销售部制定了订货和退换货的相关规定,并得到了客户的理解和配合,我们也吸取了前期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请软件公司派了一名专业的实施顾问来公司了解业务情况,把我们认为的问题拿出来,实施顾问为我们制定了相应方案,加上我们积累的经验,在2010年的11月份开始试运行,2011年开始正式运行。

销售系统启用后,仓库可以直接参照销售订单生成发货单,与过去直接做出库单相比,出库单的准确性得到保证,从管理角度出发,销售部和财务部可根据需要,直接从系统取数据做相关分析,分析手段更加规范和多样,同时改变了过去任意退换货的做法,销售模式的规范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目前,我们有增加了条码录入系统,大大加快了产品入库、出库的速度。

存在问题: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系统内销售发票计算出的售价与税款和金税系统不能保证一致,原因是两个系统设置的计算公式不同,就这个问题多次向软件公司反映,至今未得到解决,考虑到调整软件的费用较高,而手工调整的工作量不大,目前,我们在每张发票生成后进行手工调整。

第三阶段实施情况

为避免第一、二阶段出现的问题,我们邀请了武汉科技大学对我们的生产流程进行梳理,准备进一步完善供应链情况,将整个生产流程纳入ERP系统。

一点体会:ERP软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核心是产品的BOM和产成品的编码,BOM和产成品编码必须唯一,如有变化及时调整。我公司ERP实施之所以要分为三个阶段,无法一步到位的实施,主要由于因为各种原因造成BOM不唯一,无法和部件一一对应。技术人员又不能及时调整BOM,也不能将生产流程合理细化。其他的体会如下:(1)在公司内部,必须有懂业务的管理层作为具体项目实施的总指挥,还需要各部门负责人的支持,在软件实施前,已经有一套相对完整规范的业务运作流程,而不是利用软件来规范业务;(2)在选择软件时除了考虑软件质量和价格外,对后期的服务质量以及开发能力也要充分估计;(3)加强了内部控制,流程要与软件相适应。在工作控制方面,要能够做到分工明确,适时控制,对每一环节所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反映出来;理顺和规范业务流程,消除业务处理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实现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数据集成,使得公司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工作的质量进一步得到保证;(4)要重视培训,对各站点的使用者要做好培训,这样才能从使用者角度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前提。

结束语

2011年度,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相对2005年,销售收入增加4.6倍,而相应的管理人员仅仅增加了1倍。可见ERP软件的正常运行,显著提高工作效率。ERP软件的实施还需要在细节上花时间去研究,通过灵活的调整,将非标准流程变成标准流程,从而使得ERP软件具有一定的“柔性”,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篇3

关键词:物联网;RFID技术;应用

物联网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或许是个较为陌生的词,但它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是当下全球最热门、最具竞争性的产业。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而RFID技术则是作为物联网技术最重要和关键的支撑。文章在简述物联网、RFID技术以及RFID技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物联网中RFID技术的应用、物联网中RFID技术的应用推广存在的阻碍及发展前景作简要介绍。

1相关概念简述

1.1物联网概念简述

物联网,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things”,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指的是通过运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的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1.2RFID技术的概念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系统由一个询问器和很多应答器组成。

1.3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RFID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1.4RFID技术的优势

RFID技术能够自动识别目标对象,不需要人工干预,在一些条件比较恶劣的环境可以发挥出他的优越性,也可用于识别高速移动的物体且可以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起来相当的方便快捷。RFID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优势:首先,无须接触识别对象就可以进行远距离的读写,且读写速度快,对快速移动的物体也可以进行识别;其次,它的射频信号具有穿透性强,可穿透玻璃、布料、木材、塑料凳非金属物体进行识别;再者,能够在恶劣环境下正常发挥功效,比如能够适应油污、灰尘、风雨雪雾等环境,能够防水、防磁、耐高温,实现多种气候条件下正常工作;最后,RFID还具备数据读写功能,能够实现对识别对象进行快速自动扫描,安全保密性高、数据记忆容量大,可以对储存的信息进行更改,且使用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等。

2RFID的结构

2.1读写器

也称阅读器,它是用于读取或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根据输出功率和使用功率的不同,其收发距离的范围可以从几厘米到几十米不等。从电路的实现角度来看,读写器由射频模块和基带模块量大部分组成。

2.2电子标签

即射频标签、射频识别,它属于非接触类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发射视频信号对目标对象进行数据读取识别。其组成部分包括了耦合元件和芯片,在标签内设置有天线,具有作为与射频天线通信的作用,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电子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利用等特点,能够实现快速读写、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等管理目标。

2.3天线

它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之间其传递射频信号的作用,从而实现对数据的获取和通讯。天线会在射频标签和读写器间发射电磁波,给射频标签提供微量能量,并接收射频标签发出的射频信号。天线的设计一般跟读写器连在一起,有手持式也有固定式的。

3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3.1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人物信息互动中面向“物”的一端,是将物的物理特征数字化的一个过程,因此,作为感知层的设备是物联网整个产业链的基础,在整体物联网产业链中有着很高的需求量。感知设备包括了RFID、二维码、传感器、摄像头、GPS等。

3.2网络层

网络层包括了把感知层读取到的数据信息传输到计算机中心和从计算机中心传输到“物”端实现智能化控制两个过程。网络层实现数据的传输与处理,是物联网的中间环节技术,这一环节涉及到光传输设备、网络通信、数据储存于处理等问题,具体来讲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连接传感器和智能终端设备,以组成端到端的通信网络,包括通信模块、路由器、无线基站、交换机等设备;其次,建立网络运营支撑系统,包括了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和相应的管理软件构成的各类管理平台和业务平台。

3.3应用层

应用层人与物信息互动中面向“人”的一端,它对物联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物联网应用的最终目的就是以数据的智能应用为主题,向客户提供丰富的个性化服务。物联网的应用层具有核心的商业价值,随着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将会为用户带来丰富多彩的物联网应用。从物联网的应用类型来看,可以分为监控型、查询型、控制型、扫描型。应用层直接面向用户,人通过对终端设备的使用就可以实现对另一端物体的控制,这将极大提高了人们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效率。

4物联网中RFID技术的应用

4.1建立大型数据中心即云计算

通过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运用物联网及RFID技术,采用智能化的手段,将国土、建设、城管、规划、市政、公安、教育、交通、医疗、旅游等信息数据采集,传到云计算中心,建立起各种强大的信息数据应用系统,以满足各个领域的不同需求,充分实现资源的统一调配,强化城市管理,便捷城市服务。

4.2建立物联工厂

以物流领域为例,RFID电子标签可以实现供应链管理自动化、产品装配自动化、生产管理自动化、仓储库存管理自动化、产品物流跟踪智能化、产品防伪等多个方面。当我们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将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通过在传统产业中应用物联网RFID技术,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传统的工厂将成为物联的世界。

4.3电子商务物品管理透明化

通过在电子商务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让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任何商品都实现“透明化”,即任何一家网店的任何产品都可以在网上查到,网上消费更便捷也更安全。而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RFID电子标签技术,则是通过采集物品的信息,给物品贴上特定的“标签”,让物品具备其特定的“身份”,然后采集这些信息,用无线数据通信网络传输到中央信息系统,最终在系统中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对物品展开“透明化”的管理,最终让物品实现自我介绍的―种技术。

5物联网中RFID技术的应用推广存在的阻碍及发展前景

篇4

纵观全球服务业发展历程,有三个国家的服务业发展值得探讨:一是观察先进国家如美国,从工业转变为服务业的过程中,便可验证传统的产业发展理论,即当国民所得愈高,对于生活水准的要求亦相对提高,因此,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更是重要,尤其是生产性、分配性及专业业在整体产业发展上常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甚至在国际出口市场上也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二是检视制造业大国如日本的服务业核心发展策略,主要是与制造相互串结,共构成经济发展双引擎,亦即藉由本身雄厚的制造业实力,在讲求效率、专业分工以及提升附加价值的需求下,带动国内相关服务业发展,乃至于提升国民生活水准。三是剖析受限于先天地理环境条件,导致内需市场过小的新加坡,却能借力使力,积极发展流通服务业、支援服务业等,以满足客户需求,成为国际供应链上所不可或缺的要角。

因此,本文将简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发展服务业的相关政策,探究政策的精髓所在,以启发我国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新思维。

美国:政府扮演领头羊角色

由于美国政府的努力,使得美国企业在全球服务贸易市场表现极为亮眼,其服务贸易一直维持顺差,且不断成长中,亦填补美国商品贸易长期以来所存在的巨额逆差,大幅改善美国整体贸易赤字状况,因此,发展服务业出口对于美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1960年,美国服务业附加价值占GDP之比重即超过60%,产业发展结构便已转型为以服务业主的经济体系。然而,随着经济知识化、分工专业化,美国服务业除提供个人服务需求,以满足国民生活水准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诸如银行、保险、金融、不动产、科技研发与咨询、会计服务、法律服务、建筑与工程服务等专业。若以2003年为例,金融中介业、不动产业、租赁业及其他商业服务等生产业占美国整体服务业之比重已达41.4%之多,显见生产业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所带来的庞大经济效益。

美国服务业发展政策在于通过拟定服务贸易法规、强化国内基础建设等方式,建立完善的服务业发展环境,藉此提升整体服务业效率与竞争优势,以因应全球运筹管理的经营模式。因此,对内系以拟定“贸易法”、“综合贸易和竞争法”、“出口促进法”等出口贸易法规,藉此协助(或保护)其国内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发展性;对外则是遵循WTO规范之下,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积极促成双边、多边和区域服务业贸易自由化,以开放外国服务业市场,并拉拢发展中国家进入其多边贸易全系,以实现服务业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并为美国服务业出口提供动力和保障。以美加两国所签署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为例,1987年美国对加拿大的服务业出口额仅有77.45亿美元,在1989年正式签署双边协定之后,美国服务业的比较利益优势随即显现,当年度对加拿大的服务业出口额即大幅增加至131.95亿美元,成长70.37%。

综观美国服务业发展过程,其实最重要的还是通过美国各部门的职能力量,加强提供对服务业的必要援助,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协助服务业出口发展,诸如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局执行服务业出口计划;财政部协助其国内金融保险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不遭受到歧视待遇,并能获得与当地企业同等竞争的机会;运输部推运远洋航运和航空计划,以及协助国内服务业与国外签定双边协定;国家旅游管理局协助观光旅游服务业,吸引国外观光客来到美国旅行游玩等。

在1994年公布的“国家出口策略报告”中便明白指出:美国政府将集中力量支持国内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商务部、进出口银行等公私部门的密切合作,在主要出口市场上设立多功能服务机构(如商会、商务中心、办事处等),为各服务业出口企业提供有关当地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与法令规章、经营风险、社会文化等市场讯息,以及相关咨询与建议,并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和保险等融资管道与相关金融服务。同时,亦肩负起协调企业与进口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贸易纠纷解决非政治性的贸易争端,减少双方的贸易摩擦。此外,美国贸易开发署设立专案基金,以资助企业参与国外技术性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工程方案设计,希望借此推动美国技术服务业进入当地市场与发展契机,达到拓展商品与劳务输出管道的最终目的。

该报告中,美国政府对于具有极大商品贸易成长潜力,但现阶段无法有效打进该市场而言,希望先藉助服务性质的合作,建立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再随着双方商业往来程度的加深,带动商品贸易和其他劳务贸易的出口发展与商机,促进美国出口贸易的成长,因此订定“服务先行”的出口发展策略,优先针对环保、资讯、能源、交通运输、卫生保健及金融等专业知识性的服务业进行重点扶持,以增强这些服务业的竞争力。在市场开拓上,除了继续维持欧日等主要服务业出口市场,以维持对该市场的服务业出口顺差外,亦积极在新兴国家中开拓新的服务业贸易机会(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韩国、波兰和南非等国),以求创造更多的服务业出口契机。

日本:服务与制造双引擎策略

日本服务业发展方式主要是以扩大消费者需求与产业需求为主轴,亦即先藉由消费市场的牵引,带动相关制造业的投资与产业;再藉各种制造业对于专业型态的需求日渐增加,进而发展支援业,以提供各产业之需。

日本历经10年经济泡沫时期,使其国内经济长期处于萎蘼不振之势,迫使日本政府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力求于产业政策上兴利除弊,因此,除维持制造业既有的竞争优势外,亦寄望能以知识服务业作为未来另一个主导经济成长的产业,藉以加强日本经济复苏力道。

以往日本面对快速变化的服务业发展趋势,以调整其典章制度应对。从早期的产业政策法到1988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法,乃至于1995年的商业投资法等,逐步松绑相关法规、简化行政程序,符合服务业发展特性。以零售业限制松绑为例,1973年的“大规模零售店的零售事业活动调整法”,即对通路有极不利的规范,难以让低成本营运、大量贩卖的批发仓储型店铺或大型量贩店进入竞争激烈的零售市场中,亦难以满足消费者“大量购买、一次购足、低价商品、休闲消费”的消费特质。因此,为因应多元消费型态,在2000年正式实施“大规模零售店立地法”,以简化、放宽政府行政管制措施,不仅减轻中央政府行政负担,更可促使大型零售商业协助地区整体发展的需求。

然而,近年来,日本社会逐渐面临“高龄化”与“少子化”双重压力,将严重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动能,因此,日本政府从中长期角度思索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的走向,规划出“新经济成长策略”。该策略指导方针在于推动“国际产业策略”(即国际化)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策略”(即本土化)两手策略,进行区域经济的整合与贸易协定,以及发展日本区域内之经济力量,同时,辅以人力、物力、金融、技术与经营力等5个领域的创新策略,强化日本经济体质与发展实力。

在此策略性产业规划下,是将服务业与制造业视为经济成长的重点产业,期望藉由双引擎的强力带动下,引领日本经济永续发展。因此,根据少子高龄化的社会趋势,以及制造业活动服务产业化现象,并从需求创造与扩大、生产效能提升为考量角度,日本政府规划影像技术的数字内容产业、流通产业、人力派遣、健康福利、育儿支援和观光等6大服务产业部门,做为重点领域产业。

在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建设方面,日本有感于未来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发展将对其国内社经环境带来相当剧烈的冲击,因此,积极发展ICT相关计划,希望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以建构日本成为知识型社会,让国人均可享受信息科技所带来的便利性。同时,亦可藉助网络特性(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网络)支援许多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带动日本经济发展,尤其对于创造服务业创新研发契机、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满足中间客户与终端消费者需求,更是提供坚实的支援后盾。正因为如此,IT政策成为日本近年来最重要的推动政策,如“e-Japan”、“u-Japan”计划。人才培育方面,日本政府以“人才立国”为目标。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提供一种结合经济学等社会学科,以及理工学识等自然学科的跨领域知识教育型态,以培育跨领域人才,提供日本发展服务产业所需的人力资源。此外,通过产学合作机制,强化工业高中、高等专门学校、专门职业研究所的实务教育,建构完整的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设置“亚洲人才资金”,以引进亚洲优秀人才进入日本国内服务。

新加坡:善用地缘优势,造就服务业竞争优势

新加坡虽国土狭小,但位居马六甲海峡主要交通枢纽,早期即以转口贸易、航运等服务业范围为发展主轴。时至今日,新加坡已成为重要的亚洲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及航运中心,其发展关键因素便在于稳定的政治情势、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率的服务水准,充分利用了地缘优势,造就了面向国际的服务业竞争优势。

新加坡的发展主要建立在自由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因此营造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环境极为重要,相对而言,官方管制措施亦较为宽松,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同时,也提供相关租税优惠与奖励措施,以促进产业发展,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下简述各服务业的政策作为:

在物流业方面,1969年实施自由贸易区制度,允许货主免缴相关租税及规费,即可将货品在该区内重新包装及再出口。1983年推动提升出口竞争力计划,宣示全力建造新加坡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提振货物及服务输出,并加强发展船运及后勤中心,以提升竞争优势。继而,1989年成功开发贸易网络,正式启用全世界第一套跨国电子资料交换系统后,贸易资料往返时间由3天缩减至数分钟,更是提升物流竞争力。此外,新加坡充分运用各项工业仓储用地,以提供业者仓储转运之用;同时,加强物流园区基础建设,积极强引转口货源,并推动单一柜台服务中心(One stop shipping center),意即船舶一次停靠,相关服务一次解决(诸如船舶补给、融资、货物通磁、港埠服务等),藉此再大幅节省航商滞港成本,充分增进物流效率。

在零售批发业方面,则通过修改相关规章制度,达到改善产业发展环境目标,如新加坡政府藉由税收激励措施,刺激业者创新产品与经营模式,以跳脱单一价格竞争的思维,同时鼓励业者整修升级其基础设施,美化购物环境,吸引消费者入内消费。此外,为协助业者拓展国际市场,除提供他国相关法规制度与市场行情外,亦鼓励业者进行同业或异业的结盟(或合并),或是结合国际企业,争取进入国际市场,并促进新加坡本土品牌全球化推展进程。

餐饮业方面,虽然发展规模小(2004年酒店与餐饮业占GDP比重仅为3.12%),却是新加坡成为区域金融与商业中心、发展旅游业、吸引商务旅游人士、提升生活品质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也因此新加坡政府成立餐饮业管理相关机构,协助业者提升服务水准与经营理念、开拓海外市场。

至于观光旅游业部分,则是提供减免10%的租税优惠方案,以鼓励业者举办世界级观光旅游活动,并利用投资抵减和租税优惠措施,鼓励零售业、餐饮业和休闲娱乐业等相关业者投资旗舰概念计划,以强化新加坡旅游品质与内容。

然而,为因应各种商业活动需求,不仅零售批发业、物流业等相关业者早已投资ICT技术之研发与应用,以强化供应链管理效率,新加坡政府对于投资ICT基础建设更是以前瞻性眼光推动相关计划,其中,以“Infocomm21”最为关键,通过网络天涯若比邻的力量,协助产业提升竞争力,并成为主要经济成长来源;同时,亦希望藉由信息及通讯的发展,提升新加坡国家竞争力及国民生活品质。

在人才培训方面,新加坡除在学校教育体系内培充多元化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更是希望能将新加坡发展成亚洲区域教育中心,吸引更多优秀的国外学子就读,甚至留在当地服务,以提供新加坡企业更多的优质人力。至于在职训练方面,新加坡政府也建立终身学习制度与相关训练机构,鼓励新加坡人民不断学习职场新知,如设置零售业研究院,提供中高层管理人才相关专业能力的培训课程,以及协助培训适合厂商需求的人力资源。

给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启发

观察以上各国服务发展的主要政策后,大至而言,为因应日趋多元化且业态复杂的服务业发展模式,许多国家无不在法规调整、ICT应用环境建置或人才培育等策略上多有着墨。

基本上,由于服务业发展弹性变化大,且容易衍生新兴的经营型态,因此,使市场机能充分发挥、降低服务业发展弹性的障碍,各国均藉由放宽相关法令限制、减少行政程序,以构筑健全的服务业发展环境做为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