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

篇1

我在1997 年底,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将触发中国发展和渐进改革的深层次矛盾,中国经济将进入长期萧条,至少5 年。1998年我发表“危机与反危机”的长文,指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殊潜力已经基本释放完毕,渐进改革的基本矛盾:权力资本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将充分暴露,使中国经济进入大调整,甚至爆发某种危机,危机的前兆,就是资本外流。我的建议是:必须进行社会分配关系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努力化解危机因素。

目前为止,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是战术性的,没有包含战略性的调整和深层次改革。多数经济预测和研究,并没有认识,或不愿意承认中国进入了通货紧缩,理论界一些人甚至把深层次矛盾排除在经济学研究之外。1998 年政府增发国债投入基础设施,国内工业稍有增长,即有不少“名家”出来宣布“中国经济增长到7。8%已经见底。1999 年3 月,中央货币当局负责人公开否认有“通货紧缩”的存在,说仅仅价格下降不证明有通货紧缩,必须同时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但统计数字马上就显示出:3 月份储蓄超常增加,不仅说明消费难以启动,而且表明相当一部分个体户的经营资金退出了投资领域,政府投资没有能够有效地带动民间投资。

1988 年夏天,我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由我的博士导师光主持的宏观经济分析课题,指出中国经济进入“大调整”;二是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研究开发部主办的《每周述评》,宋国青,任若恩等人,提出中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胡鞍纲亦认为中国进入严重的通货紧缩。我认为,通货紧缩直接所指,就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 年所积累的泡沫,远远没有挤干净,需要一个以通货紧缩或者危机的形式,降低价格,工资和成本,促使企业兼并的时期,通货紧缩不仅难以迅速摆脱,而且在向深层次发展。通货紧缩的第一个表现,是商品价格持续下降。我国消费物价指数1994 年为最高点,同比增加21。7% 1995 年下降到14。8%,1998 年竟然下降为负3% 的水平。

1994 年4 月,通货紧缩没有任何缓解。零售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7%,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8%。1----- 4 月,零售价格指数共下降2%,折年率为6 %,这是有记录以来4 个月积累的空前跌幅。4 个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为9。1%,但是工业生产绝对水平低于1998 年11 月的水平。货币数量增长率正在下降,这是一个预示短期内紧缩持续或者加剧的信号。

商品价格缩水的代表性事件,是长虹再次降价。1996 年,长虹彩电降价30%,这次,长虹从降价50----1000 元,降幅15% 左右;康佳降价100-----1500 元,降幅10% 左右;创维降价18%。

通货紧缩的第二个表现,是资产缩水。

1.股票市场持续下跌。

自1997 年5 月最高点以后,中国股票市场就一路下跌。四川长虹的股票价格,竟然从46 元下跌到了12 元。从1998 年12 月到1999 年春节,讨论证券法,和连续不断的新股发行,都给股市雪上加霜,与直线飚升的美国股市,日趋恢复的香港股市,形成鲜明的对比。1999 年5 月17 日,当两只新基金跌破发行价以后,政府出面托市,股市过度飚升,但上市公司却在下滑。

2.豪宅大幅度降价。

海南豪宅降价出售,是第二项资产缩水。全国积压的8000 万平方米豪宅,已经数年,房地产公司的利益,和各项中间环节的费用,已经打入房产成本,豪宅积压,资金是压在银行,损失早晚由存款人或者纳税人承担。海南豪宅的成本至少每平方米数千元,此次降价出售,每平方米在1000 元左右,降价幅度超过60%,简直是亏血本大甩卖,这难道不是一次严重的资产缩水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彻底改造房地产供给体制,不清除中间环节的情况下,大量增加住宅建设投资,仍旧可能出现价格过高,居民难以承受的问题。到明年再出现积压,降价处理,资产缩水将更加严重。

3.正在缩水的另一项资产,是人民币自身。人民币对内价值是利率,已经连续降低,对外价值是汇率,在资本外流和未来国际收支的压力下,缩水亦在所难免。

即使按照广义的通货紧缩定义,将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考虑在内,未来数年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亦在所难免。一个重要的信号是,1999 年5 月份,净出口将出现负数,国际贸易收支的逆差,进口的上升与国内经济增长并不同步,绝非好事。一是由于去年打击走私,将前几年已经存在的走私进口正式记入进口,扩大了贸易收支逆差,这正是一种缩水效应。二是国内启动内需所增加的收入,没有扩大内部需求,反而扩大了外部需求,如大量进口手机,经济学称为收入的“漏出效应”。4 类国内需求,消费,投资均为疲软,净出口由正变为负,正是紧缩效应,只剩下一个政府开支。扩大国债发行的扩张效应被增加税收的收缩效应所抵消。资本外流使国家外汇储备不再增加,阻碍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发行渠道;另一条渠道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由于多年积累的不良贷款需要清理,自动产生贷款紧缩;最后一条渠道是财政赤字在银行透支,已经被法律明文禁止。

目前就宏观经济政策而言,余地不大。短期可以贬值人民币并强制结汇,同时促进基础货币发行。中期可采取结构调整政策,包括第一进入WTO,以未来国内市场换取目前外资的大量流入,以缓和国际收支的逆差趋势;第二,出售国有资产;第三,提高低收入阶层的工资。长期则必须进行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和战略转换,我已经提出8 条措施,主要包括:采取低成本的反腐败措施,坚决清除腐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建立信誉记录;以国债带动劳动积累,提高农民收入,进行国土整治和农村城市化;继续以开放促进改革,改变过分的纵向一体化,政府集中权力强化垄断的倾向,发展社会横向组织;将部分国有资产存量转化为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股票市场;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西方高消费的战略,发展独立的高科技和国防;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教育,司法,管理和工程项目的成本,等等。

总之,我们必须从历史阶段的变迁,把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看成是战略转换的不可避免的“变盘时的滑坡”,抓紧时机解决中国改革的深层次矛盾,为未来中国数十年的经济持续稳定有效益增长,创造条件。

二.需求主体转换与利益结构调整

1999 年6 月份,通货紧缩已成事实,政府和学术界在认识上有重要的深化,就是各方面才逐步达成了共识,我国需求和供给结构都出现结构性断层,社会收入分配严重不公;越来越多的改革成本要居民承担,居民预期收入降低而支出增加,影响了消费和投资,不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经济难以启动。目前的政策限于以政府财政力量承担改革成本,在增量上调整社会分配关系。扩大总需求,关键是调整需求结构,进行需求主体的转换。过去20 年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是3部分人的需求:

第一,外国人的需求。这是中国的出口。

第二,国内单位购买力。

第三,暴富阶层的需求。后两部分包括相当比例的进口轿车和手机,这是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在国内是豪华别墅,高档消费品,贵族教育,高速公路,都是一些高成本,高附加价值,高价格的东西,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供给结构,过度追求高利润,高资本技术密集,依靠进口原材料,高工资,低就业。这样的由少数单位和富人带动的需求结构,和为他们服务的供给结构不能带动大众消费,社会的需求和供给出现断层。当少数人的需求饱和以后,那些高成本豪华产品与大众无缘,相对生产过剩必然出现,而且靠经济总量的扩张,难以摆脱。

所谓启动内需,就是要让另外3 部分需求成为主体:

一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投资需求,即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国土整治,医疗卫生,国防公安,农村城市化等8 个方面,应该由政府进行基本投资,提高民间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吸引民间投资进入。投资成功需要政府非常高的威信和组织动员能力,必须以低成本的反腐败措施,迅速有效地解决腐败和暴富阶层没有合法性的问题。

二是农民需求,主要是住宅,教育,农用汽车和家用电器。

三是城市居民需求,主要是轿车和住宅。但是城乡居民的需求似乎难以启动。大家奇怪,老百姓为什么有钱不愿意花?银行里不是有60000 亿居民存款吗?中国经济的研究者们长期忽视和忌讳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有人根据公开的统计数字,说中国没有两极分化,他们没有计算隐蔽收入和灰色收入;有人因为缺乏数字就不去研究。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有少数人以非常不正当的手段实现了暴富,大多数居民手头仍旧比较紧张,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直被忽视,或被掩盖,似乎谁去研究,就没有“实证性”,就有“否定改革开放”之嫌疑。

许多人估计,目前中国80 % 的银行存款,掌握在20%的人手里,其余80%的居民,只掌握大约20%的存款------ 这个“20 :80”格局,是一个两极分化的格局,足以引起我们警惕。

篇2

其实,局部的经济危机事实上已经存在:

2011年已经开始陷入“流动性陷阱”,产业结构失衡、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状况不符,结合全球经济情况,令这个危机一直挥之不去,中国经济至今仍在困局里前行。

而中国的证券市场,至2008年以来的表现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除希腊外,是表现最差的,而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恢复并超过了2007年危机时的水平。

因此,如果结合M2的两位数高速增长推导GDP小于8%的增长、资本证券市场的强差人意的表现,中国经济其实近年一直在底部徘徊,在艰难中前行,可以在某个层面上认为是一直在困局中寻找突破。所以,目前中国经济迫切要面对的是困局如何突破、如何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寻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管理层才提出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经济形势危机已显,要突破困难不少:

(1)国内大量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产业,正面临淘汰危机,但是升级转型起点很高,实现仍然困难重重。

(2)很多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都在进行整体“产业升级”、“腾笼换鸟”。

(3)在企业方面,民营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得到实质性扶持仍然不足,尤其是在资金方面,相当部分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企业与居民负担的实质税负仍然过重。

(5)证券金融业发展过快,相应的管理与制度跟不上,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

(6)国内的信贷总额过高。

下一阶段,经济会怎么样?

相对于一些喜欢“抱怨与教导管理层怎么管理经济”的专业人士、专家学者,我更倾向于研究管理层会怎么处理、下一阶段怎么走向。

因为我们掌握的所有经济数据,其实都是管理层公布的,而对于内里各种各样的全局性考虑与平衡,我们无法模拟,但是可以非常肯定的是:管理层比我们要更清楚。所以与其自以为是地谈论“该怎么样”,倒不如认真探讨“会怎么样”,才有实质性意义,也符合企业、民众、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通过近来的管理层的一系列举措与信号,可以很清晰看出:管理层早就不是去论证是否存在结构性风险、经济危机,而是一直寻求突破困局、防范危机全面爆发。

经济改革会产生结构性转变——金融服务业的重大改革:

在这场其实已经悄然的经济转型、改革中,国内的产业结构会发生一场重大改革。

上一轮的改革主要以制造业、生产业为主的改革,而这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是以金融业、服务业为主的改革。

篇3

旅游业作为一个脆弱性的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蒙上了一层阴影,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也必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客房出租率降低

高星级酒店多数客源为商务客和境外旅游客,随着经济波动,一些企业会减少一些不必要会议旅游,奖励旅游政策也会有所下降,入境旅游的客人逐渐减少,会对集团的高星级酒店客源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使酒店客房的出租率有所下降。

二.酒店盈利空间将缩小。

就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而言,五星级酒店满足着大部分国外商务客人对酒店的需求,而国内的酒店需求市场则更多地被低星级酒店把持,但随着经济等因素的改变,国内商务客人对酒店的消费能力正在逐渐增大,甚至有成为市场消费主力的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五星级酒店需要做的就是改变对国内市场长期忽视的理念,调整客源,同时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然而由于国内消费水平偏低,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地削减酒店的眼前利益。

三.酒店人才的流失。

由于经济危机造成酒店的盈利较少,为了避免这一影响给酒店经济造成的影响,酒店必将会对员工的加薪和奖励给予一定的限制,甚至可能会采取停薪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会导致酒店员工的不满情绪,严重的可能会使一些有能力的员工辞职,转而从事其他的行业。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酒店人才的流失,对酒店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四.上市酒店股市下跌。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上市酒店如如家作为中国酒店业海外上市第一股,价格幅度中最高股价达到50.08美元,最低股价只有9.50美元,股价一度下跌。近半年以来,如家的股价也从20多美元直线下落至10美元左右,尤其是9月下旬以来,再次进入快速下行通道,公司的持股人承受巨大的损失。

这场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大多数酒店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以商务散客为主要市场的经济型酒店则影响不大。这场金融危机主要对贸易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影响深远,这必然会导致所有的从业者减少自己的各种开支和出行计划。相反这场危机会导致各种企业会转型,转向以内销为主。而内销直接导致的是企业销售人员的频繁走动和加强企业间的销售。而经济型酒店正是以这种国内商务散客为主要市场,所以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方兴未艾。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受到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并不深,不但不会抑制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反而可能会带给它巨大的商机。

换个角度分析,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有利用酒店业的发展,它不但可以提高酒店的紧迫感,同时可以使酒店不断优化改进,以应对激烈的竞争。

篇4

网易在此时推出企业邮箱业务,有着巨大的市场资源背景。据国际调研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仅有约10%的中小企业用户使用电子邮箱,而其中使用外包邮箱的企业数量仅占1%,企业邮箱的市场空间巨大。网易发现,在其做免费邮箱的11年中,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在用网易的免费邮箱与他们的客户通信,但是,企业用户对电子邮件服务的需求与个人用户是不一样的,例如海外通信、大量群发邮件等。邮箱作为企业基础的互联网应用,不仅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对外形象,还能够方便企业进行统一管理、保障信息高效传递及安全。于是,网易开始研究,如何将多年来积累的一些邮箱经验和技术,与国内的中小企业一起分享。

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节约管理维护人员、服务器空间等方面的费用是最为实际的需求。网易针对中小企业的应用特点进行了技术研发,让更多的企业用户能享受到安全、稳定、人性化、性价比高的企业邮箱系统,并以简便操作为宗旨,把企业邮箱这种偏技术化的产品做到“傻瓜化”。

网易企业邮仍坚持渠道经销政策,在全国各个区域设立经销商,授权当地经销商为当地企业提供及时、专业的客户服务。而对经销商的选择方面,网易十分严格,只有在IT市场有丰富经验的公司才能成为企业邮的渠道合作伙伴,并通过有竞争力的商政策,确保与经销商的强手联合,把邮箱服务做得更好。

篇5

《中国改革》特别邀请长期处于国际经济研究一线的中国经济学家曹远征、陈兴动、石小敏对全球经济走势进行独家分析解读。

曹远征:经济危机进入可预见的衰退

4月中旬,我曾以“在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形势下政策调整的建议”为内容,给国务院写了报告并得到批示。在这份评估报告中,我做了这样的分析和判断:全球经济危机总体形势将不再出现大的意外,已进入可预见的衰退。

对三种变化的判断

全球危机的表现在今年一季度发生这样一些变化:危机从资本市场转到商业银行,比如出现花旗和汇丰等问题;从美国转到欧洲,东欧问题严重化;从投资者转向消费者,消费者的储蓄率上升速度非常快。

现在看来,第一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控制,比如美国启动的银行压力测试,虽然没有公布具体数据,但表示如果补充750亿美元,基本上银行都可以正常化运作。现在美国已开始启动好银行、坏银行分离等措施,这与中国曾进行过的银行改革、剥离不良资产一样。也就是说,尽管金融还在去杠杆化,但进入全民修复资产负债表阶段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

对于第二种变化,我们曾经认为东欧问题非常严重。但4月2日金融峰会后,国际社会的大规模救援使其形势得以基本稳定,出现因东欧问题扩大化而影响到西欧的概率正在变小。

现在唯一令人比较担心的是,西方国家储蓄率的迅速上升。美国储蓄率已经由负值上升到超过4%。我认为,如果这不是因经济危机导致的临时紧缩,而是美国在消费习惯上出现变化,未来依然维持6%-8%的储蓄率,就意味着全球要损失掉近6000亿美元的市场。这对亚洲国家的影响非常大,去杠杆化可能会导致去全球化,致使整个市场开始萎缩。

总之,如果金融危机能够稳定,世界经济衰退就可预测。我的观点是,2009年世界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即使是正增长也不会超过1%。美国经济在2009年末,2010年初可能见底;亚洲国家的情况会好一点;欧洲国家较慢,明年中期以后可能会见底。中国的宏观经济已到谷底,甚至可以说有走出谷底的迹象。尽管同比数据还较低,但环比数据全部回升。如不出意外,今年三、四季度GDP会到高点。但危险在于明年一、二季度可能还会有所下降。现在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环比数据一定是“w”型,同比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形态。这与1998年-1999年的情况基本一样――两次探底,但是探底之后的情况很难预测。

会不会出现日本的长期萧条现象

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见底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就能马上进入复苏?会不会出现日本的长期萧条现象?这个问题令各国最为头痛。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是一个结构性调整,过去形成的全球化结构正在发生变动。在过去的全球化结构中形成了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三个板块:一个是亚洲国家依靠低成本被纳入全球化,它们降低了通货膨胀,拉低了全球物价,在为全球低通胀高增长的局面做出贡献的同时,从中获益;其次,美国是货币制造区,通过负债给亚洲国家提供市场;还有一块是,亚洲经济的发展使得资源价格上涨,推动了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出口国的经济发展。但是,最终所有的钱都通过资本市场回转到美国,支持了它的负债。

现在亚洲国家普遍在思考,能不能通过亚洲内部的需求闭合实现自救。与欧美国家相比,亚洲国家以制造业等实业为主,并拥有高储蓄率,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资产负债表情况都相对要好。危机之前,制造业和高储蓄率是通过欧美环节循环。危机到来后循环被打断,就表现出严重的生产过剩和高储蓄率并存的情况。能否将高储蓄率和生产过剩结合起来,实现亚洲内部的闭合?

具体到中国,刺激经济的4万亿计划侧重撬动国家资产负债表,贷款速度增长达到了撬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目的,但问题是个人资产负债表撬动迹象并不明显。如果能撬动三者的资产负债表,中国实现“保八”问题不大,关键是实现“保八”的机会成本、代价有多大?

目前脱离国际货币体系的亚洲货币基金已经形成,1200亿美元里中国与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东盟占20%。只要亚洲绝大多数国家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基本态势不变,各国能撬动资产负债表,那么内部循环在理论上说是有可能实现的。从长远看,这几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期

中国要继续走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农民进城是必然趋势。农民不是没有资产,只是没有资产性收入。在保护基本农地基础上,如果让宅基地可以一定比例的与经济适用房等城市房地产进行置换?宅基地是闲置资产,能不能将其金融化成为有收入的资产?从而撬动土地对应的那部分资产负债表。

根据国际上的测算,如果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维持在8%,通货膨胀率4%-5%,人民币升值3%-5%,到2020年中国就会超过美国。那么在承担国际责任方面,中国必须站在全球高度看待中国的问题、制定长远规划,仅局限于国内的情况,会产生很大的机会成本。据我们测算,12到18个月内通货膨胀率在5%到10%之间(不管表现在资产价格还是表现在物价上),银行的坏账肯定会增长,经济波动会加大。这三个风险亟需评估。

中国现在恰巧有一个契机,创造新的外需,扩大内需,实现结合。从长远来看,这几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首先2010年后进入人口老龄化,政府的支出马上要转到社会保障,很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第二,国际格局的变动正好给中国提供了一个调整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时机;第三,这种情况已经预示着高速增长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中国需要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民生建设为中心,不能为下一步改革制造障碍。

陈兴动:中国面临四个循环的改变

危机发生后,我所在的法国巴黎证券促成了全球60多个国家的经济家学每季度的聚会,对全球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和判断。其中,我观察到,从4月份开始,各国基本不再对经济增长的预测做向下调整,对全球经济形势开始形成共识。经济学家背后是各国政府,各国政策也基本从恐慌演变为寻找对策,G20最后能达成共识就是体现,尽管各国之后的执行可能已经走样。

全球经济增长在第三季度应会见底

经济学家的基本预测是: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在1.3%,发达国家在3%左右;到2010年,发达国家可能回升到0.5%-1%,亚洲国家是4%-5%的增长。

最近我们连续访问了日本中央银行、美联储、欧洲银行、英格兰银行、澳大利亚银行和亚洲几家银行,基本看法是全球经济增

长在第三季度应会见底。对于触底的衡量,我更倾向于总体经济增长,也就是以GDP为指标。

具体分析,美国去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是-6.3%,今年一季度的数字是-6.1%。这个数字代表的不是好转,说明一季度GDP在去年四季度的基础上又减少了1.3%。也许美国GDP下行的幅度转小,但依然没有见底。对于可能面临“w”型趋势的判断,美国看得很清楚。日本的情况较可预期,在经历了长达13、14年的“黄金衰退”后,日本对目前的衰退并不陌生和恐慌;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也比预期要稍好。情况仍不明朗的是欧盟。客观上讲,欧盟国家间的差别太大,各自为政。欧盟有中央银行没有中央财政部,欧盟的货币政策不能与财政政策协调一致。同时,欧盟扩张的东欧五国问题还很严重。在主观上,欧洲各国都不愿为其它国家背债。虽然欧盟没有积极参与过去十年美国主导的金融创新,在此次危机中损失相对较少,但不代表欧盟各国能快速渡过。

论断复苏还远没有依据

见底并不是全球经济的目标,何时复苏才是关键。

美国的首要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在美国40%的家庭,基本上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25%的人口如果失去工作就没有任何生活来源。今年3月份,英格兰银行和美联储先后做出了增发纸币的决定。美国2009年预算赤字是17500亿美元,加上到期国债和还需发行的国债,总量应该在25000亿美元左右。将国债发往国际市场,目标就是中国、日本和沙特阿拉伯。中国现在是美国国债的第一大持有国。

美国增发美元的用途,首先是购买有毒资产,但将资金投入到金融衍生品或是衍生品基础上的再衍生品,无异于将钱填进无底洞。其次,进行三项基础设施投资,一是改造电网,在我看来这是美国为救经济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投入总量太小;二是改造公路网、铁路网,这个市场基本已饱和;三是建校舍,但政治口号对经济的意义不大。

最近,美国派了几批代表团到日本研究其衰退的经验教训,日本中央银行表示,发行钞票起不了作用。转而寻找其他解困途径的美国,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希望借此给市场以信心。虽然测试结果比经济学家预期得要好,但市场反应却相反。

从这些方面看,针对复苏,各国唯一能达成的共识是:恢复力度将很弱,复苏所需时间会很长,失业将严重继续下去。

可以看到去全球化的影子

经济危机后,各国都被动地提高了国内储蓄率,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可以看到去全球化的影子。各国政府或明或暗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此中国要认清一个事实:即使出口退税再高,补贴再大,也无法帮助企业实现出口。

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把工业生产的增长视为关键。主要是把前低后高的趋势做出来,使市场恢复信心。从市场的角度看,我觉得中国现在面临着四个循环的改变问题:

首先是中国与世界的循环,在过去的30年、特别是加入WTO后的8年,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投入的爱一次,却忘了自己”。回首思考,中国已完全成了欧美市场的“打工仔”。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如考虑到付出的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中国得不偿失。这样的全球化,中国不应该再过多的介入。但等到快醒悟时,留给中国自我调整的时间已经不够了。

其次是出口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循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一直比较被动,如今,当作为主要推动力的出口失灵,拉动工业化的需求应如何培养?其实,只要在政策上做出调整,让农民工变成城市的消费者,需求和城市化都会应运而生。中国本身并不缺少需求,主要是政府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够。将资源和政策向中小城市倾斜,吸引农民进入城市化,那么更多的深圳将会不断产生。

第三是沿海与内地的循环,目前很多内陆城市已看到了发展的时机。在沿海拉动作用下降的情况下,能不能靠自身的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发展。

第四是用小循环带动大循环,即区域循环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循环。北部湾经济区、福建海西区、滨海新区、浦东新区,按照沿海等区域发展的小循环带动大循环,按照中国13亿的人口、远没有完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扩大内需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石小敏:未来三年对中国至关重要

从现在美国的情况看,我认为未来至少三年,美国会出现资产负债表式衰退,这也是日本野村经济学家辜朝明先生在总结日本衰退的经验中提出的概念。这种衰退有几大特征:一是经济增长低迷,往往是负一、负二或者是零;二是伴随通缩,物价下跌;三是流动性陷阱,银行把利率降到零仍然没人借钱,国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日本在这20年中,采取中国这种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大手笔也有几次,但没有让需求明显提升,加之老龄化开始,导致培养消费无功,产业创新也没出现。通常说日本沉默10年,但实际上看,日本的衰退状态至少存在15年以上。

美国与日本的区别在于:第一,美国是全局,日本是局部,日本是好时经济很高,坏时跌得很深,但苦难自尝、转嫁能力很差;美国是好时全球分享,坏时全球分担,但由于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和美元体制的存在,膨胀幅度和下跌程度比日本要浅。

第二,美国的战略选择、政策决策机制灵活,对经济的思考也远比日本深入。美联储前不久提出,理想的利率是负5%,这已经穿透日本经验。想做到这点,美国就要将零利率和财政贴息结合起来。但美国缺少国有企业体系,利益集团反对、自由市场传统、国际社会批评等原因,实施难度很大。另一种办法是径直实施美元分阶段贬值策略。这将严重损害美元外汇储备多的国家。奥巴马新能源战略计划推出新的大产业,站在新产业与道义的制高点上重新领导全球,但实施难度极大,没有五到十年的时间很难见效。

所以,以美国目前的情况看,就算危机持续的时间要远少于日本的15年,但只要美国不好意思主动采用美元分阶段贬值策略。美国经济未来至少三年将仍处于持续通缩和低迷增长的状态。

篇6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分析

人民币目前不断飙升的汇率很容易让我们想起20世纪80年代日元的升值。那么。就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并与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做一比较。

(一)中日面临升值压力前的经济实力比较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85年日本GDP占美国GDP的比重达到32%,日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各国外汇储备中日元所占比重达到8%。2001年中国GDP占美国GDP的11.5%。其中人均GDP仅占美国人均GDP的2.6%。而人民币至今还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其目前的国际地位与80年代中期日元的国际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日元升值前。日本国内已经显示出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和合理的产业结构基础,从而在本币升值初期的几年内能够有效、平滑地分配经济资源,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中国在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使得国内经济在面对本币升值的冲击时缺乏柔韧性和灵活性,

相比之下,中国在经济实力,本币国际地位、产业竞争力等方面都与当年的日本差距甚远,缺乏本币升值的基础。

(二)人民币如果升值后可能面临的经济形势与日元升值后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

广场协议后日元持续大幅度的升值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出口。但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进口总额中占很大比重的石油价格下跌,反而使得日元升值后日本的进口不升反跌。由于进口下降比出口下降更快,升值后日本贸易条件实际上是改善了,所以日本的贸易顺差有增无减。

然而,当今中东局势动荡不安,同样是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进口大国的中国不可能指望人民币升值后同样面临日本那样的好运气。由于人民币升值后中国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的进口将不会像日本的进口那样下降,而由于人民币升值的财富效应可能造成中国增加进口消费,因而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将是可以预见的。同时,中国正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国内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因而出口对于弥补国内总需求不足,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重要。所以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将是非常严重的。

通过对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分析,可见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乐观,而人民币近两年多的升值到底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各行业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外贸易。从对外贸易发展实际来看。2005年7月汇率改革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加快的趋势,汇率影响已初步发挥。然而,由于J曲线效应、我国进出口产品弹性特征以及我国特有的贸易方式等方面影响,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从行业来看,首先对纺织行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人民币升值将会导致产品进口价格下跌和出口价格上涨,由于中国纺织服装业长期以来对出口依存度较高。且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因此会面临收入下降的冲击。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棉纺织、毛纺织、服装的出口依存度分别为20%、27%和60%。通过计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全面受损程度。即行业利润率下降3.19%、2.27%和6.18%。服装行业因出口依存度最高。受损最大。2005年前3个月中国服装纺织品出口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虽然欧盟公布了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美国也决定对中国3种纺织品启动特别限制措施调查,但预计服装纺织品的出口成交情况仍将实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因此。对于依赖出口的纺织行业来说,面临较大的压力,而如果企业自身的品牌有一定的优势。且定价能力较强,本币升值后提高产品的外币标价。可以减轻企业的升值压力。

农业也是受人民币升值影响较大的一个行业。受冲击较大的是出口比重很大的企业。如上市公司中的国投中鲁(600962)、好当家(600467)、新中基(000972)等。国投中鲁主营业务为浓缩苹果汁。截至到2004年12月31日,中国浓缩苹果汁2004年出口总量达487138吨,比上年的417337吨高出69801吨,增长16.73%,占世界浓缩苹果汁贸易量的一半左右。新中基以番茄制品加工及销售为主营业务。产品出口比例较大。人民币升值后。将可能对上述公司的利润率产生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造纸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行业成本的影响。目前进口原材料占国内耗用原材料的近40%,并且造纸行业依赖进口木浆和废纸的情况将长期存在。例如纸浆,2004年以来国际纸浆价格波动较大。2004年6月份浆价达到高点后迅速下滑,之后缓慢上涨。2005年初达到629美元/吨,3月份上涨到648美元/吨。年初以来已上涨了3%。绝对价位已接近2004年的高点。如果人民币升值,将使进口原材料的成本下降;同时由于造纸企业还需使用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造纸设备,如果人民币升值,无疑还将降低设备的进口成本。二是对国内纸制品市场的影响。如果人民币升值,那么进口产品人民币价格下降。将会影响国内的纸品市场,这对国内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对在反倾销保护期内的新闻纸、铜版纸和箱板纸价格和中低档产品影响较小。总体来说,人民币升值对造纸行业将是有利的。

航空业将是从人民币升值中获益较大的一个行业。目前国内各航空公司债务多以外币浮息贷款为主。如若人民币升值,以外币计价的债务折算成人民币将出现下降。有望为对航空公司带来汇兑收益。有利于国内主要航空公司短期内业绩提升。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由于航空燃料油成本占航空公司总成本的30%左右,使得航空公司承受着航空油料成本增长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后,航空燃油价的下降也将直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此外,炼油行业受到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较大。由于我国原油进口依赖度比较大。而国内石油以及汽、柴油等价格由国家定价,因而人民币升值有望使进口成本下降。将扩大炼油业的价差水平,提高炼油企业利润率。但由于中国有40%以上的石化产品进口,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台湾、韩国等地,人民币升值使得有关国家的进口商品更具竞争力,理论上对国内的石化产品价格构成压力。

三、从财富效应看待人民币升值

当人民币开始升值时候,很多人马上想到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财富效应。确实,人民币升值将带来本币购买力的上升。从而有利于进口;以外币计算的债项将变相收缩,减轻政府及企业还债负担;人民币升值将有利于海尔、摩托罗拉等国内的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毫无疑问,升值将为我们积累大量的财富。

然而,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金银货币拥有量的多少,反映了该国富裕程度和国力的强弱。在此基础上,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对进口,鼓励出口;禁止货币输出,避免金银外流,以便把金银货币和财富都留在国内。这很像我们现在面临的升值政策,因为它也能为我们积累大量的财富。

篇7

石油价格;定价机制;弊端

[中图分类号]F4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57-02

1998年以前,我国的石油价格一直处于政府计划价格体制的控制下。新的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采取市场作用、政府调节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共同使用,相互配合的方式,将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接轨,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成品油价联动,使得石油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都得到了保障。在定价机制改革后的一段时间内,机制运行的很不错,兼顾了各方的利益,对于促进我国石油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还没有和国际成品油市场接轨,距离市场化还有一段距离,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的联动反应滞后,市场化程度不够,不能及时反映国际成品油价格的变动情况。国内石油价格波动的滞后性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定价机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合理有力的原油价格稳定机制

随着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加之供给不足的存在,供需偏紧的局面成为目前国际石油市场的新特点。油价的波动程度与以往相比,更为剧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石油定价机制也开始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根据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国内原油价格应与国际市场接轨。但实际情况是,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动时,国内原油价格发生变动;当国际原油价格基本稳定时,由于国内原油价格由基准价和贴水组成,而贴水部分由国内原油运杂费和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决定,导致它也会被这些因素影响从而发生波动。因此,我国的原油市场缺乏稳定的定价机制,国内原油价格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不断波动,这不符合我国原油价格基本稳定的宏观目标。

2.对于油价波动反应滞后

1998年的石油定价机制改革规定,我国原油价格的基准价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上月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的离岸价格加上关税确定,这导致我国原油价格波动滞后于国际市场一个月的局面,不能及时反映国际油价的变动情况。这种滞后性又带来一系列弊端。由于国内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均存在比国际市场波动滞后一个月左右的特性,在现今电子技术发达、信息传播便利的情况下,对国内油价的走势预测就显得非常容易,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时,各加油站、投机商伺机投机、囤积库存、赚取差价,加之消费者抢购油票,从而造成油品资源紧张,本来供应平稳的国内石油市场出现了人为制造出的供应紧张的局面,造成了“油荒”现象的出现。

3.不利于石油企业之间平等竞争

目前国内的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在组建时,由于当时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政府确定的经营范围不同,造成了各大公司在原油产量和进口原油数量方面比例的不平衡性。例如中国石油以自产原油为主,而中国石化主要通过进口原油,进行加工后再销售,进口原油占全国加工原油总量的70%。这导致了在各石油公司之间会出现利润的巨大差距,不利于石油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4.难以真实反映国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

由于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存在的滞后一个月的时间差,致使波动后的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走势不能保持一致,不能及时反映出国内市场的真实供求情况,同时还会导致流通环节的投机行为,从而影响正常的流通秩序。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的石油市场主要被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石油集团垄断,它们往往根据国际油价波动的情况,人为干扰国内石油市场的供需状况,以增加收益,这加剧了我国石油市场供需偏紧的现象,增大了国内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差。

5.缺乏国际石油定价的话语权

我国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并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因此不能制定大宗石油交易的游戏规则,无法左右国际油价,不能将国内石油市场的变化以价格信号的形式反馈到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油价的形成过程。这导致中国的石油进口需求往往被国外机构投资者所利用。如果预测到中国将大量买入某能源,这些机构就会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提前拉升石油的期货价格。与此同时,我国不仅缺乏一个成熟的大规模的石油期货市场,而且还缺乏熟悉国际期货规则的经验丰富的机构投资者。

在我国石油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和完善的情况下,该机制降低了国内油价制定的社会成本,并能够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剧烈波动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但进入21世纪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石油的产量增长缓慢而需求保持旺盛的态势,这使得国际油价进入高价位时期。这种变化使得我国在世界石油市场油价较低,波动平稳时期形成的石油定价机制由于调节的滞后性、市场化程度较低和缺乏套期保值手段等缘故,不能满足现行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其弊端凸显,体现出其不够全面性。因此,逐步推动我国石油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课题:该论文为乐山师范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项目“经济周期对世界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课题编号S1059)阶段性研究成果。

[1]李少民,吴韧强.我国石油定价机制探讨[J].价格月刊,2008(1).

篇8

继开心网迅速走红之后,资本对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概念一度趋之若鹜。从今年开始,又有一大批的新军涌入这一领域,甚至运营商和传统门户也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SNS业务。据记者了解,近日仍有很多创业型公司计划从网页游戏、从手机通讯录领域切入SNS。

不过,很多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受经济形势影响,SNS网站已经开始过剩,现在对于市场的后来者,获得投资的机会将微乎其微。对此,曾参与开心网投资的北极光投资、投资过若邻网的SIG都表示不便评论。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计越则认为,SNS其实还是属于很早期的阶段,现在受大环境影响,VC投钱会更加谨慎,更注重基本面,“但这对行业其实是好事,对能实实在在做业务的公司还是有机会的。”此前,红杉已投资了51社区和占座网。

热潮

校内网、海内网、开心网、51社区、若邻网、天际网、聚友网、一起网、5G……这一长串名单只是目前国内已有SNS网站的一小部分。开心网无疑是近期这波SNS热潮的代表。今年5月开始,通过病毒式营销以及“好友买卖”、“停车”等网页游戏,开心网迅速在办公室里蔓延。

被同事、朋友邀请的人们蜂拥而至,带来了开心网流量的剧增。据Alexa的流量统计,五个月以来,开心网的流量一路攀升,直追目前国内SNS的老大校内网。

受开心网短时间内迅速走红的刺激,校内、海内等SNS也开始推出网页小游戏。同时,一大批纯模仿的SNS开始涌现。“最近我的msn邮箱总会塞满各种SNS邀请,根本就加不过来。”上海一位IT人士向记者抱怨。

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做SNS平台技术门槛和成本的降低,第二是开心网的成功起了很大的刺激作用。”

这个刺激使得电信运营商和传统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推出SNS业务。今年9月,中移动推出了基于手机的SNS社区,这是移动继飞信、手机邮箱后的又一互联网应用。10月罗川加盟了中国移动旗下互联网公司139移动互联,负责SNS业务。

随后,新联通也宣布联通“新势力”旗下定位年轻人的SNS网站已经上线公测。中国联通相关人士表示,推出该社交网站的目的是在电信重组后增加自己在争夺用户方面的竞争力。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运营商做SNS其实是一个卡位的作用,“他们发现SNS是一个比较有用户黏性的服务,这可能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一个关键应用。”

另外,本月初,博客大巴(Blogbus)也宣布将于近期推出SNS服务,并表示已邀请100名用户参与测试。

中国雅虎也正式公布推出名为“关系”的SNS服务。雅虎口碑方面称,雅虎关系不依靠网页游戏聚集人气,而是依靠雅虎口碑生活服务平台,立足于朋友之间生活服务信息的传播。

泡沫

对于SNS概念的再次火热,有人认为是行业春天的前兆,也有人担心这是又一轮泡沫的开始。

事实上,从2003年开始,国内就出现了UUZone等第一批SNS的探路者。2006年,国际资本市场的青睐也让人们看到了一波SNS的热潮。美国的Linkedln融资1300万美元,并估值2.5亿美元;在德国,XING成功上市融资3570万欧元;在日本,Mixi于9月13日上市,市值达到15亿美金。

那时,国内已经有了校内网、若邻网等众多起步较早的SNS网站。但是,与国外的同行们相比,这些先行者的探索之路并不顺畅。

2007年5月,曾经排名国内SNS首位的UUZone正式倒下。人们开始质疑SNS模式的价值。若邻网创始人邹岭告诉记者,“和我们一批出现的SNS网站有的关闭有的转型,现在大部分都没有了。”

直到微软以2.4亿美元入股Facebook,唱衰的声音才有所减弱。“但国内的情况仍不好过,”当时某SNS网站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是感觉压力小点了,不用一下子被宣布死亡了。”

邹岭认为,在今年的这波SNS热潮中,如果市场的后来者只是为了热点而跟风注定无法生存,“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要么差异化战略,要么专注一个领域。”

今年以来,SNS领域的投资案例并不多,只有校内网、获得了融资,而新兴的SNS网站只有开心网一家得到了风投的青睐。

“几个月前,投资方基本是看用户和活跃度,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的新网站很难融到钱。”

出路

事实上,开心网在火过一段时间之后,已经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有消息称,主要依靠小游戏吸引用户的开心网正在面临用户流失。

不过,邹岭认为,开心网的成功至少给业界确定了一个信心,那就是“开放的SNS平台加上某个垂直领域的应用,这样的模式是有前途的。”

邹岭说,虽然若邻网不会考虑跟风做网页游戏,但他感觉网页游戏很有可能成为帮助SNS盈利的一个垂直领域。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还没有SNS平台通过游戏盈利,但是已经有很多网页游戏公司通过为SNS开发应用获得了收入。

然而,有分析人士质疑,网页游戏的保鲜期太短,传统网游的生命周期即便不断更新也不过3―5年,而Web小游戏的生命周期不过1―3个月而已。

上海维莱科技CEO龚金晶表示。“结合SNS平台,正好能解决网页游戏生命周期短这一问题。”与众多SNS开始做网页游戏相反,主要从事网页游戏的维莱科技准备反向切入SNS领域。

龚金晶说,SNS除了能增加游戏用户的黏度,还能降低新游戏的宣传推广成本。因此,龚准备在今年底就推出SNS应用。

除了网页游戏,SNS们还在探寻能让用户愿意付费的其它应用,邹岭说现在若邻正在对系统进行调整,未来会更关注与个人职业发展相关的领域,比如说最基本的招聘。

篇9

从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看,本人认为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混合所有制经济就破不了套在其身上的魔咒,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

一、资本市场不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以完善的资本市场为前提,让民企有足够的机会参与。但目前国内的资本市场并不完善:首先是直接融资滞后。在国际成熟的资本市场上,银行贷款归类为间接融资的只占整体融资的20%;其余的股权、期权、债券等形式是直接融资,占比80%。而中国恰好相反,形成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怪局,这座独木桥就是银行贷款。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国企向银行融资尚且喊难,民企更是难上加难!其次是直接融资结构不合理。在国际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总融资额的70%左右是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不到30%。但在中国,债券融资的比例竟然不到10%!A股上市企业250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00多家,而中国有数千万家企业,可以利用股权融资的企业,连总企业数的零头都不到,更不用说融资门槛远远高于股权融资的债券融资。

今年5月,国务院颁发“新国九条”,对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和私募市场提出了多项意见,并对互联网金融等提出了明确的指导要求。然而,这只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目前还缺乏有效设计和实际操作路径,因此,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依然任重道远。

二、资源配置效率观念需要创新。今年2月,中石化率先揭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序幕:对油品销售板块进行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在资产评估之前,中石化的油品销售业务资产有3000亿元人民币,倘若按照30%股权放开的上限计算,投资者至少需要投入900亿元人民币。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少”,能有多少民企能参与进来,分享到这轮国企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红利呢?

这还不只是因为民企规模不够,更重要的是民企所得到的支持远不如国企。仅以银行借贷为例,国有银行将钱借给国企形成了坏账,借款人压力并不大;但若借给民企而形成坏账,借款人可能要承受被调查,甚至被去职的巨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哪个银行愿意把钱轻易借给民企呢?

湖北民营经济研究院的一份研究资料显示,在资本的使用效率指标上,国企是1.02,民企是1.16,也就是说,每投入1元,国企的产出是1.02元,民企的产出是1.16元。但庞大的资源,却留置在少数国有企业手中,而占我国企业总数最多、资源效率最高、急需资源的民营企业,却只能分到一杯可怜之羹!这就需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资源应该优先配置给高效率者。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不管是什么性质的资本,最终都是留存在社会结构中。哪一种资源利用效率更高,就应该得到更多的资源配置。

三、市场化的配套政策是观念的衍生品。以上述中石化销售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虽然投入资金庞大,但是,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民营企业依然可以轻易地参与进来。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以被收购的中石化销售公司股份份额作为参考,从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而我国民营企业几乎没有机会采取这一融资路径。一是我国资本市场总体上还不发达,各类金融产品还不太充足;二是国有金融机构对民企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赤道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

一、引言

赤道原则是目前得到各国银行界普遍认可的可持续金融的行动指南,是一套基于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指南创建的、由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参与起草、旨在评判和管理国际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问题的自愿性金融行业准则。该准则提倡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应对该项目的运行可能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只对申请人能够证明项目运行对环境和社会负责的进行融资。其出现与始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密切相关。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进行和深人,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意识到,除了企业自身的缺乏社会责任的行为会造成环境和社会问题外,给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也是很重要的幕后推手。因为既然金融机构给企业提供了资金,就意味着金融机构对该企业行为和项目的认可。所以,能够动员起巨额资金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理应承担起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在此大背景下,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了一个由荷兰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主持、9家商业银行参加的会议,主要议题就是讨论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对银行声誉和利益产生的影响。随后设立的工作组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在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特别是国际金融公司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创建一套旨在管理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指南。这套指南由花旗银行、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等4家国际领先银行起草,并于2003年6月由10家国际领先银行率先宣布实行。这套指南就是赤道原则。2006年,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后,赤道原则经历了一次较大的修订,并于2006年7月开始实施。现今,赤道原则事实上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中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主要金融机构成为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或“赤道金融机构”,我国的兴业银行也于2008年10月率先宣布接受赤道原则,从而成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用赤道原则的优势

(一)低碳经济的大背景

对当前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已为社会各界普遍接受和认可。整个社会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接受赤道原则而言,是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商业银行的实力

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整体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经营理念也曰益成熟和国际化。国内的商业银行如果想在激烈的国际金融业竞争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国际金融界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加快“走出去”的进程,在融资过程中接受赤道原则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群更加多样化,有很多涉外客户。因此,在融资过程中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的地位。而且,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已引入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这其中有一些早已是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金融机构,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和制度设计可供借鉴。对引入赤道金融机构的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有可能争取到他们对本行在赤道原则实施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对国内各种形势政策的了解

虽然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在赤道原则的研究方面显得相对滞后,但相对于在国内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商业银行对所处地区的经济形势、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知更为深刻准确,享有“地利”之便。在对项目融资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时更易与当地实际需要相结合,并且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与政策支持。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用赤道原则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1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是各项工作的重点。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仍是一个难题。国内商业银行如果接受了赤道原则,就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项目由于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不符合赤道原则的严格审批条件而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或者可能会加大项目的成本以消除或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而言,都将是一个两难选择。

2 地方政府的配合。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一时期对各地方政府而言,工作重点无疑是千方百计地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大多也与经济发展有关。如前所述,如果一些地方政府准备引进的项目由于在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方面不达标、商业银行拒绝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可能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那么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就不排除地方政府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下,向商业银行施加压力,试图通过行政方式来改变商业银行的决策,这势必会影响赤道原则规范作用的发挥。因此,各商业银行在落实赤道原则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仍较为盛行的地方保护主义。

3 来自外部的监督与压力。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来说,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就意味着要自觉接受来自银行外部的社会力量的监督。这种社会力量包括各种媒体和民间组织。目前全球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在国内也有同样的趋势。这些组织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其中就包括各种关心劳工权益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的团体,还有专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督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和机构虽然在理念、机制、政治倾向上存在各种差异,但国外的实践和国内的现实都表明,民间组织的监督和舆论对项目融资的影响巨大。当国内商业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之后,这些组织和机构的目光必将更多地放在国内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的过程上。如何更好地应对外部力量的监督、处理好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准备接受赤道原则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的问题。

4 在我国目前众多涉及污染项目的企业中,中小企业为数众多。这些企业大多数不能满足银行的信贷要求及资本市场的融资要求,其发展中所需资金更多的是来自民间资本或自筹资金。因此对这些游离在正规金融以外、很少与商业银行发生融资关系的涉及环保和社会问题的中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赤道原则的应用发挥相关的制约作用。

5 国内相关环境社会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及《行业特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存在一定差距。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来说,在项目融资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国内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办事,而且要和借款人共同参照国际

金融公司的两个重要文件进行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评估。目前,由于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相关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标准和指南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具体规定相对滞后,比如在国内广为各界诟病的拆迁问题、劳动安全问题等。这种差距带来的问题就是在就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和社会因素评估时,对已达到我国标准但未达到国际标准的项目融资如何处理,或是第三方在论证和监督时可能会由于找不到相对应的国内规范而产生不同的认识,进而影响到具体项目的评估和资金运作。

(二)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

1 赤道原则的本土化不够。目前我国相关部门虽然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绿色信贷的原则,但国内的商业银行还未能将其与赤道原则的准则相结合制定出适用于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实施细则,且各行标准差异较大,尚未形成统一的涉及环境保护和社会问题项目融资的监管措施,标准不完善。

2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而言,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是实施赤道原则的基础。而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西方同行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根据国内相关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指导原则、赤道原则和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人政策等对拟融资项目进行风险程度的划分、对不同风险的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对存在潜在风险的项目和企业进行跟踪监督、加强授信过程中和贷款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程序等等,是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

3 国内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仍有待提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并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在成功的同时,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些重要经营行为如信贷资金流向、信贷规模控制等,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调控政策有相当大的偏差,使得商业银行给社会公众留下了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整体效益的印象。而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将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界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重视不够,有些银行和银行高层将其归结为环保部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事情,与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无关,或是把履行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慈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银行界应该认识到,关注环境与社会问题既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是与银行业务、银行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赤道原则恰恰是世界先进金融机构在探寻如何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各界广泛认可的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4 专职与兼职人员的储备缺乏。赤道银行在对项目进行社会与环境风险评估时,会涉及诸如社会学、环境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专业性很强。所以在实施赤道原则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熟悉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及授信审查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专职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一些社会专业人士如环境与社会问题专家充当兼职人员,指导和辅助银行开展相关工作。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总体上仍处于认知阶段,尚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银行业内普遍缺乏熟知赤道原则的专职和兼职人员的培训和储备,信贷人员也缺少环保方面的专门知识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这会严重制约银行对项目的筛选及项目环境社会影响的评估;加上银行内部相关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这些都会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应用。

5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认识。由于国内缺少赤道原则的实践经验,与商业银行有关的利益各方对赤道原则、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及《行业特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的认知度有限。而接受赤道原则之后,商业银行势必要在项目融资过程中严格遵照执行。如果商业银行和借款人、投资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机制不健全,没有在前期做好宣传工作,使借款人和投资者充分意识到接受赤道原则的重要性,就有可能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出现借款人由于不愿经历繁复严格的环境和社会因素评估而“用脚投票”离开,使得银行客户流失;同时也要面对投资者对银行经营效果的担心。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无疑是当前世界经济的热点。而节能减排,也是中国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一五”以来,国家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环保部等多部委一直在致力于推动“绿色信贷”,并进一步将绿色概念推广到了“绿色财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领域。在政府层面,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央行、银监会,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11月,银监会吸取“赤道原则”的部分理念,印发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高耗能、高污染风险,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2008年1月24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际金融公司在京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双方将共同制定一批针对中国污染减排重点行业的绿色信贷指南。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以及各种有关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使得国内商业银行接受赤道原则有了良好的经济大环境。商业银行有可能在国内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与赤道原则的结合,提高赤道原则的可操作性,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通过信贷环节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积极支持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帮助。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2006年12月“人世”过渡期的终止,国内商业银行要直面来自于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竞争。这对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经济实力、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地位和优势,就必须接受国际金融业的共同游戏规则,赤道原则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项目融资决策中没有尽到相应的环保和社会职责,将会招致社会各界的不满。相反,我国商业银行如果接受了赤道原则,并切实做好其本土化的工作,将会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有利于国内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和金融风险评级、有利于国内银行获得或保持良好声誉,保护或增加市场份额,更好更快地融人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

参考文献

[1]唐斌,赵洁,薛成容.国内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的问题与实施建议卟新金融,2009(2).33-36

[2]陶玲,刘卫江-赤道原则: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J]银行家,2008(1).105-109

[3]高山.赤道原则与商业银行发展研究[J]华北金融,2009(6).32-35

[4]张长龙接受赤道原则,促进金融和谐[J]特区经济,2006(6)40-41